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尋人起事_聲學裝置音樂會節目冊

Page 1

Acousmatic music concert

#projectwanted

實驗劇場
Ac sm ium 14:30 07.
尋 人 起事 協辦單位
國家兩廳院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聲學裝置音樂會
2 0 2 3

節目表

Programme

檜垣 智也 — 水景意象 (2023, 世界首演)

Tomonari Higaki - Waterscapes

丹尼斯.杜佛 — 卡拉瓦喬 (2000) 10’00’’

Denis Dufour - Caravaggio, Op.108

迪特.考夫曼

— 給皮可雷特的搖籃曲 (2005) 14’25’’

Dieter Kaufmann-Berceuse pour Picoletto, Op.101 a

佐藤 亜矢子 — 迷人的夢魘 (2018) 5’11’’

Ayako Sato-Le Cauchemar Agréable

馬筠茹 — 蝶々 -給長笛與聲學裝置(2023) 08’07’’

Yun-Ju MA-Choucho for flute and fixed electronics

曲目 介紹/ 作曲家

水景意象 (2023, 世界首演)

固態、液態、氣態 不斷轉化的同時,

水滴、流水、蒸氣、冰、雪、浪、漩渦、雲、雨、飲水、血流、體循環 扮演著不同角色,

融冰、暴雨、暴雪、洪水、海嘯 大自然的呼喊與威嚴,

翠綠、漣漪、溫泉、清流 自然界中的愛與富足, 慈悲的面貌讓我們放下一切, 洗去各種雜質並重新開始, 支持著所有生命, 水是大自然的一面鏡, 此曲探索水在自然界中各種變化。

檜垣 智也 Tomonari Higaki (1974 - )

檜垣 智也是日本作曲家和電子聲學音樂家,1974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

擁有愛知縣立美術和音樂大學碩士學位及九州大學藝術工程博士學位。

留法期間,因現代音樂創作和聲學裝置表演而備受注目,自2017年起監製東京Born Creative Festival音樂祭的電子音樂工作坊,曾受邀至哈佛大學、科隆大學及Festival FUTURA電子音樂祭等著名場合演出,並接受INA/GRM、La muse en circuit以及高橋

(Aki Takahashi)的委託作曲。檜垣 智也已發行了三張個人專輯並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第五屆 Luc Ferrari大賽(2003)的首獎、第十八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祭(2014)的評委青睞 獎以及大 阪文化節(2022)鼓勵獎。現為日本東海大學副教授及大阪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アキ

卡拉瓦喬 Caravaggio (2000), 10’00’’ 卡

拉瓦喬為Acousmalides連篇歌曲中其中一首,丹尼斯・杜佛從湯瑪斯・布蘭多 (Thomas Brando)的詩集《激情的獵物》(La Proie des flammes)中汲取靈感

進行音樂創作,如同兩個世紀前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使用詩文作為音樂題材進行創作 一般,他藉由類比及數位工具將電子聲學中細緻的表現和感染力發揮極致,使詩詞 內

文通過各種變化與聲音結合。將文字意義若隱若現藏在聲響之中,或以純粹的音樂性 強調詩詞意象,逐步展現音樂全貌。Denis Dufour未將音樂為詩詞的襯托,他將詩詞 朗讀亦作為素材的一部分,此曲超越了文字本身,以音樂性融合文字的激情骨感來表 現詩詞,這不正是“詩歌”的精隨 嗎 ?曲中音樂與詩詞的平衡,聲音與文字意義的結合, 音樂主體同樣展現了對文字及對人類的熱愛。[Jérôme Nylon] 評論

1. Acousmalides聯篇歌曲 : Psaume d’Adam [1986] ; Cet été sur la plage (version acousma) [1989] ; Caravaggio [2000] ; La Malédiction des flammes [2001] ; Panique au bord de l’eau [2001] ; L’Ivre d’avril [2002] ; Géométrie mystique [2002] ; Rivage de la soif [2011] ; Air [2020] ; À toi [2021] ; Rendez-vous [2021] ; Amour-Impressions [2021].

