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111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評鑑講評 2022. 12. 21 (三) P M18: 00 開放時 間 平日 10:30∼21:00. 假日 10:30∼18:00 地下美術館 202 2 12.18 ~12.21
目錄 評鑑流程 04 評鑑順序暨展場平面圖 05 參展人 ( 依照評鑑動線排序 ) 2022 / 12 / 21 (三) ● 順序01~09號 順序 姓名 學號 年級 ● 01. 李佩玲 210929002 3 06 ● 02. 劉榮輝 211129010 1 10 ● 03. 林祐農 211129006 1 14 ● 04. 賴易聰 211029008 2 18 ● 05. 柯宏棋 211029005 2 22 ● 06. 林奇震 210729007 5 28 ● 07. 陶威儒 211129011 1 34 ● 08. 黃湘智 211129005 1 38 ● 09. 林希羽 211129009 1 42
2022 / 12 / 21 (三) 評鑑流程
PM 06:00~06:15 簽到&評鑑作品觀賞
PM 06:15~06:30 李佩玲 發表
PM 06:30~06:45 劉榮輝 發表
PM 06:45~07:00 林祐農 發表
PM 07:00~07:15 賴易聰 發表
PM 07:15~07:30 柯宏棋 發表
PM 07:30~07:45 林奇震 發表
PM 07:45~08:00 陶威儒 發表
PM 08:00~08:15 黃湘智 發表
PM 08:15~08:30 林希羽 發表
PM 08:50~09:00 頒獎
4 111
5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6 111 李佩玲 空間的對話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三年級 210929002 創作自述 在這個疫情時代下,待在家中的時間比以往更多了,更多事情可以 在自己的空間實現,讓我慢慢想去深入瞭解,空間和人本身的對應 關係是什麼,為什麼人們這麼需要自我的空間。 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家維金尼亞·吳爾芙提到:「女性若想要寫作一 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為什麼是房間?沒有自己的房間,很容易被干擾,工作時被干擾, 創作時被打斷,甚至沒有自己的隱私,一切的情緒都變得壓抑,無 法喘息。當然不只是心靈與經濟上的獨立自主,環境、時代氛圍以 及男性看待女性的方式也相當重要。 《自己的房間》拼湊起那些女性作家無法說出口的故事,藉由吳爾 芙的組織、梳理,重審十五世紀的女性書寫史,鼓勵女性從事寫作、 去做夢、去旅行。 在這樣的引導下,慢慢的發現自己變得很喜歡觀察室內的環境,不 管是自己熟悉的環境,還是各種室內環境,總感覺可以看著別人的 裝潢擺設、房間佈置,感受到一個人的個性喜好及習慣等等...馬蒂
為什麼是錢?不難想像以前的女性沒有經濟自主能力,未出嫁前依 賴父親,出嫁後依靠丈夫,老了或許還要依賴兒子。因此,女人的 地位相對男人弱勢,也沒有能力去接觸基本生理需求以外的生命經 驗。
7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斯說過 「There are always flowers for those who want to see them.」 想看到花的人總會看到花。每個人的正在想的事情,總會將其慢慢 吸引而來。 空間對我們的行為和感覺有很大的影響,例如:產生溫暖和安 全感、定義幸福感,而對於室內環境來說,其具一定的結構、秩序 以及模式,室內環境其本質就是多種因素以及其與人的關係一種綜 合。我們可以變化外界的事物,被變化的外界事物又對室內的人們 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影響,他們是相呼應的,是會彼此有關聯的。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世界Ⅰ 2022 壓克力、油畫棒 181x145cm 2 世界II 2022 壓克力、油畫棒 116.5×91cm
