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養節宣,挺進向前 視盟以服務藝術社群為核心價值,自 1999 年成立至今成員已有 1300 餘人,經歷全體成
員的齊心努力,經營體制已益趨茁壯完備──包括空間經營,策辦一年展、數位藝術節 並促進國際交流,研究推廣藝術家資料庫等運作機制,均不斷優化成長。再者,面對近 年備受關注的大小藝術公共議題,諸如促使政府盡速修正不合時宜的法規制度,同時建 立完善機制,保障藝文工作者的權益,杜絕各式侵權、抄襲等弊端一再發生。近年來,
視盟夥同眾多的民間藝文相關單位,進行有效的資源分享、分工、整合與運用等,這些 齊力合作,互為犄角,共謀藝文界正向發展的工作,都有待視盟夥伴們繼續戮力以赴。
另外,面對日新月異的藝文環境變遷,我們也在今年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做出相對應 的轉型。除了持續聚焦於平權、多元的核心主軸之外,更嘗試對應現今藝術發展型態的
合併、轉型以及相關的配套活動,將「藝術平權區」及「創作計畫區」合併為「一年聚焦」 展區;策畫參展藝術家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一年一會」面談活動;「主題策展區」 轉型為融入策展培力概念的「一年培力」展區。 這些更易蛻變,在在都是冀望讓創作者
在不受媒材、領域、規則限制的開放場域下,以更純粹藝術的語言自在交流,展現自我。 藝術文化是國家著實的軟實力,是社會人文的重要內涵與底蘊,但過去台灣經濟建設高
速發展的同時,許多觀念並未被政府與社會正視。歷年來,政府單位雖有心完善法規,
健全體制,但距理想境地仍遠。當今大環境仍跌宕起伏,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亦持續肆虐, 藝文界所處窘境雖不至於用窮山惡水、環堵蕭然來形容,實際上卻也令人陷入心旌搖曳
之境。但無論世界局勢如何發展變化,國家社會人文根基的厚植與延展都是不容停滯的。 當大環境處於險逆時,或許是藝術工作者重新審視現況,沉潛蓄養實力的好時機,所謂 「時有否泰,勢有隆夷」,視盟將竭盡所能,提供服務平台,並充任民間團體、個人與 政府間的溝通管道,爭取支援,為台灣藝文發展建立一條可大可久的道路。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理事長 In recent years, AVAT has been in collusion with various civil arts and culture institution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resource sharing, division of labor,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among others. This work, including cooperation, mutual reliance, and a common goal in reaching a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of art and culture, awaits the partners of AVAT to attend further with all effort.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remains wavering, and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inue to rage around the world. Although the world of arts and culture can yet to be described as being at the end of the rope, and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is not entirely in recession, the reality is concerning. However, no matter how the world situation develops and alters, the rooting and extension of the humanistic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s society ought not to be suspended. Whe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is in time of adversity, it might be a time for those who work in the art industry to re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ore up enough energy to wait for the rain to pour, so-called 'shíh yǒu pǐ tài, shìh yǒu lóng yí '(there is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the trend has its highs and lows). AVAT will do its best to provide a service platform and serve as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civil organizations, individual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strive for supports to establish an extensive and long-lasting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of arts and culture in Taiwan.
WU Shang-Yung
Chairman of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社團法人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avat-art.org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中介型非營利機構,又稱視覺 藝術聯盟,簡稱視盟。自 1999 年成立至今,以服務藝術社群為
主要宗旨。創會之初即招募到許多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
評人、藝術學者、藝術行政工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加入成為會 員,協會成長拓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理念與藝術專業範疇相同的
同好及團體相繼加入,包含有畫廊與藝術經紀公司、畫會團體等, 匯集了視覺藝術專業中的各種從業者。
視盟致力於開發並整合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監督政府文化政 策,支持或規劃相關視覺藝術與創新計畫,為個人、團體和機構
提供專業諮詢,組織或貢獻各種專業。透過規劃展覽、講座活動, 並推動國際交流計畫,進行社區及藝術教育,與建置資料庫等多 項內容,促進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擴展藝術交流與對話。
主要工作包含經營「福利社藝術空間」(2013-)、建置「台灣當
代藝術資料庫」(2014-)、執行「台灣當代一年展」(2002-)、 辦理「國際交流計劃」、實踐「社區與藝術教育」以及營運「臺
北數位藝術中心」(2018-),進一步擴大與嫁接藝術從業者與社 會間的聯繫,實現視盟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核心價值,與藝術家站 在一起,創造更健全的藝術從業環境。
4
主要任務
1. 提供視覺藝術工作者於生活福利、專業資源資訊、法律諮詢等相關服務事項及保障。 2. 開發、整合並監督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
3. 建立視覺藝術工作者與政府間的諮詢與溝通管道,促進雙方良性互動。
4. 增進政府、民間企業及社會大眾對藝術文化的認知,改善台灣文化長期發展的條件。 國家文化政策 監督與溝通
當代藝術資料庫 推廣與研究
視覺藝術環境 資源整合
服務 藝術社群
視覺藝術文化 推廣
國際文化事務 拓展交流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AVAT)
視盟統計數字 Numbers of AVAT
成員人數
Total Members
Established on 6th February 1999,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AVAT) is an intermediary cultural organization. Our members are including artists, curators, art critics, art theorists, art managers, art educators, art galleries, art agencies, and artist groups. The missions of AVAT are to assist and support artists through Art projects also with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regarding the welfare of artists, accessible resources for their professions, as well as legal issues arise in their research or practice. It helps develop, integrate, and manage the existing resource of the visual ar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provides a communicational channel between art professionals and the government. AVAT is a catalyst for the mutu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s of eleva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rts, and creating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longterm cultural development. AVAT has made great effort to speak up for the right of artists and is activ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cy-making, such as governmental funding of art projects and art events.
展覽數量
Total Exhibitions
參展藝術家 *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數 Total Artwork
舉辦活動數 Total Events
交流國家數 *
Participated Countries
總參觀人次 Total Visitors
1,476 人
18 檔
約 327 組
超過 287 件 129 場
16 國
84,520 人次
* 參展藝術家與作品數因部分以空間為單位參展,故數 量未能精準估計。
* 土耳其、日本、中國、比利時、印度、以色列、西藏、 西班牙、伊索比亞、孟加拉、波蘭、美國、泰國、奧 地利、德國、韓國。 記錄時間
Record Time
2020
5
會員 理事
監事
常務理事
常務監事
理事長
視盟秘書處 政策組 視盟第十二屆理監事 AVAT 12th Board
理事長 Chairman 吳尚邕 WU Shang-Yung
常務理事 Executive Director 蘇瑤華 SU Yao-Hua * 胡欣妤 HU Shin-Yu * 陳文祥 CHEN Wen-Hsiang 牛俊強 NIU Jun-Quiang * 為副理事長
理事 Director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垠慧 Ericamigo WU 李旭彬 LEE Hsu-Pin 李明學 LEE Ming-Hsueh 林裕軒 LIN Yu-Hsuan 邱杰森 CHIU Chieh-Sen 常 陵 CHANG Ling 張君懿 CHANG Shin-Yi 黃琬玲 HUANG Wan-Ling 賴香伶 LAI Hsiang-Ling 備位理事 Deputy Director 林仁信 LIN Ren-Hsin 常務監事 Executive Auditor 何孟娟 Isa HO 監事 Auditor 陸先銘 LU Hsien-Ming 6
展務組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學術組
張美陵 CHANG May-Ling 楊茂林 YANG Mao-Lin 蘇匯宇 SU Hui-Yu 備位監事 Deputy Auditor 林賢俊 LIN Hsien-Chun
* 原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翁淑英
於 109 年 6 月請辭,由備位理事邱 杰森於 109 年 7 月補上理事一職。 經會議程序重新選出常務理事牛俊 強及副理事長胡欣妤。
視盟第十二屆秘書處 AVAT 12th Secretariat
秘書長 Secretary-General 邊天微 PIEN Tien-Wei
公關經理 Public Relations Manager
金詩怡 JIN Shi-Yi
福利社經理 FreeS Art Space Manager
范宇晴 FAN Yu-Ching
執行秘書 Executive Secretary 洪苡錚 HONG Yi-Jeng 蔡秉儒 TSAI Ping-Ju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執行長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吳尚邕 WU Shang-Yung
募款組
發展組
行政總監 Administrative director 簡逸君 CHIEN Yi-Chun 行政組長 Administrative Team Leader 張靖瑜 CHANG Ching-Yu 行政專員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er 蘇庭儀 SU Ting-I 行政助理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林書炫 LIN Shu-Syuan 兼職會計人員 Accountant 嚴金珊 YAN Jin-Shan 藝術總監 Artistic Director 陳湘汶 CHEN Hsiang-Wen 展覽專員 Exhibition Executive 楊竣傑 YANG Jyun-Jie 展覽助理 Exhibition Assistant 葛大乘 KO Ta-Sheng 吳芸頡 WU Yun-Chieh 陳姿尹 CHEN Zi-Yin 2020 臺北數位藝術節 專案統籌 Project Manager of DAFT 2020 黃任斌 HUANG Yo 蘇悅 Veronica SU
* 張君懿執行長於 4 月底離任,新任執行長 吳尚邕於 5 月正式接任。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會名稱為「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 下簡稱本會)。
第二條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團,以 促進視覺藝術生態環境之健全發展為宗旨。
第三條 本會以全國行政區域為組織區域,並得依法設 立分級組織。
第四條 本會會址設於主管機關所在地,會址於設置及 變更時應報請主管機關核備。
前項分支機構組織簡則,由理事會擬定,報請主管機 關核准後行之。
會址及分支機構之地址於設置及變更時,應報請主管 機關核備。
第五條 本會之任務如下:
一、提供藝術工作者生活福利、專業資源訊息、法律 諮詢等相關服務事項及保障。
二、開發、整合,並監督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
三、建立視覺藝術工作者與政府間的諮詢與溝通管道,
四、永久會員一次繳交 20 年會費者。
以上會員申請時應填具入會申請表,經理事會通過 並繳納會費。
第八條 會員(團體代表)有表決權、選舉權、被選 舉權與罷免權,每一會員代表為一權。
第九條 會員有遵守本會章程、決議及繳納會費之義 務。
會員未繳納會費者,不得享有會員權利,連續二年 以上未繳納會費者,轉為成員身份。
會員經出會、退會或停權處分,如再申請復會或復 權時,應繳清所積欠之會費。
第十條 會員(團體代表)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
會員大會決議時,得經理監事會決議,予以警告或 停權處分,其危害團體情節重大者,得經會員大會 決議予以除名。
第十一條 會員喪失資格或經會員大會決議除名者, 即為出會。
第十二條 會員得以書面敘明理由向本會申請退會。
第三章 組織及職權
並促進雙方良性互動之關係。
四、增進政府、民間企業及一般社會大眾對藝術文化 的認知,以改善國內文化長期發展的條件。
第十三條 本會以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會員大
依章程所訂宗旨、任務主要為文化部。目的事業應受
會員(團體代表)人數超過三百人時,得分區比例
第六條 本會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各該事業主管機關之指導。
第二章 會員 第七條 本會會員申請資格如下:
一、個人會員:贊同本會之宗旨之國民,及符合政 府主管機關相關規定之外籍人士。
二、學生會員:贊同本會之宗旨且持有國內各公私 立大專院校核發有效學生證之人士。
三、團體會員:贊同本會宗旨之公私立機構或團體, 並推派一名成員為會員代表。
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行職權;監事會為監察機構。
選出會員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
職權。會員代表任期二年,其會員代表額數、分區 比例及選舉辦法由理事會擬定,報請主管機關核備 後行之。
第十四條 會員大會之職權如下: 一、訂定變更章程。
二、選舉與罷免理事、監事。
三、議決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之 數額及繳納方式。
四、議決年度工作計畫、報告、預算及決算。 五、議決會員(會員代表)之除名處分。 六、議決本會之解散。
7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組織章程
七、議決財產處分。
常務監事因事不能執行職務時,應指定監事一人代
重大事項之範圍由理事會訂定之。
之。
八、議決與會員權利義務有關之其他重大事項;其 第十五條 本會設置理事十五人,監事五人,由會員
(會員代表)選舉之,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 選舉前項理事監事時,依計票情形得同時選出候補
理事五人、候補監事一人,遇理監事出缺時分別依 序遞補之。本屆理事會得提出下屆理事監事候選人
