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吳英璋博士講圍棋與人生

Page 1

2013 年 9 月 28 日吳英璋博士講圍棋與人生 吳英璋博士講圍棋與人生 林英喆報導 台灣棋院在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當天下午三時邀請前台北市教育局長、台大心理系教授吳英璋 博士演講圍棋與人生,副題是學圍棋做為視子互動與學習的橋梁。台灣棋院盧秘書長特別引言 介紹:吳博士從小學會圍棋,民國四十年代,與陳國興、王學傳當時被稱為圍棋三神童,他從 他自身學棋 的經驗開始 談起,並以 心理學上幾 個孩 童不同 成長時期與 父母親關係 好壞的影響, 到學圍棋可 能產生的心 理效能,快 兩個小時的 演講,因為 吳博士常穿 插自身學棋與父親關係的緊張為例子,頗為生動,引 起很多的共鳴。因為對於學棋的孩子與家 長甚有助益,故記錄全文,以饗讀者。

以下是吳博 士演講全文: 我從小在父 親嚴格要求 下學圍棋, 家裡有七個 不同材質的 日本式棋盤, 當時台灣的 圍棋界名人 如吳滌生、黃 水生、張恆甫 等,不是在弈園,就是在我家。七歲多的時 候,就在父親命令下學棋,先是在棋墩前面坐一個 小時,再開始打譜,有時稍為分心一下,馬上就被父親一個爆栗打了下來。因此從小我就是在 喜多文子、秀甫、秀 策棋譜裡長大,這樣嚴格的訓練,直到九歲半得到一個冠軍後,才開始輕 鬆些。後來一個當法官的舅舅看我與父親關係的緊張,就當起裁判來,父子兩人下一局棋, 輸


了自此沒有話說,那一局我贏了,自此我選擇不下棋了。

雖 說如此, 但在那樣嚴 格訓練環境 下,唯一有 趣的是與董 之侃老師下 棋,董老師 是當時隨軍 來台棋力最 強者,與留 在大陸的劉 棣懷不相上 下。當時我雖 稱呼他做伯伯, 但心目中一直卻當做阿公看待。與他下棋,好似在玩一樣,有時他看我的神情 就知道我想悔棋重下,他也不以為意,讓我悔棋,幾乎每一局都要悔個一二十次,這在 現在 看來雖然不是好的教、學方式,但我那時卻樂此不疲,反而是嚴格訓練中最快樂的時刻。 因 為小時候那樣環境下學棋,與以後不下圍棋,自是很大心理矛盾,在我成長經驗中影響很 大。以後愛打籃球,我在球場上被認為是打得很凶,有些不要命的打法,一 般說,那時與人打 架如在場外是不會打贏的,就利用在場內打籃球時,耍些小動作,就心理學上來說,是小時候 嚴格訓練下的某種心理發洩,包括以後打橄欖球也是 一樣。後遺症就是我的牙齒沒有一個是真 的。這種緊張的父子關係,直到我大學畢業,跟父親道歉,並感謝父親小時候的栽培後,才解 開結。

現 在回頭來說今天的演講主題「學圍棋做為親子互動與學習的橋梁」,在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 理論是寶寶健全成長之過程須要「黏媽媽」,我們看吳清源傳記,他是老 三,從小也是受父親 嚴格訓練學圍棋,以後到日本,父親沒有去,但媽媽陪在身邊,這點對吳清源成長很重要。另 外還有一個是「所羅門王的指環」,所謂的「鴨寶 寶的銘印現象」,一位心理學家在鴨子快要孵 破蛋時的旁邊,成為這些鴨子一睜開眼看到的「動物」,以後鴨子便會跟著他到哪裡,便走到哪 裡。這種「銘印行為」 在進化理論上也非常重要。 更 有意思的一個心理實驗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Harry Harlow 跟他太太以恆河猴的實驗,猴媽 媽與代理猴媽媽的功能是有別的,他的實驗打破了「有奶便是娘」的印象,他先是以鐵絲裝了一 個猴子形狀,上面按個 猴頭,但胸部放置兩個奶瓶。第二個是用猴皮毛裝成一隻猴子,第三個 才是真正的猴媽媽,然後硬生生剝離孩子與猴媽媽,看他們的反應。這個實驗當時甚為有名, 讀者文摘就以不同形式,介紹過數次。第一種猴媽媽的小猴要往外探索時,還要四肢勾著猴媽 媽才敢。第二種的猴子等待時間稍為短些,但也要一肢勾著猴媽媽。只 有第三種猴子,只要猴 媽媽在身邊,便可以亂跑亂跳。這一實驗強調了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是無可替代的。


