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品] 台灣高齡化與血汗長照-紀實攝影和報導攝影

Page 1

台灣高齡化與血汗長照 紀實攝影和報導攝影

1810421018 李良威


2

設計實務研究

目錄

台灣的移工

開放移工 p3 移工在台灣 p6 被忽略移工在台處境 p14

人口高齡化

人口高齡化 p22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 p24 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 p30

血汗長照

照顧正義,在哪裡 ?p32 完善的長照體制 p38

我看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的歷史 p42 報導攝影在台灣 p48 黑白照 ? 彩色照 ?p52 紀實攝影和藝術 p54


設計實務研究 3

開放移工

幾 百年前,一批批中國人遠

渡重洋,移民東南亞,墾荒闢地, 刻出一頁頁華工血淚史。 時空逆轉,今日一群群東南亞 勞工漂洋過海來到台灣,「賺錢」 是他們唯一的目的,「外籍勞工」 是他們共同的名字。 在政府開放合法外籍勞工入境 之後,短短三年間,勞委會核准的 外 勞 人 數 已 突 破 十 三 萬 人 次。 全 面趕工的政府重大公共工程,獲得 近三萬名外勞配額;紡織、金屬等 吃 力粗重的基本工業,也獲核准兩 萬名以上外勞。這些來自泰國、菲 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的外勞,迅 速填補起台灣產業幾年來的人力真 空。

「工程仙丹」 外來的勞動族群,重畫了台灣 基層勞動力的百工圖。他們如水銀 瀉地般流入工地、廠房、甚至高科 技生產線,實際參與台灣經濟。 號稱最缺工的營造業,舉凡紮 鋼筋、做模板、得忍受風吹雨打的 體力工,幾乎全由外勞扛下。在鄰 近福德坑的中華工程北二高北部施 工處,怪手機具隆隆作響,一群皮 膚黝黑的泰籍工人,在寒風微雨中 忙碌工作。 從八十年二月引進首批合法外 勞以來,前後引進四千多名泰籍外 勞。中工人事處處長邢銘煜稱讚外 勞解決了中工缺工孔急的窘況,只 要可以做的工作,外勞都肯做。「如 果不是外勞,北二高不知何時才能

通車。」邢銘煜欣慰地肯定外勞的 貢獻,「工程仙丹」也成為外勞的 封號。 逐漸衰退的紡織業,勞力也日 益難尋。桃園中南紡織廠內,溫度、 濕度都由機器控制得宜,但紡紗機 的聲響仍是震耳欲聾。下午班近十 個員工中,有兩個專科以上畢業的 菲籍外勞,和其他員工一樣忙著換 紗。還有十多位菲籍女工正在宿舍 休息,準備接夜班的工作。 才引進外勞一個多月的中南 紡 織 廠 長 鍾 柏 川 認 為, 引 進 外 勞 不無風險,因為外勞的生產力尚難 評估,但都是目前最容易找得到的 工人。過幾個月還要再進三十名外 勞,接替屆時將離開的建教生,「到 時廠內不是老媽子,就是外勞了。」 鍾柏川神色黯然。 就連景氣正好的資訊業,也因擴 廠增產,選擇了外勞。明碁電腦桃 園視訊廠去年底增設新廠,陸續引 進約五十位馬來西亞的華籍女工, 擔任生產線作業員。這些訂有契 約 的外勞,形成穩定的人力來源,廠 長吳清模分析外勞的效益,在於方 便公司調配人手,「也能因應業務 的急速擴張」。註 1 註 1: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飲鴆未必止渴-外勞的代價


4

設計實務研究


設計實務研究 5


6

設計實務研究

台灣的移工

受 到經濟長期快速發展、高

等教育普及、工作價值觀念的改變 以及少 子化等因素之影響,願意從事製造 業和營造業的國人相對越來越少, 使得基層勞動人力相當缺乏,造成 企業經營相當大的壓力,因而政府 引進外勞,希望可以舒緩此方面的 問題。 但引進外籍勞動對國內勞動 者的影響有正反兩面的效果存在, 企業一方面可藉由雇用外籍勞動降 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而增加 雇用本國勞工,另一方面也會因為 雇用外勞降低勞動成本,而以外勞 替代本國勞工。由此可知,外勞引 進與本國國人就業情況息息相關。 台灣政府在 1989 年以推動大 型建設工程為名,專案引進海外移 工,立法院接著在 1992 年通過《就 業服務法》,允許民間產業也能聘 僱海外移工,此後,大量美其名為 「補充性勞力」的東南亞籍移工, 透過雙方仲介進入台灣,移工一方 面替自己尋夢,一方面也替台灣築 夢。在一般台灣人見不到的高鐵或 捷 運 等 公 共 建 設 工 地, 在 一 般 人 見得到的公園、醫院、安養院,以 及在並未開放移工的農地、茶園、 牲畜養殖場、或者大商巨賈的豪宅 裡,都有合法或非法的移工身影。

時 至 2015 年,57 萬 的 合 法 移 工, 加 上 4 萬 多 名 所 謂 的「 逃 跑 外 勞 」, 在 台 灣 的 東 南 亞 移 工 總 人 數 超 過 60 萬。60 萬 人, 相 當 於台灣總人口的 2.5%,超過台 灣 一 千 一 百 多 萬 實 際 就 業 者 的 5.3% (註一),絕非當初聲稱的「補充 性勞力」,而是紮紮實實的「替代 性勞力」,成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至於 60 萬 人的食衣住 行育樂和種種權利義務,以及與台 灣本地人的互動、對台灣社會的影 響,更不是區區就業服務法足以規 範,至於升格不久的勞動部,顯然 也無力承擔。 於 是 乎, 台 灣 的 移 工 政 策 始 終在技術層面鬼打牆,在不把移工 看做「人」的前提下喬事情:或以 移工名額的開放或凍結作為外交籌 碼,或以外籍移工配額當作吸引台 商回流的政策誘餌,或者斤斤計較 於每次增加三年的移工在台年限。 註2

註 2: 張正:台灣應停止引進藍領外籍勞工,這是一個飲鴆 止渴的政策


設計實務研究 7

自 由時報報導,在我國的外

藉人士中,尚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 籍配偶則有 5 萬 1 千人,佔 6.6%, 外勞與尚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籍配 偶二者合計,佔在我國外籍人士的 8 成 1。 在我國尚未歸化取得國籍的 外籍配偶以越南籍佔 33.8%最多, 泰國籍佔 14.0%次之,與 103 年同 期相較,以日本籍增加 1 千人最多。 外 勞 人 數 與 去 年 同 期 比 較, 其 增 加人數為產業外勞佔 80.1%,社福 外勞佔 19.9%,在我國尚未歸化取 得國籍的外籍配偶人數則增加 7 千 人,成長 16.4%。 「 最 終 還 是 要 面 對 他 們( 外 勞)有一天不來了!」勞動部長陳 雄文今天談起家事外勞薪資調漲, 認為現在印尼就像 30 年前的台灣, 人 人 拚 經 濟, 也 許 10 年 後, 國 民 所得成長到某種程度後,「到台灣 當外勞」將成為歷史名詞。 勞動部今天與印尼、菲律賓、 泰 國、 越 南 等 外 勞 來 源 國 召 開 多 邊會議,敲定家事外勞薪資由 1 萬 5840 元提高到 1 萬 7000 元。 勞 動 部 說 明, 香 港 的 外 籍 家 事 勞 力 薪 資 約 1 萬 6530 元, 比 我 國現行標準高,等於是「與我國競 逐外籍家事勞動力」。這次調整後, 台灣家事外勞薪資已不輸香港等鄰 近地區。 目 前 台 灣 21 萬 多 家 事 外 勞 中,印尼就占了 83%。但陳雄文感 慨,現在印尼街上看到的景象簡直

