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傳學鬥夏季訪調

Page 1

.媒體識讀教育之推廣現況.


目 次

1 寫在開始之前 5 媒體識讀「動起來」 9 媒體識讀教育的困境 12

i.

媒體識讀教學上的應用

15

寫在最後

附錄


媒體識讀重貴在實踐 文.管中祥 雖然媒體識讀教育在媒體的敗壞及民間的努力下,逐漸有了展獲,甚 至成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的內容,不過,有個根本的問題是必須不斷質 問:媒體識讀教育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和「公民」有什麼樣的關係? 除了媒體在日常生活無所不在,所以要懂得解讀、分析,或者作個耳 聰明的閱讀人才不會被媒體蒙蔽外,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為了民主與多 元。 媒體不僅主導輿論,也影響我們對社會的認識,特別是掌握詮釋權, 左右我們的行為,然而,民主社會重要的是透明與正確資訊,若媒體不願 提供,或我們無能判斷,都會影響我們的「政治」選擇。 另一方面,民主的價值不單是投票,更是對話,透過對話才能展現差 異,尋求共識或相互尊重,但他的前提是,每個人都能有平等表述的機會, 並且對弱障要有起碼的保障,這就是傳播權的實踐。 然而國家與資本的操控下,不論是資訊的正確或傳播權的實踐都受到 嚴重扭曲,因此,媒體識讀教育除了知識與辨識,更重的是行動,一種改 變媒體的行動。 傳播學生鬥陣透過工作坊、訪調試圖了解台灣媒體識讀教育在高中公 民課程推廣的理念與困境,顯然的,在報告中,我們看到了教師的用心, 以及社會需要努力之處!

ii.


寫在開始之前 ◎黃翊琪、蘇柔郡 (一)、我們為什麼需要媒體識讀 「媒體如社會的神經系統,社會藉這套系統來傳遞資訊、互通有無;媒 體傳播本身是社會活動的一環,可以說,社會需要媒體傳播,社會也因著媒 體傳播而存在。」1 換言之,媒體已然成為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透過報章 雜誌、電視電腦、手機、廣告看板等媒體新科技所傳遞的資訊無所不在,幾 乎建構了我們整個社會的傳播方式與樣貌。不論是看報紙、電視、上網、甚 至與人交談得知媒體內容等等,都是我們仰賴的資訊來源。 台灣媒體近幾年來走向小報化、八卦化、娛樂化及商業化,再加上各家 媒體惡性競爭,致使其功能和目的打了折扣。過去,我們仰賴於媒體,就算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如今,這些媒體消息的真實性卻屢遭質疑, 使閱聽人的信任不若以往,甚者可能戕害我們的耳目、混淆事情的真相。 媒體不僅提供資訊,更形塑知覺與想法,它告訴我們該思考甚麼、該從 甚麼角度來思考;我們不能輕忽媒體形塑文化、強效傳播的力量,若缺乏思 辨能力,我們容易被資訊潛藏的假內容欺騙、被媒體背後的意識型態影響。 這是一個眾聲喧嘩的資訊時代,除了規範,我們還需要教育。透過教育,協 助閱聽人培養處理接受大量資訊的能力,甚至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媒體近用權。 在這數位化科技發展快速的社會,媒體識讀教育更顯格外重要。 (二)、走,看看海外的媒體教育 媒體識讀課程在很多國家其實也都是一個相對「新」的課程,目前以美 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四國為媒體識讀教育的先驅,除了開設媒體識讀教 育課程外,四國另設有媒體識讀的師資培訓課程。 英國做為媒體識讀教育的發源地,歷史悠久,範圍遍及義務教育、高等 教育與社會教育。國內兩大公共廣播電視 IT 和 BBC,重要的例行工作包括推 行媒體教育,向民眾解釋廣播電視和他們的節目。 美國的媒體識讀課程目前由各州自行發展,多以融入其他科目為主;高 中則有另外獨立開班授課。學校補充教材包含要求學生創作自己的廣告作品、 1


公共服務宣傳、電玩遊戲,更有許多青年藝術或新聞學習營。 澳洲於七零年代便開始注入媒體教育的內涵,透過當地教師團體、學校、 政府教育機構三者合力推動,媒體教育的課程架構、內容設計、學習評鑑皆 十分完整,美國若干研究所也效法其模式推展開來。 加拿大則因地理環境緊鄰美國,為抗衡美國輸入的媒體流行文化對當地 文化產生的影響與衝擊,使加拿大各級學校施行媒體教育成為常態。加拿大 為幼稚園到高中教育研擬出一套共同教育架構,強調具備使用、了解視覺與 科技傳播工具,培養有批判媒體能力的消費者。 (三)、台灣公民教育的新頁 -「媒體識讀」正式納入課綱 媒體識讀教育已刻不容緩,在學者推動之下,政府逐漸重視媒體問題, 致力透過高中教育,傳遞媒體基本知識及素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價值判 斷的能力,進而了解媒體運作、對於新聞有更深入的探討。 自民國 99 年 9 月起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的新課綱首次適用, 其中「媒體識讀」首度專章列入課程,學生將在課本中認識「言論自由」、「閱 聽人」、「新聞報導與議題設定」、「新聞專業倫理」、「公民監督」和「媒 體近用權」等概念。為因應新課綱上路,教育部除了辦理全國分區的教師研 習外,也進行多次種子教師培訓,提供課程教案以供參考,與分享學者實際 推動媒體識讀教育之經驗,以期達成課綱核心目標。 (四)、關於訪調,我們想說的是 ...... 鑒於課綱實施已屆兩年,其成效為何,值得我們關注。內容上,是否適 才而教、有無反映現況?在課堂上,老師能否掌握新課綱的變動、對症下藥? 學生的吸收程度待查;課後,實際接觸媒體時,是否具備批判和辨別的能力? 皆是我們所關心的面向。 這次,傳學鬥邁入校園,深入探訪高中公民老師、學生和相關學者,以 了解媒體識讀在高中推廣的情形,提供未來修正與補強的方向,例如教案設 計的改良、教師培訓課程的強化,最重要的是針對高中生的學習狀況作課程 上的調整等。 訪調過程中,許多老師對於新課綱秉持樂觀、肯定的態度,在課堂上大 展身手,給予學生不同以往的公民課程。教育部積極規劃、學者大力推廣以 及老師們悉心授課,彰顯出 「 媒體識讀 」 的重要性,希望藉由教育落實理念, 讓學生成為主動、獨立的閱聽人。