我 在大學學 的是兒童心 理學,太太 是學國貿的, 所以不僅是 自己的孩子, 連我兩個姊 姊的孩子從 小也是我帶 大的,她們 當然是要看 看到底我讀 的有沒有用,有沒有比當 太太的厲害。但最後我是失敗的,因為只要孩子見到他們的媽媽,都 立刻撲上去。這其實與胎兒從在母親子宮中孕育有關,現在科學已經證實,胎兒在八周後,就 已 開始學習,所以有人說懷孕時要聽音樂、看美好的風景一樣,因為在喜悅中產生的化學物質 與神經傳遞,影響胎兒甚大。不要說我以前帶孩子,即使目前帶外孫也是 一樣,只要女兒回家 就沒有我的份了。但當父親的也不要因此洩氣,父親在孩子未來成長,還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 色。 現 在台灣,因為母親上班之故,孩子給自己的爸媽帶還好,大部分常將孩子送往安親班,沒 有時間與孩子相處,這是我們社會急需檢討的。如果都是請同一個人帶,好 似以前的奶娘,也 還可以,但這樣的情形也不太多。以前以色列建國時,所有的母親都需要參與建設,因此孩子 都送到有些 人民公社性 質的地方去, 周末或周日 才自 己帶, 雖然負責的 都是心理學 專家或博士, 但如果有母 親多花一些 時間在孩子 身上,比其 他孩子的表 現便不一樣, 顯然母親的功能還是心理專家無法取代的。

我 們知道,孩子要到六七個月的時候會開始認父母親,我以前曾輔導一個個案,一位企業家


很喜歡抱孩子,但還子卻不喜歡被他抱,這位常出差的企業家憂鬱到想自 殺,後來才在太太 的協助下, 一點一點建 立他與孩子 的互動,直 到孩子可以 坐到爸爸對 面吃飯,父 子關係才漸 漸好轉。孩子 認生,甚至 只認媽媽, 因此每天回 家與孩 子相 處至少兩個 小時以上的母親,對孩子成長很有幫助。以前大家族在一起還好,尤其是孩子一到二歲的時期, 這種現象更明顯。 回 到先前所說的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猴子實驗,第一種只有奶瓶的猴媽媽,一般人以為一定 會最受猴孩子喜歡,因為它直接關係到猴孩子的生存,但實驗結果卻大出意 料,反而是外表 是猴媽媽的,會受到猴孩子的擁抱,最最重要的是真正可以和孩子互動的猴媽媽。這可從心理 學上依附行為得知,安全依附是母親返家時會與孩子互 動的,而不安全依附是母親返家時會 逃避、抗拒與母親的互動,換句話說,母親對嬰兒的身心需求之敏感與合適反應,是形成安全 依附的重要條件。在臨床心理學上 也可以知道,媽媽不見產生的心理焦慮,與媽媽回來時的互 動有很大的關係,互動好的與互動不好的,兩相比較幾乎有百倍之差。例如好的互動關係,對 孩子未來社 會適應有益,互動不好的,很多最後都會上法庭。所以說,孩子有人關心,便不會 變壞,當父母關心孩子,孩子未來也會在意父母對他的看法,兩者相互影響。

