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級分】歷史學測通

Page 1

單 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學測 指考

101 2 5

102 2 4

103 0 6

104 1 5

105 2 3

106 3 2

★ 本單元的考題大多集中在地理大發現造成的影響,包括海上貿易、商品物產的交流與商業 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宗教改革中新舊教分布、教會改革、新教主張等都相當重要 ★ 文藝復興與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曾入考題,故也須熟讀

年表面面觀 文化、經濟 14世紀於義大利出現 文藝復興:

元朝 (1271~1368)

●人文精神 ●古典文學研究

宗教

政治

亞維儂之囚 (1309~1377)

●方言文學出現 ●藝術成就:透視法 15世紀北方文藝復興: 基督教人文主義

教會大分裂 (1378~1417)

1450年代 古騰堡

英法百年戰爭 (1337-1453) 英、法成為 民族國家

活字印刷

1453年 鄂圖曼 土耳其滅東羅馬

明朝 (1368~1644)

1479年 西班牙

地理大發現、商業革命

17世紀初西方人所 繪的凱達格蘭族

●海外貿易繁榮 ●國內區域分工

王國建立

1492年

1492年 西班牙

哥倫布發現美洲

攻滅格蘭那達

1517年 馬丁路德開啟宗 教改革

1519~1522年

麥哲倫環球航行

1534年

1534年

耶穌會成立

英國國教派 創立

●改革教會 ●海外傳教

●耶穌會傳教士 至中國傳教

影響

法國三亨利之戰(1585~1589) 結果 英國(1600年)、 荷蘭(1602年) 東印度公司成立

荷據時期 (1624~1662)

清朝

1541年 喀爾文教派 創立

●白銀大量流入 ●新作物引進

西班牙 成歐洲霸主

1589年 波旁王朝建 1598年 頒南特詔令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日耳曼衰落 ●法國成強權 ●體認宗教寬容精神

1588年 英西無 敵艦隊之役


222

重 點 整 理 主題一:近代伊斯蘭世界的擴張 一、土耳其人的崛起 塞爾柱土耳其

起源 突厥人的一支,原為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 興起 10 世紀末,首領塞爾柱接受伊斯蘭教,11 世紀,協助阿拔斯王朝翦除波斯力量 發展

1 阿拔斯王朝日趨衰頹,塞爾柱土耳其將領掌握實際軍權,哈里發成為傀儡 2 13 世紀蒙古西征後,取代塞爾柱土耳其在中亞的地位

時間 1299 ∼ 1923 年(16 ∼ 18 世紀為鼎盛時期) 起源

亦屬中亞游牧民族突厥部落的一支,在西遷過程中受塞爾柱土耳其人保護,13 世紀遷居 於小亞細亞

1 14 世紀初首領奧斯曼自立,建鄂圖曼土耳其 2 帝國擴張時,將征服之兒童、少年,訓練成充滿伊斯蘭聖戰思想之「新軍」,成為帝 興起 國精銳部隊 3 歐洲局勢:正苦於英法百年戰爭、黑死病及政教衝突

斯 威尼

1 擴張:14 世紀中葉,取得巴爾幹 威尼斯(首都) 匈牙利 莫達維亞 裏 克里米亞 半島,後受阻於帖木兒帝國。直到 瑟比雅 瓦拉幾亞 海 黑 海 科西嘉 魯米利亞 1453 年滅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 伊斯坦堡 亞美尼亞 薩丁尼亞 波斯 堡改稱伊斯坦堡,為帝國首都 安納托利亞 底 西西里 格 里 地 2 鼎盛:16 世紀蘇里曼一世在位時, 敘利亞 巴格達 發 拉 中 克里特(屬威尼斯) 大馬士革 斯 底 伊拉克 河 耶路撒冷 海 征服匈牙利,圍攻維也納,並擊敗 河 亞力山卓 開羅 發展 埃及 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為首的聯盟 阿 拉 伯 尼 軍,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麥加 鄂圖曼帝國的誕生 阿拉伯 羅 3 衰亡 紅 紅 約1301年 麥加 1326年擴張 海 1 發現新航路後,喪失大部分的 1451年擴張 阿拉伯海 1520年擴張 河 海 1566年擴張 商業利益 2 17 世紀末,再次進攻維也納,卻被奧地利、波蘭軍隊擊潰,結束擴張 3 18 ∼ 19 世紀逐漸成為歐洲列強侵略的對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瓦解 亞

鄂圖曼土耳其

巴尼

阿爾

(君士坦丁堡)

1 政教合一 1 施政須符合伊斯蘭教義和法令 2 所有官員無論軍職或文職,都授有軍階,且都是穆斯林,為蘇丹效命 2 宗教與民族政策:採寬容政策,允許各民族可依照原本的信仰、法律自主管理。不過 體制 非穆斯林需要繳納保護稅與人頭稅,成為帝國重要稅收來源 3 經濟 1 以農業為主,埃及、敘利亞、黑海沿岸為糧食產地 2 控制歐亞貿易孔道,但對西歐商人收取關稅,促成新航路的發現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23

中亞: 帖木兒帝國 1360 ∼ 1507

崛起 14 世紀初,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貴族帖木兒,崛起於中亞 擴張

併吞蒙古的察合臺、伊兒汗國,進攻欽察汗國,繼而征服中亞地區,更重創印 度西北部的德里蘇丹國

世 界 史

二、中亞與印度的伊斯蘭勢力

衰亡 帖木兒於 1405 年於進攻明朝途中病死後,帝國陷入內戰,走向沒落 建國 1526 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卑爾率軍進入印度,以德里為首都,建立蒙兀兒王朝

印度: 蒙兀兒帝國 1526 ∼ 1858

第三代君主阿克巴 1 加強中央集權,並大幅擴張帝國版圖,兼併 孟加拉、喀什米爾等地 2 宗教:宗教寬容,免除印度教徒的人頭稅, 鼎盛 恢復印度教徒的信仰,並大量拔擢優秀的印 度教徒為官員 3 文化:致力文化融合,把印度、伊斯蘭、波 斯文化互相結合

蒙兀兒帝國進入印度 1530年擴張範圍 1605年擴張範圍 1707年擴張範圍 擴張路線

沙賈汗 由盛 1 向南擴張領土,占領德干高原,並建造泰姬瑪哈陵,結合波斯風與印度風, 轉衰 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2 晚年繼承人政爭,帝國日益衰落 1 17 世紀末期,重新迫害印度教,內戰頻繁 2 地理大發現後,葡萄牙人、法國、英國勢力陸續進入,各占據點。到 1618 年與英國達成通商協議,英國得以在蒙兀兒帝國中自由貿易。1764 年七年 衰亡 戰後,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澈底控制,從此蒙兀兒帝國淪為傀儡,直至 1858 年,英國正式滅蒙兀兒帝國

主題二:近代歐洲的興起 一、文藝復興(上承中古、下啟近代的轉折時期)