1. 陳世敏(2008)。< 市場是敘事媒體自律的基礎結構 >,《關鍵力量的沉淪》,台北:巨流


※ 動動腦,動動手!媒體識讀知多少 2012 年,台灣媒體爆出學生到澳洲打工度假,實為「台勞」,不顧工作辛勞和環 境的困難,只為存到人生第一桶金。 這篇文章一刊出,立刻引起大眾熱烈討論。從中,你(妳)能找到文章背後所預存 的成見嗎?請就不同議題分別標示出來。(參考答案請見附錄) 範例:「忤逆少女失戀 大鬧尋短急壞單親母:時下少年面對感情事,皆成禁不起 挫敗的愛情草莓族!」→此則新聞標題與內文第一段話,反映出對年輕一代「不負責 任」、「內心脆弱」、「無法承受壓力」的刻板化印象。新聞型塑了這類的案例很多, 使得七年級生容易被冠上「草莓族」的負面標籤。

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 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 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 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 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 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 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 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 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 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 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 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 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 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 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 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 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 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

3


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 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 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 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 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 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 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 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 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 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 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 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 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 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 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 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 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 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 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 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 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 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 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 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 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 勞。

4


媒體識讀教育 「動」起來! ◎許瑞娟、吳怡萱

一、「幸福空間 -- 師大夜市何去何從」公聽會

5


這是「幸福空間 -- 師大夜市何去何從」公聽會的現場,不過,地點卻是 在台南市國立家齊女中的教室裡,高中部的同學們正在蕭唯善老師的公民課 上舉辦「公聽會」,並且進行角色扮演的互動過程。蕭唯善足足安排了兩節 課,總共100分鐘的時間,以師大夜市的案子為例,進行議題中心式的教 學,將學生分成六個組別,分別為: 當地居民組成之「師大發展促進會」、 當地商家組成的「守護師大商圈聯盟」、 師大學生會代表、附近中小學的家 長會、旅行同業公會、財團法人社區營造推動基金會。並另選兩名學生飾演 政府官員,擔當起公聽會後的決策責任。在老師發下事先準備的資料,對議 題背景進行說明後,再讓各組別討論並製作說帖,最後各組上台依其所代表 之利益團體提出觀點與說明,進行相互答辯,再由兩位同學做出具體政策回 應。 家齊女中公民科蕭唯善老師設計了師大公聽會的創意教案,期望結合時 事及課本上所教過的觀念,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在公聽會結束後,他 帶領學生進行「住宅需求」與「商業需求」的衝突、「居住正義」與「信賴 保護」的取捨、增進公共利益的困難等相關討論,企圖導引學生更加深思考。 蕭唯善希望學生藉由實際扮演各種利益角色的過程中,去思考媒體的播報方 式,是否各種立場、聲音皆有公平報導,抑或只一味放送一面倒的聲音?蕭 唯善老師於受訪時表示:「比如師大商圈的案子,媒體上看到的可能是當地 居民或是商家的聲音較強烈,但可能聽不到師大學生或公益團體的聲音。讓 同學這樣扮演角色時,我會問他們:「新聞裡面看不到什麼聲音?為什麼看 不到?為什麼有些人的聲音24小時不斷重播?這跟他們學的新聞要呈現真 實這件事是不是有落差?」 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靈活教學方式,可以看到在公民科近年強調的媒體 識讀能力方面,其實可以結合更多有創意的教法來運用在教學上,並不受限 在課堂純粹的時事評論方式。如蕭唯善的公聽會個案,便讓學生從做中學, 更能深切思考媒體背後的操作其實影響了看事情的角度,讓學生媒體素養因 而有所提升。不過,這樣的教學亦有其面臨的困難,最現實的便是時間上的 限制,公民課的堂數並不多,舉辦這樣一場公聽會即使安排整整兩節課的時 間,仍然無法完整跑完流程,因為時間不足,所以在答辯的部分並沒有確切 落實;此外,蕭唯善也表示,進度是他教學的最大問題,畢竟,花更多時間 讓學生做活動,相對之下必然會壓縮到教授課程的時間。除此之外,因為並 非考試,所以較難預估學生吸收的狀況,若能輔以學習單等回饋,教學效果 更佳。

