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前言/作者序 一、社區營造的那些小事 社區營造的定義 社區營造起源 社區營造的發展趨勢
二、多元化的社區營造 【鄉村社區】 【原民部落】 【都會社區】
三、社區營造的源流 日本岐阜縣古川町
2
四、社造專家怎麼說 專家/徐進發 專家/張義勝 專家/趙樹人 專家建議總結
五、社區營造從你開始 如何執行社區營造
六、附錄/社區營造資源 全國性的組織-文化部、水保局 地區性的組織 社區刊物 社區營造的相關網站 社區營造的相關賽事
3
編輯群 文 案:陳怡如 攝 影:黃芷琳 設 計:劉曉蒨
4
前言/對我們而言的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對我們而言就如同回到自己生長的家鄉一樣,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力,就是我們當初加入社 區營造的理由,每個經過改造的社區,都是把此社區的傳統文化、人文發展出來,每當看到社區居民開 心的臉龐,就覺得很滿足。 每個社區都需要用爽雙腳走遍,這樣才能更深入社區,也才能更了解該社區的地方風情,做設計最終還 是需要回歸於自己的家鄉,社區營造就是如此,能為這些社區盡一些心力,我們很開心。
5
一、社區營造的那些小事 社區營造的定義 社區營造起源 社區營造的發展趨勢
6
居住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 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連繫,此一過 程即稱為「社區營造」。在世界各地都有此類經驗,但不必然明白地加以指認,在日本稱為「まちづく り」,在英語世界稱為『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等。在台灣,1960年 代有「社區發展」的核心理念和政策推動,自1994年陳其南在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新概念 之後,逐漸地才改用「社區營造」一詞。 一般而言,社區營造係針對不同種類的社區議題而行動,日本的宮崎清教授主張將這些議題區分為「人 」「文」「地」「產」「景」五大類。「人」指的是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 祉之創造;「文」指的是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的是地 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產」指的是在地產業與經濟活動的集體經營,地產的創發 與行銷等;「景」指的是[社區公共空間]之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居民自力營 造等。 社區營造基本上是社區自發的行動,但多數公共議題的處理必須運用公權力或者需要公部門的補助,因 此政府為了支持社區營造往往訂有特定的政策。 「由基層到政府」、「民眾參與」、「社區自主」、 「永續發展」等運作原則與方式,培育和凝聚意識和社區意識。其執行方式與一般政策不同,曾旭正特 別主張以「社區協力政策」來加以區別。自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推動數項補 助計畫以來,台灣的社區協力政策逐步由文建會擴展到其他中央部會,如環保署的「生活環境改造計畫 」、經濟部的「創造形象商圈計畫」;2002年甚至整合提昇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的 「新故鄉營造計畫」。
7
二、多元化的社區營造
小鎮營造:嘉義板頭 農村營造:台南土溝 鄉村生態:南投桃米 鄉村特色產業:宜蘭白米 眷村改造:台中光復新村
8
1.台中霧峰-光復新村
2
1
2.宜蘭-白米社區 3.南投埔里-桃米社區
3
4.台南後壁-土溝社區 4
5
5嘉義新港-板頭社區
9
板頭 社區
小鎮營造:嘉義新港-板頭社區-交趾剪粘藝術村 聯合報記者邱淑玲曾報導過嘉義的板頭社區,她說,嘉義縣新 港鄉板頭村,是一個以交趾燒和馬賽克拼貼粉妝的陶藝村,板 頭村的壁畫充滿台灣農村童趣。板頭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嘉 義小農村,沒有傲人的觀光資源,卻是傳承台灣廟宇交趾陶與 剪粘藝術的重鎮,這裡不乏交趾燒陶藝廠,並有處開放遊客參 觀的板陶窯。平凡的小農村,在板陶窯主陳忠正支持提供交趾 陶材料下,村民開始以交趾陶結合馬賽克拼貼手法,為村莊堤 坊、村落圍牆和建築牆面著手裝飾。 台灣首個以交趾陶壁畫妝點的板頭村,聚落並不大,卻是台灣 典型的純樸農村,在「板陶窯」邊的農路旁,以馬賽克拼貼藝 術表現的台灣水牛色彩斑爛而優美。順著這條村落道路,遊客 可以踩騎單車,也可以搭乘遊村小火車或古早巴士,深入板頭 村的交趾陶壁畫世界。 充滿童趣的交趾陶壁畫 板頭村在早年的古笨港邊有條長長的堤坊,這堵巨大灰色的堤 坊牆面,使農村景觀顯得剛硬,經過當地藝術家以交趾陶拼貼 ,搭配酒甕剪粘工藝巧手改造後,堤坊變成美麗的大樹壁畫, 樹上有花、有鳥,還有蝴蝶翩飛。 據說早年的嘉南平原,可見群鹿在草原奔跑。如今已難想像如 此場景,但在板頭村落的壁畫中,就重現了群鹿快樂嬉戲的模 樣。還有面農村圍牆以可愛的漫畫人物和動物為主題,將充滿 童趣的小朋友捉迷藏、爬圍牆等場景搬到壁畫裡。 儘管沒有令人絢目的觀光景點,板頭村以獨特的交趾陶壁畫, 悄悄走上台灣觀光舞台,要讓所有遊人感受板頭洋溢農村樸實 野趣的陶藝世界。
10
歷史背景 雲林北港鎮與嘉義新港鄉南港村一帶,古名笨港,是
在笨港遺址板頭村與崩溪缺兩地點的發掘成果
清代台灣重要港口之一。乾隆十五年,北港溪氾濫改
。「板頭村」是清代縣丞屬故址,1999年試掘
道,將笨港街一分為二,成為笨港北街與笨港南街。
,出土遺物以建築磚瓦及大量陶瓷器為主。「
據[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笨港街,距縣三十里…。
