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資源 搶鮮看

Page 1

01

啟動新未來

會大眾引領期盼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教育部已於民國 103 年 11 月 28 日正式

公布,並且於 105 年 1 月、2 月陸續公告各領域課綱草 案,107 年 1 月陸續公告正式綱要,預計自 108 學年 度起逐年實施。 一個國家對於未來的擘畫,可從教育政策窺出 Preface

一二。此次國教課綱的修訂,環繞著「核心素養」的概

出版序

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具備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能

念,漸次展開。由此看出國家教育目標:培育出能適應

力與態度的公民。這扣結了與國際接軌、快速變遷的社 會的需求。 然而十二年國教目標達成與否,除了繫之於政策之 訂立外,學校教師更居關鍵角色。本手冊除了希望能協 助教師理解總綱的精神與目標、領域課綱的內涵與關鍵 重點,也希望讓教師們更進一步掌握:課綱調整了哪些 內容?時數如何分配?以及與當前的教育最大的差異在 哪裡?這些內容,將有助於教師們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學 上做出調整。 正如手冊名「啟動新未來」,我們誠摯希望透過 對課綱全方位的解讀,能與所有全心投入教育事業的夥 伴,共同為培育新型態社會人才努力,為未來踏出正確 的第一步。 總經理


02 01

出版序

02

目次

03

迎向更寬廣的學習天空

07

十二年國教總綱精神與關鍵

11

107 年技術型高中生涯規劃學科課程

Contents

目次

啟動新未來

綱要之內涵與重點


迎向更寬廣的學習天空

03

迎向更寬廣的學習天空

龍騰教育學習研發中心

因應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上路,而所有教 育變革能否成功,教師都扮演極重要 的角色。龍騰整理十二年國教課綱的 精要,比較新舊課綱的差異,希望可 以與教師共同成長,活化教育現場, 帶來學習的不同風貌。在研究新課綱 林林總總的細節前,先就全貌來看, 可以發現十二年國教的核心設計概 念: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有 些 人 可 能 誤 解, 學 生 變 成 教

室的主角,尊師重道是否就此蕩然無 存? 其 實 並 非 如 此。 以 學 生 學 習 為 中心,並不是要拱學生成為教室的主 角,讓教師淪為配角。面對未來多元 的挑戰,教師很難事前準備好答案, 一五一十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傳授的 知識本身並非重點;訓練學生面對未 知時如何進行有效學習,才是核心所 在。也就是說,教師傳授知識是手段 之一,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 題,才是教材設計與多元評量的核心。


04 從設計的精神來看,九年一貫強調帶著走的「基本能力」,而十二年 國教則進一步延展,希望培養學習者的「核心素養」。這不是玩弄文字遊 戲,而是因應下一個世代的挑戰。網路與資訊產業的開展,大幅縮短人與 人之間的距離,也加快科技創新與社會變革的腳步。知識與資訊的產生速 度,已遠遠超過任何個體學習的上限,迫使我們重新思索教育的設計與內 涵。 新興產業的起落,跨領域的創新與挑戰,人工智慧與自動機械的發展, 在在說明單是學習固有知識的不足,即便是熟練專精特定領域的能力,在 這瞬息萬變的浪潮裡,也顯得左支右絀。面對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的 第二波巨大變革,學會如何面對嶄新挑戰,學會如何學習新知識,才是重 點。扁平知識的獲取,不夠!單一能力的熟練,也不夠!如何讓學習者可 以終身學習,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與 99 課綱相比,新舊課綱有許多差異,若是一頭栽入技術性細節, 反而不易理出頭緒。迎向十二年國民教育的變革,龍騰成立教育學習研發 中心,整理出三個大的改變:校訂課程、跨域統整、學習歷程。

