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魯灣里民集會所 Naluwan Community Center
竹蓮國小活動中心 Jhu-Lian Elememtary School Multi-functional Acctivty Center
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 Naluwan Community Center
竹蓮國小活動中心 Jhu-Lian Elememtary School Multi-functional Acctivty Center
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那魯灣里民集會所
Fieldevo Design Studio × LinBoYang Architects
Hsinchu City, Taiwan
境衍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新竹市,台灣
What is a “community center”? A roof truss made of wood, or is a tree enough to provide space for people to gather? The state of "assembly" should not be limited by the framework of space. When defining a meeting plac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wall boundary. Standing on the embankment of Naluwan Street, the endless horizon line is touching. There are no objects and objects in the environment, just a piece of scenery that blends together. Can the assembly be one with
the earth? 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completely compare man-made building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 still think about how to try to approach and discuss "architecture is a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The seemingly random curves in the space are actually formed by repeatedly confirming the sunlight angle. During construction, the arcs are clearly arranged, so that the scattered and twisted curves do not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Even so, with the mathematically calculated
curves,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the four imaginary reference circles in space, but flow naturally within them.
Generally speaking, on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during an assembly in the building viewing the scenery than looking at the building. The elevated observation tower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the environment in 360 degrees. The erected wall allows people to rotate upwards, just like
the process of climbing a mountain. One can only view the scenery in one direction when ascending to the highest point. And without knowing one has browsed the panorama of the entire mountain and sea landforms. The entire assembly of spaces attempts to build a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by viewing the scenery.
空間裡的水平線與曲線
「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 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 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站在那魯灣 街的堤防看出去,一望無際的水平線是令人感動的,環境中沒有 物件與物體,僅是一片融合在一起的風景。集會所能不能與大地 成為一體呢?雖然無法將人造建築完全與自然環境相等比擬,但 仍然思考著要如何嘗試趨近、討論 「建築就是環境的一部份」。
空間中看似隨意的曲線,其實是經由反覆確認日照角度所形成的。 在構築時是被清楚整理過的弧,不讓零碎隨意扭動的曲線影響建 造的效率。即便如此,經過數學計算的曲線,人們並不會在空間 中意識到四個虛構參考的圓,而是自然流竄於其中。
觀看風景的意識感
一般而言,建築被當作觀看的重點,而在集會所看出去的風景應 當比看著建築的時刻還多。拔高的瞭望塔提供了三百六十度閱讀 環境的機會,立起的牆體讓人們在旋轉向上的過程,就像爬山行 經的過程一樣,只能看見一側方向的景色,而當繞行至最高點時, 不知不覺已瀏覽整個山與海地貌的全景,整個集會所空間企圖以 觀看風景的方式,去建構人與環境上的連結。
王:這個案子可以看出空間流動性與周遭環境的地景線條的對應, 背後的設計意識為何?
林:我們站在基地高處時,可以看到很多人為與自然的線條,所 以我們在畫這些線條的時候,盡可能讓它們與周遭的環境融入, 也企圖透過新的水平及垂直線去理解這個環境。垂直動線除了為 了拉起水平線之外,也製造了一個觀看香山火車站及濕地的高度, 讓人可以回望整個山與海。雖然空間是一個機能性場所,但我們 希望這個場所是個能讓人們觀看環境的場域。
吳:在堤防觀看的經驗讓人馬上能理解到這個建築將周圍相連結 成一個體系。請問連結各種水平線的屋頂高度,是以周遭何種事 物或身體行為作為參考?
林柏陽
Bo-Yang Lin× Tseng-Yung Wang × Yao-Ting Wu
林
:高度的部分我並沒有依附對齊周遭的環境,比較像是在環境 中取得一個平均值,考量到模板的經濟性,樓板下淨高為三米, 加上樓板結構之後便會是離地3.3米。透過3.3米觀看這個環境時, 就已經可以看出周圍車流與堤防的關係了。平面的部分,我們很 容易被它的基地線綁住,所以我們試著瓦解或是忽略那條線。我 認為以周圍的環境作為建築的基礎有點太刻意了,對我來說更重 要的是遠方那條水平線,所以堤防與溼地上的水平線對我們的影 響是最大的。配置上我們思考的是動線的關係,希望人們在牆之 間移動時,可以因為聲音或視覺的屏蔽,而對遠方或後方的事物 產生好奇,進而探索這個環境。
吳:你如何思考這個案子裡的開口或門窗?
