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 印象 TALI 文化搭橋人 海外參訪報告書
About Us 陳力光
吳宗泰 Yoyo
周家瑤
林冰心
相信任何的社會議題,只要我們願意關注,就 會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契機。
自我認同有女性、雙性戀、雲林人。看似沒有 漢人認同其實源自於族群優勢地位的體認反思, 是我投入族群主流化行動的起點。
人類學的門徒,在各面向當跨界踩線的人,性 別、族群、文化、國籍,相信每次現身都能讓 更多人看見一個真實的樣貌之一。
自詡斜槓青年,覺得能用自己技能為這個社會 做些好事是人存在的價值跟理由。以前從沒接 觸過原民議題,希望自己有在好好努力。
曾偉宗 貝爾
廖佳恩
游涵茹
張倩瑜 Joy
濟世救人大慈大悲神學生。
成長過程中接觸許多不同的文化,但過去很少 深入了解台灣自有的多元族群。因緣際會下, 開始看見都市原住民議題,希望透過交流改變 現況。
發現自己所參與的運動和實習一直都碰觸著原 民議題,而自己卻沒有機會親自與原住民了解 與對話。
愛讀書的背包客,一身雜技,奉行「實踐勝於 嘴砲,執行不脫理論」。
紐西蘭印象| 3
「『⋯人的現在是不斷受過去的影響、塑造、啟發,並不斷 被未來的理想、期待和想像所滲透的現在。從某個角度來說,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創造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撰文 / 陳力光 前言
「對一個民族來說,傳統並不完全是一個靜態的、一 成不變的歷史的過去。人的現在是不斷受過去的影響、塑 造、啟發,並不斷被未來的理想、期待和想像所滲透的現 在。從某個角度來說,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創造力不可或 缺的要素;憑空得創造不但不可能,也無法讓人理解。」 這句話是我在書中看到,也是我參訪完後感觸最深的一句
話。原住民的文化在台灣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我曾 經到過部落,稍微了解他們的文化。不過卻都沒注意到生 活在都市中的原住民所面臨到的困境,甚至周遭所認識的 同學也很少是原住民身份,或者是我都沒在關注。等到今 年培訓完後的組隊期間,看到有人想探討都市原住民的文 化流失與身份認同遭受微歧視時,我想要去瞭解國外如何 透過政策讓原民族群融入到主流文化中,但又能維護著自 身的傳統文化。 於是,我們選擇來到紐西蘭,一個台灣不斷借鏡的原 住民政策地,真正拜訪他們如何將毛利文化融入到 社會倡議和行動。 參與 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前之自我期許
許多跡象顯示,台灣四十年來的進步、發展, 並沒有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的真實情況。 一般來說,主體社會對於原住民總是有懶惰、散漫、 酗酒、沒有時間觀念,以及純樸、老實、健壯、有 歌舞才華等粗淺的認知。這些不顧上下文的浮面評 價,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構成大家彼此真實相遇 的障礙。如何謙虛地探究釐清這些印象背後的文化 脈絡和歷史因果,以更多元、開闊的胸襟面對原住 民社會,相信是我們解決原住民微歧視問題最根本、 最健康的起點。 沒有人該被拋棄
Merge Café 是由當地的基金會下籌辦建立,希 望提供無家者一個空間,他們可以享用餐點、找工 作或是報名諮商來確立自己未來的方向。同時希望 大眾同樣在空間中與無家者相處的過程中,能夠知 道他們也是人,只是因為社會結構因素下暫時變成 無家者,而毛利族群可能更容易因為其經濟弱勢地 位而更容易掉出社會安全網之下。圖片中左邊數來 第四個人本來也曾是無家者,但現在他成為一位作 家擁有不小名氣,當初也是這間咖啡店翻轉了他的 命運。我知道在台灣已經有組織在讓無家者議題努 力被大眾看見,另一方面政府雖然花很多錢在安置 他們身上,不過真正關鍵的心靈層面很少被關心與 尊重過,如何能讓他們處境翻轉,包括當中的原住 民族群(不知道政府有無統計過)。或者是相關的 報導能夠聚焦在他們身上多一些,讓更多資源能夠 正確有效果的來幫助他們。 一場為了土地而戰的抗爭
來到抗爭現場,當我們會覺得一個國家的形象或觀光 宣傳等層面在國際上做得有聲有色時,我們會產生許多美 好的想像。這時候,通常得實地去訪察後,才知道還有哪
紐西蘭印象| 4
些令人痛心的現況。那時候我們去抗爭現場時,外頭突然 下起狂風暴雨,等待風雨停歇後,慢慢走到 Ihumātao(紐 西蘭奧克蘭附近郊區)的抗爭現場,現場員警有管制交通, 不過對峙氣氛仍算和平。 冷冽氣溫加上強勁的風勢,讓我覺得體感溫度大概剩 下五度甚至更冷。走到抗爭現場,廣大的草地上搭起許多 個帳篷,一旁貨車正卸下木板,我們能做的一些微小幫助, 就是一起幫忙把木板搬到草地上的帳篷外,並靜靜聆聽他 們的心聲。 這場抗爭是當地毛利人發起長期運動,希望政府不要 將土地販賣給房地產商蓋高級住宅,他們認為這片土地本 來就是毛利人所有,政府強奪過去任意兜售給建商,無視 毛利族群的意見,況且這片土地擁有豐富文化及自然價值。 政府應該讓 Ihumātao 成為來到紐西蘭觀光的遊客一個認 識傳統毛利與土地真實相處情況的歷史活教室,不要只是 將紐西蘭,表面打造成給外國觀光客認識毛利文化的觀光 特色。這對他們非常的不公平也不正義。 