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故事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 翁贝托·艾柯 贡布里希 等著 刘研 袁野
时间的故事
2
译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时间的故事/(英) 利平科特 (Lippincott,K.) ,(意) 艾柯 (Eco,U.) , (英) 贡布里希
目 录
(Gomhbrich,E.H.) 著 ; 刘研, 袁野译.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3 (图文馆)
008·鸣谢
书名原文:The Story of Time
010·前言
ISBN 978-7-5117-0199-2
012·序言
Ⅰ. ①时… Ⅱ. ①利… ②艾… ③贡… ④刘… ⑤袁… Ⅲ. ①时间-普及读物 Ⅳ. ①P19-49
020·时间的创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26822号
038·时间的度量 258·时间的表现 Text ©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322·时间的体验
excluding contributors’ essays, where texts are © the individual authors
418·时间的终结
Illustrations © the copyright holders; see page 444 Translation ©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0 First published in 1999 by Merrell Holberton Publishers Ltd.
时间的故事 出 版 人:和
序 言
012·时间(翁贝托·艾柯)
一、时间的创造
022·时间的创造
二、时间的度量
040·太阳
龑
责任编辑:张维军 责任印制:尹
珺
051·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 地
址:北京西单西斜街36号(邮编:100032)
084·历法
电
话:(010)66509360(总编室)(010)66509112(编辑部)
124·季节
网
(010)66509364(发行部)(010)66509618(读者服务部)
147·非机械的时间:在黑夜
(010)66161011(团购部)(010)66130345(网络销售)
155·非机械的时间:在白昼
址:www.cctpbook.com
版式设计:罗洋 印
182·非机械的时间:使用球仪
张维军
185·非机械的时间:间隔
刷:北京新丰印刷厂
成品尺寸:180毫米×250毫米
28印张
192·非机械的时间:设定小时 206·机械时间:天空模型
版
次:2010年2月14日(庚寅春节)第1版
印
次: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第1次印刷
210·机械时间:家用时计
定
价:198.00元
219·机械时间:标准时间
本社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律师 鲁哈达
231·机械时间:科学时钟 241·机械时间:豪华时钟
046·从观察到记录:史前和早期诸文明的天文学
四、时间的体验
329·音乐和时间 337·人的时间
(约翰·诺思) 058·世界文化与时间 I
345·庆典和仪式
印度的时间
377·时间和历史 405·时间中的招术
068·历法的原理及使用:政治和社会意味 (西尔克·阿克曼)
324·音乐和时间(伊恩·芬伦)
073·世界文化与时间 II 中美洲和安第斯的计时与历法(安东尼·埃维)
332·时间能治疗吗?医学史中的时间(肯·阿诺德) 359·周年纪念的历史:时间、数字和符号(贡布里希)
079·世界文化与时间 III 伊斯兰教的时间和空间(戴维·金)
366·时间和历史(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114·世界文化与时间 IV
371·地质学家的时间:一个简史(马丁·鲁德威克)
中国的循环和线性时间观念(迈克尔·洛伊)
395·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 澳洲土著的时间观念(霍华德·莫菲)
119·世界文化与时间 V 循环、季节和生命阶段:日本背景中的时间
400·世界文化与时间 VIII 埃及的时间(安东尼·斯帕林格)
(乔伊·亨德利) 137·世界文化与时间 VI 因纽特人的时间(约翰·麦克唐纳) 142·球与影(埃利·德克尔)
五、时间的终结
425·时间的终结
198·欧洲的机械计时:早期阶段 201·现代计时的成长:从摆锤到原子
420·了解开端与终结(马丁·里斯)
(乔纳森·贝茨)
附 录 三、时间的表现
436·参考文献
260·人格化的时间
442·展品提供
278·过去、现在和将来
444·图片提供
312·艺术和时间
445·撰稿人 446·历法符号
284·虚无画:兴盛与幻灭(伊万·卡斯克尔) 289·时间和肖像(洛恩·坎贝尔) 294·季节和时刻:时间和19世纪艺术(约翰·豪斯) 300·“这些支撑我废墟的断片”(马西娅·波因顿) 306·20世纪的艺术和时间(唐·埃兹)
448·译者致谢
UMBERTO AC KNOWLEDGEMENTS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任何国际性展览的实现都必须依靠一
罗尔·米切尔森、理查德·帕金森、尼
史博物馆)、彼得·霍厄德、阿妮塔·赫
作人员中,我要感谢此次展览的项目主任
些机构和个人的合作与支持。最显见的恩
尔·斯特拉特福德、戴维·汤普森、克里
尔勒(剑桥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
埃莱娜·米切尔——他无疑“给孩子穿上
主是那些借出其藏品的个人和机构。没有
斯托弗·沃克和迪夫里·威廉斯;大英图
赫斯特·希格顿、丽贝卡·霍萨克、约
了衬裤”——还有乔纳森·贝茨和格洛丽
这些恩主的善意,也不会有此类展览。此
书馆的贝思·麦基洛普、帕梅拉·波特、
翰·莱弗蒂(国立物理实验室)、杰
亚·克里夫顿,他们为许多复杂的钟表和
外,任何规模的展览都有赖一大批学者和
安妮·罗斯、弗朗西丝·伍德和苏珊·惠
伊·利文森(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仪器写了说明。还要感谢简·本多尔、
保管者的工作与建议。像《时间的故事》
特菲尔德;国立艺术馆的尼古拉斯·彭尼
珍妮弗·马林(伦敦的犹太人博物馆)、
舒基·比林、玛丽亚·布利辛斯基、尼
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展览更是如此。这
和加布里勒·菲纳尔迪;科学博物馆的尼
怀康特·米德尔顿(伯里·圣埃德蒙斯
克·布思、露西·库克、克里斯·格雷,
本图册所显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
尔·布朗和德里克·鲁滨逊;泰特艺术馆
镇庄园博物馆)、罗伯特·H. 迈尔斯、
索菲·李、阿拉斯戴尔·麦克劳德和维
了任何单个人的视野。展览的质量直接反
的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斯蒂芬·迪赫
艾莉森·莫里森-洛(苏格兰国立博物
基·诺顿,他们付出很多时间帮助确保展
映了那些与我们分享其时间和专长的人们
尔和杰里米·刘易森;维多利亚和阿尔伯
馆)、迈克尔·奥汉伦(皮特·瑞沃斯博
览成功。还要感谢展览设计组,约翰·罗
在知识上的慷慨无私。我首先要感谢这本
特博物馆的菲利帕·格兰维尔、罗斯·克
物馆)、菲利普·佩尔蒂埃(法国国立非
内因、赫尔曼·勒利和伊莎贝尔·瑞安;
图册的所有撰稿人。感谢你们的准时,感
尔和德博拉·斯沃洛;沃尔堡学院的尼古
洲和大洋洲艺术博物馆)、哈特穆特·佩
以及卡伦·威尔克斯和在梅里尔·霍尔伯
谢你们的毅力。我特别要感谢那些还为展
拉斯·曼和约翰·珀金斯;维也纳艺术史
佐尔特(德国博物馆)、杰弗里·奎尔特
顿出版社的人员帮助出版这本图册。最
品说明提供了帮助的作者,尤其是迈克
博物馆的西尔维亚·费里诺·派格登和卡
(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图书馆和藏馆)、
后,我把最衷心的感谢留给我的丈夫、全
尔·洛伊教授、西尔克·阿克曼、肯·阿
尔·舒茨;在柏林的国立博物馆美术展馆
鲁道夫·施密特教授、马丁·肖恩、洛伦
力支持我的戈登·巴拉斯,他不但始终体
诺德、埃利·德克尔和乔伊·亨德利。对
的扬·克尔希和埃里希·施莱尔;纽约公
茨·泽利希(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德
贴和理解,还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查证
于其他许多帮忙准备这本图册的人,原谅
共博物馆的米米·鲍林和艾丽斯·赫德
斯蒙德·肖-泰勒(达利奇画廊)、安东
中国诗歌、祖先图卷、寿老法宝和形像的
我仅仅列出他们的名字,但我同样由衷感
森;以及驻伦敦西班牙大使馆的阿尔韦
尼·谢尔顿(霍尼曼博物馆和公园)、 卡
难解细节:Chang Ming Bai Sui(长命百
谢。他们是皇家收藏的休·罗伯茨和卡罗
托·阿萨先生阁下和拉蒙·阿瓦罗亚先
林·斯蒂芬斯(美国国立历史博物馆)、
岁)!
琳娜·德吉托;大英博物馆的罗伯特·安
生。我还要感谢西尔维奥·贝迪尼教授、
凯·萨顿、玛丽-埃莱娜·泰尼埃(法国国
德森、理查德·布勒顿、约翰·彻里、蒂
肯拉德·范·克里姆普尔、戴维·科尔文
立图书馆)、道奇·汤普森(华盛顿的国
姆·克拉克、安妮·法勒、安东尼·格里
先生阁下(驻布鲁塞尔英国大使馆)、戴
立艺术馆)、詹姆斯·瓦特(大都会艺术
菲斯、维克托·哈里斯、蒂姆·希尔林、
维·科丁利、C.P.E. 德肯(博曼斯-范·贝
博物馆)、迪特里希·怀尔丁 (埃及博物馆
彼得·希格斯、乔纳森·金、罗伯特·诺
宁根博物馆)、约翰·克里夫、彼得·戈
和纸莎草纸抄本藏馆)及卡拉·扎里利(锡
克斯、约翰·利奥波德、约翰·麦克、卡
斯内尔、斯蒂芬·格雷泽(巴塞尔的自然
耶纳国立档案馆)。国立海事博物馆的工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
序言:鸣 时谢 间
时间的故事
8
鸣 谢
9
前 言
在第三个千年的前夕,格林威治的国
我们非常感激在此次展览筹备中所得
立海事博物馆和皇家天文台理所当然应该
到的全部帮助。我们主要的赞助方摩根大
主办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的国际性主
通,自始至终非常慷慨、富于想象力和建
题展览。在许多人看来,“时间”和“格
设性。没有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质量承诺,
林威治”几乎是同义词。过去三百年来,
这一展览将不可能实现。来自《泰晤士
不列颠的海上霸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能够
报》、帕米加尼·弗勒里亚和国立物理实
把她的舰船送抵地球非常遥远之处且又把
验室的额外支持同样非常宝贵,每一个都
它们安全地带回来。成功航行的关键在于
给展览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还要
精确计时。事实上,最初设立皇家天文台
感谢许多情愿匿名的恩主的馈赠。此次展
就是为了帮助航行,很大程度上由于它在
览的成功非常有赖于他们愿意在格林威治
这方面努力的成功,它于1884年受任世界
投入,渴望贡献于“时间的故事”。
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今天,地球上 的全部时间和空间都从这一坐标点开始度 量。当新千年开始时,它将于格林威治标 准时间的标准子夜在皇家天文台开始。
理查德·奥蒙德 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馆长
FORE WORDS UMBERTO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泰晤士报》 首次发行于1785年,二百多年来,《泰晤士报》强烈意识到时间。一份争分夺秒汇总出来的日报,错过期 限、编辑失误和读者不满的恐惧挥之不去。一边盯着时钟、一边盯着故事,至少在这方面,《泰晤士报》今天 的工作者跟他们光荣的前辈一致。技术手段有所变化,但对及时和准确的要求没有变。 这自然而然使我们成为《时间的故事》的合作者。钟表的确比不列颠最老的日报有更长的历史,到我们首 次发行时,精确计时的技术已经达到非常完善的地步。但从那时起,我们就热衷于报道计时方面的关键进展, 其中一些收入此次展览。我们也在一篇头条文章中表达了对1884年将格林威治子午线确立为世界本初子午线的 支持。 这则头条论调持重,避开了粗俗的沙文主义。“为了方便地理学、航行学和一般科学”,《泰晤士报》认 为,“很应该有一条通用的子午线”。不过,这条子午线穿过格林威治将是一个永久的纪念,纪念不列颠对计 时、航海、探险,以及对建立一种在海上估测经度的可靠方法有过巨大贡献。或许我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前辈 对不列颠的历史地位非常自信,他无需详述这一点。很高兴我们不仅在赞助“时间的故事”,也在赞助位于时 间之家、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 我们致力于创新,就像这次展览,不但纪念过去的成就,也展望下个千年的新成就。一份报纸要报道已发 事件,但也必须展望仍蜷缩在时间子宫中的事件,并等待着时钟催生它们——将来之时一如往昔。在一个人人 都格外意识到时间的时刻,这次展览从方方面面予以庆祝,我们非常荣幸与之相关。
彼得·斯托瑟德,编辑
帕米加尼·弗勒里亚 “帕米加尼时间的度量与艺术”很高兴与在公认的世界时间之家格林威治举办的这次展览联系起来。 我们公司所植根的弗勒里亚位于汝拉山脉,该山脉所环绕的纽夏特是一个公认的世界钟表业之家。在弗勒里 亚,米歇尔·帕米加尼跟由优秀的钟表匠、设计师、雕刻师、制壳师、上釉师及金匠组成的七十人团队继承了一 项有四百五十年之久的传统,最近十年来,他们已经制造了一些世界上最精致和独特的钟表。 我们的公司建筑在三大支柱之上。首先是向古代表和装饰性时钟的回归,其次是制造受委托的、孤品的钟表 和机芯,第三是创建我们独有的收藏,它们以帕米加尼·弗勒里亚为商标销售。 1995年,山度士家族基金会决定向“帕米加尼时间的度量与艺术”长期投资以支持其目标,即在一个企业 性的商务环境中鼓励杰出的创造、革新和精湛技艺。我们赞助《时间的故事》是更深入地表达这一合作伙伴的哲 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一件新藏品进入了此次展览,正如两件来自山度士家族收藏的藏品(现已捐赠给蒙斯 堡,即瑞士勒吕克勒市的钟表博物馆)。 《时间的故事》无疑将在接下来几个月参观格林威治的数千游客中唤起对钟表业艺术和科学的新兴趣,而 我们尤其希望它将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年轻游客有吸引力。投身于时间的传统及其演进之中,我们感到荣幸。
米歇尔·帕米加尼,总裁 埃曼努尔·费勒,总监 帕米加尼时间的度量与艺术
摩根大通 序 言 :前 时言 间
时间的故事
10
新千年浮现之际,时间尤其令所有人着迷。有什么比“时间的故事”更好的方式来迎接它呢?有什么比每一 天正式开始的格林威治更好的地方来讲述这个故事呢? “时间的故事”揭示了人类世世代代如何度量和感知时间。兼顾科学与艺术,此次展览同时是梦幻的和经验 的、探索的和冷静的、同时是高潮和序幕。 摩根大通是此次展览光荣和合适的赞助方。我们拥有时间:一百五十多年的金融经验。这一储蓄起来的知识 和我们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关键角色,使得我们公司在帮助客户于新世纪里认清他们的目标和志向方面具有一种引 人瞩目的战略优势。
11
句):“相对论预设的仅仅是时间的顺
(round number)非常显眼(那两个零是
时 间
“上
4
“千年虫”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同样
如果时间被设想为对若干状态之有序
的争论出现在17和18世纪、18和19世纪、
相继的准确量度,那么不足为奇的是,在
19和20世纪之交。我敢说在2999年11月,
所有已知文明中,时间的最早度量依据都
我们还会涉及这样的问题。你没法打消
是星辰运动(它既是运动也是返回,或者
它:民众情绪总是能胜过常识和科学,所
说是一种“恒常的周期性显现”)。即便
以,正如我们的祖先在1900年1月1日庆祝
仅仅就此讨论时间,仍然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世纪的开始,我们也将在2000年1月1
是,这么多个世纪以来,人类度量出了
日庆祝21世纪的开始。
年、月、日,但为什么那么晚才度量时和
即便是非常练达的人,面对计算时间
帝制造天与地之前在干嘛?……
一种今天的“大爆炸”理论家们乐于分享
分。主要障碍是欠缺能度量它们的精确的
的玄妙也会晕头。在最近的12个月里,
他在为打听这些奥秘的人们
的观点:时间诞生于确切的一刻;只有从
机械仪器。我们只需看看各种历法体系的
我已经读了好几篇讨论千年截止问题的
布置地狱。” 在这则笑话(虽然带着警
“大爆炸”起,才能谈论“之前”和“之
变迁,就知道即便是把年划分出确切的天
文章,它们把所有的埋怨都丢向可怜的
告,它的确只是个笑话)被一位极为严肃
后”;询问时间诞生“之前”发生了什么
数也非常难。数千年来,唯一可靠的钟表
老狄奥尼修斯(别名“瘦小的狄奥尼修
的作家(他处理最深刻的哲学奥秘之一:
是无稽的。
是公鸡打鸣,而且在一种农业主导的经济
斯”),他在公元6世纪时有了以基督诞生
1
时间)引用前,它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早在奥古斯丁提出他的问题之前,希
中,协调个人与社会生活所需的量度仅仅
纪年的想法。狄奥尼修斯之前,纪年起自
这位作家是圣·奥古斯丁,他《忏悔录》
腊哲学家们也曾处理时间问题。最流行的
是日出日落和春去秋来。数千年来,守时
戴克里先统治或世界开端,算得当然很精
第11卷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探究时间。就
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物理学》,4章
的观念很模糊;顶多,礼拜活动的节律或
确。现在我们知道狄奥尼修斯把基督诞生
因为引用这则笑话,奥古斯丁已经接近了
11节219b1):“时间是有关之前和之后
钟声把日子分成可度量的几部分。
的年份影响深远地搞错了(那该是四到六
的运动的量化量度。”斯多亚学派认为,
而今我们都是一个钟表文明的子嗣,
年前的某个时候,所以实际上第二个千年
时间是世上运动的“间隔” ,他们离亚里
但在如何度量时间方面我们有时仍然非常
在1997年左右就一滴不剩了)。但有一个
士多德不远。洛克则部分地修正了他,他
含糊。对1999年报纸和书店的粗略概观显
古怪的、很不合理的意向是要把另一个错
说时间并不必然是运动的量度,也是“任
示出,当这个千年即将结束时,出了那么
误归咎给他:说是因为他对作为一个数字
何恒常的周期性显现”的量度,因此即便
多书——或严肃或轻佻——讨论一个烦心
的0没有概念——这个概念由印度人传给阿
太阳不在天上运动,而只是加强和减弱光
的问题:最近的千年应结束于1999年11月
拉伯人,数个世纪后才传到西方——所以
照,这一变化的节奏还是能作为一个参数
31日还是2000年11月31日。
他从公元1年开始他的基督教界历史。如果
2
3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没有立即达成一
他采用一个0年,这么说吧,我们今天就没
正很好,它许可了今天非机械的时间度量
致:这个千年当然必须结束于2000年11月
什么麻烦了:第二个千年结束于1999年,
仪器,例如石英钟或原子钟。但他仍把时
31日,正如在十进制中,头十个数结束于
而第三个千年开始于2000年。
间设想为顺序和连续,莱布尼茨或牛顿也
10,下十个数开始于11。藏书家对此比多
要弄清这个想法有多荒唐,我们只需
不会改变这一根本观念。甚至从康德到爱
数人更明白:一旦决定说“摇篮本”的定
假想,如果狄奥尼修斯精通印度数学且把
因斯坦,也没什么将改变它。时间仍然是
义是15世纪结束前印的书,那么很清楚,
耶稣的诞生日确定在0年,那会发生什么。
因果链条的顺序,尽管值得提到汉斯·赖
这包括所有1500年11月31日(而非1499
12个月起,玛丽和约瑟夫将说耶稣“0”岁
* 时间是“任何恒常的周期性显现”的量度。(洛克)
序言:时间
时间的故事
P. I. 吉马尔,通用赤道式环形日晷,1740年(见 124 )
完美地服务于对时间的度量。 洛克的修
UMBERTO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年11月31日)之前印的书。但那些满数
序、而非方向。”
翁贝托·艾柯
12
兴巴赫对相对论的界定(后面还要多说几
* 我们可以度量时间,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知道时间是什么。 13
不行:我们没有也不能那样计算年份的流
一切过去都好像被从将来驱逐了,一切将
驶。一出生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生命的第一
来又都追随着过去,且过去和将来都出自
个年头,没有理由在涉及世纪的诞生时另
现在。可是,奥古斯丁自问,如果过去是
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这些
这篇序言无意提供关于时间问题的全
有想法。再次激起这一恼人争论的唯一用
不再存在而将来是尚未存在,过去和将来
都从未存在),然而我们确实度量时间,
面再现。作者没有获得相应时间来提供这
意是要表明,尽管我们有精密的机械钟或
如何存在?是否这留给了我们一个永恒的
但凡我们说某段时间长、某段时间似乎永
类再现。它只想点出一些困惑的领域。当
原子钟,一旦涉及计算时间,我们仍有可
现在?但一个永恒的现在将是永恒而非时
不过去或它过去得非常快。换言之,有一
谈论时间时,我们的许多困惑显见于我们
能晕头。
间。最后,即便单拿现在来说,我们能说
种非公制的量度,当我们觉得日子乏味和
所采用的语言。当我们说现在是11月21日
事实是,我们可以度量时间,但这并
当前这个月是现在吗,一天、一小时、一
漫长,或当一个快乐的时辰转瞬即逝的时
差10分9点时,我们可能一点都不困惑:像
不能保证我们知道时间是什么,以及公制
分钟、一秒钟,在什么时候是这个月唯一
候,我们所用的就是这种量度。奥古斯丁
天文时间一样,钟表时间令人欣慰。 8可一
化地度量时间是否妥当。让我们回到圣奥
真正现在的部分?一旦他试图锁定现在一
在此实现了大逆转:他让我们记住了非公
旦谈论内在历时,我们总是感到迷茫。
古斯丁。在他对这一问题思考之初,他似
秒的间隙,奥古斯丁就认识到,即便是那
制的量度。时间的真正量度是一种内在的
时间走在我们前面还是后面?这个问
乎与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思想一致,他确实
一秒也可以无限切分为更短的单位,即便
量度。许多世纪之后,柏格森也将比较公
题似乎无稽,其实不然,例如当我们说现
提到,不像永恒,那是固定的 ,一段时
是所有可以想象的时间单位中最短暂的
制时间和我们意念中的时间或“内在绵
在是上午6点时,太阳在我们右边天上某
间之所以长,是由于许多运动的相继,这
单位,它也将非常迅速的从将来转成过
延”。但是尽管柏格森写得很精彩(诸如
处,当我们说现在是下午6点时,太阳在我
些运动在同一段时间内不能被拖延。实
去,它将根本“没有间隙(nullum habet
他的《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尽管将他
们左边天上某处。当然,基于我们面对的
和普鲁斯特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进行比较
究竟是北是南、抑或是升起的太阳,判断
际上他说的是“许多过去了的∕越过我
spatium)”。
6
们而去的运动(ex multis praetereuntibus
所以,正如奥古斯丁所坦言,用可度
令人着迷,需要提醒的是,奥古斯丁走在
会有变化。那么,让我们假设太阳升起时
motibus)”。这一运动之流触动他的是,
量的单位来定义时间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
前头,在整个哲学传统中,他对时间的讨
我们正面对着它:当它缓缓穿过天空时,
它们成了过去的时间。从这一考虑出发,
(11卷23章29节)。他不同意说时间有
论依然属于关于这个主题之非常现代、清
可以说,过去是在我们前面,而即将到来
他开始思索,在永恒中一切都是现在的,
赖于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为什么不
晰和透彻的篇章。
的时辰是在我们后面。我们能因此推论说
无法否认钟表时间可以多么有用,但
我们的文化设想过去在我们前面而将来在
了洛克,预示了兼容机械钟和原子钟的观
是很明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或
我们后面吗?在某些文化中答案似乎是肯
念)陶轮循环的周期性运动呢?不过奥古
许不是在科学中),它与意念和记忆的时
定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过去(我们能够
斯丁走得还要远。在11卷23章30节中,
间缠绕在了一起。在此我们或许应该讨论
亲眼目睹过去),而我们还不知道将来。
他提到约书亚的祷告,“太阳啊,停住”
一下现象学时间(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
不过,一旦审视我们西方的语言以及我们
(《约书亚记》10︰12)。那一刻,太阳
时间观念,它跟客观时间或生物时间、或
谈论时间的方式,就会认识到我们习惯的
和所有的星辰都在它们的轨道上停住了:
关于熵的物理时间并非毫不相干;讨论一
推理恰好相反:我们说完成了前面几周的
但时间继续走。 我们阅读时可能会想,
下那一宣示说所有生物都走向虚空的时
工作,说抛在后面的几个月,说“返回我
这一在太阳停住之后“继续走”的时间是
间。换言之(无需让一个海德格尔来弄明
们的童年时光”。9
什么?或许是约书亚意念(或许也是他身
白这一点),所有人都终有一死。但海德
不过,稍等。我们也说“接下来的几
体)的时间。的确,拒斥了把时间与天体
格尔进一步想要将这一无情的物理、生物
周”,意指某种跟随我们的东西,从后面
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假设后,奥古斯丁立即
时间与一种“规划的时间”(我们获准的
来、而非前面。所以将来在我们后面?此
拿出了替代选择,即时间是灵魂的伸展或
唯一可能性)相结合,询问在接受我们所
外,我们这么说,好像是把将来想成了某
伸展运动。
是,即只为死而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能够
种迟早会到这儿、到我们现在所在地方的
如何生活。
东西,而过去则正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
7
时间的故事
佩特鲁斯·阿皮亚努斯,“平面天球图”,取自《天 文学专论》(见 030 )
奥古斯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度量的
序言:时间
利用一切物体的运动,甚至(在此他预示
UMBERTO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而时间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时间中,
5
14
* 将来肯定应该是我们迟早将去的地方,而不是将到我们现在这里来的 某种东西。
了,且他在下一年年底将只变成1岁?显然
15
一头熊,熊流着血、躲在洞里。Ug想追
童年已去(即离这里很远)。这些说法变
进洞里干掉它。但是我记得数月前,Ig曾
换之不可理喻超出想象:即便可以用空间
经打伤一头熊,他急躁地追进洞里,熊
词汇来看过去和将来,将来肯定应该是我
在洞里不知何故来了劲、杀死并吃掉了
们迟早将去的地方,而不是将到我们现在
Ig。我想向Ug提醒这件事,但是,要这么
这里来的某种东西。同样,我们应该说离
做,我得能说,我记得一个过去的事儿,
开我们曾经所在的过去,而非过去离开了
可我不知道任何动词时态或诸如“我记
我们如今所在。
得”这类观念。所以我说,“艾柯看见 10
熊”。Ug和Og显然认为我瞅见了另一头
里有一个聪明的思维实验,我们可以借
熊,他们很紧张。我让他们重新放松:
用:假想我在一个非常原始的部落中生活
“熊不在这儿”。现在他们觉得我简直是
了一年,我很粗略地懂他们的语言(诸如
在紧要关头扯后腿。我继续使劲:“熊杀
一些物体和简单动作的名称,一些动词
死Ig”。但他们回答:“不,Ig死的!”
不定式、专有名称,但没有代词)。我
或许现在我应该放弃,让Ug去死。但我
与Og和Ug一起出去打猎,他俩刚刚打伤
尝试了视觉的而非口头的解释。一边说
在德里克·比克顿的《语言的根源》
UMBERTO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说“时候到了(即到这里了)”和我们的
“Ig”和“熊”,一边指戳自己的头或心 或胃(觉得记忆放在这些地方)。接着我 在地上画了两个形像,指称他们是“Ig” 和“熊”:在Ig后面,我画了些盈亏不同 的月亮,希望他们把这看成是“几个月亮 之前”,最后我画出熊吃了Ig。我的全部 努力有赖于一个假定,即我的土著对话者 对记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概念。但 是,由于我必须可见地解释这些概念,我 还需要知道对他们来说,将来是在我们 前面还是后面。如果我把熊杀死Ig放在左 边,而对他们来说过去是在右边,那么一 切都完蛋、包括Ug。这是关于过去和将来 的一个有趣事例,生死取决于符号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概 念中,根本没什么东西可以告诉我,我的 对话者对时间的空间概念将是什么样。 类事件不过是各种语言及其差异所抛出来
斯艺术馆
序言:时间
时间的故事
科内利斯·诺尔贝图斯·海斯布莱希茨,虚无画,布 面油彩,1664年,赫尔,赫尔城市博物馆和艺术馆,福林
的问题,我的麻烦(以及Og和Ug的麻烦) 克里斯托弗·克拉维,“重中谕令”(见 069 )
16
当然,有的科学家可能会反对说,这
与一种科学的时间观念毫无关系。的确, 17
一次汤姆 x 和汤姆 X+1 的相遇中,“我”和
我们欠妥的语言能以某种方式影响科学及
“眼睛”总是汤姆X+1。
其时间观念。自从读了赖兴巴赫的《时间
因而,正如刚才对语言表达的讨论所
的方向》,我对于科学的(不粗浅的)时
表明的,在日常语言中时间与我们的形体
间观念久已感到一种准宗教的虔信。这本
联系着,我们根据离自己身体的远近来想
书告诉我们,我们经验到的宇宙不仅包含
象时间,我们的意识决定着时间,这里也
着“开放的”因果链条(A导致B、B导
一样,我们从自己身体所在的视角来领悟
致C、C导致D,如此以至无穷),也包
时间和它那些悖谬之处。
含着“封闭的”因果链条(A导致B、B
不过,我们越想越觉得,事实上至少
导致C、C导致A)。在一个封闭的因果
在机械钟表发明前,人们使用的所有“钟
链条中,我可以回到过去,见到我尚为少
表”都以它们的方式与我们的身体所在相
女的祖母,娶她并成为我自己的祖父。
联系。我们依据可见的星辰运行和太阳
这样的旅行在我们的世界上可能永远
“升”“沉”来度量时间,这些运动只存在
不会实际发生,但它们当然会出现在科幻
于与我们视角的关系中(的确,客观而言当
小说中,相关读者不由自主会这样来设想
然是地球在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一点、也不
时间,即在一些世界里“时间之箭”可以
真的关心)。即便是钟表时代之初,我们仍
折回。我们如何才能构想这样一些宇宙?
想把那些毫无人性的野兽吸收进我们体内:
为了理解关于它们的小说,我们必须想象
18世纪提供了无数例子,优秀的诗歌将钟表
它们。我们如何才能想象它们?
描述为有着尖利牙齿的怪兽,咀嚼秒或把它
作为例证,让我们看一下在电影《回到
们像音节一样吐出来。但我们肯定永远不会
未来》中的情况。把故事压缩到它的要点,
发现某种方式,能把今天的原子钟或甚至我
1
想象一个人叫汤姆 ,他去往未来、到达时是 2
1
汤姆 (一个比汤姆 老几个小时的汤姆,就 1
好像汤姆 从巴黎出发,经过7个小时到达纽 2
2
约后是汤姆 )。但现在汤姆 及时返回,并 3
1
且作为汤姆 ,他的返回比汤姆 最初的出发早
们电脑屏幕上的钟表人性化。 为什么我们害怕“千年虫”——一种无 人性的生物,被那两个0迷惑,无法觉察正 走向它的新千年,糊涂地以为它被突然扔
让·当,祖母之吻(见 246 )
时间。 7. “走”:又一个空间的比喻。
1. 奥古斯丁,《忏悔录》,11卷12章14节。
8. 对于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八十天环游地球》
回了1900年(甚至无法,尽管是错误地,觉
2. 注意,克吕西普(Chrysippus)的这一定义里,“间
中的菲利亚·福格(Phileas Fogg)来说则不那么令人欣
几个小时。汤姆 与汤姆 在过去相遇了,后者
察到1900正从它后面赶上来)。然而我们不
隔(interval)”并不意味着“两事物间的一段真空距
慰。福格发现,在回伦敦时,他所想的11月21日对于其
正打算直奔未来。汤姆3现在决定跟上汤姆1、
必担心。我们将永远不会停止从我们身体
离”:希腊词是diástêma,该词用于音乐的间隔,即两
他伦敦人来说是之前一天。他向东环游地球,追上了一
个音之间的“关系(relation)”;所以不是一种“间
天,所以在他打赌期限之前的11月20日回来了。这就是
返回未来,并且作为汤姆4,他的到达比汤姆1
的角度来设想时间。毕竟,当观察和感觉
断(gap)”或静默,而是一种耳朵能听到的“充实
格林威治和180度子午线的力量!但在历史上只发生了
(filling)”。
两次,一次是麦哲伦的船队,它们向西航行,所以少了
3
1
2
(作为汤姆 )的到达早几分钟。
3. 《人类理解论》,2卷14章19节。
一天,一次是福格。从那以后我们长了一智:如今,在
表。仅仅试着做几个俯卧撑或跑下楼或跳
4. 汉斯·赖兴巴赫(Hans Reichenbach),《时间的方向》
那条要命的子午线旁庆祝1999年11月31日之夜,只为了
况。但是读者做到了,通过始终认同一个
过一道障碍,你就将很快认识到时间已经
(The Direction of Time),伯克利和洛杉矶,1954年,
可以在这条日期变更线的另一边再次庆祝它,那会是媚
特别的汤姆——数字最大的汤姆:从他的
过去了,因为你也有过20岁。我们终有一
视角去看所有其他汤姆。在这个故事的电
死,何其幸运!我们可以始终掌控时间。
时间的故事
影版中,观众认同的还是这个汤姆,好像 他肩上正扛着摄影机。简而言之,在任何
42页。
9. 诸如此类关于我们时空隐喻的有趣观察,见拉可夫(G.