像 30 年 前 的 台 灣, 滿 街 車 水 馬 龍 都是在拚經濟,不像台灣是逛街, 他 相 信 不 用 多 久, 也 許 10 年 後, 印尼的勞工不會再到台灣當外勞。 目前台灣引進的外勞都來自 東 南 亞 開 發 中 國 家, 隨 著 當 地 經 濟發展,薪資水準也逐漸提升。陳 雄文提到,試辦首批緬甸製造業外 勞 150 人將採直接聘僱模式,透過 外交部通力協助,讓緬甸決定在台 設辦事處,文書認證等作業都更方 便,也有利於日後擴大規 模,只是 近日緬甸受水患影響,時程略有延 誤;此外,斯里蘭卡也是考慮開發 引進的新外勞來源國,但設處的問 題始終無法突破,恐怕至少還要一 段時間。 台 灣 外 勞 人 數 激 增, 十 年 間 增加近一倍,已逼近 60 萬人大關, 勞動部委託學者研擬外勞總額警戒 機制,仿國發會景氣燈號,根據失 業率、求職求才人數差距、行蹤不 明外勞人數等指標計算,以藍、黃 藍、綠、紅黃及紅燈五級燈號示警。


8

設計實務研究

緬 甸勞工明年上半年可望開

放來台!外交部長林永樂昨(30) 日表示,過去 1 年東南亞是工作重 點,緬甸今年已在台北設立商務辦 事處,下一階段將考慮讓緬甸勞工 來台工作。 台灣開放引進外勞 23 年,一 直維持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 等外勞來源國,尤其是看護工,僅 印、菲 2 國,我國雇主又偏愛使用 印勞,造成印勞獨占看護工市場。 由 於 印 尼 官 方 已 規 劃 2017 年 停 止 輸出勞工,為補充外勞人力,勞動 部積極開發其他外勞來源國,包括 緬甸、斯里蘭卡、寮國等,其中又 以緬甸進度最快。 不 過, 台、 緬 雙 方 之 前 並 未 互設辦事處,緬甸勞工想來台工作 還得到泰國申請簽證,手續相當雜 瑣,加上工作簽證與一般觀光簽證 不同,涉及許多行政程序,在未有 辦事處情況下,我方遲遲未開放緬 甸外勞。 外交部長林永樂昨天在外交 部與媒體茶敘表示,外交工作有一 致性與延續性,政府過去這幾年秉 持活路外交原則,持續加強與邦交 國、非邦交國關係,以及國際參與, 也利用各種管道加強與國際接軌。 東 南 亞 地 區 近 年 快 速 成 長, 他說,過去 1 年以來東南亞一直是 外交工作重點,除了在印尼第二大 城市泗水設立辦事處外,緬甸今年 已經在台北設立商務辦事處,這是 重要的進展,下一階段將考慮讓緬

甸勞工來台工作。 外 交 部 表 示, 緬 甸 官 方 對 於 開放當地勞工來台很有意願,緬甸 文化及人民素質也符合台灣方面的 需求。 之前曾一度傳出將放行電子 業 者 雇 用 緬 甸 勞 工, 不 過 外 交 部 表示,會先以試辦方式引進緬甸外 勞,未來再逐步擴大,初期不會指 定僅開放某行業引進緬勞,細節部 分會由勞委會去規劃,目標是明年 上半年開放來台。


設計實務研究 9

引進外勞的影響

在經濟發展方面: 正面影響: 1. 互 補 性 外 籍 勞 工 可 彌 補 國 內無法供給或不願供給之勞力,本 國勞工將因需求增加而提高就業與 工資,亦有助於經濟發展及國民福 祉之提升。 2. 成 本 低 廉 之 外 籍 勞 工 有 助 於改善出口產業。減輕勞動成本, 以維持對外競爭力,並減緩產業外 移的腳步。 3. 加 速 推 動 重 大 工 程, 有 助 國內經濟景氣回升與提昇國民生活 品質。 4. 可刺激國內潛在勞動意願, 提升本國勞工的生產力。 5. 外 勞 的 引 進 也 帶 來 了 許 多 商機,進而增加不少高附加價值的 工作機會。 負面影響: 1. 若 引 進 外 勞 會 使 得 廠 商 以 勞動取代投資,則未來產業結構必 難提升。 在社會問題方面: 正面影響: 1. 給 予 外 勞 合 法 地 位 與 合 理 的勞動條件保障,有助於減少少數 雇主與仲介業者對非法外勞工作 的剝削,並導引其尋合法的管道來 台,以利政府有效規範管理。 負面影響: 1. 若 以 外 勞 取 代 本 勞, 有 可 能會造成國內失業率增加,使得政

府社會性支出增加,導致人民負稅 加重。 2. 增 加 人 口 密 度 壓 力, 影 響 國人生活品質亦使社會結構複雜 化,導致群體緊張與衝突,亦或因 外勞大量的投入低工資工作,將惡 化國民所得均等分配。 註3

註 3: 陳彥昇,外勞引進之探討 - 國立中央大學


10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1


12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3


14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被忽略的移工台灣處境

十 九世紀初,成千上萬的華

首題為〈台灣,一個讓我築夢的國 南沿海人民遠離家園,搭乘著有如 度〉的詩,有一段這麼說: 海上監獄般的牢籠,被掠賣到東南 亞、美洲、南非和澳洲各地。在這 當一位異鄉人站在您的土地上彷彿 個新天地裡,這些人為西方殖民主 入侵者必須要接受充滿敵意的批判 義者墾荒、開礦和修築鐵路,他們 我不曾有犯罪的思想 刻苦耐勞、工資低廉,卻飽受歧視 然而異鄉人似乎帶著原罪 與壓迫,地位如同奴隸。 我像是一個被鐵柱圍關的囚犯 大約自一九八六年起,外籍勞工在 我們是不是不該抱著歧視的 台 灣 逐 漸 成 為 一 較 普 遍 的 現 象, 眼光看著他們,而該學著尊重這群 同時關於外籍勞工的報導也顯著增 異鄉人,了解他們呢 ? 加。 2014 年, 台 灣 外 勞 人 數 已 經 超 越 50 萬 人, 而 在 2015 年 8 月 統 計,台灣的原住民數量為 54 萬人。 在東南亞人口市場上,外勞形同商 品,從母國「出口」,再「進口」 到台灣以及香港、新加坡和中東、 歐美各國。「人口販賣,或者說是 勞動力出租,已經變成東南亞地區 地方財團的生財之道。」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行分 析。但是我們卻對這個族群非常的 不了解,在台外勞轉換雇主的條件 也較星、港兩地嚴苛,不僅不能選 擇外宿,甚至無法自由休假。此外, 外勞尚需面對雇主無故遣返的威 脅。凡此種種,都使得當今台灣的 外勞人權深陷泥淖,也致使外勞逃 逸率節節升高。 在這個不景氣的時間點,本土勞工 看外勞的眼光又更多了幾分怨意, 認為外勞搶走了我們的工作。 我覺得我們必須尊重這些異鄉人, 菲籍監護工碧莉斯 (Blessie) 寫了一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5

