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丘 Immortal hill

Page 1


一.前 言


24 26 36 48 66 91


2



一﹒ 前 言 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次 『現象意識』 當下經驗,即生物的主觀經驗:視覺、聽覺、嗅覺、痛 覺 『反思性意識』 思考當下及過去的經驗,解決問題、學習、計畫 『自我意識』 「我的經驗屬於我自己」,自我擁有的感官經驗

4


以三個層次做為體驗此作品的階段感受: 從視覺上的高聳感、木材天然的氣味、攀爬時的觸覺開 始,將當下和過去累積的身體經驗視為是學習的過程, 直至最終感受自我的存在。

而在創作的過程中 ,並非是單向的規 劃並執行,而是將 主體架構確定後讓 創作者也化身為使 用者置身其中,以 使用者的角度將體 驗與創造連結,衍 生出不同場域下會 有的附加物成為一 個獨一無二,完整 的作品。


二﹒ 共 同 的 生 活 記 憶 一切從頂樓上感動人的剎那為起點...

發想的基地位於台科大RB大樓的頂樓,就正好就緊鄰於 建築系(7.8.9樓),對於學生來說頂樓是一個非常適合 吹吹風、看風景透個氣、紓解壓力的好地方,而其中最 不可取代的活動就是-看夕陽。

6


頂樓可以有許多活動的可能性,但夕陽出現的時機短暫 ,唯獨只有那個天氣晴朗的某一天下午短短幾十分鐘會 出現黃昏場景,產生了「爬上高處」、「望向遠方」的 慾望。


三﹒ 結 構 原 型 、 感 官 尺 度

8


塔結構 為了激發人們心中那股「爬上高處」、「望向遠方」的慾望 以電塔為參考對象,高壓電塔主要分為張力塔(Tension Tower)與懸吊塔(Suspension Tower,左圖)張力塔能夠 承受的水平與垂直負載較大,設置於地形變化較大或需轉彎 處,而懸吊塔單純只承受輸電線因重力而產生的拉力,兩者 主要差異為結構上掛線的位置,此種桁架系統是以節點封閉 為原則,跨距較小者直接呈現一X型桁架、跨距較大者則呈

50

135

185

645

95

180

菱形格狀再增生次結構。

高壓電塔基本架構

(cm)


結構打樣 打樣地點位於台東關山 米國學校倉庫內,台科 建築實構築組於106年11 月開始至台東關山參與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離散型農村再造」約 一個月的集訓,當時規 劃階段在思考整體空間 的佈局,團隊決定以塔 型結構做為農田與魚池 旁平台的地景關係,恰 好這樣的結構型式是我 所想追求「登上高處」、「望向遠方」所需要的,藉由這個 機會學習到塔型結構的桁架合理性與本身結構對空間的限制 較大。

10



案例分析 -Yoga Pavilion at Four Seasons/IBUKU

12


此案例中,建築型態為了與動態的活動、瑜珈者的動作線條 相襯,整體結構完全不採用垂直向的竹材,整座亭子短向相 對稱,長向則如同「向天生長」般的隆起。 而下一種結構原型想以「亭」做為發展,想參考此案例使用 「非垂直性」、「向天性」與「動態活動」三個特性突破以 往建築型態。 13


亭結構(竹)

學期初時,透過竹筷綁紮練習如何組構出穩定的桁架結構, 接著改以竹材應用至1:1尺寸,以台科RB大樓頂樓當基地使 用輕竹材構築一獨立空間,在構築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是把想 像中的結構型式做出來,更關乎視覺上的美感(結構比例與 整體的關係﹑空間的延伸性) 14


15


亭結構(木)

運用「非垂直」的向度做為結構特性,從竹材開始嘗試桁架 的合理性及型態的可能性,過程中會發現同時保留結構的穩 定與空間的開放是較為困難的,因此採用開放式的穩定結構 (經由測試確定其穩定)而非所有交點相連的閉合式穩定結構

由竹構轉換為木構後改良了結構單元的系統

16


50

120

170

亭結構

240

17


結構原型發展

塔型

歇腳亭

塔狀的結構型態創造出 垂直向度的移動,但整 體造型單一,動線過於 垂直,歇腳亭具指向性 、非垂直元素,但活動 過於侷限於平面的維度 上,因此想結合兩者創 造出新的建築類型。

