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
本期话题
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品质、活力与设计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6年第6期 总第171期
话题 006
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品质、活力与设计
宋代伦
010
新数据与老问题
刘行健 龙 瀛
012
云平台、大数据与规划转型
茅明睿
本刊对来稿保留修改权。如三个月内
018
回归右脑:新时期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与变革应对
未得到刊否消息,作者可另投他处。
李 昊
本刊所载文章和图片皆有版权,征得
023
AlphaGo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启示及时空智能框架刍议
本刊及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黄 骞
028
数据增强:基于数据支持的城市街道类型化设计
马尧天 王 祎 薛昊天 龙 瀛
网络传播的权利;本刊支付的稿酬包
034
建成区公共设施评价与量化提升方法探索 —以怀柔老城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和公共绿地为例
括上述使用方式的费用。
胡 亮 盛 况 王 倩
本刊未委托和允许任何个人或中介机
039
东四历史街区:基于多时相街景图片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
李诗卉 杨 卓 梁 潇 郑琳奕 龙 瀛
049
基于兴趣点位置和名称的中国城市网络分析
表稿件。
许留记 龙 瀛
本刊编辑部对其他未尽事宜,拥有最
05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边村空间再生和活力营造
终解释权。
陈婷婷 李 郇 郎 嵬 黄耀福
062
北京首都功能空间特征及非首都功能疏解评估
翟 炜 陈明玉 闫 博
本刊所载内容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 代表编辑部立场。
本刊对所发稿件拥有或授权相关数据 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
构,以任何形式代理征稿、组稿、发
本期出刊:2016年11月 创刊日期:1987年
研究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067
试论中等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在我国新常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万君哲
公 众 号:City-IF
073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试点研究 —对现阶段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的反思与探索
编辑出版:《北京规划建设》编辑部
张路峰 刘 贺
主
077
开放街区设计教学探索
胡 珊 李 军
080
南通建设国内一流生态宜居城市研究(上)
顾介康
083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的调查与研究
陈 喆 王文静 孙 颖 成 宇 龚细如
087
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的“交集空间” —内城地铁出入口考察与分析
主管主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浪微博:@北京规划建设
编:马良伟
副 主 任:陈少军 副 主 编:周雪梅 责任编辑:文爱平
刘晓玲
平面设计:张
刘
建
刘逍然
燕
封面摄影:李右武 发行联络:孙
晓
程力真
logo 设计:ADEX设计
093
我国边境口岸城市跨境旅游类型研究
发 行 室:68021880
68020386
梁天戈 章 晶
编 辑 室:68023417
68039431
097
北京团结湖小区:环境品质提升的一次微设计
王 辉 王雪梅
101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运营探索与实践
王 丽
健康乡村治理的村民满意度评价 —基于内蒙古省某村的调查
68020385
E M A I L :bjghjs@sina.com 〔5G〕 地
址:北京复兴门外南礼士路60号
邮
编:100045
印
刷:北京博海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105
定
价:30元/本 180元/年
严瑞河
109
北京未来科技城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探索
张 威 彭仲宇 肖 鹏 董山峰 孟凡奇
读者未能按时收到期刊,或期刊存在印刷装 订等质量问题,请及时与本刊发行室联系。
112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适应性设计策略
周宇航
116
首都基础设施发展的新阶段和新需求
李纪宏
118
政府信息公开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上)
陈伟勇 乔 琳
121
北京前门地区街道空间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王 佐 张 明
视觉 123
院落·载体 设计·平台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北京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观察 157
土地财政与货币假说(上) —2016年6月4日在钓鱼台国宾馆的演讲
赵燕菁
162
八道湾:周作人的苦茶庵与鲁迅故居
洪 烛
164
现代化语境中的全球化、地方性与城市特色
袁奇峰
166
理想城市的十个要素
李 昊
171
保持楠溪江的自然性特征
张天新
173
艺术·文化·城市:基于现实选择的认知片段
姜 鹏
176
可园轶事
王兰顺
人物 179
张其锟:行胜于言
本刊记者 文爱平
自强不息
访谈 187
城市健康游戏 —Martin Knöll教授访谈
嘉宾:Martin Knöll博士 采访:李 洋
资讯 194 198
海外资讯 杂志世界
总目录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院落·载体 设计·平台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邓晖 姜莉莉
宣西风貌协调区北地块项目(以下简称宣西北项目)地处北京市核心区二环内,宣武门外大街西侧,离天安门广场直线距离约 六条、杨椒山祠南侧边界;北至宣武门西大街南侧平房区,总占地面积约13公顷。项目区域内现有5处文保院落(市级文保院落杨椒 山祠、区级文保院落沈家本故居、文物普查院落龚自珍故居、太原会馆、东莞会馆),4栋简易楼,其余为居民大杂院。项目属于北 京历史风貌协调区,是京城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风景名胜等区域向现代功能过渡的重要缓冲区。
视觉
2.2公里,离天坛直线距离约3.6公里。项目区域四至范围:东至宣武门外大街;西至顺河三巷(下斜街);南至储库营胡同、校场大
| VISION
项目区位图
四至范围图
宣西北是历史上宣南士乡文化繁荣发 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宣南的“士乡文化” 兴起于明代,盛于清朝,距今已历600余 年。顺治五年(1648年),根据清廷颁布的 谕旨,京师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此 后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宣武门外逐渐形成 了一个以汉族朝官、京员及士子为主要 人口的社区,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宣 南”。作为全国名流雅士的荟萃中心,它 对清代的学术发展、特别是汉学的兴盛发 挥了重要作用,最集中地表现了士人的文 化习俗和精神风貌。在这一区域内,保留 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古迹和建筑,包括: 在明朝便有记载的“上斜街”——这里曾 遍布文人雅士的足迹,达智桥胡同连接代 表忠义精神的 “杨椒山祠”和“嵩云草
历史信息图 北京规划建设
123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设计范围图 堂”;代表近代法学最高成就的 “沈家本故居”,代表地方风土人情的“太原会馆”“东莞会馆”等,还有近代杰出文学家“龚自 珍”的故居。储库营胡同、金井胡同等胡同肌理在明朝即已形成。 这里曾经的繁华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逐渐衰落直至破败,历史遗存仅有几处依稀可见。这里居住着2000多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仅6平方米,且80%以上为危旧房屋,私搭乱建严重,居住环境恶劣。 为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脉,北京西城区区委区政府于2015年3月30日成立宣西风貌协调区北地 块指挥部,批准北京市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于次日至9月30日开展整院腾退工作。截至目前,共计腾退整院 92个,疏解人口700余户至北京丰台区南四环新建保障房合顺家园。 宣西北指挥部成立伊始,在宣西北指挥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指导下,开展区域产业规划研究,并于2015年4月召开政府专题会, 会议指出宣西北项目以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的模式进行区域改造,保护传统街区风貌,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改善居住环境,从而推 动整体区域的和谐发展。
设计竞赛 的源起
院落承载着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脉络,也承载着国人的精神寄托和传统的生 活方式。在这里,旧有的院落等待挖掘与新生,而作为主体建设单位有责任协同历史的 传统及当下的处境,找寻链接传统与现代的韧带。 在宣西北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秉承充分尊重现状条件和院落腾退情况的 原则,立足保护规划建设的可实施性,集结更多优秀的设计资源,打开多方对话窗口, 北京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4月举办“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 赛”的概念方案征集活动。 本次设计竞赛选择十处院落作为设计单元,面向喜爱“院落文化”的规划师、建筑 师、景观设计师以及艺术家等具有多维视角的优秀人才创设。 设计师们打开想象,采用最适宜的设计手段,在指定院落里选1~2处设计单元,提 出保护性改造构思与策略,以及院落改造方案,使单体院落更新为更积极、更开放、更 具活力的可承载不同功能的弹性院落空间,创造性传承原有肌理与风貌,让新院落成为 生长于风貌协调区的城市新亮点。
124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设计平台 的搭建
VISION 视觉
