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威仁
西元1998年生 國立興大附中 -畢業 私立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系 -畢業
2018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暑期營隊 總負責人 2018 - 台中 非弄設計 - 實習生 2019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系學會 美宣 2019 - 台中 非弄設計 - 實習生 2020 - 台北 豊華設計 - 工地監工
我 的 名字是賴威仁,今年23 歲 , 畢 業 於 中 原 大 學 室 內 設 計 學 系(2020)。這本作 品 集 是 在 1 1 0 . 0 2 . 2 1 完 成 的 。 裡面包含了在學期間具代 表 性 的 三 件 作 品 以 及 就 業 後 的 學習和練習。展覽設計和 辦 公 室 設 計 分 別 讓 我 能 在 感 性 與理性之間做平衡,畢業 設 計 則 是 集 大 成 。 從 學 校 畢 業 後我選擇的是在工地擔任 監 工 的 職 位 , 我 想 先 充 分 了 解 一份設計案在工程層面會 是 如 何 施 作 和 各 種 建 材 的 工 法 ,再回頭來思考設計與圖 面 繪 製 , 因 此 希 望 我 能 有 機 會 為貴公司服務。
01
滲融 - 山本理顯 個展
02
康泰 納仕綜合辦公 室
03 Graduation Project
畢業 設計 Lost in translation
04 now
關於監工 About supervisor
exhibition design
滲溶 萬物靠著適應和創新,逐漸演化。 建築也是如此,現代主義強調的理 性所衍生的排斥民族性、地域性, 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建築樣式。它的 光、平、簡、禿的方盒子外貌,完 美的符合經濟利益。但卻引起了城 市的哀嚎。
重拾人們失去的東西
趨近於零的交流 微乎其微的互動
山本理顯 1945年生於北京 1968年畢業於日本大學建築系 他注重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結合 強調建築空間影響人類行為的設計原則著稱 他的作品外型簡潔 內部卻蘊含豐富的空間序列 具又獨特性又和自然結合
北京建外SOHO 社區是城市的一個細胞應, 當與城市的其他部分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所以他首先排除了在這個社區周邊設置圍牆的想法, 並在社區內規劃了13條彎曲的人行小街與城市街道直接相連, 將城市道路導入社區。 社區與城市有機體融合在一起, 同時將見外收後的龐大建築量體分散成20動高低錯落的白色小樓, 並將商店導入以此降低對都市的壓迫感。
韓國板橋別墅區 在這裡有共同的菜地, 可以一起烤肉的戶外庭園。 每棟住宅都有寬闊的廊道, 每個住戶提供一部分面向廊道的室內空間作為鄰居們可以自由進出的地方。 這個場所可以是工作場所, 也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可以是下棋的娛樂室, 也可以是和鄰居們聊天的地方, 以此增加住戶接觸機會提供互助的可能。
GAZEBO 棚架乃是室內與室外界線模糊的灰色空間, 人們喜歡棚架 從涼亭即可看出。 涼亭聚集了人們, 增加了交流, 將頂樓的量體內縮, 或是延伸棚架陽台是一種聰明的作法。
從山本提出的論點來看 大多並不是從型態上來發展 而是擷取古今不同生活型態優點 並加以融合 提出適合未來社會新生活型態
展覽目標
藉由了解山本理顯對 未來城市發展之建築理念 給予新思考觀點 以各項論點作為整體展覽區域 並結合實作與互動體驗 使觀展者有不一樣的觀展經驗
空間安排
前導區 建築師介紹區 住商混合 城市密度 思考與觀察 共享動線 水平性 棚架 咖啡輕食區
建築師介紹區 前導區 入口
手作體驗區 咖啡輕食區 展覽區
展覽安排 住商混合
建築是城市的細胞 一座建築也是一座小城市 建築應當參與城市中的活動 新的建築必須融入既有的城市街區脈絡 忘掉自己的建築 無法禁受時間的考驗 儘管他在結構上是多麼的出色 轉眼之間他就會屬於過去
城市密度
建築量體應該有機的融入既有的切區脈絡
棚架
棚架乃住家/都市與公共空間的交集 看起來就算是零散的東西只要蓋上的屋頂就會是一個整體 整合與突顯室內室外空間辯證性的關係
水平性
水平性的依賴 以人的習慣來切入 人到達一定高度時會失去對地面的依賴性 當人們到達某特定樓層時 潛意識的考量食物與水的取得 建築不不再只是一個空間 我們要創造的不是空間而是土地
共用動線