6


二、旺中案比報及角色扮演 景美女中彭如婉老師,則利用「旺中案」作為主題,帶給學生不一樣的 媒體識讀課程。

在短短的兩節課中,彭如婉先利用報紙等平面媒體(先介紹媒體報導的 現況,比較不同媒體的立場差異),比較不同媒體在報導同一件事情上,呈 現出來的立場差異。彭如婉發現在課堂上提出議題討論時,學生所提出的新 聞內容不盡相同,學生看到許多的新聞面向,但得到的卻是片段而零碎的新 聞內容,此時老師的角色格外重要;彭如婉系統性的整理相關報導,呈現較 為完整的事件內容,加強學生的先備知識,進而提出爭議點,最後引導學生 角色扮演,試著站在一方的立場去思考,以及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以旺中 案來說,彭老師提出三個問題:WHAT ?(什麼是旺中案?)WHY ?(為 什麼有爭議?)HOW ?(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從了解開始,一步一步帶 領學生思考。彭如婉認為做新聞討論,重點是要讓學生去體會到當事人為什 麼這麼做,又是如何在新聞呈現上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這背後的理由又是 什麼,最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7


媒體識讀教育 還可以怎麼做!

8


媒體識讀教育的 困境 ◎陳伃軒、吳映璠、謝明瑾、李筠平

民國 99 年開始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中,大幅更動「公民與社 會」科的課程內容,首度將媒體識讀納入公民教育一環。為培養學子在資訊 爆炸的現代社會,能具備解讀多元訊息的獨立思考與判斷之能力,「媒體識 讀」課程內容涵蓋介紹「媒體、資訊與閱聽受眾的關係」、「媒體資訊的再製」 與「媒體近用權」的觀念。然而,這樣的課程安排真能達成所預期的目標嗎? 課綱賦予公民老師充分的教案設計自由,因此產生不同的教學花樣與創 意,像是「比報」或「模擬公聽會」等,讓學生發掘各新聞媒體在報導用字 與取材上的差異性。也會出現老師以時事評論方式,來教學媒體識讀的情況, 促使學生對講授之議題有所關注,但卻未著重讓學子省思媒體所傳遞之訊息, 而與該章節期望達到的目標略有所差異。 此外,在教學效果上,學生有「吸收落差」的情況產生。雖然老師輔以「比 報」講授媒體識讀,讓學生知悉媒體報導差異,但訪問時要求學生實際列舉 生活中,媒體識讀概念的運用情況,多僅能以「新聞媒體因政治立場不同, 產生報導用詞與內容上的差異」這類因意識形態不同,所致使的顯著媒體現 象作為答覆,無法發掘諸如「置入性行銷」等媒體訊息可能涵蓋的內容。究 竟現行的媒體識讀教育,能否將學生成功培育為真正「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是我們所疑惑的。 公民科媒體識讀課程的上課時數充裕否? 根據 99 課綱的授課時間分配,公民課一週僅兩小時,而高一媒體識讀 課程平均一學期只能安排兩到三周的時間(約四到六小時)。加上,高三公 民課屬於選修課程,除社會組之外,其他學生選修的情況甚少,故高三學生 能接觸到更深入的媒體識讀教育在少數。

9


根據訪談,多數老師普遍認為媒體識讀單元的教學時間充足。他們覺得, 雖然媒體識讀只在這一章節專門介紹,但在其他課程單元教學中,都會輔以 媒體識讀概念來講授。然而也有老師反映,目前該單元的教學時數,無法負 擔額外安排實際操作活動,也限縮了活化概念以加深學生印象與運用之可能。 課綱納入媒體識讀,老師和學者怎麼想? 對於現行課綱納入媒體識讀概念,公民老師們樂觀看待。他們認為讓學 生了解媒體產製過程中,訊息有遭到扭曲、媒體框架再現、以及包裝置入性 行銷之可能,使學生懂得咀嚼媒體所傳遞之資訊,不盲目接收而被左右。然 而,老師們也進一步指出,媒體識讀章節所編列的內容既多又雜,礙於課程 時間限制,授課流於表面,無法充分深入解析,是課綱一大問題。對此,輔 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亦表認同,因為隨著科技的演進,媒體識 讀涵蓋的概念也越來越廣,從傳統的批判理解訊息,到網路普及世代的媒體 近用權,與民眾的資訊產製能力都含括在內。是以要將大學裡一學期或一年 的課,濃縮成四到六小時的課程,基本上不太可能,也成為高中公民科媒體 識讀教育的困境。 針對「是否以修改課綱內容的方式解決上述困境」的問題,陳順孝表示, 由於牽涉多方角力,更改課綱更不容易。但他認為,因應網路媒體日益發達, 未來課綱在比例調整上,勢必要多著重在近用權與創造資訊的概念,鼓勵學 子從傳統的被動批判性理解,轉為主動蒐集、整理和創造資訊。