里皆有择取,但他也浸染斯多亚哲学。这些联系属于一
Lakoff)和约翰逊(M. Johnson)的《我们生活中的隐
项对(近乎)2500年来时间思想的论述,一篇序文没法 彻底涵盖。
英译:罗伯特·戈登
俗的典范。
5. 关于永恒观念,奥古斯丁从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者那
6. 注 意 , 这 里 也 一 样 , 一 个 空 间 词 汇 被 用 来 指 示 一 段
喻》(Metaphors We Live By),芝加哥,1980年,9页。 10. 德里克·比克顿(Derek Bickerton),《语言的根源》
序言:时间
自己每天都老一些时,我们也是自己的钟
满有理由预期,读者可能无法搞清状
18
UMBERTO ECO :TIMES
THE STORY OF TIME
实验的目的并非要表明我们粗浅的想法和
(The Roots of Language),安阿伯,1981年,270页。
19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创造 T h e C r e a t i o n o f Ti m e 并非所有文化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或体验时间。显然,自然 界中有一些现象——诸如月圆月缺、昼夜交替、星辰升降和四季 更迭——支持将时间看作基本上是循环的。但也有一些生命事 实,诸如身体的衰退和老化,倾向于支持时间是线性的、甚至是 在单一的方向上运动,从过去经过现在直到将来。多数社会所构 建的时间度量体系都兼容了时间的循环和线性两面。但分配给两 者的确切比例却大不相同。此外,似乎地球上几乎每个主要文化 都对时间是什么有着独特的理解。 探究不同文化关于时间的多种设想,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考察 它们的创世神话,以便确定时间在这些神话中所扮演的角色,并 且点明这些说法以何种方式支持着更广阔的、关于宇宙如何运作 的理解。例如,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时间的线性似 乎占主导,这些宗教都向《创世记》首章的开放线性寻求其关于 上帝如何创造宇宙的模式。在其他文化中,时间的循环性占主 导,那里的诸神没有抽离人世的倾向。在这些文化中,诸神与人 类的关系往往服从于一种相互的默契,世界的持续存在——包括 时间的延续——有赖于人类乐于扮演其角色。例如北美南部的纳 瓦伙人,他们相信只有人类可以干扰自然的平衡。在这些社会 中,某些定在每年专门时间的仪式帮助确保时间的延续。这些仪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20
印度人(拉贾 斯坦邦斋浦尔 城),毗湿奴 化身神龟俱利 摩(见 014 )
式大多包含着再现创世的最初过程。 21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创造
早期基督徒不仅是《旧约》叙述结构的继承者,也是有着苏 格拉底式追问的希腊传统的后裔,他们相信只要知性足够严谨, 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一个萦绕在他们心中一千多年的问题涉及时 间的创造。在早期教父看来,问题的要点是:上帝何时创造宇 宙?他在时间中创造吗?抑或他必须在创造物质之前创造出时空 母体?一个主要麻烦似乎是《创世记》的开放线性中相关事件的 顺序。正如可敬者比德所说,如果世界于3月19日开始,那么时间 本身不可能在3月23日,即上帝造出太阳之前开始。或者如一位后 来的评论者所说:“……造出太阳之前,没有时间或时刻,因为没 有东西可以造成阴影,时间或时刻藉此才能被度量。” 数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之后,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认定 了正式的教会教义,上帝从虚无中同时创造出“所有精神的和肉体 的、天使的和世俗的事物”。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尝试确认世界何时 被创造。如果世上全部事物都在时间中被创造,那么肯定有一个宇 宙开始的特定时间。 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家们还相信,在时间之初肯定有一种特定的 恒星和行星布局。这一布局作为“初始天宫图”为人所知,图中的 所有行星都被摆“在”宇宙初创那一刻特定的黄道十二宫中。“初 始天宫图”的结构依地中海的不同文化而有差别。那些在春天开始 其宗教年份的文化倾向于相信,当宇宙被创造时,太阳在白羊宫。 那些在夏天开始其年份的文化,例如埃及人,倾向于在他们的“初 始天宫图”中突出狮子宫。 尽管有这些争论,对《创世记》头几章进行阐明的历史相对平 淡。艺术家们很早就发现,阐明创世过程那最初的六天,最好的办
一些较早的印刷本《圣经》按事件的叙述顺序呈现了
法是采用人们或许会称之为“连环画”的形式。他们采用类似的形
《创世记》的头几章。这一将《圣经》图解编辑起来的所谓
式来表现每天的创始行动——创造光明和天地,创造水,创造植
督徒时代以来的插图手抄本中,从此直到文艺复兴及之后,
“连环画”设计,首次出现在大部头的装饰性全集和早期基
物,创造太阳、月亮和星辰,创造鱼类,创造兽类,以及最后创造
它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宣传手段。在这个手绘版本中,创世头
男人和女人——该形式呼应着文本重复的节奏。每幅图景的中心形
亚当和夏娃。
六天的行动被分配了两页版面,始于“要有光”,终于创造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22
001 意大利人 《圣经通俗故事》 彩图印刷本(威尼斯:阿默高的亚当,1471年) 曼彻斯特,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曼彻斯特大学
23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像都是父神,通常,他情态和配景的微弱变化决定了事件的展开。 行动是连续的。默契在于人们把这个系列“读作”从一幅画推进到 另一幅。 需要注意这一事实对于人们的时间记录意味着什么。在所有这 些早期印刷本《圣经》中,这些图片的节奏所依据的预设是,当我 们从一幅画面转到另一幅时,时间在推进。如果图片的顺序被打 乱,叙述将不再有任何意义。这里也有一种隐约的评价,即随着一 天转入下一天,发生了某种推进。这暗示着创造人类是上帝最后和 最好的行动。这些图片可能很简单,但它们掩藏着一整片涉及西方 时间观念的理解——事件如何在时间中运动和发展;时间本身如何 随着不同的行动而像是在前行;一个事件如何看上去像是出自此前 的事件,诸如此类。因为一切存在都是上帝意志的显示,所以没有 无原因的存在。
002 意大利人 《符合罗马教会神圣仪 式的主教典礼书》 印刷本(威尼斯:吕 克·安东尼奥·琼 塔,1520年9月15 日) 伦敦,大英图书馆,印 刷本部 基督教会继承了一个 观念,即宇宙开始于春 分,那时太阳看起来像被 放置在白羊宫。绘画、雕 刻、手抄本和印刷本中出 现了无数“初始天宫图” 版本。在与描述天主教教 会神圣仪式的这卷书相配 合的木刻画里,父神被表 现为正把一个微笑的小太 阳直接放入白羊座。这里 的人都熟悉“初始天宫 图”的意象,并且会把画 面理解为父神在时间中创 造宇宙。
罗达《圣经》给出了《创世记》头几章的浓缩形式——从光暗分开到亚当受诱惑和堕落。光暗 分开体现于两个人格化形像:深肤色的“夜”和浅肤色的“昼”。在“夜”下面是罕见的“深渊” 形像——被描绘为以水为体、面色阴沉。书页中央的大圆圈或许表示上帝“在深渊表面划出圆圈” (《箴言》8︰27)——被分割开的圆圈是一个圆规画出的形状。它或许也表示了宇宙分为四大元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24
的预设是,任何读这本书
003 西班牙人(圣佩雷·德罗达) 罗达《圣经》 犊皮纸上硬笔油墨,11世纪上半期 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Ms Lat. 6. fol 6r]
素——红蓝色调代表着气、火、土、水。
25
构、去计算、去度量、去命名。在整个古代地中海,通过度量行 为造就宇宙的造物主-上帝形像似乎是一个文化上的定数。例如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描述了德木格(Demiurge),一个通过 测量行为从混沌中塑造出理性事物的创造力量。在《旧约·智慧 篇》中,父神的手被描述为“能从无定形的原质中创造世界的
《宇宙》,取自安敦的 霍诺留的《物理入 门》 羊皮纸上蛋彩油墨,12 世纪中期 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Ms Lat. 6734. fol 3v]
《经院学术史》,穆兰 的居亚尔著 犊皮纸上蛋彩、金箔和 油墨,1411—1412年 伦敦,大英图书馆[Ms Royal 19. D. iii,part 1,fol. 3v]
手”(11︰18),先知以赛亚(40︰12)问道:“谁曾用手心量
在不少于40幅手抄本
诸水,用手虎口量苍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用秤称山岭,用
插图中,父神被表现为
天平平冈陵呢?”
004 法国人(巴黎)
005 法国人
手持两脚规。《箴言》 (8︰27)中说上帝“在
相应地,在中世纪重要的插图本《圣经》中,父神常被表现为
深渊表面划出圆圈”。此
正在通过度量(用圆规或天平)创造世界。一些学者把这些“造物
种类型的起源可以追溯
主上帝”的形像直接归结为12世纪某些有影响的柏拉图文本的重新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对付世界的不确定性,西方人的根本办法之一是他想要去建
到所谓的“道德化《圣 经》”。这种《圣经》版 本将文本中一些较为难解 的章节“道德化”,或提 供寓意的注解,以向一般 受众解释这些段落的“深 层含义”。这些注解反过 来构成了一种新插图类型 的基础。在为数不多的例 子中,上帝被显示为手持 一副天平,根据在于《智
基督在《启示录》
慧篇》(11︰21),里面
(21︰5—6)中有言:
说他依据“尺度、数目和
“我是阿拉法,我是奥米
衡量”创造宇宙。在有些
伽,我是初,我是终。”
插图中,我们看到上帝伸
对于多数基督教哲学家来
出一两根手指——暗示着
说,这两节昭示着时间的
计数行为的画面设计。
终结隐含在时间的创造 中,以及宇宙是依照一个 计划而被安排,人的精神
《蒙彼利埃圣
的观念中创造出有形之物。
可以理解该计划的某些方
经》,12世纪,伦敦,
然而对于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艺术家和诗人威廉·布莱克来
面。12世纪早期,安敦的
大英图书馆[Ms Harley
霍诺留在他《物理入门》
4772. fol. 5r]
说,这一用度量来从事创造的上帝形像是个毒咒。他在《欧洲:先
一书一幅题为《宇宙》的
* 亨里克斯·恩格尔
知书》中的著名形像似乎是基于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一段,其中
画中试图阐明,善好、公
格拉弗,《神圣象征中
正、美德、理性、本质、
的福音之光》(科隆,
神之子基督对通过度量创造世界负有责任:“上帝手持的金圆规,
生命、智慧,这些指导原
1655—1659年),大英图
/出自他永恒的府库。/他以之规划宇宙,/及所有造物。/他用一脚定
则如何发动了世界的全部
书馆,印刷本部
中心,/用另一脚划过茫茫幽深处。/他说:‘伸到多远,你的边界
历史。这些原则决定了无
* 大阿尔伯图斯,
定形的原质在时间和空间
《哲学和神学阐微》(布
作用下造成原因和结果的
里西亚:法封戈的巴蒂斯
布莱克认为这个限制性的神并非为善的力量,而是恶魔。他是
方式。彩画中最后一个形
塔,1493年6月23日),
像柏拉图那样的异教哲学家们的神,这些哲学家力图把限制性的数
像是上帝为他的造物拉上
大英图书馆,印刷本部
学翳障强加给“想象力的眼睛”。对于布莱克,这些“理性”传统
帷幕。上帝是万物的创造
就多远,/世界啊,这就是你的限度。’”(7卷,224—231行)
者,所以时间的终结也在
的代表者是仇敌,他们正在,“永恒固定其体系:借数学之力/赋
他的宇宙计划之中。
予谬误以实体……”(《耶路撒冷》,1章12节2段12—13行)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26
者尤其引发共鸣。斐洛声称,像上帝一样,那一建筑者仅从其自身
另有: *
发现。例如,在斐洛对柏拉图作品的评论中所描述的造物主-建筑
27
险。人们用敌对双方的持续冲突来刻画宇宙。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 角色是犒劳和支持战斗着的诸神,希望自己做得还不错,从而获准 007 弗雷德·史蒂文斯 (“灰松鼠”) 旋环图 沙画(细沙和木碳粉包 裹在玻璃树脂中), 1966年 伦敦,霍尼曼博物馆和 公园[16.9.66/1] 旋环图(Tsil-ol-ni)
存活。在那些循环性仪式居于主导的文化中,这一观念很典型。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主神是马杜克,他通过击败混沌无序的力 量而赢得自己的地位。这些战斗记载在美索不达米亚名为《埃努 玛·埃利什》的创世故事中。一系列崇拜性节日,尤其是那些围绕 着在春分时到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新年的节日,其基础部分是重演马 杜克对抗洪水女神提阿马特。届时可以看到巴比伦国家的统治阶级 表演天庭众神,国王扮演马杜克一角,并供奉牺牲以确保继续克制
的故事通常在纳瓦伙人补
提阿马特无所不在的力量。一旦国王不能或不愿参加这些仪式,就
救仪式的第七天被讲述。
像在新巴比伦末代国王拿波尼德斯(公元前555—前539年)治下所
一个青年英雄顺流而下抵 达一个大湖,在那里他遇
发生的,新年典礼就被延后了。时间真的为王国而止步。或许如果
到了神明,神明传授他耕
有谁是新巴比伦人,他会把这些事件看作是证明:国王没能庆祝新
作的秘密并赐予他种子。 在弗雷德·史蒂文斯的画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在险恶或敌对环境中长成的文化往往把宇宙看作同样充满了危
年,真就预示了文明的终结,正如新巴比伦人所知道的。
中,我们看到四个长条构 成了一个十字,在其中四 对男性(黑衣圆脸)和女 性(白衣方脸)神明或 “yei”分别挨着纳瓦伙 人的四种神圣植物:玉米 (它的穗和叶很逼真)、 南瓜、菜豆和烟草。在画 面一侧,有一位白色的神 明“晨曦使者”,代表东 方。另一侧有一位黄色的 “黄昏使者”,代表西 方。上下各有一位旅行的
006 威廉·布莱克 《欧洲:先知书》卷首插图 凸版蚀刻,水彩彩印,1793年 曼彻斯特,惠特沃斯艺术馆,曼彻斯特大学[D.1892.32] 须发苍苍、有如上帝,手持圆规针对着宇宙成形过程中的混沌,这一形像或许是布莱 克所有蚀刻画中最著名的。可惜它被反复误读。布莱克自己说得很清楚,这一长发多须 的形像并非《圣经》中的上帝,而是尤里曾(Urizen),他自己创造的神话形像之一。布 莱克认为,尤里曾——显然是为了跟“your reason”(你的理性)谐音——体现了理性的 数学方法对混沌的强制。在这里,那一行为可不是仁慈之举;它被看作是对本该自由的 色是要“压制人对无限的感受,把他禁闭在自己五官的狭隘壁障内”。布莱克的尤里曾 是基于他的一种深刻反感,针对希腊哲学,尤其是针对柏拉图——他从其《理想国》中驱 逐了诗歌和艺术,因为它们的想象力不仅对立于、而且破坏了能够凭借称量、度量和计 数建立起来的理性的事实真相。
他显著的驼背实际上是饰 有鹰羽的鹿皮袋子。整幅 构图由保护性的双性神明 环绕,它被视为彩虹神。 它保护画作中恶魔有可能 进 入 的 三 面 —— 北 面 、 南面和西面。由于用他们 自身创世故事里的事件来 在部落或其成员中重建和 谐,纳瓦伙人属于那些视 时间为灵通媒介的文化。 过去的事件——诸如他们 自己的创世故事——可以 作为一种鲜活和疗救的力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28
想象力之严酷和讨厌的限制。或者用安东尼·布伦特的话说,对于布莱克,尤里曾的角
神明,称为B`ganaskiddy。
量被召入现在。
29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08 巴比伦人 创世铭文一 粘土烧制,公元前10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西亚部[WA 93014] 巴比伦人的创世故事《埃努玛·埃利 什》,似乎始于巴比伦第一王朝(公元前 2225—前1926年)。“创世铭文一”描述 了创世的最初运动和马杜克的诞生,他击 败提阿马特,由此从混沌中产生出秩序。
010 尼莎印地安人(北美西北海岸) 渡鸦哨 彩绘木雕,19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人种学部[1976.AM.3.19] 北美西北部的许多大西洋部落都把渡鸦看作世界创造者,因 为他从天国首领那里偷来了光,并为着人类的利益而释放光。他 大多被表现为衔着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他带给人类的阳光。哨 子,比如这一个,通常由首领在赠与庆典期间携带。用哨子可以 召唤渡鸦的力量来帮助部落。在变动时期的仪式庆典期间求告一 位创造神,这支持着一种广泛的信仰,即通过回到时间的源头, 人们可以重新发现“自然的”力量。
009 阿兹台克人 “运动的太阳纪”的象征符号 石刻,14世纪中期至公元1521年之 间 柏林,人类学博物馆[IV Ca 6738; Uhde 1861] 阿兹台克文化相信一系列宇宙演进
011 阿兹台克人 希佩·托特克 火山石,约1500年 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16/3621]
的阶段导致了当前的时代,它是已经 希佩·托特克(Xipe Totec)是春神,他掌管植被的更新和春
如果人类不能妥当地崇拜诸神,当前时
雨的到来。他的主要节庆是在旱季结束的3月。庆祝开始时,一些
代、或“运动的太阳纪”将结束于“运
斗剑比赛提供了献祭所需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被剥皮,希佩的
动”——地震。
模拟者穿戴他们的皮一个阿兹台克“周”(20天),在此期间他 们行乞求捐。穿一张剥下来的皮的象征意义被解释为代表着种子 发芽。剥下来的皮就像种子的死壳,包裹着活的胚芽。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30
出现过的第五个时代或“太阳纪”。
31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12 南印度人
密宗某些方面和佛教的西藏宗教里,双面鼓已经成为一种
013 印度人(孟加拉邦)
身上开始性交),后者就重获生机,并开始摇动他的鼓,
湿婆之舞 青铜,18世纪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1062-1873]
礼器。按照密宗信仰,鼓的两个锥体代表着“林伽”(或
迦梨踏过湿婆的尸体 泥塑,19世纪晚期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方部[OA 1894.2-16.10]
藉此再次召唤出所有生命。这对夫妻生-死-生-死的循
竖立的男根)和“尤尼”(或“自然的三角形”和“子 宫”)两大原则。作为一件礼器的湿婆之鼓由两个人头骨
另有:
构成,切削、合并、头顶对头顶。墓葬的象征意义是“藏 密”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抖动手腕旋转此鼓,系在连枷上
女神迦梨是湿婆的妻子——破坏性的、无所不在的
* 印度人(奥里萨邦),关于须弥山及原始世界的
者。他是永恒能量的体现和显示,在五个方面起作用:
的小锤就会敲打张紧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模拟着湿婆引发
“时间力量”。她皮肤黝黑、满嘴獠牙,挂着一圈人头
宇宙球仪,19世纪,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1)通过展开和流溢来创造;(2)维护;(3)破坏或回
创世的鼓声。
骨,还经常戴着头骨冠。她四只手中的两只通常拎着斩下
[IM.499-1924]
来的人头和连枷。尽管有此外表,她是激活湿婆创造力的
收;(4)通过外表的装扮来掩饰他高妙的本质;(5)通 过化身来施与恩典以接纳信徒。他的形态永远平衡于运动 和停滞之间,体现了神的本质。他是和解了的二元一体。 湿婆四只手中的一只拿着双面鼓,它表示创造——在展开
另有: * 中国西藏人,手鼓,19世纪,伦敦,科学博物馆 [Wellcome Coll.15752]
破坏者。如同这尊造像,迦梨常被表现为踏过她亡夫遇害 的尸体。如此样态的这位女神所代表的东西,或许可以称 为能动的现实原则。湿婆是惰性的、消极的、乏力的。当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在这尊造像中,主神湿婆被表现为舞王、宇宙的舞
的宇宙中,声音是最先衍生的元素。在一种融合了印度教
32
环性对于印度的信仰非常根本。
迦梨踏过湿婆(或者,在一种替代版本中,迦梨坐在湿婆
33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阿兹台克人也相信,诸神需要他们的参与以延续时间。头四次 创世都失败了,因为其居民没有满足诸神的期待。如果当前世界的 人们、“第五个太阳纪”的人们不能对诸神守约,他们也将面临毁 灭。在这里,对诸神守约包括献祭活人,以源源不断地供给诸神鲜 血。 像许多其他文化一样,纳瓦伙人从讲述他们的创世过程中获得 力量,尤其是在险恶或变化的时代。通过吟诵创世故事,纳瓦伙人 触及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这样的根本问题。他们相信宇宙是微 妙平衡的整体,其中敌对的狂暴力量被带入了脆弱维持的和谐。仅 仅人类有能力打破这一平衡,引申来说,人类的职责就是确保这 一平衡受到尊重,当事物将要脱离良好状态时进行“补救”。这一 “补救”靠的是重温他们自己的创世故事和世界的原始和谐。 印度教中当然有时间的循环性方面,但并非时间把人归附于 神。基本的循环是生、长、衰、灭的过程、的法(dharma)。法的 一面不曾也不能失去另一面而存在;许多极有威力的印度神明的形 像传达了这一观念。例如主神湿婆的形像,他不仅是毁灭(tamas) 的主神,还是享乐(ananda)的主神,这对于时间感很根本。这 一二元性可以呈现于美——如呈现于湿婆之舞的景象——或者它可 以绚丽多姿到令观者惧怕。例如在《薄伽梵歌》中,当作为创造者 和毁灭者的毗湿奴向勇士阿遮那显现时,他解释了自己可怕的形 像:“我是不朽、也是死亡……我是吞没一切的死亡,我是未来一 切的本源……我是时间,令万千世界在成熟时消亡,我把毁灭带给 它们。” 在印度教中,人的尘世职责是在他当前生处的尘世境遇中尽 可能好地表现。由于人经历不断的重生,所以他生处的世界将一 次又一次不断重生。对于习惯简略图示的西方人来说,印度教多 神论的包罗万象和层出不穷常常难以把握。鉴于多数一神论宗教 倾向于发现一个回答所有问题的、不容置疑的答案,印度教有其 固有的复杂性。涉及创世的方式和过程,有无数不同的故事。根 本 原 则 似 乎 是 , 宇 宙 的 本 源 在 于 宇 宙 心 灵 —— 它 想 要 创 造 和 行
界都将经历一定次数的毁灭和更新,直到整个宇宙被毁于
宇宙最高创造者和破坏者毗湿奴 硬布树胶水彩,18世纪晚期 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和印度事务处藏品 [Additional Ms 15504(A)]
第311,040,000,000,000个人类年——或梵天一生的第100年
一个新的世界。因而,时间本身是高度相对性的。它并不具有自 身独立的真实性。
1000年等于梵天一生中的一天)。
另有:
动。而这一行动的表现形式,在理论上是无穷无尽的。此外,由 于世界经历不断的再造,像毗湿奴等诸神可能会以其他形式创造
(人类生命的一年等于提婆生命中的一小时,提婆时间的
这幅画仿自南印度一座毗湿奴-菠鲁玛庙中的18世纪
* 印度人(拉贾斯坦邦斋浦尔城),毗湿奴化身神龟
壁画。它表现了《薄伽梵歌》11章所述、显现给英雄阿遮
俱利摩以及一队神明在搅动乳海,约1800年,伦敦,大英
那的毗湿奴。一切曾经有和即将有的世界都包含在他体
博物馆,东方艺术部[OA 1940.7-13.026]
内。他体上每条蛇一样的发鬃都悬挂着一个世界。每个世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34
014 印度人(马杜莱)
35
水塘等等。这幅画表现了由原始巨蛇Yurlunggur造出的河 流和棕榈树。当他追逐神话中的Wawilik姐妹时,他在泥
在一些文化中,创世过程并未归于一个历史上的过去,而是作 为可以称为“活着的过去”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在毛利人和澳洲土
浆中滑过的身体划出了河床并甩出岩石和巨砾。贯穿上下
著看来,过去与现在并存同在。
的锯齿线是河流,圆圈是石头,河流两边的棕榈树被表现 为三角形的扫帚状。作为某种特定祖先的后裔,每个部落
过去是能动的源泉,它解释了事情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因此,
成员都被告诫不要去伤害、杀死或食用他们特定祖先物种 澳洲土著间没有单一的、共享的创世神话。尽管或许
的肉——因为个人和部落所获力量来自那一物种的集体能
创造大地的故事有一种真切的现实性,因为这些故事告诉人们现在
所有氏族或部落后裔的故事都有共同的元素,更为重要的
量。尽管氏族的所有成员都将吁求他们祖先的力量,但只
应该如何生活。部落决心保持这些故事的流行和活力。有鉴于此,
纽带是这些不同群体各自所承的特定祖先。在人类诞生之
有该群体的特定成员受托“记住”祖先的故事。这些故事
前,祖先出现于大地并赋予世界形状。多数祖先的形态取
在所有群体集会中被讲述,并构成了关于所谓“梦之时”
祖先只在过去存在的观念是荒谬的。对于澳洲土著来说,他们祖先
自人们熟悉的野生动物,诸如袋鼠、负鼠、蚕虫。当这些
的绘画的主题。
的活力见证于他们周围的风物景观。山川、溶洞和河流不是祖先曾
祖先活着时,他们沿着特定的路径行进,刨挖土地,造出
The C rea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15 澳洲人,Bininyiwui(Djambarrpuingu 部落) 河流、棕榈树和石头 树皮上色,20世纪 巴黎,国立非洲和大洋洲艺术博物馆[MNAO 64-974]
经生活过的地方,而是他们正在生活的地方。 这种过去的生机性在毛利人那里更进一步。比较基督徒和毛利 人的时间,似乎可以说基督徒对现在的看法着眼于将来,而毛利人 的时间基于过去与现在的牢牢结合。援引新西兰历史学家金(J.C.H. King)的话说:“历史是把我们与过去相连的脐带,它通过解释现 在来滋养现在。除非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作为众多个体也作 为一个民族——否则我们不知道自己如今所在。”对于毛利人,过 去既是现在也是将来的关键部分。用来描述过去的说法是“Ngā wā o mua”。意思是“在我们前面的时间”。由于过去是可知的,它总是 “在我们前面”。
016 毛利人
常是“papa”或者说“地母”)和左右两个辅助形像(所
门楣 都柏林,爱尔兰国立博物馆[1896.747]
谓“manaia”,或者说“蹲着的形像”)构成。地母常被 显示为正在生育死亡女神Hinenuite-pō。一种解释是,地 母生下死神以惩罚人类,并剥夺人类永生的禀赋。而其他 解释把地母视为保护性的形像,她显露的生殖器祛除了聚
和最重要的建筑特色。通常认为该建筑的结构与酋长身体
落访问者们潜在的破坏力。这里所展示的是第二种类型的
和部落祖先有着象征性的关联。例如该建筑的屋脊被看作
门楣,它有两到三个站立并高举手臂的男性形像,由大螺
是部落祖先的脊骨。会堂的前面和门廊关联着毛利人的过
旋间隔开。这些形像被认为代表了森林之神Täne Mahuta及
去;会堂的内部象征着现在和将来。由于毛利人会堂是一
其兄弟,他们被表现为正在分开原始的双亲、天与地(地
个神圣之处,门口作为界线有着格外的重要性。门口最重
母被表现为一条装饰过的地平带,中间有突出的纽,两边
要的部分是门楣,它常常刻有毛利人创世神话的景象。有
各有一个精灵头)。他们这么做是要让光——被表现为大
两种主要的门楣装饰类型。第一种由中间的女性形像(通
螺旋——照耀毛利人的世界。
时间的创造
时间的故事
36
19世纪早期以来,会堂成了所有毛利人聚落之核心的
37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度量 The Measurement of Time 《旧约》中,父神给新造的亚当所指派的头几项任务之一就 是给动物命名:“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正如社会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所证实的,命名是人类 用来界定客体并将它们化为己有的工具之一。计数是另一种工 具。它帮助人类解释和建构自己周围的世界。命名和计数——指 定特征和范围——两者都属于使我们成其为人的基本要素。 人类想要组织时间的历史从史前一直延伸到今天。这一历史 追踪着一些不同需要、不同方法和不同动机的散漫足迹。最初的 动机是生存。通过计算,人们能够理解自然的节奏。不过,似乎 是宗教保证了精确计算的最根本需要。人们相信自然的模式反映 了诸神的意志。通过计算,人们得以接近神圣。对数字本身的组 织以及如何把这些数字应用到被观察的现象,这构成了故事的基 础,该故事是神话和星图、符木和时计、历法和钟表令人眼花缭 乱的陈列。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38
尼古拉斯·普 桑,法厄同索 要阿波罗的太 阳车(见 078 )
39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太 阳 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几乎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都把它用作 主要时计。日出日落确定了一天的白天黑夜这一最基本的划分。我 们环绕太阳的倾斜轨道造成了我们称之为年的时段,并导致了周期 性的季节变换。几乎到处都把温暖的太阳人格化为仁慈的神——疗 救者、给予者和人类的朋友。 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西方,对太阳神的刻画都格外一致。太阳 神通常是男性,且往往永远年青,多被描述为月亮的丈夫或兄长。 他通常被表现为站在两匹或四匹马拉的太阳车上,头部光芒四射、 宛如光轮。伴随他的经常是黎明神,有时是一些时辰的化身。比较 公元5世纪的一尊红像酒樽“轮舆中的赫利俄斯”(见 018 )与吉赛 贝·巴扎尼完成于公元1750年左右的画作“太阳神阿波罗”(见 022 ), 就可以判断该神肖像保持不变的程度。
017 东部印度人(比哈尔) 太阳神苏利耶及其御者阿鲁诺 黑色玄武岩,公元9—10世纪(波罗时期)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IM.109— 1916] 苏利耶常被表现为站在莲花上,双手各持一朵开 放的莲花。通常他还在太阳车里,该车由他的无腿御 者阿鲁诺所驱策的七匹光明马共同牵引。常伴他的还 有四位妻子:知识、王后、光亮、阴影;以及两位随 侍:黎明和黄昏,这方石刻中,她们正在苏利耶的 “前面”和“后面”射箭。苏利耶的装束不是印度 的。这反映出他的形像或许源自希腊,经过一些伊朗 的中介形式传入印度。不像印度的那些主神,诸如湿 婆或毗湿奴,他们永恒神圣的本质通过不同的化身显 现于尘世,次要的诸神随着世界每次接连的再造死去 并重生。
巴比伦神话里的太阳神沙玛什在万神殿所占有的位置,与希 腊-罗马的太阳神阿波罗并无不同。他不是最有权势的神,但他与 伊什塔(金星)和辛(月亮)构成了三联神。跟阿波罗一样,沙玛 什每天都驾太阳车穿过天空。 在印度,太阳神苏利耶坐在马车上穿过天空的形像基于一批最 早的吠陀经书。那时候,太阳神被举为至高灵魂,宇宙的创造者和 地上所有生命之源。或者,援引《未来往世书》,“太阳是可见的 神、世界之眼、白昼的作者。永恒,没有别的神可以相提并论。他 是时间之源。行星、恒星、元素领域、生命、风神火神及所有其他 神都不过是他的一部分。”
018 希腊人(阿普利亚地区?) 红像酒樽,绘有轮舆中的赫利俄斯正从海中跃出 陶瓦,公元前420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部[GR 1867.5— 8.1133,Vase E 466] 这尊酒樽总的主题是新一天的破晓。在酒樽一 侧的中心,由四匹飞马牵引的轮舆中的赫利俄斯- 阿波罗正从海中跃出。他后面是月亮女神塞勒涅,
苏利耶处在所有造物的中心,在“显”与“隐”的领域之间占
横坐马鞍,披风飘过头顶。酒樽另一侧的情节是,
据一个位置。有趣的是,这一看似印度的说法实际上是亚里士多德
有翅并戴冠的厄俄斯(黎明)试图抓住英俊的猎人
宇宙结构理论的转述,反映了希腊思想对印度科学的深刻影响。究
俄斯福洛斯、或称卢西法——晨星——随着太阳亮
其实质,太阳的这一定位反映了所谓托勒密的世界秩序,在其中太
光的到来,他消失于夜空。太阳神旁边和下面,有 一些裸体的小男孩跳跃在波浪中。有些即将跳进海 里,有些从海中浮出。他们表示那些随黎明升沉的
发展,苏利耶的首要地位被更高的诸神取代。尽管如此,一些最重要
星辰。他们在此酒樽上的出现,凸显了这些星辰作
的早期庙宇营造都献给该神。
为时计在希腊人计时中的重要性。参考黎明和黄昏 时星辰的升沉,这是当时所有天文和历法书籍的基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阳居于外层行星和变化衰败的凡俗(显)世界之间。随着印度教的
刻法洛斯。这一对儿右边像是在逃避的小男孩是厄
本组成部分之一。
40
41
在中国,太阳和月亮是夫妻。他们共同象征着宇宙的二元性: 太阳是阳、或男性原则,月亮是阴、女性原则。两位神都是很晚才
太阳和战士 画在野牛皮袄上,1825— 1850年间 伯尔尼,伯尔尼历史博 物馆[NA 8]
的第十五天探访恒娥。夫妻这一规律性的相会和他们的阴阳结合使 满月时的月亮异常光明。
绘画很有名。这张涂绘过
对于大平原的北美部落,太阳舞成了宗教年最重要的活动之
的野牛皮结合了象征符
一。当西方人类学家来研究太阳舞时,该舞蹈已经发展到这样的
色的表现——和取自部落
程度,每个部落都有它自己的变体和自己宣称的庆典目的。尽管如
生活的事件。它或许涉及
此,该舞蹈似乎有过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的目的:该舞蹈或许是作为
到太阳舞仪式的一些方
一种再生庆典而产生——通过让部落与它自身造物的环境重新结合
面。因为该仪式的一个核
来使一切再次更新的一种仪式。这一设想得到下述事实的支持,多
心特征是赞美年青战士的 勇敢,而这幅画关注战争
数舞蹈发生在初夏月份,届时大地丰饶,各部落处在其最强时期。
场景和手对手的角力。分
虽然太阳肯定是地上所有生命的源泉,但这一发现或许并不令
散在构图中的几群记号似
人惊讶,即在那些纬度高到人们数月不见阳光的北方地区,太阳在
乎是被称为“得点计算” 的东西。每个马掌印和每
构图右侧的神龛中。他右手持有环和棒,象征太阳及其环路。他头部上方有三个圆形标记,代表巴比
的工作是保持太阳正常升起,众神施加的唯一限制是,鉴于他能到 妻子的宫里探访,后者绝不能来他的宫里。神羿同意在每个新月后
号——中间对太阳极具特
此碑所刻景象表现了在西帕尔城太阳神庙中对太阳神的崇拜。它显示该神——沙玛什——端坐在
他安排了太阳宫,并赐他永生。他被给予一只鸟来帮助他工作,他
里河盆地的小村庄部落 珀。他在袍服和皮革上的
表现太阳神崇拜的石碑 片岩,约公元前870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西亚部[WA 91000]
吞下了不死药,飞入天庭并在月亮上栖身。众神于是怜悯神羿,给
曼丹部落是位于密苏 之一,其首领是马托-托
019 巴比伦人(西帕尔)
被提升到不朽。太阳神最初是凡人,名为神羿。他的妻子恒娥偶然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21 马托-托珀名下 (北美,曼丹部落)
诸神中常常扮演一个相对边缘的角色。例如对于因纽特人,主要的
个点都表示当年历次战斗中
天神是男性的月精塔尔科克,他关心繁育和道德规范,并掌控着动
被俘获或杀死的马或人。
物迁徙。同样,在北欧神话中,雷神(多纳尔或托尔)和战神(奥 丁)比太阳神重要得多。
伦宇宙的三大行星神——月亮、太阳和金星。神龛外有一张供桌,上置太阳的象征物。此物看来是由 栖于神龛顶上的两位天神所持的绳索固定位置。神龛前有三人,为首的是最高祭司,他用手把国王领 向神龛。浮雕底部的波浪线组合意指天河,四个小圆饰表示四个基本方位。
020 罗马-埃及人 哈耳波克剌忒斯,即幼年的荷鲁斯 石灰岩上色,公元4—5世纪 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1971-993] 赐予生命是太阳的原则,对于他们认为是该原则之 种种体现的各种神明,埃及人似乎有许多版本。阿蒙, 四大创造神之一,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当他的名字 及身份与太阳神拉结合时,开始被看作是埃及全国性的 神。阿托姆,另一个创造神,也被称为拉-阿托姆,代 表落日。在后来的神话中,拉的形像逐渐与下界神明奥 司里斯的形像融合,因为人们相信太阳每晚都经行下 顶着太阳圆盘。哈尔波克拉特斯,孩提时的荷鲁斯,常 被说成是破晓后头两个小时的神,是“拉,地平线上的 荷鲁斯”的一个变体。由于他生于尼罗河的沼泽,开放 的莲花是他的标志——日出的象征。他的生日恰好是12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界。太阳神还联系到鹰首的荷鲁斯,他常被表现为头上
月末的冬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
42
43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23 中国人 神羿(太阳神) 瓷器,19世纪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HMC CD 80/2] 在中国的诸神中,居住在太阳和 月亮上的神地位并不高。许多方面, 他们仅仅是职司,执行没完没了的指 定时间的任务。神羿被表现为一个跳 跃的老人,把他的太阳盘举过头顶。
另有: * 恒娥(月亮女神),19世纪,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HMC CD 80/1]
024 穆斯林(依兹尼克) 狮子太阳盘 蓝白陶,17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方部 [OA 1983.G123] 占星学说里讲,行星“最愉 快”时,它所处方位合乎宇宙受 造时它所占据的星座。例如太阳