本次设计竞赛创新性地引入互联网技术,活动的宣传、设计任务的发布、设计竞赛 的整体运营均在www.akiact.com上完成。主办方进行设计竞赛任务的梳理以及整体活 动的运营把控,协作单位提供充分的技术和人员支持,最终完成整体工作。 竞赛活动截至6月15日,有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英、法、意、荷兰等全球44个国 家,共计708个设计团队报名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管理人员依据竞赛活动的基本原 则,于线上平台直接筛选出100份作品参与初评。初评阶段,由主办方相关领导及选定 的旧城改造专家组成10人评审组,通过线上平台设置的评分窗口,采取3分、1分、0分 打分原则,根据平均后的分数评选出27份优秀作品。27份作品由宣西北指挥部专家根据 其在历史脉络的解读、区域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协调度、院落的形象表达和塑造、院落改 造的创新性四个方面,采取10分制进行评分,根据本次平均分数及上一轮分数的加权, 评选出16份入围作品参加最终的角逐。 为切实将本次竞赛活动作为各方(政府、专家成员、实施主体和设计单位)的对 话窗口,探索保护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在政府各部门、相关委办局和专家组成员的 大力支持下,2016年8月10日下午,北京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宣西北保护 建设规划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的评审专家有: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
会议现场照片
获奖人员照片 北京规划建设
125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跃、住建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世仁、宣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得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规划副所 长鞠德东、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梁伟、意大利注册建筑师白山。 参会单位有: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建管二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西城区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 办公室、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西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宣西风貌协调区北地块指挥部、西城 区广内街道办事处、北京宣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广安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广安置业投资公司、北京大栅栏投资责任有限公 司、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华通设计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以及16家设计团队。 会议指出本次活动将建立多方沟通平台,集结各方力量共同探讨宣西北的实施建造方向和单体院落改造的多种可能性。会上呈现 从文化挖掘、规划原则和改造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规划成果,以及16家设计团队通过视频、模型等形式进行表达的设计成果。评审 专家在文脉传承、现状条件整合、院落改造立意与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选,选出获奖方案。 会议最后,宣西北指挥部专家组组长邱跃代表专家组表示,宣西北指挥部和作为实施主体的北京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旧城改 造当中做了很好的实践,各个领域的专家、管理部门、实施单位和接触群众的街道部门,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共同审议,评选最佳方 案,此种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和其他旧城改造项目借鉴。
区域鸟瞰图
结语
本次设计竞赛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获得了多方认可,其具有的借鉴意义、模式和 流程的制定,为旧城区域的建设规划提供了参照。 另外,本次设计竞赛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技术创新性的运用和管控。此种方式不 但可以减少人力和运营成本,全天候的运维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高效地协同办 公,将管理方、协作方、设计人员紧紧连结在一起,技术的辅助无疑是平台成功搭建的 重要环节。
本次设计竞赛成果除通过微信公众号逐期进行线上推送,制作作品集发送外,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 社合作,选取优秀的国内外作品,通过两期专刊进行深度推广设计理念和思路,希望引起更多管理者和 建设者的共鸣,未来在宣西北的项目平台各出一份力量,有效推进旧城改造的落地实施和建设。 作者简介: 邓晖,北京燕广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设计竞赛主办方负责人; 姜莉莉,宣西北项目产业规划负责人,设计竞赛和设计平台运营负责人。 外协单位: 华通设计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联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文爱平
126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半宅半院 —自然与胡同交融模式 吴志洋
旧城改造是目前炙热的话题,大部分的改造手段都是推倒重来,随之也推到了原先的生活氛围,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被复制出来 的建筑,原有的生活乐趣也很难在当中寻回。胡同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性质,在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今天,改造胡同不仅仅 只是还原原有的建筑模式,而且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结合。只有人在建筑当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带来的魅力。 自然环境是一个影响体验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北京一直在扩张使用用地,绿化空间也随之减少。尤其在 胡同里,由于有建筑高度的限制,加上这里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大部分庭院都被占用为居住空间。竞赛前期收集资料,想从卫星图 上了解微杂院位置,看到胡同里只有一颗大树,便很肯定那就是微杂院了。从卫星地图上很少能发现在胡同片区有成片的绿化区域, 仅有零零散散的分布在片区内。居民公共交流的场所也越来越少,邻里间多少也会多了些冷漠。在胡同里随便溜达,还是发现有居民 在仅有的树下阴凉的空间乘凉唠嗑,虽然是在窄窄的胡同里,但大树下的阴影空间还是给居民们划定出了一个活动的范围。在绿植越 来越少的胡同里,有一棵大树是难能可贵的。 利用“宣西北·院落营造计划”这次机会,给胡同改造提供了一种改造的可能性,既保留原有的建筑肌理,又能给居民提供更多 的绿化环境。目前基地现状比较破败,居民私自搭建的临时建筑比较普遍,植被较为稀少,跟周边现代化都市建筑相比较显得有些凄 凉。对于胡同片区的改造策略,首先将违建建筑拆除,还原原有院落格局。建议政府或者开发商对于片区居民提供扶持,定向转移人 口,降低片区人口密度。对于1~10号院落,建议改造为社区中心、图书馆、咖啡厅等公共交流场所,促进片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 希望改造后的片区逐渐体现宣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在沿街面尽可能多地种植乔木,比如槐树、梧桐树等适合北京 气候的植物,给居民提供更多的遮阴空间。由于片区高度的限制,则有利于乔木的树冠向上舒展开,达到一种绿树连荫的生态环境, 营造适合居民溜达、唠嗑、玩耍的居住空间,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北京夏季都会有暴雨气候,随着城市路面硬化程 度比较高,雨水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设计建议采用雨水收集,对植被进行浇灌,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和雨水流失问题。
半宅半院概念
半宅半院轴侧图
游走路径
入口沿街效果 北京规划建设
127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半宅半院室内效果
半宅半院屋顶效果
四合院室内效果
四合院屋顶效果
方案选择了达智桥胡同西端头的2号院落进行改造设计,2号院落是所给的选址中唯一没有传统四合院 空间模式的。当时选择该用地也考虑了这一点,胡同中的单体建筑具有自己的局限性,其功能基本上为单 一的居住功能,有些附带很窄的院落空间,甚至有些并没有院落,如何去突破这种局限性,为单体建筑创 造一种庭院和建筑结合的空间形态?尽可能多地把原先的邻里之间的交流空间附加在单体建筑中,给高密 度的胡同带来高品质的生活空间。传承历史街区文脉,既要满足生活需求,又要更多绿化空间。设计采用 “半宅半院”处理方式改造单体建筑,沿街面具有重要历史展示性,将建筑沿街面设计为传统古建形式, 立面采用印有灰砖纹理的彩釉玻璃,体现一定的历史街区面貌,又与室内有一定的视线可达性,丰富沿街 面的空间层次。沿街背面相对安静,避免外界的干扰,设计采用适合绿化的空间形式,根据不同的植物, 种植槽做高低错落的处理,同时也可以给居民提供一种可随意攀爬的空间形态。目前家长都会有过度保护 孩子的趋势,设计有意提供300毫米~800毫米高差的平台,高差更大的则设置爬梯,希望可以适当地释放 孩子的天性,在当中随意攀爬,让孩子或者成人发掘空间的多种使用模式,增加空间的趣味性。高低错落 的种植槽与室内相互交融,达到一种“悬浮”的平衡状态,同时将种植槽下降至一层,使居民接触到更多 的绿植环境,模糊室内外的界面,强化空间的渗透性。对外开放多层次的绿化屋顶庭院,让居民能共享相 对安静的交流空间,创造一种能发生多种可能性事件的空间形态,避免单一的生活空间模式。 “悬浮”的处理方式同样适用于四合院。四合院院落是居民重要的公共区域,为满足使用面积需求, 将庭院绿化空间抬高至屋顶。底层为室内空间,主要采用透明玻璃材质,使得底层空间较为通透,视觉可 达性强,也避免增加屋顶带来的压迫感。平台屋顶开洞口贯通室内外空间,让光线从洞口洒入室内,居民 可以直接从屋顶与室内之间自由的沟通。屋顶为主要的绿化场所,四周绿树环绕,居民在生态的环境当中 乘凉、交流、嬉戏,体验更加的自然。 对于胡同改造不单单是建筑还原的过程,也是居民生活氛围还原的过程。本次竞赛提供的方案更多地 考虑了如何在不影响基本生活空间的情况下,使建筑与自然有更多接触,让原先在树下活动的场景更多出 现在胡同里。在用地紧张的胡同里,提供有利于种植树木的条件,说不定哪天在卫星地图上微杂院的位置 已经被更多树冠遮挡住,分不清界面。
作者单位: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文爱平
128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四通院:历史与未来的在地交融 —北京宣西北地区院落更新设计 王一钧 郑天
穿越的起点
街区 · 穿越
历史 · 在地
随着人们城市设计观念地增强,“穿
历史文化是无形的,而宣西北地区作为持续孕育文化的有形空间载体,她从历史走
越”(即“通”)这一设计手法,在公共
来,基于“在地”属性,本身就蕴含着历史与未来的交融。“四通院”秉承尊重历史的
建筑当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与围墙式的布