建議課程設計加入公民行動 除了基本的課本內容,每一位老師都花費許多額外時間與心力,蒐集時 事、設計課程。但時事討論能否傳達高中媒體識讀教育的宗旨?針對這點, 我們深感疑惑。 參與編寫三民出版媒體識讀專章的陳順孝表示,現行媒體識讀章節較偏 重「對媒介的批判性思考」,因此「在以課綱為準的情況下,老師理解成時 事分析,我們也不能說錯,只是覺得不夠。」 而媒體識讀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對資訊進行批判性思考;二是 產製訊息,強調閱聽人的公民行動力量。儘管時事討論的教學方式,落實了 媒體識讀中的批判性理解,但同時也反映了公民老師們對於媒體識讀的想像, 亦即,資訊主要由大眾媒體所製造。面對網路普及的現況,此教學手法可能 略顯單薄與不足,建議於課程設計中,納入學生公民行動的概念,強調媒體 近用權與資訊的產製權,以期傳遞高中媒體識讀教育的完整內涵。 10


是否強制媒體識讀課程研習? 在公民科納入媒體識讀課程後,教育部雖開設相關研習活動(大部分非 針對媒體識讀,而是整個公民科而言),但因時間限制,許多老師仍無法參 與。在未具有強制研習與認證的機制下,我們擔心部分公民老師可能忽略媒 體識讀的重要性,甚至誤解、偏廢媒體識讀的內涵,又採取「研習強制化」, 是否得解決上述現象,便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但媒體識讀的爭議就在於,每位老師對於媒體識讀的定義不同,有些老 師較著重於對媒體的批判性省思,有些老師則強調閱聽人的主控權,因此強 制個人去接受某位老師的想法並不適當,我們只能鼓勵公民老師們多參與研 習,或是到大學修課。 有位公民老師和我們說,「到大學旁聽一學期的媒體識讀課程後,才使 我更有能力教這堂課。」以他自身經驗而言,只有一、兩堂演講可能是不夠 的。是以為落實媒體識讀教育,政府應有些許作為,例如邀請學者開設長期 的媒體識讀講座、補助老師額外參與研習的費用等,以提高公民科老師主動 進修的意願,達到積極正面的效果。 小結 「媒體識讀」首度被納入高中公民課本,足以顯示在資訊爆炸的年代, 認識媒體的重要性逐漸提升。高中公民老師們對於媒體識讀納入課程也表示 樂觀,然而老師們對媒體識讀的不同定義、教學方法上的落差、以及學生程 度的不同,不禁讓我們懷疑現行媒體識讀教育的成效。 媒體識讀教育除了著重媒體的批判性思考外,更應強調主動產製訊息的 能力。因此我們建議課綱上增加「公民行動」內容的比例,並鼓勵公民老師 積極參與媒體識讀研習課程,透過教學的活化與相關概念的實際應用,讓學 生深刻感受「公民力量」的重要性,以期成為真正「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11


媒體識讀教學上的 應用 ◎陳思穎、樊牧杰

媒體識讀的推廣,還能怎麼做?除了以上高中老師們的上課方法,以下 我們整理兩位致力於媒體識讀教學的教授經驗,供給大家參考。 找到故事讓學生更了解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老師常常會舉很多例子和故事當作 教材,一個代表性的案例可以跨越年齡,因為聽完故事後就可以理解後面的 關鍵議題。像有些文學作品,在國小時期閱讀,現在再閱讀就完全不一樣。 譬如白雪公主的故事,雖然小時候閱讀過,而長大後看,思想較偏向左派的 人重新審視白雪公主,會發現白雪公主這個腳色所擁有的問題其實很多。第 一點,為什麼身為白雪公主,就是如此地貌美如花,勞動階層就應該照養公 主,而他們就是矮人。第二點,七矮人對白雪公主犧牲不在話下,但七矮人 卻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娶白雪公主;相反地,一位突然出現、對白雪公主毫無 貢獻的王子,卻可以得到白雪公主的芳心並帶走她。這個故事可以觀察到背 後的意識形態,原本抽象的概念就因為這個故事而具體化,並且更讓人明瞭 其背後意涵。 陳順孝指出,媒體識讀的重心其實不只是在媒體的批判跟理解那部份, 還包括讓大家創造資訊。創造資訊也不是無從做起,以桃園迴龍地區的三肚 國小為例,小學雖然沒有媒體識讀的課程,但是老師帶著學生與痲瘋病老公 公老婆婆做訪談,經由小朋友訪談他們再寫下他們的故事放在網路,不但打 破小學生對痲瘋病者的社會刻板印象,更對樂生療養院是否該保留會有更切 身了解,這便是一種創造資訊的實際行動。而高中媒體識讀,焦點不用完全 在公民課上,可以與社團有所結合,像是校刊社、傳播社等,公民老師可以 參與這些活動誘發同學一起參加,學生們也會加入社團中在地的參與,這個 活動可以結合公民科中的政治、經濟,甚至更廣義的歷史和地理,讓學生在 活動中學習,這更可以讓學生從中實作而更能切身了解媒體識讀的意涵。 12


