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全
方
SciTech Reports
創刊於1982年
位
視
野
.
科
技
人
關
懷
1
每月15號出刊
科技報導 418 S c i Te c h
Reports
2016.10月號
scitechreports.blogspot.tw
翻天覆地的四物湯風波 ---4 珊卓‧哈定演講精華節要 ――科學多樣思維與女性主義立場論 ---7 大一普通生物學究竟該教些什麼? ---10 科學傳播的發展創新與社會責任――《科學美國人》總編輯專訪 ---12
2016 年諾貝爾獎得主公布 http://www.nobelprize.org/
【本刊訊】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後簡稱生醫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
器「溶酶體(lysosome)」中,溶酶體會 將細胞內部需要的物質降解。
分別在10月3、4、5日公佈,3獎項共由7
在過去,科學家對細胞自噬機制理解有
人獲得,得獎理由包含細胞自噬機制、拓
限,直到大隅良典於1992年利用酵母菌細
撲相位及物質拓撲相理論、分子機械與合
胞,成功找到細胞自噬關鍵基因,讓細胞
成等領域。
自噬作用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細胞自噬能 快速提供細胞能量與新合成所需材料;另
生醫獎-細胞自噬機制 生醫獎由日本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現任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 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東京工業大學 前沿研究機構特聘教授大隅良典(Ōsumi Yoshinori)一人獨得,表彰他在「發現細 胞自噬機制」的成就。大隅良典出生於
外,在細胞有細菌或病毒入侵時,細胞自 噬也能有效清除;在細胞發育與細胞分化 時,細胞自噬也能清除老化受損之胞器與 蛋白質。
科學月刊 10 月號【地震新情報】上市! 當期介紹請見 22 版
物理獎- 物質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發現 《科技報導》稿約
1945年(現年71歲),於1967年於東京大
物理獎由英裔美國華盛頓大學凝聚體物
學取得學士學位,研究所投入蛋白質的生
理學家戴維·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英
物合成研究。在恩師今堀和友介紹,進入
裔美國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
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育、產業相關的時
美國傑拉爾德·埃德爾曼(Gerald Maurice
授鄧肯·霍爾丹(F. Duncan M. Haldane);
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
Edelman,1972年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
英裔美國凝聚物理學家、布朗大學教授約
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
的研究室,亦在美國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翰·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共
寫作時請依照稿約:
其後,於1977年返回日本擔任教授。
同獲得。獎項二分之一由索利斯獲得,另
一、 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大隅良典主要成就為分子生物學領域,
外二分之一則由霍爾丹與科斯特利茨共同
他所發表的細胞自噬作用研究在生物學各
平分,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
二、 字數盡量在 2000至 5000 字內,可附相
領域都有著重要影響及貢獻。自噬作用
撲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這項理論對於
(autophagy)是細胞降解回收胞內物質
材料科學發展帶來新的發展。
的重要機制,當細胞接受到養分不足、環
索利斯生於1934年(現年82歲),在劍
境壓力等訊息時,細胞膜上有接收站能
橋大學三一學堂取得學士學位,而後在康
向細胞內傳送,在細胞中會形成「吞噬泡
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貢獻還包含科
(phagophore)」,並將細胞內受損胞器
斯特利茨索利斯相變、索利斯能等;霍爾
或蛋白質包圍,運送到專門進行降解的胞
丹生於1951年(現年65歲),對於凝聚體 【文接第 2 版】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 學界、政策、產 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 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 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 稿件刊出後 將致 贈當期刊物一本及 薄 (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 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 scimonth@gmail.com,註明
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 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技報導投稿」。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科技報導
2
物理學做出了一系列基礎性貢獻,其中包
托達 特(Sir J. Fraser Stoddart)、荷蘭化
種分子由數個大型冠醚(crown ethers)互
括拉廷格液體理論、一維自旋鏈理論、分
學家、格羅寧根大學教授伯納德·費林加
相環扣連結,應用於分子肌肉(molecular
數量子霍爾效應理論等;科斯特利茨生於
(Bernard L. Feringa)3人共同獲得,表彰
muscle)與分子電腦晶片。費林加則為首
1942年(現年73歲),研究領域包括凝聚
他們在「分子機械設計與合成」的成就。
位發明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的科
體物理學,一維及二維系統物理學等。
索瓦日生於1944年(現年72歲),師從
學家,1999年,成功在給予分子馬達能量
3人以拓撲學(topology)的概念研究物
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里·萊恩(Jean-
後單向轉動,甚至製作出一台奈米車。因
質奇異相態(phases)的現象,如超導體
Marie Lehn),期間參與穴狀配體合成研
為分子機械小尺度特點,預計在未來應用
(superconductors) 、超流體(superfluid)、
究;斯托達特生於1942年(現年74歲),
無限,其中包含新型材料、記憶元件、能
磁性薄膜(thin magnetic films)等,在物
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於加拿大的皇后大
源儲存、醫療技術等。
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有先驅性的發
學、英國的雪菲爾大學、伯明罕大學和美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
現。在1970年代,索利斯與科斯特利茨證
國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職;費林
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遺囑
明超導體可在低溫下出現,也解釋超導體
加生於1951年(現年65歲),於1978年獲
設立的獎項,首屆頒發於1901年,獎項包
在溫度升高時消失的機制與相變(phase
格羅寧根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他曾任職於
含物理學獎、化學獎、生醫獎、文學獎、
transition)。1980年代,索利斯成功解釋
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1984
和平獎5項,1969年,由瑞典國家銀行出
超薄倒點層中導電性能已精準整數計算,
年回母校格羅寧根大學擔任講師、1988年
資增設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物理學獎、化
且整數具拓撲性,同時霍爾丹也發現如何
起任全職教授。
學獎、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
利用拓撲概念,應用在物質中原子磁極鍊
1983年,索瓦日成功連結2個環形分子,
發;生醫獎則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
形成機械互鎖分子「索烴(catenane)」,
發;文學獎由瑞典學院負責頒發;和平獎
與往常利用共價鍵連結方式不同,索烴環
則由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
之間是利用機械鍵互相連結,形成的2個
頒獎典禮將於每年12月10日舉行,預計將
化學獎由法裔化學家、斯特拉斯堡大學
相對驅動運轉環分子,剛好符合機械運作
會於瑞典舉行一系列相關慶典活動,主辦
教授皮埃爾·索瓦日(Jean-Pierre Sauvage)、
的條件。1991年,斯托達特成功合成具內
單位也會邀請得獎者親臨會場。
英裔化學家、西北大學化學系教授弗雷澤·斯
鎖的大環分子「車輪烷(rotaxane)」,這
的性質。
化學獎-分子機械設計與合成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SciTech Reports
3
法國限制使用塑膠餐具 Sophie Eastaugh, France becomes first country to ban plastic cups and plates, CNN, 2016/9/20.
【本刊訊】塑膠製品對環境污染嚴重,
造廠商表示極度反對,認為這有損消費者
者自備購物袋的比例明顯增加;印度德里
造成海洋生物誤食、大量死亡,各國政府
權益,有損貨物自由流通原則,並有可能
也於2009年頒布塑膠袋禁用令,禁止使用
開始重視此議題,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開
會造成經濟弱勢家庭的負擔。
低於0.04毫米的塑膠袋,並至2014年加強 執行此禁令,並將禁止範圍擴大到所有的
始提出相關政策。法國繼7月起禁用塑膠
法國的「能源轉型法計畫」中表示,將
袋後,又在9月底通過立法,將於2020年
在2025年前減少一半垃圾掩埋量,2030年
禁止使用塑膠餐具,規定餐具必須有50%
將減少40%溫室氣體排放量(以1990年為
根據臺灣還經資訊中心民調顯示,臺灣
是環境可以分解的有機材質,緩衝期4
基準),並已於今(2016)年7月發布禁令
民眾對於塑膠袋隨袋徵收費用金額較無感
年;到2025年時將提升至60%。
禁止使用塑膠袋。
覺,36%民眾表示要提高至5元才會考慮不
塑膠袋、塑膠包裝使用。
這項決議是附加於2015年頒布的「能源
關於塑膠禁用,美國舊金山於2007年禁
購買塑膠袋;36%表示需提高到10元才會
轉型法計畫」。根據CNN報導,法國希
止是用塑膠購物袋;2014年禁用塑膠瓶。
放棄購買塑膠袋。也許應再將收費提高,
望能為世界環境與能源努力,報到中還表
英國則隨袋收費,此政策一出,英國消費
才能有效減少塑膠袋使用。
示,在法國每秒有150個遺棄免 洗杯,回收率只有1%,回收率 如此低主要是因為這些免洗杯 是由聚苯乙烯與聚丙烯組成。 這 項 法 令 草 案 最初是由 歐 洲 環 境 綠 黨提出,於9月底通 過。此案一出,引起支持、反 對兩方聲浪不斷,環保人士與 相關團體雀躍,但許多塑膠製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執照登記為第一類新聞紙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訂 閱:全年12期1000元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出 版 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發 行 人:張之傑 總 編 輯:蔡孟利 副總編輯:林翰佐 林宮玄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江建勳 曲建仲 李志昌 李武炎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林翰佐 金升光 門立中 邱韻如 紀延平 黃向文 范賢娟 倪簡白 高憲章 張大釗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楊正澤 葉李華 葉偉文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蘇逸平 主 編:文詠萱 編 輯:李依庭 美 編:蔡餘慶 王韻青 業務經理:李金穗 行銷企劃:王弘奕 社 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25號 11樓之4 電 話:(02)2363-4910 傳 真:(02)2363-5999 E - m a i l: scimonth @ gmail.com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刊長期徵稿,請見頭版稿約》
時事評析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4
翻天覆地的四物湯風波 吳建東
現任中醫師,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專長中醫學、太極拳,與妻、三子、一貓共同生活
今(2016)年8月,中醫界發生一件驚
問,表示自己有子宮肌瘤或巧克力囊腫,
療痛經或經前症候群來的恰當,但這方劑
天動地的事件,一位在臺中市執業的中醫
不願意喝四物湯,或擔心喝四物湯會增大
是否會引發子宮肌瘤呢?我們看上述的主
師,在其診所的臉書專頁發表了文章,內
等等,因此我們好奇,是否真有這一回
治,其中提到的血瘕塊硬、惡露生瘕聚
容表示四物湯,以及成分包括四物湯的一
事?四物湯僅包含當歸、川芎、白芍藥、
等,現在稱為癥瘕積聚,這是指腹中有硬
系列處方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等,會
熟地黃等四味藥,原書並未記載劑量,僅
塊推之可移的意思,這與子宮肌瘤的型態
導致子宮肌瘤的增生,建議大家不宜隨意
寫四味藥用量皆相等,此方劑只要是在臺
正好相符,反而提示了可用四物湯來治療
使用。該中醫師發這篇文章,原先的目的
灣的女性對這方必定不陌生,就算沒親自
子宮肌瘤。
是要告誡民眾不要盲目進補,以免未得其
飲過,也常常在廣告上看到含鐵四物飲、
當然古書上有記載,不見得實際上的
利而先受其害,但該醫師在寫作時使用了
膠原蛋白四物飲等產品,這個方劑究竟適
使用會確有其事,因此尋求醫學上的實證
過於聳動的字眼,如「旗艦版的子宮肌瘤
不適合每次月經後服用,甚至是拿來當健
是有必要的,找證據一般會先從國際認可
催生工具」等等,在這四通八達的網路世