态度,考证揭示了基地上院落历史发展的层层脉络,谨慎筛选历史要素,并以文脉为图
局方式不同,巧妙地营造公共通道贡献给
底进行建筑创作,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汇贯通。
城市,不仅不会影响地段使用,反而可以 创造出丰富而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继而 提升项目的价值。“四通院”就是基于这 种观念而产生的,是传统街区更新的一种 空间范式。
目标 · 应答 以探索四合院在新时代下变异演化的范式为目标之一,应答“保护传统四合院”之 问;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在地交融为目标之二,应答“在历史地段中建筑创作”之问; 以营造有活力的邻里交往空间为目标之三,应答“改善民生环境”之问。
首善 · 荟萃 宣西北地区是北京建都的肇始之地, 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等城址 互相交融,自古以来就是荟萃全国文化的 首善之区。她凭借800多年的建都史,不 可推卸地肩负着传承“首善文化”的神圣 使命。宣西北院落的复兴目标,不仅仅在 于展示与传播历史文化,更在于孕育和酝 酿新文化与新思想,这才是首善文化、宣 南文化的真正精髓。因此,超越“四通 院”形态而存在的,是作为“以不变应万 变”的空间容器,荟萃地方精华,繁衍新 生文化。
总体鸟瞰 北京规划建设
129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文脉 · 考证 根据《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一千多年前4号院基地就属于辽金时代的内城,有一条通往接待寺的道路穿越其中;著名的上下 斜街元代开始形成,带动了地区的发展;按照清代乾隆地图记载,4号院基地北部位置是当年一座地藏庵的后院,如今院落间被人遗 忘的一棵老槐树,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地藏庵后院的一颗树苗;基地南侧沿街两棵树的位置,在今天看似毫无缘由,却与当年地图上记 载的大宅正门遥相呼应。基地周边受校场影响,多为空旷之地,并未形成典型的胡同格局。宣西北从校场到试馆,从新式学堂到旧京 报业的点点滴滴,在此都能找到雪泥鸿爪。
4号院基地历史演变
考证历史要素
四通·建构 四通院以通为根,以人为媒,划院落 为单元,串院际为纽带,构建出一个多维 立体、多元混合的空间容器。
130
北京规划建设
设计方案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胡同之变·穿通八方 4号院基地作为一个整体,连接北面 的储库营胡同和南面的校场口大六条。 “四通院”将此“地利”作为机遇,设置 了一条贯通基地边缘的立体廊道,引导人 们穿越其中:从南面的台地书吧,到中部 的下沉通道,再到保留古树的对景,然后 向北拾级而上,为市民提供卓有趣味交往 空间的同时,增加了公众与地段的摩擦,
穿越八方·串通内外
带来热度与活力,提升地段价值。对院际 空间的开放,还原了胡同肌理,加强了南 北向联系,营造了开放社区。
合院之变· 串通内外 在4号院基地南部,两座格局基本完 整的四合院东西并肩而置。传统四合院的 空间构成和流线组织,原本是以庭院为中 心开展。然而,在基地特定的情形之下, “四通院”的大胆创新之处在于:在保持 院落格局、不改变产权界限的前提下,转 变空间的拓扑关系,结合房屋局部墙体的 打开,两座四合院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合 二为一,形成环状、线型的、适应现代社 会功能的、内外一体的流动空间,利用起 来更加灵活,划分起来更加多变,尤其适 合用作多样化的展陈空间。
竖向之变· 贯通天地 用通透、有韧性、有挠度、相对稳 定、微微起伏的钢索网作为“类地面”敷 设在南部四合院的屋顶,这不仅是小朋友 愿意玩耍坐卧的区域,也会是那些深入胡 同、寻找别样空间的观光客们愿意登高一 览的有趣地方。当周围环境中郁郁葱葱的 树冠将“四通院”环绕其中,除了对应中 国园林“借景”的设计手法之外,北京人 “上房”的儿时记忆所带来的特殊视角, 必定在此刻浮现脑海。同时,地面与屋顶 的人们,通过钢索网的“对视”,如同置 身于一个愉快的游戏之中。地下则拓展出 多功能的大空间,为更多的文化活动及灵 活使用提供可能。 基于适度与统筹的前提,将地上、地 面、地下多层次立体整合,不仅拓展了空 间的丰富性和可用性,也为如机械车库等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安全设施挖掘 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间。
轴测解析 北京规划建设
131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维度之变 ·映通时空 应用现代科技,引入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创造出现实与虚拟交互的空间体验。在“外环”套“内环”的展陈空间中,环 形室外展场也成为了积极的可用空间,在这种“夹道式”的空间里,两侧建筑的外墙一面也成为展示面,当老照片或者老场景投射在 大屏幕上,行走其中的人们是否会感觉恍惚间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身旁。
节点透视
容器 · 酝酿 “四通院” 作为一个触类旁通而功能复合的空间容器,既可以为周边人群提供具有活力的文娱场所,也可以在明清京城试馆文化 的基因下,成为首都核心区承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展示窗口。 “四通院”,挖掘、萃取历史文脉,孕育、繁衍新生文化,酝酿宣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与未来!
总体鸟瞰 作者单位: 王一钧,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郑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文爱平
132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追寻记忆的足迹 —东莞新馆更新计划 TRACES OF A LIVING MEMORY RENOVATION PLAN OF THE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IN BEIJING Draftarch 崔金泽 在本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设计方案聚焦于北京东莞新馆的改造和更新。项目处于宣西北片区,该历史地段位于北京内城城门宣 武门外西侧。由于满汉分治的政策,外城中临近城门的地带成为汉族学者、考生和社会活动家的集会和居住地,会馆鳞次栉比,宣西 北片区也不例外。东莞新馆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见证了这种独特社会形态的历史遗迹之一,它由在京的广东东莞籍名人出资建造,并服 务于同乡。如今,宣西北片区被划定为历史风貌协调区,而东莞新馆属于西城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The 1st prize winning renovation plan focuses on the New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in Beijing. The historical area where the site is located, Xuanxi North, is right beside the former Xuanwumen gate on the inner city wall of Beijing. As immediate vicinity to the city gate, the area was once famous for the gathering and residence of Han Chinese scholars, examinees and social activists who were not officially allowed to reside in the ‘Tartar City’in Qing dynasty. The New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was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historical sites once witnessed this unique social morphology. It was built by, and served for, the celebrities from Dongguan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o lived or travelled in Beijing. Today, the area has been inscribed as Historic Appearance Coordination Zone and the site a Registered Immobile Cultural Heritage.
宣西北地区城市肌理的方案整合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posal in the Xuanxi North district urban fabric 北京规划建设
133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对位于衰败又同时蕴含重要历史价值的地段内的复杂历史遗迹,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段在历史、现状、未来三个维度上提供一 个综合的解决方案:首先,以建筑考古的方法理清东莞新馆的历史沿革并对其现存的文物本体进行价值评估(历史);其次,对城市 结构和社区居民开展基于强弱危机分析的采访调研(现状);最后,整理文化遗产和风貌保护相关法规,学习政府对该地段的既有发 展规划(未来)。基于这三个维度,我们的方案努力做到——尊重和提升文化遗产的原有价值,回应本地居民的诉求,同时与政府的 区域规划方向保持一致。 Facing a complicated heritage site located in an decayed and at the same time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rea, our renovation plan tries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solution based on three main approaches: firstly, to draw a lin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ite and to evaluate the existing heritage being, with the method of building archeology (the past); secondly, to carry out a S.W.O.T. investigation on the urban fabric and local community of the Xuanxi North district (the present); lastly, to study the related heritage and urban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the future). Being generated on top of these three approaches, our proposal is supposed to respect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swer to the need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in lin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area.