林
:開口的部分會以樑的深度及窗的經濟性作為考量,且我希望 可以藉由開口看到某些框景,觀看外界發生的事。而門窗多數都 是落地的原因,我其實更希望他們是可以讓人穿越的洞口,這樣 才能達成沒有特定入口、能隨時進入空間的狀態。
吳:如果有別的可能?讓開口小一些,讓樑變深後不像是結構, 反而會變得比較像是一道牆。
林:我之前在幼兒園有嘗試過讓牆純粹地存在,但在這個案子裡, 因為地面層是一個流動性的狀態,所以我希望能漫無目的地遊走 中,創造某種敏感的停頓,讓空間領域的重要性被體現,也讓這 個空間有某種停留、喘息。
王:這案子的大樓梯與斜坡是一個入口,沿著它向上走到平台時, 會有種被PU和凸起來的土墩留住的感覺,而停留時也會引發觀者 對環境的瞭望。感覺樓上的屋頂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空間,你對 於這種公共活動空間屋頂的企圖是什麼? 林:一般集會所的屋頂都是一個沒有功能性的場所,所以我想將 屋頂的斜面,創造成新的介面,談論多種可能的活動。在空間感 受上,地平面是較靜態的,而抬升的平面則是動態的。我會希望 觀者能藉由引導,走到一個瞭望處感受自身與環境。
王:我對你作品的認知是由小琉球的民宿開始的,你對構築性的 態度是我對你的第一印象。你利用C型鋼、矽酸鈣板這類用來建 造臨時性建築的材料,去建造一個永久性建築 這是非常獨特 的構築狀態。花博的案子是我最欣賞的,你將鋼架都用螺絲結合, 讓它的構築性是可以隨著機能而解構再結構的,這是很實際且經 濟的。從這些案子中,可以看出你對於構築性及幾何的重視。從 幾何的理性著手、構築的嘗試,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你還會 延續這樣思考嗎? 林
:花博的案子是一個要放半年至九個月的臨時性構造,所以我 會去思考它被搬遷後是否可以以有趣方式,被拆解再重組至其它 地方。小琉球的案子,因為我不確定當地工人對這個案子的施工 意願,所以為了縮短工期,材料及構築必須是組裝式的。無論是 在柬埔寨宿舍或花博遊客中心、無論是臨時性的或是永久性的建 築,我都會去思考最經濟快速的構築方式,找到自己的遊戲規則 去訂定我做設計的方向。我不會為了展現自己的特質去討論構築, 反而是思考當地構築的方式,調整出某個可以跟當地產生討論的 方法。我了解蓋建築的預算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不認為預算的多 寡可以影響我們討論設計想法的態度。
王:小琉球的案子可以明顯能感受到你介入、參與構築的行為, 這是否可以理解為你對台灣構築現況缺乏多樣性想像的反擊? 林:台灣的構築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流,討論設計的方式也是先 思考對空間的想像再討論構築的方式。但我認為若是對於構造方 式有一些看法或想像時,將構築與設計同步思考會比較好。
王:接受這種挑戰的興趣,可以被理解為你對於建築的某種信仰。 以那魯灣來看,你使用無樑板處理這個空間也代表一種態度 你希望在構築上以不一樣的嘗試去創造不同於混凝土的空間感, 讓它更順滑、不被樑切割或段落化。
林:因為我覺得樑柱的構築行為在這個案子會強烈劃分空間場域, 這不是我希望的。而且當有樑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去關注那些 結構;我比較希望沒有樑,讓活動可以很單純地以線性的閱讀方 式觀看這個環境,可以更關注旁邊的樹和綠地。
王:這些年下來,你的案子規模逐漸變大,program複雜度不斷提 升的變化,是否對你做設計的態度有影響或改變? 林:program不斷變大的狀況下,越單純的構築方式會因為負擔的 程度變大而變得越困難。譬如桃園埔心幼兒園的教室,低預算的 構築就是我切入設計的方式,我做了最簡單的混構,以白色盒子 作為教室,以鐵皮屋頂回應台灣的風景。我認為每個project都需 要找到挑戰構築的方式,但會因著題目的主題而調整空間型態及 構築方式的思考順序。
王:你的建築反映你對於臺灣的瞭解及你如何回應業主的需求, 並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你的理念也說明了你看事情的角度 構築的理性、幾何的規律性與現實結構的限制。
王:這個案子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屋頂是活動的;而屋頂下的使 用空間是靜態的。因為地面層看起來開闊、自然,但它的兩側其 實都被四米以上的高牆圍著,空間是被悶住的;而來到屋頂新的 平面時,才真正到了一個活潑的地方,兒童到屋頂上活動或停留, 也會使這個環境的關係尺度變得敏感。
0 5 15 25M N
竹蓮國小活動中心
FieldEvo Design Studio + LinBoYang Architects Hsinchu, Taiwan
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新竹市,臺灣
In the life of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es, gymnasiums are often closed activity venues. We try to open the boundaries and introduce natural elements such as light, air, water, and plants as background elements to accompany children's sports, and coordinate with scale, shape,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and other forms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a safe and