這次讓我真實看見國外族群間思考土地權益時拉扯有 多麽大,當毛利土地的主體性的高度受到土地經濟利益所 牽引甚至取代時,政治上對族群主義、利益分配又會造成 多大的不可回溯影響,政府的回應態度對於抗爭運動長遠 有著一定的關係。希望台灣政府與財團都能重視並尊重原 住民的「諮商同意權」。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來到奧克蘭大學附屬的語言巢,小朋友們用毛利歌曲 歡迎我們的到來,這裡的語言巢基本上是雙語進行,但主 要還是用毛利語溝通。我們看到這裡的教材都是用毛利語 來讓語言深入到課堂中,而且來學習毛利語的族群成員多 元。證明了紐西蘭的家長有一部份已經認為毛利文化是相 當重要的國家文化,不分族群都應該認識學習。而台灣目 前雖然有新南向政策,國小可以選修東南亞語言,不過原 住民的族語課並沒有開放給一般孩子學習。如何能讓我們 的家長們同樣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真的是教育部 可以好好探討的教育方針。 青年的性傾向不該被漠視
這裡關注性別議題,在乎群體的權益。在紐西蘭同樣 有著多元的族群,而青年時期開始會對自己的性傾向確立 的關鍵時期,這時候如果社會甚至家庭因為孩子的性傾向 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而貶低他們時,這時候非常需要組織出 來協助他們找回身份認同。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保守觀念 仍然較深,如何讓台灣原住民性別議題被正視我想是原民 會可以與熱線組織合作來推動。 原住民藝術該如何發光發熱
Tim 本身是一位都市原住民,雖然他承認自已不會講 族語,但他仍希望有一天可以找回毛利語。因為他跟我們 介紹時,分享自己雖然不在部落長大,但仍心繫生活在都 市裡較為弱勢的毛利族群,希望能透過藝術鼓勵毛利人透 過藝術作品,向世人清楚傳達他們的聲音。並且他也有提 到毛利政策下,各單位仍有部分是認真執行與較為敷衍, 這部分他十分感嘆。而我也希望台灣能夠讓原住民的藝術 不管是繪畫、手作雕刻、編織等面相的珍貴資產,更能夠 推廣給國人知曉,不要只是推廣到國外去。如果能讓國人 知道並支持他們的產品,相信對於族群共榮有著重要的實 質效果。
紐西蘭印象| 5 撰文 / 吳宗泰 前言
紐西蘭是目前全球族群主流化議題推廣最為良好國家,重要原因除了原住民佔了 15%,但國家政策和整體社會與原民 社群如何一同發展對話,也是吸引各國前往交流了解的尋求之旅.團隊前往紐西蘭對毛利原民和整體社會如何將議題與主 流社群激盪交流,這是團隊希望在這趟求知探問旅程中,參考仿傚反思借鏡,帶著事先討論的問題意識和困惑,我們前往 紐西蘭,但在訪談拜會與觀察中,也發現和在台灣紙上談兵時,先端研究報導或媒體呈現的光鮮亮麗不同真實面向,這些 或殘忍真實,回到台灣未必也有,訪談過程中某位講者回應台灣的狀況未必比較差,為何一定要來取經紐西蘭經驗呢?截 長補短,並引以為鑑,發展台灣在地的社會教育創新方案就是這趟行程中不停激盪討論的過程。回到旅館洗完澡後睡眼惺 忪繼續討論方案和一日見聞,也有激烈溝通表達立場時刻,回國前最後一晚有了進階共識後,在最後一天返台旅程懷著滿 滿期待,希望盡快執行方案,真的讓台灣成為一個對原住民沒有歧視土地。
團隊 0805 毛利電視台
從四月培訓營相遇討論,不同的朋友在旅程中加 入,也經歷多次討論和種種考驗,從一開始的一兩個 人主導,循序漸近鼓勵每個人發言,大家找到團隊中 最適合自身位置。一開始籌組團隊時,希望能把過去 國際經驗和更多團員一起分享,也一起將原住民面對 的「微歧視」讓更多人理解,並帶動更多討論。團員 在不同場合總是會被詢問是否有原住民身份,不然為 何會想推動這原住民反歧視議題.內部也歷經很多自 我質疑,擔心不夠格,擔心是否有代言問題,所有的 焦慮和自我辯證,再再顯示出對議題的關懷和小心翼 翼.最後一個行程時,現場發問,每個團員也備足更 多自信,扮演好角色大方的回應.旅途讓我們長出各 自芬芳。
起而行 0802 Ihumatao
因故無法前往電台訪談時,在租來車上大家低落的討 論者下午行程可以做什麼,很快決定了前往抗議現場。離 開台灣前,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大大小小的抗爭,或因當 年不正義的土地徵收,或因(原基法通過後)未經部落同 意而開發的美麗灣事件,毛利族人也在抗議在傳統領域的 聖地即將被開發成大型工廠商業用地,這樣強烈的既視感 對我們很震撼。紐西蘭的原住民政策與土地關係不是理應 和諧完整溝通嗎?為何還有這樣的事件發生?前往訪談的 過程中,刮起大風飄起雨,和聲援民眾聊完,我們還是希 冀能做點什麼,所有團員跟著搬運要燒的柴薪,我喜歡一 起動手,沒有經過討論就只是彼此相識,而後一起默默動 手,這是我們開始實踐毛利精神的開始。
紐西蘭印象| 6
靈魂交流
0731 奧克蘭大學附設 族語巢幼托
紐西蘭毛利人和夏威夷玻里尼西亞族裔一樣都有磨鼻子打招呼的習俗.夠過額頭相碰,鼻子 磨蹭記憶彼此的味道,和交流彼此靈魂與記憶,雖然爛漫但是在前幾次還是會覺得尷尬害羞。到 了後來越來越熟練,也意識到這其實在降低身體界線,也在表達友好非敵意,在族語毛巢時,沒 有人說任何大道理或學術理論.我們就只是被要求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唯一要求是必須用毛利語, 或身體語言。大家比手畫腳之餘,也開始理解真誠的互動。跟照片中孩子碰鼻子打招呼擁抱時, 眼睛對眼睛的真誠能快速理解彼此。這是一個靈魂交流的溫馨瞬間。你好嗎? Kia Ora. 台灣是我們的源頭 0730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