崩溪缺」位於台糖復興鐵橋跨越北港溪處,
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北街。舟車輻輳,百
2003年當考古試掘,出土遺物包括磚瓦、陶瓷
貨駢闐,俗稱小台灣。」因北港溪經常改道,淹沒笨
、銅錢、首飾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港街,因此埋藏大量古代遺物。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 的展示,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考古隊,
11
苦楝樹越堤壁畫--原鄉四季 板頭村在笨港旁有條長長的堤坊,當地藝術家以當地植物苦楝樹為主題 , 呈現春花 、夏葉、秋果、冬枝四季。 他們以交趾陶拼貼,共同協力完成。
12
社區營造讓板頭社區整個充滿活力,她是藝術融入生活的最佳寫照。
板陶窯 板陶窯裡面處處是藝術,而且是生活的庶民藝術,不是那種 專業人士才懂得藝術品,所有的藝術品都很平易近人。另外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42-3號
板陶窯的桌椅設計也是一絕。
【票價】入園清潔費:50元/人� 在板陶窯除了欣賞交趾陶與剪黏工藝外,在園區內可放鬆心
導覽解說 50元/人
情,體驗工坊創作DIY。板頭村的「板陶窯」是知名的DIY馬 賽克黏貼藝術的體驗區。
遊覽新港板頭村有幾種方式,除了漫步健行外,可以踩著單車順著鄉間小路隨意繞著,或搭乘改裝過的小火 車或古早巴士,讓司機導遊帶您��深入板頭村的鄉間內,來一場與交趾陶壁畫的歡樂田園之旅,開啟內心 深處的童稚之心。儘管新港板頭村沒有令人絢目的觀光景點,然而透過獨特的交趾陶壁畫,卻也悄悄走上了 台灣的觀光舞台,讓所有的遊客感受板頭村樸實又有童趣的陶藝世界。
資料來源 :http://travel.tw.tranews.com/view/chiayi/pantoutsun/
13
土溝 社區
農村營造:台南後壁-土溝社區-土溝農村美術館 美術館是村,村是美術館 對不起,慕名而來土溝的朋友們,如果你找不 到土溝農村美術館的那個「館」對不起,因為 事實上並沒有一「棟」美術館。 十年來,我們整治了土溝農村的閒置髒亂空間 ,思考農村新生活美學的概念,以農村居民生 活環境為中心,再擴展關懷農田生產,一步一 腳印,我們不被公部門的補助案框死,而隨時 在尋找農村心生活的可能性。 土溝農村美術館是由這樣的概念產生,他不是 一座館,而是一整個農村,他不是一個風景區 ,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社區,他不是一個遊樂園 ,而是一個生產的農園。 所以朋友到了土溝,就是到了土溝農村美術館 ,展品隨著四季而換,村民都是解說服務志工 ,農田是畫布,農產品是藝術品,農民就是藝 術家。 這樣的觀念也許有人也無法理解,來到土溝直 問在那裡?館在那裡? 館在土溝人的生活裡。
14
台南市後壁區土溝里,位於台南市最北邊的偏遠小農村,經 濟產業以水稻、洋香瓜、蓮花為主。2002年前土溝尚未推 動社區工作,落後的農村被當成垃圾村,社區僅存破敗房舍 、老人與最後一頭水牛。土溝人不敢說自己住在土溝,地方 的無奈可想而知。社區居民興起改變的念頭,成立台南市土 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以社區內最後一頭水牛做為社區營造 精神象徵,將水牛的刻苦耐勞精神比喻為這群願意為家鄉出 錢出力的土溝人,動員居民拿起鋤頭打掃家園,試圖顛覆農 村沒落、農田荒瘠、產業凋零之悲情印象。 2002年底土溝以藝術作為社區經營方向,但藝術這兩個字 卻常說不出口,僅能在多次的嘗試經驗中累積。2005年台 南藝術大學進駐,7年級生與70歲老農的碰撞與對話,將藝 術與在地生活、文化結合,展開藝術農村營造之路。2006 年於土溝竹仔腳聚落藝術改造行動中,導入藝術進入生活( 農村)概念,提倡『藝術即生活,生活及藝術』,企圖將『 辛苦的農夫變成優雅的農夫』,從中思考著另一種藝術與農 村結合經營的可能性。 歷經十年經驗累積,2012年我們打造了台灣第一座以村為 名義的美術館-土溝農村美術館,以藝術作為居民傳遞對土 地的情感與倫理精神媒介,打破實體藝術作品與館之形式, 將房舍視為展場、農田視為畫布、農產品是藝術品、農民是 藝術家。未來的十年將會是如何?我們依舊是模糊但卻又清 晰,但慶幸的是,這裡有一群勇敢做夢的傻人,即使沒錢也 願意一起在這片土地編織共同的夢想。
資料來源:http://togoartmuseum.blogspot.tw/p/blog-page_13.html
15
桃米 社區
鄉村生態:南投埔里-桃米社區 921地震,使居民的生命、生活及自然生態都收到嚴重的創傷。這 場地震,震出了台灣長久以來傳統農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問題。 在震後一個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受邀進入桃米社區協助重建。 新故鄉的角色扮演在於協助社區規劃重建方向、資源的引介以及 培養社區自主承載的能力。 「地震初期,多數的居民對重建願景仍抱持觀望、遲疑的態度。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桃米社區重建委員會,藉由大大小小的會 議討論,打破鄉間對公共事務參與的陌生與冷漠。在與居民不斷 討論當中,以家園母土為起點的「桃米生態村」的發展方向逐漸 清晰;並凝聚出社區共同打拼的情感與動力。 2005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桃米里的生態調查及 規劃。根據態調查發現,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竟蘊藏 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二十九種蛙類,桃米就擁有二十三種, 台灣一百四十三種蜻蛉類,在桃米就發現四十九種。 在新故鄉與特生中心的規劃下,桃米社區以「桃米生態村」的新 樣貌,開始了試營運階段。 從對生態社區願景發展的質疑,到親身參與生態導覽解說訓練、 民宿的經營,從水電工轉型到桃米蛙類解說員邱富添,將學習的 成果成功轉化為知識經濟。從質疑、旁觀、投入,生態教育讓桃 米一群人對家鄉有了新的認知和自豪,讓一群純樸而自認平凡的 村夫村婦,建立新的自信,並踏出家庭的門檻,關心起社區週遭 的環境。