參考名單。理事、監事得採用通訊選舉,但不得連 續辦理,通訊選舉辦法由理事會通過,報請主管機 關核備後行之。
第十六條 理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選舉及罷免常務理事、理事長、副理事長。
二、議決理事、常務理事及理事長、副理事長之辭 職。
三、聘免工作人員。
四、擬定年度工作計畫、報告及預算、決算。 五、其他應執行項目。
第十七條 理事會設置常務理事五人,由理事互選
之,並由理事就常務理事中選舉一人為理事長、兩 人為副理事長。
理事長對內綜理督導會務,對外代表本會,並擔任 會員大會、理事會主席。
理事長因事不能執行職務時,應指定副理事長代理
之,未指定或不能指定時,由常務理事互推一人代 理之。
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出缺時,應於一個月 內補選之。
第十八條 監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監察理事會工作之執行,需定期召開會議。 二、審核年度決算、財務報告、稽查報告。 三、選舉及罷免常務監事。
四、議決監事及常務監事之辭職。 五、其他應監察事項。
第十九條 監事會置常務監事一人,由監事互選之, 監察日常會務並擔任監事會主席。
8
理之,未指定或不能指定時,由監事會推一人代理 常務監事出缺時,應於一個月內補選之。
第二十條 理事監事均為無給職,任期二年,連選得 連任;理事長則不連任。
理事監事之任期自召開本屆第一次理事會之日起 算。
第二十一條 理事監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即解 任:
一、喪失會員(會員代表)資格者。
二、因故辭任經理事會或監事會決議通過者。 三、被罷免或撤免者。
四、受停權處分期間逾任期二分之一者。
第二十二條 本會置秘書長一人,承理事會之命處理
本會事務,其他工作人員若干,由理事長提名經理 事會通過後聘免之。
第二十三條 本會得設各種委員會小組或其它內部作
業組織,其組織簡則由理事會擬定,報經主管機關 核備後施行,變更時亦同。
第四章 會議 第二十四條 會員大會分定期會議與臨時會議二種,
由理事長召集,召集時除緊急事故之臨時會議外, 應於十五日以前個別以書面或電子通訊方式通知 之。
定期會議每年召開一次;臨時會議於理事會認為必
要,或經會員(會員代表)五分之一以上書面聯名 要求,或監事會函請召開時召開之。
第二十五條 會員(會員代表)不能親自出席會員大
會時,得以書面委託其他會員(會員代表)代理, 每一會員(會員代表)以代理一人為限。
第二十六條 會員大會之決議,以會員(會員代表)
過半數出席,出席人數較多數同意行之。但下列事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組織章程
項之決議以出席人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
三、事業費。
二、會員(會員大表)之除名。
五、委託收益。
一、章程之訂定與變更。 三、理監事之罷免。 四、財產之處分。 五、本會之解散。
六、其他與會員權利義務有關之重大事項。
本會辦理法人登記後,章程之變更以出席人數四分 之三以上同意或全體會員三分之二以上書面之同意
行之。本會之解散以全體會員三分之二以上可決 之。
第二十七條 理事會每二個月召開一次,監事會每 二個月召開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聯席會議或臨時會 議。
前項會議召集時除臨時會議外,應於七日前以書面
或電子通訊通知,會議之決議各以理事、監事過半 數之出席,出席人數較多數之同意行之。
第二十八條 理事應出席理事會議,監事應出席監事
會議,不得委託出席;理事、監事連續二次無故缺 席理事會、監事會者,視同辭職。理監事會議必要 時得以網路或視訊方式召開,唯其議事規則及會議 紀錄均需依前述規定確實辦理。
理事會議及監事會議得以視訊會議召集之,理事或
監事出席各視訊會議時,視為親自出席;但涉及選 舉、補選、罷免、訂定組織辦法事項,不得採行視 訊會議。
第五章 經費及會計 第二十九條 本會經費來源如下:
一、入會費:個人會員新台幣壹仟元,團體會員新
四、捐款。
六、其他收入。
第三十條 本會會計年度以曆年為準,自每年一月一 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三十一條 本會每年於會計年度開始前二個月由
理事會編造年度工作計畫、收支預算表,提會員大 會通過(會員大會因故未如期召開者,先提理監事 聯席會議通過),於會計年度開始前報主管機關核
備。並於會計年度終了後二個月內由理事會(請參 第十六條理事會職責)編年度工作報告、收支決算
表、現金出納表、資產負債表、財產目錄。送監事
會審核後,造具審核意見書送還理事會,提會員大 會通過,於三月底前報主管機關核備(會員大會未 能如期召開者,先報主管機關)。
第三十二條 本會於解散後,剩餘財產歸屬所在地之 地方自治團體或主管機關指定之機關團體所有。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三條 本章程未規定事項悉依有關法令規定辦 理。
第三十四條 本章程經會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 報經主管機關核備後實施,變更時亦同。
第三十五條 本章程經本會於一〇五年三月十二日第
十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通過,並報經內政部一〇五年 四月二十九日 台(105)內社字 1050022790 號函 准予備查。
台幣伍仟元,出示有學生證之會員新台幣伍佰元, 於會員入戶時繳納。
二、常年會費:個人會員新台幣壹仟元,團體會員
新台幣伍仟元,出示有學生證之會員新台幣伍佰 元。
修訂日期:中華民國一〇八年三月一日
9
10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01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於 2013 年成立,由視盟與悍圖社秉持著 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開放空間大部分的展覽檔期 供藝術家與策展人申請,期望經由展覽空間的介面,呈現更多元嶄新
的藝術與展覽想法,試圖促進台灣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 藝術視野的開啟與創作風氣,從而擴展藝術對話及交流。
2020 年,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疫情衝擊下,展覽檔 期也受到不小的影響。 3 月時,因國際客貨運航班大亂導致藝術家及 作品無法前來等原因,經與策展人討論後遂決議將原定檔期順延,並
同時暫停開放場館,所幸到 5 月以後,在國內嚴密的防疫措施下,福
利社恢復正常開放,順利完成 6 檔展覽的展出,包含 4 檔藝術家個展 及 2 檔聯展。
個展展出之藝術家是經 2019 年舉辦的評選中脫穎而出,入選的藝術家 組成橫跨多個世代,卻不約而同地在其個展中呈現與以往不同的創作 手法及脈絡思考。游孟書過去的創作即透過轉譯玩具,探討全球性的
文化議題,而在「悲滅說」中,轉而探索自身內在難以解決的負面情緒。 將「樂高積木」透過去色、去形、再製等當代視覺語言,投射自我內
02 01 2020 年度展覽集錦 02 福利社空間
心的黑洞,對比「玩具」帶有的普世觀點及價值,掀開身而為人所面 對的悲劇課題。黃志偉的創作題材從屏東港盛產之黑鮪魚,到「贊境 X 台北」展現的台灣民間信仰,皆是出自於對家鄉土地的記憶,此次的 〈吉祥圖〉系列作品,更展現出他在繪畫上的創作突破,透過不同的
觀看面向,解構及重組民俗活動中豐富的圖像、色彩及符號,試圖以 當代性展現常民美學的活力。
11
而剛畢業不久,初出茅廬的藝術家則有著千禧世代特
出結合社會、時空、心境多重背景之下的個別代表性
以〈逃出五指山〉系列作品獲得「2019 台北美術獎」,
戰的藝術家們,仍堅持在繪畫、雕塑等傳統媒材中提
有之複雜矛盾感,展現在他們的創作語彙中。蕭其珩 使他未展先轟動,「保持上班」除展出得獎作品外,
同時發表在服替代役期間時的創作,內容多以描繪對
系列作品,本次展出作品融合新舊作,可看出身經百 煉出的美學概念與創意。
自由的渴望。有趣的是,在這段被迫規律的生活中,
2021 年度公開徵件於 2020 年 5 月完成評選,共收到
以此為名,作為對自我的期許。相較於蕭其珩的創作
3 組計畫獲得展出機會,獲選率為 8.3 %。依排定之展
反而使藝術家展現比以往更為豐富的創作靈感,甚至 取材於生活,陳肇彤則是選擇將個人的情感退居後位,
欲將其緩慢的信念傳達予觀者。「銀幕上的遠方」展 出作品以金屬的剛硬刻畫感性的理念,藉此種對比呈
逾 36 組申請案,經書面審核及面試兩階段評選,計有
覽檔期依序為黃崧菀個展、林育正個展及楊祐丞、彭 思錡雙個展。
現反差趣味,展名的荒謬語境及帶有文學性質的創作
論述,柔軟及模糊了媒材的剛硬質地,使觀者與作品 間進行詩意的對話。
10 月開始,由兩檔聯展接力展出。「方域之外」是視
盟與臺灣自由圖博學會共同主辦,台灣圖博之友會、
尼夫藝文協會協辦,由策展人蔡秉儒策畫,集結 7 位 優 秀 藝 術 家 的 展 出, 包 括 拉 吉 遜. 查 內 施(Rajnish
Chhanesh)、塔帕斯.羅伊(Tapas Roy)、丹增熱 珠(Tenzing Rigdol)、蔡詠晴、李奎壁、尤芷薇、賴 佩君等。展出作品涵蓋平面繪畫、錄像、紀錄片、裝
置等媒材,豐富呈現探討議題之核心概念。初始構想 源自於對無國籍議題的關注,藝術家無論是從自身血 緣及地域為主的認同感出發,或是做為觀察者的身分 勾勒出政治社會議題,皆是希望重新檢視當下的處境,
FreeS Art Space FreeS Art Space is named by AVAT and Hantoo Art Group. The name "FreeS" has multifold meanings, as it symbolizes being “Free” and the “S” could stand for” Soul”, “Space”, “Studio”, and much more, because the possibilities are boundless. Hantoo Art Group and AVAT will continue to stand by our original mission to provide services to citizens of art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art world. In regards to how the space could be utilized, in addition to organizations done by AVAT and Hantoo Art Group, it will be made available extensively to artists and curators as well. We hope that this space could inspire more art and exhibitions of new and different concepts, and we also hope that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platform to encourage younger generation artists in Taiwan to carry out in-depth discussions and open up their perspectives for art and creativity. We anticipate for profound exchanges and dialogues of art to take place here at a home that is shared with everyone.
探索人與人之間游離而脆弱的共存關係。本展展出後
頗受外界好評,知名評論人高森信男更盛讚「方域之 外」為近兩、三年來,由年輕世代策展人及藝術家所 主導的獨立空間國際交流展中,最為精湛的策展計畫。
另一聯展「+1 黛」,是藝術團體悍圖社睽違 4 年再度
於福利社舉辦聯展。由策展人周佩穎策劃,將悍圖社 視為「整體的主體」,也是單獨個體/主體互相碰撞 而生成的整體,有聲有響、有姿有態,是個人和團體、
個人和藝術的的「+1」行動,此次參展藝術家依年紀
排序,依序為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
民中、連建興、楊仁明、賴新龍、唐唐發、涂維政、 鄧文貞、常陵、陳擎耀等 13 位藝術家。作為成立 22
年的藝術團體,成員們不間斷的自我鍛鍊,逐步發展 12
福利社統計數字
Numbers of FreeS Art Space
展覽數量
Total Exhibitions
合作藝術家數量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數量 Total Artwork
舉辦活動數量 Total Events
參觀人數
Total Participants
交流國家數 *
Participated Countries
6檔
24 組
185 件 10 場
1867 人次
3國
* 印度、西藏、孟加拉
紀錄時間
Record Time
2020.2.15-12.26
展覽
Exhibitions
「悲滅說」—游孟書個展
2020.02.15-2020.03.14
The Song of Melancholy — YOU Meng-Shu Solo Exhibition
04
04 03
「贊境 X 台北」—黃志偉個展
05
2020.05.09-2020.06.06
Célébration X Taipei — HUANG Chih-Wei Solo Exhibition
07
04 06
08
03-05「悲滅說」展場 / 06-07「贊境 X 台北」展場,黃志偉提供 / 08「贊境 X 台北」2020.06.06 陳昇演出
13
「保持上班」—蕭其珩個展
2020.06.20-2020.07.18
KEEP — XAIO Qi-Heng Solo Exhibition
10
04 09
「銀幕上的遠方」—陳肇彤個展
11
2020.08.01-2020.08.29
The Distant End on the Silver Screen — CHEN Chao-Tung Solo Exhibition
13
04 12
09-11「保持上班」展場 / 12-14「銀幕上的遠方」展場
14
14
「方域之外」—蔡秉儒策展
2020.10.17-2020.11.14
Beyond Territory — Curated by TSAI Ping-Ju
16
04 15
「+1 黛」—周佩穎策展
17
2020.11.28-2020.12.26
"OldWays, Young" Hantoo 2020— Curated by Patrice CHOU
19
04 18
20
15-17「方域之外」展場,蔡秉儒攝影、提供 / 18-20「+1 黛」展場,王世邦攝影,We ART The World 提供
15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01
2018 年 4 月起由視盟接手營運管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以下簡稱 DAC),歷經近 2 年將建物空間硬體整修、軟體摸索的 深耕發展後,逐步開展中心平臺之功能。經歷第 1 年的重啟階段之後,DAC
在第 2 年的規劃以互動為主要方向,持續加強作為連接社區與中心、在地與
國際,資源共享、動能共享的平臺。進入第 3 年,中心向外拓展,與更多科技、 藝術、社區、學校等不同團隊合作,除了維持具技術性及開創性的藝術實驗
角色之外,並朝數位藝術的研究與深耕發展、數位藝術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置, 以及在地連結等三大方向發展,期許融入周邊居民生活,主動出擊讓數位藝 術中心走出去,將展覽與教育推廣內容進駐社區,推播與行銷中心的活動計 畫。
展覽規劃除了館內常態展覽以多元的科技和藝術融合,也與國際藝術展覽合
作,以及由進駐之實驗室成果的共享與發表為主。2020 年共計舉辦「黑太陽
王博彥個展」、「無光風景」、「屍變.靡靡.壞天氣」、「電火.紅龜.豬公. 普傢伙」、「01_LOVE 愛情數據 @DAC」、「意識邊界 王連晟個展」、「疊 加 : 量子位元到亞當」共 7 檔展覽,吸引萬人次參觀;教育推廣活動方面,舉
辦超過 30 場相關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超過千人參與。期待觀眾在參與的過 程當中,能夠吸收更多關於數位藝術的學習與體驗。
16
01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入口
2020 年 DAC 著重在數位藝術如何反映當代社會中數位
文化發展的進程,並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身體知覺,
以及人們重新塑造世界的方式。以數位技術為創作媒
材,貼近當下科技發展的脈絡,表現出與傳統藝術定 義不同的面貌。本年度並與藝術家王連晟、陳彥任、 汪紹綱、馮志銘、三明治工等多類創作者合作,透過
實驗室進駐合作方式,激盪更多碰撞與融合的表現, 也讓 DAC 的實驗產出與藝術展演形成互動效應。駐館
計畫則主要延續與 STUPIN 合作,邀請西班牙藝術家 Esperanza Collado 及 德 國 藝 術 家 Karla Kracht 兩 位
02
進駐,讓在地與國際,都能與中心有更多互動的機會, 也讓 DAC 真正成為共創知識經濟的媒介。同時 DAC 專 欄持續與國外駐地人士更新世界各國最新展訊與數位
藝 術 發 展, 並 透 過 Facebook、IG、YouTube 及 官 網 等自媒體的發佈,分享不同的數位藝術發展趨勢。
在藝術人才培育部分,今年度完成 3 期的實習生招募, 共計 17 名完成實習計畫,實習生在中心透過行政人員
的引導,對藝術產業及數位藝術有著更多的認識。此
外,在藝術進入社區的面向,中心也嘗試將展覽帶入 社區商業空間,形成與社區之間良好互動。今年度並 與蘭興里民辦公室合作,辦理「里民卡拉OK歌唱坊 聲像計畫」,藝術家汪紹綱、馮志銘與里民的合作成 果,並於年中檔期「電火.紅龜.豬公.普傢伙」中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AVAT) has undertaken the operation of Taipei Digital Art Center (DAC) since 2018. The team of AVAT leverages on its deep-rooted artistic resources and experiences to contemplate over ways to supplement the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enter and local communities, so as to become a platform of pragmatic energy. As a pioneer to innovate the center, DAC aims to re-open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center, to re-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enter, and to re-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art and digital elements. Facing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long with putting reality into consideration, we look forward to using the concept of “Re-” “Extra-” and “Neo-” to approach the diverse needs, update the quality of our services, and to allow the center to start a brand new chapter.
