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ken
28 The five aggregates, monks, are anicca, impermanent; whatever is impermanent, that is dukkha, unsatisfactory; whatever is dukkha, that is without anatta, self. What is without self, that is not mine, that I am not, that is not my self. Thus should it be seen by perfect wisdom (sammappa~n~naaya) as it really is. Who sees by perfect wisdom, as it really is, his mind, not grasping, is detached from taints; he is liberated.
to Compassion and Wisdom on the journey of life
• 2014 年1-4月
Impermanence
行善就是不做违背良心做大众利益的事 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利他又利己
of the
Five
略说托钵
Aggregates
托钵乞食是佛陀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 在佛陀时代比丘没有厨房等做饭场所 比丘的饮食完全依靠信徒的供养
浅释中观论之特色
What essence, monks, could there be in material form? What essence, monks, could there be in feeling, in perception, in mental formations and in consciousness?
印光法师家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Material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monks, are impermanent (anicca). Whatever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ere are for the arising of these aggregates, they, too, are impermanent. How monks, could aggregates arisen from what is impermanent, be permanent?
What is the Meaning & Purpose of Life? The Four Foundations: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Towards the Dharma
Material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monks, are unsatisfactory (dukkha); whatever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ere are for the arising of these aggregates, they too are unsatisfactory. How, monks, could aggregates arise from what is unsatisfactory be pleasant or pleasurable? Material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monks, are without a self (anatta);
Access to Insight, 2011.
FREE DISTRIBUTION
The Story of Queen Moonlight
apr 2014
- The Buddha (SN 22.95)
Impermanence
28
1 – 4月 | jan – apr
免费赠送
How, monks, could aggregates arise from what is without self be self (anatta)?
The Fact of
awaken • jan -
whatever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ere are for the arising of these aggregates, they, too are without self.
Leading a Meaningful Life
2014
Whatever material form there be: whether past, future or present; internal or external; gross or subtle; low or lofty; far or near; that material form the monk sees, meditates upon, examines with systematic attention, he thus seeing, meditating upon, and examining with systematic attention, would find it empty, he would find it insubstantial and without essence.
行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新
金蛇归去,骏马奔来,瞬息间2013年已经走到 了尾声,值此新春佳节来临的喜庆之际,衷心地祝愿 诸位《普觉》的作者、读者及广大的热心护持者:春 节快乐,福慧双增。也祝愿普觉禅寺的广大护法信众 们:新年法喜,如意吉祥。
绪⋯⋯这些喜悦的收获,都来自于感恩,感恩三宝的 慈悲加持,感恩全体职员的努力付出,感恩护法善信 的大力护持。 新的一年,新的使命,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秉承佛 法慈悲、平等、感恩的思想,发扬大乘菩萨入世利众 的精神,积极从事弘法利生、慈善社会的工作,努力 培养佛教专业研究、管理、弘法的优秀僧才。 珍惜光阴,精进学修,感念四恩,福利群生。
释广声
感恩护法善信的大力护持
期的开始启动;明年佛学院招募新生的工作也已经就
感恩全体职员的努力付出
院教学楼的工程及光明山多层停车场的工程都已经如
感恩三宝的慈悲加持
力、共同支持下,一一都得于圆满落实。新加坡佛学
这些喜悦的收获都来自于感恩
回首本寺一年来的各项事务,在四众佛子齐心协
春
贺 语
栏目
MCI(P) 176/12/2013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Founder / Managing Director
菩 清 提 韵
广声大和尚 Ven Sik Kwang Sheng
普觉执行主编 Pujue Executive Editor 传雄法师 Ven Sik Chuan Xiong
普觉特约撰稿 Pujue Contributors 吴美兰 / 张春玉 / 净璇
AWAKEN 执行主编 AWAKEN Executive Editor 程慧琳 Esther Thien
AWAKEN 特约撰稿 AWAKEN Contributors Ven Ji Qun Ven Thubten Chodron Susan Kaiser Greenland Susan M. Griffith-Jones Seow Kiat Heng / Janice Goh Felicia Choo / Chua Beeli Oh Puay Fong
page
哪怕再困难都是可能成功的 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地去做一件事
普觉义务编辑 Pujue Volunteer Editor 罗禅珠 Loh Siang Choo 沈玉兰 Sim Geok Lan
7
磐 钟 陀 磬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s 周利珍 LiZhen 财务经理 Finance Manager 林丽珠 Lim Li Choo
兰 轩 若
印刷 Printer
Fabulous Printers Pte Ltd Blk 16 Kallang Place #01-35 Kallang Bahru Industrial Estate Singapore 339156 Tel: 65 6544 0200 Fax: 65 6544 1371
28
出版 Publisher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1 –4月 | jan – apr 2014
Awaken Publishing and Design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Tel: 6849 5341 / 342 Fax: 6452 8332 e-mail: pujue@kmspks.org / awaken@kmspks.org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 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 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Tel: 6849 5300
Awaken普觉 is own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ri-annually by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COPYRIGHTS & REPRINTS: All material printed in Awaken普觉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ll rights reserved. No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in part or in whole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 may be requested through Awaken Publishing & Design. Tel: (65) 6849 5342. Email: awaken@kmspks.org and pujue@kmspks.org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r implied in Awaken普觉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views of the publisher. Although every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the publisher, editors, employees and agents of Awaken 普觉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actions taken based on the views expressed or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publication.
ISSN: 1793-298X Published with 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Printed in Singapore on eco-friendly paper
意 人 解 生
A flower dances in the light morning breeze shaking off dewdrops left overnight on its petals. A brand new day full of promise has begun. As the the day gets warmer, the petals of the flower begin to curl and change hue in the warmth of the sun. In the evening, the flower folds its petals and takes its well-deserved rest after a hard day succouring the bees and butterflies with its nectar. (pg 60) Our life is also like the life of a flower. What we call life is a flow of psychic and physical processes or energies, arising and ceasing constantly. Life is a continuity, a procession of events. Just like the seed is not the same as a bud, the bud is not the same as the blossoming flower. Yet, they are neither the same nor totally different entities. There is only a flow of physical and natural processes. (pg 58) When elderly people recall past events of their youth, do they not lament that life is like a dream, worldly matters are like illusions, and no trace whatsoever will be left behind?
KMSPKS and Awaken Publishing go social! Like Awaken Publishing page • Download iDharmaBook and Dharma2U app for iPad, iPhone & Android phones & tablets Like facebook.com/kmspks Like facebook.com/Awakenpub
