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行走城市 Walking city
王迺為
N a i - W e i , Wa n 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e
方俊傑 老師指導
臺北市中山區 大直一帶 Dazhi,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25°04'48.0"N 121°33'01.1"E
當都市急遽發展,整個區域的生活全都朝向著幾塊中心區域,再而回到離自己最近的周邊,似乎有個錯誤、不便, 當移動距離的改變從車行轉為人行,都市的規劃卻不是如此,若是規劃回到自身周遭的區域生活, 環境是否似乎也該回到一種在自己的地盤、家鄉範圍裡能夠自由任意的直接地生活在其都市中。 數位時代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樣貌,城市遊逛之於人已不再是純然的為消費而生,人們試圖尋找屬於當代的都市生活。 矩陣的方格城市為車行系統而生,人們生活於其中並無法滿足遊逛行為,無法在行走之間感受豐富的方向性及都市連續 性。未來的車行將不再由人控制,自動駕駛的系統無需方格紋理,都市型態應為時代變異及人行遊逛而產生變革。 設計以連續開放空間為主軸, 以人行動線為系統, 以複層串流為目標, 企圖創造行走城市。
設計以連續開放空間為主軸, 以 人 行 動 線 為 系 統 , 以 複 層串流為目標,企圖創造行走城市。
捷運 & 公車據點 捷運 & 公車據點
街廓內街廓內 . 連結性 . 連結性
適地分析
分析
平假日人流與商圈商場之關係
.平 . 假日捷運總人數差距不大 .大部分站平假日人數差距不大 .有特定的上班日型站與、假日型站的出現 .假日型站多數有著商圈或是大型市場
台北市各文創相關據點分佈
.市場分佈均勻 .文創園區朝向更多功能及大基地發展 .商圈周圍聚集越來越多功能 .工作坊隨機均於分佈 .獨立品牌聚集於各社區
公車 . 捷運流量 公車 . 捷運流量
開放空間
據 . 落點分區分析圖
去除與建築衝突之曲線路徑及新增其之間的連接路徑
嘗試將建築配上斥力,使動線的路徑盡可能遠離建築 附屬據點
市場 . 商圈
獨立品牌 . 工作坊
平假日人流與商圈商場之關係
.平 . 假日捷運總人數差距不大 .大部分站平假日人數差距不大 .有特定的上班日型站與、假日型站的出現 .假日型站多數有著商圈或是大型市場 捷運平 . 假日人流量
街廓外 . 交通節點
市場 . 商圈
開放空間
獨立品牌 . 工作坊
道路蔓延性 捷運平 . 假日人流量
街廓外 . 交通節點
流量轉換至節點 開放空間
青創公 . 私據點 .市場分佈均勻 .文創園區朝向更多功能及大基地發展 .商圈周圍聚集越來越多功能 .工作坊隨機均於分佈 .獨立品牌聚集於各社區 URS 據點
青創公 . 私據點
去除與建築衝突之曲線路徑及新增其之間的連接路徑 去除與建築衝突之曲線路徑及新增其之間的連接路徑
市集
開放空間
路徑聚集 主聚焦據點
嘗試將建築配上斥力,使動線的路徑盡可能遠離建築 嘗試將建築配上斥力,使動線的路徑盡可能遠離建築
路徑聚集 路徑聚集
台北市各文創相關據點分佈
附屬據點
基地中介於舊街區和都市重劃區大分 割的區域
主聚焦據點
附屬據點
點與點於街廓內的連結
改由點與點的連結性表示,路徑的中間會衰減
路徑趨勢 入口、據點連接性 點與點於街廓內的連結 點與點於街廓內的連結 主聚焦據點區 縫隙路徑分析附屬據點區
改由點與點的連結性表示,路徑的中間會衰減 改由點與點的連結性表示,路徑的中間會衰減
街廓內 . 連結性
市集
街廓內 街廓內 . 連結性 . 連結性 縫隙路徑分析 縫隙路徑分析 URS 據點
基地中介於舊街區和都市重劃區大分 割的區域
高層趨勢分區圖
主居住區
主游路徑區
捷運 & 公車據點
公車 . 捷運流量
街廓內 . 連結性
開放空間
流量轉換至節點
道路蔓延性
道路 動線 動線與隙徑的串連 點交集區
主據點區
主據點區 主游路徑區 主據點區 主居住區 主據點區
分圖
道路連結分割圖 捷運 & 公車據點
點位擴張圖 公車 . 捷運流量
街廓內 . 連結性 去除與建築衝突之曲線路徑及新增其之間的連接路徑
點位劃分圖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道路連結分割圖
總街廓分割圖 開放空間 嘗試將建築配上斥力,使動線的路徑盡可能遠離建築
點位擴張圖
總街廓分割圖
利用高層趨勢不同, 分布出每個區域分配的主要目的。