东莞新馆的历史沿革和价值评估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ew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and heritage evaluation 根据碑刻“东莞新馆记”,会馆旧址初为年羹尧府邸。然而查阅 1750年地图,该地并无成规模院落。有关年羹尧旧居的传说虽然无迹可
辛亥八月壬子春
寻,但至今在当地广为传颂,亦为不可剥离的文化认同。旧址原为日本 东文学堂校舍,1910年陈伯陶提议创建东莞新馆并购地,尹庆举主事, 1911年前院及其中央的希古堂竣工。辛亥革命后,1912年复工装修落 成。1912年陈高第病殁于馆内,为了改善风水格局,1914年增建后院及 式古堂,1915年增建前院大门内影壁墙。截至1956年,会馆共建成西花 园、前院、后院三路及1926年添建的东跨院及马厩。1956年上交房管 局,外来人口涌入,1960年测图显示长廊已部分拆除,陆续有新房加建
甲寅三月乙卯七月
在院落中。2007年底至2008年中,因修建广安胡同,会馆东部三分之一 的面积被拆除。 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 on the stone stele Record on the
New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 the site was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General Nian Gengyao. Though this information is lack of concrete proof, it has become an undeniable part of its identity. The site was bought from the hands of a Japanese language
上世纪六十年代
school by Dongguan born Beijing officials in 191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ont Courtyard with Xigutang, the main assembly hall in the center, was carried out in 1911, but the decorative work could only be finished in 1912 after the interruption of Xinhai Revolution. In the same year, an important official died in the new assembly house. To alter the bad Fengshui and improve the fortune, the Back Courtyard with Shigutang, the pantheon of Dongguan born
现状
scholars, was added in 1914 and a screen wall was built inside the gate in 1915. The two courtyards were divided by a long corridor in between. Until it was confiscated in 1956,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was composed by four parallel sections in its heydays, including an assembly hall, a worship hall, residences, a garden, a stable and spring well.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was gradually destroyed and turned into mass residences later on. One third of the complex was demolished in 2008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treet.
134
北京规划建设
东莞新馆建筑群的演化 Evolu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截至2016年调研时,院内住户还有一户为东莞籍,历史建筑仅存八字影壁、中路 三座西厢房、希古堂花厅、一小段长廊以及东路式古堂五开间大殿中的西侧两间。院落 空间基本被违建填满。幸运的是,结构独特的“T”形平面花厅希古堂仍然基本保存完 整,式古堂虽然被部分拆除,但幸存的两开间仍完整保留了由东莞工匠设计施工的地方 风格木雕、花窗、砖墙和穿斗式木梁架。式古堂是北京现存最独特、最重要的会馆建筑 遗迹之一,充分体现了会馆制度见证中央与地方文化交流这一核心价值。我们开创性的 建筑考古调研和历史研究,让这一被遗忘的建筑遗产重现价值。另外,东莞新馆也是著 名的藏书家伦明先生的旧居,以及北京东莞研究会的诞生地。 Today, only the assembly hall, half of the pantheon, three side buildings in the Front Courtyard and the ‘八’ shaped screen walls outside the gate remained as original historical structures. The rest of the complex was either demolished or filled up by illegal self-built sheds. Fortunately, Xigutang, the
在建筑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式古堂,仅残存 两个开间 The half-demolished Shigutang was re-discovered during our architectural archaeology investigation
assembly hall which was built with a rare T-shape plan remained relatively intact, and Shigutang, the pantheon which was uniquely designed and built by pure Dongguan craftsmen with indigenou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style is still standing. Shigutang i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relics in Beijing, demonstrating the core value of assembly houses as the witn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bureaucratic society. Our building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y study is the first attempt bring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bandoned house to light.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is als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famous book collector Lun Ming, and the birth place of the Dongguan Research Society.
希古堂中保存完整的垂莲头 Fully preserved wooden decoration of the Shigutang
宣西北地区的社会形态和城市肌理 A picture of the social and urban fabric of the Xuanxi North district 为了对更新后的空间进行功能定位,我们对该地段开展了社会调研,通过采访收集当地居民的期望和诉求。基于这种方法,我们 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除达智桥胡同沿街地带以外,该地大多居民为几十年甚至几代的老住户,人口老龄化严重。他们对于这片 土地有很强的依恋,深谙历史和人文典故,是活的记忆和无形的遗产。老年居民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这片区域缺少公共活动的空 间和设施。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可以坐下来一起消磨时间,也让孩子们可以安全地玩耍,提供一个课后活动的空间。 In order to define the functional layout of the proposal we decided to approach the site through a sociological way, interviewing the resident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ir needs and their expectations. Thanks to this method we discovered some interesting facts: many of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Xuanxi North district for a long time and they have a strong attachment to it, which was shown also by the deep knowledge of places, monuments and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e area. They can be considered as custodians of the memory of the district, a big part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Xuanxi North. The other important aspect stressed by the residents is the lack of public spaces and facilities in the area. They expressed the need of places where they can gather together to spend time and where the children can play safely and have activities after school.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我们的团队进行了社会学调研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 was carried by our team on-sit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local residents
当地居民是宣西北地区记忆的传承者 The local residents can be considered the custodians of the memory of the Xuanxi North district 北京规划建设
135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广安胡同的城市立面,新建筑完全融入于历史背景之中 Urban façade on Guang'an Hutong. The new buildings are fully integrat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同时,我们进行了宣西北地区的总体分析,如标记空间的使用现状。我 们注意到达智桥胡同东侧和宣武门外大街上有很多个体饭店和便利店等小型 商业空间,沿达智桥胡同向西直到金井胡同的交汇一带每日都有自发的街边 菜市场。而区域的中部和西侧,现状主要有两种功能:居住和教育。东莞新 馆被四个不同阶段的学校紧密环绕,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党校。2008年开辟 的广安胡同为机动车进出区域的主要通道,它虽然拆毁了东莞新馆三分之一 的历史院落,但也为其创造了新的临街立面。 At the same time we developed a general urban analysis of the whole district to map the functions already installed. We noticed that small family restaurants and convenient shop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concentrated on the East side along Dazhiqiao Hutong and Xuanwumen Outer Street. The central and West part of the district, where the Dongguan Assembly hall is located,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wo functions: residential and education facilities. In fact the site is surrounded by four schools of different grades and kinds, including kindergarten, primary, and a Party school.
回归社区 The return to the community 在历史、城市和社会调研的初期阶段,我们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观点:把 东莞新馆改造后的空间开放并回归社区。 新植入的功能包括: 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位于基地东北角没有历史建筑的地带,上斜街和广 安胡同的交口,包含不同形式的联合办公席位、会议室和一个咖啡店。我们 想以此给老龄化的社区植入新的发展空间,吸引年轻的创业者,同时也契合 政府发展文创及旅游的区域规划;
图例:1历史原入口– 2联合办公空间– 3咖啡吧– 4 新影壁– 5公共空间和儿童活动广场– 6东莞研究会 – 7成人阅览室– 8儿童阅览室– 9多功能厅/希古堂 – 10展览空间/式古堂– 11管理用房– 12广安胡同 上开辟的新入口 Legend: 1 historical entrance - 2 co-working - 3 cafeteria - 4 new screen wall - 5 public space and kids playground - 6 Dongguan Association - 7 adults reading room - 8 kids reading room - 9 multifunctional hall/Xigutang- 10 exhibition space/Shigutang - 11 management - 12 new accesses from Guang'an Hutong.
