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導12月號 480期

Page 1

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scimonth. com.tw

全方位視野 科技人關懷

1

創刊於1982年

科技報導 S c i Te c h

#480

Reports

2021.12月號 每 月 15 號 出 刊

1982 2021 科技報導周年 16 專訪時間

對抗所有冠狀病毒的口服藥要誕生了 嗎?從輝瑞的帕克洛維談起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 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研究- 高雄長庚醫院生物醫學轉譯研究 所專訪

09 科技智財 強者,就該擁有名字! 新的冠狀病毒魔王? Omicron 變異株 11 科技智財 舉重若輕,與槓鈴共舞 ──由專利資料庫觀察舉重技術演變

18 專訪時間 從學術研究到國際生理學聯盟 首位華人女性會長 華瑜:熱忱 跟努力是關鍵

科學月刊 月號 諾貝爾獎特別報導︼上市! ︻ 2021 ↓ 當期介紹掃 QR code

04 焦點話題

12


2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智財

科技報導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3


4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對抗所有冠狀病毒的口服藥誕生了嗎? 從輝瑞的帕克洛維談起 蔣維倫

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喜歡虎

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貓。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科學裡沒有超級英雄,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訂 閱:全年12期1000元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2002年,香港爆發SARS疫

今(2021)年10月5日,繼默沙

出版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情;2004年,科學家就申請了一

東(Merck)的「莫納皮拉韋」

發行人:張之傑

款冠狀病毒蛋白酶藥物的專利

(Molnupiravir)之後,輝瑞藥廠

總編輯:林翰佐

(WO2005113580A1)。孰料,

(Pfizer)發表了可用於COVID-19

副總編輯:趙軒翎

SARS就此消失無蹤,該藥物在人

的口服藥帕克洛維(Paxlovid)就

身上派不上用場,後續轉為治療

是前敘藥物的延伸研究,輝瑞在新

貓冠狀病毒(feline coronavirus,

聞稿宣稱其抗重症療效將近九成。

FCoV)的藥物。時光流轉,15年後

高超的療效振奮人心,有望成為首

范賢娟 倪簡白 高啟明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襲

批口服藥物之一。

高憲章 張大釗 張敏娟

來,人類在覆滅之際想起了這款寵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執行總監:趙軒翎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曲建仲 江建勳 李志昌 李精益 阮明淑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邱韻如 金升光 金必耀 門立中 紀延平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物藥物。

程一駿 程樹德 黃正球

蔡兆陽 蔡孟利 蔡振家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嚴如玉 嚴宏洋 蘇逸平

株抗體、瑞德西韋(Remdesivir)

廣告索引 貝克曼..................... 2,39

編 輯:羅億庭

錫昌.......................... 3

特約編輯:陳亭瑋

雙鷹.......................... 5

美術編輯:黃琳琇 業務經理:李金穗 業務專員:廖本翔

前,醫界認可治療COVID-19的方 式僅能藉助有靜脈注射藥物如:單

黃相輔 楊正澤 葉李華 廖英凱 管永恕 劉宗平

在輝瑞、默沙東推出口服藥物之

暢鴻生技.................. 12,23 日龍......................... 14

等。但靜脈給藥、必須讓病人住 院,倘若治療手段僅有靜脈注射, 勢必大幅增加醫護負擔、降低病人 的服從性。 因此對於COVID-19此類全球性 流行病而言,口服藥物的出現,代

整合行銷專員:林承勳

尚偉...................... 15,21

社 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77號7樓

牟博科技..................... 28

表病人能在家自行服藥,減輕醫療

電 話:(02)2363-4910

人事廣告..................... 29

負擔、提高病人遵從性。更提供了

傳 真:(02)2363-5999

益弘......................... 32

E - mail:scimonth@gmail.com

BD........................... 38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元利......................... 40

曝露前保護(如:前往隔離病房或 嚴重疫區前開始吃藥)、曝露後預 防(如:和確診者接觸的5天內,立


SciTech Reports

刻吃藥)的策略選項。 那麼,輝瑞的口服藥為什麼有 效?帕克洛維的運作機制和瑞德西 韋、莫納皮拉韋有什麼差別嗎?

焦點話題

看帕克洛維的作用機制

5

白質,切出有功能的蛋白質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的前

4. 病毒的RNA聚合酶持續複製新

驅物組合,在後續的步驟中,會被

RNA 5. RNA基因持續轉譯出新結構性 病毒蛋白

從冠狀病毒生活史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6. 新RNA基因、結構性病毒蛋白 組裝成新病毒,再離開細胞

病毒蛋白酶切開,就能協助病毒複 製子代。 當非結構性蛋白被正確地切開 後,會分頭行動。有的負責停止人 體細胞正常轉譯,並促使分解人體 mRNA;有些會利用病毒RNA為模

在說明輝瑞的帕克洛維抗病毒機

帕克洛維主要阻斷步驟3病毒結

制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冠狀

構蛋白質的出現,因此以下我們將

最重要的為RNA依賴性RNA聚合酶

病毒的生活史,其步驟依序如下:

對該步驟做詳細說明。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1. 病毒接觸細胞表面受器、進入 細胞 2. 病毒釋出內藏的RNA基因,轉 譯出大段的病毒蛋白質等 3. 病毒蛋白酶切割大段的病毒蛋

冠狀病毒是單股正鏈RNA病毒,

版、開始複製更多的新RNA,其中

RdRp)——nsp12。

進入宿主細胞、釋出病毒顆粒內的

換言之,若能阻止「切開」的步

RNA後,會利用人體細胞的核醣體

驟,就能阻止非結構性蛋白出現、

轉譯出兩條多肽鏈pp1a和pp1ab。

進而扼殺病毒的複製流程。打個比

此兩條多肽鏈是多個非結構性蛋白

方,還未經切割摺疊的多肽鏈,就


6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像是一塊很大張的西裝布料,上面

病毒存活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

該藥物有可能不會誤傷人體、造成

用粉筆繪著剪裁線。而病毒蛋白酶

是,多個非結構性蛋白會組裝成

嚴重副作用。綜上所述,針對3CL

能辨認剪裁線、逐一切下,裁切

複製酶和轉錄酶複合物 (replicase–

的小分子藥物,也許是人類心目中

後的布料就能進一步縫合成西裝外

transcriptase complex, RTC),該複合

最理想的抗冠狀病毒藥物。

套、褲子等,也就是在後續的步驟

物協助複製RNA病毒基因,也協助

類似的設計概念,已在其他病

中形成正確、具有功能的蛋白質。

產出其他病毒蛋白的RNA、進而強

毒上使用,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若能打壞剪刀,那麼布料就無法成

制宿主細胞製造病毒蛋白質。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為有功能的產品了。 那麼,是哪些蛋白酶負責正確地 切開多肽鏈呢?

而我們已知,主要負責切出非

HIV)和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結構性蛋白的蛋白酶是3CL,所辨

virus, HCV),都已有各自對應的

認、切除的胺基酸序列都是Leu-

蛋白酶抑制劑藥物上市使用。

病毒產生的兩條多肽鏈內都各

Gln↓Ser-Ala-Gly(↓記號為切割位

包含2個蛋白酶,分別是3CL蛋白

點),蛋白酶3CL似乎專門辨認、

模仿布料的裁切線:

酶(3C-like protease)和PL蛋白酶

切割該序列Gln之後的多肽鏈。因此

抑制冠狀病毒3CL蛋白酶

(papain-like protease)。因為帕克

模仿被辨認、切割的結構、進而製

輝瑞的帕克洛維,內含兩種藥

洛維是阻斷3CL,故以下將主要敘

成小分子藥物,就有可能讓蛋白酶

物,分別為新藥PF-07321332和

述3CL蛋白酶的運作機制。

誤食藥物、進而失去活性。

老藥利托那韋(ritonavir)。PF-

3CL和PL蛋白酶是兩條多肽鏈的

科學家對多種冠狀病毒,包括

07321332是3CL蛋白酶抑制劑,而

其中一部分(圖一),而整個「切

SARS-CoV-2、SARS-CoV、MERS-

利托那韋可抑制人體正常酵素,避

開」的過程、就從兩個蛋白酶的自

CoV的3CL蛋白酶進行X光晶體結

免PF-07321332過快被人體代謝,已

我裁切開始。3CL和PL會將自己從

構的分析,發現它們之間具備高度

被應用在抗HIV等治療。

pp1a和pp1ab裡切出來,然後3CL

結構相似性和保守性。若能開發出

在十數年前,香港爆發2002年的

將負責11個裁切處,而PL則辨識3

針對3CL的小分子藥物,就有機會

SARS疫情後不久,輝瑞的科學家

個裁切處,陸續地切出其他的非結

延伸成對抗現在舊有、未來新興冠

就透過模仿被3CL蛋白酶辨識、切

構性蛋白,讓它們去劫持細胞、複

狀病毒的廣譜型藥物。而更重要的

割的多肽鏈特徵(即前述模仿Leu-

製病毒基因等。

是,目前研究上,尚未發現人類體

Gln↓Ser-Ala-Gly的結構),設計

內有著相同特性的酵素;換言之,

出第一代3CL蛋白酶抑制劑:PF-

冠狀病毒的非結構性蛋白,對

圖一:SARS-CoV-2 的 pp1a 和 pp1ab 兩條多肽鏈、其 nsp(僅標註 3CL、PL、RdRp)。紅色箭頭代表被 3CL 辨認、裁切的位置,黑色箭頭代 表被 PL 辨認、裁切的位置。


SciTech Reports

焦點話題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7

00835231。然而,SARS就此消失

的共價鍵,等同於黏住蛋白酶的嘴

臨床一期約在今年3月啟動、年中完

人間,此化合物的研發、應用轉

巴,進一步阻止3CL蛋白酶正常的

成;2/3期在9月啟動,而在11月5

向寵物領域,最後成為治療貓冠狀

工作。

日發布新聞稿,宣布期中數據的結

病毒引發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以圖二為例,該圖的4個抑制

果極佳、提前暫停招募受試者。鑒

peritonitis, FIP)的藥物(GC-376)。

3CL蛋白酶的化合物,其P1支鏈

於缺乏公開數據,本文僅就新聞稿

世事難料,去年由全新的冠狀病

的設計以γ-lactam模仿Gln胺基

等探究帕克洛維的優、劣勢。

毒所爆發的COVID-19襲向人類,全

酸,而P2支鏈設計以疏水性的

帕克洛維口服的方式相當簡易,

球的科學家傾力對抗。PF-00835231

環丁烷(cyclohexyl)或環丙烷

每隔12小時服藥一次,連續5天即

和GC-376也被加入測試中,結果發

(cyclopropyl)基團模仿白胺酸

可。據新聞稿所述,在症狀發作的

現它們都能阻斷SARS-CoV-2存活,

(Leucine, Leu)。而設計成彈頭

5天內吃藥,到了第28天,安慰劑

顯示開發3CL蛋白酶抑制劑的方向

(warhead)的官能基,可和3CL蛋

組約6.7%惡化成重症或死亡(612

正確。

白酶的活性位置形成共價鍵、卡住

名受試者,41人重症,其中10人因

科學家再逐步微調化合物的結

蛋白酶。其中PF-07321332符合高

病亡故),而藥物組僅1%惡化成重

構、以改善口服生物利用率、製程

口服生物利用率、藥廠製程友善度

症、且無人死亡(607名受試者,6

友善性等。透過不斷測試,其口

佳,同時也在細胞實驗裡展現出抗

人重症,0人因病亡故)。重症或死

病毒的效果,於是輝瑞將此化合物

亡比率從6.7%降至1%,換算的療

投入人體的臨床試驗,力求盡速推

效約85%。若能在症狀出現的3天內

出COVID-19口服藥物。

吃藥,則療效更能提高到89%。

服生物利用率,從PF-00835231的 1.4%,拉高到PF-07321332的50%。 PF-07321332屬於可逆、競爭型

輝瑞設計此帕克洛維的主要目

酵素抑制劑,透過模仿病毒多肽鏈 的特徵,讓3CL蛋白酶誤食,因此

帕克洛維有效嗎?

的是「阻止高風險族群重症/死

若有足夠濃的藥物,就能和多肽

適用於哪些情況?

