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 26 期

Page 1

26

awaken to Compassion and Wisdom on the journey of life

2013年 5 - 8月

洗涤心灵尘垢 点燃智慧明灯

学会感恩 感恩缘自于对生活的接纳爱和希望 饱含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认同尊重和友谊

划算与不划算

——谈如何看待学佛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Paying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 Through Sand Art

The Lessons of Gratitude

Why We Should Be Grateful to the Triple Gem, All Sentient Beings, Mother Earth and Our Kind Parents

Meditation Makes you Kinder, say Scientists

august 2013

26

5 – 8月 | may – aug

免费赠送

awaken • may -

卫塞

2013

Making the Choice to Be Grateful

ak Ves light h 点 Hig

FREE DISTRIBUTION

How the Venerable Master Xu Yun Repaid his Parents’ Kindness


ak Ves light h Hig 亮 点

卫塞


留了一个星期,这次旅程丰富了我身心修持的体验。

我去的时候是刚刚结束的丰收季节,在大片的稻田里, 看见的农夫们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及多年在田地里辛勤 工作的疲惫身影。 大多数的农户都穿着朴素,他们的生活似乎不很宽裕, 我们就不能够享有这份维持生命的食粮

近,我拜访了佛陀诞生地尼泊尔的蓝 尼,并在当地逗

如果没有农夫们在田间默默的耕耘与辛勤的付出

心 存 感

想必在社会中不是备受重视或被仰慕的一群。 那天,我在前往用餐地点的途中,从巴士上眺望着辽 阔的稻田,顿时感悟我们每天所食用的米饭是那么的得来不 易。我们每天所享用的每一粒米饭,都是天下农夫们通过辛 苦劳作与汗水换来的成果。 中国有句名言“天下以农为本”。米饭虽然是我们生活 的基本食粮,但是却那么轻易的被我们忽略。如果没有农夫 们在田间默默的耕耘与辛勤的付出,我们就不能够享有这份 维持生命的食粮。 此刻,我从内心中深刻感悟到我们人类彼此的关系是 那么的息息相关,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在此,我以满怀 的感恩之心深深地祝福十方世界的每一位农夫,合家安康快 乐、如意吉祥,也祝愿他们具足一切幸福及幸福之因。 最后,我也借此良机祝愿所有的信众与家人们,禅悦法 喜地度过一个充满祝福与感恩的卫塞节。

(照片提供:广声大和尚在尼泊尔访问期间拍摄)

1


awaken

栏目

MICA(P) 153/12/2012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Founder / Managing Director 广声大和尚 Ven Sik Kwang Sheng

普觉执行主编 Pujue Executive Editor 传雄法师 Ven Sik Chuan Xiong 普觉义务编辑 Pujue Volunteer Editor 罗禅珠 Loh Siang Choo 沈玉兰 Sim Geok Lan 普觉特约撰稿 Pujue Contributors 普勤 / 常嗣 / 吴美兰 / 蓝郁

AWAKEN 执行主编 AWAKEN Executive Editor 程慧琳 Esther Thien

AWAKEN 特约撰稿 AWAKEN Contributors Thanissaro Bhikkhu Ven Thubten Chodron Poh Yong Hui / Beeli Susan Kaiser Greenland Susan M. Griffith-Jones Wei K.Yong / Janice Goh

卷首语 01 心存感恩 | 广声大和尚

意解人生 04 洗涤心灵尘垢

点燃智慧明灯 | 罗禅珠 05 感谢《普觉》杂志 为我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 许波 06 学会感恩 | 圆缘 08 划算与不划算 ——谈如何看待学佛 | 刘先和 10 点点萤火照亮人心 | 罗禅珠

Fabulous Printers Pte Ltd Blk 16 Kallang Place #01-35 Kallang Bahru Industrial Estate Singapore 339156 Tel: 65 6544 0200 Fax: 65 6544 1371 出版 Publisher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Awaken Publishing and Design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Tel: 6849 5341 / 342 Fax: 6452 8332 e-mail: pujue@kmspks.org / awaken@kmspks.org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Tel: 6849 5300

COPYRIGHTS & REPRINTS: All material printed in Awaken普觉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ll rights reserved. No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in part or in whole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 may be requested through Awaken Publishing & Design. Tel: (65) 6849 5342. Email: awaken@kmspks.org and pujue@kmspks.org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r implied in Awaken普觉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views of the publisher. Although every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the publisher, editors, employees and agents of Awaken 普觉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actions taken based on the views expressed or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publication.

23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 周广玲 24 闲话名利 | 禅悦

琉璃之光 28 适量进食有益养生 | 许波 29 茶香伴夏 | 张宏宇

狮城奋讯

12

30 泰国摩诃朱拉隆功

兰若轩 13 忍让的美德 | 远尘 14 莲花 | 常嗣

宽容 | 董良 不念旧恶 | 陈浦燕

斯里兰卡克拉尼亚 两所大学受邀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14

31

菩提清韵 16 小善与大善 | 刁梦洲 18 生命是一条

Awaken普觉 is own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3 times per year by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22 邂逅观音 | 沈玉兰

26 解读中观——四生门 | 常归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s

印刷 Printer

竹林夜话

磐陀钟磬

12 爱情的窗户 | 张世普

高涌媚 Ada Koh / 周利珍 LiZhen 财务经理 Finance Manager 林丽珠 Lim Li Choo

08

生生不已的河流 | 张春玉 19 生活中的禅理 | 东篱 20 一生只绚丽一次 | 蓝郁 21 老井情深 | 吴美兰

31 新加坡佛学院与多层停车场奠基仪式

新加坡佛学院首届英语演讲比赛

32 广兴法师来我院演讲

华侨大学张云江博士 《般若学研究三题》专题讲座

苦乐的人生,是一种真; 慈爱的生活,是一种善; 绽放的生命,是一种美。 真善美的交织,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幸福祥和的生命。 Gratitude helps us to return to our natural state of joyfulness. It makes us whole and creates happiness. It is the antidote to bitterness and resentment. It opens our hearts and produces kindness and generosity. In turn, we attract more positive things to us and enjoy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ISSN: 1793-298X Published with 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Printed in Singapore on eco-friendly paper

KMSPKS and Awaken Publishing goes social! Like Awaken Publishing page • Download iDharmaBook and Dharma2U app for iPad, iPhone & Android phones & tablets Like facebook.com/kmspks


今年是佛历2557年,本山卫塞 节的庆典活动是传灯祈福与朝山礼 拜。佛法犹如明灯,能破世间无明 之暗。《大智度论》说:“为令法 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 如灯燃余灯”。因此,传灯就是传 法的象征,意在令佛陀的教法展转

道、涅槃的节日。卫塞是巴利文的译音,意思是

照世界,六道众生都能感受到佛陀真理的启示,破除烦 恼、黑暗,证悟光明、清净的佛性境界。据“世界佛教 联合会”规定每年公历五月的第一个月圆日,来庆祝卫 塞节,缅怀佛陀的恩德与智慧,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 世界佛陀日”。 相传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唯 我独尊的“我”,并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导所有的 人都要头顶上天,脚踏实地,尊重自己灵性的开示, 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 为之沐浴。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因此以浴佛等方式来 纪念佛陀的诞辰。这一天,各地佛教信徒云集寺院, 参加浴佛法会。佛殿上,供奉着太子像,四众弟子顺 序用小勺盛满香汤浴灌太子圣像。浴佛的意义,在于 洗涤世人心灵尘垢,荡除贪嗔痴慢、去妄离执;让身 心清净,自性的真如圆融得以显发。浴佛时,通常会 唱诵《浴佛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 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通过浴佛 的仪式,是要我们认识到今日学佛应该效法佛陀的大 慈大悲、济世救民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推动正能量, 断恶向善、社会安乐、世界光明。

4

在声声佛号声中五体投地庄严跪拜祈求世界和平表达个人祝福与忏悔

月圆日,即象征佛陀德智圆满、福慧具足,真理之光遍

洗涤心灵尘垢 点燃智慧明灯

塞节,是佛教徒纪念和庆祝释迦牟尼佛诞生、成

相传,生生不息。《维摩经》中也 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 明,明终不尽”,末法时代,众生 根性愚钝,福薄慧浅,终日在贪嗔 痴三毒中难得片刻安 。唯有佛光 普照,才能照破迷惑颠倒的我执, 开发我们的智慧。在这灯灯相传、 光光互照之中,使慈悲无疆的大爱 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佛法的甘 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田。 普觉禅寺“三步一拜”的朝山 活动已经举办了20多年,每年卫塞 节前夕酉时,信众们就会在声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号声 中,五体投地三步一拜,旨在祈求 自我忏悔、净化心灵、国泰民安。 这个艰苦的跪行祈祷仪式因步步礼 佛,使我们心地渐得柔软调顺,不 仅增长了我们的大悲心、大愿心、 忏悔心,而且又消除了我们的刚强 心、高傲心、无惭愧心。许多信众 年年如是随喜功德,风雨无阻,在 朝山的盛会中,真正体会到了这份 佛法的慈悲、殊胜的法喜、学佛的 感动与无尽的感恩。


文弄墨”,随便记录下我日常生活中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想。1995年9月4日, 我的处女作在家乡的《京山报》上发表 了,从此我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近20 年来,我攻克了一 家家报刊,究 竟有多少 文字变成 了铅字 连我自 不清。 几 个 月 以前,一 个很要好的 自由撰稿人朋友 送给我一组佛教刊物的投稿邮箱。尽管我 对佛教谈不上真正的信仰,但佛教的一些 理念我从内心里是认同的。我在网上查看 了一些佛教刊物的征稿启事,发现并不是 每家都刊登那些深奥的佛教理论文章,一 些与佛教有关的人生感悟、山水游记及一 些养生类文章也可以采用。因此,我从这 几个方面入手,撰写及编写了几篇文章, 通过朋友提供的邮箱发了出去。每过一段 时间,我再发一到二篇出去。 时间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尽管 其它类型的文章不断在发表,不断有稿费 和样刊寄来,但佛教刊物却一点动静也没 有,所有的投稿都如石沉大海,我感觉很 奇怪,也很苦恼,凭我的文字功底,不应 该是这样啊,是不是新进入一个领域投 稿,编辑一时还难以接受我呢?做了这么 多无用功,很不值得啊!有段时间,我真 想放弃给佛教刊物投稿。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自由撰稿人我觉得在工作之余写作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消遣

