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姊妹刊物
全
方
SciTech Reports
創刊於1982年
位
視
野
.
科
技
人
關
懷
1
每月15號出刊
科技報導 419 S c i Te c h
Reports
2016.11月號
scitechreports.blogspot.tw
中央研究院 ――典範?還是怪獸?---4 當鱈魚祖先搞丟了免疫系統中的 MHC Class II 蛋白 ---6 「科學傑出」並非是性別中立的!---8 學術文章的影響力及其量化指標 ---11 邁向臺灣生醫器材產業的優良環境 ---15
化腐朽為神奇 臺灣發展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技術 科技部,科學家找到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肥料的關鍵技術,2016年10月26日。
【本刊訊】人類生存需要糧食及各種食
性、無毒性、有效性皆較傳統以堆肥化方
物,而生產糧食及食物過程中有大量植物
法高,進一步利用土壤盆栽測定與田間試
秸桿及養殖動物之糞便廢棄物,再加上人
驗,更證實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產品之品
類在生活過程中也產生許多有機廢棄物,
質及促進植物生長之功效,將可作為無病
例如廚餘、垃圾等,大部份的有機廢棄物
蟲及病原菌之有機肥料產品。
在分解過程當中會產生惡臭及廢水問題, 這些問題已困擾人類數千年之久。有機廢 棄物若處理不當,將造成對環境的傷害, 造成污染之外更會危害人畜健康。 一般傳統的堆肥化方法需要有大量調整材 料配合,堆肥化過程易發生惡臭與污水的 環保問題,需要龐大的堆肥場空間,且至 少需2~4個月腐熟,耗時時間長。除此之
此項技術有幾項特點: 1. 全球唯一創新之最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 再生技術。 2. 設廠設施需求小,土地及廠房所占空間 為傳統堆肥場之1/10,設施為傳統堆肥
科學月刊 11 月號【真實生物 ╳ 寶可夢】上市! 當期介紹請見 26 版
場之1/3。 3. 節省人力及工時,透過機械系統化流 程,可一人操作,提升效率。
《科技報導》稿約
外,由於農業生產需要肥料的資材,而化
4. 環保效益高,無廢水、無惡臭、無毒、
本刊為科技新聞刊物,除了提供當月重要的
學肥料之礦產有限,化肥價格居高不下,
無病原菌等二次公害,亦無二氧化碳之
學界、政策、產 業訊息外,並有學者專家針
有因為現今全世界普遍土壤酸化及劣化嚴
釋放及氮肥之損失。
對科技(含醫療)政策、教育、產業相關的時
重,更加速改良土壤之有機質肥料的需求。
5. 農業效益高,各種有機廢棄物之資源再
有機質肥料是穩定糧食生產的根基,土
生,可作為有機肥及土壤改良劑,增加
壤有機質含量又是土壤肥力的指標,可以
堆地力及節能減碳之效益。
減少化學肥料之施用,是一種提升作物之產
透過此項技術的生產過程方便,添加適
量、品質、健康、安全等的良方。農作需要大
當的水分及反應催化酵素或調整材料,在
量有機質肥料之供應,以達成農業永續經
特定設備中加速腐熟、去除臭味,可生產
營之目標,因此,能夠快速處理有機廢棄
出優質有機質肥料。快速處理技術經安定
物製成有機肥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技術。 有鑑於此,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
事發表評論或提供專業意見。竭誠歡迎關心 臺灣科技發展的您,就上述方向踴躍投稿。 寫作時請依照稿約: 一、 避免學術專業論文寫作格式。
性、安全性、無毒性、有效性及效益等各 項分析,均可達有機質肥料之標準。
二、 字數盡量在 2000至 5000 字內,可附相 關圖或表至多5張。
三、 請遵守著作權法,如有著作權爭議(包 括圖片),由作者自行負責。一經投稿, 即視同授權刊載。 四、 稿件刊出後 將致 贈當期刊物一本及 薄 (稿酬將於刊出當月月底寄發,由第一
授楊秋忠研究團隊採用整合微生物酵素群
除此之外,此項技術所能應用的範圍廣
之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的環保創新生技,
泛,農、林、漁、畜牧業、民生與事業等
以3小時內快速處理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
有機廢棄物皆能完善使用,期望能透過此
真實姓名、聯絡方式、服務機關或就讀學校,
質肥料。再透過功能分析結果顯示,經由
技術解決人類所帶來的大量有機廢棄物處
並請於信件主旨中標示「科技報導投稿」。
快速處理後的有機質肥料之腐熟度、安全
理的困擾,也能更加改善環境問題。
作者代表簽收)。 稿件請寄至 scimonth@gmail.com,註明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科技報導
2
透過分子生物技術 證實臺灣為葡萄牙牡蠣原生處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透過DNA解碼確認葡萄牙牡蠣的原鄉在臺灣,2016年10月27日。
【本刊訊】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海域
蠣親緣相近的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水溫暖和,適合牡蠣生長,使牡蠣終年皆
angulata),被認為只分布在葡萄牙與法
科研究隊利用DNA條碼(DNA barcoding)
可採苗。而主要採苗可分為2個時期,每
國南部沿岸,在但近年的分子親緣演化分
的方法,透過細胞色素C氧化次單元 I
年的7~9月間第1次採苗稱為秋苗,10月至
析卻顯示,葡萄牙牡蠣可能非歐洲原生,
(COI )的基因序列,確認臺灣產的牡蠣
隔年2月間為第2次稱作春苗,而收獲大多
而是來自於亞洲,因此推論葡萄牙牡蠣可
為「葡萄牙牡蠣」,而非過去長期以來被認
集中在7~9月間和11~12月間,每年產量可
能是於16世紀大航海時代,在不經意下經
定的「太平洋牡蠣」。研究結果也進一步證
高達2800公噸,產值約為32億元。
由船運往來被帶至歐洲,並在較為溫暖的
明臺灣的牡蠣遺傳變異最高,應為葡萄牙牡
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海域拓殖。
蠣的原生處。此外,研究也發現,臺灣的葡
世界主要兩大牡蠣品種為太平洋牡蠣
解開身世之謎。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及維
太平洋牡蠣和葡萄牙牡蠣在外型上非常
萄牙牡蠣與中國南方的品種,在遺傳組成上
吉尼亞牡蠣(Crassostrea virginica)。由
相像,以前也一直認為臺灣已有百餘年養
具有顯著的差異,可能是因為臺灣海峽長年
於養殖的需求,人為引進至北美與歐洲進
殖歷史的品種是太平洋牡蠣,但由於過去
南北流向的海流所造成的長期隔離效應。
行推廣,使得太平洋牡蠣在近年成為全球
嘗試與從日本引進的太平洋牡蠣進行養殖
因著臺灣海岸保存具有遺傳多樣性的牡
牡蠣養殖數量最大的品種。從地域性來觀
與雜交等都未曾成功過。此外,臺灣所量
蠣族群和葡萄牙牡蠣原生處的重責,未來
察,鄰近的日本、南韓與中國沿岸,所養
產的牡蠣其大小卻又與歐洲所生產之太平
應加強臺灣蚵仔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整體
殖的也全都是太平洋牡蠣,因此臺灣牡蠣
洋牡蠣大小相差甚遠。有鑒於此,農委會
海洋生態的養護,尤其是如何降低氣候變
也被認為屬於太平洋牡蠣。
水試所、臺灣海洋大學與中研院生物多樣
遷與人類活動衝擊的影響,才能使臺灣的
性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希望能幫臺灣牡蠣
牡蠣養殖產業永續發展。
除此之外,歐洲有另一種與太平洋牡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SciTech Reports
3
SpaceX火箭爆炸原因確定 http://www.cnbc.com/
【本刊訊】Facebook公司原計畫在今
使用液態氧氣是為了
( 2 0 1 6 )年9 月 3 日 利 用 S p a c e X 公 司 的
要壓縮儲存空間,然
Falcon 9火箭將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
而,為了要讓氧氣維
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給全球開發中國家,
持在液態,就須讓氧氣
然而,在火箭測試時爆炸,而Facebook公
保持在攝氏-218.8(氧
司的衛星正酬載在火箭上,導致衛星損
氣的熔點)~ -182.9
毀,任務宣告失敗,估計Facebook公司損
(氧氣的沸點)度 之
失約2億美元。而經過了兩個月,SpaceX
間,要讓氧氣保持在這樣的溫度,就需要
保持在液態狀態,但也有能力讓氧氣成為
共同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在美國電
使用氦氣。而氦氣的沸點與熔點分別為 攝
固態。這次爆炸即是因為氦氣控制不良,
視台CNBC的電話訪問中,公布Falcon 9火
氏-269.9度與攝氏-272.2度,可以讓氧氣
導致氧氣固化,進而造成爆炸事件。
箭爆炸的原因。 馬斯克在電話中簡單表示: 「這次爆炸事件主要是因液態 氦、碳纖維複合材料、固態氧 氣所導致,因為溫度過低導致 氧氣成了固態。」 Falcon 9火箭使用的燃料組 合為液氧與RP-1航空煤油,
創刊於公元1982年1月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1461號 執照登記為第一類新聞紙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誌字第3034號 訂 閱:全年12期1000元 劃 撥:0018482-3 科學月刊社 主 辦:台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 出 版 者:科技報導雜誌社 發 行 人:張之傑 總 編 輯:蔡孟利 副總編輯:林翰佐 林宮玄 編輯委員:王文竹 王伯昌 江建勳 曲建仲 李志昌 李武炎 周鑑恆 林秀玉 林宮玄 林翰佐 金升光 門立中 邱韻如 紀延平 黃向文 范賢娟 倪簡白 高憲章 張大釗 陳妙嫻 陳彥榮 陳鎮東 單維彰 景鴻鑫 曾耀寰 程一駿 程樹德 楊正澤 葉李華 葉偉文 廖達珊 管永恕 劉宗平 鄭宇君 鄭運鴻 韓德生 蘇逸平 主 編:文詠萱 編 輯:李依庭 美 編:蔡餘慶 王韻青 業務經理:李金穗 行銷企劃:王弘奕 社 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25號 11樓之4 電 話:(02)2363-4910 傳 真:(02)2363-5999 E - m a i l: scimonth @ gmail.com 印 刷:赫偉有限公司 《本刊長期徵稿,請見頭版稿約》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時事評析
科技報導
4
中央研究院─典範?還是怪獸? 周成功
任教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
(轉載自《風傳媒》)
從浩鼎新藥案引發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利
先生提出「唯一之救國方法,止當救亡圖
什麼樣的角色?譬如說中山科學院設置的
益迴避的風波,到李遠哲臨時修改院長選
存,致意青年有志者,從事於最高學問,
目的是以發展國防科技為職志,工研院是
舉辦法所帶來的爭議,把中研院角色、定
歷二、三十年沈浸於一學。」因此當時成
臺灣產業研發的主力,中華經濟研究院是
位的問題再度推上檯面,成為媒體關注的
立研究所的目的,是試圖傾全國之力在中
政府的智庫。中研院強調的是基礎研究,
焦點。不過如同往常一樣,經過一個多事
國的文化沙漠中,建立一個庇護所,希望
但是它與大學裡的基礎研究有什麼不同?
紛擾的炎夏之後,大家似乎早把這個直屬
得以呵護一絲學術命脈的延續。
如果說中研院是在培育高級人才,大學不
總統府,年度預算170多億,號稱全國最
而院士會議則是民國37年仿國外制度設
高學術領導機構,對臺灣未來學術發展究
立,就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互選出終身
中研院的研究人員做著和大學相類似
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己全然淡忘而
名譽職的院士,組成院士會議。民國37年
的研究工作,卻不必負擔沉重的大學部教
拋諸腦後了。
中研院正式選出數理、生物與人文三組共
學。而中研院院長往往忘了,他應該是臺
其實不要說一般媒體或社會大眾,就連
計81位院士。而政府遷臺之後,到民國46
灣學術界的院長,而不只是那幾個研究所
歷任總統都沒有一個人搞清楚過,總統府
年才再恢復院士選舉。院士會議其法定職
的院長。他頂著學術權威的桂冠,影響國
為什麼要有一個每年花掉170多億預算的
權為:1. 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2. 選舉評議
家科技政策的走向,在為中研院爭取自家
研究機構?歷任總統除了每兩年的院士會
員;3. 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4. 受政府及
的研究資源上幾乎無往不利。像2003年基
議中,行禮如儀地期許中研院院士能多為
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
因體中心的成立就是個好例子。在那之
國效力,或讚揚中研院研究成果豐碩外,
查及研究事項。由此看來院士會議可以是
前,中研院對基因體研究從未曾有任何著
看不見任何具體政策性的宣示。而釐清中
全球華人學術精英的社團,隸屬總統府以
墨,但是為了搶搭人類基因體計畫的熱
研院院士會議與所轄各研究單位的角色與
彰顯其祟高的地位,扮演國家智庫等等的
潮,李遠哲院長公開不斷地提出呼籲,要
定位,正是整個問題的徵節。歷任總統、
角色自無不可。中研院院士會議的角色、
求政府投入資源發展基因體研究。
院長在這個問題上都交了白卷!