媒體訊息是否符合大眾需求 媒體的廣告一直刺激我們的假性需求、撩撥我們買不需要的東西,反而 很多我們真正需要的資訊無法從媒體上看到。舉例來說,陳順孝的父親已經 年邁七十,他因為安全問題說服了幾年,他的父親才決定不再開車,但卻也 捨不得搭計程車,最後就私自買一輛腳踏車。於是老師說:「我之所以不讓 你開車是為了安全,結果你現在騎腳踏車比開車更危險。」,而他父親突然 間冒出一句說:「你叫我不開車,我已經不開了,你連腳踏車都不讓我騎, 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陳順孝也為此感到十分苦惱,於是從網路找到一種 專為老人製作的三輪車,轉彎的時候可以左右傾斜十五度。由於這個三輪車 十分新奇,他的父親每次一出門就會被攔下來並被要求試騎其車。陳順孝又 舉他的媽媽為例,因為他的媽媽不認識字、也不會用手機,而他特地買一種 手機只有四個按鈕,分別可以設定四個電話,這樣就剛好可以打給他們家四 個孩子。這些商品專為老人設計,而且需求很大,但是多數老人並不會使用 電腦、網路,而這些在媒體中又接觸不到,這就造成民眾的需求無法得到滿 足。 資訊科學及電腦網路普及,資訊素養這個概念是關於如何用電腦、找到 自己的資訊、產製自己的資訊。因而新素養的概念被提出來,它結合了兩者: 一方面對媒體進行批判性理解,這裡所指的媒體不只大眾媒體,還包含了網 路媒體。第二部分則是必須有能力接近使用,也就是有能力產製新聞。第三 個強調是主體的產製新聞,也就是批判理解、接近使用、創造資訊。更強調 的是知識水準提升、得到較好的休閒娛樂。陳順孝舉例說明,以前他的爸媽 很喜歡八點檔連續劇,但經過老師的建議後,他們終於不看這些節目,陳順 孝幫忙父母編排台語的節目並且陪伴他們看 BBC、國家地理頻道,在觀看期 間也幫忙講解。過了這段時間後,他們漸漸不習慣八點檔連續劇的演出風格, 甚至覺得無趣,這就對他們的生命品質有所昇華。 「專家學者們沒有辦法去教中學老師怎麼去教中學生,只有中學老師自己 才知道怎麼去教中學生。」 聊到舉辦給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坊,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表示,他 於嘉義的碧潭國小兩年的期間,不間斷的帶著工作坊,教導分辨廣告、廣告 的商業方式、文本的解讀等等。管中祥指出,在現今台灣的升學體制結構下, 較大的問題是老師或是家長沒有能力去配合教材,導致整體準備不夠;以升 學體制為主的台灣社會,僅占入學考試兩分的媒體識讀教育難以獲得老師的 重視,甚至會有純粹應付的心態來面對研習課程。而高中公民科內容包山包 海,管中祥更以「全知全能的神」來稱高中公民科老師,在這樣的課綱之下, 要使每個老師都重視在大學指考中區區兩分的媒體識讀教育,的確是有實行 上的困難存在。 管中祥曾經在社區大學帶過媒體識讀教育的課程,也深深意會到這種抽 13


象的議題在教導上有實際的難度,好比廣告中有父權意識,一般人可能會認 為這與日常生活沒有甚麼關係。顯見「媒體識讀」和日常生活有拉近距離的 必要性。曾有堂「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的課程,將社區大學的學員分 組,進行公民新聞的產製,讓民眾搖身一變成為公民記者,使媒體與他們的 日常生活搭上關係,加上親身涉入的學習過程,不僅了解媒體產製的流程, 也會有些批判思考跟知識;另外一堂課中,管中祥請大家去找板橋新房子建 案的廣告,並分析廣告的呈現與他們認識的板橋有什麼不同;由這樣的過程, 便可衍生帶出媒介真實、社會真實、符號真實、甚至是框架理論或再現等等 的概念。又或者,讓學員帶過去的老照片,與現在同一個地方的照片做對比, 並進行結構性及歷史性的分析,從照片中可看到現代化、開發、變遷的軌跡, 進而自然而然地將議題帶到比較深層的方向。 正如同管中祥提到的,媒體識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且在體制下, 較難以受到公民老師的重視,故我們也只能盡力去做,盡力將媒體識讀以淺 顯的方式,和我們日常生活連結,拉近距離,先讓我們的老師們引起興趣, 才能去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切身的去認知、去體悟其背後的意義。

14


寫在最後 ◎郭霆佑 「我甚至有一種錯覺,以為他們包括我自己,至今都還被困在那一條 黑暗的走道裡,被那噩夢之獸來來回回地吞吐吸納著,就是找不到 一扇對外的窗戶可以逃出。」