亡」,因此受試者「必須都符合」 下述條件:

鏈競爭、讓3CL蛋白酶咬不到真正

相較於疫苗,輝瑞的口服藥物、

的多肽鏈。而PF-07321332的腈基

其公開數據、研究非常少見,僅能

✔COVID-19確診

(nitrile)會和蛋白酶結合成可逆

從該公司的新聞稿得知,帕克洛維

✔病情為輕症

圖二:部分 3CL 蛋白酶抑制劑的結構,其中 PF-07321332 是輝瑞口服藥的主要活性成分;而 GC-376 應用在治療貓冠狀病毒感染;PF00835231 是 2002 年香港爆發初代 SARS 後,研發出的第一代 3CL 蛋白酶抑制劑。


8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進行試驗前5天內,曾經出現過 COVID-19症狀 ✔高齡者,或至少罹患一項「可 能惡化成重症」的慢性病, 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

與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比較 兩者的差異 輝瑞新聞稿敘述帕克洛維可降低 重症風險將近九成;而默沙東的新 聞稿,表示自家藥物可降低重症風 (Photo by Julia Zyablova on Unsplash)

險約五成。但這不代表輝瑞藥物遠 勝默沙東,兩種藥物的公開研究都 太少,無法判斷兩者之間的優劣。

病毒無法產出生存必須的蛋白質;

憂,包括了人類的惰性,人類始終

承上,同理可知,兩種藥物的副

而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則針對RNA

是懶惰的。口服藥的優點是「在家

作用也尚未明瞭。儘管兩家藥廠都

依賴性RNA聚合酶,讓病毒複製產

自己吃」、缺點是「在家就會隨便

宣稱副作用和安慰劑相似,但目前

生致命性突變。

吃」。隨意亂吃非但可能治不好

的試驗人數,輝瑞僅收了1219人、

因此,理論上確實有可能以這兩

病,還可能會養出具備抗藥性的病

默沙東僅收了775人,僅有千餘人的

種藥物同時採用進行「雞尾酒式療

毒。這也是在醫療使用上值得審慎

安全數據,很難看出藥物更少見的

法」──兩種不同機制的藥物綜合

考慮的部分。

副作用。

使用,以提高療效、降低抗藥性病

在這場世紀大瘟疫裡,科學已經

毒的機率。但現實上,有一定的難

打贏病毒,人類唯一無法戰勝的事

度,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劣勢。

情,是人性。

而輝瑞的帕克洛維同時包含了PF07321332和利托那韋(ritonavir) 兩種藥物,患者除了要承受PF07321332的副作用外,也要考慮

兩者共同的劣勢

到利托那韋帶來的影響,如:利托

帕克洛維與莫納皮拉韋最大的共

那韋的功能為抑制人體代謝藥物,

同問題,是「錢」。就美國政府採

若患者同時也服用某些藥物(如:

購價而言,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

抗癌藥物),則可能會產生交互作

單價每人712美元,合台幣超過2萬

用、導致體內藥物濃度過高。

元。輝瑞的帕克洛維,單價為每人

而機制的部分,儘管兩款藥物都

530美元,合台幣約1.5萬元。動輒

針對感染早期(出現症狀後的5天

上萬元的藥物,很難推動自費,也

內),但各自針對不同的酵素。輝

會對政府財政造成壓力。

瑞的帕克洛維針對3CL蛋白酶,讓

此外,口服藥還需要面對的隱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參考文獻

1. Philip V’kovski et al., Coronavirus biology and replication: implications for SARS-CoV-2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1. 2. Sven Ullrich & Christoph Nitsche, The SARS-CoV-2 main protease as drug target,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20. 3. Dafydd R Owen et al., An oral SARS-CoV-2 M pro inhibitor clinical candid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Science, 2021.


SciTech Reports

焦點話題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9

強者,就該擁有名字! 新的冠狀病毒魔王?Omicron變異株 蔣維倫

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喜歡虎

斑、橘子、白底虎斑和三花貓。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疫苗,多數人體內有一定的抗體

至於無法檢出該基因。不過整套RT-

近期的新變異株有名字了!它被稱

保護,因此除非放鬆公衛政策、

PCR至少會試驗3種基因,因此仍可

作「Omicron」,而世界衛生組織

開放集會,否則不容易再次爆發大

透過剩下2種基因判定是否確診。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規模流行,但在今年11月,南非政

圖一是南非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

更直接將其警示等級升到最高。

府卻發現豪登省(Gauteng)的新

(COVID-19)的新確診病例,其基

病例數異常暴漲。同時,實驗室發

因定序後的各變異株所佔百分比。

現部分病例的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圖中可發現,Delta變異株從3月傳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入南非,憑藉其強大的傳染力,

RT-PCR)檢測中,其病毒棘蛋白

驅逐了其它變異病毒、成為優勢

(spike protein)的S基因呈陰性,

株,且稱霸多時;但到了11月初,

亦即病毒棘蛋白的突變量過多,以

Omicron變異株開始崛起(最早已

強者,就應該擁有名字! 在今(2021)年11月26日,世 界衛生組織賦予新型冠狀病毒變異 株「B.1.1.529」一個正式名字—— Omicron。它符合下述條件至少一 項: • 傳染力增加,明顯變成當地優 勢株

圖一

Omicron 變異株在南非豪登省等地快速流行 已取代 Delta 成為當地主流病毒株

• 致死性增加或臨床病徵改變 • 原始診斷、治療、預防

疫苗

的效力降低 WHO將Omicron列為最高警戒等 級「值得關注的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成為繼Alpha、 Beta、Gamma、Delta後,第五個被 列入此等級的突變株。

風雲變色的南非 由於世界各國皆已大規模接種

(資料來源:NGS-SA SARS-CoV-2 Sequencing Update 26 November 2021)


10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知樣本為11月9日),不到半個月 的時間,居然取代Delta成為該國盛 行的優勢株。昔日令人聞之膽寒的 Delta變異株,在Omicron變異株手 下,竟然不堪一擊。 從流行病學上得出的曲線讓人感 到害怕。那麼人類對Omicron變異 株知道什麼,未來還要調查什麼?

科技報導

焦點話題 圖二

Omicron 國際案例報告及病毒特徵

▪11月中旬迄今南非至少77例、波扎那4例、香港2例(南非境外 移入)

• 研判Omicron是導致南非豪登省及鄰近地區近期疫快速升溫 主因

•預期南非及周邊國家檢出Omicron病例數會持續增加 ▪Omicron病毒突變特徴:

• H655Y+N679K+P681H→與病毒進入細胞有關,可能增加傳

關於Omicron變異株的已知 與未知-過多且危險的突變 事實上,某個中小型國家的病例 趨勢並不會讓科學家震驚,但現在 我們面臨的問題在於Omicron變異 株的突變,太過危險了。

播力

•∆105-107→與免疫逃脫有關,也可能增加播力 •R203K+G204R→與感染力增加有關

•上述後兩者突變在Alpha、Gamma、Lambda變異株都有發現

• 傳播力增加幅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致重症比例是否改變, 有待進一步分析

(資料來源:NGS-SA SARS-CoV-2 Sequencing Update 26 November 2021、香港衛生防護中心)

目前各大藥廠所研發出的疫苗 都是以棘蛋白為抗原,因此若變種 病毒的棘蛋白突變過多,就有可能 讓疫苗誘導出的抗體認不出病毒。

加。綜上所述,Omicron變異株的

亦無法直接換算成真實世界的傳染

突變不僅多,還很危險。

力,換言之,人類對Omicron變異 株的傳染力、致死率、逃脫疫苗的

而Omicron變異株的棘蛋白,和最 初的病毒株已至少有30個胺基酸

接下來應該釐清的事情?

的差異,過多的突變可能導致疫

雖然WHO以高規格看待Omicron

苗失去保護力。此外,Omicron變

變異株,但事實上目前該變異株的

異株當中的數個突變,如H655Y、

患者數太少,幾乎無法做出有意義

N679K、P681H,已知會提高病毒

的判斷。

傳播力,並影響棘蛋白的分解、形

即使Omicron變異株在南非稱

變,進而增強病毒侵入細胞的能

霸,並不代表該病毒一定有更強的

力、提升疾病傳染力(圖二)。

傳染力,也可能是偶發的超級傳播

不只棘蛋白,具有其他功能的

能力,尚不清楚。那麼究竟是人類 「超前部署」,還是「大驚小怪」 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仍須科學和 時間來釐清。而我們該做些什麼, 來面對Omicron變異株呢?其實答 案很簡單,該做的事從來沒有變 過:洗手、口罩、打疫苗,就是最 根本的防疫之道。

事件所致。而定序後的突變量,

病毒蛋白質也發生了突變,例如非 結構性蛋白6(nonstructural protein 6)的Δ105-107突變,讓病毒能 躲開免疫系統的查緝;而N蛋白 (nucleocapsid protein)的R203K、 G204R突變,將使病毒感染力增

參考文獻

1. Classification of Omicron (B.1.1.529):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11/26 2. Ewen Callaway, Heavily mutated Omicron variant puts scientists on alert, Nature, Vol.600 (21), 2021. 3. Kai Kupferschmidt, 'Patience is crucial': Why we won't know for weeks how dangerous Omicron is, Science, Vol.374 (6572), 2021.


SciTech Reports

科技智財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11

舉重若輕,與槓鈴共舞 ──由專利資料庫觀察舉重技術演變 林殷如

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今(2021)年7月東奧會場上,舉

賽通常會先進行抓舉項目,如果抓

以不同顏色代表

重女神郭婞淳倒在槓鈴旁燦笑的畫

舉項目3次試舉均失敗,則選手當

重量的槓鈴片

面,令全臺灣民眾的心瞬間融化。

場失格,無法再繼續參加挺舉項

槓鈴,英文為「barbell」,顧名

就在幾分鐘前,女神第二次試舉成

目。抓舉必須以一個連續的動作將

思義主要由橫槓(bar)與槓鈴片

功時,已篤定奪得女子59公斤級奧

槓鈴從地面舉過頭頂。而挺舉分為

(bell)所構成。正式比賽中,橫槓

運金牌,第三次試舉則挑戰挺舉141

兩個動作,先是將槓鈴平舉至齊

的長度、重量、握把直徑與槓鈴片

公斤,企圖打破自己保持的挺舉世

胸,然後再舉過頭頂,而兩個動作

的顏色、重量都有嚴格規定,而且

界紀錄140公斤。由於已後無追兵,

必須一次完成。倘若選手兩項成績

男子與女子使用的橫槓不同。男子

這既是一場無關乎對手的自我競

的總合相同,則以體重較輕者勝

橫槓與女子橫槓長度分別為220公分

賽,也是一場選手與教練團間齊心

出,倘若體重又相同,則以先試舉

與201公分,重量為20公斤與15公

協力的團隊競賽。

成功者勝出。

斤,握把直徑則是2.8公分與2.5公

舉重的起源很早,埃及壁畫已可 見法老王的小孩以抬重物來強健身 體,敦煌莫高窟第61窟也記載悉達 多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家前俗名) 習武舉重的故事。以奧林匹克運動 會為例,男子舉重在1896年第一屆 時列為正式項目,而女子舉重於 2000年列為正式項目。 目前舉重比賽項目分為抓舉 (Snatch)與挺舉(Clean & Jerk) 兩項,每項都有3次試舉機會,並 將此兩項的最佳成績加總,以總合 成績作為排名的依據。如果其中一 項沒有成績,選手便失格,舉重比

(123RF)


12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科技智財

分。而槓鈴片則依據重量而有不同

有2片紅色槓鈴片、1片綠色槓鈴

天出錯事件的苦主,也剛好是我們

的顏色,無男女使用上的差別,紅

片、1槓片夾與1小型白色槓鈴片。

的舉重女神郭婞淳。

色槓鈴片為25公斤,藍色槓鈴片為 20公斤,黃色、綠色、白色槓鈴片

讓我們來實際計算看看141公斤 是怎麼組合出來的:

分別為15、10、5公斤。除了大型的

女子橫槓15公斤+(2片紅色槓鈴

槓鈴片,尚有小型槓鈴片作為微調

片25×2公斤+綠色槓鈴片10公斤+

重量用,小型槓鈴片的重量為相同

槓片夾2.5公斤+小型白色槓鈴片0.5

顏色大型槓鈴片的1/10,例如小型

公斤)×2側=141公斤

紅色槓鈴片為2.5公斤,小型白色槓

賓果!建議各位讀者,下次觀看

槓鈴擁有自己的 國際專利分類號 槓鈴一開始是長哪個模樣呢? 筆者身為專利師,總是喜歡查看 專利資料庫來看各種裝置或科技

鈴片為0.5公斤。此外,用於固定槓

舉重比賽緊張之餘,也可以來算算

的演變,如同《科技報導》第478

鈴的槓片夾,每個2.5公斤,在正式

主辦單位放置的重量是否如選手所

期〈一顆羽毛球有幾支羽毛?由專

比賽中也必須將其重量與橫槓、槓

要求的。各位讀者看到這裡,或許

利資料庫認識麟洋與小戴手中「魔

鈴片加總。

會笑著說正式舉重比賽怎麼可能重

球」的演變〉一文,筆者就曾詳細

以這次女神抓舉的141公斤為

量放錯?不誇張,2018年亞運主辦

介紹過,找尋專利技術的必殺技,

例,各位讀者如果細看比賽畫面不

單位就曾計算錯誤,使得槓鈴兩邊

便是使用「國際專利分類號」,而

難觀察出,橫槓兩側分別依序放置

放置了不同重量的槓鈴片,而且那

槓鈴也有屬於自己的分類號,那就


SciTech Reports

科技智財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13

是「A63B21/072啞鈴、槓鈴或類

重,而使用一些儀器進行肌肉的訓

選手的動作,本專利申請案揭露一

似物」。當一項裝置或技術擁有自

練也屬於重訓,而非舉重。

種舉重訓練系統,該系統具有能圍

己專屬的國際專利分類號時,通常

關於重訓相關的槓鈴技術,近

繞使用者移動的攝影單元、貼近使

代表著此裝置或技術已經,或曾經

年來蓬勃發展,且大多申請中國

用者的顯示元件,及供使用者腳踏

是專利申請的熱門裝置或技術。

專利,舉凡輕型槓鈴片的製成技

的測力板,能即時從各個角度拍攝

我們可查到,槓鈴早在1902年就

術(CN214550873)、輕型槓鈴片

使用者的運動影像,並測量使用者

有專利案(US702356A),申請人之

的裁切技術(CN214561508U)、

兩腿的受力情形並提供給使用者觀

一為MILO BAR BELL COMPANY,

槓鈴放置架(CN214436152U)、

看,讓使用者可以及時修正姿勢。

此公司為本專利案發明人卡爾弗特

能快速調整重量的槓鈴裝置

特別值得介紹的是,此兩案同

(Alan Calvert)所成立專門製作槓

( C N 111 4 9 4 8 7 9 B )、 保 護 使 用

樣採用一案兩請的申請方式,亦

鈴的公司,據說也是美國第一家製

者避免槓鈴突然墜落的電磁槓鈴

造槓鈴的公司。這項專利案揭露了

(CN110898375B)、減少對地面撞

一種可依據使用者需求快速調整重

擊之槓鈴(CN213555134U),甚至

量的槓鈴,槓鈴具有一槓桿,槓桿

還有利用QR code解鎖使用的共享槓

兩端分別具有一頭部,可依據使用

鈴(CN109173144B),技術發展多

者所需的重量倒入適量顆粒或重量

元且生活化,可見供重訓用的槓鈴

物質,而後使用隔板與封閉件將顆

在中國擁有非常大的市場價值。

粒或重量物質集中與封閉,藉以快 速調整槓鈴的重量。

即專利申請人將此系統於同一日 申請發明申請案(「槓鈴軌跡分析 系統」公開號TW201743287A), 與申請新型申請案(「槓鈴軌跡分 析系統」TWM529902U)。一案 兩請的申請方式是實務上經常使用 的申請策略,理由是發明專利申請 案必須經過實體審查,因此取得專

臺灣舉重專利技術,

利權所花費的時間較久,但專利權

多著重於訓練系統

可行使的期間較長(至多可以從

臺灣舉重選手的成績在國際上

申請日起算20年),而新型專利

利用「槓鈴」或「barbell」作為

有目共睹,經查詢專利資料庫,關

申請案無須經過實體審查,通常

關鍵字,或者直接以國際專利分類

於舉重的臺灣專利技術雖不多,但

可以在提出申請後的幾個月內取

號進行專利資料庫查詢,不難發現

大多著重在舉重訓練系統。像是

得專利權,但專利權可行使的期

舉重用的槓鈴技術在很久以前已經

2016年申請專利的「槓鈴軌跡分

間較短(至多可以從申請日起算

成熟,幾乎沒有新的專利技術。反

析系統」申請案揭露一種槓鈴軌跡

10年),專利申請經費較充裕的

倒是近年來,健身或重訓用的槓鈴

分析系統,利用攝影裝置攝錄連續

申請人可採用一案兩請的申請方

器材蓬勃發展。一般人有可能會將

影像,該連續影像由數個影格所組

式,藉以同時擁有盡早取得專利權

舉重與重訓混為一談,嚴格說來,

成,並利用偵測模組偵測數個影格

且專利權可行使的期間較長的雙

舉重的英文為「weightlifting」,

中的圓形物件的質心座標,以記錄

重好處。目前「槓鈴軌跡分析系

專指前述提及的抓舉與挺舉競賽

與分析槓鈴的移動路徑,供教練即

統」(公開號TW201743287A)與

項目,而重訓的英文為「weight

時改善選手舉重時的整體流暢度。

「智慧型舉重訓練系統」(公開號

中國蓬勃發展的重訓槓鈴

training」。舉例來說,一般我們利

而2019年申請專利的「智慧型

TW202108211A)的狀況相似,發

用啞鈴(dumbbell)來練二頭肌或

舉重訓練系統」,有別於一般舉重

明申請案均處於早期公開的階段,

腹肌,只能算是重訓,不能算是舉

練習時僅使用固定式攝影機來記錄

尚未取得專利權,而新型申請案


14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科技智財

(TWM529902U、TWM586624U)

著重於影像的擷取與即時呈現,協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

已於申請當年取得新型專利權。值

助選手與教練及時修正。從專利資

深度學習來分析運動選手的動作在

得一提的是,「智慧型舉重訓練系

料庫可得知,中國已將深度學習應

許多運動領域已有運用。從專利資

統」除了將整個系統同日申請發明

用在舉重視頻的分析上,2016年申

料庫看來,中國也早已運用到舉重

專利與新型專利外,亦將即時回饋

請的「基於深度學習的體育視頻關

競賽上,期許臺灣的舉重訓練,除

的訓練方法申請發明專利(公開號

鍵姿態提取方法」已取得中國發明

了靠聰明的教練、智慧且認真的選

TW202112417A),專利申請策略

專利權(CN106709453A),此專

手,也能多導入更多人工智慧的協

更為靈巧,而此訓練方法的專利申

利揭露的技術為將一段舉重影片通

助,畢竟人類與機器的思考模式不

請案目前處於早期公開的階段,尚

過全卷積網路(fully convolutional

同,解決問題的路徑也可能不同。

未取得專利權。

networks, FCN)分割出前景,然

透過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後用聚類(clustering)的方法最

相信能幫助更多運動選手在國際競

佳化分割結果,最後自動的提取出

賽中發光發熱。

深度學習的舉重訓練時代

關鍵姿態的方法。此專利方法不僅

早已來臨

可以運用於自家舉重選手的訓練,

由上述幾個臺灣專利申請案可 以得知,臺灣目前的舉重訓練技術

更可以運用於分析競爭對手的運動 姿態。


SciTech Reports

科技智財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15


16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專訪時間

採訪撰稿|羅億庭

推動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 幫助更多患者的轉譯醫學研究 -高雄長庚醫院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專訪

如果有一個地方,有著充足的先

對於陳慶鏗而言,這無疑是人生

工作之餘,有一個已建立好、且先

進實驗儀器與資源可以讓學者、醫

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也讓他開始思

進實驗儀器完整的空間讓他們進行

師共同進行實驗,結合基礎研究結

索,若真的加入高雄長庚醫院要做

研究工作;同時也可以使基礎研究

果與臨床上得出的結論,雙方一起

些什麼。「如果只是把原本的研究

的老師與醫師們共同合作,雙方一

生產出對患者最有用的研究成果,

團隊從中山帶到高雄長庚,對我來

起從醫學角度做對於患者最有益處

這會讓他們碰撞出什麼火花呢?

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陳慶鏗語氣

的事情。「不一定以發表論文為目

認真的說著,「我希望能做些不一

創所之初: 各項機緣的巧妙配合 高雄長庚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Biomedicine, ITRBM,以下簡稱 轉譯所)的創所所長陳慶鏗國家講 座教授原先服務於中山大學,於

樣的東西,但是絕對不是建立我的 王國。」 當時正好是「轉譯醫學」 (translational medicine)逐漸為人

標,因為論文對病人來說一點意義 都沒有」陳慶鏗道,對患者而言 「疾病能否治癒」才是關鍵,而結 合臨床與基礎研究的轉譯醫學,可 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所知的年代,轉譯醫學意旨將基礎 醫學研究的成果,實際應用於臨床 醫療中。透過轉譯醫學,生醫產業

當基礎研究碰上臨床實務

2000年受邀擔任高雄長庚醫院首次

的基礎研究端與製藥、臨床治療相

除了凝聚醫師與基礎工作者互動

成立的長庚研究計畫審核評估委員

互合作,藉此找出適用於患者的新

之外,陳慶鏗還有另一個理想——

會主席,確立院內的研究計畫發

型診斷與治療方法,改善其健康照

栽培年輕學者。因此在轉譯所中,

展、醫師研究培養等工作。陳慶鏗

顧需求。在王永慶的資金支持加上

可以發現到不少與他過去毫無淵源

在政策上鼓勵研究的進行,加上同

醫院院方全力配合下,高雄長庚生

的年輕學者的身影,多數成就斐

仁全力參與下,高雄長庚醫院的研

物醫學轉譯研究所正式於2009年成

然。例如在轉譯所任職副研究員的

究計畫,不論是數量、經費及發表

立。陳慶鏗表示,臨床基礎結合這

陳威宇,就在2019年榮獲科技部為

的質與量都有顯著成長,也讓他受

個概念,知易行難。因此他希望建

獎勵青年學者而設立的「吳大猷先

到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創辦人王永慶

構一個轉譯醫學研究的嶄新模式,

生紀念獎」,而他目前的研究重心

邀請,正式加入長庚醫院體系。

提供完善環境讓臨床醫師在繁忙的

為介白素-33(IL-33)對於心肌


SciTech Reports

組織纖維化影響,也與心臟內科、

專訪時間 多受疾病所苦的患者。

腎臟科、皮膚科醫師共同合作。由 於許多慢性疾病後期都會衍伸出心 血管副作用,如血管硬化、心肌肥 大、心肌纖維化等,藉由臨床與基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17

發揮長才, 延續充沛研究能量

融入學理, 臨床實務將更為踏實

礎研究的合作,陳威宇也期望能找

在基礎研究之外,醫師在第一線

出慢性腎病患者心血管副作用的免

觀察到的患者情況,更是轉譯醫學

疫調控機轉。

研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轉譯所內

「這裡自由、開放的空間可以 讓我做想做的研究,而不是陳老師 (所長)想做的研究,每個人都能 發揮自己的專長」轉譯所研究員楊 政霖分享道,而除了所內研究員、 教授、醫師和研究助理如同大家庭

而近年來,母胎醫學(maternal-

的心臟內科教授葉漢根就進一步說

fetal medicine)研究領域備受關

明,當醫師在臨床上發現問題時,

注,轉譯所在創所之初就持續針對

有3條路可以走,分別是什麼都不

母胎醫學進行研究。轉譯所研究員

做、進行研究但得不到好方法、

吳芎歷表示,胎兒在母親子宮中從

在實驗室研究中獲得解答,再回

完全無形到有形,從完全依賴母親

到臨床端應用。而葉漢根將人體幹

到一個可以獨立存活的個體,這段

細胞成功應用於治療臨床上缺血性

頂尖學者來臺交流,打造出一個優

期間是人類最為脆弱的時刻,受到

腦中風、慢性腎臟病、急性呼吸窘

良的學術環境。

母親的影響也最深。透過研究動物

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模式中,母親高果糖飲食習慣對子

syndrome)等疾病,並成功進入到

代的影響,團隊發現母親孕期高果 糖的飲食,會使得子代成年後好發 代謝性疾病,其學習、記憶能力也 會下降。近期甚至還發現這樣的影 響可能持續到第二、三代,顯示母 胎醫學是個各國必須關注的重要健 康議題。 透過產學合作,也能使基礎研究 走向應用端,轉譯所研究員蘇家豪 正在進行的奈米藥物研究,便是一 個好的範例。奈米藥物、奈米生物 追蹤器能作為藥物載體,同時也能

第二期及第三期臨床試驗,使細胞 治療成為患者的新選擇。

一樣,會一同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建 議之外,透過同仁的支持,研究者 也能夠適時的調整實驗方向、研究 計畫,令所內維持著相當緊密的關 係。轉譯所每年固定舉辦的「轉譯 醫學前瞻研討會」,亦常邀請國外

未來,轉譯醫學領域仍有許多挑 戰等待著研究人員與醫師們,陳慶 鏗所長的堅持,是期望高雄長庚生 物醫學轉譯研究所能持續保有滿滿

皮膚科教授李志宏,則認為臨床

的研究能量、創造新的醫療進步,

醫師在研究中的優勢,在於能清楚

如同陳慶鏗在訪問最後所說:「我

知道患者的需求、要幫助患者解決

們一直走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哪些疾病問題,但在缺乏基礎研究 的學理分析,如細胞、動物模式等 狀況下,只能得到相關性的成果,