Te Aroha 教授其實之前完全不認識我們,在信件往返中非常熱情地 給予建議,並且有兩天以上全程和我們導覽,協助連結機構。她說因為 我們都是家人,而且雖然我們不是原住民,但我們來自台灣這片土地, 我們也誠懇地想解決台灣原住民面臨處境,那麼血統不是最重要的.她 說道在紐西蘭已經公認毛利族人的發源地之一就是來自台灣,這樣的連 結讓兩片土地建立了關係,這關係是可貴的。毛利人的精神是互相信 任、互相分享、互相幫助。這是我們到了紐西蘭所學到的第一課。血緣 無關緊要,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想要讓所有人一起更好,這般心意彌足珍 貴。
被認可的人 0730 奧克蘭大學毛利技藝工作坊
Dente 是義大利裔的紐西蘭老爺爺,但學習毛利族人傳統手編技藝 很久,甚至幫忙失落的一代毛利父母(三十年前強迫西化政策導致)保 存了毛利技藝和文化,也教學十幾年指導學生無數,Te Aroha 說 Dente 因著他的長期付出早早就被族人接納認可,是真正的毛利人。Dente 老 爺爺講話很含糊,也不太喜歡講話,他喜歡動手做,我們問的問題他往 往簡短回答,但團員躍躍欲試時他也給了鼓勵和一再的示範.當大家轉 頭練習時,他幽幽說出「你們很認真在學習,我很喜歡你們。」作為一 個學術重點的毛利技藝工作坊,Dente 接待過的團體何止上百,他自然 也分得出誰是走馬看花,誰是虛應故事,一群外鄉人被一個被毛利社群 認可的人認可,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吧。
紐西蘭印象| 7
Waipapa
大學校園中毛利人的「家」 撰文 / 周家瑤 前言 關於計畫主題,我對於原住民族議題的啟蒙,是起源於 大學一年級的社會學第一堂課,老師犀利的一句話「如果你 不瞭解(原住民族),說什麼尊重(文化)都是虛偽」,當 頭棒喝打醒了自己的無知。接著在升大二的暑假參加世新社 發所夏季草根學校,到奇美部落訪調,是我第一次真實感受 到族群差異。後來在人權倡議課上,每位同學在舉辦真人圖 書館活動前,要練習把自己當作一本書介紹、剖析自我認同, 我才發覺「我好像沒有漢人認同」。我在介紹自己時,我會 說我是女性、我是雙性戀、我是雲林人等等,但我不會介紹 自己是漢人,然而看似沒有漢人認同,其實是沒有族群意識, 因為處於優勢地位,所以看不見漢人身份帶來的好處。很坦 白的說,有時候我在反思,自認是一個會關心社會議題的人, 平時我有管道去接觸到不少議題,知道有什麼方式可以關注 或響應。但對於當前的原民運動,我卻是處於「我知道但我
圖中的 Waipapa 聚會所位於奧克蘭大學校內,由公部門毛利 發展部補助所成立。我一進入毛利聚會所,就被其精緻的編 織與建築技藝所震懾,從入口到地面、屋頂、牆壁、梁柱全 都有著神靈的象徵,記載著神話起源與族群歷史。建立聚會 所可是相當不容易,即使當代社會已有機器與其他材質能取 代傳統技藝,但為了保留傳統,仍願意耗時製作每個細節, 當傳統聚會所不符合當代建築要求的安全標準時,更須堅持 立場並耐心與政府溝通。在台灣,大學裡通常會有原住民族 相關單位,從事教學、研究或提供原住民族學生服務,但卻 未曾建立傳統的聚會所 / 家屋,因此這也是台灣能夠努力的 方向,大學不僅是學術研究單位,更有教育下一代與社會大 眾之社會責任,在校內建立原住民族傳統聚會所,不僅能讓 參訪人士瞭解族群文化與建築特色,也讓原住民族師生有歸 屬感,有個基地能繼續傳承文化。
沒有響應」的狀態。深思其中原因之後,我感覺參與原住 民權益運動對我來說有些門檻,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有些尷 尬。而這樣的門檻或尷尬也正是我想去突破、做出行動的 初衷。Tali 團隊不想受限於自身是漢人以及非原鄉非法定 原住民的身份,就不去參與原住民運動。執行計畫的這段 期間,每當我們和他人介紹團隊目標,一定會被問到「你 們團隊有原住民嗎?」,在聯繫組織時也曾被質疑來意。 我們總是戒慎恐懼談論議題、時時注意不要踩線。我們瞭 解長久的殖民歷史,使得原住民族受了很多的傷,對此我 們必須正視歷史、真誠反省、虛心學習,才能在歷史的傷 口上重生,特別感謝一路上願意給我們機會諮詢學習的前 輩,謝謝 young 飛計畫補助我們至海外參訪學習,即使計 畫設定的行動期只有三個月,但我未來仍會持續參與。 Te Aroha:打造一個為所有人開放的毛利聚會所
在毛利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有著壁壘分明的 性別分工觀念,在不同部落會有不同規範,帶我們參訪 聚會所的 Te Aroha 老師表示,他的部落相較其他部落 較為開放,雖然傳統上只有男性可以公眾發言,女性發 言需要徵求家中男性長輩同意,然而在他的倡議下,部 落女性也逐漸有機會對公眾事務發表意見。談到傳統規 範與當代人權與倫理觀念的衝突,Te Aroha 突然一陣哽 咽,眼眶含著淚水的說,他心目中的毛利聚會所是為所 有人開放的,對於性別分工、LGBTQ+ 群體、世代差距 等議題,他都是持開放態度,願意與多方分歧的意見溝 通討論。Te Aroha 認為聚會所的核心是人,人才能傳 承與帶動文化,而聚會所也是為了人與人的連結所建立 的,如果聚會所因著傳統規範,而排除某些人的參與, 那就失去了聚會所的意義。從 Te Aroh 身上,我們看到 堅毅守護文化、真誠面對差異,並且願意思辨反省的精 神,這也是 TALI 團隊在面對跨文化的差異,抑或是單 一文化之間的差異時,需要謹記在心的事。
「打造一個為所有人 開放的毛利聚會所」
紐西蘭印象| 8
Ihumātao 抗爭!直到土地掠奪停止!
