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torical Berlin

Page 1

Berlin as an Operative History


A02


A03


A04


A05

於 1975 年的赫爾辛基歐安會議中 東德領導儘管 不想承認但同意對人的自由行動和旅行自由的權利 之原則 後來 越來越多的東德公民申請移民永久 西德 在 1980 年代 德國東部的一個反對派運動 也在表達對政治和社會條件的日常基本的批評 環 境破壞和經濟停滯也激怒了公 導致它遠離東德 國家 在其他的東歐國家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况 比 如在波蘭 那 的獨立工會成立團結工會 於十一 月 1980 取得國家承認的 Mikhail Gorbachev 於 1985 年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 記後 東方集團的政治形勢開始慢慢改變 Mikhail Gorbachev 首先試圖用內部政治改革解决經濟和社 會問題的嚴重性 在 1988 年 他放棄了勃列日涅 夫主義 一個中央對蘇聯 外交政策的政治原則 要求對華沙公約的國家有限的主權 這變化使東歐 國家可决定自己的國家政策 匈牙利的轉向接近西 方 而在 1989 年 5 月 2 日正式表明拆除其邊境圍欄 第一個洞是用鐵窗簾所做成

牆的建造於 1961 年 8 月 戰爭結束後 隨著蘇聯占領軍的幫助 德國統一社 會黨 成為執政的共產黨 開始在德國東部建立專 政 原德意志共和國 然而 東德人口的大部分 地區不同意新的政治和經濟體制 因此 大規模西 遷始於四十年代末 由於一種混合了政治 經濟和 個人原因 到 1961 年 8 月 東德失去了六分之一 的人口 德國統一社會黨早在 1952 年已經開始封閉通往西 德的東德邊境 因此 它變得越來越危險 直接逃 到西德 許多人選擇了利用最後一個漏洞 以通過 跨越國界且仍然是開放的西柏林 1961 年 8 月 13 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架設鐵絲 網封鎖西柏林的邊境四周 圍牆在幾天內被竪立起 來 企圖這一次結束西柏林的不斷增長的大規模遷 移與對於全部 德國統一社會黨開還想穩定其權力

對於東德人民且對於世界展示其主權 但是鐵絲網 礙 在某些地區 也使用安裝看門狗 可以阻斷道 和圍牆都無法完全阻止人們逃跑的嘗試 因此 在 路 警戒邊防士兵對於即將到來的逃亡者 阻止他 柏林邊境的障礙不斷擴大和加强 繼續其飛行 夜晚的邊界地帶是通亮的 路燈讓邊境士兵能在黑 暗中看到逃犯 這兩堵圍牆內側都是白色 如此一 圍牆的擴張 1961 到 1989 來 逃離的人便可以很容易地認邊境士兵占領瞭望 即使建立了圍牆後 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還是不 塔 站在距約 250 公尺位置 他們定位以便守衛公 能夠完全阻止人們向西方遷移 相反 由於圍牆分 告 在那 可以很容易地監督邊境地區之間的塔 離了朋友和親戚於柏林 使得東柏林人和生活在柏 守衛站在塔上 監視邊境地帶和後方的邊境地區 林郊區逃離的人 他們壓力變得更大 人們一直試 準備及時認出逃犯來阻止他們逃跑 邊境的士兵們 圖越過邊境圍牆 德國統一社會黨就繼續擴大邊境 也希望能對柏林的西地區進行監視 這也使該地區 防禦工事 從一開始個單一且簡單演變成一個複 有圍墻 在上世紀 70 年代末 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重建 雜 與多層次的邊界安裝設計 以防止逃逸 一開始 每一次成功逃脫 邊境士兵和先鋒部隊便 邊界圍墻 希望獲得國際得認可 德國統一社會黨 會短暫地增加於個別屏障背後的邊界墻 1963 年在 不再想要東德首都受到邊境防禦工事和金屬網 燃 邊境地區建立了圍墻後的東柏林 大片地區也被圍 料和車輛障礙 而威脅公 形象 這些類型的障礙 籬所封鎖 60 年代中期的德國統一社會黨拆除建築 在 1983 年於邊境地帶被移除 這可能是因 新的 物做出屋子 統一邊境地帶 將提供邊境士兵一個 圍墻有更强 攔截能力 與整格的東德和後邊境地區 無阻擋視綫且清晰的射擊場 在接下來的幾年 越 的監視會有很大的改善 因此 邊境防禦工事變得 來越多的屏障被安裝在這個 死亡地帶 七十年代 至關重要的防止逃逸 在上世紀 80 年代 前不久 第二個 內墻 hinterlandmauer 被增加了 於封 在 1989 年圍牆倒塌了 最後東西柏林之間的險惡 的屏障礙已經從墻上移除下來 鎖邊界地帶對於東柏林和民主德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邊境防禦工事邊境防禦工事不斷 被開發和改進 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 內牆關閉了 在東德一側邊界地帶 是第一個逃犯遇到障礙 然 後他們不得不爬上一個信號為欄 當觸摸驚動了觀 察塔那駐扎的邊境士兵 地毯上的鋼釘經常放朝上 尖角的籬笆脚下 不惜傷害而阻止逃犯 他們被稱 為 表面障礙 但邊境警衛稱他們為 蘆笋床 在 西方 他們有時被稱為 史達林的草坪 當一個逃 犯越過了巡邏的道路和安全地帶 他不得不通過所 謂 坦克陷阱 目的是為了防止汽車或卡車逃逸 在內城區他們通常由鐵軌焊接在一起 籠罩在帶刺 的鐵絲網 因此也構成逃逸者步行的障礙 在外環 邊界也加入深溝 而後 近 12 英尺高的邊界圍墻 是一個逃犯在到達西方前必須克服的最後一個障