但 也有人說,一直「黏媽媽」的孩子,會造成他們的過度依賴,影響獨立。這在以前是大家族的 社會時代,是不成問題的,現在卻變得有點複雜。我看到有社會新聞說 現在婆媳關係惡劣,有 的媳婦會說,我是嫁給兒子的,又不是嫁給婆婆,或者說,她長那麼大,又沒有受到婆婆照顧 過一天。這樣偏差的行為,反映出家庭力量正漸 漸薄弱中。以我成長的經驗,我們以前家鄉很 小,幾乎下車站遇到的人都認識,因此都不敢做壞事,深怕影響父母的名聲。 現 在來說圍棋與親子互動學習的關係。圍棋是很自由化的,只有黑與白,規則也很簡單。我到 大學時與同學下象棋,一直搞不懂為什麼馬走日、象飛田、車要直走、炮 過山,一直感到象棋不 好玩,最後同學讓車馬炮還是贏不了。不像圍棋,不只了解規則,更會順著這個規則玩規則, 所謂充分認識有限,可以創造無限。社會上存在 很多成文與不成文的規則。叛逆的人是完全不 要規則,獨立則是可以順著這個規則走。心理學大師容格有個理論,是所有的生命,出生時都 各自帶著祖先性格演化而 成的。雖說如此,但孩子自我的心理發展與成長,從媽媽說、爸爸說、 老師說、同伴說到自己說,有的會走上獨立,發展自我認同,有的會走上叛逆。 「牯嶺街少年 殺


人事件」的編導 ,是我初中的同學,我們初中時代都走過了這種階段,我還好沒死,是因為認 識了社會存在的規則。 我 最大的叛逆時期,是在我大二時候,幾乎一年時間不跟父親說話,原因是不聽從醫生爸爸 的話去讀醫科,現在想起來,也慶幸沒有讀醫科。因此想到我在小時候學棋 的經驗,如果父親 不是對我那麼嚴的話,我應該會繼續下圍棋。後來才知道,父親為了教我學圍棋,當時不僅將 日本棋道雜誌上讀完後,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再解說給 我聽,或是將「坂田教室」的書,整個了 解後再教我。可以說是相當用心的栽培我,但當當時只是覺得父親說的都是多餘,現在想來很 後悔。以前我舅舅會問我父親 說,既然我不想學,為什麼不教我弟弟,父親說,教一個已經費 盡全部心力了,沒有力氣再教我弟弟了。 我 上大學時學心理,但對教育也很有興趣,時常去師大旁聽,當時不流行接受旁聽,但有學 生要翹課,又怕被點名,我就穿著他們的制服代他們去上課。後來有機會擔 任台北市教育局長 三年時間才知道很多學校教育沒有章法。如對問題學生唯一處理方式就是希望他們都離校就平 安了。很多被認為是有問題的學生,包括不愛讀書 的孩子,叫他在教室八個小時當然會很難過 有些甚至會打功課好的學生洩慎,問為什麼,只是不滿這些優秀學生佔盡老師資源而已,打他 們只是平衡心理。後來接 觸他們,有的去讓他學工藝,如這個愛打人的,學手拉胚學得很好, 也不再愛打人了。有的去一些高職上課,原本深怕他們有問題,後來一問高職老師,才知這些 學 生適應得非常好。 像前面說的猴子實驗,小猴子如果知道媽媽在旁邊的話,就會發掘 新奇,四處亂跑,開始做 有意義的事。一般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會如此,如玩玩具的時候,有時停一陣子再拿出來玩,所 以父母選玩具時,不必要太貴的,而是要變化 多的,如積木,永遠有不同的變化。孩子只要有 興趣,就會自發性的去做完,所以一般小學三年級前,孩子都會自動地寫完功課,後來有的會 厭惡寫功課,是大人對 孩子要求太多了之故。就像學棋的孩子,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必父母叮 嚀就會主動去打譜,這時孩子的「英雄之旅」就會自己走出來。 但 學棋時,一般老師有時候希望照著書上的教法來教,比如布局定石應如此如此下,但每個 孩子都有差異,如果硬要這樣,可能會扼殺孩子的適性發展,有的孩子一動 手就想殺,就不 太講究布局定石,因為他的樂趣就在其中。所以讓孩子自我摸索非常重要,就如同孩子會找到 對自己最適合的布局定石。曾經有個人受林海峰國手讓 六子指導,他起手沒多久便開始殺了起 來,林國手問他說,你已經有六個子的先手,為什麼一開始就殺呢?他說,不殺要做什麼呢?這 就是很多父母親對孩子不對的 行為,會立即糾正,並且說應該如何如何才對,這種立即的糾 正,會讓孩子不太敢自我探索。我才想起為何小時候與董老師下棋,會很有趣,就是他會讓我 一直悔 棋,與父親對我那樣一扳一眼差太多了。 我曾有一個個案,一個三十六歲的企業中階主管被公司派到英國去做已開發好的市場,做得很 好,後來東歐解體,公司要再派到他去開發新的市場,卻很不適應了。回台被他輔導,才知小 時候他母親就自殺,因此之故,從小都是別人要他做什麼,他就故什 麼,從來沒有自我探索 他要做什麼,遇到挫折,自然就會垮下來了。 從這些例子我們知道,順著孩子的個性學習很重要,所以孩子 學圍棋對親子互動與溝通,應