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現今社會城市發展快速 為了講求效率與經濟效益發展出公寓這種住宅類型 大多數人日常生活只是點與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在上下班的過程中和鄰居之間的交集 僅僅是一起搭電梯之間的短暫時刻 間接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交集極劇降低
近乎於零的交集史的居民即使是住在同一社區 也都彼此不認識
時間的刻度 共同創作者:許盈瑩
雜誌
誕生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小冊子 介於書籍和報紙之間
時尚
它的易變性 人們的從眾心理 使他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重要的推助劑
人們不斷地往前 卻從未回頭
康泰納事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的國際期刊出版集團 旗下有眾多出版物 其中有台灣分部的是VOGUE 和 GQ
雜誌作為傳遞資訊的媒介 亦是時間軸的節點 定期保存不同時代的思想、審美 尤其時尚 人們追求的 是新潮是前衛
回頭審視 卻往往是被忽略的
編輯部
公關部 宣傳部
飲食區 樓梯
會計部 門廳 總編辦公室 會議室群
編輯部
公關部 宣傳部 會計部
總編辦公室
訪談空間 樓梯 攝影棚 儲藏室 會議室群
樓梯 頂樓休憩區
Lost in translation
Lost in Translation 共同創作者:解翊婕
translation,在此為認知上的轉換。 傳達一種能讓人更深入理解的狀態。
以文學翻譯為例,除了傳達原作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將意境傳達出來。是審美的 經驗與詮釋文學的活動,是一個理解到 詮釋的創造過程,其結構具有對話性, 實際上,翻譯本身就是一種由差異引起 的對話。
「我們只能理解我們已知的東西」 –Gadamer
差異是因為理解過程中,個人經驗和情 感的參與。我們會先認出經驗中的細節, 接著透過這些細節認識整體,不斷循環。
l o s t
!,-(
l o s t
!,-(
差異首先出現於理解,理解影響了詮釋。 詮釋後的譯本,是原作存在與特質的顯 現。藉由差異追尋新的可能性,提供了 對於原先想像以外收穫的獎勵心理,經 驗與詮釋的過程成為一種探險,一種來 回運動的事件不斷再發生,因此我們在 program上選擇迷你高爾夫球。
與傳統高爾夫球的差異是,它並沒有限 制進行順序,總洞數也必須低於18洞, 也就是說在環境條件之下,參與者可以 自行決定關卡銜接的方式。
並以詩集《第一人稱》作為經驗和詮釋的 對象,最後作為9個關卡的架構。翻閱詩 集的過程,每一句都可以是一首詩,詩句 不一定和照片相關,文字和照片之間是非 暴力的關係;可以自由連結頁與頁,決定 這裡和那裡作為一首詩的開頭與結束,這 張照片也許是另一張照片的局部、或縮放 成數張照片;一口氣讀完整本,也是一首 完整的詩。每次的翻頁都像是對影像、文 字的拆解和重組,產生全新的視野和故事 ,關於詩集的想像不斷生長。 」
將閱讀的感受、節奏圖像化,作為遊戲架 構的雛形想像。
連續的點:轉折、變化、緊湊、相對複雜 線段較多:停頓、等待、和緩、單一路徑 較長
!
"
#
$
%
&
'
2.1*45,/ 2145465
一
一
二
三
二
三
三
二
一
*2,3.
正
負
負
負
正
正
隱藏
正
隱藏
*+,-.
/,0.1
(
)
將原來的空間進行關於形體、感受、性質 上的解構、抽離和分解,重新組合的過程 是基於我們對空間大尺度的分析,也就是 解析詩的特質並與基地對應後的9個關卡 方向與空間架構,在這個架構底下去重新 思考被解構出來的碎片怎麼重新組合,組 合之後再回到建築裡重新看待原先建築。
當重新審視原有空間被抽離的局部與新植 入碎片的差異時,趣味就出現了,並能注 意到原先被忽略的空間段落和特質,也回 應到題目,產生透過不同對象翻譯而生的 差異。玩家在迷你高爾夫球遊戲的過程中 ,如同讀詩一般,自行去感受氛圍和場景 。體驗著不同視域融合與擴展。
STAGE 1
STAGE 7
STAGE 9
STAGE 2
STAGE 3
STAGE 4
STAGE 5
STAGE 6
STAGE 8
About supervisor
工班 工 程 施 作 建 材 叫 料
監工 每 日 工 程 進 度 報 表
工 程 進 度 安 排 安 排 各 工 班 進 退 場 建 材 叫 料 成 品 驗 收
設計師
業主
圖 面 核 對
立 面 圖 繪 製
平 面 圖 繪 製
依 現 況 調 整 工 程 圖 面
依 現 況 調 整 工 程 圖 面
成 品 驗 收
業 主 溝 通
業 主 溝 通
預 想 問 題
靠窗牆面以及矮牆收邊問題
消防警報機不能安裝於 冷凍拼裝庫立面
牆面過薄無法以輕隔間施作 改以泥作打毛處理
廚房灌漿區防水牆面剖面圖筆記
SUKIYA 土城中央店
HAMA-SUSHI 南京東路店
SUKIYA 汐止中興店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