法 拾 海 贝
琉 之 璃 光 竹 夜 林 话
狮 奋 城 讯
01 04 05 06 07 08 09
新春贺语 | 释广声 新年的钟声 | 周广玲 年华 | 沈玉兰 感受秋天 | 张春玉 心诚则灵 | 敦珠扎西 品尝痛苦 | 罗禅珠 品茶 | 相安
10 10 11 12 13 14 15 16
人心是块田 | 徐学平 活在当下 | 张进华 十则简讯与一撮芥菜籽 | 净璇 行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 通德 人生的诺亚方舟 | 张世普 孝心的价值 | 张宏宇 谈孝道 | 吴美兰 哪里是净土 | 阿土
18 印光法师家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22 莲池大师论念佛 | 张家提 21
素心如简
24 26
浅释中观论之特色 | 常归 佛教的养生思想 | 禅悦
28
略谈佛教的饮食
| 慎言
| 兰朵
| 阿莲
30 事上磨练的一大法宝 32 略说托钵 | 慎言
| 刘先和
33
光明山修身院新院址开幕典礼
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大和尚
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
光明山普觉禅寺举办短期出家 | 报道:仁虚
光明山甘露菜园小记 | 报道:罗禅珠
page
28
新年的钟声
新
年的钟声牵动着岁月,小的时候,特别爱过新年,有新衣穿,有很多好吃好玩 的,而且又长了一岁,那时真的很想快快长大,对新年的钟声更多的是期待。
真的长大了,每至新年,在那欢庆的热闹气氛中,听钟声响起,心底却多了 几许无奈和愁绪,因为我知道时光匆匆,又走过了一年,人生会在钟声中不断地老 去。每每回头看走过的路,有过梦想和渴望,有过欢乐和失落,有过成功和失败 ⋯⋯让我对钟声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绪。 在这样一个安 祥和,辞旧迎新的夜里回忆往事,憧憬着未来,那钟声更多是 一种激励,是一种奋发,让我们学会不断地向前,学会珍惜生命中每一缕的时光。
给我更多的勇气和动力。 新年的人们总习惯回顾和思考,充满着对新一年的展望。在新年里,我们已 经习惯了钟声,它老了岁月的同时,又给了我们增添了新的希望,新年的钟声是激 扬的,奏响了号角,让我跨出新的步伐。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面对崭新的 一天,更多的是进取和奋发。“黄河去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 待”。新年的钟声是力量,是问候,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与憧憬。 新年的钟声是时间流逝和生命成长的标记,是新一年希望的曙光。钟声里,触 新的一年,我们把梦交给远方,在远方留下前进的足迹。钟声里我们一路追寻, 一路欢歌,洒下一路汗水,我们燃起了生命的音符,充满着激情和挑战。 新年的钟声是春天来临的信号,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新生的季节,这也许才是 人们在听到新年钟声时兴奋激动的原因。新年的钟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体会生命 的快乐,聆听新年的钟声,珍爱新一年的分分秒秒,写下曙光和希冀,聆听新年的 钟声,让我们感受新一年的喜悦,去收获所有的梦想和希望! 新年的钟声,每年都会响起,我知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脚下的路是要不 断向前走的。新年的钟声,给人以启迪:一生之计在于今。的确,我们不常拥有新 年,却时时拥有今天。因为新年的钟声是新的起点,让我们在钟声中共同祝福美好 的明天。 文|周广玲
清韵
菩提
4
钟声里触摸新的一年我们把梦交给远方在远方留下前进的足迹
着一个美丽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又都是那么地甜蜜,那清脆的钟声撞击着我的梦,
新年的钟声是时间流逝和生命成长的标记是新一年希望的曙光
每年的钟声都会让我滋生着希望,绚丽的的烟花在明净的夜空里开放,每一朵都有
句“踏花归去马蹄香”,马与花既已老早挂钩,今春谈花,更显得理所当然了。 我爱看嫣红姹紫,群芳争妍,每逢岁暮,必赶花市逛花圃。以往,逛牛车水花市 是赏心乐事。入夜,横街小巷人头攒动,大家乘兴而来,只为感染春的气息。越夜越热 闹,人潮如涌,混杂着年货摊贩叫卖声,喧喧嚷嚷推挤出春意翻腾的年味。 花集灯火通明,暗香浮动。秋海棠、杜鹃、兰花、郁金香、万寿菊,姿态万千, 各自精彩。银柳点点绒花似雪,迎春黄花已开满枝,橘子圆圆满满结了一树金黄,水仙 则低调养在水中,静待春至。百花竞艳,主角永远是桃花,万千宠爱在一身,总姗姗来 迟,在年关逼近的最佳时机登场,此时朵朵桃红上枝头,花枝招展笑迎春风,招惹得爱 花人忍不住手抱一把回家,喜孜孜如同抱回一片春色。 曾几何时,牛车水荣景不再,璀璨花墟早已烟消云散,花市报春成了记忆中绚丽的 一页。如今赏花买花都转移到花圃,人事已非,花依旧,年照过,每年在花丛中兜转数 圈之后,少不得又带回几盆杜鹃、水仙及几束切花剑兰。 杜鹃花期长,耐修剪,买了红、粉、紫各色,搁在当风的阳台,细心浇水呵护,盼 得它们从花蕾半闭到朵朵绽放,这时候春色已然浓了。人说杜鹃泣血,我倒喜欢它花繁 叶茂,秀色可人。尤其盆栽造型的杜鹃,形优美,摆在厅里,一屋皆春。 剑兰非兰,又名唐菖蒲,花茎修长,选了大束五彩剑兰,插在翠玉色的长身琉璃瓶 中,饱赏那花影缤纷。可惜剑兰不耐久,往往灿烂不足一周,年一过,花也随之凋零。 水仙仍是心头所好,尤爱漳州水仙,供在浅盆里,一朵朵金盏银台临水而开,顾影 自怜,孤芳自赏。水仙,花如其名,清幽 淡雅,从不与万紫千红争绮斗丽,宛若凌 波仙子超凡脱俗,一身素净踏水而来,来 时清香袭人,流溢满室。辞岁迎新之际, 家养一盆水仙,这年也过得芬芳优雅了。 流年似水,来去匆匆。花开花谢,草 木荣枯,正也传达时序更替,万物无常的 讯息。春花遍开,成就了一季灿烂,不过 美丽总是短暂,转眼间花容失色,纷纷残 败飘零,化做春泥。但希望在明天,待到 来年春回大地,草木生机勃发,又见山花 浪 。 所以春节哪能无花妆点?年花增添 喜气,也留一份馨香在心田。现在就看花 去! 文|沈玉兰
年华
清韵
菩提
春节应景,年花不能缺场。如果少了花团锦簇,春天也就灿烂不起来。宋人有诗
一身素净踏水而来来时清香袭人流溢满室
年,春天来得早。金蛇还未游走,达达的马蹄声已渐行渐近。
水仙花如其名清幽淡雅从不与万紫千红争绮斗丽宛若凌波仙子超凡脱俗
今
5
感受秋天 置身于绚烂的秋色即使一个人也不会觉得寂寞有的只是和天地相契合的宁静我享受这样的孤独
朋
友寄来故乡的秋色,我兴奋得不知所以。
生命里已经十几年没有秋天了,最后一次享受秋色还是在1999年,之后虽然也回过几
次故乡,但不是在炎热的夏天就是在寒冷的冬天,而最美丽的两个季节——那浪漫的春和感 伤的秋——对我来说已恍如隔世。我把这种近十几年置身于一成不变的环境中的人生当成一 种修行。但是,当照片赫然出现在微信上的时候,我还是怦然心动了。 我想起读高中时秋天的清晨,那是与母校仅一墙之隔的圆明 园。也是这样的秋天,或许比现在再寒冷一些,稻田里的庄稼已经 收割完了,寸把来高的稻茬一撮撮立着;荷塘中荷花已谢,黄绿、深 褐相间的叶子像一张张断了伞骨的破油纸伞,在风中瑟缩。脚下是枯 黄而柔软的杂草,踩在上面露水会沾湿鞋帮。白桦林高耸而密实,隔开 了马路的喧嚣,你会觉得世界离你很远,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每天清晨 我都会置身于这样一片风景中静静读书,或半小时、或四十分钟,那是在早上学校的晨读之 前我自己的功课,学校的晨读必须读英文,而自己的功课却是唐宋诗词和《古文观止》。 上大学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在圆明园里散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西洋楼和大水法才 会有些游客,其它地方基本都是农田,人少得有点像世外桃源。西洋楼附近有很多山坡和矮 丘,很多白桦树,像列队并不十分严整的士兵,但大致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着,如同天兵天 将射下来的箭矢。秋天一片金黄,夕阳的余晖又给这金黄的世界镀上一层亮丽的光辉,连白 桦树的枝干都是金色的。天空常常蓝得像大海,偶尔会有建 系的学生在这里写生,你会看 到他们画布上涂抹得很浓重的蓝和黄,和眼前的实景并不完全一样,我想或许他们画的是自 己心中的秋天吧! 置身于绚烂的秋色,即使一个人也不会觉得寂寞,有的只是和天地相契合的 静,我享 受这样的孤独。我想我们先民那首“萚兮萚兮,风吹其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的歌谣应 该也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时刻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脱口而出的,落叶辞枝、生命结束 了这一季的轮回,该是怎样一种感慨?而在“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背景中,古 往今来又上演着怎样一幕幕死生契阔、相聚无缘的人生悲剧呢?将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 对于岁月的留恋和孤独中对于亲情的渴望,搁置在如此凄美的秋色中,又是怎样一群浪 而 智慧的人们才能够体会的感伤呢? 自从十多年前南来岛国,便只有在日历一张张撕下来的动作中, 想象着时序的流变,凭着过往残留的记忆,怀念春日的花开花落、秋 天的皓月长空。生活里多了一些关乎名利的收获,也不知不觉间少了 许多无关生计的妄想。日子便一天天这样打发了过去,像所有无明中 的愚痴无闻凡夫,不知觉间为下一世的生死轮回埋着因的种子。我不 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这样的时日可以挥霍,也许就像某棵树上一片即将 变黄的叶子,等待着那一阵秋风,等待着霜叶辞柯的一刻。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就像长空中的一只飞雁,雁过无痕。 文|张春玉
清韵
菩提
6
多
年前的一个周六晚,我、邹璐和殷峰教授一起到净名佛学社去听广品 法师谈佛教对《安乐死》和《预先医疗指示》看法的讲座。
广品法师谈了很多,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和讲座主 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男孩身上的真实经历。 小男孩的故事,是他母亲告诉广品法师的。 话说有一天,小男孩的家里飞来了一大群苍蝇,老是在主人家的餐
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地去做一件事哪怕再困难都是可能成功的
桌上飞来飞去,驱之不走,挥之不散。女主人被嗡嗡作响的苍蝇闹得不胜 其烦,决定在次日买把苍蝇拍子,大开杀戒。小男孩于心不忍,就给苍蝇 写了封信,内容大概是:“苍蝇呀!这是我们的食物,你们的食物在垃圾 堆,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我这是为了你们好,因为妈妈明天就要拿拍 子来打死你们了……”然后把信贴在墙壁上。 慈悲的小男孩担心苍蝇看不懂他写的信,还大声地对着苍蝇念了出 来。他还在窗口附近画了箭头,标明苍蝇逃生的路线。 小男孩的母亲告诉广品法师,次日,苍蝇真的没有再到家里来了。大 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广品法师给大家讲这个小男孩的真实经历,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 我们真心诚意地去做一 事,哪怕再困难,都是可能成功的。 小男孩给苍蝇写信,成功赶走苍蝇的事迹,不由得令我联想到了韩愈 以一篇《祭鱷鱼文》,使潮州百姓永绝鱷鱼之患的故事。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韩愈凭一纸祭文驱散鱷鱼之事,不足为信,但是我 相信对于那些感念韩愈恩德,把鱷鱼盘踞的恶溪改名为韩江,在韩江东岸 笔架山麓立「韩文公祠」让这位大唐一代文宗得享千秋血食的潮州老百姓 来说,驱赶鱷鱼确实是韩愈的功劳。 所以,我相信小男孩的经历是真的,以此逆推,韩愈凭一纸祭文驱鱷 鱼也极有可能是真的。 俗话说:“心诚则灵。”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文|敦珠扎西
清韵
菩提
心诚则灵
7
品尝痛苦 发心燃香益加不忘初心这烙印是警钟能让菩提苗的根扎得更深
2013年10月8日至14日,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净土梵音、菩提阁联合主办在家 菩萨戒盛会。礼请台湾净律寺学佛院上净下界法师做得戒和尚;上净下心法师为羯磨阿 阇黎;新加坡菩提阁上果下 法师为教授阿阇黎。 接受菩萨戒是我的夙愿,这次总算因缘成熟,我幸运地被录取了。菩萨戒盛会开 始的三天是弘法讲演,阐释如何发菩提心,如何修持菩萨戒以及如何纳受戒体,第四 天便是礼拜八十八佛忏悔,第五天晚上是燃臂供佛。 嘹亮的佛号声弥 着庄严的戒场,十位法师一字排开,准备了酒精、微型 香、 蜡烛、西瓜皮等,全神贯注地为 百多位受菩萨戒的新戒燃香。在这种气氛下,我感到 很兴奋,学佛这么多年,进进退退,此次接受了菩萨戒体,感觉是新生命的开始,完全 放下过去,重新规划未来,把菩提心生发出来,“上观佛道,下化众生。”由于发心燃 香,益加不忘初心,这烙印是警钟,能让菩提苗的根扎得更深。 轮到我了。在燃香的时候,感觉有些炙热、刺痛,但很快就没什么感觉了。其 实,当你害怕痛苦就越痛苦,害怕痛苦的程度与你承受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例;所以, 在面对痛苦时,就要接受痛苦,品尝痛苦,并学习好好地“看着”它,痛苦慢慢就会 减弱,就会渐渐消解,成为过去。而且,当你这的愿力和悲心生发出来时,就会感觉 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超越一切,何况是集体的愿力与悲心,产生的磁场 更是无比强大,愿力的力量不可思议!悲心的力量亦是不可思议! 燃香的最大根据,乃是《梵网经》,以及《梵网经》的诸家注疏。《梵网经》轻 垢戒第16条云:“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 仪戒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 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 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 养之。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圣严法师认为,燃香的目的,是希望行者能够体味一下痛苦的感受,使其对于自 利利他的功夫上面有所警惕。燃香供佛,并非供养身外之佛,而是供的自性佛。 受戒圆满,得戒和尚和羯磨阿阇黎为我们解答了许多问题,详细讲解“开遮持 犯”,仔细地叮咛在六斋日如何持八关斋戒,净土梵音也准备每半个月汇聚新戒子一 起诵戒。总而言之,菩提道上尽管充满着许多荆棘,绝不放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 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誓愿!路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罗禅珠