康食品,我們可能要先從源頭來了解他。
的醫學期刊著手,但若是以四物湯「Si-
界中,隨即如病毒般在社群網站中擴散開
這個方劑最早是從唐朝一位姓藺的道
Wu-Tang」及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
來,獲得了數十萬個讚以及數千個分享,
士,一般通稱為藺道人,所著方書《仙授
或「Leiomyoma」在美國醫學圖書館的
同時也抓住了記者的眼睛,兩天之後就出
理傷續斷秘方》出來的,原書主治有三條:
PubMed上搜尋,是找不到文章的,但如果
現在各大報章雜誌,甚至電視新聞頻道也 都開始報導。 四物湯是中醫界十分有名的處方,雖 然四物湯本身並非中醫師常用處方的前幾 名,但其衍伸或相關處方卻時常被開立, 中藥界也常常使用此處方,因此立刻在中 醫界及中藥界掀起軒然大波,在新聞上曝 光以後,當天晚上就有同為中醫師出來撰 文反駁,隔日也有許多反對意見的報導出 來,寫專頁的中醫師為了捍衛四物湯會引 發子宮肌瘤的言論,也提了些許參考文 件,但也隨即因證據力不足而被反駁,甚 至也有西醫婦產科專科醫師出來澄清,並 沒有這回事,子宮肌瘤會發生,都是因為 遺傳與荷爾蒙的關係,隨後也有中藥界團
一、凡跌損,腸肚中汙血,且服散血藥,如 四物湯之類。 二、凡損,大小便不通,未可便服損藥,蓋損 藥用酒必熱,且服四物湯,更看如何。 三、四物湯,凡傷重,腸內有瘀血者,用此。 很明顯這個方劑最早是用在跌撲損傷、 腹中出血、大便不通的傷科處方,與婦科補 血養血的用法完全不同,也並未提到僅有 女性可使用,畢竟會受傷且傷到這麼重的, 應該還是以男性為多。直到宋朝的官方醫 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才演變成至婦科 疾病的方劑,雖該方作用寫作補養氣血, 但仔細看主治,仍以處理疼痛瘀血為主:
再以「四物湯」與「子宮肌瘤」在中國知 網上搜尋,卻可以找到幾篇以四物湯加味 治療子宮肌瘤的論文,包括蟅蟲四物湯、 芩連四物湯、稜莪四物湯等等,這些處方 都在四物湯的消除硬塊能力不足的基礎 上,又加了許多效力更強的活血化瘀藥, 如蟅蟲、三稜、莪朮等等,據其報導,治 癒率都將近一半。
四物湯治療應用 這是否說明子宮肌瘤就該以四物湯等 方劑來治療呢?其實治療與先前談安全 性是不同的兩件事,要談治療,就必須 先了解中醫師是怎樣在看病的,與一般 的某疾病就用某種藥治療的概念不同,
體前往該中醫師的診所抗議,最後是台中
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衝任虛損,月水不
中醫學演變至今,已經變成看一整個
市中醫師公會跟她約談,以該醫師承認此
調,臍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
人,或者說個別化的醫學了,中醫師在
言論為自己猜想,並未有這樣的事實,並
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
診斷當下,除了看該患者的主要疾病以
且在原先的臉書專頁上道歉而落幕。
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生瘕
外,還會參酌患者的其他相關的表現,
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比如說面色好不好、體力足不足、胃口
四物湯歷史記載
佳不佳、大便通不通順等,以及中醫最具
四物湯及衍伸處方多半用在女性以處理
並沒有經後養血,女性皆宜等字眼,
特色的橈動脈診察,甚至腹部診查,這些
月經失調、不孕、更年期症狀,或受傷後
也是要有某些適應症出現時才可使用,是
各式各樣從患者身上蒐集到的線索,都有
瘀腫疼痛,至於會增生子宮肌瘤的說法,
否與民間常用來婦女經後,必以四物湯補
可能會左右醫師的處方模式。
雖然與中醫師的看法不符,但也在民間已
養的概念大不相同呢?中醫師選用此方劑
就本文談到的子宮肌瘤為例,隨者體
經流傳了許久,在診間常常會遇到患者詢
的時機,與其說經後補養,不如說經前治
質有氣鬱、血瘀、痰濕等不同,就會有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時事評析
SciTech Reports
5
許多方劑可用,除了四物湯以外,還有香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故宜常制
細胞增生,或是由當歸分離出來化合物會
棱丸、桂枝茯苓丸、大黃蟅蟲丸、開鬱二
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促進子宮頸癌的HeLa細胞株凋亡等等,
陳湯等等,隨著病情不同,還有可能再添 加或減去許多藥物,這也是為何有人問中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 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
當然最近也有以人群為對象的研究,如使 用當歸對於子宮內膜增厚並沒有影響,或 使用當歸等中藥會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醫師,某病該用何種處方,中醫師的意見
率等等。
總是不盡相同的緣故,有可能同一種疾
雖然中醫學是個超過千年的古老醫學,
病,兩個人的用藥就不同,甚至是同一個
但自從西方科學的研究思維傳到東方以
雖然目前當歸對於是否會引起女性癌
人,上個月的用藥與這個月的就不同。
後,對於中醫學的研究就從來都沒有停
症,或者是具有類雌激素作用還沒有定
即使中醫的應用上這麼複雜,臺灣民
過,早先的研究多以生藥學及基礎醫學為
論,但目前有的證據似乎是以保護作用居
眾仍然因習於某些特定用法來使用中藥
主,後來才逐漸走向方劑或臨床試驗,因
多,或許四物湯會促進子宮肌瘤增生的言
或方劑,比如說月經結束後要以四物湯
此中藥的研究多見細胞培養或是動物實
論,是因為看了以上這些研究,尤其是會
補養血液,冬季必用十全大補湯調補元
驗,比如說以當歸萃取物來培養MCF-7與
促進乳癌細胞增生的研究,間接認為四物
氣,春秋兩季青少年要轉骨等等,這些
BT-20等乳癌細胞,結果發現會促進乳癌
湯也會有類雌激素作用,更進一步認為
方法與其說是中醫的理論, 更不如說是民間習俗,這種 並未經過診斷而處方的模 式,基本上大部分的中醫師 都不太認同,甚至在許多報 章雜誌上,凡提到中醫,文 末必定會出現藥膳或是茶 飲,這種體質未明就逕予中 藥當作食譜的行為,也受到 許多中醫師的批判,因此前 述的中醫師才會在過度偏激 之下,產生出眾多同道都不 認同的言論。 確實民眾時常濫用中藥, 而導致出問題的現象層出不 窮,臺灣食藥不分,把藥物 當作食物來吃,是目前中醫 界相當困擾的問題,每每見 到某人誤用中藥,導致麻痺 送醫,或是誤用非屬於中藥 的民間草藥,而導致肝炎爆 發等等,我們常戲稱也沒有 人會把西藥的阿斯匹靈拿來 燉雞湯,或是把使蒂諾斯泡 成茶飲每天使用吧,這是長 久以來為了推廣中醫,讓中 醫民間化而產生的遺毒,這 些中藥即使應用的歷史再 久,用的人再多,藥物就是 因為會對身體產生較大的影 響,才會被拿來當藥用。這 個觀念,在中醫最古老的書 籍《黃帝內經》寫得很清楚:
時事評析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6
會增進子宮內膜增生,而導致子宮肌瘤增
多,比如研究者有時並非臨床中醫師,對
作用或拮抗作用,這樣一來,中藥的研究
大。這樣的推斷過於武斷且跳躍,而且細
於中藥實際操作面的了解有誤差,或者不
就更加複雜了,連單味藥都難以分析清楚
胞培養距離人體還有一大段的距離,更是
了解中醫在處方時的做法及思維模式,在
了,更遑論如中醫師處方時開立的那種複
忽略了其他研究結果相反的論文。
選擇題目時,難免會與一般中醫的傳統
雜的複方。
中醫臨床實驗與效應 人身寶貴,醫學也是要能夠證實有效, 才能應用在人身上,因此我們在臨床上遇
看法不同。比如說選了一個中醫師不常
如果從微觀的角度出發窒礙難行,從另
使用,或不會使用的草藥,或者研究藥
外一個方向著手是否可行,既然中醫藥在
物時,選了一個非該藥物的適應症來當
幾億人身上使用了上千年,我們基本上認
結果等等。
為優勝劣汰,現存的大都是已經過多數的
到一個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問題時,會
其次,中藥本身的複雜性也是一大困
人體試驗,無太多問題的藥物,直接跳過
從目前現有的證據,也就是已經在受醫學
難,不像西藥是以單純的化合物為主,
前面的化合物及藥物機轉,從後面的人體
界認同的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來尋求解決
中藥是以天然物,包括植物、動物或礦
研究開始,而這個部分也與實證醫學的概
之道,收集到充分的證據之後,再分別評
物萃取物為主,不僅分析時有數不盡的
念相符,因此人群觀察研究,隨機雙盲試
論該證據的強度或嚴謹程度,之後歸納出
化合物,不同季節、不同地點生產的中
驗,是目前的另一部分常見的研究類型。
結論以後,運用在臨床上,最後再給予評
草藥,分析起來各種化合物的含量也不
在臺灣的中草藥研究,還有另一項優
估,判斷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再找新的證
同。這時問題來了,這個藥物的效果是否
勢,那就是累積將近20年的健保資料庫研
據等等。
來自於其中單一的化合物,我們一般把含
究,因為要向健保局申報費用的關係,資
量最高的,或最有代表性的化合物叫做指
料庫裏面的醫療紀錄具有相當程度的可靠
標成分,比如說人參的人參皂苷,或是當
性,一方面資料庫龐大,另一方面追蹤時
歸的阿魏酸,但這個成分是否能發揮古醫
間又長,因為臺灣的研究環境並不佳,很
書上所寫的效用,這一點上不明確,所以
難像國外動輒追蹤數年,甚至做多中心的
才會稱為指標成分,而非有效成分。
研究,使用資料庫則可以提供出相當的規
依照證據強度由高至低,又分別有隨 機雙盲式的臨床試驗、世代型研究、病例 與對照型研究、病例報告以及專家意見, 我們可以看得到,能拿來當作醫學證據 的,多半都是已經在人體上應用過的。對 於細胞或是動物實驗來說,環境與人體內
古醫書上寫的效用其實並不單一,有
不同,作用機轉也不同,因此在實際應用
可能會有數個不相干,甚至看似相反的效
上,也只能說有相關的報導,使用時要謹
用,比如當歸在《神農本草經》上就寫
慎,如此而已,還不足以做為醫學上的指
著:「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
引,雖然如此,細胞或動物實驗的下一步
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
也即將應用在人體上,但結果有可能完全
惡創瘍、金創。」至少就有咳嗽、惡寒發
不同就是了。
熱、陰部出血、不孕、傷口發炎、創傷等
中醫學,或者說中藥學,在研究的領
等作用,或許在單味藥物中,各種化合物
域來說,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其原因相當
的同時存在,也呈現出類似複方的協同
模,甚至可以相當程度模擬世代研究,或 是病例對照研究。 回到最初的四物湯事件,其實在事情 剛剛爆發出來的時候,我就開始著手進行 四物湯與子宮肌瘤的分析,目前為止的結 果,就如同文獻回顧的結果,四物湯對於 子宮肌瘤的發生,具有顯著降低的現象,至 於最後的研究成果,就請各位拭目以待。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7
珊卓·哈定演講精華節要
科學多樣思維與女性主義立場論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呂依婷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
科學研究必須納入性別以及多元的觀 點,幾乎是當前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共識,
科學客觀性與社會脈絡:
洲的貧窮與民權社會運動、黑人、女權、
女性主義立場論興起的背景
身心障礙者以及本土印第安人的社會運
也是歐盟近年來斥資具體推動的綱要目
動,接著是後殖民運動乃至LGBT同志運
標。在納入性別觀點的論述中,尤以美
在18世紀之前,「好的科學」並非用
動。在社會正義運動盛行的年代中,有許
國知名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學者珊卓·哈定
客不客觀來定義,例如:科學革命時期,
多科學研究計畫正在進行,然而對這些科
(Dr. Sandra Harding)的論點,被廣為引
培根或是笛卡爾可能會問「這個研究或內
學研究而言,無論是社會學或生物學等不
用,並在過去3、40來,造成國際性的影
容可不可靠?」而不是客觀與否。但從19
同領域,真正的問題不是「壞科學(bad
響。今(2016)年6月,哈定接受中研院
世紀開始需要「客觀性」的原因是因為人
science)」,而是長期所奉行的「好科學
舉辦之第23屆太平洋科學大會(The 23rd
類有弱點,例如:人類有感情、有偏見、
(good science)」。所謂的「好科學」其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邀請,在性別
會疲倦等,所以當學者們再現自然時可能
實是帶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與健全者中
與科學教育的主題講座擔任特邀演講者,
會受到干擾。因此,19世紀流傳著一句話
心的思維,但當時缺乏一個好的研究工具
並於6月20日下午,假國立高雄師範大
「Let nature speak itself」,原因就是要客
或研究方法協助研究者們指認研究過程中
學國際會議廳,進行主題為「女性主義
觀地(毫無預設立場)呈現自然界。但也
的男性中心、白人中心和無身心障礙者中
客觀性與多樣思維:科學研究的另類邏
因「客觀性」的興起,造成對人的情緒與
心觀點。因此,60年代各種社會正義運動
輯」的專題演講。哈定在演講中提出她
情感的否認,因此成為20世紀後人們開始
蓬勃發展下出現的「女性主義立場論」,
對科學客觀與現代多元的看法與觀點,
反省研究中的人類情緒、情感以及研究利
可以提供研究者構思研究時一個另類的觀
談及「女性主義立場論」,以及對未來
益與價值的問題,開始關注研究的「立
點,用以協助檢視科學研究者自身因各種
科學研究的邏輯思考新方向,對臺灣的
場」,以及究竟怎樣才「客觀」。
社會背景造成的偏見;而明確指出「研究
科研社群而言,極具參考價值,因此本
「女性主義立場論」(後面簡稱「立場
者的立場」、或是「被研究者忽視的立
文摘錄統整其演講之精華節要,並於文
論」)興起的背景便是來自1960年代世界
場」,便是「立場論」的意涵。立場論也
末論及在臺應用,以饗大眾。
各地興起的社會正義運動,如:美國及歐
是一個相當有機的研究方法論,因為每當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社會有新群體出現時,立場論都可以重新
科技報導
8
接著,在70及80年代的社會正義運動
大公司體制或男性勞動者而言,由於他們
發展背景下,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們都曾
不用去照顧他人或洗衣服煮飯,所以家務
立場論在60年代仍是一個很新的理論,
有過這樣一個經驗,那就是「我正在違反
勞動在他們眼中是看不見(invisible)的勞
它主要挑戰科學研究對於客觀性的標準,
『好科學、好研究』的規範,但是在日常
動。是故,我們可以運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挑戰價值中立的標準,以及剖析如
生活觀點上,我認為我的研究成果是有效
瞭解美國多元族群議題、黑人和原住民的
何極大化客觀性。當時科學家秉持的客觀
且是有幫助的」。哈定認為當時研究者或
工作如何被漠視,以及殖民地國家內人民
性即是認為在不同背景的科學家或實驗室
科學家們開始反思政治價值立場,也開始
所進行的反抗運動等等。立場論作為一個
所進行的研究,最後都將會獲得相同的實
重新分析與檢視自己作研究的方式,以了
研究方法理論而非個別研究方法,其所蘊
驗結果。因此,哈定對科學客觀性所提出
解考量社會利益與政治價值與否的研究會
含的價值觀將為不同領域的研究注入另類
的第一個疑問是,若這些研究的假設一開
產生哪些影響。
的邏輯思考與多樣層次的視野。
被提出並適用到他們身上。
始就是健全者中心觀點、男性優越觀點的 話,那麼,哪來的「客觀」呢?