在 前 往 紐 西 蘭 前 夕, 我 們 得 知 Ihumātao 正進行保留傳統領域土地的 抗爭,趁著密集參訪行程之間的空檔, 我們把握機會前往 Ihumātao 參與歷史 性的一刻。當天下午氣候詭譎多變,突 然一陣狂風暴雨,讓已經抵達抗爭現場 的我們寸步難行,我們只好臨時找個地 方躲雨,在風雨停歇之後才再次驅車前 往。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駐紮著許多帳 篷,抗議標語隨處可見,現場規劃有著 媒體區、聚會區、盥洗廁所區等,人們 忙進忙出、分工合作,有人聯絡媒體、 有人為聲援者介紹議題、有人生火取 暖,儼然像個小聚落。我們走訪營區、 搭訕幾位抗爭者,親身聽聞他們的故 事。冷冽的風呼嘯不止,下過雨的土地 泥濘不堪,在這樣極端惡劣的氣候中, 他們挺身而出,只為爭取在這世界的棲 身之地。我們聯想到先前在凱道 ( 現改 為二二八紀念公園 ) 為傳統領域土地抗 爭的台灣原住民族,憤慨原住民族土地 被掠奪的故事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也 感佩原住民族的堅毅,為此我們也要站 出來聲援,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終結 悲劇故事再演,需要我們一起出力。
毛利語言巢 我是主角,我有名字與故事 在事前規劃行程時,我們一直聽聞 先前台灣參訪團對於紐西蘭所推行之 「語言巢制度」的盛譽,靠著語言巢制 度,毛利族成功復振傳統語言,消弭語 言斷層,連結不同世代對話的鴻溝。看 著不分族群的幼童在此學習成長,不禁 讓我也聯想到自身成長的經歷,即使我 非原住民,但生活在台灣面對著更強大 的西方(美國)文化霸權,我也有被文 化殖民的感受。我從小玩著「洋」娃娃, 以街上廣告的白人形象當作審美觀的 「普世」標準,我看著具有偏見的迪士 尼童話長大,從小熟知西方的神話與歷 史。「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流下真情 的眼淚,在自己的歷史裡,冷漠轉身離 去。」直到進入大學,我才認識到台灣 這個島嶼豐沛多元的在地文化,我想把 故事中失落的拼圖找回來。 這張照片僅拍攝到校園一隅, 在照片之外的硬體環境、教材玩具、空 間氛圍都有許多巧思,像是具有毛利圖 騰的木製遊戲場、各種膚色與形象的娃 娃、象徵神話起源圖案的拼圖、傳統的 互動與問候方式。從毛利世界觀出發, 打造一個學習成長的環境,讓毛利孩子 知道身為毛利人,有自己的名字與故 事,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主角」。 紐西蘭最美的風景
在紐西蘭參訪中有幸得到很多協 助,熱情周到的接待與真切無私的分 享,絕對是這趟旅程中最驚喜、可貴也 是最重要的收穫。在剛抵達紐西蘭的隔 天,我們還來不及調整時差,就馬不停 蹄的挑戰了從早到晚、五個單位的參訪 行程,而 Te Aroha 幾乎一整天陪伴我 們跑行程,他充滿深度的導覽解說,以 及適時的補充協助,溫暖的指引我們開 啟認識紐西蘭毛利族群的第一道門。由 於團隊經費無預警被砍而拮据困窘,我 們才過參訪第一天、在盤算花費時就感
到不安,打算接下來每一餐得以最低成 本的料理方式,才能控制住預算,沒想 到第二天參訪 Whakatoura Centre 時被 主人 Gillian 熱情款待午餐,看似豪華 的海鮮大餐,其實是大平洋島民餐桌上 的家常菜,其美味與豐盛程度讓我們大 開眼界,讓接下來幾餐也有了著落。 第三天行程由 K road 商業協會負責人 Michael 帶 領 我 們 走 訪 K road 的 各 式 充滿活力、具有人文關懷的店家,從他 身上我們感受到他經營商圈的自信與熱 情,他極盡所能的想呈現 K road 的美 好、為我們創造能參訪的機會,甚至連 店家已經打烊在收拾了,他也不惜敲門 拜訪,因為他的熱情誠懇,打動店家 接受我們的採訪。在 TALI 參訪的第四 天,也是奧克蘭理工大學的畢業典禮, 當天中午奧克蘭理工大學副校長、毛利 研究院院長、國際事務處處長撥空與 TALI 團隊共進午餐,即使我們團隊組成 多是大學生與社會新鮮人,但校方仍認 真看待我們的參訪,在午餐席間交流想 法時,他們從不拿出長輩經驗談與擺架 子,而是真誠聆聽,這是在台灣社會講 求長幼有序、禮儀倫理的環境中少有的 平等尊重。由衷感謝熱情周到的接待與 真切無私的分享,因為各位前輩的協助 才使 TALI 團隊收穫滿滿、順利完成參 訪行程,「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把知識與力量傳播下去是我們的使命, 願我們能擴散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成為 夥伴,彼此在改變社會的路上並肩而 行。
紐西蘭印象| 9
前言
我在兩年前參加了青年發展署的 「國際組織暨社會企業人才培訓營」, 那年我大二,在繁忙的社團活動中錯 過了後來的國際參與行動,沒想到兩年 後,我還是有這份幸運可以繼續參與 Young 飛全球計畫。起初是因為好友涵 茹參與了今年的 Young 飛計畫,因為 團隊人數不足,所以在自己個人的社群 媒體上招募新的隊員,那時候的我還在 荷蘭交換,在交換結束返台之後並沒有 特別的計畫,於是向涵茹表達了我的意 願,但是在那時,這個團隊想要做的行 動、關心的議題、組成的成員我全然不 知,於是我就像一張白紙參與了今年的 Young 飛全球計畫。
