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委員鈞鑒: 本人被質疑之三篇論文,已附上原始資料並說明如附檔,茲整理如下: (1) 第一篇論文 Oncogene 2012 一處質疑,原始資料顯示並無重複問題,為 錯誤之質疑。 (2) 第二篇論文 Cancer Research 2013 共有 12 處質疑,幾乎全為 actin control 之問題。原始 full blots 顯示 10 處沒有問題,兩處因圖形過度類似誤植, 已與期刊編輯聯絡進行勘誤。此外,本團隊為確認實驗之再現性,無論 質疑是否為真,我們自 2016 年 12 月起重複所有受質疑之實驗,三次獨 立實驗結果驗證本論文之結論完全不受影響。 (3) 第三篇論文 Cancer Research 2013 共有 3 處質疑,有兩張相片為不慎誤 植,已與期刊編輯聯絡進行勘誤;一處統計柱狀圖為錯誤之質疑。 由本人提供之資料明顯可知,本人團隊受質疑論文為”非意之誤植”,與” 蓄意造假”明顯不同,且許多質疑並非事實。可能原因為刊登版本解像 度降低導致質疑者不察,原始資料即可佐證;即使有誤植處,幾乎均為 非常相像之 actin control 導致誤植,完全沒有蓄意造假所常見之 A 蛋白 重複標示為 B 蛋白之狀況,更可證明非蓄意造假。後續之重複實驗更 可證明本研究之可信度。 本人於 2016 年 12 月 15 日起於 pubpeer 連續遭受質疑,至 2017 年 1 月 4 日止,共約三週。在同一時段內(2016 年 11 月起至 2017 年 1 月止), 許多台灣癌症研究學者均在 pubpeer 陸續遭到質疑。我在這段備受煎熬時 間內,仔細觀察質疑者之特性,可發覺質疑者針對性非常強,會在某一段 時間內針對某位學者所有論文逐一質疑,內容均與科學討論無關,且其中 不乏不實指控與大量情緒性用語;英語似乎並非其母語,且上傳時間均為 台灣之白天,對於受質疑論文作者之回覆與解釋一概不滿意不接受,使本 人高度懷疑此為本國人士有系統的抹黑動作,藉以混淆視聽。雖然如此, 本人仍一本負責態度,均在第一時間設法找尋原始資料,針對質疑一一上 網回覆;但即使提供原始資料,質疑者(應是同一人)仍然持續情緒性用語 攻擊。以本次未遭貴部調查之 2010 年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論文為例, 本人提供原始圖檔放大已可見明顯不同,但質疑者仍持續堅持本人造假; 本人為求公信,已完成重複實驗並獲一致結果。以 2008 年 Nature Cell Biology 為例,質疑者錯誤認定組織切片為同一片,經本人說明連續切片之 類似度以及實驗用意後,質疑者逕行撤除該段質疑,但並無任何致歉行為。 以本次 2013 年 Cancer Research 為例,本人處理方式為:(1)嚴謹之找尋原 始資料,認定何者為對方錯誤指控,何者為本人非蓄意疏失,並於 pubpeer 上第一時間回覆;(2) 無論是否為不實指控,在 12 月 17 日受質疑起立刻
開始重複所有受質疑之實驗三次,以確認論文內容之正確性;(3)聯絡期刊 進行說明與更正。面對可能的非蓄意疏失甚或錯誤指控,本人以最嚴謹之 方法進行說明與再三驗證,望委員鑒察。 最後向諸位委員報告,這段時間,本人的感想。本人投身學術後,以 名譽為第一生命,對科學充滿熱情。不幸近期台大發生郭教授事件,本人 與郭教授分屬不同學校,本人亦非郭教授團隊成員,僅因過去曾與郭教授 團隊之張正琪教授合作,竟導致遭此不幸。這段期間,日日夜不成眠,兩 個月來所有時間花費於尋找原始資料,以及指導學生重複實驗驗證上,以 證明自己的清白與踏實,而原有之研究工作幾乎完全延宕。本人想向諸位 委員報告的是,社會因郭教授事件,以獵巫心態看待與郭團隊有任何關連 的人,以及任何在 pubpeer 上遭檢舉之台灣學者。本人在 pubpeer 上焚燒學 術名聲三週,現又遭科技部調查,但若未來證實本人的疏失並非蓄意造假, 本人之名聲與精神戕害早已無法恢復。