如何以立場論進行研究?
那麼,在大型科技研究計畫中,如何產 製可信賴的科學研究?例如一項超過5千
立場論研究方法更來自不同的社會運
科學研究中的社會利益及政治價值
人參與的科學研究,最後只生產一份研究
動場域,其應用範圍也包含自然科學與社
報告,但其中的客觀性如何產生?哈定認
傳統的科學研究認為涉及社會利益與政
會科學。研究者們並不需要從一個主流框
為,大型科技研究計畫的客觀性,可能需
治價值的觀點有違客觀性,因此這些價值
架或是從哪個研究領域的既有框架去開展
要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而定,也就是
觀都必須被拋棄。但是,哈定認為從社會
研究,研究者們應該從人民身上,特別是
說,這份研究是否有效,必須關注它造成
正義運動的觀點來看,並不是所有的社會
受壓迫的人民,探索他們日常生活中受壓
的影響,由它所影響的終端使用者的經驗
利益及政治價值觀都是不好的或都必須被
迫的議題來開展研究。舉例來說,醫學與
與立場來評價。
拋棄。因為在社會正義運動中,我們看到
生物學研究可以開始從女性的身體經驗或
多元群體所發出的憤怒,並瞭解到社會中
女性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出發,去瞭解女性
確實有一群人正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哈定
月經、生產、性暴力等議題;從女性經驗
立場論發展至今已半個世紀,其間也
認為傳統強調價值中立和客觀性的科學研
出發,去討論何謂「家務勞動」以及「家
出現一些對於立場論的疑問與批評,所
究同時太狹隘也太廣泛,因此,我們需要
務勞動」如何被統治體制所建構。立場論
以,哈定接著舉出幾個對於立場論的常見
運用立場論作為另類的科學邏輯思考,我
學者們主張從人們所熟悉的事物或觀點反
疑問,並提出她個人的看法。第一個問題
們所要問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消除社會利益
思,思考這些議題如何被理論化或被建構
是「立場論是不是把所謂的社會與政治價
或政治價值,而是有哪些社會政治價值觀
出來。
值觀帶進研究過程裡?」,哈定認為不是
可以幫助研究者或科學家在知識的探索上 更加精進。
立場論問與答
例如,「家務勞動」的研究中指出,雖
的,立場論是用來協助我們指認既有框架
然女性照顧了所有勞動者的身體,然而對
存在的政治立場。第二個問題是「立場論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9
是不是一個『認同政治』,而且是從受害
論。但是在不同文化或社會中,研究者
本土科研的差異,簡言之臺灣社會中多元
者立場所進行的研究?」,哈定認為不是
們依然可以透過問不同的問題達到同樣目
群體與多樣社會正義運動可以成為孕育科
的,立場論可以幫助每個人(包含研究者
標,例如:原住民的知識產製過程、對抗
學創新研究的肥沃土壤,因此,臺灣擁有
和研究對向)向彼此學習,進而改變既有
新自由主義引導的科學觀點以及各種對既
發展「性別與科技」創新研究的潛力。未
研究假設與預設。第三個問題是「立場論
有的框架的抵抗思想等等,並以「世界社
來科學研究必須要面對客觀與多元議題,
是一個相對主義理論嗎?」,哈定認為在
會論壇」為例。她指出這個論壇提出立場
經由另類的邏輯思考,可以呈現更具多元
某一種程度上立場論是具有相對主義的色
論的限制以及替代立場論的非西方思維模
意識、多樣視角與在地經驗的科學知識,
彩,她的解讀是從特定的人們去進行相關
式。哈定認為無論是立場論或是其他不同
以建立現代社會中,多元的平等與和諧。
研究,然後建立某種知識確實是相對主
形式的知識產製,其實都是為我們社會帶
義,但這並不表示立場論沒有標準與規
來新形式的和諧,而這種和諧不是統一的
範,相反地,立場論是要去創造另一個標
合體,而是一種形式的和諧。
準,以找尋解決衝突的觀點才是最重要 的。對生物學家或醫學專家而言,這樣的
結論
方式可以協助他們改變對女性身體的瞭
哈定認為,在科學研究中運用立場論
解,同樣地,立場論在農業或環境研究
作為研究方法理論,可促使研究者在另類
上,也可以帶來不同的理解。
的科學邏輯思考下,反思當代有哪些社會
哈定提到學生們經常問她,如果發生不
與政治價值可以成知識探索上的助力,而
同觀點的衝突時,該怎麼辦?她認為立場
「性別」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面向。立場
呂依婷於本文撰寫期間擔任科技部「促進科技
論沒有發明出衝突觀點,或者應該說產生
論提供一條協助研究人員跳脫既有框架思
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專任助理,該
衝突的理論並非立場論特有,所以,我們
維的路徑,開始反思其研究所涉及的利益
計畫由蔡麗玲擔任計畫主持人,邀請珊卓·哈定
應該聚焦在如何解決衝突。重要的是瞭解
價值為何。此外,近年國際間也越來越重
科學研究方法從來不會為我們提供真實,
視科技研究中的多元議題,社會正義運動
因此,我們可以隨時去調整與改變。哈定
與科學研究的交互影響,將促進科學研究
經常對學生說:「請不要嘗試要去做對的事
者進行多元的思考,進而促進創新且平等
情,而是要去做錯誤最小的研究和事情。」
地研究發展。
最後一個問題是「立場論是不是非常西
臺灣擁有一個民主且多元的社會氛圍和
方?」,哈定認為是的,因為立場論主要
絕佳的地理位置,前者讓研究者產生具有
來自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及馬克思主義,
多元思維的研究問題,而後者則是讓研究
確實是一個非常歐洲且西方中心觀點的理
者得以站在西方霸權外的位置反思西方與
[註一]
(Sandra Haridng)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進行本 文所摘錄之演講。
[註二] 女性主義立場論:哈定介紹 4 位知名的立場 論 學 者 ── 加 拿 大 社 會 學 家 朵 洛 西· 史 密 斯 (Dorothy Smith)、美國政治哲學家南西·哈特 薩克(Nancy Hartsock)、英國社會學家希拉里· 羅斯(Hilary Rose)以及美國哲學家愛力生·傑 格(Alison Jagger)。這四位學者雖然在 70、 80 年代不認識彼此,但他們都在當時個別產製 了某一種形式的女性主義立場論。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科技報導
10
大一普通生物學究竟該教些什麼? 周成功
任教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
2014年我自長庚大學退休之後,一直在
什麼?和選擇教這些背後的理念是什麼?
生在大學應該學到那些能力的目 的。因為
思考能作些什麼自己有興趣又可能有些新
我首先考慮到陽明大學的新生大多數是
要讓學生對生物學有一個整體的掌握,必
意的事。我一直很喜愛教書,但問題是我
三類組的學生。他們在高中唸了三年的生
須把生物學擺在演化的脈絡下去理解。這
究竟應該教些什麼?或是該怎麼教才有意
物:高一基礎生物;高二應用生物和高三選
義?1979年回臺任教後,我就一直在陽明 大學研究所教書,2000年轉到陽明大學生 命科學系專任,接下來2004年到長庚大學生 命科學系,才開始以大學部的授課為主。 有一門課是我一直有興趣嘗試,但沒有機 會獨挑大樑,那就是大一的普通生物學。 我大學唸的是化學,從來沒有正式 上過完整生物學的課,因此想要獨自開 一門普通生物學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但 也正因為如此,我想也許我有機會擺脫
修生物。這和國外高中生的情況完全不同: 國外的高中生大部分只念一年生物,或甚至 可以完全不唸生物。所以到了大學,大一的 普通生物學就必須提供一個完整的生物學架 構。以國外最流行普生的教科書為例,一千 數百多頁的厚度,內容繁雜、鉅細靡遺、無 所不包。所以我們大一的普生就不應該和國 外大學一樣,選一本英文教科書,上、下學 期各2(陽明)或4(長庚)學分把它上完。
是高中生物教學中最欠缺的一環,而國外 教科書在這個問題上也是交了白卷。可能 是因為宗教的緣故,演化在國外教科書中 永遠是獨立於細胞、植物、動物、生態和 多樣性之外一個單獨的章節。譬如說:國 外普生教科書中幾乎完全不討論生命起源 的問題;Campbell 1300多頁普生教科書 中,只有半頁的篇幅談生命起源。所以對 大一學生來說,生物學仍然是一個片段知 識所堆積出的學問,記憶與背誦仍然是學 習生物的不二法門。
傳統生物學教科書的模式,另起爐灶去
大部分老師會強調上普生最重要的目
大一普通生物學究竟應該包涵多少內
設計一個全新的,以演化為主軸的普通
的就是,訓練英文閱讀能力和深化生物知
容?課程內容該如何建貫?是另一個極為
生物學。剛好陽明大學副校長高閬仙在
識的內涵。所以高中成績優異的三類組學
困難回答的問題。什麼都教的顧慮是時間
主持一個跨領域人才培育計劃,希望陽
生,在高中背了3年生物,到了大學,面
不夠,每個主題都只能點到為止。但如果
明大一基礎科學的課程能做一些新的嘗
對的還是一堆類似,只需要記憶但必須轉
只設定有限的主題,就會有怎麼連這麼基
試。在高副校長的鼓勵下,我開始認真
換成英文的知識。大一新生對普生普遍的
本的東西都沒教的疑慮與批評。曾擔任美
思考,能不能開一門有特色的大一的普
評價是乏味、無趣。
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和科學雜誌總編輯,加
通生物學。要開這樣的課,首要之務就
基本上我同意大學生要有閱讀英文教科
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亞伯特教授(Bruce
是決定大一的普通生物學究竟應該教些
書的能力,但我認為大學的普生還應該引
Alberts)2012年在科學雜誌上一系列談大
導學生,建立
學部教育改革的社論中,給了我一個非常
對生物世界一
清楚的論証:大學不應該再走過去那種什
個新的視野。
麼都涵括,但全無深度的教法。他把它稱
更重要的是要
之為膚淺式的學習(skin deep learning),
學會一套,和
而傳統大一普通生物學正是這種膚淺式學
高中只會應付
習的標準範例。亞伯特教授不僅提出他的
考試完全不同
批評,同時還更進一步主張,要揚棄現今
的學習方法,
包山包海型的教科書,而用一系列能讓學
進而獲得包括
生深入探索的主題取代。
批判性思考、
要糾正學生過去對生物學錯誤的看法,
發 掘 問 題 、寫
並引導他們獲得正確學習的方法,除了加
作表達等等可
強英文閱讀能力之外,還應該將培養思考
以應對未來挑戰
與寫作能力作為這門課的主要目標。因此
的重要能力。
我決定我的普生課沒有教科書,而是重新
用國外的教
從演化的觀點,去建構一個我認為更能幫
科書上課,我
助學生認識生物世界的大學課程。我規劃
認為是無法達
的大一普通生物學上下學期各3學分,每
到我認為大學
週4小時分兩次上課。我用薛丁格的大哉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問:生命是什麼?作為第一個的主題。接
降到20人,有趣的是醫科一年級同學從5
下來談生命的起源與生命世界為什麼變得
位增加到6位。今年選課同學持續下降,
那複雜。上、下學期共安排了24個主題
上學期20位同學,當掉一位,下學期剩16
﹝見附錄﹞。每週討論一個主題。
位,其中醫科一年級5位。
SciTech Reports
11
[附錄] 上學期: 1. 生命是什麼? 2. 生命的起源。
為了加強學生英文閱讀能力,我會準
從以上數字,大約可以看出現今大學
備與主題相關,有一定份量的英文閱讀
生的學習生態。願意吃虧(6學分抵4學
4. 生命的化學反應與酵素。
材料。上課前我會把閱讀材料和上課的
分)而又願意認真接受挑戰的學生是少
5. 生命的能源危機。
Powerpoint上網,學生必須課前先預習我
數,但另一方面,大學中的確有一批好
6. 生命訊息表現的中心理論。
上網的材料。前兩小時上課是以問題引導
學深思的學生。怎麼樣將這群學生挑選
7. 生命訊息的遺傳法則。
討論的方式進行。課後,學生兩天內必須
出來,給予不同於一般的創新課程,讓
8. 基因表現的調控
完成1~2頁中文的反思報告:簡單整理我
他們有機會充分發展他們的潛力,而不
上課內容的脈絡,想想學習中碰到的疑惑
至於毫無聲息地消失在現今傳統的教育
和問題,進一步對自己的問題/疑惑提出
體制中,是我認為當前大學面對未來最
反思與討論。收到報告後我會親自批改,
大的挑戰。
3. 生命為什麼變的如此複雜?