? 12 年國教

三大變革


十二年國教總綱精神與關鍵

變革 ( 一 ) 校訂課程 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架構,希望可達到「適性揚才」。藉由放寬課程設計 的彈性,讓希望各校針對教學現況,制定適宜的校訂課程,開展不同的教學 特色,提供多樣的學習環境。結合部定與校訂必修為核心內容,讓有興趣的 學生,經由加深加廣課程,可以更深入探索個人的性向,而學習狀況落後的 情形,則藉由補強性選修來磨練。這樣的課程架構,進可攻退可守,讓學習 個體的多元才能得以盡情舒展。完整而具彈性的課程設計,輔助各個學生學 習成長,而非追求終點式的齊頭評判。

變革 ( 二 ) 跨域統整 跨領域學習是新課綱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學習的樣態,往往與社會需求 相連結:全球化打破國與國的籓籬,資訊的快速流動,也模糊了傳統學科間 的界限。試想若要防止地球環境惡化,跨領域的學習與合作,才能有所成效。 舉凡國家能源政策、產業結構轉型、科學科技發展策略、教育制度的設計與 落實等等,都需要各個領域的智識緊密結合,才能穩健推動。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統整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能力,可以開創完全不同的 視野。腦科學的研究,往往結合生物、化學、物理、數學各個領域的知識, 方能一窺奧秘。人手一台的數位產品,不單單是電機、資工、材料的通力合 作,若是加上設計與人文意涵,往往帶來可觀的市場價值。近代醫技的推展, 來自臨床醫學、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合作,加上電機、資工、機械的延 續發展,才能如此神速。如何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讓學生能跨域統整,將攸 關下一個世代的競爭力。

變革 ( 三 ) 學習歷程 教育不能淪為呼口號!考試領導教學,進一步箝制學習,是歷年教改揮 之不去的夢魘。過去的教育選才設計,就像一部巨大的選豆機,把豆子嘩啦 啦倒進機器,第一排出來是滿級分,第二排第三排以此類推。不同的教育變 革,往往只是改變選豆規則,選豆機矗立依然,豆子們的升學壓力長存。除 了這些外顯的缺陷,學生的學習受到侷限,變得片段而缺乏動機,更遑論合 作溝通、論述表達、探索實作、宏觀思考等等能力的培養,都付之闕如。 採計學習歷程,是打破「考試領導教學」的第一步,也是爭議性高又極 為艱鉅的一步。雖然採計權重以及相關的細節,目前尚未敲定,學習歷程希 望可以提供較完整的側寫,呈現學生的多元學習過程與成果。我們是否能把 選豆機擺一邊,拍部學習歷程的微電影呢?如何讓這立意良好的設計,真正 落實在教育現場呢?

05


06 針對十二年國教的變革,身為教育出版業的領頭羊,龍騰成立教育學

習研發中心,研擬教科書發展方向,務求創意突破。龍騰組織一流的編寫 團隊,專注於選取教材內容、概念貫連、版面配置、圖文整合等方面,製

作有質感又實用的教科書。除此之外,在取材上特別強化跨領域的課題, 給予教師授課的彈性與空間,讓學生培養跨域學習的視野與能力。藉由穿 插課文中的提問或課題,活化課程,提升學習動機。讓學生藉由多元活動, 如討論、探究、實作、展示、書面報告等等,將學習歷程立體化。 另外,數位學習的浪頭來襲,對於教科書,我們應該有更開創性的想 望。倘若自限於紙本教科書,資訊的更新較慢,教材的連結也較為困難。 放眼國際社會,如美國、芬蘭、瑞典、英國、新加坡等等,都已經搭上數 位學習的列車,希冀打造出不一樣的教育面貌。教學現場過去對於數位學 習是陌生的;但隨著新課綱的到來,龍騰也有強烈的企圖心,以紙本教科 書為核心,開發對應的數位產品,協助教師與學生做更有效率的深度學習。 結合多元的活動,以及數位學習的平台與工具,我們希望呈現教科書 不一樣的面貌。這個新的面貌是:在傳統教學單向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 一步佐以提問或是課題式學習,讓學生藉由小組形式討論,培養合作、溝 通、探究、實作等能力,使學習更趨為完整。此外,在數位學習的時代裡, 教師可以打開教室的天花板,讓學習活動與外面的世界連結。教科書不再 是知識的唯一載具,而是一扇窗,通往外面的旖麗風光。這樣的學習是生 動的、多元的、實際的、深刻的、有效的,也唯有如此,才能適性揚才, 培養終身學習的動力。