圍牆的拆除和現今的存留 邊境開放不久後 圍墻開始拆除 所謂的 墻啄木鳥 碎塊被作為紀念品 越來越多的新的邊境口岸被創 造出來 留下了巨大的鴻溝在圍墻上 邊境的士兵 開始拆除信號欄和邊境防禦工事的其他元素 東德 政府和邊境部隊的成員開始考慮以市場的方式 將 圍墻上的那塊碎塊賣給全世界 1990 年六月 開始 在 Ackerstrasse 全 面 消 除 邊 界 介 於 Wedding und Mitte 區之間 且大部分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第 一部份的墻壁被指定為歷史古蹟於 1990 年


A06

在 1961 年 8 月 12 日星期六 數量空前的人群 大約 有 4000 人 從東逃往西柏林 接著的第二天 整個 社會警覺而尋找了 30 英里鐵絲網圍繞穿過城市的中 心位置 而是東德士兵鋪設屏障 兩天後 8 月 15 日星期二 同一群士兵們開始用鐵 絲網改造成一堵牆 - 柏林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波茨坦會議將德國分裂成四個佔 據區域 由法國 英國 美國和蘇聯分別控制每個區 域 柏林 奠定了在東段首都 由俄羅斯控制 被分 成扇形區域 蘇聯已經豎立東德和西德之間戒備森嚴 的壁壘 這使西柏林成為一個共產國家中間的一個資 本主義的小島嶼 在一開始的時候 地鐵列車兩地之 間行駛 新的護照規定無效於不滿的東德人西流 而

這流動蘇聯東德的經濟力量失血無效 在 1948 年到 1961 年之間 300 萬人逃離共產主義國 家 佔東德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到 1961 年 8 月 平 均 2000 人每一天做的單趟路程從東柏林到西柏林 在沒有鐵絲網之前 仍有可能東柏林到西柏林之間移 動 而鐵絲網使得這樣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 由於這些圖片顯示 即使是鐵絲網也沒有強大到足以 牽制挺而走險的人們 於是開始了被正式冠上創立 反法西斯保護壁壘 雙方 之間的檢查站被關閉 鐵絲網變成了一堵牆 近 30 年來 圍牆將柏林一分為二 仍然有超過 100 人會冒死試圖它跨越