在 許多人的眼中,外籍勞工

是屬於不想要又不得不要的勞工, 當國人失業數字往上攀升,我們還 來不及釐清究竟是哪些年齡層、哪 些原因,哪些職種,哪些地區之前, 外籍勞工早已成為千夫所指的罪魁 禍首。 我們忽略了外籍勞工來台灣 是因為雇主對外籍勞動力有需求, 他們是以勞務來換取沒有議價空間 的 報 酬, 至 於 他 們 必 須 從 事 何 種 工作,而這些工作是否威脅到某些 本 國 勞 工 的 就 業, 他 們 有 何 介 入 餘地?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就業權 益, 政 府 於 是 從 外 勞 總 量 加 以 管 制,外籍勞工就這樣成為國內失業 率的調節器。 外籍勞工與雇主最常見的糾 紛多為積欠工資、加班費、雇主任 意扣減工資作為罰金等權利事項爭 議,在我國外籍勞工可能於爭議未 獲處理之前就已遭雇主遣返,因此 以現行勞資爭議處理法之設計,的 確無法有效處理單純之權利爭議。 以勞資現實情況而言,除非遭遇 企業關廠或爆發如企業併吞外勞儲 蓄金等大規模弊案,迫使政府必須 積極介入之外,個別外籍勞工之權 利受損,多半採取隱忍策略;若衡 量目前勞委會有意重新修訂勞資爭 議處理法,則應將外勞權益保護之 脆弱特性加以考慮,且要思考如何 建構迅速而有效的勞動司法救濟管 道才好。

政 策 上 不 正 視 60 萬 移 工 的 存 在, 傷害的是台灣的法治。 回頭看看印尼政府的三個 「要脅」:「比照最低基本工資調 漲印傭薪資」、「超時工作須付加 班費」、「印傭有自己的宿舍」, 其實都不過份。其中的基本工資、 加班費,明明都規定在我們自己的 勞基法裡。 換句話說,印尼政府只是「提醒」 我們,台灣有十幾萬名家庭類外籍 幫傭超時工作、24 小時待命,卻只 領低於基本工資的月薪 15840 元, 「被違反」勞基法了,難道台灣要 繼續官民一心視而不見嗎?難道台 灣寧願與漠視本國勞工權利的越南 政府打交道嗎?


16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再 如每每在立法院爭執不休

的移工在台年限,從最早的三年, 一路延長至六年、九年、十二年、 甚至可能到十五年,主要考量,都 是雇主更換新移工的麻煩與訓練成 本。其實背後難以啟齒的,是為了 避免「藍領移工」成為中華民國國 民,而在國籍法施行細則裡將其刻 意排除的條文,國籍法原本規定, 外國人若「每年合計有一百八十三 日以上合法居留之事實繼續五年以 上」,則可以申請歸化為中華民國 國民。然而修正後的國籍法施行細 則第五條, 卻明文規定外籍幫傭、 勞工、漁工這幾類外國人居留在台 灣的時間,不納入計算(註三)。 等於是白紙黑字,坐實了台灣的歧 視。 試 想, 一 個 成 年 人 在 台 灣 工 作生活了十二年,難道還不具備擁 有居留權的資格嗎?自詡法治、人 權的台灣,應該這樣對待一個在台 灣生活、工作了十二年的人嗎? 不 過, 法 條 被 踐 踏、 法 條 違 背 人 情 法 理, 未 必 全 然 出 自 於 台 灣對於東南亞的歧視。推波助瀾的 另一隻黑手,是對於部分職業的輕 蔑。 要 引 進 外 籍 工, 最 理 直 氣 壯 的說法是台灣勞動力不足、說台灣 年輕人不能吃苦。但是,台灣有 2 千 3 百萬人,數量在全球排名 51, 密度高居世界第 5,絕無人力不足 的問題。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伴隨 經濟起飛,升學管道大開,人人皆

以坐辦公桌、服務業為工作志願, 而 3D(Dangerous, Difficult, Dirty) 的基礎勞力需求,則因社會地位較 低、且收入未能隨經濟發展同步提 高,才導致嚴重缺工。雇主總說請 不到人,但是,那樣可憐兮兮的薪 水,那樣抬不 起頭的職位,誰願意 做呢?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7

一 完整的社會裡,三百六十

行,行行都重要。例如家庭看護工 這類必要的工作,若因地位低落而 導致乏人問津時,政策上的責任應 是提高此一工作的尊嚴,改善其勞 動條件,而非大量引進外籍移工填 補空缺。 尤 其, 政 策 若 默 許 以 遠 低 於 台 灣 本 地 的 勞 動 標 準 來 對 待 60 萬 移工,此一標準也勢必下修。一旦 低價的移工大量取代台灣的藍領工 作(已經發生了),自然削弱了該 職 缺向上提升的動力,也終將全面 拉低國內的勞動條件,使台灣的職 業結構更形惡化。這是飲鴆止渴, 是短視近利,讓 3D 工作更 3D、更 廉 價, 更 不 被 尊 重, 同 時 也 斷絕了台灣本地人進入該產業的可 能。 所 以, 在 維 護 並 提 高 現 有 移 工 權 益 的 前 提 下, 為 了 不 要 讓 更 多外籍移工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 為了不要讓台灣的職業結構持續崩 壞,也為了不要踐踏台灣的法律, 我反對繼續開放引進外籍移工。 未 來, 更 應 盡 快 廢 除 此 一 以 「價格」作為唯一考量的移工政 策,並將所有移工視為一般移民, 給予其等同於國民的權利義務。政 策上該做的,則是提高藍領工作的 薪 資、改善藍領工作的專業能力與 社會地位,用以增加國人從事藍領 工作的誘因,讓不論本籍、外籍的 3D 藍 領 工 作 者, 同 享 整 體 社 會 的 進步,以打造職業無分貴賤的 台灣

作為努力目標。 從目前社會輿論的走向來 看,其論調不脫離「虐待貓狗就是 違法」、「吃貓狗是冷血不道德的 行為」、「移工來台灣就應該遵從 台灣文化、法律」等,以獵巫式的 直接將移工社群強加各種歧視標 籤,並沒有去細膩看待彼此的文化 差異,更有網友留言「不如換我們 台灣人來砍斷越南勞工的頭吧!就 如同他們砍貓犬的頭一樣」,而行 政首長也以民粹式的作為來回應, 在證據尚未確鑿以前直接將可能涉 嫌人定罪為「可惡的人」,完全忽 視法律無罪推定原則以及偵查不公 開,但「可惡的人」真的如此罪大 惡極嗎?


18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9


20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21


22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人口高齡化

高齡化是 21 世紀全球人口的

趨勢,人口結構高齡化現象將對人 類的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產生重 大衝擊。 這 邊 先 從 人 口 成 長 概 況、 人 口年齡組群結構變化、人口老化指 數、扶養比、潛在支持比、父母贍 養比以及性別結構等七個人口指數 討論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瞭解 我國人口高齡化所隱含的潛在社經 問題。繼而以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 變動的認知為基礎,討論高齡化社 會所面臨的社經挑戰。 在 高 齡 化 的 趨 勢 下, 需 依 據 人口年齡結構建構彈性退休年齡體 制方可維持勞動市場平衡;奠基於 高齡人口消費型態所發展出的新興 財貨與勞務市場則將提高社會資源 配置效率。配合年金制度建立穩健 的金融體系可以透過穩定資產價格 確保高齡者的生活所需;而退休金 制度的改革則可以維持健全的政府 財政。提昇高齡者勞動參與率、促 進技術升級則將成為高齡化社會經 濟成長的有效政策方向。提供高齡 者所需的健康照護則是未來政府必 須面對的嚴峻考驗;透過年金制度 建構社會支持系統則是政府目前需 立即面對的衝擊及挑戰。 註

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的問題。自西方 工業化國家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以 來,近數十年此一趨勢蔓延至許多 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國、韓國及新

加坡等國即於 過去二十年間相繼步入高齡化國家 的 行 列。 預 計 在 21 世 紀 末 期, 許 多現在處於低度開發的國家亦將邁 入高齡化社會。 高 齡 化 是 21 世 紀 人 類 文 明 發 展 下 出現的無法逆轉趨勢,其過程正對 全球人類的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產 生 重 大 衝 擊。 而 高 齡 化 的 加 速 發 展,更成為世界各國未來生活結構 調整最重要的挑戰。人口老化是醫 療技術進步所帶來之死亡率減緩以 及預期餘命長與生育率下降的結 果。