己也说

就在我对给佛教刊物投稿绝望的时候,去

为我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来,在学习工作之余,我喜欢“舞

感谢《普觉》杂志

何时开始写作,已记不清。多年以

年7月,我突然收到新加坡《普觉》杂志的一 封电子邮 ,告诉我我的一篇《长期坚持素食 有益健康长寿》的养生类文章被采用了,准备 发表在《普觉》杂志第24期上。这是一篇根据 1万多字的参考资料加工整理而成的编写稿。 有时希望总是产生在最绝望的时间,这篇文章 的发表,给了我继续给佛教刊物撰稿投稿的信 心。我重振旗鼓,同时在文字质量上下功夫, 继续并加大力度给佛教刊物投稿。 为了尽可能多地积累佛教方面的参考资 料,八小时之外我基本上是“躲进小楼成一 统”,在不倦的收集、剪摘中,我打发掉了许 多百无聊赖的空闲,送走了好些节假日、双休 日,剪满了几大本,佛教电子文档也收集了很 多,通过这番劳作,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丰 富了知识,积累了材料,锻炼了坐功,同时也 给我的佛教写作注入了无尽的营养。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断有佛教刊物的编辑加 QQ主动联系我,河南洛阳白马寺《洛阳佛教》杂志的马 编辑,《福建宗教》的高编辑,武汉宝通禅寺《谈心》 杂志的编辑来贤法师……我的文章被一家接一家的佛教 刊物所接受。前些日子,《弘化》杂志的编辑发邮 给 我,一次性选中我的文章3篇。我真得感谢《普觉》杂 志,在我最绝望的时候给了我希望。 由于《普觉》杂志出刊周期短,因此,我撰写或者 编写的每一篇与佛教及养生有关的文章,我会首先传给 《普觉》杂志,接受《普觉》杂志的筛选,然后再视情 况看是否再投国内的佛教刊物。 写作是辛苦的,但辛苦只是暂时的,而凝聚在作 品中的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却是永恒的,我要通过写作 来追求人生。是《普觉》杂志给了我又一个人生的追 求目标。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自由撰稿人,我觉得在工作 之余写作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很好的消 遣。我从内心里感谢《普觉》杂志,是《普觉》杂志为 我开启了另外一扇门,使我的写作领域更宽广,业余生 活更丰富多彩。

5


感恩

学会

上乘公交车上班时正赶上交通高峰期,公交车里面满满地挤了一车人。公交车在 一个站台停下时,又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上了公交车,由于车内

人太多,母女俩上车后只能站在前面过道的中间,正好和我站在一起。由于接下来行车 的路面不好,车辆颠簸得厉害,那位年轻的母亲由于怀里抱着孩子,有几次险些摔倒。 最后从车厢后面挤过来卖票的售票员看到了这个情形,就说:“小朋友,请到这边来, 这边的叔叔想给你让座。” 被她点到的那个男青年听了这话,也很配合,马上站起来让了座。可是没想 到那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走过来一屁股坐下,对青年看都不看一眼,好像给她让 座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样。结果那个青年的脸上就有些不自在了,好像是在说:“好 心让个座,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真让人心里不舒 。”这时售票员还站在旁 边,她就逗小孩说:“小朋友,你看,刚才叔叔给你让座了,快谢谢叔叔。”那个 小孩子倒也乖巧,马上对那个男青年说了一句:“谢谢叔叔。”而此时那位年轻的

饱含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认同尊重和友谊

感恩缘自于对生活的接纳爱和希望

6

母亲也明白了过来,连忙又对男青年说了两句“谢谢。”而那个男青年听到之后, 一边回应说“不客气”,一边还逗引小孩子玩,表情看上去高兴多了。 这一幕生活中的小插曲使我想到了两个字——感恩。助人为乐固然是一种高尚 的奉献精神,但是作为回报,受助的人对帮助的人表示一下谢意,更有助于缩短彼 此之间的距离和增进感情。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在生活是往往是难以赢得别人的 好感和支持的。心理学家认为,人际间存“互酬互动效应”,就是说别人对待你的 态度,取决于你你如何对待别人的态度,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别人相处,别人也会 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说一声“谢谢”,看似平常,可是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能引 起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成为和谐生活的的促进剂。 相对于施恩,佛教更强调感恩与报恩的重要性。不光提倡敬侍“三福田”还强 调要报“四重恩”。三福田即恭敬佛法僧“敬田”,报答父母师长“恩田”,怜悯 贫者病苦“悲田”,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佛教认为,一个 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要报父母恩。


7

而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可能单独孤立的存在,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 之因,而我们每天的工作、劳动,亦是对众生的回报。这就是报众生恩。报国土恩不仅仅 是指要爱国,而且还要爱指提供给我们生活物资的山川大地,树木河流……从佛教方面来 说,佛、法、僧三宝可以使人们获得智慧,证得菩提,成就解脱,所以要给予回报。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感恩的,因为没有人帮助过我。其实这种观点是不 对的,事实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未曾离开过别人的帮助。父母给了我们生养之 则给了我们坚强的意志,更不应说自然界所给予我们的阳光雨露的国土之恩⋯⋯所以,人 活着,就要学会感恩,要试着去感谢生活,感谢曾经给过你帮助的那些人:感谢父母的养

一些人,在我们生命旅途中最需要帮助、最困苦无助、最想放弃的那一刹那,来到我们身 一个举手的动作,都会给予我们温暖乃至改变我们的一生。 感恩缘自于对生活的接纳、爱和希望,饱含了人与人之间的诚 信、认同、尊重和友谊。所以知恩并懂得感恩的人是最热爱生活的 人,也是最具有良知的人。感恩也是一种健康美好的感情,一种处 世哲学,一种生活态度。从道德层面来说,当别人为你做了某些事 情后,帮助你之后,你应该表示感谢;当别人给予你关心、安慰、 祝贺、指导以及馈赠时,你应该表示感谢;即使别人为你做事而未 成功,但是那份想帮助你愿意帮助你的情意也值得你感谢。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多一些感谢,向别人表示你的谢意以 及肯定别人帮助的行为所具有的价值,即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 非常具有积极有意义的举动。不光会让彼此的感情更好的互动和交 流,更增加那份爱心和温馨。同时,每天带着感恩的 心去工作,用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也会减少许 多抱怨和矛盾冲突的发生,而你的心情也是愉悦而积 极的。 可以说,因为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友 善;因为感恩,我们的情感才会变得更富足;因为感 恩,社会才会更和谐;因为感恩,我们的人生才会变 得更加有意义,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

边,支持我们,帮忙我们渡过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甚至有时仅仅是简简单单一席话,

因为感恩 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着来自多方面的恩赐。每个人的生命中,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也总会出现

因为感恩社会才会更和谐

是它们锻炼了我们的生存能力⋯⋯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享受

因为感恩我们的情感才会变得更富足

在工作中获得的收获,感谢他人给予你的机会,感谢陌生人的鼓励,甚至苦难、灾害,正

因为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友善

育,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家人的支持,感谢朋友、同事的帮助,感谢上司的信任,感谢

无尽感恩的季节

恩,师长给了我们教育之恩,朋友给了我们友谊,配偶给了我们可以相携的守护,对手


位多次与我同宴席的相熟之人,在一次席间很严肃 地、颇有感慨地对我说:说学佛人最为划不着。我

问他为什么这么看。他说学佛人不吃肉、不喝酒,就像你 这样几十年不食荤,不饮酒,人生一场,不划算。我知道 持有这种观念看待和评价学佛人的不仅仅限于他,我的许 多朋友、同学乃至社会上大有人在。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未学佛人如何 看待学佛的?再往下想一想,对于如何看待学佛这个问题,即使是许多学佛人

谈如何看待学佛 ——

划 算 与不 划 算

自己也未必就根本解决。 人生在世,无论处于什么环境,具有什么条 ,都有一定的追求,这 是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支撑点。由此也才会滋生出一个划算不划算的观念。 现在时兴一说法:即提高生活质量。不少人持有的生活质量观就是吃好、穿 好、玩好,因为这说是人生最大、最美好的享受。也许持这种观念的人,不 停地为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奋斗,因此认为这就是划算。其实生活质量 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划算不划算更没有固定的标准,你认为划算的也许别 人不视为划算。比如对于吃肉、喝酒,真正的学佛人不会认为是人生的一种 享受。我为什么在学佛人前面要加上一个“真正的”呢?这是因为接触佛学 和学佛的人很多,他们当中大多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民众,这些人多 是将学佛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人生的寄托,以此求得安稳平安,一 生吉祥;再一类人就是知识分子,他们接触佛学或者是学习佛学,大多是将 此作为一种学术研究。 我所说的真正学佛人,不在这两类人当中,而只是众多学佛人中的一小 部分。他们学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透彻佛法,为了亲身体证佛法。这种真正 的学佛人,在居家学佛人和出家僧人中,客观地说只占少部分,他们接触佛 学和学佛都是自愿的,特别是我所说的真正学佛人,从学佛那天起就将自己 与佛法融在一起,立志要亲证佛法。由此他们的生活观必然有重大的转变, 比如吃肉一事对于他们来说就不是享受之事,因为吃肉就会断慈悲之心,就 会使尘缘加重,不利于修持,别人吃肉那是别人的缘,我与此无缘。 不仅这样,随着修持的深入,已将一切饮食作为 药想,像释迦牟尼 在《佛遗教经》中所说:“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 药。於好於恶,勿 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有什么吃什么,粗也吃细也吃,咸也吃淡 也吃,一切不过是趣得支身罢了。这里不存在着享受或者是划算不划算的问 题,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受用着“支身”的一切食物。若是一个学佛人仍 将食肉、喝酒当成一种享受,又因有佛规而不能吃、不敢喝,强迫自己、克 制自己不去吃、不去喝,那必定是十分难受的。若是因此克制而觉得学佛是 一种吃亏,是人生在世一大损失,那必定是佛缘不够深。持有这种观念的人 学佛是无法持久的,当然若是有愿力者不断增强自己的佛力,那另当别论。 应该承认在学佛人中,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处于一般信仰的程度,这不 足为怪,是众生尘缘太重所致。

8


我以为不仅对于吃肉、喝酒是这样看,对于佛教的一切戒律亦复如 是。被动遵守是不自觉的,只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而作为一个有心求 法的学佛人来说,只到这样一种程度是不够的。只有达到主动,并将此戒 律本能地作为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自觉规范,那才会产生一种大的愿力。这 种愿力从通达佛理中来,从深解佛学理义中生。若是不断深解佛学理义, 那必定会从被动走向主动。被动只是遵守,只是约束,而主动却是心底产 生的一种信念和愿力。 我觉得对于学佛人来说,划算不划算的认识中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 来探讨,即明白如何是学佛的利益。学佛无疑是有利益的,而且是无法用 语言来评说的大利益。就像《金刚经》所云:“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 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但我们学佛人中真正领悟佛所说的理义者却 极少,若干学佛人不是将学佛的愿力放在今生今世,而是将学佛的希望寄

学佛修持的当世有什么利益呢?一切真正学佛人的根本目的,就是 要依据佛祖释迦牟尼所教导的学法修法,以此亲证佛法实相,了脱生死, 做一个有大智大慧的、有觉悟的自由人,做生命的主人。一个人若是做到 这样了,是大大的划算。若是将今生学佛完全寄托于来生来世,一则学佛 修持会有懈怠,不够精进; 则这其中对一个虚妄的“我”还存有无明之 见,认为是有一个“我”在延续生命。 问题在于能否了脱生死,这是个 大问题。我以为是绝对可以的,对相 当部分学佛人来说,即使是实修实证 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一心依佛的 教导去修持,精进不息,必定理义上 有大突破,见地上有根本变化。这样 无疑对认识生命,认识世界,认识生 死有一个超凡脱俗的认知。从这个观 点去看这辈子,这难道不划算吗!一 个人能透彻生命,能透彻世界,能解 脱人生的一切苦难,能不惧生死,这 还不划算吗!

