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道 The Odyssey of Light
李賢文水墨行旅 - Solo Exhibition by LEE Shien-Wen
1
東海岸 一個人 ‧ 天氣晴 ‧
記李賢文水墨行旅展及其人文采風
◉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2015畫家攝於蘭嶼
「非風景」的風景化 / 新的社會契約 對於長久居住竟日煙塵蔽天台北城的人們來說,位處盆地周邊的林蔭小道、河岸溼地或竹林菜圃,已是城市「微旅行」 的最大幅員,象徵現代人對「自然荒野」的僅存認識。風景,不再是自然的代名詞,而成為一種都市考古學亟待挖掘的 項目。土地的大量開發,並未解決都市人口的過剩問題,卻出奇地造就更多的北漂一族;林木的急速濫墾,並未改善原 住居民的赤貧困境,卻諷刺地鼓勵更多的山中鼠輩。這片島嶼中的自然,已不斷瀕於各種形式的淪陷,而從小被灌輸的 神聖樂章已然走調,藍天未必白雲相隨,鳥叫未必蟲鳴相伴,「大家手拉手走向大自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的歌 詞,將成為永不回頭的青春絕響。 如果,一個藝術工作者要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最切近的方法會是什麼?或換句話說,一位風景畫家描繪當代風景的目 的何在?靠近風景或真正自然的方法為何?景觀的非自然性移易,是否造成他對物象的變節,而成為風景的逸逃者?失 去而不可復得的風景,可否作為一種回憶,再次成為風景自身的一部分?失能的風景、非自然的風景或「非風景」的景 觀,如何重返自然?微旅行所獲得的荒野性,將如何支撐起一部結構完整的自然史?「非風景」的再風景化,能否成為 未來都市居民最重要的自然生活公約?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斷在我們這個風景逐漸流失的世代、居住環境中發生,然而, 2014畫家攝於台東海岸
沒有答案、缺乏策略與行動失能,卻是它難以改變的現狀。 藍天白雲、鳥叫蟲鳴等自然的返還,如果是現代都市人身心得以真正「綠化」的方法,那麼,已遭破壞殆盡、失形失能
李賢文
生於台北市。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費幾個世代姑且不論,然而,減緩自然崩壞、物種滅絕與人心淪喪的行動,仰賴考古學行動的開始,而尋找失落的荒野,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不啻如同探索古人類遺跡一般,來自於「微旅行」或「微田調」自然再發現的現地積累。
1975
自法返台,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1986
應美國在台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尋找失去的「風景」─ 東海岸 • 晴 • 天光雲影
1996
《雄獅美術》月刊停刊,並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在這個後現代社會中,現代藝術不反傳統、東方美學不悖西方,矛盾事物雜揉並存,世界的軸心已不再不可動搖。而一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聯合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出版《群玉山頭》一書。
位水墨畫家與時代、歷史的關聯,或許已沒有侷限於筆墨、章法、風格、流脈或任何美學與藝術史學批評標準的必要,
2011
「蒼樸.清曠.筆墨情──張光賓、李賢文雙人展」,為藝境畫廊開幕首展
重要的是他的行動方略與實踐能力。就題材而言,歷史上的水墨風景可以是浙派、吳派或何派之有,然而,派系加速權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出版《人間清曠》一書,
威的建立,卻嚴重阻礙對自然的發現,風景因而成為與自身切離關係的純粹權力象徵。故而,在跨越歷史中心界線、建