展出,該檔參展藝術家唐唐發、李勇志也將作品帶至 鄰近商家如家樂福前廣場、餐廳商家等空間平行展出。 DAC 期待持續主動將展覽訊息推播至社區空間,企圖 引發更多社區民眾與中心間的緊密連結。
2021 年 將 邁 入 另 一 個 新 階 段,DAC 期 待 持 續 向 外 拓
展,與更多科技、藝術、社區、學校等不同團隊合作,
除了維持具技術性及開創性的藝術實驗角色之外,更
希望能落實數位藝術 x 文化平權,從數位藝術的人文
思考曲徑出發,讓藝術文化融入週邊居民生活,期待 數位藝術中心能與不同對象達到共享、共樂的目標。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統計數字 Numbers of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展覽數量
Total Exhibitions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數 Total Artwork
總參觀人次 Total Visitors
舉辦活動數 Total Events
活動參與人次 Total Participants
交流國家數 *
Participated Countries
7檔
24 組 37 件
19851 人次
34 場
1,447 人次
5國
* 韓國、泰國、伊索比亞、西班牙、德國。
02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入口
記錄時間
2020
Record Time
17
展覽
Exhibitions
03
03 疊加 / 04 意識邊界 / 05 愛情數據 / 06 電火 / 07 屍變 18
04
05
06
07
疊加:量子位元到亞當
2020.12.19 - 2021.01.09
意識邊界 — 王連晟個展
2020.11.21 - 2020.12.12
01_LOVE 愛情數據 @DAC
2020.10.24 - 2020.11.08
電火.紅龜.豬公.普傢伙
2020.08.29 - 2020.10.10
屍變.靡靡.壞天氣
2020.05.30 - 2020.07.25
無光風景
2020.03.18 - 2020.03.28
黑太陽 — 王博彥個展
2020.02.08 - 2020.03.07
後亡國
2019.12.14 - 2020.01.18
SUPERPOSITION :qbit to adam
Beyond Consciousness — Lien-Cheng WANG solo exhibition
01_LOVE@DAC
Dian hué, On-gu, Ti-kang, Po Ge-hué
WALKING DEAD, MEME, BAD WEATHER
The Scenery of Little Light
The Black Sun — Poyen WANG solo exhibition
After Our Dear Country Failed
08
09
10
08 無光風景 / 09 黑太陽 / 10 後亡國 19
活動
Events
11
12
13
14
15
16
17
11「石頭拓印藝術工作坊」你喜歡石頭嗎?仔細看看每個石頭,石頭上會有不一樣的紋路。DAC 與進駐團隊三明治工、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及藝術家
李勇志合作,帶領智青夥伴一同認識與拓印 DAC 附近的「芝山石」 / 12「樂齡 Maker -無人塗鴉機創作工作坊」科技藝術不分年齡,只要有實驗創造的 精神,每個人都能是創客(Maker)。DAC 與安可人生合作邀請樂齡夥伴們創造自己的「塗鴉機」,運用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材料,發揮創意和好奇心, 嘗試改變不同的做法,啟動馬達,就能讓塗鴉機以有趣的形式移動與塗鴉 / 13「光乍現-動力裝置工作坊」藝術家林書瑜帶領學員實作,利用微控制器和 程式控制燈光、馬達等,完成專屬的動力裝置。在光乍現的瞬息間,打破我們慣常的視覺經驗,開啟對外在空間和感知的再探索 / 14「3D 沉浸聲研習營-
Ambisonics 理論與體驗」由 MidiMall Ambisonics 專業講師許庭毓 (Gary) 總監,針對有一定「聲學」或「聲響」及對「電腦 DAW 軟體」和「Plug-in」 有基本的認識的學員,一同探討聲訊空間化的理論與實作演 / 15 每年兩度的「DAC 藝術家開放工作室」,2020 年在 7 月與 12 月隨同駐館藝術家們聯合 開放,邀請民眾一同進入藝術家平日的工作空間 / 16-17 2020 年 DAC 進駐藝術家汪紹綱、馮志銘與社區合作「里民卡拉OK歌唱坊聲像計畫」及共同創 作藝術媒合作品《彼岸》 20
數位藝術實驗室 Digital Art Lab
提供數位藝術與各類型藝術創作者跨界實驗場域資源,促進各式藝術創意
交流與合作,展現臺灣具前衛、原創的藝術可能性。2020 年度共有 5 組發 展不同面向之藝術團隊於中心進行實驗室計畫,包括「多聲道聲響實驗室
X 汪紹綱、馮志銘」、「跨域影音實驗室 X 陳彥任」、「音像創作實驗室
X 王連晟」、「沉浸式聲像實驗室 X MidiMall」、「數位自造基地 X 三明 治工」。
多聲道聲響實驗室 X 汪紹綱、馮志銘 | 進駐期 2020 年 1 月 - 12 月
延續雙方對於聲音/影像中的「紀錄」精神,去實驗新的介面與操作的可能性。實驗室 把空間規畫成一間具有完整錄音功能之空間,擺設相關混音的器材,邀請當地有意願居
民一同參加,錄製他們所想唱的歌曲作為人聲樣帶,同時利用 Ambisonics 技術完成作 品,過程中邀請民眾參與專業的聲音出版流程,以達數位藝術教育及推廣之效。 跨域影音實驗室 X 陳彥任 | 進駐期 2020 年 1 月 - 12 月
以藝術家平時在影像音像處理專業之發展為基礎,一直到後期數位合成、劇場展演視覺
創作進行實驗目標項目。藉由基礎的影像擷取輸入、程式數位處理、投影空間建構三項 工作流程操作,將數位影像產出過程於展覽場域結合,並尋找作品與現場觀者的連結交 流。陳彥任同時也進行跨領域展演視覺設計的實驗。 音像創作實驗室 X 王連晟 | 進駐期 2020 年 1 月 - 12 月
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裝置作品常以「數量」的方式達到一種特異的身體感
知。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影像,與即時運算的聲響演出。近年來致力於程式 演算影像與聲音的契合,本計劃為發展科技與表演融合的跨域合作實驗。
沉浸式聲像實驗室 X MidiMall | 進駐期 2020 年 1 月 - 12 月
致力於向大眾介紹當代最前沿的空間化聲響技術,探討更具沉浸感、包覆感、更高真實 度、更為自然鮮活的聲響,及其在文藝娛樂行業等各領域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和如何進 行新型態自然聲響體驗環境的沉浸聲音響系統搭建。
數位自造基地 X 三明治工 | 進駐期 2020 年 1 月 - 12 月
以藝術結合公益進行跨域合作,累積與不同機構及庇護工廠的合作經驗,期透過 DAC
的空間能實驗「創作 + 製造 + 展出」的合作方式,推廣文化平權。除公益合作,也在不 同的計劃中引入數位製造的設計和體驗,包括展場設計、藝術裝置等面向將藝術變「好 玩」,吸引社區大眾能與數位藝術輕鬆相處,更期待融合環境與人,有更多接地氣的火 花發生。
21
駐館計畫 Residency
DAC 希望從經營理念、教育推廣、創作等面向拓展,持續推動媒合跨域的
數位藝術創作和展演交流計畫。2020 年延續與國內藝術家工作駐村平台 「STUPIN」 合 作, 將「STUDIO 空 間 」 與「PIN 人 脈 資 源 」 交 換 分 享 的 全新形態藝術駐村引進中心,增進跨域國際合作。今年在疫情艱困的狀態
底 下, 仍 接 待 有 2 位 分 別 來 自 西 班 牙 Esperanza Collado, 及 德 國 Karla Kracht,並舉辦開放工作室、工作坊和講座活動。
駐館講座:「The Spaces of Film」
Esperanza Collado 為西班牙藝術家兼研究工作者, 因獎助計畫在臺灣研究東亞的擴延電影。Esperanza 多透過創造表演空間、限地創作和批判性文本,探
討電影在創作實踐層面上的去物質化、書寫的表演 性、藝術家作為史學考察者的樣貌。專注於電影與
投影的現象學與情境層面,Esperanza 的跨領域作
品探索了電影時代終結背景下,影像機器具表演性 質的物質性中的各種條件與矛盾。近年創作大都圍 繞電影的空間、塑像性、政治、社會、動態編排等
面向,以及透過其他媒介方法創作電影的可能性而 開展。
駐館現場表演:「Cyborg Goddess #17 – dancing with the ghosts」
Karla Kracht 來自德國,主要於西班牙創作,著迷 於東歐木偶的獨有風格和逐格動畫,兩者影響她的 創作非常深。Karla 的創作著重於復古未來風的科技 雕塑,模糊了繪畫筆觸及其數位映像的界限。藝術
家結合即時攝影機、圖畫、影片與投影、光線與動 畫,勾勒出充滿奇妙生物、有著神話中半機械女神
之迷你城市的怪誕宇宙,道出當前社會政治議題的 科幻故事。Karla 執行有許多國家的駐村經驗,每執
行新計畫時,都會從未研究過的主題和技術著手進 行。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擴增自己的技術和概念性
的創作。本次表演運用手作物件、影片和投影,訴
說一個未來考古學家的故事。利用手持攝影機拍攝 這些物件,同時將其投射、放大至大型螢幕上。配 上電子樂,讓觀眾沉浸在這部奇想怪誕的「科幻電 影」裡。 22
23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01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簡稱一年展)多年來聚焦於藝術平權、多
樣開放及國際交流,致力於提供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另一種
開放的當代藝術展覽平台,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多元可能性。在 2002 年以「台灣
藝術家博覽會」為名創立,2016 年為更貼近當代潮流,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 至今已走過 19 個年頭。2020 年一年展期望藉由「轉型」邁向嶄新紀元,不僅規劃 展區合併轉型、籌辦策展培力計劃,更首度設立評審團獎,期待能為愈加多元的當
代藝術創作型態提供發表平台,持續為台灣藝術界培養新興人才,成為藝文工作者、 藝術機構乃至非藝術社群間的交流平台。
今年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將有超過 24 場藝術活動,並匯聚 10 組台灣藝術機構與 團體、超過 150 位國內外創作者,於 2020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20 日於台北花博爭 艷館展開。經典展區「藝術平權區」及「創作計畫區」合併為「一年聚焦」展區,
不再以創作類型及展示形式限縮與分類,吸引共逾 120 位藝術家投件參與;今年首 度設立的「評審團獎」,則邀請到 8 位藝術界各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團,包括双方藝 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藝術家楊茂林、典藏總編輯張玉音、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
長翁淑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策展人高森信男、收藏家劉銘浩
以及展覽燈光大師何仲昌,共同選出 20 名入選者,進行「一年一會」面對面交流活 動,共同討論藝術作品中帶來的各面向思考,最終將針對參與此計畫的作品評選出 「評審團獎」一名予日後舉辦個展之機會,促進年輕藝術創作者未來的發展機會。
為延續台灣當代一年展歷年累積的充沛藝術能量,並傳承專業實務經驗予各方人才, 今年特將「主題/影展策展區」轉型為「一年培力」展區,公開徵求青年策展好手 24
01 2020 台 灣 當 代 一 年 展 於 9 月 12 日 至 9 月 20 日 於 台 北 花博爭艷轉型登場!蔡秉儒攝 影。
的創意提案,並邀來鳳甲美術館策展人葉佳蓉及獨 立策展人許峰瑞擔任顧問。本屆選出策展人賴佩君 所策劃「你說的白是什麼白?」展覽計畫,邀請三
位同時身兼表演者、策展人、藝術家等身份的專業
佈展工作者林明彥、董育廷、蔡秉儒,各自提出在 佈展職涯中感受強烈的「道具」,挑戰佈展成果如
何被評價的問題,來反映藝術產業獨特的勞動情形。 除此之外,本次也特別與策展人陳念庭合作,推出
「台北好日麗日麗」藝術計劃,透過計畫研究團隊
「槓桿實驗藝術工作室」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中山 區晴光市場周遭自助洗衣店高度聚集的原因,並以 國際攝影交流、藝術進駐創作等面向來討論半公共 空間的形成與居民、社區之間的關係。經由跨國與 跨界的藝術多元合作,邀請日本、台灣、泰國、新
加坡及韓國等亞洲各地的藝術創作者,以藝術巧遇 的方式讓觀眾有機會參與和體驗一種新型態公共藝 術的可能,重新思考都市日常的節奏和生活樣貌。
在台灣的藝術機構與團體部分,今年則邀請到酸水 南行為影像藝術節 x 波蘭中介雙年展、众藝術、社
團法人新北市愛鄉協會、海馬迴光畫館、魚刺客、 森嵐工作方圖、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新樂園藝術空
間、萬事屋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共十組機構和團體
TAIWAN ANNUAL Artist Fair Taiwan (referred to as AVAT Art Fair) is organized by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AVA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02, it has constantly challenged itself, tried different exhibition contents and forms every year. In 2016, in order to get clos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to echo with the often-used name of international art expos such as “Biennial” and “Triennial”, it was renamed “TAIWAN ANNUAL”. This year, TAIWAN ANNUAL is marching to its 20th year. It is anticipated to enter a brand-new era through “change”, become an exchange platform among art workers, art institutions and the non-art community. The classic sections “Art Equality” and “Art Project Proposals” were merged into “Focal ANNUAL” section, which will no longer limit and categorize the types of work and the way they are displayed, providing an exhibition platform for the more and more diverse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forms. In addition to exhibit artwork, the extended event “ANNUAL Convo” invited eight experts from various art fields to have face-to-face talks with the participants and share the affection and passion for cre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uratorial Projects” section which had brought refreshing exhibition experience every year was transformed into “Foster ANNUAL” sec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uratorial training, it openly solicited for creative proposals from talent curators and provided supports for these emerging curators for possibilities of practicing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meantime, “Invited Institution and Group” section was planned to invite institutions and art groups that have been deeply engaged in Taiwan to participate. “Taipei City Sun x Site Public Art Project” section proposed a new possibility for public art forms, used art as a medium to rethink the rhythm and lifestyle of urban daily life, whereas “Art Promotion” continued the spirit of art promotion, held various activities and talks to bring art to daily lives, pull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rt and non-art community closer.
齊聚一堂,並規劃多場精彩機構活動,準備與觀眾 分享台灣豐富多元的藝術能量。
年初,因新冠肺炎爆發,使得許多藝文活動被迫取
台灣當代一年展統計數字 Numbers of TAIWAN ANNUAL
消,一方面衝擊藝文工作者的收入,另一方面,我
參與藝術家
劃有「如何看展覽?展覽觀察學之『台灣當代一年
Total Artwork
們也錯失許多精彩的藝術活動。這一次,一年展規 展怎麼看』」講座,以輕鬆的語彙拉近藝術與公眾
的距離、「變動中的路徑 - 國際文化交流的轉向」帶
領聽眾閱讀國內外的藝術行動,揭露疫情下的藝術 脈動、「樂齡 Maker - 無人塗鴉機創作工作坊」透
過動手自造的過程,體驗也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等 數十場主題策劃場次。此外,更首度進行公開徵件,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數 舉辦活動數 Total Events
總參觀人次 Total Visitors
交流國家數 *
Participated Countries
近 238 組
超過 300 件 25 場
8,894 人次
8國
* 台灣、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比利時、波蘭、以色列等。 記錄時間
