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_

Page 1

景觀設計二報告書

萌芽 四號館中庭改建設計 組別:第十一組 組員:鄧經儒 孫俊宏


壹、 基地分析

貳、 設計構想

一、 基地位置與範圍.....................2

一、 設計理念..................................7

二、 歷史背景..................................2

二、 機能分區圖..............................7

三、 基地調查與分析

三、 平面配置圖..............................8

1. 設施物分析...............................................2 2. 動線分析...................................................3 3. 植栽分析...................................................3

四、 剖立面示意圖..........................9

4. 日照分析...................................................4 5. 視野及噪音分析......................................4

五、 細部設計 1. 腳踏車棚.....................................................9

四、 使用者訪問與分析 1. 使用者觀察..............................................5

2. 生態水池...................................................10 3. 教學平台...................................................10

2. 使用者需求..............................................5

六、 整體示意圖 五、 問題與對策.............................6

1. 局部示意圖...............................................10 2. 整體鳥瞰示意圖.......................................12

1


壹、 基地分析

三、基地調查與分析 1. 設施物分析

一、 基地位置與範圍

◎ 目前狀況

● 基地北側是園藝系四號館,南側為生工系五號館

● 閒置的設施物:堆肥槽、扦插床、水池、盆堆、燈、假山、方槽、

● 鄰近行政大樓、農業綜合館和共同教學大樓

水泥平台、工具間和水槽共十項 ● 仍被使用的設施物:腳踏車棚、溫室和木桌椅共三項 ● 四、五號館兩側牆壁上裝有冷氣壓縮機共三十九台

◎ 設計安排 ● 木桌椅將被移除 ● 扦插床可配合教學用途使用,故予以保留 ● 其他處於閒置狀態的設施物將被移除 ● 壓縮機將被遮蔽 圖1 區位關係圖

二、 歷史背景 ◎ 四號館(園藝系) ● 建於1930年,位於椰林大道旁,原為理農學部「農學教室」 ● 早期園藝系及農藝系共用,後來農藝系成立新館遷出四號館 ● 建築採取巴洛克對稱式設計,室內採高挑設計

◎ 五號館(生工系) ● 建於1935年,位於四號館南方,原為理農學部「農業工學及數學教室」 ● 可上溯至台北帝國大學初開辦文政、理農二學部時之「農業工學講座」 ● 早期僅四間教室,現左右兩側空間均擴建 ● 採巴洛克對稱式設計,室內採高挑設計