此書翌年榮獲第 37 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構水墨風景新契約的後現代過程中,解構風景的既有權力並對自然進行意義、功能的重構,已勢在必行。李賢文先生繪
應政治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文山春秋」前奏展,並任駐校藝術家一年後,
畫中的風景實踐,即強烈反映了此種時代特質。
舉行「文山春秋」個展,出版《文山春秋》一書。
遠離台北都城的行動,或許來自於真正自工作崗位退隱的需求,然而,有如候鳥般不斷從長年蟄居的鄉野出走的原因,
2014
應台東大學之邀任駐校藝術家,年底在台東大學參與駐校藝術家聯展。
卻來自於他年輕時未竟的藝術家夢想。或者更正確地說,作為一位風景畫家極欲填補地理知識空白、尋找土地歸屬的自
2015
應台北藝境畫廊之邀舉辦「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覺,才是加速其花東海陸行旅腳步的真正理由。出走的過程中首先迎來的問題,即是對失去「風景」的實地探勘。這個
2013
2
的自然─非自然─的再自然化,則成為必要關鍵。再自然化或再風景化的目的,在於重新調整失衡的環境秩序,恢復自
1947
然或風景自身的主體位置,並尋找有機循環的軌道,使其獲得周而復始、持續運轉的可能。在此種兼及身、心雙向「綠 化」的推展過程中,這個社會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公民規約,成為綠種子並展開布種插苗的行動。自然的返還,需要耗
3
東海岸 一個人 ‧ 天氣晴 ‧
記李賢文水墨行旅展及其人文采風
◉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2015畫家攝於蘭嶼
「非風景」的風景化 / 新的社會契約 對於長久居住竟日煙塵蔽天台北城的人們來說,位處盆地周邊的林蔭小道、河岸溼地或竹林菜圃,已是城市「微旅行」 的最大幅員,象徵現代人對「自然荒野」的僅存認識。風景,不再是自然的代名詞,而成為一種都市考古學亟待挖掘的 項目。土地的大量開發,並未解決都市人口的過剩問題,卻出奇地造就更多的北漂一族;林木的急速濫墾,並未改善原 住居民的赤貧困境,卻諷刺地鼓勵更多的山中鼠輩。這片島嶼中的自然,已不斷瀕於各種形式的淪陷,而從小被灌輸的 神聖樂章已然走調,藍天未必白雲相隨,鳥叫未必蟲鳴相伴,「大家手拉手走向大自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的歌 詞,將成為永不回頭的青春絕響。 如果,一個藝術工作者要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最切近的方法會是什麼?或換句話說,一位風景畫家描繪當代風景的目 的何在?靠近風景或真正自然的方法為何?景觀的非自然性移易,是否造成他對物象的變節,而成為風景的逸逃者?失 去而不可復得的風景,可否作為一種回憶,再次成為風景自身的一部分?失能的風景、非自然的風景或「非風景」的景 觀,如何重返自然?微旅行所獲得的荒野性,將如何支撐起一部結構完整的自然史?「非風景」的再風景化,能否成為 未來都市居民最重要的自然生活公約?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斷在我們這個風景逐漸流失的世代、居住環境中發生,然而, 2014畫家攝於台東海岸
沒有答案、缺乏策略與行動失能,卻是它難以改變的現狀。 藍天白雲、鳥叫蟲鳴等自然的返還,如果是現代都市人身心得以真正「綠化」的方法,那麼,已遭破壞殆盡、失形失能
李賢文
生於台北市。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費幾個世代姑且不論,然而,減緩自然崩壞、物種滅絕與人心淪喪的行動,仰賴考古學行動的開始,而尋找失落的荒野,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不啻如同探索古人類遺跡一般,來自於「微旅行」或「微田調」自然再發現的現地積累。
1975
