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溫濕機器人

在這個天氣多變的環境中 , 出 門在外 , 我們常常會感覺特別 寒冷或炎熱 , 甚至是突然的下 雨 , 但不幸的是 , 我們已經來 不及多加件外套或是帶把傘了 , 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個溫濕感 測機器人 , 使得我們能夠提前 知道外面的天氣狀況 , 並且做 衣著上的調整 , 或是帶個雨具 , 以避免淋成落湯雞 , 而破壞 了愉快的心情。

Advertisement

優點 :​ 可以在出門前提前了解外面的溫 度和濕度狀況

缺點 :​ 每次開啟都要重新連接 , 中間線 路複雜導致看不清楚顯示板的數字

一開始很迅速的完成了模型的製作 , 但當其他組員寫完程式、接上線路之後 , 發現許多部分的組裝 , 並不是像一開始想的一樣。過程中 , 可能有預設與實際大 小不同的差異、因為重量的不平衡而使作品傾斜、因為複雜的線路必須連接到馬 達或是 LED 燈泡 , 但卻被模型的形狀、外觀所阻擋 , 又因為麵包板的大小放不進 模型中 , 使得模型必須全部拆開等等 , 所以後來其實拆了又拆、改了又改 , 不斷 的重新組裝模型 , 跟一開始腦中預設的模樣 , 其實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程式撰寫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 , 但是在測試時網頁模擬的情形和實際上的執 行狀況有明顯的差異 , 所以我們一直改變程式 , 但是實際的執行上都沒有達到我 們預期 , 這讓我們一直陷入困境無法突破 , 在最後才知道其實不是程式上的錯誤 , 而是有些器材無法執行我們的命令 , 在最後換了馬達後我們才達成我們預期的 狀況 , 然而在達成預期狀況後 , 也根據實際情况對溫度與濕度進行了多次的測試 和調整。

當空氣中濕度超過 500 時 , 在 13 腳位的黃燈會亮起 , 提醒要記得帶雨傘了 , 如 果小於 500 則會亮 14 腳位的綠燈。另外在開啟時 , 機器人的兩隻手臂都會轉到 10 度的地方 , 也就是把兩隻手都放下 , 接下來會使用溫度感測器感測當前溫度 , 並 且將溫度顯示在 microbit 的顯示板上 , 顯示完後 , 如果溫度大於 25 度 , 則腳位 1 的 馬達便會轉 200 度 , 也就是機器人寫著 H 的手會舉起 , 如果小於 25 度就會舉起另 外一隻寫著 C 的手。

在這次作品的製作上我們遇到了許多的困境 , 像是程式的執行、線路的連接 , 這些問題讓我們陷入泥沼內爬不出來 , 然而問題是一層一層疊在一起的 , 原以為 我們好不容易解決了程式執行上的問題 , 卻又遇上了模型外觀的問題 , 因為外觀 是最先完成的所以有許多條件沒有考慮進去 , 讓我們必須要重多方面重新整理改 裝。在遇到問題時其實真的讓我很喪氣 , 但是在組員的幫忙下我們也一步步的解 決了問題 , 這讓我了解了團體合作的重要性 , 所有的想法到成果其實都是從 0 開 始的 , 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不可缺少 , 一但少了誰作品都將無法完成 , 因為在大 家的努力和堅持下 , 我們終於成功的做出我們可愛的機器人了 , 真的很謝謝組員 和老師的協助。

在製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 , 其中包含寫程式的障礙 , 例如在電 腦上模擬程式是正確的 , 但當連接至實體模型後卻沒辦法執行動作或者動作錯誤 , 還有在把線路和 microbit 裝置放到我們製作的模型時 , 因為模型相對較小 , 導 致裝置放不進最初製作的模型中 , 後來一直陸陸續續地改變了機器人的外觀 , 才 好不容易把裝置成功的放進去模型中 , 雖然最終成品和當初設想的草圖不太相同 , 但也意外的可愛。

聽到生活科技課要做出自己的作品非常興奮、開心 , 思考了日常生活中可能會 遇到的問題 , 我們很快的決定要做「溫濕感測機器人」這個小發明。

從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做到現在的成品 , 雖然花了我們很多心力 , 但是看到最後 的成果時 , 真的非常感動。這都要謝謝其他組員以及老師的協助 , 沒有大家絞盡 腦汁的想法、沒有大家分工合作的精神、沒有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 , 就不可能會 有這麼成功的作品出現 , 甚至最後得到老師的肯定 , 還能參加課程博覽會 , 將我 們的作品展出 , 而且在報告時 , 也得到很不錯的成績 , 這個結果真的是從來沒想 過的 ! 更覺得當時的努力都值得了 ! 或許現在的設計還有點簡陋 , 但我相信經過 修改 , 一定會更完善的 !

這次製作「溫濕感測機器人」讓我學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 , 一個人是無法完成 的 , 而我們雖然「分工」 , 但當有問題時仍然互相幫助 , 不吝嗇的提出想法 , 使 大家一起進步 , 我認為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應該了解作品的模樣、確認清楚 先後順序再開始製作 , 才不會需要將最外層的造型反覆的拆開又黏起。最後 , 謝 謝我的組員們以及老師 , 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作品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108 生活科技 學習歷程檔案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