圖2 設施物分析圖

2


2. 動線分析

3. 植栽分析

◎ 四號館有四個出入口,五號館有三個出入口

◎ 現有植栽

◎ 基地外部動線

● 喬木類:山椰子、榕樹、台灣欒樹、茄冬、白千層、紅楠

● 四號館正門(靠近椰林大道一側)、五號館正門(靠農綜大樓一側)、 基地近201教室以及近行政大樓兩側,皆為校區內的通勤路線,

● 灌木類:山櫻花、側柏、黃金金露花、朱蕉、竹子、桂花、 春不老、山蘇、姑婆芋、洋紫荊

因此以腳踏車族群為主

● 果樹類:香蕉、楊桃、山桔、龍眼、蓮霧

● 基地近行政大樓一側會有汽車通過

◎ 設計安排

◎ 基地內部動線

● 保留部分喬木類植栽,其中以可列入樹保法之白千層和紅楠為主要配置, 但會移植到基地的西半側,其現況位置圖如圖4所示

● 以步行為主 ● 基地東半側與基地外的腳踏車棚和仍被使用之主要設施相連, 因此仍有人會通過此側

● 配合本設計之教學目標,基地東半側將配置觀花和觀葉植物,故灌木類植栽 將視情況得以部分保留

● 西半側因設施物多為閒置狀態且雜草叢生,因此幾乎無人通過, 只有少數往西側機房的行人經過

圖3 動線分析圖

圖4 植栽分析圖

3


4. 光線分析

5. 視野及噪音分析

◎ 日照

◎ 噪音

● 基地內的喬木大部分已經比建築還高,因此可知基地內部的

● 基地西側的處理室和機房無間斷發出冷氣與機器運轉之聲響

日照情況會嚴重受到植栽影響

● 本設計將在處理室前設立生態水池,以流動的水聲來達到降低壓縮機對

● 配合教學用途之用,本設計只保留部分喬木類植栽,因此

基地內部環境造成的噪音效果

經過設計後的日照情況將主要受建築的陰影分佈所影響

◎ 視野

◎ 夜間照明

● 基地西側處理室之全景圖(圖6-A)可看到五號館一側的角落目前雜草叢生,

● 基地內部並沒有設立燈光照明系統

難以看到中庭的全貌,四號館一側雖然較為開闊,但卻呈現出荒蕪的景象

● 四號館一側的亮點主要由走廊燈光映照到中庭所致,

● 基地東側溫室出入口處之全景圖(圖6-B)可看到樹木已嚴重擋住映射到溫室、

因此光線較為微弱,光線能映射到的範圍大約到木桌椅附近

扦插床及其周遭環境的光線

● 五號館則由於靠牆面一側是研究室,所以研究室的燈光能

● 四號館二樓之全景圖(圖6-C)可看到在基地東側區域目前樹木已完全擋住

透過窗戶映射到中庭區,但因目前五號館附近雜草叢生,

從四號館二樓往外看的視野

因此映射到中庭的光線也很微弱

圖6-A 基地西側全景圖

圖6-B 溫室出入口全景圖

圖6 視野與噪音分析圖 圖5 日間陰影交匯圖

圖6-C 四號館二樓全景圖

4


四、使用者調查與分析

2. 使用者需求 ◎ 環境整理方面的需求 ● 解決蚊蟲問題,竹叢可能是其中一個源頭,

1. 使用者觀察 ● 使用者以園藝系、生工系的老師、學生和維護員為主,但都快速經過基地,

● 植栽雜亂需要整理,可以修剪樹木以增加採光

無明顯的停留行為,時間都集中在課間時間最多

● 整理環境,以助實驗用的樹木生長

● 中央通道兩側皆有階梯,僅能容行人通行,通道兩側都有垃圾桶,附近的人

◎ 空間使用方面的需求

會前往丟垃圾

● 提供學生辦活動與休憩停留的場所

● 到腳踏車棚停放腳踏車的人多,但道路狹窄,因此駐足停留者少

● 可搭建木棧道可作為休閒或團康場地使用

● 五號館旁邊通道駐足停留者少,行人都只是快速通過

● 配合教學要求,可增設教學示範空間、實驗用地等空間,

● 基地內未鋪設道路的區域呈現雜草叢生或泥土裸露的情況,不利於行走,

既可美化環境又兼具教育意義

幾乎處於無人使用的情況

● 提供學生認領區域栽種植物

● 下午五點半後和假日期間會關閉中央通道的門,只能從小路進入基地內部, ● 晚上時間因為沒有燈光,導致路面不明顯,所以幾乎沒有使用者會到中庭

圖9 使用者對環境方面的需求情況

圖7 基地內部的使用目的分佈

圖10 使用者對空間使用的需求情況

圖8 基地內部的使用頻率分佈

5


五、問題與對策 ◎ 腳踏車停放空間不足

◎ 閒置空間過多

【說明】四號館上課學生眾多,雖已於四號館正門及靠近201教室之側門

【說明】目前基地內部之設施眾多,但大多已處於無人使用的閒置狀態,

兩處設有腳踏車停車棚,但就目前201教室一側之停放空間常有

難以解決基地內部的空間空排問題,因此區內目前呈現荒廢的

違停情況出現,可知從此路口進入四號館之學生眾多,單就目前

景象。

可容納10到20台腳踏車的空間來說顯然不夠。 【對策】可整合區內之設施物,若能配合教學、研究之使用則予以保留, 【對策】在原有的停車空間加以擴大,使能容納之腳踏車數量增加,利於

