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KANG UNIVERSITY 2019 - 2023 ARCHITECTURE SELECTED WORKS
林桀衣 CHIEH - YI , LIN
/ @ zero_minusoneeee +886 966 170 221 minusone0221@gmail.com
EDUCATION /
2001 Bron in Taichung
2016 Taich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2019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TamKang University
COMPUTER SKILL / AUTOCAD SKETCHUP
RHINO
REVIT
TWINMOTION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PHOTOSHOP
CONTENTS
HOTEL X CHICKEM FARM : ON LIBERTY
ACADEMIC PROJECT
EA4 422 STUDIO / 指導老師: 翁偉真 / 2022 AUTUMN 01
OFFICE BUILDING : VALLEY IN THE CLOUDS - HEADQUARTER OF SOUNDCLOUD
ACADEMIC PROJECT
EA3 STUDIO / 指導老師: 賴怡成 / 2021 AUTUMN 02
DIGITAL DESIGN & FABRICATION : FLOWING GROOVE
ACADEMIC PROJECT
EA4 CCC LAB / 指導老師: 陳珍誠 / 2023 SPRING 03
RELIGIOUS ARCHITECTURE : ALONE / BELONG
ACADEMIC PROJECT
EA3 STUDIO / 指導老師: 葉志正 / 2021 AUTUMN 04
DORMITORY OF ARCHITECTURE STUDENT : IN THE OUTDOOR
ACADEMIC PROJECT
EA2 STUDIO / 指導老師: 黃文賢 / 2021 SPRING 05
VISITOR CENTER OF TAIPEI RAILWAY WORKSHOP : UNDER THE ROAD
ACADEMIC PROJECT
EA2 STUDIO / 指導老師: 李佳豫 / 2020 AUTUMN 06
OTHERS
EA1 - EA3 ACADEMIC PROJECT 07
ON LIBERTY
2022 AUTUMN / EA4 422 STUDIO HOTEL X CHICKEM FARM / 指導老師: 翁偉真
- RULES ABOUT LIBERTY -
NOTHING,亂數之中出現秩序且被賦予意義
以幾何圖形做為發想,雞舍與旅社 / 人類與雞,誰才是自由的 ?
英國哲學著作 - On liberty ,中文翻譯《群己權界論》,說明自由所說在不同群體與個體 之間相互的關係。
以此作為概念說明自由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定義,藉由不同自由程度的旅社與雞舍所產 生的〝介面〞,每個空間的排序以及空間體驗來詮釋對於自由的理解。
RANDOM REGULAR 群己權界 ( LIBERTY )
LIBERTY
a. 有外力限制
(1) (2)
被硬體條件(空間)限制 被軟體條件(規範)限制
b. 無外力限制
(1) (2)
被軟體條件(道德)限制
突破規則且無外力限制
基地選於南萬華的楊氏古厝_仁讓居,將基地觀察中代表「例外」的元素保留,以新 的設計與基地原始舊有建築結合,舊有的三合院為設計提供了「不自由」的條件。
A A B B BEFORE NOW
一樓平面基本以原始三合院為主,以不同顏色代表屬於雞或人的空間,深淺表達自由程 度的不同,顏色愈深愈自由。
藉由景觀或高低差甚至房間的設計與家具間的關係,形成各個自由程度量體間的介面。 由旅社的入口開始將雞與人的動線完全隔斷,使兩個屬於不同群體的高自由程度空間互 不干擾,給予兩方高度的自由。後方客房部分屬於中間自由程度,在居住上雞與人有了 互動,在互相干擾的同時仍保持各自部分的自由。
LOUNGE HOTEL ROOM SUITE SANATORIUM OF CHICKEN HATCHERY BREEDER FARM A. B. SITE PLAN 0 5 10 20(M) N CAFE’ CHECK IN 肉雞場 肉雞雞舍 肉雞雞舍 肉雞雞舍 肉雞雞舍 中雞場 中雞場 中雞雞舍 中雞雞舍 中雞雞舍 客房 1. 客房 2.
在基地上劃出分區
A. 客房與交誼空間共用一個庭院,居住上住房空間被交誼空間干擾
B. 背包客房與不自由的籠養空間相對望,且被自由的雞舍空間包覆,使居住於此 的人感受到自身的不自由
C. 住房上同一樓層的旅客在享受陽台空間的同時互相干擾,挑空與走道使上下樓 層間自由程度形成差異
HOTEL ROOM HOTEL ROOM C.