背景

1 地區優勢:義大利原為古羅馬文明所在,擁有豐富的古蹟,易引發思古幽情 2 商業復甦:中古後期商業復甦,義大利中北部出現自治城市,如米蘭、佛羅倫斯 與威尼斯等,也造就新興中產階級與政治家、羅馬教會,競相贊助藝文創作 3 典籍傳入:拜占庭學者為避禍,西逃義大利,帶來希臘典籍,引發研究興趣 4 印刷術發明:1455 年,古騰堡改良活字版印刷術,降低了書籍成本,讓世俗作品 得以迅速流通,有助於知識的穩定

內涵

1 「文藝復興」一詞原有古希臘、羅馬文化「再生」之意,核心為「人文主義」 2 人文主義 1 由中古的「神本思想」,轉向近代的「人本思想」,不再把上帝和來世當作世 界中心,而把注意力轉向人的自身和現實世界 2 透過對古典文學的研究,領悟古希臘、羅馬人關注現世生活的人文精神 3 強調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多才多藝的「全人」及獨立思考能力的自由人

教師用本

1 興起:人文主義講求以「人」為中心,促成各地民族、區域意識興起,帶動 方言興起,取代拉丁文為主要寫作形式 義大利 方言 2 代表作家 文藝復興 文學 14 ∼ 16 世紀 1 但丁:《神曲》。以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為主題的史詩,透過隱喻筆 法描寫當時社會,抨擊教會的黑暗腐敗和統治者的專橫殘暴


224 2 佩脫拉克:致力研究古典拉丁文學,透過古典作品發現一種以人為中心 的世界觀。方言文學作品則以《十四行情詩》著稱 3 薄伽丘:《十日談》。以黑死病為背景的諷刺文學,取材廣泛。但內容 皆表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也反映現實生活

方言 文學

義大利 文藝復興 14 ∼ 16 世紀

馬基維利:《君王論》 1 寫作背景:15 世紀,義大利內部分裂,政治動盪,城邦之間甚至武力相向, 政治 致使外國入侵。當時佛羅倫斯不再富強,他撰寫此書獻給當時的統治者 思想 2 內容:教導君主要擁有權力並利用權術治國(效法獅子、狐狸),讓政治與 道德脫鉤,要不擇手段實現目的,其政治思想成為近代王權擴張的依據 1 繪畫 1 技法:師法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技巧,注重和諧、勻稱,利用透視法及 明暗對比等效果,使畫作呈現真實與立體感 藝術 2 主題:擺脫中古時代的宗教束縛,舉凡世俗的人物、風景乃至於異教故 表現 事皆可入畫 3 畫家: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2 建築:教堂設計由中古時代的哥德式建築(尖塔、彩繪玻璃窗),轉變為羅 馬式教堂(圓頂、希臘式梁柱) 地區 15 世紀後,文藝復興的風潮傳至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英、法、日耳曼、荷蘭等)

北方 文藝復興 15 世紀 以後

核心 濃厚的宗教氣氛,核心是「基督教人文主義」,學者試圖透過對原始基督教教 思想 義與精神之探討,回復使徒時代簡樸的道德生活,並擬定社會與宗教改革方案 1 伊拉斯莫斯(荷蘭) 1 編註希臘文版《新約聖經》,影響日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代表 2 著有《愚人頌》,諷刺上層社會的腐化,主張教士應恢復使徒時代的簡 人物 樸生活 2 摩爾(英):《烏托邦》,虛構一個理想的城邦,強調公民道德與理性治國 3 莎士比亞(英):其劇本在題材和內容上顯示出古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影響

大考 解密 全國考生答對率 45% 一座城市中,居民熱烈討論即將重建的大教堂建築樣式,他們對常見的哥德式建築並不滿意。 因為古代建築廢墟隨處可見,他們鼓勵競標的建築師從古代建築中尋找靈感。經過幾十年的努 力,一座覆以圓頂的長方形教堂,終告竣工。這座城市是: A 羅馬帝國時期的耶路撒冷 B11 世紀中期的聖彼得堡 102 學測 C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 D19 世紀初期的墨西哥市

分析 考生各選項回答比例 A

B

C

D

14%

38%

45%

3%

該題許多學生誤選 B,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題幹中「圓頂」的教堂特色,但需知圓拱、圓頂本為 羅馬建築的風格。且題幹講到該城市批判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為 12 世紀以後西歐普遍流行 的建築形式,因此 A 可刪除,加上該城市古代建築廢墟隨處可見,要從古代建築找靈感,因而 建出具有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便可確定建築教堂的時間點應為文藝復興時期,因此答案為 C。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25

1 某一時期,許多學者寫了不同的手冊,教導年輕人舉止要合宜,吃飯有禮貌,學習文學、

世 界 史

即刻 演練 音樂、藝術,才能成為有趣的社交分子。這些手冊一經出版,便銷售一空,說明當時社 會重視禮儀規範。這個時期最早出現於何時? A 古典希臘時期 B 羅馬共和時期 C 文藝復興時期 D 啟蒙運動時期

106 學測

二、宗教改革 (一)改革背景與發展

背景 開始

宗教

1 教廷日益腐化,基層教士素質低落,加上販售贖罪券進行斂財的行為,更使教會失 去精神號召力、信徒心生不滿 2 教會大分裂(1378 ∼ 1417):羅馬與亞維儂兩地各自出現一位教宗,甚至出現三位 教宗互爭正統,教會史上稱為「大分裂」時期,使教宗與教會的威望低落,改革教 會的呼聲盛行

政治

中古後期以來,王權高漲,各國君主想藉機脫離教會控制,謀求政治獨立

經濟

教會在各國擁有龐大教產,成為君主覬覦的目標

思想

受文藝復興發展的影響,歐洲部分宗教思想家與基督教人文主義學者,主張回復使徒 時代的簡樸精神、否定教宗權威

文化

方言的興起與印刷術的推廣,改革家可透過出版品爭取社會的支持

1517 年馬丁路德於日耳曼地區的威登堡教堂大門貼上《九十五條論綱》,批判教會腐敗與販賣 贖罪券

路德 教派 新教形成

1 創立:1522 年創立路德教派,取消修道院,允許教士結婚,成為宗教改革領袖 2 主張 1 因信稱義(因信得救):基督徒只要依靠自己的信仰,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恩典 2 《聖經》至上:《聖經》是信仰的唯一依據和最高權威,否定教宗權威 3 人人皆為教士:主張基督徒都有權利閱讀《聖經》,作自己的教士,神職人員與 一般信徒是平等的 3 發展 1 引發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路德的主張,獲得日耳曼北部王侯的支持(政治與經濟 因素),與支持教廷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對立,引發戰爭。最終雙方於 1555 年簽訂《奧古斯堡和約》,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獲得承認 2 傳播 1 將《聖經》翻譯成日耳曼文,搭配印刷術大量印製,使其主張快速傳播→有 助於提高民眾識字率,並強化民族意識 2 在部分日耳曼王公保護下,迅速傳布至日耳曼北部、丹麥以及瑞典等地