資料來源:http://paperdome.homeland.org.tw/taomi/
16
這座教堂可遠從日本阪神地區空運來台 是當時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興建的教堂, 全部用『紙』建造而成,做為阪神地震時的希望重建基地 在台灣921震災嚴重的埔里鎮上,它延續他的使命 讓曾受創嚴重的心靈,重新被教堂溫暖的燈光照亮 一共由58根紙柱,支撐起整個紙教堂~ 內部是和諧溫馨的黃色系,來到這裡,給人一種沉靜的安穩感受
資料來源:http://viablog.okmall.tw/blogview.php?blogid=241
17
白米 社區
鄉村特色產業:宜蘭白米-白米木屐村 白米社區是位於蘇澳東南的小村落。舊地名白米甕, 清同治13年由提督羅大春率人開鑿蘇花古道,以白米 為起點,闢通奇萊之路。日治時期,日本規劃利用白 米地區自然的條件,發展了礦石工業推動石灰石、石 粉等加工,並設置水泥廠。 此外,在白米饔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 ,因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本省本屐重要供應地, 這也是木屐村的由來。光復後60至70年代,是白米社 區在石化業及建築業的興盛時期。 這幾年,當地居民重拾過往的木屐產業,讓世人重新 認識的白米社區,賦予它一個新的名字" 白米木屐村" 。這些年來,逐漸發展出社區自己的木屐工藝產業, 並透過社區組織的經營,讓社區生活文化與產業充分 結合,建構白米自己的社區文化產業形式。 米這地方之前砂石業發達,造成社區附近老是灰濛濛 的一片,加上大量的砂石車奔行,生活品質相當的惡 劣。居民們有鑑於此,在82年由一群對鄉土文化及社 區 活動有興趣的社區居民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積極 動手整頓遭污染的家園,協會也成為與污染工廠協商 抗爭的對口單位,以確保居民的生命安全與福祉。而 在84年 白米開始接受「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社區 的自然環境資源豐富,可當作社區營造工作切入點的 方式亦不少,但在經過多次的討論後,社區居民選擇 了以傳統木屐 產業作為從事白米社區總體營造的切入 點。這也是現在白米木屐村的由來。
18
資料來源:http://reader.roodo.com/bosetsuqoo/archives/5876623.html
社區產業 至今木屐業雖已沒落二、三十年 ,白米地區為振興木屐產業,發揮創意及想像力,賦予木屐新生 命,將生活用品轉換成手工藝品,使木屐不僅能穿在腳上,還能拿來彩繪、裝飾、欣賞等,並在 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營造出代表著「白米心、木屐情」的白米木屐村。 在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因地緣三面環山,林相豐富而發展了木屐業。當時地方上流行一句俗諺 「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柴,山林捉」,那時候日本人管制台灣林木極為嚴格,木屐師傅無法在 正常管道中取得製造木屐足量的木材,然而木屐師傅為了謀生活,冒著被林木管理稽查員查護的 風險上山砍材的,也常有所聞。這是時代背景下的辛酸史,也點出了白米居民與木屐間的特別情 愫。 白米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發展了相當規模的木屐事業。但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等 因素,木屐幾乎已被膠鞋所取代,而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也只能留在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 。但現在,白米社區重新賦予木屐新的定位,把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的 「手工藝品」,不但只是將宣告死亡的木屐復活,同時也讓社區活力再生,創造了營造「白米響 屐村」的願景。
資料來源:http://www.baimi.org.tw/server/link.asp
19
光復 新村
眷村改造:台中霧峰-光復新村 80年老房子 禪意飄盪 約有50年歷史的光復新村,是早期省府遷都中部時設立的第1座眷 舍,之後才建設中興新村。2005年全村搬遷而閒置,去年台中市政 府「摘星青年、築夢台中」計劃,開放部分老房子低價承租,讓許 多藝文團體紛紛進駐。現在走在這兒,眷舍風情照掛上紅磚牆、彩 繪人行道椅也處處錯落,老滋老味之外也多了一分藝術氣息。老空 間不走調、人煙慢慢回流,活化了這處原本要切割標售的老眷舍。 同樣是老屋活化再利用,台中市區的本町道213巷,前身為建於昭 和8年(1933年)的日式檜木銀行官員宿舍、也曾是校長宿舍。有著 前庭後院的閒置空間,去年11月變身為草木扶疏、和風況味濃厚的 老房子餐廳。進門得脫鞋的本町道213巷,光亮的木地板、紙門隔 間、厚實的原木桌椅,加上各種日本鐵器為飾,落地玻璃則送進了 滿園的綠意,一到這裡真的舒服得讓人好放鬆。(蘋果日報)
20
老房子,愈陳愈有味道,特別是當它綿延 成片、古樸但不頹圮。在霧峰,就有一大 片被紅磚牆圈起的日式黑瓦平房老宅,整 齊地座落於筆直的井字型道路兩側,馬路 上樟樹綠林成蔭,歲月累積的畫面處處可 見,在這裡連公車亭都可以很有味道。來 到光復新村,時間彷彿就定格在4、50年 代。這趟我的台中老房子小旅行,就從光 復新村開始。