2020
Record
不限內容、形式,募集多場藝術表演、工作坊、對
談與教學活動,希望藉由各式活動與講談,拉近觀 眾與藝術的距離,展開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展會。
25
一年聚焦
Focal ANNUAL
02
04
03
05
一年培力
Foster ANNUAL
06
07
02 一年聚焦展場一隅,張伯豪作品〈對做練習─漂流〉 / 03 一年聚焦展場一隅,蔡瑛瑾作品〈望君早歸〉/ 04-05 一年聚焦展場一隅 / 06 入選策展計畫「你 說的白是什麼白」展覽一隅 / 07 入選策展計畫「你說的白是什麼白」,董育廷作品〈秩序〉 02-07 蔡秉儒攝影
26
台北好日麗日麗 Taipei Sun x Site
08
09
10
11
12
13
台灣藝術機構/團體展區 Invited Art Institution and Group
08 台北好日麗日麗前導展區/ 09「台北好日麗日麗」策展人陳念庭為開幕貴賓文化部長李永得導覽。08-09 陳念庭提供 / 10 森嵐工作方圖展區一隅。陳
柏璁攝影/ 11 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 X 波蘭中介雙年展展區一隅/ 12 新樂園藝術空間展區一隅。11-12 蔡秉儒攝影/ 13 萬事屋展區,竹圍工作室創辦 人蕭麗虹、萬事屋參展者何郁琦與魏肇儀。陳柏璁攝影
27
14
16
15
17
18 14 魚刺客展區一隅,林純用作品〈塑膠漁翁〉/ 15 魚刺客展區一隅,王國仁作品〈深海時間〉/ 16-17 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展區,郭伯彥現場繪畫/ 18 海馬迴光畫館展區,展出「可愛動物協會」研究計畫。14-18 陳柏璁攝影 28
開幕式暨評審團獎入圍公布 Opening Press Conference
19
20
21
評審團獎頒獎典禮
Jury Prize Awards Ceremony
22
23
19 開幕現場嘉賓如潮,包含文化部部長李永得、立法委員吳思瑤、范雲、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國藝會董事胡永芬、双方藝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皆到場支持 / 20 立法委員范雲、竹圍工作室總監暨創辦人蕭麗虹、立法委員吳思瑤、双方藝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 21 文化部長 李永得蒞臨致辭。/ 22 視盟理事長吳尚邕、評審團獎得主吳瑋庭及評審團代表翁淑英。/ 23 評審團代表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藏家劉銘浩、亞洲大學現代 美術館館長翁淑英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白適銘教授出席頒獎式,並發表對於首屆一年聚焦評選過程的心得與觀察。19-23 陳柏璁攝影。
29
活動
Events
24
25
26
27
28
24 開幕當天理事長吳尚邕導覽/ 25 一年培力延伸講座「策展教育 20 年:培力機制的差異與實踐場域如何可能?」,首屆一年培力顧問暨講者許峰瑞、
葉佳蓉/ 26 一年培力延伸講座「策展教育 20 年:培力機制的差異與實踐場域如何可能?」講者呂佩怡、呂岱如/ 27 講座「變動中的路徑 - 國際文化交 流的轉向」講者李曉雯、林文藻/ 28 講座「變動中的路徑 - 國際文化交流的轉向」主持人蕭麗虹。24-28 陳柏璁攝影
30
30
29
31
32
33
34
29 講座「如何看展覽?展覽觀察學之『台灣當代一年展怎麼看』」講者陳柏谷 /30 一年培力延伸座談「『你說的白是什麼白?』─藝術服務背後做工的人」 講者董育廷、蔡秉儒及李依樺 / 31 台北好日麗日麗延伸座談「亞洲城市內半公共空間的奇幻觀察」講者黃建宏 /32 座談「設計能被稱之為作品嗎?─從紙 張與印刷品談起」講者 Misc Lin、長瑩紙業 /33 首屆活動徵件入選者參與一年展已逾 15 年的藝術家黃莉莉,帶來為期七日的「為所欲為 ~ 秀繡看(當傳 統刺繡工藝遇上當代藝術)」工作坊 / 34 活動徵件入選者林祖帆延續去年創作計畫區作品〈造山運動〉而生的「造山運動工作坊」29-34 陳柏璁攝影
31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35 一年聚焦延伸活動「一年一會」評審團獎入圍者林芷安/ 36 一年聚焦延伸活動「一年一會」評審團代表何仲昌、白適銘/ 37 一年聚焦延伸活動「一
年一會」評審團代表高森信男/ 38 一年聚焦延伸活動「一年一會」評審團獎入圍者謝福源/ 39 邀請藝術機構「萬事屋」活動「萬事屋,一起做萬事」/ 40 邀請藝術機構「新北市社團法人愛鄉協會」舉辦「花好月圓:一段關於子弟戲與刺繡的結合─藝術家黃千倫的刺繡工作坊」。35-40 陳柏璁攝影/ 41
榮幸邀請到床墊專門製造所「眠豆腐」,與藝術家 DICK19 合作,於一年展現場躺著錄製「我的第一步 A 片」。DICK19 提供/ 42 新竹在地精釀啤酒「交 朋友精釀」熱情參與藝術家之夜,與藝術家 Cheers !放膽交個朋友!陳柏璁攝影 32
2020 臺北數位藝術節
01
2020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2020 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01_LOVE 愛情數
參展藝術家有 OUCHHH( 土耳其 )、馮志銘 ( 臺灣 )、
平台與交友軟體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及愛情關係
斯 汀 (Jaden J.A. HASTINGS, 美 國 )、 喬 安 納·
據」為題,由陳湘汶、李彥儀擔任策展人,從社交 為觀點,探究大眾的「愛情」與「關係」如何在不 知不覺中被數據監控與技術介入,進而為當代愛情
關係描繪出新樣貌;另外,亦探討現今人手一支智 慧型手機或行動裝置,其儲存於雲端的個人資料作
為分析運用的數據來源,及網路倫理等新時代產物, 藝術家們則進而用科技藝術創作的觀點體現當今網 路生活豐富樣貌。
本屆數位藝術節邀請 18 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 / 團隊
熱烈參與,另有國內徵件活動 3 件優秀創作共襄盛
舉,總共展出 21 件精彩作品。期間辦理 5 場藝術座
談會、1 場工作坊及 1 場特別放映座談會,邀請民 眾一起在廣大網路中的尋找愛情數據。
Plastique Fantastique( 德 國 )、 傑 登·J·A· 哈 莫 爾 (Joana MOLL, 西 班 牙 )、 勞 倫· 李· 麥 卡 錫
+ 凱 爾· 麥 克 唐 納 (Lauren Lee McCARTHY + Kyle
McDONALD,美國 )、許哲豪 ( 臺灣 )、喬漢納· 布
魯克納 (Johanna BRUCKNER,奧地利 )、汪紹綱 ( 臺
灣 )、林子桓 ( 臺灣 )、張欣語 ( 臺灣 )、倪灝 ( 臺灣 )、 李亦凡 ( 臺灣 )、阮柏遠 ( 臺灣 )、吳維佳 ( 臺灣 )、
施蕊妮 ( 中國 )、克莉絲塔·珠鉉·安傑羅 (Christa
Joo Hyun D’ANGELO, 美國 )、雷菲克·安納多爾 (Refik ANADOL, 土耳其 ) 。在疫情全球蔓延之下,
本屆活動仍然成功邀請到許多新媒體當紅的國外藝 術家作品展出,並在藝術節團隊戮力合作之下在臺 灣遠距實現佈展的工作,呈現高完整度的展覽。
01 2020 臺 北 數 位 藝 術節主視覺
33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團隊除了在松菸企劃執行臺北數位
兩位策展人企劃的展覽內容有絕大多數為全
中心主展場規劃「01_LOVE 愛情數據 @DAC」迷你
出,展期短短十天就吸引了超過五萬人次的
藝術節之外,同期間也在位於士林區的臺北數位藝術
影展放映,有 4 位錄像創作者,以不同的影像風格敘
述呼應「01_LOVE 愛情數據」之內涵也將藝術節的活
新創作,而國外的作品全數是首次在臺灣展 參與,足見臺北數位藝術節的國際影響力。
動版圖由松菸擴大到本館,帶來不同的參觀人潮與效 益。
10 月 30 日的開幕晚會暨記者會由參展藝術家汪紹綱
團隊於松山文創園區四號倉庫外廣場帶來「《ALICE》 作品短演」開幕演出,表演者以兩位女性形象的青少
年 , 解構關於自我課題與情感,透過在 VR 遊戲裡另
一個身份「ALICE」虛擬偶像的化身,讓觀眾進入她 的夢境中體驗生命脈絡的故事。另外於松山文創園區
辦公廳前庭區域邀請 3 組知名 DJ「都普勒浪潮」、 「秋波電台」及「SONIA CALICO」連續接力上臺帶
來迷幻電音之夜。本次開幕活動於 10 月 30 日盛大開
場,連接本土與國際能量,在疫情甚鉅下,現場仍貴 賓如雲,蒞臨外賓有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
首長 Davide Giglio、美國在台文化協會經理代表出
2020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The emergence of dating app gave rise to the mixed reality (MR) in social encounters. The gamification, matchmaking, anonymity, and visual-based selfpresentation therein allow users to constantly indulge themselves in the next possible match, where the perception of dating and love is slowly shaped into a game. The virtual space online bestows a reconstitution of expectations on ourselves and the other upon us. Here, infinite new choices are available to us, to which we refuse to commit, for next one may be better amidst the plethora of data flow. In ligh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devices, geo-social location social apps,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are we finding love more easily because technology provides a great number of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meet people? Or is the concept of love changing fast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席、歌德學院 ( 臺北 ) 德國文化中心代表出席。場面 盛大,含戶內外活動之參與人次達兩千人。
本次展出內容包含互動體驗、反映網路世代觀點的遊
戲介面、數據美學等吸睛作品,不斷吸引觀眾駐足留 影, 場 內 由 德 國 藝 術 家 組 合 Plastique Fantastique
創作的《雙心》(DOUBLE HEART) 邀請倆倆一組的觀 眾進入紅色充氣裝置中聆聽對方的心跳;土耳其藝術
家雷菲克・安納多爾 (Refik Anadol) 巨型 LED 屏幕的 數位美學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組土耳其藝術家
團隊 OUCHHH 將作品展示於松菸巴洛克花園當中,
超過六米的巨大 LED 立體裝置在華美的花園當中帶 給觀眾印象深刻的聲光體驗,本次有相當多件作品都
是熱門打卡點,一開展旋即累積非常多的網路討論, 本次豐富而且具有前瞻性的網路藝術內涵,為臺北數 位藝術節又開啟一番新的篇章。
34
2020 臺北數位藝術節 統計數字 Numbers of 2020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數 Total Artwork
總參觀人次 Total Visitors
舉辦活動數 Total Events
活動參與人次 Total Participants
交流國家數 *
Participated Countries
22 組 25 件
51,108 人次 60 場
2,184 人次 6國
* 土耳其、德國、美國、西班牙、奧地利、中國 記錄時間 Record Time
2020
展覽
Exhibition
02
03
04 02 OUCHHH《人工智慧數據巨石》/ 03 馮志銘《愛情正弦波》/ 04 Plastique Fantastique《雙心》
35
05
06 05 特別贊助 Special Sponser FAMEME / 06 Jaden J.A. HASTINGS《PHANES》< 後人類人工純胚胎合成器 > / 07 Joana MOLL《約會交易商》
36
07
08-1
08-2
09 08-1、08-2 Lauren Lee MaCARTHY+Kyle McDONALD《中間男女》/ 09 許哲豪《娛寐樂園》/ 10 Johana Bruckner《分子性愛》/ 11 汪紹綱《ALICE》
10
11 37
12
13
14-1
14
15
12 林子桓《讓我進入你(我們不是二,是一。)》/ 13 張欣語《_#x611B》/ 14、14-1 倪灝《海戀》/ 15 李亦凡《Rewiring》/ 16 阮柏遠《那 只是一個虛擬的吻》/ 17 吳維佳《ai9438》
16 38
17
18
19
20
18 施蕊妮《心弦》/ 19 Christa Joo Hyun D'ANGELO《一言難盡 It's Complicated(Edition 5)》/ 20 Refik ANADOL《消融記憶》
39
開幕
Opening
21
22
23
導覽
Guided tour
24
25
21 2020 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與藝術家開幕合影 / 22 參展藝術家汪紹綱《ALICE》作品短演 / 23 開幕 DJ 派對演出「都普勒浪潮 + 秋波電台」 /24 策展人李彥儀開幕導覽 / 25 策展人陳湘汶開幕導覽
40
藝術家講座 / 工作坊 Artist Talk / Workshop
26
26 汪紹綱作品《ALIVE》現場演出
27 吳維佳工作坊:遇見愛情時你的模樣(3D 建 模與創作)
28 參展藝術家創作分享會,圖左起藝術家吳維 佳、馮志銘、林子桓
29 論壇「數據決定了什麼?」劉育成(東吳大 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持人陳湘汶 27
28
29 41
42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01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簡稱 TCAA)以一雲端平台呈現,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梳理 與自我展現的最佳載體,由視盟自 2013 年 7 月籌畫建置,2014
年 2 月 19 日正式上線至今。其中所規劃的項目和蒐錄資料已漸
次涵蓋台灣當代藝術的各類型發展,並定位為無償提供公眾使用
的線上整合型平台暨工具。除藉由其中收錄的英文資料發展國 際連結,向國際藝術產業即時且具體呈現台灣藝術的當代發展狀 況,同時,亦有助於學術研究和策展實務之利用。
資料庫以普遍認知的藝術類別作為資料搜尋的架構,包含行為藝 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繪畫藝術和
雕塑藝術,另有策展人與藝評家等共 8 大類。再透過關鍵字功能
串聯所收錄的資料,勾勒出藝術家、作品、展覽、事件等所論述 議題的輪廓。資料庫為一長期且持續性的建置計畫,目前收錄的 內容僅是階段性成果,未來將持續新增並擴充其中的收錄對象和
內容,並拓展藝術關鍵字之功能,有利於學術研究者或是策覽展 畫之各項工作,以期使用者能擁有最為完整與即時更新的資訊。 2020 年度計畫共分成「內容實充暨擴增計畫」,「關鍵字撰寫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TCAA)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TCAA)"- a cloud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 in Taiwan (AVAT)". The preparation of TCAA began in July 2013 and it inaugurated in Feb 19, 2014. TCAA is a free online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with sections covering the growing genres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It is an integral database connecting local artists to the international art society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world. From researchers to curators, any user of TCAA will be inform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The Index of the databas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only accepted art categories, including performance art, video art, new media art, installation art, photographic art, painting art, sculptural art, and curators/art critics. The keywords of each section help outline and connect artists, their works and exhibitions, art events, art discourse among other issues. The Archive is a lasting long-term project, it kicked off when the objectives of the early phase has achieved and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its content. Users are provided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updated materials for their academic or curatorial work.
與建置研究」,「學術加值計畫」,「資料雙語化工程」以及「行
銷與推廣」等五大重點;同時亦與其他單位合作,嘗試加強推廣 資料庫之效益。
tcaaarchive.org
01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官方網站 43
活動
Events
關於藝術與社會,我們怎麼說?
