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政治危機議題台法交流座談會 2014/04/05
服貿協議政治危機議題台法交流座談會
與談人:
台灣佔領國會行動至今已二十日(註),為了將台灣的消息近一步傳 播到法國社會中,巴黎狄得羅大學教授彭保羅(Paul Jobin),舉辦了 一場台灣法國服貿議題座談會,邀請了三位法籍台灣研究學者以及三 位台灣人,從不同角度來討論服貿所引發的政治危機。台灣現狀也許 在法國鮮為人知,然而卻反映出亞洲民主化進程,以及所有國家在貿 易上面對中國,面對一個構築其經濟競爭力於獨裁專制體系上的國家 時,所引發的困境。
Françoise MENGIN(梅珍)法國高等政治學院國際研究中心 研究員; Paul JOBIN(彭保羅)巴黎狄德羅大學副教授,現代中國研究 中心台北分部前主任; Damien MORIER-GENOUD(莫達明)法蘭西學院博士後, 中國學術史講座研究員; Wen-Rei CHAN(詹文睿) 法律人; Yu-Jung SUN(孫有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碩士; Gwennaël GAFFRIC(關首奇)里昂大學博士,及法語台灣研 究學會秘書; Wei-Chu SHIH(史惟筑),里昂第二大學博士生。
註:座談會後兩天,佔領學生宣佈由於階段性目標已達成,將於四月 十日自立法院退場。
(圖片來源 / ntdtv) p2
反服貿行動評析 Françoise MENGIN,高等政治學院教授 Mengin首先提到佔領立法院行動之背景,整樁事件的導火線在於《海 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的審議過程。服貿於2013年六月 簽訂,之後政府舉辦公聽會與說明會,而協定內容則需由立法院負責 逐條審查。但立法院內朝野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僵持不下,法案審理 便停滯下來,直到國民黨籍的內政委員會主委決定,將行政命令三個 月未決視為已審查的規定套用在此協議上,送法案至院會準備表決。 然後隔天,也就是三月十八日,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便爆發了。 我們可以自整樁事件歸納出四個重點。首先是這些年來台灣與中國兩 方所簽協定的法理地位。在台灣的法律架構下,這些協議都不是國際 條約,因為沒有遵照《中華民國憲法》裡所規定的程序執行。 第二點則是本事件的國際能見度極低,少數媒體如《世界報》等固然 有報導,但都只是國際見聞的層次,這次危機顯然沒有引起世界多大 關注。 接著,是抗議學生訴求極為特殊。他們既不要求推翻政府,也不要求 重新選舉,僅只要求民主憲政程序確實執行,如此而已。立法院實際 上也並非完全被佔據,只有議事廳及週圍少數地點,立法委員們依然 能各自運作,在此同時立法院長也沒有動用警察權驅趕學生。
最後一點,執政黨國民黨陷入了當前的困境。國民黨不斷強調中國 讓利多過台灣,以及台灣必須藉此走出國際,卻忽略在國際舞台上 封鎖台灣、阻止台灣與其他國家談判經濟協定的正是中共當局的事 實。國民黨本身由於不願排除兩岸統一的可能,因此,在選擇冒犧 牲台灣現狀之險擁抱中國的同時,也在捍衛民主的論述上難以立 足。於是,國民黨極盡所能避談中國威脅,只拿服貿可能帶來的經 濟利益作為續推政策的依據。這也是抗議學生憤怒之所在,要求國 民黨「停止賣台」。 關於學生對政府所提出的四點訴求,最重要的為兩岸監督機制法制 化,必須要先立法、再審查服貿,同時還有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但 有關當局以及國民黨選擇相應不理,拖延回應以期待事件自行降溫 最後不了了之,同時也堅決表達不退回服貿、不重新談判的立場。 這些學生行動相當有組織,儘管於三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夜裡與鎮 暴警察發生衝突,但鎮暴警察血腥鎮壓卻反而使政府蒙受極大壓力 與批評。 最後,Mengin提到了服貿事件中台灣政府極力去政治化的現象。服 貿是由兩岸非政府對口機關簽訂的(譯按:海基會與海協會),兩
p3