光復新村,充滿了懷舊眷村情, 在藝術工作者及裝置藝術的進駐重新活絡了起來。 位於臺灣台中市霧峰區坑口里的光復新村, 是政府在台灣建立的第一個新市鎮, 一整區的眷村社區,裡頭有著蒼鬱老樹, 隨著時代的變遷,光復新村這個眷村宿舍群, 漸漸的閒置廢棄,直到了九二一地震後, 許多人意識到應該將空間活化再利用。 走在光復新村裡頭,到處可見紅磚瓦牆, 還有眷村常見的火紅色大門, 這裡依照保有著舊時的雋永之情, 就有點像是回到光陰的故事場景似的, 只是這裡少了喧鬧及玩樂的聲音, 一切就是這樣靜靜的…
資料來源:http://yoke918.com/?p=3413
21
三、社區營造的源流 日本岐阜縣古川町 古川町,位於日本關西岐阜縣的山城小鎮,翠綠山脈四 面環繞,整齊木造街屋排列,清澈的溪水,人口只有一 萬六千人,小鎮居民過著與世無爭的山居歲月。這個風 景優美的小鎮,最令人稱道的,倒不是四週的自然景緻 ,而是歷經四十年持續不輟的社區營造。透過社區營造 ,首先讓流貫小鎮的「瀨戶川」起死回生,也讓這座幾 百年的古老小鎮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從日本名古屋搭乘高山本線的火車往北,過了以保存傳 統建築街廓聞名的高山市之後就可以抵達古川町。一出 古川町火車站,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站前廣場,迎面而 來的是乾淨的街道、整齊的店屋,令人神清氣爽。雖然 人口不多,但居民們為家鄉所做的事,令人驚訝與佩服 ,深深地影響著台灣許多從事社區營造的人。
22
古川的故事從一條流經市區的小圳溝開始,居民合力清理這條名為「瀨戶川」,實則不到二米寬的圳溝,將它 從被棄置的臭水溝慢慢改變成一條有數千尾錦鯉魚優游其中,周邊植樹綠化的帶狀休閒步道。為了瀨戶川的魚 ,每年下雪前,必須動員居民共同來將鯉魚撈起來送到較深的水塘過冬,大家也藉這個機會把水圳清理乾淨; 春天,雪開始融化時,大家又一起來將錦鯉放回川裡。就這樣,瀨戶川養魚成了動員社區的新事務,而美麗的 瀨戶川成了大家共同的驕傲。 有了瀨戶川的經營經驗,古川人開始推展一件件令人讚歎的社區營造工作。1981年,在瀨戶川旁的 蒲 先生有 一座傳統酒廠要改建,原本可以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造,但顧及瀨戶川旁的景觀,蒲氏特別花費較高的代價 ,採用傳統的「土藏造」作法;1989年,古川獲得國家補助,興建了一座「飛驒木匠博物館」,完全由當地的 木匠合力興建,充分展現當地數百年來的木匠技藝。1992年,又興建了展現當地伐木產業的「山樵館」;記錄 表現當地「太鼓祭」無形文化財的「晨之太鼓會館」;乃至於用來表現當地農業特色的「鄉土民藝會館」等等 。都是設備完善,經營管理水準很高的地方文化設施,不僅提供當地學童最佳的鄉土學習場所,也是外地來認 識古川的最佳去處。一個不到二萬人的小鎮,得以擁有並經營這麼多地方文化設施,實在非常讓人驚奇!
23
位於木匠博物館後方的味處古川餐廳,原本是一家印刷廠,老闆把工廠遷出,打算將土地租給人開設停 車場。在地的社區營造團體「木之國造鄉協會」的人知道這消息後深感憂慮,擔心停車場設在市街中心 ,一則引來許多小汽車進入;另則空曠的停車場會破壞街道店屋延續的氣氛。在大家關心這個問題之時 ,有人表示許多遊客反映古川欠缺大型餐廳遊覽團聚餐不便。這消息讓古川人把危機化為轉機,他們向 町役所(鄉公所)提議,由公所租下該土地興建一座具有地方風味的餐廳,進而交由造鄉協會來經營。 結果,這提議真的實現了,民間團體聘用訓練了當地人來經營這家十分道地的餐廳,避免了小汽車進入 ,也讓世人看到「官民合作」的典例。 古川每天都在進步!1996年起,他們覺得市街景觀不再只能靠傳統約定俗成的老規矩來形塑,而必須定 出明文的規定來控制可能的外來開發,因此展開了大規模的討論。最後他們訂出「飛驒古川故鄉景觀條 例」,條例內容是淺顯而帶有豐富感情的文字,與一般法條完全不同(有興趣者可參考「故鄉魅力俱樂 部」一書的記述)。
24
今天在古川漫步,你看到的是乾淨的街道、開滿了花的路邊花圃、清淨的水流、豐富的地方博物館;聽到的 是孩童的笑聲、潺潺的水聲,不啻現代的桃花源。這些環境設施在公所與民間團體的配合下,一項項以有創 意的方式展現出來。如果你再細心一點看,會發現不僅硬體有特色,還有一些細微處展現出古川人的處世哲 學。 養著數千尾錦鯉魚的瀨戶川是遊客必賞的地點,看著活潑潑的魚兒,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餵食,因此如何處 理魚飼料成為一件重要的事。一般都以設置幾台自動販賣機最為簡便,但古川人不作此想。他們在瀨戶川旁 釘置了幾座木製的像神龕般的小房子,裡面放置許多麵包條,還有一個開著小小丟錢洞的抽屜,人們可以自 行捐獻後取用麵包條餵魚,完全信任遊客,也不破壞景觀。從那小抽屜被磨得泛白的洞口以及小房子裡隨時 有麵包條的景況看來,這樣的信任是成功的,古川人體貼地照顧到遊客的需求,但以一種十分獨特的方式處 理,這就是古川。
25
四、社造專家怎麼說
2015/11/16 訪談對象/徐進發 創意美學公司 負責人 訪談/劉曉蒨、仇思涵 紀錄/柯俊仰 錄影/黃芷琳 圖文/陳怡如
26
Q1為什麼會想做社區營造相關的工作呢? 徐進發老師從事社區營造的契機是在九二一大地震那一天,他說台灣在二十年前並無較正統的社區營造,而 台灣的社區營造興起開始大概是九二一大地震以後。說起九二一大地震,徐老師回憶道:「當時我本身本還 住在公司裡,那真是驚天動地的一夜。」,之後他與幾位朋友開始籌組災後的救難活動,從救災到災後的重 建,到後來政府單位成立九二一重建會,一步步對整個對災區進行比較完整的重建工作。徐老師說第一代從 事社區營造工作的人大概是在二十年前,自己也算是第一代社區營造人士,目前存活下來的社造人士也不多 ,近年徐老師則帶領團隊也漸漸走向專業,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工作。