註 :(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2010;5(3):149-168)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23

人 口結構高齡化意味著我們

的社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 中,長壽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 果,但隨著壽命延長,人口老化的 結果使退休人口增加,青壯勞動人 口相對萎縮。這樣的發展衝擊現有 社會安全體系及社會福利制度的安 全性,進而衍生政治面及社會面的 改革壓力。除此之外,高齡人口的 增加對於健康照護系統也帶來了極 大的壓力。 例 如, 老 年 人 口 比 例 的 增 加 預期會使社會中行動不便人口及老 年慢性病增加,此一發展使得全民 健康保險和全民社會安全體系的健 全性與持續性面臨更大的挑戰。另 一方面,人口老化併同少子化的結 果,使得家庭結構產生改變。教育 程度的提高及都市化的結果,傳統 社會的生活方式及價值體系不斷遭 受挑戰。 已婚的青壯年夫妻面臨工作 競爭及撫育下一代的生活壓力下, 很難同時照顧雙方的高齡父母。由 此,三代同堂的現象將越來越少, 這導致高齡者倚賴家庭成員照護的 可能性越來越低,而高齡者需要社 會體系或政府提供生活照護的需求 將愈來愈大。此外,伴隨人口老化 的青壯勞動人口相對縮減,將對未 來的經濟成長產生不利的衝擊,進 而衍生勞動市場供需失調、貿易條 件惡化和儲蓄等經濟衝擊。我們的 社會有如何才能支應愈來愈多高齡 人口的照護需求?

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生命 尊嚴如何才得以維持? 如何因應高齡化調整相關的醫護制 度、社會保險制度以及政策?諸如 此類問題 處理的迫切性將隨人口老化程度的 加劇而迅速地浮出檯面。 註

註 : 范光中,許永河 ;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社經衝擊


24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台灣目前面對的問題

相 較其他國家,臺灣快速老

化隱含的問題在於,面對長者議題 及擬定相關政策的時間將大幅減 少。具體來說,歐美等國多是在躋 身 已開發國家之林,好幾十年後才 邁入高齡人口社會。 這些國家有相對充裕的資源 及時間,可針對變化中的社會趨勢 研擬對策,並在政策發展中,逐步 修正出最適切的 解決方式。相對而 言,臺灣卻沒有如此樂觀的前景, 一 方 面 因 為 我 們 僅 有 24 年 的 準 備 期,另一方面則是臺灣在邁入已開 發國家之列後,隨即面臨高齡化的 人口結構 轉變。 這代表國家基礎建設尚未穩 固,臺灣將較歐美國家缺乏更多可 面對高齡社會的軟硬體設施,讓解 決問題更為棘手。 其 次, 臺 灣 的 低 出 生 率, 將 使人口結構面臨一重大轉型,導致 照護人力缺乏。 臺灣出生率已隨女性教育水 平提升、家庭觀念改變等社會經濟 環境變遷,呈現下滑的發展趨勢 ( 圖 一 )。至 2012 年粗出生率 [1] 已 下 滑至 7.6%,為全世界倒數 11 名之 國家。 此外,從人口金字塔圖 ( 圖二 ) 也可看到相同變遷趨勢,2060 年與 2010 年相較起來,人口結構將由青 壯年人 口轉移至以老年人口為主。 綜 合 以 上 兩 者 資 訊 可 發 現, 未來臺灣的人口組成將是,大量的 中老年人口及少量的幼年與青壯年

人口。 這除了代表人力資源替代上 的困 境,更標示出本國照護人力嚴 重不足的未來,臺灣長 者的照護問 題也將面臨重大挑戰。 在 照 護 人 力 不 足 的 情 況 下, 取而代之即是大量引進外籍勞工, 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的安養照護 機構。 但事實上這些替代方案皆有 其潛在問題,無法真正緩解長者照 護面對的困境。 具 體 而 言, 外 籍 勞 工 在 語 言 上的差異,使得照護品質因為溝通 不良而下降。再加之普遍低落的勞 動條件,外籍照顧 員的素質也難以 獲得提升。 註

註 : 楊菡茹,臺灣高齡化社會之問題與挑戰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25

更 重要為文化背景不同,一

方面無法建立與長者間的親密感, 另一方面長者擁有的生命經驗也缺 乏分享的喜悅。至於安養機構,除 了素質良莠不齊外,其軟硬體設計 尚無法滿足當代長者的需求。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 2009 年的 資料可看出,68% 的長者認為理想 的 居 住 方 式 為 與 子 女 同 住, 僅 有 2% 的長者認為住在安養機構是好 的選擇。 此外,在針對 65 歲以上長者 未來使用安養機構意願的調查中 ( 圖 四 ), 當 長 者 可 自 理 生 活 時, 高達 67% 的長者不願 意接受安養 機構的服務。即使當長者無法自理 時,仍有 35% 的長者不願意入住安 養機構。 從 這 兩 份 資 料 可 得 知, 臺 灣 長者對安養機構居住型態的高排斥 程度。 因為傳統家庭中子女奉養父 母 的 觀 念 依 舊 根 深 蒂 固, 以 及 入 住安養機構後與原生人際連帶的斷 裂,皆使長者難以接受安養機構的 生活模式。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現 行照護 政策中的外籍勞工看護與安 養機構設置僅能治標不治本,無法 針對長者問題對症下藥。 臺 灣 邁 入 高 齡 化 社 會 後, 挑 戰將接踵而至,然而因為長者議題 牽涉層面廣泛,非單一部會所能掌 握,所以建立跨領域及跨平台的合 作機制實屬必要。 再者,在地老化的世界趨勢,

也促使臺灣應改變現行政策方向, 從輔助長者的照護角色,調整至強 化長者自我照護能力。 因為老化不必然代表自我照 護 能 力 的 喪 失, 而 可 以 在 熟 悉 社 群 網絡中產生另一種生活模式的 轉變。所以完整的政策,除了照護 網外,更應該強化長者自主照護能 力,讓老化不再是衰敗的過程,而 是一種生命能量的累積 。 註

註 : 楊菡茹,臺灣高齡化社會之問題與挑戰


26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27


28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65 歲以上長者認為理想的居住方式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29


30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高齡化人口的社會與經濟需求 一、經濟需求 台灣於 2008 年 10 月開辦國民年金 制度,可以照顧弱勢高齡人口的經 濟生活, 以往勞工保險老年退休給付的一 次給付也於 2009 年元月改革為年 金 給 付, 只 是 目 前 給 付 水 準 初 期 仍 然 有 限, 恐 有 年 金 貧 窮 (pension poverty) 之虞;現階段年滿 65 歲的 國民每月領取 3 千元老年基本保證 年金及年資不足 2 年的老年年金, 尚不足以維持生活所需,與當初年 金設計的所得替代差距仍有一段距 離 ( 全額年金依目前投保金額計算 約台幣 8,986 元 )。因此,包括年金 或津貼的經濟補助、財產信託服務 或就業輔導等仍是重要需求項目。 在調查中,45 歲以上目前最主要經 濟來源以「工作收入」(39.14%) 與 「家人支持」(36.03%) 為主,其次 為「儲蓄利息」;65 歲以上者則由 「家人支持」占 48.83% 居多,「資 遣 費、 退 休 金 」、「 儲 蓄 利 息 」 與「 政 府 救 助 ( 津 貼 )」 亦 約 分 占 15%。而 45 歲以上需負擔親屬生活 費者計 290.3 萬人 ( 占 35.60%),並 以需負擔子女生活費及 ( 配偶 ) 父 母生活費居多。可見協助中高齡者 在工作年齡或延後退休時,擁有穩 定工作機會與收入,有助未來經濟 生活的獨立自主。 二、醫療需求 參考一項「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 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目前城鄉 醫療、預