定位明確,並無任何含混不清之處。
也在做同樣的事!
當時學界的共識是成立一個功能性的「國
從中研院發展歷史的脈絡來看,院士會
但另一方面,近90年前設置研究所的
家基因體研究中心」,以推動實質研究計
議與中研院所轄各研究單位間是沒有關係
初衷,早已因時空環境的改變而己不存在
畫,並隨時保持調整的彈性並定期評估其
的。中研院創立於民國17年,首任院長為
了。討論中研院內各研究單位的角色與定
成效。但在中研院主導的一次座談會後,
蔡元培先生,它一開始是先有研究所的。
位時,必須擺在全國學術發展的大環境中
結論成了中研院是最適合設立核心實驗室
中研院設置研究所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
討論才有意義。我們要問中研院的研究
提供服務的機構。隨後花了12億蓋大樓成
民國初年全國處於兵荒馬亂之際,蔡元培
所,在今天臺灣的學術界中,究竟扮演著
立了「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並邀請
時事評析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5
從來沒作過基因體研究的翁啟惠為創所主
應該可以作一些更前瞻性的規劃,做一點
研究生而是由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聚集一
任。到今天還有人戲稱中研院基因體中心
在大學不容易做或是做不到,像是跨領域
堂,親自動手,共同去探索一些科學前沿
什麼研究都做,就是不作基因體研究!
人才的培育和研究。
的大問題。只有這樣,中研院才有可能在
許多院士們也常常忘了他們應該關心臺
過去中研院自認是高級研究機構,而不
臺灣建立的一個獨樹一格的研究風格,擺
灣學術界整體的發展,而不是如何擴大中
屑投身大學部教學的改革。其實中研院比
脫論文數量與影響指數的魔咒,真正成為
研院自家研究的版圖而己。近年來中研院
臺灣任何大學都更有機會,也更應該針對
帶領臺灣學術發展的典範。
增加各研究單位,像應用科學中心、農業
未來科學與社會發展的趨勢,去嘗試建構
當然新的研究文化的建立,需要有遠見
科技研究中心,生技園區等等,無一不是
一些學科整合的大學部學程。課程內容的
的領導者與適當外在的壓力。對新上任的
透過院士會議或院士們的背書而成立。這
規劃,教學講義的編纂到教學現場的變革
中研院院長,我們應該要有異於常情的期
些科目當然都很重要,但為什麼要擺在中
等等,中研院絕對有能力扮演更多和更積
許,他不該是個溫、良、恭、儉、讓的老
研院,成為中研院轄下的獨立王國?而不
極的角色。
好人。他應該要有帶領中研院成為臺灣學
是一個整合、協調全國重點發展的中心?
另外中研院在基礎研究上也應該揚棄
術研究典範的視野與作為,而不是追隨兩
院士們無心隨興式地想像,沒有針對臺灣
傳統在大學裡的作法。美國早年的貝爾實
位前任院長的腳步,讓中研院繼續成為一
的環境與條件作全面而具體的審議,使得
驗室其實是中研院應該效法的典範:沒有
個尾大不掉的怪獸。
中研院急速成長成一頭需索 無度的怪獸。 中研院年度預算的巨幅成 長,對臺灣整體學術的發展 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中 研院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以 優渥的經費及軟、硬體設施, 吸引到最好的研究人才,但卻 走上了與大學完全相同的研究 模式。中研院和大學之間的關 係也就從互補轉變成競爭。一 方中研院以大學無從負擔的獎 學金為誘因和大學搶研究生; 另一方面,挾持著出版論文數 量的優勢,中研院研究人員也 紛紛跳出來,和大學老師競爭 科技部以及各種國家型計畫有 限的研究經費。許多年青研究 員帶著超額的研究經費,很快 就從「科學家」變成了「科學 經理人」了。當計畫與各種報 告殺掉了研究者所有能靜下心 來思考的時間,就不難解釋為 什麼中研院突破性研究的成長 無法追上經費增加的幅度。 缺少對學術發展長期、深 刻的反省與學術界一貫的鄉 愿成就了中研院的現狀。因 此中研院未來真的想要扮演 臺灣學術界的領導者,它就 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創造新 的研究文化的企圖心。中研 院有自己的研發經費與不同 學科領域的學術人才,本來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時事評析
科技報導
6
當鱈魚祖先搞丟了 免疫系統中的 MHC Class II 蛋白 林翰佐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本刊副總編輯
(與《科學月刊》563期共同刊載)
相較於大多數生命科學領域中研究啟蒙
學熱門研究的物種在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則
科學家們針對目前現存的魚種所進行的研
皆由原始物種的探索開始,免疫學明顯地
非常的少。高等生物的免疫系統其實是個
究,在無頷類(沒有上下顎的演化)的魚
是個特例。基本上,免疫學發展歸因於英
龐雜的科學,牽扯到多種免疫細胞之間利
種,像是八目鰻則並未有所發現,因此提
國醫生金納(Edward Jenner)那個不明就
用各種細胞激素(cytokines)的奇妙溝通
出了「頷假說(the jaw hypothesis)」,認
裡且近乎大膽的牛痘接種嘗試,無意間開
方式,以及利用複雜的細胞表面蛋白來進
為由於上下顎的演化發生,古代的魚類食
啟了人類19 世紀初在生物醫學上最偉大
行與病原或受感染細胞之間專一性辨認
性由濾食轉變成掠食的過程,免疫系統需
的發現。據說金納醫師的想法源自中國古
等。光是同免疫反應相關的細胞膜上之蛋
要大幅度的進化以適應複雜病原襲擾的可
代民間流傳的「痘醫法」,一種利用刀子
白質受器,到目前為止就有200種以上的
能。從古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這項進化工
沾取病患膿痂,然後以此刀於人體上臂皮
發現。這些蛋白質多半以CD作為字首並
程大約發生於地質年代的志留紀時期,距
膚劃上一小口子的疫苗接種方式。歷史上
以序列編號命名,例如與T 淋巴球分化程
今約4.4億到4.1億年前之間。
總以金納醫師的成功作為免疫學開基立業
度有關的CD4以及CD8蛋白。利用高等生
的起始,我認為倒不全然是崇洋媚外的結
物進行免疫相關研究有時並非通往康莊大
果;畢竟牛痘疫苗的成功是有其後續流行
道最短的路徑,過於複雜的系統有時會迷
病學數據的基礎,中國老祖宗所發明的方
惑研究者對研究方向上的掌握。
免疫系統的演化 目前現存的魚類物種大約在32000種以 上,是地球上最龐大的脊椎動物族群,所
法係以真正的天花病毒而非毒性較低的牛
相對於高等哺乳動物免疫學的複雜,
以觀察不同魚種間免疫系統的差別可以呈
痘進行施種,光是聽來風險就非常高,我
魚類的免疫系統有如光譜的另一端。魚類
現數億年來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及免
想也就因為如此,並未廣泛的流行。
是地球上最早擁有「專一性免疫系統」的
疫系統在環境適應上的彈性,從而驗證我
物種。所謂專一性免疫系統,即具有淋巴
們在高等哺乳動物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並
球參與的免疫系統。專一性辨識病原體及
對其現象的存在意義能有所解讀。在今年
免疫科學是地球上高等脊椎動物對抗流
記憶學習能力是淋巴球所擁有的獨特功
8月份刊載於《自然基因》雜誌(Nature
行病最有效的策略。為了講求立即性的應
能,像是B 淋巴球可以生產辨識抗原的抗
genetics)中一篇名為「真骨魚類的物種形
用效益,學者們集中火力,多數以人類以
體(antibody),而T殺手淋巴球則可藉
成受到免疫系統的演化的影響(Evolution
及齧齒類為材料進行相關的研究。具有經
由T細胞受器(T cell receptor)辨認受病
of the immune system influences speciation
濟價值的家禽、家畜的物種研究亦兼而有
毒感染的細胞,然後將其摧毀。並不是所
rate in teleost fish)」的文章,當中就提出
之,但是像青蛙等兩生類,這種以往生物
有的魚類都具備有這項特殊的能力,根據
了一項非常有趣的觀察。故事的主角是我
免疫生物學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們「以為」熟悉﹝註一﹞的大西洋鱈魚
時事評析
SciTech Reports
7
當然,現今種的鱈魚對於細菌性病原
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第二型的丟失在鱈形
仍然具有抵抗能力,其原因引發了科學
目的27個魚種當中為共同的特徵,顯示這
家們的好奇。拜現今基因定序技術的進
樣的現象在鱈形目共同祖先的階段就已發
步與成本大幅度降低所賜,我們得以對
生。科學家還發現到魚類基因體中主要組
在以往的研究當中,科學家們發現
生物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第一型基因套數變異
大西洋鱈魚的基因體中丟失了一個名為
sequencing)」。所謂全基因體定序,係
性的特殊現象;隨著物種的差異而有3~39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major
指將生物基因體(genome)中的DNA鹼
套的差別,認為鱈魚仍然具有對抗細菌的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第二
基對定序出。在10多年前人類基因體計畫
能力可能跟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第
型(MHC class II)的相關基因。主要組
(human genome project)時期,每個鹼基
一型基因的擴增有關。雖然主要組織相容
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有如人類細胞表面的
對的定序需要約新臺幣10元的成本,人類
性複合體蛋白第一型基因擴增現象並非
「條碼」一般,標示著專屬於個人獨有的
的遺傳訊息大約擁有30億個DNA鹼基對,
鱈形目魚種的專屬,不過利用電腦演算,
標示。在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排斥現象的發
可以想見整個計畫光在DNA定序上的龐大
生,主要就是因捐贈者器官上的主要組織
花費。即便如此,全基因體定序資料對於
相容性複合體蛋白與受贈者體內的主要組
生物學研究上仍有其重要性;除了提供後
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不相同所致。從高等
續基因研究上的重要參考資料之外,也可
哺乳動物所進行的研究中,目前我們已經
以提供一個制高點來理解不同物種間的一
了解,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分為兩
切差異,避免如盲人摸象般的偏聽。
(Atlantic cod,學名 Gadus morhua)。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蛋白
型,第一型會透過與T殺手細胞的辨識,
研究團隊收集了網路資料庫中現有的
作為對抗病毒病原的入侵,第二型則會與
66種魚類的全基因解序自料庫(其中包括
T輔助細胞的辨識,進一步誘發B淋巴球生
27種鱈形目的魚種),然後利用電腦工具
產專一性辨識的抗體,來抵禦細菌性病原
進行複雜的比對工作。結果發現,從基因
的入侵。所以,當大西洋鱈魚的基因體丟
的觀點,分類上隸屬於鱈形目的27個魚種
失的MHC第二型蛋白體的基因,是否意味
在親源性上較其他魚種來的接近,自成一
著鱈魚對細菌的入侵完全不具抵抗能力?