9. 自私基因與性擇。 10. 人的演化:尋找演化的痕跡。 11. 演化醫學: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12. 基因組與個人醫學。 下學期:
找出學生報告中呈現的問題,並給予反饋
為了想瞭解我規劃的生物學特論是否
與評論。在後2小時的課程中,我會先作
有些離經叛道,今年暑假花了一點時間,
2. 細胞的自殺程式與老化。
一次簡單的測驗,確定學生有唸我指定的
去看國外大學大一普生課程的現狀如何。
3. 細胞間的通訊1:細胞訊號與訊號傳遞。
非常有趣地發現,麻省理工學院大一普生
4. 細胞間的通訊2:內分泌系統與生殖。
閱讀材料。接下來的時間和學生討論測 驗、報告中的問題,或是我想對本週主題 補充的材料。評分方式:報告佔60%、測 驗佔20%、出席及上課的表現20%。
課程的規劃與我的生物學特論非常類似。 首先都沒有教科書,其次,他們開6門普 生的課,每門課50%的核心內容相同,但
1. 細胞分裂週期與監控。
5. 細胞間的通訊3:神經系統。 6. 細胞間的通訊4:免疫系統。 7. 細胞間的通訊5:感覺系統。 8. 細胞間的通訊6:發育程式。
由於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陽明大學將
剩下50%強調的重點完全不同,從地質生
9.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這門課命名為生物學特論,開放給全校各
態、演化醫學、細胞分生到生技藥物等。
10. 認識癌症。
系選修,但以30位同學為上限。選了生物
學生只需要在其中選一門就可以了。
11. 人為什麼會老?
學特論的同學可以抵免他們本系必修的普
其實大一普通生物學究竟該教些什麼
通生物學。第一年開課有29位同學選,包
的問題,同樣適用於檢討臺灣大學所有
括5位醫科一年級,1位醫科二年級,20位
的基礎課程是否與時俱進。而校園中這
生科,2位醫工,1位醫技。一學期下來當
又似乎是個完全被遺忘的話題。在國際
掉2位同學,4位同學成績在及格邊緣,但
化與一流大學高唱雲霄的今天,我彷彿
也有12位同學90分以上。下學期選課人數
又看到了一個國王新衣的再現。
12. 生物哲學。
‧陽明把我去年24堂課,全程錄影放在網上: http://dls.ym.edu.tw/course/hb/ ‧對課程有任何建議或批評,可直接和我聯絡: chou8300@gmail.com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科技報導
12
科學傳播的發展創新與社會責任──
《 科學美國人》總編輯專訪 黃正球
美國貝勒醫學院發育生物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瘙癢與疼 痛的神經機制,任職於台灣微脂體 (本人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歐陽太閒
(與《科學月刊》561期共同刊載)
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領域為系統生物學、高通量定序資料分析與癌症生物標記
Mariette DiChristina 經歷 波士頓大學新聞學學士 2006 ~ 2009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2009 ~ 2010
美國科學作家協會主席
2009 ~ 迄 今 2015 ~ 迄 今
《科學美國人》總編輯 Springer-Nature 編輯出版部總監
(迪克里斯汀納提供)
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網路資訊傳播飛速的全球化環境衝擊下,科學月刊很好奇一個創立於1845年的經典科普 期刊《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如何運用網路傳播工具與新世代溝通,同時兼顧保有紙本閱讀習 慣的傳統客群。我們也希望透過了解《科學美國人》的選稿、編輯以及經營模式,讓科學月刊能從中借鏡、效 法,持續為讀者們帶來更優良和正確的報導。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我們很榮幸參觀了《科學美國人》在美國紐 約市的總部,並面對面採訪到總編輯迪克里斯汀納(Mariette DiChristina)女士。透過和她的對話,且讓我們一 窺這個有170年歷史的科學傳播媒體,以及在她領導下這個雜誌社的發展與創新。
科技與人文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13
從一個對世界萬象好奇的小女孩,
導? 要以何種論調進行闡述?如何制定每
迪:「科學是人類榮進的驅動力(Science
變成站在曼哈頓大樓上領導科學傳
年的製作策略、專題報導和特刊?就像一
is an engine of human prosperity)」,這
播的雜誌總監
艘船的領航員,跟船員講定了一個目標,
是我深信的原則,《科學美國人》在工業
然後眾人協力完成這個航行計畫。
革命時期從美國發跡,在當時開始有許多 帶來便利、改善人類生活的發明出現,所
科學月刊(以下簡稱科):可以跟我們的 讀者分享一下,您為什麼對科學產生興趣,
除了期刊本身,《科學美國人》這個品牌
以及為什麼成為一位科學媒體從業者嗎?
同時與「Bedford, Freeman, and Worth」這 家出版公司合作,發行一些教科書;也和
以報導這些在生活中發生的科學進展,並 帶動各類讀者的求知慾和實作精神,就 成了《科學美國人》的初衷。隨著時代變 化與期刊內容的豐富,我們開始有了各
迪克里斯汀納(以下簡稱迪):這要從我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這家出版社
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說起了。記得從小我
共同發行一系列的大眾書籍。所以如你們
就對自然環境的運行感興趣,有一次我
所聞,我另一部分的日常工作是監督這些
用自己的手指當餌,從池塘裡釣上一隻小
品牌副產品的運行。再者,我也負責指揮
魚,透過觀察小魚的生長及死亡,了解動
《科學美國人》的商業經營走向和產品發
物的生活習性和內臟骨骼的結構。當然,
展策略,比方說是不是要有個專業主題的
那時的我也常常拿著紙筆製作圖畫書,給
電視或是播客(podcast)節目、電子版期
像我們這類科學愛好者,閱讀《科學美國
家人說故事。後來我也像一般小孩子一樣,
刊的網頁設計與更新、雜誌作者與編輯的
人》純粹是想了解科學發展;商業管理
使用簡易的顯微鏡和化學器材,透過自己
利益衝突和道德規範等等。當然,你們知
者,特別是所謂的領導階層(C-suite),
的眼睛和操作,嘗試著更了解世界萬象。
道《科學美國人》是屬於Nature 出版集團
則是想要從中為他們的產品開發尋找創新
的一部分,所以我也負責幫忙監督集團裡
與靈感。而一些政治決策人員,常常因為
非同儕評閱(non peer-reviewed)的文章。
要制定與審核和科技相關的法規,想事先
最後一點我尚未提及到的工作,是代表
多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應用而閱讀我們期
《科學美國人》的對外公關與宣傳,比方
刊;當然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們也往往是
說你們這次的參訪,還有我上星期去亞利
我們的忠實主顧。最後,是科學家本身,
桑那州立大學上一個校園談話節目,都算
他們多是為了閱讀科學新知的樂趣而訂閱
是這類型的業務。
《科學美國人》,甚至在他們的科學論文
現在我發現自己從小到現在都是在做相似 的事(笑),我一直保持著對科學、繪畫和 寫作的熱忱,但一直要等到差不多高中以 及大學時期,我才開始瞭解我大概不會成 為專業的科學研究者,但可以將這份好奇 心和熱忱結合起來,從新聞學的角度將各
其中有科學從業者(5%)、科學愛好者 (15%)、教育工作者(14%)、政治決 策者(21%)和商業管理者(45%)。
裡引用《科學美國人》的文章;當然,有
類科學新知寫成淺顯易懂的字句,並配合 精美傳神的圖片,傳遞、分享給廣大的讀者。
行各業的廣大讀者(全美約280萬人),
科:那參加科學會議呢?也是您的工作
一些專職研究人員也是本期刊的作者。
歸屬嗎? 簡而言之,《科學美國人》的客群有這5
科:作為《科學美國人》的總編輯,您每 天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
迪:喔對!出席科學會議也是我編輯業務 的一部分。為了執行各式各樣不同的職
迪: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我能用一句 話回答你,這句話會是:每天都不一樣! 接下來我大略把這些業務分為幾大類跟你 們說明。
務,我有很多的旅行奔波,我從上個月到 現在已經連續有5、6週,分別在亞利桑 那、倫敦、西班牙等地出差,今年1月的 時候也參加了在瑞士 舉 行 的 世 界 經 濟 論 壇(World Economic Forum),事實上有 時也得出席在白宮的科學策進會。所以總
首先,是媒體的編輯工作。《科學美國 人》現在不只有紙本的實體刊物,也有資 訊內容更廣泛的網站、APPs、互動社群網
大主體,所以我們盡量針對每個族群想知 道的題材,規劃主要路線,再利用線上讀 者意見調查,做出修正和微調,但是我們 不是刻意去迎合客群口味,而是希望滿足 大部分人當前所關切的科學發展主題,比 如神經科學、宇宙物理、永續資源和氣候 變遷等議題,就像生物的演化,期刊本身 報導科學題材也一直在適應與變革。
結就是總編輯這份工作有很多面向,但雜 誌社運行是靠團隊合作完成的,我只是代 表《科學美國人》的大家出席報告而已。
科:現在很流行群眾外包科學(crowdsourcing science)或全民科學(citizen science),
路(twitter、Facebook等)。另外,《科
這類使用者參與科研空間,可以談一談您
學美國人》有14種語言的譯本,而其子刊
的想法嗎?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則是被翻譯成7 種語言。
《科學美國人》的題材方向、審稿 機制,以及後網路世紀的經銷策略
迪:最近這幾年我們一直有根據各種題材 為主體,讓科學家邀請網路公民參與執
而我在這些編輯工作上要負責的是制訂大
科:《科學美國人》已經有超過170年的
行研究計畫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
方向: 要怎麼呈現及改善《科學美國人》
歷史了,可以請您分析一下它在美國社會
http://goo.gl/ycDyi); 我們也和Galaxy Zoo
與其子刊的內容?針對哪些特定題材報
中的讀者群,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嗎?
(https://www.galaxyzoo.org/)合作,發展
科技與人文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4
出對於天文、氣象、生物及人文各類主題
當然,現在我們有數位平台及社群網路,
迪:是 的 , 這 是 個 很 多 人 都 關 注 的 問
的全民研究計畫。但如果你了解《科學美
更容易地進行資訊的取得和交換,讓以往
題,而我的答案是只要有讀者還對紙本
國人》,我們一直都有使用者創作空間,
覺得科學題材艱深難懂的人群也可以參與
雜誌感興趣,《科學美國人》就會繼續
比方說在1920 年代,我們就舉辦過一個
閱讀及討論,更可以將他們的意見反映給
發行紙本刊物。這個期刊從最早每周
讀者競賽:如何用最簡單正確的描述解釋
我們期刊同仁,所以我樂見其成。
4 頁黑白報紙的形式,衍變成目前彩色
相對論?即便在當時那個前網路時代,我
印刷和各類數位播放方式,隨著資訊傳
們也從世界各地收到超過300份投稿。在
科:既然您提到了網路平台和群眾科學近
播方式的多元化,紙本雜誌本身也在
1960 年代,我們甚至舉辦過另一個有趣的
年來的發展,我們想請教您對於紙本雜誌
相對應地改變:構圖變得更精美具立體
徵稿比賽:誰可以做出最會飛的紙飛機!
價值、存廢的看法?
感、封面設計更吸引人、紙張更光滑有 質感,某位讀者可能今天就是想要丟下 手機,帶著一本雜誌到海灘上去曬曬太 陽,體驗手指接觸紙張翻閱的悠閒,或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閱讀後把雜誌本身當作是居家、辦公的 (撰文:鄭宇君)
成立於1845年,美國最長壽雜誌,有超過150位諾貝爾獎得主為 其撰寫文章,影響係數為1.328(2013年),擁有350萬紙本及平 板訂戶,每月有720萬線上讀者瀏覽,在綜合領域的科學類期刊 具有重要影響性。 《科學美國人》雜誌與Nature雜誌隸屬於同一集團,但它不像 Nature一樣以同行評審的方式審查稿件,而是以論壇方式來呈現 科學理論和科學新發現,包括由科學家供稿或自身編輯來撰寫 文章,希望擴大讀者群的範圍。
收藏和擺設。
在美國,我們發現喜愛紙本的讀者,有8 成是中年男性,而女性則是紙本與數位2 種形式各半,這大概跟讀者群早年的閱讀 習慣還有書店的擺置(科技和商業類)有 關。但是在數位時代,你在網路上尋找你 想知道的題材,然後篩選閱讀,有時候 你甚至不知道這篇文章來自於《科學美 國人》,但不管資訊是何種形式,只要 大家覺得其中的科學是有趣的,那各種 引導出這些資訊的媒介(網路或紙本)
讀者群分析
就有其價值。
商業管理者
45%
包含專業經理人與管理階層,其中有20%為CEO等領導人,在商業領導
科: 總編輯之前提到Scientific American
者閱讀的刊物中排名前20名。
Mind 這個子刊,我們知道神經科學這個 領域現在很熱門,但還是想了解一下當初
政治決策者
21%
設立它的原因和經過。
在政治圈中比《富比士》、《連線》、《哈佛商業週刊》、《財富》等 雜誌更具影響力。
迪:誠如我剛剛提過的觀點,《科學美國
科學愛好者
15%
他們對科學通常抱有2種不同心態:第一類可稱為Mr. Core,他們愛科學
十多年前我們發現只要當期內容有關於神
是為了科學自身,喜歡較高層次的內容、終生學習、對於科學有較深刻
經/腦科學與心理學的題材,當期雜誌就
的連結,多數偏好紙本閱讀、男性、較年長(平均約48歲)、收入比
會大賣(笑)!在當時,我們在德國的分
另一類型略高;另一類稱為Mr./Ms. Relevance,他們愛科學是因為科學
社也注意到了同樣的現象,他們在2002 年
有用,至少對自己而言是種娛樂,他們喜歡較多故事性內容與科學資訊
嘗試了一個名為Gehirn und Geist(Brain
的結合,通常是線上閱讀,男性與女性的比例是53:47,此群體較年輕
and Mind)的科普期刊,受到廣大的歡
(平均42歲)。
14%
人》一直都是非常尊重讀者的意見,而在
教育工作者 包含教師、中學生、大學生等。
迎,過了一年之後,我們覺得時機成熟, 於是創立了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這個 長銷子刊。你如果問我未來還會有以其他 學科為主的子刊發行嗎? 我覺得是可能
科學從業者
5%
的,但應該會採用數位形式。
包含近14萬美國科學家,這些科學家會寫作相關文章、評論或部落格以 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或網站上,分享他們對於科學的見解。
科:可以請總編輯談一下《科學美國人》 徵稿與審核的流程與機制嗎?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SciTech Reports
15
迪:很好,謝謝你們問到這個非常重要,
迪:這也是個好問題。就直接的協同性
迪:其實沒有什麼刻意操作,只是期刊當
但我常常忘記提的事情;就像每個期刊雜
來說,Nature 與其子刊定期會發表經
中常有文章被科學雜誌引用,於是湯森路
誌團隊,我們會使用各種方法得到題材、
過同儕評閱的科學論文,這些論文中有
透(Thomson Reuters)決定給《科學美國
故事和稿件。
不少兼備新奇及大眾性,而《科學美國
人》這個影響因子,一方面能讓一些科普文
人》則守株待兔選出一些新知,並將其
章更有能見度,另一方面則帶動其他文章被
普及化;有時則是相反的情形,比方說
引用。我很高興這個結果,但並不強求。
第一,我們的組員常常參加科學會議, 從中尋找有趣的點子,然後編輯再從這 些題材中篩選,寫出一個策劃書,然後 邀請實際從業的科學家來寫這個故事; 但有時如果這個題材發展太快太複雜, 我們則會傾向找專業的科普寫手或記者 整合各方資料來寫這個題材,以避免一 言堂的情形發生。
這期《科學美國人》刊登了一個有趣的 題 材 , 而 其 中 涵 蓋 的知識背景也達到了 Nature 的標準,他們也會以Nature News 的形式作出介紹。間接的協同性最明顯的 大概是我們不會跟彼此收費(笑)!兩個 期刊有相當不同的客戶群,但是經由互相 提供的科學新聞資訊,我們可以小小地互 相增進一下能見度。
寫這個故事,比方說前陣子偵測到重力波 的事件。
團待審核的科學論文稿件是受到嚴格的保 密管控的。《科學美國人》不會因為隸屬
前偷窺到內容,進而做出獨家報導,而影 題材的構想,徵求組員和高層的意見。
第四,有些科學家會在生涯如日中天的當
科:接下來這個問題可能比較敏感,請問 您和您的團隊針對可能具有爭議性的問 題,比方說疫苗與自閉症的關聯、基因編 輯改造、或一些虛實不明的技術,在報導
另外我要強調的一點是,在Nature出版集
於Nature 出版集團而能夠在文章未發表之 第三,編輯本身會直接在小組會議上提出
相對應的教育與社會責任
上的立場和意見?