教師用本

1 創立者:法國喀爾文到瑞士日內瓦主持宗教改革 2 主張 1 預選說:主張信徒得救與否,皆由上帝預先選定,因此人們應堅持信心,忠於個 喀爾文 人行業,從現世成就預感自己為上帝的選民 教派 2 肯定經商致富與貸款取息,有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3 強調戒律的權威,實施教會自治,組成「長老會」執行教務,對信徒採取嚴謹的 生活管理與規範


226

新教形成

3 發展 喀爾文 1 喀爾文出任日內瓦的首席牧師,實行政教合一的神權體制 教派 2 信仰地區:蘇格蘭的「長老會」、英格蘭的「清教徒」、法國的「胡格諾派」、 荷蘭的「改革教派」

羅馬公教改革

英國 國教

1 原因:亨利八世以教宗不同意離婚為藉口,實質上是想強化個人的領導權 2 特色 1 1534 年,國會通過「王權至尊法案」,使英王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導人,擁 有任命高級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 2 仍遵循羅馬教會教義、儀式和制度,是新教改革運動中最保守的一派

時間

1530 年代開始,天主教教會展開了積極的改革復興運動,有「公教改革」之稱

內容

1 1545 ∼ 1563 年召開「特倫特大公會議」:重申教廷原有的神學立場,革除教會積弊、 嚴格訓練教士,希望藉以重拾教徒信心 2 耶穌會:神職人員成立修會,從體制內進行改革,以西班牙「耶穌會」最為著名 創立者 羅耀拉 目標 以教育、傳教作為改革教會的目的,以宗教的熱忱挽回信徒 1 重視品德修為、兼重學問之通達,多為碩學俊彥 耶穌會 2 隨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商船遠渡重洋,到美洲大陸與東方傳教,把羅馬公教 教士 (天主教)傳布到海外各地。如:沙勿略→將天主教傳入日本;利瑪竇→ 中國傳教

蘇格蘭 愛爾蘭 英格蘭

瑞典 波 羅 的

北 海

維伯格

大 西

俄羅斯

挪威

英國國教派為主 喀爾文教派及受 其影響的地區 希臘正教教派 路德教派 天主教為主 英國國教與天主 教重疊區

波蘭

16世紀 希臘正教(東正教)

基督教

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西

11世紀

羅馬公教(天主教)

舊教(天主教)

路德教派

基督新教

喀爾文教派

匈牙利 教皇國 西班牙

羅馬 地

鄂圖曼帝國 義大利

英國國教派

(二)宗教戰爭 原因

宗教改革瓦解西歐的一統教會,造成信仰的多元化,但也激化對立。加上政治與經濟 利益鬥爭,使得 16、17 世紀爆發多次宗教戰爭

1 背景:法國傳統上以羅馬公教為國教,16 世紀中葉,喀爾文教派傳入法國,稱「胡 格諾派」;傳播快速,信徒多以高層貴族及工商業者為主 2 經過:1562 年,法國的喀爾文教派與羅馬公教教徒發生衝突,雙方內戰持續多年, 法國內戰 後演變成王位爭奪戰(三亨利之戰) 1562 ∼ 1589 3 結果 1 1589 年,波旁家族的亨利獲得最後勝利,加冕為亨利四世,開啟波旁王朝 2 1598 年頒布《南特詔令》,宣布寬容新教,化解宗教對立,有助法國的穩定 1 背景:尼德蘭地區(包括今日荷蘭、比利時等地),當時由西班牙王國統治,16 世 紀中葉,尼德蘭北方各省多改信喀爾文教,西班牙則篤信天主教 荷蘭獨立 2 原因: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在尼德蘭徵收貿易稅,又迫害喀爾文教徒 戰爭 1568 ∼ 1648 3 結果:1581 年尼德蘭北方七省組成共和國(今荷蘭),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但 西班牙不承認。直到 1648 年,西班牙國王正式承認其獨立。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27

三十年 戰爭 1618 ∼ 1648

戰敗國

1 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國勢大為衰落 2 戰 爭多在日耳曼境內進行,致人口銳減、農村破敗,百年之內難 以完全復甦

戰勝國

法國與瑞典一躍成為 17、18 世紀的歐洲強權

世 界 史

1 背景:波希米亞(今捷克境內)居民改信喀爾文教派,且受到荷蘭獨立的激勵,為 爭取脫離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室)的控制 2 開始:1618 年「布拉格拋窗事件」,波希米亞人在布拉格將神聖羅馬帝國官員拋 出窗外,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 3 經過:原為帝國境內的內戰,後因西班牙、丹麥、瑞典、法國等國的加入,而變成 國際性大戰,其中法國雖為天主教國家,但基於國家利益,卻選擇加入新教集團 4 結果:1648 年新教陣營獲勝,雙方議和簽訂《西發里亞和約》 5 影響 1 歐洲列強的消長

2 國際關係的建立 1 肯定主權平等,各國可依照自身利益,與他國進行宣戰、媾和、締約,更依「均 勢原則」,尋求對於自身最有利的結盟關係 2 《西發里亞和約》簽訂後,各國相繼設立外交部 3 荷蘭格勞秀斯有感於戰爭殘酷,著《戰爭與和平法》,呼籲國際間應制定規 範,戰爭時應善待非戰鬥人員,禁止劫殺等恐怖行為,為國際法的先聲 3 走向宗教寬容:使歐洲人明白宗教寬容的重要性,使歐洲不再發生宗教戰爭

即刻 演練 2 一位宗教領袖論教堂:「一場嚴肅的禱告,同樣可以在草屋中或者豬圈裡進行。……有 說話聲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祂的家。即便是金碧輝煌的教堂,祂如不在那裡說 話,就說明祂不住那裡。」他強調:只有在最後一個窮人得到照應後,才能考慮興建教堂。 至於教堂的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這最可能是何人的觀點? A 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

B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C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

D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安東尼

103 指考

三、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

定義

1 民族國家指絕大多數人有一致的國家認同感,認為彼此是生活在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權 下,分享共同利益 2 中古末期以來,封建制度開始崩毀,君主企圖建立獨立的政權,民族國家的體制開始出 現。這時建立的民族國家主要是各地君王對抗外敵、教會、封建制度的產物 3 歐洲自古以來的政體演變: 羅馬帝國

中古初期

中古中期

中古末期

統一大帝國

日耳曼民族建國

形成封建制度

封建式微

代表國 英、法、西班牙等國→ 歐洲自此走向列國分立局面

出現中央集權的政體

君主開始加強王權

教師用本

君主不具有實權

近代


228 國家

英法百年戰爭(1337 ∼ 1453)

關鍵

1 背景 1 11 世紀以來,英、法即有複雜的血緣與封建關係,英國國王兼領法國境內 封地與爵位,又因王室聯姻的關係,保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 2 英法兩國爭奪法蘭德斯的經濟控制權 2 導火線:1337 年,英王為了爭奪法國王位,對法發動戰爭 3 經過: 初期