022 吉赛贝·巴扎尼
之家(或原住所)是狮子座。
太阳神阿波罗 布面油彩,约1750年 阿默斯特,阿默斯特学院,米德艺术博物馆
“太阳加狮子”的图像在中东和 印度很受青睐。画法一成不变: 狮子侧身站立,背负太阳或一个 以太阳为头部的人。该图像后来 成为塞尔柱苏丹的王室徽章,而
了极其简素的太阳神正在驱策一辆两匹马拉的车。依照传统,
且直到1979年仍作为国徽出现在
一匹马应为黑色,象征黑夜,另一匹应为白色,象征白天。
波斯国旗上。
另有: * 尼科洛·佩利帕里欧,有太阳的马约利卡陶盘,1533年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巴扎尼关于一位年青英俊的太阳神阿波罗的饱满画作显示
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C.2272-1910]
44
45
(偏凉,但仍湿润的季节)、“wurrgeng”(寒冷季节)、
季 节
“gurrung”(炎热干燥的季节)、“gunumeleng”(前季风风暴 季节)、“gudjewg”(季风季节)和“banggereng”(强劲风暴 季节)。强劲风暴季节结束的时候,“蝗虫出动,甘薯成熟”。
地球的南北极轴线有将近23.5°的倾斜。当地球绕太阳公转 时,它保持着这一恒定的倾斜。这是季节变化的基础。在北半 球,当我们在6月到8月间倾向太阳时,我们的夏季就到了。天文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澳洲卡卡杜地区的土著有六个季节,它们被称为“yegge”
上,同一时期可以看到太阳穿过巨蟹、狮子和室女宫。当太阳看 似穿过摩羯、水瓶和双鱼宫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的季节则 相反。 一个文明有可能认可的季节数目,极大地有赖于它的气候和它 对天文资料的运用。例如在古希腊——多数欧洲人认为其气候温 和——原本只有三个公认的季节。冬、春和夏,它们的特征分别是 寒冷、湿润和干燥。然而一旦人们观测天象,发现了两个至点和两 个分点(它们似乎将年四等分)的循环进程,认可四个季节的习俗 就产生了。 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区对季节变化之影响的感受比更为靠北的 地区要弱,但这并不是说赤道附近的文化不曾体验和记录季节变 化。多数赤道地区会体验旱季和雨季,有些地区还会体验飓风、 台风或龙卷风季。这些气候变化改变着一个社会的各种活动模 式。苏丹境内尼罗河上游的努尔人将年一分为二:雨季和旱季。 在3月到9月的雨季,部族退到更固定的村庄,并举行许多民事典 礼。在10月到2月的旱季,部族将移居临时营地,年轻人将更积极 地参加渔猎和战斗。旱季是运动和迁徙的季节,雨季是巩固和典 礼的季节。 在外人看来,北极一带因纽特人经历的气候似乎无非是冬季, 是冬季和一闪而过的稍微暖和点儿的冬季。然而,因纽特人自己分 辨出九个不同季节,其表征是他们周围世界的微妙变化和发展。 3月、4月间被称为“avunniit”(早产海豹出生),有别于接下
同意了,条件是她在地下期间必须不吃不喝,才能获准离
强劫珀耳塞福涅 布面油彩,1720年 爱丁堡,苏格兰国立艺术馆[NGS 1784]
开。不幸的是,她吃了六个石榴。最终,哈迪斯让步,准 许珀耳塞福涅每年在地上与德墨忒耳生活六个月;但另外 六个月她必须回地府与哈迪斯重聚。当珀耳塞福涅和她母 亲在一起时,大地享有春夏;当她和哈迪斯在一起时,大
生)。同样,与夏季和初秋对应的三个月被称为“saggaruut”(驯
许多文化中,季节变动都被赋予神话解释。在希腊神
地经历秋冬。亚历山大的画中哈迪斯正在强劫珀耳塞福
鹿落毛)、“akullirut”(驯鹿增毛)和“amiraijaut”(鹿角脱
话里,当哈迪斯劫走德墨忒耳之女珀耳塞福涅时,女神德
涅。前面有一个小丘比特控驭带路的巨犬刻耳柏罗斯。作
茸)。
墨忒耳心痛到让地上所有植被枯萎死亡。唯恐人类毁灭,
品中间部分的装饰框是暗色画,显示了因此次强劫而产生
宙斯命他的信使赫尔墨斯去请求归还珀耳塞福涅。哈迪斯
的四季。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124
来的,“nattian”(正常海豹出生)和“tirigluit”(有须海豹出
073 约翰·亚历山大
125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诸如“兔/鸭”和“花瓶/侧脸”);以及
075 法国人
材的“形像表达”绝不会为难观者的想象
四季 凹版印刷,1987年 私人藏品
对约翰斯本人作品的暗示(影线画法,木纹
四季 大理石,18世纪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1179—1882 to 1182—1882]
力。相反,主要目的是赏心悦目。为此经常
理)。最后,每幅画中都有一个大圆,它似 乎履行三重职能。首先,它让人想到钟面。 其次,它暗指莱昂纳多画的所谓完美比例的
四幅画中,每幅都有一个影子主角(基
“维特鲁威人”。第三,由于圆中手臂位
于对艺术家本人身形的描摹)。不难理解他
置标明了一种明显的进展(春季,手臂举在
对于16世纪晚期到18世纪晚期的独立雕
对每个季节之天气的体验——春雨,冬雪,
一条下摆线的开端,而冬季,这一摆动结束
像组,寓意题材很流行。这些作品中,对题
夏季旅行到海滨。再有是许多对“艺术界”
了),这组《四季》也暗喻了人生四个阶段
的提示:一个蒙娜丽莎像;几个心理谜题
和从生到死的过程。
采用女性或孩童形像。这组作为四季化身的 四个小孩是这种风格的典型。观者很容易就 能凭花环认出春季,凭麦捆认出夏季,凭收 获的葡萄认出秋季,凭披巾和死鸟认出冬 季。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126
074 贾斯珀·约翰斯
127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076 三只鼬
077 安东尼奥·坦贝斯塔
动物标本,20世纪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1977.3193, 1977.3194,1953.457]
《四季》中的“春”、“夏”和“冬” 雕版纸印,1592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印画和素描部[1856.1—12.298 to 301]
四季的天气变化对自然界有显著影响。
寓意表现四季的套图由“每月劳作”的传统发展而来。特别是
一些物种,例如鼬,毛色会随之变化,以便
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雕版印画这一廉价的媒介为一个扩展中的、
在颜色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伪装。随着
贪求的中等阶级提供了家庭艺术品。在坦贝斯塔的印画中,代表每
冬季迫近,白天变短,鼬体内将发出一种激
个季节的神都乘着凯旋的轮舆,环绕着随从,这些随从有助于确定
素信号,它阻止棕色素进入新生毛。鼬将获
每年那一特定时间的特性。春之女神手持花环和鲜花。她的轮舆由
得的洁白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生活的纬度。由
飞鸟、羊羔和微笑的牛牵引。席瑞丝凯旋于夏季,巴克斯凯旋于秋
于英国南部的降雪相对要少,那里的许多鼬
季。冬神是一个老人,画上正在烤火取暖。他的随从是雨水淋湿的
将只获得杂色或者说斑驳的皮毛。再往北,
农民,他们所持旗旛宣告冬季统辖的月份是双鱼、宝瓶和摩羯。
鼬就全白了。鼬的白色冬装被称为貂皮。决
另有:
化”基因似乎依托“X”染色体,由于雌性
* 让·德库尔(维吉耶),从十二月份系列中选出三幅,约
具有双倍的“X”染色体数目,它们变白的
1565年,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2430-1910,CA
可能性也双倍于雄性。
2433-1910,CA 493-1912]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128
定白化的染色体似乎也有性别成分。“白
129
直到1840年代,几乎所有世上的城镇都守地方时间。地方午时 由太阳经过子午线确定。其余时辰依照何种计时体系安排是地方行 为。对于旅行者,这一差异常被视为很大的不便。旅行越远,困扰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机械时间:标准时间
越大。例如,一个习惯于照普通小时计时的英国人,当他抵达威尼 斯,而威尼斯人从日落开始计时,这个英国人如何有望知道现在何 时呢? 直到19世纪,意大利人的一天仍从日落算起。因此,中午近 乎出现在一天开始18小时之后(前一天下午5点或6点日落——随 一年中的时间而变——之后的18个小时)。将中午显示在表盘顶 端,这在钟表制造中是一个老传统——它源自日晷中将中午放在 八字形小时线的中间——所以例如威尼斯人,把XVIII(一天开始 后的18小时)放在他们时钟表盘的顶端(见 160 )。拥有守“意 大利时间”时钟的主要不便是,日落时间在全年不断变化。在实 际中,这意味着意大利时钟必须每隔五到十天调校。每个教区或 城镇都会公告一套时间表,指明这些时钟在哪些天调校,调校多 少,以便确保教堂钟声在恰当时间敲响,且指针在太阳经过地方 子午线时指向中午。 英格兰也有它的麻烦。例如,伦敦和布里斯托尔之间地方时间 的差异是将近20分钟。如果骑马或乘马车旅行,这大概没问题,一 旦采用铁路,若遵循以伦敦为准的时刻表,旅行者到布里斯托尔时 会比当地时间早将近20分钟。 1847年起,铁路采用格林威治平均时间(GMT)作为所有英格 间由表盘上的镂空数字指示,夜间的灯光或烛光
夜间时钟 混合材料,约1670年 法弗沙姆,哈里斯(贝尔蒙)慈善会 [H.082]
会穿透这些镂空数字。表盘上部分镂空的罗马数
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的标准。不过,造成朝向一个单一标准时
字I—III是固定的,表示刻钟。下边旋转的蓝色漆
间的最一致的推动力是1851年的博览会,当时有超过六百万人旅
盘有用于显示小时的镂空阿拉伯数字,小时数字
行——多数是借助火车——来看展览。对于许多参观者,这是他们
在刻钟数字下的位置表明了时间。奇怪的是,这 些时钟的机芯通常能报小时,往往是敲一个相对
第一次体验一个标准时间体系。到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按 照GMT设定,但直到1880年8月,GMT才被采纳为全英国唯一的、法
由于亨利·琼斯师从爱德华·伊斯特(见
大的铃铛。这并非服务失眠患者的时钟。后门处
153 ),他的产品带有大量老师的印记。这座
会有一个小搁板放置油灯或蜡烛,盒子内部会有
八天夜间时钟在风格上近似伊斯特制造的同类时
薄铁皮制成的烟道来导出烟和热量。不难想象,
钟,且日期也相近。它用于在卧室提供时间。时
许多这类时钟烧坏了,留存至今的不多。
定的时间标准。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218
159 亨利·琼斯
219
由将一天划分为四时段的罗马体系发展而来,有着六小时表盘 的钟表于17和18世纪在意大利颇具人气,甚至一些公共表盘也采用 了六小时体系。小时有着正常长度,但24小时中,指针要环形表盘 四次而非两次。这种表盘被认为更易于识读,虽然只有一根时针, 但可以更精确地估计时间。由于这些时钟里的报时系统也遵循六小 时体系(敲四遍1—6),这就节省了相当多的能量。目前这件佚名 的、没有外壳的两天走时座钟机芯,也报刻钟(敲高处的铃铛),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161 意大利人 六小时表盘的座钟 混合材料,约1730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古和近代部[CA1-2191]
且有一个重复功能,按下表盘上VI附近的按钮,它可以报之前的时 和刻。
162 乔治·埃尔加·希克斯 邮政总局:差一分六点 布面油彩,1859—1860年 伦敦,伦敦博物馆[90.276] 这幅油画完美概括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社会对精确计时越来越自觉和着迷的程度,精确计时日益支配日常生活。这 个场景描绘了伦敦圣马丁大街邮政总局的公共大厅。它显示伦敦社会各色人等涌来以便赶上最后一班六点钟的邮车,这 在游客看来是一个景观。1855年以来,伦敦主要邮局的时钟每天都由发自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电报信号校准。
另有: * 标准时间公司,伦德专利同步时钟,约1880年,伦敦,国立海事博物馆[ZBA0673]
160 安东尼奥·卡纳莱(卡纳莱托) 圣贾科梅托·迪·里亚尔托广场风景 布面油彩,1726—1730年 德累斯顿,古代大师画廊[583] “现代”塔楼时钟源自中世纪晚期用于修道院的机械时钟。它的主要 用途是为社区提供时间。它的鲜明特征是一个大的和清楚标示的表盘。可 能很少有人在参观威尼斯时注意到,这座城市几乎所有时钟表盘都依照 “意大利时间”标示,包括安在圣马可广场戴尔·奥洛基奥塔楼正面的著 名表盘。这些表盘中每一个都标示着24个小时,而非更方便的12个小时。 (一般是12点的地方),显示的是罗马数字XVIII。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220
一天的第一个小时位于一般指示3点的地方,即表盘右侧。在表盘顶端
221
惯例。来自25个不同国家的41名代表齐集华盛顿。多数是职业外
怀表,有地方时间表和两个分针 金壳,1847年 伦敦,国立海事博物馆[CH 616]
交家,也有一些成员受邀参加会议是因为他们作为科学家或技术专 家的声望。第一项决议认可了有必要推出一条单一的本初子午线。
这块18K金怀表制于1847—1848年。在这一时期,英伦诸岛地方
第二项决议——非常激烈的争论之后——判定被代表的各个政府将
时间的使用与电报和火车这些新型快速通讯和运输系统的使用之间出 现了严重冲突。到1840年,大西铁路的全部时刻表都采用格林威治平
采纳“经过格林威治天文台中星仪中心的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
均时间而非地方时间。然而全国的地方社区依然按照他们自己的地方
第四项决议确认了通用日的必要性,它在第五项决议中被确定为一
时间对表。因此出现了有两根分针的表,两根分针可以分别设定,一 根按照GMT,一根按照地方时间。它们都环行表盘。表壳背面里面刻
个平均太阳日,“对于全世界,它都始于本初子午线的平均午夜”
有格林威治与一些不同城市和港口之间地方时间的差异表,这些城市
(即始于格林威治),它将从0算到24小时。第六项决议表达了一
和港口都在英伦诸岛和欧洲大陆。GMT被显示为一条中央分隔线,东
个愿望,即这些惯例将扩展到天文和航海日子的度量。最后一项决
边的城市(诸如多佛尔、波洛格内、巴黎、布鲁塞尔和汉堡)显示在 右侧,西边的城市(包括利物浦、牛津、地端岬和都柏林)显示在左
议——一个显然突兀的补充(或许是作为对法国人的某种抚慰,他
侧。出售这块表的武利亚米是女王的钟表匠。
们明显恼怒于失去本初子午线)——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即“所有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1884年10月,国际子午线会议召开,以便为世界确立一套计时
163 本杰明·刘易斯·武利亚米
致力于调整和扩展十进制体系应用的技术研究应重新启动”。这些 应用至今悄无声息。
165 切萨雷·帕斯卡 通用时间确认卡 木头、玻璃和金属,约1900年 伦敦,国立海事博物馆[AST0700] 切萨雷·帕斯卡设计并获得专利的 通用时间确认卡,让使用者能够确 认世界各地的相对地方时间。本质 上,它是一个印在纸盘上的简单 的世界城市及其经度旋转表, 下面附有一个分离的12小时纸 盘。各个城市分别列入东西半 球(分别是圆盘的里圈和外 圈),划分依据的是巴黎子 午线,尽管1884年国际上认 可了格林威治子午线为世界 的本初子午线。实际上,法国 直到1911年才正式认可格林威 治子午线,此前宁可用“国家 时间”,它比GMT快9分21秒。 国的国家标准时区体系。美国已经成功地运作一个类似的
标准北美时区图 纸,1883年11月10日 纽约,纽约公共图书馆,手稿和稀有图书部,威 廉·艾伦纸
国家时区体系,这一事实对于1884年采纳国际时区体系肯
另有: * 美国,《标准时间招贴》,1883年11月10日,纽
这幅地图出版于1883年,显示了查尔斯·多德提议的 美国时区的确切位置。多德于1870年首次提议要有一个美
222
定很关键。
约,纽约公共图书馆,手稿和稀有图书部,威廉·艾伦纸 [P. 88975]
1896年,“国家时间”缩短了9分 21秒(使之等同于GMT),但又过了 15年,“格林威治”一词才实际纳入法 国法律。
另有: * 史密斯父子有限公司,球仪时钟,约1910年,伦敦,国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164 模仿查尔斯·多德
立海事博物馆[GLB0062]
223
The Mea surem ent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166 法国人 十进制怀表 镀金和珐琅,约1800年 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 [OM 112] 这件银壳表制造于法 国采用大革命十进制历 法和时间体系(见 072 ) 之初,它同时指示十进制 的和传统的时与分。表的 左侧显示十进制时间和历 法。跟许多这类两用革命 时期表一样,珐琅表盘表 现了一个女性法国人形 像,她戴一顶弗里吉雅帽 以代表自由,拿着天平以 代表公正。该形像往往表 现为面向并识读十进制表 盘,背对右侧表盘标示的 旧式的十二进制体系。由 于十进制体系只在法国实 行13年,这类表如今非常 罕见。这件样品的机芯无 落款,另外十进制分针也 丢失了。
167 布吕埃尔·艾帕里斯 十进制摆式时钟 大理石、镀金黄铜和珐琅,1795年 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Mn 627]
新的共和历法,一天仍是12个月,但每月分为3个十天周(见072)。十进制体系正式运用 了13年,但从未流行。它最终废弃于1806年。这座时钟为十二进制小时和半小时报时,关 键秒针半秒钟响一下。整座时钟质量极高,有优雅的比例,精美的珐琅表盘和贴片装饰,
时间的度量
时间的故事
这座时钟制造于18世纪末,旨在同时指示十二进制时间和十进制时间,后者于1793年 推行于共和制的法国。一天分为10小时,每小时100分,每分100秒。同时采用的还有一份
是件杰作。
224
225
人们倾向于将虚无画跟16和17世纪的荷兰联系起来,不过,提
The Depic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艺术和时间
示生活中死亡的紧迫,这一传统要久远得多。虚无(Vanitas)一词 出自《传道书》(12︰8)的拉丁译文,文中警示说,“虚无的虚 无,凡事都是虚无”——人在此生的所作所为都是虚无。虚无画有 着同样久远的传统。头骨和骷髅可见于古代希腊墓碑,罗马石棺往 往刻有倚在熄灭了的火把边的小天使,以象征随着死者去世,“光 亮熄灭”。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死亡图像始于14世纪晚期。一种新 的悔罪压力出现在该世纪早些年,与1347到1351年间肆虐欧洲的黑 死病相关的恐怖经历肯定加重了它,看来是受这一压力的影响,关 于骷髅或腐尸的图像很常见,强调着尘世所有方面的转瞬即逝和根 本无意义。 虚无画的基本信息终究还是关于时间。瞬时性就是一种时间的 表现。沙漏所计算的沙粒或钟表无情的滴答声,都在度量尘世时间 的点点滴滴。而每个基督徒的真正目标就是认清这些时间信号的实 质——无谓生存状态的无聊痕迹——并转向上帝之国永恒和超时间 的荣耀。
226 彼得·克拉斯 虚无画——静物 橡木板上油彩,1656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9035-1656] 227 亚伯拉罕·范德朔尔 有若干头骨的虚无画 布面油彩,17世纪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SK-A-1342]
灭的蜡烛。专门指向瞬时性的象征往往会出现,诸如花朵或音乐。时计用来暗示时间的流 逝。沙漏与时间的关联已经确立,但钟表的意义似乎稍微复杂些。像沙漏一样,钟表象征 时间流逝,一去不返。不过17世纪时,钟表仍然物以稀为贵。虚无画中引入钟表,不仅暗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故事
虚无画的风格、构图和内容在其漫长历史中不乏变化,但在17世纪,某些成分似乎有 规律地反复出现。最常见的特征是人头骨,一个人类有死性的明显象征。另外是燃烧或熄
示时间,也暗示一切财富的虚无。
312
313
The Depic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28 威廉·贺加斯
气呼出的是“FINIS”(完了)。散布在他周围的是生活
急转直下,或崇高画作的常用招术,献给阴郁图画的 行家们 蚀刻和雕版,1764年3月 伦敦,大英博物馆,印画和素描部[1868.822.1629]
的碎片:一个翻到最后一页的剧本,醒目的舞台提示是 “Exeunt omnes”(全体退场);一份大自然的破产令; 一个废弃的鞋匠模具;一把断弓,一顶破王冠和一柄秃发 刷;右边有一份撕破并烧着的《时报》;不近不远的地方 有一座毁坏的钟塔,上面的时钟没有指针;还有一家坍塌 的酒馆,挂的招牌是“世界末日”。甚至太阳神阿波罗也 不行了,他的马车散架,马匹倒毙。然而正如附带文字所
之描述为一种“章尾装饰”,这表明他将之看作结尾版
说明的,这一画面不是关于衰竭、死亡或放弃。1757年,
画——它可以用作他作品集的底页。它的作用不只是对贺
埃德蒙·伯克出版了《对崇高与美两种观念之根源的哲学
加斯眼中1760年代英国生活和艺术可悲状态的最后批评,
探讨》,他在书中总结了当时人们所感受到的这些虚无画
也是对他强烈不满的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最后总攻。最直接
的优点,这些画借助阴郁和哀伤的风格,在观者中造就了
的,《急转直下》表现了时间的终结。时间老头看上去
一种崇高感。贺加斯认为这纯属胡扯;《急转直下》的目
不行了,他的烟斗、镰刀和沙漏都已折损。他最后一口
的就是显示,人类成就的毁灭无论如何也不会催生崇高。
欣赏画面的意图。科利尔反复采用的另
有若干信件的错觉画 布面油彩,1703年 莱顿,市立莱肯哈尔博物馆[S.1195]
一个道具是“别插板”,上面钉着一些纸 品——信件、海报、新闻剪报。一方面, 这些印刷品展示了当时生活中小东小西的 悦人图像。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些东西的
17世纪后半期最多产的虚无画画家
性质凸显了占据我们时代的东西有多少是
中,科利尔长于密集的构图,构图中在用
非常短暂的——最新的地理勘察,最近的
画面和文字提及此世之虚无时,往往会指
国王陛下演说,昨晚演出的海报,以及今
涉某个具体的时事。他经常会造成一个场
早梳头用的梳子。人们既可以把这些画作
景,其中一系列奢侈品——球仪、金牌、
看成是随意的写生,也可以——想到作画
乐器——或者放在一本翻到描写圣约翰启
的时代——理解为,科利尔这里真正的信
示录景象的书旁边,或者放在表明此世虚
息是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工艺品和纪
无的画得以假乱真的招贴旁边。这些构图
念品多大程度上其实不过是零七碎八。在
背后的想法似乎是,人们必须超越表象,
一个一切皆短暂的世界上,无物永恒,无
真正“读出”正被呈现的东西,以便充分
物重要。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故事
314
当贺加斯在1764年4月首次宣传他的印画时,他将
229 爱德维尔特·科利尔
315
The Depic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18世纪后半期,虚无画不再流行。那些提醒观者死亡临近的图 像,对启蒙了的、后科学革命时代大胆和自信的男女们没什么吸引 力。尤其在北欧,新思潮消除了人们对死后拯救的关注,将人们的 兴趣引向了自然界的荣耀。也许有人会说,这一时期宗教正统的束 缚放松了,人们逐渐更自由地观察周围世界;但这会错过重点。事 实上,人们开始在受造的世界中寻找神恩的明证。这一变化的一个 清楚征兆是对“瞬间奇迹”重新焕发的兴趣。 一个看英国风景画的路数是,将之看作画家们与如何表现 “现在”这一挑战相斗争的连续故事。成功的风景画肯定会把风 景可辨识的特征与一种新鲜即时的感受结合起来。它肯定会呼应 观者对特定地点的怀念,同时也会传达一种对不断可变的天气 的感受。自然世界从不静止:叶子摇曳、云朵飘动、溪水潺潺。 在英国风景画的第一“阶段”,艺术家们关切规律和模式。第二 “阶段”的代表作放弃了规则手册,留意经验。例如,通过反复 230 亚历山大·科曾斯
描绘天空景象,人们能够再现其效果。第三“阶段”当然经过了
暴雨前,《环境》第20 布纹纸面油彩,1770年 代 伦敦,泰特美术馆[TO 1949]
第一和第二阶段,但感到对真实自然的理解无法通过头脑或眼睛 获得:风景的实质在心中。目标不是再现自然的“外表”,而是 通过绘画唤起“体验”。
18世纪科学革命的明 确特征之一是恢复了对经
231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验主义价值的信念。在牛
新月,或“船都误了,你们就别闹了” 红木油彩,1840年(展出) 伦敦,泰特美术馆[N 00526/TO 7319]
顿时代,自然本身被视为 一系列不变的数学和物理 学原理的对象。解开自然 之神秘的钥匙是观察和试
康斯特布尔和透纳往往被说成是19
们开始发现什么是“真
世纪早期绘画两个不同的面向。康斯特
相”。许多此时的艺术家
布尔是自然的诚挚学生;透纳是诗性天
都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并
才。透纳好像说过,他“调遣颜色,直
着手寻找规律,以确立精
到表达出心里所想”,但现存的无数草
确表现的一套法则。生理
图和准备性速描证明,对于透纳,绘画
学、植物学、地质学、气
绝非对刺激的即时反应。它是个极端缓
象学,以及甚至萌芽状态
慢和深思的过程,每个作品都出自艰苦
的心理学,都在新的绘画
奋斗,精雕细琢,就为造成即时性和自
科学中扮演了角色。科曾
发性的效果。在《新月》中,透纳捕捉
斯是这种表现自然新方法
了构成“即刻”的若干方面。天文时间
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他
显示于新月的出现;一天的时间显示于
232 约翰·康斯特布尔
27幅《环境》中,科曾斯
霞光的效果;潮水的奔涌显示于湿润闪
将自然现象整理为三类:
光的沙滩;童年的消逝显示于奔跑的孩
偶然现象(风、雾、暴雨
子和狗,以及可怕的姐妹相争。
有树的地平线上的云写生 固定在板上的纸,油彩 注明为1821年9月27日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等等),季节现象,以及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故事
验。借助不倦的考察,人
反映一天时辰的现象。
316
317
表现必须有所变化,或者如达利本人所描
软钟爆裂 墨水和铅笔,1954年 佛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萨尔瓦多·达 利博物馆[Dali EL 134.1980]
述的:“在拉斐尔连续的波浪上,他添加 了不连续的血球以代表今天的世界。”对 于达利,20世纪的科学发现意味着艺术家/ 哲学家——他们必须超越实在以便表现真 相——而今面对的挑战是再造宇宙本身的
233 约翰·康斯特布尔
一切。”康斯特布尔没有像多数前辈艺术家那
旷野上的云写生 水彩和铅笔 注明为1830年9月15日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印画、 速描和绘画部[240-1888]
样,只完善一个单一的理想化的天空,他开始
当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始终是达
实体。例如在1951年的“神秘主义宣言”
利知识热情的对象之一。他那些著名的
里他说:“既然相对论取代了直到以太的
“软钟”画是由爱因斯坦相对论直接触发
宇宙基础,将时间拖下王位并带回到早在
的。软钟代表“时间和空间的卡门贝干
赫拉克利特说‘时间是个孩子’时就赋予
酪”,以及我们关于宇宙固定性质的想象
它,且达利在画他著名的软钟时也赋予它
之破灭。在他1945年之后的一些晚期作品
的相对角色——既然整个宇宙似乎充斥这
中,取自拉斐尔和皮耶罗·德拉·弗朗西
一未知和怪诞的实体,既然有爆炸的质能
斯卡的著名形像被重画为好像爆裂或化为
当量(原文如此),除了教条的马克思主
原子。这些直接得自广岛原子弹爆炸所留
义者外,动脑子的人都知道,解决实体问
下的印象。广岛之后,正如人们在达利的
题是形而上学家的事儿。”他这些基于物
《软钟爆裂》中所见,甚至爱因斯坦宇宙
理学的绘画中,最大胆的是1956年的《圣
的相对平静也被打破了。当钟表开始解体
母升天》,画中借助量子力学和关于物质
时,表盘的数字跳了起来。伴随原子弹,
与反物质碰撞的理论来“解释”圣母升
物质结构本身解体了。相应地,对物质的
天。
The Depic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34 萨尔瓦多·达利
以一种近乎科学的意图,研究天空变化着的效 果。他还读了当时的气象学论文,包括福斯特 的《大气现象研究》(1836年)。他的动力如他 自己所声明的:“没有真正的理解,我们什么 都看不到。”对于康斯特布尔,事情的根本在
大约1820年起,康斯特布尔开始画一系列
于知道它如何变化。就此而言,他的云的写生
云的研究。单在1821—1822年间,他就画了不
是眼和脑的一次真正合作——眼睛捕捉某个特
下两百幅伦敦北部汉普特斯·西斯上空的云的
定效果或布局的瞬间印象,大脑提供“如何”
研究。从他自己的写作和评论看,似乎这一
和“为何”,这有助于确定一幅画面,它对于
对云的特殊爱好源自一个许多艺术考虑的结合
未来世代像对于艺术家本人一样,新鲜即时。
体。受一位匿名批评家评论——针对他的画作 《斯特拉福德磨坊》——的推动,康斯特布尔
* 约翰·康斯特布尔,《从汉普特斯·西
他在给朋友约翰·费希尔的一封信中指出:
斯向哈罗方向望去》,1821年9月27日,伦敦,
“风景画家如果不把天空作为他构图的非常重
皇家艺术学院
要的部分——忽视了利用他最重要的助益之
* 约翰·康斯特布尔,《天空效果:中午
一……很难品评这样一幅风景画,其中的天空
东北方向望去》,1833年9月26日,伦敦,维多
不是基调,不是比例标准,不是主要的情感
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印画、速描和绘画部
载体……天空是自然中的光源——且统辖着
[202-1888]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故事
318
另有:
认识到该画中的云的弱点并着手补救。例如,
319
237 罗伯特·劳申伯格
来,构成一个新的和有意义的整体。在1960年代,他开始
苏联-美国展示之三 凹版彩印,1988—1990年 纽约的西艾斯利普镇,艺术出版有限公司
试验混合材料的拼贴画,这种画由转印的照片和汲取抽象 表现主义技法的绘画组成。用罗伯特·休斯的话说:“图 像喧嚣的压力……造成了一份现代生活的清单,一个人脑 中奔放的想象,被快速的、日常的、现实的东西塞的满满
约翰斯在1980和1990年代创作的许多印画和绘画都
劳申伯格所属的艺术家群体,在1950年代深受马塞
的。”它们作为1990年代频道切换文化——其中的一切都
直接联系着他那一套四幅题为《四季》(见 074 )的大
尔·杜尚作品的影响。“艺术”是艺术家所做的东西。在
是当下的、即时的和可无限互换的——不可思议的前兆出
型印画,该作品汇集了一些自传元素,隐喻季节交替及
他最早的一些作品,一些“集合作品”中,劳申伯格以废
现。在一些更近期的作品中,劳申伯格也纳入了一个时钟
其与“人生四阶段”的关联。眼前的这幅印画渗入了让
弃的垃圾碎片建构他的那些部件。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
的图像,它诡异地使这些作品牵连上了17世纪的虚无画。
人想到达利、米罗和杜尚的超现实元素。风格化的人的
艺术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瞬息万变世界中的碎屑汇集起
生活或许是“当下的”,但时钟在嘀嗒。
面部特征分散在图像四个边缘,而一块手表的白色表面
The Depiction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35 贾斯珀·约翰斯 面对手表 凹版印刷(初印稿),1996年 纽约的西艾斯利普镇,艺术出版有限公司
完好无损,挂在一个逼真的钉子上——紧凑、无情,大 概仍在嘀嗒地走向未来。中间陈列着一个“艺术品”, 基于约翰斯自己的艺术商标之一——交叉纹路。这些元 素尽管是私人性的,但也参考了虚无画的传统,因为它 们指向了五种感官,指向了时间过程,指向了在更大的 生死格局中,艺术成就悬而未决的地位——如果“人生 短暂”,接下来真就是“艺术长存”吗?
236 约瑟夫·孔舒斯
力过程——连同鉴赏它的过程——都被认为重要。由于寄
时钟(一和五),英语/拉丁语版(展览版) 混合材料,1965/1997年 伦敦,泰特美术馆[TO 7319]
托在作品本身概念中的想法不会褪色,每个作品都始终鲜 活和及时。例如,孔舒斯在一系列作品中从许多不同角度 接近一个对象的“真实”,《时钟》就是其中之一。时钟 作为一个对象存在着。而时钟的照片有另一种真实:它 兼在当下和过去的特定时刻存在。英语词典对“时间”的
正在参与创造中的景象。古代传下来许多故事,说画家一
定义存在于我们脑海中,且当我们阅读那一文本时得以重
丝不苟地表现对象,以致后来的观者误以为对象是真实
建。附加的对“谋划”和“对象”的定义引导我们去质疑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重要的透视画——马萨乔的
时钟和时间过程之间的关系。孔舒斯将这些片段看作一种
《三位一体》、曼泰尼亚的《婚礼堂》或曼图亚的德泰宫
“语言人类学”的形式。它们独特的性质源自下述事实,
中朱利奥·罗马诺的《巨人落败》——需要观者站在特定
每当下一位观者——带着他或她个人的“文化装备”——
点上以欣赏艺术家意在造成的效果。1960年代中期起,概
在它们对面驻足时,它们都再次重建。
时间的表现
时间的故事
多数艺术家有过这种感受,即那些观赏他们作品的人
念艺术使这一过程更进一步。制作一件艺术品的脑力和体
320
321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体验 The Experience of Time 尽管人类的确耗费大量精力,试图理解时间的本质,且花费 许多日日夜夜,想要完善量化时间的手段,但有些类型的时钟掌 控人类生命的方式是如此基本,以致人类几乎忽略它们。 人体由一系列“时钟”运转,这些时钟调节着人体器官的节 奏。一个胎儿所听到的第一种声响是它母亲的持续心跳。健康成人 的心跳是大约每分钟75次。妇女月经周期的平均时长是29天半,恰 好是一个朔望月的周期。人类的作息模式遵循24.8小时的周期,该 周期被称作昼夜节律。人体中已检测到一千多种不同的昼夜节奏。 例如,细胞分裂在深夜最活跃;肾上腺素的产生在凌晨4点左右最 低,在醒来时达到高峰;我们的肾功能则是在正午最强。 另一种我们都受制的时钟就是老化。依照我们各自的DNA和 异常广泛多样的社会因素,人们以不同方式和不同速度老化。尽 管如此,从降生那一刻起,我们就都置身于一条单向轨道上。总 是试图赋予未知事物可度量性的人类,通过设立专门仪式——每 个都用于凸显特定“年龄”或生命“阶段”——将他们自己理想 的生命期限划分为一些有区隔的单位。与年龄相关的仪式是一种 文化常态;但涉及孩子命名、洗礼、割礼、步入社会、结婚,以 经济因素而有变化。人口总体情况也影响一个人在年龄比例中的 中国人,李家 祖先图轴(见 268 )
位置。由于寿命普遍增长,儿童期延长了,感情成熟期也推后,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322
及体现成人和“老龄”的那些特定仪式,却因宗教、民族和社会
所谓“中年”期也已从25岁移至40岁! 323
伊恩·芬伦
决定节拍。最早的材料记在空白页上,纽姆
歌音乐及其记谱的复调衍生物(诸如平行
符号按照音高或高或低地布置,但没有横线
复音),以及圭多对各种记忆法系统的合
来帮助引导视线(见 239 )。过段时期,逐
并,显然都是同一心态的产物。但在1300
渐增加了横线,直到四线谱变得常见。尽管
年左右,欧洲对时空量化的态度出现急剧
纽姆符号记谱在19世纪得到“改良”和标准
转变。这一过程中,早几个世纪大致的和印
化,但四线谱一经采用就一直保留。早在9
象的方法让位于更精确的度量形式。这一发
世纪就可以找到五线谱,但直到11世纪,我
展呼应着欧洲社会本身的迅速变化,后者是
们所熟悉的版本才自现代记谱法发展出来。
由人口的显著膨胀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造成
阿雷佐的圭多,一位本笃会唱诗班指挥的名
的。大约1000到1340年代黑死病爆发之间,
字,与这一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用五线谱配
欧洲人口翻了一番,老城镇扩展,新城镇增
论是默想或是演奏,音乐都只存在于
无
共有。例如,非洲鼓乐和印度拉加都始终
合一套旨在加快音乐学习或标记过程的记忆
加,世界的范围在扩大。14世纪初,伦敦和
时间中。因此它有潜质成为某种可
是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直到欧洲的人类学
术。基于圣歌“Ut queant laxis”(咏唱于施
威尼斯都有大约9万居民,这是超过之前数
被精确度量的东西,成为一种语言,像所
者试图记录它们。
洗者约翰的节日)的音节,这一系统让所有
世纪的急剧增长。在这种大的城市中心,一
大体上,迫切想要明确音乐的时间及
熟悉这首歌的人都能记住布置在谱线上的音
个新兴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在法国历史学家
间中得到表达。尽管这是所有音乐——从
其他要素(诸如音乐的力度和情绪效果,
阶:“Ut queant laxis Re sonare fibris, / Mira
雅克·勒高夫称之为“一个算计的氛围”中
唐朝的宫廷音乐到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等
或音乐的速度)是西方音乐记谱系统发展
gestorum Famuli tuorum, / Solve polluti Labii
买进和卖出、计算和交换。
等——的基本特征,但借助书面形式尽量
的驱动力。这些记谱系统是由偶尔结合文
reatum, / Sancte iohannes.”