一个多功能厅,位于历史建筑希古堂中,希古堂为东莞会馆曾经的主要 集会空间,新的功能将服务社区集会,或为临时展览提供空间; 成人与儿童阅览室,以及北京东莞研究会办公室,位置在前院的三座历 史建筑西厢房中。阅览室为周边的学校提供学生课外活动的空间,恢复藏书 家旧居的历史文脉; 一个介绍东莞新馆历史及价值的展厅,位置在式古堂中,式古堂为东 莞会馆曾经祭奠乡贤的祠堂,道路拆迁后变为临街,它是现存最为精美的古 建筑,展厅的功能呼应历史文脉,同时最小干预原有价值(建筑本身即为展 品); 一个安全的社区活动场地,即为拆除违建后的东莞新馆前院,在东侧由 复建的游廊与道路隔离,同时创造开放的空间气质(游廊隔而不闭)。 Since the very early stage of historical, urban and social researches, we pictured a clear vision of the renovated Assembly House: we had to open and give this space back to the local community.
136
北京规划建设
基地轴测图 Axonometric view of the site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The new installed functions include: a co-working space, with several meeting rooms and a coffee shop, located at the North border along Shangxiejie. We would like this function to bring in fresh potentials in the aged community, to attract young entrepreneurs. This choice i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government's plan of developing creative industry and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area; a multifunctional hall that can be used for community assemblies or temporary exhibitions. It's located in the Xigutang, the historical assembly hall in the center of the front courtyard; a reading room for adults, a reading room for kids and the Beijing Dongguan Association headquarter, located in the three historical side buildings in the front courtyard; an exhibition space about the history and values of the Assembly House in the Shigutang, the surviving part of the historical pantheon with Dongguan characters; a safe community leisure site, located in the open-air space of the front courtyard, that is occupied by illegal self-built houses now.
建筑和城市:两个层级的认识 Architecture and city: two levels of perception 方案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城市层级上,方案力求融入现有历史环境风貌,尊重传统空间等级、比例和尺度;在建筑层级上,方案力求新旧之间的关联和 可识别性。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传统并由现代的语言来表述。以这种方式,古今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从而避免了在相似项目中过度 使用的无意义的仿古手法。这个设计理念来自我们对时间之不可逆和城市空间演进的尊重。 The proposal can be perceived in two ways: at the urban scale the intervention is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context respecting its hierarchies, proportions and heights; at the architectural scale it's easy to identify the new additions from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because they are inspired by local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and translated into contemporary language. In this way a dialogu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hus avoiding meaningless and fake shapes imitat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 which have been overused in similar cases. This choice comes from our respect for the irreversibility of time and the urban evolution and modifications. 广安胡同上三个新的入口,位于道路拆迁而形成的立面上,增加了项目的可达性,体现了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使用效果 和环境现状的适应。 出于院落与路面高差的现状,联合办公空间和咖啡店的首层地面高度可以降低,因此我们在这一部分安插了二层空间,如此既遵 守了历史风貌协调区6米的控高,又在竞赛规定的地基内最大化了使用空间。为了尊重胡同的历史空间形态,同时为会馆内的院落空 间形成过渡,临上斜街一侧的联合办公空间采取院落的基本模式——外向封闭,内部则面向一个中庭开敞,由中庭与外界联通,同时 保留一组50年代的木质外檐装修作为近代历史的见证。 我们试图重构东莞新馆的原有空间特质,通过现代的建筑语汇,原址概念性复建已经消失的重要建筑元素。比如:一个新的入口 影壁,由一个金属网格框架组成,孩子们可以在上面攀爬玩耍;同样构造的东侧游廊和月亮门,则定义了社区活动场地的界线,并塑 造了新的广安胡同入口;式古堂之前的临街小花园对应了后院的西厢房遗址;被拆除一半的式古堂,在广安胡同一侧的新立面,是现 代建筑语汇对原有岭南风格山墙砌筑方式的重新诠释。它保护了残存的木结构,又不碰触文物本体。 Three new entrances on Guang'an Hutong, the main urban façade,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 to the area, adapting to the use and current urban texture in condition of not altering historic appearance.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available area that is limited by the cadastre outlines, the sec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s of the co-working and coffee shop have been carefully developed:another floor is possible to be buil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level of the ground floor can be lowered, since there is a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ourtyard (according to the six meters height limit of the regulatio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urban typology of the Assembly House the new buildings are organized around small courts connected to the main open space; in the case of the co-working this public space becomes the connecting element and filter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main courtyard. We tried to re-establish the original spatial hierarchy of the New Dongguan Assembly House through the redefinition of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los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In detail these old-new elements are: a new entrance screen wall composed by a big lattice for kids to play in the courtyard located in the same point of the lost one; the connection corridor on the East side with the moon gate 北京规划建设
137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that defines the limit of the community leisure site and highlights an access from Guang'an Hutong; the street-facing small garden in front of the Shigutang that recalls the demolished West side-hall; the new façade of Shigutang on the Guang'an Hutong side that reinterprets the wall pattern of the South China architecture in a contemporary way. It protects the historical timber structure without touching it.
新建筑和遗存的历史遗迹之间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buildings and the
院落的公共空间和新的影壁以及古树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courtyard and the new screen wall with
preserved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historical trees
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A sustainable approach strategy 从设计之初,对这片历史地区的干预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的。外向封闭的联合办公空间和咖啡店,在面向院落一边设 有通高的玻璃幕墙,充分利用了南北向的自然光线为室内提供采光。 同时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建立了新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的连续性:用考登钢包裹的服务空间,回收拆迁违建的砖块和木材建成的墙 体及结构,这些元素记录了时间的流逝在材料表面上留下的痕迹。现有的植被已被保存和整合在景观设计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影壁 两侧的古树:他们在老影壁建造时被种下,现在仍是院落整体空间概念的一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管理和再利用方面的建议,我们提议 让北京东莞研究会重新接管部分更新后的空间(展厅及阅览室)。研究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愿意重回故地,并负责文化遗产的维护 与运营。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area has been planned according to a sustainable strategy since the beginning. The co-working and coffee shop build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 height space and big skylights, which make full use of the North – South orientation favoring the use of natural lighting in the working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terial palette establishes a continuity with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the service volumes are cladded with corten steel, the walls are built reusing the bricks from the demolition of the illegal buildings, and the building are supported by wooden structures. These elements rec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record the passing of time on their surface. The existing vegetation has been kept and integrated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tre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creen wall: they were plant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reen wall and remain part of to the overall spatial concept of the courtyard. For the economic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posal we involved the Beijing Dongguan Associ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area: the Association members showed their interest in coming back to their historical headquarter and taking care of the daily operations of the heritage site.
对于剖面仔细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可用表面 The section has been carefully studi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use of natural light and available surface
138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绿色胡同规划 GREEN HUTONG PROJECT Francesco Colarossi 翻译:马云新
新《绿色胡同》规划的目标是将古老的 街区转变为自给自足的城市生态系统。本规划 着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成为新型城市 化的样板。除了居住功能和视觉吸引力,本规 划倡导了可持续性设计、低碳交通、可再生能 源、自动化技术,以及绿色建筑材料。 The ambition of the project for the new
Green Hutong is to transform the ancient block into a self-sufficient urban ecosystem. The project aims at becoming an example of new urbanization placing great emphasis on sustainability. In addition to building functions and visual appeal, it encourages the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sign, low carbon transportation, renewable energies,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and new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受“园林景观”的启发,生态建筑可以实 现自我新陈代谢,具有丰富的创意!房屋的正 面被免费的可食用植物所遮盖,仿佛是一层智 慧的、可自我修复的有机表皮。屋顶和阳台成 为绿色城市新的土地。果园和美食园不再是和
院落局部效果图
新的建筑边对边的挨在一起,而是自身成为了 本生态规划中的建筑! Inspired by the Land Art, the ecoarchitecture makes itself metabolic, fertile and creative! Facades are covered of free edible plants and become like epidermises, intelligent, self regenerational and organic. Roofs and balconies become new grounds of a green city. The orchards and food gardens are not placed side by side with the new buildings anymore, they are the buildings of this eco-project!