清韵
菩提
8
清韵
菩提
于是,我很不解的问师父:“很多人不是说专壶专用吗? 泡铁观音就只泡铁观音,这样才能把壶养好,壶养好了,当倒 入白开水之后都能喝出铁观音的味道,不是这样吗?” 师父笑着看我:“铁观音里面有丝丝普洱的味道,普洱里 面能喝出淡淡铁观音的味道,这是一种享受。”
品茶 而我更热衷于毛尖和龙井。前者 醇香厚朴,后者略微淡秀清雅, 两者各有所长,品茶者也各有所 爱。未曾喝过上好的毛尖和龙 井,我觉得那是一种太过奢侈的 享受。平常的,普通的依旧能够 使我心情愉悦。 常常,沏杯清茶,看着茶叶 在水中舒展,汤色逐渐变得犹如 碧绿的翡翠,清透诱人。袅袅腾 升的白雾裹着浓浓的茶香,在空 气中酝酿、扩散。轻抿 一口,茶 香在口中泛开,顺着舌尖滑下, 舌尖上的苦味在舌根处化成了一 股甘甜,回味悠长。刹然明白, 先苦后甜原来竟是这般滋味。 师父曾想开个茶社,以茶 会友,借茶弘扬佛学,后因缘分 未至而未能实现,实在是可惜之 至。对于茶,师父似乎是随意 的,虽有几个紫砂壶,自己却
每个人品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感觉也会是不一样的而这也许就是人生真正的味道
师父喜欢普洱和铁观音,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生就像一杯茶苦中带着甜甜中也会透着苦
我
喜欢茶,却不懂茶。
师父的话让我一头雾水,却回味很久,也思索很久,总 觉得寓意深沉,我却不得其解,还一直觉得师父似乎和我一样 不懂茶,直到后来,我才陡然明白师父话的含义:人生其实蕴 含了许多不同的味道,可能有铁观音的味道,也可能有普洱的 味道,不同的味道掺杂在一起,不刻意,不做作的追寻纯一的 味道,坦然的品味各种味道。只有细细体味之后才会发现,其 实,五味杂陈才是人生真正的味道。恍然明白,师父对喝茶的 随意,正是对人生意味的一种真真体悟。 到新加坡之后,茶似乎变得更加平常。无事的晚上,便常 有茶局,同学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吃些零散小食,或开些无伤 大雅的玩笑,或聊些时兴的话题,茶仅仅变成了小聚的一个因 素。到底是不太喝茶,每每茶局之后便夜不能寐,彷佛无福消 受普洱或铁观音的醇香与厚朴,便常常一个人在房中,取些龙 井冲于杯中。燃截檀香,听曲古曲,独饮一会。茶味,淡然的 体悟,莫不在舌尖与舌根之间跳跃,恬然而静谧。 最喜欢的茶其实还是父亲亲手做的茶。家周围的山头上, 父亲亲手种了几棵茶树。清明节前,父亲就会摘下嫩芽,洗 净,在锅中炒蔫,再利用腕力仔细揉搓茶叶,直至变成细长细 长,挤掉茶汁,散开,再放到灶头上用微火烘干。这是一种极 传统和原始的制茶方法,一代传一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自 然得不能再自然,长者妇孺,伸手即成。茶冲出,汤色微微有 些泛黄,也有微微有些烟熏的味道,苦味略重,回甘却极为悠 长。父亲喜欢这样的茶,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乡情怀。 每每泡上一壶,或大口解渴,或小憩闲饮,没有繁琐的工序, 冲开即饮,自然而然。茶,于父亲是生活的一部分,闲暇之 余,坐在院中的梅花树下,泡一壶浓茶,轻抿而饮,或哼几句 小曲,享受着小憩所带来的难得的闲适。这就是父亲的茶,属
一直只用一个,不专壶专用,泡
于生活的茶。父亲的茶于我是一种情愫,茶里泡着的是我浓浓
完铁观音,又可能会换成普洱。
的故乡情怀,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撒入一把茶叶,冲上开水,淌去
我常常在深夜,冲杯清茶,让思绪 无目的的 步,什
第一泡,然后第 泡沏入一个瓷
么都在想,却什么也不曾想起。师父曾说,人生如茶,茶如人
碗,自顾自的自斟自饮起来。若
生。人生就像一杯茶,苦中带着甜,甜中也会透着苦,每个人
看到师父整一新壶在泡茶的话,
品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感觉也会是不一样的,而这也许就
就知道山上来客人了。
是人生真正的味道。 文|相安
9
在今天这个喧哗扰嚷的世界中你可能无力扭转世风但你必须精心呵护心中那块绿地少一点冷漠少一点欲望…
“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这是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识字不多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 的农民,说实在的,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她打骨眼里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然而,就是那句天底下 最朴实的话语却足以让儿女终生受用。 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营流通企业。初涉尘世,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我感觉一切都显得 那般美好,于是,我善待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脏活累活抢着干。但好景不长,也许是新人的缘故吧,我发 觉自己竟成了大伙排挤的对象。那次,我是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回到乡下的。“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 什么。”母亲正在自留地里不紧不慢地施着肥,讲这句话时她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事似的。增加心田的养分 吧:多想想别人对你的点滴相助,多想想别人给你的每一张笑脸……心田需要这些养分的滋润。四月的田 野中散发出麦苗的清香,微风如温暖的手轻轻地拨开了我心头的阴霾。 此后,我一如既往地工作着,用一颗平和的心面对着周围发生的一切。渐渐地,大家都因为我的宽容 而很快接纳了我。同时也因出色的工作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赏识并被提拔为一个部门的经理。 在那个“回扣”风气日盛的年月里,作为部门经理的我自然也无法摆脱。有一天,我以相对较低的价 格卖出了一批钢材,当客户拿到开好的调拨单后便心领神会地塞给了我一个大“信封”。我美滋滋地回到 了老家,还特地为父母亲捎回了营养品。母亲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叫我陪她一起下地 去锄草。烈日下的母亲挥汗如雨,她告诉我人 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沃土里既能长出 庄稼也会长出杂草。欲望的种子往往在不经意
活在当下
间随风飘落,一旦扎根于你的心田,它将会长 出浮躁的叶,开出虚荣的花,结出贪婪的果。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回 城后我连忙退还了我的不法收入,也正因为如
曾
此我才在以后的查处中幸免于难,说来还真的
了一只熊。熊拼命的追他,他拼命的
要感激我的母亲了。
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他不小心掉下山崖,
人心是块田,种什么,长什么。在今天这 个喧哗扰嚷的世界中,你可能无力扭转世风, 但你必须精心呵护心中那块绿地,少一点冷 漠,少一点欲望,心田的土地应该是松软的、 潮湿的……
经读过一个禅宗故事:有一个 人走在森林中,忽然后面出现
幸好在他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及时捉住了崖间的一 棵小树,才没有掉到谷底,可说是绝处逢生! 正当他感到庆幸的时候,却发现谷底有一只恶 虎正抬头等着他。上有恶熊,下有饿虎,这人心想 这次是死定了!就在他忧心忡忡的时候,却忽然 发现小树旁长了好多鲜红草莓。
人心是块田 文|徐学平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着是禅师给 的开示:“这个人现在应该做的是开开心心的吃 着鲜红草莓,不要去烦恼前虎后熊,因为这个熊 是过去,虎是未来,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也会 有转机,应该珍惜的是现在! 在我人生最低潮、最无助、最绝望的时 候,无意间读到了这个故事,使我受到了很大 的启发。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我曾读过这个 故事,恐怕我现在已得了忧郁症或早已不在这 个世界上了。
人生
意解
10
人生
意解
11
十则简讯 与 一撮芥菜籽
八
月,是个多变的季节,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阴霾沉闷,时而又狂 风暴雨,令人心神不安。
今天又是格外热的一天,踏出画室,我的心却已凉了一半,三个 小时未碰手机,如今竟有十则新简讯,内容皆是一位同事的丈夫今日 过世!刚才在画室内平静下来的心情不堪一击,霎时间百感交集,思 绪乱成一团,他只不过40余岁,怎么就突然走了?我的同事怎么办? 他们的孩子还这么小。
不会为突如其来的事情所影响,殊不知只是未经考验罢了。其实我也犹如大多数人,认为死亡不该来得这 么快,但谁又能保证我们个个能活到七老八十?我怎么就忘了佛陀时代,乞讨芥菜籽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母亲因孩子出生不久病逝,悲痛万 分,几乎发狂。她抱着已不再呼吸的孩子到处求医,希望孩子 这些年来,每当遇到一些生 活上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些令 我对未来生活感到恐惧的事情,或 者在感到绝望无助时,我都会想起 这个吃草莓的故事,暂时“忘记虎 熊,享受草莓”,最终总算都“关 关难过关关过”,无尽感恩!
能复活,最后求到了佛陀面前。佛陀告诉她:如果你能去向一 家不曾有人死过的家庭讨得一撮芥菜籽,你的孩子就有救。芥 菜籽在印度十分普遍,所以这位母亲听了,心中燃起了一丝希 望,赶紧挨家挨户寻找芥菜籽。她敲了无数家的门,家家都有 芥菜籽,但并无一家未有人死过。从日出一直到日落,她仍是 两手空空,在她停止寻找时,心力交瘁的她豁然开悟,明白她 所面对的悲痛,不仅是她独自一人的痛,人人都须面对丧亲之 苦,而生命无常,有生必有死。
以前我对“吃草莓”的解读 是:不要烦恼未来,应该享受现在
我想对于乞讨芥菜籽的故事,我只是表面上的理解罢了,
所拥有的一切。现在才理解,吃草
如果一个不大认识的人能令我的情绪如此波动,更何况是面临
莓不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吗!当
自己的衰老、病痛与死亡的问题?想到这里,我不禁打冷颤。
然,活在当下并不是说可以不务正
是不是生活太繁忙,周围的变化过于迅速,以至我们疲于奔
业,坐吃山空,而是应该珍惜当
命,平时更不会想起生老病死等似乎较遥远的问题?试想,如
下,把握当下,积极的面对当下。
果佛陀在今时今地遇到一位为丧子而悲痛的母亲,他应该不会 叫她到一个不曾有人死过的家庭讨取日常物品。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虽然有很 多不能尽如人意的的时候,但是只 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承担 当下,观照当下,那么我们的心境
两千五百多年后,我们离真理似乎更加遥远,城市中各种 良好的生活环境反而成了蒙蔽现实的因素,医学发达延长了平 均寿命,抗老护肤、染发生发等方式让这个人口老化的城市看 起来似乎没这么老。当年悉达多太子的父亲大费周章,不让太
将会变得完全不同。 文|张进华
子接触人间的苦(老人、病人与死人),如今究竟是环境阻碍 了我们,还是自己沉溺于假象?无论如何,四圣谛始终不变, 我还是须多加努力。 文|净璇
究竟是环境阻碍了我们还是自己沉溺于假象无论如何四圣谛始终不变还是须多加努力
自学佛,常提醒自己事事无常,生老病死本是常理,有生必有灭;学佛多年更是以为自己颇为坚强,
在南海,由于他性格豪爽豁达,喜欢招待朋友,结果没几年就把 父亲所留下来的祖业消耗殆尽,结果只能寄宿于寺庙中度日。 一次正好是中元节,崔炜就到广州的开元寺去游玩。结 果,他在一处酒店外看到一个乞讨的老婆子正被店主殴打,原 来她因为游人众多而被人挤倒,打翻了酒店的一个酒瓮,又无 钱偿还损失,所以被打。崔炜见老婆子年迈老弱,心生怜惜, 于是问那酒瓮价值多少,然后脱下自己的华丽外衣给店老板, 代为赔偿。 老婆子脱离厄运后,居然连一个谢字都没有说就离开了。 隔了几天,老婆子忽然找到崔炜,并对他说:“多谢公子为我 解难。老婆子别无所能,只善于灸除瘊子,现在就送给公子这 一根用越井冈制成的艾条。遇到生瘊子的人,只要点燃这艾条 在瘊子上灸一会儿,瘊子就会毫无痛苦地脱落。”崔炜笑着道 谢接过艾条,正要转身离去,那老婆子又将他唤住,神色庄重 地叮嘱道:“公子可要将它收藏好了。靠着它,你不仅可以解 除贫困,还可以获得美丽的夫人呢!”说罢,才转身离去。 之后,崔炜以此艾条先后治好了数人的瘊子之疾,并且获 得了一颗宝珠做为报酬,他卖掉宝珠后得了一大笔钱财,之后 还得到了一位美丽的夫人。崔炜从夫人的口中得知,那位送给 他越井艾药的老婆子,是鲍姑,她是神仙鲍静的女儿,著名医 学家葛洪的妻子。她常常示现为贫妇在南海一带用此法为人治 病。崔炜听了,大为震惊,他知道自己是遇到活神仙了,便立 即向天而拜。而得知这 事的人无不说:“对一个素不相识的 老叫花子,也能解衣相救。这崔炜可谓是个大善人,虽然他无 心求报,却还是得到了善报!”