李佩玲, 世界Ⅰ, 壓克力、油畫棒, 181×145cm , 2022
8
李佩玲
111
9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李佩玲, 世界II , 壓克力、油畫棒, 116.5×91cm , 2022 李佩玲
10 111 劉榮輝 抾角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211129010 創作自述 大概有十年沒做手拉坯了,在學習階段時會被要求尺寸重量一 致,所以是一個複製一個製作,但在這次製作時沒有設定固定的尺 寸,只重複去拉碗型,做了約一百個的時候感覺形狀都差不多,但 之後開始手和身體進入一種狀態,碗型的線條開始比較自由,一個
因為每個大小不一,在堆疊時不太穩定,必須互相依靠才能疊的稍 微高一點,全部移過去後發現堆疊後時間與空間產生有趣的狀態: 物件因造形線條些許不同,重疊間有疏有密,令規律的節奏起了變 化 感覺碗開始有了生命。 如果一直往上堆疊會有什麼效果? 一定會站不住歪來歪去,所以 決定先去買釣魚線,再看看怎麼固定。果真非常不穩,過程中一直 往上堆疊、不穩就固定、再堆疊、不穩就再固定,整個過程感覺在 掙扎中完成。 這樣的作品表達我過去從小的經驗、回憶。小時候住家附近只要 蓋新房子,路邊就常會有沙堆、土堆、石塊,所以只要一下課就馬
接一個,各自出現不同的線條,身體的感覺也慢慢放鬆,雖然在做 類似的物件,但感覺是自由的。 物件大約燒製一千度,以陶藝來說這是素燒的溫度,也是可以保 留陶瓷最單純質感的溫度。出窯後全部堆置在角落,然後移出角落 排整齊,高低隨意放置。這樣的搬運過程中,開始產生想嘗試與挑 戰不同擺放方式的感覺 ,覺得開始變有趣了,物件靠在牆邊時,
11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上跑去挖沙、掏洞、灌水、堆泥巴、疊石塊,總是有各種玩法,隨 意的堆疊、毀壞,又可以重新再來,過動又不受控制的身體得以發 洩,這種簡單美好的感覺,在我長大接觸陶藝以後又再次找回。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抾角-1 2022 瓷土、螺絲、釣魚線、 鋁套管 255x150x25cm 2 抾角-2 2022 瓷土、鐵板、鐵管 240x85x25cm
12 111 劉榮輝, 抾角-1 ,瓷土、螺絲、釣魚線、鋁套管, 255x150x25cm , 2022 劉榮輝
13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劉榮輝, 抾角-1局部,瓷土、螺絲、釣魚線、鋁套管,
抾角-2
劉榮輝
255x150x25cm , 2022 劉榮輝,
,瓷土、鐵板、鐵管, 240x85x25cm , 2022
的世界與生活型態。而這些鰻寮在歷經約三到四個月的使用後一一 被拆除,此時海岸回到人去樓空的狀態,年復一年,猶如一段段的 生命週期。 本系列作品以捕鰻苗季為創作時空背景,透過徒步田野式的踏查位 於宜蘭縣內的各鰻寮搭建區域,以中片幅相機進行拍攝,試圖呈現 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s)中冷靜直觀的日常風景視角,並在 相機長時間的曝光中取得一種超越現實的凝視狀態。矗立於不同地
14 111 林祐農 鰻寮群像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211129006 創作自述 每年入冬便開始進入捕鰻苗的季節,來自各地的捕鰻苗人來到 宜蘭海岸線搭建一座座的臨時工寮(以下稱「鰻寮」),每座物盡其 用的鰻寮在造型上各具特色,形成了季節限定、在地獨特的人為風 景,相較於蘭陽平原上隨處可見的豪華農舍景觀,突顯了兩個不同
形、環境的鰻寮,在空無一人的地景中系統性的形成一種視覺符 號,也進一步指涉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本次的評鑑作品以五件鰻寮影像作為主視覺,搭配宜蘭縣政府公告 的「鰻寮設置及管理辦法」文件作為這系列作品的時間軸起始點及 鰻寮在地理上的分布參照,另以「鰻寮設置界址」影像表現鰻寮搭 設的線界與範圍。 攝影對我來說,是一種把自身抽離到環境與情緒之外冷眼觀看世界 的方式;我拍攝,但不介入;相機記錄,卻不解釋,每座鰻寮背後 的故事,就留給觀者詮釋與想像,而鰻苗產業在臺灣的歷史與發