精确量化音乐的冲动却非所有音乐文化所
字说明的图形标记和符号构成的语言,它
与他著作中许多其他东西一样,圭多这
和商业中心。当时,那里的大学已经成了
在最近一千年里变得日益精确和更具规范
套系统基本上是为实用目的。一位歌手可
城市生活方式确定的部分,以致贤达之士
性。几乎任何19世纪晚期或20世纪乐谱中的
以用“Ut queant laxis”旋律来记录所听到的
纷纷进入,他们中的许多人即将作为管理
一页都呈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记谱系统,
未谱写的旋律(给它配上顺序正确的音调和
人员和高级教士而变得显贵。其中之一菲
其中每个音符的节拍、音高和音长都相对
半音),或学习所听到的未谱写旋律(给旋
利普·德维特里被彼特拉克说成是“真理
于其前后音符而得到确切量化。这进而又
律配上写下来的音符)。可能是圭多自己发
之最敏锐、最热切的追求者,我们时代的
结合了其他种类的说明,包括关于力度、
明的所谓“圭多手势”,将音节与音高可视
大哲”,他肯定是当时的文化领袖之一。
重音、速度和演奏方式,以便演奏时达到
地联系起来,或许被他用作工具训练歌手。
维特里受教于索邦,后来是三位法国君主
特定效果。结果就是一种对音乐本身的可
这两项创新共同改变了音乐学习。现在学习
的秘书和顾问,他还是位诗人和作曲家,
见模拟,其明确化的水平极高,实现了所
一年礼拜仪式全部圣歌曲目的平均时间从十
曾写过关于音乐的权威论文《新艺术》。
有音乐记谱的首要任务:即把音乐固定在
年减少到八年,不知道的旋律也能一看就
尽管其中呈现的一些概念已经由其他人构
时间中,表达和描述其历时性存在。
唱。圭多著作的实用侧重截然对立于传统音
想出来,但维特里对节拍和记谱的讨论却
西方传统中最早的重要音乐样式是圣
乐理论,后者倾向于遵从波伊提乌的著作,
极大改善了有量音乐记谱(因而也是作
歌,它保存在数以千计的手稿中。这些手稿
圭多简短地评论它是“对歌手没用,只对哲
曲)的可能性,因为它基于对五个固定音
按照地方礼拜习惯,记录了区域性的和其他
学家有用”。不过,圭多的批评完全是11世
值的识别。尽管维特里的经文歌没留存几
的变体。作为西方基督教会礼拜的正式音
纪的特征。
首,但它们确立了一种新的结构规划,当
洛伦佐·科斯塔,演奏,布面油彩,约1490年,伦
14世纪初,巴黎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化
乐,圣歌演唱于全欧的大教堂、修道院和礼
中世纪早期,所有度量形式分享两个
男高音演唱长音符时,其他声音用快得多
拜堂。记圣歌是用纽姆符号和图形标记,它
特征。它们是由特定任务生发的实际方
的进度,以一种包含了若干节拍重复(称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有其他语言一样,它通过时间推进,在时
敦,国立美术馆
324
法,它们仍是相对近似的。不定拍子的圣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音乐和时间
们指示旋律的进展或相同音高的重复,但不
325
缓和地、甜蜜地连续唱几段,有时人们会
的手部运动外,有时也通过拿长棍子敲击
听到意料之外的应答回音。他们用恰当的
地板或跺脚标记演奏中的时间。这种添乱
表情、眼神和姿势来配合音乐和感情,嘴
为“等节拍”)段落的装饰性旋律风格环
音享受,更别说演奏能力。奥古斯丁明确
的方法也有很长历史。亚当的论文发表后
巴、双手和身体都没有无助于表达歌曲感
绕着它。将维特里的革新向前推进的是法
拒绝把音乐家头衔给予那些只会演奏乐器
几年,当时工作于米兰的作曲家兼理论家
情的尴尬动作。他们吐字清晰,以致人们
国新艺术最重要的大师,纪尧姆·德·马
的人。他自己对声音的美学欣赏,或音乐
弗兰基诺·加富里奥也描述了泰克特斯。
甚至可以听到每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它
肖,他比任何其他14世纪作曲家都要高
操作技巧的提及,表明他认为这些是一门
根据他1496年的《音乐实践》,泰克特斯等
从不会被段落和其他修饰音打断或压制。
产。马肖的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也是当时
根本上知性的学科的肤浅方面。在这样的
同于一个呼吸正常的人的脉搏,它好比一
他们还用了许多其他特殊器械,比我经验
最多样的。他颇多运用等节拍技术,尤其
上下文中,无怪乎所构筑的音乐理论是用
个标有约60—70的节拍器的不变速度。该世
丰富的人会知道它们……”
见于他著名的《圣母弥撒曲》。他也试验
纯粹数学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实质。例如,
纪晚期,第一批作为文字说明的节拍标记
到16世纪末,大规模合唱曲目与各种新
其他结构方法。例如,诗文“我之终即我
旋律音程可被描述为比率,计算比率时要
的实例出现,泰克特斯的速度可以据此增
型歌剧和戏剧作品的表演难度,要求引入
之始”基本上是对该乐曲整个结构模式及
用手指按住弦音计的单弦,拨动手指两边
减。在路易·德米兰的《大师》(1536年)
某种形式的中心协调者。指挥,在其现代
其表演方式的解释:转位的上声部产生男
的弦所产生的两个不同音高间的音乐“比
中,指示这些变化的是单词“apriessa”
意义上,只是用手部动作标记泰克特斯的
高音,也转位的对位声部写得只有上声部
率”对应着弦相对长度的比率。这实际上
(快)和“espacio”(慢),因而不可避
做法之扩展,这在早期关于音乐创制的画
的一半长度,通过重复来完成。贯穿14和
是精致化了毕达哥拉斯的观察,即当用大
免地扭曲了关于一个源于自然现象的标准
面中随处可见(见本书第322页插图)。它
15世纪,高度复杂和巧妙,采用了卡农、数
小不同的锤子击打铁砧时,会产生可有序
泰克特斯的观念。一些后来的节拍变化标
可能也得益于手姿学——另一种在表演中
字、变位词、等节拍,以及其他记谱构思的
分布的不同音高。这将毕达哥拉斯引向一
示,例如“行板”,保留了时间中人的功
用手表示旋律起伏以体现音乐的方法。这
各种音乐结构不断涌现,在迪费、奥布莱希
个重要发现,即对应主要音阶之音程的数
能、节奏与音乐标记之间的关联。有趣且
一古老观念,配合无谱音乐传统达到其最
特、奥克根和年轻的若斯坎·德普雷的音
学比率:2∶1(八度音程)、3∶2(五度
可能颇具意味的是,最早关于速度的文字
发达形式,尤其配合16世纪晚期许多意大利
乐中达到顶峰。若非1300年以来记谱系统精
音程)、4∶3(四度音程)和9∶8(全音
说明,与最早关于力度的说明(见于乔瓦
声乐的表演要求。正如朱斯蒂尼亚尼信中
确性的发展,这些技法将不可能出现。它们
程)。这一数学根据暗示出音乐与其他自
尼·加布里耶利的《轻与重的奏鸣曲》)
所说,晚期合唱曲的精妙要求流动性,要
也暗示出当时普遍把音乐看作数学的一个分
然现象相关,同样也与像诸天和谐这样的
大致同步出现。两者都暗示了,现存记谱
求根据歌词情感不断变换速度。协调的另
支,看作声音中的数字。
哲学观念相关,该观念认为,每个行星都
系统的刻板与一种已经朝增强表现力的方
一个实践困难是由1630年代开始,歌剧来到
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对音乐研究的
产生一个音高,它按照行星绕其环形或天
向前进多时的音乐语言存在紧张关系,尤
威尼斯公共剧院所造成的,它需要在空间
看法与圣奥古斯丁在5世纪的看法相同。音
球运行的不同速度而有不同音高。相信一
其在意大利。错综复杂的词曲对位法往往
分散的各种表演力量间保持一种连续感和
乐跟算术、几何和天文一样,其目的是发
个由产生音乐和谐的数字比率所规范的宇
使文本可理解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蒙
方向感。最初,歌剧表演由键琴指挥(16
展一种对绝对数——控制宇宙的神圣秩序
宙,这也存在于柏拉图世界灵魂观念的核
特威尔第和杰苏阿尔多的音乐将意义和感
世纪起,许多其他种类的器乐和声乐也是
原则——的理解。据此观点,与音乐实践冲
心处,世界灵魂是通过天文弦音计实现并
觉当作风格的原动力,它基本上是修辞性
如此),但由于管弦乐队和合唱队都扩大
突的理论得到了表彰,就因为它提供了关
因而基于毕达哥拉斯比率的物理世界的模
的。这里面的一些观念来自于温琴佐·朱
了规模,诸如大键琴这样的低音乐器被湮
于数字关系——这是和声与节拍的合理性基
型。直到16世纪甚至更晚,这类关于宇宙和
斯蒂尼亚尼对一班著名歌唱家于1580和
没,所以进一步的改良势在必行。指挥首
础——的知性理解。该观点的价值在于它对
谐的想法在欧洲仍很常见,且在开普勒1619
1590年代在曼图亚和费拉拉宫廷之表演的
次采用短棒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这
内在一致的论证,这反过来导致了把抽象数
年的《宇宙和谐论》中登峰造极。
描述:“他们根据所唱曲目的要求,声音
已经很普遍。第一个使用短棒的重要作曲
泰克特斯(泰克特斯,意为“触
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重或轻;现在慢
家是韦伯;在1821年《自由射手》的首演
率先提出了“四科”一词,用来描述学问的
觉”),一种通过手部动作度量音乐的方
下来,以一个轻声叹息稍作停顿,现在连
中,他用“一个非常小的棒子”,完成了
四个主要分支: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法,在富尔达的亚当的论文《论音乐》
唱或分唱一个长段落,现在合唱,现在跳
“对整个乐队的完美控制”。
(完成于1490年)中首次得到详述,尽管这
转,现在用长颤音,现在用短音,或再次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字当作所有合理性之根源的想法。波伊提乌
在这一规划里,音乐研究断然无关于声 326
种做法本身无疑更早(见 240 )。除了无声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 运用诸如卡农、数字、变位词、等节拍的音乐结构之所以可能,要感 谢新式记谱的精确性。
节拍器用于确定一种节奏,且在整个 327
THE STORY OF TIME
1909年的《西班牙时刻》的首演中,它更广 泛地配置在利盖蒂1962年的《交响诗》中,
音乐和时间
该作是为一百个节拍器而写。这个有传统标 题的作品是利盖蒂与1960年代“事件”爱恨 关系的产物,它显然意在讽刺当时的电子音 乐及其对于作曲家、演奏者和听众之间关系 的意味。 静默常被设想为音乐的反面,但事实 上是它的一部分。用静默来表达跟音乐本身 一样古老,但只在20世纪,它才被呈现为不 确定的或任意的(或“偶然的”)作品可 插入其中的背景,或甚至成为作品本身。第 二种类型的范例是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 33秒》,人数不等的演奏者被要求始终保持 静默,他的《4分33秒(第2)》(0分0秒) 是第一种类型的范例。后者由凯奇于1960年 代中期表演,这支曲子需要准备切碎的蔬
作品的演出中维持该节奏。尽管该器械由迪
菜,接着让它们经过榨汁机,之后喝掉;这
特里希·温克尔发明(约在1812年),但继
些动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放大给听众。尽管
续开发其商业可能性的是约翰·梅尔策尔,
作品标题指向一段特定时间,凯奇却不关心
一位精明老道的企业家。梅尔策尔侵吞了温
作品本身持续多久。这些极端的例子反映了
克尔的想法,为它取得专利,并迅速将两百
一种倾向,即想要抛弃偏好图形或“动作”
个样品分发给全欧洲的作曲家。就是靠这件
标记——它们又依靠画面或详细的文字说
1815—1816年间的原型器械——速度每分钟
明——之有量系统的精确性。这些灵活的标
50到160下,贝多芬做他的节拍标记。这些
记法,通常意在借助类比过程而非直接指
标记给后来的学者们造成了相当困扰,不仅
导,来激发表演者的音乐性反应。它们很少
238 伊曼纽尔·德威特
患者。处方对音乐类型和速度以及所用乐器的要求很严
由于作曲家有时会改主意,还因为他的出版
用到确切的音高和时长标示,尽管这些瞬间
谨。例如,弦乐据信在治疗女性相思病方面有效果;鲁特
商往往误解或故意更改他的标示。梅尔策
偶尔会介入。一个后果是,在比换演剧目更
尔1821年进一步改良过的节拍器(速度现已
深的程度上,没有两次表演是完全相同的。
《室内,一位女性坐在小键琴前》 布面油彩,约1665-1670年(1667年?) 鹿特丹,博曼斯-范·贝宁根博物馆[Instituut Collectie Nederland 2313]
是40到208下)成了标准。它在20世纪进一
另一个后果是,这种音乐只有通过把自己从
1650年代,荷兰风俗画家开始喜欢创作给人造成错觉
弦乐器上以规则的间隔演奏特定乐曲,以便缓解官能或性
步改进,以帮助音乐与电影同步,以及录音
所有以往那些寻求在时间中定位声音的符号
的室内景观,或许这幅画的意图就仅在于表现室内。不
方面易兴奋的女性的焦虑。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荷兰油画
时不同层面音乐作品的叠合。为了完成这些
系统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其观念上的目
过,它也包含了与当时音乐观念相关的附属主题。至少从
中,表现年轻恋爱者位于小键琴或大键琴旁边的画作之数
罗马时代晚期起,物理学家和音乐理论家就都相信在人的
量证明,音乐与激情之间的联系被普遍认可;但这些画面
任务,保持节拍器的持续律动是最基本的。
标。在此意义上,这些作品象西方传统中最
脉搏中有一种音乐成份。例如,加伦区别了27种不同的脉
或许是在表现年轻男性或女性想要缓和这些激情的可能性
梅尔策尔的节拍器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器械
古老和最长寿的圣歌一样无法度量,后者在
搏,他解释说:“正如音乐由依循比例的高音低音组成,
却似乎被忽视了。
非常流行,以致在20世纪早期,它本身成为
过去的千年中,每时、每日、每月、每年都
一件乐器;它出现在莫里斯·拉威尔1907—
在不间断地吟唱。
琴、小提琴、吉他、高音里拉琴、小钢琴、大键琴和小键 琴,都被认为对女性的相思病有特效。由于每个病人都有 自己特定的脉搏,演奏专门节奏、音高和进度的音乐往往 会将脉搏带回常态。为此目的,医生往往会嘱咐在适合的
脉搏也由速度、强度或高或低的搏动组成;音乐和脉搏都 涉及一种节奏性间隔模式。”为此,音乐常被医生用作治 疗手段,尤其是针对那些情绪失调——诸如忧郁症——的
另有: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328
约翰·梅尔策尔,贝多芬的节拍器(见 239 )
* 戴维·贝德福德,乐谱《爱之园》,1970年,私人藏品
329
形标记。这些纽姆符号尤其让人想到发展于阿基坦,且在 中世纪早期多数时间流行于法国南部的那种类型。笔录的 纽姆谱首次出现于9世纪,通常伴随着不怎么出名的乐曲。 纽姆谱基本上是一种记忆辅助。为了恰切理解该怎么唱, 需要有经验的表演者指导,他们已经掌握了音调、节拍和
这未装订的一页承载着出自10月1日举行的圣雷米吉乌
各种变化。由于这一时期欧洲的多数音乐都隶属与弥撒礼
斯祭礼的文本。它是无线记谱的绝好范例,里面没有对节
直接相关的一种规定好的吟唱体系,任何经过训练的表演
拍的指示。这个谱子用的是代表音高起伏的纽姆符号或图
者所需要的都不大可能多于最粗略的视觉提示。20世纪的 学者们无法像多数中世纪歌手一样,有十年八载的强制学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39 法国人 轮唱乐谱 犊皮纸上油墨,9世纪晚期或10世纪 索延藏品[Ms 96]
习,他们搞不清楚这些记号所表示的确切音调,以及吟唱 这些音调的确切时长。
另有: * 法国人(?),《早期复调乐谱》,10—11世纪, 伦敦,大英图书馆,西方原稿部[Additional Ms 36881] * 弗兰基诺·加富里欧,《音乐原理》,1480年10月4 日,大英图书馆,印刷本部 * 约翰·塔克,记录比率的笔记本,16世纪,大英图 书馆,西方原稿部[Additional Ms 10336] * 格雷戈尔·赖施,《哲学珍宝》,1504年2月23日, 大英图书馆,印刷本部 * 洛多维科·福利亚诺,《音乐理论》,威尼斯, 1529年,大英图书馆,印刷本部 * 约翰·内波穆克·梅尔策尔,贝多芬的节拍器,约 1815年,维也纳,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 * 乔赛亚·施密德,有复式擒纵装置的袖珍节拍器, 约1840年,德累斯顿,国立艺术馆,数学物理学厅[D.iv. a.315]
240 约翰内斯·奥肯海姆 三十六声部圣歌 原稿,15世纪 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Ms Fr. 1537] 在一些音乐表演的画面中,有可能看出,各个时代的音乐家是如何维持一则乐曲的恰 当节拍。他们或借助手部姿势,或用短棒及其他器材拍出想要的节拍以度量音调。例如, 在格雷戈尔·赖施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哲学珍宝》里,第五卷的开头插图是人格化的、漂 亮的音乐形像,周围是她的艺术的全部从业者。众音乐家里,靠近构图中心处有一位衣冠 楚楚的年轻人,肩上搭着一根长棒。他可能代表了“泰克特斯”,或者说恰当的节拍。文 了指挥用手——一种完全无声的办法——给他的学生们打拍子。清楚展现泰克特斯的另一 幅图像是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的洛伦佐·科斯塔的油画《演奏》(见本书第322页)。在这 类私人演奏会上,音乐家面对听众合唱演出,他们依靠泰克特斯(源于拉丁语,意为“触 觉”)来传达节拍。两个歌手都把手放在搁板上。他们手指的动作表明他们正在给音乐打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艺复兴早期,维持正确节拍的一个办法是用一根长棍反复敲击地面。奥肯海姆的原稿表现
拍子。此外,女性歌手把手搭在鲁特琴演奏者肩头。她正在通过拍击他的肩部传递节拍。
330
331
间期和共振等等)为中医提供了或许是其
连着时间的世纪之末,有人梦想把人体变
最重要的诊断方式。耶稣会传道者,诸如
时间能治疗吗?
为可以永不懈怠的时计。
17世纪的汤若望和南怀仁,他们著作中对中
医学史中的时间
且复杂的历史。这些传统大多认为,宏观和
占星对全世界医学史的影响有一个长久
肯·阿诺德
家间重新激发对脉搏的兴趣。
微观宇宙都是由上天的节奏调谐。这一世界
威廉·哈维对血液内部运动的革命性
观执著地认为,不事先考虑最佳时间的话,
探究让脉搏研究成为17世纪中期科学的重要
不应采取任何人类行动:咨询医师、接受手
方面。哈维的开拓性工作包括度量一定时间
术、用药;甚至选取用于特定治疗的草药,
内的血流量,由此推断出这种血流量只能靠
都有好或坏的时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期
血液循环产生。斯蒂芬·黑尔斯进一步阐述
间,复杂的占星诊断方法得到发展,其中一
了哈维的研究,并试图得到血压的量化评
其无数措置方式到其生物学核心,今
从
并非从来如此。医学和时间之间解不
些方法在今天的辅助性医疗中重新浮现。占
估。身体可被实用地当作一部精微调节的机
天的医学都靠时钟运转。不仅医学从
开的纠缠在19世纪之前很少有迹象。占星
星医学史上的典范人物是帕拉塞尔苏斯,他
器设备,这是在勒内·笛卡尔著作中得到最
业者跟所有专业人员一样,遵循紧紧张张
思想的一些线索有所预示,研究人类脉搏
那不说是晦涩,也是复杂的世界观,依据的
详细阐述的哲学,受它影响,哈维和黑尔斯
的时刻表,而且今天的科学家们相信,人
性质与模式的专家们在医学史上较早地有
是占星时间中周期性的和时间性的星力。帕
的活动标志着一种革新,即将精确度量带入
体本身遵循一种有规律的节奏。现代医学
所阐述,但实际将时间以滴答作响的时钟
拉塞尔苏斯认为,疾病通过在人体内设立朝
了医学领域。另一位明确将仪器观测用于脉
这一时间基础的象征,按例总是挂在医院
形式引入医学生物学核心的,是19世纪日
廷来干扰生命的正常功能,跟邪恶影响对身
搏频率的是“医学数学家”先驱桑托里斯。
病床的尽头——监测病人体温和其他健康
益采用有关仪器制作二维图表的那些生理
体政治所做的一样,两种情况都依据预定的
约翰·弗洛耶爵士进而想要创造一种基于数
指标的图表。不仅保留这些记录标志着医
学家。人们越多地用调谐的精密时计来思
占星时间表。
字、重量和度量的医学,这尤其体现于《医
务人员职业生涯的一种严格规律性,而且
考人体,似乎越有可能发展出延长他们寿
占星医学的信徒总是坚信时间和周期性
图表的横向维度(时间线)本身就证明了
命的策略。现代医学在延长生命方面的成
对于他们学科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较为怀
时间在现代生物体中的地位。
功,带给它20世纪健康护理方面最兴盛的领
疑这类因素的人们,人类生理的一个方面
前现代的医学诊断通常包含各种标准程
持续地表明,人类生命可能多少受到一种
序。首先,医生要听取患者对其情况的自我
规则节拍的驱动:脉搏。西方对脉搏的正
描述。接下来,他们会分析患者总的外观。
式研究渊源极早。记载表明,科斯的普拉
只有在这之后,他们才会做临床研究,可能
克萨哥拉斯是这一课题的早期探究者,他
包括三项进一步的措施:看小便或大便样
的学生,查尔西顿的赫洛菲留斯,更积极
品、检查舌头和把脉。熟练的医生无疑能以
地继承了他的兴趣,后者鉴定脉搏出自心
这种方式获知关于患者情况的有效信息,但
脏,据说他得出了一种对脉搏搏动进行计
这些做法也有助于满足患者对严肃的职业关
算甚至测时的方法。到加伦的时代,了解
切之期望。大体上,越来越科学的了解脉搏
病人脉搏已经被赋予极大的重要性。
的方式对医生的流行做法影响很小。根本性
秒针的专门表来度量脉搏。
传统中医认为,脉搏非常重要,它为
变化还要再等一百多年,届时,技术和观念
“气”的循环提供了关键表征。把脉(一
的广泛革新深刻影响了医学研究者定义人体
门复杂的技艺,要区分几类脉象的力度、
的方式,以及医生关联病人的方式。
世纪,伦敦,韦尔康医学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周培群,《中国大夫
生诊脉表》(1707年),该书建议用一个有
为女性把脉》,水彩,19 史研究所图书馆
332
国把脉传统的描述有助于在欧洲医学科学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域:老年医学。在这个所有形式都日益牵
* 如今有人梦想把人体变为可以永不懈怠的时计。 333
生理学研究的形式出现。约翰·格朗特以
在生物学中建立一个标准的生理时间。
及其他17世纪中期的统计学家开始收集死
19世纪视新兴的生理学为一门独立学
无论是脉搏计,还是所有其他那些能够
人体内部时钟的观念后来成了医学及
亡率的数据,并且在根据年份和年龄加以
科,它关注于通过对身体过程的系统操控
连续自动记录生命活动的仪器,其核心大
更宽泛的现代文化中都广为持有的观念。关
编组时,开始思考这些数字有可能揭示什
来取得身体方面的知识。它对其科学地位
致是一种常见机械,它可以有效地将人体
于人类对自身时间有天生度量的哲学观点早
么。这个工作带给以往随机的或者不如说
的核心要求之一基于它的下述努力,即用
功能转化为记录在旋转滚筒上的连续图像
见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和奥斯卡·王尔德的
前定的人类长寿事例一种有可能被系统理
技术器械的客观性——仿佛是直接从身体
轨迹。相信这些滚筒有意义的运转,这基
作品,他们两人都塑造了内在时钟捉弄外在
解的感觉。它也带有一个强烈的医学命
本身感知现象——取代观察者感官的主观
于一种相当重要的概念设想,那就是,一
时间度量的人物。今天,但凡我们长途旅行
令,即要更清楚地分辨可预防的死亡和不
性。为此目的引入了一系列新仪器,它们
个规则拍击的时计在一组日益被用来定义
并不得不对付时差症,我们都会面对自身时
可避免的死亡,并关注于至少是拖延前者
能使诸如体温、血压、心率和脉搏频率等
人生命的现象之核心处滴答走时。一个毋
间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脱节。对控制诸如作息
的健康措施。
现象能以图表和数字形式得到自动记录,
庸置疑的逻辑进一步暗示,如果生命的可
循环、体温变化和激素波动等现象的生理节
随着这一计算传统的觉醒,医学关注
这似乎比传统医学的描述和定义更真实可
度量迹象可以沿时间坐标记录,那么生物
奏的科学研究被称作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物
也聚焦在老化的生理学或病理学上。然而,
信。这些仪器批量制造出的图表提供了一
生命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时间现象。许多医
学者相当晚近的时候确认,产生将近24小时
甚至到20世纪早期,许多围绕老年的问题仍
组组数据,它们被认定为相关疾病的特
学家都只将之接受为隐含的假设,但马雷
节奏的我们的身体时钟,物理上位于眼睛后
难以理解。老化问题能通过医疗防止,还是
征。对传统行医非常根本的医生个人理
却热切地把这个信念当成一个根本的科学
面大脑中的一个小部分。他们相信,外部时
只能减缓?它是人类生命正常的特征,还是
解、直觉和经验的角色,由此逐渐被识读
原则,他不仅致力于改良脉搏计以测量脉
间是由眼睛接收信号——主要是受晨昏的刺
病理的特征?选择全力投入这些问题的是奥
和解释数字的技能所取代。
搏频率,还发展出异常多的其他制图式仪
激——而被感知。
地利裔美国人伊格纳茨·纳舍(1863—1945
用于记录脉搏的脉搏计就是这一新的精
器,用于描记心跳、人和动物的步伐,以
身体时钟概念,连同日益自信地认为医
年),他创造了“老年病学”这个术语。诸
确诊断武器库中的一件武器。1835年,尤利
及鸟类翅膀的扇动。对于马雷,用时间式
学专业能够积极介入身体运转,甚至修复
如细菌学这类生命科学新领域中的研究也被
乌斯·黑里松设计了一个脉搏计,可以以
仪器制造生理知识的图形表象不仅是一种
故障,这导致了一种现代版的古老想法:
用于考察尤其出现在老年病人身上的状况,
一个水银柱显示脉搏。卡尔·路德维希添
方便的做法,也是表达了一个核心哲学信
用长寿来骗过死亡。永葆青春的想法和西
而像阿洛依斯·阿尔茨海默(1834—1915
加了一个鼓击笔装置以便能够自动记录。
条:人体是一个有其自身内在生理时间的
方思想有着一样长的历史,尤其从中世纪
年)这样的神经病理学研究者则试图分辨那
改进度量和记录脉搏仪器的还有法国医生
运动着的马达。在一个日益用工业革命产
的西方作品开始,一再出现一种信念,即
些尤其折磨老年人的老年脑病。
艾蒂安-朱尔·马雷。1860年,他把他的发
品来类比地描述身体的时代,似乎逐渐采
老化可以永远延迟的黄金时代能够设法重
尽管上个世纪前后医学有非凡进步,西
明展示给科学学会,该仪器因在拿破仑三
用标准化的时钟设置,以及1884年最终确立
现。类似的延长身体时钟的倾向也可以在
方的寿命预期却增长得微乎其微:今天的
世面前的一次戏剧性的公开演示而出名。
格林威治平均时间为世界标准,也大大有
防腐、木乃伊和最近的低温储存尸体这些
寿命预期与甚至三四个世纪前一样,都是
保存身体的做法中看到。
80岁。另一方面,实际寿命则从17世纪平均
至少从中世纪起,老年以其特殊的健
大约25岁急速增至今天的75岁。(至少从
康状况和行为模式,就被认为是生命的一
中世纪早期起,女性更为长寿在西方似乎
个不同阶段。然而,什么决定了老化这一
就很明显。)因此,趋势似乎是朝向所谓
问题——主要关注于它是一个自然状况,
直角寿命预期曲线,其中几乎人人都能达
还是一个能够被延缓、停止甚至逆转的过
到八九十岁。对于一些人,这个可能性许
程——已经困扰了许多医学研究者。不过
诺了一种理想化前景,即长期健康生活之
到了现代早期,这一问题却更多地交给了
后的急速而又可预料的死亡,结果是既减
哲学家而非医学专家。针对这一领域的早
缓了对死亡的恐惧,又减缓了对永生的渴
期科学兴趣是以统计学研究而非解剖学和
望。其他人对此前景则不甚乐观。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E.J. 马雷,《鸟的 飞翔》,照片,1890年
334
助于马雷和其他19世纪晚期的生理学家讨论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 把脉是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方法。
335
人的时间
这个朝向更长寿命预期的趋势之无可争
医学史中时间的故事,是从早期对脉搏
辩的结果,就是对老年人的医学研究和临
的开创性研究,经过后来对关键生命迹象
床看护的增加,以及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是
之时间式理解的发展和普及,直到一个身
老年的逐渐医疗化。由于医学在治疗中青
体时钟在我们大脑中的最终定位——时间
年的小病上已经颇为成功,所以它的关注
因而逐渐进入了现代生物生命的核心。毫
对于我们当中熟悉现代手术室或医院病房各种家什的人,关于
便转向了老年。因此,以制药领域为例,
不奇怪,时间在医学生物学中这一演进着
时间在医学实践中所扮角色的概念局限于机器,比如听诊器或脑电
一个又一个发明,尤其是过去五十年来抗
的角色也彻底影响了变化着的死亡概念。
图。但在19世纪之前,医学实践的天然时计是星辰。
生素的日益使用,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
活到老年的增强了的期待成了正常的而非
从古代起,人们就相信人体结构是宇宙“体”结构的具体而
严重疾病中康复。除了生育控制领域外,
少数的心态,这意味着死亡不仅代表某些
微。支持这种观念的想法是,帮助确定天上(大宇宙)秩序的法
1960年代以来医学技术方面大部分最重要突
内在于生命的东西的缺失,也尤其代表现
律,等同于掌管所有存在于较小尺度(小宇宙)之生命的法律。尽
破都对五十岁以上人群有极大影响。
代医学所能提供的维持生命的恰切服务之
管20世纪晚期多数科学思想中仍然流行这一信念,即从“宏观”到
早在1793年,本杰明·拉什就宣称,并
缺失。新千年伊始,我们似乎已经得出结
“微观”,都贯穿着掌管宇宙的不变原则(所以在解决量子力学与
非老年,而是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广泛地
论,生命是依据生物钟运转,医学负责维
爱因斯坦关于物质性质理论之间的分歧时有了麻烦),然而将这些
切断了生命的最后一线”。现代医学从那
护它走时。
不同存在尺度相互关联的方式却变化了。
时起就有力地去除死于年老的观念。取而
直到很近的时候,联系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的仍是占星学。星
代之的是无数细分的医学问题,它们渐增
辰被视为给地上所有生命导入根本性质的媒介。天体运行与个人健
地要求不断扩张的健康预算比例(公私两
康有着直接关系。希波克拉底据信曾言:“不懂占星学就不是医
方面)。讽刺的是,老年医学或许是最不
生,而是傻瓜。”
受尊敬的医学专业领域,而今却用去了一
但 凡 外 科 医 生 即 将 诊 断 病 人 或 实 施 手 术 —— 诸 如 放 血 或 拔
个全科执业医师最多的职业时间。矛盾的
罐——他们先要瞻顾星辰以决定他们的朝向。就此而言,占星医学
是,较之以往,现代西方医学既帮助产生
是极端时间定向的。每年都有详细的占星图表出版,它们指明太阳
了更多健康活力的70、80、90岁老人,也帮
和月亮在天空的相对位置,强调何时适于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开始特
助产生了更多长年抱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
定的医疗步骤(见 058 )。身体的每一部位都联系着一个特定的黄道
病人(尽管不常见到,因为他们大多藏在
星座和一个特定的行星(见 241 )。知道身体什么部位由什么星辰
一些机构中)。它还意味着,尽管死亡一
掌管的科学被称为占星医学。一次成功的手术要求月亮和太阳有妥
度常见于婴幼儿(当然,世界上许多贫困
当的方位,相对于黄道、其他行星,以及疾病所在部位。如果它们
地区依然如此),而今严酷的死神最喜欢
方位不对,那么体液就可能失衡——萨吞的邪恶影响将导致黑色胆
袭击那些60岁以上的人。最怪诞的是,医学
汁的增多以及忧郁的来袭,或者某些火性星座造成的黄色胆汁过量
技术而今能够人为地延长几乎每个生命迹
将导致难以遏制的发热。知道月亮的相位和方位尤其关键。月亮的
象,即便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正在延续的生
水性增加了病人的血液流动。太多的话,病人会失血而死;太少的
但却是以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差劲的方式。
I. 塞林格,《一位外科医生抱住一位裸体的女性患
话,会出现腐烂。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巡诊时往往会携带一个小备
者,同时试图推开死亡》,软地蚀刻,约1940年,伦敦,
忘录,以便提醒他们什么黄道星座掌管身体的什么部位,形式多为
韦尔康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所谓“黄道人”或“占星医学人”(见 241 )。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存还有意义。长生不死似乎最终会实现,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336
* 衰老是人类生命的正常特征还是病理特征?