——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

隨著解嚴,台灣媒體已經大幅脫離威權管制。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成為 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詞,各家報紙、雜誌、電視台、廣播電台林立;有人說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的確,一波波訊息就這樣在你我眼前炸開成絢爛的 火花,令人目眩神迷,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於是,資訊爆炸之後,真偽 的界線開始模糊。廣告無聲無息侵入生活,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候是一篇 報導、有時候是一個卡通人物的名字;立場無處不在,有些人會說他們從不 造假,只是選邊站,並且讓另一邊在資訊之海中溺死。 傳播媒體像一隻巨大無比的怪獸鋪天蓋地襲來,我們都只能在它的口中 求生存。它實在太大了,大到許多人至今仍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活在怪獸口中。 媒體識讀在各國都還算是新興的學科,台灣近幾年也推動將媒體識讀納 入高中公民科課綱。無奈高中公民科時數不多,範圍卻包山包海,根據 99 課綱,高中公民老師們平均只有四到六小時能專門放在媒體識讀單元,由於 考量到學生程度及學習興趣,老師們的上課方式比較著重於時事分析,也常 有較活潑的教學方式如:比報、讓學生扮演公民記者。對於媒體識讀教育對 學生的影響,公民老師們採樂觀的態度,他們說,莘莘學子正努力把有色眼 鏡拿掉。 陳順孝則說,從前強調對媒體的批判性眼光,但是隨著網路及影音器材 普及,媒體的近用權也漸漸受到關注。如今已經不是人人只能盯著電視看的 時代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小小的資訊傳播點,點可以連成線,線可以形成 網,公民力量能透過網際網路發展到極大。我們應該認知到,一個人的力量 已不如從前那樣渺小。 媒體識讀很重要,這前面已經說過了,最後來說說我們的想望。我們由 衷希望,越來越多人早日離開那條黑暗的長廊、離開巨獸幽暗詭譎的口中。 15


延伸閱讀:

第一次在家學媒體識讀就上手

有人可能會問媒體識讀這 麼重要,阿恩溝平常又沒辦法 去上課,有沒有可能在家就能 學會ㄋㄟ。 傳學鬥在這邊跟大家說, 當然有可能啊,媒體識讀比較 簡單的核心概念為批判性思考,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太相信人家 說的,要心存懷疑充滿好奇心, 自己找資料比較可靠喔。可是 一般人都很習慣人家說什麼我 們就聽什麼耶,我們早就知道 了啦,所以傳學鬥提供大家兩 部影集可以回去看看呦,一部 是《黑鏡》,另一部是《新聞 急先鋒》,精彩刺激,看完之 後保證常常在懷疑東懷疑西喔, 媒體識讀教育就算是初步成功 了啦!


[附錄一 :參考答案]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 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 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 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 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 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 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 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 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 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 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 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 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 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 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 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 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 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 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 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 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 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 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 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 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 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 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 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 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


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 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 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 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 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 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 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 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 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參考答案說明---

第一則報導中,雖然皆是正確的敘述,但卻是將三人的經驗三合一濃縮 在一人身上,以「個案」代表「整體」,並企圖以「清華大學畢業生」對比「勞 工」,帶出新聞衝突。今周刊的聲明中表示:「本刊長期關注台灣經濟困境, 並持續探討各種解決之道。台灣經濟沈淪,國人或身歷其境,或感同身受, 亟待大家共同省思與行動。」然而,在處理新聞的手法上,卻帶有瑕疵,這 樣的報導,如何能說服閱聽眾? 此篇報導一登出,立刻引起爭議,不外乎是因為聳大的標題「清大畢業 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以及透過台灣引進泰勞菲傭、輸出台勞去澳洲做勞 力工賺錢兩件同時發生的情況對比,加上辛苦勞力工作與種族歧視等等的操 作下,建構出台灣經濟每下愈況、台勞已然悄悄產生的景象。不少背包客也 紛紛跳出表示打工旅遊與台勞不同,他們重視的是其他增加閱歷、增廣見聞 等經驗的獲得,行政院長也出面救火反駁;這些狀況皆呈現了,台灣人民對 台勞一詞懼之為恐不及。原因可能便出在台勞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國內「泰 勞」、「菲傭」,而後者在台灣人民心中,帶有一定的偏見,甚至歧視 ,文 末的種族歧視更加加深了我們對此的憂慮。文章中,勞工付出勞力、做的是 「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而像端盤子這類事情也輕易被當地小伙子取代, 更容易讓人反射聯想到勞工的「低賤」與他人的輕視。 這樣的手法可稱之 「 媒體再現 」,即是外在客觀事實,以人為的意圖塑 造和建構出「社會真實」。如此一來,媒體能巧妙運用資訊為自己的立場背 書,並且設定出大眾話題、引發關注。不可否說,這樣的資訊處理並不能真 正反映社會現況,容易摻雜各種迷思、標籤和刻板印象。


附錄二



附錄三 「師大商圈」爭議愈演愈烈,住戶與店家兩個群體已高度對立。四百家 商店今晚將關燈營業,讓社區體驗商圈消失的景象,而住戶自救會則反嗆乾 脆永遠關門。台北市政府根據住戶的申請,聲稱將強力執法,似乎所有利害 關係者只能等待著最後的決裂。 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法,目前各種聲音都有。在住戶與店家的兩極意見之 外,社區內不同意見包括師大學生也參與連署,又有人投書媒體建議增修文 創法以保留特色店家。至於市政府高舉土地分區使用規則,也有人質疑執法 並未徹底公平,是否應根據現況研議一套新的規範,合理管理,甚至可考量 引進住戶參與的精神,以里民大會等可代表住戶意見的權力機構表達社區意 向。林林總總的提議,可見關心此議題的已不只是社區居民而已。 所謂師大商圈問題的本質,目前呈現的情勢是住商之間勢如冰炭,其實 真正癥結在於,師大商圈近年已從人文、小資情調的所謂「生活街區」,劇 烈地「觀光夜市化」。由於商業利益高漲,一些優雅、靜謐、充滿人文底蘊 的老店陸續被迫遷離,例如原本反映文教社區特色的老咖啡店被一攤攤服飾 店所取代,小吃攤也擴張到影響住宅區生活品質的程度。 而這種劇烈的變化,難道不是與台北市政府錯誤的觀光行銷策略有關? 最近發生「師大夜市」站牌被塗銷,但最先將「師大一」站牌改成「師大夜市」 的始作俑者是誰?官方觀光宣傳一度以「康青龍」( 永康街、青田街到龍泉街 一脈的生活街區 ) 的巷弄人文為號召,卻縱容出商圈變質的大怪獸;最難以 服眾的是,如今對師大「夜市」開鍘,被質疑選擇性執法,公權力的回應卻 是「不告不罰」、「不告不理」,這焉能視為合理公平的執法原則?難道分 區使用管制的規定落實與否,竟可以「陰晴不定」? 如今居民惱怒生活變調,商家氣憤投資心血可能化為烏有,市府儼然義 正詞嚴的執法態度實難服人。這種各方皆輸的局面,要如何解開死結?市府 對分區使用管理的規範應作出合理的詮釋。