格,證實傳統型態分類學的觀點。主要組
團隊宣稱他們找到的確實證據,足以證明 這些免疫相關基因在基因體中缺失或擴增 的改變,與魚類成為獨特種屬的演化速度 有相當的關連性。這種地球上生物可能由 免疫相關基因突變驅動物種演化進程的觀 點,由魚類基因體的觀察得到印證。 [註一] 市面上大家常吃到的「鱈魚」菱形環切魚片,俗稱 為扁鱈的魚種,其實是大比目魚(Halibut),並不 屬於鱈形目的魚種,非本文所談及之鱈魚。 延伸閱讀
Martin Malmstrøm et al., Evolu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influences speciation rates in teleost fishes. Nature genetics, Vol 48: 1204-1210, 2016.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8
「科學傑出」並非是性別中立的! 傅子耕
國立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蔡麗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來我國科技部積極鼓勵和推動各項 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顯示我國政府開始 重視科技領域中的性別平等,相形之下,
學術界科技女性培力計畫 Female Empower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ia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
簡稱FESTA計畫,自2012年開始執行,預計於2017年結束。計劃夥伴均隸屬歐盟會員國,分
早已在1990年代透過各項研究計畫,針對
別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丹麥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科學領域中的女性從業人員比例,進行國
Denmark)、德國阿亨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愛爾蘭利墨瑞克大學(University
家級數據之蒐集,甚至陸續針對女性科學 研究者所面臨的科學事業與家庭生活平 衡,進行相關研究以及提供政策上的建 議。因此,歐盟國家的一些相關作法,對
Of Limerick)、義大利Fondazione Bruno Kessler研究基金會、土耳其伊斯坦堡科技大學 (Istanbul Teknik Universitesi)以及保加利亞西南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 FESTA計畫研究處在早期學術階段的研究者,主要對她們所處日常生活環境的層級進行探討, FESTA計畫認為,學界需要更有系統性的作為,才能確保留住那些在科學和科技上有天分和潛 能的人才,如此才更能達到所謂的性別平等和多樣性,研究的議題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決策
於較晚起步的我國而言,不啻是種可借鏡
歷程、會議文化、博士生指導、雇用歷程、在工作環境中對所謂傑出的理解,以及去理解在實
的成功模式。
施所謂平等措施時會遭遇到的阻礙。
在科學領域當中,研究者本身多半希望 能被同儕認定是傑出的(excellent) ,對研究
在認定她們傑出與否時產生了偏差。
之相關研究,發現其中的FESTA計畫針對
者而言,這不僅對自身的科學成就是一種
面對這樣的現象,歐盟執委會已經
「傑出認定(perception of excellence)」所
肯定,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生涯更有著關鍵
在第7期科研綱要計畫(The Seventh
進行的一項跨國研究相當值得參考。本文
性的影響。為了要能夠被認定是傑出的,
Framework Programme,2007~2013,以
主要參考FESTA計畫的相關的期末報告,
研究者得時常權衡自身的科學事業與家庭
下簡稱FP7)中,明確制定了工作方案
旨在呈現FESTA計畫前期(2012~2014)
生活,甚至設法尋找兩全其美的辦法來平
(Work Programme),希望就「研究中的
對傑出認定研究之初步成果,並在文末結
衡兩者。然而,女性研究者在尋求平衡兩者
性別(gender in research)」這個面向,對
語時,指出臺灣的應用方向。
時所遭遇的處境似乎更為複雜,真正對她們
各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進行結構性的變革
造成阻礙的,往往不是科學上的成就是否
(structural change),甚至想要去強化女
充分,而是典型的社會性別偏見(gendered
性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決策機構中的角色。
FESTA計畫首先處理了學術界「傑出之迷
bias),這些偏見甚至讓她們的科學同儕
筆者經由分析多項由FP7綱要計畫所補助
思(the myth of excellence in academia)」。
學術界「傑出認定」之迷思與疑問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SciTech Reports
9
例如,該計畫問了幾個核心問題:「是不
從FESTA計畫所提供的研究報告,我們
4. 品質(quality)與軟技能(soft skills)
是因為學術界習慣將傑出視為是性別中立
可以了解到,在招聘過程中,雖然決策者
也是關鍵,科學領域並非是(至少
的判斷標準,而導致學術界中性別不平等
本應尋找互補的候選人,但事實上,決策
還沒有)一個較柔性且具備「工作生
不斷發生?」其次追問:「在大學研究機
者在找尋適配的人選時,卻反而比較認可
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職業途
構招聘學者和科學研究人員的過程中,遴
甚至是尋找行為和態度上和他們適配的徒
徑,況且,在科學界中,研究員的被認
選委員是如何認定候選人們是傑出的呢?
子徒孫,而這些人本來在社會地位(social
可(acknowledgement)是要透過能見度
這樣的認定和判斷會不會只是一種『同類
rank)、對內容或社會性別的方向上就和
(visibility)來彰顯的。女性研究員的家
認同』? 」又或者,「遴 選委員們其實使
他們比較類似。
庭照護職責,會直接地影響,甚至是削
用了一些太過『客觀 』的判準,僅僅依 靠數據上的表現(performance)來做判
「具性別敏感度」之傑出認定
弱她們的能見度,也會間接地影響她們 被認可程度的多寡。因此,在認定傑出
斷呢?」最後,假如這些問題都是肯定
綜觀以上,FESTA計畫進一步提出發
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把焦點放在研究的
的,那麼有沒有一些舉措可以協助遴選委
展「具性別敏感度(gender-sensitive)」之
員在篩選候選人時能更具備性別敏感度
品質上面。另外,軟技能在評價候選人
傑出認定(perceptions of excellence)的需
(gender sensitivity)呢?
以及認定其傑出的程度時,亦扮演重要
求,希望能讓招聘過程更客觀。FETSA計
關於學術界傑出認定的參考點 為了處理這些疑問,FESTEA計畫訪談 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員,總結出受訪者心 目中傑出認定的五個參考點:(1)科學 成就、(2)人 員 做為科學社群成員之適 配、(3)人員在個別社會背景中之適配、 (4)被科學社群所認可並具有學術聲望, 以及(5)創新、創意和更多的軟技巧 (something more-soft skills)。 受訪者認為,表面上,科學界對所謂的 「科學成就」都有具體的評估程序,但是 這些程序遠遠不是客觀的,像是女性晉升 的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性別和階 級的特權這些因素,其實都會對遴選委員 在判斷一個候選人是否適用(suitability) 時有所影響,而且這些因素在招聘歷程中 大多是不被公開承認的。因此,嘗試去
畫認為,想要在學術界裡賦予傑出認定所 謂的性別敏感度,那麼首先要改善的就是 女性在學術過程上的條件。 1. 在招聘過程(hiring processes)中,若
的角色。去欣賞軟技能的價值,就相當 於考慮候選人員本身的特性。因此,這 樣就不會限於著重在「同儕審查出版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或者「引 用索引(citation index)」的數目。
要採用「是否被判定為傑出」來進行篩 選,那麼所有的候選人條件就應該盡
「軟技能」指的是那些不直接與應聘者
可能的公平。女性受到家庭照護職責
具體科學和技術連結、但依然與用來
(caring duties)所影響,造成她們的學
評估候選人資格有關的所有能力和競
術流動性(academic mobility)較差,
爭力。除了常見的能夠以創意和創新
這直接影響她們的出版和國際能見度,
的方式思考之外,還包括社交與溝通
也影響她們累積移動到更高位階所需的 必要資本。想要獲得一個具性別敏感度
能力,諸如能夠團隊工作、能夠有效 率交換意見、管理的技巧,以及在策略 視野、做決策與溝通上面的執行力。
的傑出認定,只能夠藉由改善計劃以及 推薦大學進行性別平等的政策著手,先 讓女性的工作條件相當,如此透過出版
創新作法
和國際能見度來評價是否傑出,才會顯
1. FESTA計畫認為,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
得比較客觀。
招聘過程中,假如依循一個「具有性別
發展出一些不僅依靠學術產出做為導向
2. 升遷(promotion)是一種社會遊戲,
敏感」的傑出認定來做篩選,那麼所挑
的指標(indicators which are not orientated
在追求成功的職涯時,男性似乎較夠理
選出來的「最好的候選人」,便會具備遠超
towards the academic output alone)是迫切
解這種社會遊戲,甚至是較能有效率地
過本身科學成就的技巧與特色。也因為
需要的;要能夠平等地測量科學活動中的
從事這個遊戲,這些都會讓女性處於劣
科學場域是一個相對自主的領域,透過
其它表現,諸如教學、委員會的參與、管
勢。所以,諸如培訓、指導和諮詢支持
探討科學場域中的結構和象徵性權力,
理、行政、知識移轉、公共關係以及擔任
以及相關培訓計劃等措施的實施,都是
能夠再造學術界中所主導的性別結構。
能使女性在科學界中更適配,甚至是處
2. 另外,FESTA計畫建議應該要針對大學
外部專家諮詢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還認為,所 謂的「學術個性(academic personality)」
在更好地升遷過程當中。
和研究機構遴選委員會中的成員發展工 作坊(workshop),促使遴選委員們在
3. 各機構往往依照自身的在地邏輯(local
認定傑出時,能具有所謂的「性別敏感
logic)來認定所謂的傑出,而且傑出之
度 」,也讓他們意識到,目前對於候
(academic way of life),這意味著,在面
認定往往也就是由遴選委員會所訂定
選人的傑出認定其實是主觀的。誠然,
對生活裡的大小事時,他們普遍能夠不受
的,委員會依循在地邏輯去選擇所謂比
假如能將招聘過程和僱用過程當中的社
制於時間來「做科學」。因此,學術贊助
較安全的候選人。於是,若是能賦予各
會性別意識正式化(formalize),那麼
者(如臺灣科技部)不僅是要透過科學成
機構在地邏輯性別敏感度,可能可以打
對研究機構中的公平性(fairness)、透
就,更是要透過科學家所「體現」科學成
破潛藏的性別失衡,以避免面談者找尋
明性(transparency)以及進一步的性別
就的方式來找尋最佳人選。
與自身特質(性別)太過貼近的候選人。
平等也會有所貢獻。
更是一個用來認定傑出的判準,學術個性 描繪了科學家內化過後的生活學術方式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0
這樣類型的工作坊,對參與者來說應該
為何?(2)如何理解客觀理解與公平
式即是進行「工作坊」,利用工作坊提升
是扮演一個「開眼界」的角色,一個性
的評價歷程?(3)如何在機構中實施
當前大學與研究機構上位者的性別敏感
別工作坊應該遵循三個步驟:第一、參
工作平衡政策?(4)是否需要法律程
度,如此才能從根本解決女性人才流失的
與者應就自身的經驗、背景以及情緒做
序或者是否需要重新設計既有的法律程
問題。不過,以臺灣的經驗來談,能擔任
自我反省;第二、與其他人交換意見;
序,來保證客觀且性別中立的評價。
招聘或升遷審查委員者,皆是某種程度的
第三、以第二步驟為基礎,發展行動替 代方案。如果這三步驟可導致工作坊的 參與者願意去做改變,那麼這個工作坊
上位者。既是上位者,通常並不容易接受
結語
自己必須「被上課」的事實。因此,所謂的
從以上FESTA計畫成果的回顧,我們可以
工作坊,應該以何種形式進行,加入什麼
便會被評價為是成功的。
發現,科學界不僅在從業人員性別比例上嚴
「誘因」,才能有效提升參與意願,避免
工作坊的目的是要改變以下概念相關
重不均,在認定傑出的觀念上,亦仍有許多
上對下或宣導式作法,值得進一步仔細思
聯 的 態 度 和 行 為:同 性 社 交(h o m o -
應矯正的偏差。這些隱微的概念,常常是科
考。或許,如何結合大學與學術機構最重
sociality)、相 似( 男 性 )品 質 = 安 全
學主流人才決策者不自覺、卻不斷影響女性
視的資源挹注方式,來設想同時挹注性別
的 候 選 人、維 護 特 權(社 會 性 別 /階
進入科技領域以及在科技領域升遷的原因。
敏感度的方法,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向。
級)、忽略母性(maternity)、天花板效
FESTA的計畫成果,建議了在二個階段
應(ceiling effect) ,並且設法刺激一個開
(招聘、升遷)以及兩個面向(機構在地
放且具有建設性的辯論,而這下面幾個
邏輯、品質與軟技能)上,必須注入「性
可能是較為常見的辯論方向:(1)現況
別敏感度」;而注入的方法,最重要的方
*本文是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 劃推動計畫」成果之一部分,該計畫由本文 第二作者蔡麗玲主持,感謝計畫共同主持人 彭渰雯、洪文玲共同協助討論本文。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11
學術文章的影響力及其量化指標 蔡天怡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求學歷程中,不免基於課堂要求或種種
經過幾位相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審查,通過
原因,必須查資料、寫報告。幾年前,一
審查後才能刊登發表;而被引用的次數高
次訪談中,一位大學生告訴我她做報告查
的文章,表示文章是熱門而備受矚目的,
找網路資料時,會留意資料的權威性,她
被許多學者引述於自己的文章中,受到同
科學、技術、社會科學等領域,逾一萬
說:「如果那篇文章是PDF格式,就比較
領域的專家學者援引討論。
種期刊。
2016年推出名為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InCites JCR)新一代版本,但一 般仍慣稱JCR。根據官方網站,目前收錄
可靠。」聽到身為堪稱美國頂尖大學的高
許多時候,我們也會同時搭配其他形式
材生竟出此言,我心中實在捏了把冷汗。
上的條件,來判定這個期刊的優劣。滿足
影響係數是期刊層次上的評比,可用來
在各種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人人可為作
「好」期刊形式條件還包括《圖書館學與
判斷期刊文章的品質,亦可應用於評鑑學
者,網路文章品質良莠不齊,若未經過濾
資訊科學大辭典》中關於期刊評鑑所提及
者的研究表現或一所大學的聲望。在學者
篩選,難保內容品質理想。回想自己動手
的項目,如:期刊的退稿率高、編輯群國
和學校層次上的應用,往往是以一位學者
查資料的經驗,面對查得的諸多文章,除
際化、每篇文章的審查委員不只一人、審
或一所學校特定年度間,該學者或該校所
了考量主題相關程度,你通常還考量了些
查流程規範標準化而快速、被權威性高的
產出的論文篇數及這些文章發表之期刊的
什麼呢?