comfortable sensory environment. We provide a large, comfortable and usable rooftop space that can accommodate the daily courses and large-scale activities of the campus, such a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team practices and competitions, garden parties, graduation ceremonies, etc.; it can also become an activity base around Zhulian, such as holding neighborhood meetings, holding
tables and other activities.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ife events and conn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Ventilated and open activity centers can better meet the health needs of mass group activ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e virtuality in space and the reality in the use of materials
The multi-functional activity center is a combination of three volum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a large ceil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volume configuration is based on the movement of people and the changes in nature in the environment: the projection, circulation and spillage of sunlight, air and rain, thus forming the final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Therefore, the external visual shape of the building is not a specially considered part during the design, but a shape that grows naturally in response to the thinking activity itself. Reduce excessive decorative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part, making the structure a very important expression in the space. Generally, parts that require the use of decorative materials such as tiles are mostly made of clay or cement powder, reducing the cost of excessive decorative materials and making the structure Complete the maximization of space.
Reduce instructions and increase guidance
It is not to deliberately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a sports venue, but to allow people who use the space to naturally
gather for various activities. In the past, sports venues still gave children on campus a standardized space that they had to apply for to use, and there were many A clear entrance image guides people to enter, but we hope to reduce the instructions for entering the space so that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people is relaxed and freehand.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hat children can freely use the multifunctional activity center even within ten minutes after class. Even a wall or a pillar can form a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By diluting the atmosphere of the stadium, even pedestrians passing through the space for a short time can fe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bringing a transparent and comfortable feeling.