Q2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點,像是有沒有地方勢力介入? 徐老師認為,其實做社造每一天都會遇到困難,大大小小的問題,人性本身有非常多的挑戰,當他不願意改 變時,你也沒辦法幫助他,在溝通上會比較吃力,大概都是人的問題居多。但地方勢力的介入較少,徐老師 承接的工作都是屬於公益性質的事情,沒有油水,有時候還要倒貼時間跟金錢,人家聽到都想逃得遠遠的。 而在老人照顧方面以及地方關懷與急難救助方面和他們也比較無交集點,所以這問題比較少。
Q3如果一個地方沒有文化也沒有共識,該如何進行社區營造? 徐老師說:「只要有人就會產生文化,只是在於文化的深與淺。」就像有人會問「這個社區有沒有特色?」 徐老師認為,社區一定會有特色,只是在於明不明顯,看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覺它。
27
Q4有沒有印象深刻的社區營造案例呢? 徐老師接觸過各式各樣案例,他認為在台灣的社區營造,沒有所謂真正成功的案例,或 許是某個社區的知名度比較高,但它只能稱為進步當中的社區,距離成功之路還是相當 遙遠。以徐老師目前整在接觸的苗栗龍昇社區為例子,執行的時間已有三到四年,工作 內容大多是偏向軟體面,以家庭意識的概念進行社區的陪伴,透過提供諮詢服務,就像 醫生一樣,協助解決社區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幫助社區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徐老師帶領 團隊協助他們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金瓜節以及蒲瓜燈藝,並且規劃中長期的活動來提 社區的高知名度等……。因為社區的改變是滾動式的,往往遇到新的議題或是處於不一樣 的時空背景,就會面臨不同階段的挑戰,台灣的社區營造才開始推動二十多年,成熟度 還不夠,所以它還在進步當中,徐老師認為做社造是急不來的,除了要用心之外,也需 要耐心及時間培養,細火慢燉,慢慢成長。另外,資源分配的問題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 事情,當政府政策與社區的需求落差甚大,造成原先規劃的目標與後來執行的方向不一 致,以及資源分配無法達成共識,往往會導致政府部門與社區之間的隔閡加深,所以徐 老師認為當社區開始有資源的進入時,也間接地造成問題的複雜化。
28
Q5如何經營社區營造事業? 徐老師說:「你如果把它當事業,這是很痛苦的,會很難熬,你或許把它稱成為志業 會比較好。」徐老師認為目前整個台灣社區營造的機制上存在著很大的盲點,像是很 多人認為做社造的人不應該有報酬,也認為這種事不能以金錢衡量,但還是要考慮到 現實生活。在徐老師的經驗裡,所謂「熱心」只是做社區營造的其中一個條件,而不 是唯一的條件。時常遇到有些情況沒辦法講真話,但要如何拿捏溝通的技巧才不會讓 自己的熱心是在幫倒忙。徐老師樂觀的表示,雖然整個機制上沒辦法讓人大富大貴, 但會有很好的成就感,也會獲得很多朋友,透過幫助別人來成就自己,讓自己很愉快 ,也盡力呈現社區營造人性溫暖的一面。
Q6如何培訓社區營造人才? 目前政府單位有實施社造的人才培訓制度,營建署也有社區規劃師訓練課程,但每個 單位都有不同的成立宗旨,培訓方向大都是以自己單位的需求為出發點,因此不見得 是完全符合社區的需求。社區大學也是一個學習途徑,每個社區需求不同,開發出的 課程也會針對社區的需要。真正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實際走到社區之中,透過實際的操 作,先以社區陪伴為開端,慢慢深入社區,進而幫忙改善社區。
29
Q7對台灣社區營造賽事(ex: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農村洄游競賽)的看法? 徐老師也提出對競賽的看法,他認為政府舉辦這些活動是出於好意,透過比賽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個議 題。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到觸農村,藉由實際接觸讓參與者去體驗它,也可能改變我們原來對農村的刻 板印象,徐老師說:「這畢竟是一個接觸的機會,至少要接觸後才有可能喜歡它,沒有接觸過根本無 法談論好與壞。」還是希望要有配套措施,且是以經濟、生活、教育等面向,持續培養下一代年輕人 做社區營造的能力,藉由專案合作來提升個人的能力。徐老師後面也提到,一個計畫或是社區想要呈 現東西,我們無法以一個方式去去訂定,「你們是屬於觀察者的一個角色,觀察者這個角色不妨以更 多的面向,更多的面向去了解。」徐老師這樣說。
30
Q8對於想進入此領域的同學有何建議呢? 絕大部分能夠經營起來的社區,成功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還是持續 待在當地的居民,動機都是出於每個人對自己家鄉的愛,想替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 ,如何能夠讓自己的家鄉能夠變得更好。這也是徐老師將社造稱為「志業」而非事 業的原因,徐老師認為企劃能力是必要的,若對於社造有高度興趣的人,可以透過 加入社區營造專業團隊,讓自己先有三至五年的基礎後在操作會比較容易上手,因 為社區會有很多問題出現,社區陪伴工作就是要當一個問題的焚化爐而不是垃圾桶 ,不然累積久了會自己也會覺得很爆炸,徐老師想傳達給我們的是,不論是再微小 的事情,背後都有許多人的付出。
31
2015/11/23 訪談對象/張義勝 原莊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訪談/劉曉蒨 紀錄/仇思涵 錄影/黃芷琳 圖/黃芷琳、陳怡如
文/陳怡如
32
Q0訪談前 張義勝老師的辦公室放著各式各樣的伴手禮、工藝品還有 零食小點心,每個都是他經手過的社區做出來的產品。像 回憶一樣填滿辦公室的每個角落,老師也非常珍惜它們, 並且和我們一一介紹。