資料庫收錄、被引用的次數高,以及被權
影響係數高低作為評鑑依據。
判斷學術文章的品質或權威性,其中一
威學者/期刊所引用。其中,運用每篇文
值得注意的是,影響係數無絕對的高低
個簡便的方式,是透過量化指標來了解文
章平均被引次數來評鑑期刊的影響力是一
標準,也會隨著年度變化。JCR收錄的期
章的影響力。一般認為被引用次數越高的
種常見的方式,而最常用的作法,是透過
刊以歐美地區之刊物為主,且僅收錄WOS
文章,影響力越大、越具權威性、品質也
學術界人盡皆知的影響係數來判定期刊的
資料庫中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越高。不過,透過單一的量化指標來判定
優劣。
(SCIE)及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文章優劣亦非絕對精準。因此,本文將從 刊登學術文章的「期刊」談起,簡介常用
影響係數的計算方式與評鑑層面
(SSCI)的期刊,未收錄於SCIE及SSCI 之期刊則無影響係數(至於哪些期刊收錄
於評鑑學術期刊之方式,再著眼於評鑑方
影響係數是由加菲爾德(Eugene
於SCIE及SSCI,則可透過資料庫公司的
式中廣為學界所用的「影響係數(impact
Garfield)所創,用來評鑑學術期刊影響力
Master Journal List查詢:http://ip-science.
factor, IF)」,說明其計算方式及主要
的一種指標,也是目前具有高度公信力的
thomsonreuters.com/mjl/)。不同領域的
的評鑑層面,進一步說明2005年由赫希
指標之一,每年由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期刊被收錄於JCR之情形不同,且不同領
(Hirsch)提出,而後擴及衡量期刊文章
Citation Reports, JCR)資料庫公布最新數
域期刊的影響係數高低差距甚大,無法以
質與量的「赫希指數(H-index)」,並
據。以A期刊2016年的影響係數為例,其影
同一標準看待不同領域期刊之影響係數。
討論近年來因應各種社群媒體發展而來的
響係數是指該期刊在過去兩年(2014~2015
由影響係數的計算方式可知,影響係數的
「另類學術指標(altmetrics)」。
年間)所出版的文章,平均每篇文章在
數值高低不免受到該領域文章發表量、速
2016年被引用的次數,其計算方式如下:
度以及該領域學者引用文獻之方式和特性
評估學術文章來源的常見作法 論及學術文章的評估,可從刊登學術 文章的刊物 ――「期刊」,也就是文章的
過去兩年文章在 2016 年被引用總數 過去兩年出版文章總數
等因素影響。一般而言,生物醫學與特定 工程、科學等領域,其文章發表量較多且 快速,期刊影響係數方能達到10、20,甚
來源談起。「期刊」是指固定每隔一段時
所謂的「總被引次數」,係指被Web of
至30以上,較能明顯區辨刊物影響力之大
間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其主要讀者來自
Science(WOS)資料庫所收錄的所有期
小。相形之下,一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
學術社群,往往是大學師生及研究人員,
刊文章引用的總次數。也就是說,倘若一
期刊,除極少數領域(如心理學),一般
而其所收錄的文章通常由該領域的專家學
篇文章被非WOS收錄的文章所引用,並不
影響係數較難達到5以上的數值,不少領
者撰寫,常見的期刊有月刊、季刊、半年
會計入總被引次數中。而JCR除了提供其
域中,多數期刊的影響係數都在3或在1以
刊,然而,有些期刊可能因為稿源不足或
所收錄各期刊之影響係數(近兩年),亦
下,甚至有些領域的重要期刊受限於發表
其他原因,未必能夠如期地定期出版。
提供五年影響係數(5-year impact factor)
語文等,未被列入JCR影響係數的計算,
一般所謂「好」期刊,往往是經過「同
及其他多項由被引次數發展而來的指標,
因此,較難以影響係數有效區辨這些領域
儕審查(peer-review)」,定期出版,且
其查詢方式可參考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
各種期刊的影響力。
其所收錄之文章的被引用次數較高。也就
部落格之說明:http://tul.blog.ntu.edu.tw/
是說,每篇文章發表在這個期刊之前,都
archives/1831。
儘管當我們用影響係數來評鑑期刊及其 文章時,往往是以評鑑其品質為目標,認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12
為影響係數愈高的期刊愈具聲望。然而,
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計算引文數時應扣
資料庫提供的指標之一。其計算方式係將
此處「品質」評比有其限制,單指透過特
除自我引用的次數,也有人認為不宜全面
2 年內(或特定期間)該學者/該期刊/該
定期間、特定期刊之文章平均被引次數來
排除自我引用來計算等等,但影響係數的
校所有文章依照被引用的次數由高至低排
看其影響力,並無法了解該期刊文章其他
計算係將所有引用一視同仁,只取其量。
序,並找出「有h篇文章至少被引用h次,
面向之品質。此外,單以被引次數來評斷
凡此種種,皆是運用影響係數進行各種評
其餘的文章被引用小於或等於h次」中之h
文章或期刊的優劣亦存在著諸多問題。舉
鑑時,備受討論的議題。當然,我們並不
例來說,雖然一般學術文章正面引用的情
能否認影響係數有其重要價值,只是不宜
形居多,但也可能出現負面引用的情形。
將影響係數視為評價期刊文章唯一或絕對
作者引用一篇文章可能基於認同其論點,
的指標。
也可能是為了反駁其論點或指出其缺失。 再者,有些引用可能構成文章的重要部分
赫希指數的計算方式與評鑑層面
值,該數值即為赫希指數。由於h值為篇 數/被引用次數,故赫希指數的數值必為 整數。赫希指數數值愈高,代表其所發表 的文章數量及被引用的次數皆愈高,往往 被認定為研究的質與量俱佳。
(如:理論架構、實驗方法),有些可能
赫希指數原用於評鑑一位學者文章質與
舉例來說,一位學者近2年發表的文章
只是枝微末節的引用,但影響係數的計算
量的綜合表現,而後擴及不同層次上的評
共計10篇,將10篇文章依照被引次數高至
將各種引用情形同等看待,無法反映各種
鑑,可應用於期刊層次上,亦可用於大學
低排,其中,5 篇至少被引用5次,而其餘
引用情形。而自我引用的情形也是備受爭
系所層次上的評比,也是目前不少綜合性
5篇皆被引用小於或等於5次,則該學者的 赫希指數即為5。圖一A、B 兩位學者的 赫希指數皆為5。 相較於取平均值的影響 係數,赫希指數的計算方式 同時評估了研究的質(被引 用的情形,即影響力)與量 (發表的文章篇數),較不 易受到極端值的影響。不 過,赫希指數也因而難以反 映特殊優異之研究表現。例 如:若一位學者發表了5篇 文章,但每篇文章皆被引用 超過20次,其赫希指數仍為 5。目前不少資料庫(如Web of Science、Scopus及Google Scholar)提供赫希指數計算 功能。 其實,每一種學術指標皆 有其限制,就赫希指數而 言,其被引次數的計算來自 特定資料庫中所有文獻之間 的引用關係。也就是說,所 有的被引次數皆來自資料庫 收錄範圍內的文章,但每個 資料庫各有其收錄原則,不 同資料庫的收錄範圍皆不完 全相同。所以,同一篇文章在 不同資料庫中的被引次數往往 不會相同(如圖二所示),若 我們運用不同資料庫來計算 赫希指數,將得到不同的數 值。而如同影響係數,赫希 指數也會面臨諸多運用被引 次數進行評鑑的問題。
焦點話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A 學者 近兩年發表之文章
被引 次數
B 學者 近兩年發表之文章
被引 次數
1
13
1
15
2
10
2
10
3
8
3
9
4
7
4
8
5
6
5
7
6
3
6
5
7
2
7
3
h-index=5
13
WOS 46
36
Scopus 8
153
24
21 109
GS
圖二:同一著作在不同資料庫中之被引次數差異
10
0
10
1
圖一: 赫希指數計算方式示意圖。
示意圖。(Bar-Ilan, J, Citations to the“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indexed by WOS, Scopus and Google Scholar, Scientometrics, Vol. 82(3): 504, 2010.)
另外,無論影響係數或赫希指數等指
外,也有人認為只要運用有別於採計資料
外,社群媒體上的各種行為(包括分享、
標,皆無絕對的高低標準。如前所述,每
庫中被引次數的方式來衡量研究影響,即
轉載等)也將面臨引用次數計算所需面臨
個領域的發表與引用特性甚為不同,這些
所謂「另類學術指標」。
的問題,如:可能是正面的分享,可能是
指標固然提供一個比較基準,亦可作為了
目前已有不少現成工具(如altmetric.
負面的批評,亦可能是轉載自己的研究成
解學者或期刊聲望的參考依據,但並不適
com、Impactstory、Plum analytics、PLOS
果等。因此,即便目前已有許多工具可協
合以相同標準看待不同領域之期刊或學者
ALM、Kudos、Webometric analyst)可協助
助我們計算文章的另類學術指標,若欲建
的研究成果。
分析一篇文章於社群媒體及線上平台之影
立一套完善的計算方式來評鑑文章的影響
響力。然而,當我們運用這類工具計算另類
力,仍相當不容易。
另類學術指標的概念
學術指標時,亦受限於該工具所認定與擷取
未來展望
隨著各種社群媒體的興起與發展,原
之社群媒體資料。以Altmetric.com為例,
本以社交目的為主的平台,也隨著使用者
其官方網站提供了分析範例及用以分析之
綜上所述,各種指標數值的高低固然有
的使用行為改變開始有了變化。學生可能
資料來源說明(參見https://www.altmetric.