以下將針對十二年國教總綱,做更詳盡的介紹與說明。


十二年國教總綱精神與關鍵

07

十二年國教總綱精神與關鍵 總綱精神與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

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 「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 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因此,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 以下 簡稱總綱 ) 特別強調「成就每一個孩 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 達成下列 2 大目標:

( 一 ) 因應社會變遷、全球化趨勢及國 家未來人才培育需求,持續強化 中小學課程之連貫與統整,實踐 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

( 二 ) 落實適性揚才之教育,培養具有 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 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

總綱主軸―核心素養 *

為了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

程的理念與目標,新課綱以「核心素 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以便各教 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 / 科目間 的統整。


08 核心素養的內涵可用「三面九向」來說明,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 身學習者」,分為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如右圖所示: 依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狀況,各階段教育訂有不同核心素養之具體內 涵。據此,從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到高級中等學校 *,各領域 / 科目的課 程綱要皆需考量領域 / 科目的理念與目標,結合或呼應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以發展及訂定「各領域 / 科目之核心素養」及「各領域 / 科目學習重點」。

課綱關鍵字|核心素養

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 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導向」與舊課綱「能力導向」 最大的不同,在於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 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 人發展。 課綱關鍵字|高級中等學校

配合十二年國教學制,教育部已於 103 年將原高中 ( 高級 學校 )、高職 ( 高級職業學校 ) 整合稱「高級中等學校」, 並劃分成下列四種學校類型:

學校類型

課�主軸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 普高 )

一般科目為主的課程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 技高 )

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 習科目課程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 綜高 ) 一般科目及專精科目的課程 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

特定學科領域為主課程


十二年國教總綱精神與關鍵

09

生 活 情 境

人際關係 與團隊合作

道德實踐 與公民意識

符號運用 與溝通表達

互動

終身 學習者

社會

多元文化 與國際理解

科技資訊 與媒體素養

自主行動

規劃執行 與創新應變

身心素質 與自我精進

系統思考 與解決問題

藝術涵養 與美感素養

核心素養:三面九向 綜合而言,相較於 99 舊綱,108 年開始的新綱明確的以「核心素養」 為核心來設計,並連貫統整國小到高中各階段的課程重點:

( 一 ) 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主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於高中階段增加跨領域統整、專題、探索體驗課程。

( 二 ) 提供學生適性發展的自主學習空間 增加各類選修課程、適性分組的差異化課程及自主學習的彈性課程。

( 三 ) 由「能力導向」走向「素養導向」 以學生為主體,開放學校自主發展校本特色,提供更適性、多元的學習 課程。


010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課程架構 ( 一 ) 普通型高中﹠技術型高中

技術型高中

普通型高中

部定 課程 部定 必修

加深 加廣 選修

部定 課程

校訂 課程 多元 選修

校訂 必修

補強性 選修

一般 科目

群專業 及實習 科目

校訂 課程 校訂 選修

一般 科目

專業 科目

課綱關鍵字|加深加廣、補強性及多元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有大幅的調整,劃分成下列三種 課程類型,由學生自主選修:

課程類型

課�目標

提供學生加深加廣學習程,以滿足銜接不同 加�加� 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 �� ( 仍訂有課綱 ) 補強性 選修

多元選修

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個別學習需要,補強部 定必修學習之不足,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由各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求開 設,各校至少提供 6 學分課程供學生選修。

課綱關鍵字|校訂必修:校本位特色課程

由學校依其特色發展之需要自主設計課程,以通識、知識應 用或校本特色課程為原則,且「不得為部訂必修課程之重複 或加強」。學校得依其發展特色、師資結構及相關條件開設。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11

107 年技術型高中生涯規劃 學科課程綱要之內涵與重點

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教授 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吳芝儀