我自認自己是、我也期許自己是一 個具有社會意識、關心社會議題的人, 從東南亞移工到婚姻平權、從居住正義 到偏鄉教育,台灣的社會有很多議題在 被討論,也有很多人、很多組織在為了 不同的議題奮鬥著,但原民議題卻是我 幾乎沒有觸碰和認識的一個領域。我並 不是在團隊創立初期就加入的團員,在 加入團隊之後,我一直都扮演著聆聽者 的角色,感覺自己不了解議題並不能有 很多的貢獻,這也讓我在真的要出發去 紐西蘭參訪之前有很多的擔心和焦慮, 害怕自己還不夠了解團隊的核心價值也 不夠認識原住民——尤其是都市原住民 的議題,害怕在紐西蘭的交流對於團隊 之後的行動並沒有太多的意義,雖然後 來想想這些擔心的確是多餘的,但是這 樣心境反而讓我在紐西蘭可以用一個更 寬大的胸襟和更謙虛的態度去學期和交 流。
建立連結:珍貴無比的參訪經驗
在紐西蘭的一個禮拜內,我們抓緊 時間、參訪了將近二十個組織,我們坐 下來,直接面對面的和這些在保存、推 廣毛利文化的工作者們對談,談他們的 願景、談他們的工作、談我們的問題、 談我們之後要做的行動。在所有的參訪 行程中,我們都受到了盛情的款待,所 有我們訪問的對象都很無私地向我們 分享他們的經驗,這是讓我感到非常意 外、同時也覺得無比幸運的。一次的訪 談不過一到兩個小時,但是在這短短的 時間內,我們能聽到每個參訪組織真摯 的經驗分享,同時他們也很好奇台灣原 住民的現況以及我們的目標和行動,一 來一往的交流讓這一兩個小時的內容無 比的豐富與珍貴。這對於原是一張白紙 的我,無疑是一個資訊大爆炸、快速學 習的一次經驗,透過一次次的交流,彷 彿越來越能看清楚自己內心對於原民議 題的描繪,對於原民議題也有了不同層 次的理解。 透過參訪更了解團隊使命
還記得開始參訪的第一天,我們與 紐西蘭桂冠詩人 Selina Tusitala Marsh 交流,談他如何用文學與書寫的方式去 保存毛利、太平洋原住民的文化。他拿 著在太平洋原民文化中象徵話語權的權 杖(Tokotoko),拿著權杖就有站起來 說話的權力。拿著權杖的我,向詩人以 及一同參訪的團隊 Valanyoung 介紹我 們團隊的使命。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也是一次的學習,我認為自己對於原民 議題的了解並不深刻,而且也不是最一 開始加入團隊的成員,但是在一次次與
撰文 / 林冰心
團隊成員交流後,覺得自己也能在議題 討論、行動發想上有所貢獻,向紐西蘭 的組織介紹自己的時候,也能越來越說 得清團隊所關注的、我們想做的事是什 麼。
在密集緊湊的八天行程後,我們在 最後一天參訪了毛利電視台。在這八 天的行程裡,我們和各式各樣的組織 交流意見,像是從幼兒教學切入語言 保存的毛利語言巢、利用數位科技系 統性地保存毛利傳統的奧克蘭理工大 學 AppLab,讓我們能從非常多元的角 度切入重新思考目前台灣面臨了原民議 題;除此之外,在九天朝夕的相處後, 團隊內部也對於團隊想要完成的行動與 使命有了很多具體的討論,讓我們最 後一天與毛利電視台交流時可以在鏡 頭前侃侃而談,相比第一天我們拿著 tokotoko 有點生疏地介紹著團隊,我想 這也是這次奧克蘭的參訪後可見的進步 和變化。
紐西蘭印象| 10
超越族裔的力量
Tali 文化搭橋人這個團隊的特別之 處在於我們的成員皆無原住民血統,可 是都共同的關心原民的議題,這種跨越 族裔、為他族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的精 神,我們在致力於毛利傳統技藝保存的 Dante Bonica 教 授 身 上 看 到 了 典 範; Dante 教授本身是白人後裔,完全沒有 毛利的血統,但是他卻對於毛利傳統編 織、工法感到興趣,因此他進入部落、 向毛利人學習,他的真心感動了毛利 人、為毛利部落所接受、並將 Dante 視 為家人,Dante 在奧克蘭大學教導毛利 傳統編織技術以及其他傳統工藝 23 年 的時間,在我們參訪的時間,他為我們 示範如使用貝類削去亞麻葉肉留下纖 維、成為編織的材料,房間內也展示著 過去學生的作品,Dante 一一地為我們 介紹這些織品和工具,即便他現在已經 退休,仍然可以看見他眼神透露出的熱 情與驕傲。
而在某一天下午,我們意外獲得了 一個參訪的空檔,大家討論過後決定到 毛利人目前為了阻止聖地 Ihumatao 被 商業開發的抗爭現場。大雨過後的營地 泥濘,見卡車把作為帳篷基座的木板運 來,團隊的成員上前幫忙,抗爭中的毛 利人對我們露出感激的微笑,好像心 裡也被溫暖了一樣。毛利人的天性好像 就是如此,他們寬大為懷,不排斥外人 進入他們的世界、無私的分享他們文 化、傳統,對於我們的幫助,他們大方 接受、真心的感謝,相比台灣,族群之 中的議題就僅限於族群之中,彼此若懷 抱著不諒解就永遠不會有產生交集的一 天,大多數屬於多數的漢人群族並未真 的了解過原民的文化,歧視與刻板印象 也就一直存在。我想我們團隊難能可貴
的地方就在於,我們雖非原民,但是同 樣住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上,所有的 群族都應該被同樣的重視並且互相了 解、進而互相尊重,不論是誰,都應該 為了這樣的理想努力,原民、非原民多 數時候只是我們為自己貼上的標籤,在 Dante 身上、在 Ihumatao 的抗爭現場 我看到的是開放的胸襟和一種共好共榮 的美好理想,我想也更堅定了團隊為原 民議題努力的信心。 不只是參訪: 更成為了彼此的朋友、家人