院落鸟瞰图 北京规划建设
139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形式与功能的适应,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多功能性和促进多元文化发展,以及能够自我管理,这些因素成为了可以成功开启北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钥匙! To adapt form to function, to bet on biodiversity, to program the multi-functionality, to encourage multi-culture and self-management, these are the keys of an urban and social success to initiate the symbiosis within the couple Human-
Nature in Beijing! 该区域在广安胡同中心轴区域的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本规划致力于打造出一个能够将原有建筑记忆与创新的环境友好型生活方 式相结合的项目,本规划用鲜明的绿色空间对地块进行了组合,重现了房屋旧貌并使其具有明显的绿色建筑特点。总体规划将现代大 型公共空间与充满活力的社会结合在一起,聚焦于本区域不同特征和文化元素之间的集中性和连通性,呈现出很高的价值。 The area is crucial in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of the urban area centered on the axis of Guang 'an Hutong. It seems appropriated to build the project proposal combining the memory of the original buildings with innovative ecoresponsible lifestyles. It results in a new organization of the site with a strong green footprint that regenerates his housing past and articulates the green architecture features. The master plan offers contemporary large public spaces and a dynamic social mix presenting high values in terms of urban centrality and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spots of the district.
三项基本设计准则如下: The thre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design are as following: 一是立足于美感和生活质量,放弃 多样性,使公共空间系统形成一个统一 的结构。建筑类型的变化、比例和建筑 语言使得感官质量得以呈现。整个区域 为步行区。 The system of public spaces, despite its variety, forms a unitary structure characterizing strongly the proje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eauty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variation of building types, scales and architectural languages presents an obvious additional aesthetic quality. The entire site is pedestrian! 二是城市风景绿树成荫。树木的密集 种植不仅是为了体现其自身美感,还考虑 了其对环境的正面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 减少粉尘,调节公共空间的小气候)。所 有新建筑的屋顶和阳台成为具有共产主义 情结的果园、菜园和花园,构成一个繁荣 富饶的总体规划。 Cityscape full of trees. The intensive planting of mature trees is designed not only for their intrinsic beauty, but also for the positive
140
北京规划建设
空间结构分析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environmental effects (reduction i n C O 2, p a r t i c u l a t e r e m o v a l , 院落立面图
microclimates in public spaces). All the roofs and balconies of each new buildings become communitarian orchards and/or food and aromatic gardens to design a flourishing and fertile master plan. 三是城市植物与建筑的生物可持续 性。景观建筑(园林)旨在达到以下绿色 特点:为公共和私人绿地灌溉进行雨水回 收,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 水,公共空间的小气候控制(日光和阴 影),利用生物实现城市固体废物就地回 收利用,节能型建筑(按指导书对建筑表 皮进行处理),最后,利用微型风力发电 机为照明设施供电。 Bio-sustainability of urban plants and buildings :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 Arch) aims at reaching the following green features : the recovery of rainwater for irrig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green areas,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 production, the domestic hot water
平面图
production by solar tubes, the control of microclimates in public spaces (daylight and shadow), the municipal solid waste recycling on site by biomass, the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treatment of facades with respect to guidance), and finally the lighting appliances with integrated micro-wind turbines.
credits designed by COFFICE ARCHITECTURE with Francesco Colarossi (Project manager) Luisa Saracino Marta Bizzoni Timo Van Den Boomen Francesco Rubeo Fulvio Scarinci 院落鸟瞰图
责任编辑:文爱平 北京规划建设
141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记忆“层”现 —上斜街 48 号院落改造 陈伟鹏 吴蔚
在历史街区进行城市更新,采用小规 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是比较奏效的方式: 一栋老房子、一条老街巷,经过一段时间 的改造,形象上或许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 变化,但场所的特质变得更积极,历史记 忆得到了继承和延续,老百姓也更喜欢去 了,这便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更新。 本方案改造的是北京上斜街48号院, 项目位于北京宣南地区,这里地理位置优 越,周边人文气息浓厚,各种历史会馆林 沿街立面
立,具有可供深入挖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 潜力。如今,民宿产业的兴起为旧城更新 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立足于独一无二的 地理位置,48号院首先被定义为区域民宿 总站,扮演着一处“公共大堂”的角色, 同时也是进入该片区其他民宿客栈之前的 门面空间。
沿街日景
沿街夜景
142
北京规划建设
人与层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然而改造前,48号院所在的街道关系相对复杂,并略显混乱。其所在的街道毗邻曾经的护城河而建,为了适应地形,防止水患, 路面上建造了很多高高低低的平台或台阶。这些表达高差的构筑物成为与其他胡同在形式上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此外,上斜街也具备 和其他胡同的一个共性——大量无序的加建,这造成了略显混沌的胡同界面。平台、台阶与随意的搭建,在高度上形成一种“层叠” 的印象,这是该街道在漫长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城市图景,是胡同故事的舞台。我们认为不能将其直接抹去,故而采用了一种温和的改 造手法,来延续原有的记忆,并注入新的活力空间。
现存的平台、台阶与无序搭建
“层叠”,即本方案建筑的形式来 源。靠近胡同一侧,新增了一些平台和 台阶,用丰富性取代单一性,成为了胡 同生活的新载体——平台上是聚会、表 演、聊天的露天场所,平台下是展厅、 自行车出租等室内空间。层层叠叠的平 台,从胡同延续到室内,再延伸到院 子,作为不同的活动发生场所,使每一 处空间都有了意义。
新平台的人之活动 街道与建筑从外至内共有三个层 次:外侧作为市井生活的容器和承载, 呈现出热闹的一面;内院被设想成一处 秘密花园,只能通过曲折的小巷进入, 是胡同深处曲径通幽的一种再现,反映 出了宁静的一面;建筑介于两者之间, 在内外两个界面上都呈现出透明感和渗 透性,中和了两种氛围。当人们从外漫 步至内,游离于两种空间氛围之间,感 受到的是一种戏剧性的反差。
外与内 北京规划建设
143
视觉 VISION
外侧胡同
建筑室内
内侧花园
144
北京规划建设
| 城市画刊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结构与形态上,48号院是四坡顶的双层砖混建筑,外部呈现的是斑驳的青砖。它曾经是个酱油厂,如今里面居住了十几户人家, 并在南北两侧附有多处违章搭建。现状外部结构保留完好,虽然不在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之列,但充满特征的细部富有感染力,值得延 续。改造方案保留了原有二层墙面的砖立面,拆除了一层破损严重的外墙,替换为满足节能保温要求的双层玻璃,将庭院的景色和胡 同的风景纳入视野中。原有的屋面形式被保留,内部结构进行了加固和翻修,局部采用钢结构进行新的搭建。新生的建筑延续了胡同 记忆,也植入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功能。外核是旧的,内核是新的,新老之间产生对话,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建筑分层解析
保留元素
功能上,客人在这处“公共大堂”办理入住,并共享早餐 厅、阅览室、展厅、影厅等公共空间,再由此进入到该片区其他 的民宿客栈。为了更好地展示该片区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其中 设置了一个历史展厅,向游客展示街区的历史,并出售相关纪念 品。与之同时,我们希望附近居民也能更多地参与到这里的日常 运营和使用当中:这里是胡同三轮车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同时 也容纳了一处开放性的跳蚤市场,可以将大量外来人流吸引到这 个片区,并填补了现有商业网络中的空白,为居民搭建自由买卖 的平台。
这里既是外来游客进入宣西的首个重要节点,也是本地居 民日常公共生活的新场所,两者的活动很好地交织在一起。我 们提倡让社区的居民能够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也赋予其重要的义务,希望能够通过运营上的新模式,激 发居民提高公共空间品质的动力,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活 化整片社区。
以点带面,活化社区
四种主要功能
功能混合体 北京规划建设
145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平面图
剖透视图
剖透视图
每当回想起在胡同里的生活,老房 子的每一处空间都承载了丰富的片段,当 今人们在追求简洁时尚的同时,也不应遗 忘了记忆中那些多义性的空间所带来的乐 趣。或许这就是这栋老房子想向人们诉说 的故事。
整体鸟瞰 设计团队:陈伟鹏、吴蔚、申鹏、吴若晨
作者简介:陈伟鹏,上海邑人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吴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 责任编辑:文爱平
146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明舍 —7、8 号院落概念设计 Ming Courtyard Conceptual Design 邓少文 翻译:商云溱
明舍,位于宣西北项目的七号和八号院落,七 号院落前身是一栋两层楼高的社会住宅楼,八号院落 前身为单层高的四川会馆,两个院落的主建筑在东西 轴连为一体。本方案策略通过空间的灵活性和功能的 弹性,来提升该院落和宣西北整体项目风貌区域的设 计价值。以保护历史建筑为出发点,植入新的建筑功 能。精品酒店和茶舍的定位,不但符合现有两个院落 的建筑体量配备,同时避免破坏原有建筑主体的立面 特色。针对当下人们对四合院生活的向往,本设计方 案将功能定位为精品酒店与传统院落的结合,将成为 市场上难得一见的酒店产品。同时,茶舍是人们聚集 和互动的社会场所,对本地居民具有吸引力,也为宣 西北社区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休闲场所。
阶基分析图 podium diagrams
明舍室内效果图 Interior rendering