防保健資源分配不均,對於失智老 人照顧資源供給不足,尤其偏遠、 高山、離島地區並不易接近先進醫 療設施與照顧品質,加上長期照護 資源尚未完善整合 ( 詹火生、李安 妮、戴肇洋等人,2006)。高齡人口 的生理及心理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退 化,如長期罹患慢性疾病,加上所 需的機構照顧與衍生的醫療支出, 儘管其中大部分可透過全民健保醫 療保險來給付,但如遇上健保未給 付或長期需照護時,亟需要相關的 醫療補助或長照保險的協助。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31

三、居家照顧需求 高齡人口福利在地化、社區化已是 許多高齡化福利國家的趨勢,包括: 居家照 顧服務、送餐服務、日間託老等需 求與日增加,但由於人口結構與經 濟型態的改變,家庭照顧人力明顯 不足,台灣 65 歲以上有長照需求 者估計約有 17.2 萬人,占全體高齡 人口的 9.1%,這些具有多項生活功 能障礙者,約 8 成住在自己家中, 由親人或僱外籍看護照顧,而目前 所提供社區照顧屬起步階段、服務 範圍仍顯不足,仍多依賴家庭形成 負擔。在調查中,45 歲以上健康良 好 者 計 573 萬 人 ( 占 70.27%), 由 「( 孫 ) 子女」(30.63%) 及「配偶」 (25.41%) 照 顧 居 多; 而 65 歲 以 上 健康良好者占 41.34%,無自顧能力 需 人 照 顧 者 占 10.41%, 由「( 孫 ) 子女」(35.10%) 及「外籍看護工」 (26.58%) 照顧居多。至於需照顧親 屬者計 276.7 萬人 ( 占 33.94%),其 中以「照顧子女」( 占 61.08%) 居多、 「 照 顧 ( 配 偶 ) 父 母 」( 占 40.39%) 次之、需「照顧 15 歲以下 ( 外 ) 孫 子 女 」( 占 17.50%)。 統 計 顯 示 55 歲以上勞動者普遍需要照顧父母及 15 歲以下孫子女者的比 率 仍 多。 而 65 歲 以 上 高 齡 者 目 前 居 住 方 式 以「 與 晚 輩 同 住 」 ( 占 56.94%) 居 多,「 獨 居 」 者 占 12.27%; 各 區 域 ( 北、 中、 南 部 ) 均以「與晚輩同住」比率高,東部 區域因外流人口較多,其「獨居」

比率占 19.02%,遠較其他區域高。 至 於 所 認 為 最 理 想 的 居 住 方 式, 則 以 希 望「 與 晚 輩 同 住 」 者 ( 占 54.74%) 居 多, 較 實 際 比 率 56.94% 為低,其次為「僅與配偶 ( 同居人 ) 同 住 」(32.59%), 希 望「 獨 居 」 者 占 7.91%。 四、社會生活需求 依 據 2002、2005 年「 老 人 狀 況 調 查」,50~64 歲及 65 歲以上二組人 口參與社 會 活 動 隨 年 增 加, 而 以「 宗 教 活 動」最多,其次為「休閒娛樂團體 活 動 」。2008 年 的「 中 老 年 狀 況 調 查 」 結 果,45 歲 以 上 未 來 想 停 止工作者有 266.9 萬人 (64.0%),其 準 備 不 再 工 作 之 平 均 年 齡 為 62.25 歲,而想繼續工作者有 150.1 萬人 (36.0%)。未來養老規劃則以「調養 身體」(43.42%) 居多,其次為「旅 遊休閒」、「料理家務

勞保局副總經理 : 羅五湖 , 台灣老年經濟生活保障制度探討


32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照顧正義在哪裡

2015 移工大遊行中午在台北

市凱達格蘭大道集合,下午 1 時出 發,預計從凱道走到台北市北平東 路上、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的 競 選 總 部 前 遞 陳 情 書。 移 工 們 表 示,現在的 22 萬家務移工不受《勞 動基準法》保障,無法自由轉換雇 主;他們的薪水只有 1 萬 5840 元至 1 萬 7000 元之間,平均每日工時達 14 個 小 時 以 上, 還 有 人 3 年 來 沒 休過假。他們訴求「照顧正義」, 確保在照顧過程中,不論是照顧者 或被照顧者,都沒有人遭到剝削、 被犧牲或受傷害。 移 工 團 體 表 示, 目 前 投 入 總 統選舉的 3 大黨,在長照政見中隻 字 不 提 家 務 移 工, 使 在 台 灣 的 22 萬家務移工如同「被隱形」;他們 訴求廢除私人仲介制度、開放自由 轉 換雇主、取消在台灣工作年限、 廢除 3 年契約期滿需出國 1 日的規 定。他們主張,建構完整長照體系 的第一步,就是看見並正視這些家 務移工的勞動處境,唯有照顧 人的 人能受到人性、合理的對待,被照 顧的人才能獲得有品質的照顧。 移工遊行於下午 2 時半走到 台北車站,目前佔領 1 樓售票大廳 中, 拉 黑 白 格 大 布 條、 喊 口 號 並 舉牌「反奴工制度」、「要照顧正 義 」。 下 午 3 時 40 分, 移 工 們 到 蔡的競總,以中文、英文、印尼文 等多種語言喊「反對血汗長照」、

「我要照顧正義」。他們表示,今 天只來蔡英文的總部是覺得她當選 的呼聲最高、最有可能當選總統。 蔡英文競選總部由民進黨社 運部主任郭文彬出面接受陳情。下 午 4 時半,移工團體拉起白布條, 布條吊著近兩年因長照制度不完善 而造成死亡的新聞報導海報,移工 們在布條上繫黃絲帶,活動約在下 午 5 時結束。(蔡永彬/台北報導)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33

衛 福部估算未來的長照人力

是 6 萬人,但長照需求是 76 萬人, 6 萬人要怎麼照顧 76 萬人? 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長照是台灣 迫 切 的 問 題, 但 政 府 提 出 的 長 照 制度落後,而各政黨提出的長照政 策,也都只集中在「長照預算」這 一個面向,忽略最重要的長照人力 問題。 而長期照顧看護部分,台灣願意去 做的人卻非常少,絕大多數的人力 需求需要移工的輸出, 2015/12/13, 近 千 人 共 襄 盛 舉, 包 括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等移 工團體,還結合了多個台灣民團、 如多次赴民進黨抗議的國道收費員 自救會等團體。在競總前,主辦單 位以 5 國語言高喊:「我們要來跟 蔡英文講:反對血汗長照,我要照 顧正義!」並發表一封「給蔡英文 的公開信」,最後將陳情書交由民 進黨代表。 今年的訴求是 : 包含長期照顧、移工制度 2 部分。 關於長照議題,訴求取消僱用外籍 看護工不得申請補助資源之限制、 看護勞工應納入勞基法適用行業、 停止個別僱用外籍看護工制 度,政 府承擔聘僱責任。移工制度方面, 則訴求廢除私人仲介制度、強制國 對國直接聘僱、移工得自由轉換雇 主、取消在台工作年限、以及廢除 3 年契約期滿出國 1 日的規定,避 免仲介再度剝削。