15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展、捕鰻苗人的背景與生活,作為我創作踏查歷程中的養分,也作 為日後創作延伸的方向。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鰻寮群像_01 2022 藝術微噴 118cmx96cm 2 鰻寮群像_02 2022 藝術微噴 58x46cm 3 鰻寮群像_03 2022 藝術微噴 58x46cm 4 鰻寮群像_04 2022 藝術微噴 58x46cm 5 鰻寮群像_05 2022 藝術微噴 58x46cm 6 鰻寮設置界址 2022 藝術微噴 58x46cm 7 文件 2022 紙張列印 21x30cmx5件 林祐農,文件,紙張列印, 21x30cmx5件, 2022
16 111 林祐農 ,鰻寮設置界址, 藝術微噴, 58x46cm , 2022 林祐農, 鰻寮群像_01 ,藝術微噴, 118cmx96cm , 2022 林祐農,鰻寮群像_02 , 藝術微噴, 58x46cm , 2022 林祐農
17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林祐農,鰻寮群像_03,藝術微噴, 58x46cm , 2022 林祐農,鰻寮群像_04 , 藝術微噴 , 58x46cm , 2022 林祐農,鰻寮群像_05 , 藝術微噴, 58x46cm , 2022 林祐農
創作自述 一個藝術家,之所以要以繪畫或創作,當作他生命的呈現,即在 於他不要繪畫以外的任何事物,均不足以完成他對生命的要求或呈 現的可能。 真正的雄辯的是看不出雄辯的,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 藉由自身對於生命經歷的親身感受,和體悟進而以平面繪畫表達內 心複雜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中那些圖像、符號、影像、 和自身對於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遺失的共同記憶,透過畫面的色 彩、筆觸、線條、造型挑起一個個世代記憶、這些共同逐漸消失景 象的情感記憶,為何讓我心中擇索著,我想是愛,是童年的的溫度, 比起現在在世俗中飄浮,或許童年純真、記憶更顯為珍貴。
18
賴易聰
111
心靈圖像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二年級 211029008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所以我不問為什麼 2022 壓克力 141.5x204.5cm 2 生命樂園 2022 壓克力、油彩、布料 162x130cm 3 黃金歲月 2022 油彩、木板、金屬 162x130cm 4 記憶,圖像 2022 油彩、壓克力、墨汁 162x130cm
19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賴易聰, 所以我不問為什麼,壓克力 , 141.5x204.5cm , 2022 賴易聰, 生命樂園, 壓克力、油彩、布料,162x130cm , 2022 賴易聰
20 111 賴易聰, 黃金歲月,油彩、木板、金屬, 162x130cm , 2022 賴易聰
21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賴易聰, 記憶,圖像,油彩、壓克力、墨汁, 162x130cm , 2022 賴易聰
體驗與樣貌,轉化為當下的具體實踐。
22 111 柯宏棋 意識流淌‧構築多重詩意的抽象語境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二年級
創作自述 關鍵字:無常、意識、跨媒材 用可見的方式,表現不可見的一切
意識 ● 精神流動時,召喚起自我記憶與知覺,並擴及詩意般的想像與 轉換。 跨媒材 - 當代 ‧ 實踐媒材多元的時代 ● 媒材馳騁於不同文化間,及深受到過去和現今台灣藝術教育多 元養分的影響,企圖在自身主體的經驗裡,找尋或傳達視覺抽象中 的普遍性,讓思想、繪畫、多元媒材引領我,走進抽象的理想境地。 各種模糊、難可具說的記憶,欲從不同的繪畫尺幅與媒材、空間轉 換間,盡情探索傳達。 實驗過程發覺在不確定中增加意外的可能,而這不也就是”未來 ”的