現有道路 隙徑動線 主要動線與隙徑的串連 主據點交集區 現有道路 現有道路 隙徑動線 隙徑動線 入口點位劃分圖 道路連結分割圖 主要動線與隙徑的串連 主要動線與隙徑的串連 主據點交集區 主據點交集區
點位擴張圖
總街廓分割圖
隙遊性 分割密分析圖 據 . 落點分區分析圖
隙遊性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附屬據點
路徑聚集
隙遊性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主聚焦據點 路徑聚集 路徑聚集 附屬據點
附屬據點
主聚焦據點 主聚焦據點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附屬據點
路徑聚集
附屬據點
主聚焦據點
散落性
參考 . 新舊形廓 參考 _ 新舊形廓
趨勢 . 道路延伸 趨勢 _ 道路延伸
參考 . 新舊形廓 參考 _ 新舊形廓
趨勢 . 道路延伸 趨勢 _ 道路延伸
參考 . 新舊形廓 參考 _ 新舊形廓
趨勢 . 道路延伸 趨勢 _ 道路延伸
趨勢 .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全區中心 趨勢 . 全區中心
趨勢 _ 道路中心 趨勢 . 道路中心
趨勢 _ 全區中心 趨勢 . 全區中心
趨勢 _ 道路中心 趨勢 . 道路中心
趨勢 _ 全區中心 趨勢 . 全區中心
趨勢 _ 道路中心 趨勢 . 道路中心
附屬據點
路徑趨勢 入口、據點連接性 主聚焦據點區 附屬據點區
高層趨勢分區圖 高層趨勢分區圖
高層趨勢分區圖
散落性
路徑聚集
路徑聚集
路徑趨勢 入口、據點連接性 主聚焦據點區 附屬據點區
散落性
主居住區
主游路徑區 主據點區 主居住區
主游路徑區 主游路徑區
主據點區
主據點區 主據點區 主居住區 主據點區 主據點區 主游路徑區 主據點區 主居住區 主據點區
利用高層趨勢不同, 分布出每個區域分配的主要目的。
基地配置分析
利用高層趨勢不同,
道路中心
全區連結配置圖 天際線趨勢 住宅建築
區趨勢 _ 舊街區向
漫遊可行區域
連結區域
參考 _ 主次道路
隙遊區塊 _ 第二層地面路徑
對外縫合性入口 參考. 連接面 主次道路 參考 __ 連接面 參考
參考 _ 主次道路 主游區 對外縫合性入口 路中心 對外縫合性入口 主游區
區趨勢 _ 重劃街區向
主游區
直空間機能透視
深連區 深連區
主游區
對外縫合性入口
第二層地面層 巷弄商店區 共享設施
全區連結配置圖
隙遊區塊 _ 地面路徑 深連區
深連區
大面積據點
低層服務區域 純粹據點區域 商店區
住宅機能層
隙遊連接層 地面退讓
服務層
隙遊區塊入口
隙遊層
參考 _ 主次道路 對外縫合性入口 深連區
全區配置連結圖 深連區
主游區 主游區
對外縫合性入口 深連區
主游區
對外縫合性入口
垂直機能分區爆炸圖
全區連結配
參考 _ 主次道
深連區
參考 _ 連接面
主居住
08+
86+
23+ 04+
25+ 23+
63+
02+
21+
4+
總街廓分割圖
8+ 61+
4+
2.0+
8+
2.0+
4+ 82+ 4 0 .0+
02+
42+
8+
21+
21+
23+
23+
8+ 21+
21+
04+
8+
8+ 21+
63+
42+
趨勢 _ 道路中心 趨勢 . 道路中心
點位擴張圖
82+
趨勢 . 水平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水平向道路中心
參考 人流對區域的擾動 . 新舊形廓 趨勢 _ 道路延伸
23+
點位擴張圖
總街廓分割圖
8+
004/1:elacS 圖面平域區層面地 008/1:elacS 圖面平域區視頂
08+
21+ 21+
86+ 23+ 04+
21+
25+ 23+
63+
02+
21+ 21+
4+
道路連結分割圖
4+
8+
21+ 8+ 2.0+
8+ 61+
4+
8+
4+
2.0+
8+
4+ 82+ 02+
42+
8+
4+
21+
4 0 .0+
23+
21+
8+
8+ 21+
21+
04+
63+ 23+
82+
8+
21+ 21+
趨勢 _ 全區中心 趨勢 . 全區中心
8+
趨勢 . 垂直向道路中心 趨勢 _ 垂直向道路中心
21+
參考 . 新舊形廓 參考 _ 新舊形廓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縫合語言趨勢模擬
4 0 .0+
21+ 21+
21+
23+
點位劃分圖
道路連結分割圖
8+
圖
主據點區
線 線與隙徑的串連 交集區
42+
漫遊層面剖面
面圖 Scale: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