沒有窗戶的體育館
在國小校園的生活中,體育館往往是封閉的活動場館,我們企圖 打開邊界,引入光、空氣、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做為陪伴孩童運 動的背景元素,並配合尺度、形體、設備、材料等形式,提供孩 童安全舒適的感知環境。當中我們提供一個舒適好用的大屋頂空 間,同時能夠滿足校園的日常課程和大型活動,體育課、球隊練 習與賽事、園遊會、畢業典禮等等;更可以成為竹蓮周邊的活動 據點,諸如辦鄰里大會,辦桌等活動。滿足不同生活事件的使用
需求,連結鄰里與學校的關係。通風、開放的活動中心在後疫情 時代中,更能符合大眾群體活動對健康的需求。
空間中的虛與材料使用的實 多功能活動中心以三個不同機能的量體搭配一個大的頂棚為主的 組合。量體配置的考量是以人的動線為重點,以及配合環境中大 自然的變化:陽光、空氣、雨水的投射、流通、灑落,因而形成 最後的排列組合。因此建築外在視覺造型並非設計時特別琢磨的
部分,而是因應思考活動本身而自然長出的樣態。構築部分減少 過多裝飾材,讓結構成為空間中很重要的表現,一般需要使用磁 磚等裝飾性材料的部分,大部分都使用樂土或水泥粉光,減少過 度裝飾材的花費,讓結構體完成空間的最大化。
減少指令、增加引導
並非刻意營造體育場館氛圍,而是讓使用空間的人們能自然而然 形成各種活動聚集,過往的體育場館還是會讓校園中的孩童會有
種必須要通過申請才能使用的制式化空間,且有很明確的入口意 象去指引人們進入,但我們反而是希望減少進入空間的指示,使 建築與人的對話是輕鬆且寫意的。因此期許孩子即便是下課十分 鐘短暫的時間內,也可以任意自由的使用多功能活動中心,即使 一面牆或一根柱子,孩子也能形成遊樂的場域。藉由淡化球場的 氛圍感,讓即使是短暫通過空間的行人,也能感受到建築與環境 的共融,帶來通透、自在的體感。
B樓梯(無障礙樓梯)
無障礙升降機
A樓梯
視聽教室
音控室
多功能球場
消防泵浦室
知動教室
儲藏室
6T水塔
1F平面圖
B樓梯(無障礙樓梯)
無障礙升降機
A樓梯
樂活教室
設備室
2F平面圖
電梯機房
緊急發電室
電器室
消防水箱
RH-194×150×6×9
RH-294×200×8×12
組合桁架
上下-RH-300×300×10×15
斜-RH-200×200×8×12
機房
器材室
女廁
男廁
無障礙廁所
3F平面圖
縱向剖面圖
0 2 10M 0 10 50M
1:3水泥粉光+樂土+防水劑
1:3水泥粉光+乳膠漆 - 白
隔熱磚30x30cm - 淺灰
不鏽鋼方管+黃色烤漆
鋁金屬擴張網
壓克力球場面材 - 淺灰
1:3水泥粉光 屋頂面層高處+1070
3”鋼管明管屋頂排水管(噴灰) 預埋3”不鏽鋼落水管管套 高腳落水頭 器材室
外牆詳圖A
1:3水泥粉光+樂土+防水劑
1:3水泥粉光+乳膠漆 - 白
隔熱磚30x30cm - 淺灰
不鏽鋼方管+黃色烤漆
鋁金屬擴張網
木絲水泥板
1:3水泥粉刷+磨石子
清水模面+潑水劑
屋頂排水溝
視聽教室
舞台
準備室
林柏陽 × 薛丞倫 × 許智維
Bo-Yang Lin × Cheng-Luen Hsueh × Chih-Wei Hsu
時 間:2024年6月20日
記錄整理:編輯部
(以下以林代稱林柏陽建築師,以薛代稱薛丞倫老師,以許代稱 許智維老師。)
許:在一開始可不可以請您分享,關於這個案子開始的契機?像 是業主對於案子的期待、校園規劃,以及業主明確的項目需求。
林:因為在公立小學裡,這個案子以公共工程採購案去看待。我 們當時在思考,可不可以再定義所謂的「體育館」?體育館難道 就是完全密不通風的室內體育館嗎?還是說它可以討論出不同的 可能性?由於它的位置比較特別,在學校校門口旁邊,對我們來 說,會不會應該要打開來連結校門口跟教學空間,是很重要的概 念。所以我們提出,有沒有機會是一個沒有窗戶的體育館?假如 在使用後,還是想要增設窗戶,可以再追加。所以我們像是做一 個保有使用上彈性的架構,思考以後裝上門窗或是通風板的需求。
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的小學體育館是封閉的,原因是它必須得到管 制、怕木地板被刮傷,且窗戶與空調需要在上課前提早打開,耗 能也會增加。
許:延伸這個話題,您提到將它變成一個半戶外打開的體育館, 最初是設計考量還是預算考量?以及在參訪時,提到此案是校方 的第一期規劃,在未來第二期的規劃好像也有參與,那是有關於 把圍牆打開?一期與二期的規劃,是以一個大的架構,或是一步 步在進行的?
林:在規劃學校時,我們全盤考量了整體的校園計畫。當預算增 加後,我們看到機會,決定推進這個計畫,將原本的構想付諸實 現。最初的規劃包括通學步道與其他設施,並考慮如何將這些元 素整合進體育館的設計中。原本的狀態前方是一個停車場,孩子
們的戶外打球空間與停車場重疊,這樣其實不太理想。我們才重 新規劃了人與車的動線,劃分了動態、靜態以及植栽配置等區域, 以確保空間的合理利用。對於體育館的設計,我們需要兼顧經濟 性和功能性。體育館的配置基於籃球場尺寸和安全距離,最初面 積計算已經很完整。然而,我們希望體育館能夠更開放,滿足校 園的日常課程、大型活動以及社區需求。如果體育館能夠支持體 育課程、球隊練習、賽事、園遊會和畢業典禮,它將成為竹蓮國 小周邊的活動中心,例如辦鄰里大會和桌宴等。最終,我們設計 出接近兩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這樣的尺度使得空間更為開放, 不再那麼緊湊。三個量體形成的半戶外空間提供了更多的活動方 式,讓校園不僅僅是學校的場地,更是連結鄰里與學校關係的重 要據點。
薛:在空間規劃上,可以看到您將挑高的開口放在靠校園門口處 及其斜對角,除了空間上創造了一個指向性,也回應了基地的氣 候環境。可否跟我們分享設計中,空間及開口配置的考量之於校 園基地環境的關係?