自法返台,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1986
應美國在台協會邀請,赴美訪問一個月。
尋找失去的「風景」─ 東海岸 • 晴 • 天光雲影
1996
《雄獅美術》月刊停刊,並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在這個後現代社會中,現代藝術不反傳統、東方美學不悖西方,矛盾事物雜揉並存,世界的軸心已不再不可動搖。而一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聯合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出版《群玉山頭》一書。
位水墨畫家與時代、歷史的關聯,或許已沒有侷限於筆墨、章法、風格、流脈或任何美學與藝術史學批評標準的必要,
2011
「蒼樸.清曠.筆墨情──張光賓、李賢文雙人展」,為藝境畫廊開幕首展
重要的是他的行動方略與實踐能力。就題材而言,歷史上的水墨風景可以是浙派、吳派或何派之有,然而,派系加速權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出版《人間清曠》一書,
威的建立,卻嚴重阻礙對自然的發現,風景因而成為與自身切離關係的純粹權力象徵。故而,在跨越歷史中心界線、建
此書翌年榮獲第 37 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構水墨風景新契約的後現代過程中,解構風景的既有權力並對自然進行意義、功能的重構,已勢在必行。李賢文先生繪
應政治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文山春秋」前奏展,並任駐校藝術家一年後,
畫中的風景實踐,即強烈反映了此種時代特質。
舉行「文山春秋」個展,出版《文山春秋》一書。
遠離台北都城的行動,或許來自於真正自工作崗位退隱的需求,然而,有如候鳥般不斷從長年蟄居的鄉野出走的原因,
2014
應台東大學之邀任駐校藝術家,年底在台東大學參與駐校藝術家聯展。
卻來自於他年輕時未竟的藝術家夢想。或者更正確地說,作為一位風景畫家極欲填補地理知識空白、尋找土地歸屬的自
2015
應台北藝境畫廊之邀舉辦「光之道—李賢文水墨行旅」個展。
覺,才是加速其花東海陸行旅腳步的真正理由。出走的過程中首先迎來的問題,即是對失去「風景」的實地探勘。這個
2013
2
的自然─非自然─的再自然化,則成為必要關鍵。再自然化或再風景化的目的,在於重新調整失衡的環境秩序,恢復自
1947
然或風景自身的主體位置,並尋找有機循環的軌道,使其獲得周而復始、持續運轉的可能。在此種兼及身、心雙向「綠 化」的推展過程中,這個社會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公民規約,成為綠種子並展開布種插苗的行動。自然的返還,需要耗
3
迭宕起伏探牛樟(局部)
宣紙、彩墨
2014
232 x 52.8 cm
山迴路轉尋油杉(局部) 宣紙、彩墨
2013
232 x 52.8 cm
探勘行動的總體成果,以〈山迴路轉尋油杉〉(2013) 及〈跌宕起伏探牛樟〉(2014) 二件巨幅聯作為代表。由於尺幅巨大,
以及詳細描述此番經過的需求,他利用古代橫卷敘事畫常見的「一圖多時法」,並將它倒置成掛軸來加以呈現。 油杉及牛樟為台灣高山稀有樹種,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因屢經不法之徒濫墾亂伐,造成嚴重的森林破壞及瀕臨絕跡的 窘境,受政府明令保育。畫中的不同段落,以「紀實式」的手法詳細展現此段尋訪歷程的不同片段,尤其是前者畫面下 方刻意繪出「台東大武分局新化派出所」,特別值得一提。該分局所在位置正是台灣油杉的主要分布區域,可以想見, 作者藉由對公權力是否得到伸張抱持強烈關心,保護原生物種的免於滅絕,即等於挽救失去「風景」的危險。後者畫面 中,身著朱衣的作者手持相機,在嚮導及獵犬的開路引導下,隨處記錄牛樟遭受盜伐後的慘烈現狀,透過報紙頭版斗大 標題「千年牛樟,慘遭剖肚」的提示,藉以揭露這一段血淋淋的殺戮暴行。 這一兩年來,他藉由無數次的大小旅行,擴大以上「風景」片段探勘的方式,完成「光之道」─花東縱走水墨系列作品, 成為此番行動中最具系統性的一大紀念碑。