是個很好的媒介,可以讓雙方都朝著好的、有利的方向成長。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有很多方式, 第一種是父母教、孩子學,直接影響就 是父母的教養態度,間接影響就是孩子的教養作為如學 棋。記得我小學畢業五十年時,同學再聚會,幾乎所有人都忘記老師教過他們什麼,但對個別 一些老師教書時 的特有姿勢,卻印象很深。甚至有位老師,考試時都會在桌上放個籃球,然後 說,先考完的人可以拿球去打,但唯一的條件是錯一分要打一下手心。我通常是第一個 拿球去 玩的人,後來為了怕被打,幾個同學還會聚在一起,研究出老師出題的慣性模式。最後破解出 來,每次都考一百分,當然老師最後也知道了,也改變他的出題 方式。就像教我棋的董老師, 後來也知道,要不讓我悔棋,只有輸我才會停止一樣。我們也發現,父母的身教影響孩子很大, 比如孩子對洋娃娃說話的口氣,甚至會 打娃娃,都是從父母身上學的。 第二種是父母教、父母學,跟孩子一起成長。以前日本有個很有名的鋼琴家,如果孩子要學琴, 必 須媽媽帶著來學,他先是讓媽媽學著彈,然後再由孩子來,一般都會引起孩子非常大的興 趣,因為通常孩子都會學得比他們的媽媽好。這在教育心理學上是所謂的階 梯理論,也就是逐 漸對孩子放手。 第三種方式是家庭教養環境的重要,如孩子學棋,到圍棋教室當然與請教師到家裡教的效果及 影 響不一樣。但無論孩子學什麼,先決條件是讓他們有安全感,所謂的完全信任。諸位在這裡 很安全聽講,就是對這個建築或環境的完全信任。九二一地震後,我去災 區做心理重建輔導, 有災區鄉親到學校來找他,他的研究室在四樓,但他們走到二樓就爬不上去了,這是對於建築 是否安全的反射行為。 其實教養的媒介都有一樣的效果,我小時學圍棋的心理變化,與後來喜歡打籃球亦複如是。我 在大學打籃球是控球後衛的位置,一般說來,如果想讓球隊贏球,後衛通常都是傳球給得分率 較高的隊員,但如果是想打快樂籃球,我就會傳給跑出位置來的隊員,儘管他們有時候不進球。 接 下來說學圍棋可能產生的心理效能,也就是有利的成長。第一種就是情緒的控制,記得吳清 源大國手說過,贏棋的三個因素,第一是棋力、第二是情緒平靜,第三則 是運氣。我大學打籃 球時,教練常說,要贏對手的一個方法,就是惹毛對手,挑起他們的情緒,情緒不穩,當然諸 事不順,投球也會失了準頭。 至 於學棋在認知功能方面的效能,第一是記憶,記得小時候在外邊下棋回來,父親就會拿著 棋譜跟我覆盤,一般學棋的人都知道,只要棋力到達一個階段,從頭覆為到 尾並沒有多大難 事,因為那是順著棋理而來的。但我小時候不喜歡背書,只會背「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 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幸好小學老師對我很好, 點名到我時,就指定我背唯一的那一課。我 因為小時學棋,知道覆盤的道理,所以後來應用在其他方面,甚有幫助。如上午看病,個案太 多,沒時間記錄,多是利用 吃中飯時回想而記錄起來。有時做團體治療,最後做總結時,總能 從第一個說什麼,第二個說什麼,到最後說什麼,讓他們不可思議,其實就是小時候學棋受益 的。 第 二個認知效能是思考,小時候常被父親問題這手棋為什麼要這樣下,為什麼不那樣下,幸 好圍棋沒有絕對的對錯,當時亂講一通,天馬行空,父親也奈何不了我。其實下 棋每一手都是 在解決對手的問題,但高手都不會只有一手,也會設想出很多的變化,這就是創造力{思考彈