丹尼斯・杜佛 Denis Dufour (1953 - )

作為倡導「聲音形態學」的表現手法先驅,丹尼斯 ‧ 杜佛已創作出近200部作品, 成為器樂曲與電子聲學音樂領域中公認的聲音創造者。

從1976至2021年他在巴黎、佩皮尼昂和里昂音樂院中擔任教授,同時以研究 員、講師和顧問的身 份 長年舉行音樂祭、研討會和大師班,是推廣和發展電子聲學藝術 中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在法國、義大利及日本。作為國家音樂研究團體(GRM)的成員 (1977-2000),從1978年開始先是電子音樂,而後在1984年起任職工程師,對 分析工具的開發、電子即時音樂(temps réel)音樂上有重要貢獻。他同時身任許多藝文 活動、當代創作的活動策劃人、藝術總監和發起人,致力推廣音樂活動。

他的器樂曲、聲樂、混合音樂、電子即時音樂和電子聲學音樂皆由Maison ONA 出版。

給皮可雷特的搖籃曲 Berceuse pour Piccoletto (2005), 14’25’’

《給皮可雷特的搖籃曲》更像是聲學廣播劇(Hörspiel)而不是獨立的電子作品創作。 曲子敘述一個在羅馬魚市場工作的年輕人短暫的一生。為了購買比薩,在穿越馬路時 不幸遭逢車禍,享年16 歲 ,為了哀悼這名陌生年輕男子,此曲使用了以下幾種手法:

1. 使用布拉姆斯的《搖籃曲》與大提琴獨奏《安魂曲》的結合,呼應睡眠與死亡元素, 並採用器樂的和聲作為生命的表現。

2. 樂曲開頭逐漸被摧毀的莫札特《安魂曲》(呼應2006年莫扎特誕辰250週年)

3. 奧地利作家約瑟夫 ‧ 溫克勒(Josef Winkler)講述皮可雷特的不幸《Natura morta》短篇小 說 片段。

4. 朱塞培·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所創作的詩歌《Giorno per giorno》表 達生活的痛苦與失敗。

5. 電子和聲的滑音從D音(Re)及先前出現的鋼琴小品,隨著音樂不斷上揚,在車禍 發生時升至Eb音(MI b)。

這是一場有關調性音樂的遊戲,也是一齣透過死亡展現生命瑣碎和感性的戲。

迪特 ‧ 考夫曼 Dieter Kaufmann (1941- )

1941年於維也納出生,在克恩滕邦長大,在維也納師從卡 爾 ‧ 西斯克和戈特弗里德 ‧ 馮 ‧ 艾因姆學習作曲和電子聲學音樂,在巴黎師從奧立佛 ‧ 梅湘、雷納 ‧ 利博維茨、皮埃爾 ‧ 舍費

爾和佛朗索瓦 ‧ 貝爾。1970年起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任教作曲(1990年起)及電子 聲學作曲(1997年起)並於2001年起任職Austro-Mechana作曲家著作權協會主席。

1975年他與妻子貢達 ‧ 柯 妮 格一起成立了K&K實驗工作室,其音樂劇場在歐洲、北美、 拉丁美洲、埃及和台灣多次巡迴演出。自1982至1987年,K&K在ORF奧地利國家廣播電台 主持一系列節目《我該如何運用手中的聲音?》

考夫曼創作 內 容涵括室 內 樂、交響樂、聲樂、音樂劇(四部歌劇和多媒體作品)、電子聲 學音樂、即時音樂及應用音樂。曾多次榮獲國家及國際獎項,包括維也納Ernst Krenek獎、 法國 Magisterium de Bourges獎及奧地利共和國音樂獎(Music Award of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迷人的夢魘 Le Cauchemar Agréable (2018), 5’11’’

眺望著巴黎郊外一處平穩河流的水面, 時不時地會看見到一些任由河水推向下游的東西。

有時,是一隻與主人失散,迷路的鞋。在水上載浮載 沉 地、寂寞地隨波逐 流。鞋上還殘留著體溫,此時此刻他的主人是一臉憂愁?又或是詼諧地笑 看著僅存一隻的鞋子 呢 ?我情不自禁幻想著。在水上的鞋子漂過後,來了 一艘船,船頭有 行 模糊褪色的字寫著「Cauchemar」(夢魘),我深知一 旦上了船便會落入夢魘中,一場關於遺落一隻鞋的夢,那一定很有趣。

佐藤 亜矢子 Ayako Sato (1981 - )