行善就是不做违背良心做大众利益的事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利他又利己
的人,他是已故监察崔向的儿子。父亲去世后,崔炜住
行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
太平广记·崔炜》中记载:在唐贞观元年,有个叫崔炜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崔 炜行善是因,得到万贯家产及 美丽的夫人是果,行善在前, 获报在后。也就是说崔炜由于 行善而得到好的回报,这种好 的回报也正好改变了崔炜本来 已经潦倒的命运。可见,虽然 一个人的先天命理可能无法改 变,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 力,比如行善,来改变自己的 运势。 所谓“命由己作,福由 心生”,行善正是推动力。行 善,就是不做违背良心做大众 利益的事,在帮助他人的同 时,也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利 他又利己。当然,行善要出于 真心,要有诚意,不可虚情假 意。如果只是出于私心,只是 为了做秀,只是谋取名利,那 就远离了功德的根本。固然可 以得到一时的福报,但由于心 术不正,福报并不会长久,终 将得而复失。 行善为什么可以改变我 们的命运?所谓“造命在天, 立命在人”,前世我们因为这 样那样的原因,造下无数的业 障,今生我们要想化解这些业 障,就要广行布施,累积阴 德。而行善犹如布施,布施能 获功德,功德就是我们消除业 障,改变命运的资粮。何况“ 施比受有福”,能行善,能布 施,能付出,代表我们有爱, 有福慧,有能力,才会有此殊 胜因缘,来广结善缘,行菩萨 行,圆满佛道。 文|通德
人生
意解
12
自己的能力。一次偶然的接触网络游戏他开始沉溺其中,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含苞欲放的季
节,就这样一天一天消耗在网络游戏中。母亲找来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医生,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孩 子依然迷恋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丧失了信心,认为这个男孩已经无药可救。 然而母亲知道自己不能放弃,一旦放弃,孩子就将万劫不复。几经辗转,母亲打听到武汉一家 著名的网瘾戒除中心,就带着儿子赶到那里。经过专家仔细分析研究,用幻灯片为孩子精心设计了 一个名为“末日之旅”的游戏:世界末日到来,山崩地裂,洪水肆虐,而孩子只有一艘能容纳生命 中最重要的九样东西的小船。 在专家们一再催促下,男孩最终决定带上小船以及九个人和物:电脑、母亲……鞋子、足球、 朋友、水、食物。游戏开始了,航行中,小船遇到了暴雨,男孩必须要把一样东西丢入大海,否则 船就会沉没。对游戏并不太在意的男孩,首先毫不犹豫地扔掉鞋子。刚开始孩子觉得没什么,可是 随着场景逼真的变幻与游戏的进行,飓风、海啸、地震,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推到抉择关头。 男孩渐渐地被游戏情节感染,开始下意识地去思考、反思,迟疑的时候也越来越久。在波涛汹 涌的海面与摇摆不定的小舟上,男孩不断抛弃了那些他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先是足球,然后 是水和食物。慢慢地,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后,孩子丢掉的东西开始涉及生命,在逼真的游戏场 景里,孩子的作出选择也越来越艰难。 船碰到礁石上碎了,可是孩子只有两只手,只能救一个人,其他的无法顾及。孩子哽咽了,面 对生命,他无从选择。专家告诉孩子必须抉择。这时,孩子清晰地回忆起有生以来的点点滴滴,开 始号啕大哭,完全不能自已。无法回避的灾难把他内心深处压抑得最深沉的真情呼唤了出来。 这时候,对这名15岁的男孩来说一切都不再重要,最终他选择了只能选择的唯一:母亲。在 生与死的面前,曾经似乎离了电脑就不知怎么生活的男孩突然发现,电脑并不那么重要,除此之 外,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男孩得救了,辍学一年之后重新回到学校。专家说:能拯救这名男孩的只有他的母亲,我们仅 仅是帮助孩子最终认识到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 那位母亲才是男孩人生中真正的诺亚方舟。 文|张世普
世界末日到来山崩地裂洪水肆虐而孩子只有一艘能容纳生命中最重要的九样东西的小船
有
一名15岁的男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然而仅仅是一次考试失利,使他开始怀疑
人生
意解
人生的诺亚方舟
13
孝心的价值
我
曾在一家保健药品厂做销售工 作,做这一行,有时靠的是良
心,尤其我们保健药品主要针对是的 中老年人群,公司之所以还能够生存 下来,靠的就是产品的疗效,由于我 们单位刚起步,没有太多的资金,实 在做不起高昂的广告,很多时候,完
心,很多的保健药品都想打进这家公 司做代理销售,但我们实力不行,我 只能一次次上门宣传,虽然每次都以 失败告终,但我没有放弃,我通过各 种方式来介绍药品的效果,并保证 一切的售后 务,由于我的真诚和执 着,医药公司的经理,答应可以先试 着进少量的货,而且是售后再结帐。 虽然条 很苛刻,但对于我来说,无 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按照约定,三天后签合同。但没 有想到,第 天,我便接到妹妹的电
孝心同样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可以让你受用一生
当地有一家大型的医药销售中
真正让一个人成为赢家的往往是那颗爱的孝心
全只能依赖上门推销。
我无言以对,好在回到家后,在我精心安排照料下,母 亲的病情很快好了起来,虽然失掉了合同,但对我来说却是 莫大的安慰。 回到单位第一 事,我便是登门到药品销售中心道歉。 经理不解地问:“你这么努力得到了合同,为何轻易要放 弃?我很难向上面要求再给你们机会,也请你理解。”我知 道解释太多没有必要,便向他鞠了个躬,表示道谢的同时并 深深地道歉。 当我转身准备要离开时,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出院 了,我很兴奋,便在电话里和母亲聊到了住院的事情。当我 挂掉电话时,医药公司经理问我:“原来你母亲住院了。” 我点了点头,经理关切的问:“现在怎样了。”我告诉他 说:“母亲现在好了起来,为了母亲,而失去了这个合同, 我认为很值得,我还会再努力争取其他的机会。”
话,说母亲身体病重,住进了医院, 要求我马上回去,越快越好。由于家 里只有我这一个男孩子,很多事情得 由我签字做决定,面对突然发生的事 情,我急得满头大汗,但我还是决定 了立刻就动身。临走时,我给医药公 司经理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家里
他们要搞一个医药保健周活动,向广大市民推荐一些可信赖 的保健药品,问我们愿不愿意参加,我欣然前往,活动很成 功。当我和医药公司签订合同时,我向经理表达了衷心的谢 意,经理笑了笑:“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你拥有了 一颗可贵的孝心,我为你的孝心感动。”
有急事,需马上回老家一趟,供货单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我们药厂成为了该医药公司最大的
能不能晚几天签。”对方在电话里沉
供货商,我也被破格提拔为总经理助理,让我一举成功。真
默了一会,告诉我定下来的时间不能
正让一个人成为赢家的,往往是那颗爱的孝心,孝心同样是
再改的,他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做生
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可以让你受用一生。
意,讲的是诚信。 人生
意解
14
一周后,我接到了医药公司经理的电话,告诉我,最近
文|张宏宇
人生
意解
并且老有所养才是坚守和弘扬孝道的最好体现
一个社会倘若有更多人发挥孝道让老人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谈孝道
在
我小的时候,我眼里的父亲和其他父亲最大不同之处,是他对祖母极尽孝道和重视家庭 和谐及孩子品德的培养,正因为他竭尽孝道、敦伦尽份,我从小对父亲就怀着无比的尊
敬和亲近之心。 我的祖母是缠小脚的女人,封建思想严重,每天一再重复安溪老家的陈年旧事,我 们总不等她开口就跑去躲起来。因为祖母只有父亲一个儿子,对于父亲的要求始终非常严 格,一点小事也时不时要父亲为她去做。父亲养育十个孩子已经不易,面对祖母偶尔的无 理要求,甚至时刻的啰嗦、唠叨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气,父亲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孝敬去 应对。夹在我祖母和我母亲之间,父亲其实也很为难。有一次,年迈的祖母发高烧,父亲 放下所有农作,日以继夜的看顾祖母的饮食起居,这一切在我母亲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以 致她和父亲起了极大矛盾,甚至大吵起来。在我祖母眼里,土生华人家庭里长大的母亲, 永远不合时宜。母亲总喜欢在闲暇时弄几道“娘惹”小吃,有时也送给邻居。我的祖母只 要看到这种情况,会觉得心疼不舍,连带着母亲做的任何事祖母都开始看不惯。对于婆媳 之间的不和,父亲总会以一种谅解的心态来看待,甚至 可“得罪”我的母亲,也不会对 我祖母发出任何牢骚不快。我和兄弟姐妹,就是在父亲这种善良、纯朴、真挚、真诚、包 容和充满孝心的家庭里慢慢长大,我们的家道虽然不好,却无时无刻充满着一片温馨,一 团和气。 父亲生前,只要提到他所知道的“孝道”,总是滔滔不绝。他曾经这么说:孝道一定 要发挥在“孝亲”,是我们华人伦理道德里最重要的内容。父亲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 对于中国古代孝道的故事,却非常熟悉,他会常常和我们分享许多孝道的故事,比如“百 里负米”、“埋儿奉母”、“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亲尝汤药”、“尝粪忧心” 等等。今天我们之所以非常敬老尊贤,和父亲这种尽心的教导不无关系。父亲常说:身为 华人,我们不能忘记祖先早已存在的优秀传统。他也时刻提醒我们长大后要敬老、尊老、 爱老并要求我们把这种美德传承一代又一代。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祖母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去世,父亲也在我读完高中出来工作 的几年后病逝。回忆起父亲生前所说过的话,我曾特地去看了许多古书和佛书。佛教认为 真正的大孝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所有的父母(包括一切众生)。佛 教提出:“一切众生为父母”的理念,恰好也是我父亲生前最强调的。 随着今天人口逐步的老龄化,未来老人的人口比例势 必大幅度上升。虽然国家已经承诺给老人提供更多“医药护 理”福利,但是让老年人在物质上有保障,在生活上有所照 料,在精神上有慰藉外,一个社会倘若有更多人奉行孝道, 让老人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老有所养,才是 坚守和弘扬孝道的最好体现。 文|吴美兰
15
净土难道不是在我们的心中难道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净土吗
哪
里是净土? 我一直以为只要心灵清洁,就拥有自己的净土。我并不是佛教徒,但一度为此沾沾自喜,
认为自己具有的悟性、境界和对佛法的理解比普通人高,和平常人说话时也不知不觉中抬高了姿 态。然而去年夏天的一次无意阅读却仿佛一声惊雷,将我轰醒。 夏天的燥热,让心情极易烦燥。我一直为孩子户口的事没有结果烦闷,整天只能窝在家里等 消息,以书为伴,打发时光。一天,我同样随意地从书架上取了本书。也许只是为了消耗时间, 我既不注意书名,也不关心内容,阅读自然也 不经心。尽管如此,我还是被“哪里是净土”吸 引,并停下翻阅的手。 净土难道不是在我们的心中?难道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净土吗? 带着这种疑问,我接着文章往下读。“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为什么说是最难的 又是最容易的呢?我 了 自己的脑袋,发现自己开始迷惑了。 说这句话的人是印光大师,是他对一个学佛者说的。我不知道那个学佛者是什么样的人, 也不知道他听了这句话会怎么想,是否如我 不着头脑。好在我读到的这句话是由一个法师引述 的,否则,我恐怕打破了自己的脑袋也弄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这是一个净土宗法师与向他讨教修行方法,如何解除生活中烦恼的居士交流时的感悟。 法师说,通过交流他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为此把这些居士分为四种。一种没有读过多少 书,对佛教完全无知,他们不仅上手很快,而且精进迅速;一种懂得些教理,并不深入,这种人 因为略通教理,总是认为有法门捷径,所以常常原地踏步;另一种到处跑庙,四处问师,由于寺 庙跑得太多,见得太多,反而把世俗心也跑出来了,结果功法不见精进,谈论僧团是非的本领却 日益见长;最后一种有一定学问且知识较广,这种人很难让他们信佛,因为在他们眼里,佛教的 修持方法过于简单。由此,法师十分感慨地引述了《印光大师文钞》中的一段话:“说其(净土 法门)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 诸瑞相,往生西方。” 读到这里,我已满身大汗,惭愧无比。这些都 是由自我认知引起的,我也曾不止一次向别人说 起这种诱因。可是,只要到了一些场合或与 一些人谈起佛教,抑或是在寺庙里和法师 交流,我仍免不了夸夸其谈,喜欢争个 高低。
哪里是净土 人生
意解
16
其实,我们都是被表面的现象掩盖了发现本性的机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性、通俗
会。法师说,这真正应了印光大师的“彼大彻大悟、深 自力。”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像我这样,整天把境界放在 心里的人不是徒有虚名呢?我不但离真正的境界相差甚
约稿
入经藏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
的佛学园地,我们真诚欢迎您的支持与 投稿。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佛教正法,推 广平等、慈悲、无我、无私的精神,启 迪众生之智慧,净化大众之心灵。
远,离净土相差甚远,就连离那种学问不多,所谓的“ 栏目设置如下:
愚夫愚妇”们也相距万里之遥呀! 让我感动的是,法师把这种发现称之为有趣的现
兰 若 轩 :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的佛学 精品短文。
容我们的无知与狂妄,而是以佛家的慈悲让我们自省。
菩提清韵 :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感悟, 修行心得的散文诗歌。
那么,净土究竟在哪里,何处才是净土呢?我不由
竹林夜话 :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以及近 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象,我知道这是法师的善意与宽容,他没有用可笑来形
想起一则《五灯会元》的公案: 温州净居寺比丘尼 机,常在大日山石窟中打坐参 禅,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 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 达法性的人。”
意解人生 :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提倡文 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法海拾贝 :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的精美 文章。 磐陀钟磬 :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文,与 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琉璃之光 : 秉 承 佛 教 慈 悲 的 思 想 , 从 医 学 的 视 角 介 绍 生 活中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 惯。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机回答道:“大日山。”
狮城奋讯 :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的话,会把雪峰 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对稿 的要求】 本刊欢迎电子邮 投稿。所投稿 以2000字为宜,采用 与否,概不退稿。
“ 机。”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份证号 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码以便联系与邮寄稿酬。
“一天能织多少?”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寸丝不挂!”