明舍室外效果图 exterior rendering 北京规划建设
147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以建筑保护、环境提升为出发点, 七号和八号院落主建筑的北立面,在原有 的厚砖墙基础上进行调整,于厚砖墙体外 附加一层现代材料的玻璃幕墙,使立面升 级为双层立面系统。双层立面不仅适合北 京的气候,同时也丰富了立面的层次感。 节能玻璃立面可以对白天的自然光和夜晚 的内透光产生不同的环境反射效果,丰富 地呈现了厚砖墙在不同时间给人的视觉变 化。当太阳光照射在立面表面,邻近环境 与砖墙产生呼应,如在镜子上折射出有趣 的视觉审美映象。在夜间,室内灯光穿透 墙体的隔漏窗,隐喻地把建筑物转换为灯
总平面 / Site Plan
笼意象,照亮面前的街道景观。如同吴冠 中先生的《老墙》,这面老墙在他的画中 矗立着,傲视新房,因为确实经历了漫长 岁月的考验,从而具有永存千古的生命 力。这也是本方案的设计宗旨,保护传统 建筑的特色,发扬中国古建筑文化。 上斜街现有建筑与街道缺乏人性化的 互动环境,本设计方案在北面植入花草、 树石、水景等景观元素,以提升人与自然 的接触。两个院落建筑底部为一米高的阶 基,我们通过具有不同高度和尺寸变化的 错落式水台,使阶基体量转换成适合人体 比例尺度的过渡空间,同时,将七号院落 北面原有的围墙适当调整,以避免阻挡主 立面的呈现,加强建筑与行人融洽的视觉 关系,营造出舒适而有活力的主入口。
二层平面 / Level 02 Plan
明舍室外效果图 exterior rendering
148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明舍内院效果图 inner courtyard rendering
踏过青石台阶进入室内,透过正对面的隔漏窗,可以窥见院內 景物和水墙,利用空间的渗透而极大地加强水景的深远感,使水景 似乎从室外的阶基有层次地延伸到内院,其特点如诗句“庭院深深 深几许”。室内右侧为宽敞的精品酒店大堂和舒适的接待空间,左 侧为特色茶室。茶室室内的砖墙面和梁木结构产生和谐对比,柔软 的自然光线通过不同立面的处理穿透到室内,光影的对比加强了空 间的节奏感,营造岀典雅而又诗意的氛围。透过宽敞的叠窗,往内 院看,瞬息之间院内景色横陈眼底,开阔之感油然而生。 中国的四合院建筑,以内向布局为主。走进院内,室内和院内 的空间对比让人顿感豁然开朗。八号内院的南立面以通透的隔漏窗 为主,墙立面和地铺面的细腻材质以及线条的交接,创造出有趣的 线性动感。七号内院的南立面融合现代科技的折叠窗系统,为室内 提供了丰富清晰的景观视野,从功能角度为南立面提供遮阳,同时 与邻近硬山屋顶的造型产生共鸣。 本设计方案引用中国传统园林的盆景设计特色,不同比例的岩石 作为生动的造型放置在平屋顶,呼应邻近的大树和水景,使内院如同 一幅中国山水盆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明舍的设计方案继承了中国四合院建筑丰富的内院空间和宣 南精神气质,融入现代科技及建筑元素,不但兼顾到项目的功能规 划,同时是对原有传统建筑的致敬。对建筑本身,与街道之间关系 提供了新的演绎,营造出亲切宁静、且富有现代气息的院落空间, 为本区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具有活力的场所。 明舍剖面图 Combined section
作者简介:Tectonic Design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责任编辑:文爱平
北京规划建设
149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静舍 —大隐隐于市,隐于山水乎? 汤爱军
设计概念 宣西(北)整个院落区域在京城是一片非常重要的历史 街区,而作为历史街区所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 局与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 的内外风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 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 的历史功能和作用。历史街区中保护的不见得仅仅是建筑物本 身,需要保护的是历史所形成的都市肌理,符合人性尺度的街 道巷弄。许多巷弄弯转曲折,其实都是人走出来的,是时间与 邻里关系所形成的空间,这是最需要保护并留存下来的,没有 一个自认伟大的都市设计或建筑师,能创造出这类的纹理、社 会关系和人性尺度。
院落现状图
150
北京规划建设
改造后鸟瞰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院落区域从满汉分居,北京地方风俗文化兴起,各地会馆云集,到大杂院,再到如今大城市化的变革中,成就了此地交融 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 当每个院落形态都自然地散发出各自的气质时,也就形成了整个区域文化的多元化。此区域在历史上本是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历 史街区,宣南文化代表了北京的乡土文化同时又是其源头,可以说体现的是一种先驱精神。而九号太原会馆曾作为民国时期的私立大 学,蔡元培曾任校长,当时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影响了很多仁人志士。但至近现代后,已慢慢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在这次改造 计划中如何很好地传承这片区域的历史文脉显得相当重要且意义非凡。 在这一轮的城市改造进程中,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同样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它可以是很酷的建筑,可以是热闹的商业,可以是流行的文创,也可以如小家碧玉,类似民宿。在这里的九号院落我们更希望他 是一位历经岁月,饱经世故,如睿智的老者般那样只是静静地坐落在那里看着时代的变迁。 这里的空间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共存的理念,是一种中国式哲学的表达结果。这里我们围绕这个 特点来营造,将建筑和场地的空间观念进行转换与深化,从而获得内在精神意念上的概念升华。 当今浮躁的社会很多人在生存的压力下已渐渐迷失初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以“隐 和静”为切入点,以各种大小庭院的空间体验来引导大家来感受内在(空间和心理)的安静,并试图唤醒每个人觉知的力量。以精品 体验式的酒店来改造院落并试图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这里的院落,使心有所感触,或者希望是一种带有禅意的精神引导。整个院落 讲究的是空间的心理感受,建筑形体的气质,以最简洁的山水意象为主线来贯穿景观布局,从内在的思辨来让住户感受山水意象院落 的人文居住环境,以朴实内敛的姿态来寻求一份心灵的平静。
设计目标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结庐 在京城,在皇城根下,在喧闹的大都市营 造一方静土,以小型精品体验式酒店的假 想,来营造让人向往的内心强大、精神富 足的隐士境界。 九号院落位于区域的中心,位置比较 安静,适合酒店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区 块内最大的院落,容易营造所需的景观氛 围,方便以后周边院落改造后,也有可能 纳入到整个院落酒店的管理体系。 水院效果图
中庭效果图
山院效果图
生活展示厅效果图 北京规划建设
151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设计手法 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如何提升整个地块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并带动整个区块的活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升价值: 一是提升建筑本身的价值,可以通过建造面积的扩展使用。 二是降低建筑的材料成本,以相对低的材料造价来体现。如九号院落材料主要以大量的不同层级灰色的青砖青瓦、较多使用温暖 的木材、少量的钢材和玻璃及灰色压顶石。 三是建筑形式在这里并不占主导,而是以空间的营造来触动对心理感受更高的诉求。 院落建筑的改造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实现:太原会馆,历史保护建筑以修缮为主,修旧如旧,使内部满足使用功能,功能可改造 成精品套房;中间原杂院区域开挖1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满足设备用房和停车功能,同时下沉的空间也为客房增加了两层改造的可 能;以古法营造恢复两个五檩和七檩小式建筑的三合院形式(两个富有山西古建特色)做院落套房;其余新改建的建筑满足历史风貌 协调区的特色,在空间、尺度、色彩、形制、材料等方面呈现地域的文脉传承。公共区域建筑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以相对现代的建 筑空间语言来体现。
剖立面图
有禅意的一处公共禅茶空间 —— 征心院(“七处征心”《楞严经》) 1 心不在身内。 2 心不在身外。 3 心不潜根里。 4 心不随明暗开合。 5 心不是思维体,随与外境相合而有。 6 心不在中间。 7 不能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征心院效果图 《楞严经》中佛引导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锲入妙觉真心。这个院子原有历史形成的建筑面积狭小,空间 琐碎,经过改造后,使内部形成透明开放的通透空间,下面一圈回廊,屋顶一层回廊将空间隔成两个一大一小的禅意庭院,而建筑立 面外部则以实体砖墙围合,内部则是以通透玻璃隔间,空间分隔,视线通透,模糊了室内与院子的概念,让人在此院落内能深刻体会 七处征心所指。在内部可以设置茶艺生活体验空间,在光影变幻中思考人生。 责任编辑:文爱平
152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宣西北·营造计划”国际概念设计竞赛
艺术孵化器 —Art-incubator Akhmadullin 翻译:刘逍然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举世闻名的国 际大都市。“宣西北·院落营造计划”项目地 处北京市核心区二环路内。作为北京历史风貌 协调区的一部分,宣西北地区曾是过去600年 间中国众多作家、学者、文化名流的聚居地。 So,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ities in the world. The Xuanxi North project is located in Central Beijing, within the 2nd Ring Road. Part of the Beijing historic character harmonization area, Xuanxi North was a popular residence of writers, historians and scholars for more than 600 years. 着眼于某一城市或地区历史演变的过程, 有利于研究该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次项 目所处的宣武门外地区,作为宣南重要的历史 文化区域,曾经汇集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名流 雅士,是宣南士乡文化繁荣发展的地区之一。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sit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look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总平面图
院落空间效果图
功能流线图 北京规划建设
153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院落剖面图
city and region. The Xuanwumen outer area in which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 Xuainan area, where literati gathered and culture flourished. 胡同这种街道营造方式,在集聚文化和历史特色的北京城,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仅 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出现,更是体现京城市井文化,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宣西北地 区作为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窗口,展示了许多北京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杂 技、皮影戏、蜡染、书法等。 It was the place where famous scholars gathered from all over China. In the rich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 Beijing, the Hutong has a very special and important position.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architecture but also serves as a window into Beijing folk life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Beijing. That’s wh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valu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of Beijing and China, opera, acrobatics, shadow theater, wax printing, calligraphy. Xuanxi is fascinating window into Chinese past. 我们选择9号院落作为此次项目的设计重点,对其现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 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年代久远,此院落内平房大多被住户扩建为多层建筑,此举不仅破坏 了现存建筑的历史价值,也遮挡了不少历史遗迹。其次,许多违法建筑也应从该院落中剥 离,拆毁。 Block No.9 was chosen as a project focus point. We made detailed analysis of existing situation and many problems were defined. First of all, during many years, it was over constructed and created a lot of layers of building extensions and additions without considering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at hid historical remains. Second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legal and illegal property that should be
