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虛擬」盛行,「虛擬實境」理所當然的時
「實」:充足、富裕。填滿而沒有空隙的。
代,「虛」構非真實的使得概念可以超越經驗中關
真誠不虛偽。真正、真確。植物的種子、果
於真實的生產。這樣的「實」不是現實(Reality)
實。事跡。哲學上指內容。與「名」相對。
的實在,而是充實的,對應到海德格(Martin
充滿、加強。
Heidegger)的「築·居·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建築是在天、地、神、人之中得到一
1. 飽滿的如:「充實」。
種個體存在(being)的充滿感。建築在這對應,
2. 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如:「實體」。
棲居(Dwelling)如果帶著這樣概念,那麼透過構
3. 真誠的、不假的如:「真材實料」。
築建造(Building)手段是為得到一種身體與空間
4. 事跡如:「事實」。
場所的安居。對應Heidegger而言構築除了建造外
5. 內容如:「名實相符」。
,也乃是人之存在的基本,一種內在存在感與外在
6. 真實去做如:「實踐」。
場所感建立。
7. 果子如:「果實」。
「構」字從執行單位角度就是營造公司的業務。
「構」:解字是始於建造開始,是包含材料
中文「構」字也連結了英文結構structure這個字
集合、結構、工作計畫、安排與設計、組織
,也意指建築、建造(build)、建造的行動、結
、房舍,不是工具面向問題等等一系列相關
構的樣式。另外一個接近的英文Technology(技
的事務。辭典整理有:
術)其字根為希臘文tekhne─指的是一種技藝或工 藝。在十八世紀初期,Technology基本的定義就
1. 搭蓋、建築。
是「對於技術的描述。Technology這個字在海德
如:「構築」、「構屋結舍」。
格的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2. 結集、造成。
文章中也有探問,海德格對於Techne討論,認為
3. 策畫、運用。
這個字有技術(Technology)的含意,同時也有
4. 建築物。
詩意(Poetic)與顯現(Reveal)的意義。因此原
5. 組織。
來常用建築的構築(Tectonic of Arch)是不違背
6. 設計陷害。
Techne的原意。
對應到「築」字地以Kenneth Frampton在〈批判
築:從「築」解字開始,是建築,也是建築
地域主義的六點意見〉(Towards a Critical
工序、工具、工法等意義。
Regionalism: Six Points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其中第五點、文化對抗自然:地形、
1. 搗土用的杵。
場地、氣候、光線、構造。當然討論中最終概念是
2. 搗土使堅實。
放在構造(tectonics)上面的,是以反對「舞臺佈
3. 建造,是動詞。
景(scenography)」式的設計,因為構造是一種
4. 居室;建築物。
真實的,並且能夠折射地域特殊性的建築本質。提
5. 搗;捅。
到的反例是博物館中的人造光線促成了它的「無場
6. 塞;裝填。
所感(placelessness)」,這也可以想到柯比意大
7. 量名;一千兩百片葉。
師的五個建築要素,是「無場所感」的。蜿蜒的地 貌如何置宜,自然光線的對應、風吹來身體的愉悅 ,我們如何應用「築」的方法予以回應。
構造詩主視覺設計 以張婷雅的四幅作品「3又2分之1樓」、「出入口」、 「返途」、「轉折間」,主題與構成元素都有相當關聯 性。關於構築構造從工具技術的極致與材料性進入到構 造如詩狀態。地域性構築的地方文化,也能產出一種深 層美的詩學。空間在職人努力下,付出人與人之間的動 容的詩性。四款如樓梯、爬梯、路徑、水泥座體、牆體 的構造物,跳脫視覺符號性,進入到身體空間感。因而 有一種如詩物件,如詩的美學,有一種在回憶中的尋找 時間性的綿延。
─
黃 明 威 建 築 師 作 品 捷 安 特 研 發 中 心 及 旗 艦 店
東海現代性 二十世紀的台灣建築經過了日治時代西洋樣式建築的洗禮,在 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踏上尋找「自我」的歷程。戰後台灣在世 界政治與特殊地緣關係的因素中,建構出有別於其他戰後新興 國家的社會環境。戰後台灣建築可以說是在中國、日本與美國 三股文化相互角力中逐漸發展。來自不同養成背景,接受不同 社會環境洗禮的建築師們,因緣際會下聚集到名為「台灣」的 小島上,各自詮釋「台灣建築」。 日本學者村松貞次郎曾以「山脈」形容日本現代建築師所建構 的文化系譜,然而戰後的台灣建築,則是在建築師們所擁有之 相異的國家認同、歷史認識等價值的相互碰撞中逐漸成形,如 同地理學中的台灣因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相互碰撞擠壓 下形成一般,相對於日本建築師因純血社會互相牽引所構成的 綿延山脈,台灣建築師所構建的建築文化,更像是「群島」般 的存在;這些島嶼在無垠的現代建築大海中點點顯現,各自有 著豐富的生態系的同時,也因群聚而始有意義。 東海建築創系六十週年所舉行的本展覽,將建築圖以「文件」 的方式,客觀地呈現創系者陳其寬先生於校園中所完成的經典 作品。本展覽所展示的不僅是陳其寬個人在台灣風土與中國文 化的齟齬中,面對現代建築於實踐上所做的種種嘗試,更期待 呈現「東海」這個如同建築伊甸園般的特殊場域所帶給台灣建 築於「現代性」闡述上的思辯過程。讓我們於再次凝視「東海 建築」的過程中,一同思索台灣建築在二十一世紀進一步發展 的種種可能。
陳其寬生平 1921年生於北京,建築師、畫家。 1944年自中央大學建築系(今東南大學)畢業後短暫從軍, 後於1945年二戰結束後加入南京基泰建築事務所展開設計生涯。 1948年赴美深造,於伊利諾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
1951年加入TAC(葛羅培主持之事務所), 1954年起應貝聿銘之邀,與張肇康共同參與東海大學校園設計及興建事宜。 1960年創立東海大學建築系。 1964年辭去建築系主任一職後於台北成立陳其寬建築師事務所, 1967年獲第一屆建築金鼎獎的肯定。2007年病逝於美國舊金山,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