前言

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

施,107 年技術型高級中學新課綱選 修課程之「綜合活動領域」和「科技 領域」共計七科中,學生須至少選修 兩科 4 學分。其中,生涯規劃學科作 為「綜合活動領域」的五科之一,藉 此落實本領域的三項課程目標之首: 「促進自我與生涯發展」。易言之, 生涯規劃學科之目標,在於「探索自 我觀、人生觀與生命意義,建立適當 的人生觀與人生信念,從而發展自我 潛能與自我價值,增進自主學習與強 化自我管理,規劃個人生涯與促進適 性發展,進而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 並珍惜生命的價值。」 本文將逐一說明綜合活動領域 之基本理念、綜合活動領域之核心素 養、生涯規劃學科之學習重點、生涯 規劃學科之教學資源與學習評量,以 及議題融入生涯規劃學習歷程等。


12 一、綜合活動領域之基本理念

依據「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基本理念之說明。綜合活動領域秉持

「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以學習者為主體,以知識和多元 生活經驗為重心,引導學生經由體驗感受、省思、實踐與創新的心智及行 為運作歷程,建構內化意義。領域總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愛心及「人文關 懷、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的能力,以適切的自我觀與人觀, 探索生命的意義,提昇自我與生涯發展,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落實社會 與環境關懷,開展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永續互動互惠關係, 追求至善與幸福的人生。 「自發」是指教學者必須相信學生是能夠主動和自主學習的個體,因 此在教學設計上應盡可能運用與學生舊有經驗相連結或能創造嶄新經驗的 「體驗式」活動,引導學生透過和同儕的分享、對話、討論等人際「互動」 歷程,來深度「省思」活動的內涵和意義,建構出個別化的實務性知識, 以身體力行於日常生活中與人我「共好」的「實踐」行動。事實上,每一 次生活「實踐」的歷程,都是學生最為切身和實際的「體驗」,必能激發 出更為多元且深刻的「感受」和「省思」。教學者的任務是運用多元化的 媒材或方式,引導學生將這些感受和省思具體地萃取出來,使學生有機會 在互動式的語言表達和分享溝通歷程中,將這些寶貴的學習經驗加以重新 組織和統整,以開展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知 識,創造美好的現在和未來。 作為「綜合活動領域」之一環,生涯規劃學科的教學活動設計,亦應 著重於將自我探索和環境探索等學習內容,藉由體驗、省思、實踐之環環 相扣學習歷程,達成「促進自我與生涯發展」之學科目標,以及培養學生 具備愛心及「人文關懷、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能力的綜合活 動領域總目標。 二、綜合活動領域之核心素養

依據教育部於 103 年 11 月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所言,「『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13

具備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 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p.3) 依據《總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 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 三大面向:

( 一 ) 自主行動:強調個人為學習的主體,應能選擇適當學習方式,進 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並具備創造與行動 。包括:身心素質與

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等三項細 目。

( 二 ) 溝通互動:強調學習者應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有效與他人及環 境互動。這些工具包括人造物(教具、學習工具、文具、玩具、 載具等)、科技(含輔助科技)與資訊、語言(口語、手語)、 文字及 學符號等。據此區分為: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 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等三項細目。

( 三 ) 社會參與:強調學習者在彼此緊密結合的地球村中,需要了解與 處 社會的多元化議題,以置身其中的社會參與行動,與他人建立

適當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包括:道德實踐與公民意 、人際關 生 活 情 境

人際關係 與團隊合作

道德實踐 與公民意識

規劃執行 與創新應變 符號運用 與溝通表達

互動

終身 學習者

社會

多元文化 與國際理解

自主行動

科技資訊 與媒體素養

系統思考 與解決問題

身心素質 與自我精進

藝術涵養 與美感素養

圖 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 意象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14:3)