其餘則全數移除,以重新配置區內的可使用的空間範圍和

學生暫時停放腳踏車。

排列方式。

◎ 基地採光不足

◎ 基地環境雜亂

【說明】目前基地內部因植栽過高、過大,導致區內在白天時間未能得到

【說明】目前基地內部由於雜草叢生以及風災致使過高的樹木倒塌等情況

陽光的充分照射,然區內種有老師們的實驗植栽(尤其靠近溫室

相當普遍,因此導致區內景色並不完整,縱使從二樓觀看仍未能

一側),因此也影響到老師們之研究進度與效果。

看到內部之全貌,雖植栽過於高大是原因之一,但仍為環境雜亂 所致。

【對策】將區內部分過於高大的的植栽移除,若植栽已達受樹保法規範之 樹木則選擇移稙,並集中到影響較小之區域。

【對策】可配合整理區內設施物之餘,將雜草一併清理,另重新分配植栽

和設施物之排列組合方式,務求令 區內的景色能從被隱藏起來的 空間之中凸顯出來。

6


貳、 設計構想

◎ 綜合教學區 ● 此區的設計目標為輔助溫室、阡插床為主,為此在區域內的建立為教學木平台,

一、設計理念

在阡插床一側路口設有兩階階梯,可供學生以階梯為座椅聽課之用; 而溫室一側的平台空間,除可供兩系師生討論、休憩之用外,還可充當演講舞台

本作品的主題是萌芽,象徵著此處為知識的發源地,寓意除了能在

之用,師生們可在此區域舉辦演講或活動,讓這空間不再是單一化空間,還可以

教室裡獲取知識外,還可以透過戶外實習以及接觸戶外空間而激發出來。

成為多功能平台。

為此本設計將從基地分析中得知的要點整合,針對基地內部大部分

◎ 腳踏車停放區

走道都乏人問津、大量的閒置空地以及溫室和阡插床等設施都少有使用的 問題,設計出一個以教學為主但同時又可兼具休憩功能之庭院。

● 此區主要是因應停放空間的需求而作出改善,從原來的矩形棚架延伸到弧形棚架, 增加停放區域的周長和面積,預估可停放約40到50台腳踏車,比原來的停放空間 多出20到30台的承載量。另外,由於此區的建築外牆設有逃生設備,因此車棚

二、機能分區圖

作為遮雨功能,以網狀的玻璃結構為主,部分在網狀結構則無裝上玻璃,以供 需要使用逃生設備時作為緩衝空間。

◎ 生態水池觀賞區 ● 此區南、北兩側種有兩列其來自於基地內部原來就存在且無法移除之喬木, 同時亦可當作為木本植物教學之用;而南、北兩側的外側地面植被則植有 高約50公分之長草,希望藉此阻隔人們踩踏此區,而內側則種植可供人踩踏的 一般草坪。基地西側的處理室一帶則建立出生態水池空間,並在水池中種有 水生植栽,除可作為教學和休憩空間使用外,還兼具遮蔽處理室外的壓縮機之用。 另外,沿著牆壁會設有木制圍籬以阻擋建築外面的壓縮機。

◎ 觀葉觀花植物觀賞區 ● 此區的設計是根據本系系徽圖案作出構想,以貫通中央走道與溫室的 中央通道為分界點,南、北兩側分別種有三列植栽,其中南側一帶主要栽植 觀花植物,而北側則以觀葉植物為主。外側分隔島以高約1公尺的灌木搭配 少量喬木為主,並配以木制圍籬以阻擋建築外面的壓縮機;中間一列則種有 約3到4公尺高之灌木;內側則種有高約50公分為低矮灌木。中央區域有一塊

圖11 機能分區圖

寬約2公尺的草坪可供人們使用。

7


三、平面配置圖

圖12 平面配置圖(1:200)

8


四、剖立面示意圖

五、細部設計 1. 腳踏車棚

圖13 剖立面示意圖(AB)(1:200)

圖14 剖立面示意圖(CD)(1:200)

圖15 腳踏車棚細部設計平面圖

圖16 腳踏車棚細部設計平面圖

9


五、細部設計

六、示意圖

2. 生態水池

1. 局部示意圖

圖17 生態水池細部設計示意圖 圖19 生態水池區局部示意圖

3. 教學平台

圖18 教學平台細部設計示意圖

圖20 觀花觀葉植物區局部示意圖

10


六、示意圖 1. 局部示意圖

圖21 教學木平台區局部示意圖

圖23 夜間各區局部示意圖

圖22 溫室旁洗手台局部示意圖

11


2. 整體鳥瞰示意圖

圖24 整體鳥瞰示意圖(視角為正東方)

12


2. 整體鳥瞰示意圖

圖25 整體鳥瞰示意圖(視角為東南方)

1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