邊部長及政府官員僅用「顧問」的身份參與談判,而非政府代表的身 份。協議當中也是,這裡頭沒有任何定義地理疆界、國名的字句,反 倒是「海峽」、「兩岸」、「大陸」這種模糊的字眼一再出現。很明 顯,協定內文全力避免觸及雙方主權。這種「去政治化」舉止促成了 政治層面相當深遠的影響,首先在台灣對外關係上,兩岸關係始終難 以被清楚定義,北京從不放棄武力犯台,台灣也屢屢遭拒於國際組織 之外;對內,去政治化使得民主政治開始動搖,比方說每當有中國特 使造訪,台灣便出動多至誇張的警力維護秩序,比方說親國民黨媒體 自我審查的情況甚囂塵上。無論如何,服貿肯定會對台灣社會所帶來 極為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 / Vivienne Lin) p4
(圖片來源 / 網路)
台灣後解嚴時代之法律面向 詹文睿,法律人 在詹文睿先生的演講中,他以自己的法學背景來解釋蔣介石戒嚴時期以 及解嚴後,立法院審核國際協議的方法。戒嚴時期,審核國際協議的法 案並沒有正式實行;解嚴後,則沒有任何新的法案來填補此空缺,因此 要審核國際協議,只能透過審核國內法案的方式來執行。《兩岸服務貿
易協議》在委員會一讀沒有順利通過,接著馬政府透過他在國會的絕 對多數,強迫使用其他形式通過此協議,才會在三月十七日引發台灣 民眾的怒火。
(圖片來源 / 蘋果日報) p5
全球化還是中國化? 孫有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碩士 對於全球化的討論時常伴隨著自由貿易的討論而出現。全球化論述旨 在解開對於經濟獨立運作的迷思,消除當代經濟學所製造出經濟獨立 於政治、文化的幻覺。因為貿易本身不只改變經濟狀態,經濟上的改 變不只涉及生產方式,更影響消費方式,而在我們的時代中,消費 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與自我認同,而因此構築文化的物質基礎。面 對全球化所產生的焦慮,譬如說在法國,可能顯現為:人們擔心有一 天法國人愛可口可樂勝過咖啡。法國人會對全球化感到焦慮,因為法 國對全世界開放;然而,台灣並非對世界開放,而失衡地只向中國開 放。由於中國的干涉,台灣在國際上沒有穩固的地位,而所有與其他 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都在中國政權的干涉下簽訂。一個國際地位穩固 且對內國族認同明確的國家,好比法國,都為全球化感到擔憂,何況 是台灣,作為一個對外在國際上不被承認,對內國族認同尚無共識的 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所引發的台灣中國化現象,將使得 台灣實質上的獨立從內部崩毀。
雜,因為有些人生於中國,在1949年左右來到台灣,因此自認為中國 人;有些生於台灣卻接受被強制安上的中國國族認同;有些嘗試建立 一個新且全整的國族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六十年之後,台灣在 國族認同上仍然未有共識,而國族認同問題與政黨認同緊緊相連。在 此,我們看到台灣面對中國所出現的焦慮:中國對台灣以政治或經濟 形式的滲透,而此焦慮展現為人民質疑自己政府的國家忠誠度。
在這次抗爭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人面對中國時所出現一種很深沉 的焦慮,而這焦慮源自於台灣人的國族認同問題。台灣經過五十年 日本殖民,日本統治在台灣人的語言、食物甚至性格上,都留下來痕 跡。1949年由國民黨一黨建立的中國政府被中國共產黨打敗,並遷移 至台灣,自此台灣島與中國大陸各宣主權。我們的國族認同會如此複 (圖片來源 / 蘋果日報)
p6
國民黨在台灣的殖民體制 史惟筑,里昂第二大學博士 在這次的政治危機中,有一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認清兩個我們習於迴 避的威脅:國民黨殖民政體的威脅,以及中國殖民野心的威脅。
運動中,也再次運用這種「以商逼政」的手段。例如林義守,另一 位親中大老闆,威脅若不通過服貿他就撤掉在台灣200億的投資。
讓我們從三個角度去理解中華民國是個殖民體制的事實:
在台灣的安全機制全權依賴中國善意的同時,台灣的經濟已默默地 陷入中國泥沼之中,而國民黨則以中國代理人的身分更加穩固統治 權。兩個中國的合謀,讓台灣受到前所未見的殖民威脅;失去安全 感、中國壓力則成為台灣無止盡的惡夢。