在台灣的移工看護們的薪水 相較於台灣本土看護的薪水懸殊非 常大,根據資料,台灣看護一個月 至少三萬以上,而且會休假,而外 籍看護的部分卻只有一萬五千元至 一萬七千元的薪水,而全年無休, 等於說整天都要陪著老人家照料; 我發現這一個部份對於這區塊的勞 工工作非常沒有保障,一如往常地 高工時,低時薪,這讓他們的處境 不像人 .........。 不合理的勞動條件會降低被 照護者的看護品質,對彼此兩邊都 不好,我人為外籍看護和被照顧者 是被綁在一起的,如果他們很累, 薪水又低,自然就不會有好的照護 品 質, 甚 至 在 相 處 上 會 有 照 顧 壓 力。 1992 年 以 來, 開 放 外 籍 看 護 至 長 期照護服務法功過,都不見政府保 障外籍開戶的權益,等於說長照制 度一直出不來,我真的覺得政府該 正視真正的問題,而不是整天做些 雞毛蒜皮的政策,現在是高齡化社 會,為了健全台灣的長照制度,應 該建立一個退場機制,以免台灣過 度仰賴外國照護人力,同時也能保 護臺灣人的就業機會。


34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35


36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37


38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完善的長照制度及政府的態度

長照十年 照亮您心

政府為回應人口老化伴隨疾病型態 慢 性 化 的 照 護 需 求, 自 97 年 起 推 動 「長照 十年計畫」,整合不同 行政體系的長照服務及資源,逐步 充實人 力及設施,開發地方化、多 元化資源及提升品質,以保障失能 老人及身 心功能障礙者獲得適切服 務,增進獨立 自主生活能力,並維 持生命尊嚴與較好的生活品質。至 103 年底服務人數超過 15 萬人,近 7 年來老年失能人口長照服務的涵 蓋率從 2.3%升至 33.2%,增加 14.4 倍。 「長照十年計畫」服務對象為經評 估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的失能者, 包 含 65 歲 以 上 老 人、50 歲 以 上 的 身心障礙者、55 歲以上的山地原住 民、獨居且失能的老 人。依失能程 度及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內容 及次數的服務,包括居家護理、居 家及社區復健、喘息服務、照顧服 務(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 顧)、輔具購 買 / 租借及居家無障 礙環境改善、老人營養餐飲服務、 交通接送、長期照顧機構等 8 項, 以支持家庭照顧能力,並達「在地 老化」的目標。 為確保民眾均能獲得長照服 務, 首 先 就 是 要 普 及 長 照 服 務 網 絡,同時為滿足家庭就近就能獲得 適 切 服 務 的 長 照 需 求, 政 府 已 於 101 年 3 月完成長照服務網計畫, 讓 服務能深入各地社區 ( 含偏遠地 區 ),以達社區化及在地化資源發

展。依服務資源需求,劃分全國為 大 (22 縣市 )、 次 (63)、小 (368 鄉鎮 ) 區域。102 年已於 63 次區域完成設 置 120 所日間照顧、103 年設置 22 個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22 縣市提 供 中 期 照 護; 而 其 中, 提 供 中 期 照護服務的醫院,已從 102 年的 18 家增加到 147 家。 另預計 105 年前 於 368 鄉鎮布建多元日間照顧服務 資 源、 完 成 89 個 資 源 不 足 偏 遠 鄉 鎮居家式服務至少 1 個綜合式服務 據點(103 年已建置 66 個據點)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39

今(104) 年 完 成 63 次 區 床

位數均達成每萬失能人口 700 床。 至 368 鄉 鎮 部 分, 預 計 103 至 105 年 3 年內投入 100 億元,推動多元 日 照 服 務, 達 成 一 鄉 一 日 照 的 目 標,讓失能長輩在白天都能就近於 社區得到妥適的照顧服務。 由於晚年時能於熟悉環境中健康生 活與在地老化是大家普遍的期望, 政府預計於 105 年時完成雲端化長 照資料庫 (LTC data bank) 建置,以 跨區智慧醫療照護模式,讓偏遠地 區的居民或老年人,不需長途奔波 到醫療中心,在家裡即可獲得妥善 的醫療監測照護。 長期照護服務要做的好,服務人力 是 成 功 的 關 鍵, 政 府 於 99 年 起, 即分期展開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 訓,積極推動人力資料庫建置,對 於 缺 口 最 大 的 照 顧 服 務 員, 剛 經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長期照護服務 法》即明定其長照專業人員的定 位,將訂定子法、授予專業資格證 明;另外衛生福利部正規劃推動照 顧服務員分級晉升制度,與 教育部 共同研議推動長照學程及建立長照 實習制度,以提高民眾投入長照服 務的誘因和意願。 一 般 來 說, 家 庭 如 有 1 位 失 能者需要照顧時,至少會影響到 2-4 位家人,這些家庭除要面臨照護人 力的精神負擔外,經濟壓力亦會格 外 沈 重。 在 長 照 服 務 體 系 建 置 完 善的國家,均賴推動保險制度來帶

動長照服務的起飛;反觀我們現行 建構的社會安全體系,包括全民健 保、勞保、農保及國民年金,均是 採社會互 助與風險分擔的社會保險 制度,尚未建立對民眾晚年時期的 安全照顧機制。 為減少你我晚年時的經濟負擔,政 府 自 98 年 3 月 起 著 手 評 估 規 劃 我 國長期照護保險,並委託相關領域 專家學者進行政策分析,並參考德 國、日本與韓國作法,採行 「社會 保險」制度,藉由分散風險、自助 互助的方式,減輕失能者及其家庭 財務負擔,同時再搭配健保所提供 的醫療照護及年金給付制度,使我 們社會保險體系能更 臻完善,打造 可安心終老的社會。目前長照保險 法草案正於行政院審議中,待通過 後送立法院。 人人都會老,照顧好每一位老人, 不僅是為了我們所愛的人,也是為 了自己。為因應社會人口老化的問 題,政府有責任建立一個完善的長 照制度,讓長者們都能在地獲得適 切的照顧與服務,有尊嚴地安享晚 年。


40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政完善的長照制度,是要打造一個可讓長者能 人人都會老,照顧好每一位老人,不僅是為了

在地獲得適切照顧與服務,能安心、有尊嚴養

我們所愛的人,也是為了自己。

老的社會。(圖:台灣光華雜誌月刊提供)

(圖:台灣光華雜誌月刊提供)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41


42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紀實攝影的歷史

從 1839 年達蓋爾攝影術的發

明開始,攝影行為就在人類社會中 飾演著重要角色,幾乎在人類所有 活動中,人們都在以這種形式那種 形式利用攝影為人類自身的存在、 發展、完善服務。傳播媒介的發達 及先進的光電子技術發展的今天, 攝影的普及性和易於被各階層人士 接受的特性包容並蓄地以攝影文化 的形式滲入現代人類生活的各個領 域。照相機以它的公正、真實、直 接可視等無與倫比的客觀性包容了 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攝影對 客觀事物進行記錄的內在能力賦於 其紀實的本性;因此紀實從一開始 就成為攝影與社會的通道,由這條 通道照片通過對現實時空排列組合 式的截取,用人類自身的形象形成 了我們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行為, 解釋我們的社會,糾正過去,昭示 未來。當然照片不是簡單地發現事 實的一種手段,通過相機看到的自 然界與人眼看到的自然界是不同 的,照相機能影響我們的觀察方法 並創造出一個“新的視覺”(莫豪 利•納吉)。

這是紀實性攝影與記錄性拍照的區 別。 也 正 是 紀 實 攝 影 作 為 社 會 人 的見證者的獨一無二的資格,所以 紀實攝影的鏡頭從一開始就指向社 會的人。關於人的一切都是膠片感 光的對象,紀實攝影家作為主體, 用相機為人性的複歸,歷史的瞬間 的凝煉及文化的滲透無孔不入地把