作曲家、音樂家及藝術家。

活躍於電子聲學音樂領域。紀錄旅行、日常噪音及生活中聲音並作為創作 素材,結合環境印象及個人體驗的作品。常年於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作品、榮獲

多項國際電子音樂大賞,包括ICMC、SMC、NYCEMF、WOCMAT、ISMIR 和Festival Futura。並曾獲東京藝術大學 研究院アカンサス音樂獎,以及 Destellos、Prix Presque Rien、UPISketch多項國際電子音樂大賽中獲獎。

2019年他在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研究科以作曲家Luc Ferrari的作品研究取得博

士學位,現於玉川大學、大阪藝術大學、尚美音樂學院擔任講師。

蝶々 給長笛及聲學裝置

Choucho for flute and fixed electronics (2023), 08’07’’

此曲的創作靈感來自西元前200年道家哲學論點,莊周夢蝶的故事。

莊子在入睡後夢見自己化身成了蝴蝶,並在清醒後反問自己原來是變成莊子的蝴蝶? 還是夢中變成蝴蝶的莊子?——我們如何知道真實?

“蝶々”為日文蝴蝶之意,日文發音讀作「

ㄑㄧㄡˋㄑㄧㄡˇ」,特意以日文做標題,

因為疊字發音帶有更多蝴蝶振翅的意象,也是曲中蝴蝶飛舞的動機。

曲中採用帶有科技現代感的合成器聲響,以及1980年代合成器聲響區別過去與現代 兩種時空。曲中出現的語言,亦是更接近古代亞洲的方言,以擬聲手法重現我們所熟

悉的世界景物,又以合成器創造非現實感,透過蝴蝶的飛舞串起現實與夢兩種情境, 在似是現代似是過去混雜的世界觀中經歷一次蝴蝶的蛻變。

是我們以蝴蝶的觀點經歷了一次冒險?又或是以人的角度看見蝴蝶蛻變的歷程?

馬筠茹(1992 - )

作曲家、聲音藝術家

五 歲 習琴,十八 歲 進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修鋼琴,取得學士文憑後,二十一 歲 前往 日本相愛大學主修作曲,師事松本直祐樹、檜垣智也。期間數次受現代作曲家湯淺讓二的 大師班指導,多次受臺日兩地樂團邀約委託作曲。

2018年進入巴黎音樂院主修電子聲學音樂與聲響創作,師事 Denis Dufour 、 Jonathan Prager、Paul Ramage,在學期間以臺灣火葬及喪禮文化為主題的聲學電影創 作「那日」榮獲2019年國際電子音樂 « Prix PRESQUE RIEN »大賽評審青 睞 獎。自

2019年起除了於日法兩地發表作曲,也活躍於聲學裝置表演中。2020至2022年連續三 年,受邀參與東京Born Creative Festival音樂祭發表創作。2021年受邀於法國廣播電台 Radio Campus Paris介紹創作、2022年受邀於法國 Festival Futura電子音樂祭30週年 發表電聲音樂組曲 « 灰色天空下

»其中第三樂章以表演藝術結合電聲音樂為形式來討論人 性盲從問題,受全場觀 眾 讚賞。並於同年參加法國國家電子音樂節演出組曲« 天文學» 。 現居巴黎從事裝置藝術、獨立製作配樂、委託作曲並研究電子聲學音樂與科技發展可能性。

演出者

Acousmonium聲學裝置 馬筠茹 Yun-Ju MA

長笛 楊智越

Chih-Yueh YA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師從樊曼儂,林 薏 蕙、陳逸霓、楊璧甄。

2022年獲法國巴黎師範音樂學院以最高榮譽獲得最高演奏文憑,師事Claude Lefebvre , 旅 法期間也曾與Loïc Schneider,Vincent Lucas 學習,短笛師事

Pierre Monty。

2023年與法國巴黎OLC (L’ORCHESTRE DES LAURÉATS DU CONSERVATOIRE)樂團演出。2023年於法國馬拉可夫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Malakoff)代課。 2022年受法國93省音樂院之邀請參與Aubervilier 樂團

之演出,同年6月受藝術家Thomas Liu Le Lann 之邀共同合作之作品Chew 於 維也納演出 。2021 年受邀参加第六屆國際長笛藝術節與NTSO國立台灣交響 樂團演出尼爾森長笛協奏曲,同年於法國巴黎Salle Cortot 音樂廳舉辦個人午間