A B C 1 2 3 Ⅰ Ⅱ
利用不同自由程度區塊間生成的界面, 結合基地現況發展量體
量體生成
VALLEY IN THE CLOUDS - HEADQUARTER OF SOUNDCLOUD
2021 AUTUMN / EA3 STUDIO
OFFICE BUILDING/ 指導老師: 賴怡成
DISCOVER 動線在單元間穿梭, 隨意行走,找尋聲音 單元為獨立音箱, 藉由單元間的空隙使其之間不互相干擾 在一樓可看到動線在音谷 間穿梭,下方形成廣場 01
一個支持新興創作者的串流平台 -SOUNDCLOUD,從發現好聲 音為發想,概念讓整座辦公大樓 形成如音谷般的場域,使更多的 好聲音能夠被聽到並且在其中與 伯樂相遇。
運用TRUSS結構將各個錄音室單 元如碎石般懸掛在空中,動線與 結構在單元間穿梭,讓人們在其 中如在音谷中穿梭。
01. 概念想像圖
SOUNDCLOUD為一個網路串 流平台,以網路串聯發現好聲 音為發想,將錄音室隔音的原 理放入,使錄音間單元彼此間 有大小不一的縫隙,並且動線 穿梭其中,在這其中發現好聲 音。
以錄音室及混音室在設計時為 了避免聲音的反射,影響收音 及混音品質,發展出許多不規
13-14 樓 LIVE HOUSE
10-12 樓 SOUNDCLOUD 程式開發/行政
7-8 樓 出租練團室
5-6 樓 SOUNDCLOUD 創作者部門/品牌行銷部門
1-4 樓 大廳、展場、咖啡廳等較公共空間
02 . 錄音室單元
則的單元。 (10M2) (25M2) (115M2) (60M2) VOCAL BOOTH ISO BOOTH CONTROL ROOM LIVE ROOM SOUNDCLOUD MAIN OFFICE ROUTE STUDIO STRUCTURE
02
NORTH ELEVATION EAST ELEVATION SOUTH ELEVATION WEST ELEVATION 1F PLAN 8F PLAN 13F PLAN 11F PLAN
FLOWING GROOVE
2023 SPRING / EA4 STUDIO
DIGITAL DESIGN & FABRICATION / 指導老師: 陳珍誠
一首同樣的樂曲隨著演奏方式及 樂器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律動 及韻律,以一組樂手在同樣的樂
曲下所拍攝出的運動軌跡,對比 海面的波紋,以 動覺 的概念以 視覺畫的方式表達出音樂的律動
以四種樂器延伸出四種主題,分 別為流動 顫動 揮動 以及躍動, 由照片的殘影延伸,以透明性為
基礎製作模型,模型以不同透明 度的四種材料組合,第二階段以 模型的特色加以延伸。
第三階段基地選在草悟道,以四 種模型擺放在線性的綠道上,以 模型創造的分別為速度、視線、 聲音、水配合光線及綠植創造出 非物質的場域,將原本單一的綠 道產生不同的韻律。
- 揮動 (WAVING) -
指揮時雖不會像樂器產生聲音,但指揮時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除了指揮的動作,軌 跡也由兩個元素組成,產生一種交錯的韻律
第一階段以不連續的線段及 色塊分割畫面,使畫面由色 塊及線段組成。
模型以透明性(廣義)作為操 作手法,以不同材質的透明 程度疊合產生交錯的韻律。
第三階段結合基地的水道, 控制每個區段水的流速,以 不徒的放像觀看水流,結合 人潮產生不同活動
- 顫動 (UPLIFTING) -
提琴手的動作隨著樂曲的起伏變 幻動作,運動軌跡產生漸進式的 變換。
在平面切割上,以水平方向的切 割,斜向級階梯狀的線條產生消 點及漸進感。
以相同元素重複疊合,在模型上 和基地上產生漸進及消點感。
+
- 躍動 (LEAPING) -
鼓點相較其他樂器是比較不連續的元素,鼓手的運動軌跡雜亂中產生規則,形成帶有 跳動感動的畫面
平面分割上,多以垂直向的 線段,以及大小不一的方塊 表達鼓點的跳動感。