337
管肠,蝎子座管生殖器,射手座管大腿,摩羯座管膝盖, 宝瓶座管小腿,双鱼座管脚。
另有: * 可能是法国人,《占卜者》,约1538年,伦敦,科 学博物馆[1982.272]
身体的不同部位据信拥有对黄道十二星座的“宇宙感 应”。例如,白羊座管头部,金牛座管颈部,双子座管
* 拜占庭人,《占星杂集》,15世纪,巴黎,国立图 书馆[Ms gr. 2419, fol. 1 r]
肩、臂和手,巨蟹座管胸、肝和胃,狮子座管心,室女座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41 英国人(约克) “黄道人”,出自理发师-外科医生行会手册 手稿,15世纪 伦敦,大英图书馆,西方原稿部[Ms Egerton 2572, fol. 50b]
242 波斯人 天文圆盘 镀金红铜浮雕,1641—1666年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 物馆[1577-1904] 不清楚这个圆盘的确切目 的,但它肯定构成了某个仪器的 底盘,该仪器可能用于报时,且 六臂神拿着老鼠、矛头、筛子、王冠、连枷、锤子。这些
有两位骑马的绅士,看上去很享受狩猎。他们上面分别有
法宝表明他或许代表了观音菩萨108化身之一,或者是一
两组天文学家。左边一组,一人在阅读,另一人拿着星
个未查明的印度-波斯混合神。圆盘底端有一个“黄道
盘。右边一组,一人站立,拿着建筑师的直角尺和一个小
人”,他的身体覆盖有黄道星座,其中双子座拿着镰刀和
锤子。他旁边一人用两脚规在某种未查明的仪器上测距。
竖琴——一种指向古典原型的特征。然而射手座的尾巴尖
两组天文学家上面各有一位天使,他们的姿势好像是曾持
是龙头——一种典型的阿拉伯特征。“黄道人”在此仪器
有安装在底盘上的该仪器的部件——可能是转盘。顶端的
上的出现表明占星医学在东方跟在西方一样重要。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338
肯定用于占星目的。盘面有复杂的装饰形像。下左和下右
339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43 北部意大利人 占星杂集 原稿,15世纪前半期 埃斯滕斯图书馆[Lat. 697(a.W. 8.20)] 人们相信诸行星掌管 着地上的一切,也掌管着 人生的特定年龄阶段。在 托勒密宇宙中,较快的行 星被认为离地球较近,较 慢的则较远。此外,较近 的行星——诸如墨丘利和 维纳斯——被认为比诸如 萨吞多少年轻些,萨吞似 乎是以怠慢的进度穿过天 空。诸行星被分派给它们 的运行最对应的年龄。月 亮的轨道最短,每29.5天 环绕地球一圈,它被授予 对幼儿的管辖权。墨丘利 完成轨道要88天,它守护 学龄儿童——学习阅读的 小男孩和学习纺织的小女 孩。接下来,维纳斯掌管 年轻的爱侣,太阳掌管初 成年的人,玛尔斯掌管战 士和主妇,朱庇特掌管中 年人,萨吞掌管老人。由 于据信宇宙中有七大行 星——五个行星加两个光 体,太阳和月亮——这构 成了有名的人生七阶段说 法的基础,每个阶段都由 七行星神之一看护:“人
244 加岛先生和他的儿子们 出诊的内科医生给女士把脉 照片,19世纪 伦敦,韦尔康医学史研究所[BRN 21476]
人都有下场和上场的时 候,/人的一生要扮演很
把脉是传统中医的基本部分,且传布东南亚、日本和印度一些地区。目的是通过探察
多角色,/他的表演可分
脉搏力度、间期和共振来确定病人的“气”,或者说生命力。援引一位18世纪到过中国的
为七个阶段……”(《皆
旅行家,即耶稣会教士杜哈德的说法:“当他们被请去诊治病人,他们首先在病人臂下放
大欢喜》,二幕,七场,
一个枕垫,接着将四指按在动脉上,有时候轻有时候重,他们用相当多时间来确定脉象,
140—142页)。
分辨微乎其微的差异,依据脉象快些慢些、强些弱些、均匀或紊乱,他们发现疾病的原 因。不用问病人任何问题,他们就能告诉病人其疼痛所在,是在头、胃或腹……”杜哈德
另有:
两三百年间”。该文本不仅描述了不同脉象和它们所指向的身体部位,也描述了每个季节
多瓦),普罗斯多奇
正常脉象的细节。例如,在1月、2月,脉搏有长而颤的跳动,有如乐器。在4月、5月,脉
莫·德贝尔多曼迪的著作
象因火而动。该文本列出了不同的脉象,诸如洪脉、沉脉、细脉、浮脉、促脉和虚脉,以
集,15世纪(1453年),
及它们所指示的各种疾病。该论文还提到性别之间的脉象变化,以及给男人把左手脉,给
牛津,博德利安图书馆
女人把右手脉。
[Ms Can.misc. 554]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340
接下来翻译了一个名为《脉经》的中文文本,作者是“王叔和,他活在晋朝,即基督之后
* 北部意大利人(帕
341
埃及的时间 安东尼·斯帕林格
入古埃及计时和历法的讨论之前,必
进
话虽如此,埃及的体系化计时似乎的
须牢记,我们对古埃及的理解或许
确出自神庙机构。起初,获知时间的需求
多少因为现存文物和建筑的独一权威而有
有一种宗教的迫切性。特别是,涉及埃及
偏差。宗教性文物和建筑的留存率远远超
计时的最早信息是在与丧葬相关的物质上
过世俗遗迹。而且,与丧葬尤其相关的物
发现的。在一些可追溯到第一中间期晚期
质遗存主导了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关于埃
和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1850年)
及人及其关切的知识。绝大多数仍然留存
的棺椁上,有图案表现与十天期相关的
的所谓“时钟”、天文仪器和天文场景,
星团。这些星辰——它们现在的名字“旬
诸如人们发现雕刻在神庙墙壁和画在棺椁
星”(decans)是希腊人后来给的(希腊语
内盖的关于女天神努特包容时辰和夜空星
的“10”是“deka”)——先是用来标示日
座,以及各个旬星钟的种种画面,主要是
出的时间。由于太阳年与恒星年有差别,
从神庙区域或墓葬中挽救出来的。因此但
太阳看起来每晚都退后四分钟左右。某一
凡开始思考埃及人“为何”以及“如何”
天与太阳同时升起的星辰在第二天会比太
计时,就得小心谨慎。
阳早升起四分钟。埃及人建立了一套由36 个重要星辰或星团构成的体 系,他们以之作为相对准确 的黎明预示。十天后,当 第一颗旬星的精度退后了40 分钟(这被视为一个旬小 时),下一颗旬星就成了黎 明预示,以此类推。埃及人 一天1440分钟(36旬星×40
舒支撑弯腰的埃及女天神努特,纳格·哈马德地区B号墓,托勒密或罗马 时期(绘画参照诺格堡尔和帕克,1969年,III,插图39)
400
分钟的“旬小时”)的等分 小时体系。当引入一个月30
漏的记载都出现在第十八王朝。出自图特
选涵盖15天间隔。这一体系是我们一天24小
摩斯一世统治时期的一个吸引人的私人铭
时的最终来源,因为一天1440分钟用24个亮
文描述了发明水漏。似乎不大可能是这个
星分割的话,每个小时就会是60分钟。此
人实际发明了这种时计,但他有可能发明
外,第十二王朝的记载(约公元前1990—前
了一个变种。不过很明显,当初发展水漏
1785年)证实,埃及人抛弃了当星辰在东方
是想辅助肉眼观测这一累人的活儿,或甚
地平线升起时标记它们,转而采用参照子
至取而代之。有一个间隔时计,人们能够
午线的观星体系,以便更好地安排夜间事
很容易地度量夜间等分小时数值。
务的计时。似乎仍然是在夜间进行特定宗
最早的埃及历法似乎主要用于宗教目
教仪式的需要促成了这一夜间小时的旬星
的,结构上完全是月亮历。尽管如此,贯
体系。
穿法老历史的主要历法计算体系是所谓民
尚不清楚这种“夜间时钟”如何实际
事历法,它似乎发展于转入公元前第三个
应用。在较早时期,比如古王国时期(约
千年之际的某个时候(若非约公元前3100年
公元前2700—前2200年),没有证据表明埃
的前王朝时期,就是约三四百年后的公元
及人曾采用基于旬星的任何体系。这一时
前2780年左右)。学者们相信这一规范化的
期的主要宗教资料,即所谓的“金字塔文
计时体系是尼罗河流域政治集权化的自然
书”,表明这时的天文知识还有些简单。
结果。新兴的官僚机构需要一个有效的日
颂歌里没有提到任何特定时辰,更别说历
期体系,同时不断增长的国库也需要一种
法。只在少量关于“守夜”的非宗教资料
简便的簿记方法。民事历法产生前使用的
中,我们可以假定某种夜间计时安排。
旧的月亮历在那时被废弃了,国家因而可
另一种夜间计时的方法使用了人体。
以更有效地对它的记录进行保存和编年。
我们拥有可上溯到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
民事历法由12个月构成,每个月都以
1500年)的记载,它描述了两个人坐在神庙
该月的一个重要节日命名。大体上,民事
屋顶,其中一人以坐在专门地点的另一人
历法中采用的名字都能追溯到一个主要为
的身体为参照模板,观测一颗重要星辰的
阴历节日的年。例如,“Panyi”(9月)
位置。在夜间某个关键点,特定星辰会出
以著名的河谷节命名,这个节日在9月庆
现在他肩上或头顶。到中王国时期似乎有
祝。“Weprenpet”(1月)意为“renpet”
了这样的做法,即两个人沿着指定的南北
(年)的“wep”(开始)。这样一来就与
子午线定位。这意味着,通过观测星辰相
原先的阴历体系有一定的连续性。
对于乙身体的位置,甲实际上也正在大致
不过在民事历法里,一个月固定在30
地观测星辰经过中天。从使用人体作观测
天,每月都包含了三个十天“周”。这360
设备到使用初步的仪器,这一步迈的并不
天之外再加上多出的5天,构成了一个365天
大。不足为奇,对中星仪,以及稍后对水
的民事年。埃及民事年的架构多少是人为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用这个办法发展了一种度量
天后,旬星就修改了。此后,24颗亮星获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 起初,获知时间的需求有一种宗教的迫切性。
* 学者们认为,规范化的计时是政治集权化的自然结果。 401
埃及人,垂直日晷,公元1—2世纪(见 101 )
埃及人,有旬星象征的石棺盖,约前2154—前1783年,希尔德斯海姆,佩尔察奥伊斯博物馆[5999]
的。关于为什么要选择365这个数字有很多
隐没70天之后在清晨的偕日升。因此,民
说法。它是基于天文学或大自然吗?或者
事历法有可能源自这一天文事件。尽管如
更粗浅地说,民事年是基于人们仰望太阳
此,人们仍然要面对1/4天问题。一旦民事历
和星辰,还是基于人们俯瞰大地及其季节
法得以建立,天狼星偕日升就不再是一个
变化?这一差别很重要,因为它标明了当
年标。之后的年代里,虽然民事历法仍有
埃及人思考宇宙及宇宙中他们所处的位置
可能提到天狼星的偕日升,但它却不再标
时,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本差异。尽管问题
志一个新的行政年的开始。至于是否存在
远未得到解决,但现代学者们的普遍倾向
过一个官方的“天狼星历法”(基于该星
是假定民事历法有以太阳为准的起源。然
返回民事历法中的同一天——每1460年发生
而真正的太阳年是365 1/ 4天长。天文记录表
一次)则是另一回事。在希腊罗马世界可
明埃及人很早就知道这个事实,但他们似
以得知这种周期,它也有可能曾是尼罗河
乎从未考虑引入闰日以使太阳历与星辰保
流域原生的计时体系。尽管天狼星的宗教
持一致。没有引入闰日意味着,参照恒星
意义至高无上,但它的偕日升对于民事历
布局,该历法在使用中每四年损失一天。
法框架不再至关重要。这一事实似乎再次
过1500年——对于稳定如埃及的文明这不算
表明,一旦某个重要形式——诸如一年365
长——这个历法落后了一整年。或许正因
天——被确定和接受,这个形式的变体就
此,埃及民事年的拉丁文是“annus vagus”
或被“打叠起来”,或被轻易忽略。
(糊涂年)。有鉴于此,人们猜测一年365
总的来说,跟许多文明一样,埃及国
天对于极早阶段的埃及人一定有重要的象
家看来是从基于阴历的体系进至阳历为
征意义。事实上,法老在继承埃及王位的
主的体系。原先按照严格阴历历法计算的
场合必须宣誓绝不干扰该历法。
宗教庆典和节日,最终归入民事历法。
由于夜空最亮星天狼星的重要性和预
例如,早在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5—
兆性,民事历法的起源问题或许比它初看
前1079年),那些其庆典取决于阴历日子
起来更为复杂。起初,埃及年始于天狼星
(即恰当月相)的宗教节日就被置入了民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 夜空最亮的星辰天狼星,对于埃及历法非常重要。
时间的故事
时间的体验
402
403
禽——的数字。这种服务于算术的格栅模
恰当月象来安排,但另外有要求是,对月
式是新王国时期的典型办法。事实上,单
亮的肉眼观测要落在恰当的民事月份里。
是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就留存到今天至
中王国时期的伊拉罕遗址所出证据证实,
少五个类似的历法。在埃勒分蒂尼神庙
神庙很可能按照一个纯粹阴历历法来安排
的历法中,非常重要地提到了“理想新年
其节日。事实上,看来它一千多年都这么
日”,这一日天狼星的偕日升对应着埃及
做(从约公元前3100—前1800年)。但神庙
民事历法中的特定一日。任何天文学家都
西方哲学家认为时间分为三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
还是必须根据现行民事历法来记录这些节
知道,一旦采用365天历法,天狼星的偕日
时间这三面被视为天然地相互有别,但它们都多少参与,或
日。
升就不可能有固定日期。
者说显示了相同的本质——“时间的介质”。因为我们已经
神庙墙壁经常刻有历法,这些历法描述
我们经常可以证实,一位法老更新了过
将时间概念化,并赋予它特定的性质,所以时间本身被视为
了与所供奉神明或诸神相关的官方宗教活
去君主的捐赠,而没有改变较早的或原初
能够给予发生在其中的各个事件一个结构——某种天然合理
动。通常它们都很简略,且主要反映纯粹
的宗教历法。不过,几乎同样经常的是,
的形式。从历史观点出发,我们判断某些事物为“真”,是
的宗教方面。但它们对埃及民事年份关键
他们会扩展或修订旧的历法。并置这些不
因为它出现在时间介质中。就现在而言,一些事物存在得
事件的非叙述性涉及为我们提供了大部分
同的历法形式,就可以着手再现历法在埃
的确如此“及时”(in time,字面意为“在时间中”——译
关于埃及历法的知识。事实上它们往往是
及的发展。与出自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
者)。这些理解之自然和合理的延伸就是,未来也存在于时
关键材料,让我们能复原不同神庙、不同
的新王国晚期阿比杜斯历法同时代,我们
间中。它跟过去或现在一样“真实”,且跟所有其他存在于
时期的历法变体,且能理解祭司及其团体
还拥有可追溯到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的
“时间中”的事物一样服从相同的自然律。
复杂的经济事务。
重要的梅迪涅特·哈布抄本。后者可看作
人们有理由怀疑那些涉及未来存在的想法。尽管如此,
现存最古老的节日历法可上溯到古王
阿比杜斯历法的副本,但有一些小补充,
现在或过去,很少有某种文化不相信可以了解未来。进而言
国时期。它们写在乌塞尔太阳神庙入口两
诸如日常捐赠目录的变更。有一处,一个
之,很少有文化不具备复杂的手段来预见,且经常还声称能
侧。保存于此的冗长记录是这类历法基本
后加上去的重要的胜利节覆盖了原先的记
够影响未来的事件。人们相信,由于时间是一整块儿实体,
编排的范例。通常会有一个序言,概括神
述。
所以可以用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观察来破译未来信息寄托于
随着希腊人和罗马人来到埃及,历法的
其中的密语。算命、星占、地占、手相、神视、卜卦、征兆
关于法老捐赠及这些捐赠之目的的描述,
本来目的似乎改变了。它们不再提及供给
和异象,它们全都提供了手段,让人们相信自己可以穿梭时
日期很有规律。乌塞尔的文本还列出所有
神庙,也忽略了节日捐赠。它们详尽的列
间、造访未来并揭示未来的秘密。
节日庆典。民事年里的确切日期会和详细
表陈述的是官方的游行节日。文本似乎从
描述的食物(即“一块儿牛腿肉”或“五
实质转向了纯粹形式。古老的神庙集合体
捆蔬菜”)一并列出。即使节日与月亮相
赖以运作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完全消失了。
关,它也会根据365天的民事年来罗列。
事件得到记述,但往往有些死气沉沉。特
280 贝宁(阿波美部落)
基于阴历的“天象节日”清晰地有别
定神明的日常巡行或他们的专门仪式得到
于“季节节日”,后者一年只有一次,
描述,但这些历法丝毫不会反映出某个重
国王和国家的占卜历法 木头,20世纪 巴黎,自然史博物馆[MH36.21.108]
且设置在专门的太阳历中。与图特摩斯三
要崇拜中心的活力。一切轶事,诸如在旁
世(第十八王朝)在卡纳克的捐赠目录相
注中提到祭司们从过量食物供品里获得了
伴,有一份分栏绘制的历法。左边一个纵
好处,都消失了。由此观之,实际上不能
王及其民众占卜未来。它两面都经过火刻。背面有等距的16个点,下面是一套32个
栏只含日期。右边数个纵栏包含指向不同
认为那里还存在着一种“埃及的”时间。
图样。这一面的记号都用于为国家预测未来。正面有一套相似的记号,但附加了一
该历法的拥有者是博阔诺·戈代博,阿波美王室的一个重要成员。尽管它被称 为一个历法,但它的主要目的似乎并非计算任何特定日子。它的用途是为阿波美国
系列循环标记。这些循环标记承担的东西似乎关系到一周七天,这并非贝宁本地的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庙或原有建筑附加部分的结构。经常会有
项 目 —— 诸 如 阉 割 和 未 阉 割 的 牛 以 及 家 404
时间中的招术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事月份。也就是说,一个阴历节日将根据
观念,而是与伊斯兰商旅接触的结果。这一面用于为国王预测未来。
405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81 新巴比伦人(西帕尔) 羊肝模型 粘土烧制,公元前7—前6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西亚部[WAA 50494] 许多文化分享这样的信念,即物质世界充满 “提示”。发现于自然中的样态反映了神想要将 其神圣意图传达给人类。这一信念生发了古代世 界的星占、土占和动物内脏占卜。解剖仪式的一 般情况是,当一位祭司准备宰杀动物时,他在动 物耳边低声诉说专门问题。死亡动物的内脏将揭 示所提问题的答案。肝脏是人和动物中据信为 “生命根基”的内脏之一。古巴比伦人发展了剖 肝占卜的技艺,以便回答某些涉及国家健康的专 门问题:预测已筹划的战役之胜败,判定重要官 员的忠诚或王室成员的健康情况。健康的肝脏被 认为预示了健康的国家——有所偏离可能好也可 能坏。
282 中国人 风水罗盘 木头上漆,18世纪 剑桥,惠普尔科学史博物馆[Wh. 1203] 至少从公元前200年开始,中国 占卜者就使用了这样的仪器,它通 过指出事件时辰与天地循环的对 应关系来让他们能够预测一个事 件的后果。到11世纪,这个原 则已经扩展到根据即将开展的 事业之方位来预测事业后果; 不久之后,该仪器的中央安了 磁针,以便确保有关举措—— 修宅、造墓和近来建造多层银 行——所选择的位置或方位令 人满意。这种选择密切联系着 时空关系。这件占卜者罗盘包含
283 爱德华·约翰·波因特
故。”在第二幕第二场,凯撒的妻子凯尔弗尼
三月十五日 布面油彩, 1883年 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城市艺术馆 [1883.18]
娅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梦,梦中她看到血从凯撒
了许多环形带,它们每个都精心分 格,以便让操作者计算时间间隔和天
的塑像流出,“像有一百个泉眼的喷泉”。她 还提到邪恶的彗星最近在天空出现。如凯尔弗 尼娅所知,在占星学上,彗星预示王者之死。 她还咨询了卜官,他们检视所屠牲畜的内脏,
地自然界的运动。将这些内容与空间元
声称没有找到心脏——又一个灾祸的确切迹
种兆头和预言,领袖的自大和任性,以及历史
素相参照,占卜者可以指明所选位置是否
象。但所有未来预见都服从于解释。狡猾的狄
的无情进程全都碰撞在一起。在第一幕第三场
能接纳养生的能量(气),并排斥破坏的能量
歇斯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说塑像喷血的景象寓
有一场可怕的风暴,凯斯卡说这是命运迫近的
(煞)。最外沿容纳了黄道的28分区,宽窄不等,但
意凯撒赋予罗马生机。凯撒乐于接受这一意象
确切迹象:“若非天上起了争执,/就是世上
共同对应了大圆的3651/4小份。
的诱惑,无视他周围遍布的警告,赶赴元老
某处冒犯了诸神,/让他们决心带来毁灭……/
院——去让命运成真。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在莎士比亚的《尤利乌斯·凯撒》中,各
我相信它们都是恶兆,/预示它们所指向的变
406
407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生一刻的恒星和行星布局决定。特定黄道宫相对当地地平线的方 位,行星在每个黄道宫中的位置,以及那一行星相对其他行星、其 他黄道宫和当地地平线的位置——所有这些天象都为未来设定了蓝 图。木星有完美星位的人将会成为领袖;水星有完美星位的人将会 284 希腊人和科普特人 公元95年4月13日星象 纸莎草纸,公元95年 伦敦,大英图书馆,西 方原稿部[Pap. 98]
成为学者。至少从公元前一千年起,占定和解释星象就是(许多情 况下仍是)几乎所有社会的一个主要成分。巴比伦、埃及、希腊、 罗马、阿拉伯、印度、中国和日本——占星在几乎所有地上文明中 都扮演或曾经扮演关键角色。
285 埃及人
文开头。非常细致的星象记录似乎是为
全年最长白天长度与最短白天长度之比
公元81年4月1日星象 纸莎草纸,公元81年 伦敦,大英图书馆,西方原稿部 [Pap. 130-1]
公元95年4月13日而占。它列出了全部
(在此是北纬30°)。这份星象记录指向
行星的位置,并描述了它们对本人或对
的是提图斯皇帝3年Pharmouth月3日夜晚
象的影响。它似乎更多是稍微个人化的
3时,按罗马历是4月朔日,按古埃及历
年鉴条目,较少是一项专门的预测——
是Pachon月1—2日。这在现代对应着公
286 约斯特·安曼名下
类似于今天登载在报纸或杂志上的那种
元81年4月1日。它提供了所有行星和上
雅各布·吕夫,《生育观念》中的插页 印刷本中雕版印画,法兰克福,1580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印画和素描部[1867.1012.663]
这两份混成的星象记录有助于揭示
东西。第二份由埃及赫莫普利斯城某个
升星座的位置,连同对埃及旬星影响的
第一个千年早期泛地中海占星预测的特
提图斯·皮特尼乌斯以希腊文写成并
说明,以及希腊的黄道十二宫和罗马的
点。第一份纸莎草纸先用希腊文写成,
编辑。他在里面说到赫莫普利斯城的纬
“解说”(每一个都进一步细分黄道星
后又用科普特文抄录,但每段都有希腊
度是有着“7∶5”的比率——特定纬度
座的分度)。
由于出生星象的重要性,占星家常受邀建议合适的怀孕 时间,甚至最有利的分娩时间。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两个占 星家正在测绘婴儿出生一刻的星图。一副两脚规和一张空白 占星表都在等待最佳时刻。尽管这里的描绘有极大夸张,但 确实有记载——尤其涉及王室的生产——表明占星家曾主张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408
占星信仰的基本成份之一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由他或她出
加速或拖延分娩过程,以便为新生儿获得更和谐的星位。
409
写作,“类型学”所建基的想法是,出自《旧约》、古典历史,乃至异教神话的重大事件
可能地创造了世界。他创世时,还创造了世界的所有未来历史,乃
(原型),预示了《新约》中的事件(对型)。例如,上帝从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发话就
至其终结。基督徒生活的目标之一就是去理解上帝的原初计划如何
被看成是天使向圣母报喜的“原型”;由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则是由基督肋间伤口造出教
在日常事件的展开中彰显。教父们不断地在《旧约》、《福音书》
会的“原型”。
和大自然中寻找线索。例如教导之一是,《旧约》中的事预示了
展现“原型”和“对型”最流行的形式是中世纪晚期《人类救赎之镜》和《道德化圣
《新约》中的事。一个在基督教艺术中非常流行的肖像画技法是
经》的手抄本。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们喜欢创造单个的、空间统一的画面,这一
“原型”和“对型”。源于早期教父,诸如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的
格式的发展使“原型”被接纳为建筑中的装饰元素,诸如围绕或烘托主题画面的虚构画和 浮雕。15世纪早期的《圣母、圣子和圣徒》(见 288 )代表了“原型/对型”样式在中世纪
287 安东尼奥·米内利 墨丘利 大理石嵌青铜,1527年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 伯特博物馆[A.441951]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基督徒的基本信仰之一是,上帝在创世的七天里永久地、极尽
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占星不但是要记录诸 如出生和婚礼等事件的 星象布局,它还预期事 件,以便弄清出台特定 做法的最有利时刻。这 座墨丘利雕塑是受威尼斯 贵族和人文主义者马尔坎
288 佚名圣母像大师
托尼奥·米基耶的委托。
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子, 以及天使和圣徒 画板上蛋彩和黄金,约 1410年 斯泰利布里奇,阿斯特 利·奇塔姆美术馆 [ASTAc: 1923.43]
祭坛左侧的拉丁铭文可以 译为:“一座墨丘利雕 塑,献给威尼斯贵族马库 斯·安东尼乌斯·米基 耶,于威尼斯建城第1106 年。雕塑家帕多瓦的安东 尼奥·米内利,开始创作
在这幅佛罗伦萨油画
6月15日。”(据信威尼斯
中,圣母和圣子居中,圣
城创建于公元421年,所
雅各和施洗者圣约翰在
以威尼斯建城1106年相当
左,医者圣约翰和圣多萝
于公元1527年。)墨丘利
西在右。圣母脚下是一个
右侧有一个雕刻过的青铜
半裸的、斜倚的女性形
盘,它代表一个占星图。
像,带着光环。或许有点
对于确切时间有不同的意
怪,这个形像被认为是夏
见——晚8:00或晚11:
娃。她所持的植物是缩微
46——但它所表现的日期
的知识树。夏娃和圣母玛
肯定是1527年6月15日。该
丽亚被表现为对立典型。
星图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水
《旧约》里的夏娃因引诱
星墨丘利——参照太阳和
亚当去吃知识树上的果子
木星朱庇特——在中天的
而把人类带入原罪状态,
位置。对于任何自视为墨
而玛丽亚,作为基督降生
丘利之子的人,这可被解
的载体,将人类从原罪中
释为一个好兆头。
救赎出来。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410
于1527年2月14日,完成于
411
THE STORY OF TIME
289 威廉·霍尔曼·亨特
小型写生。年轻的基督伸展手臂,在约瑟的木工店劳
死亡的阴影 布面油彩,约1870年 利兹,利兹博物馆和美术馆(城市艺术馆) [196/03]
作一天后享受夕阳。一位女性,霍尔曼·亨特证实她 是圣母玛丽亚,停下查看东方三博士的礼物,转而看 基督投在墙上的阴影。阴影中,她看到了基督受难的 预兆——悬挂木匠工具的板子构成了十字架的横板, 工具预示了将要打入他手中的钉子。霍尔曼·亨特还
基督教若干教导认为,基督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可
在这幅画中放置了其他“迹象”,芦苇象征戏弄基督
解释为迹象,它们指向最终受难和基督作为人类救赎
时丢给他的权杖,锯木架象征“替罪羊”,猩红束带
者这一核心。为了他的大型油画《死亡的阴影》(现
象征荆冠,石榴树象征基督的下临地狱,诸如此类。
存曼彻斯特城市艺术馆),霍尔曼·亨特进行了许多
290 加埃塔诺·普雷维亚蒂
间节奏。致幻药物——从酒精到烟草到
些不同阶段间变换的方式。正如托马
吸鸦片者 布面油彩,1887年 皮亚琴察,里奇-欧迪现代艺术馆 [1887]
鸦片和迷幻药——的多数使用者尤其体
斯·德昆西在其《一个吸鸦片者的自
验到时间被压缩。在此影响下,消逝的
白》中所说:“大海,永恒、温柔地摇
几小时往往显得非常长。援引一份1930
荡,鸽子般的恬静盘旋其上,随之摇摆
年代关于“大麻迷醉”研究的试验报
的心情毫无不爽。仿佛我在远处,高于
告:“……迷醉期间,时间似乎显著延
生活的喧嚣,仿佛嘈杂、激动、争斗,
心理学家往往指称刺激神经的药物
长……涌向观察者的稠密经验使他觉得
皆中止……这宁静,似乎并非出于怠
为“致幻剂”(这些药物带给使用者的
数小时仿佛数日。”此外,许多使用者
惰,而是出于同样强的对抗力;无限活
后果酷似疯癫行为)。疯癫行为和用药
说感觉到时间似乎是波浪式前行。这大
跃,无限安详。”
后果的共同症状之一就是疏离自然的时
概归因于大脑在关注外界和隔绝外界这
291 罗马人(利比亚的昔兰尼) 许普诺斯或摩尔甫斯 大理石,公元1—2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部 [Gr 1861.11-27.74, Sculpture 1426] 这块断片曾经属于一个更大的墓 葬组合,它依附于昔兰尼的阿佛洛 狄忒神庙。由于其所属,这个形像 常被确认为厄洛斯或丘比特。然而, 他右手的干罂粟表明他更有可能是许 普诺斯或摩尔甫斯。许普诺斯是睡眠 之神,尼克斯(夜)之子和桑纳托斯 (死)之弟。按照赫西俄德(《神 谱》,211),他活在下界,不见天 征如睡眠般舒适的死亡。摩尔甫斯是 许普诺斯之子。他为那些睡着或进入 药物迷幻状态的人发送梦境。有致幻 效果的罂粟通常是摩尔甫斯的随身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日。他是甜蜜死亡之神。他的罂粟象
物,它带有主人的名字——吗啡。
412
413
多数人理解“相对时间”一词都是基于爱因斯坦在其相对 论中的表述。通过提出物质是一种能量形式(著名的公示“E= MC 2”),爱因斯坦重新定义了自17世纪晚期以来占主导的物理学
因纽特人中,许多天体都被赋予神话的地上 起源。例如,月亮和太阳是兄妹,他们在谋杀父
定律。时间和空间不再被设想为物理上是绝对的,而是服从于外
母并涉足乱伦关系后被放逐到天上。此外,地上
力,例如引力。不过,“相对时间”一词也渗入了其他一些学科。
出现的看似无法解释的事物,据信属于诸星辰
例如,心理学家可能会用“相对时间”来描述如何以及为何不同的
的自然功能。罕见的特定蘑菇被称为“星辰的 粪便”,一种特殊的红色苔藓被称为“太阳的
人似乎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特定现象,诸如时间过程;人类学家常用
尿”。地界和天界之间的沟通者是巫师,他们在
该词描述异质文化如何独特地建构和经验时间。
其精神飞翔中,取得另一种存在的肉体并拜访天 上、海里和地下的其他世界。巫师的遨游意在偿
我们以为自己手腕上携带的时间是唯一“真实的”时间。但
还被打破的禁忌,或获得更多服务于部落的信
是,事实很清楚,时间无限相对。每个人的时间理解都受到心理和
息。许多巫师声称曾经化身一种或几种动物,最
文化的制约。尽管有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的法案,但时间本身不
伟大的那些巫师化身数次。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92 蒂基·帕宁阿加克 人-兽变形面具石,约1982年 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994.197.4]
能被分区。一个时钟的表面或许显示了一个实情,但纽约的一小时 不同于塔希提的一小时,炼狱里的一小时不同于天堂里的一小时。
师坐在脚后跟上,膝盖触及地面。他左手持鼓, 肘直接放在左边大腿上。用右手敲击时,他会来 回摇晃,直到节奏允许他走动。鼓皮上的画面似 乎是萨米人宇宙论的扼要景象,表现了巫师灵魂 在宇宙三界——天、地和地下——所取路径的情
这面鼓来自“律勒萨米”,或者说瑞典北
况。萨米鼓也用于占卜。一个小的三角“指示
294 弗朗西斯科·巴托洛齐模仿约翰·韦伯
部。它用于帮助巫师达致一种恍惚状态,在其中
物”放在鼓面上。敲鼓时,震动使指示物在鼓面
他可以与灵界接触,走出自己的形体且遨游未
滑动。指示物造成的“路径”, 以及它停驻的位
来。这面鼓有一个鼓槌,通常由驯鹿角制成。巫
置,指示了占卜对象即将面临的好运或歹运。
库克船长之死 雕版,1786年 伦敦,国立海事博物馆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414
293 北部瑞典人(拉普兰) 萨米巫师鼓 兽皮和木头,19世纪 剑桥,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E.1887.75]
415
The E xperience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296 雅尼·农伽瑞伊·伊根和托马斯·简伽剌·赖斯 波修姆梦之境 布面丙烯,1990年 巴黎,法国国立非洲和大洋洲艺术博物馆[Ap.91-67] “梦之境”或“梦之时”绘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其中 时间概念紧密联系着地点意识。这些画作像是包含某个民 族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历史的地图,好比一张罗马城地 图同时表现了古罗马城、中世纪罗马城和现代罗马城。“梦 之时”绘画经常表现一个或多个造成特定地貌的事件。这些 事件本身并非按时间安排,而是按每个事件留下印记的空间 安排。或许有人会说,存在于“过去”的事件造成了这些景 物。但土著人从不说某位祖先“制造过”某个洞穴或山梁。 他们会说这些地貌是祖先生活着的地方。地貌继续存在着, 继续处在被祖先改造的过程中。通过重游与特定故事相联系 的地点,或重述与它们相关的耳闻目睹的故事,地点“此时 此刻”确凿的存在将“过去”带入了“现在”,将两者融合 起来且确保它继续充满生机。这幅画表现了波修姆梦之境的 一部分。用E形足印表示的波修姆人,从下右的加拉瓦里出 发北上,寻找橡胶树。
297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95 马蒂亚斯·考艾吉
然是头领,他肯定是罗诺的化身。当“决心号”最终再次启
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 纸上硬笔油墨,1998年 伦敦,丽贝卡·霍萨克美术馆
航后,他们撞见了一场风暴,前桅受损。库克知道他和他的 人可能已经逗留太久,不受欢迎——他们的长期停靠已经严 重消耗了岛上的资源——但他别无选择,只得回返。的确, 第二次欢迎很压抑。岛民认为,库克在错误季节的回返,或
不了解别种文化如何标记和划分时间所导致的最不幸的
者表明他是一个贪婪的神,或者表明他是个假冒者 。尽管
故事之一,关涉到詹姆斯·库克船长1779年2月14日在夏威
酋长试图安抚,但岛民还是翻了脸。他们认为,这个库克显
夷大岛上的死亡。当他和他的人抵达基拉克库瓦湾,库克被
然根本不是罗诺,他持续停留岛上乃是险恶时代的前兆。当
接待为一位神。这是因为,根据夏威夷人的传说,罗诺神有
库克和他的人退到海滩时,岛民变得极具威胁性。库克的人
望在一年中的那个季节来到该岛。神话规定,罗诺不是乘独
通过开火来驱散人群,以赢得时间。但当他们重新装填弹药
木舟来,而是乘着流动的岛,岛上覆盖着树木。当岛民看到
时,岛民发起进攻。库克在水边绊倒,被愤怒的暴民乱棒打
“决心号”及其高高的桅杆,似乎传说成真了。由于库克显
死。
爱因斯坦发表他的“狭义相对论”之前,时间通常被 认为是一种绝对事物:它以相同的进度经过宇宙每个角 落的每个个体。例如,牛顿说时间间隔与观察者的运动 无关。然而爱因斯坦在其理论中主张,不仅所有运动都是 相对的,而且光速相对于所有观察者都不变。爱因斯坦理 论的推论涉及广泛。由于光速不变,一个事件发生的“时 间”将依据观察者离该事件多远,以及他是静止、趋近或 远离该事件而有变化。一个快速运动的载具所载的时计, 将比静止的时计走得慢。如果两个载具相对彼此的运动速 度恒定,那么双方看到的对方的时间进程都会慢下来。
时间的体验
时间的故事
416
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亲笔手稿 纸上原稿,约1912年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雅各·沙夫拉基金会赠 品]
417
The End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时间的终结 The End of Time 考察不同文化对时间终结的思考,人们会发现一些人性深处 的东西。例如各种启示录观念,几乎为一切有着线性时间感的文 化所共享。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时间的终结很少像是预示着万物 的终结。无论某个信仰体系会有多么严厉或宿命,似乎都有一个 共享的信念,即上帝将拯救一小批正直的选民,他们将活过时间 的终结,并永远驻留在上帝的荣耀里。相信某些东西会活过时间 的终结,这一倾向似乎是人的本性。人类很难相信他们生活的所 有方面都有可能消失。事实上,在世上所有伟大的文化和宗教 中,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显得很独特。他们有着兼具线性和循环 性的启示录观念(相信诸神曾经多次摧毁和再造大地),他们相 信下一次末世将是最后一次。他们认为诸神已经给了这个世界四 次机会,而这次创世真的是“一决生死”。 时间的终结对于那些有着循环性时间观念的人们来说要简单 得多。例如在印度教中,现世的神灵,像太阳、月亮,以及所有 与天气相关的男女诸神,都被看作是相对渺小的神灵。他们在每 个大时代的终点都跟宇宙的其他部分一起“灭亡”,只当重要的 诸神再次更新世界时得以重生。一个世界的终结得到庆祝,因为 它标志着下一个世界的开始。
康拉德·迈尔, 一位父亲和他 的孩子们(见 303 )
“时间终结”。就像出生拨动人的时钟,死亡停止它。然而,尽管 有大量反例,多数人仍然坚信他们不会真的死去。这一信仰以许多 形式反复出现:身体将死,灵魂则否;死亡不过是到达彼岸之旅;
时间的终结
时间的故事
418
当然,在个人维度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体验着一种个体的
人通过其子嗣而活着;或者,对于艺术家,他们将靠作品得永生。 419
通过沉思、肉体苦行、禁欲、入定或是药物,目的是生活在 一个时间失效的境界里。正如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目睹了 无数人生悲剧之后发出的疑问:“生命受缚于衰老和死亡。 既无衰老也无死亡的生命境界何在呢?” 在佛教里,超越时间是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通过离弃肉 身的痛苦和快乐以及“无常之苦”,人们能够开始超越时间 310 中国西藏人 “唵嘛呢叭咪吽”铭文 石头,20世纪初 伦敦,霍尼曼博物馆和公园 [NN 4433] 真言是一种据信出自神圣源
311 日本人 坐佛 木头、金漆、水晶,18世纪 伦敦,大英博物馆,日本 部[1885. 12-27. 30]
的幻觉。各种佛教思想流派对时间持有不同的态度。超越状 态在佛教中被称为涅槃。这里没有自我也没有灵魂;因而也
西方人称之为佛教的 东西,在日本称之为“释
没有对达致完满或合一的追求。涅槃是彻底止息涉及这个世
教”,即“释迦[牟
界之表象的任何执著、互动或牵扯。
尼]的教导”。释迦是
写于公元2或3世纪的瑜伽经书的作者帕檀迦梨说,瑜伽
释迦牟尼佛的日本名, 这个名字说明佛陀出自 释迦族。佛陀的出生
头的单音节或多音节短语。在一些
的终极目的是“静心”,这将导向更高层次的觉悟或专注
印度宗教里,真言既用于仪式目
(入定),以及自我的净化(真我)。“瑜伽”一词是梵文
的,也用于冥思目的。“唵嘛呢
的“结合”或“加入”。就此而言,它与佛教截然不同。不
他的双手做出了体现他
观音大士的真言。这一真言通常译
过,瑜伽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从时间和空间中解放出来(解
精神力量不同方面的特
为“好哇,莲花中的珍宝”。通过
脱)。永恒是终极的真实。时间是一种幻觉。“瞬间”或许
势”。他右手做出的是安慰
近神的意识。例如在真言瑜伽中,
存在,但多个瞬间的连续并不能结合成像一小时或一天这样
的手印或者说手势,日语叫
重复吟诵真言被用作朝向解脱的手
的“事物”。当达到“法云地”的心境,多个瞬间的连续就
是满足愿望的手印,或者说“与
叭咪吽”一语是最重要的菩萨之一
重复一句真言,沉思者的意识将趋
段。信念乃是,通过吟诵,人们能 够“超度”向绝对,向无形的声音 之源。
终止了,在“法云地三昧”中,瑜伽修行者达到一种零时间 的经验状态,随后他的意识将加入永恒。
地在今天的尼泊尔。这 尊释迦像有特定意义。
定“手印”,或者说“手
“施无畏印”。他左手做出的 愿印”。关于佛陀的微笑,只能 引用一首著名的佛教诗: “有万千疑问,但佛陀静 默。他人困惑于我们的疑 问,而您却超脱。我们 一问再问,您笑而不 答。”
The End of Tim e
THE STORY OF TIME
在一些主要宗教中,超越时间是一个中心目标。无论是
概述著作 General works
Aveni, A., Empires of Time: Calendars, Clocks and Cultures, New York 1989 Brandon, S.G.F., History, Time and Deity: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Religious Thought and Practice, Manchester 1965 The Encyclopedia of Time, ed. S.L. Macey, New York and London 1994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ed. J. Bowker, Oxford 1997 Time [exh. catalogue, Amsterdam, Nieuw Kerk], ed. A. Turner, Amsterdam 1990 Time. A Bibliographic Guide, ed. S.L. Macey, New York and London 1991 The Study of Time, eds. J.T. Fraser et al., Berlin 1970 and ongoing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ime) 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The Discovery of Time, London 1965 Whitrow, G.J.,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Time, London and Edinburgh 1961 Whitrow, G.J., Time In History. Views of Ti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 Oxford 1989 Whitrow, G.J., What is Time?, London 1972
时间的创造 THE CREATION OF TIME
时间的度量 THE MEASUREMENT OF TIME (时间的划分 Divisions of Time)
Aujac, G., ‘Le Zodiaque de l’astronomie grecque’, Revue d’Histoire des Sciences, XXXIII, 1980, pp. 3–32 Aveni, A., ‘Astronomy in the Americas’,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6, pp. 269–303 Blunt, A., The Paintings of Nicolas Poussin: A Critical Catalogue, London 1966, pp. 123–24, no. 172 Boll, F., Sphaera. Neue griechische Texte und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Sternbilder, Leipzig 1903 Boyancé, P., ‘L’Apollon Solaire’, Mélanges d’archéologie, d’épigraphie at d’histoire offerts à Jérôme Carcopino ..., Paris 1966, pp. 149–70 Burkert, W., Greek Religion. Archaic and Classical, English transl. J. Raffan, London 1985, esp. pp. 143–49 Cieri-Via, C., ‘I luoghi del mito fra decorazione e collezionismo’, in Immagini degli dei. Mitologia e collezionismo tra ‘500 e ‘600 [exh. catalogue, Lecce, Fondazione Memmo, 7 dicembre 1996–31 marzo 1997], Venice 1996, pp. 29–48 Clark, V.A., ‘The Illustrated Abridged Astrological Treatise of Albumasar: Medieval Astrological Imagery in the West’,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9 Ford, B.J., Images of Science.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London 1992 Forster, L., ‘Die Emblemata Horatiana des Otho Vaenius’, Wolfenbüttler Forschungen, XII, 1981, pp.117–28 Fowler, J., On the Mediev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Months and Seasons, London 1873 Gagé, J., Apollon romain. Essai sur le culte d’Apollon et le développement du ‘ritus Græcus’ à Rome des origines à Auguste, Paris 1955 Geertz, A.W., ‘Pueblo Cultural History’, Photographs at the Frontier. Aby Warburg in America, 1895–96, eds. B. Cestelli Guidi and N. Mann, London 1998, pp. 9–19, esp. pp. 16–17 Gerards-Nelissen, I., ‘Otto van Veen’s Emblemata Horatiana, Simiolus, V, 1971, pp. 20–63 Gingerich, O., ‘The Origin of the Zodiac’, Sky and Telescope, March 1984, pp. 218–20 Grant, E., Planets, Stars and Orbs: Medieval Cosmology, 1200–1687, Cambridge 1994 Gundel, W., Dekane und Dekansternbilder.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Sternbilder der Kulturvölker, Glückstadt and Hamburg 1936 Gundel, H., Zodiakos. Der Tierkreis in der antiken Literatur und Kunst, Stuttgart 1972 Günther, S., ‘Peter und Philip Apian. Zwei desutsche Mathematiker und Kartographen. Ein Beitrag zur Gelerten-Geschichte des XVI. Jahrhunderts’, Abhandlungen der königlich böhmischen Gesellschaft der Wissenchaften, ser. VI, XI, 1882, pp. 1–136 Hartner, W.,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the Constellations in the Near East and the Motif of the Lion-Bull Combat’,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XXIV, 1965, pp. 1–16 Heintze, K. , Mythes et symboles lunaires (Chine ancienne, civilisations anciennes de l’Asie, peuples limitrophes du Pacifique), Antwerp 1932 Holloway, J., Patrons and Painters: Art in Scotland,
1650–1760 [exh. catalogue, Edinburgh,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17 July–8 October 1989], Edinburgh 1989, pp. 85–92 Hollstein’s Dutch and Flemish Etchings, Engravings and Woodcuts, 1450–1700, [XLIV– XLVI, Maarten de Vos], ed. D. DeHoop Scheffer, Rotterdam 1995–96 Howse, D., ‘Some Early Tidal Diagrams’, The Mariner’s Mirror, LXXIX, no. 1, 1993, pp. 27–43 Ivanoff, N., Bazzani. Saggio critico e catalogo delle opere [exh. catalogue, Casa del Mantegna, Mantua, 14 maggio–15 ottobre 1950], Mantua 1950, esp. pp. 53–54, no. 62 King, H.C., and Millburn, J.R., Geared to the Stars: The Evolution of Planetariums, Orreries and Astronomical Clocks, Toronto 1979 Kristeller, P., Kupferstich und Holzschnitt in vier Jahrhunderten, Berlin 1920, pp. 302–03 Lippincott, K., ‘Gli dei-decani del Salone dei Mesi di Palazzo Schifanoia’, in Alla corte degli Estensi. Filsofia, arte e cultura a Ferrara nei secoli XV e XVI , ed. M. Bertozzi, Ferrara 1994, pp. 181–97 Lippmann, F., Die Sieben Planeten, Berlin 1895; also, The Seven Planets, English transl. by F. Simmonds, London 1895 Lunais, S., Recherches sur la lune. Les Auteurs latins de la fin des Guerres Punique à la fin du règne des Antonins, Leiden 1979 McDonald, R., and Harris, S., Stoats and Weasels, London (The Mammal Society) 1998 Maurmann-Bronder, B., ‘Tempora significant. Zur Allegorie der vier Jahrzeiten’, Verbum et signum, I, 1975, pp. 69–101 Neugebauer, O., ‘The Egyptian Decans’, in Vistas in Astronomy, ed. A. Beer,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I, pp. 47–51 Neugebauer, O., The Exact Sciences in Antiquity, 2nd edn, Providence RI 1957 Neugebauer, O., and Parker, R.A., Egyptian Astronomical Texts, London and Providence RI, 1960–69 Panofsky, E., Albrecht Dürer, revised 2nd edn, Princeton 1945, II, p. 42 and fig. 215 Pingree, D., ‘The Indian Iconography of the Decans and Hôras’,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XXVI, 1963, pp. 223–54 Pogo, A., ‘Calendars on the coffin lids from Asyut’, Isis, XVII, 1932, pp. 6–24 Rackham, B.,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atalogue of Italian Maiolica, London 1940, p. 192, no. 573 Reiner, E., and Pingree, D., ‘Babylonian Planetary Omens, Part 2: Enuma Anu Enlil, Tablets 50–51’, in Bibliotheca Mesopotamica, ed. G. Buccelatti, Malibu CA 1981 Rice, D.S., ‘The Seasons and the Labours of the Months in Islamic Art’, Ars Orientalis, I, 1954, pp. 1–39 Rusk Shapley, F., Paintings from the Samuel H. Kress Collection. Italian Schools, XVI–XVIII Century, London 1973, p. 115 Ryan, W.F., ‘John Russell, R.A., and Early Lunar Mapping’, The Smithsonian Journal of History, I, 1966, pp. 27–48 Saxl, F., Verzeichnis astrologischer und mythologischer illustrierter Handschriften des lateinischen Mittelalter in römischen Biblotheken, Heidelberg 1915 Saxl, F., Verzeichnis astrologischer und mythologischer illustrierter Handschriften des lateinischen Mittelalters, II. Die Handschriften der ational-Bibliothek in Wien, Heidelberg 1926 Simon, E., ‘Poussin’s Gemälde “Bacchus und Midas” in München’, Jahrbuch der Hamburger Kunstsammlungen, XVIII, 1973, pp. 109–118, esp. pp. 110–12 Smith, C.H., Catalogue of the Greek and Etruscan Vas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III. Vases of the Finest Period, London 1896, pp. 284–85 Smith, A.H., A Catalogue of the Sculp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04, III, pp. 231–32 Stevenson, E.L., Terrestrial and Celestial Globes. Their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 Consideration of Their Value as Aids in the Study of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New Haven 1921 The Yavanajâtaka of Sphudjidhvaja, ed., English transl. and commentary by D. Pingree, Cambridge MA 1978 Thiele, G., Antike Himmelsbilder. Mit Forschungen zu Hipparchos, Aratos und seinem Fortsetzern, und Beiträgen zur Kunstgeschichte
(历法 Calendars)
Ackermann, S., ‘Medal and Memory : The Secrets Divulged by Perpetual Calendars’, forthcoming Baczko, B., ‘La Révolution mesure son temps’ in La Révolution dans la mesure du temps. Calendrier Républicain heure décimale, 1793–1805 , La Chaux-de-Fonds 1989, pp. 9–29 Le Biccherne. Tavole dipinte delle Magistrature Senesi (secoli XIII–XVIII), eds. L. Borgia, E. Carli, M.A. Ceppari, U. Morandi, P. Sinibaldi and C. Zarrilli, Rome 1984, esp. p. 274 Borst, A., The Ordering of Time. From the Ancient Computus to the Modern Computer, English transl. by A. Winnard, Cambridge 1993 Burnaby, S.B., Elements of the Jewish and Muhammadan Calendars, with Rules and Tabl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on the Julian and Gregorian Calendars, London 1901 ‘The Calendar’, in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Ephemeris and the American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 London (HMSO) 1961, ch. 14, pp. 407–442 Capp, B., Astrology and the Popular Press. English Almanacs, 1500–1800, London and Boston 1979 Cappelli, A., Cronologia, cronografia e calendario perpetuo, 5th edn, Milan 1983 Carrigan, R.A. Jr, ‘Decimal Time’, American Scientist, LXVI, no. 3, 1978, pp. 305–13 Chabas, F., Le Calendrier des Jours Fastes et Néfastes de l’année égyptienne. Traduction complet du papyrus Sallier IV, Chalon-surSeine and Paris 1863 Corpus Inscriptionum Latinarum. Inscriptiones Latinae Antiquissimae, ed. T. Mommsen, Berlin 1863, I, pp. 294–95, 303–09 and 358–59 Dessau, H., ‘Zu den Milesischen Kalenderfragmenten’, 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n Klasse), XXIII, 1904, pp. 266–68 Davis, J.B., ‘Some Account of Runic Calendars and “Staffordshire Clogg” Almanacs’, Archaeologia, XLI, 1867, pp. 453–78 Dershowitz, N., and Reingold, E.M., 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Cambridge 1997 Dicks, D.R., Early Greek Astronomy to Aristotle, London 1970, esp. pp. 84–85 Diels, H., and Rehm, A., ‘Parapegmenfragmente aus Milet’, 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n Klasse), XXIII, 1904, pp. 92–111 The Gregorian Reform of the Calendar. Proceedings of the Vatican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its 400th Anniversary, 1582–1982, eds. G. V. Coyne, M.A. Hoskin and O. Pedersen, Vatican City 1983 Les Heures Révolutionaires (= Horlogerie Ancienne, nos. 25 and 26), eds. Dorez, Y., and Flores, J., Paris 1989 Heitz, P., and Haebler, K., Hundert Kalender Inkunabeln, Strassburg 1905 Hind, A., Early Italian Engraving: A Critical Catalogue with Complete Reproduction of all the Prints Described, London 1938, I, p. 83, and II, pl. 129 Houzeau, J.C., and Lancaster, A., Bibliographie générale de l’astronomie, Paris 1887, esp. pp. 1458–76 Jenkins, I.D., ‘Newly Discovered Drawings from the Museo Cartaceo in the British Museum’, in Atti del Seminario Internazionale di Studi (Napoli,18–19 dicembre 1987), ed. F. Solinas, Rome 1989, pp. 131–76, esp. p. 154, nos. 30–31