211029005
生命縱然有限,但感性與抽象無限 親愛的世界,這是我想留下的...... 無常 ● 面向宇宙的混沌與浩瀚,觀看生命中的無常變化和二元並存消 長,期能在創作實踐中,呈現世界所發生的恆常狀態。 如侘寂美學,受到東方禪宗影響而衍生的形上形下傳達,精神高度 專注於事物的訓練,漸漸觀照事物的本質,也表述生命中不完美的
23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本質。 “自然與生命–侘寂,是在樸素、不完整的事物中感受到美,這種 感性或感覺在世界上可說獨一無二。 1 ” 1.大西克禮 作(2019.02),王向遠 譯。《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譯自: 大西克礼美学コレクション. 1(幽玄・あはれ・さび)。新北市:不二家出版,遠 足文化發行,2015.03,頁17。(幽玄・あはれ・さび,
在創作實踐中嘗試繪畫媒材實驗表現:回溯、渲染、伏流暗湧、 迸發、纏繞、取捨,企圖呈現自身經驗、文化、禪意及美學的感知。 ◆ 回溯、渲染 黑與白沁染了一片模糊的畫面 渲染是我繪畫時,有意識的必然擇選 回首過往 提取我在繪畫經驗中的靈魂 獨自面向畫面 渲染出 多重回溯的模糊記憶 是屯雲霧集的聚合 是雲淡風輕的美好 是煙消雲散的感嘆 也是諸行無常的流動姿態 ◆ 伏流暗湧 看著畫面中 黑、白顏料或留白的 疊合上下交錯 是我內心的反思作用 是淹蓋情緒的種種疊合 一來一往 一往一來
2012.12 © 2012 大西 克礼,書肆心水)
◆ 迸發 自動性 讓有意識的安排 和無意識的噴灑 產生一種意外 世界充滿許多不可控制 和失序的因素 不可預測的未來本質 總在生命的下一秒揭示 ◆ 纏繞、書寫 有機的線條纏繞是為了梳理的來到 偏偏不完美的糾結與經驗 可能是創作的最好癥結 像植物的線條纏著 像華文的解構 像樹木枯枝的線條迴繞 像思緒釐清前的過度 像思緒釐清後的接受
24 111 ◆ 取捨 面對事物總有取捨 面對畫面也是 原有已完成的圖面上,覆蓋一層遮蔽的顏料也是 留或不留、要或不要、蓋或不蓋 都是二元思辨與並存的基礎 常提醒自己縱觀宇宙事物 可以是多元的包容 一切是當下最好的決定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2022意識流淌.抽 象事物 No.001-003 2022 純棉水彩紙、墨、水 彩、壓克力彩 116.5x79cmx3 張 2 2022常規.失 序的抽象事物No.21~No.70 2022 訂製壓克力盒、染織 用棉布、壓克力彩、 絹印、墨、檯座、生 宣、樹枝、木屑 70x70cmx50幅 3 2022聚散如 塵的抽象事物 No.21~No.28 2022 生宣、墨 90x90cmx8幅
25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柯宏棋, 2022常規.失序的抽象事物 - No.21~No.70,壓克力盒、染織用棉布、 壓克力彩、絹印、墨、檯座、生宣、樹枝、木屑,70x70cmx50幅, 2022 柯宏棋, 2022意識流淌.抽象事物-NO.001-003, 純棉水彩紙、墨、水彩、壓 克力彩, 116.5x79cmx3張, 2022 柯宏棋
26 111 柯宏棋, 2022聚散如塵的抽象事物No.21~No.28,生宣、墨, 90x90cmx8幅, 2022 柯宏棋
27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柯宏棋, 2022意識流淌‧構築多重詩意的抽象語境以上3系列展覽全貌示意圖 柯宏棋
創作自述 藝術史的發展反映人類當前的活動及文化背景,在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發展進行式中,如何將科技與藝術連綴作為思 想的描述,是我的創作中心主旨。隨著數位時代的全面到來,大規 模「數位化」世界圖景的景致既是歷史性的,也是增補性的當代生 存樣態,整體且普遍的引發一系列社會文化、地緣政治、生存環境、 生命倫理等人類生活世界的改變。甚至,人們生活經驗藉由技術所 構成的景況已不言而喻。科技技術以物質文明中各種人工物的形式 存在於我們的環境之中,且深深地影響人們的行動、知覺與理解方 式。