透過面向與背向山、海的不同視角,以及對取景、構圖進行反覆推敲,產生 「一景多圖」的有趣現象,例如〈江漢限無梁〉與〈風雲有鳥路〉,或者是〈螢光如織〉與〈螢光如流〉( 以上皆 2014) 等。 此種現象,反映他駐足該地的時間長度以及觀照風景的思維深度,將古代敘事畫的「一圖多時法」分割成不同場景的獨 立畫面,使每個風景片段都產生了獨立存在的意義,呈現作者對「風景」發現的不同階段記錄。在其畫筆下,晴空萬里、 紅日乍現、霞光滿布、雲浪相接、日月交映的花東壯闊海岸、山景及原始林相,宛若一座未經雕鑿、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殿堂,莊嚴、神秘而聖潔。而種種意外風景的發現與探索,為其帶來複合而多層次的身、心、靈體驗,反映此種風景探 索時的交錯經驗,並在不斷的自我淨化及精簡中,走入純宗教、哲學冥思的境域。
光之道─風景作為一種途徑、信念 在〈整日仰望〉(2014) 一作中,他引用美國詩人兼文學評論家喬伊斯 • 基爾默 (Joyce Kilmer, 1886-1918)〈樹歌〉的詩句,題上:「這樹整日仰望上帝,高舉枝葉 茂密的手臂禱告」,反映旅行過程中所獲有如啟示錄般的神秘體驗。亦即,正常的 生物秩序,彷若自然界與造物主之間日日都在上演的秘密儀式,秩序的破壞,將造 成自然崩解的危險。植物向上天擎手禱告,具現大自然和諧而謙卑的原理。此種行 旅途中不意的隨手寫生,表面上看似客觀再現的結果,卻來自於身心靈與自然合一 時所產生的直覺,具有一種難以言喻、接近神喻般的寓言特質。不論是日昇月恆、 天光雲影、飛蟲走禽或途中偶遇的一棵樹,都蘊藏著大自然秘而不宣的原始教義, 有待風景旅者不斷地進行發掘。 他那因具有濃烈精神性、宗教寓言傾向而難以用「純粹風景」定義的自然描寫,為 失去自然的都市人找回「風景再造」的可能性,而透過與自然的即身對話、揆諸性 靈的圖寫方法,則宛若一部探討自然本質的奧義書。同時,他那帶有恍若創世紀神 話般質樸而野逸的畫面,配合輕鬆、隨喜的筆調色彩,以及來自自然造訪的真實經 驗與內心回聲,形塑出一種無法複製及歸類的藝術特質。正因為這種原因,李賢文 先生的「光之道」系列作品,已成為風景考古學中的有效範本,風景為直觀經驗的
每年第一道光就照臨在台東,
產物,承載他來自山海奇觀的綜合體驗。而此種深具人文哲思特質的采風過程,亦 整日仰望 宣紙、彩墨 2014 99 x 63 cm 可說是透過「微旅行」、「微田調」產生自然再發現所帶來的實踐成果。
人們以神聖之心,節慶之儀去擁抱這一道來自太平洋的日出之光。
對他而言,風景是一種接近神喻式的性靈體驗,必須透過直覺、剎那的心靈悸動與能量交換,此時,風景扮演回歸自然
重新啟程再次翻頁,讓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途徑」的媒介;同時,風景亦是一種透過旅行實證才能獲得的神秘經歷,雖然一失不可復得,卻可以在極度純淨的心 識中永恆不滅,風景亦因此成為一種「信念」,而非知識或是觀念。「光之道」,亦即由天光雲影、晴空星夜所鋪陳而
卻漠然無視生命中每一天都可以交會的第一道光。
願每一次日出都獨一無二的第一道光。( 李賢文 )
成的圖繪大道,代表他這段與台灣僅存自然荒野相遇的奇妙行旅經驗,透過與大自然、永恆宇宙進行能量交換、精神聯 結的結果,對他而言,風景已成為個人靈修及身心「綠化」的自然場域。
4
金丸乍現
宣紙、彩墨
2014
63 x 99 cm 5
迭宕起伏探牛樟(局部)
宣紙、彩墨
2014
232 x 52.8 cm
山迴路轉尋油杉(局部) 宣紙、彩墨
2013
232 x 52.8 cm
探勘行動的總體成果,以〈山迴路轉尋油杉〉(2013) 及〈跌宕起伏探牛樟〉(2014) 二件巨幅聯作為代表。由於尺幅巨大,