A07

1961 年 8 月 13 日 柏林地鐵不再停留於市中心的 地下月台 這些地鐵站的出口都被系統化的隔絕或 是填滿 只有巡邏和邊境警衛可以進入這個幽靈般 的無人之地 車程經過東柏林的 U8 U6 和南北向 的 S 線上的地鐵站都被關閉 從西柏林行使來的電 車也都不停靠這些被關閉的地鐵站 唯獨在當時作 為過境點的 Friedrichstrasse 站是可以上下車的地鐵 站 同時在地鐵隧道的穴壁上也有畫上邊境白線作 為記號 對於一個被切割的城市來說 地鐵交線與鬼站其 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 西柏林每年花費幾百萬的 德國馬克作為鐵路過路費 列車必須以步行的速度 緩慢行駛於被邊境警衛和交通警察限制的區域 在 地鐵穴道的警衛其實被禁止使用他們的武器但這被 嚴格保密 以防子彈在穴道裡面彈射 但還是有其 他防止企圖逃跑的人的處理措施


A08


A09

翻新和再現 Schinkel's Neue Wach 和德國記憶政治

從一開始的第十八個世紀 在普魯士 / 德國國家的 不穩定已經影響到柏林的形態 在帝國的邊界不斷 變化以及其意識形態迫使無數建築重新定義其資本 中心 而决定了保護 修復或替換柏林古蹟 因此 一直注意到它們的被意識形態影響和對歷史文獻的 的影響力 Schinkel's Neue Wache 增長這種張力 它最初是以設計與其後的裝修而在成為德國歷史上 變化顯著點 其是在拿破侖戰敗後而設計和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所翻新 於納粹時期修改 並在二戰後 的隨及在三個時間點上大幅改變 在德意志民主共 和國初期 東德 冷戰的最高點 1993 年統一後 無庸置疑地歷史的意識形態有意識地改變其建築 從目前的第一階段設計的時間 這個 Neue Wache 利用這些複雜的關係以塑造德國身份的方法 作 皇家保衛隊的房子 建築矗立在菩提樹下大道作 一個集合中的早期紀念建築給公 使用 而後德國 的君主解散後 大樓被多次評 國家紀念地 雖然 每個紀念性都哀悼死亡 但它也標志著一個新的類 型的政府出於政治死亡

Neue Wache 是拿破侖戰敗後 德國榮耀的最初跡 象 之 一 Friedrich Wilhelm 國 王 委 托 項 目 建 於 1816 和 1818 之間 在法國以及提供自己與他的新 住所對面的警衛室表示普魯士勝利的公共意義 因 此 建設將柏林的中心從一個封閉的皇家領地轉化 形成是由軍隊保護 到一個區域向公 開放 是國 王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 Neue Wache 案子 的性質放置在軍事的關鍵角色 其將團結民 在市 中心的君主代理人。 Schinkel 的建築在威瑪共和時期第一次裝修 當 時它變成不但變成功能性而且思想陳舊 君主立 憲制的勝利消除了皇室的必要性 戰爭的損失使 得這場勝利的慶典在建築外觀上不合適 Heinrich Tessenow 在 1930 年獲得競圖比賽而進行改造建設 為 紀念之地為那些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取代了 生活的工作空間與死的空間 仔細地迴盪重複著存 在那裡的過去 Tessenow 的提議似乎在強調 公共與辛克爾建設德 國身份的存在狀態之間的緊張關係 君主制已經死

了 但是從公眾卸下的狀態依然佔據室內空間 就 如同它已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完成的 尖銳的思想轉向之後 在 1990 年 Neue Wach 又過 時了 最近裝修完成在 1993 年 當時它被做為專 門的 戰爭和壓迫的受害者 該案子是由德國總理 Helmuth Kohl 和德國歷史博 物館的導演 Christoph Stolzl 所創造的 是個思想 史上一個有趣的組合 他們抹去所有東德案子的痕 跡 幾乎完全恢復 Tessenow 的設計 除了花崗岩 立方體和花環 而他們用 1937 年八月凱綏 柯勒 惠支的 ' 聖母憐子 複製品所取代 透過 Schinkel 的建立 它是內部和外部並置 即為 極好的德國記憶的需求 它使德國人的記憶建造者 自願與否 逃避團結搜索和整合的緊張局勢 在過去 與現在之間 歷史和記憶之間 到建築景觀 德國 紀念性一直採取改造的形式或者是改變 事實上本 身就是德國國家記憶比擬 這比喻 NeueWache 為 新警衛屋 一直歷史上的一個恰當的比喻