林:因為基地在新竹,所以它會有一些風,新竹的風對我們來講, 其實並不是一直都很大,有時是舒服的狀態,所以怎麼樣讓舒服 的風可以吹進來,是首要關鍵。其次就是如何抵抗西晒與東北季 風。我們透過三個量體,以及所有開口去思考這些微氣候,我們 擋掉強烈的風,讓西南氣流、舒服的風流進來,還要去思考人員 動線重疊的關係,開口不僅給自然的微氣候而已;屋頂的部分, 讓北向的光源進來,因為運動時北向光源比較柔和,可避免刺眼, 我們認為這個體育館應該不是在創造一個建築,比較像是創造一 個環境。
薛:我們也注意到您把建築的「皮層」留給了自然元素穿透。您 是如何構思和設計這個「空白的皮層」?這樣的設計在新竹風的 自然環境中,又有什麼意義嗎?在預算不高的公共工程裡,皮層 其實是一個奢侈的存在,因為它通常是second layer。但這個案子, 好像是用另一種形式的皮層在回應。
林:我們大部分的案子其實很少特意在想皮層,而竹蓮這案子, 我把它當作都市一樣,當空間的架構對了之後,好像就不需要去 思考立面怎樣才對。也因為它幾乎沒有外飾材,很單純,RC構造 就結束了,這也跟我們都市裡常見的土木工程,那些橋樑、橋墩 相似,也沒有任何的外飾材,卻有很多人在活動,這也是近期我 越來越感興趣。怎麼讓結構、空間在本身的狀態下,就已經把很 多該說的說完了。
許:在這個案子中,我們還看到了您對於RC構造的多種設計詮釋, 像是幾處反樑的施作,體現了建築的量體感和質感。可否跟我們 聊聊詮釋這些構造設計的背後思考?
林:在建築的元素裡,常出現的幾個element,不外乎牆、柱、樑、 樓板窗戶等等,可是在自然空間裡,這些元素是模糊不清的。我 在想怎麼讓元素不要那麼多,所以才在整個構造裡面,把樑的事 情重新思考,哪部分可以拿掉?因為我試圖讓他們在打球的時候, 看到的是外面的草地、遠方的溜滑梯,從而把樑的重量感削弱。 把元素減少,除了樑柱之外,盡可能讓那些事情抽象化並且簡單 純粹一點。
許:記得有一個教室是靠近操場側,而不是靠近大門,整個量體 是呈現浮起的。相對於正門來說,它是一個背面的空間,這個設
計動作有沒有什麼特殊考量?
林:它算是一個遮蔭處,也可以變成滯洪的空間。我們把它留在 一個比較特別的位置,讓量體翹起來,因為這側沒有遮蔭的空間, 是希望孩子們跟老師在體育課時,有蔭涼處做暖身或休息,這個 動作的確也花很多代價去思考其結構性。在沒有活動的時候,小 朋友下課也會躲在那乘涼、嬉戲,我覺得也是蠻好的,當初的期 望值有達到。
薛:在跟營造廠合作的時候,面對不同的施工界面與工法時,有 沒有什麼工程挑戰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溝通,來確保設計理念的 實現?
林:現場其實是從三個盒子開始蓋,再搭配一個大的頂棚組合, 所以它的座標需要更精準。也因屋頂跨距達三十三公尺,鋼筋的 號數非常大,所以在現場我們要確定這些狀態有沒有紮實。需要 更注意的是,因為它是以結構體完成,沒有任何外飾材,所以要 避免太多的龜裂,以及水的流向也都蠻重要的。那在構造上必須 更多檢討的是結構,因為鋼構有很多的大跨度或懸挑都是做預拱, 包括RC部分也是,要一直與結構技師來回確認預拱值應該是多 少,在預拱之後,有沒有偏差,這些好像都是有趣的預力吧。這 也可能在構造面,我們第一次遇到比較多預力的情形。
Focused Figure
黃聖軒 × 林柏陽 × 蘇雅玲
Sheng-Hsuan Huang × Bo-Yang Lin × Ya-Lin Su
時 間:2024年9月02日
記錄整理:編輯部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於101年即創設「境衍設計有限公司」,與事務所迄 今不斷提供空間運用之整合顧問,並對於教育場所、藝文活動與 人文關懷多所涉獵,尤其熱衷於教育設施之空間探討。106年成 立建築師事務所,為少數堅持以實驗性與實務並重發展之空間專 業團隊之一,107年以「進之宅」榮獲台灣住宅建築獎——單棟
住宅獎首獎、108年以「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遊客中心」入圍臺 灣建築獎。其作品在在展現對於公眾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思考。 (圖由左至右:何岳璟、林柏陽、黃聖軒。以下以黃代稱黃聖軒 老師,以林代稱林柏陽建築師,以蘇代稱蘇雅玲副主編。)
蘇:關於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當時你們設計者是提三個人, 這次想透過訪問聖軒的方式切入你們的合作模式,談談三位是怎 麼去磨合、分工,以及各自在事務所扮演的角色?