其效用,亦可作為評鑑期刊文章品質的快
在社群媒體上討論功課,學者可能在社群
com/details/4494895?src=bookmarklet及
速參考依據,但我們在評價一篇學術文章
媒體上分享與討論自己讀到的文章。社群
https://www.altmetric.com/about-our-data/
時亦須多方判斷,不宜完全仰賴指標的數
媒體充滿各式訊息,許多時候亦發揮了極
the-donut-and-score/)。雖然該工具已涵蓋相
值,而忽略對於文章實質內容的判斷。另
大的影響力。學術界這些年也注意到社群
當多元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仍有其限制。
類學術指標有著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媒體的力量,於是,許多學者開始討論評
舉例來說,臺灣或許較多人使用Plurk而非
議題,未來如何有效運用更是有趣但充
鑑期刊文章或一位學者的影響力時,除了
Twitter,但Altmetric.com網站並未將Plurk
滿了挑戰。
採計傳統的被引次數,或許可加上這篇
上之數值納入計
文章或這位學期所撰寫的文章在社群媒
算。此外,廣義的
體上受到關注的情形,方能更全面地掌
社群媒體種類不勝
握其影響力。這是所謂「另類學術指標
枚舉,而不同平台
(Altmetrics)」的概念。
甚或同一平台的各
另類學術指標的源起可追溯自2010年
種次數之意義皆有
普利姆(Jason Priem)在Twitter上提及
所不同,無法同日
「另類學術指標(altmetrics)」,而後
而語(如Facebook
寫了「另類學術指標聲明(Altmetrics
的按讚或分享數
Manifesto)」(http://altmetrics.org/
無法完全等同
manifesto)。然而,其定義至今仍有些紛
Tw i t t e r的 轉 推 次
歧。最常見的定義是透過社群媒體或線上
數),所以,計算
工具,取得各種線上活動的次數統計來計
另類學術指標時,
算研究影響力。而此處社群媒體的各種線
究竟該納入哪些平
上活動,可能包括推文、分享、轉載、下
台?又該如何計算
載、點擊、儲存、加到書籤/我的最愛、
次數?凡此種種皆
評論、評分、推薦、追蹤訂閱等次數。此
充滿了挑戰。另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科技報導
14
對查資料、寫報告個人而言,過濾篩選相
com/)等平台上建立個人學術歷程檔案
各種資料庫及工具所提供的量化指標,
關文獻時,除了從相關與適切程度作考量,
(personal profile)。而協助學者建立並
使我們能有快速評估期刊文章的依據 ,
亦可參考該篇論文的作者與出處,透過不
整合自己的學術歷程檔案已是現今圖書資
如何有效整合並提供更全面且公平公正
同的量化指標了解該期刊、該作者的影響
訊相關機構努力的方向,例如:運用Open
的參考數據,是目前各界努力的方向。
力,甚至利用另類學術指標工具,了解該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
作為查資料的個人與發表文章的學者,
文章在社群媒體的影響力。此外,由於每
Scopus Author Identifier、Web of Science
若能真正了解各種指標的意涵並適時適
個資料庫、每一種指標皆有其限制,應避
Researcher ID及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度地參考各種指標的數值,才不致跟著
免過度仰賴單一資料庫來查找文獻,亦應
Profile,協助每位學者建立個人學術識別
數字隨波逐流而亂了自己對文章品質評
避免過度仰賴單一資料庫所提供的指標。
碼,並整合個人的學術履歷。近兩年來,
估與把關的方寸。
對學者而言,除了致力充實自己文章
國內的研究型大學開始利用學術識別碼,
的質與量,適度地善用各種社群媒體亦
協助學者建立並整合其學術履歷,同時更
成為今日學者提升自己學術成就能見度
有效地協助學校推展機構典藏,亦有助學
的方式之一。舉例來說,愈來愈多學者
者掌握自己的著作在各資料庫及社群媒體
在Google Scholar Citations(https://scholar.
上的影響力。例如:臺大學術庫(NTU
google.com/intl/en/scholar/citations.html)、
Academic Hub: http://ah.ntu.edu.tw/)中,
ResearchGate(https://www.researchgate.
個人履歷之著作介面的呈現,除了書目
net)、Academia.edu(https://www.academia.
資料,更整合了該文章在Altmetric.com、
edu/)、Mendeley(https://www.mendeley.
Scopus及Web of Science之被引情形。
延伸閱讀 1. 黃慕萱,〈統計小辭典―h-index指標〉,《評鑑雙月 刊》,第11期。2008年。 2. Erdt, M. et al., Altmetric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e-ofthe-art in measuring research impact on social media,
Scientometrics, Vol.109: 1117-1166, 2016. 3. 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http://tul.blog.ntu.edu. tw/archives/tag/impact-factor。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SciTech Reports
15
邁向臺灣生醫器材產業的優良環境 劉子銘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院副教授
在世界經濟成長與人口老化的大趨勢
一番經濟榮景(特別是資通訊產業),提
在其他國家不見得有能力協調通路相關
中,各種醫療與照護的支出成本不斷攀
供晶圓製作、封裝、電子電路設計到成品
資源,產生客戶的信賴與忠誠。
升,衝擊各國健康保險的營運、侵蝕國家
組裝的完整製造鏈。但這些產業多數的注
的經濟成長,成為國家越來越沉重的財務
意力都投注在硬體建設與下一代生產技術
負擔。為了有效緩解這個經濟壓力,許多
的研發,忽略了終端客戶的聲音;不擅於
臺灣的代工產業盛極一時,造成許多學
國家已擬定對應政策並投入資源,結合民
將需求轉為規格;更遑論將前瞻的規格轉
校以就業為目標開設系所、培育相關專業
間資金,推動醫療器材的創新及個人化的
為智慧財產布局等。長此以往,忽略了市
人才,但由於產業操作密集的特性,並不
醫療服務,期望能藉此提升治療與照護的
場的脈動與轉變,現在中國與新興市場崛
需要太多的研發人力;同時代工產業因為
成效、降低醫療成本。
起,各國均開始仿效臺灣模式,壓縮臺灣
缺乏品牌經營的價值結構,對於創新、研
但由於醫療服務與疾病種類的異質性、
的利潤空間,低附加價值的產業為了降低
各國醫療環境與就醫文化的差異性、各地
勞動成本,將工廠外移;另一方面,由於
市場通路的封閉性、醫學病理的專業性、
Facebook與Google等新型態公司的崛起,
以及它對於安全的絕對要求,使得醫療器
造成資通訊產業著重服務模式的創新,
材的創新乃至於創業的實現,需要醫療照
並改變消費型態,這使得硬體製造商不再
護、工程科學、智財法律、法規品管、生產
那麼接近終端消費者,同時也遠離利潤核
製造、商業營運等不同專業的協同合作,針
心;新興的物聯網概念也是一樣,純硬體
對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提出概念醫材,
事業不再具有利潤空間。由於醫療器材事
透過嚴謹的設計活動與臨床驗證,才能
業的毛利高且與許多資通電的設備有關,
演化出最適配的產品定義與規格。確認解
同時相關事業的產值也不斷上升,這自然
決方案後,在邁向商業化的過程裡,還需要
使得臺灣大企業開始思考,如何能將自己
有即時的專利分析與申請、一絲不苟的法規
的關鍵技術運用在醫療問題或系統上。
高等教育的職業訓練化
究與設計自然吝於投入資源,這些因素造 成高等教育所訓練的博士班研究生,只有 從事教職或研究工作的單一想像。由於醫 療器材著重於創新,新型解決方案的導入 與創新後的科學驗證工作,無疑是博士班 訓練最佳的實踐,要求學生能在實作中訓 練文獻回顧、定義問題、設計實驗、確認 想法的思考流程。然而由於近來社會興起 不需要念博士班的想法,學生多半急於取 得文憑,進入職場,對於定義問題乃至於 實驗的方法學,缺乏實踐耐心與自我培養 的意識,這造成博士班的訓練傾向於研究
稽核、與時俱進的政策環境、具有相關創
但是,資通訊代工產業多半針對消費
業經驗的天使資金、乃至於有領導力、有實
性產品,藉由規模化製造來分攤設備與
踐力、有國際觀的新創團隊,才有機會讓
人力的成本,仰賴大量的現金流維持公
創新的概念實現成為病患可以使用的產品,
司的運作;而醫療器材產業由於疾病的
另一個嚴重的人才能力問題為臺灣的高
獲得實質的利益。因此,要孕育一個利於醫
異質性,較像是量身訂做的手工業,人
等教育以考試選材、缺乏實作與思辨,並以
療器材創新的利基環境,得清楚其全球產
力組織相對精
業的價值鏈,乃至於國際的投資併購鏈是
實。由於有規模
如何運行的,從而才能發現臺灣本身所可
與體質上的差異
以扮演的角色,以及面對的挑戰課題。
及認證與市場通
臺灣擁有良好的大學研發能量、完整的
路的困難,因此
資通訊代工產業、技藝精良的醫療體系,
一般資通訊的代
但這三個專業群體,受限於養成的方式,
工產業一時間難
有其思惟的慣性,阻撓著醫療器材的合作
以轉換投入高階
設計與價值共創。若能將洞見相互結合,
醫療器材的長期
善用這個潮流的優勢區位,必能創造新的
戰線,多半選擇
經濟動力。
不需法規認證 的健康與運動監
產業的代工思惟
測,並且策略性
臺灣的晶圓代工與成品製造業,擅長
的切入流行性市
以製造技術改良品牌商所開出的規格,實
場,但這又回
現大量生產,同時降低產品成本,在全球
到品牌競爭的主
化的經濟分工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創造了
場,代工型產業
固定可見範圍的問題,而非思索一個尚未 被解決,亟待重新定義的問題。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科技報導
16
系所分裂知識,造成過度著重於「技」的培
工作時數,加上美國醫學院是學士後,有
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能與他人溝通合
養,而忽略一件事的整體哲學思惟與觀察角
許多醫師在大學念過工程科系,因此他一
作。這些心理素質與群體技能,在以考試
度。4~7年的訓練下來,學工程的只是追求
個人就兼具了工程與醫師的思惟,降低專
領導教學的臺灣是較難培育的,而許多家
更好的技術規格,卻忽略醫師需要的是協
業合作的隔閡。
庭又將教育的責任委由學校完成,這會使
助決策的到位方案,過多的設計反而帶來
此外,亞洲國家的醫師訓練被要求高超
得情況變得更糟糕,學生高中以前的時光
過多的安全風險;學醫學的讓自己成為診
技藝,透過經驗與手感,做出一般機器做
即是將大量的知識塞到腦中,而是否能理
斷與開刀的能者,重視風險控管,卻忽略
不到的治療成效,這時就會降低對於醫療
解消化?能否有系統的組織思考?均非教
新技術有可能簡單的解決臨床問題;學商
器材的仰賴;相對地,個人主義興盛的美
學的重點,使學生在趕忙於念書或是補習
的重視財務與管理,卻忽略新創的無形價
國,卻是重視團體作戰與流程,以醫療器
的生活中,缺乏其他挑戰機會來探索與認
值與可能性。過度強調「技」的鑽研,缺
材輔助,來降低技藝差異所帶來的風險。
識自我。而考試是以個人為單位的競爭方
乏橫向的理解與溝通時,其結果即專業本
因此在東方社會中,醫療器材的創新要面
式,缺乏與他人合作的體驗,讓青年學生
位主義,缺乏對於人的關懷與同理心,往
對的是醫師的技藝權威,除非是必要的醫
缺乏價值觀與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於是
往無法共創產生最佳的解決方案與設計。
療器材或是突破框架的醫材,不然許多改
當有一天不同背景的人要建構一個團隊、
高等教育如何訓練跨領域溝通的人才?如
善性的醫材設計,很難在討論當中出線,
一起思考問題解決方式時,對於彼此工作、
何連結不同專業的能力成為一個更有力的
這是一個社會對於醫療專業養成訓練所造
權利義務的分配,就缺乏一種共識基礎與理
智能有機體?這些問題將會是臺灣面對未
成的需求差異。此外,一個社會對於醫療
性探討的過程。這些書本以外的「常識」,
來重視創新與價值產業型態的挑戰。
經濟的規劃方式,也會造成醫療器材創新
如果高中前沒有經驗,還可以在大學的社
的機會差異,例如臺灣地窄人稠的特性,
團活動中磨練,但是當學生流連網路,越
導致醫療的可及性高,這使得一些遠距醫
來越少參與社團活動時,這樣的人際互動
醫師離臨床現場最近,有許多第一手的
療的概念在臺灣缺乏價值;可及性高也讓
能力將是生疏的,則截長補短的綜效無法
觀察,但因為在救人的當下,需依照流程