以及詳細描述此番經過的需求,他利用古代橫卷敘事畫常見的「一圖多時法」,並將它倒置成掛軸來加以呈現。 油杉及牛樟為台灣高山稀有樹種,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因屢經不法之徒濫墾亂伐,造成嚴重的森林破壞及瀕臨絕跡的 窘境,受政府明令保育。畫中的不同段落,以「紀實式」的手法詳細展現此段尋訪歷程的不同片段,尤其是前者畫面下 方刻意繪出「台東大武分局新化派出所」,特別值得一提。該分局所在位置正是台灣油杉的主要分布區域,可以想見, 作者藉由對公權力是否得到伸張抱持強烈關心,保護原生物種的免於滅絕,即等於挽救失去「風景」的危險。後者畫面 中,身著朱衣的作者手持相機,在嚮導及獵犬的開路引導下,隨處記錄牛樟遭受盜伐後的慘烈現狀,透過報紙頭版斗大 標題「千年牛樟,慘遭剖肚」的提示,藉以揭露這一段血淋淋的殺戮暴行。 這一兩年來,他藉由無數次的大小旅行,擴大以上「風景」片段探勘的方式,完成「光之道」─花東縱走水墨系列作品, 成為此番行動中最具系統性的一大紀念碑。透過面向與背向山、海的不同視角,以及對取景、構圖進行反覆推敲,產生 「一景多圖」的有趣現象,例如〈江漢限無梁〉與〈風雲有鳥路〉,或者是〈螢光如織〉與〈螢光如流〉( 以上皆 2014) 等。 此種現象,反映他駐足該地的時間長度以及觀照風景的思維深度,將古代敘事畫的「一圖多時法」分割成不同場景的獨 立畫面,使每個風景片段都產生了獨立存在的意義,呈現作者對「風景」發現的不同階段記錄。在其畫筆下,晴空萬里、 紅日乍現、霞光滿布、雲浪相接、日月交映的花東壯闊海岸、山景及原始林相,宛若一座未經雕鑿、鬼斧神工的大自然 殿堂,莊嚴、神秘而聖潔。而種種意外風景的發現與探索,為其帶來複合而多層次的身、心、靈體驗,反映此種風景探 索時的交錯經驗,並在不斷的自我淨化及精簡中,走入純宗教、哲學冥思的境域。
光之道─風景作為一種途徑、信念 在〈整日仰望〉(2014) 一作中,他引用美國詩人兼文學評論家喬伊斯 • 基爾默 (Joyce Kilmer, 1886-1918)〈樹歌〉的詩句,題上:「這樹整日仰望上帝,高舉枝葉 茂密的手臂禱告」,反映旅行過程中所獲有如啟示錄般的神秘體驗。亦即,正常的 生物秩序,彷若自然界與造物主之間日日都在上演的秘密儀式,秩序的破壞,將造 成自然崩解的危險。植物向上天擎手禱告,具現大自然和諧而謙卑的原理。此種行 旅途中不意的隨手寫生,表面上看似客觀再現的結果,卻來自於身心靈與自然合一 時所產生的直覺,具有一種難以言喻、接近神喻般的寓言特質。不論是日昇月恆、 天光雲影、飛蟲走禽或途中偶遇的一棵樹,都蘊藏著大自然秘而不宣的原始教義, 有待風景旅者不斷地進行發掘。 他那因具有濃烈精神性、宗教寓言傾向而難以用「純粹風景」定義的自然描寫,為 失去自然的都市人找回「風景再造」的可能性,而透過與自然的即身對話、揆諸性 靈的圖寫方法,則宛若一部探討自然本質的奧義書。同時,他那帶有恍若創世紀神 話般質樸而野逸的畫面,配合輕鬆、隨喜的筆調色彩,以及來自自然造訪的真實經 驗與內心回聲,形塑出一種無法複製及歸類的藝術特質。正因為這種原因,李賢文 先生的「光之道」系列作品,已成為風景考古學中的有效範本,風景為直觀經驗的
每年第一道光就照臨在台東,
產物,承載他來自山海奇觀的綜合體驗。而此種深具人文哲思特質的采風過程,亦 整日仰望 宣紙、彩墨 2014 99 x 63 cm 可說是透過「微旅行」、「微田調」產生自然再發現所帶來的實踐成果。
人們以神聖之心,節慶之儀去擁抱這一道來自太平洋的日出之光。
對他而言,風景是一種接近神喻式的性靈體驗,必須透過直覺、剎那的心靈悸動與能量交換,此時,風景扮演回歸自然
重新啟程再次翻頁,讓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途徑」的媒介;同時,風景亦是一種透過旅行實證才能獲得的神秘經歷,雖然一失不可復得,卻可以在極度純淨的心 識中永恆不滅,風景亦因此成為一種「信念」,而非知識或是觀念。「光之道」,亦即由天光雲影、晴空星夜所鋪陳而
卻漠然無視生命中每一天都可以交會的第一道光。
願每一次日出都獨一無二的第一道光。( 李賢文 )
成的圖繪大道,代表他這段與台灣僅存自然荒野相遇的奇妙行旅經驗,透過與大自然、永恆宇宙進行能量交換、精神聯 結的結果,對他而言,風景已成為個人靈修及身心「綠化」的自然場域。
4
金丸乍現
宣紙、彩墨
2014
63 x 99 cm 5
在白色雲鳥下, 悠悠然掠過兩隻海鳥, 白色幻鳥與黑色海雁, 一巨大,一微小; 一虛妄,一真實。 什麼是真?何者是幻? 此時, 正以天地最抒情而富文學的想像, 展示在吾人面前。(李賢文)