以不透明的材料疏密排列, 由板材之間的虛空間,表達 不同的節奏韻律
第二顆模型延伸第一階段模 型的垂直性模型以碎化的小 單元組成,利用小單元圍塑 出空間,在光線的變換下 感受不同的韻律
- 流動 (FLOWING) -
以管樂演奏時的流動性及連續性和 視覺運動軌跡的連續性為概念下去 做發展,在分割畫面時 用水平向以
及連續的折線分割,表達管樂演奏 時流暢且連續的韻律。
模型上以不同高低的鐵絲組成,以 達到視覺錯視及摩爾紋,在不同角 度觀看時模型能產生流動感。
照片中的線條形成曲面,以鐵絲作為材 料,將照片中的線形成面,隨著鐵絲密 度增加,鐵絲的端點形成面
ALONE / BELONG
2021 AUTUMN / EA3 STUDIO
RELIGIOUS ARCHITECTURE / 指導老師: 葉志正
教徒間彼此熟識,群體性較強
遊客間互不相識,單獨性較強 居民間彼此部分認識
有目標性的動線,到達宗教空間 能停留的空間使交流產生 沒有特定的目的地,在教堂內參觀探索
獨處
群居
個體連結性
強
弱
各族群動線
由基督徒關於群居與獨處的見解做為發想,由動線的操作,使進入教堂的人們能夠在 與人交流的同時,感受自身的獨處(與神對話)。
將來到教堂的人們藉由基地分析分為三類,藉由觀察將三類人的動線置入其中,使三 條動線交織,產生分離或偶遇,讓各族群在進入教堂都能感受自身的平靜和與他人的 交流。
加入動線 信徒 - 有目的的單一路徑 居民 - 可提供人休憩的平台 遊客 - 漫無目的得遊
量體劃分為三個區域
遊客
教徒
依照空間配置調整量體
居民
量體生成
概念模發展
A. 以片狀圍塑出量體,隱約露出量體內部。
B. 動線分為三股,時而交錯分開,並加入配置,明確其動線
C. 量體大致形成,分為三部分,後續意圖使三區域特色明顯
a. b. c.
IN THE OUTDOOR
2021 SPRING / EA2 STUDIO
DORMITORY OF ARCHITECTURE STUDENT / 指導老師: 黃文賢
一個專屬淡江建築系學生的宿舍,觀察到大多數同學缺乏運動及紓壓的去處,概念將 運動融入生活,讓宿舍不只是個建築系學生睡覺的地方,更可以從而改變生活使宿舍 更加有趣,亦能成為大家交流放鬆的地方。
(1) 思考如何將運動和日常生 活行為以空間產生連結,使日 常活動產生改變,運動這件事 亦能自然地與日常結合。
(2) 以攀岩運動為主概念,將 攀岩的元素與建築元素融合, 使運動概念由大到小的影響並 融入至宿舍空間中。
概念模發展
ROCK CLIMBING X ARCHITECTURE ROCK CLIMBING X ARCHITECTURE
OUTDOOR ACTIVITIES X DAILY LIFE OUTDOOR ACTIVITIES X DAILY LIFE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建築系學生平日在校時間 健身廠館營業時間 工作室 校園 運動休閒時間彈性小 建築系學生平日生活軌跡 LECTURE STUDIO HOME EAT 在日常缺乏運動休閒活動的機會 健身房 體育館 游泳館 五虎崗 操場 建築系館 1 2 3 4 5 350M 5MIN 300M/5MIN 400M 5MIN 550M/ 7MIN 550M/7MIN 700M/11MIN 建築系學生日常路線 ROCK CLIMBING LOUNGE CORRIDOR STROLLING
CLIMBING WALL STRUCTURE JUGS WINDOWS PARTITION BOOK SHELVES
ACTIVITIES X LIFE STYLE ACTIVITIES X LIFE STYLE
量體生成
量體為一整體,使室內主題空間最大化
原量體 疊合
量體的西南側較高,為私密空間 東北邊石量體較低,將陽光引入
延伸
將攀岩主體牆局部延伸,強化活動流動
碎化
將量體碎化,創造不同尺度的攀岩活動
UNDER THE ROAD
2020 AUTUMN / EA2 STUDIO