本篇訪談由高雄長庚生物醫學

唯有透過臨床與基礎研究的跨領域

轉譯研究所共同參與完成,感

合作,才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為 此,李志宏和轉譯所助理研究員曾

謝陳慶鏗特聘講座教授、華瑜 特聘講座教授、葉漢根教授、 李志宏教授、蘇家豪研究員、

應用於醫學影像,如磁振造影、斷

鴻泰合作,一同研究皮膚中黑色素

吳芎歷研究員、楊政霖研究

層掃描、超音波等,若有辦法追蹤

細胞瘤(melanoma)上的標記PD-

員、呂史提副研究員、陳威宇

患者體內病灶,便能作為醫師診斷

L1,如何調控老鼠的腫瘤進程及影

癌症的依據。而藉由與工研院等外

響免疫治療效果,再將這些研究配

部廠商的鏈結,這些奈米粒子可望

合臨床觀察獲得的資訊,為致病機

被帶入產業端中製成藥物,造福更

轉提供可能的佐證。

副研究員、蔡靜宜副研究員、 黃廣慈副研究員、陳定濰助理 研究員、彭瑞銘助理研究員、 曾鴻泰助理研究員共同受訪。


18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專訪時間

從學術研究到國際生理學聯盟首位華人女 性會長 華瑜:熱忱跟努力是關鍵 採訪撰稿|林承勳

4年前,擁有超過60年歷史的國

都樂於探索。「我在解剖青蛙、器

出領域中最聞名的3個實驗室,以及

際生理學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官摘取的實驗中,發現自己手很精

他們未來可能的研究發展?」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IUPS)選

巧,乾淨俐落的技術常獲得同學的

出了創立聯盟以來的第一位女性會

稱讚及老師嘉許。」華瑜笑著說。

當時華瑜已經準備好幾個自己偏 好的題目,沒想到老師居然問了別

長,她是高雄長庚醫院生物醫學轉

或許是從師長得到正向回饋的關

人的研究。「坦白說,我實在答不

譯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係,使華瑜願意花更多時間、努力

上來。」華瑜提到,指導教授的用

Research in Biomedicine, ITRBM)

投入學習,之後也在課堂中有更好

意是提醒自己在研究上除了有明確

特聘講座教授:華瑜。華瑜不僅是

表現,獲得更多成就感。在大學三

目標外,更要培養寬廣、深遠的眼

該國際組織第一位女性會長,也是

年級的暑假,華瑜進入吳京一教授

界。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義大

第一位華人會長,其研究興趣主要

的實驗室,在教授細心指導與自己

利在研究上有豐厚資源,正面競爭

專注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臟、血管功

的興趣驅使之下,終於立定要投入

很不容易,必須要在一開始就提出

能的調控,更在一氧化氮(NO)、

學術研究的志向。「我是依自己的

更好的規劃,或是找出明顯區隔,

自由基(free radical)、超氧陰離子

興趣申請生理學相關研究所,對於

否則研究主題難以出眾、學術發展

(superoxide anion)的研究成果卓

領域的發展性倒沒有太多考慮。」

性有限。

越,引起國際重視,在14年間從亞

回顧起當時的決定,華瑜依舊認為

「現在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成

洲生理學聯盟理事、會長一路被推

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選擇研究

果真正受到國際學者肯定,也是將

舉為IUPS會長。華瑜認為,不論做

方向才是上策。

研究還是做事情,關鍵在於保有充 滿熱忱的心與努力不懈的精神。

好奇心與努力是

近十年以後了。」華瑜提到,1998 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研究一氧化氮

學術路上十年磨一劍,

的3位美國學者,當時看著這些重大

終究在國際展露頭角

發現,讓她回頭思考自己的中樞神

華瑜依著自己的興趣,到美國

經系統研究:「既然血管內皮細胞

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會產生一氧化氮,那大腦中血管的

在學生時期,華瑜就展現出成

University)投入生理學研究,並著

內皮細胞很可能也有同樣表現,製

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特質:對各樣事

重在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臟血管功能

造出的一氧化氮又會有什麼生理作

物都充滿好奇心。就讀臺灣師範大

調控的主題。國外求學經驗對她的

用?」

學生物系的她,著迷於五花八門的

研究思維有深刻影響,像是完成博

華瑜決定針對幾個參與心臟血管

動物知識,跟動物有關的學門如遺

士後研究,去找指導教授討論下一

功能調節的神經核下手,以藥理、

傳、解剖、生理學等基礎學科,她

步實驗方向時,她就被問到:「舉

基因調控方法增加或抑制一氧化氮

開啟研究大門的鑰匙


SciTech Reports

專訪時間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19

的確有表現出優越感,但後來都感

合成酶表現,並觀察後續一連串的

「原本他說要推薦我去當理

心血管生理反應。華瑜還提到另一

事,結果名單出來居然是第一副會

個研究主題:氧化壓力(oxidative

長!」華瑜笑著說,當下著實嚇了

「做得比別人更好」,是她對自

stress),她發現神經傳導物質、血

一跳,但隨後就決定接受挑戰。4年

身的要求,同時也希望藉此讓臺灣

壓、氧化傷害相互牽連,若能找出

後,華瑜被推舉成為IUPS創立以來

被看見、被肯定。隨著明年IUPS即

其中關鍵就有機會停止高血壓與超

第一位女性華人會長。甫上任,她

將改選,華瑜很慶幸臺灣有學者被

氧陰離子相互造成的惡性循環。

就積極地拉近各會員國與IUPS的關

推舉為下屆理事,期待國內持續有

係,首先是英、美生理學會。

學者參與國際舞臺吸取經驗,為臺

這些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後, 吸引到英、美兩國生理學界的目

華瑜指出,英、美兩國生理學會

光,除了演講、撰稿邀約不斷,

歷史悠久,都有招收海內外會員,

華瑜還進一步被邀請擔任全球生

並且發行自己的期刊,相較起沒有

理學界執牛耳的英、美生理學兩

發行期刊的IUPS,資源相差甚大。

大主要期刊,《生理學雜誌》

如果期待IUPS能夠順暢運行,英、

(Journal of Physiology)與《美國

美兩國生理學會的支持絕對不可或

生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缺。同時,她也主動聯繫南美、北

Physiology),擔任雜誌編輯委員。

歐、東南亞、印度等各個學會。

「專注把分內的研究做好,走進國

「不管該學會資源多寡,只要有辦

際的機會自然會到來。」華瑜說。

活動,我們都大力支持,因為我想

運用求學時培養的眼界,化他人研

讓聯盟更加活絡、讓他們知道IUPS

究成果為助力精進自己的研究,終

在乎每一個會員國。」她強調。

於挖掘出獨步全球的重要發現。

除此之外,華瑜還啟動學術媒合 計畫,以IUPS作為橋梁居中協調,

首位IUPS華人女性會長,溫

聯絡高教資源豐富的國家,是否有

和又堅定地拉近會員國關係

教授願意讓開發中國家的學生,前

IUPS就像是各國生理學會的總

去進行短期訓練或博士後研究。她

學會,只要該國有生理學會就可以

付出諸多努力,就是為了讓豐富知

成為會員國。華瑜一開始被中國生

識得以傳承、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

理學會推薦到亞洲生理學聯盟擔任

生理學,同時期待有更多生力軍持

理事,接著出任會長,舉辦亞洲各

續投入生理學研究。

受到她的真誠並且合作愉快。

灣在國際學術舞臺持續發光。

研究路迢迢,但帶著熱忱向 前,終將別有洞天 「高雄長庚生物醫學轉譯研究所 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基礎研究與臨 床醫學的結合。」華瑜提到,自己 原本專注在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血管 的調控,接下來計畫延伸到母胎醫 學:研究懷孕、哺乳期間母親飲食 與心血管變化,對胎兒的影響。雖 然研究領域由基礎延伸到臨床,但 華瑜一點也不擔心,因為研究的精 髓就是不斷接觸新領域,拓展視野 並激盪新想法。 無法否認,走在學術研究這條 路上,需要面對研究經費、進度、 期限,還有其他很多有形、無形的 壓力,職缺跟升遷機會又與十年前 相距甚遠。華瑜認為,讀完博士不 一定都要投入研究,帶著學術訓練

國學會間的交流活動。豐富的行政

身為一位女性、華人會長,幾年

後的成果到哪裏都有機會發揮。不

經驗,加上亮眼研究成果,華瑜在

來還是有因為性別、來自臺灣而被

過,如果確認有興趣有熱忱,一步

2013年被美國生理學會(American

看輕的情況,但華瑜不認為這種差

一腳印踏實地投入,每個研究最終

Physiological Society)的會長祖

別待遇是阻礙。「既然身為會長,

都會有成績的。「熱忱與努力,是

克(Irving H. Zucker)推薦進入

我就會展現把事情做好的決心與風

邁向成功的不變法則」華瑜說。

IUPS。

範。」華瑜提到,有些學者一開始


20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學術趨勢

科技報導

懷抱熱情做科研,如何兼得飯碗跟未來? 《自然》的從業人員薪資及工作滿意度調查 劉雨如

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2010年,《自然》(Natrue)首 度完成全球「研究從業人員薪資及 工作滿意度調查」(salary and job satisfaction survey),顯示了新興科 學發展國家如巴西、印度、中國, 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 的狀況下,仍然提供科學家應得的 薪資,工作滿意度也有不錯的表 現。非洲科學院(Af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AAS)的數學家哈山 (Mohamed Hassan)認為,這正是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避免人才流失(brain drain)的重要 關鍵,因此預測這3個國家將在2050 年,成為主導全球經濟的國家。 接下來,每2∼3年,《自然》 就進行一次類似的調查,持續追 蹤科學研究者們的薪資及工作滿 意度,直到今年已經是第6次的調 查了。2021年6∼7月進行的調查 結果,發表在11月。今年參與調查 的研究者人數較往年少了一半,只 有3200多位,或許也反映了研究

成以上為教授或講師,兩成博後

需相關單位,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研

及兩成研究員。在這份報告中,

究,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在相關研

可以明顯看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

究中,希望早一天發展出對付流行

(COVID-19)疫情造成了相當劇

病的方法,就少一些人因為病毒受

烈的影響。特別是在巴西和印度,

苦喪命。COVID-19相關研究的發

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表示研究進展受

表,因此急速成長,然而其他領域

限制,只能做一些基礎研究。因

的研究,卻因此而停滯不前,有些

此,哈山對於2050年的預測,可能

研究者甚至受到改變一生的影響。

需要做些修正了。

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關心

職場的現況。大多數的受訪者來自 歐美,有一成來自於亞洲。四成從

COVID-19疫情

COVID-19對其他學術發表的衝

事生醫領域。超過六成受訪者在學

如何影響科學研究?

擊,比較2019及2020年,共950萬篇

術界工作,其他也有在業界、政府

去(2020)年,人類從來沒有遇

已發表及預印的學術文章。文中發

機構及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有三

過的COVID-19大流行,全世界都急

現,去年研究者的工作時數變少,


SciTech Reports

學術趨勢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21

學術發表文章數量也相較2019年下

示受到負面衝擊,或許是因為這些

缺乏實驗或電腦技巧。相較於上一

降了5%。在結論中作者提到,目前

學科需要田野調查以及在實驗室工

次《自然》在2018年的調查,研究

看來,雖然研究者們都已經回到崗

作,然而疫情期間的封鎖政策,讓

者們對於未來發展抱持正向態度的

位,工作時數已經與疫情前差不多

研究工作難以為繼。

比例下降了10%,已經到了半數以

了,不過大多不太會馬上開始進行 新的計畫,都在忙著結束未完成的 研究主題,將已有的資料整理撰寫 成投稿文章。長期看來,整體研究 進度延緩,可能會是接下來很常見

下。認為前途較上個世代更糟的研

科研人員 對前景越來越悲觀? 在《自然》的調查中覺得前途

究者,則與2018年一樣,約有半數。 學術界普遍低薪是個全球皆準 的現象,雖然不至於讓早期發展 的研究者們,如博士後研究員,

光明的研究者,最多來自於印度

生活困乏,但長期無法累積存款,

根據《自然》的調查,有超過半

(57%)、美國(52%)、中國

一但有個萬一,可能就只能求助

數的研究者,在疫情期間無論是收

(50%)。相反的,巴西、澳洲、

於親友,經濟上缺乏安全感,造

集數據或到實驗室操作實驗,都遭

西班牙只有三成多的研究者對未來

成的壓力也不小。美國普渡大學

遇到很大的挑戰。受到疫情影響最

抱持正向看法,這些國家的受訪者

(Purdue University)高等教育學

大的學科,是物理及生態與演化方

提出的職涯發展困難點當中,最常

者針對美國STEM(social sciences

面的研究,有接近半數的研究者表

見的就是經費短缺,再來就是擔心

an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的狀況。


22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學術趨勢

and medicine)領域的研究當中估

在工時方面,有三成的受訪者

計,從博士畢業到取得正式教職

表示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比起業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平均

界,超時工作的現象更常出現在學

受到疫情負面影響最大的一群研

須要7∼9年的時間。試想,在這麼

術界。55%的受訪者感到無法達到

究者,莫過於尚未取得永久職位的

一段職涯發展的關鍵時期當中,要

工作的要求。滿意工作與生活平衡

新進研究人員。剛進入學術界的研

承受經濟壓力、建立學術成就與人

的受訪者,較2018年的70%,比例

究者,在經驗豐富、名聲響亮的教

脈、組織獨立家庭,談何容易?