第二,如果要報導的題材非常獨特專精, 則我們會邀請正在做這個題目的科學家來
科學知識普及化帶來的影響,以及
響到科學家的權益,但同時因為我們兩個
迪:我想《科學美國人》從來不會逃避去 報導有爭議性的問題,但我們會用最負 責、最專業權威的方式來報導。事實上, 有爭論的問題往往對讀者來說是非常有吸 引力的,而我們則需要確定我們將這些議
期刊都有專業的科學報導團隊,所以對科
題,用最精準、謹慎的方式和盡量中立的
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準確又及時的
語氣來處理、報導。
推廣作用。
下,幫我們就他研究的熱門主題寫一個專 題介紹兼心路歷程,這些故事通常都是當 時很火熱的研究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科 學美國人》作者中有超過150 個諾貝爾獎
我覺得我們應該為讀者提供一個視角,所 科:可以請您分析一下,怎麼鼓勵科普寫
以如果各種研究證據很確切地指向某個論
手以及科學家,寫出正確有趣的文章,將
點,那我們就會報導給讀者知道。其實現
更多科學新知推廣給大眾了解嗎?
在《科學美國人》甚至有意見專欄,其中
得主的原因(笑)。
包含了編輯群對於某項科技議題的看法, 迪:我們同行裡都會互相認識一些寫作
或是來自專家學者的建言,但最重要是這
好手,如果我知道某位寫手近期有個很
些意見和建議必須是有事實證據支持的!
源在手,我們會在內部會議上討論比方
有趣的作品,或是有在長期追蹤我想報
對於爭議性話題,我們努力採取這樣的方
說,最近AlphaGo 很紅,我們是不是該
導的題材,我會直接寫信或致電跟他邀
式處理,但我們也明白即便是如此,也無
作個人工智能的專題?是不是在學校9月
稿,或問他接下來針對那個領域有什麼
法讓所有爭議塵埃落定,但這就是科學的
開學前作個科學教育的專題?這個題材
想書寫的故事。另一個方式就是像之前
辯證法,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見和看
是要寫成長篇報導還是新聞短集?哪些
提到的,在會議上能遇到不少科學從業
法,但必須要確定這些看法是源自於事實
故事要放進紙本出刊、那些故事屬於網
人士,我會請問他能不能針對他正在做
根據,而非只是個人意見。
路題材(《科學美國人》網路內容量已
的方向,寫個科普性質的綜論,或是針
成長為紙本內容的5 倍)?要找哪位專
對他剛發表的文章,寫一篇簡單通俗的
在報導此類議題時也要注重程序透明化,
家(從業者或長期追蹤報導者)來負責
介紹;又或者我會邀請他加入座談小組,
我想《科學美國人》作為科學媒體,一個
這個故事?而在收到原始故事後,編輯
這樣以後有同領域的科學議題和文章,可
很有用的功能是提供讀者對於某件事情
部會負責審核稿件,然後責任編輯對於
以請教他的意見和專業評論。另外,你可
中立而清楚的分析,但不用偏頗的論調
有問題或是未臻完善之處提出問題,與
以跟他們分享你們雜誌過去的成就和未來
干預讀者的思考。但我們是真的有看法
原作溝通改進之後才收稿刊登。
的願景,溝通是最好的橋樑!
和意見的!(笑)
科:您覺得自從2009 年《科學美國人》併
科:我們注意到《科學美國人》有文章影
科:那對於這些針對爭議性話題所寫的分
入 Nature 出版集團後,對於報導相關的科
響因子(Impact Factor,2015年IF=1.14 ),
析報導和意見專欄,是不是有更嚴格的審
學專題,有什麼直接或間接的協同效應?
很好奇這是怎麼來的?
核過程?
而當有了這麼多題材和可獲得稿件的來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科技報導
16
迪:當然,如果這些報導和意見代表了
興趣,比方說「帶科學回家」(http://goo.
讓人吃驚的一件事實是,很多以訛傳訛的
《科學美國人》整體,那內容必須讓編輯
gl/hVUjdT)就是一項每週推出,讓成年
謬論,其實一開始只是一個沒人注意到、
群都覺得安心,所以我們常常輪流來負責
人和6~12 歲的小孩們在家共同完成的科
非常小的錯誤(如:菠菜的含鐵量),
這些專欄,或採用群體參與的方式來完成
學活動,我們一開始是在紙本上發行這
因此在《科學美國人》我們有三個層次
一份社論,然後每個責任編輯都可以對其
個計畫,現在則是和另一組叫「Science
的編輯工作:第一層叫做隨行編輯(line
發表意見,如果無法取得共識,那我們就
Buddies」的團隊合作,在網路上繼續這個
editing),是由資深編輯一行一行、逐字
不會刊登這篇文章,最後呈現給讀者的,
適合全家參與的活動。
逐句地編寫稿件,在這個階段編輯通常
就會是經由這些討論選擷過後,可以代表 《科學美國人》的視角看法。
會提出很多問題,著重相關句子在段落裡 再來是「千日千人科學家」(http://goo.
的邏輯性。第二層則由執行總編輯將這篇
gl/AtG0GZ),我一直想把這個名稱改
稿件拿出來討論,重點也還是針對文章字
像你剛剛提到的一些問題,我們其實也有
掉,因為它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太合適了
句的邏輯性。第三層則是經由拷貝編輯
過好幾次專刊,但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爭
(笑)!但當時是為了配合白宮以3年為
(copy editing)的審核,這群編輯負責校
議之處。舉疫苗為例,你能夠舉出任何一
期(約1000天)的教育改革政策,所以我
對文法與拼字,也負責查對事實證據,比
項醫學療法比其更能有效預防疾病嗎?像
們想要號召1000位科學家,自發性地和我
方說文章中提到的人名、圖表以及有關的
氣候變遷,民眾也可以選擇不相信,但科
們一起走進教室,幫助全國各地的學生們
基本科學原理。
學的證據確鑿;最後如基因改造糧食,還
了解課堂問題、舉辦小型研討會、以及介
有什麼更有效的方式能培育出抗高鹽、抗
紹科學新知和科學家的日常工作。我原以
既然稿件是由科學家或專業的媒體人提
蟲害的植物以幫助那些糧食不足的地區
為這是個難以達成的目標,但在短短的66
供,我們相當倚靠在作者那關就盡量謹慎
嗎?這些科技有賴於人們怎麼使用它們,
天之內,就真的有1000位科學家主動報名
小心,然後如果有任何可論可疑之處,我
但我不同意一些已開發國家的人們不明道
參加(截至今年7月,自願報名這個活動
們再來做校對修正,但是我們沒辦法重寫
理,就覺得其他人群不應該使用這些技術
的科學家已經超過4500 人)。
每一份稿件。在時效性與正確性的天平兩 端,我們必須仔細斟酌文章性質來做決
來獲取所需。 第三個創辦的活動是「公民科學」,我是
定,比方說如果你是在報導每日新知,時
科:我們來訪之前,在網路上閱讀了您於
這樣想的: 一部分人在5歲的時候就遺失
間非常有限,你得要讓這個故事如期發表,
《科學美國人》中所撰寫的一些關於教
了自己那顆小小科學家的心,另一些人到
但同時你也承擔一些可能犯錯的風險;相
育的社論(如 Teachable Moment)和舉辦
了中學的時候因為科學教育偏重記憶背誦
對的,如果你有好幾個月可以去撰寫一個
過的相關活動,比方說公民科學(Citizen
的僵化方式,也丟失了對科學的興趣,一
專題報導,完整正確則會是最高準則。
Science)、帶科學回家(Bring Science
轉眼這些朋友長大了,不再有探究科學的
Home)和千日千人科學家(1000 Scientists
熱忱,但即使不是以科學為本業,還是有
科:我們相當欽佩您在科學與教育方面對
in 1000 Days),可以談談這些活動和計畫
機會讓更多的民眾重拾對科學的興趣。在
美國國會的建言,能否請總編輯對於科學
的原由以及現況嗎?
這個計劃上,其實我們沒有投進太多心
教育的現況與展望,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
力,不過因為有好的網路平台和合作夥
發表意見?
迪:如果你讓小朋友們畫一個「科學 家」,而他們總是畫了愛因斯坦,你得
伴,這項公民科學的活動得以進展迅速、 持續成長。
迪:接下來說的意見專指美國的情形,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自二戰後,大約有
好好反思:他們生活中,難道沒有其他更 生活化的科學家了嗎?為什麼小朋友們不
老實說,這三項計畫我們還沒有做到完美
1/3~1/2 的經濟成長是根源於基礎科學研
把自己或是你我也當成一位科學家呢?所
如我期待的程度,我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
究,所以大多數的美國人對這個國家的科
以,推廣這些計畫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
將這幾個計畫帶向更高的層次,但僅就
技創新感到自豪,也覺得科學家以及科學
望打破科學家給人的刻板印象,讓孩子們
現況來說,這些活動已經有令人驚豔的成
研究本身是值得尊敬的;另一方面,雖然國
接觸自然、重新定義「科學家」。
果,也受廣泛年齡層的讀者歡迎。
人對科學發展有很高的期待,但在科研經 費的贊助方面,這個國家做得還不夠好,
還記得我之前說「科學是人類榮進的驅動
科:您提到公民科學、群眾外包科學,請
同樣的概念也可以套用在科學教育或整體
力」嗎?每個小孩子都曾經像科學家一
問《科學美國人》是如何兼顧報導的時效
教育上——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得好!
樣,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新鮮、探索世界,
性和正確性呢? 有時候其實你明明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但
曾幾何時,大部分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漸漸失去了這種好奇心。當時推廣這些計
迪:我想這兩點都很重要,從徵求稿件開
是政策和經費的走向都僅是象徵性的。我
畫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這些配套活動,
始,我們就向寫稿的科學家或媒體人強
也許不是一個專業的教育者,但是眾多研
讓小朋友和成年讀者一起來拾回對科學的
調,內容一定要盡力追求正確。
究資料顯示,主動學習的效果遠大於死記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SciTech Reports
17
硬背的被動式學習,但很可惜的是在當前
是教導他們如何思考,很多時候我們也沒
受到科學知識的吸引力和親和力,也沒能
美國,大多時候科學教育仍是走著「為考
有夠資格的師資施行具啟發性的教育模式。
讓群眾不分年齡性別,有時常接觸科學活
試而教」的路數。
動的機會。但是事實上,一般民眾是非常 但是同時也有大量人力投入,嘗試著去改
關注科學類新聞的,只是大多數的時候,
我認為在21 世紀的社會中,最基本的學
善這些缺點。歐巴馬政府制定了很多訓練
大家並不直接稱呼這些為科學新知,比方
習技能是「怎麼樣找尋資料」以及「批判
學校師資的規範指南,我想美國也有足
說某種疾病的療法以及各類新科技發明。
性思考這些資料是否正確、根據事實說
夠的經濟力去施行這些改革,能不能實現
我自己做過一個觀察,連續幾週把紐約時
話」。當然不可否認的,我們都需要透過
則關乎於是否能把教育革新當成重點。當
報的新聞標題做統計分類,結果發現每天
背誦,學習一些基本知識,但更重要的是
然,並不是每位學生都得要成為科學家,
有超過一半的新聞其實和科學/科技相
你怎麼判定什麼題材是個值得探索的好問
但是目前在各行各業裡想成功,都需要有
關!所以這是個值得反覆思考的有趣現
題、決定收集什麼樣的數據資料當佐證,
基本的科學素養,而我最不能理解美國民
象,為什麼大家明明對科技發展充滿興
然後再接著提出下一個相關的問題,這才
眾的是:為什麼大家明明知道學習科學很
趣,但卻覺得科學艱澀難近?