做生命的主人 —— 做一个有大智大慧的有觉悟的自由人

这样一种愿力在不断促成自己学佛修持。

以此亲证佛法实相了脱生死

世,而不是重在来生来世,是重在当世利益,而不是重在来世利益,也是

就是要依据佛祖释迦牟尼所教导的学法修法

来说好得多,因为总算是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我以为学佛是重在当

一切真正学佛人的根本目的

于来生来世,希望有一个好的来生来世。当然这对于什么寄托也没有的人

9


萤火之光——犹如星星之火,燃烧自己,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萤火之光——犹如一片冬阳,温暖大地,带来春天。 “萤火之光”是新加坡一个慈善组织,十年来在东南亚多个落后国家的 贫困地区建立学校、修 桥梁、兴建诊所,这群“觉有情”的志工们出钱出 力,足迹遍及缅甸、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印尼和泰国,以慈悲心构 起孩子们温暖的家园和温馨的校园,使生在边地的孤儿们有机会上学读书。 追溯“萤火之光”的缘起,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新加坡国立大学 医学院解剖系副教授黄以光与朋友到缅甸进行捐助助听器的计划时,同时带 领学生志工前去;一方面负责制作助听器,另一方面则参访许多学校、孤儿院、老人院和聋哑学 校等。这次破冰之旅,唤起了黄教授的恻 之心(本初之善心),他决定要学菩萨为众生做不请 之友,身体力行地帮助这些需要援助的孤儿和失学的孩童。这一颗赤诚的愿心发起,得到了身为 药剂师的妻子方木香的鼎力支持,他们夫妻俩真诚的爱心感动了周边的朋友,一群佛友会同修共 襄盛举,创立了“萤火之光 Firefly Mission”。 · 瑞金孤儿院新貌

点点萤火 照亮人心

慈悲不是一个定点而是让情感不断地升华 慈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让爱心不断地扩散

黄以光主席说,缅甸仍然是他们最关注的地区。犹忆2008年 5月 2日,缅甸 发生Cyclone Nargis“纳吉斯”大风灾,伊洛瓦底三角洲沿海地区死伤极其惨重。 灾难发生的第 个星期,当地 府不允许国外的救援团体进入灾区,“萤火之 光”是第一个进入灾区赈灾的组织。方木香认为,这应该是“萤火之光”多年 来的付出获得了认同,因为在2006年,该团体恰好在伊洛瓦底三角洲沿海地区 建立了一所约有100余名学生的学校,旋风袭击时,该区所有的简陋的“亚答” 房舍都被旋风卷走,“萤火之光”建 的钢筋水泥的校舍顿时成为最安全的避 风港。在了解灾区的情况后,他们积极地加入了紧急救援工作,给当地居民送 去了油、米、帐篷、衣 、纱笼等必需品,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有志工轮流前去 灾区赈灾。黄主席回忆说:“灾民虽然一无所有,但却非常地冷静与自律; 他们有序地排队,不争不抢,只取自己所需。在宗教的长期熏陶下,笃信佛教 的缅甸人理解生老病死的无常,生命的流转无始无终,唯有随顺因缘,坦然面 对。值得一提的是,“萤火之光”有个曾师兄,甚至辞去了工程师的工作,本 着行菩萨道的精神,全心投入行善,他长期寓居在缅甸,在当地寺院住持的合 作下,建房、建校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0


缅甸的学校分为两种, 府学校或 是寺院所办的学校。由于 府无法顾及 偏远地区的孩童,因此,这个佛教国家 的和尚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兴建学校, 普及教育的神圣工作。“萤火之光”经 过多次的考察,确保该寺院和尚有责 任、有计划、有能力、有师资,也知道 怎么经营与运作,就会鼎力帮助他们筹 款,并让寓居在缅甸的曾师兄负责。几 年下来,“萤火之光”协助建立的学校 已有40余所。尤其是在伊洛瓦底三角洲

· 落成典礼

沿海地区和Shwegyin瑞金地区,千万个 孤儿有了个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有了个钢筋水泥的校舍 可以读书。

资深的团员几乎每年都去探望这些远方的 孩童,看着他们逐年的成长。每一年的到访,

“萤火之光”每一年都会组团到缅甸视察。去年,有

都有惊叹,今年,有了新加坡似的有盖走廊,

个团员发心在伊洛瓦底三角洲沿海地区建课室,今年竣工

有了现代化的厕所、澡房;有了鸡寮,养了一

了,她感动得泪流满眶;另一个菩萨看到村民仍然使用原

百多只鸡,每天下蛋百来个;有了画室,请了

始的独木桥,便发心建 一座牢固的水泥大桥,虽然尚未

画师教导孩子绘画;参观孩子们的画作,栩栩

完工,但是,他那大爱的悲愿已经构 起了无形的桥,连

如生,看得出,他们是倾心认真地创作,他们

接着每一个团员的心,沟通着新加坡人与缅甸人的深厚情

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天赋与努力,他们发挥

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起的悲心,每

得淋漓尽致。我们新加坡那些养尊处优的小学

一年,参与慈善行的团员都在增加,三代同行的家庭也很

生到了 ShwegyinYDC 竟也回归自然,与当地的

多。今年,笔者随团同行,感慨良深。这个小小的慈善组

孩童一起在沙地上画画、嬉戏、在草地上踢足

织,竟凝聚了大爱的善心,无论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

球、打排球、玩藤球。

布施,或是进行供养时,都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在旅

这里,是“萤火之光”点点萤火构 的光

行前,大伙儿齐力把布施物品装箱,总共 150箱。十天走

明世界;这里,是“萤火之光”颗颗爱心融合

访了10所学校、孤儿院,团里的年轻壮丁负责扛这些沉重

成的温馨家园;这里,是“萤火之光”打造成

的箱子,他们知道,布施者的每一份爱心都会传递给孩子

的香格里拉。

们。我们一行107人在Shwegyin Youth Development Centre瑞 金地区的孤儿院住了两宿,虽然住宿条 简陋,但是却过 得轻安。凌晨四点半,很多妈妈们便起身做早餐,让孩子 们品尝新加坡味的早点。心灵手巧的阿姨们,或给孩子们 讲故事,或教孩子们折纸鹤,或折只蝴蝶夹在头发上,夜 晚,营火燃起时,女孩们翩翩起舞,夹在头发上的蝴蝶结 尤为亮丽。 · 水泥大桥

从 2009 年开始,“萤火之光”在 Shwegy-

inYDC 派发儿童资助基金(Tan Chin Tuan Foundation),每个孩童一个月的资助费是40新币,目 前住在那里的120多个孩童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并 取得上学读书的权利。同时,该校老师的薪金 也获得提升了。 星云法师说:“慈悲不是一个定点,而是 让情感不断地升华;慈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 让爱心不断地扩散。” “萤火之光”的悲心悲愿善念善行体现了 这一点。

·原始的独木桥

11


公开场合,丈夫总会拉起她的手向新朋友自豪地介绍:她就是我温柔、漂亮的妻 子。这让她所有的女友感到羡慕。

有一天,一位女友跑来向她倾诉婚姻的不幸。女友说丈夫在家中喜欢开窗,而女友 不喜欢开窗,总是趁着丈夫不注意悄悄把窗户关上,丈夫对自己日渐冷漠。她只是静静 地听,什么也没说。听完后,她把女友带到书房,书房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背景 是上海著名的足球场。看到照片里她与丈夫幸福相拥,她的笑容像绽放的花朵一样明艳 夺目。女友心中产生了疑问:“你喜欢足球吗?”她平静地回答道:“不,我不喜欢足 球,只喜欢看书与养花”。 她又把女友领到自己的卧室,推开房门,女友眼前出现了非常奇特的一幕:地 板全部是绿色的,房间里到处悬挂着罗纳尔多的画像,连枕巾上居然都印有足球 的图案。女友对眼前看到的东西再一次产生了更大的疑问:“你不喜欢足球, 为什么把房间布置的像个足球场?”她仍然以平静的口吻回答说:“我先生喜 欢。”女友越发糊涂了:“但是你不喜欢呀!”这次,她微笑着反问:“想 一想,为一个直径只有45cm厘米的足球,而伤害了与我共度了那么多日日夜 夜、陪我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的男人,值得吗?” 女友被触动了。她灿烂的笑容让女友回味了一天,忽然想起了美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在他的小说中一段关于婚姻的理解:“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 个人,而使它失败一个人就已足够。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 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女友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那天傍晚,女友早早打开窗户站在窗前等候丈夫出现在视野里。第 天,出门的那一刻,女友终于看到了丈夫嘴角久违的笑意。这天上午,女友 一共收到丈夫连续发来的五个短信,内容都是相同三个字:我爱你。 其实很多人在婚姻上的失败,并非不爱对方,而是从一开始就没弄明白:婚 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为爱情而携手走入婚姻的两个人,没有谁 不爱谁,只有谁不能适应谁。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倾心相爱的人,总有 不如意的地方。这时,婚姻需要两个人互相为另一个 人去改变、去迁就。如果一个女人从不适应一个 男人的鼾声,到习惯再到没有他的鼾声就睡不 着觉,这就是婚姻。 一个男人习惯了一个女 人的任性、撒娇,甚至无理取闹、无事生 非,这就是婚姻。婚姻的天长地久就蕴藏 在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细节之中。

12


的美 德

暂时的退让是争取更大进步的必要步骤 遇事让别人一步是聪明之举

忍让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 人相处需要忍让,邻里之间相

处也应忍让,家庭和睦更离不开忍让。 忍让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许多 事情由于我们的宽容忍让而化干戈为玉 帛。由于忍让,我们与人相处的关系会 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温情与快乐。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为世人传 颂的关于“忍让”的佳话。在安徽桐城 县有一个著名的“六尺巷”,据说其源 自于清代。大学士张英在京为官时,其 《菜根谭》云:“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

在安徽桐城的家人有一次因院墙问题与 邻居发生纠纷。究其细因是他们的邻居 为了扩大自己的院子面积,强行将院墙 向张商英家人那边的院子伸出三尺,而 张商英的家人不肯让出这三尺之地,于 是两家争执不下。张商英的家人便写了 一封信给张商英让他给邻居施加压力, 迫使其退回原地。张商英看过信后,当 即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

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说,遇事让别人一 步是聪明之举,暂时的退让是争取更大进步的必要步骤;对待他 人宽厚一点是大有好处的,以善待人实际上为自己以后收到善待 奠定了基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点 小事而与别人发生争执而生不快,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有忍 让之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想一想。倘若我们此刻我们能以忍 让之心对待别人,对方迟早会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必定以同样的 态度来回报我们,这就是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 之”的道理。

