4.漁房的歷史變遷pdf1-2

Page 1

穿越時空的漁房 ──

與陳俊宏老師的訪談

生科二 賈媛

生科館四樓樓梯旁的角落,坐落著一個供學生聊天打屁、宅電腦宅漫畫、唱 歌彈吉他,以及念書討論課業的人性空間,讓課堂外無所事事的學生們可以互相 交流、培養感情,它便是大家口中的「漁房」。然而「漁房」這個名字是從哪兒 來的呢?難道這間教室過去是用來養魚的嗎?讓我們來回顧漁房的歷史脈絡 吧!

Q: 請問「漁房」這個名字最初是怎麼來的呢? 生科系的前身是動物系與植物系,在生命科學館大樓興建以前,動植物 系位在椰林大道靠近大門口的一號館。當時一號館後面的一小塊地,建有三 個魚池和一間小房子,是漁生組用來從事香魚養殖的場所。後來實驗養殖轉 移到別處,這塊地便無人使用了,魚池被填平成為台電變電站,而大約民國 79、80 年時,荒廢的小房子被動物系學生用來作為系上學生活動的空間, 並稱之為「漁房」。系館搬遷到現在的生命科學館後,便沿用這個名字,將 學生活動的小教室取名為「漁房」。

Q: 當初一號館後荒廢的小房子,為何會成為動物系學生的活動空間? 以前動物系、植物系各有自己的系圖書館,而動物系的系圖是在一號館 後、大一女舍旁的一棟獨立建築。系圖內有一間閱覽室,是當時學生活動的 空間,就像今天的漁房一樣,學生會在裡面念書、唱歌、放東西。隨著學生 愈來愈多,活動空間的需求也愈來愈高,閱覽室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學生試 圖把系圖和女一舍中間的走道鋪上水泥,加蓋屋頂,製造了一塊違章建築來 使用。 然而不久後,隔壁的女一舍提出抗議,認為動物系學生製造的噪音及各 種行為會干擾宿舍安寧,學生只好另尋去處。剛好系圖旁邊有一間空著的小 房子,系上的一批學生──包括我在內──便跟各單位溝通協調,利用小房 子作為系上學生活動的空間。


圖一 : 生科館大樓以前,動物系學生活動空間示意圖 (藍色蠟筆部分) Q: 舊漁房(一號館後的小房子)的格局為何?空間是如何分配使用? 漁房內有三間小隔間,最初分別分配給系學會、大一大二,及大三大四, 隨著年代不同,使用權的分配也不太一樣。由於我大學時代的活動空間還是 閱覽室,舊漁房開始使用時我已經上研究所了,因此並沒有太多機會實際在 漁房活動,對於使用情形的演變不是非常瞭解。

Q: 在規劃生命科學館的空間使用時,為何會選擇將漁房置於四樓呢? 規劃系館時,上課教室都分布在低樓層的三樓和四樓,為了學生使用上 的方便,便在教室多、學生多的四樓闢了一間房間,作為生科系學生們的活 動空間。

Q: 老師認為新漁房(今生科館四樓)和舊漁房(一號館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以前系上學生人數少,一屆只有二三十人,全系彼此都互相認識,因此 若有陌生人進出漁房,很容易被認出來,較不會有物品失竊等安全上的顧慮。 現在一屆學生人數七八十甚至上百人,上下屆同學間未必熟識,閒雜人等進 出也就很難過濾,易有安全上的問題,所以必須以刷學生證進出作為控管。


此外,舊漁房是一個獨立於系館外的建築,外人進出系館通常不會注意 到,然而現在的漁房就設在人來人往的系館四樓,常有來賓經過,若不小心 看到內部髒亂不整潔的慘況,會非常尷尬,因此新漁房的管理一直是個很大 的問題。我們以前使用閱覽室時,可能因為人數少,大家比較不會逃避責任, 同學都能主動維護環境整潔,甚至自己漆油漆、漆鐵窗、除鐵鏽等,新漁房 使用人數多,維持起來比較不容易,不過近年與系學會空管部簽約後,漁房 的整潔已有很大的改善,希望能夠繼續保持。 目前的漁房大家都使用得還好吧?如果有任何建議,或是需要改善的地 方,都歡迎提出來討論!