是具有批判性的思維模式。我不認為當前
重要,但是卻覺得那不適合自己?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在這上頭做得特別好,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因為陌生所以排斥,因
特別是在初等教育體系,看起來都是以傳
我想,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我們這些從事科
此我也鼓勵科學家們多和群眾交流互動,
統填鴨方法教導學生一堆已知事實,而不
學相關事業的人做得不夠,沒有讓大眾感
就像幫《科學美國人》寫稿的科學家,我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科技報導
18
覺得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導遊,引領著讀
溝通;而 Twitter上的讀者則往往喜歡一
作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者進入他們的科學國境,展開一趟小小的
些有趣的圖像能放在他們的網頁上,所
Writers)、世界科學記者聯盟(The World
科學之旅。
以我們在上面報導的內容就把這點列入
Federation of Science Journalists) 和開放
優先考量。
手札(The Open Notebook),你們也可以 去看看他們的網站,滿有幫助的。
科:身為科學媒體工作者,您認為是否應 該報導重大科技政策,並分析其利弊?
迪:當然,了解科技政策並對其加以評 論,我想這是科學媒體一件重要的工作, 但是同時,我們必須要標明我們是在對政 策做分析評論,參雜了雜誌社的立場與視 角,而非單純的報導。我知道大家經常被 教導新聞業者不應該在報導中滲入個人意 見,但有時候這很難做到,退一步的基本 要求是,報導者得先徹底瞭解某個事件, 然後才能加入評論的成分。
科:在這個數位世代,小朋友們經常先透 過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學習到各種知 識,而非以往坐在教室裡等著老師上課, 您對於此有何看法?
《科學美國人》一直都在變化革新,特別 是網路時代,由於社群網路上的留言和流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個建議是,聽從你自
言都很踴躍,有時候很難為讀者衡量真
己的好奇心和驅動力,但永遠記得為了你
偽,所以我們得更加小心謹慎。另外,由
的讀者而書寫,而非為了你個人的樂趣。
於資訊流量眾多,讀者們對雜誌的回應是 否即時有更嚴格的要求。一百多年前在 《科學美國人》當編輯,只要把4頁報紙 用報導故事填滿,而我們現在則是要面對 不同形式的傳播途徑和社群網路,為我們
後記
的讀者服務和把關。 聽起來好像不太公平是吧?但如果讓我選
記得蔡總編提出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
擇,我絕對不會想回到過去那種單向溝通
輯這個構想時,我心中其實相當忐忑、緊張
的模式,我熱愛目前這種能讓讀者主動參
又興奮,不確定能不能擔起這個重任。第一
與討論、得以知其好惡的機制。但是必須
回的電郵聯絡未果,第二回的聯繫總算是和
要一再強調的重點是,在這個數位時代的
《科學美國人》搭上線,在確定了迪克里斯
科學傳媒對於其發表的言論,必須要謹
汀納的行程後,很有效率地,我們在一個孟
慎、謹慎再謹慎!
夏猶寒的天裡,踏進了紐約曼哈頓島南方商 業區的摩天高樓。
迪:我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發展,但是也 覺得每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可用之處,就像 閱讀時想一個人靜靜,做實驗時想找個同 學合作。我不相信有人只能依賴某種方式 學習,不論是傳統課堂授業或是新式網路
科學月刊的讀者,你們也對科普寫
由於新聞學不是我的專長,深怕講錯了
作及媒體傳播有興趣嗎?聽聽《科
話或問了蠢問題。還好,這一切的擔心和焦
學美國人》的總編輯怎麼說?
慮,都在面對面見到迪克里斯汀納親切的笑 容之後消失無蹤。採訪時按照擬定的三大方
迪:我認為只要對科學有興趣、有一股想
向,配合太閒的臨場應變,循序漸進地和迪
和別人分享的熱情,你就已經具備了科學
克里斯汀納分題對話,探索她編輯事業的彪
寫作傳播的基本條件,但這也是份非常辛
炳功勳背後,對媒體傳播、科普寫作、科學
苦且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隨時都有截稿期
教育及科技政策等議題真正的想法。很幸運
限追趕著、需要小心衡量報導的正確性,
地,迪克里斯汀納對我們提出的問題知無不
又得兼顧時效性、還有如何從可信的消息
言、言無不盡,讓90 分鐘的採訪沒有冷場,
來源中,斟酌篩選出難易適中的資料寫成
得以幫《科學月刊》的讀者挖掘迪克里斯汀
科:能和我們談談《科學美國人》運用社
報導……。換句話說,你得非常認真努力,
納眼中此時科普傳媒的大趨勢,從她口中得
群網路傳播科學新知的策略,和這當中的
才能做好這份不起眼的低薪工作(笑)!
知《科學美國人》的發展近況和規劃。
教學,我只想傳達一個重點:我們有教導 小朋友邏輯和批判思維嗎?有教導他們如 何思考問題、找出事實證據、然後根據這 些做出決定嗎? 這才是真正重點所在,和 學得這些思維方式的途徑管道無關。
利與弊嗎?
這次採訪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蔡總編
但我會給對這個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一些
的啟發和毅力、迪克里斯汀納的大方受訪與
迪:我想不管媒體用何種報導形式,對於
建議。首先,你應該相信自己的熱情和直
授權、仕音的中英文編寫支援、太閒的機智
事件本身都表態了雜誌和編輯的立場,而
覺,如果你找對了適合自己的路,你會感
和原文逐字稿、柯勒(James Cola)先生的
這也是和讀者相互對話的起點。在《科學
到非常開心有成就感,而不是為了工作而
款待、希爾(Rachel Scheer)女士的行程安
美國人》,我們根據不同社群網路特有的
上班,就像我每天一早起來,就迫不急待
排,還有內人的陪伴和鼓勵。採訪結束後,
讀者群,運用多元方式和我們的讀者溝通
地想進辦公室,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在
和迪克里斯汀納握手道別,從她辦公室的落
對話,比方說會用Google Plus 的讀者大多
工作。第二,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
地窗眺望出去,可以看到象徵美國精神的自
只關心科技和宇宙新知,所以我們在這個
逐漸向外發展。第三,總會有前輩也曾
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島,頓時,掛念起家鄉的
社群就多放相關的報導;會上Facebook的
經和你一樣徬徨,可以聽聽他們的經驗
101 大樓和龜山島,這一代的我們,能創造
讀者則熱情接收各式各樣的報導題材,所
和建議,不要吝於尋求幫助。在全球有
什麼樣的臺灣精神與價值觀呢?
以我們在這個社群花很多時間和他們互動
各種訓練科學寫作的團體,如美國科學
―黃正球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與人文
SciTech Reports
19
感謝蔡總編與黃博士伉儷邀請參與採訪
目前臺灣高等教育已明顯向理工科傾斜,
領域,或許《科學美國人》的經驗可以提供
《科學美國人》總編輯迪克里斯汀納的工
可是這種傾向似乎並未反映在社會大眾對科
我們一種能將科學知識介紹給更多讀者,發
作,我才有幸得以一窺這個擁有超過170 年
學知識的渴求之上,更少見工商界人士與政
揮更大影響力的思考方向。
歷史的科普雜誌編輯部之堂奧。
策決定者積極關心或鼓吹學習科學新知,因
隨著黃博士規劃的訪綱,總編輯迪克里
―歐陽太閒
此在臺灣,科學普及化還是一個仍待耕耘的
斯汀納不僅介紹了《科學美國人》本身在 採編工作上的細膩嚴謹與對科學教育推廣的 努力,更提供了不少可以攻錯的他山之石。 其中,最發人深省的一項資訊是《科學美國 人》的數百萬讀者中,政策與商務決策者超 過一半!《科學美國人》雖然定位為科普雜 誌,但其內容並非概略介紹課本知識,而是 解讀評述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因此讀起來 並不輕鬆,卻以提供商業上的創新靈感與有 助政策規劃的專業解讀,吸引政商界人士作 為其專業領域刊物以外的閱讀項目。 除了學界以外,該雜誌讀者中還有為數 不少業餘愛好者,因為喜愛吸收科學知識 而閱讀。一本雜誌的讀者群無法代表整個社 會,但科普刊物可以觸及如此多的非學術、 教育界讀者,其影響力與潛在的社會效益可 謂相當驚人。
歐陽太閒、迪克里斯汀納、黃正球(由左至右)三人於《科學美國人》總部合影。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全版廣告
科技報導
20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1
臺灣加入「癌症登月計畫」 中研院,〈臺灣加入美國領導的癌症登月計畫〉,2016年9月21日。
【本刊訊】癌症連續32年位居臺灣10大 死因之首,平均每5分18秒就有一個人罹
峰會,與眾多學者會面與討論,共同見證
APOLLO),希望能為臺灣提供解決重要
此項合作計畫之開展。
疾病的線索,並加速提供國人精準醫療的 新方針。
癌,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危害,而全世界
在臺灣方面,主要由中央研究院、長庚
因癌症而死亡人數,20年內也大幅增加。
大學與美國攜手此項計畫,共同加入美國
除了學術界的積極參與,鴻海集團與南
因此如何有效治療癌症是各國急須對面的
「癌症登月計畫」,並與美國癌症研究所
坦集團也宣布加入登月計畫,有鑑於與歐
嚴肅課題。因此美國歐巴馬總統提出了
(NCI)在今年簽署備忘錄,運用嶄新的
美人基因和癌症發展方向不同,為了實踐
「精準醫療」與「客製化」的概念,並在
蛋白基因體學(Proteogenomics)策略進行
精準醫療的目標,須有大規模華人數據庫
今年1月提出了「癌症登月計畫(National
大規模癌症病人分析,探討癌症疾病發生
以便進行更多對於癌症更精準的研究,透
Cancer Moonshot)」,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機制、檢測及治療相關藥物。
過獨有基因序列研發出符合華人的臨床試
與人力,目標是將預計10年才能完成的癌
中研院早在2015年就與美國癌症研究
症相關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等工作期
所簽署〈癌症蛋白質體學合作備忘錄〉,
程縮短至5年內完成。
透過共同合作,建立發展標準化臨床蛋白
研究員人員也表示癌症登月計畫將是探
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於9月19
質體學技術平臺,用來解析癌症之蛋白基
索更多癌症發生機制、研發治療方針的重
日在「2016社會公益高峰會」發表演說時
因體網路,並建立癌症檢測及治療之新
要基礎工程。參與此項計畫除了表示臺灣
指出,美國的癌症登月計畫預計將與臺
策略。因應癌症登月計畫的正式開展,
的研究技術備受肯定外,也能讓更多癌症
灣、加拿大、中國、德國、瑞士、日本與
雙方於今年更擴大合作範圍,臺灣也成
患者參與更多最新研發中的藥物或臨床治
南韓等國建立合作關係,運用蛋白基因體
為美國癌症登月計畫之合作成員,攜手
療。登月計畫集結了全世界的資源,也讓
進行癌症研究及治療。臺灣則由中研院分
合作阿波羅計畫(Applied Proteogenomics
臺灣學術界與業界的共襄盛舉,共同攜手
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特聘研究員出席此高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utcomes,
來攻克癌症。
驗,期望能夠找出最適合的癌症治療方式 與癌症新藥開發。
陽明大學找到抑制漸凍人發病關鍵 Nicholas J. K. et al., Spt4 selective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9orf72 sense and antisense mutant transcripts, Science, Vol. 353: 708-712, 2016.