08/28 13:00-15:00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西方論述在台灣實踐的差異與混用又在哪? 諸多不同的提問在本次座談中,由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關鍵字子計畫主持人蔡明君,邀請吳瑪悧、張晴文、蔡佩桂、蕭淑文等四位講者,探討 四組關鍵字: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社群藝術(Community Art )、社會參與式藝術 (Socially Engaged Art)與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各別的定義以及在台灣的實踐案例,並透過 各自在藝術實踐的過往工作經驗,為聽眾勾勒一張清晰的網絡。最後論及了四組字彙在中文語境詮釋後的流 通狀態,彼此間相互啟發與擾動的交疊關係。 地 點: 臺 北 數 位 藝 術 中 心 / 主 持
人:蔡明君(TCAA 子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按姓氏筆畫排列):吳
瑪悧(藝術家)、張晴文(藝評人、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 理教授)、蔡佩桂(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蕭淑文(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深策展 人)
資料庫.檔案.觀點──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的現況與未來
09/18 13:00-14:30
由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主辦之座談「資料庫.檔案.觀點──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的現況與未來」,在國立 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主持下,邀請兩位藝評人簡子傑 、王聖閎老師共同與談。會中梳理 了 TCAA 創立之初衷與目標,亦探討了「國家—資料庫」的治理技術問題、實務操作與遇到的挑戰等,同時 亦談論了資料庫、藝術關鍵字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並與現場聽眾進行交流。
地點:台灣當代一年展/主持人: 張晴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
學系助理教授)/與談人:簡子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 教授)、王聖閎(藝評人)
「當藝術遺落成遺跡,用關鍵字刻劃成回憶」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藝術關鍵字分享
09/18 15:30-17:00
在 2020 台灣當代一年展現場舉辦之講座「當藝術遺落成遺跡,用關鍵字刻劃成回憶: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藝術關鍵字分享」,由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藝術關鍵字子計畫主持人蔡明君主持座談,研究員劉文琪、 楊傑懷進行成果分享,並與藝術史學者陳貺怡共同對談。 研究員與聽眾分享從 2019 年至今的「關鍵字」研 究成果、工作模式以及「關鍵字」在資料庫中所使用的觀點,而陳貺怡老師則從另一方的角度提出諸多建議, 如儲存資訊、標準化的過程,以及方法論等,為本計畫帶來極具價值之建言與方向。
地點:台灣當代一年展/主持人:
蔡明君(TCAA 子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陳貺怡(藝術史學者、國 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楊傑懷(TCAA 研究員)、劉文琪 (TCAA 研究員) 44
關鍵詞工作坊
Keywords workshop
今年的工作坊嘗試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張晴文老師主持之學術研究計畫「2000 年以降台灣當代 藝術關鍵詞研究計畫」合作,該計畫為一跨校團隊進行的在地研究。而此計畫之緣起乃是因台灣當代藝術的 生產與收受具有特殊文化面向的「台灣性」(Taiwaneseness),但卻缺乏整體性之學術研究。期望透過關 鍵詞的鏈結,建構台灣當代藝術實踐之主體性論述,指出「台灣性」之具體內涵,呈現其脈絡及整體生態之 間的關係。 透過定期舉行研究會議及工作坊,並依據參與者之專業建議,針對當代藝術活動進行文獻蒐集與分析。本年 度共完成三場工作坊,地點橫跨台北至高雄,活動中針對各位專家學者所搜集之意見,待整理與歸納後未來 將作為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之重要能量,而會中所搜集到的關鍵字詞條,未來也將成為台灣當代藝術資 料庫中在建置藝術關鍵字時所參照的內容。
台灣當代藝術關鍵詞工作坊 #1
09/02 11:00-13:00
地 點: 臺 北 數 位 藝 術 中 心 / 主 持
人:張晴文、蔡明君、吳宇棠/發 表人:曾鈺涓、王品驊、姚瑞中、
沈伯丞/列席:TCAA 資料庫團隊 (林裕軒、蔡秉儒、劉文琪、楊傑 懷)、陳思妤
台灣當代藝術關鍵詞工作坊 #2
10/16 11:00-13:00
地 點: 臺 北 數 位 藝 術 中 心 / 主 持
人:張晴文、簡子傑、蔡明君/發 表人:陳泰松、陳湘汶、鄭慧華、 孫松榮/列席:台灣當代藝術資料
庫團隊成員(林裕軒、蔡秉儒、劉 文琪、楊傑懷)、陳思妤
台灣當代藝術關鍵詞工作坊 #3
11/11 11:00-13:0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主持人:
李 玉 玲、 張 晴 文、 蔡 明 君、 簡 子
傑 / 發 表 人: 方 彥 翔、 莊 偉 慈、 陳寬育、蔡佩桂、賴駿杰/列席: TCAA 團隊(蔡秉儒、劉文琪)
45
關鍵字撰寫與建置研究
Keywords Composition & Research
此期主要之計畫成果——關鍵字建置研究,日後不僅得以藉由「詞條」串連資料庫中的藝術資料,呈現彼此 在風格、事件、團體、展覽等之間的共同關聯。亦可從網絡系統的建立,譜寫出台灣藝術生態的樣貌,提供 藝術研究者、資料庫使用者另外一種得以參照的藝術視野。
台灣當代藝術關鍵字(2020) 1. 二十號倉庫 Stock 20
2. 太陽花學運台新藝術獎提名爭議 Taishin Art Award Nomination of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3. 文賢油漆行 Paint House 4. 他者 the Other
5. 台灣美術雙年展 Taiwan Biennial
6. 打狗驛全區復駛計畫 The Takao Region-Wide Recovery Plan
7. 打開當代 Open-Contemporary Art Center 8. 未來社 Art of Weilai
9. 交陪境 The Social Networks in Taiwanese Folk Beliefs (Kau Puê Kíng)
10. 同志藝術展 LGBTQ Art Exhibition 11. 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12. 李俊賢自創詞彙 Lee Jiun-Shyan 's Vocabulary 13. 豆皮文藝咖啡館 Dogpig Art Café
30. 粉樂町 Very Fun Park
31. 草埕藝術工作室 Art Square Taiwan 32. 高高畫廊 Gao Gao Gallery 33. 鬼 Ghost
34. 國家氧 Arther
35. 異化 Alienation
36. 異托邦 Heterotopia 37. 魚刺客 Fishsnipers
38. 替代空間 Alternative Space
39. 新台壁畫隊 The Formosa Wall Painting Group 40. 新類型公共藝術 New Genre Public Art 41. 萬德男孩 Wonder boyz
42. 解嚴 Lifting of martial law 43.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44. 臺灣藝術主體性論戰 The Subjectivity of Taiwanese Art
14. 亞洲 Asia
45. 銀鹽熱 Silver Salt Fever
16. 社會參與式藝術 Socially Engaged Art
47. 廢墟 Ruins
15. 亞洲藝術雙年展 Asia Art Biennial 17. 社群藝術 Community Art
18. 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19. 南島當代藝術計畫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2007-2009)
20. 南海藝廊 Nanhai Gallery 21. 後八 P 8
22. 後民國 Republic without People 23. 後地方 POST.O
24. 後替代空間 Post Alternative Space 25. 流放 Diaspora
26. 弱繪畫 Weak Painting
27. 悍圖社 Hantoo Art Group
28. 旃陀羅公社 Kandala Commune 29. 烏托邦 Utopia 46
46. 駁二藝術特區 The Pier-2 Art Center 48. 諸眾 Multitude
49. 關係美學 Relational Aesthetics 50. CO-Q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統計數字 Numbers of TCAA
藝術家
Total Artists
藝術作品數 Total Artwork
圖片 / 影片
Total Images / Videos
關鍵字條目 Key Words
記錄時間 Record Time
466 組
5,072 件
24,570 件 100 組
2020
Academic Upgrading
學術加值計畫
資料雙語化工程
為了讓資料庫具備更多元的應用以及學術利用價
英文化資料的釋出,需進行許多細節工作和反覆
關議題之講座,並與國立清華大學張晴文老師主
等,而後才能將英文資料上傳至資料庫對外公開。
值,今年計畫期間舉辦了 3 場資料庫、關鍵字相 持之學術計畫合作,共同舉辦 3 場關鍵字工作坊。 除了能讓大眾更深入暸解資料庫的建置目的,並 一同討論對於資料庫未來的想像,及各式衍生的
應用方法。配合關鍵字建置研究,針對類似概念 的詞條舉辦座談會,邀請各相關學者共同討論該
Data Bilingualization
檢視,包含比對、揀選、原文潤飾、翻譯、編輯
自前期計畫開始,整體資料雙語化完成度持續提
升,陸續完成的雙語化資料也隨同中文資料上線。 而資料庫中文、英文版各自獨立的頁面,對於不
同語言的使用者,在整體操作上可說是更加友善。
詞條在台灣各自發展出的概念。而一系列的各項
活動也展現出資料庫研究團隊在維護管理之外豐 沛的活動能量。
行銷與推廣
Marketing & Promotion
內容實充暨擴增計畫
Content Enrichment & Expansion
年度新增之藝術家/策評人共有:楊登棋、拉黑
子 ‧ 達立夫、劉星佑、王叡栩、李明維、陳飛豪、 游孟書、許懿婷、陳呈毓、蔡宗勳、倪瑞宏、張 碩尹、張般源、林宜姵、吳芊頤、林俊吉、李政
勳、崔綵珊、顧廣毅、蕭其珩、魏柏任、黃至正、 程少鴻、許峰瑞、王煜松等二十五位。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在推廣暨加值應用上,長 期安排校園課堂巡講,以藝術相關領域之使用 對象為主要使用目標群眾,加強培養深度探索 的研究或學術性質之使用。除介紹資料庫的發 展、功能與價值,以及目前本資料庫的蒐錄內
容和使用方式,並由講者於現場操作網站示範 各項功能,協助學生們更加認識資料庫作用、 類別標籤、關鍵字等多項功能,冀望資料庫能 夠成為更多人所使用的工具。
其上藝術家收錄類別分佈於現有網站架構的各組
同時,也藉由社群平台中,年輕使用者互動率最
作品資訊與簡介等文字內容。而在決定收錄名單
以展覽觀察加上主題式分享當年度的各地展覽訊
之中。除藝術家簡介、經歷外,亦收錄作品圖片、 之前,研究員亦就全台主要藝術獎項進行研究、 分析各獲獎之藝術家的創作狀況,是否具有持續
活動的潛能,冀求每位收錄進入資料庫的藝術家, 能夠常年更新資料,呈現台灣藝術環境豐沛的創 作動能。
高的圖片式社群媒體 Instagram 進行行銷規劃, 息,並使用英文為主要撰寫語言、中文為輔,透
過主題標籤 (# hashtag ),引起國內外藝文追蹤
者對台灣藝術家的興趣和關注,於展訊和報導間 穿插放置資料庫中的藝術家或作品內容介紹,引 導進入網站,建立起使用此資料庫的習慣。
47
48
「台北好日麗日麗」— 中山區鄉里內 的藝術巧遇計畫
01
Taipei City Sun X Site Public Art Project
「台北好日麗日麗」公共藝術計劃,以實地考察、國際攝影交流、聯展 與藝術進駐創作三個面向來討論城市內半公共空間特性,並以此出發作
為都會新型態公共藝術實踐的起點,提供大眾參與的可能。透過計畫研 究團隊「槓桿實驗藝術工作室」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中山區形成自助洗 衣店群聚效應的原因,探討半公共空間的形成與居民、社區之間的關係 與藝術巧遇生活的可能。
計畫特別邀請亞洲不同城市的青年攝影師,以自助洗衣店為意象進行主
題攝影創作,共同思考半公共空間對城市互動的功能,並呼應全球化下 城市空間的演進。同時亦邀請台灣年輕藝術家在不同的公共空間進行就
地創作、藉公共藝術進行鄉里美化改造,並舉辦工作坊活動,邀請民眾 參與城市公共藝術行動。透過跨國與跨界的藝術多元合作,試圖打開一 般市民對公共藝術巨大且堅固的刻板印象,以藝術巧遇的方式,讓觀眾 有機會參與和體驗一種新型態公共藝術的可能,重新思考都市日常的節 奏和生活樣貌。
01 台北好日麗日麗主視覺
49
本計畫主要包含三大項目:
第一部分:邀請考察研究團——槓桿實驗藝術工
作室,探討中山商圈內的自助洗衣店為何為全台
北市最密集區,其背後的社區歷史、商業活動、 居民群體間的相互關係,並進一步深入中山街區 訪查生活文化與藝術創作介入。
第二部分:透過亞洲青年攝影師對東京、首爾、
台北、曼谷、新加坡五都會區的自助洗衣店之意 象進行街頭攝影紀錄與探訪,藉由攝影紀錄各城 市下自助洗衣店的景觀風情。在地攝影師透過無 數次與在不同時段下的持續拜訪觀察中,以相機 構築與反饋各國城市間的另類樣貌和連結。攝影
師在各城市所拍攝的洗衣店樣貌,延伸至共同思
考半公共空間對城市互動的功能性,同時呼應全
Taipei City Sun X Site Public Art Project “Taipei Sun x Site” is urban city public art project original conception from Zhongshan Hao Rong Yi ( 中 山 好 融 異 ) art project which started from 2013, held by AVAT. Hao Rong Yi project provided different perceptions, and returned the right of “Street Narrative” back to the district. Seeing the intervention of art through young artists perceptive who comprehend the moment in this rapid-changing neighborhood. Taipei Sun x Sit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reexhibition and the official exhibition. The project site for investigation will be in Zongshan District, Taipei city, which AV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nd some famous art spaces and gallerie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area. For the project’s Photography exhibitions and public art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nearby self-laundry shops based on where AVAT is (in the realm of Yuanshan Vil., Qingguang Vil. and Hengan Vil.). Furthermore, the pre-exhibition is held by Taiwan Annual, and presented in Flora Expo Taipei.
球化下城市空間的演進。展品將以符合台北店家 場地條件之形式,以呼應兩地空間的方式展出。
第三部分:邀請 14 組海內外新銳藝術家(以台
灣藝術家為主)與合作的公共區域進行展出,期
間藝術家團隊將與圓山里、晴光里、恆安里之里
長與里民共同考察研究此區域之藝術、人文歷 史、商業上的多重創作溝通,進而呈現出符合各 方觀眾與使用者的公共藝術裝置品。藝術家除了 呈現物件式公共藝術作品外,也將以工作坊的方 式供市民大眾成為與體驗參與式藝術行動。
02
策展人:陳念庭
研究團隊:槓桿實驗藝術工作室 Leverage ART Lab
團隊成員:陳佳暖、謝佑承、曾詩霖、李欣芳、歐育安
亞洲城市攝影師:菅野絢子(東京)、Jinsun Park (首爾)、張卉欣(台北)、Tammarat Kittiwatanokun(曼 谷)、Jaxton Su(新加坡)
聯展藝術家:黃韶瑩、倪瑞宏、毛毛ㄉ快樂好朋友、謝佑承 進駐藝術家:劉文琪、劉紀彤
02 台北好日麗日麗 中山區散步地圖 50
展覽
Exhibition
03
04
05
06
07
08
03 泰國藝術家 Tammarat Kittiwatanokun 的攝影作品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恆安閱覽室五樓自修室展出 / 04 新加坡藝術家 JAXTON SU 的攝影作品在 SESA 錦州好鄰居店展出 / 05 槓桿藝術實驗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展出在洗衣吧新生德惠店 / 06 槓桿藝術實驗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展出在非常廟藝文空間 / 07 藝術家 毛毛ㄉ快樂好朋友作品在洗衣吧新生德惠店展出 / 08 藝術家張卉欣的攝影作品在圓山里里民活動場所展出
51
09
10
12
13
11
14
15
09 藝術家菅野絢子的攝影作品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恆安閱覽室二樓的兒童閱覽室展出 / 10 藝術家黃韶瑩的作品在晴光公園佈告欄上展出 / 11 藝術家劉紀彤
的作品在 SESA 新生好鄰居店展出 / 12 藝術家謝佑承的作品《裁判椅》展出在恆安里里民活動場所 / 13 藝術家劉文琪作品《嗨!親愛的陌生人》在日日
洗投幣式自助洗衣店展出 / 14 韓國藝術家 JINSUN PARK 的攝影作品《首爾自助洗衣店觀察》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恆安閱覽室四樓展出 / 15 藝術家倪瑞宏作 品《藝術是什麼?》《安安趕雞》、《增廣見聞》在晴光里里民活動場所展出 52
活動
Events
16
17
18
19
20
21
16-17 開幕茶會暨藝術家交流座談會,由策展人陳念庭與台灣藝術家進行展覽說明、作品介紹、經驗分享,並接著與亞洲青年藝術家進行線上視訊連
線,分享此次作品的勘查、創作過程與各自的所居的城市現況。/ 18-19「白蘭是誰?」作品劇透座談會,由藝術家劉紀彤延伸其作品《白蘭 A woman
called____》,以類似讀劇的方式邀請曾英玲(藝術家的母親)、劉星佑分享他們與「白蘭」交織生命經驗的時刻。/ 20-21「空白時間的使用方法」工作坊, 分別由策展人陳念庭與「槓桿實驗工作室」室長陳佳暖帶領,利用「Score」(譜)的方式將洗衣店的熱度、氣味、清洗的聲音,透過樂譜一般的指令與 動作描繪到紙上,並讓參與者們彼此分享。
53
22
23
24
25
27
26
28
22-23「嗨!親密的陌生人」表演暨工作坊,藝術家劉文琪在洗衣店內撿拾並拍攝遺落的衣物,同時使用社交軟體設定搜尋距離,在網路上與他人討論對
於「氣味」的想像與感受,於現場進行直播,分享創作過程與經驗。/ 24-25 纖維教學工作坊,由藝術家王瑞華帶領民眾於恆安里民中心進行捲編籃的學
習與應用課程。作品嘗試以貓的視角創作,並用纖維纏繞的表現形式完成物件。/ 26-28 定期導覽,由策展人陳念庭帶領群眾巡訪街區,介紹分佈於社區 各空間的創作,邀請特地前來或是碰巧加入的民眾一起深入瞭解出現在街區之間的藝術作品。
54
55
55
西亞南亞交流計畫
West & South Asia Culture Exchange Program
視盟自 2018 年開始申請「文化部亞西及南亞地區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補助」,並於 2018 年及 2019 年連續 兩年順利獲補,完成計畫的執行。2020 年的申請計畫,視盟很遺憾未獲評審青睞,加上 COVID-19 新型冠狀 病毒疫情影響,自去年底開始以「國際交流」內容進行洽談的募款計畫,也面臨無限期停擺狀態。
視盟自 2013 年起,便開始與中國、香港、澳門、韓國及台灣各地共 6 個獨立藝術空間共同組織「AIA 亞洲 獨立藝術空間連線」,成員包含北京藝述館、香港活化廳、澳門牛房倉庫、釜山 OpenSpace Bae、台北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以及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期望能藉此連線帶動整個亞洲的藝文空間交流,與彼 此分享亞洲替代空間或藝術家空間的經驗及特有的發展脈絡。身為 AIA 一員,視盟延續此一動機,從台北出
發,以台灣最大的視覺藝術工作者協會的資源及其所建置的平台,作為國際交流的基地與實踐原形,向外探 索與國際各種獨立藝術空間交流的網絡。
從 2015 年開始,特別於視盟主辦之「台灣當代一年展」規劃「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展區,以大型展會型態, 邀請亞太地區的非營利/獨立藝術機構於會場進行超過一週的展覽與交流。與國際藝術空間交流,除了分享
在地藝術經驗之外,亦是台灣與國際藝術界接壤的重要機會,藝術產業無國界,博覽會跨足國內外,成為互 動及溝通的平台,吸取國外藝術發展經驗,也對外展現台灣藝術家實力。
2018 年文化部為鼓勵台灣與西亞及南亞藝文單位進行合作創製,推辦西亞及南亞地區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 補助徵件,視盟因此得以藉由這樣的支持,將既有的國際交流合作延伸至東亞、東南亞以外的亞洲地區,
於 2018 年和 2019 年度順利邀請了來自伊朗、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喬治亞、烏克蘭、土耳其、俄羅斯
等 8 個國家、13 個當代藝術空間。包含印度 TIFA Working Studios、印度 Niv Art Centre、孟加拉 Back ART
Foundation、孟加拉 Britto Arts Trust、尼泊爾 LASANAA、伊朗 VA Space、伊朗 Sazmanab、喬治亞 CCA 提比里斯當代藝術中心、烏克蘭 Open Place、俄羅斯 Elektrozavod Gallery、土耳其 Torun、印度 Shunya Collective 和印度 1 Shanthi Road Studio/Gallery 等藝術機構與團體。