家醫制度不易落實,診斷與檢查都集中同
產生,更不用談哲學層面的願景了。
判斷處置,創新往往代表高風險,有時還
一間醫院,且能在半天之內完成,這讓資
會惹來糾紛,對於創新卻是如大禹治水般
訊的匯流較為容易,不會有時間浪費的問
過家門而不入,加上醫師在臺灣的健保體
題;臺灣採用全民健康保險,沒有昂貴的
在臺灣的醫材創新創業,還存在許多客
系下,工作量繁重、有升等的壓力在教學
私人醫療保險費用,許多器材的給付價格
觀環境的挑戰。當團隊集眾之智,找到具
醫院有時還需要發表論文,醫師其實沒有
都不高,且有總額給付的上限,導致新發
有市場潛力的臨床問題,並且有了創新的
太多時間整理自己的觀察,以及無法抽空
明的醫材很難有利基。以上例子均顯示,一
解決問題概念後,隨之而來的是智慧財產
用工程師的想法做比較性的思考。美國多
些在臺灣看起來不存在的問題,其實在國
保護(移轉)、法規驗證、臨床試驗、保
數的醫師是獨立執業個體,醫院只是醫術
外不同的醫療與社會環境,仍然存在創新
險給付規劃,以及資金的募集。在代工產
的實施場所,僅備有重症醫師與護理人員
設計的需求,因此臺灣與其他國家環境不
業,許多原創專利早已由品牌商布局,因
在機構內待命,因此醫師可以決定自己的
同,擁有流程改善或是整合服務的創新,
此當許多臺灣的公司想推出自有品牌時,
反之亦然,這種
往往要面對訴訟競爭的手段,賠上高額和
醫療文化的差
解金。高階醫療器材產業是以創新為根
異,導致許多醫
基,提高原創專利的依賴性,一旦進入市
療器材的設計潛
場被判侵權賠償,公司往往沒有足夠的資
在價值被錯估。
金因應,事業也因此結束。所以在智慧財
醫療文化的差異
保守的資金、法規、法令環境
產的佈局上,必須一開始就謹慎規劃侵權
考試導向的知 識教育
與攻防策略,核心專利所委託的事務所,
創新的本質,
訟攻防經驗,然而,有能力做到這樣服務
是一種沒有標準
品質的事務所索價不低。初期的種子資金
答案的探索,需
多半僅能負擔核心專利的布局,後續的智
要有問題解決的
慧財產維護與管理,必須規劃到長期的募
好奇心,而在醫
資計畫中。這樣的策略在臺灣會遭遇的問
療器材跨領域的
題是:新創技術多來自大學研究機構,專
合作中,除了對
利常以低價委託撰寫,往往會造成專利並
於問題的熱情與
不是針對實際的商業情境去宣告範圍,其
嚴謹處事的科學
保障公司營運自由的效力也不足。此外,
態度,更需要了
公立大學的專利被視為國有財產,授權後
需具有好的原創專利撰寫經驗以及國際訴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焦點話題
SciTech Reports
17
無法被再授權,這會限制新創公司被另一
理、化學、生物學、電子電機工程,機械
進行募資,使新創者的股權不至於被稀
家醫療器材廠併購的可能,價值鏈就無法
工程、材料工程等,因此在評估一種新技
釋。但臺灣的投資人多屬保守的資本家,
延續,也因此阻斷出場的可能性,由於很
術規格的安全風險時,單一專業的審查員
難以接受淨現值的推估方式做階段性的早
多醫療器材公司是以被併購作為獲利的模
很難做出評斷,而臺灣的法規未跟上新的
期投資,而是習慣投資一兩年內會上市
式,因此少了被投資的潛力。更甚者,學
趨勢、人力不足等缺點,再加上許多方式
的大標的,就算有早期投資的意願,也
校技轉單位缺乏市場估值的經驗,為了擔
(如de novo)或是軟體醫療器材的規範闕
希望是以實質資本比例,占70%以上的多
心圖利廠商,均以成本法估算專利價值,
如,造成新創醫材的臨床試驗需要花很多
數股權,所以,臺灣資金環境有別於矽
缺少可談判的空間,這是因為臺灣長期缺
時間確認安全,拖延核發執行許可。許多
谷,缺乏的是具有連續創業經驗,對於醫
乏無形資產評價的活動與資料庫,許多估
新創醫材因此沒有選擇在臺灣作為早期開
療器材具有成功推升能力的天使投資人或
值沒有可參考的根據來論述公司的可能總
發的實驗地,縱使臺灣有世界級的藥物臨
是策略投資人,這樣的投資人不只帶錢,
體價值,最後造成學校在持股時產生不合
床試驗中心,在法規單位無法當責時,也
同時也幫你橋接具有製造以及法規經驗的
理性的股權比例,而與技術相關的教授,
就大大延緩醫療器材上市的時程,產生更
廠商,為產品做好上市的規格定義以及市
也不能因為技轉而進入公司協助早期的創
多的成本消耗。
場進入策略。
業活動,這些智慧財產與技術轉移的困
保險給付是醫院的收入來源。在美國,
由於臺灣有思惟上與環境層面的困境,
如果器材沒有保險給付是很難在市場生存
造成醫療器材的新創仍在匍匐前進的階
的,通常醫療器材會在某項治療或診斷過
段,尚未在全球的分工中取得關鍵位置,
若技術歸屬獲得澄清,成功移轉到公
程中被使用,其給付代碼所涵蓋的範圍會
形成聚落效應。若無法取得產業價值鏈的
司或是成功申請專利,接下來要面對的是
決定該項醫療器材是否能被給付以及給付
關鍵位置,則產業無法永續生根,在這樣
法規拉鋸戰。臺灣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
多少。如果器材產生新的施術流程,就需
的劣境下,現在臺灣醫療器材公司的唯一
管理署(簡稱 TFDA)是臺灣藥物與醫療
要建構新的保險給付令,導致上市時程就
機會是單點突破的拔尖模式,確認未被滿
器材查驗登記與上市許可的權責單位,依
會延遲,經歷7~8年後才會獲得通過,由
足且難以解決的臨床需求,找到破壞式創
照風險等級:器材分為第一級(上市前登
於時程過長,如果不是醫療器材大廠主
新的突破點,並且透過臨床試驗做到最好
記)、第二級(上市前通知)、第三級
導,新創醫療器材公司在面臨這種情形
的治療或診斷效果,以科學驗證,逐步說
時,需運用相同的器材,規劃取得給付前
服醫療體系採用,拔尖的成功例子多了,
與取得給付後兩套的商業模式。但在臺灣
就有機會形成類似美敦力的醫療器材大
進行醫材創業的困難是對於美國不同州的
廠,透過併購就能吸納在地與全球更多的
保險結構缺乏了解,同時對於保險的策略
新創醫材,讓製造與設計有機會在臺灣
也陌生,商業模式也通常是沒有把握的,
深 耕,也創造高階人才的就業機會。然
當取得證照,卻無保險給付時,一樣有市
而,若只是循著過去臺灣代工那種改良式
場進入的困難。
創新的習慣,則不易有獲利的機會,產業
境,是導致許多專案無法以健康的方式繼 續執行的原因。
(上市前審查)。高風險的第三級醫材需 要進行上市前臨床試驗,以證明其安全與 有效性,才能獲證銷售,中度風險的第 二級醫療器材則通常是有前例可循的醫 材(predicate device),在美國可以採用 510 ( k ) 的申請途徑,備齊安全驗證相關文 件與設計歷程檔案,確認新設計無新增風 險,得於90天內獲得銷售許可。不同國家 對於醫療器材的審查重點與方式不同,要 先申請歐洲的CE mark、中國的CFDA、還 是美國FDA的認證,全看市場進入策略。
由上述可知,醫療器材從智財布局、 開發與驗證到保 險給付是相當耗 成本與時間的, 通常需要為募資
510 ( k ) 是美國FDA用以判斷新創醫材在
設定不同的里程
對治適應症(intended use)時,是否與
碑,以動態實質
現有醫材(predicate device)實質等同
選擇權的淨現值
(Substantial Equivalence),且無新增風 險的一種上市前審查流程,申請公司需 提交安全與有效的實驗佐證,以及設計 與生產的品質管控文件。
法,從未來實現 的時間點往回估 算該里程階段的 公司價值,每當 完成一個里程
臺灣法規基本上遵循美國的系統,由
(例如臨床試驗
於早在十多年前已投入藥物的研發,因此
成功),風險下
在藥物的上市認證,具有較明確的標準流
降估值上升時,
程與評估方式,但醫療器材是以創新為基
尋找不同階段資
礎,其涉及的科技領域相當廣泛,包含物
金規模的投資人
也難以找到出路。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全版廣告
科技報導
18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19
抵禦霍亂弧菌 找到其致病機制 中興大學,興大跨國團隊解密霍亂弧菌致病機制 抗菌新曙光,2016年10月5日。
【本刊訊】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
同的課題。然而,因對抗超級細菌的抗生素
環雙鳥糞核苷酸為近20年來細菌學研究上
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
遲遲無法順利發現,因此科學家將腦筋動
最大的突破,它是一種細菌訊息傳遞分子,
瀉疾病。自古以來每次的爆發都造成了人
到了各種細菌上,透過對細菌自身體內系
並控制許多重要的細菌功能,如生物膜的形
類的重大死傷與損害。霍亂因霍亂弧菌引
統的破壞,或許能夠一舉消滅細菌。
成及細菌的致病性等。科學家希冀以阻斷
起,各種菌種致病力不同,當中某些菌種
由中興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周三
更可能致嚴重的病症。常見的感染途徑為
和與美國共組的跨國團隊,成功解析出霍
周三和教授實驗室最近10年來一直利用
不乾淨水源、未煮熟或受汙染的海鮮等。
亂弧菌中極重要與環雙鳥糞核苷酸(c-di-
X射線蛋白晶體繞射技術來探討重要的環
GMP)受體結合蛋白的三度空間結構,解
雙鳥糞核苷酸與其受體的結構,成功解析
密細菌致病機制。
出霍亂弧菌一極重要的受體與環雙鳥糞核
另外,在近年來,因為細菌對抗藥性的 抵禦越趨強大,導致現今的抗生素逐漸失
細菌的聯繫系統,達到抑制致病的作用。
效。在面對全世界「抗藥性災難」的來襲
由於在過去的10年裡,抗生素幾乎沒有突
苷酸的三度空間結構,並瞭解此一複合体
前,全世界科學家皆積極地找尋能對抗「超
破性的新藥,新抗生素難產,因此科學家紛
如何促使霍亂弧菌在腸璧上形成菌落,進
級細菌」的良藥,已成為現今細菌學家共
紛另闢蹊徑,尋找對付細菌感染的新策略。
而分泌大量致病因子。
交大團隊開發高階生醫檢測晶片 交通大學,交大跨領域團隊開發高階生醫檢測晶片 早期檢測癌症生物標記/病毒/細菌,2016年10月26日。
【本刊訊】交通大學技術團隊研發「閘極
東昆教授及師範大學化學系洪偉修教授,
鏈球菌等不同標的物的驗證;檢測平台具8
可拋棄式之奈米電子生醫檢測平台」 ,較目前
同時與許多醫學中心和醫師團隊展開密切
通道並可持續擴充,能同時檢測不同生物標
醫界使用的檢測技術速度更快,同時解決傳
合作,包含臺大醫學院林肇堂教授〈現任
記,對早期癌症及疾病提供絕佳檢測工具。
統半導體矽奈米線電晶體高成本及定量檢測
輔大醫學院院長〉、臺中榮總吳俊穎教授
神鉦生技顏嘉麟總經理表示,神鉦生技
不易的問題。團隊已完成B型肝炎抗原蛋白、
及臺大新竹分院葉伯壽主任等醫師群。
與交大團隊合作多年,證明「閘極可拋棄
肺炎鏈球菌等驗證,並將技術移轉神鉦生技
這項技術創新檢測方法靈敏度已達到sub-
公司,未來可針對早期癌症及疾病病因檢
Fm(< 10 體積莫耳濃度)等級,較目前使用
半導體矽奈米線電晶體高成本、定量檢測
測,成為對抗癌症及各式病毒的一大利器。
的檢測方法靈敏度高千倍以上,檢測時間也
不易的問題。目前已與國內半導體廠商合
研究小組成員包括生醫工程所許鉦宗教
從數小時縮短至20分鐘。技術團隊目前已完
作,結合半導體廠標準製程以達生產高靈
授、應用化學系李耀坤教授、生物科技系吳
成肉毒桿菌毒素、B型肝炎抗原蛋白、肺炎
敏度晶片的需求,預計兩年後推出產品。
-15
式之奈米電子生醫檢測平台」有機會解決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科技報導
20
稀有天藍狹翅螢斑蛾 出現在屏東浸水營區 林務局,浸水營地區首度發現罕見的天藍狹翅斑蛾,2016年10月21日。
【本刊訊】天藍狹翅螢斑蛾(Soritia
這種蛾類只曾經在中部橫貫公路高海拔
藉由這類昆蟲的存在與否,也可以顯示臺
azurea)是2003年由中山大學生物科系教
區段被發現過一次。然而因為目前已知的
灣的中海拔山區被保護的完整程度以及氣
授顏聖紘發現的新物種,只少數在中部橫
標本數量極為稀少,因此過去昆蟲學家
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此次在浸水營地區
貫公路高海拔區發現,最近發現天藍狹翅
對於這種蛾類的生態習性與棲地需求一
發現也代表著此營區的森林環境生態還未
斑蛾也出現在屏東浸水營地區中。
無所知。
遭到人為破壞。
為了瞭解屏東浸水營地區的昆蟲資源以
一般來說,斑蛾科的昆蟲對於棲地環境
目前浸水營國家步道與大漢山林道鄰
作為保護區管理方針的依據,林務局屏東
十分嚴苛,其幼蟲對寄主植物的挑選也十
近地區,因與對外交通尚堪方便,容易因
林區管理處與顏聖紘合作,執行「浸水營
分嚴格,就算是同一種植物,只要生長的
為人為干擾,偶爾也有非法盜獵野生動物
地區(屏東縣轄)特有森林植物之伴生植
位置不對、葉片的質地不對,或是已經先
的事情在此發生,但透過本次調查計畫能
食性昆蟲調查」計畫,研究團隊在研究樣
被其他昆蟲佔據,都很難讓斑蛾選擇產卵
發現天藍狹翅斑蛾表示,浸水營地區在林
區進行調查時,發現相當罕見的天藍狹翅
成為幼蟲的食物。
務局積極巡護、查緝與經營管理之下,中
斑蛾,由於這種色彩絢麗的日行性蛾類對
此外,由於這類斑蛾的祖先來自中國南
央山脈南端脆弱敏感的森林環境仍完整存
於棲地環境十分挑剔,比起許多蝴蝶與甲
部或中南半島的高山,較偏愛溫度低的環
在。除此之外,屏東林管處也再次呼籲,