Lippmann, F., Die Sieben Planeten, Berlin 1895, pp. 6–7; also, The Seven Planets, English transl. by F. Simmonds, London 1895, pp. 6–7 Menniger, K.W., Zahlwart und Ziffer. Ein Kulturgeschichte der Zahl, Göttingen 1957 Michels, A. K., The Calendar of the Roman Republic, Princeton 1967 Neugebauer, O., 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 Berlin and New York 1975 The Paper Museum of Cassiano del Pozzo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14 May–30 August 1993], esp. pp. 132–33 (g.v. =Ginette Vagenheim) Parthey, G., Wenzel Hollar. Beschreibendes Verzeichniss seiner Kupferstiche, Berlin 1853, p. 95, no. 483 Poole, R., ‘“Give Us Back Our Eleven Days!”: Calendar Reform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Past and Present, CXLIX, 1995, pp. 95–139 Rehm, A., ‘Parapegmastudien. Mit einem Anhang: Euctemon und das Buch De Signis’, Abhandlung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Abteilung), N.F. XIX, 1941, pp. 1–145 Rehm, A., ‘Das Parapegma des Euktemon’, in Griechische Kalender, III, ed. F. Boll, Heidelberg 1913 Richards, E.G., Mapping Time. The Calendar and its History, London 1998 Salman, J., Een Handdruck van de tijd. De almanak en het dagelijks leven in de Nederlanden, 1500–1700 [travelling exh. catalogue] , Zwolle 1997 Scullard, H.H., Festivals and Ceremonies of the Roman Republic, London 1981 The Secular Spirit: Life and Art 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 [exh. catalogue,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5 March–3 June 1975] , New York 1975, pp. 108–09, no. 115 Wilson, G., ‘The French Republican Calendar’, Antiquarian Horology, XVII, 1988, pp. 249–58 Zerubavel, E., The Seven Day Circle.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Week, Chicago and London 1985
(科学仪器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ckermann, S., and Cherry, J., ‘ Richard II, John Holland and Three Medieval Quadrants’, Annals of Science, LVI, 1999, pp. 3–23 Arnaldi, M., and Schaldach, K., ‘A Roman Cylinder Dial: Witness to a Foreign Tradition’,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XXVIII, 1997, pp. 107–17 Augarde, J.-D., ‘La fabrication des instruments scientifique au XVIIIe siècle et la corporation des fondeur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eds. C. Blondel et. al., London and Paris 1989, pp. 52–72, esp. p. 68 Bedini, S., ‘The 17th century Table Clepsydra’, Physis. Rivista internazionale di storia della scienza, X,1968, pp. 25–52 Bennett, J.A., The Divided Circle. A History of Instruments for Astronomy, Navigation and Surveying, Oxford 1987, pp. 77–79 Bion, 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incipal Uses of Mathematical Instruments, English transl. by E. Stone, London 1758 (repr. Mendham NJ 1995) Brusa, G., ‘Le navicelle orarie di Venezia’, Annali dell’Istituto e Museo di Storia della Scienza di Firenze, V.i, 1980, p. 55 van Damme, J., ‘Michael Piquer, planisferisch astrolabium, in Sterren in Beelden. Astrologie in de eeuw van Mercator [exh. catalogue, SintNiklaas, Stedelijk Museum, 6 maart–6 juni 1994], Sint Niklaas 1994, pp. 158–62, no. 28 Dekker, E., ‘An Unrecorded Medieval Astrolabe Quadrant from c.1300’, Annals of Science, LII, 1995, pp. 1–49 Dekker, E., ‘Epact Tables on Instruments. Their Definition and Use’, Annals of Science, L, 1993, pp. 303–24 Dekker, E., Globes at Greenwich, London 1999, forthcoming Dekker, E., and Lippincott, K., ‘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Holbein’s Ambassadors’,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forthcoming Diels, H., Antike Technik, 2nd edn, Leipzig and Berlin 1920, esp. pp. 154–80 Dohrn–van Rossum, G., Die Geschichte der Stunde: Uhren und moderne Zeitordnung, Munich 1992; also, History of the Hour, Clocks and Modern Temporal Orders, English transl. by T. Dunlap, Chicago and London 1996 Eckhardt, W., ‘Erasmus und Joshua Habermel. Kunstgeschichtliche Anmerkungen zu den Werken der beiden Instrumentenmacher’, Jahrbuch der Hamburger Kunstsammlungen,
XXII, 1977, pp. 13–74 Eckhardt, W., ‘Erasmus Habermel: Zur Biographie des Instrumentenmachers Kaiser Rudolfs II’, Jahrbuch der Hamburger Kunstsammlungen, XXI, 1976, pp. 55–92 Field, J.V., ‘European Gearing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6, pp. 110–22, esp. pp. 113–20 Field, J.V., ‘Some Roman and Byzantine Portable Sundials and the London Sundial-Calendar’, History of Technology, XII, 1990, pp. 103–35 Field, J.V., and Wright, M.T., Early Gearing: Geared Mechanisms in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 London 1985 Field, J.V., and Wright, M.T., ‘Gears from the Byzantines: A Portable Sundial with Mechanical Gearing’, Annals of Science, XLII, no. 2, 1985, pp. 87–138 Focus Behaim-Globus [exh. catalogue, Nuremberg,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2 December 1992–20 February 1993], Nuremberg 1992, II, pp. 605–06 (G. Bott) Folkerts, M., ‘Mittelalterliche mathematische Handschriften in westlichen Sprachen in der Berliner Staatsbibliothek. Ein vorläufiges Verzeichnis’, Mathematical Perspectives, LXVI, 1983, pp. 53–93 Gibbs, S.L., Greek and Roman Sundial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76 Gingerich, O., ‘Zoomorphic Astrolab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rabic Star Names into Europe’, in Deferent to the Equant. A Volume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Near East in Honor of E.S. Kenned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500], eds. D.A. King and G. Saliba, New York, 1987, pp. 89–104 Gouk, P., The Ivory Sundials of Nuremberg 1500–1700, Cambridge 1988, pp. 21–22, 36–45 and 56–58 Gunther, R.T., Early Science in Oxford, Oxford 1923, II, pp. 165–69 Gunther, R.T., ‘The Great Astrolabe and Other Scientific Instruments of Humphrey Cole’, Archaeologia, LXXVI, 1927, pp. 273–317, esp. pp. 289–91 and figs. 34–35 Gunther, R.T., The Astrolabes of the World ..., Oxford 1932 Higgins, K., ‘An Elizabethan Quadrant-Dial in Silver by Humphrey Cole’, Connoisseur, CXXV, 1950, pp. 118–19 Higton, H., The Sundials at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London, forthcoming Horsky, Z., and Skapova, O., Astronomy Gnomonics, Prague 1968, esp. pp. 125–26 Mechanik aus der Wunderkammer, eds. P. Friess and E. Langenstein, Munich 1996, pp. 30–31 Humphrey Cole: Mint, Measurement and Maps in Elizabethan England [British Museum Occasional Papers, no. 126], ed. Silke Ackermann, London 1998 Instrumentos cientificos del siglo XVI. La corte española y la escuela de Lovaina [exh. catalogue, Madrid, Fundación Carlos de Amberes, 26 November 1997–1 February 1998], Madrid 1997, esp. p. 173 Johnston, S., ‘The Carpenter’s Rule: Instruments, Practitioners and Artisans in 16th-century England’,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Instrument Symposium, eds. G. Dragoni, A. McConnell and G.L’E. Turner, Bologna, 1994, pp. 39–45 Jones, A., ‘Later Greek and Byzantine Astronomy’,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7, pp. 98–109 Kirchner, J., Beschreibende Verzeichnisse der Miniaturen-Handschriften der preussischen Staatsbiblothek zu Berlin, Leipzig 1926, I, pp. 21–22 Lippincott, K., ‘When was Michelangelo born?’,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LII, 1989, pp. 228–32 Lippincott, K., ‘The Navicula Sundial’, Bulletin of th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Society, XXXV, 1992, p. 22 Michel, H., ‘The Drum Clepsydra’, Journal Suisse d’Horologerie et de Bijouterie, 1949, pp. 132–34 Michel, H., ‘Astronomical Jades’, Oriental Art, II, 1956, pp. 156ff. Michel, H, ‘Les jades astronomiques chinois’, Communications de l’Académie de la Marine, IV, 1949, pp. 111ff. Mills, A.A., ‘Note: Altitude Sundials for Seasonal and Equal Hours’, Annals of Science, LIII, 1996, pp. 75–84 Noble, J.V., and de Solla Price, D.J., ‘The Waterclock in the Tower of the Wind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LXXII,
参考文献
时间的故事
436
d’Alverny, M.-Th., ‘Le cosmos symbolique du XIIe siècle’, Archives d’histoire doctrinale et littéraire du moyen âge, XXVII, 1953, pp. 31–81 Bertolini, G.L., ‘La cosmografia teologica del Camposanto di Pisa’, Nuova antologia, ser. V., XVL, 1910, pp. 720–25 Blunt, A., ‘Blake’s “Ancient of Days”: The Symbolism of the Compasses’,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II, 1938–39, pp. 53–63 Boman, T., Hebrew Thought Compared with Greek, English transl. by J.L. Moreau, London 1960 Bouché-LeClercq, A., L’Astrologie grecque, Paris 1899 Callahan, J.F., Four Views of Time in Ancient Philosophy, Cambridge MA 1948 Christiansen, K., Kanter, L.B., and Strehlke, C.B., Painting in Renaissance Siena, 1420–1500 [exh. catalogue,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 December 1988–19 March 1989], esp. pp. 192–98 and 246–48 Dodds, E.R., The Ancient Concept of Progress and Other Essays on Greek Literature and Belief, Oxford 1973 Erdman, D.V., The Illuminated Blake, London 1975 von Erffa, H. M., Ikonologie der Genesis. Die christlichen Bildthemen aus dem Alten Testament und ihre Quellen, Munich 1989–1995 Fraser, J.T., The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Time, Brighton 1982 Friedman, J.B., ‘The Architect’s Compass in Creation Miniatures of the later Middle Ages’, Traditio, XXX, 1974, pp. 419–29 The Intellectual Adventure of Ancient Man. An Essay on speculative thought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eds. H. Frankfort et al., Chicago 1946 Jaki, S.L., Science and Creation. From Eternal Cycles to an Oscillating Universe, revised and enlarged edn, Edinburgh 1986 Klein, P., ‘Date et scriptorium de la Bible de Roda. Etat des recherches’, Les Cahiers de SaintMichel de Cuxa, III, 1972, pp. 91–102 de Laborde, A., Étude sur la Bible Moralisée illustrée, Paris 1911–27 Leeming, D.A., and Leeming, M.A., Encyclopedia of Creation Myths, Santa Barbara CA 1994 Lippincott, K., ‘Giovanni di Paolo’s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thema mundi’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Art’,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XXXII, 1990, pp. 460–68 Norden, E., Die Geburt des Kindes. Geschichte einer religiösen Idee, Leipzig 1924, esp. pp. 16ff. Onians, R.B.,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Thought about the Body, the Mind, the Soul, the World, Time and Fate ..., Cambridge 1951 Panofsky, E., and Saxl, F., Dürers ‘Melencolia I’: Eine quellen- und typengeschichtliche
Untersuchung, Leipzig and Berlin 1923, pp. 67ff. Sorabji, R., Time, Creation and the Continuum. Theories in Antiquity and the Early Middle Ages, London 1983 Tolley, M.J., ‘Europe, “to those ychain’d in sleep”’, in Blake’s Visionary Forms, eds. D.V. Erdman and J.E. Grant, Princeton 1970, pp. 115–45 Tous les savoirs du monde. Encyclopédies et bibliothèques, de Sumer au XXIe siècle [exh. catalogue, Paris, Bibliothèque National de France, 20 December 1996–6 April 1997], Paris 1996, pp. 66–67, no. 15 Weinstock, S., ‘A New Greek Calendar and Festivals of the Sun’,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XXXVIII, 1948, pp. 37–42 Zahlten, J., ‘Creatio mundi’: Darstellungen der sechs Schöpfungstage und naturwissenschaftliches Weltbild im Mittelalter, Stuttgart 1979
des Sternhimmels, Berlin 1898 Tuve, R., Seasons and Months: Studies in a Tradition of Middle English Poetry, Paris 1933 Valerio, V., ‘Historiographic and Numerical Notes on the Atlante Farnese and its Celestial Sphere’, Globusfreund, XXXV–XXXVII, 1987, pp. 97–124 van der Waerden, B.L., ‘Babylonian Astronomy, II. The Thirty-six stars’, Journal of Near-Eastern Studies, VIII, 1949, pp. 6–26 van der Waerden, B.L., ‘History of the Zodiac’, Archiv für Orientforschung, XVI, 1952–53, pp. 216–30 Voss, W., ‘Eine Himmelskarte vom Jahre 1503 mit Wahrzeichnen des Wiener Poetenkollegiums als Vorlage Albrecht Dürers’, Jahrbuch der preussischen Kunstsammlungen, LXIV, 1943, pp. 80–150 Warner, D.J., The Sky Explored. Celestial Cartography 1500–1800, New York 1979 Wolf, W., Der Mond im deutschen Volksglauben, Bühl 1929
Biblio gr aphy
THE STORY OF TIME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437
(机械时间 Mechanical Time)
时间的表现 THE DEPICTION OF TIME (时间的艺术 The Art of Time)
Ades, D., Dalí, London 1982 Arndt, K., ‘Chronos als Feind der Kunst’, Nederlands Kunsthistorisch Jaarboek, XXIII, 1972, pp. 329–42 The Autobiography of Thomas Whythorne, ed. J.M. Osborn, Oxford 1961 van Bastelaer, R., Les Estampes de Peter Bruegel l’Ancien, Brussels 1908, p. 63, no. 204 Bellioli, L., ‘The Evolution of Picasso’s 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XLI, 1999, pp. 12–18 Bellori, G.P., Le Vite de’ Pittori, Scultori et Architettori Moderni, Rome 1672, pp. 447–8 Beresford, R., A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by Nicolas Poussin, London 1995 Bergson, H.,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English transl. by T.E. Hulme, London 1913
Bilder vom alten Menschen in der niederländischen und deutschen Kunst, 1550–1750 [exh. catalogue, Braunschweig, Herzog Anton Ulrich-Museum, 14. Dezember bis 20. Juni 1994] Brunswick 1994, p. 63 Bivanck, W.G.C., ‘Une Impression (Claude Monet)’, in Un Hollandais à Paris en 1891, Paris 1892 Blunt, A., ‘Poussin’s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XVIII, 1976, pp. 844–48 Boccioni, U., ‘Manifesto of Futurist Sculpture’ (1912) in U. Apollonio, Futurist Manifestos, London 1973 Bode, W., ‘Lo scultore Bartolomeo Bellano’, Archivio storico dell’arte, IV, 1891, pp. 397–416, esp. pp. 412 and 415 Bode, W., Die italienischen Bronzestatuetten der Renaissance, Berlin 1936, p. 25 Bresciani Alvarez, G., ‘Bassorilievo in marmo’, in Alvise Cornaro e il suo tempo [exh. catalogue, ed. L. Puppi], Venice 1980 Breton, A., 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 (1924), in Manifestoes of Surrealism, ed. and English transl. by R. Seaver and H.R. Lane, Ann Arbor MI 1969 Breton, A., ‘Max Ernst’ (1921), in M. Ernst, Beyond Painting, New York 1948 Brockhaus, H., ‘Ein edles Geduldspiel: “Die Leitung der Welt oder der Himmelsleiter”, die sogennanten Taroks Mantegnas vom Jahre 1459–60’, in Miscellanea di storia dell’arte in onore di I.B. Supino, Florence 1933, pp. 398–400 Brown, C., Van Dyck, Oxford 1982 Browne, T., Urne Buriall (1658), ed. J. Carter, Cambridge 1967 Burke, J., and Caldwell, C., Hogarth. The Complete Etchings, London 1968, no. 267 Campbell, L., Renaissance Portraits,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0 Campbell, L.A., Mithraic Iconography and Ideology, London 1968 Clark, A.M., Pompeo Batoni.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his Works with an Introductory Text, Oxford 1985, p. 239, cat. 108 Clark, A.M., ‘Some Early Subject Pictures by P.G. Batoni’,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I, 1959, pp. 232–38 Cohen, C.E., The Drawings of Giovanni Antonio da Pordenone, Florence 1980, pp. 64–65 and 84–85, figs. 78–79 and 82 Cook, A.B., Zeus. A Study in Ancient Religion, Cambridge 1914–40, II (1925), Part 2, App. A, pp. 859–68 Correspondence de Courbet, ed. P. Ten-Doesschate Chu, Paris 1996 Cumont, F., Les Mystères de Mithra, 3rd edn, Brussels 1913 Dalí, S., The Secret Life of Salvador Dalí, London 1968 Dieckmann, L., Hieroglyphics. The History of a Literary Symbol, St Louis 1970 Disegni veneti di collezioni inglesi [exh. catalogue, Venice, Fondazione Giorgio Cini], ed. J. Stock, Venice 1980, p. 59, cat. 79 Duchamp, M., ‘A l’infinitif’ (1914), in The Writings of Marcel Duchamp, ed. and English transl. by M. Sanouillet and E. Petersen, Oxford 1963 prince d’Essling and Müntz, E., Pétrarque, ses études d’art, son influence sur les artistes ..., Paris 1902 prince d’Essling, ‘Etudes sur les Triomphes de Pétrarque’, Gazette des Beaux-Arts, 2e pér., XXXV, 1887, pp. 331, and XXXVI, p. 25 Etudes Mithraiques. IV [Actes de 2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Téhéran, du 1er au 8 septembre 1975], Leiden 1978 (J. Hansman, ‘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thraic Lion-Man Figure’, pp. 215–28, and H. Von Gall, ‘The Lion-headed and the Human-headed God in Mithraic Mysteries’, pp. 511–26) Fabiny, T., ‘Veritas filia Temporis. The Iconography of Time and Truth i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and the Emblem. Studies in Renaissance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Szeged 1984, pp. 215–71 Félibien, A., Entretiens sur les vies et sur les ouvrages des plus excellens peintres, anciens et modernes..., Paris 1666–88, V (1688), pp. 377–78 Fink, A., Die Schwarzischen Trachtenbücher, Berlin 1963 Francken, D., L’oeuvre gravé des van de Passe, Amsterdam and Paris 1881 Freedberg, D., The Prints of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ravelling exh. catalogue], Tokyo 1989, pp. 186–87 Fremantle, K., The Baroque Town Hall of Amsterdam, Utrecht 1959
Fremantle, K., ‘Themes from Ripa and Rubens in the Royal Palace of Amsterdam’,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III, 1961, pp. 258–64 Gabriels, J., Artus Quellien, de Oude: ‘Kunstryck Belthouwer’, Antwerp 1930 La Galleria Estense di Modena. Guida illustrata, ed. J. Bentini, Bologna 1987 Garlick, K., Sir Thomas Lawrence.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the Oil Paintings, Oxford 1989 van Gelder, J.G., and Jost, I., Jan de Bisschop and his Icones & Paradigmata. Classical Antiquities and Italian Drawings for Artistic Instruc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Holland, ed. K. Andrews, Doornspijk 1985 Gemar-Koeltzsch, E., Holländische Stillebenmaler im 17. Jahrhundert, Lingen 1995 The Genius of Venice, 1500–1600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Royal Academy, 25 November 1983–11 March 1984], eds. J. Martineau and C. Hope, London 1983, pp. 198 and 335–336 (DL =David Landau) The Glory of Venice. Ar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Royal Academy, 15 September–14 December 1994, and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Galley of Art, 29 January–23 April 1995], edd. J. Martineau and A. Robison,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4, pp. 210–11 and 502, no. 126 Goldschmidt, F., Die italienischen Bronzen der Renaissance und das Barock..., Berlin 1914–22, I (1914), pp. 10–11 , pl. 38 Gurland, P., Robert Braithwaite Martineau’s “The Last Day in the Old Home”, unpublished M.A. report,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1986 Guthrie, W.K.C., Orpheus and the Greek Religion. A Study of the Orphic Movement, London 1935 Haak, B., The Golden Age: Dutch Painter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transl. by E. Willems-Treeman, London 1984 von Hadeln, D., ‘Some Little-Known Works by Titian.’, The Burlinton Magazine, XLV, 1924, pp. 179–80 Hare, A., The Story of My Life, London 1896–1900 Harrington, J., Aritosto’s Orlando Furioso in English Heroical Verse, London 1591 Hind, A.M., Early Italian Engraving. A Critical Catalogue with Complete Reproduction of all the Prints Described....., London 1938, I, pp. 32–36 (A.I.22) and pp. 131–34 (B.II.5) Hind, A.M., Catalogue of the Early Italian Engravings ...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10 Hornbostel, W., Sarapis. Studien zur Ü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n Erscheinungsformen und Wandlungen der Gestalt eines Gottes, Leiden 1973, esp. pp. 90–95 House, J., Monet: Nature into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1986 Howard, H., A Course of Lectures on Painting Delivered at the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London 1848 Iversen, E., The Myth of Egypt and its Hieroglyphs, Copenhagen 1961 Jasper Johns, ed. J.M. Faerna, Barcelona 1995 de Jongh, E., van Leewen, T., Gasten, A. and Sayles, H., Dutch Still Life Painting in the Age of Rembrandt, Auckland 1982 Katalog der Staatsgalerie Stuttgart, Stuttgart 1957, p. 19 and fig. 21 Kiefer, F., ‘The Conflation of Fortuna and Occasio in Renaissance Thought and Iconography’, The Journal of Renaissance Studies, IX, 1979, pp. 1–27 Kirby Talley, M., ‘“All Good Pictures Crack”. Sir Joshua Reynolds’s Practice and Studio’, in Reynolds, ed. N. Penny, London 1986, pp. 55–70 Kirby Talley, M., Portrait Panting in England: Studies in the technical Literature before 1700, London 1981 Klotz, G., ‘Hogarth und Addison: “Time Smoking a Picture” und “The Spectator”, Zeitschrift für Kunstgeschichte, XXII, 1959, pp. 102–07 Knox, G., Giambattista and Domenico Tiepolo. A Study and Catalogue Raisonné of the Chalk Drawings, Oxford 1980 Kolakowski, L., Bergson, Oxford 1985 Lambert, J.J., Records of the Skinners of London, London 1923 Langedijk, K., The Portraits of the Medici, 15th–18th Centuries, Florence 1983 Lectures on Painting by the Royal Academicians: Barry, Opie and Fuseli, ed. R.N. Wornum, London 1889 Lessing, G.E., Laocoon (1766), English transl., London 1914 Lettres de Paul Gauguin à Daniel de Monfried, Paris 1930
Levenson, J.A., Oberhuber, K. and Sheehan, J.L., Early Italian Engraving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1973 Levey, M., The National Gallery Catalogues.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Italian Schools, London 1971, pp. 9–10 Levey, M., Giambattista Tiepolo. His Life and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1986 Levy, D., ‘Aion’, Hesperia, XII, 1944, pp. 269ff. Levy, D., ‘Il attraverso la letteratura greca’, Rendiconti della R. Acc. Naz. Dei Lincei, Classe di Scienze Morali, ser. V, XXXII, 1923, pp. 260ff. Lippincott, K., ‘Mantegna’s Tarocchi’, Print Quarterly, III, 1986, pp. 357–60 Longford, E., Wellington: Pillar of State, London 1972 Lübbeke, I., The Thyssen-Bornemisza Collection. Early German Painting, 1350–1550, English transl. by M. Thomas Will, London 1991 Mann, T., Buddenbrooks, English transl. by H.T. Lowe-Porter, London 1996 Marinetti, F.T., ‘Founding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 (1909), in U. Apollonio, Futurist Manifestos, London 1973 Marz, K., Das Kapital, English transl. by E. and C. Paul, London 1942 Matisse, H., ‘Notes of a Painter’ (1908), in J. Flam, Matisse on Art, Oxford 1978 Meiss, M., Painting in Florence and Siena after the Black Death, Princeton 1951 Merkelbach, R., Mithras, Königstein/Ts 1984 Michel, H., ‘L’Horloge de Sapence et l’histoire de horlogerie’, Physis. Rivista di Storia delle Scienze, II, 1960, pp. 291ff. Miller, H., First Impression of England and its People, 11th edn, Edinburgh 1870 Mitchell, W.J.T.,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1986 Morassi, A., Giambattista Tiepolo: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the Paintings, London 1962, fig. 324 van Os, H., ‘The Black Death and Sienese Painting: A Problem of Interpretation’, Art History, IV, no. 3, 1981, pp. 237–49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 [exh. catalogue, Paris, Grand Palais, 24 September 1994–2 January 1995, and London, the Royal Academy, 19 January–9 April 1995], Paris 1994, pp. 195–96 and 278–9 Nilsson, M., ‘The Syncretist relief at Modena’, Symbolae Osloensis, XXIV, 1945, pp. 1ff. Panofsky, E., ‘Father Time’,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Oxford 1939 Panofsky, E., Hercules am Scheidewege und andere antike Bildstoffe in der neueren Kunst, 1930, esp. pp. 12ff. Panofsky, E., ‘Titian’s Allegory of Prudence’: A Postscript’, 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Papers in and on Art History, New York 1955 Panofsky, E., Tomb Sculpture. Four Lectures on its Changing Aspects from Ancient Egypt to Bernini, London 1992 Panofsky, E., and Saxl, F., ‘A Late Antique Religious Symbol in Works by Holbein and Titia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XLIX, 1926, pp. 177–81 Parkinson, R., John Constable, The Man and his Art, London 1998 Paulson, R., Hogarth’s Graphic Works, revised edn, London 1970 Paulson, R., Hogarth (III. Art and Politics, 1750–64), Cambridge 1993 Peltzer, R.A., ‘Der Hofmaler Hans von Aachen. Seine Schule und seine Zeit’, Jahrbuch der Kunsthistorischen Sammlungen in Wien, XXX, 1912, pp. 59–82, p. 132 Penny, N., Catalogue of the European Sculpture in the Ashmolean Museum, 1540 to the Present Day, II. French and other European Sculpture (excluding Italian and British), Oxford 1992, p. 80, no. 314 de Piles, R., Cours de Peinture par Principes, Paris 1708 Pope-Hennessy, J., Catalogue of Italian Sculpture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964, I, pp.144–45 Proust, A., ‘Edouard Manet (Souvenirs)’, Revue Blanche, 1 March 1897, pp. 202–03 Puppi, L. ‘Tiziano tra Padova e Vicenza’, in Tiziano e Venezia [Atti del Convegno], Vicenza 1980 Rosenberg, P., and Prat, L-A.,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 Catalogue raisonné des dessins, Milan 1994, I, pp. 278–79, no. 144 Saxl, F., ‘Veritas filia Temporis’, Philosophy and History. Essays presented to Ernst Cassirer, eds. R. Klibansky and H.J. Paton, Oxford 1936, pp. 197–222 Scheurl, C., Oratio doctoris Scheurli attingens
litteratu presentantiam necnon laudem Ecclesie Collegiate Vittenburgensis, Leipzig 1509 Schivelbusch, W., The Railway Journey: Trains and Travel in the 19th Century, Oxford 1980 Schwartz, A.,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cel Duchamp, London 1997 Seznec, J., La Survivance des dieux antiques, London 1940; also, English transl., The Survival of the Pagan Gods. The Mythological Tradition and Its Place in Renaissance Humanism and Art, Princeton 1953 Simon, E., ‘Sol, Virtus und Veritas im Würzburger Treppenhausfresko des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Pantheon, XXIX, 1971, pp. 483–96 Simon, R., The Portrait in Britain and America, Oxford 1987 Spencer, E.P., ‘L’Horloge de Sapience’,Scriptorium, XVII, 1963, pp. 277ff. Strong, R.C., The English Icon, London and New York 1969 Taylor, L., Mourning Dress: A Costume and Social History, London 1983 Titian. Prince of Painters [exh. catalogue, Venice, Palazzo Ducale, 2 June–7 October 1990, an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8 October 1990–27 January 1991], pp. 347–48 (LP = Lionello Puppi) The Triumphs of Petrarch, English transl. by E.H. Wilkins, Chicago 1962 Veldman, I., ‘Images of Labour and Diligence in Sixteenth-century Netherlandish Prints: the Work Ethic rooted in Civic Morality or Protestantism?’, Simiolus, XXI, 1993, pp. 227–64 Venturi, A., La R. Galleria Estense in Modena, Modena 1883 Vermassen, M.J., Corpus Inscriptionum et Monumentorum Religionis Mithriacae, The Hague 1960 Volkmann, L., Bilderschriften der Renaissance. Hieroglyphik und Emblematik in ihren Beziehungen und Fortwirkungen, Leipzig 1923 Walters, H.B., Catalogue of the Bronzes, Greek, Roman and Etruscan, in the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899, p. 174, no. 949 Westhoff-Krummacher, H., Barthel Bruyn der Ältere als Bildnismaler, Berlin 1965 Wheelock, A.K., Barnes, S.J., and Held, J.S, Anthony van Dyck [exh. catalogu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11 November 1990–24 February 1991], Washington, D.C.1990, pp. 231–32, no. 57 Williams, R.,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London 1973 Wildenstein, D., Monet: Biographie et catalogue raisonné, Lausanne and Paris 1979 Wind, E., ‘The Trinity of Serapis’, in Pagan Mysteries in the Renaissance. An Exploration of Philosophical and Mystical Soures of Iconography in Renaissance Art, London 1958 Wittkower, R, ‘Chance, Time and Virtue’,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I, 1937, pp. 312–31
时间的体验 THE EXPERIENCE OF TIME (人的时间 Human Time)
Allan, N., 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al Science, East and West, London 1993 Arnold, K., Hurwitz, B., McKee, F,. and Richardson, R., Doctor Death: Medicine at the End of Life, London 1997 Boll, F., ‘Die Lebensalter’, Neue Jahrbücher für das klassische Altertum, XVI (XXXI), 1913, pp. 89ff. Bylebyl, J.J., ‘Galen on the non-Natural causes in the Variation of the Puls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XLV, 1971, pp. 482–85 Companio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eds. W.F. Bynum and R. Porter,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De Fourcaud, L., ‘Les Arts décoratifs au Salon 2eme’, Revue des Arts Décoratifs, I, 1893, pp. 377–86, esp. p. 385 Dove, M., The Perfect Age of Man’s Life, Cambridge 1986, pp. 30–32 Deutsche Weihnacht. Ein Familienalbum, 1900–1945, ed. B. Jochens, Berlin 1996 Dixon, L.S., Perilous Chastity. Woman and Illness in pre-Enlightenment Medicine, Ithaca NY and London 1995, esp. pp. 79–86 Floyer, J., 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 or, An essay to explain the old art of feeling the pulse, and to improve it by the help of a pulse-watch, London 1707–10 French, R., ‘Astr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 in
参考文献
时间的故事
438
Baillie, G.H., Watches. Their History, Decoration and Mechanism, London 1929 (reprinted London 1979) Baillie, G.H., Alan Lloyd, H., and Ward, F.A.B., The Planetarium of Giovanni de Dondi, London (Antiquarian Horological Society) 1974 Bedini, S.A., The Pulse of Time. Galileo Galilei, the Determination of Longitude and the Pendulum Clock [Biblioteca di Nuncius, Studi e Testi 3], Florence 1991 Benndorf, O., Weiss, E., and Rehm, A., ‘Zur Salzburger Bronzescheibe mit Sternbilder’ Jahreshefte der Österreichischen Archäologischen Instituts in Wien, VI, 1903, pp. 32–49 Breguet, E., Breguet: Watchmakers since 1775, Paris 1997 Britten’s Old Clocks and Watches and their Makers, 9th edn, ed. C. Clutton, London 1982 Brusa, G. , ‘Early Mechanical Horology in Italy’, Antiquarian Horology, XVIII, no. 5, 1990, pp. 485–513 Cardinal, C., La montre des origines aux XIXe siècle, Fribourg 1985; also, The Watch from its Origin to the XIXth Century, English transl., Secaucus NJ 1989 Clutton, C., and Daniels, G., Watches, 3rd edn, London, 1979 Collection de montres et automates Maurice et Edouard M. Sandoz, Le Locle n.d. Coole, P.G., and Neumann, E., The Orpheus