下降到59%。

授環伺的環境中工作,與他們合作

機構中各個層級,特別是位高權重 的學者,男女比率是否平均。

許多研究者在不安全感的壓力

種種的壓力,都可能造成研究者

相處最容易的方式是放低身段,以

之下,未加選擇就跳進所遇到的第

精神上難以承受的負擔,47%的受

求教者的姿態去面對資深教授,因

一個工作機會,但該工作可能無法

訪者都想接受或是接受過憂鬱或焦

此經常會有「冒牌者症候群」,覺

讓他們發揮專長,更因此沒有辦法

慮方面的幫助,相較於2018的33%

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這份工作。

以自己所有的技術去談薪資,導致

高出許多。當然,這也可能是原自

許多研究者除了研究與教學之外,

後續的惡性循環。建議正在找工作

於社會風氣對精神健康日漸重視,

還有一些不相關的責任。在《自

的研究者,先確定自己的長處與需

尋求幫助也越來越尋常。

然》的報導中,一位在巴西任教的 受訪者表示,她還必須審查清寒學

求,再選擇適合條件的工作,會更 符合期待,也更有可能在這份工作 中得到成就感與滿意度。 薪資高低當然因每個國家的生活 水準而異,但平均來說,三分之一 的受訪者(多數在美國)表示年薪

性別與年齡 如何影響學術生涯?

生的申請、查閱許多銀行文件,以 確定學生的申請資料無誤。

還有一項調查值得臺灣的研究者 們注意,那就是性別差異對薪資的

轉職業界更快樂?

影響。連續幾次的調查中都發現,

學術圈仍常保熱情

在8萬美元(220萬台幣)左右,最

性別對於職涯較為晚期的研究者影

一些研究者從學術環境轉職進入

高有超過15萬美元(417萬台幣),

響最大。總體而言,有40%的男性

業界,在他們的經驗分享中提到,

大多是在業界工作的研究者。19%

及36%的女性年薪高於11萬美金;

業界工作需要也重視每一位員工的

表示收入低於3萬美元(83萬台

但資深男性研究員有68%的高於這

技巧,且相較於長久在挫折中嘗

幣 ), 而 最 低 的 不 到 1 萬 5 千 美 元

個標準,女性則只有55%年薪高於

試、成功機率極低的學術工作,業

(41萬台幣),大多是主要負責教

11萬美金。

界工作較為容易得到成就感,他們

書的研究者,有7%的教授級受訪者

筆者未能找到臺灣針對高等教

的冒牌者症候群也就不藥而癒了。

收入不到1萬5千美元。調查當中只

育從業人員進行的薪資調查,但根

一位在澳洲工作超過15年的學

有38%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

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者表示,許多身邊的朋友都已經

中曾經加薪(2018年為51%)。不

張晉芬博士,分析2012年臺灣的薪

離開學術圈,他自己也準備要離

過,高薪資並不等同於高滿意度,

資、學歷、性別,結果並未發現男

開了,並不是因為缺乏研究的技

一位年薪20萬美元的美國生技公司

女之間有太大的差異。但以女性為

巧或熱情,而是為了要留在學術

主管表示,公司缺乏長遠的目標,

多數的行業薪資普遍較低,女性在

界,必需持續不停的抗戰,他已經

人事經常異動,決策過程草率,獨

工作組織中升遷的機會也比較少。

付出了許多的代價,包括了自己的

裁,並不是令人開心的工作環境。

各位讀者也不妨觀察一下,各研究

心理健康。的確,在業界工作的受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學術趨勢

23

訪者有六成以上對未來的看法都是

學術工作吸引人的地方,是經常

正向的,美國的一位生技計畫經理

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合

身在臺灣的研究者,雖然並未

表示,他儼然已經是一位福音傳道

作,有絕對的空間發揮創造力與專

受到如歐美研究者那樣劇烈的疫情

者,總是勸說他在學術界的朋友,

長,眼看著自己的研究計畫從抽象

衝擊,但全球實施應對COVID-19

早日脫離苦海。

的概念開始,一點一點的加上細節

的措施,如關閉邊境、入境隔離、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這6次的

並且實地驗證,還有經費能支持自

檢測等,也影響了國際學術會議的

調查當中,不論遇到金融危機還是

己的研究,得到教職之後還是一份

舉辦,無法與他國學者交流研究成

COVID-19疫情,學術界的研究者

穩定的工作,讓鍾情於科學的研究

果,討論研究合作案,多少也造成

們對於研究工作的滿意度,雖然不

者們可以樂在其中。

一些遺憾。希望臺灣學術表現能把

如在業界工作的研究者(63%),

在臺灣,學術與業界工作的工

但還是保有熱愛的。研究者們對研

時及薪資狀況,與歐美國家或有不

究工作的感受一言難盡,不過當被

同,但面對的挑戰都是相似的。不

問到,是否會建議學生們從事研究

論研究者們的選擇是什麼,維持身

工作時,只有54%的受訪者表示正

心健康才能完整發揮自身才能,得

向意見,相較於2018年的75%下降

到相對應的成就。在合適的工作環

許多。

境,能取得需要的支持與養份,是

良好工作表現的必要條件。

握這次「多出來的2020年」創下佳 績。

延伸閱讀

COVID is disrupting scientific careers around the world, Nature, 2021/11/10.


24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報40周年

科技報導

莫忘初衷-寫於《科技報導》創刊40週年 周成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科技報導》40年前創刊時,最初的用意在提供一

什麼不對,反而才是要效法、追隨的正道,恐怕臺灣未

個園地,讓臺灣有限的學術活動消息得以流通。接下

來只剩下一個失去理想、帶著扭曲文化、繼續沉淪的學

來,中研院動物所的萬家茂教授,從第10期起獨力開創

術界了!

了「覓名小品」的專欄,用他敏銳的觀察對學術界的百 態提出令人深省的短文。他的專欄從未間斷,持續到第

《科技報導》該怎麼走?我只能用「莫忘初衷」四 個字獻給《科技報導》未來的編者、作者、讀者了。

32期他突然去世為止。萬家茂的「覓名小品」開啟了學 術界自我反省及批判風氣的先河。之後林和、劉康克、 方力行和我接力的「三相點」專欄,加上劉廣定、曾孝 明、林基興、江晃榮等教授持續投入,對科技界的人、 事、政策提出針砭。那時候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 借重《科技報導》,耕耘出一個健康、活潑、向上的學 術界。三屆民間科技研討會的舉辦,發動學界關切人造 衛星的公開信等活動,都讓我們感覺到一個自主學術社 群的雛形正在形成。 40年過去了,在這40年中人力素質的提昇、政府與 社會的長期支持,都使得臺灣學術界的表現在質或量上 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深入探索當前臺灣學術圈內所呈現 出的學術文化,聽話和靠邊站似乎是年輕學者的求生之 道、領導階層成幫結派、毫無忌憚地爭奪資源。學術倫 理與學術傳統的建立,本來就要先從自身作起,「子帥 以正,孰敢不正?」。但是今天檯面上可以作為後輩 role model的前輩屈指可數,尤其是自我反省及批判的 精神,似乎己經從臺灣學術圈內完全消失。就看當年野 百合學運領袖范雲,從臺大社會系教職轉任民進黨不分 區立委後,在立法院要求中研院改名,要教育部徹查清

《科技報導》創刊號。

華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合作等作為,學術界對此一片無 息噤聲。 沒有自我反省及批判能力的學術界是不可能向上提 昇的!我無法想像今天我們的學生、年輕老師怎麼看待 這些資深教授光怪陸離的作為?如果大家都認為這沒有

關於《科技報導》創刊原由已 記錄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可掃此QR code觀看:


SciTech Reports

科報40周年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25

《科技報導》創刊40週年誌慶 盧志遠

科學月刊前社長

真的是時光荏苒,40年一下就飛逝而過,《科技報 導》已經茁壯到達了不惑的境界,也真算是我國科技報 刊雜誌中的翹楚。 在40多年前,我擔任科學月刊社的社長,成天都在 思考著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改良《科學月刊》的營 運架構,使其得以基業長青,多元運作。 《科學月刊》的科普內容向來十分嚴謹,而且也專 注科學內涵,但對於科學相關的各項議題,例如科技 政策、科技產業、科技資源分配、科技政論、內幕、 爭論的新聞、社經反應、工程實施、法遵專利等則較 少著墨,因為這些項目時常很有爭議,在社內的編委 會與社委會一時不易有共識,自然也難以在《科學月 刊》中刊出。另外《科學月刊》自創刊以來就對於廣 告的內容也十分挑剔、過分嚴謹,以致在廣告收入上

刊物。因此鼓勵,所以《科技報導》發行量得以擴大,

也很有障礙。

自然廣告也容易獲廣大業界的青睞,收費也可以更合

因為我在科學界與工程技術界都很有涉入,所以看

理,更具競爭力。

到在國外工程界有許多協會或出版商有出版不少流通量

其實《科技報導》最重要的成就是提供了一個公

極大,而且印刷極為精美的專業雜誌或報章,竟然多是

平、公正、公開的科技、教育、學界討論平台。這40年

免費贈閱。所以能支撐它們如此巨大發行及影響力的,

來,多少的公共科技論述、辯論在此作相當深入的發

當然不是來自於訂閱費而是如擴張範圍的廣告費、辦理

表,更使得廣大的各界讀者都可以免費閱讀,甚至參與

展覽會、講習訓練班等其它來源,而且只要發行量夠

討論,這才是最大的成就。同時廣大的發行量獲得的經

大,一切經營參數就大部分都會進入善性循環。

濟收入,也幫助了《科學月刊》更加有支持的力量,持

於是我就在社中提出具體建議要辦一個《科學月

續了50年半個世紀在臺灣屹立不搖、不變初心,為科

刊》的姊妹刊物,大大開展彈性以及內容的範圍,採文

普盡了最大的努力。《科技報導》也大大地擴張了原來

責自負(但也絕對經過合理的審查及文字修飾等)的論

《科學月刊》的領域範圍,使廣義的《科學月刊》有如

壇平台。在科月社內經由我極力鼓吹建議,雖然外在有

金字塔,又能廣大又能高。

不少新興的競爭對手,如《牛頓》、《小牛頓》等雜

今天慶賀《科技報導》40週年慶,真是十分欣慰,

誌;內部也曾有數次發行其它衍生產品失敗的經歷與損

在本人40年前倡議創刊以來,後來的各位同仁將之辦得

失,但還算很快很順利得獲得支持,於是創刊成功。發

越來越棒。希望《科技報導》成為百年長青的論壇平

行之後很得學研各界的喜好,變成各學校系所中的熱門

臺,大家來為社內同仁鼓掌加油!


26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報40周年

科技報導

我與科報二三事 張之傑

科普作家

《科技報導》(以下簡稱科報)1981年元月創刊, 到今年12月的第480期,滿40年。主編羅億庭來信: 「希望能邀請當初倡議創辦科報的幾位老師,寫一篇感 言刊登於本期。」

人喜歡單純,回到辦公室立刻打電話給辛鬱:「這事我 不能幹。」 1993年8月間,劉源俊打電話給我,說曾惠中因故不 能再署名發行人,要我掛個名,因為公立學校的教授不

羅億庭大概不知道,我雖掛名發行人,其實和科報

能擔任。1997年,科月發生人事動盪,郭中一突然辭

的創辦毫無關係。科報創刊時,我負責環華出版公司編

職,劉廣定、劉源俊希望我能接替,我只答應代理一段

務,該公司發行兩份刊物——《少年科學》和《大眾科

時間,這時已知道科月的潛規則:科月和科報是分開

學》,分別於1978年及1980年創刊,忘記是什麼因緣,

的,從沒過問科報的事。

周成功教授成為這兩份刊物的編委,每個月的編委會 上,都會與周成功晤面。 科報創刊,我是從周成功處得到消息的,不久就收 到科報創刊號,第一個印象是封面很醜。內容以刊登科 技政策評論文章為主,也報導科技新知。周成功告訴

2002年,我接下科月的編務,幹了兩年。心想:科 報不開編委會,科月的編委會何不納入科報?這事激起 林基興和主編吳松春不悅。罷了,何必多事。就讓兩刊 各行其是的老習慣繼續下去吧,只是不知這老習慣是何 時、何人開始的?