14 《 總 綱 》 所 揭 示 的「 核 心 素 養 」 基 本 上 與 國 際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 自 1997 年底啟動的跨國性「知能之界定 與 選 擇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DeSeCo) 方案之研究成果甚為一致。DeSeCo 指稱「知能不僅只是知識和技能, 它包含個人在特殊情境中,運用各種心理社會資源(包含技能和態度), 來 符 合 複 雜 要 求 的 能 力。」(OECD, 2005:4)。 最 後,OECD 歸 納 各 國所提供的調查文件,以「關鍵知能」(key competencies) 來指涉 一組支持個人得以成功地參與工作職場和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知 識、技能、態度或特質等,並區分為三大類別:其一是「與異質性團體 互動」(Interact in heterogeneous groups),如與他人建立良好關 係、與他人協同合作、及管理與化解衝突等;其二是「自主行動」(Act

autonomously)—包括增強個人以有意義和負責任的方式來管理其生 活;其三是「互動地運用工具」(Use tools interactively), 如語言、 資訊、知識等社會文化工具,以及電腦和科技等物理性工具 (Rychen &

Salganik, 2003)。吳芝儀 (2012) 將這三大類別稱之為「社會知能」、「個 人知能」與「工具知能」,相當於《總綱》核心素養之「社會 與」、「自 主 動」、與「溝通互動」等三大面向。 由於,OECD 所指稱的「關鍵知能」較接近「智識能力」和「基本 技能」的範疇,傳統上就是教育體系人才培育的重點之一,我國關心國民 教育課程改革的學者多譯為「核心能力」或「核心素養」(例如李坤崇,

2011;蔡清田,2011),並在蔡清田 (2012) 的全力推動下以「核心素養」 作為我國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 三、生涯規劃學科之學習重點

生涯規劃學科的學習重點,包括 (1) 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2) 自我

覺察與整合、(3) 自我調節與態度培養、(4) 生活挑戰與調適、(5) 教育發 展與職業選擇、(6) 職業生活與社會需求、(7) 生涯評估與抉擇,以及 (8) 生涯行動與實踐等八項。每一類別為呼應總綱與綜合活動領域核心素養,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15

以及領域 / 科目的內涵,區分為「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兩部分。「學 習表現」是從核心素養出發,進而分析、建構出「學習內容」的內涵,以 彰顯在此學習歷程中認知、情意與技能的展現。表 1 羅列生涯規劃學科學 習重點、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之對照。 從表 1 中可以了解到,生涯規劃學科的八項學習重點中,各涵蓋一至 二項應藉由此一學科來引導學生達成的「學習表現」,亦即學生參與生涯 規劃學科的整體學習歷程之後,可以展現在其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程度, 這是生涯規劃學科所欲培養學生具備「核心素養」之具體表現。尤其是

107 年生涯規劃新課綱內涵,有別於過去強調自我探索(成長歷程與生涯 發展、自我覺察與整合)、環境探索(教育發展與職業選擇、職業生活與 社會需求)、生涯決定(生涯評估與抉擇)與生涯行動(生涯行動與實踐) 等四個面向,更新增了「自我調節與態度培養」及「生活挑戰與調適」兩 者,彰顯出對於培養學生具備正向積極生涯態度的重視。前者提醒教學者 應致力於透過生涯規劃學科,協助學生「具備情緒管理、關懷利他的情操, 增進人際互動的效能」,聚焦於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之自主行動學習,以 及良好人際互動之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後者則強調生涯規劃之學習亦須 有助於引導學生「了解生涯發展危機與危機管理的概念」,覺察在自主行 動歷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非預期事件、挫敗失落或困難險阻等危機情況,積 極學習因應技能和危機管理策略,培養正當和健康的休閒生活習慣,以使 其有效「具備生涯管理概念,能夠多元化開展自我」。


16 表 1:生涯規劃學科學習重點、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之對照表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Aa-V-1 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 Aa-V-2 生涯規劃的模式 生涯發展之關係,主動探索個人 Aa-V-3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生涯發展的階段任

1a-V-1 覺察查個人成長歷程與 1. 成 長 歷 程 與生涯發 展

生涯目標及意義。

Aa-V-4 生涯角色的定義與內涵 1a-V-2 探索生涯角色及生活型 Aa-V-5 原生家庭之人事物對個人成長經驗的影響 Aa-V-6 個人生命故事的回顧與展望 態之關連。 Aa-V-7 生涯角色、生活型態及個人生涯彩虹圖 2a-V-1 具備分析與統整個人特