【本刊訊】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
者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仍在研究當中;至
轉錄作用。在2015年,鄭老師研究團隊更
所所長鄭子豪與美國研究團隊共同發現,
於遺傳型,目前比較清楚的是一個特定
進一步利用動物模式證實,當Spt4受到抑
蛋白質Spt4能調控漸凍人致病基因的表達,
的C9orf72基因,上面的基因序列有一個
制時,能降低CAG三核苷酸重複序列的基
使得漸凍人的治療出現突破性的進展。
GGGGCC六核苷酸重複序列,它有異常擴
因轉錄作用,同時改善亨氏舞蹈症疾病小
增的現象,這個現象會引起神經細胞的死
鼠的病徵,進而延長病鼠壽命。
鄭子豪表示,這次主要的發現是針對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亡,進而造成ASL疾病的產生。
根據陽明大學新聞稿表示,這次鄭子
Lateral Sclerosis, ALS)」。ASL是一種神
鄭所長還表示,除了有六核苷酸重複
豪老師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大學、梅奧臨床
經退化性疾病,主要造成的原因是運動神
序列擴增的問題,科學家在過去幾年也發
醫院、麻省大學醫學院、賓州大學及科羅
經元細胞的凋亡。他舉例,假設他現在要
現,這個疾病的基因跟一般基因的表現不
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團隊合作,共同發表於
把手舉起來,要做這個動作的時候,腦
一樣,也就是除了正向基因的表達,它也
Science期刊的論文,則是延伸上述研究概
神經裡的一個神經細胞會把這個訊息傳
有反向的表達。而它們做出的正向與反向
念,只是將此研究結果應用在ASL的致病
遞出來,跟肌肉細胞做溝通,讓手可以舉
RNA以及藉著RNA做出的蛋白質,對於運
基因C9orf72。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發現
起來;但是,ASL患者的主要問題在於其
動神經元細胞都有毒性。因此要減緩疾病
Spt4能調控C9orf72致病基因的表達;在數
運動神經元細胞出了問題,因此沒有辦法
的生成與惡化,就必須想辦法對其正向與
種細胞及動物的實驗中,藉由抑制Spt4,
把訊息傳給肌肉細胞;久而久之,肌肉細
反向的表達作抑制。
能使致病基因正向和反向的轉錄產物以及
胞無法得到適當的刺激,也因而逐漸凋
早在2012年,鄭子豪老師研究團隊發表
其蛋白質的生成大幅降低,並減緩神經細
縮。另外他還解釋到,ASL疾病的發生,
於Cell期刊的論文即已指出,Spt4可以選
胞的死亡,顯示Spt4具有極高的潛力可運
主要可分為家族遺傳型及偶發型兩種,後
擇性地調控帶有三核苷酸重複序列的基因
用在該疾病的治療。
全版廣告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地震新情報
562
厝
避 風 港 或 陷 阱?
國家級警報
恐慌
抓住震源
知識的空缺
【 地 震 強 襲,掌握新知識才能化險為夷!】
〈如何評估 地 震 危 害 與 風 險 ? 〉
專
〈隱沒板塊與深震的生成〉
欄
解.數
〈小題目大道理(一)〉
理.物
〈什麼是軟物質?〉
從看似平凡的題目中一窺數學堂奧!
施予微小的能量,就能改變軟物質的狀態。
生.動
〈實驗室裡的冥王星〉
變.化
〈綠色小精靈─臺灣苔蘚植物多樣性〉
專
〈 地震 災害 及成 因〉
訪
臺灣農業發展展望─
行 政院 農業 委員 會 曹 啟鴻 主委 訪談 面對環境惡化、國外農產品的強力競爭, 臺灣農業的下一步該如何前行?
不必上太空,也能解開冥王星組成成分?
天.地
〈牛肉烹調的香氣與顏色化學〉 香氣四溢的牛排,究竟含有多少種不同的化學分子?
購買10月號 (-w-)b
科月哪裡買
臺灣竟是世上苔蘚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實體店面】 金石堂/誠品 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 敦煌/紀伊國屋/法雅客 何嘉仁/其他傳統書店
scimonth@gmail.com
【 網路商城】 博 客來/P C ho m e /讀冊
台 北 市 大 安 區 羅 斯 福 路 三 段 125 號 11樓 之 4
22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3
2016 年拉斯克獎公布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
【本刊訊】2016年拉斯克獎(Albert Lasker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格·西門
肝炎病毒的複製機制,並於2013年提出新
Award)已於9月中公布,三項獎項共頒給7
(Gregg L. Semenza)3位科學家。表彰他
一代C型肝炎藥物――索菲布韋,這種藥
位科學家,三項獎項分別為基礎醫學研究
們發現人類與大多數動物細胞感受與適
物副作用小,能在短時間內治癒多數感染
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及特殊貢獻獎。基礎
應氧氣變化機制。
者。自C型肝炎於1989年被發現後,科學
醫學研究獎頒發予細胞缺氧機制貢獻之科
臨床醫學獎亦由3位科學家共同獲得,
家不斷投入研究,最後在這三位的努力不
學家;臨床醫學研究獎則頒發給對C型肝
分別為德國海森堡大學教授拉爾夫·巴通
炎病毒研究及藥物研發之相關科學家。
施拉格(Ralf F.W. Bartenschlager);美
特殊貢獻獎頒發給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基礎醫學研究獎共同頒給美國癌症學
國洛克菲勒大學C型肝炎專家查爾斯·賴斯
美國生物化學家的布魯斯·艾伯茨(Bruce
家、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William
(Charles M. Rice);加拿大生物製藥公
M. Alberts),表彰他對於DNA複製與蛋白
G. Kaelin, Jr.);英國醫學家、分子生物學
司Arbutus Biopharma首席科學家邁克爾·索
質生化基礎研究的貢獻,以及對於指導國
家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
菲亞(Michael J. Sofia)。表彰他們在C型
家與國際科學組織有相當遠見。
懈,找到了病毒複製機制與治療藥物。
中國新創科學獎 首屆得獎者公布 未來科學大獎,https://www.futureprize.org/。
【本刊訊】由中國企業家、科學家共同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
高。有別於過往高危的測試方法如羊膜穿
發起的一項新科學研究獎項――「未來
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刺檢查,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測試方法檢驗
科學大獎」在9月19日公布首屆得獎者名
盧煜明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分子生物
單。此獎共有兩項獎項分別為「物質科學
學臨床應用專家,主要致力於研究人體血
大會將在2017年1月15日舉辦「未來論
獎」與「生命科學獎」。其中,「物質科
漿的DNA與RNA。其獲獎理由為「基於
壇年會」,並同時舉行第一屆未來科學大
學獎」由中國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
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
獎頒獎典禮。未來科學大獎是於2016年1
「生命科學獎」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
創(性)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
月17日宣布成立,主要獎勵在大中華地區
明獲得,兩人將各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拓性貢獻」。盧煜明最重大的研究成果為
完成實驗的研究人員,研究須具備原創
薛其坤於1963年出生自中國山東,目前
1997年發表的「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
性、長期重要性與巨大國際影響力。生醫
為中國材料物理專家,任職中國科學院物
索與應用」。他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體
獎項捐贈人包括: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等。
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等。獲獎
內的胎兒會釋放DNA和RNA至母親的血
物質科學獎項捐贈人包括:北極光創辦人
理由為「利用分子束外延(分子束磊晶)技術
漿中,而且佔母親血漿中的DNA達5%之
鄧峰、真格基金創辦人徐小萍等人。
孕婦及胎兒的多項疾病。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誠徵 研究人員 本所擬延攬獨立研究人員一名(含助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各等級,相當於各大學院校之助理教授、副
有意願加入本所行列者,請將您的
教授、教授)。歡迎從事分子細胞生物所有相關領域研究之學者,加入分生所的研究團隊。應徵者必須具有
履歷、歷年研究成果、未來研究興趣
博士或相當之學歷,並有適當博士後研究之經歷。獲本所延攬之新進人員將獲得多年期的研究補助和支援。
以及三封推薦信寄至: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http://www.imb.sinica.edu.tw/ch/)
鄭淑珍所長
是一個積極進取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單位:優良的研究風氣,一流的研究設備,充足且長期的研究經費。
C / O 蔣佳雯小姐
近年來研究成果已刊登上國際頂尖雜誌,如:Science, Nature 與Cell。所內並有極高水準的核心設施支援各項 實驗(如:cell imaging, microarray,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RNAi, electrophysiology, FACS, bioinformatics and
SPF mouse facilities等)。此外,本所目前有兩個與大學合作的博士班學程(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國際研究 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程)。英語是在各種學術演講及所內教學學程中所使用的主要語言。
啟
申請截止日:105 年12 月15 日 如需任何其他相關訊息請洽蔣佳雯 小姐(vivi@imb.sinica.edu.tw)。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24
交通大學研發多鐵材料鐵酸鉍薄膜 Kuo C. Y. et al., Single-domain multiferroic BiFeO3films,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7, 2016.
【本刊訊】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朱英豪
色;製作記憶體或電晶體時,同一小尺度
雖不至破壞材料特性的表現,卻大幅限制
實驗室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可儲存電子訊號並記憶磁性訊號,使得儲
了其特性可發揮的極限。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Physics of
存或運算的元素更多元化,運算速度也更
在本次發表的研究中,利用先進的氧
Solids)合作,使用氧化物雷射分子束磊
快。自然界大部分多鐵材料的可應用溫
化物雷射分子束磊晶技術,將合適的靜電
晶技術以及臺灣同步幅射的先進光源與分
度多遠低於室溫,此研究使用的 鐵 酸 鉍
與彈性邊界條件加諸其上,並調整適當的
析技術,完成單疇的多鐵材料鐵酸鉍薄膜
薄膜為目前極少見的室溫多鐵材料,正
厚度尺寸效應,使得外在的去極化場迫使
的成長與分析。
常操作的使用溫度可高於室溫數百度 ,
鐵酸鉍薄膜的極化方向沿著垂直膜面方向
材料之鐵電與鐵磁性質為固態物理中
這類材料的缺點是在鐵電,鐵磁材料中
排列,讓單一大面積的疇結構得以穩定存
兩個重要的特性,若材料具有多元有序參
每一約略固定距離就會形成的「疇結構
在。這樣的突破除了穩定大面積單疇的結
量共存以及強烈的鐵電-鐵磁耦合,稱為
(domain)」。一般鐵電材料在數十到數
構,使科學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其材料與
「磁電多鐵材料」,簡稱「多鐵材料」。
百奈米,而鐵磁材料在數十微米的範圍就
物理特性之外,更解決了多鐵材料向商業
多鐵材料的「磁電」現象在新世代資訊與
會出現不同的疇結構。不同疇結構的出現
化應用邁進的最大阻礙之一。
電子科技應用開發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
會打亂鐵電或鐵磁性質的長程有序排列,
羅賽塔號撞擊彗星 結束任務 Elizabeth Gibney, Mission accomplished: Rosetta crashes into comet, Nature, 2016/10/3.