後期

法國傳統騎士,不敵英國新式的步兵與長弓 手,接連失利。巴黎淪陷,退至奧爾良地區

法國聖女貞德出現,振奮法國人的愛國 心,加上使用火砲,最終反敗為勝

4 影響 1 英國喪失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土,放棄稱霸歐陸的野心,往海上發展 2 法國領土得到統一 3 戰爭後,英、法各自走向中央集權,成為民族國家 英、法

國家

發展

1 玫瑰戰爭(1455 ∼ 1485) 1 原因:因為王位繼承權的問題,引發貴族 間的內戰 2 結果:最終由亨利都鐸獲勝,建立都鐸王 朝。戰爭使貴族傷亡慘重,為日後伸張王 權消除不少障礙 2 都鐸王朝 1 亨利八世:創英國國教,使英國成為政教 合一的國家 2 伊莉莎白一世 1 謹慎處理王權與議會的關係,並恢復英 國國教派地位 2 積極投入海外殖民活動,與西班牙爆發 衝突。1588 年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成為新興海權國家

1 百年戰爭後法國王權不斷 伸 張, 壓 制 國 內 貴 族, 鼓 勵工商業發展 2 三亨利之戰後,波旁王朝 建立 1 亨利四世:頒布《南特 詔書》,推行宗教寬容, 奠定富強基礎 2 路易十三:以國家利益 為原則,參加三十年戰 爭新教陣營 3 路易十四:法國全盛時 期,君主專制的代表

背景

8 世 紀 初, 伊 比 利 半 島 大部分被穆斯林征服

14 世 紀 末, 穆 斯 林 勢 力 大 多 退出,出現以亞拉岡、卡斯提 爾、葡萄牙為主的基督教王國

11 世紀,基督教徒展 開「收復失土運動」

1512年併入西班牙 納瓦爾王國

葡萄牙王國

大西洋

1 建國:1469 年亞拉岡與卡斯提爾王國聯 姻,1479 年兩國合併為西班牙 西班牙 2 成為民族國家:1492 年,攻滅半島南部 伊斯蘭國家格蘭那達,西班牙成為統一 建國 的民族國家 15 世紀

卡斯提爾王國

亞拉岡王國

西班牙王國

地中海

巴利亞利群島

格蘭那達王國 1492年併入西班牙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29

世 界 史

1 查理一世 1 1516 年繼承西班牙、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荷蘭等領土,1519 年當選為神聖羅 馬帝國皇帝,稱為查理五世,加上取得美洲殖民地,建造一個版圖橫跨中、 西歐與新、舊大陸的「日不落帝國」 王權 2 王權擴張,使西班牙成為一個高度統一的專制王國 鼎盛 2 菲利普二世:後期由盛轉衰 西班牙 16 世紀 1 在位後,先後擊敗鄂圖曼土耳其與兼併葡萄牙,為西班牙王國極盛時期 2 堅信舊教,排斥新教徒,導致從事工商業的新教徒紛紛出逃,造成西班牙 經濟衰落 3 1588 年,英西海戰無敵艦隊敗給英國 衰落 1618 ∼ 1648 年「三十年戰爭」後,西班牙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完全喪失 17 世紀

即刻 演練 3 某學者如此描述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並不是短時間就造成重大傷亡的恐怖殺伐, 而是一場持續將近一個世紀,無法徹底解決又不斷消耗力量的毀滅性舞會。與其把它想 成一場大火,不如想成是一連串的樹叢小火,……不斷悶燒,製造出來的毒煙……將宜 人居住的土地潛在價值全都摧毀。……讓鄉村飽受苦難的,並非一場場偉大的戰役,而 是不打仗時四處閒蕩掠奪的軍人。」根據上文,英法百年戰爭的特點是: A 士兵流竄燒殺

B 戰爭傷亡慘重

C 戰術日益精良

D 雙方築壕對峙 105 指考

主題三:海外探險及其影響 一、海外探險的發展

背景

經濟

對黃金、香料、絲綢、寶石等商品的需求,但與東方的交通被鄂圖曼土耳其與義大利 商人壟斷,需另闢與東亞直接貿易的管道

宗教

傳教士與商人結合,欲將宗教與經濟力量傳遍世界

政治

1 歐洲盛傳東方存在基督教國家,欲與之結盟對抗伊斯蘭勢力 2 新興的民族國家,君主支持海上探險活動,想取得香料貿易的控制權

技術

近代以來,向阿拉伯人學習使用羅盤與航海技術,加上地理與科技知識的增長,接受 地圓觀念,皆有助於海上探險

葡萄牙

海外探險活動

初期: 15、16 世紀

教師用本

1 開始:地理位置面臨大西洋,易於從事航海事業發展,15 世紀初亨利王子創辦 航海學校,積極推動海上探險事業 2 進展 1 15 世紀中,沿著非洲西部沿岸與島嶼,將葡萄牙人移民過去墾殖甘蔗等作 物,也擄掠黑人運回歐洲販賣為奴、搜刮島上的象牙或黃金 2 1488 年,狄亞士繞過非洲南端,取名好望角


230

葡萄牙 初期: 15、16 世紀 西班牙 荷蘭

海外探險活動 17 世紀

3 1498 年,達伽馬率領船隊抵印度,滿載香料而回,打通前往亞洲的航路 3 建立商貿據點 1 1510 年占據印度果亞、1557 年取得澳門,作為與東方貿易的據點 2 里斯本成為歐洲對遠東貿易的中心 4 沒落:16 世紀後期起,葡萄牙國勢漸衰,1580 年被西班牙兼併,在亞洲的貿 易據點逐漸為荷蘭所占 1 背景:西班牙王國建立→完成統一→積極發展海上事業 2 發展 1 1492 年,哥倫布相信地圓說,認為西行可到達印度,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下,向西航行,最後抵達加勒比海 2 16 世紀初,麥哲倫船隊越過南美洲,1521 年到達菲律賓,證明地圓說 3 影響:中南美洲除巴西以外,都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並開啟對該地的經濟掠奪 1 發展 1 1602 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以爪哇的巴達維亞作為公司總部,全盛時期取代 葡萄牙人,壟斷從麻六甲海峽到好望角的海上貿易,獨占東方香料貿易 2 1624 年占領臺灣作為基地,與日、中從事三角貿易 3 17 世紀荷蘭商船遍及美洲與亞洲海域,號稱「海上馬車夫」,阿姆斯特丹 為歐洲銀行業的中心和世界的倉庫 2 沒落:17 世紀中葉開始,面對英國激烈的海上競爭,漸失海上優勢

英國

1 發展 1 東方:1600 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欲參與南洋香料貿易,但為荷蘭所阻,遂 以印度為基地大力發展 2 北美:17 世紀初期,開始於北美建立殖民地 2 英荷海戰:在加勒比海一帶,英、荷競爭激烈。1651 年起,英國數度頒布《航 海法》,禁止荷船至英國殖民地運貨,導致兩國開戰,最後英國擊敗荷蘭,取 得原本荷蘭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並成為新的海上霸主