蟲來說可能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與開發破
境,因此在臺灣牠們只能生存在夏季仍然
大家悠遊山林、徜徉美景的同時,也要記
壞的影響。
十分涼爽的小小山頭上。換句話說,如果
得留意相關安全注意事項及遵守無痕山林
當年的天藍狹翅螢斑蛾模式標本是由知
有任何的工程或開發行為出現在山頂或稜
守則,共同守護環境,當一位有負責心的
名的天牛專家周文一博士所採集,顏聖紘
線上,就可能對於斑蛾科昆蟲造成破壞,
自然愛好者,讓美麗的天藍狹翅螢斑蛾能
發表其新物種。除了臺灣南部山區以外,
會完全摧毀這類昆蟲的棲息環境。因此,
夠持續與之共同生活。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1
透過鋁罐產生類芬頓反應 降低水中砷毒性 中興大學,鋁罐新妙用 興大學者用鋁罐降低水中砷毒性,2016年10月12日。
【本刊訊】由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而在臺灣地區砷中毒最有名的案例,
容易且成本低,可取代傳統所使用的化學
教授與國家同步輻射中心、臺灣大學等單
即為早期南部地區因抽取含砷的地下水飲
氧化劑如過錳酸鉀,提供氧化水中三價砷
位,開發以市面上常見的鋁罐為材料,透
用所發生過的烏腳病。雖然臺灣在自來水
的另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過鋁金屬的氧化還原反應及沉澱、過濾步
管的普及建置後,已沒有飲用水含砷的問
芬頓反應指的是利用含有鐵離子和過氧
驟,能夠有效降低水中砷的毒性。
題,但地下水的抽取做為養殖用水,及因
化氫產生的氫氧根自由基,來氧化污染物
自然地質演化所產生高砷含量土壤的農業
或工業廢水中的有機汙染物的方式,此次
利用,仍有使國民暴露在砷毒害的可能。
研究利用鋁金屬在酸性條件下的類芬頓反
最常見的含砷礦物是伴隨著大量金礦 一起出現的砷黃鐵礦,當金礦被萃取採集 後,含有鐵、硫與砷的砷黃鐵礦則成廢棄
過去常使用金屬鐵來氧化毒性高的三價
應,所產生的強氧化劑,將毒性較強的三
物,經嗜鐵菌與硫化菌等細菌的分解後,
砷,但其表面在反應過程中會產生氧化層
價砷氧化成毒性較低的五價砷,此反應的
所產生的有毒砷會伴隨著極酸的廢水釋放
而逐漸降低反應性。此次研究使用隨處可
產物鐵、鋁離子及五價砷,可藉由酸鹼值
到環境中,例如美國加州、法國、南澳和
得的鋁罐,經簡單的物理處理,磨除鋁罐
的調整至中性,產生氫氧化鐵與氫氧化鋁
西班牙等地礦場的酸礦排水都曾驗出高濃
表面的有機聚合物、剪成小碎片後即可利
來吸附並移除五價砷,可有效降低水中砷
度的三價砷。
用,因鋁罐含零價鋁多達90%以上,取得
的濃度。
國際知名期刊撤回 58 篇論文 Springer Nature, Retractions from Springer and BioMed Central journals, 2016/11/1.
【本刊訊】Springer Nature在11月1日發布
文,同時另有40篇正在調查中;Springer
COPE)。另外,Springer Nature新聞還表
公告表示,其旗下的施普林格(Springer)
公司撤銷30篇,同時另有9篇正在調查。
示這項決定是為了保持科學的正確性,也
與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 BMC)
根據Springer Nature新聞稿表示,他們在
沒有證據表示每位作者皆涉入。
兩期刊將撤回總計58篇論文,作者群主要
收到兩份期刊中論文剽竊指控後,兩期刊
2015年,Springer公司撤回64篇論文,
包含282位伊朗研究人員。兩出版社在調
分別組成了Springer倫理小組以及BMC研
這些論文作者利用假的電子郵件帳號,自
查後發現,這幾篇論文除了出現抄襲、剽
究誠信小組,立刻展開調查,結果發現這
行進行同儕審查程序;BMC在2015年年初
竊等問題外,在審查程序出了問題,同時
些論文至少包含有剽竊、同儕審查與作者
時也因同儕審查問題撤銷43篇文章。兩機
也找到作者操控出版程序的證據。
操縱問題,審查結果目前已通知出版倫理
構表示,他們正在探索新的方法來確保論
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文品質與正確性。
在58篇論文中,BMC公司撤回28篇論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科技報導
全球科技發明獎 臺灣奪6獎! http://www.rd100conference.com/
臺灣得獎技術
【本刊訊】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在臺灣時間11月4日上午於 美國華盛頓揭曉,全臺共有六項技術獲 獎,分別為工研院的「iSmartweaR感知 智慧衣」、「車用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 示器」、「行動輔助機器人」及「可高
▕ iSmartweaR感知智慧衣 ▏
▕ 行動輔助機器人 ▏
結合微型雷達技術NPNS與耐水洗導電紡
是以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設計,透過感
織品技術,開發出的智慧衣,在運動時同
測器與動力輔助,讓下半身癱瘓傷友自
步量測脈博、心跳、呼吸等生理訊號。
行穿著的行動輔具。
速充放電鋁電池」、「SpeedPro製程優化 軟體」;資策會的「視覺化導覽解決方
▕ 車用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 ▏
▕ 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 ▏
案」。今年得獎數與麻省理工學院、陶氏
是以雷射微投影技術為核心,可在駕駛
以石墨和鋁為原料,可高速充放電、大
化學公司並駕齊驅,並超越美國太空總署
視線前方2公尺遠處投射26吋的遠距寬
幅降低成本、安全性高,是未來儲能的
(NASA)、通用汽車(GM)。
幅浮空畫面,讓駕駛幾可同時看到導航
超級潛力新星,具替代鉛酸電池潛力,
路線、車側影像、車況資訊等三個獨立
可應用於汽車電瓶、電動輔具車、倉儲
的HUD影像。
電動車及再生能源儲能等電池領域。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資深評審委員提姆·史 達特(Tim Studt)指出,工研院的創新技 術能在全球百大科技遴選中脫穎而出,從 產業觀點來看,是因工研院具備堅強的科 技基礎,同時這些創新科技還可以迅速地
▕ SpeedPro 製程優化軟體 ▏
▕ 視覺化導覽解決方案 ▏
可根據不同工件,結合切削動力學與最佳
是整合智慧眼鏡,讓參觀者就可享受多
化方法,協助人們更精確地駕馭工具機。
媒體資訊呈現之導覽資訊。
獲業界採用及商業化量產,進而達到產品 上市的目的。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決選入圍者由超 過50組獨立評審小組選出,這些小組是 由各國頂尖研發公司或是國家實驗室所 組成,這個獎項分為五個類別,分別為 測試儀器(Analytical/Test)、電子信息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R&D 100 Awards 是研發領域極為推崇的科技研發國際大獎,每年從全球上千件創新技術中,挑選出100項 年度具重大創新意義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的商品化技術今年已邁入第54屆,已成為市場
技術(IT/Electrical)、機械設備與材料
上鑑定新技術的革命性地位的重要指標。諸如傳真機 (1975年)、液晶螢幕(1980年)、
(Mechanical Devices/Materials)、軟體
柯達照片CD(1991年)、Nicoderm戒菸貼片(1992年)、Taxol抗癌藥物(1993年)、實
服務(Software/Services)、過程與原型
驗室晶片(1996年)和高畫質電視 (1998年)等都曾獲選為當年度的百大科技獎,對人類
(Process/Prototyping),被稱為「發明界
未來生活發生重大影響,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的奧斯卡獎」。
22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SciTech Reports
23
Nature 公布網路研究人員調查 有 65 %曾想放棄 Kendall Powell, Hard work, little reward: Nature readers reveal working hour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 2016/11/4.
【本刊訊】Nature 在11月4日利用網路對 科學家進行調查,發現調查中三分之二的
16%的人表示,他們曾因為壓力,而在研
創作力。而當研究人員做研究的目的只為
究中偷工減料。
了維持生活,並將心思花在經費申請與論
人表示曾有辭去科學研究的念頭,其中
針對調查中12000位青年科學家表示,
有40%的受測者表示一周要工作超過60小
在研究中面臨的主要壓力所在,44%選擇
時。有些人表示申請經費對於年輕研究人
「資金取得與競爭」;19%的人選擇「工
美國國立綜合醫學研究所所長洛爾施
員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作與生活平衡被打亂」;另外有19 % 的人
(Jon Lorsch)表示:「根據美國國立衛生
根據Nature報導,當研究人員被問到研
選擇「論文發表壓力」;7%的人認為是管
研究院(NIH)資料顯示,20%的資深研
究中的挑戰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於持續進行
理階層與政府官僚出了問題;4%的人表示
究人員享有58%的資金分配,另外80%的
研究時,在8820份調查資料中,有65%有
是缺乏明確的執行目標。
研究人員要分配剩下的42%經費預算。這
文發表數量上的話,是否對科學領域發展 是相當大的阻礙?」
退出的想法;有15%的人已經選擇退出。
華盛頓拯救生物醫學研究倡導組織負責
可能會造成青年科學家過大的壓力於尋找
科學研究對於發表論文的意義調查(調查
人皮克特(Chris Pickett)表示:「這些主
經費,進而使他們放棄研究,他認為對於
者可複選),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論文數
題雖看起來為老生常談,但調查後的數據
經費過於豐富的實驗室應重新分配,也應
量是工作成果唯一標準;有三分之一的人
確實發人省思。研究中的壓力可能會影響
該找到如何讓資金更穩定投入年輕科學研
表示他們曾發表過自己並不自豪的論文;
科學成果質量,也有可能會抑制研究者的
究團隊的方式。」
臺灣大學神經系統影響老化和壽命新視野 臺灣大學,神經系統影響老化和壽命新視野 分子醫學研究所潘俊良團隊研究刊登《 Developmental Cell 》,2016年。
【本刊訊】臺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
一直不清楚其詳細的分子機制。
AFD感受溫度刺激後將FLP-6從神經末梢
所副教授潘俊良發表論文,研究內容探討
潘俊良的學生陳彥志首先觀察到,線
釋出。研究團隊接著發現,FLP-6透過AIY
溫度的感受如何透過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
蟲的crh-1/CREB基因突變讓線蟲在高溫
中間神經元,除了活化DAF-9/P450脂質荷
統的交互作用來調控壽命。
(25 ° C)的壽命變短,卻不會影響在低
爾蒙的訊息傳遞,更進一步抑制腸道的胰
過去以線蟲為主的研究證明,溫度影響
溫(15 ° C)時的壽命。CREB對包括哺乳
島素訊息路徑。由於胰島素訊息在老化的
壽命長短並非單純只是改變生化或代謝反
類在內的動物其高等神經系統功能如記
調控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此一發現顯
應的速率,而是透過溫感神經元AFD和中
憶、學習、認知等均具有極重要的作用,
示,動物體利用神經系統的訊號來調節胰
間神經元AIY活化以DAF-9/P450為主的脂
但對其在老化上的角色所知甚少。研究團
島素訊息路徑的活性,藉以讓生物體的代
質荷爾蒙的訊息傳遞,使線蟲在高溫的環
隊發現,crh-1負責記錄AFD神經元對溫度
謝、生理與老化功能得以反映出外界環境
境之下,能維持正常生理所需的壽命,但
的感知,並刺激FLP-6神經胜肽的合成,
的生存條件。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科技報導
24
新一代太空望遠鏡完工! NASA,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Mirrors Will Piece Together Cosmic Puzzles, 2016/11/2.