所有參訪的對象中,讓我最感謝也 讓我最感動的應該是任教於三一神學 院、曾經是奧克蘭大學毛利語講師的 Te Aroha。奧克蘭戰爭博物館是我們一 個參訪的組織,由 Te Aroha 為我們團 隊 導 覽,Te Aroha 本 身 是 毛 利 人, 她 的媽媽姊妹們很多都是毛利傳統的編織 者,在她的介紹之下,我們大概了解了 毛利文化的全貌,從毛利人使用的傳統 器具、織品到他們的信仰以及男女在部 落生活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Te Aroha 在帶著我們看完博物館後繼續陪著我們 完成第一天的參訪,在所有的參訪行程 中為我們解釋許多正在紐西蘭發生的原 民議題,從社會現實層面、政策面、歷 史層面,讓我們在之後的參訪行程能有 對於毛利文化與議題有更深層的討論與 對話。 第二天早晨,Te Aroha 帶著我們參 觀毛利教會自主成立的毛利社會住宅, 參訪完後,Te Aroha 和她的姊姊 Gillian 為我們準備豐盛午餐,讓我們能品嚐以 海鮮為主的毛利傳統料理。對於素昧平 生 的 我 們,Te Aroha 盛情的款待讓我
感到非常意外和感動;她說好客是毛利 文化重要的精神,但是 Te Aroha 讓我 感受到得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好客的天 性。在參訪完後,我與 Te Aroha 擁抱 道別,我感受到如同家人般的溫暖,這 遠遠超乎我對這次奧克蘭參訪的想像, 並且也是我感到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 返 台 之 前, 我 們 收 到 了 來 自 Te Aroha 的小禮物以及親筆的小卡片,我想除了 學習、交流,這一趟的紐西蘭行真正讓 我們與這裡的文化、這裡的人產生情感 與連結、賦予了 Tali 這個團隊新的使命 感。
紐西蘭印象| 11 撰文 / 曾偉宗
參與 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之前, 因為先前在國際非營利組織工作的關 係,對於所謂的種族、國家政策等議題 有粗淺的了解,這次因著夥伴的邀約, 一同再思台灣原住民與其他族群之間的 關係,是否與其他國家的政策、社福、 生活、等有什麼異同之處?而這也成為 我們想要研究的契機,透過青年署的計 畫到紐西蘭參訪不同機構,聆聽紐西蘭 社會的各種聲音,除了毛利族群外,我 們也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工作者服務外籍 移工、太平洋島裔的紐西蘭公民等族群 時的看見的現象與心聲。
一切由與人連結開始
Splice 的工作說簡單也不簡單,辦公室位在皇后街,從 10 到 15 年前僅有 500 多人的地方到現在有 40000 到 45000 人聚居,人口組成也非常多元,有中國、印度、俄國等移民, 因著多彩的社區型式,發展出許多以該區住民的需求及興趣 為發想的關懷系統,例如:英文學習茶聚、棋藝交流會、待 用咖啡等。組織雖然有基督教色彩,但是僅僅帶入宗教的 愛,而不是以傳教為目的。關懷員 Stuart Vogel 牧師提到原 本的棋藝交流會是以西洋棋為賣點,吸引移民參加,然過程 中越來越多中國人加入,所以他也提供象棋給有興趣的人使 用,這樣讓不同種族的移民透過共同興趣彼此交流文化,建 立連結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種族之間因不了解而造成 的歧視。 溫柔而堅定地訴說著海洋民族的故事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是此行的第一個參訪,Te Aroha Rountree 老師為我們解說了關於毛利族群的歷史與文物, 讓我們在之後眾多的參訪前有個更貼近真實的認識。台灣原 住民取之於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一路漂洋過海來到太平 洋島國區後,還是如此保留著。館內有個空間將聚會所完整
地搬了進來,從木雕刻痕到木板紋飾的顏色配置雖然看似自 然不羈,但其實裡面每一個部分都認真地訴說了屬於毛利族 群的宇宙觀。善與惡、天與地,聚會所不僅凝聚著部落的能 量,也保存了最珍貴的核心思想。之後幾天我們也受邀進不 同的聚會所,這樣的邀請,不是因為我們作客,更重要的是 認同彼此的文化,而這正是 TALI 想要搭橋的意念。 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主動被動都會跟著地球一起動
Korangahape 路 (K road) 是很著名的藝術街區,許多藝 術家、設計師都選擇在 K road 開啟自己的藝術設計生涯, 位於該路段的 Mokopōpaki 是一個提供所有族群都能舒服地 創作及展示藝術的藝廊。創辦人為毛利人,他相信人與人 最重要的事物就是分享,不會因為年齡、族群、性別而有差 別。在小小的五、六坪大小空間中,隔出了兩個藝術空間, 分別漆上灰色即棕色,創辦人希望大家能夠意識到我們的意 識形態不應該只是偏重白人思考,而是要擁抱這世上多彩的 樣貌,無色系的灰色、代表著太平洋原住民的棕色,都該成 為點綴世界的顏色。在我們專注於原住民微歧視的同時,也 應該思考我們所要做的行動是否有機會也關懷其他族群,一 起往族群主流化的方向邁進。
紐西蘭印象| 12 盡頭,會有彩虹?