法國

17 世紀期間在北美魁北克和密西西比河發展,並與印第安人進行毛皮的貿易

二、經濟轉變與哥倫布大交換 11 世紀後歐洲商業發展: 11 世紀

15 世紀

地中海時代 商業復甦 城市興起

鄂圖曼土耳其 阻礙東西貿易

資本累積

16 世紀起

大西洋時代 新航路發現

商業革命

全球貿易體系 歐、美、非 三角貿易

商業資本主義形成

1 成立大型商業組織:遠洋貿易需要龐大資本,風險也高,個人難以獨立負擔,因此成立合 商業 股公司,發行股票籌措資金 資本 2 發展商業技術:商人透過成立銀行(以義大利麥地奇家族、日耳曼富格爾家族最著名)、 主義 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等方式賺取利潤,同時也出現投機風氣與泡沫經濟的情況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31

世 界 史

3 工業生產資本化 1 背景:行會在嚴格的章程限制下,只能以傳統方法生產。隨著市場的擴大,行會手工 商業 業的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導致行會制度解體,由商人主導工業生產 資本 2 產生「家庭代工制」:海外貿易擴展後,市場擴大,為了提高生產,將生產過程分割, 主義 交由不同農戶生產,形成初步分工 4 農業的資本主義化:英國盛行「圈地運動」,無論是放牧或大規模耕作都需要投注較多資 本,但利潤也較豐厚 1 時間:16 ∼ 18 世紀 2 主張:金銀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國家繁榮仰賴累積國庫金銀量 3 作法 1 高築關稅壁壘,防堵國外貨物的進口,並對本國貨物實施補貼,以便傾銷至外國市場, 目的就是要造成貿易出超,賺取金銀 重商 2 奪取殖民地,讓殖民地可以提供原料及市場 主義 3 設法壟斷外國貿易 1 政府透過「專利制度」,授予一個公司或商人團體以某種貿易的獨占權利,排除國 內外的競爭,如:英、荷、法東印度公司 2 17 世紀以來,英國頒布《航海法》,意圖打擊荷蘭海上貿易 4 挑戰:18 世紀中葉以來開始受到批評,後來被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論取代

黑奴

武器 糧食 日用品

1 歐、 美、 非 三 角 貿 易: 新航路開拓以前 歐洲 16、17 世 紀, 西 班 牙 亞洲 銀 和葡萄牙在中南美洲建 鄂圖曼帝國 香料 阿茲特克帝國 立廣大的殖民地,為了 銀 絲綢 馬雅文化 香料 解決殖民地勞動力的不 絲綢 印加帝國 足,從非洲捕捉黑人到 美洲充當奴隸,並以奴 地中海貿易的不安定(鄂圖曼帝國的擋道) 香料的需求增加 隸貿易為基礎,發展出 新航路開拓以前 科學技術的發達(羅盤針、航海術) 全球 歐、非、美三角貿易 玉米 番薯 馬鈴薯 白 糖 棉 歐洲 金銀 銀 菸草 貿易 2 亞 洲 與 歐 洲:16 到 18 薯 番 玉米 香料 絲綢 亞洲 瓷器 茶 體系 美洲 世紀間,中國成為世界 上主要的製造業中心, 黑奴 非洲 造成白銀大量流入。英 國為解決對中國的貿易 逆差,便於印度種植鴉 片銷往中國 3 物價革命:因全球貿易之故,大量的美洲白銀流入歐洲與中國,對當地都造成「物價革 命」,貴族靠固定地租收入為生,深受物價上漲打擊,商人卻收益增多,促進資本主義社 會發展

教師用本

1 哥倫布大交換:歐、美、亞洲等各地貿易聯繫,造就貨幣、商品快速流動,促使各地農作 哥倫 物、人種、文化、疾病快速交換流通 布大 2 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番薯、花生、可可、菸草等傳入歐、亞洲,造成飲食文化的改變 交換 3 歐洲將天花、傷寒、麻疹等疾病帶進美洲,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滅絕 4 歐洲傳教士積極至美洲傳播天主教,使中、南美洲古文明受到衝擊


232 三、中南美洲的古文明 項目

馬雅文明

時間 4 ∼ 9 世紀時鼎盛

阿茲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14 世 紀 末 ∼ 16 世紀初

13 ∼ 16 世 紀 初 鼎盛

墨 西

墨西哥城

政治 獨立城邦,未有帝國 形態

宗教

1 「意音文字」,表音 又表意 2 創造太陽曆,以曆法 文化 聞名 特色 3 已用「零」與二十進 位法 4 巨型階梯式金字塔 衰亡

西

提卡爾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

基多

厄瓜多

中央集權的大帝 國

崇拜自然現象,多神信仰,以活人獻祭

經濟 梯田,各城邦之間有貿 發展 易往來

(特諾奇蒂特蘭) 哥

1 帝國:部落軍 事聯盟 2 對外戰爭是為 了增加課稅和 納貢來源

手工藝發達,有 遠距貿易

1 開 闢 梯 田, 興修水利 2擁有便利的 公路網

吸收馬雅人的文 化成就,創造類 似的文字

1以太陽神為 信 仰, 庫 斯 科建有巨型 神廟 2 無文字,以繩 結和顏色記事

利馬

魯 玻利 維亞

庫斯科 阿茲特克文明 馬雅文明 印加文明 古文明城市 現今各國首都 現今各國國界

阿 根 利廷

聖地牙哥

中南美洲古文明分布圖

16 世紀,被西班牙人所征服

原因不明

大考 解密 全國考生答對率 39% 1620 年代,荷蘭西印度公司在今紐約市曼哈頓島上建立一座城堡,以保護移民與商人。同一時 期,荷蘭東印度公司亦在臺灣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荷蘭人在曼哈頓與臺灣建立據點的動 機之一,是蒐購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的一種商品,以供歐洲市場之需。這種商品是: 104 學測 A 香料 B 獸皮 C 棉布 D 蔗糖

分析 考生各選項回答比例 A

B

C

D

8%

39%

7%

46%

從學生回答的比例可知,AC 選項大多皆先被刪除,可能是因為題幹提及該商品「與臺灣」出 產的商品有重疊,而荷據時期臺灣的出口貿易商品,主要為鹿皮、蔗糖、硫磺等,並不包括「香 料」與「棉布」。而大多數學生都選 D 的原因,應是在臺灣各時代出口商品中,糖都占有一席 之地,但此處須注意地理條件,北美東北部紐約曼哈頓島,由於其緯度過高無法種植甘蔗,故 不能選。可知獸皮為最佳答案,臺灣有出產鹿皮,北美則是販賣海貍毛皮出口。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33

4 某一市場人潮川流不息,好不熱鬧。市場中貨品分區買賣,應有盡有,如玉米、馬鈴薯、 金銀飾品、羽毛、棉衣、繡花斗蓬、巧克力,甚至奴隸。市場旁還搭有草棚,供人休息。