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曾提出了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的思考 問題:如果一艘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 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延伸來看,那麼在數位
28 111 林奇震 人機介面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五年級 210729007
科技的介入會使藝術中的原物質無形或消失嗎?又或是以另一種形 式的物質性存在? 隨著人工智慧和演算法推陳出新,數位科技成為人們體驗和建構現 實的普遍邏輯,人們對於物質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從本體、觀念和方 法上經歷多重變革,在數位媒介的物我映照中,模糊了可見物質與 不可見物質的界限。而正是這種更迭的當代觀看經驗,使我想將機 械中的運算邏輯至視覺結構推至繪畫性觀點。 芥川龍之介曾說:「最智慧的處世,是既輕蔑一個時代的習慣,卻 又不破壞這個習慣的生存方式」。取材當代並訴諸其與繪畫之間的 對話。我試圖描繪出這個科技時代的表象以及內涵。這不是對繪畫 的革命,是科技時代下,身為創作者的一種實驗與觀察。
29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undefined #1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00x100cm 2 undefined #2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30x97cm 3 alpha #1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00x100cm 4 beta #1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30x97cm 5 beta #2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30x97cm 林奇震, undefined #1, acrylic on canvas, 100x100cm, 2022 林奇震
林奇震, undefined #2, acrylic on canvas,130x97cm , 2022
30
111
林奇震
31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林奇震, alpha #1, acrylic on canvas, 100×100cm, 2022 林奇震
32
林奇震
111 林奇震, beta #1, acrylic on canvas, 130x97cm, 2022
33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林奇震, beta #1(局部), acrylic on canvas, 2022 林奇震
看起來卻是如此的有生命力,像是人類纖細豐富的情緒,或是怪獸 雷霆萬鈞的能量,機具與人為的破壞將他們從秩序世界中解放,呈 現出自然有機的樣貌。我在拆除現場斷斷續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拍了一系列照片想重現那旺盛的活力,不過影像始終無法重現在現 場的震撼,那種連時空都被扭曲的氛圍始終讓我難以忘懷。
此次創作為現地製作,主要材料為PVC背膠黑色軟片。佈展時將軟 片卷材與展區牆面佈滿黏合後再從牆上撕下,以簡易的形式執行建 造與破壞的行為。PVC輸出物從牆面撕除後,其背膠黏性會把原始 牆面部分漆料拔起,製造出牆面油漆斑剝的畫面,牆面與PVC的交 互作用,製造了層次感以及時間的痕跡,也呈現出兩者曾經緊密的