工作室效果图
154
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画刊 |
VISION 视觉
demolished. 我们设计了潜能地图来帮助划分9号院落内的开放空间。根据分析依次得出此项目的五 个目标。 一是重新还原四合院氛围;二是设计通达路径;三是鉴别文化起源;四是重生共享空 间;五是提高社会教育质量和文化艺术交流。 Also, we made potential map that helped us to define open spaces of project area inside the block. According to analysis, there are 5 goals of our project: revealing courtyard atmosphere, designing accessibility, preserving historical remains, origin and cultural identity, revitalizing of sharing spaces, improving socioeconomic education and art exchange. 在关注这一大区的一些细节前,我们认为对以下十种情况进行适当的策略调整尤为必 要。根据现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应对当前十种街区状况的业态:第一种为中医药房,第二 种为算盘工坊,第三种为蜡染工坊,第四种为书画文斋,第五种为儿童画坊,第六种为青年 画坊,第七种为画廊,第八种为博物馆,第九种为艺术创造中心,第十种为茶社。 Before focusing on some detail of this huge district, we decided that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propose general strategy from which we can move to one of these ten situations. Regarding to existing surrounding, we propose next approach for 10 neighbourhoods: 1. Traditional medicine workshop; 2. Abacus workshop; 3. Wax printing workshop; 4. Calligraphy/Paper/Origami workshops; 5. Kinder art platform; 6. Teenager art platform; 7. Gallery; 8. Museum; 9. Art incubator; 10. Tea house. 我们也设计了一些使街区重生的步骤。在街区内院落之间设计简洁的人行支路,以及 在胡同主路边设计一个宜人的建筑透明立面,使得街区内各行其是的住户和睦相处,融为一 个大家庭。 Here we propose several steps of revitalizing blocks area. Idea of inner walking promenade in the block and creating a pleasing and transparent facade along the main pedestrian way that helps to involve people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Combination of big and small courtyards as open spaces with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implicity. 考虑到多元文化交融问题,我们提出了依据城市建筑和规划设计来培育一个中国古代 传统建筑和历史艺术创造中心的想法。这一结果非常直观地表来了我们期望将所有艺术家、 设计师、技术工作者汇聚一堂,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头脑风暴”,迸发创造力,共同创造美 好事物的想法。 Taking into account about all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place, there is an idea of creating an art incubator of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landscape of the city in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solution. The result is a surprisingly natural movement from creating a scene of artists and designers and technologies, to simply creating a place where they can work, a place where smart and powerful people gather in one building to create amazing things.
北京规划建设
155
视觉 VISION
| 城市画刊
这一艺术中心将成为寓教于乐之地,在这里不论是住民、游客,亦或艺术家都将寻找到 他们自己对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理解。艺术创造中心会为我们敞开一扇心灵之门,踏上我们对 回忆的找寻之旅,所有这些都将帮助中国人提升对自我的认同感。 The general idea is that this art space will be a sort of educational and entertaining district. There, every citizen, tourist, and artist will fi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Proposed art incubator becomes a mental intangible door to our past and the place of collective memory. All of these features will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self-identity. 艺术创造中心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本项目重点研究的对象。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建筑 设计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解决。另外,所有聚集在此的工匠艺人都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独家 技艺,如京剧、书法绘画、蜡染剪纸艺术、传统小吃等。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incubator and local society is the main subject of this project. It requires significant studying in the topic related to this specific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other interesting point is that all talented people and craftsmen have their chance to demonstrate their skills such as Chinese opera,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ax painting, paper cutting, traditional food market. 学术氛围的重建是支撑本街区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在所提出的建筑设计将尽量在最 小程度上影响以及最大程度融合到当前老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去。 Reconstruction of scholarly atmospher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block organization. Proposed architectural strategy creates minimal impact on the architectural and visual perception of the place and fully integrates into existing Beijing structure. This advantage of accessibility from different part of the city, refers to the past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由于街区的发展与当地所有资源及提高街区现状水平息息相关,所以街区发展计划 的概念就要围绕高性价比来构筑。艺术创造中心可以赋予现有街区新的生命,重现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之胜景。 Concept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is both 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cost, as it works with existing loc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rt incubator is an intention to create a new, full of life, center of culture, history,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筹划这个项目的主旨思想不仅仅是建造一系列建筑物,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唤起所有人对 古城的记忆以及对自身价值认同的空间。开放式街区的存在可以将北京特有的四合院风情、 人文情怀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从当代建筑中看到了其作为地方特色建筑的潜质, 看到了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建筑风格碰撞出的火花。我们认为现存建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 得到有力地保护和宣传,新的建筑形式应适当地在不破坏现存建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 施。在诸多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不惧艰难,将北京古建筑风格的新篇章展示给青年一代。 The main leitmotif of the project proposal is an attempt to create objects not as physical buildings but rather a new space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and making place for people and stories, the system of open spaces where the spectacular environment integrates with the rich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solution what we have made came from beliefs in potential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s a dialect, and breathe new life into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important places. To help to communicate their significance and spread new awareness of their value, we think that balance between new life of the site and historical meaning has found in our project without either degrading it. We have great challenges and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altogether we will meet them, preserve properly and bring it to young generations. 责任编辑:文爱平
156
北京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