2. 自 我 覺 察

務與生涯目標

質、生活態度與信念的能力。

Ba-V-1 自我能力、興趣、性格與價值觀的個別探索 Ba-V-2 個人學習歷程檔案的自我探索 Ba-V-3 個人生涯態度與信念

與整合

2a-V-2 探討性別與生涯選擇的 Ba-V-4 性別平等、族群平等及移除刻板印象的職涯 多元化發展。

發展

3. 自 我 調 節 3a-V-1 具備情緒管理、關懷利 Ca-V-1 情緒管理的意涵與價值 與 態 度 培 他的情操,增進人際互動的效 Ca-V-2 情緒管理方式與壓力調適 Ca-V-3 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與溝通協調的素養 養 能。 4a-V-1 了解生涯發展危機與危 機管理的概念。

4. 生 活 挑 戰 與調適

4a-V-2 具備生涯管理概念,能 夠多元化開展自我。

Da-V-1 生涯發展危機與危機管理 Da-V-2 生涯危機與生涯轉機 Da-V-3 生涯危機案例與分享 Da-V-4 科技資訊與生活效能 Da-V-5 休閒生活的重要性與正確休閒生活習慣的培 養

Ea-V-1 生涯進路與生涯資訊網站 5a-V-1 能 夠 探 索 生 涯 相 關 資 Ea-V-2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習內涵與升學管道 與職業選 Ea-V-3 職業屬性與就業準備 訊,評估個人生涯發展進路。 擇 Ea-V-4 認識工作環境與工作需求

5. 教 育 發 展

Fa-V-1 產業發展趨勢與社會環境變遷 Fa-V-2 傳統與新興就業型態與人才需求 訊,啟發對未來職業生活的想 Fa-V-3 工作倫理與團隊合作精神 像。 Fa-V-4 求職技巧與職業轉換

6a-V-1 了 解 職 業 生 活 相 關 資

6. 職 業 生 活 與社會需 求

Fa-V-5 性騷擾、性侵害與族群歧視的概念與防制 Fa-V-6 性別及族群工作平等相關法令的立法趨勢與

6a-V-2 認識性別、族群文化與 規範 勞動權益相關法令知識,培養文 Fa-V-7 勞動工法令及勞工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案例之 化敏感度,提升生涯競爭力。

探討

Fa-V-8 多元文化及跨國企業 Fa-V-9 創新與創業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17

7. 生 涯 評 估

Ga-V-1 生涯抉擇類型探索 7a-V-1 統整生涯資訊,進行生 Ga-V-2 生涯資訊與生涯抉擇的助力與阻 與智慧抉 涯評估與抉擇。 Ga-V-3 運用決策技巧適性選擇生涯進路 擇

8. 生 涯 行 動 8a-V-1 生涯行動計畫的擬定與 與實踐

實踐。

Ha-V-1 生涯行動計畫與時間管理的概念 Ha-V-2 自我時間管理診斷 Ha-V-3 生涯行動計畫與學習檔案的建立與檢核

實則,生涯規劃課綱將教學實施的主軸區分為:個人自我的了解與接 納、環境資源的探索與認識、自我與環境間的互動與抉擇等三大主題。

( 一 ) 有關個人方面的生涯探索,係以個人了解與接納為主軸:

1. 「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重點在於探討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生命 故事 / 重要事件 / 學習過程,乃至於原生家庭 / 重要他人的價 值觀在此種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 「自我覺察與整合」重點包含個人特質、生涯態度與信念的確 認;及性別與生涯選擇多元發展等兩大面向。透過各種正式與 非正式的心理測驗或評量,協助學生瞭解自我所擁有的各方面 的特質,包括興趣、性向、能力、性格、價值觀、生涯信念、 及決策風格等;並建立性別平等的概念。

3. 「自我調節與態度培養」主要在於介紹情緒管理的意涵與壓力 調適,增進人際互動及溝通協調素養,培養學生的情緒自主或 情緒調適與自我管理能力。

( 二 ) 有關生活與職業發展的探索,重點在生活調適與職業選擇:

1. 「生活挑戰與調適」探討生涯發展危機與危機管理的概念,以 期使學生能夠多面向去自我開發,使危機化為轉機。

2. 「教育發展與職業選擇」介紹生涯進路與資訊網站,技術型高 職中等學校學習與未來升學與就業管道,使學生能對未來的發 展具備較明確的方向與目標。

( 三 ) 有關生涯抉擇與行動,目的在透過實際的行動連結個人與環境:

1. 「職業生活與社會需求」旨在透過工作介紹了解職業的內涵、 理解市場變動與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探討職業生活與相關的工


18 作倫理,介紹求職技巧,分析職業轉換之要素,培養學生適應未 來全球化之趨勢與職業生活型態,以增進職場競爭力。

2. 「生涯評估與抉擇」旨在評估並統整個人特質、生活角色、教 育歷程、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等相關資訊,並將生涯評估結果落 實於未來生涯規劃中,運用決策技巧選擇適合自我的生涯進路。

3. 「生涯行動與實踐」旨在根據所定生涯目標,擬定具體可行之 行動方案,並透過模擬演 生涯行動計劃的實踐過程。最後建立 一份個人專屬的生涯行動學習檔案,以供未來生涯行動之參考。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循序漸進地進行生涯規 劃的同時,亦須有「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心理準備,因為實際生活情境中 確實無法事事盡如人意,即使我們盡最大努力開展自我生涯、積極邁向理 想目標前進,仍必須隨時準備好以因應人生中無法預料的種種挑戰。所幸 「危機就是轉機」,突發的危機是個人韌力和挫折容忍力的最大考驗。

Schlossberg (1989)「轉換理論」(transition theory) 即指出「生命特 徵是改變和持續的轉換」,換句話說,「人生中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能否順利度過難關,則與個人有效因應改變和轉換的能力息息相關。因此, 筆者建議教學者可以參酌 Schlossberg (1989) 所提出的「4-S」模式(如 圖 2),引導學生探索其在生涯發展歷程中所面臨危機情境 (situation) ●

危機事件的特徵 觸發 時機 ● 控制性 / 來源 ● 角色轉變 ● 持續期間 ● 先前經驗 ● 併發之壓力

個人特質 心理強度 ● 內在資源

情境

(Situation)

策略

(Strategies) ●

因應策略 ● ●

功能 策 略: 蒐 集 資 訊、 直接行動、終止行動

自我

(Self)

支持

(Support)

社會支持

家庭關係、親密愛侶 ● 友誼 ● 社會網絡 ● 功能 ● 選項 ●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19

之阻力程度,自我 (the self ) 之內在資源、復原力和調適力,所擁有的內 外在支持系統 (supports) 或助力強度,以奠基於內在資源和外在支援來 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 (strategy)。 此 外,Krumboltz & Levin (2004) 提 出 的「 善 用 機 緣 理 論 」

(happenstance theory),亦提醒我們在做好妥善規劃的同時也必須保 持「隨遇而安」的開放態度,無法規劃的意外事件無論是正向機緣(好運) 或是負向危機(厄運),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隨地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被 命運左右,都有可能因改變生命的軌跡而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結局。就像蘋 果電腦的開創者 Steve Job 在 18 歲那年因不堪經濟壓力從長春藤大學輟 學之後,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卻轉而積極在一所社區大學旁聽書寫課程, 十年後才能為麥金塔電腦創造出美麗的字體。 四、生涯規劃學科之教學資源與學習評量

生涯規劃係實用性學科,必須能實際運用於個人 / 學生的生涯發展歷

程中,因此課綱建議宜透過生動活潑且與個人切身相關的活動,引發學生 對生涯的關切,產生探索 / 規劃生涯的意願,進而加強自我探索、人際互 動、培養適性的生涯態度,並發展出生涯行動計畫。 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盡可能每單元主題均包含認知、情意與習作或相 關活動演 ;亦可配合發生於校園、社會等重大新聞或生活事件,切入各單 元主題,以引起動機、隨機教學,並使理論與實務兼顧;或安排實地參觀 訪查相關就業機構、機關學校、活動、展覽等,與現實社會相結合。而教 學媒體可選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影片或歌曲,並運用上課時間外的作業與 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將課程、專業與生活相結合。 在學習評量方面,課綱建議教師進行生涯規劃活動時,宜運用檔案評 量方式及原則,協助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建立個人「學習檔案 / 生涯檔 案」,並作為學生學習成果之評量,且不宜採是非、選擇、填充等記憶性 成績評量方式。例如,個人作業可採各單元主題習作與生涯訪談報告,並 完成個人學習檔案及生涯計劃;亦可指定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完成任務,並 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報告等,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或專題學習歷程之實作評量 依據。