18


舒適的身體尺度

X字結構符號

V字結構符號

想要一個到處都可以休息的空間,因此 把「非垂直元素」和動線、人體舒適的 尺度和整體結構統合成一個亂中有序的 型態,但在此階段動線思考尚未周全。

斜向結構符號

19


夾層的舒適空間

動線延伸作為椅背

涼亭空間氛圍

將動線部份改良後決定在塔外設置爬梯 ,保留內部完整的空間,並且在正面增 加一個吧檯與頂部的懸挑相呼應,入口 設置在爬梯另一側把動靜態活動區隔。

20

板凳界定室內外


21


感官尺度

結構夾角=125° 視線範圍侷限

結構夾角=145° 視線範圍開闊

過程中嘗試用不同的斜度模擬人在建築上的視線範圍,發現 在 夾 角 1 2 5 °的情況下雖不至於過斜但視線被侷限在結構體中,而 在145°的情況下屬於較為放鬆的姿勢,且人的視線可及天空。

22


結構夾角=20° 身體姿勢正常舒適

結構夾角=15° 身體姿勢壓迫不適

夾層高度等於二樓的入口高,夾層下圍塑出一個低矮的空間 ,人們可以坐在這個地方觀景。

23


四﹒丹丘

24


「丹丘」一詞出自韓翃之同題仙游觀詩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如神仙居住之地 丹,有赤誠之意;以丘為名,強調作品中大部分的行為都來 自於「爬」與「攀」,接近3層樓的高度、由曲折延綿的空 間型態組成,讓人以最放鬆的姿態體驗空間。

作品中強調體驗,看見這個地方與親身體驗的感受截然不同 倘若不攀爬其上、站在那高處,便無法感受到彼時彼刻彼地 的獨特視野。而人在作品中體驗,高度與一般行走的視線高 脫離,若沒有仔細留意,甚至不會察覺有活動在此構造物上

25


五﹒尺度與向度

26


+470

+250

+70 + -

剖面圖(Scale=1:35)

0

27


+470

+250

+70 + -

28

正向立面圖(Scale=1:35)

0


+470

+250

+70 + -

右側向立面圖(Scale=1:35)

0

29


+470

+250

+70 + -

30

左側向立面圖(Scale=1:35)

0


215

420

185

95

50

110

253

120 265

90

355 平面配置圖(Scale=1:35)

31


空間承載

32


在實作的過程中做階段性的測試,從二層空間開始建構,並 無特別限制可乘載之人數,觀察木材與螺絲的變化(如:下陷 、裂開)後再判定可乘載的極限載重。 33


34


35


五﹒工法&工序

2 inch x 4 inch/歐洲雲杉 整料長約540cm(無防腐處理)

選用此種材料之動機: 結構強度足夠、斷面尺寸適合二夾一工法、可製作L型或T型斷面 增大強度,常民親民簡單好用、亦可作為鋪面、重量合理(單人可 獨立搬運與施作)。

二夾一工法 不使用傳統木工榫接 強調空間本身而非設計者

選用此種工法之緣由: 為了保有物質的延續性、搭接的合理性選擇此工法,材料上為軟 木且不做榫頭,減少材料強度所受影響,結合插枝接枝的概念使 結構系統具有衍生性,形成一桁架系統。 36


結構單元製作過程

(1)將單元中最高與最低桿的間距定出,用整長木料定出中心線並確 保桿件垂直於中心線木料。

(2)逐一將斜桿位置定出後,用一木料作為假設高度定出水平間距。 37


(3)結構中的交點處下方皆以一小塊木料頂住加強結構力,避免只有 螺絲受力的情況發生。

(4)以第一片單元為基準複製另一片。 38


(5)製作假支撐,以地板溝槽為中心線定出間距後鎖上橫桿與斜撐。

(6)以第一片單元為基準鏡射複製另一片。 39


(7)單片立起後以木料作為假支撐,將預先做好的標準板(標準間距 板)放上,兩端確定垂直後先以單支螺絲固定。

(8)在上下間距、垂直確定後依序將斜桿鎖上,完成假支撐的部份。 40


工序(1)主結構立起後再加次結構 (1)在平面上確立角度,製作單 片結構單元並且以此單元重複 製作兩片,此步驟最重要的是 需避免梯形因夾角歪斜而呈現 等角四邊形

(2)將兩片單元立起,先以長料 製作假支撐暫時固定兩片結構 單元,再逐一鎖上T型、L型斜 撐,最後將假支撐卸掉,此步 驟主結構完成

(3)主結構確立後開始預製爬梯 、預切斜撐,依照斜撐、鋪面 下主結構、爬梯的順序施工, 最後再將鋪面鎖上。

(為嘗試後不可行之方案) 41


結構打樣

實際組立情況照片(紅色部分為假支撐) 42


此工序的過程中,整片結構單元立起時需要有大量人力 幫忙,每片單元至少須要有兩人支撐住,一人負責估算 結構體間距,一人則負責將假支撐以夾具暫時固定於結 構體上避免錯位;在位置暫時確認後仔細測微調至正確 位置,過程繁瑣且耗時費工因此不採用此工序。 43