年秦始皇。”张的家人收到此信后,便

世上并不是每 事都会合我们的心愿,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

将那三尺之地主动让出。邻居知道此事

事时,一定不要过于激化矛盾,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过失,而是

后,深感惭愧,随即也将自己的院墙在

先要以忍让之心处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别人友好和睦地相

原有的基础上向内缩进三尺,于是便形

处。

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六尺巷” 。 (图片转载自网络)

13


于工作需要用到莲花图,征求朋友 同意后,用了他发布在面簿的图

像。他告诉我,那是两年前,他种在一所 佛教研究会的前院,后来加盖雨棚缺乏阳 光,莲花就枯竭了。 每当柜台的电脑荧光屏,自动播放到 莲花图时,总是引起我许多的联想。它, 为何是莲花,不是玫瑰、百合或是无名小 花?它若非莲花,将不会出现在那篇《金 刚经解说》当衬图。 也许莲花常存清净心,所以才能出污 泥而不染。它虽然在两年前已枯竭,然而 它的影却留了下来。这就像我们的“业” ,走过必留痕迹。善业也好,恶业也罢, 无论是一年、两年,乃至于无量劫后,当 因缘成熟时,它必然出现。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 遇时,果报还自受。菩萨畏因也正是此道 理。“一景一物皆说法”,以前不明白, 难道石头、树木会说法吗?现在我懂了, 当心有所领悟时,世间万物皆是会说法的 善知识。 记得多年前,听过一位师父开示,我 们要常常发愿:“生生世世常遇三宝,生 生世世与佛同在。”所以只要天天发愿, 就能与佛相遇。

在生活中以宽容之心待人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人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我们的世间也将变成人间净土

莲花常存清净心所以才能出污泥而不染

莲花

宽容 佛

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劝人宽容待人。一般所 说的宽容是指别人有怨于自己,自己在能

够报复对方时能够退让一步;或者是当下属有过错 时,作领导的能够宽恕对方的过错,使之更为努力 地工作。 曾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 权的名将韩信,在 年轻之时,一次遇到一群恶少。恶少中一少年侮辱 韩信说:“你虽然身强力壮,喜欢舞刀弄枪,其实 你内心胆小怕死。”众人在一旁也跟着侮辱他。这 时恶少对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刺死我;若是 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着这个恶少, 什么话也没有说,便伏下身子,从这个恶少的胯下 钻了过去。当时,街上很多围观的人都耻笑韩信, 以为韩信胆小怕事。数年之后,韩信在萧何的举荐 下成为刘邦的大将,他带兵打仗战无不胜,攻无 不克。被刘邦称赞为“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在成名之后,想起当年曾经给予自己恩惠 的人,以及侮辱过自己的人。对于恩人,他都重金 酬谢。对于有怨于自己的人,他不仅没有报复,反 而以德报怨。他将当年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恶少 招来,不仅没有杀害他,而且还封他为 中尉。别 人都觉得韩信的这一做法不可思议。但韩信对众将 士说:“这个人是壮士,他侮辱我时,我完全能够 杀掉他。但杀这个无名之辈也没有意义,所以我因 此而忍辱。”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消除怨恨的方式。心恒 禅师在没出家前,经常受到邻居张维的欺凌,有几 次还差点被张维置于死地。心恒禅师虽然恨他,但 却不是张维的对手。

14


潜心修学,他成了远近闻名的高 僧。一次偶然的机会,心恒禅师 经过一处悬崖时,看到自己当年 的仇人正醉卧在悬崖边上。这 时,只要心恒禅师稍微一抬脚, 就可将他踢下悬崖,结果他的性 命。心恒禅师想起过去的仇恨, 心中闪现了这一念头,但很快他 放弃了。他忽然觉得这个众生是 个可怜的人,自己没必要再与他 计较。张维这时正酣睡在悬崖边 上,若是不小心再向外滚动一 点,便有可能跌落悬崖。心恒禅 师不放心,就上前去叫醒了张 维。张维醒来,一看眼前的这个 人就是当年自己要置他于死地的 心恒禅师,他茫然不知所措。稍 停了一下,他才感到如果禅师刚 才踢他一下,自己就可能没命 了。而且禅师还将他叫醒,怕他 跌落悬崖。他由此对自己过去绝 情的行为深感后悔,连连向心恒 禅师道歉。因为禅师的宽容,他 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 大多数人都会记住对人的仇恨, 但却很少有人主动宽容别人。也 因此,世间的仇恨越积越深。人 与人之间也少了很多温馨之感。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 中以宽容之心待人,用自己高尚 的情操去感染人,则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将更加和谐,我们的世间 也将变成人间净土。

能够以不念旧恶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给自己的伤害与折磨不仅能够减少彼此的仇怨而且在自己遇到灾难时还能得到怨敌的帮助使自己逢凶化吉

后来心恒禅师出家,经过

不念旧恶 我

们每个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经遇到被人中伤、陷害的事 情,当时,你可能因为无力应对而忍气吞声,可是,一旦你得

势之时,很多人都会对曾经中伤过我们的人以牙还牙,给予残酷的报 复。但是,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在对待自己怨敌的时候,常能不念 旧恶,宽容待人,他们的品格受到人们的赞叹。 佛教许多经典告诉我们,对待曾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应当不 念旧恶,宽容对待。如《八大人觉经》第六觉云:“觉知贫苦多 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 段经文告诉我们,菩萨在行布施之时,能够做到怨亲平等,不念旧 恶,不憎恶人。经文同时也劝告我们,在与自己有怨的人相处时, 应当做到不念旧恶,宽以待人。 不仅佛教提倡不念旧恶,俗世中的古圣先贤也都提倡不念旧 恶。孔子在《论语》中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用是希。” 意思是说伯夷和叔齐不怨恨别人以前对自己的伤害,渐渐地怨恨他 们的人就少了。 要学会不念旧恶,就应当善于在平时生活中记住别人的好, 忘掉别人的恶。这样你就能够化解心头对人的仇恨,从而宽容别人 的过错。有一次,阿拉伯名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 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 附近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 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和马沙为了一 小事吵起来, 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于是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 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很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 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 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 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 净。”马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自己多 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少念别人对自己的仇恨。如果我们在平日生 活中能够经常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才 能从心底宽容别人,从而能够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我们都会对有恩于我们的人心怀感激,却从来不会宽容那些 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对待伤害过 我们的人,并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加深了相互间的怨 恨。如果我们能够以“不念旧恶”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给自己的伤害 与折磨,不仅能够减少彼此的仇怨,而且在自己遇到灾难时还能得 到怨敌的帮助,使自己逢凶化吉。

15


人生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要怀有一颗 善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行善无论大小, 实际上都是给社会、给他人施予至真至诚至纯至 美的爱心,展示自己宽广的胸怀。

蓝的大海边,一夜的暴风雨

过后,一群小鱼因为追风戏浪游到 了浅海,大海退潮之后,这些小鱼 被困在海滩的水洼里。大海虽近在 咫尺,但它们却游不回去了。不知 什么时候,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发 现了这些小鱼,于是他捡起小鱼把 它们一条条的送回大海。一位正在 海边散步的人对孩子说:“这小 水洼里有那么多条小鱼,你都救 不了的。” “我知道我不能把它们都救 活。”小男孩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 做呢?”

16

小 善 与大 善

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在蔚

成 ,“小善”积少成多就会变成“大善”,一个人做善 事就是从“小善”开始的。水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火可 以燎原,一缕善意的微笑,能给人无限的信心和希望;一 小小的善行,足以广结善缘。“小善”之中也包含有“ 大义”。《梵网经菩萨戒》说:“勿轻小罪,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因为善小而不 为,也不能因恶小而为之。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一 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佛陀有一位弟子叫阿那律,他在 聆听佛法时睡觉,因此受到佛祖的斥责,他发愤不睡,最后造成双眼失 明,一天阿那律准备穿针缝衣 ,由于看不见,穿了半天也穿不上线, 就说:“请肯发心积功德,请为我穿个针吧!”佛陀通过他的天耳听到 了阿那律的求助声。佛陀说:“你把针拿来,我为你穿好。”佛陀拿过 阿那律手里的针,将线穿好递给他。阿那律赶紧跪下说:“佛陀,您的

“因为我知道这一条小鱼可

功德已经这么大了,不缺乏这一点点小功德。您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小

以救,”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

事呢?”佛陀告诉他:“你知道吗?积聚功德是我的不懈追求。我今天

起一条小鱼送回大海。“这条也

的功德之所以不缺乏,是由于我在过去的生活中不断进行点滴累积获得

可以救,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没

这一条⋯⋯”。古人说:“不

有一滴滴水就不会有浩瀚的海洋;缺少一棵棵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森林;没有一砖一瓦,就不能盖起高楼大厦。人要培养崇高的道德修

流,无以成江海”。千里的行程

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善开始,在日积月累中

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浩瀚的大

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人的一生中,能够轰轰烈烈的时光是短暂

海是由无数小小的溪流汇合而

的,更多的是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做善事,也只有从小处着眼,从小

成。细小的沙粒聚在一起可以形

事做起,最后才会积累成大善。


17

有人说:我想积德行善但是没有机会,其实我 们每天都有很多做善事的机会,譬如:看见一位老人 跌倒主动上前搀扶一把;看到路面坑洼,人行走不方 便,主动用土填平压实一下;发现邻里衣食住行困 难,主动热情地帮扶一把……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对 待他人,实际上就是在施予我们的爱。而就在这做这 些小事的同时我们也拥有了快乐。佛经上讲过一个故 事,陀山起了大火,许多鹦鹉一起飞舞于陀山大火之 上,原来这些鸟儿们是将身上的羽毛沾上水,然后把 水洒上陀山,期望能熄灭大火。鸟儿“入水濡羽,飞 而洒之”的举动感动了天神,天神在弹指之间就帮鸟 儿们灭了这场山火,鸟儿们对陀山的

“善小”之举,

昭示出它们的大爱。 一 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不经 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他人而言就可能有意想 不到的重大意义。也许你的一句善意的鼓励,会使一 个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孩子成为发愤图强,积极向上的 好学生;也许你的一声温暖的劝告,会使一个准备轻 生的人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情,从而停下了走向死亡的 脚步;也许是你随手把敞开的沟盖盖好,使路人避 免了受伤的危险。在人生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 己,要怀有一颗善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行善 无论大小,实际上都是给社会、给他人施予至真至诚 至纯至美的爱心,展示自己宽广的胸怀。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性、通俗的佛学园 地,我们真诚欢迎您的支持与投稿。我们的宗旨是 弘扬佛教正法,推广平等、慈悲、无我、无私的精 神,启迪众生之智慧,净化大众之心灵。 栏目设置如下: 兰 若 轩 :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 的佛学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 感悟,修行心得的散文诗歌。 竹林夜话 :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 以及近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 提倡文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法海拾贝 :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 的精美文章。 磐陀钟磬 :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 文,与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在孤岛上,为了给白鹭提供一个天然栖息地,他们大

琉璃之光 :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 绍生活中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 惯与饮食习惯。

量植树造林。别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的眼中

狮城奋讯 :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有一篇关于保护白鹭的故事:祖孙几代人都生活

看来他们是在做傻事,因为他们为保护白鹭付出了大 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但他们真的没有