A10


A11


A12


A13


A14

德意志帝國

蘇維埃政權


A15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左踹倫敦 右打巴黎 柏林發威了 By 耿一偉

這陣子國際博物館界最廣受討論的八卦 莫過 於 把 擔 任 大 英 博 物 館 館 長 尼 爾 . 麥 葛 瑞 格 Neil MacGregor 挖 角 到 柏 林 請 他 擔 任 洪 堡 論 壇 Humboldt Forum 的館長與主要策展人 他於今 年 1 月 1 日正式上任 這場搶人大戰的花邊 是後 來倫敦也不甘示弱 把德國德勒斯登國家博物館館 長費舍 Hartwig Fischer 找去當大英博物館的 新館長 也成為首任的外籍館長 預計 2019 年開幕的洪堡論壇是一個博物館群計畫 是德國在千禧年後耗資最大的文化建設 經費達 5.9 億 歐 元 柏 林 城 市 宮 Berliner Stadtschloss 的原址是 1871 年落成的普魯士皇宮 在二戰被毀 後 東德又於 1976 年建成現代風格的共和國宮 兩德統一前夕又因發現內部石棉汙染而將共和國宮 封閉 關於這個前東德建築到底要何去何從 從兩 德統一後經過 10 年辯論 最後在 2002 年 7 月 德 國聯邦議院決議啟動由藝術家與科學家主導的洪堡 論壇 由洪堡論壇構思博物館的可能 於是 洪堡 論壇先是拆除共和國宮 接著 以維持歷史外貌引 進現代內部的設計原則 修建柏林城市宮 並結合 洪堡大學 博物館島與柏林圖書館群 成為城市知 識發電廠 創造了二十一世紀的新博物館概念 在 2013 年 6 月 柏林城市宮破土動工 恰好兩週前 有機會碰到台北歌德學院院長柯理博 士 Clemens Treter 那是他調任北京歌德學院院 長的餞行餐會 我趁機問他洪堡論壇的重點 他說 : 洪堡論壇會把柏林市郊的民族學博物館與亞洲藝 術博館的收藏轉到柏林城市宮 讓這裡成為代表世 界文化的核心 也會探討關於移民等當代議題

這就是柏林厲害的地方 洪堡論壇的說帖上 一 開始就點名文化是世界主要城市的特色 Culture defines Major Cities 舉出巴黎 倫敦 馬德里等 大城市為例 強調博物館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但 說帖在讚美羅浮宮大膽接受貝聿銘的金字塔同時 卻又引用了法國總統席哈克在 1995 年的說法 他 認為羅浮宮雖然是歐洲藝術的收藏典範 但若忽略 了這世界上其他 70% 人口的藝術表現 就算不得是 世界級的博物館 為了將柏林格局拉大到與世界文化對話 洪堡論壇 明白表示 外國藝術與文化是歐洲對現代的靈感 來源之一 Foreign Art and Culture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odern Times in Europe 洪堡論壇所牽涉的 不只一座皇宮遺址的重建與收 藏 還有新的都市規劃觀念 一種城市精神空間的 長期營造 柏林城市宮位處市中心 旁邊博物館島 是有著有 柏林新博物館 柏林舊博物館 舊國家畫廊等五個 博物館的旅遊勝地 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洪 堡論壇將洪堡兄弟 Brothers Humboldt 的學術成 就當作自己的理論模範 這對兄弟在十九世紀初展 開對世界文化 科學與教育的廣泛興趣 樹立了洪 堡論壇推動科學與文化對話的長程目標 洪堡論壇的特殊處 在於試圖讓這些性質各異的博 物館 可以產生連結與對話 形成新的知識系統 為柏林注入新能量 取名論壇正表示這是一個開 放的動態進程 這開放性論壇精神 不只反映在 完工之後 也落實在興建過程 ---- 牽涉到外觀的巴 洛克外牆重建經費為 8 千萬歐元 這部分設計成要