如夢如幻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烏雲密合的天空中,輕洩出裂縫, 滾滾的陽光,突然墜落成海面上無數紅磚紅屑, 在水波上,一上一下地,翻出躍眼的光芒, 燦爛豪氣,一擲千金地在這黎明時分, 作最華麗的舞蹈。(李賢文) 6
雲開日麗
宣紙、彩墨
2014
99 x 63 cm 7
在白色雲鳥下, 悠悠然掠過兩隻海鳥, 白色幻鳥與黑色海雁, 一巨大,一微小; 一虛妄,一真實。 什麼是真?何者是幻? 此時, 正以天地最抒情而富文學的想像, 展示在吾人面前。(李賢文)
如夢如幻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烏雲密合的天空中,輕洩出裂縫, 滾滾的陽光,突然墜落成海面上無數紅磚紅屑, 在水波上,一上一下地,翻出躍眼的光芒, 燦爛豪氣,一擲千金地在這黎明時分, 作最華麗的舞蹈。(李賢文) 6
雲開日麗
宣紙、彩墨
2014
99 x 63 cm 7
用潑墨狂筆,固然可以狀寫激波,但我選擇細筆精繪, 去微觀一個浪與二個浪之間的些許差異。 這些勢如崩雲的浪花,其滾動的樣貌與翻騰的姿容,各自不同。 如同人海中千萬不同的容顏,頭出頭沒,鼓湧升起,前奔,並被接續而至的新浪,淹沒覆蓋。 這無始無終的奔忙,即至最後,都成為岸邊破碎水泡,思之令人百感無端。 為了突顯波峰,我以余承堯畫山頭之濃墨簇點技法, 在波的頂端,加重墨點,使浪頭如山頭,奔浪如連峰,在浩瀚大海上,勢如奔馬,風起浪湧。(李賢文)
白浪吟 8
宣紙、彩墨
2015
63 x 99 cm
宣紙、彩墨
2015
放眼看碧濤
138 x 69.5 cm 9
用潑墨狂筆,固然可以狀寫激波,但我選擇細筆精繪, 去微觀一個浪與二個浪之間的些許差異。 這些勢如崩雲的浪花,其滾動的樣貌與翻騰的姿容,各自不同。 如同人海中千萬不同的容顏,頭出頭沒,鼓湧升起,前奔,並被接續而至的新浪,淹沒覆蓋。 這無始無終的奔忙,即至最後,都成為岸邊破碎水泡,思之令人百感無端。 為了突顯波峰,我以余承堯畫山頭之濃墨簇點技法, 在波的頂端,加重墨點,使浪頭如山頭,奔浪如連峰,在浩瀚大海上,勢如奔馬,風起浪湧。(李賢文)
白浪吟 8
宣紙、彩墨
2015
63 x 99 cm
宣紙、彩墨
2015
放眼看碧濤
138 x 69.5 cm 9
風雲有鳥路
長長的天際線與空闊的海面,深藍、淺藍與銀藍,洗出海天一色的漸層,
宣紙、彩墨
2014
35 x 137 cm
像一匹幾經淘洗的藍色綿布。在幾近催眠的凝視中,忽見一列鷗鳥, 自左而右,成直線行列,貼近海面,飛進波濤的畫境裡, 前前後後有六十多隻海鳥,魚貫行進, 就像天空中一條隱行的道路,鳥的道路。(李賢文)
海上生明月
宣紙、彩墨
2014
33 x 69 cm
天涯共此時
宣紙、彩墨
2014
33 x 69 cm
一年之間,竟只有一次在小野柳苦候到海上明月,乍見一輪又清又淨又大的圓月自海平面上緩緩升起,佇足岸邊,屏息諦觀。 興奮之餘不忘移動腳步,盼多觀看月亮不同的角度。身處昏暗海邊,不畏艱險地跨越於高低岩礁之間。 夜色漸深,月光漸亮,海面光影隨波變動不定,漁船燈火明滅,相映成趣。忽然,淺區出現水中月,更令我驚豔。(李賢文) 10
11
風雲有鳥路
長長的天際線與空闊的海面,深藍、淺藍與銀藍,洗出海天一色的漸層,
宣紙、彩墨
2014
35 x 137 cm
像一匹幾經淘洗的藍色綿布。在幾近催眠的凝視中,忽見一列鷗鳥, 自左而右,成直線行列,貼近海面,飛進波濤的畫境裡, 前前後後有六十多隻海鳥,魚貫行進, 就像天空中一條隱行的道路,鳥的道路。(李賢文)
海上生明月
宣紙、彩墨
2014
33 x 69 cm
天涯共此時
宣紙、彩墨
2014
33 x 69 cm
一年之間,竟只有一次在小野柳苦候到海上明月,乍見一輪又清又淨又大的圓月自海平面上緩緩升起,佇足岸邊,屏息諦觀。 興奮之餘不忘移動腳步,盼多觀看月亮不同的角度。身處昏暗海邊,不畏艱險地跨越於高低岩礁之間。 夜色漸深,月光漸亮,海面光影隨波變動不定,漁船燈火明滅,相映成趣。忽然,淺區出現水中月,更令我驚豔。(李賢文) 10
11
有一天,在蘭嶼東清灣情人洞附近的一塊聳立的岩壁上, 乍見一群羊或在高處或在低處,有的蹲有的站,遠望動也不動好像假的, 如同裝置藝術,走近仔細再看,原來是真的。 二十多隻山羊彷彿是舞台上的舞者,正在拍攝一張劇照。(李賢文) 12
舞台
宣紙、彩墨
2015
99 x 63 cm