【本刊訊】美國航太總署(NASA)戈達德
器對於光線過於靈敏,目前將會裝上大型
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遮陽板,除了擋住額外光線之外,還能讓
宣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儀器保持在固定溫度。
Space Telescope, JWST)已全數完工,預計
原預計在2011年發射詹姆斯‧韋伯太空
將在2018年發射升空執行任務,在發射之
望遠鏡,但因經費問題,發射時程改至2018
前,望遠鏡得先進行許多嚴格測試。
年。預計升空後將置於太陽與地球的第二拉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鏡由18個
格朗日點(L2,在兩個大天體的連線上,且在
六邊形鏡組成,是為紅外線太空望遠鏡,
較小的天體一側,太陽與地球連線延伸150
配有紅外線照相機、紅外線攝譜儀等觀測
萬公里處) ,軌道運動週期與地球相同。
裝置,主要任務是利用調查宇宙大爆炸理
在發射前,NASA研究人員會測試鏡片曲
論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將有助於科學家
率是否正常,以確認光學運作正常,並還會
回溯135億年前的宇宙誕生時期,幫助人
對鏡片實行震動與聲波測試、低溫測試,
類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另外還有助於
以確保望遠鏡在環境嚴苛、多變的宇宙中,
協助科學家觀測太陽系外星體。而因為儀
能應付所有狀況,不會對望遠鏡造成傷害。
圖一:太陽與地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Lagrangian point)。(NASA)
圖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完工。 (NASA/
Chris Gunn )
夏威夷 30 公尺望遠鏡公布備案建造地點 Daniel Clery, Backers of embattled Hawaiian telescope select Canary Islands as backup site, Science, 2016/11/1.
感謝支持者與夏威夷當地居民。
【本刊訊】由美國、加拿大、日本、中
而30公尺光學望遠鏡董事會在10月30日
國、巴西、印度等國家共同建造的30公
發表的董事會議紀錄中表示,董事會在縝
30公尺光學望遠鏡由492塊六邊形鏡片
尺光學望遠鏡(Thirty Meter Telescope,
密討論後,選擇30公尺光學望遠鏡的新地
組成,因直徑30公尺而得名,光線測量範
TMT),原預計在美國夏威夷毛納基山山
址: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拉帕爾馬島上的穆
圍在310奈米到28微米之間,是世界大型
頂建造,然而,持續出現反對聲浪,認為
查丘斯羅克天文台(Observatorio del Roque
望遠鏡之一,原計畫將進行暗物質、暗能
此巨型光學望遠鏡不僅會玷汙神聖之地,
de los Muchachos, ORM),作為此計畫建造
量的研究。2015年12月時,夏威夷州法院
還會造成當地生態破壞。原預計在2014年
地點的主要替代方案。在紀錄中表示,毛
撤銷了2011年所頒發的望遠鏡建設許可,
10月動工,但在工程中因當地反對者抗議
納基山還是望遠鏡的首選位置,董事們也
主要理由為在頒發證照前,並未讓反對者
而數度暫停工程。
將積極於毛納基山建造30公尺望遠鏡,並
有機會發表意見。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近期研討會資訊 【2016 臺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1 月 19 日 地點:新竹市∕交通大學
【2016 臺灣風能協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1 日 地點:基隆市∕海洋大學
此研討會即以「We‧Media」做為主題,彰顯出不同於以往的「自媒體」 (包含 YouTube、臉書、部落格等),更是結合與觀眾的互動及回饋,一
臺灣擁有豐富的海陸域風力資源及海洋環境,故擁有世界一級的離岸風
同創造出的媒體內容。延續去年的「群我傳播」主題,希冀能進一步探討,
場與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提升臺灣自主能源、減少石化能源依賴、降低
使用者產製及消費模糊的界線中,對於社會議題、新聞傳布、人機互動、
二氧化碳排放、推動節能減碳及逐漸邁向非核家園,推廣風力發電已成
社會運動、公民參與、資訊傳佈、娛樂媒體產業及大數據運算等面向的
為政府重要的能源政策,成為臺灣下一世代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探討與反思。
【2016 年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2~3 日 地點:臺北市∕科學教育館
【2016 年亞洲國際電子陶瓷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4~7 日 地點:臺北市∕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本研討會以「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為主題,邀請來自以色列、韓國、 法國與臺灣等國際知名學者與展場科學家給予專題演講,進行有關科學
本次會議將邀請來自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之材料、化學、物理、電子及
傳播與科學教育之結合、Maker、科展、教案演示之論文發表與研究及實
陶瓷相關等領域的學者與產業技術專家,探討前瞻電子陶瓷及元件之技
作交流,討論國內外科學教育傳播與非制式科學教育之重要議題,以拓
術與發展。
展國內科學教育傳播學術發展之視野,促進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
【2016 第 32 屆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8 ~10 日 地點: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屆研討會徵稿主題為科學教育相關領域,形式上涵蓋了制式教育與非 制式教育,內容包括科學與數學學習、教學、課程、評量、師資培育、 教育政策、教育科技、科學素養、環境教育、STEM 與新興科技教育、神 經科學、科學史哲等,所涉及之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 球科學、環境科學等。
【R Taiwan 2016 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23 日 地點:臺北市∕東吳大學
本研討會針對 R 軟體各領域的應用,進行觀摩討論,期使 R 軟體深植於 學術研究與產業活動中。研討會主題包含藥物動力學與生化資料分析、 醫學影像與臨床試驗分析、基因系統演化學、生態與環境資料分析、心 理測驗模式與方法、社群網路分析等。
【2016 中華民國數學會年會暨數學學術研討會】 ■ ■
時間:2016 年 12 月 10 ~11 日 地點:花蓮縣∕東華大學
2016 年數學學術研討會暨數學年會將於 12 月 10 ~ 11 日於國立東華大學 應用數學系舉行。本會議之目的在於提供數學及相關領域之研究學者互 相切磋交流之管道,竭誠歡迎相關領域之數學同好參與,即日起開放網 路註冊,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第十五屆造園景觀學術研討會】 ■ ■
時間:2017 年 1 月 7 日 地點:臺北市∕臺灣大學
本研討會主題包含景觀美學探討與文化保存、景觀空間行為與地景認知、 景觀心理評估與恢復景觀、景觀產業經營與區域發展、景觀環境評估與 生態規劃、景觀發展趨勢與環境永續等,藉由學術發表及專題展示研討 之方式,針對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專業成果及政策執行等方面進行產、 官、學界之交流與互動。
25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全版廣告
科技報導
26
產官學研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SciTech Reports
27
誰是「句點王」大腦來解密 清華大學,清華解開「怕被笑」的人大腦之謎,2016年10月24日。
【本刊訊】大家開開心心的聊天、哄 堂大笑之際,突然有個人說了一句話,瞬
顯示著他們較無法透過閱讀笑話或他人幽 默話語引發愉悅好笑的情緒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不解幽默的人,在 日常社交上若碰到障礙,甚至被嘲笑、霸
間四周空氣都像凝結了一樣,話題嘎然
研究人員認為其實「怕被笑」的人大多
凌,部分的人在日後還變成霸凌的加害
驟止。這種人在朋友圈中被稱為「句點
是由後天環境造成,如因幼兒時期與父母
者,感到十分不捨。希望能透過這項發
王」,也因此當朋友談笑嘻鬧之時,他卻
關係疏離、青春期時受到霸凌、成年後遭
現,未來如果學校教育能針對「怕被笑」
渾身不自在,甚至擔心背後的竊竊耳語是
職場霸凌等,這些原因怕被嘲笑的人其大
特質的學生進行引導,培養他們的幽默
在嘲笑他,而這樣的心理作祟,竟可能來
腦認知管理與情緒的連結消失,但所幸不
感,讓他們學習用比較彈性、正面的方式
自於我們的大腦。
是先天缺陷,消失的腦連結都可以透過訓
解讀及感受幽默,並鼓勵多數人都學習不
練將它再度連起來,像是多聽笑話,先學
帶嘲諷的幽默,就有機會讓他們重新擁抱
會聽懂笑話,之後再學著欣賞。
講笑話、幽默感的快樂。
由清華大學習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雨 臻深入研究大腦發現,害怕被嘲笑的人其 大腦掌管與「認知控制」有關 的背側腦區比一般人更加活 化,掌管「情緒」的腹側腦區 則較不活化,因此當他們在閱 讀笑話時,大腦傾向認知控 制、壓抑情緒,無法自然而然 產生愉悅的感受,也就是俗稱 的「解high」。 國外研究顯示,有這樣「怕 被笑」特質的人,約占全世界 總人口的2~ 15%,且英國和 亞洲的比率較其他地區高。 研究團隊5年前開始投入此一 領域研究,想了解「笑點」在 大腦內到底如何運作。這項 研究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術來分析人 的大腦機制,以認知神經科學 的觀點,研究其心智與大腦歷 程,研究成果也登上《科學報 告》(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人員發現怕被嘲笑的 人多半對聽笑話沒興趣,且在 聽到嘲諷型、攻擊型的笑話時 會加倍敏感。實驗結果也發 現,當怕被嘲笑的人閱讀到較 嘲諷性質的笑話時,大腦的背 側皮質紋狀體系統比一般人更 活化,代表大腦進行較多的認 知控制,忙著分析別人是否正 在嘲笑自己;除此之外,他們 怕被嘲笑的人其腹側中腦皮質 邊緣系統卻比一般人不活化,
中華民國一○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產官學研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 Stanford University, New perovskite solar cell design could outperform existing commercial technologies, Stanford and Oxford scientists report, 2016/10/20.
科技報導
廣告索引 冷泉港........................................2 錫昌..........................................3 承洺..........................................4 雙鷹....................................... 5,28
【本刊訊】矽晶材料一直是太陽能電池
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有卓越的貢獻。
勵眾..........................................6 尚上..........................................7
主要材料,而近期鈣鈦礦(perovskites)
然而,這項材料有項缺點,即在屋外
材料也投入太陽能製作材料,其光能與電
曝曬導致材料特性不穩定。矽晶太陽能電
能轉換速率正在追上矽晶材料,也因其製
池能夠在戶外擺放持續25年以上,而鈣
作溫度較低,其製作成本也會比矽晶材料
鈦礦材料暴露在濕氣與光中會快速降解
低,也因其具彈性薄膜,較堅硬矽晶更具
(degrade),其中以錫製作的鈣鈦礦特
應用潛力,各國研究人員紛紛投入鈣鈦礦
別不穩定。研究團隊為了評估新型鈣鈦礦
牟博士.......................................16
太陽能電池研究。
材料,將其放在攝氏100度的環境中持續4
日龍.........................................19
天。此項測試顯示,新型鈣鈦礦材料表現
大華.........................................21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與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團隊 結合兩種鈣鈦礦材料代替太陽 能電池晶體中的矽,研發出新 型太陽能電池。根據研究團隊 論文中描述,此新型鈣鈦礦材 料是一種光電晶體材料,較矽 晶體薄,也更容易製造。在此 新材料中包含兩種鈣鈦礦,其 中一種材料具有1.2 eV 能隙可 吸收比紅外線波長短的光,在 結合另一種鈣鈦礦材料後, 能產生超過1.65 V的開放電路 電壓,提供17%的供電效率, 研究團隊再將4個電池串連疊 堆,電池能產生的轉換效率, 與現今太陽能電池效率相當。 根據史丹佛大學新聞稿 表示,研究團隊則找到更便 宜 、 更有效率的方式:將電 池串聯。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 究員、此論文共同作者雷騰 (Tomas Leijtens)表示,矽晶 太陽能電池需在約攝氏1600 度 的環境下,將矽石轉變為 矽晶體,而鈣鈦礦材料可以直 接在實驗室利用常見材料(如 鉛、錫、溴)加工,並且能 在室溫下印刷於玻璃上。 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與 工程教授麥吉(Michael McGehee)表示,這項新技術 能夠達到20.3%的轉換效率, 與現今矽晶太陽能電池效率 接近,而我們研發的串聯材 料比現今市面上的太陽能電 池成本要低,預計對未來降
出優異熱與大氣穩定度。
洛科..........................................8 益弘...................................... 10,20 均泰.........................................12 技邦/新磊....................................13 倍晶.........................................14 睿嘉.........................................15 智盛.........................................17
尚偉.........................................18
人事................................. 22,23,24,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