個人的觀點、意識等芸芸眾生的千 姿百態溶為一體感染著人類。作為 客體,這些紀實攝影家們是最地道 的現實主義者,他們身體力行,打 破 了 那 種 所 謂 的 體 驗 生 活 —— 構 思——創作的傳統藝術創作模式, 他們用鏡頭把自身與客觀被攝物銜 接起來,在自身的攝影行為中,直 接實現了審美主客體的高度集中, 基本藝術“生育”活動在快門的釋 放中分娩。紀實攝影的其紀實性最 忠實地實現了攝影作為一門意識形 態工具在地位上的獨立!從上個世 紀出現紀實攝影開始,它就以全新 的美學意義打破了傳統的“攝影藝 術”的框架,並以其對全世界的包 容而成為社會人的見證者。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43

上 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紀

實攝影給攝影家庭增添了新的血 液,紀實攝影是以反映社會人為本 質,摒棄那種唯美及人工的傾向, 並為自己創出了新的美學領域:人 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藝術並不是神 聖永遠閃耀著靈光,主體本身就是 個體,在紀實攝影活動中,藝術被 淡化了,美學意義卻更強了。因為 紀實作品並不是什麼美的原則,醜 的 原 則 或 是 均 衡, 對 稱 等 所 能 闡 釋的,紀實攝影的一切都是統攝在 人的這面旗幟下,關於人的一切就 是紀實作品的一切,人性的涵義也 正是美學意義最重要的部分。二、 紀實攝影的美學意義在於衝出了繪 畫的美學上的樊籠,掙脫了繪畫本 身的專制解放了自己,而且紀實攝 影在前後一大批“新視覺”的實驗 者們的努力下建立了一整套有關攝 影本身的美學主張,並以自己獨有 的攝影性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視覺領 域。紀實攝影是直接取現實生活的 原型進行創作的,以作為攝影家眼 睛延伸的鏡頭透視社會、自然,人 的現實生活是豐富多樣的變化莫測 的。 攝影家必須使自己的攝影行為變成 一種有意識的自覺活動,對社會、 自然、人作選擇,這種選擇當然是 基於時機的掌握上:每一情景都有 最 適 合 自 身 內 容 的 一 刻, 把 這 兩 個時刻盡量拉近,使它們幾乎變成 一個時刻,這就是布列松刻意尋找

的“決定性瞬間”。從人類審美及 攝影創作的整個程序看,“決定性 瞬間”並不是什麼絕技或工具,而 是一種觀世之道:從審美主體—— 拍攝者來看,由於攝影專業性的要 求,攝影家的素質不只是表現在拍 攝時良好的感覺、敏銳的直覺和對 瞬間的把握上,而且還體現了拍攝 者平時對世界的認識感受,理性思 考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攝影家在 直接攝取對象時,心中必須對對象 懷有崇高的敬意,必須感覺自己與 反光板內所看見的事物息息相關, 這樣拍攝的作品才是內在和外在的 兩個世界相交融的結果。 “當我的 右眼向外張望時,我的左眼就向心 中回視”(布列松)


44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1935 年 美 國 經 濟 學 家 羅

依• 斯 特 萊 克(Roy stryher) 就 提 出 要 為 紀 實 攝 影 下 一 個 定 義, 但 迄 今 為 止, 都 沒 有 一 個 公 眾 認 可 的 定 義。 紀 實 攝 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就 攝 影 而 言 , 最 先 使用“紀實 " 一詞的是 20 世紀初法 國攝影家歐仁•阿特熱。 “紀實” 這 個 詞 源 於 拉 丁 文 的 "docere", 意 思 是 " 教 導 ", 紀 實 照 片 的 功 能 不 止於傳達信息,他還教導觀眾從他 所透露的真相認知社會的某個層 面。 1940 年, 美 國 紀 實 攝 影 家 多 蘿 西 婭, 蘭 格(Dor other lange,18951965 年)為英文“紀實攝影”概念 確定了理論意涵。觀點:紀實攝影 反映當下,為將來作影像實證。紀 實攝影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 的關係;主要記錄人的活動;描繪 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製度、習俗等; 揭示影響人類行為的生活方式;不 僅需要專業工作者參加,而且還需 要廣泛的業餘攝影愛好者參與。 1985 年,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碩士 生 斯 蒂 芬 尼 . 安 克 萊 恩(stphani e Am Rlein)在《紀實攝影的新定義》 中說: 1、紀實攝影是由一個技藝高超, 富有獻身精神的攝影家以任何畫幅 的照相機拍攝的系列照片,它能抓 取人類狀況的現實本質,展現生活 條件,無論是好是壞。 2、紀實攝影是對被研究社會狀況 的視覺描寫。其中流露出拍攝者的

關 心, 並 表 明 可 能 需 要 作 那 些 變 化。 3、紀實攝影是解釋人與環境,人 與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係的解說性 照片。 中 文“ 紀 實 攝 影 ” 概 念 的 創 始 人 是 王 惠 敏。 1984 年, 該 詞 初 見 於 《國際攝影》,是當時的編輯王惠 敏臨時想出來為國外某一種攝影樣 式 起 名 的。 在 流 行 拿 來 主 義 的 20 世 紀 80 年 代, 這 個 被 對 應 為 英 文 “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 很快就在國內作為一個有特指而沒 有確切定義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 使用開來。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和 使 命 感 的 攝 影 家 們, 秉 承 人 道 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 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 存實際,真正的了解並尊重被攝對 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 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 景。紀實攝影作品無論美好或是醜 陋,目的都在於表現一個真實的世 界,引起人們的關注,喚起社會良 知,同時記錄特有的文化,為後世 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45


46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47

觀看心得 : 報導攝影在台灣

1970 年代,台灣被冷酷現實

的國際政治環境摒棄,開始走向國 際社會邊緣的屈辱而艱困的時代, 也是台灣全體人民開始意識到一切 依靠美國的不可靠與不切實際,開 始從文化、社會各方面尋求自我認 同,台灣人民也意識了自己生活幾 十年的土地,這些風土文物是多麼 美麗。 而鄉土意識也慢慢成長茁壯,年輕 人在藝術上,文化上開始尋找自我 認同的價值,以人與土地的相關議 題及創作也開始發光發熱,而受到 鄉土意識崛起的同時,攝影界也常 常使用這些題材,報章雜誌等 ....。 因為這樣,那時候的被稱作為報導 攝影,也成為了年輕攝影愛好者全 新的攝影方向。 從一九三○年代的日據時代 後期開始,台灣就已經有了報導攝 影了。 受了當時(一九三五年前後)在日 本方興未艾的寫實主義攝影(日本 的寫實主義攝影思潮,則源自報導 攝影的發祥地;德國)影響,當時 主要分布在台灣各大都市的業餘攝 影家(在一架萊卡相機的價格約等 於一幢樓房的當時,買得起相機上 街拍照的,也恐怕只有富商或地主 的子弟而已),最常拍攝的題材對 象,就是城市街頭或鄉村陌旁所見 的常民生活的景色。 一 九 四 五 年 台 灣 光 復 之 後, 隨 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郎靜山與張 才、鄧南光、李鳴鵰等人,在台北