【对稿件的要求】

得到任何回报吗?事实并非如此。有一年,一场飓风

1 本刊欢迎电子邮件投稿。所投稿件以 2000字为 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侵袭当地,无数家园遭到破坏,财产损失重大,只有 这座小岛由于被大面积的树林覆盖,使风力减小,岛

2 投 稿 若 用 笔 名 , 请 另 注 明 真 实 姓 名 及 通 讯 地 址,以便联系与邮寄稿酬。

上房舍和人员均安然无恙,财产受到的损失很小,由

3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于他们平时植树造林的善举使家园免受暴风雨的侵害。

4 编辑部对所投稿件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 一稿多投者,另请注明。

小小的善举,对于我们是举手之劳,并不需要 付出很多,却能换来谅解、和睦、友谊。为社会做点 事,为他人做点事,同时也会为自己积善缘,只要持 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我们也能得 到善报和社会的尊重。

5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来稿 一经发表,文责自负。 6 稿 件 一 经 刊 登 后 , 我 们 将 按 稿 件 原 址 寄 奉 稿 酬,每一千字60元新加坡币,以申谢忱。 7 投稿地址: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457 9983


两天重拾印顺导师的《学佛

导师用一片落叶来表达人生的过程,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任何

三要》,这本书看起来好像

自己试图主宰的意欲。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想主宰,我从小

简单,其实其中所包含的甚深的法

在中国大陆受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老师告知要好好学习,自己

理和智慧,不是我这个还在佛学的

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表面上看,这话好像有一定道理,努力

门外打转儿的初学者所能了然的,

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便一辈子不愁吃喝,这是

虽然一边自己研读,一边听着宽谦

很多人的想法,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样便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了。

法师对这本书的讲解。即便如此,

其实我们连最起码的命运是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固执地

有些地方还是似懂非懂。

想要这个不要那个,要这样不要那样,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独

生不已之流”中的第三节“有情 为继往开来的瀑流”时,引用了 导师自传《平凡的一生》中的文

静静的回忆自己, 观察自己──这是四十八 岁以后的事了。自己如水 面的一片落叶,向前流 去,流去。忽而停滞,又 忽而团团转。有时激起了 浪花,为浪花所掩盖,而 又平静了,还是那样的流 去。为什么会这样?不但 落叶不明白,落叶那样的 自己也不太明白。

18

生命是一条生生不已的河流

字,导师在他的自传开头说:

我如一片落叶在水面上流着只是这样地随因缘而流去流到尽头就会慢慢的沉下去

当宽师在讲解第 章“生

一无 的,即便是一片叶子我们也会觉得是一片独一无 的叶子,不 是雄踞枝头占尽阳光的那片,也该是在风中歌唱得最响的那片,无论 如何我们难以接受或许我们是那片被虫咬,被不知哪个多事的孩子顺 手一撕就撕去半个身子的那片。随着因缘和合我这片叶子也会有飘落 的那一天,而且缘生缘灭,迟早这片叶子也会消失⋯⋯ 有时我问自己,什么才叫学佛,学佛学的是什么?或许其中重 要的一课就是对世间万象的如实观照吧,认识到它们本质上的空性, 因为一切都在不断的缘生缘灭,真正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破我们的执 著,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也会随着因缘的改变而消失,没 有什么是不变的,生命也好、情感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一切 都会改变。所以,学佛不仅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生命中的遇合 和离散,去随缘;而且更要珍惜曾经拥有的美好,并在造因上下功 夫,努力去聚合善因善缘,以善心善念造善业,这就是尽份。 导师在自传的结尾说: “我如一片落叶,在水面上流着,只是这样地随因缘而流去,流 到尽头就会慢慢的沉下去。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故事,一部小说,到了 应有的事已经有了,可能的事也发生了,到了没有什么可说可写,再 说再写,那么就如同画蛇添足,那么就应该搁笔”。 面对这样的文字,你很难不动容。老人家该是有怎样的大智慧才 会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有这份坦然啊!一切都那样自然,那样平静,因 为随缘,更因为尽份,导师的一生,不断地将他所体会的佛法、深入 的经藏,透过他的笔让我们明白,也为这个娑婆世界中无明的众生带 来正信的佛法。 生命是一条生生不已的河流,我们只需要随缘和尽份。


生活中

得曾看过一则有关佛教的小故事,说是一次紫磷供奉(供奉指一种僧官职

称)在专心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惠中禅师教导道:“批注经典的人

必须要领会佛心,知 各种佛理,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同时要懂得大众的生活, 否则就不能胜任。” 紫磷以为禅师是在批评自己,不悦地答道:“你说的很对,我就是这样 做的,否则我就不会下笔。”惠忠禅师听后,并不说话,只是叫侍者端来一碗

清水,水中放了七粒米,碗上放一双筷子。问紫磷供奉:“那你说这是什么意 思?”紫磷茫然地摇了摇头。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六祖慧能的诗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 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其实,这两则有关禅学的经典,都是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僧 者修行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的修行是一种没有根源的修行,没有任何意 义,犹如在世间觅兔角般地可笑。 说到佛家的修行参禅,其实更想说的是生活中芸芸众生的修心。心,掌 管一个人言行,就犹如一台电脑的芯板;心,是一个人关照外界的窗口;心, 同时也是散播芬芳、传递善缘的所在。拥有一颗充满智慧,识尽人世间苦痛, 不为外相所迷惑,如如不动的柔软之心,慈悲之心,智慧之心,对于每个人来 说的确很重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则是一个人一生快乐的根本。

星云大师说:“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 无限奥妙,是化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修心与参禅,说的便是 一个道理。 是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着五欲六尘的喧嚣 之地,是造就痛苦的万恶之源,是让心灵堕落的 地狱之门,但生活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是非之地,它 有着多变的个性,融合着真、善、美的法身。人正是因为 在生活中感到了困惑,迷失了方向,才能知道修持内心的重 要。黑与白、吵与静、丑与美、恶与善、高尚与低俗等等,都是 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只有明确地对照现实,把持正确的导向,让心里走向 正确,让光明进得心来,才会看到温暖如春,人际和谐的融融画面,才会感 受到心灵的清净,人性的美好,前途的光明。 一些人之所以在困惑迷茫中徘徊,在困顿中挣扎,那是因为他们深陷心 灵罪恶的泥潭,找寻不到心灵的明灯。修心养性脱离不了生活,正如人离不 开自然一样,自然,是我们获取的给养宝地,生活,同样也是心灵顿悟的禅 境啊。

是化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

的修行,这既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别人,深陷心灵的苦 迷茫。

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

活,纯粹地追求心灵的清净,其实只是一种虚无的精神寄托,是一种毫无意义

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 ——

养,而不是脱离生活,躲进深山,埋头于禅院,去寻求性灵的解脱。躲避了生

修心养性,提高生命的质量,更要结合生活,从生活中获得足够的营

19


高耸的贝叶棕 榈树开了花, 引来许多访客 前来欣赏。

加坡植物园内有一颗80高龄的贝叶棕榈树(Talipot Palm)前阵

子开了花,可谓难得一见的景观。

贝叶花盛开在高耸的树顶上,从分支冒出一串又一串奶油色 的小花,多达 2400万朵。花直径约三四毫米,散发淡淡幽香。远 处眺望,一览无遗。 花开花谢乃大自然的常态,花谢了便期待下一个花季的来 临。然而,贝叶棕榈树一生仅开一次花,当花儿已绽放,果实成 熟之后,正意味生命即将终结。这是大自然的奥秘,为它感伤之 余,亦尊重自然生态的规律与循环,同时领悟到生命的珍贵。 贝叶棕榈树是无私的。来到雄伟笔直的树冠下,叶片似一 把巨伞为访客遮荫,在艳阳下方能感觉丝丝凉意。小花朵从天而 降,宛若下起花雨,轻轻盈盈地飘落着,把泥土染成雪白,煞是 漂亮。何止,细嫩的小花朵撒落在不同植物上,有了栖身处,甚 至把蜘蛛网点缀成繁星点点! 快乐的访客伸出双臂,将贝叶花小 心翼翼捧在手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 中,净化心灵。小花朵随风飘至妇女们 的的发丝,顿时成了漂亮的发饰,乐了 自己亦乐了身边人。贝叶棕榈树孕育的 千万朵小花带来无限惊喜与欢愉,大家 细嫩的花朵飘 落到植物上, 有了栖身处。

从而敬仰它,心存感激。 啊,一生只绚丽一次,复夫何求。

一生只绚丽一次 ——植物园赏贝叶棕榈树

20

关于贝叶棕榈树

贝叶花盛开 在树顶上, 从分支冒出 一串串奶油色的小花, 多达2400万朵。

把泥土染成雪白,煞是漂亮。

伸出双臂,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净化心灵。

贝叶棕榈树也称贝多罗树,学名Corypha Umbraculifera,原产于印度西南部和斯里 兰卡,成长期十分缓慢,平均树龄为30年至80年,树高10公尺左右。贝叶棕 榈树一生仅开一次花,然后结果,果实成熟后,母树将逐渐衰老并枯萎,通 过果实繁殖;在植物学上称为“一次性花果植物”。 佛教有名的“贝叶经”即贝叶棕的叶片制作而成。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 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只要是热带地区,有佛教的地方就有贝叶棕榈树。


候,技巧地以一只手将井 左右快速抖,让水桶翻覆倾倒 取水,水满后,两手交替往上拉井 提桶取水。 老家这口井,虽然水源不断,冰凉透彻,可是遇到几 个月没下雨的日子,也有几乎干枯时候。每年7、8月旱季, 不只我家,村里其他农户的水井也近乎干枯见底,家家户户

无需掘土取水,轻而易举扭

开水龙头,洁净之水源源不绝。然 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尤其 居住偏远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即 便手头有些银两也不易把蓄水池之 水引进离市区遥远的农村。打从我 出世,老家门前的一口老井就与我 们相依为命,陪伴我们一起长大。 懂事开始,父母兄姐时常叮咛我 们如果没有大人跟随在侧,任谁也

从心底却无法抵挡对这口老井的好 奇和极想探索。 我老家在杨厝港8英里一带, 除了最靠近路口一户较为富裕的人 家,其他乡民每天作息和井水之间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家每户门 前门后几乎都有一口井。我老家门 前那口井,井壁长满了碧绿色的青 苔,历史久远,深不可测,其井形 四方,井口约莫五尺宽,四尺半 高,汲水方式是以相对古老但实际