编辑部对所投稿 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一稿多投 者,必须注明。
雪峰不语。 机礼拜而退三五步时,雪峰忽道:“你的袈裟拖 地了!” 机回头看袈裟时,雪峰 笑道:“好一个寸丝 不挂!” 读了这个公案,不知道你是否会有所收获,只是在 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感到夏天一下子过去了,我原本 满身的汗水,已全然消失! 文|阿土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 ,标点分明。来稿一经发 表,文责自负。 稿 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 原址寄奉稿酬,每一千 字60元新加坡币,以申谢忱。 投稿地址: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457 9983
的现 实 意 义
佛教主张冤亲平等年轻母亲对待公公婆婆应当像对待父母一样才能够给子女树立敬老孝亲的良好形象
印光法师家教思想
印
光法师是近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不仅对净土宗的弘扬和发展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观点。法师认
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法师的弟子均为在家居士,他在给 弟子的开示中,特别劝诫弟子要采用善巧的方法教育好子女。法师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好 女儿的重要性。法师认为,教育子女的责任在于母亲,母亲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孩 子未来的品行。 首先,法师指出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法师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好坏不仅关系 到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子女的前途和未来。法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中谈到 家教时指出:对子女的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们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 长,为人忠实厚道,讲究诚信,还要教育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及谦恭待 人的态度。好的品行养成了,上学才有了接受好教育的基础。加上学校的好的教 育,子女品学俱佳,将来就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法师还告诫弟子,教育子女要严格,切不能一味溺爱。待子女稍长大时,要 让他们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勤劳节俭、朴实惜福的好习惯。法师说: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 ,勿令华美。 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 义。 印光法师的这些言教,对于现代做父母的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现代社会由于人 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而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仅受到父母 的宠爱,更受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宠爱。 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导致现代的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任性自私的习 惯。这些孩子在家庭中不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说帮助父母搞卫生和洗碗, 就是本来可以自己洗的衣 ,也都依赖父母帮他们洗。由于在家中长期不劳动,有 的孩子离开家上大学时,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大学生 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被劝退的悲剧。最近中国就有媒体披露,某大学女生在新学期开 学后,将自己没洗的衣 打包寄回老家让奶奶给洗。 由于现代人的家庭条 普遍较好,吃穿都不愁,又加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 必应,使孩子们养成了爱慕虚荣、奢侈浪费的习惯。有很多孩子从小到大,每年添 置很多新衣 ,还没穿上几天就因为赶不上潮流就丢弃了。这些孩子在吃饭时也挑 三拣四,饭菜不合口味不吃,剩饭剩菜不吃,常常一碗饭吃不上几口就丢在一旁。 这些孩子的奢侈浪费着实令人心痛。 以上种种不可理喻的事例,给现代年轻的父母敲响了警钟,从严管教子女,培 养子女谦恭有礼、勤劳朴实、惜福节俭的优良品格已经刻不容缓。要知道,人的福 报毕竟是有限的,不惜福就会折福。为了更好的教育子女,就应当以印光法师的言 教来教育子女,把他们培养成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钟磬
磐陀
18
钟磬
磐陀
其次,教育女儿的重要。在重视对子女教育的同时,印光法师特别强调了教育女 儿的重要性。法师认为,女儿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女儿长大将会作人妻,为人
而女子性情柔和,则
母。女儿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其未来子女的综合素质。只有当下教育好女儿,才
家道亦可和睦。所生
能成就将来的贤妻良母,才能使未来的家庭和睦幸福。法师在《复夏寿祺居士书》中 说:子女跟随母亲的时间比父亲长,从母亲身上学的东西比父亲多,受到母亲的影响 比父亲大。母亲如果贤惠,她的言行举止,都足以为子女效法,天长日久,在子女心
儿女性情,亦悉慈善 柔和。吾尝谓教子为 天下太平之根本,而 教女为尤要。以人生
中便养成好的规矩。如果母亲对子女能加以善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子女一定会知书
禀母之气,视母之
达理。从这点来说,培养好现在的女儿,就是培养将来的贤妻和良母,也就是培养贤
仪,比父为多。有贤
能聪慧的后代。
女则有贤妻。贤妻之
印光法师提出的重视教育女儿的观点,很值得现代人认真反思。我们都知道,
夫,必为贤人。贤母 之子,定是贤士。太
华人的传统观念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认为儿子是自己的人,女儿是人家的人。在
任有胎教,故文王生
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古代的女性基本失去了受到良好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以
有圣德。盖教之于未
至于造成很多有才华女性的才能被扼杀。不仅如此,古代还有很多针对女性的歧视和
生之前也。
约束。古人都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还要求妇女在丈夫过世后,要从一而终,不许再 嫁,否则,便会被人们认为伤风败俗,大加鞭挞。一个男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反而 被人们夸赞为有本事。为了取悦男人,满足男人的感官刺激,从南唐开始,中国的女 性从幼年开始便被迫接受裹小脚的痛苦。在男人赞许的“三寸金莲”之下,不知流淌 了多少女性的血泪。 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直到现代还留存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在思想落后的农村,如 果夫妻没有生男孩,便会被人瞧不起。很多家庭为了能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即便生了 四五个女孩后仍不罢休。为了躲避计划生育的追查,有的人背井离乡,过着乞丐一般 的生活,直到生个儿子才善罢甘休。 在子女众多,家庭贫困的家庭,儿子可以得到受教育的权利。而女儿很多上不了几 年就被迫辍学了。家庭的重男轻女,也引起了女孩的不满,有的女孩怨恨父母的偏袒形 成了不良的性格,也有的离家出走,染上了不良习气。在现代社会的雇佣制度上,也形 成了对女性的歧视。有很多单位在用人时,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招工时不招 或减少招收女工,原因是女工将来结婚生子影响工作。这些人为的歧视,给女性 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对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印光法师给予当头棒喝。他通过 入情入理的分析,提出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侧重教育女儿的观点。女儿是一个民族的 未来和希望,女儿长大后将为人妻,为人母,承担着相夫教子的责任。一个品德高尚 又有才华的女性,不仅可以影响丈夫,还能够培养出品行端正,学有专长的子女。若 每个女性都如此,我们国家将会日渐强盛,人们的文明程度也会明显提高。因此,在 现代社会提倡关爱女童,教育女儿的观念是事关民族前途和未来的大事。 第三,母教的重要。印光法师在谈到家庭教育时,认为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 比父亲更重要。法师在《复朱石僧居士书 》中说:一个家庭中妻子承担着相夫教子 的重任。有贤妻才能促进丈夫的事业发展。妻子同时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职责。作为 一个母亲,她应当严格管教子女,让子女懂得做人的道理,切不能娇惯子女,以免子 女走上邪路。法师还指出,坏人太多,社会不安定,都是由于母教的缺失。 (转下页)
——印光法师 节录至文钞三编上册 《复夏寿祺居士书》
19
(接上页)
法师指出,母教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安定幸福,也关系到子女将来 品行的好坏,以及子女将来能否成为贤才。法师在《复白慧导女士书》中说:在家教中 母教最为重要,一个妇女能够相夫教子,则丈夫不仅事业有成,德业日进,儿女也能成 为贤能善良之人。印光法师强调了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也对母亲的基本修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师认为,母亲要成为子女的表率,首先要在德行方面有一定的涵 养,其次还不能娇惯子女,否则便会祸害子女。再次,母亲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 法师所提出的这些母教的观点,颇值得现代母亲深思。从德行方面来说,现在有很 多做母亲的年轻人,不仅起不到教育引导子女的作用,反而处处充满私心。他们对待自 己的父母能够倾其所有,在所不惜,而对待公婆却是冷眼相待,口出恶言。甚至有的作 母亲的因为对婆婆有意见,还教唆子女疏远辱骂公婆。佛教主张冤亲平等,年轻母亲对 待公公婆婆应当像对待父母一样,才能够给子女树立敬老孝亲的良好形象。 母亲对子女不能过于娇惯宠爱,娇惯的结果是培养出的子女专横自私,一事无成。 子女的品行不好,责任不在子女,而应归罪于母亲。再看看我们周围,有许多做母亲的 女人家以相夫教子为天
对子女百般娇惯。当她的子女与别人家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她们会给自己的子女撑腰,
职。相,助也。助成夫
导致她们的子女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即使是自己孩子有过错,她们非但不责怪,还会
德,善教儿女。令其皆
找别人家孩子的毛病。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其霸道蛮横的气焰可想而知。我们
为贤人善人,此女人家 之职分也。今之女人,
常说“有娘养,无娘教”,“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之类的俗语,这些俗语都告诉我们
每每骄惯儿女,不以
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作用。而现代的很多母亲非但没有教育好子女,反而将子女引
做人之道理,及因果报
向邪路,有的甚至导致子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应相诲,故儿女多难成 器。所以瞎捣乱之大聪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做母亲的生养了子女,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那种为
明人,与胡作非为之匪
了生活所迫骨肉分离的母亲,尽不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实属无奈。但我们常见到有很多作
类,遍满世间。弄得国
母亲的,能够尽到教育子女责任,却弃之不顾。其中有的母亲是为了家庭矛盾拿孩子赌
不成国,民不成民。其
气,也有的是另有新欢置骨肉于不顾。但不管哪种理由,那种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却逃
根本皆由其父母,不知 尽父母教训儿女之职分
避教育责任的母亲都令人不能容忍。
所致,故使乱无已时。
正因为现代母亲都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印光法师
若人人善教儿女,世道
所提倡的母教重要性的观点才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母
自然太平矣。 —— 印光法师 节录至文钞三编卷三 《复朱石僧居士书二》
亲若能认真领会法师母教的意义,并将这些言教用来教 育子女,相信自身素质会有很大的提高,才能够培养出 品学俱佳的子女。 印光法师从教育子女和母亲素质等方面论述了教育 子女的方法,强调了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的 年轻父母,若能正确领会和运用法师的家教思想,不仅 能够培养出知书达理,事业有成的子女,还能造就出称 职的母亲。 文|慎言
钟磬
磐陀
20
兰若轩
百川为血流,容风云为呼吸,星空布为棋盘,清茶一杯,指笑无愁,无限自在快
人亦如此,在纷杂的俗世中,保有一份洒脱的心境,冷眼看尽繁华,平淡地对待 得失,不张狂,不消沉。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每一次挫折和考验,在历练中学会以淡定 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不轻易放弃,也不轻易回头,如菊般傲立风中,笑看风云。 所谓,“心淡如菊”,乃是我夜夜如梦的“菊”,是我心中思绪漂洗沉 后的欲 念,犹如秋菊,在静默孤寂中,独自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不张扬,不肤浅,亦不 盲从,带着些许的孤傲和清高,带着天生的秀丽脱俗,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从容和执 着,带着韵味天成的优雅和淡定,淡淡地来去,冷艳孤高地寂寞着。 择一处幽雅静谧的竹楼,沏一杯香茗,独享一份清幽,在那袅袅飘逸的香气中捧 一卷竹简,或凝神或低吟,无限风情尽流转。也或许在如水的月光下,纤指轻抚,弹 一曲行云流水般的古筝,才情时 时现。因为满腹的诗情画意,她显得那 么诗意美丽动人,让人赏心悦目。 有人说,素雅的女子永远都不会老,“心素如 简,人淡如菊”该是怎样一种人生境界?我无法解 读,却神往之,渴望做一个清新淡雅的人,吟风于 春,薄酒夜夏,醉月中秋,钓雪寒江。 世间人,茫茫的走前程,疲于一次一次的 心计谋算,疲于一场一场的风花雪月,疲于一年 一年的奔波往复,疲于林林总总的“做人”规 则……那何不“人淡如菊”?正所谓:现世安好 便是晴天! 曾告诉友人,每个人立世的追求都不同,自己唯一能做 的,是坚守自己、尊重别人。滚滚红尘惹尘埃,而我无力承 负,便心淡如菊吧,尽可能让自己舒心快意,每天都是十 个 时辰,快乐或不快乐,时间总如飞般逝去,毫无余地。所以应 找些合适自己的方法去活得精彩,活得尽兴。 我喜欢“人淡如菊”,有着些微禅机。所谓“佛笑人心 痴,人心不自知。”也许说的便是我这样的“顽石”。又有什 么关系?我很快乐就是了。流光易逝,于是,唯愿心素如简, 别无奢求,那些人生的许多烦恼,也许将会轻简许多。