01 西亞南亞交流計畫 暫停一年 主視覺 56
01
除了邀請上述機構與團體來台參與「台灣當代一
規 劃, 多 年 努 力 建 構 的「 連 線 」 也 恐 將 斷 線。 在
等活動,同時也與多個台灣獨立藝術機構進行拜
常 營 運 及 不 同 計 畫 的 進 行, 非 常 抱 歉 地 要 向 視 盟
年展」展出,策劃國際藝術沙龍、國際藝術論壇 訪交流。希望不只是用展覽作爲交流形式,也透
過 各 國 空 間 的 營 運 模 式 分 享, 把 這 些 亞 洲 獨 立
空間的經驗以及他們特有的發展脈絡跟彼此分 享,藉此為亞洲替代空間/藝術家空間發現其潛
在 共 有 的 特 質、 發 展 策 略 與 創 意, 為 台 灣 的 藝 術 社 群 與 國 際 間 的 藝 術 交 流 創 造 活 絡 的 交 往。
在 交 流 期 間, 外 賓 皆 表 達 對 於 再 次 來 台 交 流、 駐 村 有 高 度 興 趣, 積 極 計 畫 日 後 於 台 灣 進 行 短
中 期 的 駐 點 創 作。 此 外, 烏 克 蘭 地 區 因 藝 術 資 源相對貧乏,來自烏克蘭基輔的藝術機構 Open Place 也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機會邀請台灣的藝術
家或藝術評論工作者至烏克蘭駐村交流,而俄羅 斯獨立藝術空間 Elektrozavod Gallery 更是於返
國後舉辦交流計畫成果展出,並邀請台灣當代一 年展參展藝術家「毛毛(邱國維)」於俄羅斯進 行首次個展。計畫結案後,仍舊有許多合作正在 發酵,不論是邀請台灣藝術家前往展出,亦或是
長期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建立,皆顯現此計畫的不 可限量。我們非常希望這樣的國際交流計畫能一 直延續,致使搭建足夠成熟的交流網絡,在未來
能 不 問 國 界 皆 能 有 足 夠 資 源, 自 如 交 流 共 進。 2020 年 的 西 亞 南 亞 交 流 計 畫 申 請, 預 計 邀 請 斯 里 蘭 卡、 印 度、 阿 拉 伯 聯 合 大 公 國、 烏 克 蘭、 摩 洛 哥、 埃 及 及 俄 羅 斯 等 地 共 6 個 藝 術 空 間 / 機 構 來 台 交 流, 並 根 據 前 期 執 行 經 驗 以 及 參 與 交 流 的 外 賓 建 議, 將 國 際 論 壇 活 動 調 整 為 多 場 國 際 講 座 與 座 談 活 動, 並 採 取 與 台 灣 藝 術 相 關 科 系 合 作 的 方 式 進 行, 讓 學 院 內 的 年 輕 學 子
可 藉 此 吸 取 國 外 的 產 業 經 驗, 並 有 所 交 流; 另 增 加 小 型 工 作 坊, 增 加 更 多 與 台 灣 觀 眾 的 互 動
機 會; 我 們 也 檢 討 展 期 間, 與 公 眾 交 流 部 分,
因 翻 譯 的 安 排 不 足, 仍 有 很 大 的 空 間 待 改 善。
視 盟 幾 乎 年 年 虧 損 的 情 況 下, 為 繼 續 維 持 協 會 日
會 員, 以 及 藝 術 界、 各 國 友 人 宣 布, 因 視 盟 營 運 能 量 不 足 以 支 應, 今 年 度 的 西 亞 南 亞 國 際 交 流 計
畫 將 暫 停 一 年, 我 們 會 努 力 爭 取 各 方 協 助, 不 負 多 年 經 營 國 際 交 流 事 務、 取 得 的 經 歷 與 成 果, 請 各 位 繼 續 給 予 視 盟 支 持 與 鼓 勵, 謝 謝 大 家。
West & South Asia Culture Exchange Program TEMPORARILY SUSPENDED AVAT has applied for the subsidy from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for “Culture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ve Projects between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 with Taiwan” since 2018. AVAT successfully received the subsidies for two years and executed the program in 2018 and 2019. Unfortunately, as for the application in 2020, AVAT has not been favored with the funds. Furthermore, the fundraising plan regarding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s which has begun since the end of last year is now facing an indefinite shutdown due to the impact of COVID-19 outbreak. For the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 Program application in 2020, it was expected that 6 art spaces/institutions from Sri Lanka, India,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Ukraine, Morocco, Egypt and Russia would be invited to Taiwan.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from previous execution and advices from international participants, the international art forum was adjusted to become a series of lectures in the collaboration with art related departments in Taiwan, allowing young students in colleges to draw on the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mmunicate. Besides, small workshops were also added to increas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on with Taiwanese audience. We also reviewed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during the exhibition, there is still space for improvement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arrangements for translation. Challenges have come thick and fast before this year’s program is realized. Without subsidy for the program, along with 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 the plan for the entire year is harshly affected, and connection after hardworking efforts for many years may also be disconnected. Under financial loss in successive yea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and continue other programs, we’re deeply sorry to announce to the members of AVAT, art community and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the lack of resource,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 Program is temporarily suspended for one year. We will keep striving for resource from all parties to live up to the achie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ffairs after years of efforts and the experiences we gained.We appreciate for your continued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Thank you.
在今年的計劃得以實現之前,挑戰就接踵而至,
計 劃 未 獲 補 助 及 疫 情 的 衝 擊, 影 響 了 整 年 度 的 57
線上對談計畫 — 全球災難共同體
Online Forum — Art Community in Global Pandemic
01
視盟在多年的國際交流經驗上,創造出許多深長久遠的國際合作關係,並促進台灣
藝術家與國際當代藝術機構有更深入的認識與後續合作發展。尤其連續兩年邀請西 亞及南亞地區當代藝術空間及團體前來台灣參加一年展以及參訪國內藝術空間,更 是加深與其他非營利組織的聯繫。今年雖因缺乏補助經費及疫情影響,無法持續西
亞南亞交流計畫,但為保持與國際間的「連線」,以及支持政府的「國際人道援助 行動」計劃,表達台灣對國際友好單位及疫情嚴重之國家或地區的關心,特別規劃
「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線上交流計畫,邀請全球非營 利藝術空間、組織或團體,一同探討國際疫情對各國藝術產業的衝擊,非營利藝文 組織又是如何面對、未來又將如何復甦。
對談以英文為主,影片經剪輯、翻譯並添加雙語字幕,發表於視盟官方 YouTube 頻道及國際交流資源共享平台 -〈藝術放送中 Art On Air〉 Facebook 粉絲專頁,供
大眾免費觀看。藉由鼓勵在地藝文人士、國際受邀單位、國際與會觀眾,運用網路 持續交流,掌握國際藝術產業現況,也期待能在與各國藝術機構、組織或團體的對
談中學習各國面對災難的因應方法,嶄新的模式及思維,並做為國內後續相關研究 資料。
* 因本計畫為跨年度計畫,執行成果將收錄於 2021 視盟年度報告。
01 「全球災難共同體」計畫主視覺 58
2020 AVAT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Art Community in Global Pandemic —— How do we react, relief and recover? AVAT holds international programs with the purpose of fostering art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2018 & 2019, with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we invited a total of 13 art spaces/groups to attend AVAT's annual grand exhibition – 2018 & 2019 Taiwan Annual and other events such as art salons, art forum. In 2020, due to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COVID-19, we are not able to d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 like we used to. But we wish to continue have connections around the world. We are now making a project which is planning to invite art spaces/institutions/groups to talk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 worldwide and discuss about how to co-exist with the virus, especially the new normal form of art production and art space operational policy.
2020 AVAT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Art Community in Global Pandemic —— How do we react, relief and recover?
session 1 因應 REACT:2020.12.17
合作機構:Back ART Foundation、Theertha Artists Collective、失聲祭
session 2 紓困 RELIEF:2021.01.14
合作機構:Maraya Art Centre、Mahal Art Space、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session 3 復甦 RECOVER:2021.02.04
合作機構:Apartment Project、El Warcha、竹圍工 作室
專題主持人—蘇瑤華
蘇瑤華為藝術經理人、策劃人、教育者,具有多年國
際交流與空間經營經驗。曾策畫主持多場國際研討 會,包括策畫 2012 年大學博物館國際合作論壇「大 學博物館的新啟蒙運動」、主持 2014 年「集結台北
想像力,共創城市新價值」創意城市國際研討會計畫; 主持 2016 年第一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
Moderator — SU Yao-Hua SU Yao-Hua is an art manager, curator, and educator. She has years of experie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pace managing. Moreover, she has planned and hosted multiple international seminar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Museu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um in 2012, the Creative Ci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Project in 2014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Archives in 2016. 02
02 專題主持人 — 蘇瑤華 59
60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FreeS Art Space X ART FUTURE
01
「ART FUTURE 藝 術 未 來 」 係 於 2019 年 創 辦, 結 合 當 代 藝
是紀錄與朋友一起在市區騎 U bike 的經
「Young & Emerging Section 當代新銳藝術展區」、「Modern
景,各自獨立,卻又可看出彼此之間的
術 博 覽 會 與 國 際 獎 項, 推 廣 亞 洲 年 輕 藝 術 家 的 藝 術 盛 會。 由 & Contemporary Art Section 現 當 代 藝 術 展 區 」 及 「 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等三大計畫組成,以亞洲當代藝術 視野為基底,培力亞洲新銳藝術之平台。視盟受邀以「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替代空間身分參與,呈現盧冠宏、黃立穎、蕭 其珩 3 位新銳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驗。每件作品畫面就如同電影的分鏡場 連結,而騎士的單獨畫面就如同戲畢後 出現的演員介紹般。蕭其珩運用強烈的 筆觸及濃厚的色彩,使場景呈現一種超 現實的畫面狀態。
盧冠宏的繪畫創作,試圖鬆動原本的觀看機制,圖像的指向功能
變得模糊不清,進而提出對於你我所存在的現實社會中另一種 觀看方式的可能。圖像在不同的觀看經驗下產生的意義,以及 作品名稱中,文字與諧音造成的意涵抽換,這些多重的「誤讀」 (misreading)交疊下,使得盧冠宏的創作有別於傳統繪畫而產 生多元豐富的開放性。
黃立穎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以感實性(truthiness)的概念為主, 相對於真實性來說,感實性是透過直覺對於事物的感受,而有一 種遊走於虛實之間的狀態。運用奇石本身的造型特殊性,描繪虛
FreeS Art Space X ART FUTURE 2020 ART FUTURE art fair will be held by founder Richard CHANG at Fub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and San Want Hotel in Taipei from 17th-19th, Jan, 2020. This time, it’s expanded to a wider space to exhibiting more masterpiece for celebrating the 10th years after of YOUNG ART TAIPEI since 2009. Here have much more participating galleries showing art lovers the potential arts. FreeS Art Space is honored to be invited as an alternative space, joining 2020 ART FUTURE and bringing the works of three young artists LU Guan-Hong, HUANG Li-Ying and XAIO Qi-Heng.
構的自然景觀,從畫面圖像中,藉由文化脈絡下的觀看經驗而進 一步聯想到一段文明、歷史場景或是遙不可及的外星世界。
蕭其珩的創作多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以觀賞者的角度來描繪記
憶中的重要場景。如此次展出的〈奔馳在名為生活之路〉系列便
01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宣傳主視覺 61
02
04
03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2020.1.17—1.19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07 藝術未來 統計數字
Numbers of ART FUTURE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ed Artists
05
展出作品
Total Artwork
記錄時間 Record
02 展出照片 / 03 盧冠宏參展作品 / 04 黃立穎參展作品 / 05 蕭其珩參展作品 62
3位
12 件
2020
AVAT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01
視盟獲邀參加 2020「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 覽會」,將展出四位年輕藝術家張伯豪、徐夢涵、洪誼庭、江宜瑾的精選作品。
以金屬為主要創作媒材的張伯豪,作品中「去頭」形象的人物為藝術家一直以來嘗
試發展的創作語彙。藉由顛覆第一人稱視角,將我們看不見自己頭部的狀況,轉化 為第三視角的觀看――一個失去頭部卻仍站著的人,兩者間的轉換意味著不斷重疊
審視著自己,藉此來回辯證「我」與存在的關係,試圖在自我認同間尋覓框架外的 可能。
徐夢涵此次展出多件平面繪畫作品,藝術家將個人因身體疼痛而產生的細微情感變
化,轉為書寫紀錄般的繪畫形式。畫面中的肉身與物件,隱喻著生命歷程的遞嬗,
並細細體會其中的孤寂與憂傷,展現私密的身體與存在特質。整體富有詩意的創作, 寓意著人們衝撞生命的同時,也要接納其中的完美與不完美。
洪誼庭的作品除以絹印版畫製作外,經常有意的挪用生活中常見的印刷形式,諸如
月曆、金紙等,呈現藝術家對於世代文化的個人觀察,並引用其中的符號與象徵。 而作品畫面中的人物似是在演譯特定所指,以詼諧的手法解構日常約定成俗的事 物,卻又同時詮釋著某種秩序的建立,對著體制拋出一道道的提問。
經常以複合媒材表現生活周遭事物的江宜瑾,截取對人事物的個人體悟,使用現成
物或以翻製、手捏的陶塊與結構組合作品,藉由不穩定的支撐與危險的狀態,突顯 物體本身的存在與視覺上的張力。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生命經驗的連結與轉譯, 重新建構「感受」的存在並延伸、展現其形貌。
01 AVAT 視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宣傳主視覺
63
四位藝術家此次展出之作品,除了展現各自對 日常的細膩觀察外,亦隱約流露著個人生命經 驗與情感交織的綿密。透過對「身體」的換形 與變異,表現了因自我認同、創傷或是循規而
產生來自外部對肉身的設限,均在藝術創作與 展示的過程中,獲得了越渡固有機制的可能。
02
AVAT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WHAAAAAT'S aims to support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artists, promote their artworks and engage with arts community in Taiwan and beyond. The fair creates an occasion for art collectors and enthusiasts to explore a great variety of artwor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discover artists with great potential in a cozy environment. The inaugural fair, WHAAAAAT'S - STUDIO OPENING welcomed over 2,800 visitors over 3 days in January 2020, who interacted with 120+ artists in their uniquely curated studios. In addition,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guided tours, art talks and interactive media art to enrich their art experience.
03
AVAT is honored to be invited as an art institution, joining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and bringing the works of four young artists CHANG Po-Hao, HSU Meng-Han, HONG Yi-Ting and CHIANG Yi-Jin.