的公共水喉处取水,或在水龙头洗衣,过后挑水回家烧水煮 饭。井水不单供我们饮食之用,也靠它养家畜、浇菜。家父 眼看孩子长大,畜养的家禽有“日益增长”之势,决定在离 主屋不远的“芭地”小屋旁另打一口“新井”。 没有看过打井的艰辛过程,无法想象取水之不易,待 水泉涌之困难。那时我已十来岁,记忆犹新。父亲和乡村 几位工匠选好了打井的位置后,依传统点香火拜祭祈求挖 掘工程顺利,能得水源。过后在选定地表的中央点划出“ 挖点”,挖好一个直径约 40厘米的小口,以铁钻头开始挖 掘之后再以锄头和其他辅助工具往下挖,经过半天挖出来 还是沙土,到了约3米多深处,泥浆开始涌出,继续挖约十 多米深,终于看到水源冒出,此时可以在井壁铺石灰泥“ 下框”,一环环的水泥环在乡民挥汗如雨的铺设后一一套 上,此时地底的水因和着泥泞尚不能饮用。过了数天,随 着水位上升,终于可以看到一口已经是竣工水井。再花一

不准独自走到井边玩耍。对于这样 的“戒严令”,我当然遵守,可打

理所当然 因此要更懂得饮水思源 不能忘本

活在现代化社会,我们已经

竭 更让我们知道在这一小方块舒适的土地上生活并非

情深

深切了解到祖辈求水不易 认识到清甜的水并非取之不

会准备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及铁桶,步行两公里之遥,到村口

番功夫把井口修饰,一口完美无瑕的“四方井”终于大功告成。 只要遇到酷暑难熬的无雨季节,这口新井和主屋那口老井终于可以 相互配合,让我们以及堂兄家数十来口不只有清澈的井水可以饮用、烧 水、烹煮、洗涤,同时也可以养殖家畜,浇菜种花养活家小。由于水得来 不易,也因为不是所有地表层底下皆有清澈见底的自然水,当时即便年 幼,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深懂滴水难取,洗米水拿来洗脸,洗衣水拿来洗地 板,洗菜水用来浇花洒菜,不浪费每一滴水。一旦雨天,乡民会在屋檐下 放置“咸菜缸”盛水,待日后做其他用途。如此费尽心思取水、惜水,用 水,对“现代人”来看,几乎是天方夜谭。那个时代,逢年过节,或者哪 户人家办喜事,在杀鸡宰鸭时刻,大家总会一呼百应,集聚在水井旁边, 一边拔鸡鸭毛,一边开心话家常,老井的周围,永远都这么热闹,那么的 温馨 !

的“吊乌”,即离井约十米处建一

我所居住的小村落,虽然没有明媚风光,但因为有一口口的老井,

4米高的工字形木架,在坚实牢固

涌出甘甜的水,不言不语的哺育了几代人,让我们深切了解到祖辈求水不

的木架上方,穿透一长约十多米的

易,认识到清甜的水并非取之不竭,更让我们知道在这一小方块舒适的土

粗竹竿,竹竿前端紧系井 ,以垂

地上生活并非理所当然,因此更懂得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直方式在 另一端悬挂铁桶作取水

80年代末,老家村落在市区发展计划下必须重建,乡民搬到组屋。告

之用,竹竿另一端则以牢固铁线捆

别前夕,最依依不舍的除了老房舍,周围的一景一物外,还有老村落口口

绑石头,加强重力。打水时,用双

的老井。离开一段岁月后,杨厝港村落老家和那口老井,厨房缕缕的炊

手把悬挂水桶的粗 往井水深处“

烟,仍频频在梦里出现。朦朦胧胧间,依稀看到自己和童伴们在井边一起

搓垂而下”,当水桶接触水面时

嬉戏玩闹,中间夹杂着大人们熟悉却非常温馨的呼唤!

21


前探访一位佛像及玉石收藏者,甫进门,先被一尊黑檀木镶 寿山石观音吸引。观音像不大,高约30厘米,其引人入胜

处在于雕工简约但神形兼备,线条流畅,巧妙结合温润石材和细致 檀木雕成罕见的玉面 衣观音。观自在菩萨半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右手扶膝,左手垂放在裙摆褶层边, 衣黑中透亮,面如玉,偏清 瘦,神恬静。 再入内厅,是个布置清雅的佛堂,晶石环绕,流光溢彩。 佛案供奉一座紫铜坐姿观音,法相圆融,含笑俯视苍生,通体一 色,呈深玫瑰紫红,大度而低调。 大厅一尊汉白玉卧式观音又让我眼睛一亮。身长一米许的观 音造型雍容华丽,明显承袭了盛唐菩萨造像艺术风格,面容体态 丰腴,除脸庞保留白玉本色外,通身贴以金箔,云髻高高盘起, 左手托头侧躺,颈环臂钏,一副富态闲适神情。 仰视观音,让我浮想联翩。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与中原文 化相遇,历经魏晋唐到宋元明以 降,日积月累的融合、发扬、沉

邂逅观音

观音手中净瓶朝下,俏生生立于竹林前。时日流逝,彩雕渐失光鲜但更增古意……

潜,加工再创造,各朝各代佛 像艺术体现微妙的变化。单只观音形象,就从早期阳刚味浓的男相菩萨演

另有一尊樟木观音,摆在案

变到后来被广为接受,更能凸显柔性与慈悲的女相观音。观音法相多变,

头已 20 年,观音手中净瓶朝下,

白衣、水月、杨枝、净瓶、圆光、龙头、持经、送子、千手千眼种种造型

俏生生立于竹林前。时日流逝,

中,我偏爱前三种的美感——白衣观音洁净无尘,杨枝净水遍洒甘露,水

彩雕渐失光鲜但更增古意,而

月观音飘然现身月色水光中,画面已有朦胧诗意。

樟木依然保留淡淡木香。与之邂

佛教艺术浩如烟海,菩萨造型千姿万态,百看不厌。我曾游敦煌莫

逅,在安徽。那年游完黄山再到

高、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大足等石窟,细细玩味千年佛教

周边古镇观光,为了拍摄徽州建

文明之美。参拜过不少名刹,对着庄严众佛,总是心怀敬诚;瞻仰菩萨,

的院落布局、天井采光、石雕

内省心灵静安。虽欣赏佛像,但未特意收藏,家有两尊观音,都是无心插

漏窗,闯入一民居,看到摆在内

柳所得,在无意间碰到,是那种不期然的邂逅,某年某月在灯火阑珊处偶

堂的观音,心生愉悦。主人家坦

遇了。信是有缘。

承是清以后的民间作品,虽非古 董,也家传了三代。因合眼缘,

去年在台湾,与友夜逛嘉义市,细雨霏霏中幽幽凉凉的巷景另有一种 牵引游人的气氛。刚吃过一碗口感绵密的香芋粉圆,心头有了暖意,信马 由缰游走,昏黄街灯下望见街口一店还未打烊。撑伞走去,推门而入,别 有天地,是间晶石专卖店,各种天然水晶、石雕艺品琳琅满目。就在角落 不显眼的橱柜,我发现一枚捷克陨石观音坠雕,雕工精雅,出自香港老匠 工的手笔。立姿观音神貌衣饰具备藏传佛像特色,也贴近敦煌菩萨造型, 半袒上身,下身着裙,璎珞饰胸,右抱如意,左结莲花手,形象中性,无 男相无女相。透过强光照射,陨石碧绿剔透似琉璃,造像那份安详静美, 陨石那道灵动绿光,当下打动了我,满怀喜悦买下。

22

央他割爱,一路小心翼翼带回 家。尔后,我家书桌多了一尊丰 神秀逸的观音,日日释放抚平人 心的祥 与温暖,仿佛净水源源 洒落,为我洗涤心中层层尘垢。


柳吐绿,春雨丝丝,清明节总是在微冷的初春悄然而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是一种缅

怀,一种深深的思念,让我们想起那些远离我们的亲人,随着年龄 的增长,这种思念的感情越来越浓。

的节日。每当清明节的时候,我都会特别想念逝去的爷爷,每次 在爷爷的坟前,我会坐很久,好想和他说说话,有很多很多的话 想对他说。看到那长满青草的坟头,我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和爷爷 相处的时光。很小的时候,爷爷总是喜欢拉着我,坐在门前的大 槐树下,布满皱纹的手抚 着我的头,那时的我,特别喜欢听爷 爷讲故事,讲很久很久以前祖辈们的故事,爷爷没有文化,可他 的故事却是那样的朴实精彩,回忆起那些时光总是觉得很温馨, 很怀念。 清明节,想念爷爷,有时候想着想着,就会沉 在思念里,

有一种思念叫

清明节,一个让人深思的日子,一个对逝去的先人抒发思念

眼前就会浮现出爷爷慈祥的神态。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每次回到 故乡,都会在爷爷的坟前烧上一些纸钱,点上几柱香,再 一 墓碑上那深刻的名字。清明前给爷爷写封信是我多年的习惯,也 是对爷爷寄托感情的一种方式。当每年清明扫墓时,我会在爷爷 的坟前烧掉我向他诉说的心迹,那里有我永远写不完说不尽的话 语。那一瞬间,爷爷的音容笑貌会永远定格在我内心深处。 清明,一个意义深远的节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心里 盛满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哀思。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 厚。”如今的意思,是在告诉我们要不忘先人,以祭祀的方式 一年。翘首以盼的绵绵思念,在缅怀的那一刻,思念便成为了 一种精神的动力。 清明献上一束鲜花,也献上了我们的尊重与庄严,向逝去了 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在缅怀之余,感受着春天的来 临,给我们萌生的新的希望。思念,就象是从故乡飘过来的风, 吹散了岁月的痕迹。渐行渐远的脚步,寸寸如伤的情感,在心与 心隔空交流中,碰撞出思念。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年年清明,都会有着一种深深的思念。 思念是一颗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种子,清明时节让她复苏,让她疯 长。“思念成疯。”我的思念乘风而去,天堂的祖先人们一定会 收到,虽然我们阴阳两世,但是我们永远骨肉相连。

向逝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 清明献上一束鲜花也献上了我们的尊重与庄严

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清明是春天的一个细节,年复

23


闲话名利

尘世间生活的凡夫俗子,经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名利诱惑。由于名利能给人带来很多 好处,于是便有很多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名利,千方百计投机钻营,以达到自己的目

的。但是,名利又是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灾难和痛苦。这正如古 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所谓:人怕出 名猪怕壮。猪养肥了必然导致被屠杀,成为他人之美肴;而人出名后,则会招来嫉妒,遭到排 挤,甚至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直至走入死地。 有一个禅师出远门,走了很久的路,感觉又冷又饿,路过一家人的房子,闻到里面传来 阵阵香气,于是,他就走进去说:“我能把破了的针鼻补起来,只是我现在饿得没有一点力 气,你们只要给我一些吃的,我就能把你们家破了的针补起来。”