Q1為什麼會走進這個行業? 張義勝老師在求學時期就讀森林相關的科系,畢業後開始進入景觀和園藝的領域,他提到,二十一年前台灣的 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主要是仿製日本的古川町,台灣文建會也在民國88年開始推動類似環境營造的活動,老師說 ,以前主要進入社區的專家都是文史工作者,但他們的專業是做資源調查以及人力的引動,沒有辦法真正改變 「空間」,所以到了內政部營建署承接社區營造時,開始希望參與社區營造的專家具備景觀、土木、建築等專 業背景。 台中市於民國90年舉辦了第一屆「台中市社區規劃師蒲公英培訓計畫」,張老師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接觸社 區營造。老師自豪的說:「我是那一屆的第一名,也是第一屆現在唯一還有持續做社造的。」因應當時政府政 策執行駐地計畫,讓有社區規劃師資格的人真正進入到社區。而張老師很幸運的分配到南屯老街和楓樹社區, 兩個非常有歷史性的社區。也因為該社區先前已有文史工作者進駐,不必從零開始,讓第一次作社區營造的張 老師學習到非常多東西,他說:「我們在帶社區,說不定社區也在帶我們。」 他認為讓專業空間者進駐的好處在於,空間者知道如何讓當地傳統的工藝、文化、生態元素,融入原本的 生活空間裡,若沒有專業背景,會遇到很多問題。老師舉例:「雖然知道有青蛙,可是做不出具有生態的埤塘 。」「雖然知道有木雕,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把木雕嵌入社區的文化中。」雖然過程中也會遇到文史工作者的刻 意刁難。但老師認為社造是多面向的,因為在做社造的同時,也會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其他的專業領域,老師回 想起當時連美食評比也會參一腳,而在評審時並不是真正要比誰做的最好吃,而是讓居民有參與感,「社造主 要是在引動快樂。」張老師說。
33
Q2有沒有遇到困難點?像是地方勢力介入? 張老師認為,做社造一定會遇到這些問題,他一開始就遇到最難輔導的社區,「聽過南屯老 街,尤其聽到楓樹,應該沒有人敢去輔導吧。因為他其實是很早做社造的,所以我們去他會 認為你根本沒有經驗,你怎麼可能來輔導我? 」也就是說,社造最大的困難點是人,也包 括公務體系、包括學校老師,原因也在於立場的不同,當雙方在檯面上難以有共識時,檯面 下還是可以另循途徑的。 他舉出實際遇到的案例,某某社區每次開會都有一個阿伯出來舉手反對,張老師覺得很奇怪 ,明明是要來幫他們的,卻因為他一個人的反對做不了任何事情。有一次老師忍不住問他原 因,阿伯說:「我也不是真的要反對,但里長就叫我要反對。」老師跟他聊起自己媽媽也是 在地人,才發現原來阿伯的太太跟老師的媽媽是熟人,彼此有了共同的話題以後,兩人默契 越來越好,也因此建立起溝通的橋樑,順利解決了許多當初無法進行的事情。 做不出特色來也是社區營造的很大的困難之一,儘管一個社造師有多年的經驗,也因為沒有 那麼多的專業者可以協助社區,因此需要和不同專長背景的人互相合作。通常在沒有專業背 景的情況下,若是要輔導一個空間的改造,很多細節上是無法掌握的。老師舉例:「就好像 說我們自己在學校教景觀設計,教了四年出來他也不見得會啊。」張老師認為社造師的任務 應該是要擔任一個「平台」的角色,邀請比自己更專業且符合社區特性的人才。這也就是為 什麼台灣有好長一段時間,社區都在彩繪牆壁,張老師說:「事實上只要告訴社區說那個牆 壁美化有十種方法,你認為社區會選擇彩繪嗎?我認為不會。」他認為社造師其實是要引動 更多想法、更多元概念的,而非單純是由上往下的引導,而未來的社造也應該是要可納百川 的,同時也要具備更多的彈性。
34
Q3如果一個地方沒有文化也沒有共識,該如何進行社區營造? 張老師以大樓為例,民國94年開始,大樓管委會也可以申請當作社區窗口之後,就不能說 它沒有文化了。有的集合住宅人數甚至比一個里還多,台中市有七千多棟的集合住宅。如果 說大樓沒有文化,問題是出在不知道找出它的方法,雖然大樓的鄰居之間互動比較不熱絡, 但其實可以找到生活上的共通點,並且從那個地方著手。張老師認為,對於凝聚共識也不是 能急迫的,如果社區有動力想做時,在出手幫忙,成效就會好。
Q4有沒有印象深刻的社區營造案例呢? 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將近十五年,歷經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社區,對他來說每個輔導過的社區就 像自己孩子一樣,印象都非常深刻。
35
Q5如何經營社區營造事業? 所謂的事業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經營企業體,承接政府的委外的輔導工作。第二種是個人的, 需要具備熱情、持續力以及不斷充實自我,但是持續熱情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中間會遇到 很多誤解,也會受到很多的考驗。 另外,張老師也強調累積實務經驗的重要性,他形容:「做社造只能當張飛、關羽,不能當諸 葛亮。」就如同帶兵打仗,因為,沒有一個社區是可以用相同的政策或模式去輔導的,而是要 去讓每個社區發展出自己的模式。
Q6如何培訓社區營造人才? 除了有興趣學習的人主動參加培訓課程,張老師也會觀察接觸過的社區,從中尋找有潛力的人 才,默默的培養他們,並且建立他們的信心。
Q7對台灣社區營造賽事(ex: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農村洄游競賽)的看法? 他認為社造競賽是很棒的事情,像是《大專生農村回游競賽》,可以讓學生在學生時代盡情展 現創意,也會接觸很多實務方面的東西。人的創意在年輕時是最旺盛的,出社會以後很多事情 沒辦法完全如我們所願,會被很多框架限制住,相對個人創意的表現機會也會逐漸減少,所以 可以趁在學期間多嘗試相關的競賽,對社區和學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36