34 111 陶威儒 脫出演序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211129011 創作自述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段時間很常開車往返新北大道塭仔圳,當時正 值重劃區計畫啟動,道路兩旁綿延一公里都在進行鐵皮廠房拆除工 程,看著成堆金屬鋼材扭曲變形、紅磚水泥石塊粉碎的畫面,我深 切地被吸引,他們原本不該是這樣的狀態,完全失去原有的功能性,
關係:軟性貼片在某段時空和牆體一樣堅硬。撕除軟片後利用其殘 留的黏性及本身的結構性進行塑形,透過扭、揉、折、黏合等方式 創作出立體造型,以失序無用的雕塑作品,去對應周圍秩序有用的 牆面硬體。 我關注事物無用之用的狀態,事物的產出必定有其用途,偏離常規 時總會開展出令人無以名狀的景象,我試圖去發掘在現實無用但精 神有用的潛在面向,無用指數越高,越能凸顯無用之有用的荒謬性, 透過強調事物的顏色、形體、意義或存在的方式去描述我的思維、 觀看方式以及身體感受。
35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脫出演序 2022 PVC背膠黑色軟片 現地創作 陶威儒, 脫出演序01 , PVC背膠黑色軟片, 現地創作, 2022 陶威儒
36 111 陶威儒 陶威儒,脫出演序02 , PVC背膠黑色軟片 , 現地創作 , 2022
37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陶威儒
脫出演序03
PVC背膠黑色軟片,
陶威儒,
,
現地創作 , 2022 陶威儒, 脫出演序04 , PVC背膠黑色軟片, 現地創作 , 2022
的形象,默默浮現了嘴以「呼吸」為主要的語義,透過專注呼吸, 體悟到很私自的狀態。
「呼吸」它是一種現實生存需求。而在水中「呼吸」像要概括性地 描繪出,面對不安時內心狀態,生理會產生正向能量。繃緊僵持中 的姿態是無法漂浮。面對深淵跳水前也需要勇氣,想要融入自然達 成屬於自己得秩序,冥想是資本主義下,需為自己療癒的一種手段。
38 111 黃湘智 冥想系列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211129005 創作自述 冥想的命題,是我十年來創作系列裡的一個插曲。 那來自於2018年一場車禍,無力拿起鏈鋸創作作業,在強烈撞擊下, 身體的靈魂像在空氣中消逝。從調解一路進法院,醫院診斷到長期 復健,因為情緒太多多到快淹沒理性,才心甘情願執行冥想的事。 早期我的作品會把嘴巴刻意的抹去,在經歷這次機遇後把人物無嘴
親的懷中未出生的嬰兒,游著、玩著,享受水下的聲音,放鬆再放 鬆...就能浮起,這不是幻象的意境,而是全心的意念,聚於當下, 獲得個人化的釋放。讓思緒釋放與整合的過程中,如同水流,粼粼波 動的水痕,隨著當下心境自然的改變,受到無形流動的能量包圍, 像似心流。 「冥想系列—日常練習Ⅰ、II」在製作的過程中,因使用別件作品的 邊材。想要以一種較隨性的方式,製作這日常的事。想用浮雕又有 立體造型的呈現,帶些寫意又有趣模養,表現出日常可能的一些狀 態。
好好呼吸與吐吶,是精神狀態的縮影,在面對這時代下的療癒實踐, 精神性上的平衡,不疾不徐的呼吸,想像安全蔚藍大海或像似在母
39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冥想系列—心流」因無法確定最後會形成怎樣的作品,所以拍攝 一段小縮時,如果作品能完成,那短片將不會出現在展場中,心流 是動態,當我不停地投入創作,在展出時,雕塑擺在這空間中,不 是所有人都能感受這中間發生的事,但對藝術家來說,創作的過程 都是最好安排。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冥想系列 日常練習 Ⅰ 2022 高山樟、水彩、 壓克力、色鉛筆 38.5x12.5x12cm 2 冥想系列 日常練習 II 2022 高山樟、水彩、 壓克力、色鉛筆 14.5×32×56.5cm 3 冥想系列 心流 2022 木材、佛頭青、 水彩、壓克力、 炭筆、粉筆 170×60×35cm 黃湘智, 冥想系列 日常練習Ⅰ,高山樟、水彩、壓克力、色鉛筆, 38.5x12.5x12cm , 2022 黃湘智
40 111 黃湘智 黃湘智, 冥想系列 日常練習II ,高山樟、水彩、壓克力、色鉛筆, 14.5×32×56.5cm , 2022