20 此外,無論是教學活動設計或評量實施,教學者均必須依據「核心素 養」的精神,密切關注學生在生涯規劃各學習主題中的「學習表現」,並 盡可能運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來具體呈現學生所具備的生涯規劃知識、 技能和態度等。 五、議題融入生涯規劃學習歷程

最後,依《總綱》「實施要點」規定,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

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 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 民族教育等議題。尤其是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等四大重要議題, 教學者宜透過本科內容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進行議題之融入,亦 可將人物、典範、習俗或節慶等加入教材,或採隨機教學,並於作業、作 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 對話、批判與反思,進行議題探究,增進議題學習之品質,促使師生成為 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

Hackett & Betz (1981) 和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等 學者以選擇非傳統生涯的女性學生為研究對象,所發展的「社會認知生涯 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證 實 Bandura (1977;

1986) 所謂之「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讓女學生可以超越傳統性別 刻板化限制的最重要關鍵。一旦女性學生基於過去在數學或理工學科的成 功學習經驗或楷模學習歷程,激發出高度的成就感,並受到重要他人的鼓 勵和肯定,就會逐漸建立起對自己在數學或理工領域能力表現的信心,強 化其選擇投入數理相關職業生涯的動機和興趣,甚至以此作為其生涯發展 目標,而能全力以赴。識此,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於生涯規劃學科,並不 是照本宣科,而是積極鼓勵女性學生嘗試跨越性別限制,在非傳統領域創 造更多成功經驗,以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進而鞏固其「有為者亦 若是」和「巾幗不讓鬚眉」的宏觀生涯抱負。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21

六、結語

如 同 Gardner & Hatch (1989) 的「 多 元 智 能 理 論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所言,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領域的潛在優勢智能, 等待教學者作為識才的伯樂去啟發和琢磨。因此,筆者建議生涯規劃學科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應致力於為學生搭建起鼓勵其展現多元優勢智能的舞 台,以開放的態度鼓勵其以創新創意的多元化表現方式,將各類議題的學 習內涵統整於自我和環境探索的學習經驗中,透過體驗、省思、實踐等經 驗性學習歷程,擴展生涯規劃和綜合活動領域之學習表現,培育高中階段 學生所應具備之核心素養或關鍵知能。 參考書目

吳芝儀 (2012)。大專青年就業力、就業職能與職場職能之內涵探究。當代教育研究  季刊,20 卷 2 期,1-45 頁。 李坤崇 (2011)。大學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意涵及其建置。教育研究月刊,211 期, 

114-126 頁。 教育部 (2014)。十二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  蔡清田 (2011)。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 與「知能」(literacy) 之  差異。教育研究月刊,203 期,84-96 頁。 蔡清田 (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 DNA:核心素養。臺北市:高等教育。 

Bandura, A. (1977b).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ardner, H., & Hatch, T. (1989).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o to school: 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ducational Reseracher, 18 (8), 4-9.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22 Krumboltz, J.D. & Levin, A.S. (2004). Luck is no accident: Making the  most of happenstance in your life and career. Manassas Park, V A: Impact Publishers. Lent, R. 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ied social 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 79-12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Retrieved from OECD. http://www.oecd.org/ dataoecd/47/61/35070367.pdf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ermany: Hogrefe & Huber. Schlossberg, N. K. (1989). Overwhelmed: Coping with life ’ s ups  anddowns. Lexington, KY: Lexington Press.


108 技 術 型 高 中 英 語 文 課 綱 全 方 位 解 讀

筆記本

23


24

筆記本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