當我們出發前往 Ihumātao 時,遇到這幾天在奧克蘭以 來最糟的天氣,強勁的風把雨吹的像標槍一樣一柱柱刺進泥 濘的土地裡。我們不得已,只能等雨小一些再從車裡出發到 抗爭扎營的地方,但前行的路窒礙難行,除了沾滿了濕土的 鞋外,驟降的氣溫把大家吹得直打冷顫。因為少數毛利族群 發言人同意將土地給財團蓋房,使得建商將之超譯為已徵得 毛利族群同意使用此土地,使得毛利人不得不出來捍衛自己 的權益。台灣還我土地運動雖然持續進行,但光是靠原住民 本身的努力沒辦法與政府、財團抗衡,而這之間缺乏溝通機 制,導致彼此認知差異越來越大。TALI 文化搭橋人希望能成 為促進對話的一份子,只有追求真相、彼此了解,才有消除 歧視、解決問題的可能。 回到台灣,鞋子仍沾著殘土,心念 Ihumātao 努力捍衛 地土的人們。
「TALI 文化搭橋人希望能成為促進對話 的一份子,只有追求真相、彼此了解, 才有消除歧視、解決問題的可能。」
訴說故事,使我們成為有故事的人
奧克蘭大學的 Selina Tusitala Marsh 教授致力於將太平 洋文化以詩的方式記錄與傳承,她也聯合了太平洋島區的 女性文學家,希望用另一種角度書寫先祖的故事與傳說。 Selina 說話時握著叫做 tokotoko 的杖,上面雕刻著家族的 故事、家族的紋飾,也有 Selina 在文學許多重要的時刻, 而故事還在進行中,tokotoko 也將繼續被雕刻著。在我們 問到關於女性文學家出版作品會遇到什麼困難時,Selina 告 訴我們她願意堅強,在這樣父權的社會中努力做自己認為對 的事情,時日一久,機會來臨時,就能夠進入系統去提倡、 去改革。Selina 正在做的事,鼓勵了 TALI 團隊希望用語言 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的構想,願我們都能自在地用自己的語 言訴說故事,因為故事開闊了語言,語言照顧著故事。
紐西蘭印象| 13
撰文 / 廖佳恩
述族群故事,改變過去多為由男性建構的文學世界。期許自 己有天也能成為像她一樣充滿智慧且自信的女性,以自己的 在參與 Young 飛全球行動計畫前,我在台灣好基金會的 方式影響這個世界。 台灣好店擔任三年工讀生,我可以詳細的與國內外的遊客介 紹台灣原住民產業故事,各族群圖騰的涵意。直到 2017 年 我在共生音樂節遇到巴奈 · 庫穗,她正為了「原住民傳統領 血緣不是文化復興的重要條件 域」在凱道部落駐紮,那時我才發意識到已經比其他同學還 多接觸原住民文化的我,仍然覺得對於原住民議題沒有很了 Dante 是 義 大 利 裔 人, 已 經 從 事 毛 利 文 化 保 存 工 作 解,非原住民身分的自己到底能為這些族群做些甚麼。2019 二十三年,並已經獲得毛利族群的認可,成為毛利族群的一 年初在婦權基金會擔任實習生時,接觸了原住民婦女計畫 份子。從 Dante 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血緣」不是文化復興 「嫄」品牌的網路行銷,也走到了原住民部落與當地工坊學 的重要條件。如同 TALI 團隊,我們並沒有原住民血統,但 習織布技術。在這些接觸下,我越來越認識原住民文化,也 只有有心還是可以關心議題、傳承文化。身分並不是最重要 在了解的過程中化解自己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例如愛喝 的,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行動到底有沒有符合他們的需要, 酒、加分制度等。紐西蘭毛利族語與教育一直是台灣研究的 以及如何處理那些議題。 重要參考國家,因此我們決定前往紐西蘭去看看當地組織如 何進行社會實踐行動。 Dante 與我們示範毛利傳統技能,不論是將大麻葉變成 編織繩,還是雕刻的傳統用具。這樣的工作坊台灣也有,但 通常是要走入部落才有這樣的「獵人學校」教學,若能在校 充滿自信展現族群驕傲感 園中也成立這樣的中心,一定能讓更多非原住民的族群更容 易了解和體驗。 Selina Tusitala Marsh 不只是一位大學教授,她也於去 年得到桂冠詩人的殊榮。她一登場所有人都被她迷人的髮型 和自信的氣場吸引。她帶著她的 tokotoko(演說者的手杖) 並與我們介紹手杖上的故事,刻劃著祖先的名字,同時也是 古老的祝福。看她自信的以族群文化為傲,不禁讓我羨慕有 這麼豐富的民族文化,同事我也問自己,究竟我的認同是什 麼?有多了解自己的文化? 前言
身為女性原住民作家,她相信詩歌是可以改變世界並且 被傳播的。詩歌就如同她的 tokotoko,展現了女性也能夠講
紐西蘭印象| 14
毛利語言巢促進族語的傳承與學習
毛利語言巢透過毛利語的教學,讓學齡前的孩童不分族 群,藉由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學習毛利語言與文化。在 進入語言巢之前,介紹人提醒我們接下來與孩童們的溝通無 法用英語,可能要用毛利語言。當我們走到門口,看到老師 們用毛利語與英文歡迎我們的到來,孩子們圍坐一圈演唱毛 利歌曲給我們聽。隨後我們與孩子們一起玩耍,玩著毛利語 拼圖、讀著毛利語繪本。雖然語言不同,在比手畫腳之下, 我們真的成為了好朋友。也能聽到非毛利人的孩童講著毛利 語,不禁讓我反思到台灣雖然有族語幼稚園,但卻沒有非原 住民的孩童去上課,這是台灣在族語傳承還能在努力的部 分。 在紐西蘭留下一輩子的紀念
毛利傳統圖騰的美麗涵義深深吸引著我,在參訪 K road 的刺青店 Karanga Ink 留下了一輩子的紀念。Karanga Ink 會 針對顧客的故事媒合傳統部落故事為設計靈感,幫客人刺上 擁有毛利傳統意義的新創刺青,加上小型的藝廊空間訴說原 住民的圖騰及故事,將原住民文化以不同形式介紹及保留下 來。毛利刺青不像一般圖像式刺青只要有好的圖案即可,其 背後的代表意義及與哪個傳統原住民部落紋飾結合會是整個 刺青流程的關鍵。 我與刺青師 Pip 分享我的佛教信仰,希望刺上「八 葉蓮華」的圖案,期許自己不要輕易被外界影響。蓮花外圍 以月亮及毛利圖騰裝飾則是 Pip 為我設計的毛利祝福。在刺 青的過程中我們也聊到近期紐西蘭的 Ihumātao 土地抗爭運 動,她覺得有非原住民的族群關心這個議題,讓她非常感動。 毛利電視台向更多人傳播毛利文化和族語
毛利電視臺是由紐西蘭政府出資組建,早在 90 年代就 已決定要成立,但遲至 2004 年才正式上線。目前電視臺擁 有兩個頻道,一個為全毛利語、一個為毛利語和英語的雙語 頻道。主要宗旨是希望能復興毛利語並成為獨立為毛利族群 服務的電視臺。Mr. Kawe Roes 是毛利電視臺的主持人,帶 我們認識電視台的導覽者,透過 Kawe 生動有趣的介紹,讓 大家更深入了解紐西蘭毛利電視台的功能與角色,也讓我們 對於在電視台工作有憧憬。我們與他們詢問如何加強非毛利 群的收視率,原來政府會將世足賽等國際賽事於毛利電視台 播放,讓原本不關心毛利議題的人,目光和關注會在毛利台 停留,這個策略很值得台灣原民台學習。
紐西蘭印象| 15 撰文 / 游涵茹 前言
1. 奧克蘭大學的 Waipapa 聚 會所
TALI 的成立宗旨,即是希望能在不同族群之間搭起一座橋樑,透過「看見」彼此的異同, 減少過去潛藏在社會中的「微歧視」,進而讓台灣成為實質友善的國家。在出國以前,我們 所認識的紐西蘭是全球在原住民議題上發展最前面的國家,不只是毛利語已經成為官方語言之 一,也可以在運動場合上看見各個紐西蘭代表隊對於「HAKA(戰舞)」的認可。我們期待透 過參訪,了解紐西蘭是如何連結不同族群間,讓多元文化成為國家認同的一部分,並減少彼此 的刻板印象。
2. 奧克蘭大學中,毛利傳統 手工藝創作坊所在之處。 老師實際操作毛利編織如 何形成。
1.