文|兰朵
不轻易放弃也不轻易回头如菊般傲立风中笑看风云
了听雨打芭蕉,醉了卧睡翠竹苇席,人生难得有清闲,便应了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每一次挫折和考验在历练中学会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
意。以淡然的姿态笑赏春樱夏草,秋月冬雪,渴了山泉落霜烹茶,饿了鲜果繁花裹腹,乏
素心如简
夜
访山寺,偶见孤鹤,檀香梵音,书画诗词,妙胜仙境。若心淡如菊,心同天地,纳
21
莲池大师论念佛 文|张家提
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大师未出家 时,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 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 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 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 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 自警策。大师出家受戒之后,曾行 脚参访诸方善知识。当他听说京城 的遍融法师名震四方,于是前往亲 近。遍融法师对莲池说:“你可守 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 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莲池大师听从遍融法师教诲,从此 以念佛为功课。此后,住锡云栖弘 扬净土念佛法门,接引大批徒众。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以及他所开示
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也是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
莲
池大师(1523-1615)是
念佛法门信为第一 莲池大师认为,作为修行净土念佛法门的人,首先要以信 为根本。大师在《警众》一文中说:“入道要门,信为第一。 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 官府非不以极刑 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 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 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 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 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 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 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 牛不能挽矣!” 大师认为,对于修念佛法门的人来说,信为入道要门。 所谓信不仅要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而且要相信一个人只要至 诚恳切地念佛,命终之时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大师告诫弟 子,如果一个念佛之人能够相信“入道要门,信为第一”这句 话,则修学念佛法门,就用不着大师苦口婆心地加以叮嘱,念 佛之人自会精进念佛,这种精进之心就像大水冲向大堤决口一
的净业行人的念佛方法,一直成为
样,即使一万头牛来拉也拉不回来。不仅如此,大师还对那些
净土学人修行净土法门的指南。本
对念佛法门没有信心,不理解念佛法门要义的人感到惋惜。
文就以莲池大师的《警众》(八 条)和《思归集》中对于念佛法门 的论述,简要阐释莲池大师对念佛 条 ,念佛作用,念佛殊胜和念佛 方法的见解。
大师所强调的“入道要门,信为第一”的观点,是对净土信愿行三资 粮中“信”的展开论述。在净土三资粮中,信为第一,无信则愿不立,无 愿则行无从生根。在三者之中,信为根本,没有信则愿行无从谈起。大师 所强调信为第一的观点,不仅是修念佛法门的首要条 ,也是对现代修念 佛法门的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因此,净业行人应当细心品味“信”在修 净土法门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坚定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心。
钟磬
磐陀
22
钟磬
磐陀
念佛断除妄想
大师认为,一般居士在家中
大师认为,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说,有很多初学者在念佛时会有很
即可念佛,不一定非要出家才可
多妄想杂念,影响了自己念佛的效果。当念佛时妄念生起,正好可以借助
念佛。在家念佛的观点反映了大
念佛来断除妄想。大师在《警众》(八条)中说:
师主张在家修行的观点。此外,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
大师还指出,不同的人都可以采
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
用善巧的方法来念佛。这些人包
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 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 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23
括好静之人,怕事之人,识字之 人,空闲之人,半闲半忙之人, 以及极忙之人等各种不同的人, 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方便条 来念
对于一般人来说,妄想杂念在修学过程中都会出现。无论是念佛还
佛。大师在这段论述中,还提出
是参禅,都会有这种现象。念佛就是要将自己的妄想逐渐去除,清净心才
了适合不同情况的人修学的念佛
会清晰显露。大师指出,初学念佛的人,在念佛过程中出现妄想是正常现
方法。
象。在有妄念之时,正好是自己念佛用功之时,若日久功深,功夫自然 纯熟,妄念便无从生起。大师还特别指出,初学念佛者能够觉察到妄念纷 飞,正表明作者念佛已经用上功夫了,只要念佛者不灰心,继续用功,便 能降伏这颗妄心,从而达到内心清净无染。
大师还认为,念佛是一种最 好的修行方法,不仅千里烧香不 如在家念佛,乃至供奉邪师,广 交魔友,许愿保禳,学些外道,
大师在《思归集》也指出了念佛可以断除妄念的观点。大师说:“杂
妄谈佛理等修学方法,都不如静
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
心念佛来得有效。大师认为,一
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 ,杂念自息矣。”在本文中将
个念佛人只有摄心正念,断惑证
杂念与念佛的关系比喻为病与药的关系。大师指出,杂念这种病是需要念
真,才是真正的念佛之人。大师
佛这种药物才能治愈。念佛之人若是在念佛时不能对治杂念,表明念佛还
在《思归集》中说:
没有真正用功。此时只有用心加工念佛,达到字字分明,除念佛外,不起 他念,则各种杂念自然能够消除了。大师认为,念佛之人,只要能够真实 修行,时时怀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的心,念佛就能一心不乱了。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 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 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 念佛。寄库 1来生,不如现在作福
念佛的殊胜之处
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
对于末法时代的学佛者来说,净土念佛法门是最方便,最直截了当
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
的修行法门。该法门不仅具有利钝全收,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且还具有“
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的殊胜之处。除此之外,大师则认为
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
净土法门还有个殊胜之处,是净土法门没有任何门槛的限制,一个人不
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
论是何种身份,也不论地位和学历的高低,也不管你是闲是忙,也不论你
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
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修念佛法门。大师在《思归集》一文中说:“在
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
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 念佛。不必定要敲鱼
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
击声,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
曰圣人。”
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一劝极闲人
(文转25页)
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 声,乃至几万。一劝半忙半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 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一劝极忙人念佛, 勤劳公务,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 至日间或念几百。”
1寄库: 生 前焚烧纸钱,或作佛事寄属冥吏,
以冀死后享用。
浅释中观论之特色
文|常归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龙
树菩萨中观论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假名有、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论中依缘起法提出 胜义谛与世俗谛,即真俗 谛,或空有 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胜义谛与名言
谛。通过 谛来标显圣义空,于圣义空见中道义,直破凡夫的自性见、一切戏论与邪见,体悟 诸法真相。 “性空”是大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不离俗谛来观察外在的一切现象,没有独立实在 不变的自性,所以说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 若以一般人主观的自身存在感及世间常识见解来论世间万事万物,一切是有,系由众多 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此有,会起变化,所以称为假有,这就是世俗谛。 属于俗谛的世间,人类为了反映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就依其特性思构设计 名词,以便利情报与概念的沟通交流及传播,也便利说话描述与文字书写记载的表达;不论 任何国家任何地域,虽然语言与发音上有所不同,所指意义皆一样没有差别。各现象在各别 阶段所拥有的独特表象,就其特质各取其名,而实际并无坚固不变的自性,所以能依缘聚缘 灭产生各种变化,印顺导师称之为假名有;“我与法”随缘生、在空无自性中幻化生灭,是 性空唯名的究竟真相。
空有无碍 依“空有 谛”来体悟一切现象背后的极终实相,前者得出“空”的结论,后者得出 假有的认识。“空”与“假有”不相妨碍,是中观论特色之一,我与万法唯缘而起,唯缘而 灭,无恒长不变的自性,是空。诸法按世间给与的假名,约世间的规律来运转,虽然空无自 性,却丝毫不坏因果法则的运作,所以是空有无碍。 要注意的是,龙树菩萨说“空有” 谛,非指虚妄的假法中藏有一个 真相,认为本有个不灭妙有圆融的实性,就 藏在我们之中,这样来理解真 相,是不究竟的。行动上我们可以藉假修真;在理解上,不能带有假中藏真 妙有圆融的错误观念!中观论空不落顽空,说有不住幻有,空有 无碍,才是空有 谛的正确观念。依此 谛无碍的悟解,方能深 入毕竟空寂的实证。
中观论是《阿含经》的光大衍生 《中观论颂讲记》指出两类修行者,从佛法教义学习的,及修观 者,都要观察一切法,皆是缘生和合的暂相,没有一个坚固实在的自 性,是空。五蕴和合而生的众生,天生俱有的自性见非常根深蒂固, 以此天生妄执,来观察世间万象,总觉得我与他皆“实有自性”,可 是众生很矛盾的发觉,这个”实有自性”,非常脆弱,会起变化,不 符自性的坚固恒久,说是自有的,却不能操控自如掌 握自己的命运。如人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 求不得苦,及事物的成住坏空等等之类,人类从来没 有操控实权,皆随业流而转而苦。 拾贝
法海
24
钟磬
磐陀
(文接23页)
佛陀发现此自性见,是无始以来因无明执取而得的不正确
念佛方法
认知。通过原始佛典《杂阿含经》,世尊说因缘法——谓此有
自古以来,历代的净土宗祖师对于
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说十 因缘
念佛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莲池大师对于念
生起一切,形成世间,只要去除无明,离欲而生明,还灭十 缘
佛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师在《思
起——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
归集》中说:“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
灭,证入涅槃。从无明而生有,亦由无明而还灭,离于 边,处
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费力,默念亦昏
于中道,了知诸法本不生灭,既是性空,现前断尽有漏烦恼,死
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
后不堕入轮回,而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印顺导师说《中观
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
论》实际上是龙树菩萨对《阿含经》阐述的缘生缘灭,不落两边
妨默持。复觉昏沉,则不妨高声。久乱之
之原意的深入解析、开发、衍生、及发扬光大的。
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 要功夫深尔,字字句句当心念。”
立破善巧,对一切戏论与邪见的否认 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龙树菩萨广宣缘 起性空的义理,直破自性见及遍破戏论与邪见。戏论与邪见, 是不正确的偏见。不管何人不管何派,只要存有实有之见地, 即使是微小毫厘而不空的自体在,那就离不开生灭、一异、有 无、常断的羁绊,还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不能析释通 透的。例举刹那一念生,分析到底有无前后的分别,若说有就 非是“刹那”,若说无分别就犯因果同存的错误与矛盾。
大师提出了三种念佛方法,即默念、 高声念和金刚念。大师认为,三种念佛方 法各有优缺点,每个念佛者当根据自身的 情况选用合适的念佛方法。念佛方法得 当,念佛不仅不伤体力,而且还能达到最 好的念佛效果。若念佛方法不当,虽然花 费了时间和精力,但却收效甚微。大师还主 张不论哪种念佛方法,都要能够摄心念佛,
世间的修行与出世间的证果,皆是性空缘起。无论声闻
只有当心中不存任何杂念,念佛才能奏效。
法还是菩萨法,能够理解性空缘起,就能悟入出世法的生死解 脱,但也不昧世间法的生死,这点两者是一贯的。所以印顺导 师赞叹龙树菩萨深入佛法的缘起,在立破上是非常善巧的。
大师不仅指出了正确的念佛方法,还 对当时念佛者不能摄心念佛的做法提出了批 评。大师在《警众》(八条)中说:“如