宣紙、彩墨
2015
倩侶
137 x 70 cm 13
有一天,在蘭嶼東清灣情人洞附近的一塊聳立的岩壁上, 乍見一群羊或在高處或在低處,有的蹲有的站,遠望動也不動好像假的, 如同裝置藝術,走近仔細再看,原來是真的。 二十多隻山羊彷彿是舞台上的舞者,正在拍攝一張劇照。(李賢文) 12
舞台
宣紙、彩墨
2015
99 x 63 cm
宣紙、彩墨
2015
倩侶
137 x 70 cm 13
牛樟與油杉,兩幅作品, 同一格式,同一意構, 以留白點出不同時空, 以人物、土狗、車輛之反覆出現, 說明旅程的故事,在水墨的襯蘊下, 染以清淺的色澤, 讓大武山與大巴六九山的 神木、雜樹、芒草、筆筒樹、姑婆芋、 苔蘚、山芙蓉,層層疊疊,橫斜穿插。 以垂直構圖去重建山中登越的 上下起伏韻動,人物的重複出現, 強調時間空間裡的敘事觀點, 現代衣冠人物與當下議題交叉辯證, 突顯水墨現代化中的承載與責任。 (李賢文)
四海為家處處家,家在何方 ? 偶爾錯失路線,沿途的風景,剎那變得陌生與不友善,令人失去從容的腳步。 是一個黃昏天色猶明,如果不是遠處山峰上的雲層, 顏色漸漸變濃變厚,其實四周的空氣,清亮依然。 看見山色漸濃,雲層漸沉,手中的方向盤,不自覺地猶豫起來。 在長濱鄉金剛山的山坳處,一個微弱的燈點出現, 接著一個又一個的燈火,三三兩兩出現, 我的心也瞬間鬆了一口氣,輕鬆下來。 在那些微弱遙遠的燈火裡,有我今晚休憩的床褥, 這麼想著,內心彷彿也有一盞燈,被溫柔地點亮。 左:山迴路轉尋油杉 宣紙、彩墨 2013 232 x 52.8 cm 右:迭宕起伏探牛樟 宣紙、彩墨 2014 232 x 52.8 cm 14
四海為家處處家,家在何方,心之所在就是。(李賢文)
歸途
宣紙、彩墨
2014
70 x 137 cm 15
牛樟與油杉,兩幅作品, 同一格式,同一意構, 以留白點出不同時空, 以人物、土狗、車輛之反覆出現, 說明旅程的故事,在水墨的襯蘊下, 染以清淺的色澤, 讓大武山與大巴六九山的 神木、雜樹、芒草、筆筒樹、姑婆芋、 苔蘚、山芙蓉,層層疊疊,橫斜穿插。 以垂直構圖去重建山中登越的 上下起伏韻動,人物的重複出現, 強調時間空間裡的敘事觀點, 現代衣冠人物與當下議題交叉辯證, 突顯水墨現代化中的承載與責任。 (李賢文)
四海為家處處家,家在何方 ? 偶爾錯失路線,沿途的風景,剎那變得陌生與不友善,令人失去從容的腳步。 是一個黃昏天色猶明,如果不是遠處山峰上的雲層, 顏色漸漸變濃變厚,其實四周的空氣,清亮依然。 看見山色漸濃,雲層漸沉,手中的方向盤,不自覺地猶豫起來。 在長濱鄉金剛山的山坳處,一個微弱的燈點出現, 接著一個又一個的燈火,三三兩兩出現, 我的心也瞬間鬆了一口氣,輕鬆下來。 在那些微弱遙遠的燈火裡,有我今晚休憩的床褥, 這麼想著,內心彷彿也有一盞燈,被溫柔地點亮。 左:山迴路轉尋油杉 宣紙、彩墨 2013 232 x 52.8 cm 右:迭宕起伏探牛樟 宣紙、彩墨 2014 232 x 52.8 cm 14
四海為家處處家,家在何方,心之所在就是。(李賢文)
歸途
宣紙、彩墨
2014
70 x 137 cm 15
畫面上, 池上鄉伯朗大道以金字塔錐形, 凝結在直幅的下端, 兩旁是碧油油的稻田, 與路面盡頭的起伏山脈, 鞏固成完美的幾何造型。 當日步行此路,天色已暗, 一輪明月高懸於空, 巨大光輝照見綠野平疇, 遠山起伏,以及矗立路旁的 一棵黑黝黝的茄苳老樹, 組構成絕對純粹的極簡畫面。(李賢文)
天堂之路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在廣袤田野間,竟日奔馳, 眼中除了綠,還是綠。 深綠、淺綠、濃綠與墨綠,彼此交織融匯, 在台東池上形成一塊綠色錦緞, 在太陽的照耀下, 反射出柔和而溫暖的綠光, 把鄉間小路與遠處村落, 都染出一層綠紗薄霧。 在大自然的綠意裡, 倒映出靈魂中渴望清涼的綠色之光。 (李賢文)
16
光之道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17
畫面上, 池上鄉伯朗大道以金字塔錐形, 凝結在直幅的下端, 兩旁是碧油油的稻田, 與路面盡頭的起伏山脈, 鞏固成完美的幾何造型。 當日步行此路,天色已暗, 一輪明月高懸於空, 巨大光輝照見綠野平疇, 遠山起伏,以及矗立路旁的 一棵黑黝黝的茄苳老樹, 組構成絕對純粹的極簡畫面。(李賢文)