紐西蘭毛利文化保存與傳承,從教育體系開始
2.
此次,我們參訪了奧克蘭大學與奧克蘭理工大學,並分別拜訪了 5 個單位。兩間大學皆有 毛利聚會所和毛利相關研究中心,可見毛利文化已被視為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之一。毛利聚會 所在大學的功用不只是作為迎接貴賓的場所,也是學習相關知識如語言的重要地點。我認為在 大學中建置毛利文化中所重視的聚會所,不但具體的向學生們展現文化,更是提醒大家此文化 之於社會的重要性。毛利文化中,強調包容與尊重,在參訪聚會所的期間,能夠很直接感受到 毛利文化。在這個環境中,透過雕塑、建築和導覽者的話語,即使為非毛利人的我們,也能在 短時間內,了解這個文化的獨特性。
除此之外,大學中亦規劃文化相關課程,讓毛利學生或非毛利學生可以選修,包含傳統手 工藝創作坊和 App 製作的課程。傳統手工藝創作坊讓學生學會如何結合傳統手工藝和自己的 創意,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學生們將編織技法應用在服飾、包包、吊飾上,將傳統融入現 代產物上,以增加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App 製作的課程讓學生製作與毛利文化相關的 App,包含傳統歌謠本、毛利故事集、毛利社區環境介紹等,讓科技成為保存文化的媒介,也 讓學生可以應用自己的技能,建立更多與文化的連結。反觀台灣的大學,唯有幾所大學投入較 多資源在原民相關領域,若要讓更多人認識原民文化,可以參考奧克蘭的大學做法。
雙語幼兒園的遊樂場
這次我們也參觀了奧克蘭大學附設的雙語幼兒園(毛利語、英語)。有趣的是,在這上課 的小孩有一部分為非毛利族群,許多家長因為認同毛利文化作為紐西蘭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而 讓小孩從小接觸、學習毛利文化的價值。在這個地方,老師們盡可能的將毛利語融入日常對話 中,毛利文化的傳統也透過每一天的實踐,深深刻印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這也是台灣可以學 習的,多元文化不再只是「不同語言」,而應該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學習,從小培養多元的 視角,也學會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
當毛利文化和太平洋文化成為藝術中的元素
K road 是奧克蘭著名的景點之一,因為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現在的獨特性和多元性。
紐西蘭印象| 16
在這,我們拜訪了許多藝術相關的組織,他們皆是透過藝術作品傳遞毛利與太平洋的文化價值。 這些作品不是只有顯而易見的文化元素,更多時候是透過重視毛利作者的出發點和其生長的背 景,由此看見與毛利文化的連結。以上的藝術作品皆能在 K road 看見,毛利文化的元素不只 是作為商業產品的特點,而是更深一步的藉由藝術作品傳遞。 3. 與青年組織的合照 He Kuaka Mārangaranga 邀請我們共進晚餐,交流 兩國之間的青年行動 4. 毛利電視台的新聞攝影棚
3.
為少數族群的文化發聲
4.
He Kuaka Mārangaranga 是一群由毛利青年組成的組織,他們彼此認識的起始點是因為一 起參加了聯合國所舉辦的 United Nations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大部分的 成員從小皆接受毛利語教育,也與我們分享此刻與父母的成長時代非常不同。其父母的成長過 程中,被迫的放棄學習毛利文化與語言,導致許多人的父母其實並不會講。現在,這些年輕人 對於自己的文化很驕傲,也希望各自在不同崗位上能盡自己所能,為毛利族群發聲。 Selina 是奧克蘭大學太平洋研究中心的教授,也是少數得到桂冠詩人頭銜的太平洋族群。 雖然 Selina 教授不是毛利人,但是同樣面對著作為少數族群的掙扎,包含文化的傳承。Selina 教授在學術界的表現非常好,她了解自己的角色可以為自己的族群做出貢獻,因此努力的產出 相關詩集、走入社區與小孩分享傳統故事,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能夠將祖先的智慧繼續傳遞給 下一代。 毛利電視台雖然是由政府出資,但是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與民眾的信任,透過各式節目, 讓毛利與非毛利人皆有接觸毛利文化的機會與媒介。過去在媒體上缺乏多元文化的觀點,在 這裡,不只專注於各個原民相關議題,也會盡可能的讓原民有機會為自己發聲。例如近期於 Ihumātao 所發生的土地爭議,毛利電視台除了隨時更新現場近況外,也會深入報導毛利族群 對於此爭議的看法,即使此次爭議可能與政府有衝突。 結語
經過 10 天拜訪 19 個組織後,我們看見了紐西蘭與台灣相同之處,也看見兩國間不同的背 景脈絡,同時了解到毛利族群在面對政府、社會時仍有掙扎,即使紐西蘭已是各國在原民議題 上參考的模範對象。原來,紐西蘭的「族群融合」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一樣美好,「微歧視」 與不平等仍然存在於社會中,但是我們也發現,公私部門中,皆有許多組織、人物努力著減少 彼此之間的歧視,藉由不同角度和方法,讓毛利族群能夠得到尊重並繼續傳承獨特而豐富的毛 利文化。回首台灣,原民文化已逐漸被各個體系所重視,然而,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認識是 減少刻板印象、降低「微歧視」的第一步。我希望透過 TALI,我們可以協助大家「看見」,讓 彼此間有更多的了解,進而讓台灣社會更加珍惜這片土地上的多元性。
紐
西
蘭
印
象
TALI 文 化 搭 橋 人 海 外 參 訪 報 告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