VISITOR CENTER OF TAIPEI RAILWAY WORKSHOP / 指導老師: 李佳豫
以身處基地的遊客為出發,將 在基地中最顯眼的高架橋加入
考慮,創造出一個回應基地狀 態與特色的遊客服務中心。
走入其中,屋頂脊線的壓低, 回應了高架橋對這片基地的擠
壓感,並且強烈的脊線分割出 空間,使空間能應應動線分區 配置,使遊覽動線更為流暢。
在現場的基地觀察中,發現高 架橋在基地中有強烈的存在感 劃出基地的領域感,且讓在基 地的人們產生壓迫感。
以此為出發,以基地與高架橋 的關係為概念,以三個方面出 發操作,(1)由基地外部看向基 地、(2)平面上高架橋與基地上 量體的關係、(3)周遭行人對於 基地與高架橋的視角影響
由基地外部看向基地
由台北機廠方向看向基地 由松山菸廠方向看向基地
由後方住宅區方向看向基地 由誠品行旅方向看向基地
高架橋在平面中夾擠著基地 在平面中以高架橋削切基地上的量體
以預設動線方向挖切基地上的量體 基地上的量體外型被高架橋影響
平面中基地與高架橋的關係
基地上行人對於基地的視角
以周遭的行人為出發,製作小比例基地模,並以圖釘固定視角在基地模型中,以實 際人的身高觀看,以高架橋視覺上對量體的「擠壓」削切量體,形成量體外型。
立面設計
藉由屋頂劃分出廁所和資訊站空間 加入動線,由空間的性質決定空間使用
空間內部跟隨量體外型,使內部自然劃分為三個區域,大致能分為服務空 間和主要參觀空間,而參觀空間經由屋頂的脊線可劃分為兩部分,加入動 線思考,依空間性質形成配置
1 4 5 6 2 3 資訊站 停留區 廁所、哺乳室 辦公室 倉庫 較不對外開放 向遊客開放 資訊站 停留區 廁所、哺乳室 辦公室 倉庫 較不對外開放 向遊客開放 廁所、哺乳室 擠壓產生屋頂的脊線,劃分空間
資訊站 停留區 流動 靜止
由牆面分割,加強擠壓的方向感
利用開窗大小及位置分布加強擠壓概念
擠壓使物體不均質
PAVILION : A WAITING PLACE 01
COLIVING HOUSE : NO MAN IS AN ISLAND 02
由基地觀察中,鄰近學校等待小孩的家長與周遭等待公車的人們為 發想,創造一個提供人們日常等待消磨時間的書屋。
在綠帶的底端進入一個被樹木包圍的書屋,透過書屋的開口及樹木 的間隙引入光線且藉由框景觀察周遭,使人們在等待的同時放鬆優 閒的享受閱讀的時光。
現代人經常感到寂寞,大多的原因是缺少歸屬感。選擇共享住宅使 居住於此的人平時能多與周遭的鄰居互動從而獲得歸屬。
建築主要由四個簇群組成,一個簇群為8-12個住房單元和一個小的 共享空間組成,再由各個共享空間串連起四個簇群。
每個共享空間均被住房單元圍繞,使居民在進入自己的居住空間時 能先進入社交空間與其他居民互動。使居民間的交流能夠由小範圍 開始延伸至大範圍,居民間的聯繫也能更加緊密。
由日常變為藝術,近年來單車城市風行,單車由日常通勤變為一 種生活方式,也從交通工具上升為工藝品。
藉由淡水的金色水岸為出發,由美術館連接基地兩側的高差,希 望設立一個友善城市的美術館,使進入此美術館成為淡水居民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能以單車穿越美術館之中,以「親民」的形 象為出發,將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操作將基地兩側的高差,利用單車穿梭在城市中的概念使單車能 同樣的穿梭在美術館之中。
MATERIAL : PATTERN OF NATURE
由觀察植物-竹笙的網狀開始,擷取出三種分支 基本單元,並由三種單元融合,製作模型單元, 使作出的單元能以2-3種方式堆疊,不斷拓墣延 伸,且呼應竹笙傘裙中的網狀結構。
0 3 9 12(M) A-A’ SECTION
ART MUSEUM : DAILY_BICYCLE ART MUSEUM 03
04
CHIEH - YI ,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