41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黃湘智 黃湘智, 冥想系列 心流, 木材、佛頭青、水彩、壓克力、炭筆、粉筆, 170×60×35cm , 2022 冥想系列—心流縮時影片
42 111 林希羽 風景塑形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
平面畫中的立體構成,或是立體中的平面構成而來。現實與形象之 間的轉化,成為我在觀察風景時的思維脈絡,並影響我對於雕塑的 形塑方式。 純粹主義繪畫中的空間認知:淺空間/浮雕在純粹主義的概念中, 是以面性空間的重疊,暗示平面空間可表現表層空間與深層空間。 這使我聯想到平面的建築設計圖與立體建築之間的關係。 繪畫中的面性空間:Le Corbusier、Amédée Ozenfant、Fernand Leger,純粹主義與立體派繪畫所呈現的,是把物體自身原來的特徵 加以幾何化,經由輪廓的穿插、位移、反轉,反映出重疊化空間的
211129009 創作自述 一、創作動機 風景經常由一個以上的物件或空間要素,以隨機的位置關係組成。 每個構成景觀的物件或空間要素,彼此皆有遠近、高低、明暗的關 係。遊歷一個風景時,在視覺上要同時處理多個複雜的空間關係, 在視覺心理學上,若同時有多個物件呈現於視覺之中,僅會掌握某 些重點畫面及色彩,這些被特別觀察到的部分,便是被我的主觀所 選擇的可被記憶與辨識的畫面。同時也是這片風景空間中,對我而 言最具魅力的畫面。 二、創作學理 我試想一種造型的主張,來自於轉化被觀看的物件或空間要素的「輪 廓」,讓造形可以彼此說明平面與立體的關係。此種觀看方式來自 於我在大學時期,學習建築的訓練過程中,需從二維的圖面建構出 三維的立體,或從三維的立體閱讀出二維的圖面,並且彼此是可以 雙向來回解讀的。對於一個立體物/建築物,我的理解可以由一個
對我來說風景可視為一個風景空間,空間一詞,能同時以不同面向 去討論平面與立體的造形,可整合為:空間相當於平面造形上的「構 圖」及立體造形上的「結構」。風景空間中通常具有一件以上可以 轉化的物件輪廓,物件們以隨機無序的複雜狀態所構成,這些輪廓 造型將進而會成為雕塑的形塑內容。此種觀看方式,捨棄特定的描 寫與記憶,在有機中的畫面中追求一種主觀的造形本質,使雕塑造 形發展產生更多可能性。完形心理學表示,「心理範疇皆趨向單純、 均衡、秩序之組織的可能性,建構出將各種力量和諧統一的整體。 造型是眼睛所把握的物體主要特質,指的是事物如何被我們知覺。 在知覺一個物體造型時,可見與不可見都是知覺的一部分。』(《藝
43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平面特質。將立體的靜物平面化,引發圖形抽象性的構成關係,帶 來非一般習慣性的觀看方式。 三、創作核心 建築在設計與建構的過程中,需透過在二維的圖面與三維的立體之間 來回確認,在一個平面圖中感受立體感,或是將立體的狀態以平面 圖表達其構成,這同時也是我在觀察風景時,建構畫面輪廓的方式。
作品清單 序號 作品名稱 年代 媒材 尺寸 1 叢林_01 2022 膠合紙漿、版畫 油墨、宣紙 50x54x8 cm 2 叢林_02 2022 膠合紙漿、版畫 油墨、宣紙 37x94x6 cm 3 叢林_03 2022 膠合紙漿、版畫 油墨、宣紙 75x72x7 cm 4 盆栽_01 2022 色鉛筆、鉛筆 53x76 cm 5 盆栽_02 2022 色鉛筆、鉛筆 53x76 cm
術心理學》,劉思量,藝術家出版,p165)
44 111 林希羽, 叢林_01 ,紙雕塑、膠合紙漿、版畫油墨、宣紙, 50x54x8cm , 2022 林希羽
45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林希羽 林希羽, 叢林_02 , 紙雕塑、膠合紙漿、版畫油墨、宣紙, 37x94x6cm , 2022
46 111 林希羽 林希羽,叢林_03 ,紙雕塑、膠合紙漿、版畫油墨、宣紙, 37x75x7 cm , 2022
47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11 學年度第一學期評鑑展 林希羽 林希羽,盆栽_01 ,色鉛筆、鉛筆, 53x76cm , 2022 林希羽,盆栽_02 ,色鉛筆、鉛筆, 53x76cm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