一切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来若想摆脱首先要摆脱名利

名是缰利是锁尘世间的诱惑如绳索一般牵绊着众人

那家人听了,没有一个人相信禅师说的话,就说:“我们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 的本领!” 他们一家人忙忙碌碌,做了一桌子好菜。禅师早就饥肠辘辘了,毫不客气地饱餐了一 顿,吃饱喝足以后就一本正经地说:“好了,我现在有力气了,你们快把破了的针鼻子拿 来,我要动手补了。”那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想到禅师说出这样的话,愣在那里不 知如何是好,说道:“谁家的针破了,还能找到针鼻子?你这不是在作弄人吗?” 禅师说道:“我的确会补针,并没有作弄你们!没有针鼻子,让我怎么补呢?如果你们 找不出针鼻子,那我也没办法,你们就看不到我补针的技术了!送你们几句话吧,也不枉白 吃这顿饭,正可谓‘名是缰,利是锁, 尘世间的诱惑如 索一般牵绊着众人。 一切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来。若想 摆脱,首先要摆脱名利。’” 世人贪名逐利,你欺骗我,我欺 骗你,斤斤计较成败得失,把生命都耗 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其 实,世间最珍贵的不是有价的名利,而 是无价的自己。人生难得,谁愿意给自 己标出一个价码给别人?没有,因为生 命是任何东西都换不回来的。 洞山良价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 世。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 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赶来探望。 洞山禅师走出来,脸上洋溢着莲花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 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24


本 寺 活 动 2013年5月-8月 活 动

忽然,一个前几天才上山来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

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眼光。有的人低

弟子规幼儿班(年龄3-6岁) 6月2日至8月18日 | 每逢星期日 上午10.15 至 12.15 | 万佛宝塔3楼左边课室 弟子规儿童班(年龄7-12岁) 6月2日至8月18日 |每逢星期日 上午10.15 至 12.15 |万佛宝塔3楼右边课室 弟子规青年班(年龄13-18岁) 6月2日至8月18日 | 每逢星期日 上午10.15 至 12.15 | 万佛宝塔4楼左边课室

弟子规成人班(年龄18岁以上) 6月2日至8月18日 | 每逢星期日 上午10.15 至 12.15 | 万佛宝塔4楼右边课室

弟子规家长班

6月9日至8月21日 | 每逢星期三 上午9.30 至 11.30 |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1楼第9号课室

我现在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

目合十,就此离去。

书法班(每系列共十堂课) 系列一|6月1日至8月3日 系列二|8月10日至10月12日 系列三|10月19日至12月21日 早上10至12 |每逢星期六|宏船老和尚纪念堂1楼8号课室

声斥责小和尚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 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看师父的身

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

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来 这里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

普觉佛学课程 佛学基础知识

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名利都是过眼的云烟,生不带来,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经典的结集以及佛教的传播 5月29日至7月31日|每逢星期三

时间:晚上 7.30至9.00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1楼课室 课程赞助费用:每学年 $90.00 欢迎报名参加,学员可任选课程学期 询问电话:6849 5300或sem@kmspks.org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会

来又有几个能在岁月中留下痕迹?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三皈五戒、佛教礼仪、四圣谛 6月3日至7月29日|每逢星期一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世人皆为闲名劳累一生,到头

珍爱·真爱一生(婚前教育课程) 系列一|8月2日至8月30日(8月9日课程暂停) 系列二|11月1日至11月22日 晚上7.30至9.30|每逢星期五 光明坊 Awareness Place well Being Centre Blk 261 Waterloo St #01-42 Waterloo Centre S180261

周日共修 (一) 净土共修 | 每逢星期日 | 上午9.15 | 大悲殿 (二) 金刚法会 | 每逢星期日 | 下午2.00 | 大悲殿

死不带去,人活着应该踏踏实实过

好这一生,快乐就更好,更无他

每月农历廿七 | 上午10.00 | 大悲殿

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欲、

诵念药师经 广声大和尚领诵

无争,功名利禄不过如梦幻泡影, 又何必以死相争。所以,当我们在

◆ ◆

每逢农历月第一个星期日下午1.30开始, 诵念《金刚宝忏》

大悲法会

每逢星期六 | 晚上7.30 | 万佛宝塔2楼

普门品

每逢星期五 | 晚上8.00 | 大悲殿

盂兰盆节 超度法会日期

面对名利的诱惑时,应当看淡一 点,这样我们就能够过一个轻松而

充满乐趣的人生。

农历七月十五 登记日期

宏船老和尚 文物展示厅

农历五月十五起开始 接受登记

开 放 日: 大悲法会(每月农历廿七) 清 明 节(农历二月廿四 | 4/4/2013) 卫 塞 节(农历四月十五) 盂兰盆节(农历七月十五) 宏船老和尚冥诞日(农历九月初三) 宏船老和尚圆寂日(农历十一月初九)

开放时间:上午10.00至下午3.00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3楼

以上活动项目或有任何更动,请拨电询问: 6849 5300


解读中观

以下破解此四生门:

破 自生 我们总觉得无论高等或低等 生物,能够生出与自己类似的品 种出来、有自己遗传基因的,就

——

四生门

是自己生的,称为“自生”。如 豆生豆,瓜生瓜,果生果,动物 生动物,人生人等,总觉得是自 体孕育生出自己的下一代。 若以自性有的角度来看待豆 生豆,既然是“自”的,就永远 不会改变。那“自豆”当然不能 自己生出个别的一个豆,因为被 生出来的已是“后豆”,已经产 生变化,不再是“前豆”。如果 生出的后豆与前豆,还是一个形

能解脱 

如此还是不能悟得真理 不

细微不能再分解的实体在 

分分析至极点 还是有个极

性不空者 即使将实物的成

念 执着实在 有独一的自

指出 只要存着自性有的观

印顺导师之中观论颂讲记中

状、尺寸、无差别的自豆,看不 出增多与变化,这样的自体生就 没有什么意义,生前与生后即然 无变化,那就不能称之为生。 况且自性能生的,本身当 不需借助外缘就能无穷无尽自生 不息,这与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并 不相符。我们说“因果”关系, 当然先有因,后方有果才符合逻 辑。如果自豆能生自豆,即自豆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里有能生的“先因”,与能生自

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

豆的“后果”,那自豆里就有“

以上八偈,是龙树菩萨“中观论”里除出八不之外极脍炙人口之偈 颂。它指出我们一般人对生生不息之现象,皆不出以下四种观念,即⑴ 有因生之“自生”、“他生”、“共生”与⑵ 无因生,印顺导师称之为 四生门。这里探讨“生”是因为我们生存之环境,生之现象是很普遍存在 着且具备许多举手拈来之例子可说明。

因果同时存在”的矛盾与错误, 因此说“自生”不成立。

破 他生 如果“自生”不能成立, 与其相对的“他生”,在逻辑上

若以带有自性见——即不经思维,直觉感受有一独存、自体常驻之

也就不能成立。倘若是自性实有

影像在心头,以此俱生妄执来理解有因生及无因生,就会对诸法产生

的,“他”就不该有变化,“

自性见的缪误。印顺导师也提到,倘若讲因缘,决不能落入实有的自性

他”就该有“他”固有的自

见,以为因缘是实在有的,那就会处处充满矛盾。

性,“他”永远就是个“他”, 倘若能产生变化就不能说他仍是 原来的他了。

26


若执持自性有的,还坚持说用火点燃香木所以产生香味是“他生”

印顺导师之中观论颂讲记

的,那用火点燃普通木头为何没有香味呢?如果说是“他生”的,其他

中指出,只要存着自性有的观

的木,不管是什么木,明显如臭木,或其他什么纸、金、银,铜、铁等

念,执着实在、有独一的自性不

等都是他,也应该一样可燃以产生香味,可是事实却不然。为什么?因

空者,即使将实物的成分分析至

为一切都是依空无自性的因缘和合,非自性实有的,所以引火点燃香木

极点,还是有个极细微不能再分

的因缘能够产生香味,点燃臭木的因缘就只能产生臭味,而取一般木材

解的实体在,如此还是不能悟得

虽烧不出香味,却有提供热能将饭煮熟的功能,全依种种不同之因缘而

真理,不能解脱。如果偏执与“

产生种种不同的结果出现。

自性有”相对立的“自性无”, 也同样不能悟得真理,此“自性

破 自他共生

无”是实执有个独一“空无”的

既然“自生”不能成立,对立的“他生”也不成立,所以“自他共

自性,即什么都没有,永远空洞 之顽空,与缘起性空之灵活变化

生”就完全成立不起来。 举世间果生果为例,一棵果树从种子萌芽直至开花结果,因有泥土、

空是不一样的。

水分、阳光、养料等条 具足,它逐渐茁壮成长,再加上昆虫帮助传播花

人身难得,但受束缚。凭借

粉,最终结出累累果实。以自性见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自他共生实例。

此一期短暂之色身修行,随顺因

倘若果树是“自生”的,它不需助缘就能自己生长;要有其他助缘才

该睡觉时专心睡觉,该奋斗时

能生的就不算是自生了。 “他生”的助缘即泥土、水分、阳光、养料等等。如果实执有自 性,“他”就不能助生,他就是他:泥土就是就泥土、水分就是水分、阳 光就是阳光、养料就是养料,花粉就是花粉,昆虫就是昆虫;很多各自的 他,各自为 ,只能参杂摆在一块,断不能如现实中所看到的果树就其他 助缘下,相互配合,受滋养,发育而长大开花结果。所以说若执着实有自 性之观念,“自他共生”是完全不能够成立的。

缘过日子,该吃饭时专心吃饭, 奋斗,该努力时努力,该休息时 休息,即该适合做什么时就做什 么;积极创造因缘也很鼓励,只 要存有“机缘未至不强求,机缘 来临宜把握”的豁达,那就日日 是好日了。

破 无因生 无因而能生果好比一个人不工作而妄想天上掉下黄 金一样不实际。逻辑上来说,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就如

1+1=2一样明确。印顺导师在“中观论颂讲记”提到,果 法从无因而生是名言上的自相矛盾。真的无因而有果的 话,那世间人为生活为理想而拼搏就不存在意义,因为 提升生活素质的努力不见结果!那么天生富贵的就福泰 一生,天生贫穷的仍自贫穷不如意,再如何拚搏总是白 费气力徒劳无功尔!那人对生存的价值观就会起质疑, 没了能积极拼搏的驱动力,天生天养一日过一日,其实 是相当空虚、无奈与悲观的。如此一来,这世间就谈不 上繁荣与更上一层楼的进步了。现实中,我们为着美好 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期待付出辛劳后终究会获得丰盛之回 报;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前人累积之宝贵经验 留给后人的遗训,绝不是无因生的不劳而获,甚至我们喝 一口水,都要有人烧水,有人造出盛水的杯子,还要用手 拿到嘴边倒水进口的这些因,才能有水喝,非水自己无因 生出来给我们喝的。所以说“无因生”不成立。

诚聘兼职讲师 新加坡佛学院诚邀专业人士教授以下课程:

佛教与社群工作 (5-6个月合约) 被录取者需每星期提供2小时的授课时 间 (不包括课外请教老师时间) 。职责包括制 定课程教案、准备相关材料、设置与批改试 卷、布置与批改课堂作业、评估学生表现、 监考。 如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相等学历、具 有两年中文教学经验,新加坡佛学院欢迎您 的加入。 有兴趣申请者请将个人简历及薪金要求 电邮至 hrdept@kmspks.org 。

27


 要养成进食要定时定量的好习惯

衡饮食是现代饮食科学的重 要标准,饮食失度是导致

明代《修真秘要》中说道:“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

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

饥。”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

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

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

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

家、医学家忽思慧, 要》中告诉我们“故 膳养性者,先饿而 食,食勿令饱;欲数 而少,不欲顿而多; 盖饱中饥,饥中饱。 饱则伤肺,饥则伤 气。若食饱,不得便 卧,即生百病”。这 些都是宝贵的饮食养 生经验,告诉我们正 确的养生之道。

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 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就在他的《饮膳正

适量进食有益养生

体方法。元代著名的蒙古族营养学

不要等饿了再吃饭,在感觉饿了之前就要吃饭。因为在我们人体内, 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规律的,食物从口腔进入到消化吸收的过程是4-5个 小时,然后再进入下一个进食、消化、吸收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要一日三 餐周而复始的原因,它是维系生命、保证身体健康的源泉。

 饮食适量,不可暴饮暴食 按食物的消化规律,每日三餐,两餐之间适当加一些零食、水果即 可。一次食量过大,会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 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 曝、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大饥勿饱食,大渴 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使胃难以适 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 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寿星孙思邈告诫道:“不欲极饥而 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 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 饮食不可太过勉强 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厌食; 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 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勉强自己进 食。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和体力 劳动,多参加文娱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 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 梁代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 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 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 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 体胖者更应控制饮食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 病不生矣。”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来加强元气,平衡脏腑功能, 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 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8


狮 琉

 吃得过饱有何危害,

城 璃

奋 之

讯 光

至炎热天,空调用久了,常常让人有种

应注意些什么?