我,科報免費贈送科技界的,因覆蓋面夠大,較容易拉

忘了哪一年,偶然間發現科報的發行人已換了人掛

到儀器商的廣告,收入可以貼補科月虧損。直到若干

名。若干年、若干年後,科月秘書李金穗打電話給我,

年、若干年後,才知道原始倡議、策劃人就是周成功,

說發行人要重新登記,要我到社簽名蓋章。我說:「我

其次是曾惠中。科月與科報兩者同屬臺北市科學出版事 業基金會,為姊妹刊。 撰寫此文時寫信問周成功,倡議人還有誰,他回信 說:「科月社委會討論是否要辦《科技報導》時,最關 鍵的意見來自袁家元。」是了,科月人大多是些書生, 生意經原來來自當時擔任總經理的袁家元。 1985年,我到南海路臺灣科學教育館任職,當時科 月設在科教館附近,某日接到科月秘書辛鬱(宓世森) 的電話,說謝瀛春辭去總編輯,希望我能就近接下科月 編務。問辛鬱什麼時候,辛鬱說愈快愈好。 當天過去了解一下狀況,謝瀛春在社,她對我說, 科月和科報的編輯是分開的,我只能管科月,不能管科 報。離開時打字小姐跟著我下樓,告訴我一些事,我這

早就不是發行人了。」李小姐說:「一直是你啊!」這 才知道並沒換人。依我早年的脾氣,是不會去蓋這個章 的,我還是去了,李小姐說:「我知道你會來的。」我 將這事公開提出來,於是我再次掛名發行人,一直掛到 現在。 2004年起,林基興接任理事長和科月總編輯,科月 和科報的編輯才合而為一。2011年,王文竹接任科月總 編輯,決定改革科報封面。我掛了那麼多年名,只在這 時盡了點力,科報刊頭的四個字,字型、字級和顏色是 我決定的,王文竹則統一英文格式及重擬刊頭標語,這 個封面延續至今。


SciTech Reports

書適圈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27

你吃下去的漢堡肉,來自實驗室? -《矽谷製造的漢堡肉?》

就咬一口 二○一七年,不可能食品推出他們漢堡的幾個月

是:不要去想你正在把什麼東西放進身體裡,只要知道 你吃的東西對地球更好就足夠了。

後,我就在舊金山的肉食聖殿「Cockscomb」餐廳

為了探究這塊用植物做的肉排,是怎麼能吃起來、

吃了我的第一顆不可能漢堡。除了韃靼牛心和豬耳

感覺起來都像真的肉,而且還會流血,我開車前往位

朵外,Cockscomb的主廚克里斯.柯森提諾(Chris

在加州奧克蘭某工業區、佔地達六萬七千平方英尺的

Cosentino)也開始在他的餐廳供應不可能漢堡,搭配

廠房,這是不可能食品的第一座工廠,於二○一七年

萵苣、狄戎(Dijon)芥末、葛瑞爾(Gruyère)起司、

開始運作,先前是烤蛋糕和杯子蛋糕的點心工廠。不

焦糖洋蔥、招牌漬物一起上桌。柯森提諾會知道這種

可能食品後來開始無法應付市場需求時,他們便和

「肉」,是因為另一位大廚崔西.德.賈汀(Traci Des

「OSIGroup」簽約合作,這是一間總部位在伊利諾州

Jardins)的推薦,不可能食品雇用賈汀負責漢堡的行

的食品製造商,在全球七十個國家擁有六十五座工廠。

銷。鬆軟的漢堡上插著一根小小的不可能食品旗幟,漢

不可能食品蒸蒸日上的證據,還有他們的老臣尼克.哈

堡本身則非常巨大,如果有什麼建議尺寸的話,這大概

拉(Nick Halla)現在已經搬到香港,正努力拓展公司

是兩倍大,我咬了一口,吃進奶油漢堡和厚達兩公分半

在亞洲的業務。

的肉排,露出層次豐富的粉色內裡。吃起來和廣告一模

艾波葛倫在大廳接待我,接著帶我上樓到一間空的

一樣:會流血的漢堡,不過整顆都是用植物製作,雖然

會議室,整座建築物除了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人,不可能

口感比一般的牛肉漢堡還要粉一點,仍是成功騙過我,

食品大部分的員工都在紅木市(Redwood City)平凡的

讓我相信這是牛肉做的。

商業園區中工作,鄰居是兩間超大的回收中心。我們在

坐在我對面的是不可能食品友善又能聊的公關部副

等待時,艾波葛倫給了我一杯濃咖啡,不久後他們當

總潔西卡.艾波葛倫(Jessica Appelgren),她也承認

時的供應鏈執行長克里斯.葛雷格(Chris Gregg),和

漢堡的配方還需要調整。不可能食品試著要用這個更環

工廠經理朱利安.葛拉科(Julien Grascoeur)便加入我

保、更符合公平正義的替代版本,來取代美國人一個禮

們,葛拉科是一名高個子法國人,好像迫切想炫耀他們

拜平均要吃掉的那二點四顆漢堡,還有不少公司也在努

幾近全新的產線。在會議室小聊了一下之後,我們穿上

力嘗試。艾波葛倫愉快地表示:「我們也想趕快進入習

白色的實驗衣,戴上塑膠護目鏡,出發前往工廠。

慣階段。」我認為她所謂的「習慣」,表示的是速食已

水泥地完美無瑕,黃線劃分出工作區,安全標語和

成為一種習慣,也就是從有意識的選擇,變成根據外在

警示貼在視線處,高聳的金屬架子則放在主工作區旁邊

暗示而出現的自動反應。速食確實是全球健康衰退的罪

的空間,上方堆著紙箱和裝著原料的購物袋,我看著這

魁禍首之一,而不可能食品此處的行銷訊息,傳遞的則

些東西,思考乾燥的原料如何變成類肉漢堡,並騙過無


28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書適圈

肉不歡的消費者,這套間諜程序的結束,是伴隨我整趟旅

我知道臭味大部分都來自血基質,讓不可能漢堡在

程的艾波葛倫告訴我不要再讀上面的標示。

烹調過程中能進行所謂的「梅納反應」(Maillard

來到主工作區,不鏽鋼機器攪拌著植物混合物,我鼻

reaction),也就是從紅色變成咖啡色的焦糖化過

子一皺,這地方超臭,但我不確定臭味的來源,不可能漢

程。這個過程讓我想起以前參觀的肉品加工廠,氣

堡是十七種原料的大雜燴,包括高度加工的原料如大豆蛋

味、髒亂、寒意,除了最重要的差別:這裡沒有流

白、馬鈴薯蛋白,還有看似健康的食品添加物,例如椰子

出真正的血。

油、葵花油、維生素B2、鋅。我聞到的到底是什麼?是加 熱程序嗎?還是把這些原料變成植物泥的程序?我問了不

當漢堡稱王

少問題,但很多都石沉大海,因為這些資訊受專利保護,

素食漢堡曾是美食界的邊緣人,但現在換上新潮

到目前為止,不可能食品已經申請了大約一百四十項專

的名稱「植物漢堡」大肆宣傳後,便吸引了各路投

利,內容包羅萬象,包括抽取及純化蛋白質、大豆起司、

資者的注意,從比爾.蓋茲到NBA球星俠客歐尼爾

肉類複製品、基因改造親甲基酵母,也就是血基質的幕後

等,他們願意砸錢在一度沒沒無聞的肉排上,是有

推手,我稍後會再深入介紹。

原因的。根據資料,二○一九年,有百分之二十五

在四通八達的廠房中參觀時,我不禁想起所謂的「誠

的消費者開始減少肉類攝取,此外,素食食品協會

實廣告」法,不可能漢堡確實會「噴血」,設備下方流過

的報告﹝註〕也顯示,植物肉的產值在過去兩年間

的深紅長河便是證明,這無庸置疑就是臭味的來源,後來

成長了百分之二十九,達到五十億美金。對傳統肉 品帶來更大威脅的資訊,則是冷凍植物肉的產值成 長了百分之三十七,其中便包括不可能食品和超越 肉類的產品,而傳統肉品的成長幅度僅有百分之 二。 不可能食品和其他公司在做的事,以前也有人 做過,只不過算不上成功,一八九六年,相信聖 經是在推廣素食的保守新教教派,基督復臨安息 日會(Seven-day Adventists),就發明了一種叫作 「protose」的肉類替代品。肉品的原料來自大豆、 花生、小麥中的麩質,先磨成濃稠的糊狀,再加入 水跟麵粉,並用蒸氣殺菌,整個製作過程和現在新 創企業使用的沒什麼差別。 這種肉品裝在罐頭中販售,由「Battle Creek」食 品公司負責經銷,這間公司的 創辦人是麥片大亨W.K.家樂(W. K. Kellogg) 的哥哥,約翰.H.家樂(John H. Kellogg)。 一九四四年,飲食作家克萊門汀.派多福 (Clementine Paddleford)在《巴爾的摩太陽報》 (Baltimore Sun)上發表了一篇和這種假肉罐頭相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書適圈

關的文章,她寫道:

29

肉,因此根本沒辦法說服任何人,就算一些賣加工食品

豆堡是一種沒有肉的肉,原先呈粉末狀,

的店會進貨也無濟於事。在這段時期,種植作物餵養牲

起來則像漢堡排,蛋白質加上不錯的調

地,都不太受重視,只有法蘭西絲.摩爾.拉普注意

餅乾屑、乾洋蔥,如果要弄得更好吃,拿

時,便表示「以肉類為主的飲食方式,如同在開凱迪拉

半用真的牛排。

品,並擴大我們的經濟差距,「那些想要穀物,也需要

加水拌一拌之後,會變成肉排的形狀,煎

畜的集約農業所依賴的化學肥料,以及畜牧業需要的土

味,讓口感吃起來像混合了大豆、麵粉、

到,一九七一年她發現人類一半的作物都是拿來餵牲畜

來當成配料比較適合,一半用這個,另一

克。」換言之,人類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回報超低的產

一九四七年,二戰已經結束,肉品配給制也邁向尾

穀物的人,根本就買不起,所以穀物最後都進到牲畜口

聲,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開始

中。」光是在美國,就有五千六百萬英畝的土地專門種

供應一道用protose做的肉捲前菜,大概就是把肉弄成很

植動物飼料,而種植一般農作物的面積僅有四百萬英

像長條吐司的形狀,並將其稱為「饕客十分喜愛的非凡

畝。

組合」,但怎麼做出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雖然市場上出現這類讓人垂涎三尺的替代品,肉類

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出現許多試圖取代牛肉排的嘗

的需求仍是前所未有地高漲,「The Better Meat Co.」

試,但這些替代品都沒什麼味道,而且就算夾在麵包

的執行長保羅.夏皮羅(Paul Shapiro)就在Medium上

裡,都還是會散成一團,比較像煮太爛的蔬菜,而不是

的一篇文章提到,即便疫情為新的素食品牌創造銷售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誠徵教師 一、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誠徵助理教授級以上 專任教師貳名:

(一)起聘日期:2022年8月1日。 (二)教學研究領域:

A.「植物病原細菌學」壹名

B.「a.植物病原卵菌致病機制或族群生態學;或 b.植物-病原微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壹名

二、申請者必須具備博士學位,具博士後相關教學及研究經驗 者優先考慮。

三、應徵時,請於求職信(cover letter)註明申請職級、申請 的教學研究領域(A或B)、送審代表作及二名推薦人之姓

名、所屬單位及電郵網址,並檢附下列申請資料紙本,各 五份,並附電子檔:

(一)履歷表

(二)博士學位證書之影本或博士學位證明文件之影本 (三)歷年著作目錄

(四)擬開授課程名稱及授課內容綱要 (五)未來研究計畫書

(六)送審代表作(應為2017年8月1日以後發表於SCI期刊

之刊印論文,且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助理教授級

以博士論文為代表作時,須檢附大學及研究所成績 單)。代表作需符合申請專長領域。若代表作係與其 他人共同發表,需檢附「國立臺灣大學教師資格審查 代表作合著人證明」( https://bit.ly/3Hcwy3t )。