性}。我們現在講的垂直思考或水平思考,下棋都是兩者 交相應用的。 第三種認知功能的效能就是耐力。現在研究顯示出,用功學生待在圖書館看書,第二個小時起 比第一個小時的效能降 低到百分之八十,如果一個小時後,休息十分鐘,那第二個小時還會 維持一樣的效能。不然就和吳清源大國手或林海峰國手一樣,學習打坐。我年輕時在考試前常開 夜車,即使兩三天都無所謂,就是知道如何維持體力的道理。 在學棋動機方面的效能,第一是可以培養孩子不服輸、不怕輸的持續 力,這棱的孩子成就動機 很高。第二是主動、自發性的學習動力,也就是自主動機高。像吳大國手就是如此,他輸的棋記 得特別多。小時候看日本棋道雜誌,常附有 一個可以放在口袋上的「名局細解」,看到吳清源對 他輸的棋,都記得很多原因,這是他自主動機高的表徵。第三是團體合作學習形成的人際關係 和動力,也就是所 謂的親和力高。小時候在家裡,常與陳國興、王學傳三人下棋,當時還有名 家周傳諤也來時,大家就會七嘴八舌地討論不同的下法,這種夥伴研究的氣氛很好,這樣的合 作學習,對孩子與他人如何互動很重要。 在行為方面效能,可以養成孩子服從規則、守紀律,自我照顧習慣的建立,以及自我學習與團 體合作學習習慣的建立。最後是學棋在性格與態度方面的效能,包括自信、自我效能高,挫折忍 耐力強,獨立、自治、自我決定傾向高,以及會很勤勉。這些都是學棋帶給孩子的效能。 但任何事有利必有弊,千萬不要讓孩子會看到圍棋就討厭或是怕下棋,那就有違當初讓孩子學 棋的初衷了。 以上是吳博士演講全文。 其後他也接受聽眾的發問,有人提問,對於從小過度依賴父母親,甚至到大學畢業後還「黏媽 媽」,應該如何預防。吳博士說,從小培養孩子做家事很重要,這樣會讓 孩子有責任心,也會 自己管理自己。也有人問,孫子現在四歲,適合不合合學棋?吳博士說,一般孩子在五歲時,開 始會有自律或專注的能力,如果上到幼稚園大班 最好。至於有人問對男女學棋是否須要不同的 教棋方法,吳博士說,性別其實沒有顯著的差異,要端視孩子變化,跟著學習,隨時調整最重 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