【本刊訊】羅賽塔號(Rosetta)帶著羅
羅賽塔號。(ESA)
賽塔探測器與菲萊登陸器(Philae),在 2014年8月抵達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 克彗星,由於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
羅賽塔號於2004年3月2於蓋亞那太空
地面失去聯繫,但當彗星靠近太陽時,菲
克彗星正離太陽遠去,羅賽塔號越來越沒
中心發射,在飛行10年8個多月後進入彗
萊登錄器因可接收到太陽光而重啟儀器,
有辦法照射到太陽光,將無法利用太陽能
星軌道,是人類首次有太空船進入彗星軌
過了不久又再失去聯繫。直到2016年9月5
發電,無法提供足夠能量,儀器將因此無
道,隨後其所帶菲萊登陸器則於2014年11
日,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布消息表示,
法使用。在繞行彗星17個月後,於9月29
月12日在彗星上著陸。
從羅塞塔號於9月2日用高解析度相機拍攝
日撞擊彗星表面,依計畫結束任務。
菲萊登陸器在登陸後,因電力不足而與
到菲萊登陸器被卡在一條黑暗裂縫中。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誠徵教師公告 一、徵聘職級:植物生物科技研究與教學之助理教授以上專任教師。 二、徵聘名額:1名。 三、起聘日期:民國106年2月1日或106年8月1日起聘。 四、應具資格條件: 1.具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 2.至起聘日止滿2年以上之博士後研究經驗,具參與產學合作計畫經驗者尤佳。 3.可以配合及參與本系農業及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學 群 之 相 關 基 礎 及 產 學 研 究工作者。 五、研究專長領域: 植物生物科技(含微生物)相關領域且具生物科技產業轉譯之專長。 六、應備文件: 請將下列文件同時以紙本及PDF檔email至em65600@email.ncku.edu.tw (推薦函可以僅以郵寄方式寄至本系)。 1.履歷表。 2.英文自傳。 3.博士學位畢業證書影本。 4.大學、碩士、博士成績單。
5.著作目錄及三年內論文著作。 6.推薦函三封。 7.教學計畫。 8.未來與農業生物科技發展相關研究計畫。 9.其他有助審查資料。 10.博士論文。 11.請至本系網站http://dbbs.ncku.edu.tw下載並填寫徵聘教師申請表、 著作外審資料表及論文資料表。 七、收件截止日期: 2016年10月31日止 ,逾期或資料不齊者恕不受理。 本系收件後,如條件合適者,將另函通知面試,不合適者恕不退件。 八、聯絡方式: 70101台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教師遴選委員會 TEL:(06)275-7575分機65600轉732 FAX:(06)276-6505 http://dbbs.ncku.edu.tw E-mail:em65600@email.ncku.edu.tw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近期研討會資訊 【2016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0 月 19~21 日 地點:花蓮縣∕東華大學
大會主題包含 TWAREN 與未來網路規劃與設計、IPv6 的技術與應用、人 工智慧與類神經網路、巨量資料、多媒體通訊與訊號處理、行動計算、 行動與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商務研究(FinTech)、物聯網(IOT)、社群 網路、校務行政系統與智慧校園創新、軟體定義網路、智慧行動生活科 技、無線通訊、開放資料、開源軟體應用、雲端技術應用與服務、資料 探勘等。
【2016 全國自動化科技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4~5 日 地點:臺中市∕中興大學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以自動化創新科技迎接生產力 4.0 之挑戰」。其目的 在提供自動化科技相關研究領域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實務專家相互聯繫 與交流的機會,希望藉由主辦此次的研討會,讓國內外學者能夠相互分 享研究心得,並讓國內產學業界了解我國自動化科技的研究與產業蓬勃 發展情形,以及能將國內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利用此機會推向科技界國 際舞台。
【2016 創新發明應用暨第二十四屆模糊理論及其應用 國際會議研討會】 ■
時間:2016 年 11 月 9~10 日
■
地點:臺中市∕長榮桂冠酒店
近年來模糊理論與創新發明的結合,許多智慧方法已成功應用於日常生 活之中。本次研討會針對工程領域、電資領域、管理領域及文創領域之 模糊理論與創新發明應用相關議題,提供全國企業廠商及學術團隊之交 流,並發表研發成果,以促進產業升級。
【2016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19 日 地點:新竹市∕交通大學
此研討會即以「We‧Media」做為主題,彰顯出不同於以往的「自媒體」 (包含 YouTube、臉書、部落格等),更是結合與觀眾的互動及回饋,一 同創造出的媒體內容。延續去年的「群我傳播」主題,希冀能進一步探討, 使用者產製及消費模糊的界線中,對於社會議題、新聞傳布、人機互動、 社會運動、公民參與、資訊傳佈、娛樂媒體產業及大數據運算等面向的 探討與反思。
【2016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年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4 日 地點:臺中市∕亞洲大學
本屆年會以「數據創新,跨域聯網」為主題,未來大數據將透過物聯網、 機器人及人工智慧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由大數據所產生的資訊刺激新 的創意,以振興臺灣創新生態系統與運作機制,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優 勢。不過大數據並非萬能,人們必須用謙卑與人性的思維,應用管理思 維以協助解決產業問題,進而累積科技管理之典範與成果。
【2016 年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4~5 日 地點:新北市∕雙和醫院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資料推估,臺灣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 2015 年之 293.9 萬人(12.5%)迅速攀升至 2025 年之 472.5 萬人(20.1%), 逐步邁向超高齡社會,亦促使健康照護產業日顯重要。本研討會將以「再 創華人醫界新願景、營造智慧醫管新價值」為核心主軸,展開為期兩天 之專題演講、座談會∕論壇及學術徵文口頭暨海報發表等不同形式活動。
【2016 創新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12~13 日 地點:臺北市∕政治大學
創新研究近年已成為熱門議題,我們從各種不同面向探討創新如何帶來 社會與人類生活的進步。在舉辦兩屆創新研究國際研究討會後,我們回 歸「以人為本、在地創新、共創價值」的初衷,以人文關懷為經、在地 脈絡為緯,以人文創新主張補強科技創新的不足。
【2016 年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2~3 日 地點:臺北市∕科學教育館
本研討會以「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為主題,邀請來自以色列、韓國、 法國與台灣等國際知名學者與展場科學家給予專題演講,進行有關科學 傳播與科學教育之結合、Maker、科展、教案演示之論文發表與研究及實 作交流,討論國內外科學教育傳播與非制式科學教育之重要議題,以拓 展國內科學教育傳播學術發展之視野,促進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
25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26
2016 國際濕地大會 呼籲能完整保留黑面琵鷺棲地 環境資源中心,http://e-info.org.tw/node/118331,2016/9/14。
【本刊訊】2016年國際濕地大會
候變遷韌性與增加生物多樣性,也受國際
年來黑面琵鷺開始從曾文溪口的七股區逐
(Wetlands: Our Common Wealth, 2016
學者認可。然而,最近因內政部的1-4號道
漸遷移至茄萣,除了證明因茄萣濕地的資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We t l a n d C o n v e n t i o n i n
路開闢案,恐破壞黑面琵鷺渡冬棲地,間
源豐富吸引候鳥,另一方面也發出七股棲
Taiwan)由內政部營建署、經濟部水利
接會影響濕地保育的相關工作。
地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警訊。
署、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及環保署共同籌
依《拉姆薩濕地公約》(Ramsar
保育學者也認為,因黑面琵鷺是瀕危物
辦且已在本月14日舉行,為了臺灣濕地保
Convention of Wetlands),若一處濕地
種,臺灣在族群量又占了超過2/3,應全
育,環保署、林務局、林試所、特有生物
「棲息有單一種水鳥其全球1%以上個體
力進行保育工作,不應冒著風險,因人們
研究保育中心、水利署和營建署,共同
數量」,便為「國際級濕地」,而在高
自身方便等交通理由而進行開發工程。而
簽署了2016~2021年濕地保育部會合作協
雄茄萣濕地擁有全球4.5%黑琵族群,其
且,黑面琵鷺對於環境改變極度敏感,就
議,企圖創造以濕地為主軸的新合作。
生態價值自然是不容忽視的。此外,在最
生物保育的角度來看,濕地面積能保持越
此次大會以「共生方舟――看見濕地新
新統計中也發現,2016年全球黑面琵鷺數
完整越好,一旦開發道路,對黑面琵鷺的
價值」為研討主題,國內保育學者進行專
量為3356隻,其中臺灣就包含2060隻,佔
干擾一定很大。
題演講、論文發表和討論,更邀請到國際
61.3%,而在茄萣濕地過冬的黑琵數量則
各地的溼地專家與國內保育學者進行交流。
約200隻,佔在臺過冬總量約10%。
保育學家也呼籲,因此項開發是一旦 開始就不可逆的改變,更必須審慎評估討
希望能從綠色經濟及國土安全的雙贏角度,
學者認為茄萣濕地的道路開闢案可能會
論。一旦進行道路開發後,未來這個棲地
探討氣候變遷調適與國土保育下的濕地作
造成棲地破壞,因為臺灣的濕地面積相較
必定會深受其害,使黑面琵鷺的處境更加
為,讓臺灣的溼地保育能與國際接軌。
於國外大面積濕地來說,其實不大,若是
危險。人們不應貪圖一時方便,而使濕地
雖然目前臺灣在濕地保育上大有建樹,
在開發道路,可能會造成棲地破碎化,肯
生態系統破壞後難以回復。
因改善了水質、加強調蓄洪水、防颱、氣
定不利於黑面琵鷺的生態維護。此外,近
長期吸菸增加體內基因甲基化 Joehanes et al., Epigenetic Signatures of Cigarette Smoking.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2016/9/21.
【本刊訊】長期吸菸對於健康會造成
樣的改變呢?然而這些分子機制在目前所
長遠的傷害眾所皆知,更是致癌的一大原
知甚少,先前文獻則發現當DNA產生甲基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長期已久的DNA甲
因,起因於菸草富含大量的化學物質與化
化(methylation)位點改變後,會涉及冠
基化位點可能標記了吸菸者基因潛在的重
合物,當中參雜著許多致癌物。在臺灣,
狀動脈心臟疾病與肺部疾病。這項研究也
要性,使其持續增加罹患某些疾病的風
十大死因大部分都與吸菸有所關聯,像是
顯示甲基化可能發生重要的作用。
險。研究人員也認為這個確證切鑿的證據
管疾病與癌症。
肺癌、慢性肺部疾病、心臟病與中風等。
有鑑於此,研究人員採集了16000個受
顯示了吸菸對於人體的分子機制有長遠的
除此之外,每年也有超過2萬人因菸害而致
試者血液樣本來進行DNA甲基化位點的分
影響,並有持續30年以上的影響。但是
命,平均25分鐘有人因而喪命。
析,比較了以前吸菸但已戒菸、現在持續
令人欣慰的是,若是在五年內停止吸菸,
吸菸與從來未吸菸的人體內DNA甲基化位
DNA甲基化位點是可以恢復的,也證明
點的分析。
了人體正努力自我恢復因吸菸對身體所帶
除了臺灣,在全球每年也有超過6100萬 人因菸害而死亡。儘管許多國家已經立下 菸害防制法並強力宣傳吸菸的危害與戒菸
結果發現:因吸菸所產生的DNA甲基
防範,但是吸菸人數還是高居不下。研究
化位點影響了超過7000個基因,也就是超
長期吸菸後身體會在基因組上留下了像
也發現在長期吸菸後儘管已經戒菸數十年
過人類已知基因的1/3;曾吸菸但在五年
是足跡(footprint)的印記,透過甲基化
後,還是會有潛在慢性疾病、肺癌等因菸
內戒菸者,大部分的DNA甲基化位點都
因而影響基因表達調控機制,改變了體內
害造成的相關疾病的風險。
會恢復到與未吸過菸者一樣;若持續30年
某些基因的開啟。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
然而吸菸對於長期吸食者有無可救藥的
以上的吸菸者即使在戒菸多年後,DNA
強調這項發現也興起未來可能發展相關的
上癮感,使身體器官造成損害。但科學家
上的甲基化位點會持續存在;在統計學上
生物標誌(biomarkers),以評估患者的
也好奇除了帶來身體最終的傷害外,菸草
這些DNA甲基化位點與因吸菸造成的許
吸菸史。反過來也可以發展針對這些甲基
會對長期吸菸者帶來身體之中基因有什麼
多疾病基因有所顯著相關聯性,像是心血
化位點,所帶來的全新治療方法。
來的傷害。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7
烏賊不只會躲 還會算數 清華大學,〈烏賊會算術 清華研究登上自然期刊〉,2016年9月10日。
【本刊訊】海豚能透過叫聲互相交流、
選擇時所花費的時間,發現烏賊在面臨較
情況下有不同選擇。烏賊在肚子餓時做實
黑猩猩能夠製造與工具,大自然中有許多
難的選擇(4與5)時,會比在較簡單的選
驗,偏好1隻大蝦子,不餓時做實驗就偏
動物都比人們想像中聰明。現在,又有一
擇(1與2)所花的時間更多,並且常會猶
好2隻小蝦子。
種動物被證實具有算術能力。由清華大學
豫該如何做選擇,這表示烏賊是在計算數
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焦傳金教授與其研
量,而不是透過一眼就可判別數量。
透過這篇基礎研究論文,讓人們可以 從烏賊的數感與風險評估能力瞭解到許
究團隊研究發現烏賊具有算術能力,此
除了能夠分辨數量大小,這項研究也發
多動物的認知功能其實遠超過我們的想
項研究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
現烏賊還具有風險評估能力,會依據食慾
像;此外,藉著研究影響烏賊攝食選擇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狀態改變攝食選擇。實驗發現,在面對1
因素的過程,除了可增加人們對烏賊生
烏賊又俗稱花枝,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
隻大蝦與2隻小蝦的選擇時,並不會每次
態系統的瞭解,也可探索人類的選擇策
類生物,牠們是無脊椎動物中腦神經系
都去選擇1隻大蝦或2隻小蝦,而是在不同
略與消費行為。
統最發達的生物。烏賊除了有 高明的偽裝行為外,過去也 被認為是相當聰明的一群動 物。過去研究團隊對於烏賊 的研究,在於有關烏賊藉由 分析周遭視覺訊息以改變體 色的偽裝術研究,以了解偽 裝行為的神經調控機制。但 有關於牠們的數字能力卻未 曾被提及過。 因此,這項研究是利用烏賊 天生的攝食行為,來觀察牠們 在食物數量選擇是否能分辨不 同數量的蝦子,具有算數的能 力。研究發現利用2選1的行為 實驗設計,烏賊會伸出攻擊腕 (最長的一對觸手)選擇了蝦 子數量多的那一邊。研究團隊 為了進一步驗證烏賊具有真正 的數感,而不是只偏好蝦子密 度較高的那一邊,因此又設計 將兩邊蝦子的密度調整為一 致,實驗的結果顯示烏賊仍 然會選擇數量多的那一邊,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烏賊能夠 藉由算術分辨食物的多寡。 除此之外,一般來說數量感 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種是「感 數」能力,就是不需計算,一 眼就可以判別數量,但通常最 多只能分辨5以下的數目;另一 種則是「算術」能力,需進行 計算才能夠判別數量。為了瞭 解烏賊的數量感是屬於哪一種 系統,這項實驗也量測烏賊在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太陽表面今年第4度觀測到無黑子
科技報導
廣告索引
http://sdo.gsfc.nasa.gov/ 冷泉港........................................2
【本刊訊】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
錫昌..........................................3
10月2日利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olar
雙鷹....................................... 5,28 洛科..........................................6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所拍攝太陽
勵眾..........................................7
照片再度觀察到,太陽表面呈現無黑子現
怡定興........................................8
象,即「白太陽(Blank Sun)」。這是太陽
日龍..........................................9
動力學天文台今年(2016)第4次觀察到此
牟博士.......................................10
現象,意味著太陽活動正在進入極小期。
承洺......................................... 11 益弘...................................... 17,19
太陽黑子具活動週期,黑子數量會由
尚偉.........................................20
多變少、再由少變多,一個週期為11~12
人事...................................... 23,24
年。太陽黑子為太陽光球上的臨時現象, 會在高密度磁性活動時短暫 出現,而在2014~2015年為太 陽極大期,故科學家在這段 期間觀測到太陽表面有許多 太陽黑子。科學家表示,目前 為太陽活動下降時期,自今年 2月以來,這是今年第4 次觀測 到無黑子現象。 根據資料顯示,太陽活動 下降的速率較過去一萬年的任 何時期要迅速。當時太陽活動 進入極小期,導致地球對流 層溫度下降,全球進入「小 冰河期」。而上一次的小冰河 期是出現在1550~1770年,其 中太陽黑子下降速度如此快 速是在17世紀(1645~1715) 時,該時期稱為「蒙德極小 期(Maunder Minimum)」, 是小冰河期中最冷的一段時 期,這時所觀測到的太陽黑 子極少,在當時歐洲與北美 洲都處於嚴寒時期。 Vencore天氣資訊分析網氣 象學家多利安(Paul Dorian) 推論表示,無黑子現在表示 太陽極小值接將到來,預計 無黑子現將在太陽表面維持 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將會從 短短的幾天到幾周、再到幾 個月,當太陽黑子達到最低 點,太陽即進入極小期,預 計這段時間是在2019~2020年 左右。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