世 界 史

即刻 演練

這個市場最可能是在: A 西元 6 世紀的拜占庭 B 西元 9 世紀的巴格達 C 西元 13 世紀的麻六甲 D 西元 16 世紀的墨西哥

104 指考

5 哥倫布於出發前,表示可以帶回下列什麼物品,才說服西班牙王室出資? A 美洲白銀 B 印度香料 C 玉米花生 D 南亞蔗糖

105 學測

6 16 世紀時,歐洲物價長期、普遍的上漲,史家稱之為「物價革命」。時人分析其原因, 多認為是商人獨占物資、政府大量發行劣質錢幣所造成。但法國學者波丁(1530 ∼ 1596)考察經濟情況,反駁上述看法。他主張歐洲物價上漲有一更重要因素,而他的見 解也獲得後世很多史家認同。波丁主張的更重要因素應是: A 資本主義景氣循環的自 然現象 B 歐洲氣候異常導致農產品歉收 C 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市場 D 君王 與中產階級以此對抗貴族

104 指考

歷 屆 考 題 精 選 1 一本地理書記載:佛郎機人抵達呂宋,願與呂宋互市。向呂宋王請求土地建屋,經營商業。 後來反包圍呂宋,殺其王,逐其民,而控制呂宋,繼續與中華貿易。華人前往呂宋貿易者, 實際是與佛郎機通商。這段記載中的佛郎機人應是指: A13 世紀的阿拉伯商人 B15 世紀 的義大利商人 C16 世紀的西班牙商人 D19 世紀的英格蘭商人

107 學測

2 ∼ 4 為題組(跨科整合題) 圖 1 畫作的主題經常出現於某一時期的西歐與南歐,這類畫作的內容除貴族人物外,也常包括: 地球儀、天體儀、四分儀、兩腳規、星盤等。圖 2 是根據地理位置把歐洲劃分為四區的地圖; 表 1 是 2015 年四區的人類發展程度指數(HDI)。請問:

107 學測

圖2

圖1 表1 HDI

HDI 最高國家

平均

0.895

0.949

0.921

0.893

0.939

0.912

0.748

0.890

0.829

0.699

0.878

0.815

教師用本

最低國家

分區


234 2 根據畫作的內容,下列哪項推論最為合理? A 這是 13 世紀的情況,說明時人熱衷航行前 往耶路撒冷朝聖 B 這是 16 世紀的情況,說明航海已成為貴族交際的重要話題 C 這是 18 世紀的情況,說明巴黎沙龍聚會以天文星象為主題 D 這是 19 世紀的情況,說明工業革命 後資本主義發展的盛況 3 現代讀者在詮釋此畫作時,下列哪一概念最適合用來解釋該畫作代表的象徵意義? A 文化 位階 B 性別傾向 C 文化涵化 D 世界公民

【公民題】

4 經常出現類似圖 2 畫作的西歐與南歐,最可能是表 1 中哪二區? A 甲乙 B 甲丁 C 乙 丙 D 丙丁

【地理題】

5 學者指出:「達文西通常被歸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卻不完全與一般認為的文藝 復興特色吻合。」這位學者接著引用達文西的話:「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 大自然的繼子,而不是親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應以大自然為母親。」這位學者欲說明達文西: A 善用比擬和譬喻,論述的方法獨樹一格 B 主張研究古籍才為首要,探索自然為次 C 強 106 指考

調從大自然學習,不以師法古人為先 D 認為人為萬物之靈,表現出獨特宇宙觀

6 食物史是世界史課題之一,牽動著人類彼此間的關係。18、19 世紀歐洲飲用咖啡人口大增,商 人因此尋求海外殖民地栽植咖啡樹。1860 年一本暢銷小說描寫亞洲某殖民地景況:政府強迫農 人在自己土地上種咖啡樹,收成的咖啡豆只准賣給政府,否則會受罰。價錢也由政府來定,當 地人所得款項很少,這些措施常造成飢荒。但海邊一艘艘待航的船隻,上面滿載著讓荷蘭富有 的豆子。文中描寫的殖民地最可能是: A 爪哇 B 長崎 C 安平 D 琉球群島

106 指考

7 某人覺得自己犯了罪過,便依照教會要求,前往指定教堂悔罪,還要申請贖罪。一位修士則 給予憑證,赦免教會對他的處罰。這位修士最可能屬於: A 德意志路德教會 B 尼德蘭改 革教會 C 英格蘭國教會 D 羅馬天主教會

106 學測

8 右圖為 2016 年某國際組織會員國分布圖,圖中深色區 域為會員國的位置。請問:這個國際組織所涵蓋的區域 中,在歷史上曾經出現哪個帝國? A 神聖羅馬帝國 B 鄂圖曼帝國 C 蒙兀兒帝國 D 奧匈帝國

106 學測

9 歷史老師問:「16 世紀前期的『宗教改革』,使歐洲從 宗教大一統走向教派分立,但 16 世紀後半至 17 世紀上半卻也是歐洲歷史上『宗教戰爭』最激 烈頻繁的時期,原因是什麼?」四位同學分別提出看法。哪些同學的回答可以合理解釋?甲: 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戰爭可帶來財富、刺激工商業;乙:與王權興起有關,轄區內若存在不 同教派,不利統治;丙:與天主教和新教對立有關,雙方為不同宗派信念而戰;丁:與自由主 義思潮有關,個人藉此解脫宗教帶來的束縛 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甲丁 0 近代早期,歐洲遠洋貿易商須攜帶大批白銀到亞洲地區, 以交換當地的珍貴商品,如香料、絲綢、瓷器等。右表 是 1581 年到 1670 年間,歐洲某三國流入亞洲白銀數量 (單位:噸)的統計表。根據表中資料內容判斷,乙國 最可能是指哪一國? A 荷蘭 B 葡萄牙 C 英格蘭 D 義大利

105 指考

年份 1581-1590 1591-1600 1601-1610 1611-1620 1621-1630 1631-1640 1641-1650 1651-1660 1661-1670

甲國 8.6 ? 5.9 4.7 4.4

105 指考

乙國

丙國

5.7 10.9 12.7 8.7 9.5 8.6 11.8

1.3 4.7 7.7 5.5 ? ? 9.9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35

聞,有礙觀瞻,更傷害腦部」,為避免其進口,特別提高關稅。明中葉以後,中國也自呂宋 引進,開始於閩粵地區種植。1637 年,明朝政府針對此物下令,如有私種私售者,擬斬首示 眾。兵部尚書卻上奏說「遼東士卒,嗜此若命」,建議暫緩施行。「此物」是 A 菸草 B 鴉片 C 咖啡 D 胡椒

世 界 史

q 某書提到:「此物」自 16 世紀引入歐洲後,廣為流傳。1604 年,英王指出:此物「惡臭難

105 學測

w 17 世紀的歐洲宗教戰爭頻仍,新舊教之間的對立嚴重。當時日耳曼新教牧師托瑪修出版《論 旅行利弊四十二點》,宣稱旅行會帶回外國的壞思想,腐化我們的宗教。他尤其勸告年輕人 切莫到某些「危險的地區」去。托瑪修所說「危險的地區」應是: A 瑞士、法國 B 法國、 義大利 C 義大利、荷蘭 D 荷蘭、瑞士