音樂會。2020年參與《向巴赫致敬一鋼琴協奏曲之夜》擔任長笛獨奏與台北世 紀演奏家室内樂團共同演出。2019與倫敦、愛樂交響樂團長笛首席艾德蒙-戴 維斯(Paul Edmund-Davies)及吹笛人室 內 樂團於國家演奏廳演出

。2018年

受邀參加第五届國際長笛藝術節,同年與NSO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曾參與國家交響樂團、吹笛人室 內 樂團、新逸管弦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附設管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等演出,曾任教於大湖國小、 內 湖國 中、景興國中、復興高中管樂團長笛分部老師。

音樂會關鍵字

#Acousmonium

Acousmonium聲學裝置是一套由多個具不同音色音響組成的樂隊,以雙聲 道概念將音響兩兩配對成一組,由前至後, 內 而外,平均分布於音樂會場 地,並透過效果器為每一個音響校準音色,演出時由演奏者透過控制台對音響下 達演奏指令,使音樂在整個會場中自由穿梭,以重現音樂中的流動性及空間感, 達到聽覺 視覺化的感官體驗,賦予音樂更加生動、寫實的力量。

Acousmonium表演有兩大項不同於古典音樂會的特色,一是不將表演空間做舞 台及聽 眾 席的前後劃分,Acousmonium聲學裝置表演強調音樂的流動性及空間 感,聽覺感受將因所在的聽覺區塊(位置)不一樣而有所差異。為精準掌握音樂 流向,表演者將在整體空間的正中央操作混音控制台,並以控制台為中心向外增 設聽 眾 席,不同聽覺區塊使聽 眾 擁有不一樣的聽覺體驗,除了更能沈浸於音樂

中,表演者與聽眾同席演奏的情況下,也能減少音樂與人的距離感。另一特色是 不同於古典音樂中抽象的和聲概念,具象音樂作曲的特性之一是將平易近人的聲 音素材放入創作中,無論是否有音樂背景知識,大人小孩都能從全新的音樂體驗 中保有過去的熟悉感並產生新鮮感。

#(電子)聲學音樂 #Acousmatic

聲學音樂有別於傳統對音樂著重在旋律、和聲、節拍的創作素材,聲學音樂創作時

更強調聲音本質:震幅、頻率、波形,對於聲響的音色和諧波頻譜 (Harmonic Spectrum)的使用方式亦是創作的一部分。創作素材可以是樂器聲音、電子聲音、日常生 活中噪音及聲響,任何能被人耳聽見、不能被聽見皆可使用,所以這種類型音樂往往也和 科技發展息息相關,比如錄音技術、合成器、類比及數位訊號處理器等……

#具象音樂 #Musicqueconcrete

具象音樂由Pierre

Schaeffer 在1950年代提出「以具象手法作曲」。 傳統音樂家在 作曲時,全靠想像並記載在樂譜上,透過樂手發出聲音,而記譜系統本身也只是一 門抽象的符號學。Pierre Schaeffer使用錄音機錄音、剪輯、後制效果的創作過程中,能 立即聽見自己的作曲結果,並且不需另外借助記譜系統來傳遞聲音,相較於傳統靠想像力 和抽象音符系統的作曲,他認為自己的方式是「具象」地作曲。

https://forms.gle/xNfTW8qzV2W9688b8

感謝各位貴賓撥空前來,您的意見將是我們成長的助力! 關於此次音樂會的策劃內容還請不吝嗇指教或讚美。
電子回饋單

特別感謝

國泰人壽、國泰慈善基金會、

佑耘音樂坊、檜垣 智也、

Denis Dufour、Dieter Kaufmann、

佐藤 亜矢子、馬筠茹

佑耘音樂坊

projectwanted2023@gmail.com

粉絲專頁

工作人員

製作:馬筠茹

美術設計:王儷諭

技術統籌:劉維軒

音響系統工程師:黃暉祐

燈光設計、執行:何冠儀

主辦單位

馬筠茹 協辦單位

國泰人壽 國泰慈善基金會 佑耘音樂坊

29 ㊅ 30 日 Acousmatic music concert #projectwanted 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台灣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聲學裝置音樂會 Ac sm ium 14:30 07. 2 0 2 3 尋 人 起事 協辦單位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