懇請各位委員考量,在調查時需考 慮受牽連者所遭受不公平對待之狀況:試想若在尚未確認證據充分前,就 以 pubpeer 的公開方式,採取無比嚴苛態度逐一檢查台灣所有生醫研究者 的所有研究成果,並先預設立場認為錯誤均源於惡意造假,且在網站上加 入大量情緒性用語,會有何種結果? 科學當然可以被質疑,可以被再驗證, 但若證明並非蓄意造假,僅是不慎誤植;甚至多數是非事實之錯誤指控, 我們這些受牽連的學術從業人員的心聲是否應該被聽到? 蓄意造假當然 應被調查懲處,惡意指控是否也應被適度制止? 台灣媒體一再聲稱論文造假事件造成台灣學術形象巨大傷害,若本人 確為造假且再三暴露於 pubpeer,顯應不容於國際學界。但本人於 2017 年 2 月剛有論文發表於與受質疑論文 Cancer Research 同為 AACR 系列之癌 症研究知名期刊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附件一);於事件最激烈之 2017 年 1 月,本人論文投稿至引起軒然大波之 Nature Cell Biology 獲編輯及評 審青睞,獲得修改後刊登之機會(invited resubmission)(附件二);此外,本人 亦在 2017 年 1 月連續獲得 Nature Communications 以及 Nature Cell Biology 等頂尖 Nature 系列期刊邀請為審稿人(附件三,附件四,附件五);本人另 一篇論文近期亦在頂尖期刊 Cancer Cell 獲修改之機會(附件六),顯示國際 學界並非對台灣之學術信用一致歧視,乃在於個人的學術表現與信用。 Pubpeer 雖有防弊的正面價值而值得參考,但考量須更為全面,若不當使用 與人云亦云的解讀,恐有淪為報復與抹黑工具之虞。在過去這兩個多月, 因無心之過而像我這樣在 pubpeer 上無端受牽連的台灣學者,被醜化為造 假集團的成員,導致台灣學術沉淪的禍首。未蓄意造假的我們沉默,我們 忍耐,但我們的心聲與不平並未受任何人注意。
最後,我僅冀求未來調查結束後,若本人並非蓄意造假,科技部能正 式來文至學校澄清,並稍稍還給本人以及有相同遭遇,在這場史無前例的 學術海嘯中遭蒙不平的不幸人士一點點公平的對待。以上
敬祝
教安
職 楊慕華敬上 2017 年 2 月 20 日
附件一 本人團隊於 2017 年 2 月 14 日刊登於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之論文: Hsu DS, Hwang WL, Yuh CH, Chu CH, Ho YH, Chen PB, Lin HS, Lin HK, Wu SP, Lin CY, Hsu WH, Lan HY, Wang HJ, Tai SK, Hung MC, Yang MH*. Lymphotoxinbeta interacts with methylated EGFR to mediate acquired resistance to cetuximab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7 DOI: 10.1158/1078-0432.CCR-161955 Published 14 February 2017 (*: corresponding author). 網頁如下:
附件二 本人於今年一月投稿至 Nature Cell Biology 論文獲得修改後刊登之 編輯室來函證明
附件三 本人於 2017 年 1 月接獲 Nature Communications Editor 邀請為 reviewer 之證明信件
附件四 本人於 2017 年 1 月接獲 Nature Cell Biology Editor 邀請為 reviewer 之證明信件
附件五 本人於 Nature 系列期刊擔任 reviewer 證明。2017 年之兩次獲邀 即為上述之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附件六 本人於去年九月投稿至 Cancer Cell 論文獲得修改機會之編輯室來 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