透過大眾私人捐款 捐贈連結 http://www.sbshumboldtforum.de/en/Donations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 . 麥葛瑞格當代少見的博學 家兼管理者 他在牛津攻讀法文與德文 在巴黎高 等師範學院修哲學 在愛丁堡大學讀法學 還有倫 敦大學的藝術史學位 大英博物館在他經營下 辦 得有聲有色 2014 年參觀人數更創新高 僅次於羅 浮宮 他有中譯本出版的 看得到的世界史 透過 一百個物件 解釋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讀來令人興 味盎然 尼爾 . 麥葛瑞格可以在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裡 葛飾 北齋本名中島時太郎 1760 年生於江戶 是日本江 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 看到作品中的藍色不是 日本藍 而是普魯士藍或柏林藍 發現這種十八世 紀初染料是透過荷蘭人帶入日本 這種全景式的脈 絡化能力 正是洪堡論壇所需要的 洪堡論壇對於 非歐洲藝術收藏的一大新觀念 是要重新脈絡化 不但是恢復展品在原初文化的存在脈絡 還要透過 當代科技與學術資源的協助 探究這些物件背後所 失落的文化行為 如與神話 習俗技能與政治的關 係 找到在全球文明的應有地位 善於思辨的德國人當然不是笨蛋 殖民主義議題或 後殖民批判 早在算盤當中 要如何回應這些質疑 答案就在柏林這座國際城市的現況 大量各國移民 這幾十年來不斷湧進這座面貌多樣的大都會 許多 新移民或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後裔 也希望在柏林看 到曾屬於他們祖先的文化 洪堡論壇某種程度在回 應當代國際城市的多族群現況 就像巴黎或倫敦 滿足這些市民的雙重認同


A16


A17

Hans Scharoung 設計的柏林愛樂廳 興建於 1960-1963 年 他建造的目的在於取代在 1944 年 1 月 30 日被英國轟炸的舊愛樂 同時也結束了希特勒長達 11 年的掌權 柏林愛樂位在動物公園的南向邊緣 之前的柏林圍牆西邊 一個歷經十年的孤獨與乏味的區 域 但現已充斥綠地與可能性的理想都市中心 在愛樂的旁邊常被稱為文化廣場 步行即可到達批茲坦廣場


A18

紀念城論戰 新柏林博物館與微增建博物館計劃 設計師

楊翎

指導老師

漆志剛

洪大為

柏林目前有多達 180 餘座的博物館 柏林的博物館們為存在柏林的多種觀點而聳立 這些觀點包含德國根基的普魯士文化 德國統一之 後新柏林與國際之間的態度等 甚至在冷戰時期 因為圍牆兩邊政府較勁的對話 使得圍牆如同一面反向的鏡子 建立在一邊的博物 館似乎都相應的建築在另一邊發生 因此當今的柏林就成為由這些觀點所拼貼的城市 歷史的見證被有計劃地保存 而不被承認的歷史變 銷毀 在這個城市裡 建築作為歷久不衰的都市言語 擁有一座博物館如同擁有在城市中的發言權形成淺 規則 當權轉換之下 城市變成政權的論戰場域 整個柏 林猶如博物館的辯論之地 歷史造就了柏林城 柏 林同時也透過不停地建新的博物館 來撰寫當時被 當權認同的歷史


A19

博物館之城柏林 建立在不斷覆蓋的歷史上 剛抵達的旅人看的是一個新舊融合的城市 若你問居民住的是什麼樣的城市 你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答案 住在東邊的人說 博物館集中在一條直通的菩提樹下大道 住在西邊的人說 博物館們簇群散佈在城市的各處 若你仔細聆聽 , 你甚至會聽到博物館們的辯論 東邊的博物館宣揚他們經歷二次大戰的過往 西邊的博物館炫耀他們的新穎 但當你時隔幾年回到柏林 你會發現又多了更多的博物館 或是有的博物館被竄改 , 唯一不變的是 當你去問居民住的是什麼樣的城市 依舊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答案 當你仔細聆聽 , 會聽到比先前到訪時更多的辯論 歡迎蒞臨新柏林博物館 遺忘時間的步伐 迷失在原本的方向 讓日光為你導覽真正的柏林成 聆聽博物館們之間的對話 聆聽你從來沒聽過的聲音 博物館之城柏林 建立在不斷覆蓋的歷史上