視
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2020.01.17 ――― 01.19 南港老爺行旅 1816 室
04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覽會 統計數字 Numbers of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ed Artists
展出作品
Total Artwork
總參觀人次 Total Visitors
記錄時間 Record
4位
16 件
2800 人次
2020
05 02「AVAT 視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展場一隅,徐夢涵提供 / 03-04「AVAT 視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展場一隅, 蔡秉儒攝影 / 05 張伯豪作品〈21g〉,蔡秉儒攝影 64
儲回大地的藝術
Arts of Coming Down to Earth
01
宣布「氣候緊急狀態」已不是一個選項。身為文
及物流業者祥輝運通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碳足跡調
帶 動 氣 候 行 動 議 題 來 獲 得 更 廣 泛 的 理 解。「 儲
呈 現 解 決 環 境 生 態 問 題 的 迫 切 性, 同 時 參 與 12
化 領 域 的 藝 術 家 及 藝 文 工 作 者, 我 們 必 須 積 極 回 大 地 藝 術 」 計 畫 由 藝 術 家 史 帝 芬. 維 列 - 波
特 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 發 起, 透 過
查,提供福利社 2019 年度碳排放量數據資料,
月 19 日的研討會及 12 月 20 日的工作坊活動。
三 個 階 段:(1) 估 算 2020 台 北 雙 年 展 的 生 態 足
研 討 會 中 闡 述 藝 文 機 構 的 環 境 承 諾, 並 分 享 如
文 機 構 邁 向 環 境 永 續 發 展 的 目 標 與 社 會 價 值。
現 現 今 文 化 行 動 者 所 意 識 到 氣 候 變 遷 的 議 題、
跡、(2) 復育行動、(3) 研討會暨工作坊,促進藝
本 提 案 的 第 三 階 段 由 竹 圍 工 作 室 協 力 推 動, 旨在提升台灣視覺藝術機構與延伸網絡的永
續 意 識 和 環 境 承 諾。 經 由 藝 文 機 構 和 藝 術 家 合 作 對 其 自 身 碳 足 跡 進 行 估 算、 展 開 環 境 行
動, 並 投 身 多 樣 物 種 團 結 計 畫, 透 過 藝 術 家、 行 動 者 以 及 教 育 工 作 來 修 復 地 方 生 態 系 統。
何 制 定 及 採 行 環 境 永 續 的 政 策。 透 過 對 談, 呈 因 應 方 式 及 責 任, 形 塑 國 際 思 考。 接 續 研 討 會 的 多 元 觀 點,12 月 20 日 的 工 作 坊 則 進 一 步 邀 集 國 內 各 類 型 藝 文 機 構 和 藝 術 工 作 者, 由 視 覺 藝 術 界 專 家 引 導 參 與 者 建 立 問 題 意 識, 發 表 對
於 自 身 碳 足 跡 的 思 慮, 再 搭 配 環 保 實 務 工 作
者, 給 予 在 地 務 實 的 減 碳 方 案, 並 分 享 如 何 透
過 社 群 連 結 的 力 量, 進 行 碳 補 給 和 復 育 行 動。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 以下簡稱福利社 ),受邀
氣 候 變 遷 的 挑 戰 是 全 世 界 都 應 正 視 的 危 機, 作
北當代藝術館、席時斌、陶亞倫、豪華朗機工、
期望藉由持續監測碳足跡的方式找出調整方
與另七個藝術機構、藝術家個人和團體,包含台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系
為 小 型 藝 術 空 間 代 表 的 參 與 者 之 一, 福 利 社 也
案, 及 與 補 助 單 位 爭 取 汰 換 舊 型 用 電 系 統, 01 儲回大地的藝術 研討會暨工作坊主視覺,竹圍工作室提供 65
以減少環境迫害。在活動最後,與其它藝文機
構共同發表並簽署集體宣言,體現藝文界力行 減排的意願,以及對環境永續的承諾。
Arts of Coming Down to Earth Declaring climate emergency is not an option. Climate action requires artists and the cultural sector to bring the issue forward for wider understanding. Arts of Coming Down to Earth, initiated by Stéphane Verlet-Bottéro - seeks to engage artistic institutions through three steps: (1)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Taipei Biennial 2020; (2) Regeneration actions; (3) Symposium and workshop.
02
Facilitated by Bamboo Curtain Studio, the third movement aims to raise sustainability awareness and commitments among visual art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s in Taiwan, by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evaluate their carbon footprint, transform their practices and restore local environments through artistic, activist and educational work. FreeS Art Space is pleased to be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to provide the carbon emission data of 2019 to reveal the urgency of the climate crisis. We were also invited to the symposium and workshop on December 19th and 20th. The symposium and workshop on December 19th and 20th congregates professionals and wider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concept, issues at hand, experts to find possible strategies/solutions, and artists to join institutional efforts.
03
On the first day, the Symposium introduced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s within arts organizations and how to adopt an 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 the help of case studies. It proposes to rethink and redesign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to models of radical sustainability that inspire experimentation and mutation across society and productive fields at large. The Workshop on the second day, moderated by professionals in visual arts, and practitioners of eco-action, invites culture workers and activists to witness the challenges at stake, brang to awareness the sector'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then suggest methods for emission reduction, community-based carbon capture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04
儲回大地的藝術 統計數字
Numbers of Arts of Coming Down to Earth
參與機構
Participated Groups
記錄時間 Record
8組 2020
05 02 儲回大地的藝術 宣言,竹圍工作室提供 / 03 2020.12.19 碳足跡調查報告工作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04 2020.12.20 專家工作坊討論,臺北市立美 術館提供 / 05 2020.12.20 共同發表宣言,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66
67
政策倡議
Policy Initiative
文創法納入權利保護流通利用規定諮詢會議 2020年01月15日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施行迄今已近十年,已無法因應現在與未來的需求,也未能符合業界期待,文化部邀請視 盟與相關藝文組織、學者對此提出意見,從基礎環境、IP開發、流通利用、資金挹注及租稅優惠等構面全面性地思 考文創法的未來性。
因應 COVID-19 疫情,視盟相關作為 2020年 —
01 視盟常務監事何孟娟接受公視採訪,談
論藝文工作受疫情衝擊情況 / 02 視盟理事 長吳尚邕代表出席團體討論會,針對疫情 01
02
【全華網詐欺案準備庭開庭,新銳藝術家嚴正駁斥全華網】記者會 2020年08月05日
8月5日上午9:30為「全球華人藝術網」詐欺案第4次開庭,當天
有超過30餘名受害新銳藝術家收到通知參與開庭。 「臺北市藝 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特別於當天上午9:00舉辦記者會,嚴正駁斥
全華網負責人林株楠聲稱「未曾對藝術家施用詐術」之說法,呼 籲全華網應即時認罪,視盟常務理事陳文祥也代表出席聲援,盼 能盡快迎來勝訴消息,以保障眾多藝術家著作之權利。
68
衝擊共同討論產業需求
文化部嚴正譴責全華網不法作為 涉嫌侵權合約應屬無效 將協助藝術家透過司法對抗不義 2020年09月24日
「全球華人藝術網」 ,涉嫌利用文化部名義詐欺藝術家取得著 作授權案,文化部召開聲明記者會,邀請受害藝術家、義務律師
團代表、藝文公協會、視盟及國藝會代表等共同出席,宣告將由 文化部委請律師協助藝術家提出民事集體訴訟。另由新銳藝術 家陳瑞鴻及前輩藝術家劉國松、吳炫三、杜忠誥等人訴說受害
情形,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蔡坤霖說明協助爭
取權益過程,公益律師團的林信和律師事務所律師林信和提供 本案法律見解。
視盟聯合倡議「你的著作不是你的著作?政府機關 vs 藝文創作者」記者會
2020年12月02日
視盟參與紀錄片工會與蘇巧慧委員共同主辦之「你的著作不是
你的著作?政府機關 vs 藝文創作者」記者會。理事長吳尚邕於
記者會上表示, 「主辦方應該要在簡章合約明定參賽作品版權, 或是著作權相關使用範圍和方式、期限,不是永久的、無條件的 使用,甚至可以轉讓,對創作者權益沒保障。」共同提出三大訴
求,一、著作權要有條件授權,二、著作人格權要創作者保留, 三、使用範圍與期限要訂定合理範圍,呼籲公部門全面檢討,同 時邀請各領域藝文創作者持續為自己應享有的權益團結發聲。
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 2020年12月13日
視盟與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法學會,於台北國際藝 術村幽竹廳共同舉辦「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 。文化部法規
會、綜合規劃司、藝術發展司、秘書處採購科,及臺北市文化局藝術發展科皆有
同仁代表出席與會,聆聽藝文界的心聲,現場共匯聚了上百位來自藝文界及法
律界關心此議題的朋友,為守護創作者權益共同發聲。三個主辦單位也個別針 對此議題提出正式聲明稿,希望透過本次論壇喚起外界對本議題的重視。
69
2020年03月04日
因應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藝文產業 視盟調查結果及藝文紓困建議
針對本次 2019 新冠狀病毒疫情,視盟就文化部提出
比例的實際幫助其實相當有限。因而期望在「藝文
線上調查、公開蒐集視覺藝術工作者之疫情衝擊,
薪資與相關因延期而衍生的支出。
之「藝文紓困」相關措施,召開相關會議,並透過
將彙整視覺藝術界工作者相關需求、意見,向文化
紓困補助」上能有更大彈性,彌補可能增加的人員
部提出建議。
另外,因視覺藝術展演空間多數為免費入場性質,
在視盟的疫情衝擊調查中,以有辦理「國際交流、
興抵用卷對視覺藝術產業起不了作用,建議「或許
駐村計畫」的團隊、空間受到疫情影響最大,「一
取消就是三個月,人事、房租、勞健保都是問題」、 「下半年的東南亞駐村交流也不一定能把我們國人
送出去」,現在已經開始擔心紓困補助會如何核定、 能不能被核准,也擔憂「藝術家行程取消或延期導
也有許多藝術工作者擔心「振興措施」中提出之振 可以以補貼宣傳費用的方式來支持」。
視盟對此召開討論會議,建議文化部應研擬更符合 視覺藝術產業及工作者所需之補助/紓困方案:
致結案困難」,更煩惱若疫情持續發酵,後續的損
一、「受疫情影響之獨立藝文工作者、藝文團體或
工作者的意見則佔最多回覆,包含「原訂國外交流 /
導致勞工放無薪假情況頻傳,2 月 26 日勞動部對此
失將難以估計;而來自個人藝術創作者、自由藝文 駐村計畫取消,損失機票、飯店訂金及展覽機會,
後續計畫全數觀望中」、「因疫情提高出入境限制, 導致機票成本提高」、「攝影工作不是取消就是延 期,導致沒有收入」,也有許多藝文課程因疫情關 係取消、延期,造成材料、場租成本增加,「原本
機構單位,可提出證明申請補貼」:因疫情影響而
編列預算補貼無薪假勞工薪水,呼籲文化部針對視
覺藝術工作者提出簡易的認定機制,讓受疫情影響
而有收入損失的藝文工作者,能透過提出展覽取消、 駐村取消等文件申請補貼紓困。
安排的人事也因而調動,導致人事成本增加」。
二、「針對已獲補之申請,如受疫情影響延期、取
20 日文化部提出之藝文紓困四大方向,「對於視覺
疫情而取消之藝文活動,因而對個人或團隊增加的
藝術類、對於自由工作者是否有實質幫助」是普遍 處於非典勞動情況的藝術工作者的擔憂,高度關切
消活動,提出一定之增補比例進行補貼」:對於因
成本及營運支出,提出一定之增補比例來進行補貼。
自身職業是否能被納入、並能獲得保障。其中,針
三、「針對已獲文化部、文化局與國藝會等補助的
文工作者最擔心的是其貸款的條件是否會將藝文自
多數申請文化部、文化局與國藝會補助之非營利單
對藝文紓困辦法中的「貸款利息補貼」,多數的藝 由工作者拒於門外;而「由文策院另研提紓困優惠
貸款及利息補貼」方案,也引起「文策院是否真的 能協助視覺藝術類」的疑慮,盼其施行對象及辦法
能納入視覺藝術類多數工作者,包含自由接案、未 有立案登記之團隊及個人。
在「行政調控」中,「提早進行經常性補助之撥款
藝文工作者、團體及機構,從寬補助、從寬核銷」: 位與機構,因疫情影響導致藝文展演活動延期、取
消,來館人數大幅減少,直接影響執行成效以及後 續相關評鑑。呼籲文化部針對因疫情而影響補助案
運作者,從寬補助(不因延期或取消扣除補助款)、 從寬核銷(以領據核銷),減輕繁瑣的作業程序也 實際達成紓困之目的。
作業,及提高第一期撥付比率」以及「簡化評鑑作
四、「擴大美術館、博物館典藏預算」:對於文化
因疫情影響,展覽活動若因此延期,人事成本的增
產業納入經濟部振興抵用卷之適用範圍,而視覺藝
業」方案獲得多數肯定,但仍有藝術行政人員表示
加將成為營運的負擔,提早撥款與提高第一期撥款
70
部日前發布藝文紓困辦法中,表示行政院已將藝文 術展演場館多為免費入場性質,實質可幫助到的範
圍,而視覺藝術展演場館多為免費入場性質,實質 可幫助到的範圍相當有限。為具體落實擴大支持藝
文產業之目標,建議透過提高美術館、博物館之典
2020年07月07日
藏預算,藉此提高作品藏購比例、提高視覺藝術消 費,實質增加產業(如藝術家和畫廊)收入。
針對藝文補助基金不足與補助結構問題 視盟五點呼籲國藝會應正視藝術生態發展需求並改善
為了呼應「守護藝文創作自由、完善支持體系」的
後端展演發表皆仰賴多元跨域資源的投入,計畫規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將邀請國
涵蓋影視、表演、科技、空間等多元領域的參與及
國家文化施政綱領,推動台灣藝文環境的良善發展, 內相關領域藝文團體、專家學者、媒體以及民意代 表,針對藝文補助基金長期不足、補助結構失衡現 象以及補助機制檢討修訂等重大議題展開討論與建
言,期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正視
模早已超越個人、獨立、小型之傳統視覺藝術製作, 協作。新的創作形式及製作方法亟需新的補助策略 予以積極扶植,目前實施的補助作業及分類方法已 不敷需求。
藝術生態實際發展需求並提出相對應的修正。作為
建議視覺藝術的補助類別至少應包含以下六大類:
創造資源。
研究與出版、品牌與加值(旗艦計劃)及其他無法
台灣最為重要的文化藝術補助單位,應合理分配、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於《藝術家》542 期(2020 年 7
月號)發表《國藝會不打掉也可以重練的武功》文
中,針對國藝會獎補助基金不足、分類不符現況發 展等問題提出批評,引起藝文圈高度關注。
針對視覺藝術生態發展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跨域特
質,國藝會補助機制應考量視覺藝術創作媒材的多
樣性發展,擬定合理的補助類別及項目,提升研究、 評論、策畫、製作及管理的專業增能,扶植規模不
等的空間組織得以永續營運,拓展並深化視覺藝術 創作展演與專業人才的國際交流及網絡鏈結,打造
健全活絡的生態產業鏈,支持具潛力的旗艦性計畫。 因應議題的急迫性,視盟經初步諮議提出五點,呼 籲文化部、國藝會深入了解藝文生態環境現況、洞