第一,名稱、憲法、政府都是從中國來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從母國中 國大陸流亡來台的政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理解行政院長江宜樺 會說我們絕不能撤回服貿,因為如果我們企圖更改這份由中國認可的 協議,代表著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第二點為長久以來所灌 輸中國文化凌駕台灣之上的觀念。國民黨強迫我們認同他們所代表的 中國傳統文化,並阻撓我們認定台灣在歷史、文化、政治上是自主的 個體。第三,為大中國民族主義。就在太陽花運動之前,國民黨政府 試圖進行課綱調整,想藉以增強對中國民族主義的認同。 國民黨拒絕在地化,並堅持殖民統治。當台灣人獨立的意願愈趨強 大,國民黨便開始與他昔日的敵人合謀:中國共產黨。在2000年失去 政權之後,國民黨加快腳步重新與中國建立管道。我們仍清楚記得國 民黨前主席連戰在2005年造訪中國,就在這年,中國通過了《反國家 分裂法》。很快地,國民黨成了中國對台灣進行軍事威脅的代言人, 並著手建立兩岸政商聯盟。因此,我們總看到一些親中的大老闆,如 鴻海的郭台銘、HTC的王雪紅,紛紛公開力挺國民黨。在這次太陽花
因此,反服貿運動讓我們重新思索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台灣人必 須自己選擇台灣的命運:獨立或被中國併吞。否則,我們將會持續 諷刺地拿著中華民國的國旗去反對國民黨,將它視為國家的象徵, 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抗議的矛盾所在。不只要反對服貿,同時也要反 對中國殖民主義與中國帝國主義。 服貿並不只是意味不同國籍資本家之間單純的競爭,我們必須認清 對中國而言,經濟與政治的野心向來都是一體的。於是,台灣的商 人成了政治說客。如台灣首富、旺旺集團老闆、併購了中時報系與 電視頻道的蔡衍明,在這位政治特使的協助下,中國掌握了媒體, 想傳達的訊息不但有了便捷途徑,同時台灣媒體也競相開始對反中 言論自我審查。
p7
台灣政治的去政治化傾向 Gwennaël GAFFRIC,里昂大學博士,法語台灣研究學會秘書
p8
Gaffric注意到台灣的社會運動近年出現了根本上的轉變,而且這轉變 源於國民黨政府政策的變化。從2008年開始,國民黨政策開始出現去 政治化的趨勢,由「先經後政」這句話就能夠充分看出這個傾向。面 對政府的「去政治化」,社運提出深沉的批判,並從批判發展出社運 新的論述。在這次學生的論述中,除了傳統上對主權的擔憂之外,我 們也可以找到對經濟壟斷政治的批判。換句話說,台灣學生對自由市 場之經濟理性重新提出質疑。此一對於經濟理性批判的興起就是為了
駁斥國民黨所不斷強調,與中國貿易所增加的機會與到中國工作的可 能性等種種論述。於是這番質疑經濟理性的思想成為台灣社會運動中 的新潮流,不只批評政治上中國對台灣主權的威脅,同時也從更宏觀 的角度提出批判與反思。
(圖片來源 / Wendy Yang)
(圖片來源 / Wendy Yang)
台灣,成為下一個香港的憂慮 Damien MORIER-GENOUD,法蘭西學院博士後 Morier-Genoud認同Mengin教授所言,法國普遍對於台灣事件無知與忽 視,且此忽視源自於法國與眾國際媒體面對此事件沉默不語。然而, 他認為仍有一部分網路及平面媒體成功傳達了台灣的消息,而這些媒 體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讓人可以遠距離來理解台灣社運以及台灣 獨特的社會脈絡。台灣人類學家莊雅仲寫了一本談論台灣社會運動以 及台灣後專制社會的政治文化。在這本書中,作者談及了香港社會運 動對於台灣所產生的迴響,在台灣社會中引起了一種對於資本家購買 媒體的焦慮。此一焦慮亦存在於香港,並且在台灣產生了媒體自我審 查的現象。
(圖片來源 / Leeweii)
(圖片來源 / Leeweii) p9
問答 問題一、 國民黨是否有可能出現內部分裂?我們可以看到立法院長王金平在這 三週佔領立法院的期間並沒有要求權力介入,同樣的狀況在任何其他 國家都令人無法想像。 Mengin教授回答: 可能性很難回答,但是國民黨內部分裂是個很好的問題。王金平在這 裡扮演一個很特別的角色,從2008年開始,他就開始提出協議缺乏立 法院認可以及與中國談判過程國會缺席的問題。這是我的假設,但有 可能王金平想要在這裡扮演民主英雄的角色。 問題二、 關於剛剛提到媒體沉默的現象,很驚訝在一個三百萬左右人口的城市 發生了五十萬人的抗議示威行動媒體竟然無動於衷。 Mengin教授回答: Morier-Genoud講得沒錯還是有少數媒體有報導,不過,這樣的事件 若發生在另外一個國家,譬如說菲律賓、南韓或泰國,那媒體能見度 可能都比在台灣高很多。原因在於,台灣問題的入門門檻很高。法國 社會中多數人光是對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卻又維持集權政體就感到難以 理解,而台灣又因為異於傳統法國對中國的理解框架,更顯得難上加 難。