104 指考

e 1539 年法國國王規定:嬰兒出生時必須向官方登記;法院各類文書須以法文書寫。法國國王 採取這種作法的主要原因為何? A 法王受宗教改革影響,欲脫離羅馬教廷掌握,捨棄拉丁 文 B 法王欲集權中央,必須有效掌握人力資源,提升法語地位 C 英國長期控制法國,法 王藉推廣法語,驅逐英王封建勢力 D 法國境內族群眾多,語言極為紛亂,推動國語有利於 溝通

103 指考

迎 戰 滿 分 1 「馬丁路德把他的《95 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大教堂的門上,他當時無意造成天主教會的分 裂,而這篇文章迅速的流傳開來,他把文章謄寫多份,分送給朋友,朋友又轉抄給其他人。 不久,路德居然收到了從日耳曼南部倒流回來的印刷本,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因而使路 德理論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資料來源:巴爾贊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 五百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年),頁 6。】請問:這段話顯示何者造成宗教改革的 流傳? A 印刷術與宣傳 B 政治力的介入 C 馬丁路德自身的努力 D 教會自身的腐敗 2 「革命開始首先確定了敵人:不是天主教或它的教徒,而是教皇、他的下屬以及他們搞的各 種儀式,敬神的種種繁瑣手續。」請問:文中所講的革命,指的是? A 宗教改革 B 文藝 復興 C 啟蒙運動 D 十字軍東征 3 「此時期開始用新的眼光『接受』熟悉的事物,古代的競技場、神廟,以及雄偉的凱旋門矗 立了數百年之久,到了此一時期,在人們的眼睛裡,它們不再是多神教的可悲殘跡,而是應 該研究和模仿的雄偉建築。」此一時期為? A 希臘化時期 B 羅馬帝國時期 C 文藝復 興時期 D 浪漫主義時期 4 「凡喀爾文派的新教徒,除巴黎及其他部分市鎮之外,均可在原來村鎮照舊舉行新教儀式。 新教徒得與舊教徒享受政治上、教育上同樣的權利,且亦可充任政府公職。」請問:這段文 字最有可能出自於何處? A1534 年的《英國王權至尊法案》 B1598 年的《南特詔令》 C1648 年的《西發里亞條約》 D1689 年的《權利法案》 5 16 世紀末,葡萄牙人在亞洲地區仍有許多貿易站,經營亞洲諸港間的貿易,許多葡萄牙人 到該國皇帝的首肯,建立了貿易站。請問:上述中的皇帝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國家的皇帝? A 鄂圖曼土耳其 B 帖木兒王朝 C 笈多王朝 D 蒙兀兒王朝

教師用本

以自由工作者的身分維生,某位敢衝敢闖的商人,在印度的胡格利(今加爾各答北方)得


236 6 1550 年左右,文藝復興在義大利經過 200 多年的輝煌歲月後,開始步入衰落,原因為何? A 政治:受到穆斯林入侵,導致戰亂不斷而文化衰落 B 經濟:貿易路線的轉移,使義大利 地區失去作為貿易中心的優勢 C 社會:黑死病侵襲義大利半島,導致人才的凋零 D 文化: 文藝復興的風潮傳至阿爾卑斯山以北,義大利文化地位被超越 7 「安魂彌撒開始了,能在查士丁尼建造的這座教堂裡舉行基督教的儀式,這是最後一次了。」 這個歷史事件的背景為何? A 西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B 西元 800 年,查理曼受教 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C 西元 1054 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 D 西元 1453 年,鄂圖曼土 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 8 16 世紀以前,儘管各民族間的區別日益擴大,但在教皇的管轄下,歐洲繼續保持著一種「基 督教世界共同體」,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聽到拉丁文彌撒,看到遵照同樣的教義舉行的 婚禮,並受到同一位教皇任命的神父的祝福。請問:造成歐洲「基督教世界共同體」的分裂, 乃起因於哪一事件? A 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的分裂 B 亞維儂之囚的出現 C 馬丁路德 發起宗教改革 D 牛頓提出大機械宇宙論 9 某個基督教組織以舉辦文化教育事業、進行靈修指導為主要活動,並結交達官貴人,深入宮 廷,17 世紀法國、西班牙等國君主的懺悔神父均由該組織會士擔任。且也於大航海時代進入 印度、日本、中國活動。直至今日,該組織活動範圍遍及亞、非、拉美,影響相當深遠。請問: 該組織應屬於哪個教派? A 路德教派 B 喀爾文教派 C 天主教 D 英國國教 0 「該帝國崛起後開始西進,但中間因 14 世紀末葉帖木兒入侵安那托利亞,而暫告中斷。帖木 兒甚至還建立了一些獨立的土庫曼酋長國,國祚雖短,然而卻是該帝國衰落的體現。」請問: 該帝國當時的西進,主要是攻擊哪一個國家? A 阿拔斯王朝 B 塞爾柱土耳其 C 拜占 庭帝國 D 神聖羅馬帝國 q 在西方歷史上,造就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乃因三大動力:經濟基礎、懂得欣賞贊助藝術的 人、可供藝術家們學習借鑒的他山之石。三者具備之後,便產生出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文 學家與藝術家。請問:對上述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 經濟基礎是海外探險後造就商業 資本主義的發展 B 懂得欣賞贊助藝術的人包括教士、國王貴族與中產階級 C 他山之石多 來自伊斯蘭世界,歐洲本土反而甚少貢獻 D 這些藝術文學家的作品皆屬世俗主義,不碰觸 宗教相關的主題 w 一位英格蘭傳教士在 1640 年代曾說:「這是震顫的年代,這種震顫是全體的。」請問:當時 有可能因正經歷何事,讓這位傳教士口出此語? A 光榮革命的爆發 B 經歷三十年戰爭 C 英法百年戰爭開打 D 英國國教的形成 e 「荷蘭獨立戰爭」、「英國清教徒革命」、「三十年戰爭」,這三場重要的戰爭,有何共同點? A 皆起因於當權者欲壓制喀爾文教派發展 B 皆演變成歐洲各國皆參與的大型戰役 C 皆 與海外殖民地的爭奪有關 D 皆爆發於 17 世紀 r 英法百年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 116 年之久,但百年戰爭中,也為歐洲帶 來重要的影響。請問:下列何者是英法百年戰爭帶來的影響? A 法國廢除封建制度走向集 權 B 英國確立議會政治 C 發展出新戰術和武器 D 法國成為歐陸強權


單元 12 近代世界的轉變 237

在任何地點都能簡單且確實的知道航行方向,使航海的方法由大航海時代以前的「沿岸航 法」改變為「大洋航法」。□內應填上下列何者? A 造船技術的提升 B 地圓說的形成 C 火藥的出現 D 羅盤的使用