守護師大商圈 店家熄燈半小時 台北市師大商圈業者組成的「守護師大商圈聯盟」,昨晚發起「熄燈」 半小時的活動,希望台北市政府能看到業者的訴求,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張其 強表示,只要不妨害他人權益,北市府會予以尊重。 守護師大商圈聯盟昨晚八時至八時 30 分發起「熄燈」半小時活動,業者 僅以螢光棒營業,有業者表示,就是要讓市府感受到,商圈消失後的景況, 同時希望市府給予溝通的機會。 依都市計畫法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定,在住宅區內從事餐廳、零售、服 務等商業行為,必須面臨八米以上道路的一樓,而師大商圈許多餐廳、服飾 店,就開在六米以下的巷道內,業者擔心無法符合法規,對於未來則不敢抱 太大的望。 對於「守護師大商圈聯盟」的舉動,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並 非要師大夜市消失,而是由於商圈位於住宅區,擴張連帶出現油煙、噪音、


垃圾等問題,困擾當地住戶,引起住戶強烈反彈。 張其強表示,政府必需依法行政,市府對不合法的店家,會依法取締,對聯 盟的舉動,他說,只要不妨害他人權益,北市府予以尊重。

找出師大商圈「四贏」的藍海 【聯合報╱社論】 2012/02/27 唯有安居 才有樂業的基礎 安全 法理 人情 兼顧比例原則 但公共安全不能妥協 要脅妥協 混水摸魚 失此一隅 即無餘地 ......... 一座樹林若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便能蔚為美麗的森林;但如果不適當 疏伐而任其過度生長,也可能彼此擠壓或雜木叢生而引發森林大火,導致自 己的覆滅。師大商圈今天的住商衝突,就是這樣一個社區生態失控的例子。 師大商圈由來已久,多年來店家和社區居民相安無事,是因為各式商店、餐 飲提供了居民及學生的生活所需,一些特色小鋪也豐富了社區的文教氣質, 雙方的供需得到滿足和平衡。但近幾年,當地「商圈文化」急劇倒向「夜市 文化」的結果,居民和商家的關係開始惡化:嘈雜髒亂的餐飲迅速佔領巷弄, 不斷向周邊住宅蔓延;優雅的特色小鋪被擠出街區,龐大的消費人潮則夜以 繼日地喧譁,讓社區住戶不得安寧。 師大商圈屬文教住宅區,居民對於生活品質的期待,當然和士林夜市、 饒河夜市的商業區居民不同。再者,師大商圈店家多為「外來」承租戶,他 們專注經營,對社區的融入或互動並不積極,對居民的感受不太在意,這也 和其他夜市攤商許多就是當地傳統住戶不同。表面上看,商圈的繁榮帶動房 價和租金水漲船高,似乎對社區有利;事實上,高租金只是一樓住戶坐收其 利,樓上住戶卻得忍受無止無休的噪音和空氣汙染。師大商圈的「異化」現 象,是雙方必須共同解決的問題。 一個住宅商圈會如此無度地擴展,當然與政府部門的怠惰有關。如果說 六米以下巷道不得作商業使用,市府為何會多年來坐視各色店面一家開過一 家,甚至還讓師大商圈登上「優良商圈」的寶座;直到居民忍無可忍,才施 展鐵腕拆除?要知道,政府的「不作為」就形同默許,會被店家誤讀為「合 法」;俟經營者投入了可觀的資金和心血,政府卻突然跑來宣告違法,這和「不 教而殺」有何兩樣? 再說,台北市六米巷道以下違規開店的情事,可謂觸目皆是;市府這廂 對師大商圈大開殺戒,那廂對其他商圈或夜市的違規營業問題,能裝作視而 不見嗎?官員固可推說違規處理是採取「不告不理」原則,其他商圈目前尚 未發生類似問題;但政府若不設法從法令上作出統一解釋或根本解決,對自 己運用公權力的「雙重標準」不感到羞愧嗎?若拿不出高明的辦法,這個問 題一旦野火燎原,市府恐怕將窮於應付。 一個商業聚落的形成,並不容易,是人文、地理、社會和經濟條件日積 月累的結晶。而商家的投資,包括商品及服務的提供,也都匯聚了庶民經濟 中點點滴滴的智慧和心血。就學生和民眾的消費經驗而言,許多人對那個街