陳俊宏 老師 現任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系主任 最高學歷: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博士 專長:細胞生物學、無脊椎動物學 研究室簡介: 研究重點分為細胞學及生態生理學兩部份:細胞學目前以九孔螺血液細胞為 實驗細胞模式,主要在了解「細胞訊息傳導」對「細胞附著」的調控機制,同時 也研究細胞在不良環境因子影響下的反應調控機制。生態生理部份則主要在探討 為何蚯蚓在雨後會爬出地表及紫外線對蚯蚓的影響;另外亦研究重金屬(鋅、鎘、 汞、銅)處理後,蚯蚓或海葵體內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tress protein 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間的交互作用。再者,最新研究題目,擬利用蚯蚓 或海葵強大的再生能力,研究無脊椎動物再生的機制。


變動

生科二 林琬瑜 101.01.31

或許對於某些動物系的學生而言,1998 年底到 1999 年初的那段日子是不安 且特別漫長的, 「漁房」 ,過去坐落在 1 號館後方以及女一舍之間,是一棟獨立的 平房,雖未遠離塵囂卻也創造了一種隱密的氛圍,而這樣一個承載著無數歡笑與 淚水的地方,隨著生科大樓的落成面臨了搬遷的命運,當原始空間走向歷史的瞬 間,是否也代表了部份情感的停滯、消逝與遺忘?亦或,記憶將在不同的場域裡 繼續成長茁壯,源遠流長? 即便與人心如此緊密相連的部分通常難以透過一般文獻資料得知,但若要了 解漁房,這一環則是重要而無法割捨的,所幸,長長的記憶不如一枝短短的筆, 無法參與歷史的我們,仍能透過文字親臨現場,在謝采秀學姐的論文──<在新﹒ 舊漁房之間--由一個搬遷的過程探討人與地方關係的轉變>──中,從環境心理 學的觀點詳細記錄了漁房搬遷的過程,不論是空間配置的不同或是同學心境上的 改變。以下關於這段過往的內容參考自學姐的論文,同時,我們也採訪了謝采秀 學姐,談論寫作的心路歷程,和個人與漁房的情感連結。 1998 年 12 月 29 日,台大動物系的學生們搬出了熟識的舊漁房,在這項事實 的背後其實隱含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感受,例如:原來的漁房具有三間隔間,區 分了不同年級專屬的活動空間,采秀學姐認為擁有各年級的獨立空間是一種良好 的經驗,且為一種奢侈的幸福,雖非必要,但部份同學會憂慮未來沒有隔間的情 形,是否會影響各年級間的生活;另外,鑲嵌在生科大樓中的新漁房獨立性會減 少,也缺乏了以往漁房外提供學生進行戶外活動的空間。除了心裡的質疑和不安, 同學對於新漁房也有一些期待,因為生科大樓的落成,集中了動物系的各個實驗 室,或許能增加已經進入實驗室的學生和系上的連結。然而,不管是滿懷希冀或 者排斥,更多的是失落和惆悵,畢竟「漁房」本來是指一個特定的空間,在搬遷 的過程中,則轉變成一種空間類型的稱呼,學生們需要時間來建立新的看待模式 和新的認同感。 追本溯源,箇中的五味雜陳都來自於對舊漁房的歸屬感,通常,在系上可以 大略的分為「待在漁房的人」和「不常來的人」兩種模糊的族群,在學校各自過 著不太相同的生活,身為前者,采秀學姐說自己此種身分單純地建立在經常出入 漁房的行為上,她表示:「“常去”就是嘍!大部份的人可能都是自然而然成為 漁房的一份子,不過大學生活多采多姿,困難之處在於平衡各方面時間及精力上 的分配。成天窩在漁房的『班底』儘管在漁房較有歸屬感,但偶爾可能也會有覺 得不足或空虛的時刻。」