創立「台北攝影沙龍」大力倡導攝 影藝術。儘管台北攝影沙龍的主要 幹部,都是在日本教育之下長大, 也對當時日本攝影主流文化的寫實 主義有所認同。因此在沙龍攝影全 盛時期之中,居領導地位的「台北 攝影沙龍」所舉辦的各式活動中, 其實也不乏受到當時在日本盛行的 寫實主義攝影影響的報導攝影的例 子。 在同時期的台灣第一代攝影家之 中, 也 有 許 多 愛 好 從 現 實 生 活 中 取材的寫實主義攝影家。由於這些 攝影家幼年都受過日本教育,即使 是台灣光復之後,他們仍然能夠從 日本進口的攝影書籍與雜誌,瞭解 當時日本攝影藝術界的發展。有的 甚至積極的參加日本攝影雜誌舉辦 的攝影比賽,尋求在台灣的沙龍攝 影主流意識中無法得到的認同與肯 定。第一代攝影家,陳耿彬、林壽 鎰、陳石岸、謝震隆、黃伯驥等人,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48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基本上,整個一九七○年代,是台 灣被冷酷現實的國際政治環境摒 棄,開始走向國際社會邊緣的屈辱 而艱困的時代,也是台灣全體人民 開始意識到一切依靠美國的不可靠 與不切實際,開始從文化、社會各 方面尋求自我認同;同時也是國民 黨放棄「反攻大陸」的神話,開始 用心建設台灣,台灣人民全體意識 到應該立足本土,將台灣被國際社 會孤立的危機化為轉機的偉大時 代。 一 九 七 一 年, 在 台 灣 退 出 聯 合 國 的 同 時, 雄 獅 美 術 月 刊 和 英 文漢聲雜誌不約而同的同時創刊。 前者除了報導藝術新聞之外,在主 編蔣勳的領導下,更將心力灌注在 「藝術與台灣」的議題之上。後者 則以英文與大量的影像,介紹台灣 鄉土文物為主要內容。兩者都是在 文化藝術的領域中,最早提倡台灣 本土意識的重要傳播媒體。 一九七三年,則是最關鍵的一年。 此年,蔣經國提出被一般認為象徵 國民政府放棄「反攻大陸」神話, 開始用心建設台灣的「十大建設計 畫」。同年,由林懷民創立,如今 被公認為台灣國寶的「雲門舞集」 首 次 公 演。 由 畫 家 席 德 進 撰 稿 的 「台灣民間藝術」專欄,也開始在 「雄獅美術」月刊連載。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辭世,支配了台 灣人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反共抗 俄」意識型態,也隨著入土。從此 台灣人民的生活與眼界,方才逐漸

從意識型態的對抗與白色恐怖的冰 封中解放開來。台灣人民也才逐漸 意識到自己雙腳踩踏了幾十年的土 地山川,生長於斯的風土文物是多 麼的瑰麗可愛。 一九七七年,對年輕一代在藝術、 文 化 上, 尋 求 自 我 認 同 的 價 值 認 知上,有深刻影響的「鄉土文學論 戰」,在各大報紙媒體間開始點燃 戰火。「回歸鄉土」「本土意識」 「以人與土地為本」頓時成為文化 人之間最熱門的話題題。 台灣的「報導攝影」時代,便是在 一九七○年代後半,台灣在經濟上 羽毛漸豐,整個社會開始追尋共同 記憶,尋求自我定位的整體氛圍底 下開始發端的。 在這樣的氛圍之中,以台灣各地鄉 土民情為對象題材的作品與文章, 很自然的就成為各雜誌、報紙媒體 最受讀者與編輯歡迎的內容。被一 般通稱為「報導攝影」的街頭攝影、 鄉土紀實攝影,也因此成為年輕一 代攝影愛好者熱中的全新的攝影創 作方向。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49

陳耿彬 興旺


50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陳耿彬 潭畔取水 1956 日月潭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51

黑白照 ? 彩色照 ?

黑白 ? 彩色 ?

森爸

黑白或彩色 , 這問題不只在街頭攝 影 , 在大多數的攝影形式中都常被 討論 , 這篇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及 體會來分享我是如何決定要將照片 處理成彩色或黑白 , 不過最後照片 要處理成彩色或黑白 , 還是要由各 位自己決定 . 開始接觸街頭攝影時沒有認真的想 過要拍攝黑白或彩色的照片 , 但看 了不少街頭攝影師的作品後 , 發現 大部份的街頭攝影照片都是黑白 的 , 只有少數街頭攝影師的照片是 彩色的 , 剛開始不是很懂 , 後來發 現黑白與彩色照片傳遞的訊息力道 有很大的差異 , 於是花了些時間在 這個主題上 , 到底自己的街頭攝影 作品應該是彩色或是黑白的 ? 什麼時候要用黑白照片 ? 當我想 「敘事」的時候 . 在網路上看了一些討論彩色黑白的 文章 , 有張照片的例子是一隻白天 鵝坐在飄雪的湖泊裡 , 黑白照片 , 而攝影師說他選擇將這照片處理成 黑白的原因是天鵝羽毛的白跟雪 的白色產生對比 , 這個說法對我很 沒說服力 , 如果我拍到的是一個烏 鴉停在一部黃色計程車呢 ? 對我來 說黑白跟彩色不該是針對”某張照 片”本身來決定 , 而是以攝影師想 傳遞的訊息來決定才是 . 大量瀏覽黑白照片後發現黑白照片 在故事性上比較容易讓我感動 , 彩

色照片想當然會被它”顏色飽和 度”感動的成份比較高 , 黑白照片 能讓我專注於「整體故事」, 我的 意思是 , 當畫面抽掉所有顏色後 , 比較不容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 但 當照片是彩色時 , 很容易會被畫面 裡的某個亮眼的物件吸引 , 而該物 件可能不是攝影師想引導我先注意 的 , 不要來煩我”…之類的。


52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其實我覺得黑白和彩色不是照片的所有,而使用甚麼色彩而就是你想表達的訊息, 你要讓你的照片講甚麼;黑白可以表現快樂,彩色也可以表現悲傷,照片是你要說 的故事,色彩只是協助你去表達罷了。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53

紀實攝影和藝術

紀 實攝影與藝術攝影都屬於

記錄、再現了客觀存在。其價值取 攝影藝術範疇。 向是,新聞傳播價值、歷史鑒證價 紀實攝影含新聞攝影,主要特徵是 值、揭示存在價值等等。 攝影者主觀願望服從於客觀事實。 當然在不違反客觀現實的基礎上, 在構圖、用光、景深以及拍攝方位、 角 度 上 按 主 觀 意 願 去 調 整, 來 記 錄、表現客觀現實中的被拍攝對像 是允許的。也正是因此,攝影才被 稱為攝影藝術。比如說去拍攝記錄 一個少數民族群眾祭祀的場面,攝 影者如果站在離被攝對像很近的同 高視點人群中,儘管使用廣角鏡頭 也很難表現出集會的規模。如果離 開被攝對象,找到一個制高點去俯 拍,就可以拍到很大的場面甚至是 全景畫面。這就是攝影藝術表現方 法的體現。 在新聞紀實攝影時,我們可以使用 一定的藝術表現語言和表現方法, 但是不能干擾和導演被攝對象,正 所謂盡量去“抓拍”,要想在拍攝 現 場 迅 速 概 括, 找 到 藝 術 表 現 語 言,只能調動自己,從而去尋找理 想的角度,適合的光線,完美的構 圖等等。在後期製作時,只能在不 改變原作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剪裁 和影調及色調方面的美化,絕不允 許移花接木、改天換地處理。 進行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實攝 影中,在尊重史實前提下,再現場 景擺拍和導演被攝對像是可以的。 總而言之,紀實攝影重在內容,內 容不但決定表現形式,而且決定著 圖片價值。它的價值就在於真實地


54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此藝術攝影創作為公益廣告體裁,主題為《關註生態保護濕地人人有 責》,以組照形式紀錄了某濕地水資源面積逐漸縮小,以致乾涸的過 程。為了突出主題思想營造畫面視覺衝擊力,作者使用魚眼鏡頭使地 平線向上凸起,視覺上產生了地球之感,並採用順光將攝影者自身的 影子拍入畫面,恰似一個人站在地球上,這兩種視覺藝術語言,很好 暗喻了關註生態,保護濕地人人有責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事實上此圖 為一天所攝,攝影者從南向北平移拍攝 4 張,並命名為“地球日的記 錄”。這樣的命題就是作者的主觀意願體現,旨在昭示地球之水在日 益缺失,呼籲讀者要關註生態,保護濕地,節約用水。


設 計 實 務 研 究 5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