悉發展困難與問題,正視申請者之迫切需求,改善 不符合生態發展、規劃欠周的補助政策。 一、通盤檢討不合時宜之補助項目分類
以裝置、影像和科技藝術為例,其前端創作生產與
創作與展覽、展示與技術、教育推廣與溝通詮釋、 歸類或新發展之計畫。
二、洞悉產業動態發展趨勢,擴大視覺藝術補助向 度,導正補助結構長期失衡與傾斜現象
視覺藝術創作早已走出個人模式,產業發展更見複 合媒介、多工協作、創新創價整合的趨勢,無論是 製作、排練、倉儲、運輸、展演或行銷,每個環節
都需團隊參與執行,分工之複雜化與細緻化發展, 多年來已帶動許多新興行業,媒合眾多跨領域的創 新展演製作。
然而,國藝會執行多年的分類方式,將「視覺藝術」 限縮於單一類別的補助,已難回應當下生態的多樣
性發展,更嚴重影響補助結構的合理規劃,不利於 生態的健全發展。除此,「重個人、輕團隊」的補
助設計,造成補助結構失衡且金額偏低的現象。國 藝會應正視結構性的問題,修正不合時宜的規章辦
法,例如:補助費用的核定應考量複合多工的創製 過程,調升或取消現行補助上限 48 萬之規定、修訂 創作補助申請為每期辦理,並鼓勵大型製作的進階
71
發展,以激勵視覺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展演規劃。
還能兼顧創作、專業與產業的綜合效益。讓具高度
三、應以健全視覺藝術生態結構為視點,擴大支持
力的計畫,採用補助與投融資結合的方式,以提高
根據國藝會現行的補助辦法,並沒有排除畫廊的申
請資格,但在審查過程中特意提示非營利空間為優 先。然而,無論是在替代空間還是商業畫廊,創作
要付出的成本與心力不會有差異,補助標的是創作
者或創作計畫,以展出機構區別獲補優先順序,意 味對某項機制的鼓勵,對另一種機制的遏抑。營利
與非營利機構,為完整視覺藝術生態中的不同面向, 國藝會作為一個「以營造有利文化藝術工作之展演 環境」為宗旨的機構,更應正視並矯正此一現象。
四、建立視覺藝術獎補助與投融資共軌機制,完善 產業資金動能
視覺藝術的補助金額長期以來嚴重偏低,不僅限縮 申請計畫的規模和格局,也造成補助效益始終難以
彰顯。為解決此一問題,同時兼顧視覺藝術的產業
特性,建議建立「獎補助」與「投融資」共構的機制,
讓現行的兩條平行制度,也有互為協作支援的系統, 不僅可以降低補助方與申請方的行政成本和時間,
藝術性、或創新性、或實驗性,並具有市場發展潛
資金挹注比例。讓營運類和大型計畫可以獲得充裕 資金,又不會排擠其他中小型計畫的經費預算。
五、補足國藝會基金缺口,依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條 例增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於民國 83 年 10
月 17 日公布,自公布日施行迄今逾 26 年,基金總 額仍有 40 億的鉅額缺口。此茲事體大,嚴重影響補
助類別的廣度與多樣性,以及藝文生態發展的未來 性。在有限的資源下極可能讓台灣藝術裹足侷限甚
至倒退,更可能導致國際競爭力缺乏經濟後盾,喪 失能見度。
對此,我們呼籲文化部和國藝會,應更深入理解環 境特性,避免將其簡化為單一領域或類別,侷限了 補助規模與結構,應以更具前瞻性的思維引領生態
發展。根據需求與變化,通盤檢討與提升補助經費 的規畫,朝友善且支持整體藝文產業生態發展的方 向邁進。
視盟針對國藝會「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回應聲明 2020年09月02日
視盟於今年 7 月 7 日針對國藝會藝文補助政策與施
也同意現行補助有不足之處,認為「如何增加專案
時宜之補助項目分類」、「洞悉產業動態發展趨勢,
是接下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包含「獎補助與投融資
行,向國藝會提出鄭重呼籲,包含「通盤檢討不合
擴大視覺藝術補助向度,導正補助結構長期失衡與
傾斜現象」、「應以健全視覺藝術生態結構為視點, 擴大支持」、「建立視覺藝術獎補助與投融資共軌
機制,完善產業資金動能」及「補足國藝會基金缺 口,依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條例增修」等五點內容。
對此,國藝會也邀請視盟、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 工會及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於 7 月 29 日與會討論。
會議中,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女士一再強調,國藝 會一直以來的積極目標就是「擴大資源的基盤」,
72
補足常態的不足,使補助機制更前瞻、更具整合性」 共軌機制」都可以在未來持續討論,而對於視覺藝
術團體一再強調的「補助項目分類需進行全面檢討」 需求,亦於會議中達成共識,將徵詢多方意見,進 行充分討論以利後續修正。
近一個月來,國藝會在進行組織營運空間訪視時, 另附帶了一份「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
(稿)」供營運空間與評審委員共同參考,包含在 8 月 13 日福利社訪視會議時視盟理事長與秘書處也
接收了此份說明(請見下方附表提供)。會議中,
國藝會獎助組藍恭旭總監主要針對九月初國藝會董
機構,針對表演藝術領域三類別以及視覺、文學等
利單位須充分說明」條文,刪除單位舉例部分;並
並重之扶植原則,而產業發展除側重前端創作展演
事會上可以先做反應的事項進行說明,包含針對「營
修訂視覺藝術類大型創作的資格限制,刪除「國際 展出之機會」部分,同時刪除「創作期程至多延長 一年」的限制。視盟肯定國藝會因應董事會議時程
所作的初步修訂,然部分權宜修訂,不但無法回應 視覺藝術團體心聲,恐有誤導國藝會補助理念、原 則之虞。因此,視盟再次呼籲國藝會正視先前視覺 藝術團體提出問題,面對藝術生態發展需求,正式 召開擴大諮詢會議,針對補助政策、制度、策略以 及實施方法提出完整回應。
以下先針對國藝會目前初步建議修訂內容,回應如 下。
一、正視、改善藝術生態發展需求,修正、增設視 覺藝術補助類別,具體回應視盟五點呼籲
視覺藝術生態發展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跨域特質早
已超越「視覺藝術類補助」單向類別所能統攝,應 被視為如表演藝術般的總體領域,視盟重申研議並 修正視覺藝術補助類別乃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國 藝會應慎重研議及回應視盟所提出之「通盤檢討不
合時宜之補助項目分類」、「洞悉產業動態發展趨 勢,擴大視覺藝術補助向度,導正補助結構長期失
類別皆採支持非營利活動以及推動產業發展之雙軌
發表之外,亦與後端市場反應或票房收益關聯密切。 因此就鼓勵視覺藝術產業的多元發展而言,無論是 在商業空間展出或與非營利機構合作的計畫,皆應 是補助支持的對象。呼籲國藝會應確實參考藝文各 界的反應內容,檢視並修正不符產業需求的相關條
文。補助考量應回歸計劃本身,勿以申請單位屬性 作為判斷基準,抑斥營利單位的相關申請資格,而 造成藝術生態發展的偏頗缺憾。
三、舉辦公聽會,公開徵詢各界意見,充分討論, 凝聚藝文生態共識
近一個月以來,國藝會藉組織空間營運訪視之機會, 附帶「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
說明,邀請營運單位及評審委員共同討論,視盟肯 定國藝會透過權宜諮詢廣納各方意見之行動,然而 上述機動諮詢缺乏公眾參與及具體記錄,未能有效 進行討論交流。視盟因此再次呼籲國藝會須召開公
聽會,落實資訊公開及公眾參與,廣泛聽取藝文界 各方意見,針對視覺藝術界領域的期待和提問,進 行充分研議及修訂,並說明國藝會的回應和具體作 法,確實改善現行制度之相關問題。
衡與傾斜現象」、「應以健全視覺藝術生態結構為 視點,擴大支持」、「建立視覺藝術獎補助與投融
資共軌機制,完善產業資金動能」及「補足國藝會 基金缺口,依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條例增修」等五點 內容,盡速研議修正補助基準。
二、國藝會建議修訂補助基準條文第玖條第三點, 不符補助機制之初衷,未有助益,反增阻礙
根據「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
內容所示,國藝會擬針對現行條文第玖條第三點, 「營利單位(公司、畫廊、出版社等)申請時必須
充分說明計畫的非營利性」,建議修訂為「營利單 位申請時必須充分說明計畫的非營利性」,刪除原 有條文中「公司、畫廊、出版社等」字眼。
對此,視盟再次重申,國藝會作為國家最重要「以 營造有利文化藝術工作之展演環境」為宗旨的政策
73
國藝會「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 類別
建議修訂條文
現行條文
P8
三、營利單位申請時必須充分說明計畫
三、營利單位(公司、畫廊、出版社等)申
基準本文 視覺藝術 類 (P17)
玖、相關規定 的非營利性。 一 . 創作項目 申請方式
一 . 大型創作
2. 資格限制:
(3) 詳述預期對於生態之影響力。
3. 創作期程:計畫期程不得低於 6 個月, 原則上以一年為期。 視覺藝術 類 (P17)
一 . 創作項目 申請方式
1. 創作期程:計畫期程不得低 6 個月, 原則上以一年為期。 補助及相關事宜 (二)一般創作
2. 補助經費:創作費至多 48 萬元。
玖、相關規定
請時必須充分說明計畫的非營利性。 一、創作項目 申請方式
(一)大型創作 2. 資格限制:
(3) 詳述預期對於生態之影響力與國際展出之 機會。
3. 創作期程:計畫期程一年(不得低於 6 個 月),計畫因故延期,至多以延長一年為原 則。
一 . 創作項目 申請方式
1. 創作期程:計畫期程不得低 6 個月,原則 上以一年為期。 補助及相關事宜 (二)一般創作
2. 補助經費:創作費至多 48 萬元。
【聲援創作與展覽的多元呈現和免於以「公益」為名的政治審查】—視盟聲明 2020年10月23日
對於北美館展出之梅丁衍作品《哀敦砥 (identity)》
處,暗示著行政機關可以透過懲處美術館的方式對
於捍衛藝術自由及維護藝術工作者權益的立場,提
正視藝術創作自由,不應以公權力干預藝術展演、
之爭議,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 簡稱視盟 ) 基
出以下三點回應,表達對於臺北市議員游淑慧、羅 智強及臺北市長柯文哲之嚴正譴責:
第一,作為地方行政機關首長及民意代表,應保障 藝術創作者表達與展覽的權利,捍衛創作自由,而 非在不清楚該作品創作意義與脈絡的情況下,基於 指稱的煽動仇外情緒的輿論壓力下,箝制創作及表 現自由,藝術並非為政治服務。
第二,柯市長表示將根據藝術作品對美術館進行懲 74
藝術作品進行審查,對此,視盟呼籲柯文哲市長應 打壓藝術工作者。
第三,視盟全力支持北美館之回應聲明,聲援創作
與展覽的多元呈現,免於以「公益」為名的政治審 查,在此要求臺北市長柯文哲明確承諾將不會因政 治理由懲處美術館,也不會以其他類似審查等方式 侵害藝術自由。
2020年12月13日
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聲明稿
【以保障藝文創作為原則,合理共享著作權】
近來,台灣藝文產業的著作權爭議、資歷造假、剽
竊風波頻傳,若仔細檢視現行法規,可以發現政府 其實是有明訂要保障藝文創作者及其著作財產權。
包括《著作權法》第 10 條,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 有著作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 5 條,中央主
管機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之工作權、智慧財產權及 福利,應訂定具體辦法予以保障;《文化藝術採購
辦法》第 17 條,機關辦理藝文採購,廠商履約結果 涉及履約標的所產出之著作權者,機關依案件之需
要,應於契約內就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訂定 合理必要之約定。
然而,當中卻不乏公部門,以及得標的藝文策展單 位帶頭違反了相關法規的精神。漠視藝文創作者的 原創著作權,做出錯誤示範。接連發生「基隆原住
民文化會館盜用原住民藝術家畫作」、「全球華人
保障藝文創作者。也呼籲相關藝文策展單位,正視 創作者的權益,遵從保護原創之精神,共同守護藝 文創作者的權益。
【保護台灣藝文生態發展,針對欺瞞造假,建立管 制辦法】
公部門和大型活動策展公司掌握台灣藝文產業的豐
厚資源,然而,在活動風光舉辦的背後爆發的抄襲、 剽 竊、 冒 用 等 行 為, 如「 台 灣 設 計 展 新 竹 獸 設 計 案」、「2020 北美館策展遴選案爭議」、「中山創
意基地 URS21、MVRDV、垂直村落資歷造假」、「高
雄駁二泳池天台爆抄襲」、「藝術家王建揚爆抄襲 英國設計師」、「藝術銀行收藏涉抄襲」等,引來
國外單位對台發出嚴正聲明,成為國際醜聞,不僅 傷害國家形象,也對台灣的文化藝術生態發展造成 莫大傷害。
藝術網詐騙案」、「馬世芳被要求放棄 Alian 原住民
官辦藝文採購案件,對於欺瞞造假之情事,應建立
文保障,卻仍未全面落實。甚至,創作者經常迫於
如查有不實,應建立相關罰則,例如於一定期限內
族廣播電台著作人格權」等事件,顯現即便是有明 接受公部門於合約當中要求「放棄著作人格權」之
不合理待遇,基於保障藝文創作之原則,公部門與 創作者應該以合理分享著作權為原則,而非採用不 利於創作者的方式,獨佔其著作權。
合理的管制辦法,而非漠視其行為,變相助長風氣。 不得投標官辦採購案件,若有第三方受害者,政府 機關也應提供相關法律協助,為相關受害者爭取權
益。錯誤示範也應成為倫理教育之案例,加強業界 與校園的宣導,成為職場教育訓練的一環。
過去在台灣經濟發展同時,許多觀念未被社會給正
我們希望透過本次論壇喚起外界對本議題的重視,
而忽視對於想法、思考的尊重,從學院到業界沒有
創著作權的共犯結構,也呼籲相關文化活動的既得
視,智慧財產觀念正是一例。若一昧追求經濟發展 倫理思考和文化產權概念,創新能量就無法向下扎
根,人才勢必流失更嚴重,所有政府推動經濟創新 轉型,必成為泡沫幻影。
別讓公部門、官辦的藝文活動繼續成為壓榨台灣原 利益者,應以打造健全的藝文生態為共好的目標, 別再因剽竊、抄襲行為,傷害台灣的文化競爭力。
在此公開呼籲政府機關應全面檢討藝文合約的問
題,以「合理共享」為原則,並建立公開申訴機制,
75
財務報告 Financial
項目
1. 自政府單位爭取之收入
109年度收入決算金額
決算總額比例(%)
6,784,000
28.46%
15,000,000
62.92%
0
0.00%
1,233,675
5.17%
209,220
0.88%
216,904
0.91%
392,749
1.65%
2,709
0.01%
23,839,257
100.00 %
Income from the Public Sector
(1) 補助收入
Funded Project Income
(2) 委辦營運/計畫收入(DAC) Commissioned Project Income
2. 自民間爭取之收入
Income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1) 業務收入
External Business Income
(2) 捐贈收入
Sponsorship Income
(3) 會費收入
Membership Revenue
3. 其他收入
Other Income
(1) 應稅收入
Taxable Income
(2) 其他收入
Miscellaneous Income
(3) 利息收入 Interest Income
收入總額合計 Total Income
*應稅、其他收入包含:作品、出版品、廣告販售與器材租借等。
76
項目
1. 人事支出
(1) 視盟人事支出(AVAT) (2) 委辦管所人事支出(DAC) DAC Personnel Expenses
2,632,470
11.86%
4,423,874
19.93%
770,729
3.47%
1,792,100
8.07%
2,969,625
13.38%
9,609,380
43.29%
22,198,178
100.00 %
收入總額合計 23,839,257
本期餘絀 1,641,076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1) 行政支出(AVAT)
AVAT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2) 委辦管所行政支出(DAC) DAC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3. 業務支出
決算總額比例(%)
Personnel Expenses
AVAT Personnel Expenses
2. 行政支出
109年度支出決算金額
Business Expenses
(1) 業務支出(AVAT)
AVAT Business Expenses
(2) 委辦管所業務支出(DAC) DAC Business Expenses
支出總額合計 Total Expenses
109 年度收支餘絀
SURPLUS FOR THE YEAR
−支出總額合計 22,198,178
77
特別感謝 財團法人福修文化藝術基金會 張晴文老師、蕭麗虹老師、譚精忠先生 視盟顧問
吳介祥、胡朝聖、陳擎耀、蕭麗虹、駱麗真 友好夥伴
STUPIN 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竹圍工作室、何仲昌、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法學會、 非常廟藝文空間、悍圖社、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合作贊助
ART PRESS、Boven 雜誌圖書館、RETRO 印刷 JAM、交朋友精釀 非池中藝術網、爐鍋咖啡、典藏藝術家庭、眠豆腐 山茶花騎士
王台英、朱宜虹、李梅、李彥良、余彥良、洪輝堅、 徐佩勝、陳錫文、陳添順、張增偉、胡朝聖、胡永芬、莊普、 孫玉霞、張巍懷、廖修平、蕭麗虹、劉沁垣、駱魏鳳鸞、譚精忠
感謝所有幫助過視盟的人們 編輯:第十二屆視盟秘書處 英文翻譯:凃亭羽、石楚芸 美術設計:黃湲婷
電話 Tel | +886-2-2585-7600
傳真 Fax | +886-2-2585-7679
E-mail | avat.art.tw@gmail.com
官網 Web | avat-art.org
地址 Address | 104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B1, No.82, Sec.3, Xinsheng N. 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 Taiwan 捐款帳戶 Donation Account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元大銀行 圓山分行 (806) 00108267323213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