木料與地板強烈的撞擊而從中斷裂

鎖固點受撞擊後彈開,可能與二夾一系統未完成有關 44


由於高度太高,可以固定的假支撐範圍有限,使得 頂部懸挑太多,風大時會造成整體嚴重扭轉,本次 結構打樣最後在被強風吹拂倒塌並損毀,由此可知 面對比人體大三倍的尺度時運用此工序不恰當 45


工序(2)假支撐固定斜度後立起主結構 (選擇此工序)

(1)先以單支的系統製作一組確定 角度的暫時支撐架,假支撐之位置 須避開主結構,二層高度設置一工 作平台方便施工。

(2)以暫時支撐架為基準面將主結 構單元靠上,再將單元間結構逐一 連接起來。(期間需以夾具或繩結 將結構單元固定於假支撐上)

(3)由高而低完成主結構並切除假 支撐,所有的結構都需視為一個面 (三角形、梯形、方形)並檢視穩定 度,視情況增加斜撐。

46


47


七﹒建造過程

48


假支撐移至正確位置、角度

49


結構單元靠在假支撐上確定斜度與間距

50


假支撐中間的工作平台架起

51


自行製作施工架做輔助

52


整體主結構大致完成後開始思考爬梯

53


54


環境尺度與作品間的關係

55


56

嘗試爬梯側面與整體立面之比例&美感


測試爬梯扶手高度與結構

57


爬梯兩側扶手與立面關係

58


二層鋪面與爬梯完成

59


嘗試在一樓椅背加上一溜滑梯般的陡坡,呼應如同 小山丘的高低起伏,但造成整體造型肥短,原本像 蚱蜢的輕盈感卻消失,不夠簡潔有力。 60


嘗試陡坡效果,比例肥短 61


鋪面過密,光線無法穿透至一樓

夾層鋪面間距重新調整 62


夾層鋪面間距嘗試一致,視線太遮蔽

63


64


65


八﹒作品影像紀錄

66


小孩的大型遊具其實是一個意外的收穫,最一開始想 的是一個到處都可以休憩的地方,因此用了很多非垂 直的元素把人體舒適的身體尺度和整體的結構結合, 剛好這些斜坡、斜向結構產生的空隙非常適合鑽來鑽 去、跑來跑去。

67


下午趁著天氣暫時放晴趕緊打磨上漆,處理到一半的時 候突然發現作品已經被小孩們當成大型遊具了。 原本怕爬梯間隔太大,小孩子的腳會掉下去或跨不上去 ,但後來發現加了細橫桿的爬梯間隔適中,小孩子們玩 得很開心!

68


碰巧從這個視角可以看到人在其中的活動,攀爬上這個 作品,脫離了人行走的視線高度,若是不仔細留意,甚 至無法察覺有活動在建築物上,也因此營造出一個輕鬆 的空間氛圍,柔化周遭垂直水平的人工構造物。

69


希望人們用最放鬆的姿態體驗這個作品,因此可以發現 作品中有很多倚靠的桿件、鋪面,在攀爬、鑽縫隙等等 的這些動態活動後可以慵懶的躺下,不需要特別做些什 麼,如同發呆亭一般的空間,靜靜地望著天空發呆。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九﹒參考資料 (1)建築繁殖場: http://www.interbreedingfield.com/index.html

(2)聚落的100個教誨/原廣司著 (3)意識的意向性分析─胡塞爾意識現象學初探/黎耀祖 (4)邏輯研究-純粹邏輯學導引/埃德蒙特·胡塞爾 (5)城市的生命/謝宏昌 (6)空間詩學/加斯東.巴謝拉,譯者:龔卓軍 (7)建築是什麼?:關於建築本質的快思慢想/ 瑞斯慕斯‧沃恩, 傑特‧敏果德

(8)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諾伯舒茲,譯者:施植明

特別致謝 設計指導:呂理煌 教授 結構安全證明:施植明 教授、蔡孟廷 教授、施忠賢 技師 空拍攝影:潘志泓 靜態攝影:徐子航、龔照峻 模型協作:唐經崴、郭子榕、鄭翔文、蔡昇縉、林佳儀 91


NTUST ARCH

2018 form follows fun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