Clocks, London 1972 Daniels, G., The Art of Breguet, London 1975 Dawson, P.G., Drover, C.B., and Parkes, D.W., Early English Clocks, Woodbridge 1982 Dickinson, H.W., Robert Fulton, Engineer and Artist: His Life and Works, London 1913 Drachmann, A.G., ‘The Plane Astrolabe and the Anaphoric Clock’, Centaurus, III, 1954, pp. 183–89 Drummond Robertson, J., The Evolution of Clockwork, London 1931 Edwards, E., The Stars of the Pendulum Clock, Altringham 1977 Haward, J.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udor Clock Salt’, Goldsmiths’ Review, 1972–73 Heger, N., ‘Das Kunstwerk des Monats’, Die Monatsblätter des Salzburger Museums, July 1990 Howse, D., Greenwich Time and the Longitude, 2nd edn, London 1997 Hutcheon, W. Jr, Robert Fulton: Pioneer of Undersea Warfare, Annapolis MD 1981 Jagger, C., Paul Philip Barraud, Ticehurst (Antiquarian Horological Society) 1968 Jagger, C., Royal Clocks. The British Monarchy and its Timekeepers, 1300–1900, London 1983 Jaquet, E., and Chapuis, A., Technique and History of the Swiss Watch, Boston 1953 Landes, D., Revolution in Time: Clock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1983 Leopold, J.H., The Almanus Manuscript, London 1971 Leopold, J.H., Astronomen, Sterne, Geräte – Landgraf Wilhelm IV. und seine sich selbst bewegenden Globen, Lucerne 1986 Leopold, J.H., Die Grosse Astronomische Tischuhr des Johan Reingold, Augsburg, 1581 bis 1592, Fremersdorf, Lucerne, 1974 Maass, E., ‘Salzburger Bronzetafel mit Sternbildern’ Jahreshefte der Österreichischen Archäologischen Instituts in Wien, V, 1902, pp. 196–97 Maurice, K., Die Deutsche Räderuhr. Zur Kunst und Technik der mechanischen Zeitmessers im deutschen Sprachraum, Munich 1976 Maurice, K., and Mayr, O., Die Welt als Uhr: deutschen Uhren und Automaten, 1550–1650, Munich 1980 Mody, N.H.N., Japanese Clocks, London n.d. [1968] Mudge, T. Jr, A Description with Plates ..., London 1799 Neugebauer, O.,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strolabe’, Isis, XL, 1949, pp. 240–56 Noble, J.V., and de Solla Price, D.J., ‘The Waterclock in the Tower of the Wind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LXXIII, 1968, pp. 345–55, esp. 351–33 Okken, L., ‘Wurde die Räderuhr für das abendländische Kloster erdacht?’, RheinischWestfälische Zeitschrift für Volkskunde, XXXII–III, 1987–88, pp. 117–138 Robertson, J.D., The Evolution of Clockwork, London 1931 (reprint Wakefield 1972) Symonds, R.W., Thomas Tompion: His Life and Work, London 1951 Tate, H., Clocks and Watches, London 1983 Toesca, I., ‘The Royal Clock Salt’, Apollo, October 1969, pp. 292–97 White, G., English Lantern Clocks, Woodbridge 1989 Winter, F.H., The First Golden Age of Rocketry: Congreve and Hale Rocket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1990 Yoder, J.G., Unrolling Time, Christiaan Huygens and the 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 Cambridge 1988
Biblio gr aphy
THE STORY OF TIME
1968, pp. 345–55, esp. 351–33 North, J., The Fontana History of Astronomy and Cosmology, London 1994, pp. 253–59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et L’Europe, 1789–1799 [exh. catalogue, Paris, Grand Palais], Paris 1989, p. 792 Rohr, R.R.J., Sundials.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English transl. by G. Godin, Toronto 1970 Ronan, C., ‘Astronomy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7, pp. 245–68 Rose, V., Verzeichniss der lateinischen Handschriften der königlichen Bibliothek zu Berlin, Berlin 1893, I, pp. 308–15 Schätze der Alhambra. Islamische Kunst aus Andalusien [exh. catalogue, Berlin, Kulturforum, 29 October 1995–3 March 1996], Berlin 1996, p. 131, no. 28 Smith, A.H., A Catalogue of the Sculp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04, III, p. 413 de Solla Price, D.J., ‘The Little Ship of Venice – a Middle English Instrument Tract’,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XV, 1960, pp. 399-407 de Solla Price, D.J., ‘Gears from the Greeks: the Antikythera mechanism – a calendar-computer from c. 80 BC’,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S. LXIV, 1975, Part 7, pp. 5–70 Syndram, D., Wissenschaftliche Instrumente und Sonnenuhren, Munich 1989 Tesseract. Early Scientific Instruments [sale catalogue, Tesseract, Hastings-on-Hudson NY], LIV, Autumn 1996, no. 17 Turner, A.J., ‘The Accomplishment of Many Years: Three Notes towards a History of the Sandglass’, Annals of Science, XXXIX, 1982, pp. 161–72 Turner, A.J., The Time Museum, I. Time Measuring Instruments. Part I: Astrolabes; Astrolabe-Related Instruments, Rockford IL 1985 Turner, A.J., The Time Museum, I. Time Measuring Instruments. Part 3: Water-clocks,, Sand-glasses and Fire-clocks, Rockford IL 1984 Turner, G.L’E., Antiqu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Poole 1980 Turner, G.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1500–1900: An Introduction, London 1998 Vaughan, D., ‘A Very Artificial Workman: The Altitude Sundials of Humphrey Cole’, in Making Instruments Count. Essays on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presented to Gerard L’Estrange Turner, eds. R.G.W. Anderson, J.A. Bennett and W.F. Ryan, Aldershot 1993, pp. 191–200 Ward, F.A.B., A Catalogue of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dieval and Later Antiquiti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81 Zinner, E., Deutsche und niederländische astronomische Instrumente des 11.–18. Jahrhunderts, Munich 1956
439
(历史的创造 The Creation of History)
(时间中的招术 Wrinkles in Time)
Art Treasures of England. The Regional Collections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Royal Academy, 22 January–13 April 1998], London 1998, no. 272 Boskovits, M., Pittura fiorentina alla vigilia del Rinascimento, 1370–1400, Florence 1975, p. 365
时间的终结 THE END OF TIME
Beresford, R.,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Complete Illustrated Catalogue, London 1998 Hirschfeld, G.,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Greek Inscriptio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IV. Knidos, Halicarnassus and Branchidae, London 1893, p. 224, no. 1114 Lane, A., Later Islamic Pottery: Persia, Syria, Egypt, Turkey, London 1957, pls. 75–79 Lucian, Opera, ed. and transl. by M.D. MacLeod, London and Cambridge (Loeb editions), 1961, VII, pp. 170–75 The Print in Germany, 1880–1933. The Age of Expressionism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eds. F. Carey and A.Griffiths, London 1984, p. 86 Smith, A.H., A Catalogue of Sculp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04, III, pp. 363–64, no. 2391 Toynbee, J.M.C., Death and Burial in the Roman World, London 1971 Welcher, F.G., Syllogie Epigrammatum Graecorum Marmoris et Libris, Bonn 1828, no. 67
世界文化与时间 WORLD CULTURES AND TIME (澳洲土著 Aboriginal Australians)
Dreamings Tjukurrpa. Aboriginal Art of the Western Desert. The Donald Kahn Collection, ed. J.-A. Birnie Danzker, Munich 1994 Kupka, K., Peintres aboriginales d’Australie, Paris 1972, p. xxxv Morphy, H., Aboriginal Art, London 1998 Morphy, H., ‘Landscape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ncestral Past’, in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 eds. E. Hirsch and M. O’Hanlon, Oxford 1995,
pp. 194–209 Munn, N.,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Time: A Critical Essa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XXI, 1992, pp. 93–123 Spencer, W.B., and Gillen, F.J., The Arunta, London 1927 Stanner, W.E.H., ‘Relgion, Totemism and Symbolism’, in White Man Got No Dreaming, Canberra 1979
(阿兹特克人 Aztecs)
Aveni, A., Empires of Time. Calendars, Clocks and Cultures, New York 1989 Circa 1492: Art in the Age of Exploration [exh. catalogue, Washington, D.C., 12 October 1991–12 January 1992], ed. by J. Levenson, New Haven and London 1991, esp. p. 552 (M.D.C. = Michael D. Coe) León-Portilla, M., Aztec Thought and Culture, Washington, D.C.,1979 Townsend, R.F., The Aztecs, London 1992
(巴比伦人 Babylonians)
Aro, J., ‘Remarks on the Practice of Extispicy in the Time of Esahaddon and Assurbanipal’, La Divination en Mésopotamie ancienne et dans les régions voisines [XIVe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Paris 1966, pp. 109–117 Budge, E.A.W., Facsimiles of Egyptian Hieratic Papyri i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23, pp. 34–38, no. 10184 (Sallier IV) Budge, E.A.W., British Museum. A Guide to the Babylonian and Assyrian Antiquities, London 1900, esp. pp.128–29 Contenau, G., La Divination chez les Assyriens et les Babyloniens, Paris 1940, esp. pp. 235–83 Frankfort, H, Kingship and the Gods: A Study of Ancient Near-Eastern Religion as the Integration of Society and Nature, Chicago 1948 Grayson, A.H., ‘Königslisten und Chroniken’, Reallexxikon der Assyriologie und vorderasiatische Archaeology , Berlin 1980, p. 90 Heidel, A.,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2nd edn., Chicago 1951 Jacobsen, T., ‘Mesopotamia’ in H. Frankfort et al., The Intellectual Adventure of Ancient Man. An Essay on Speculative Thought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Chicago and London 1946, pp. 125–219 Jacobsen, T., The Treasures of Darkness: A History of Mesopotamian Religion, New Haven 1976, esp. pp. 167–91 Jeyes, U., ‘The “Palace Gate” of the Liver. A Study of Terminology and Methods of Babylonian Extispicy’,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XXX, 1978, pp. 209–233 Koch, J., Neue Untersuchungen zur Topographie des babylonischen Fixsternhimmels, Weisbaden 1989, esp. pp. 111–13 Langdon, S., Enuma elish. The Babylonian Epic of Creation. Restored from the recently recovered Tablets of Assur. Transcription and Commentary, Oxford 1923 Neugebauer, O., Astronomical Cuneiform Texts. Babylonian Ephemerides of the Seleucid Period for the Motion of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Planets, Princeton 1955, I, pp. 144–46 (no. 122) Nougayrol, J., ‘Le Foie “d’orientation”, BM 50494’, Revue d’Assyriologie, LXII, 1968, pp. 31–50 Britton, J., and Walker, C.,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in Ancient Mesopotamia’,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6, esp. pp. 42–67 Sollberger, E., ‘New Lists of Kings of Ur and Isin’,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III, 1954, pp. 134–35 Thureau-Dangin, F., Rituels accadiens, Paris 1921, esp. pp. 127–54
(中国 China)
Bedini, S., The Trail of Time. 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Shih-chien ti tsuchi), Cambridge 1994 Birrell, A., Chinese Mythology: An Introduction, Baltimore 1993 Bulling, A., The Meaning of China’s Most Ancient Art.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ttery Patterns from Kansu (Ma Ch’ang and Pan-Shan)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Shang, Chou and Han Period, Leiden 1952 Cullen, C., and Farrer, A.S.L., ‘On the term hsüanchi and the flanged trilobate disc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xlvi, no. 1, 1988, pp. 52–76 Doré, H., Recherches sur les superstitions en Chine, Shanghai 1914–29
Feuchtwang, S.D.R.,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eomancy, Laos 1974 Forke, A., The World-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Their Astronomical, Cosmological and Physico-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 London 1925 Goodrich, A.S., Peking Paper Gods. A Look at Home Worship, Netteltal 1991 Du Halde, J. B.,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 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s of Korea and Tibet, cont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natural as well as civil) of these Countries, London 1741, esp. pp. 184–207 Karlgren, B., ‘The Book of Documents (Shu Ching)’,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Stockholm), XXII, 1950 pp. 1ff. Loewe, M., ‘China’, in Divination and Oracles, eds. M. Loewe and C. Blacker, London 1981, pp. 38–62, esp. pp. 56–59 and pl. 4 Loewe, M., Ways to Paradise. 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 London 1979, esp. pp. 60–85 and Appendix I Needham, J., and Wang Li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III. Mathema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Cambridge 1959 Rawson, J., Chinese Jade from Neolithic to the Qing, London 1995, esp. pp. 160–63 Schaefer, E.H., Pacing the Void. T’ang approaches to the Stars, Berkeley CA 1977 Twichett, D.,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n Medieval China, London 1983 Unearthing China’s Past, eds. J. Fontein and Tung Wu, Boston 1973, esp. pp. 100–02 Werner, E.T.C., 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 London 1922 Wood, F., Chinese Illustration, London 1985
(埃及 Egypt)
Borchardt, L., Die altägyptische Zeitmessung, Berlin and Leipzig 1920 Borchardt, L., Die Mittel zur zeitlichen Festlegung von Punkten der ägyptischen Geschichte und ihre Anwendung, Cairo 1935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Ancient Egypt, eds. S. Quirke and J. Spencer, London 1992 Budge, E.A.T.W.,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or, Studies in Egyptian Mythology, London 1904 Clagett, M. Ancient Egyptian Science. A Source Book, Philadelphia 1989–95 Cotterell, B., Dickson, F.P., and Kamminga, J., ‘Ancient Egyptian Water-clocks: A Reappraisal’, Th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 XIII, 1986, pp. 31–50 Cumont, F., Les religions orientales dans le paganisme romain, 1929 Isler, M., ‘The Merkhet’, Varia Aegyptiaca, VII, no. 1, 1991, pp. 53–67 Quirke, S.,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London 1992 Shaw, I., and Nicholson, P., British Museum Dictionary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1995 Sloley, R.W., ‘Primitive Methods of Measuring Tim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gypt’,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XVII, 1930, pp. 166–78, esp. p. 169 Walker, S., and Bierbrier, M. (with Roberts, P., and Taylor, J.), Ancient Faces. Mummy Portraits from Roman Egypt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14 March–20 July 1997], London 1997, p. 184, no. 246 Wells, R.A., ‘Astronomy in Egypt’,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6, pp. 28–41, esp. p. 37 Witt, R.E., Isis in the Graeco-Roman World, London 1971
(印度 Hindu)
Balslev, A.N., A Study of Time in Indian Philosophy, Wiesbaden 1983 Barrett, D., ‘The Dancing Siva in Early South Indian Art’, Studies in Indian Sculpture and Painting, London 1990, pp. 327–67 Burton, T. Richard, Hindu Art, London 1992 Daniélou, A., The Myths and Gods of India, 3rd edn, Rochester VT 1991 Gopinatha Rao, T.A., Elements in Hindu Iconography, Madras 1914–16 In the Image of Man. The Indian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2000 years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exh. catalogue, London, Hayward Gallery, 25 March–13 June 1982], London 1982 Mandal, K.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 in Indian Thought, Varanasi 1968 Tantra [exh. catalogue, London, Hayward Gallery, 30 September–7 November 1971], London 1971
Zimmer, H., The Art of Indian Asia. Its Mythology and Transformations, ed. and completed by J. Campbell, New York 1955
(因纽特人 Inuit)
Boas, F., ‘The Central Eskimo’, 6th Annual Report of the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for the Years 1884–1885, Washington, D.C., 1888, pp. 399–669 Driscoll, B., Inuit Myths, Legends and Songs, Winnipeg 1982, p. 45 Gad, F., The History of Greenland, II: 1700–1782, Montreal 1973 Giddings, J.L., Kobuk River People, Fairbanks AL 1961 Kane, E.K., Arctic Explorations in the Years 1853, ‘54, ‘55, 2 vols., Philadelphia 1856 MacDonald, J., The Arctic Sky. Inuit Astronomy, Lore and Legend, Toronto 1998 Parry, W. E., Journal of a Second Voyage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orth-West Passage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Performed in the Years 1821–22–23, in His Majesty’s Ships Fury and Hecla, London 1824 Rasmussen, K., Intellectual Culture of the Iglulik Eskimos. Report of the 5th Thule expedition, 1921–24, vol. 7, no. 1, Copenhagen 1929 Rasmussen, K., Iglulik and Caribou Eskimo Texts. Report of the 5th Thule expedition, vol. 7, no. 3, Copenhagen 1930 Rasmussen, K., The Netsilik Eskimos: Social Life and Spiritual Culture. Report of the 5th Thule Expedition, 1921–24, vol. 8, nos. 1 and 2, Copenhagen 1931 Stefánsson, V., Hunters of the Great North, New York 1922
(伊斯兰教 Islam)
Ackermann, S., and King, D., ‘An Exceptional Quadrant: Timekeeping and 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in Late 19th-century Ottoman Turkey’, forthcoming L’Apparence des cieux. Astronomie et astrologie en terre d’Islam [exh. catalogue, Paris, Musée du Louvre, 18 juin–21 Settembre 1998], Paris 1998 Chebel, M., Symbols of Islam, Paris 1997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eds. Houfsma, M. Th., et al., Leiden 1913–36; new edn, Leiden 1960 to present von Grunebaum, G.E., Muhammadan Festivals, London 1951 Heinen, A., Islamic Cosmology – A Study of asSuyt’s al-Hay’a as-sanya f l-hay’a as-sunnya, with critical edition, translation and com mentary, Beirut 1982 Ilyas, M., Astronomy of Islamic Calendar, Kuala Lumpur 1998 Ilyas, M., Astronomy of Islamic Tim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1988 King, D.A., ‘Kibla. The sacred direction’, in The Encyclopedia of Islam, Leiden 1979, V, pp. 83–88 King, D.A. , Islamic Mathematical Astronomy, London 1986; 2nd edn, Aldershot 1993 King, D.A., Astronomy in the Service of Islam, Aldershot 1993 King, D.A., ‘The Orientation of Medieval Islamic Religious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XXVI, 1995, pp. 253–74 King, D.A., ‘Islamic Astronomy’, in Astronomy before the Telescope, ed. C. Walker, London 1996, pp. 143–174 King, D.A., World-Maps for Finding the Direction and Distance to Mecca –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in Islamic Science, Leiden 1999 Lazarus-Yafeh, H., Some Religious Aspects of Islam, Leiden 1981 Mayer, L.A., Islamic Astrolabists and their Works, Geneva 1956, p. 75 Mernissa, F., ‘The Muslim and Time’, in The Veil and the Male Elite, Reading 1991, pp. 15–24 Peters, F.E., The Hajj: The Muslim Pilgrimage to Mecca and the Holy Places, Princeton 1994 Peters, F.E. , Mecca – 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Muslim Holy Land, Princeton 1994 Turner, H.R., 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Austin TX 1995
(日本 Japan)
Bedini, S., The Trail of Time. 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Shih-chien ti tsuchi), Cambridge 1994, esp. pp. 54 and 58–64 Caillet, L., ‘Time in the Japanese Ritual Year’, in Interpreting Japanese Society, ed. J. Hendry, London 1998, pp. 15–30 Crump, T., ‘The Pythagorean View of Time and Space in Japan’,in Interpreting Japanese Society, ed. J. Hendry, London 1998, pp. 42–56
Hendry, J. ‘The pre-Gregorian Calendar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Marriage’ in Marriage in Changing Japan, London 1981, appendix Hendry, J., ‘Tomodachi ko: Age-Mage Groups in Northern Kyushu’,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Japanese Studies, VI, no. 2, 1981, pp. 43–56 Jingû Shikinen Sengû. Explanation of the 61st Regular Removal of the Grand Shrine of Ise, Tokyo 1993 Lewis, D., ‘Years of Calamity: Yakudoshi Observances in Modern Japan’, in Interpreting Japanese Society, ed. J. Hendry, London 1998, pp. 196–212 Suzuki, D.T.,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Zen Buddh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Culture, New York 1958 Utamaro. Estampes. Livres Illustrées, Paris 1977 Ukiyo-e. Die Kunst der heiteren vergänglichen Welt Japan 17.–19. Jahrhundert [exh. catalogue, Essen, Villa Hügel, 17 March–30 June 1972], Essen 1972, p. 106
(犹太教 Judaism)
Burnaby, S.B., Elements of the Jewish and Muhammadan Calendars, with Rules and Tabl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on the Julian and Gregorian Calendars, London 1901 Catalogue of the Permanent and Loan Collection of the Jewish Museum, London, ed. R.D. Barnett, London 1974 Encyclopaedia Judaica. Das Judentum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Berlin 1928–34 Levi, L., Jewish Chrononomy. The Calendar and Times of Day in Jewish Law, New York 1967 The Jewish Encylopedia, London and New York 1967 Spier, A., The Comprehensive Jewish Calendar, New York 1952 Stioui, R., Le Calendrier Hébraïque, Paris 1988 La vida Judía en Sefarad [exh. catalogue, Toledo, Sinagoga del Tránsito, November 1991– January 1992], Toledo 1992, p. 297, no. 146
(毛利人 Maori)
Binney, J., ‘A lost drawing of the Nukutawhiti’, New Zealand Journal of History, XIV, no. 1, 1980, pp. 3–24, esp. p. 21 Hakiwai, A.T., ‘Maori Society Today’, in Maori Art and Culture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ed. D. C. Starzecka, London 1996, pp. 50–68, esp. pp. 52–54 King, J.C.H., New Zealand 1990, Auckland 1990, esp. p. 10 Neich, R., ‘Wood-carving’, in Maori Art and Culture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ed. D.C. Starzecka, London 1996, pp. 69–113, esp. pp. 106–07
(美洲土著 Native American)
Baatsoslanii Joe, E., and Bahti, M., Navajo Sandpainting Art, Tucson AZ 1978 Beautyway: A Navajo Ceremonial, ed. L.C. Wyman, New York 1957 Burlan, C., North American Indian Mythology, Feltham MX 1965 Dorsey, G.A., The Cheyenne. II, The Sun Dance, Chicago 1905 Feest, C.F., The Native Arts of North America, London 1980 Gill, S.D., Songs of Life [Iconography of Religions, X, 3], Leiden 1979 Halpin, D., The Raven Rattl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Museum of Anthropology, VI) Hultkrantz, A., Prairie and Plains Indians [Iconography of Religion, X, 2], Leiden 1973 Holsbeke, M., ‘Husk Faces. Bringers of Fertility among the Onondaga’, in The Object as Mediator. On the Transcendental Meaning of Art in Traditional Cultures [exh. catalogue, Antwerp, Etnografisch Museum, 30 November 1996–15 March 1997], ed. M. Holsbeke, Antwerp 1996, pp. 103–07 Klah, H., Navajo Creation Myth. The Story of Emergence, Santa Fe NM 1942 McKenney, T.L., and Hall, J., History of the Indian Tribes of America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and Anecdotes of the principal Chiefs ..., Philadephia 1837–44, esp. II (1842), pp. 225 and 237 Merrill, R.H., The Calendar Stick of Tshi-zun-haukau, Bloomfield Hills MI n.d. Riechard, G.A., Navajo Religion. A Study of Symbolism, New York 1950 Visions of the People: A Pictorial History of Plains Indian Life [travelling exh. catalogue], Minneapolis 1992, p. 275 Wardwell, A., Objects of Bright Pride. Northwest Coast Indian Art from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1978
参考文献
时间的故事
440
Ackerman Smoller, L., History, Prophecy and the Stars. The Christian Astrology of Pierre d’Ailly, 1350–1420, Princeton 1994, esp. pp. 88ff. Blankert, A., 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 Schilderijen daterend van voor 1800 voorlopige catalogus, Amsterdam 1975–79 Carey, S.W., Theories of the Earth and Universe. A History of the Dogma of the Earth Sciences, Stanford CA 1988, pp. 70–71 Dawson Adams, 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Sciences, London 1938, pp. 77–136, esp. pp. 114–16 Edson, E., Mapping Time and Space. How medieval Mapmakers viewed their World, London 1997 Gould, S.J., Time’s Arrow and Time’s Cycle: Myth and Metaphor in the Discovery of Geological Time, Harmondsworth 1988 Graeser, S., ‘Alpine Minerals’, Rocks and Minerals, LXXIII, no. 1, 1998, pp. 14–32 How Fragrant the Rose. Samplers and Historic Embroideries, 1650–1850, Whitney 1998, p. 32 Landes, R., ‘Lest the Millennium be Fulfilled’, The Use and Abuse of Eschatology in the Middle Ages, eds. W. Verbeke, D. Verhelst and A. Welkenhuysen, Louvain 1988, pp. 137–211 McCoy, R., ‘Swift Dog: Hunkapa Warrior, Artist and Historian’, American Indian Art, XIX, no. 3, 1994, pp. 68–75 Philips, J., A Treatise of Geology, London 1837 Pointon, M.,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Painting: A Study of William Dyce’s Pegwell Bay, Kent: A Recollection of October 5th, 1858’, Art History, I, no. 1, 1978, pp. 100–03 Pointon, M., William Dyce 1806–1864: A Critical Biography, London 1979 te Rijdt, R.J.A., ‘Een ontwerp voor een zaalstuk doot Jacob de Wit’, Leids. Kunsthistorisch Jaarboek, X, 1995, pp. 241–57 Ruskin, J., The Complete Works of John Ruskin, London 1906 Samplers: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Whitney 1996, pp. 33–34 Schnapp, A., The Discovery of the Past. The Origins of Archaeology, English edn, London 1996 Staring, A., Jacob de Wit, 1695–1754, Amsterdam 1958, p. 157, fig. 99 Watson, A., The Early Iconography of the Tree of Jesse, Oxford 1934
Captain James Cook [exh. catalogue, London,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988], ed. D. Cordingly, London 1988, esp. pp. 42–3 and 105 Clark, C., Shakespeare and Science, Birmingham 1929 Coleman, J.A., Relativity for the Layman, New York 1954 Cryer, F.H., Divination in Ancient Israel and its Near-Eastern Environment. A Socio-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Sheffield 1994, esp 174–77 Eade, J.C., ‘Marcantonio Michiel’s Mercury Statue: astronomical or astrological?’,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XLIV, 1981, pp. 207–09 English Romantic Writers, ed. D. Perkins, New York 1967, pp. 275–78 Fischer, R., ‘The Biological Fabric of Time’, typescript text (London, The Warburg Institute [HAF 60]) Hartner, W., ‘The Mercury Horoscope of Marcantonio Michiel of Venice.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Renaissance Astrology and Astronomy’, in Vistas in Astronomy, ed. A. Beer, London and New York, I, 1952, pp. 84–138 Hawking, 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London 1988 Hoskinson, J., Roman Sculpture from Cyrenaica in the British Museum [Corpus Signorum Imperii Romani, II, 1], London 1975, p. 53, no. 93 Imagining Rome: British Artists and Rom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xh. catalogue, Bristol Museum and Art Gallery, 3 May–23 June 1996], London 1996 Lippincott, K., ‘A Masterpiece of Renaissance Drawing: A Sacrificial Scene by Gian Francesco de’ Maineri’, Museum Studies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XVII, no. 1, 1991, pp. 7–21 and 88–89 Miola, R.S., Shakespeare’s Rome, Cambridge 1983 Mr Holman Hunt’s Picture ‘The Shadow of Death’, London (Thomas Agnew’s & Sons) 1874 Pattie, T., Astrology as Illustrated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British Library and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1980, pp. 13–16 Pope-Hennessy, J., ‘A Statue by Antonio Minelli’,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XCIV, 1952, pp. 24–28 Pope-Hennessy, J., Catalogue of the Italian Sculpture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1964, pp. 510–12, no. 539 Quinton-Smith, M., ‘The Winter Exhibition at the Royal Academy. I: Paintings of St Fina and of Eve Recumbent’,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CIV, 1962, pp. 62–66 Starr, I., The Rituals of the Diviner, Malibu CA 1983
Biblio gr aphy
THE STORY OF TIME
Practical Medicine from Salerno to the Balck Death, eds. L. García-Ballester, R. French, J. Arrizabalaga and A. Cunningham, Cambridge 1994, pp. 30–59 Horine, E.F., ‘An Epitome of Ancient Pulse Lore’,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X, 1941, pp. 209–49 Imhof, A.E., ‘The Implications of Increased Life Expectancy for Family and Social Life’, in Medicine in Society: Historical Essays, ed. A. Wear, Cambridge 1992 Kern, S., 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 1880–1918, London 1983 Pingeot, A., Le Normand-Romain, A., and de Margerie, L., Musée d’Orsay. Catalogue sommaire illustré des sculptures, Paris 1986, p. 116 Porter, R.,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A Medical History of Humanit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97 Rabinbach, A., The Human Motor: Energy, Fatigue,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92 Reiser, S.J., ‘Technology and the Use of the Senses in Twentieth-century Medicine’, in Medicine and the Five Senses, eds. W.F. Bynum and R. Porter, Cambridge 1993 Rusnock, A., ‘Necrologues: Classifications of Death in the Enlightenment’, talk presented at ‘Ordering Nature in the Enlightenment’ conference at William Andrews Clark Memorial Library, 15–16 May 1998 Saxl, F., ‘Microcosm and Macrocosm in Medieval Pictures’, in F. Saxl, Lectures, ed. G. Bing, London 1957, pp. 58–72 Thane, P., ‘Geriatrics’, in Companion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ed. W.F. Bynum and R. Porter,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 pp. 1092–111
441
展品提供 List of Lenders 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与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感谢以下机构与个人惠允本书使用相关物 件。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and the 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wish to thank the following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for the objects they have loaned to The Story of Time: 【德国】 Germany 【英国】 Great Britain
Her Majesty the Queen