林:我們的狀態不是說他們兩個不做設計,而是關注的點不太一 樣,可能我會在意的點跟他們不同,通常我會先畫一個大泡泡概 念然後他們就開始思辨,以各自的角度去看這個狀態可不可行, 也有可能就直接把這泡泡推翻掉了。
黃:通常我在與何岳璟經理處理建築項目時,遇到施工實務上的 問題,例如生鏽、掉漆、門窗損壞或外牆剝落等,我們會認為, 除非設計上刻意想保留這些痕跡,否則這些問題應該要在前期就 被克服。我們會將這些問題反映給柏陽,確認他是否能接受,並 討論如何調整材料或施工方法,確保最終呈現符合預期。
我平常處理設計方案遇到平面圖時,會先獨自分析它的問題,然 後開始調整圖面,構想多種方式,調整出幾十種方案後,歸納出
幾個較好的選項。之間的差異可能在於開窗的大小、面積的配置、 天花板的設計或與戶外的關係等。期望能提出多種方案出來,但 很多時候,這些方案並不是柏陽期望的,我們就會再來回討論, 整理出他想堅持的方向,而在重新調整時也一直持續地在辯證這 件事。
可能與其它事務所的討論不同,我們常常從不同角度切入問題, 討論的面向也不盡相同。會有爭論的往往是針對設計中未考慮到 的因素,像我和岳璟比較在意實際面的事,而這樣的辯證能彌補 彼此的不足。當一個點子在提出階段時,若一開始就都已經想好, 就會顯得無聊,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檢視和發展這個點子,探 索它的潛力和變化的可能性。
蘇:聖軒老師踏入建築的過程比較不同,想知道當初是什麼樣的 契機,讓您想要轉念建築研究所?
林:當時是因為張基義老師在交大開設了學士後建築課程,而我
本來是應用數學系的。之前就曾旁聽或修過過建築概論和基本設 計課程,於是和幾位也感興趣的同學相約去報考,因此對建築產 生了興趣。然後在交大總共待了六年,逐漸認為建築對我來說不 僅有趣,還很有「興趣」。當時柏陽也跟我算是同屆,他是設計 組的,我則是學士後組(MArch 1)。
蘇:你們三位所思考的面向、切入的角度不同,在經過碰撞、拉 扯與妥協,通常在最後要整合時,是怎麼去取決?
林:就是要下決定,因為最後一定會有一個結束的時間壓著,我 就會整合各種問題,再畫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泡泡,那其實何 經理、聖軒最後都還滿尊重我的。
黃:何經理他在意的通常是結構面、營造,我在意的可能是一些 構造或施工,柏陽那邊比較是大的概念面這樣子,但我們都不是
1.茄苳國小風雨球場(2023)
2.埔心幼兒園(2023)
3.埔心幼兒園(2023)
4.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宿舍餐廳(2023)
5.國立陽明交大 1001 Station(2023)
6.台灣電腦資訊發展館(2022)
7.璞園心仝聚接待中心(2022)
8.新竹市三民國小幼兒園(2020)
9.金邊三號公路宿舍(2019) 10.鋼筋環(2018)
要去推翻那個概念,我們的目的都是怎麼樣才能實際執行出來。 譬如說不管是竹蓮或是那魯灣,柏陽他不想要看到那個樑,何岳 璟就會想盡辦法去讓樓板可以飄起來,就算影響層面很廣、代價 很大,還是會努力讓它實現。就是因為我們會知道柏陽他的目的 是什麼,所以不會說做不到,反而會想盡辦法挑戰那件事。竹蓮 國小屋頂三十三公尺大跨距,柏陽一開始也沒有提想法,但我們 會大概知道他會想要通透、沒有壓迫感的空間,後來才討論出用 鋼構來搭建,呈現出一個比較輕盈的狀態。其它事務所可能沒辦 法直接去修改方案,但我們會一直辯證,所以其實我們也很需要 聽到對方的想法或在意的事,然後一直去磨,磨到最後變成大家 都可以接受的樣子。
最重要的是,我們從來不會覺得這個是誰的設計,不會說那個是 我的或是那個是柏陽的,就是因為大家一起才有辦法做出來的東 西,是共同創作才有辦法實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