不舒 感觉。在炎炎夏日,我更喜欢泡

一杯热茶,这样毛细血管会马上舒张,全身冒

如果吃得过饱,会增

汗,体温便明显降低,浑身舒爽。

加肠胃负担,使血液集中到

“茶”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生活中,都

相对呈缺血状态,肺也会由

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千年来,喝茶相

于缺血影响正常工作,有损

对于国人而言,是仅次于吃饭的大事。

于肺功能;如果饿了不及时

古人没有各种现代化的降温工具,更爱从

补充食物,机体就会缺少能

香茗中消夏,唐人卢仝有《七碗茶诗》写

量,为了不影响机体的正常

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

运转,大脑就会下令动用我

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

们体内的储备能量,来维持 身体正常运转,这样就会有 损我们的元气。 如果吃饱了,不要立 即睡觉,这样会导致各种疾 病的发生。俗话说,饿了发 晕,饱了发困。我们很多人 都会有吃饱饭发困,爱打瞌 睡的感觉。如果饭后马上睡 觉,所吃食物产生的能量消 化不了就会转化成脂肪,堆 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而肥胖 又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 粥样硬化、脑中风发病的根 本原因。 古今中外养生家都十 分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 作用。因此,在饮食养生方 面,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 养平衡, 是要饥饱得中, 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在此 前提之下合理饮食、平衡饮 食。这便是古代养生家节食 观给予我们的启示,也被现 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 健益寿养生良方。

泡一杯茶茶叶在杯中慢慢地苏醒飘舞喝到尽兴时你便感觉清凉透彻仿佛置身于清风习习中

肠胃,使心、脑等重要器官

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 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伴夏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 见茶之神奇的功效。 茶有着养生保健之效。 如今生活离不开电脑,但电

脑辐射对身体非常有害的,茶不仅可以降低火气和心中的浮躁,一些成分还 可以抵抗辐射。另外青茶有一定的减肥效果,红茶防流感,花茶防抑郁,喝 茶还可以防癌症。夏日饮茶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喝茶能祛暑败火,清心 明目,解乏提神,茶既可清热,又可止渴生津,多喝茶不生病,总之喝茶益 处处多多。 夏日里泡上一杯绿茶,美丽心情也会随之绽放。打开茶叶包,一股扑鼻 而来的香气让你闻到了自然的气息。将茶叶放进杯子,把沸腾过的开水轻轻 地倒入杯中,少顷,茶叶在开水中铺展开来,一片一片积满在杯底,原本清 澈的纯净水,现在变成淡淡的绿色。将杯子送到鼻子下面,一股浓郁的清香 扑鼻而来,轻轻呷一小口,那苦涩之中略带甘甜的味道,再品就觉得浓浓的 茶香沁人心脾。漂浮在杯口,香气的逸出,真是一种佳境和享受。同时那一 团团绽放在水杯里的美丽的叶子,也会给你的工作学习增加几分浪 情怀。 当持续的高温袭来时,一杯清茶,混杂着清香与微甘的气息,顿时可以 生津止渴、清凉舒坦,是防暑消夏的好饮品,最初喝茶时虽然觉得茶水有点 苦,但只要细细品味,你就会觉得甘甜爽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喝茶不 仅仅是为了解渴,茶的降温功效比现在生活中的空调来得直接和持久,慢慢 品味茶香,使身心沉 在一种自在而松弛的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幽静自然 来”的感觉,实乃快哉。 泡一杯茶,茶叶在杯中慢慢地苏醒飘舞,喝到尽兴时,你便感觉清凉 透彻,仿佛置身于清风习习中。这个夏天泡在茶香中,静静地沉在那清澈的 记忆里,便没有了酷暑闷热之感,有茶香相伴,这个夏天是绿色的,是清凉 的。茶香伴夏,让你从里到外清爽起来。

29


泰国摩诃朱拉隆功 斯里兰卡克拉尼亚

2012年 12月 28日及 2013年 1月 3日,新加坡佛

两所大学受邀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学院分别邀请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和斯里兰 卡克拉尼亚大学前来商讨合作课程事宜。本院

院长广声大和尚、副院长传诚法师、传厚法师、教务长传雄法师、教导长传理法师、行 长传登法师、教务主 任纪贇教授及行 人员,在宏船纪念馆三楼会议室先后热情接待了来自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外交事务副院长 Phrakhrupalad Suvathanavachirakhun 法师和研究与资讯部主任 Phramaha Sathit Metheejanyaporn 法师;斯里兰卡克拉尼亚 大学巴利与佛学系主任 Udita Garusinha 教授和N.Gnanaratana法师一行。在与两所大学的会谈中,主要讨论了如何更 加完善现有的佛学学士课程、未来合办中英文硕士课程的计划,以及让学生了解当代佛教界与社会关注的问题等 课题。通过这次会议的初步商讨,两所大学也都表示将会继续加强与本院的教学合作,会后院长广声大和尚分别 向来自泰国和斯里兰卡的贵宾赠送了礼品,并合影留念。

法界圣凡水陆 普度大斋胜会

2012年12月16日至12月22日,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为纪念宏船 老和尚圆寂廿 周年而启建了为期七天的法界圣凡冥阳两利水陆普度 大斋胜会。 水陆法会是佛教中最隆重、最殊胜的一种经忏佛事法会。“法

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于去

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

年农历十一月初三( 2012年 12月 15

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日)下午 2 时开始净坛,初四至十

,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

一日(2012年12月16日至12月22日)为

尤其水陆 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

期七日,为纪念宏船老和尚圆寂廿

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

周年而启建法界圣凡冥阳两利水

如此救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起,普摄受苦众生。

陆普度大斋胜会。以此殊胜功德,

启建水陆法会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佛法的巨大 力,以食施、

超度十方法界、四生六道、水陆空

法施为手段来救度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特别是要救度陷于水陆之

行一切孤魂,并为十方信众超度各

处,蒙受深重苦难的六道众生,使令皆得解脱。与此同时,以此胜福

姓门中历代宗祖、六亲眷属、冤家

功德之力,使令十方施主合家眷属,消灾免难、福慧增长、如意吉

债主、一切亡灵。

祥。水陆法会以其殊胜的功德,千百年来一直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大 法会之一。

30


财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杨莉明同本山方丈 广声法师为建造多层停车场主持动土仪式。

新加坡佛学院及多层停车场奠基仪式 2012年12月6日上午8时30分财 部兼交通部 务部长杨莉明 同本山方丈广声法师为建造多层停车场主持动土仪式。新的停 车场将有助于舒缓本寺停车位不足所带来交通拥堵的问题。

10时 30分,光明山普觉禅寺方丈兼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 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兼北京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科长妙航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 任李贺敏先生、佛学院全体师生及特邀施主和护法义工共三百 人参与了兴建新加坡佛学院大楼的奠基仪式。学院大楼预计在

2014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念诵仪式过后,广声大和尚致词答谢所有信众对佛学院的支持,以落实建设学院大楼的工程。演觉法师随后 针对新中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发表说话,表示希望未来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随即,佛学院管理 层也和中国佛教协会一行人进行了会谈。双方代表都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力合作,最后在融恰气氛中圆满结 束了会议。

新加坡佛学院

首届英语演讲比赛 2012年11月,新加坡佛学院在光明山普觉禅 寺藏经楼举办了首届英语演讲比赛。此次活动 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僧的英语会话与演讲 能力,并激发学僧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赛共有

13名华裔学僧与18名非华裔学僧踊跃报名参赛。 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大和尚是演讲比赛 的特邀嘉宾,除了致词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学僧们再接再厉把英语学好外,他还亲自颁发 奖状给优胜者。此项活动的成功除了让大家留 下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参赛者在努力筹备初赛 及总决赛时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也为将来类似 的活动打下基础,希望来年越办越成功、越办 越精彩!

31


广兴法师来我院演讲

流通处

2013年3月24日上午9点,新加坡佛学院荣幸邀请到本院的客 座教授、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广兴法师,为佛学院

光明坊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师生作了一场以《父母恩重经》研究为课题的中文佛学讲座。 在讲演中,法师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父母恩重经》的真伪、来 源以及为何流传普遍等问题,通过法师的多方引证及分享研究 心得,令出席的师生获益良多。

新加坡佛教总会 59 Lorong 24A Geylang Singapore 39858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7 Kim Yam Road Singapore 239329 大悲佛教中心 2 Lavender Street Singapore 338823 慈缘轩 8/10 Smith Street Singapore 058917

华侨大学张云江博士 《般若学研究三题》专题讲座 新加坡佛学院于 2012年 10月 4日邀请到中国华侨大学张云江 副教授为同学们做了一场中文佛学演讲。张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 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获得宗教学(中国佛教方向)博士学

草本屋 101 Upper Cross Street #02-P1 People’s Park Centre Singapore 058357

位,目前担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并从事佛教哲学的研究、教学等工作。 张教授演讲的题目为《般若学研究三题》,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分别讲 解了般若学研究的三项要点:一、般若学的基本内容; 、般若学何以是大智慧;三、

送完为止

般若学修行的一般进程。通过对这三个问题广泛论证演说,激发了同学们对般若学的兴 趣,在针对同学们的问题时,张教授以幽默谦卑的答题方式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最后,本院教务长传雄法师赠送礼品答谢张云江教授的精彩演说。

赞助表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 佛陀

姓名(中) : 性别:

(英) : 年龄:

最高学历:

地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布施 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只需影印 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手机:

寄至:

布施回向:

职业:

电话:

(住家)

(办公室)

电邮:

Pujue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现金

款项$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jue@kmspks.org

支票号码: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本刊,请用银行汇票(新加坡币)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法会与活动?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第26期

您也能上网至
 http://ch.kmspks.org/about/donate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