廓的食物、櫥窗和多元文化氣味,都曾留下難忘的生命記憶。從這個角度看, 師大商圈的惡性發展固應遏止,但要用粗暴的行政手段將整個聚落一舉扼殺, 顯非明智之舉。 如今,師大商圈的居民、商家、消費者和台北市政府要找到「四贏」之計, 唯有從「藍海策略」去尋思。市府必須扮演更積極的協調角色,邀請專家或 相關團體共同參與,促成居民自救會和商圈聯盟的對話,並制訂出彼此同意 的經營規範。對商家而言,要取得居民的信任,必須更有效地自我約束,把 自己當成社區一分子來思考自己的經營,並組成「管理委員會」來管理商家 的行為。重要的是,商圈要拋棄「夜市化」的路線,鼓勵多元、異質的商家, 以保留更優質的文教特色。至於「商業登記」太容易取得的問題,則可以用 消防及衛生安檢來過濾,不能改善的商家就必須離開。 庶民經濟衝撞了庶民生活,引發師大商圈的住商嚴重對立,是件令人遺 憾的事。但換個角度看,這就像森林需要疏伐一樣,各方看到這個商圈過度 發展的問題,也了解已到了節制的時候。台北其實不缺一個夜市,但如果少 了一個大學城的文化聚落,那就太愚昧了!

師大夜市恐消失……. 在師大當地居民的要求下,繼北捷「台電大樓」站刪去「師大夜市」指 標後,北市公運處也於去年年底召開附近各之里民公聽會後,計畫月底前完 成「師大夜市」公車站更名。同時自觀光指南取消有關師大夜市之介紹與標 示。 市政府並要求六米以下巷道營業之店家停止營業,這些店家都已經開店 十餘年,均未遭取締。房仲業表示如師大商圈消失,將影響當地房價,一樓 商店可能自一坪五百萬元,跌至九十萬元,但二樓以上住家可維持目前七十 至八十萬元。 一位師大學生表達看法,住宿舍的他表示,「十一二點了還有人大呼小 叫,機車聲喧擾而過,令人好生厭煩,而公共區域垃圾髒亂也是一大問題。」 但她也說對於師大學生而言,「如果將師大夜市剷除,我們的吃飯、購物勢 必出現問題。」 期盼居民、商家、師大夜市學生和政府相關單位互相協調,達成共識,以最 適宜的處理方式解決。 另一位師大學生表示,學生不希望師大商圈消失,多數學生生活和商圈 緊密結合。但他也指出,師大商圈近兩年變化很大,越來越商業化,原本比 較有文藝氣息的個性小店和文人咖啡館原本特色逐漸消失,倒是開了很多新 品服飾店和女飾用品店。違法增設流動攤販數量變多,阻擋原本通行道路, 此外觀光客帶來不少垃圾和噪音問題,早上到學校時常發現街道上仍殘留許 多垃圾。他表示,對於違法而停業的店家學生沒有意見,但希望台北市政府 能讓合法店家能繼續營業,別讓整個商圈消失不見。


由當地商家自組的「守護師大商圈聯盟」希望回復原本對於大眾交通工 具及觀光指南的站名及指標,他們並制定了自律公約並發起自律行動。開始 自發性配合法令拆卸營業招牌。此外,自律行動也將包括統一晚間十點熄燈、 十一點清場,維護環境安寧 ; 聯盟店家排班,分為下午、晚上兩時段,在人 潮散去後撿垃圾、維持整潔 ; 營業時間減少店內音樂、聲響等影響居民 ; 加裝 靜電處理機與油水分離機,處理油煙及廢水問題。同時他們也希望市府制定 法令,允許在一定範圍之內店家繼續營業。另外大多數店家於上次選舉時均 支持執政黨市議員,並捐助政治獻金。 當地居民組成之師大發展促進會表示,由於師大商圈的形成,帶來交通、 空氣汙染、噪音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造成公共安全之疑慮。希 望繼續執行既訂之政策。 附近中小學的家長均表示,因為師大商圈的發展,有時吵到小朋友在家 都無法看書或做功課,學生放學後也常流連於商圈的店家而忘了回家,同時 因出入人潮眾多且複雜,家長們會擔心學生發生安全的問題。 旅遊業者表示師大商圈已成為國外觀光客指定之行程。


採訪名單: 台南家齊女中 蕭唯善老師 許瑞娟 陳威儒 桃園內壢高中 高孟琳老師 黃翊琪 陳思穎 台北景美女中 彭如婉老師 謝明瑾 吳怡萱 台北政大附中 徐瑋伶老師 吳映璠 台北建國中學 曾昭鑫老師 郭霆佑 台北三民高中 劉麗媛老師 蘇柔郡、陳伃軒 台北北一女中 賴柷宏老師 李筠平 國立中正大學 管中祥教授 蘇柔郡、樊牧杰、許瑞娟 私立輔仁大學 陳順孝教授 蘇柔郡、吳映璠、陳威儒 台灣師範大學 林佳範教授 陳威儒

封面設計:蔡欣潔 排版:蘇柔郡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