若是探究歸屬感的形成的原因,莫過於其中那份「家」的感覺,對於大學生 而言,學校無疑是另一個家,外地生尤甚,不過,大學並不像中學會提供一個制 式的歸屬空間,此時若有一個像漁房的地方存在,學生之間的交流便能夠更加緊 密結合,而漁房之於學姐也是如此,她覺得這樣的場域不僅提供學生在校內的非 營利社交場所,同時也可成為延伸學習的地方,另外,學姐還曾在訪談過程中, 談到自己為何在畢業後,會以漁房作為環境心理學研究主題的原因:「漁房對我 而言是大學時代的縮影及象徵。那個空間記錄了各式各樣的事件與心情,有群體 的也有私人的記憶,而許多動胞家庭也從在漁房時代的班對及系對開始萌芽。漁 房是動物系學生的家,它讓我們和其他系的學生有很不一樣的大學生活。漁房讓 同學,學長姐弟妹間的連結延伸到教室之外,也成為許多動物系學生認同的一部 分。我在畢業後就讀城鄉所期間,聽聞漁房即將隨著生科大樓的落成而搬遷,決 定把這個過程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從此之後漁房對我而言,除了大學生活的記 憶之外,也多了一層學術上的意義:經由漁房,我得以用新開啟的環境心理學視 野,來檢視及驗證自身以及學弟妹的空間經驗。」 習慣,儘管是如此根深柢固的人性,也會隨時間的推進而做出改變,再多不 捨,終究揮別了過去的漁房,進入在生科大樓裡的學生活動空間,面臨新環境的 同學們,心境上從初始窺探時的美麗卻又陌生,到發掘出新漁房獨有的樂趣和優 點,例如:更加鄰近教室的便利,或是在缺乏隔間的漁房裡反而更容易碰到熟人 等等,就連稱呼也漸漸從「新漁房」到「漁房」。懷念,還是存在,不過生活仍 在繼續,正如采秀學姐所說:「一開始和大家一樣,覺得那只是一個可以拿來作 為教室的空間,很新但很陌生,不是真正的漁房。但後來看到當時的學弟妹們把 舊有的漁房桌椅搬進來,開始種花,使用新的陽台與頂樓…等等,將新的空間加 入舊漁房的元素,我看到的是一個開始積累意義的空間。儘管在我心中,這和舊 (我們的)漁房完全不同,但這新的空間屬於新的世代,而不同的傳統也正從此 刻開始累積。漁房的搬遷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對於現在的漁房的內部陳設,采秀學姐則認為:「看來現在的漁房比起剛搬 遷時的新漁房,各個年級之間的隔閡又更小了。雖然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 最喜歡各年級有自己的空間。新漁房大家都可以有系櫃的確是一件好事,以前我 們都要好幾個人分一層書架。而近在教室旁邊我想有好處也有壞處。以前的漁房 像是學生的秘密基地,偶爾蹺課的同學們聚集在漁房,現在這樣的配置或許多了 方便但少了一些隱密和特殊性。另外看到新漁房可能是因為各年級共用空間,而 比以前多了許多規則和生活公約,也比之前乾淨整齊、寬敞有秩序許多。我想這 些都是因應空間不同而自然發展出的方向。」


歷經搬遷,再到認同接納,衝擊會在群體不間斷的互動之間消弭而無痕,或 許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漁房在哪裡」,而是裡面的人經由各種交流帶來的生命熱 度吧。

生科系館落成前的漁房景觀

圖二 (左上) : 以前的大三漁房 圖三 (右上) : 個人化的置物櫃 圖四 (右下) : 打球和聊天的空地

謝采秀學姐 學經歷: 台大動物系學士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