The National Trust (Anglesey Abbey and Powys Castle) English Heritage (Down House, Downe) The Visitors of 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Oxford Bodleian Library,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The British Library,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Dorset County Museum (The Dorset Natural History and Archaeological Society), Dorchester The Trustees of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London The Provost and Fellows of Eton College, Eton College Library, Windsor The Syndics of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The Trustees of the Harris (Belmont) Charity, Faversham The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 London Rebecca Hossack Gallery, London The Jewish Museum, London Leeds Museums and Galleries, Leeds City Art Gallery, Leeds Liverpool Museum, National Museums & Galleries on Merseyside, Liverpool Manchester City Art Galleries, Manchester The Manchester Museum,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nchester The Museum of Artillery in the Rotunda, Woolwich, London Museum of London, London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The Truste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s of Scotland, Edinburgh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Teddingt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London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nchester Schott Publishing, London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Science Museum, London Tameside MBC Leisure Services, Astley Cheetham Art Gallery, Stalybridge Tate Galler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Library, Leeds The Universit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The Chairman and Trustees of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442
The 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London The 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Cambridge The Whitworth Art Galle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nchester 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 London Whitney Antiques, Whitney Yorkshire Museum, York and the private collections of G.S. Barrass, Jonathan Betts, David Bedford, John Gleave, Peter Gosnell, P.N. Haward, Prof Joy Hendry, Helen Rees Leahy, R.H. Miles
【奥地利】 Austria
Augustiner Chorherrenstift, St Florian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Vienna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Österreichisches Nationalbibliothek, Kartensammlung und Globenmuseum, Vienna Salzburger Museum für Kunst und Kulturgeschichte, Salzburg Steiermärkisches Landesmuseum Joanneum, Graz
【比利时】 Belgium
Musée de la Vie Wallonne, Liège Musées Royaux d’Art et d’Histoire, Brussels
【加拿大】 Canada
Royal Ontario Museum, Toronto Winnipeg Art Gallery, Winnipeg
【捷克共和国】 Czech Republic Národní Techniké Muzeum, Prague
【法国】 Franc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Musée des Antiquités Nationale, Saint-Germain-en-Laye Musée des Arts et Métiers (CNAM), Paris Musée Carnavalet, Paris Musée de l’Institut du Monde Arabe, Paris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d’Afrique et d’Océanie, Paris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Musée National du Moyen Age (Musée des Thermes et de l’Hôtel de Cluny), Paris Musée d’Orsay, Paris
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 Munich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Munich Deutsches Museum, Munich Deutsches Uhrenmuseum, Furtwangen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Nuremberg Hamburger Kunsthalle, Hamburg Heimatmuseum Charlottenburg, Berlin Kunstgewerbesammlung der Stadt Bielefeld, Stiftung Huelsmann, Bielefeld Museum für Kunst und Gewerbe, Hamburg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Dresden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Mathematisch-Physicalischer Salon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 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 Berlin Ägyptisches Museum und Papyrussammlung Antikensammlung Gemäldegalerie Museum für Islamische Kunst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Skulpturensammlung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 Preussischer Kulturbesitz, Berlin Staatsgalerie, Stuttgart Stadtbibliothek, Braunschweig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eidelberg Wuppertaler Uhrenmuseum, Wuppertal
【爱尔兰】 Ireland
Trustees of 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Dublin
【以色列】 Israel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意大利】 Italy
Archivio di Stato, Siena Biblioteca Estense Universitaria, Modena Biblioteca Gambalunga, Rimini 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 Florence Biblioteca Nazionale Centrale, Florence Galleria Estense, Modena Galleria d’Arte Moderna Ricci Oddi, Piacenza Musei Civici d’Arte e Storia, Brescia and an anonymous private collection
【荷兰】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 Amsterdam Koninklijke Bibliotheek, The Hague
Koninklijk Instituut voor de Tropen, Tropenmuseum, Amsterdam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 Rijksmuseum, Amsterdam Rijksmuseum voor Volkenkunde, Leiden 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 Leiden and an anonymous private collection
【挪威】 Norway
Munch-Museet, Oslo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西班牙】 Spain
Museo Nacional del Prado, Madrid
【瑞典】 Sweden
An anonymous private collection
【瑞士】 Switzerland
Berni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Berne Château des Monts, Musée d’Horologerie, Le Locle Chronometrie Beyer, Zurich Kunsthaus, Zurich Musée d’Histoire des Sciences, Geneva Musée de l’Horlogerie, Geneva Museum der Kulturen, Basle 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Basle Parmigiani Fleurier, Fleurier Uhrensammlung Kellenberger, Gewerbemuseum, Winterthur
【美国】 USA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NY Amherst College, Mead Art Museum, Amherst MA Colg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logy, Hamilton NY Cranbrook Institute of Science, Bloomfield Hills MI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Washington, D.C.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MA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ew York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PA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Museum of Art, Providence RI Salvador Dali Museum, Inc. St Petersburg FL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of North Dakota, Bismarck ND United Limited Art Editions, Inc, West Islip NY and the private collection of Prof Silvio A. Bedini
443
图片提供 Photographic Credits The Royal Collection, © Her Majesty The Queen 178, 200, 213, 217. © English Heritage Photographic Library/ Stonehenge p. 45, p. 46-47; © English Heritage Photographic Library/ Down House 276.© The National Trust, Anglesey Abbey/ photo James Austin 194. © The National Trust,Powys Castle/ photo: Paul Highnam 170. Amherst MA: Mead Art Museum, Amherst College: Gift of Samuel H. Kress Foundation 22. Amsterdam: 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 261; Amsterdams Historisch Museum/ The City of Amsterdam/ Rijksmuseum 203; Koninklijk Istituut voor de Tropen (Irene de Groot, KIT) 48; Rijksmuseum 227. Arizona: © Dr Emily Umberger p. 76. Baltimore MD: AURA/ ST ScI(with support from NASA, contract NA S5-26555) J. Hester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NASA p. 418; AURA/ ST ScI (with support from NASA, contract NA S5-26555) W.N. Colley, E. Turner (Princeton University), J.A. Tyson (AT&T Bell Labs) and NASA p. 421. Basel: Basel-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275. Berlin: Staatliche Mussen zu Berli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Ägyptische Museum und Papyrussammlung/ photo Margarete Büsing 86, 100, 263, p. 400; Antikensammlung,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39; Archiv des Heimatsmuseums, Charlottenburg/ © Nicolai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 Beuermann GmbH, Berlin 246;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Skulpturensammlung/PKB 92, 98, 224;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Gemäldegalerie/ photo Jörg P. Anders 78;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reußisher Kulturbesitz Museum für Islamische Kunst/ BPK 26, 43;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Preußisher Kulturbesitz Museum für Volkerkunde/ BPK 9. Bern: Berni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Ethnography Dept/ photo: S. Rebsamen 21. Bielefeld: Stiftung Huelsmann/ photo: von Uslar Bielefeld 113, 122. Bismarck ND: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of North Dakota 272. Bloomfield Hills MI: Tim Thayer, Cranbrook Institute of Science 52.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Gift of Julia Bird, Madeline Kidder and Sybil Wolcott 145. Bradford: © 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 Science and Sound Picture Library p. 330, p. 332. Braunschweig: Stadtbibliothek 58. Brescia: Musei Civici d’arte e storia 93. Brussels: Musées Royaux d’Art et d’Histoire 85. Bury St Edmunds: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59, 183. Cambridge: The Syndics of the Fitzwilliam Museum 204; Cambridge University, The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60, 262, 293; © Needham, Ling and de Solla Pr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9; 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02, 282, p. 140; 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68. Cambridge MA: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Harvard University/ photo David Mathews p. 282. Chesham: © Peter Sanders p. 77. Chicago: Collection of Mr and Mrs E.A. Bergman, Chicago/ © The Joseph and Robert Cornell Memorial Foundation p. 309. Dorchester: © The Dorset Natural History and Archaeological Museum 114. Dresden: 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160;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 175,198. Dublin: The Trustees of 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 67; ©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16. Edinburgh: ©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photo: Antonia Reeve 73, 207; © Truste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s of Scotland 1999, 79, 253. Faversham: © Harris Belmont Charity/ ©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52, 153, 155, 156, 159, 171. Fleurier: Parmigiani Fleurier 197. Florence: Biblioteca Nazionale Centrale 173. St Petersburg, FLA: © Salvador Dalí Museum Inc./ Salvador Dalí-Foundation Gala-Salvador Dalí/ DACS 1999 234. Furtwagen: Deutsches Uhrenmuseum 158. Geneva: © Musée d’Horlogerie/ photo:
444
Maurice Aeschimann 199; © Musée d’Histoire des Sciences/ Ville de Genève 28. Graz: Landesmuseum Joannem, Kunstgewerbliche Sammlungen 103. The Hague: Koninklijke Bibliotheek 65. Hamburg: Hamburger Kunsthalle/ photo: © Elke Walford 209; Museum für Kunst und Gewerbe 88, 129. Hamilton, NY: Colgate University 279, © Linda Schele p. 72. Heidelberg: ©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25. Hildesheim: Archives of the Pelizaeus-Museum Hildesheim p. 400-401. Ipswich: © Haward Horological Ltd/ © ph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48. Jerusalem: © The Israel Museum, Avshalom Avital/ Albert Einstein™ licenced by The Hebrew University/ Represented by the Roger Richman Agency, Inc., Beverly Hills CA. 297. Kendal: C.H. Bagot, Esq. p. 298. Lancaster: The Ruskin Foundation (Ruskin Library,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p. 299. Leeds: City Art Gallery, Leeds Museums and Galleries/ Bridgeman Art Library, London/ New York 289; Brotherton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Leeds University Library 266. Leiden: Rijksmuseum voor Volkenkunde 250; 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 229. LeLocle: Château des Monts, Musée d’Horologie 195, 196. Liège: Musée de la Vie Wallonne 110. Linschoten: Private Collection 91. Liverpool: © The Board of Trustees, The National Museums & Galleries on Merseyside 304, p. 71 London: © The British Museum 8, 10, 13, 18, 19, 24, 29, 32, 35, 37, 38, 40, ,42, 44, 45, 48, 49, 57, 60, 61, 66, 69, 77, 81, 83, 84, 94, 95, 99,101, 130, 132, 143, 154, 161, 188, 206, 208, 210, 211, 214, 216, 218, 219, 221, 223, 228, 256, 257, 271, 281, 286, 291, 298, 300, 302, 305, 311, p. 44, p. 67, p. 81, p. 363; On loan from the V&A © The British Museum 149; The British Library 1, 2, 5, 14, 33, 41, 54, 70, 80, 96,133, 140, 174, 222, 241, 254, 265, 269, 284, 285, p. 14, p. 456, p. 66, p. 116, p. 365, p. 370; © Christie’s Image Ltd, 1999 p. 78; The Helly Namad Gallery/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1999 p. 297; The Horniman Museum & Gardens/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 247, 310; The Horniman Museum & Gardens/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 Fred Stevens 7. © The Jewish Museum/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42, 249; © The Jewish Museum 50, 144, 151. The Museum of London 162, 186; © National Gallery 212, 220, p. 322;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Private Collection p. 288.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76; Jonathan Betts/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81, 182;.©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30, 31, 89, 97, 100, 111, 112, 115, 116, 118, 119, 123, 124, 127,134, 135, 136, 139, 163, 165, 168, 169, 176, 177, 180, 184, 193, 294, p. 10, p. 12, p. 199, p. 147, p. 149, p. 160, p. 168, p. 203;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57, 268 Courtesy of Rebecca Hossack Gallery 295; Royal Academy of Arts 232; The Royal Artillery Historical Trust, Woolwich/ ©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179; ©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photo: John Miles p. 394; Science Museum/ Science and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62, 87, 90, 109, 121, 125, 126, 131, 141; © Sotheby’s, London 120; © Tate Gallery, London 1998/ ARS, NY and DACS, London, 1999 236. © Tate Gallery, London 1988 231; © Tate Gallery, London 1998/ photo John Webb 230, 273, p. 294; By permission of The Trustees of the Dulwich Picture Gallery 299; Dr Denys Vaughan/ illus. J.M. Farrant, British Museum p. 179; V&A Picture Library 12, 17, 23, 75, 190, 205, 225, 233, 242, 258, 259, 270, 287, 307, p. 364; © The Trustees of the Wellcome Trust 244, 245,; © The Trustees of the Wellcome Institute Library p. 334; 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 185 Madrid: Museo Naçional del Prado 255, p. 284; ©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p. 287. Manchester: By permission of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 of Manchester 1; Manchester City Art Galleries 277, 283; Helen Rees/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308; The Manchester Museum,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78, 309; The Whitworth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6. Melbourn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Felton Bequest, 1988/ © Anthony Wallis, Aboriginal Artists Agency, PO Box 282, Cammeray, NSW 2062 p. 397. Modena: Ministeri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 Biblioteca Estense Universitaria 243; Ministeri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 Galleria Estense 202. Munich: Bayerische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photo: Joachim Blauel, ARTOTHEK p. 292; © 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 108, 187, 189, 191, 192; © Deutsches Museum 105, 106. New York: © Department of Library Service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photo Denis Finnin 53; © 1999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Katherine S. Dreier Bequest p. 304; © 1999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Gift of James Thrall Soby p. 308;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William Frederick Allen Papers,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 164, p. 200; ULAE/ © Robert Rauschenberg/ VAGA, NY/ DACS, London, 1999 237; ULAE/ © estate of Jasper Johns/ VAGA, NY/ DACS, London 1999 235; Private Collection/ ULAE/ © estate of Jasper Johns/ VAGA NY/ DACS, London 1999 74. Nuremberg: ©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 117. Oslo: © Munch Museet/ Svein Andersen & Sidsel de Jong, 1998/ Munch-Ellingsen Group/ DACS, London 1999 251. Oxford: © Ashmolean Museum 20; 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 p. 207; © Bill Coaldrake p. 117; © Joy Hendry p. 118, p. 119. Paris: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3, 4, 34, 240; © Photothèque des Musées de la Ville de Paris 36, 72, 166,167; Musée de l’Institute du Monde Arabe/ photo Philippe Maillard/ IMA 301; © Photo RMN, Paris p. 15; © RMN Paris/ photo H. Lewandowski 15; © RMN Paris/ photo J.G. Berizzi 248; RMN Paris/ photo J.G. Berizzi 296;Musée Nationale d’Histoire Naturelle 280; Musée du Moyen-Age, Cluny/ © Photo RMN/ J.G. Berizzi 124. Piacenza: © Galleria d’Arte Moderna Ricci-Oddi/ photo F. Ili Manzetti 290. Prague: National Technical Museum/ © Mgr. Rudolf Jung. Clen Asoclace 107. Rhode Island: Museum of Art,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Helen M. Danforth Fund/ photo Erik Gould p. 1; © The Provost, Brown University/ Neugebauer and Parker, 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 398. Rimini: Biblioteca Civica Gambalunga/ Photo by Paritani 252. Rotterdam: © Institut Collectie Nederland/ photo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238. Salzburg: Carolino Augusteum, Salzburger Museum für Kunst und Kulturgeschichte 146. Siena: © Archivio di Stato 71; Private Collection p. 357. Spikkestad: ©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 photograph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46, 55, 63, 64,239, 264. St Florian: Stiftsbibliothek St Florian/ Augustiner Chorherrenstift p. 360. St Germain -en-Laye: Cliché L. Hamon, Musée des Antiquités Nationales 147. Stalybridge: © Astley Cheetham Art Gallery/ Tameside MBC Leisure Services 288. Stuttgart: Staatsgalerie Stuttgart 216. Toronto: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27, p. 112;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 T. Paningajek 292. Verona: Biblioteca Civica p. 372. Vienna: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p. 326;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226, p. 291;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Globe Museum/ Rudolph Schmidt Collection 128.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56, 82;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egative CS 82-13347) 104;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 1999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72; Silvio A. Bedini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hoto Hugh Talman 137, 138;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1. Winnepeg: © Ernest Mayer, Winnepeg Art Gallery 306. Winterthur: The Konrad Kellenberger Clock and Watch Collection, Gewerbemuseum Winterthur 151. Witney (Oxon): Witney Antiques 267. Wupperta: Wupperthaler Uhrenmuseum 150. York: The Yorkshire Museum 274. Zurich: © 1999 by Kunsthaus Zurich 303; Uhrenmuseum Beyer 201.
撰稿人 CONTRIBUTORS Dr Silke Ackermann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ofessor Dawn Ades Colchester: University of Essex Dr Ken Arnold London: 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rofessor Anthony Aveni Hamilton, NY: Colgate University Jonathan Betts London: The 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Dr Lorne Campbell London: The National Gallery Dr Elly Dekker Utrecht: University Utrecht Professor Umberto Eco Bologna: Università di Bologna Dr Iain Fenlon Cambridge: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ofessor Felipe Fernández-Armest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Dr Ivan Gaskell Cambridge, MA: Fogg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Sir Ernst Gombrich London: Warburg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London Professor Joy Hendry Oxford: Oxford Brooks University Professor John House London: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Professor David A. King Frankfurt: Institut für Geschicht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 Professor Michael Loewe Cambridge: Clare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Dr John MacDonald Igloolik, Canada: Nunavut Research Center Professor Howard Morphy Canberr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ofessor John North Groningen: 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 Professor Marcia Pointon Manch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Sir Martin Rees, The Astronomer Royal Cambridge: Institute of Astr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ofessor Martin Rudwick Cambridge: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Dr Anthony Spalinger Auck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The Principles and Uses of Calendars Art and Tim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oes Time Heal? Time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Mesoamerican and Andean Timekeeping and Calendars The Growth of Modern Timekeeping Time and the Portrait Of Spheres and Shadows Times Music and Time Time and History The Image of Vanitas The History of Anniversaries Time in a Japanese Context Time and Nineteenth-Century Art Time and Space in Islam
Cyclical and Linear Concepts of Time in China Inuit Time Australian Aboriginal Concepts of Time Astronomy in Prehistory and the Early Civilizations Thes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 Understanding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Geologists’ Time Egyptian Time
445
【星座】 黄道星座: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水瓶、双鱼 梵语黄道星座:Mesha · Vrishabha · Mithuna · Karka · Simha · Kanya · Tula · Vrischika · Dhanus · Makarus · Kumbha · Mina 【月份】 法国共和历月份(1793):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 热月、果月 奥古斯都·孔德的实证历月份(1849):人道、婚姻、父道、血统、友爱、家庭、迷信、多神教、 一神教、女性、教士、无产者、工业 马其顿月份:Dios · Apellaios · Audynaios · Peritios · Dystros · Xanthicos · Artemisios · Daisios · Panemos 犹太月份:Tishri · Heshvan · Kislev · Tevet · Shevet · Adar · Nisan · Iyyar · Sivan · Tammuz · Av · Elul 巴比伦月份(苏美尔时期):Barzagga · GusisaSigga · Shunumun · Nenegar · Kinninni · Du · Apindua · Gangan · Ziz · Abbae · Shegurku 巴比伦月份(闪米特时期):Nisanu · Ayaru · Simanu · Du’uzu · Abu · Ululu · Tashritu · Arakhsamnu · Kislimu · Tebetu · Shabatu · Adaru 伊斯兰月份:Muharram · Safar · Rabî’I · Rabî’II · Jumada I · Jumada II · Rajab · Sha’bân · Ramadân · Shawwal · Dhu’l-qu’da · Dhu’l-hejji 巴哈伊月份:Bahá · Jalál · Jamál · Azamat · Núr · Rahmat · Kalimát · Kamál · Asmá · ’Izzat · Mashiyyat · ’Ilm · Qudrat · Qawl · Masá’il · Sharaf · Sultán · Mulk · ’Alá’ 条顿月份:Giuli · Solmonath · Rhedmonath · Eostromonath · Thrimilci · Lida · Lida · Woedmonath · Halegmonath · Winterfylleth · Blotmonath · Giuli 凯尔特月份:Samonios · Dumannios · Rivros · Anagantios · Ogronnios · Qutios · Giamonios · Simivisonns · Equos · Elembivios · Aedrinios · Cantlos 玛雅20天周:Pop · Uo · Zip · Zotz · Tzec · Xul · Yaxkin · Mol · Chen · Yax · Zac · Ceh · Mac · Kankin · Muan · Pax · Kayab · Cumhu + Uayeb(5天) 阿兹特克20天周:Atlcauala · Tlacaxipeualiztli · Tocoztontli · Ueitocoztli · Toxcatl · Etzalqualiztli · Tecuilhuitontli · Ueitecuilhuitl · Miccailhuitontli · Ueimiccailhuitl · Ochpanitzli · Teotl-Eco · Tepeilhuitl · Quecholli · Panquetzaliztli · Atemoztli · Tititl · Izcalli + Nemontemi(5天) 印度月份:Chaitra · Vaisakha · Jyaishta · Ashadha · Sravana · Bhadrapada · Asvina · Karttika · Margasira · Pausha · Magha · Phalguna 中国太初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国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中国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埃及月份:Thoth · Paophi · Athyr · Cohiac · Tybi · Mesir · Phanemoth · Pharmouti · Pachons · Payni · Epiphi · Mesori 英国月份:January · February · March · April · May · June · July · August · September · October · November · December 法国月份:Janvier · Février · Mars · Avril · Mai · Juin · Juillet · Août · Septembre · Octobre · Novembre · Décembre 西班牙月份:Enero · Febrero · Marzo · Abril · Mayo · Junio · Julio · Agosto · Setiembre · Noviembre · Diciembre 意大利月份:Gennaio · Febbraio · Marzo · Aprile · Maggio · Giugno · Luglio · Agosto · Settembre · Ottobre · Novembre · Dicembre 【周】 英语:Sunday · Monday · Tuesday · Wednesday · Thursday · Friday · Saturday 古英语:Sunnendaeg · Monandaeg · Tiwesdaeg · Wodensdaeg · Thuresdaeg · Frigedaeg · Saeternesdaeg 荷兰语:Zondag · Maandag · Dinsdag · Woensdag · Dondersdag · Vrijdag · Zaterdag 德语:Sonntag · Montag · Dienstag · Mittwoch · Donnerstag · Freitag · Samstag 古弗里斯兰语:Sonnadei · Monadei · Tysdie · Wernsdie · Tunresdei · Frigendei · Saterdei 新弗里斯兰语:Sneyn · Moandie · Tyesday · Wânsdei · Tongersdei · Frêd · Saterdei 瑞典语:Söndag · Mändag · Tisdag · Onsdag · Torsdag · Fredag · Lördag 挪威语:Søntag · Mandag · Tirsdag · Sonsdag · Torsdag · Fredag · Lørdag 丹麦语:Søntag · Mandag · Tirsdag · Onsdag · Torsdag · Fredag · Lørdag 冰岛语:Sunnudagur · Manudagur · Thridjudagur · Midvikudagur · Fimmtudagur · Föstudagur · Laugardagur 古冰岛语:Sunnudagur · Manudagur · Tyrsdagur · Odinsdagur · Thorsdagur · Frjadagur · Laugardagur 拉丁语:Dies Solis · Dies Lunae · Dies Martis · Dies Mercurii · Dies Iovis · Dies Veneris · Dies Saturni 意大利语:Domenica · Lunedì · Martedì · Mercoledì · Giovedì · Venerdì · Sabato
446
西班牙语:Domingo · Lunes · Martes · Miercoles · Jueves · Viernes · Sabado 法语:Dimanche · Lundi · Mardi · Mercredi · Jeudi · Ve ndredi · Samedi 罗马尼亚语:Duminica · Luni · Marti · Miercuri · Joi · Vineri · Sambata 加泰罗尼亚语:Diumenge · Dilluns · Dimartis · Dimecres · Dijous · Divendres · Dissabte 葡萄牙语:Domingo · Segunda-fiera · Tercia-fiera · Quarta-fiera · Quinta-fiera · Sexta-fiera · Sabado 普罗旺斯语:Dimenge · Dilus · Dimars · Dimerces · Dijous · Divendres · Dissapte 康沃尔语:DeSul · DeLun · DeMerth · DeMergher · DeYow · DeGwener · DeSadorn 布列塔尼语:Disul · Dillun · Dimeurz · Dimerc’her · Diziou · Digwenar · Disadorn 威尔士语:Dydd Sul · Dydd Llun · Dydd Mawrth · Dydd Merchyr · Dydd Ieu · Dydd Gwener · Dydd Sadwrn 爱尔兰语:Dé Domhnaigh · Dé Luain · Dé Mairt · Dé Céadaoin · Dé Ardaoin · Dé hAoine · Dé Sathairn 盖尔语:De Domhnaich · De Luain · De Mairt · De Ciadain · Diar Daoin · Di hAoine · Di Sathirne 俄语:Nedelya · Ponedelnik · Vtornik · Sreda · Chetvérg · Pyátnitsa · Subbota 乌克兰语:Nedilya · Ponedilok · Vivtorok · Sereda · Chetver · Pyatnitza · Soboto 捷克语:Nedele · Pondelí · Utery · Strèda · Ctvrtek · Patek · Sobota 波兰语:Niedziela · Poniedzialek · Wtorek · Sroda · Czwartek · Piatek · Sobota 斯洛伐克语:Pondelok · Utorek · Sreda · Stvrtok · Piatok · Sobota 保加利亚语:Nedelya · Ponedyelnik · Vtornek · Sryeda · Chetvurtuk · Petuk · Subota 斯洛文尼亚语:Nedelja · Ponedilok · Torek · Sreda · Cetrtek · Petek · Sobota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Nedjelja · Ponedjeljak · Utorak · Sreda · Cetrtak · Petak · Subota 拉脱维亚语:Svetdiena · Pirmdiena · Otrdiena · Tresdiena · Ceturtdiena · Piektdiena · Sestdiena 立陶宛语:Sekmadienis · Pirmadienis · Antradienis · Treciadienis · Ketvirtadienis · Penktadienis · Sestadienis 波斯语:Kak-shambah · Du-shambah · Sih-shambah · Charah-shambah · Panj-shambah · Juma · Shambah 梵语:Ravivara · Somavara · Mangalavara · Saumyavara · Brhaspativara · Sukravara · Sanivara 旁遮普语:Etwar · Somwar · Mangalwar · Budhwar · Visiwar · Shukarwar · Shanitur 兴都斯坦语:Itwar · Somwar · Mangalwar · Budhwar · Brahspatwar · Shukrawar · Shaniwar 孟加拉语:Rabibar · Shambar · Mangalbar · Budhbaer · Brihaspatibar · Shukrabar · Shanibar 乌尔都语:Erwar · Somwar · Mungul · Boodh · Jumerat · Juma · Sunneecher 僧伽罗语:Erida · Saduda · Anggahanuvada · Badada · Brahasparingda · Sikurada · Sinsrurada 廓尔喀语:Aitabar · Sombar · Mangalbar · Budhabar · Bihibar · Sukrabar · Sanicharbar 吉普赛语:Koóroki · Yek dívvus pálla Koóroki · Doóï dívvus pálla Koóroki • Trin dívvus pálla Koóroki · Stor dívvus pálla Koóroki · Píansh dívvus pálla Koóroki · (不清楚第七天) 希腊语:Kiriaki · Deutera · Triti · Tetarti · Pempti · Paraskeni · Sabbaton 阿尔巴尼亚语:Diéli · Hânë · Martë · Mercurë · Enjete · Prêmtë · Shtune 亚美尼亚语:Giragi · Y-ergushepti · Y-erekshapti · Chorek-shapti · Tetárte · Pémpte · Shabat 巴斯克语:Igande · Astelehen · Astearte · Asteazken · Ostegun · Ostiral · Larunbat 芬兰语:Sunnuntai · Maanantai · Tiistai · Keskiviikko · Torstai · Perjantai · Lauantai 拉普兰语:Ailek · Manodag · Tisdag · Kaska-wakko · Tuoresdag · Perjedag · Lawodag 爱沙尼亚语:Pühapäev · Esmaspäev · Teispäev · Kolmapäev · Neljapäev · Rede Laupäev 匈牙利语:Vasárnap · Hétfö · Kedd · Szerda · Csütörtök · Péntek · Szombat 土耳其语:Pazar Günü · Pazartesi · Sali · Çarsamba · Persembe · Cuma · Cumartesi 缅甸语:Tanangganve · Tanangla · Angar · Buddhahu · Kyasapade · Sokkyra · Chana 藏语:Zaldawi · Zamigmar · Zallakpa · Zaphurbos · Zapasang · Zaspemba · Zangeema 汉语:星期天、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泰语:van athit · van chan · van angkhan · van phut · van prahat · van suk · van sao 高棉语:Thnai àtit · Thnai càn · Thnai ankãr · Thnai put · Thnai prahas · Thnai sòk · Thnai sau 阿拉伯语:Yom ilHadd · Yom litneen · Yom ittalat · Yom larba · Yom ilkhamiis · Yom ilguma · Yom issabt 希伯来语:Yom rishon · Yom sheni · Yom shelishi · Yom revii · Yom hamishi · Yom shishi · Sabbath 索马里语:Isnün · Axadda · Salaasu · Arbaco · Khamüs · Jumu · Sabti 斯瓦希里语:Jumapili · Jumatatu · Jumanne · Jumatano · Alhamisi · Ijumaa · Jumamosi 日语:Nichi-yobi · Getsu-yobi · Ka-yobi · Sui-yobi · Moku-yobi · Kin-yobi · Do Yobi 爪哇语:Redite · Soma · Anggara · Budda · Wrespati · Sukra · Sanischara 世界语:Dimanco · Lundo · Mardo · Mekredo · Jûado · Vendredo · Sabato 约鲁巴语:不朽、利益、胜利、困惑、创造、失败、三会 埃维语(加纳):开工、第二工作日、一团糟、走运、不走运、上帝之宴、休息日 【考古和地质时间】 考古分期: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地质时代:隐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地质分期:太古代、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 侏罗纪、白垩纪、早第三纪、晚第三纪
447
译者致谢 2010年元月,我们两人译就《时间的故事》。它是我们互赠的新年礼 物。何其幸运,我们能够在时间中相遇相伴,且共享故事! 感谢刘北成教授和张维军编辑,他们向我们推荐了这本好书。感谢王承 教博士,他拨冗指点拉丁文。感谢王春华,感谢原丁,他们费心破解许多疑 难。最后,我们要深深感谢您,感谢您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感谢您赋予这本 书的故事。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