Lighting


A20

2016 新柏林博物館

新柏林博物館漂浮在 KulturForum 的正中心 遺 留面對圍牆的空白廣場 形成環狀 一覽博物館之 城 企圖與整個城市的博物館對話 博物館的內部 是一個體驗柏林反歷史的過程 在主要動線上 柏 林的日光時間與季節變換會為參觀者挑選出城市酶 體 觀看酶體之間的對話 是一個重新建構柏林歷 史意識的過程 而在被日光引導的空間裡 參觀者 能夠與單一酶體對話 理解柏林片段的反歷史 新柏林博物館表現的是一個包容歷史與接納新觀 點的場所 當散佈在各處的媒體集合到博物館 柏 林反歷史便在博物館裡建構出來 更甚者 收藏未 來的新價值觀 新柏林博物館能夠為柏林市民提供 的不只是反歷史的認同 更是建立多重價值觀的象 徵


A21

Museum+ 城市介入行動

在這個歷史更迭的城市裡 博物館作為觀點放大 的媒介 於是在執行新柏林博物館的同時 創造出 一系列的酶體 形成都市言語的博物館對話 酶體 與博物館之間 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 每個博物 館有與之相應的酶體 當新的博物館誕生 同時也 誕生新酶體 這些擁有特定對象意識的酶體會在特定的時間中缺 席新柏林博物館的集會 進到城市裡 參與實際上 的城市對話 博物館的成立展現多數柏林人的觀點 與之相 對 媒體的產生則是給予同樣存在在柏林卻不被看 見的人發聲的管道 透過酶體與城市中的博物館對 話 原本柏林成所撰寫的歷史開市遭到介入 博物 館之城柏林再也不是當權者的權力遊戲

新柏林博物館作為一個放置酶體的容器 如同等 待被完成的柏林地圖 觀看陳列在塔博物館裡的酶 體如同閱讀當今的柏林城市歷史 如今柏林居民擁 有參與城市對話的權利 Museum Plus 行動看似各 自與單一的建築對話 也是柏林人共同操作歷史的 都市行動


A22


A23

在柏林圍牆倒塌 25 年的紀念活動 超過 8000 顆氣 球被釋放在德國首都的夜空中 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 表示柏林圍牆的倒塌向世 界宣示了夢想是可以成真的 上萬名民眾參與了這項活動 其中包括了位於 Brandenburg Gate 的組織 citizen's party 柏林圍牆建於 1961 年 為的是防止人民逃往東柏 林 柏林圍牆倒塌於 1989 成為了象徵冷戰結束的一個 強大的象徵 白色的氣球被綁在象徵圍牆高度 3.6 公尺高的桿子 上蔓延 15 公里 氣球被一顆顆的釋放象徵圍牆被 抗議者一點點的突破 Daniel Barenboim 則 帶 領 著 柏 林 管 弦 樂 團 則 在 Brandenburg Gate 前演奏著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 快樂頌 我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民 25 年前柏林圍牆倒

塌的時候我們興奮極了 柏林市長 Klaus Wowereit 說 沒有任何事可以阻止我們追尋自由 氣球釋放的儀式在這些大型公開派對下的圍繞中舉 行 活動剛開始的時候英國歌手 Peter Gabriel 還演 唱了著名歌手 David Bowie 的名曲 Heros 來紀念這 場活動 這個週末氣球變成柏林城市的一部分 氣球漫布在 柏林的每條路邊 現在柏林圍牆剩下少少的幾段破碎的片段 當你橫 越東西柏林時如果不仔細注意很難發現柏林圍牆的 存在 原因是因為 1989 年柏林圍牆拆毀的時候他 們想要盡可能的拆除這令人厭惡的圍牆好空出空間 讓他們重建柏林市 但在檢視城市的時候會發現一些不合邏輯的線撕開 整個城市 而市中心則瘋狂的用水泥建築將其分成 兩邊 分開了鄰里朋友和家人


8

Mauerpark 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 Topographie des Terrors Asisi panorama Checkpoint Charlie East side Gallery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