p10
問題三、 請問工會在這場運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Mengin教授回答: 台灣的工運非常薄弱,原因在於即便台灣有許多工人,工人階級並不 存在。年輕人很短暫地停留在受薪階級以累積基礎資本,隨後便建 立自己的中小企業。從歷史來看,台灣產業的形成就是在沒有工人階 級、沒有工人階級意識的狀態下出現。此外,台灣的政治光譜、政治 承諾,以及台灣所有的意識形態,都不以左右派作為區分,而是分統 一與獨立。島嶼未來的地位,才是台灣政治光譜區分所在。 問題四、 台灣已經簽訂不少自由貿易協定,像是和紐西蘭和新加坡,和這些國 家簽訂的時候也並沒有完全遵循民主程序。概觀來說,台灣和中國成 為貿易夥伴看來已是必然,這點似乎無法改變。 參與聽眾回答: 首先必須要將經濟與權利或政治作區分,而權利最重要就是人權。我 們可以想像一個非民主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勞動條件沒有保障,因 此生產成本較低。而一個民主國家,因為勞動條件有保障,而生產成 本較高。競爭力一直都包涵了兩種效應:正面效應產生在兩個遵循相 似價值的國家所簽訂的協定,而負面效應出現在兩個尊重不同價值的 國家間的協定,而在負面效應中將會出現「向下競爭」的現象。這就 是為什麼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必須要擔憂跟作為獨裁國家的中國所簽訂 的自由貿易協定。
問題五、中國人和一般中國學生對於台灣這場運動如何理解? 參與聽眾回答:在中國所有媒體都被政府控制,因此當中國媒體報導 台灣事件時,會將台灣社會運動妖魔化,並以此證明民主所帶來的只 有混亂與失序。 問題六、要如何理解為何國民黨從以前跟共產黨勢不兩立變成如今親 中的政黨? Morier-Genoud回答:這個轉變在於對「一個中國」的共識,在這點 上,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沆瀣一氣。中國共產黨也瞭解到他目前的對 手並非國民黨,而是主張台灣獨立的聲音,因此他在其中親近國民 黨,因為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不會質疑「一個中國」的問題。 (圖片來源 / Wendy Yang)
p11
結語 面對與中國的自由貿易,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可能出現民主倒退 Gwennaël Gaffric和史惟筑都主張,台灣目前正處於一個關鍵 環節,而社會正在對於自己的未來做選擇,必須為民主不斷奮 鬥。孫有蓉呼籲到,面對中國所出現的貿易問題並非台灣獨有, 反之,這是個所有民主國家都將面臨的問題。中國以龐大市場及 廉價勞動力來展現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全球正值經濟危機,各國 都渴望進入中國市場解決危機。然而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完全建築 在獨裁體制、對勞工的剝削以及對人民的壓迫上,而中國本身更 未曾是個自由市場。正如前面所討論,經濟並非獨立運作,面對 與中國的經濟貿易,任何一個國家在政治上都可能受到衝擊,我 們甚至可以發現,一個民主正常運作的國家都可能因此施行專制 國家才有的舉動。三月二十四到二十八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造訪法國里昂與巴黎,在這段期間,無國界記者嘗試抗議中國壓 制言論自由,然而抗議人士立刻被擋下且要求拿掉旗幟,十五人 被以「檢查身份」之名軟禁在警局兩個半小時。為了取得中國的 協議,面對一個獨裁者,法國政府選擇以獨裁者的姿態面對自己 的人民。因此必須再次呼籲,與中國貿易並非只有台灣會遭受政 治危機。然而,台灣由於內部對中國威脅所產生的焦慮及其外部 邊陲的國際地位,就算形式上繼續維持,實質上的獨立仍有從內 部崩解的風險。 (圖片來源 / 網路)
p12
(圖片來源 / Wendy Yang) p13
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