(七)2015年8月1日以後發表之參考著作至多10篇

四、推薦函二封須於2022年1月17日前,由推薦人直接以紙本

或電子郵件寄達;申請助理教授者應包含博士論文指導教 授推薦函一封。

五、申請資料須於2022年1月17日前寄達下列地址,並以電子

郵件(thhung@ntu.edu.tw;副本至eugeneyccheng@ntu.edu.tw)確認:

臺北市(106216)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辦公室 洪挺軒系主任收

其他詳見本系網址:http://www.ppm.ntu.edu.tw/。


30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書適圈

科技報導

紀錄,超市裡賣的新鮮肉類和冷凍肉類,仍有百分之

外,在食物podcast「Gastropod」的某一集中,我也

九十九是來自傳統肉品,你自己算算看就知道,就算出

得知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現高峰,植物肉佔肉品銷售總額的比例,仍是不到百分

Health Statistics)的數據,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三十六

之一。

的人口每天都會吃速食。

漢堡如此普遍,充滿典型的美國精神,讓人們總

世界吃掉這麼多漢堡,讓我們很難忽略美式飲食殖

是很難想起這股全國性的狂熱,其實是在一九五五年

民了全世界的事實,基本上,美國人就是讓氣候變遷和

麥當勞開門後才開始。就收入來說,麥當勞目前仍是

健康惡化這兩條曲線雪崩式下滑的罪魁禍首,這樣的領

世界最大的速食連鎖品牌,在一百一十九個國家都擁

悟,促使新一代的企業家再次回頭追尋漢堡。研究指出

有分店,但他們早已不再追蹤一年究竟賣出多少個漢

肉類替代品的市場正在快速成長,掌握最新食品科技的

堡。不過根據網路上一份舊的員工訓練手冊,麥當勞

不可能食品,以及其最強大的競爭對手超越肉類,都推

這個漢堡巨人「每秒賣出超過七十五個漢堡,每天每

出各自的植物漢堡,目的便是希望趕上激增的全球牛肉

小時每分每秒,全年無休」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假設,

需求,並為近來開始著迷素食的美國人提供一種他們吃

麥當勞每年賣出的漢堡數量應該是數以十億計。此

了不會有罪惡感的「肉」。

書 名|《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 作 者|拉里莎.津貝洛夫(Larissa Zimberoff) 譯 者|楊詠翔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 2021 年 11 月 11 日

科幻片中的未來食物,其實已經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當實驗室取代農場,我們會吃得更安心、更健康嗎? 真菌做成的牛排,比牛肉牛排更健康?

用剩食廢料做成漢堡,是為了環保還是降低成本?

改喝植物奶而非牛奶,是造福了地球還是食品公司?

當實驗室取代農場,究竟是人類和動物的福音,還是食品公司不能說的祕密?

食品的全新紀元已經來臨,在高科技幫助下,新創公司致力發展人造肉、人造雞蛋、植物奶和各 種新產品,宣稱這有助解決氣候變遷、動物福利和自然資源缺乏等重大問題。然而,這些過度加 工、且經常沒有清楚標示的產品,對我們的健康真的有好處嗎?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1

不只運送氧氣,也是感染的前哨站? 紅血球意想不到的免疫功能 編譯|陳亭瑋

人體的血液循環中,負責輸送

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糞嘌呤,因此它們都會刺激白血球

氧氣的紅血球細胞大約有3億個。

Medicine)的研究團隊就發現了一

的TLR9受器,引發強烈的白血球免

最近科學家發現,它們可能同時還

個線索,研究人員確認了紅血球上

疫反應。

有著一些先前從未料想到的功能:

有一種化學感測器TLR9(toll-like

而團隊近期的研究則表明,紅

偵測感染與受傷的跡象。近期發

receptor 9),能夠辨認並且黏附

血球對於啟動免疫反應有一定的重

表在《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DNA分子的胞嘧啶(cytosine, C)

要性。在最近的研究中,團隊追蹤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發

與鳥糞嘌呤(guanine, G)。由於受

了紅血球若在試管內遭遇到富含

現,紅血球可以檢查到入侵微生物

損的細胞會釋出DNA,而細菌和其

CpG的DNA,會出現什麼反應,

或受損組織產生的DNA,並且向免

他病原體的DNA也富含胞嘧啶、鳥

發現少量的DNA似乎不太會影響

疫系統提出警告。

細胞,但大量的DNA卻會使紅血 球萎縮,代表它們對這些DNA出

當紅血球成熟的時候,會失去所

現了特定的反應。

有DNA與胞器,因此傳統上會將紅 血球描述為雙凹圓盤狀、充滿血紅

因此研究人員提出假說,認為紅

素,主要功能為傳遞氧氣的細胞。

血球萎縮的反應,有助於提醒免疫

不過隨著時間過去,科學家逐漸發

系統「出現外來DNA或組織受損」

現紅血球的更多機能,像是控制血

的情況,也可能協助推動一些不受

液中一氧化氮(NO)的濃度。

歡迎的免疫反應〔註〕。研究團隊還

而理論上,若以紅血球做為人體

發現到,如果在小鼠體內注入受到

的防禦機制應該會很適合,不只是

CpG DNA 刺激的紅血球,會引發小

由於其龐大的數量,還包括它們可

鼠全身的炎症反應。在人類身上,

以在身體裡的各個器官與組織間暢

這類炎症反應正是敗血症的特色,

行無阻。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些脊椎

敗血症則可能因受傷或其他疾病而

動物,如魚類和鳥類會利用紅血球

引發。

對抗病原體。但在人類和其他哺乳

此外,紅血球作為免疫系統的

類身上,紅血球是否能扮演協助免

哨兵角色,也可以協助解釋有些住

疫的角色,仍缺乏可靠的證據。

院患者會出現的複雜情況。舉例來 說,在臨床上非常多進到重症加護

在2018年的研究中,賓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佩雷

(123RF)

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病


32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患,到了住院的第三天都會貧血。

相較於僅罹患敗血症的患者,其

這項發現,有許多潛在利用的

當血流進到脾臟的時候,免疫細胞

紅血球帶有更多的DNA;而比較

機會。舉例來說,如果能在於設法

中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會

COVID-19的患者,也發現類似的狀

阻斷DNA黏附到紅血球的TLR9受

吞噬老化與受損的紅血球細胞;而

況,同時患有貧血的COVID-19患者

器,或許將有機會阻斷患者容易貧

健康的細胞因為帶有標記,能使其

血液中含有更多的DNA,因此會造

血的情況。此外,如果能藉由偵測

不受吞噬。但在試管中,曾受CpG

成紅血球細胞受到破壞。

有黏附到DNA的紅血球,或許將能

DNA刺激的紅血球,此類標記會消

研究人員認為,在大多數的時

失,因此這些被刺激過的紅血球,

候,身體細胞會正常清理每天死亡

就會遭到巨噬細胞吞噬。

的細胞,以及這些細胞漏出的潛在

團隊觀察了這種改變對小鼠的影

有害DNA。但當發生感染或是受傷

響,當研究人員將紅血球輸入到動

的時候,這些DNA就會進到血液

物體內,牠們脾臟中的巨噬細胞,

中,而紅血球則會與之結合,並且

吞噬了遭遇過高濃度 CpG DNA的

提醒巨噬細胞吞噬自己,藉此警告

紅血球,但未受過刺激的紅血球大

免疫系統並引起發炎反應。但是,

部分未遭吞噬。研究人員還發現,

如果巨噬細胞吞掉了太多的紅血

同時罹患敗血症與貧血的患者,

球,便有可能造成貧血。

有嶄新的診斷感染工具。 〔註〕有些疾病本身會致病的原因,在於患者 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例如細胞激素風暴 (cytokine

storm),而這邊的例子裡可能還包

括讓患者貧血的副作用。

新聞來源

Lam, L. M. et al., DNA binding to TLR9 expressed by red blood cells promotes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 and anemia.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13(616), eabj1008, 2021.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3

預防萊姆病新希望? 耶魯大學研發出針對硬蜱的mRNA疫苗 編譯|李依庭

萊 姆 病 ( Ly m e d i s e a s e ) , 是

竺鼠的免疫系統對硬蜱叮咬產生免

究中,硬蜱附著後於天竺鼠皮膚上

一 種 由 伯 氏 疏 螺 旋 體 ( B o r re l i a

疫反應,有機會預防萊姆病。菲克

的18個小時內,其身上遭硬蜱叮咬

burgdorferi)感染硬蜱(tick),

里格表示,這是第一種不針對病原

的地方會變成鮮紅色、發炎且感到

再經蜱蟲叮咬而傳播的人畜共通傳

體、而是針對宿主的傳染病疫苗。

痛癢的傷口。當研究人員在天竺鼠 遭受叮咬的部位發炎後不久拔掉硬

染病。在美國,每年估計有多達47

在一般情況下,被硬蜱叮咬不

萬例萊姆病,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疾

像蚊子叮咬會產生紅腫、發癢等感

病。臨床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和疲

覺,所以人們不太會注意到自己遭

此疫苗避免生物體遭受萊姆病

倦等,還會侵入大腦、神經、心

受硬蜱叮咬,使得硬蜱可以不停地

病原體入侵的保護方法,在於引發

臟、關節。如果未治療,可能會演

吸食、從而傳染相關疾病。因此,

人們被蜱蟲叮咬的紅腫和發癢,以

變為臉部單側或雙側麻痺、關節

研究人員將19個來自硬蜱唾液的

此引起注意,並儘早將硬蜱從身上

炎、嚴重頭痛合併頸部僵硬、心悸

蛋白質或抗原mRNA片段放入疫苗

拔除。雖然此mRNA疫苗現階段在

等,有時甚至會導致永久性神經損

後,施打在天竺鼠身上,使天竺鼠

動物實驗上看見療效,但是接種此

傷和關節炎。

體內會因為這些蜱唾液蛋白而產生

疫苗的人是否會像天竺鼠一樣,對

免疫反應。

硬蜱產生強烈免疫反應目前仍是未

不僅如此,遭受感染後一個月

蜱,便能成功阻止病原體的入侵。

至數年間,關節痛和腫脹的症狀可

菲克里格表示,硬蜱唾液所分泌

知。不過,科學家仍樂觀地表示,

能一再復發,有時患者四肢還會有

的特定蛋白質有助於傳播病原體,

這是一個對付萊姆病的新希望,並

發麻或刺痛感。感染初期可使用抗

但很難在實驗室中製造,因此要以

表示若mRNA疫苗真的能引起免疫

生素進行治療,但研究顯示,有越

之製作出一般的蛋白質疫苗有其困

反應,或許也可能引起其他蜱種的

來越多的患者遭受慢性萊姆病所

難度。不過,若是採用mRNA疫苗

免疫反應,例如在歐洲傳播萊姆病

苦——據估計,到2020年至少有160

的技術就不需要此步驟,因為身體

的蜱種如Borrelia afzelii及Borrelia

萬人。大約有10∼20%的萊姆病患

會幫忙製造出相應蛋白質,以做為

garinii,未來或許將能成功阻絕萊

者即使經過治療仍會有關節痛、記

免疫反應標的。

姆病對人類的侵襲。

憶障礙、精神不濟的症狀。

過往研究顯示,在硬蜱叮咬宿主

因 此 , 近 期 由 耶 魯 大 學 ( Ya l e

的前36小時內,伯氏疏螺旋體不容

University)菲克里格(Erol Fikrig)

易藉由硬蜱傳染給宿主,通常至少

的研究團隊,研發出針對硬蜱以防

需要持續4天或更長時間的附著,因

治萊姆病的mRNA疫苗。最新動物

此在硬蜱叮咬的早期加強身體對其

研究發現,此mRNA疫苗可以讓天

特定的免疫反應很重要。在這項研

新聞來源

Meredith Wadman, A hope for Lyme disease? New vaccine targets ticks, Science, 2021/11/17.