Q8對於想進入此領域的同學有何建議呢? 必須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做社造的基本條件,除了要有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持續性的熱情以及 像一塊海綿不斷充實自我,並且能受社造成為生活中的大部份。勇敢嘗試每一個機會,不要 擔心做的不好,若一件事情不再用原本自己習慣的模式去思考時,就是一個新的突破。
37
2015/12/28 訪談對象/趙樹人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訪談/陳怡如 紀錄/劉曉蒨 圖/黃芷琳 文/陳怡如
38
Q1為什麼會從事社區營造呢?時間大概多久了呢? 趙樹人老師稍微想了一下,他說:「哇!真的還蠻久的,大概有七到八年以 上了。」起初和多媒體設計系的許永洲老師一起接承接文化局的社區營造影 像培力營計畫,也透過老師們的專長來輔導社區學習數位媒體跟行銷。有了 那次的合作經驗以後,政府單位的承辦人認為趙老師在影像方面的專業能力 非常優秀,仍持續邀請趙老師幫忙,趙老師也以此為契機展開了社區影像的 輔導工作,並以設計師的角度解決社區的需求,逐漸透過這項工作認識社區 營造的領域,也從中注意到政府在這塊投注非常多的資源。 近年也有許多社造團隊興起,像是營建署社區規劃師,透過考取政府認證的 社區規劃證照,進入社區輔導,但社規師屬於義工性質,沒有任何的薪水, 因此只能透過承接社區相關的計畫案來賺取一些基本開銷的費用。 趙老師三年前曾協助一件水土保持局的中彰投雲嘉農村文化傳承計畫案,是 由中興大學的老師承接,其中趙老師負責的部分是影像紀錄還有成果集的彙 編,在這之後就比較少接觸社區了,趙老師也因為生涯規劃的轉變,逐漸淡 出社區輔導老師的工作。
39
Q2在從事社區營造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為很多做社區營造的人都不夠了解社區資源調查的
趙老師提起退場的原因,他認為整個社造的制
本質與意義。
度是不合理的,例如一個社區辛辛苦苦爭取來的經 費,往往會因為社區裡的專業人員不足,或是社規
他認為,也許比起請一個專家學者,讓一群大
師經驗不夠,而把經費用在錯誤的地方。
學生來做是更有價值的,透過媒合學生與社區,可 以讓彼此都獲得成長。趙老師也俏皮的說:「第一
以趙老師協助過的社區為例,要訓練成專業人
個,學生可以學習這個環境,第二個,學生真的很
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資源,在經費有限的情況
有潛力,而且又便宜,哈哈!」不過政府沒有好好
下,要在短時間內讓社區獲得行銷社區上應具備的
運用這項資源,總認為找外面的專業團隊來做就可
能力是困難的,甚至有些人只是為了領便當才來上
以解決問題,因此趙老師認為政府應該要撥一些經
課,另外器材有限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也導致學
相關的經費給學校,而不是全部交給社區,並且由
員的學習成效不彰,最後還是得依靠外面專業的團
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執行計畫。透過媒合社區與學生
隊來解決問題。
,藉由這個機會讓雙方都有所成長,也能夠讓學生 間接接觸到社區的產業。
還有社區成果展的問題,趙老師講述一些社區 在辦活動時的情形,例如花錢搭個舞台、招待鄉親 用餐、再搭配一些簡單的舞蹈或是才藝表演,但是 大部分的鄉村在社區資源調查的準備還不夠完整, 也沒有所謂節氣的概念,很難吸引遊客去看一個空 洞的地方。 趙老師認為很多人一直都錯誤的使用社區資源 調查,他分享了訪視苗栗三灣的經驗,一百五十年 前,當地的祖先從中國大陸過來,交通非常不方便 ,而且隨時都可能會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趙老師描 述,有間土地公廟就祭祀著五六十位的唐山壯士, 當年他們為了生存,不得已只能跟原住民搶奪土地 ,當時一些與原住民對抗並且犧牲的人,就長眠在 那間土地公廟。早年為了爭奪三灣這個水土豐美之 地,多少人因此犧牲了?這些地理環境的優勢與過 往的歷史,或許對當地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但是在外人的眼裡卻是如獲至寶。所以,趙老師認 觀光客來要給他們看這些土地公廟?趙老師認為三
生間接接觸到社區的產業。
Q3如果一個地方沒有文化也沒有共識,該如何進行社區營造? 要求每個人達成共識本來就很困難,不只社區營造,在任何事情上都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做社區營 造是不能急的。趙老師也強調:「慢有很多好處,就是當你發現效益不多時,可以及時抽身,不會 讓自己累個半死。」經營一段時間以後,慢慢的水到渠成,也會有更多欣賞你的人一起加入,力量 就會越來越大,這就是社區營造。因此每一個困難都不見得是壞的事情,遇到問題時就去思考下一 步該如何做。
Q4有無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趙老師認為,社區營造也是在教當地人如何生活,大甲匠師的故鄉就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那邊 有個向日葵農場,他們會撿拾當地海邊的漂流木,用來做為控窯的燃料,但是,有可能高價值的木 材就這樣燒掉了。於是向他們提議,可以妥善利用這些當地特有的環境資源「漂流木」,將這些木 材挑選後,交給學生改造成生活器具,或許原本只值兩三塊錢的木柴就能翻身為兩三千塊錢的工藝 品,趙老師認為,一塊木頭,懂不懂得欣賞它,也顯現了知識與眼光的重要性,一些不起眼的小東 西,累積起來是可觀的。 很多地方單位都拿了一大筆錢,蓋了一樣的涼亭、搭了一樣的橋、畫著一樣的彩繪、建著一樣的房 子,所有的東西都長得差不多,那還有什麼趣味呢?或許因為這樣,政府才希望學長專家進入社區 ,但是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內涵夠不夠深,從他們做出來的東西便能略知一二,趙老師感嘆:「 只是整個社會都太過迷信學歷這件事情。」