天堂之路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在廣袤田野間,竟日奔馳, 眼中除了綠,還是綠。 深綠、淺綠、濃綠與墨綠,彼此交織融匯, 在台東池上形成一塊綠色錦緞, 在太陽的照耀下, 反射出柔和而溫暖的綠光, 把鄉間小路與遠處村落, 都染出一層綠紗薄霧。 在大自然的綠意裡, 倒映出靈魂中渴望清涼的綠色之光。 (李賢文)
16
光之道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17
一日之中最深的夜色在黎明前的片刻。 猶如洗過毛筆的水, 沉積出一層隔夜的墨泥, 在將醒未醒的邊界。 就在夜幕最深之處, 遠望山谷村落一盞盞橘色街燈, 點亮世外荒村。(李賢文)
利稻曙色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渴望光.嚮往光,是生命原始的本能, 光的源頭除了日月星辰及人為的聲光霓虹, 天地間亦有無數可喜可愛的小小發光體, 為世界增添閃閃動人的星光。 黑色與灰色山丘,上面佈綴白色光點, 點與點間有流動的線,穿梭交會, 站在山徑上,往前看,螢光如流,往後看螢光亦如織。(李賢文)
左:螢光如織 右:螢光如流 18
宣紙、彩墨 宣紙、彩墨
2014 2014
63.5 x 50 cm 63.5 x 50 cm 19
一日之中最深的夜色在黎明前的片刻。 猶如洗過毛筆的水, 沉積出一層隔夜的墨泥, 在將醒未醒的邊界。 就在夜幕最深之處, 遠望山谷村落一盞盞橘色街燈, 點亮世外荒村。(李賢文)
利稻曙色 宣紙、彩墨
2014
137 x 70 cm
渴望光.嚮往光,是生命原始的本能, 光的源頭除了日月星辰及人為的聲光霓虹, 天地間亦有無數可喜可愛的小小發光體, 為世界增添閃閃動人的星光。 黑色與灰色山丘,上面佈綴白色光點, 點與點間有流動的線,穿梭交會, 站在山徑上,往前看,螢光如流,往後看螢光亦如織。(李賢文)
左:螢光如織 右:螢光如流 18
宣紙、彩墨 宣紙、彩墨
2014 2014
63.5 x 50 cm 63.5 x 50 cm 19
光之道
The Odyssey of Light
展 期: 2015.11.13 12.13 開 幕 茶 會 : 2015.11.13 ㊄ 下 午 5:00-6:30 學術主持:白適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間:
開幕座談會 主 題 : 山 .海 .光 看 見 台 東 從 台 東 的 自 然 人 文 談 心 靈 能 量 的 開 發 與 談 人:嚴長壽董事長︵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李賢文先生︵畫家 雄獅美術發行人︶ ㊄ 下 午 3:00-4:30 藝 境 畫 廊 2015.11.13
時
李賢文水墨行旅
- Solo Exhibition by LEE Shien-Wen
─
─
藝境畫廊 ARTDOOR GALLERY 11492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639號1樓 1F, No.639, Ruiguang Rd., Taipei, 11492, Taiwan Tel: +886-2-2798-5556|Fax: +886-2-2627-9025|www.artdoor.taipei|Info@artdoor.com.tw 執行長 許文智|藝術總監 林慧貞|展覽行政 劉美君、朱煜宇、許伯仁|美術設計 舞陽美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EO: Moses HSU|Art Director: Amanda LIN|Exhibition Assistant: Meichun LIU, Stella ZHU,Paul HSU|Graphic Designer: Sunny Dance Creation Co. 封面作品|虹飛天外
宣紙、彩墨
2015
99 x 63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