34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戴口罩、社交距離與疫調都有幫助! 臺大團隊分析驗證臺灣COVID-19防疫關鍵 整理報導|李依庭

今(2021)年五月,臺灣

行防疫的狀況下,COVID-19的基本

內,流感重症傳染數急遽下降,出

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國

傳染指數為2.5,也就是平均一名個

現近年來最低點,研究團隊則推測

疫情警戒曾一度提升至第三級。經

案可傳給2.5個人,若此時進行「個

和COVID-19侵臺、民眾自主加強戴

過半年多的努力後,目前臺灣疫情

案」的介入措施,例如追蹤個案身

口罩等防疫措施有所相關。目前,

警戒已調降至二級。然而,回憶起

邊的接觸者、接觸者的檢疫隔離

此研究也已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

當時的臺灣,在每天都有超過100

等,傳染數可降低至1.53,約下降

科》(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

個本地確診個案的情況下,更是天

39%。另外,若進行「群體」的介

刊中。

天有專家提出應該升「四級警戒」

入措施,例如請大眾配戴口罩、注

由此研究可以發現,除了政府

或「封城」的聲音出現。儘管目前

意個人衛生或保持社交距離等,傳

相關單位努力不懈地對確診個案接

臺灣疫情已稍微趨緩,不過若要做

染數則為1.3,比起未做任何控制措

觸進行追蹤管理外,全民戴口罩、

好長期與病毒抗戰的準備,就有必

施的狀況,約有48%的下降。

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更是防

要了解各個防疫策略所能帶來的成

另外,研究團隊進行預測後也

止COVID-19入侵的關鍵。此研究

效,以便能為日後可能的疫情變化

發現,若臺灣僅採行以個案為主

結果也顯示了全民防疫的重要性。

做最好的部署。

(傳染數1.53)或以群體為主(傳

未來,即使疫苗施打覆蓋率逐漸提

因此,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林先

染數1.3)的防疫策略,在疫情爆

升,但面對詭譎多變的COVID-19病

和教授的研究團隊與衛生福利部

發時,將無法有效壓制流行曲線

毒變異株,仍不可掉以輕心,公共

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合作,找出

(epidemic curve)的指數上升。當

衛生相關部門與民眾須持續共同努

去(2020)年臺灣本土傳播中158

疫情爆發來到第60天時,估計每日

力,全力阻擋病毒的侵襲。

位確診個案的流行病學資訊及疫

將有超過3萬名或400名以上的新案

情調查資料,利用隨機分支過程

例。值得一提的是,若能在進行個

模型進行傳播動態分析及介入措

案發現、追蹤/檢疫隔離的同時,

施成效評估。研究團隊發現,在

也要求大眾配戴口罩、維持社交距

這些本土案例中,大約有55%的

離,傳染數將降至0.85,在爆發第

個案在尚未出現COVID-19症狀時

60天時,估計將僅有1.7個新發病

就將病毒傳播出去,而平均潛伏

例。此外,在第84天時,則可望無

期(incubation period)與發病間隔

新增個案。

(serial interval)皆在5∼6天左右。

因此,在去年1月21日臺灣出現

此外,研究團隊也評估,在未進

第一例COVID-19個案後的一個月

新聞來源 臺灣大學,〈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個案與 群體介入措施並行 有效遏止臺灣 COVID-19 疫 情〉,2021年11月17日。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5

國震中心開發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 盼能強化城市防震救災能量 整理報導|李依庭

根據聯合國2016年統計報告指

來水系統地震風險評估專用工具

救援物資,有效提升減災與整備計

出,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

「Twater」等,可以算出地震對城

畫的效率。

在城市中,而城市的建築物密集度

市建築物、橋梁、地下輸送水管等

而在地震發生之後,只要輸入現

高,受到地震災害的衝擊也相對較

可能造成的損壞情形。因此當地震

場地震資訊,平臺就可以顯示可能

為顯著。如何提升防救災能力、打

來臨時,在平臺電腦螢幕中看到

造成的災損,讓救災指揮官可以從

造堅韌的智慧城市,已成為全世界

的,並非常見的3D城市樣貌,也不

螢幕上迅速了解可能受損甚至倒塌

相關領域專家的首要課題。位處歐

是隨著地震搖晃的4D城市影像,而

的建築物分布,提供警消單位、醫

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的

是由顏色變化呈現城市中的建築物

院、避難所位置和導航路線圖,以

臺灣,經常遭受到地震的威脅,人

在遭受地震衝擊後損壞的情況。

快速部署適當救災人力。

們不得不審慎面對地震防災。

此平臺的主要應用方向,不單是

另外它也配有無人機自動巡檢

有鑑於此,為了強化城市防救災

震後的緊急應變,在震前預防減災

服務,能在震後儘快派飛至受災現

能量,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

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運用模擬

場,提供災損建築物的即時影像,

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震中心)

分析技術,可以推估各地區潛在的

讓指揮官得以擬定實際可行的救

提出5D智慧數位空間概念,打造

災害趨勢,並透過平臺直接觀察可

援計畫;也可根據近距離拍攝到

出領先國際的「5D智慧城市防救

能發生的災損情形。也能針對災害

的影像,判定建築物受損程度,即

災平臺」。此平臺以地理資訊系

高敏感地區,做出更準確地評估,

時派遣工程單位進行暫時的支撐或

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以提前進行必要的減災作為,像是

補強,避免建築物在餘震中再次倒

GIS)為基礎,匯整多種三維圖

災損與耐震評估及房舍橋梁結構補

塌、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資,包含建築資訊模型、衛星影像

強等。

「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整合

圖、空拍機建模模型與光達點雲

不僅如此,平臺中也整合了城市

實虛,打造出智慧城市,未來更會

等,在電腦中建構真實城市的數位

的多種大數據,包括管線系統、大

進一步結合物聯網資訊,布署在城

分身。另外,還整合多元的城市建

眾運輸系統、電力備援系統及警消

市各個角落的感測器資料彙整,期

物與多樣的城市景觀,使虛擬城市

單位、醫院、避難所位置和導航路

望能擴大應用於風災、水災、土石

更加逼真。

線圖等,所以也能提供相關主管機

流等其他天然災害,成為都市災害

而在這個虛擬城市中,也整合

關及時掌握都市硬體設備的安全狀

防救利器。

了國震中心各項土木工程專業知識

況,進行定期檢修與汰舊換新。更

與演算法,包括結構監測系統、

能有效編制防災教育訓練,進行救

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和自

災計畫的沙盤推演及分配各地區的

新聞來源 國家實驗研究院,〈守護台灣的5D智慧城市防 救災平台〉,2021年11月16日。


36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落幕, 新的減碳協議真能防止全球氣溫升高? 編譯|李依庭

今(2021)年11月13日,在第26

來10年內將碳排放量減半,然後在

荼,場外也群情激動。英國肯特大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

2050年之前達到零排放量,才有一

學(University of Kent)的保育生物

上,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簽訂

半的機率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

學家加德納(Charlie Gardner)在會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在1.5℃以下。

議外頭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參加抗議

Climate Pact),承諾採取更進一步

雖然本次公約中,各國首次同

示威活動,他認為需要採取更積極

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且更頻

意著手減少燃煤發電並開始取消對

的行動,如盡快結束化石燃料生產

繁地更新各國減碳進展,並為中低

煤炭和化石燃料的補助。然而,在

或發展經濟轉型。

收入國家提供額外資金。

中國和印度的反對下,最終協議從

但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然而,有許多研究人員對COP26

早期草案中的煤炭「逐步淘汰」

University)環境社會學家威利斯

大會缺乏更強而有力的減排承諾

(phase out)改成「逐步減少」

(Rebecca Willis)則認為,儘管

感到不滿,荷蘭瓦赫寧恩大學

(phase down)。顯然,現階段全

格拉斯哥的會議結果喜憂參半,減

(Wageningen University)氣候研究

世界還沒有走在嚴格控制、減少碳

碳的進展也還不夠遠、不夠快,但

員霍恩(Niklas Hoehne)就表示,

排放的軌道上。印度氣候與環境部

與10年前相比已有顯著提升。她也

COP26只是縮小差距,並沒有解決

長亞達夫(Bhupender Yadav)在會

表示,有意義的減碳行動正逐漸增

問題,各國現在需要提出更多、更

議上表示,高收入國家不應指望低

加,氣候變遷也不再是競選口號,

積極的承諾來因應氣候變化。

收入國家停止補貼天然氣等化石燃

今年的會議也留下許多值得思考的

料,因為低收入家庭必須依靠這些

問題,這些舉措都將是未來探討減

來降低能源成本。

碳時不錯的方向。

根據2018年聯合國的科學報告顯 示,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 需要下降45%,才能使全球氣溫的

因此,在會議上也針對高收入

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下。但《格

國家需提供資金,幫助中低收入國

拉斯哥氣候公約》中的減碳承諾,

家擺脫化石燃料進行討論;其中也

到2030年的碳排放量仍將比2010年

檢討了高收入國家未能兌現從2020

高出近14%。霍恩發表在氣候行動

年起,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

追蹤網站上的分析顯示,即使各國

資的承諾。所以在這次的公約中,

實現其2030年目標,到2100年,全

高收入國家承諾至2025年,將提

球氣溫仍將比工業化前高2.4℃。

供400億美元適應資金(Adaptation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氣候科學家羅傑利 (Joeri Rogelj)也表示,只有在未

Fund),即用於幫助最低收入國家 提高氣候適應能力的資金。 COP26大會不只場內開得如火如

新聞來源

1. Ehsan Masood and Jeff Tollefson,‘COP26 hasn’t solved the problem’: scientists react to UN climate deal, Nature, 2021/11/14. 2. Cathleen O’Grady, The new climate pact is more ambitious. But hopes dim for limiting warming to 1.5°C, Science, 2021/11/16.


SciTech Reports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37

針灸抗發炎的學理證據?與第二型促運動 受體驅動迷走-腎上腺軸線有關 編譯|劉姿婷

「針灸」是一種透過刺激穴位

(vagal-adrenal axis),進而降低

樞穴卻無法的原因。為了進一步驗

(acupoint),進而調節身體不同

細胞激素風暴所造成的發炎反應,

證PROKR2神經元的角色,研究團

部位生理功能的治療方式。目前針

而且僅有在刺激後肢的「足三里」

隊使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灸大多使用於疾病的治療,如緩解

(Zusanli)穴位時才會產生此療

活化有表現PROKR2的神經元,發

患部的疼痛或發炎,至今已有數千

效,在腹部的「天樞穴」(Tianshu

現這樣做可以模擬出電針引起的抗

年的使用歷史。根據中醫理論,針

acupoint)進行電刺激則無效。研

發炎效果;但若破壞PROKR2神經

灸是透過假想的經絡(meridian)

究團隊認為,這種部位專一性的效

元,則會阻斷電針的抗發炎作用,

連結到身體不同部位而產生療效,

果,可能是由一群對足三里刺激有

因此可證明針灸是透過PROKR2神

但仍缺乏神經解剖學的科學基礎

專一性反應的感覺神經元所引發。

經元的活化,產生抗發炎效果。

可闡述針灸的作用原理。而哈佛

而後來團隊亦證實,以電刺激足

馬秋富表示,有很多棘手的

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找到了針

三里時,會活化表現第二型促運

慢性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

灸可治療全身性發炎的原因,可

動素受體(prokineticin receptor 2,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能與一群支配後肢筋膜(hindlimb

PROKR2)的感覺神經元。

關節炎等,仍需要尋找更好的治療

fascia)的感覺神經元有關,該篇研

該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指出,

方式。此外,免疫反應也與癌症

究於今(2021)年發表在《自然》

以低強度電刺激足三里,即可活

的免疫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

(Nature)期刊。

化PROKR2神經元,進一步啟動迷

(COVID-19)等感染相關,因此馬

針灸起源於中國,於16∼ 19世

走-腎上腺軸線,並降低腫瘤壞

秋富的研究團隊最終希望能提升針

紀傳入歐洲與美國。近年來,針灸

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及

灸的科學基礎、提供改良與精進針

開始逐漸被西方醫學接受為具有抗

介白素6(interleukin-6, IL-6);

灸技術的實用資訊,以應用於發炎

發炎潛力的治療方式。哈佛大學馬

若以高強度電刺激足三里與天樞

疾病的治療和處理發炎過度所引發

秋富(Qiufu Ma)的研究團隊致力

穴,則會活化脊髓交感反射(spinal

的狀況。

於針灸的機制研究,並且對細胞激

sympathetic reflex)。由切片的解

素風暴(cytokine storm)引發的嚴

剖證據指出,PROKR2神經元分

重全身性發炎反應很感興趣,該

布於部分背根神經節(dorsal root

團隊於2014與2020年發表的研究中

ganglia, DRG),且支配後肢的筋

指出,電針(electroacupuncture,

膜組織,但並未支配腹膜,因此可

一種以電刺激穴位的現代針灸方

解釋為何刺激足三里能夠引起抗發

法)可活化迷走-腎上腺軸線

炎作用,但以相同條件刺激腹部天

新聞來源

1. Liu, S. et al., 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Nature, Vol. 598:641–645, 2021. 2. Catherine Caruso. How acupuncture fights inflammation?, Harvard gazette, 2021/11/3.


38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科學月刊

科技報導


SciTech Reports

動態時報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39


40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動態時報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稿約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學界、政策、產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對科技(含醫療) 政策、教育、產業相關的時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 躍投稿。寫作時請依照稿約: 一、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二、字數盡量在2000至3500字內,可附相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稿件刊出後將致贈當期刊物一本及薄酬(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scimonth@gmail.com,註明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並請於信件主旨中 標示「科技報導投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