41
Q5如做做好並經營社區營造事業? 趙老師認為,事業有成的徐進發老師、張義勝老師就是經營社造很棒的例子,外面還有一些電視台 、觀光公司也都有涉入,或者是某一些大學的老師也會去接類似的案子。但困難的地方真的很多, 像是長官沒有成本概念,經常要求超出預算的東西,或著是無限次的修改,造成執行團隊很大的壓 力。趙老師認為,在溝通方面,如何做人處事以及了解業主的心態很重要,這也是需要經驗的。
Q6如何培訓社區營造人才? 將來同學若有興趣走社區營造,可以先取得政府的社區營造規劃師資格,透過有經驗的社造老師學 習社區的營運以及行政流程。在本校方面,趙老師的設計實務課程也具有類似功能,希望學生能根 據自身的興趣尋找市場,並且進行專家訪談,趙老師也建議同學多多利用暑假的實習機會,跟隨專 業團隊初步了解有興趣的領域,可以認識到更多相關的專業人才,人脈也會逐漸擴展。 趙老師也提到他在教學上的理念,他認為老師協助學生探索的興趣是最重要的,藉由學生的興趣專 長,除了知道產業方面的應用,也透過創作或研究持續經營它,若學生只是為了迎合作業上的需求 而忽略了自身興趣,是件很可惜的事情,同時也是浪費時間的,趙老師也再次提醒我們,他說:「 學生應該要時常跟自己的指導老師討論自己的研究方向,看老師的接受度為何,如果自己的指導老 師認為沒有研究價值,也應該找尋符合自己領域的東西來研究或創作。」
42
Q7對台灣社區營造賽事(ex: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農村洄游競賽)的 看法? 趙老師說:「我沒有很鼓勵我的學生參加,但如果說你們是這個領域的話,也許你們 將來有機會要去試試看,要的是臨場提案的機會。」趙老師認為,提案能力與相關的 經驗對於將來就業是有幫助的,這樣到業界以後也不會覺得提案是很陌生的事情。
Q8對於想進入此領域的同學有何建議呢? 他認為社區營造是無止境的,隨時可以開始,也隨時可以停止,首先要完成社區資源 的調查,了解當地的產業特色,再來透過一步步的企劃將整件事情串聯起來,也可以 觀摩其他地方社區營造的經營。趙老師也提到,聊天的能力也很重要,遇到不熟悉的 東西就是要常常發問,讓自己隨時都能學習到新的事物。 對於社造的未來性,趙老師對於目前政府的經營方式是不樂觀的,而且有些情況下經 營社區營造的目的並非全是為了謀取社區的福利,一部分是政治因素,例如地方政客 有業績上的競爭,經常會有很多爾虞我詐的情況,但是持續經營地方還是很重要的。
43
五、社區營造從你開始 如何執行社區營造
44
資 源
六、附錄/社區營造資源 - 全國性組織-文化部、水保局 - 地區性組織 -社區營造的相關賽事活動 - 社區營造募資平台 - 社區刊物 -社區營造相關期研究論文
社區營造的主管機關
中央主管機關
直轄市
縣、市
鄉鎮市區
【內政部】
【直轄市政府】
【縣、市政府】
【鄉鎮市區公所】
45
全國性組織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 http://sixstar.moc.gov.tw/
地區性組織 宜蘭縣社區營造中心 http://community.ilccb.gov.tw/ 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桃園社造平台 http://lovelytaoyuan.tw/ 看見,南投社區之美 http://community.nthcc.gov.tw/ 彰化縣社區總體營造網 http://community.bocach.gov.tw/ 嘉義縣社區總體營造 http://www2.cyhg.gov.tw/ 台南市社區總體營造資訊網 http://community-culture.tainan.gov.tw/
社區營造的相關賽事活動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http://www.taiwan4718.tw/index.php
募資平台 「勾勾gogo」為信義房屋集團大家長周俊吉先生提出。 周先生提出的「全民社造」,希望用以人為本的精神,
資 源
讓大家由自身開始,將家的概念擴大到社會,從而號召 更多人關心及參與生活周遭的事物,串起人與人之間的 信任,並鼓勵創新的行動方案,透過各種機制擴大參與 ,創造正向的循環,共同創造幸福的台灣。
【勾勾gogo】https://www.gogonow.cc/
46
社區刊物 社區發展季刊
社區營造相關研究論文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東吳政治學報。 林明瑞、陳柏言,2007,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 態社區 為例,環境教育研究。 陳碧琳,2006,臺灣在地社區營造運動與博物館型 態之轉型--蘇澳白米木屐村案例之,國立臺灣博物館 學刊 。 李後進, 2004,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從事社區營造-- 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 。 劉正輝, 2004,從社區營造邁向社會福祉建構,社區發展季刊 。 詹玉艷、蕭嘉猷、周武鵬,2002,繪本設計在形塑地方產業文化意象 的應用--以彰化縣社頭 業視覺形 象設計為例 ,商業設計學報。 蕭嘉猷、詹玉艷, 2002,地方產業視覺形象設計策略探討-- 以彰化縣社頭鄉番石榴產業個案為例,國 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 林欽榮, 2001 ,社區營造在新竹的實踐--新竹市社區規劃師駐點服務制度,建築師。 梁炳琨, 2001 ,臺中市精明一街商店街社區營造歷程的研究,中臺人文暨 社會學報。 莊翰華, 吳郁萍, 2000 ,「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 ,社區發展季刊。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