世 界 史

t □,大大的提高了帆船航海的安全性及效率。因為對船員來說,不須再以陸地為目標,而是

y 地理大發現後,金、銀等稀有金屬流入歐洲,導致價格之升漲。升漲的幅度,以該國為最 高,其他各處則較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造成了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的現象,結果 是物價騰貴,該國經濟因而遭受嚴重打擊,其他國家反而間接得到利益。該國為: A 荷蘭 B 西班牙 C 英國 D 法國 u 國際法是要建立一套國際社會中國家的行為準則,其所以成立的概念基礎即是理性的普遍 性,相信國際法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民族,它須克服各民族的國家主權至上之本位立場,而 發揮放諸四海皆準的效力。請問:國際法概念的提出,始於何事件之後? A 十字軍東征 B 大航海時代開啟 C 三十年戰爭 D 法國大革命 i 「想想這個地方這麼大,神廟這麼多,看來每年因祭神而犧牲的人大概有三、四千人之多。 這種殘酷的惡行一定要加以制止,我們應將這些人教化為天主的信徒,永遠斷絕如此的惡習, 尤其我們獲得上帝指引發現了這個新世界,這表示上帝要我們替天行道,開化這些野蠻人。」 文中的「野蠻人」指的是? A 埃及人 B 印第安人 C 日耳曼人 D 非洲黑人 o 這位君主在位時,其王朝國勢鼎盛,不僅推行寬容的宗教政策,還鼓勵不同教派通婚,政治 上則取消過去歧視印度教徒的法令,各級官員不受宗教限制,用人唯才。請問:這段敘述有 可能是在講述哪一位君主? A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B 貴霜王朝的迦膩色加 C 笈多王朝 的旃陀羅笈多 D 蒙兀兒王朝的阿克巴 20 ∼ 21 為題組 「這場戰役是西方史上最具決定意義的戰鬥之一。如果西班牙征服了英格蘭,那麼西班牙人極可 能蹂躪荷蘭,甚或消滅其他北方的新教。然而,實際結果是新教得救了,且在戰後,西班牙勢力 開始衰落,英格蘭和荷蘭船隻取得更大的制海權,也使得英格蘭本身愛國激情高漲起來」【資料 來源:文從蘇等譯,《世界文明史:前篇》(臺北:五南,2009 年),頁 568。】 p 文中的這場戰役為何? A 三十年戰爭 B 英荷海戰 C 七年戰爭 D 無敵艦隊之役 a 文中提到西班牙征服英格蘭,「極可能蹂躪荷蘭」,請問當時西班牙與荷蘭之間發生糾紛的 原因為何? A 因封建領地歸屬的問題,雙方長期衝突不斷 B 雙方因爭奪臺灣作為與日本 貿易的據點而衝突 C 因商業與宗教衝突,荷蘭欲脫離西班牙獨立 D 因美洲殖民地的爭 奪,而使雙方結下梁子 22 ∼ 24 為題組 資料一:葡萄牙的印度總督在圍攻某地時,為了激勵士兵曾言:「我們將為我們的主出色的效勞, 把摩爾人從這地區驅逐出去,撲滅穆罕默德教派之火,使他今後永遠不會重燃。」 們廢除了印第安人中間的盲目崇拜和令人憎惡的東西之後,上帝保佑了我們的努力,我 們給男人、婦女和所有征服後出生的孩子施洗禮,要不然他們的靈魂可能已下到地獄。」

教師用本

資料二:曾追隨科爾特斯(摧毀阿茲特克者)前去墨西哥的征服者之一,曾在回憶錄記錄道:「我


238 s 請問:資料一中,葡萄牙的印度總督要圍攻的地方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 菲律賓 B 麻六 甲 C 日本 D 澳門 d 承上題,該地後來在 17 世紀被哪個國家所奪走? A 荷蘭 B 英國 C 西班牙 D 美國 f 綜合資料一與資料二,我們可以從中獲知什麼資訊? A 葡萄牙相當痛恨穆斯林 B 宗教是 歐洲海外探險的動機之一 C 印第安人與穆斯林皆被迫接受基督信仰 D 歐洲人抱持白種人 優越主義向外擴張 25 ∼ 26 為題組 在 17 世紀,幾乎每一個國家的經濟方案都是下列這樣: 一、獎勵那些可以將原料製成輸出品的工業。 二、獎勵人口的大量增加,因為需要工業人力資源,而一個農業社會不能產生足夠的工人。 三、由國家監督這個程序的實施,在必要的時候加以干涉。 ★獨家優質﹁跨科整合題﹂,全面新增!

g 會採取這樣的經濟方案,主要是因為當時候的各國皆奉行哪一種經濟理論作為信條? A 重 商主義 B 共產主義 C 自由市場 D 計畫經濟 h 在以這樣的經濟理論與方案影響之下,當時的國家還會採行哪一種經濟措施? A 沒收地主 的土地平均分配 B 設置社會福利制度 C 減少對經濟政策的干涉 D 積極發展殖民地 27 ∼ 30 為題組(跨科整合題) 資料一:15 世紀中葉前,因有山脈橫亙北境,與歐洲大陸的本部隔離,也尚不知利用大西洋作為 向外貿易的孔道,此地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微薄。長時期以來基督教諸國必須不斷與伊斯 蘭教勢力作戰,以擴張領土,當然基督教諸國間也常互相殺伐,最後逐漸形成兩大勢力, 即亞拉岡和卡斯提爾,雙方於 15 世紀中葉合併,在 16 世紀中造就偉大地位。 資料二:加泰隆尼亞原屬於亞拉岡王國,在與卡斯提爾合併為同一國後,仍然保有各自的傳統與 政治體制,之後政治權力卻漸漸向卡斯提爾傾斜。18 ∼ 20 世紀以來,加泰隆尼亞屢次被 取消自治權,直到 1975 年該國建立民主政體後,才再次恢復自治。近年來因經濟問題, 加泰隆尼亞支持獨立者逐漸增加,自治政府於 2017 年舉行獨立公投,結果投票率 43%, 92% 贊成獨立,自治政府單方面宣布成立一共和制的獨立國家。 j 就資料一與資料二的內容判斷,文中敘述的國家在當今具有何種特色? A 經濟呈現高度成 長 B 以東正教為主要信仰 C 在歐盟中屬於相對貧窮的地區 D 因氣候荒寒故耕地有限 【地理題】 k 請問:亞拉岡和卡斯提爾的合併,乃採取何種方式造就國家統一? A 外交簽約 B 經濟合 作 C 征戰擴張 D 皇室聯姻 l 資料一中言及,此國「在 16 世紀造就偉大地位」的原因,應與哪一事件有關? A 三十年 戰爭中獲勝 B 取得大量美洲殖民地 C 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D 展開文藝復興 ; 從資料二的內容判斷,就公民投票的內涵來說,應屬於何種性質? A 創制 B 自決 C 複決 D 諮詢

【公民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