中观论虽说明性空与假名有的 谛相即无碍,实是指归 正观悟入空的真意,为学佛修行求证的目标所在。透彻了知诸 法缘起性空无自性,空有无碍,三乘同摄,立破善巧,超越两 边,闻思修,灭集,体证、证悟毕竟空涅槃之寂灭。
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 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 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 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大师认
要注意的是,所谓毕竟空寂静涅槃,不是我们此间五蕴有
为,念佛之人若“口念弥陀心散乱”,即使
情所想象的有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清净境界,如果是这样的话,
喉咙喊破也得不到念佛的利益。一个念佛
学佛修行者将不能入涅槃,佛菩萨也不能倒驾慈航,救度众生
之人,只有做到口中念佛,耳中听到念佛之
了。智度论说:“般若将入毕竟空,寂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
声,心中思佛,如此即是最好的念佛,达到
空,严土化生”。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研读中观论,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缘起性空无自性。天
莲池大师对于念佛条 ,念佛作用,
地万物,有情界无情界,都没有有一个实在、独一常在、固有
念佛殊胜和念佛方法的论述指出,念佛法
的本质,只缘种种原因暂时聚集和合而成,假名有。再通过细
门信为第一,念佛能断除妄想,念佛具有
微观察我们自身、及周遭之一切人事物的运作,体证我、法皆
殊胜之处,还告诉我们念佛的具体方法。
空,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读懂并融入龙树菩萨所阐述的中道
大师对念佛的这些观点,不仅使现代修学
观,一举击破自性见,再将之纳入修行中,可以是八正道,离
净土法门的人对念佛的意义有全面的了
极端苦行与极端放逸两边的中道行,也可以是六波罗蜜多的修
解,而且还能够使念佛者掌握正确的修学
持,如此断集、离惑染,体证佛法,趋向究竟寂静涅 槃,是佛
方法,取得最佳的修学成就。
子最终的目标。
25
善,人们在忙于工作和事业
秘诀,也有的人试图通过 用各种 营养品来延年益寿。凡是能够用来 养生的方法,几乎都被人们所使用 了。与世人重视养生一样,佛教也 关注养生,并且有许多关于养生的 思想理论。这些养生思想不仅从生 理和心理上,而且也从饮食和医药 方面提倡人们重视佛教养生。
知足最富厚道为友 佛教认为,一个人若想身心 健康愉快,首先应当做到少欲知 足。只有知足才是幸福安乐之法。 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 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
就能够看得一清 。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 的人;那种巧言令色,伪善待人的人,很快就会被人
是一个人能够少病少恼身心自在的最好方式
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寻求健康长寿的
简单纯朴的生活适当的体力劳动远离奢华娱乐
的同时,更为关注养生。有很多人
教 的养 生 思 想
随
着现代人生活条 的明显改
疏远。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针对世道的混乱,人心的不 古,指出朋友之间相交,不能有贫富贵贱之分,也不 应有聪明愚笨的分别,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同等对 待。对朋友必须以诚相待,不得算计别人是否用得 着。印光法师这种以平等和真诚心待人的主张,应当 成为现代人交友的准则。看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 在交友时一事当前,先替自己考虑。当别人对自己有 用时,会想方设法与人套近乎,拉关系;当人没有利 用价值时,则会过河拆桥,一脚踢开。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能以印光法师的交友准则来交友,世间那种生死 之交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身心安乐息诸烦恼 一个人若想健康长寿,应当做到身心安乐,息诸 妄想。一个人过得是否幸福安乐,并不一定在于你拥 有多少财富,更重要的在于你的身心是否安乐。假使 一个人心态平和,知足常
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
乐,虽然他的条 并不优
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
越,但他们却善于调节自
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
己的心态,能够做到身安心
而富。”人都有贪嗔痴心,若是
安。即便是遇到一些不快乐
贪心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
的事情,他们也能迅速灭除
永不知足。由于不知足,就会贪
遇到的各种烦恼妄想,化烦
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给自己
恼为菩提。如《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菩萨由身安故,获得心安。
带来痛苦与烦恼。当一个人能够
由心安故,息诸烦恼,远离一切所有盖障,于所缘境其心安住,如是便入
做到少欲知足了,虽然他并不富
于三摩地。舍利子,若诸菩萨成就此者,是则名为安觉分法。”
足,却仍然能够找到快乐的生活 方式。他们虽然生活贫穷,却是 一个内心富裕之人。 一个人不仅要少欲知足,而 且在与人交友时应当厚道待人。
经文指出,对于尚未能得到身心安乐的人,应当修诸禅定,消除遇 到的烦恼妄想,达到身心安乐自在。其实,人心本来安乐,人之所以感到 心不安 ,是因为众生有很多烦恼妄想。烦恼本来没有,只因众生心向外 求,导致众生过得烦恼重重,一旦去除了妄想执著,则智慧自然现前,一 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了。
《法句经·泥洹品》云:“无病最 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
多行劳役少恋优乐
快。”经中指出,在与人交友时,
简单纯朴的生活,适当的体力劳动,远离奢华娱乐,是一个人能够少
应当宽厚待人,多为他人着想,不
病少恼,身心自在的最好方式。《华严经》卷十一云:“从四大身,能生
能处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我们
四病:所谓身病、心病、客病及俱有病。……如是众病,贫贱人少,多劳役
与人交往时,你的品格如何,对人
故,富贵人多,过优乐故。”人的疾病可分为身病与心病,各种疾病归结起
是否真诚,别人通过一两次的交往
来无非是这两种疾病。疾病不仅给人带来痛苦,还影响人的健康,严重的疾 病甚至还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拾贝
法海
26
拾贝
法海
佛教认为,使人远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多参加体力劳动,远离醉生梦
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
死的奢侈生活。经中认为,在现世社会中,贫穷之人的疾病相对较少,原
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经
因是他们多行劳役的缘故。有很多富贵之人,由于生活条 相对优越,他
中指出,为保持健康的身体,对
们常常四体不勤,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还经常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娱乐场
于饮食应当根据营养的搭配而有
所,过着没有规律的奢侈生活。过于优越享乐的生活,常常会使富人消磨
所选择,还应当养成有规律的饮
意志,无所事事,从而引起身心的疾病。
食习惯。当人生病时,要对症下
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劝勉修行人要热爱劳动。他们一致主张丛林要农禅 并重,自食其力。百丈怀海禅师因践行“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理念而 备受后人推崇。印光大师一生不用侍者,衣 自己洗,房间的卫生都是自 己亲手打扫。每当有弟子要代劳时,法师都以折损福报为由而拒绝。
药及时治疗,则可避免疾病的恶 化。古代出家人的四事供养(衣 服、饮食、汤药、卧具)中的汤 药,即是为治疗僧人遇到疾病而 准备的。对于佛教信徒而言,生
劳动是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基础,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慧,拓
病要求医,但不可乱求医。近年
展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远离空虚和无聊。劳动中还蕴藏着无数的成功机会,
来,有很多重病的人因为听信巫
使人可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是养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婆神汉的谣言,按照他们所说的 方法疗病,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
饮食知量诸病不生
实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古往今来的养生专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俗语说:“病从
对于病人来说,保持乐观旷
口入,祸从口出”。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
达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恢复至关
来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禽流感、疯牛病等各类与饮食有关的疾病,严重地
重要。我们常说:“笑一笑,十
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从饮食上着手,推动饮食与健康关系研究,将是
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很多
促进人类养生的重要方式。对于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佛教诸多经论都有论
时候,心态决定命运,对于那些
述。如《别译杂阿含经》卷四云:“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
生病的人来说,乐观的心态有助
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佛教认为,饮食知量是一个人身心
于疾病的恢复。特别是对于那些
安乐,长命百岁的重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整天吃的是山珍海
身患重病的人,他们本来就知道
味,喝的是玉液琼浆,而且他们常常饮食无度。长期的暴饮暴食,引发了
治愈的希望十分渺茫,如果心情
多种富贵病。
忧郁,压力太大,反而会加重病
佛教认为,对于饮食应当均衡摄入,不可偏食,而且饮食应当有规 律,每餐应当知量而食,不可暴饮暴食。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 病的发生。民谚也说:“要想身体好,吃饭八分饱”。对于饮食不仅要知 量知足,而且还应当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气力大小,时节寒热,天气 情况,以及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食量。如《华严经》卷十一 云:“如是诸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 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役,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 病无因得起。”只有经常审察自己对于饮食的需要,食用适宜适量的饮 食,才能真正做到有益身体健康,远离各种疾病的困扰。
情。若是能看透人生无常,以平 常心来对待疾病,往往会有奇迹 发生。因此,作为病人,无论疾 病大小,都应当心情乐观,坦然 面对,不怨天不尤人。另外,对 于我们身边的病人,我们应当去 探视,并加以善言安慰,不仅是 我们求取福报的方式,对病人的 恢复也将起到鼓舞作用。 以上所论述的佛教养生观
亲近医药不怀忧愁
念,分别从身心、饮食、疗病等 多方面加以解说。如果我们能够
人吃五谷杂粮,无论你如何注意,疾病也在所难免。当我们遇到疾病
在平时生活中,严格按照这些养
时,应当及时进行医治,早日去除疾病。在医治疾病的同时,应当保持
生要求去做,相信一定能够身心
乐观的心态,不可心怀忧愁,延长疾病的治疗。如《增一阿含经》卷
康乐,却病延年。
十四云:“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
文|禅悦
27
话说“民以食为天”,天通常被比喻为人们赖以生存时最重
俗
佛教虽然素食,但这并不意
要的东西,而这句俗话中,百姓认为食物如同天一样重要,
味着在饮食方面就可以马虎乃至
由此可见食的重要。佛在《楞严经》中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粗劣。相反,佛教很重视饮食,
,住有安住、生存之意,即是说世间有情众生必须依靠食物来资养
提倡上妙饮食,要具足“三德六
色身,维持其生命。《大智度论》卷三说:“比丘以乞食资养色
味”。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
身,清净延命。”古印度的出家僧众,由于不从事生产,所以都是
大师曾撰《示厨文》,其中详细
以托钵乞食来资养生命。
地解释了“三德六味”之理:何
寂灭忧恼;五、除去饥饿、衰弱。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食,仅 是针对一日三餐所需的饮食而言,即佛教中的段食:欲界以香、 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故称段食。其实质就是从吃入口 腹之内的物质中获取营养,让身体能够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以 维持生命个体的生理性的需要。 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修道时,曾经跟随外道修习苦行,“日 食一麻一麦”,以致于形销骨立举步维艰,最后,佛陀认识到如 果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能得以保障,那么在道业上就更加难以成 就了,于是他“悟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其后便接受牧女乳糜供养,让身体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然后 安心修道,最终在菩提树下领悟解脱之道,证无上菩提。 而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依然需要世间的饮食以资养其色 身,尔后才能长养慧命。《金刚经》中云:“尔时,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虽然成佛,但是释迦牟尼 亲自托钵,进入舍卫城中挨家挨户乞食,以 此来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可以说“法轮未
具足三德六味调和且有所节制才能令身心轻安于善法中堪任修持
一、维持一切有情之寿命; 、增大其力;三、令生容色;四、
谓三德?清净、柔软、如法是。 学佛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色身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只有以饮食巧作佛事
在《阿 达磨大 婆沙论》中,那先尊者认为食有五德:
何谓六味?淡、咸、辛、酸、 甘、苦是。盖奉佛供僧之食,若 不精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 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 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 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 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 味调和,亦不成就。盖淡味为诸 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 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 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 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 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 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 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 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也就是说出家人虽然素食, 但要吃得六味调和,香甜可口, 如此才能令诸佛菩萨及僧众生起
转,食轮先转”,只有身体健康了,心才能
欢喜心,令道业增长。相反,如
安稳,心安稳了,修行者才能精进道业。
果饮食不当,不如法,则有害身 心,更对道业有所损害。正如紫 柏大师所云:“三德无阙,六味
略谈 佛教的饮食
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
文|阿莲
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
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 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 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 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 神无扰,则观智易成。凡饮食不 如法,则身多病,心多扰。身心 既病且扰,而能精进开悟者,无 有是处。”当然,饮食调和,有 利于身心,助益于道业,但这并 不意味着可以在饮食上面精益求
之光
琉璃
28
之光
琉璃
精,贪求不止。我们要认识到饮食的可口只是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心
近代高僧,人间佛教的倡导
情的愉悦,从而有利于我们安住于道中,速证菩提,切不可由此而生贪
者太虚大师亦提出自己对饮食的
欲,如果将追求美味放于修习道业之前,则有舍本逐末之嫌。
阐解:盖衣食住行,为人类生存
对于饮食,佛陀也告诫弟子,不要妄加评论或好或坏,因为有评论 便有分别,由分别而生计较,计较就有喜怒,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美味的 饮食不起贪求之心,对于不合口的粗劣食物也不要生嗔忿之心,要以平等 心,随遇而安,将一切好坏都视为寻常。正如佛陀在《佛遗教经》中所 言:“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 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 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 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之要素,而尤以饮食为最,无饮 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切 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 无饮则渴,饥渴故烦恼,烦恼故 心愤,心愤发故,欲觅饮食,造 诸恶业。……是以药师发愿,若 诸众生闻其名者,先令饮食饱 满,解除苦恼,安住有漏善道;
佛陀还要求弟子在取用食物之时,要食存五观,即吃饭之前要作五种 观想:第一要思量食物来之不易,要珍惜,面对供养要计算自己做了什么 功德;第 要借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德行来接受这份食物; 第三要对美味的食物不起贪心,不好的食物也不起嗔心,不要因食而犯过 失;第四要将食物作为药物,只是为疗养身体,使之不会形容枯槁;第五 要想到接受食物只是为了有个健康的身体,以便于其后的安心修习道业。 在饮食的多少问题上,佛教认为不可过饱也不可过少,而是要适当, 有节制地摄取食物。《释氏要览》中谓: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 不调,令心壅塞,坐卧不安。若限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多 食人有五苦:一、大便数。 、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业。 五、多患不消化。在佛陀时代,有个国王叫波斯匿王,他笃信佛教,是佛 陀时代的大护法。波斯匿王曾经因为身体肥大而苦恼不已,于是佛陀便教 他坚持节食,最后,波斯匿王减肥成功,身轻心安。佛认为如果要想有个 健康的身体,就要节食,减少睡眠,减少玩乐,勤于思考,经常运动。 在佛教的八关斋戒中,“不非时食”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斋 法。“不非时食”也就是“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午时之后就不能再进 食物,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不在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佛制此斋法的确有 益:一者,不非时食,可使人能身心轻安,断除一切妄想杂念,专心于正 念,利于修持。 者,不非时食可以让人的肠胃得到适当的休息,如果经 常吃得太饱,会加重人体消化器官的负担。现代的医学证明,适当的节食 有助于身体健康。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可知,在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 质等必要营养的前提下,采用低热量饮食,能够预防多种疾病,保障健 康,促成长寿。美国免疫学家奥福尔指出,限食可使机体免疫力在老龄 时仍保持旺盛,使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定时紊乱得以推迟。日本 九洲大学的大村裕教授,在其老年医学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一顿饱 餐之后,大脑中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比进食前 增加数万倍。这种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促 进脑动脉硬化,造成大脑早衰,使记忆力减退,甚至与老年性痴呆 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大村裕教授指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来 控制饱腹时“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加。然而,通过限制饮食 量,减少这种因子在大脑中的生成,推迟脑动脉硬化和大脑衰老, 则是完全可能的。
进以无漏法味,使之成贤成圣, 乃至佛果。亦古人所谓「富而后 教」之意也。……此亦言先使衣 食丰足,方能安心修德,再进而 以佛法法味为食,禅悦为食,皆 得毕竟安乐而建立之。毕竟安乐 者,即发大心,修大行,不退 转,于大般涅槃者也。 正如《坛经》中所说:“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 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 教。”学佛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色 身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只有以饮 食巧作佛事,具足三德六味调和 且有所节制,才能令身心轻安, 于善法中堪任修持。
29
可逾越的修持悟法的必须阶段。佛法本无修无证,无住无为,
有时甚至极为痛苦或许还有大死大活的折腾
既为磨练则有磨有练如此就需要付出需要毅力也还会有反复有曲折
称之为事上磨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年长日久的过程
事上磨练的一大法宝
事
上磨练,是当今一切学佛修持人的必修课,也可以说是一个不
不由修得。之所以学佛修持人有这个必经阶段,是因为生命是一个轮 回的连续体,是一个业力累积而形成的生命现象,故而习染深厚,知 见多端,无明深重,不经事上磨练一关,极难成就佛果。古往今来, 无数修禅人乃至一些被称之为大禅师、大禅德的人,往往是明道者 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悟性者少,就是缺少事上磨练这一关,或 者说这一关磨练得不好。这是我们一切后学需要引以为戒的。 要经事上磨练,必有正信、正念可依、可持,然后依持去磨 练,如此路才明,也才会有成果。一位伟大的觉者惠能大师就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路——开佛知见,这就是大师留给我们在事上磨练的 一大法宝。 什么是开佛知见呢?惠能大师指出:“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 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 开,是为开佛知见。”无疑开佛知见这一法宝是我们在事上磨练的 一盏明灯,她照耀着我们的一切行为,使我们在世间的迷茫中处处 看到光明。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开佛知见呢?惠能大师告诉我们说:“ 吾也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 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妄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 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身,止恶行善,是自开佛知见”。这不仅 告诉了我们如何开佛知见的方法,也即为我们的一切行为制定了准 则。认真学习惠能大师的教导,切实做到开佛知见,必须先明其 理,然后依其行,扎扎实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自信“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这是开佛知见的必须 前提。不具备这种正念、正信,佛缘不足,一切磨练无从说起。 是要悟自本性,知本性人之具有,不生不灭,本自清净,能 生万法。这是在事上磨练的资粮,不具备这种资粮磨练必然盲从。 三是要时时刻刻“善护念”(《金刚经》)自性般若,做到外 离诸境,心内不执。 四是要无时无刻做到心口如一,口念心行,一生不移。 既然称之为事上磨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年长 日久的过程。既为磨练,则有磨,有练。如此就需要付出,需要毅 力,也还会有反复,有曲折,有时甚至极为痛苦,或许还有大死大 活的折腾。
夜话
竹林
30
不为正信。殊不知,顿悟是证理,渐修是证事,顿悟是由渐修而来,没有渐修何来的顿悟。任 何一种修持若要修有佛果都必有两步:一则悟法; 则行法。仅有悟而不能行,觉行不圆满, 无有智慧,即便处在明白当中,仍旧妄念不断,受习力牵引,不得解脱。惠能大师说:“心量 广大,遍及法周。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 滞,即是般若。”大师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白,必须真心自用,才知根本,才知一切,才了了分 明,才有大智大慧。从修持的角度讲,修持之难不是难在念佛或参禅的具体操行中,事上磨练 才是最难的一关,为什么? 一切学佛修持人均生活在世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平有弟兄姐妹以及亲戚朋友,必 然有人际往来需要应付,有诸多世故需要打理。特别是居家学佛修持人还得为衣食住行忙碌, 还有工作、学习以及诸多相联系的种种事务,这一切都是任何一个学佛修持人无法回避的。特 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自然科学十分发达的电子信息时代,社会媒体发达,金钱名利诱惑力大, 人们贪,嗔,痴膨胀,自我价值意识增强,物欲充斥,人心浮躁。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佛 修持是极难的,更莫说要通过修持悟法,亲身体验佛法的真谛,实践事上磨练,那真是难上之 难。虚云大师说:“人们贪受快乐,不肯吃苦地精勤修持。试看今日的人类,进化到样样是机 械化;行者,汽车、火车、电车、轮船、飞机,不论是海上、陆地、空中,都可任运自在,无 所障碍。住者,摩天大厦,冬寒有暖气调节,暑热备冷气开放,楼高有电梯上下,黑夜具电灯 照明。食者,海陆空中,所有一切飞禽走兽、动物、植物等等,任人煮食。总而言之,凡是人 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极尽全部用机械代替人力。由于种种现前,般般如意,声色娱 乐,极尽享受之能事。试想,世间红尘快乐到如此地步,而要他们起早睡晚,捱更抵夜,精进 苦修,将世间一切人们认为快乐的享受舍弃,另求出世解脱之道,如何可以呢?所以世间与出 世道,是背道而驰。在一般不明佛法真理的人,怎能领悟此中奥义?故此认苦为乐,将妄作 真,殊不知世间一切有为法,无一真实。是故人生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种种烦恼,惑 业苦果,如旋火轮,轮回六道,从苦入苦,无有止息。此即人们迷真逐妄,认物为已,以贼 作父,背觉合尘,故受生死痛苦,没有了期。”(《虚云和尚全集》)。处在当世的虚云大 师极为尖锐地指出末法时期修持之难,这无疑是对我们一切后学的最大警示。我们既有愿学佛 修持,就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五蕴受用世间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心量大事,不行小 道”,老老实实学佛,以开佛知见实实在在地磨练,念念开佛知见以出世。 “烦恼即菩提”之理告诉我们:最难之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之处,要不然荷花何以能生长 在污泥之中。 事上磨练是佛法的大修持,大修行,大修必有大成,这是无数过来人证实了的真理。释迦 牟尼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种种磨难;惠能大师护法忘身,为避追杀 藏匿深山猎人之中十余载;虚云大师为求法、证法,弘法、护法几度生死而不顾。这一切都非 无缘而作,都是为我们后学求法、证法树立的一个榜样,一面旗帜。我们一切有志于修持悟法 的人,都应发下宏愿:开佛知见,历经磨练,理事圆融,了脱生死,成为一位觉者。 文|刘先和 注:引言除注明外均引自《六祖坛经》
夜话
竹林
对事上磨练不屑一顾,认为那是渐修。这是对佛法修持的误解,也是对参禅悟法的偏知偏见,
开佛知见历经磨练理事圆融了脱生死
现世有一些修禅的人认为禅是顿悟法,只要一心参禅,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因此而
31
钵
又称钵多罗,钵盂,汉语意思 为应量器,是古代僧人盛装饮
食的器具。钵是古代僧尼经常持用的十 八僧物之一。钵的形状为圆形、稍扁、 底平、口略小,钵的材料、颜色、大小 等均有一定的要求,由于钵为如法的食 器,应当受到人天供养的食器,因而又 称为应量器。 托钵乞食,是佛陀为比丘所制的 乞食制度。在佛陀时代,比丘没有厨 房等做饭场所,比丘的饮食完全依靠
或乡村中接受信众布施之食。这种执 持钵盂乞食的生活方式称为持钵、托 钵或乞食、行乞。《金刚般若经》序 分中就描述了佛陀带领弟子乞食的生 活。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 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 第乞已,还至本处。” 乞食的目的是为了令比丘弟子减 少对物质的贪求,避免因世间生活的 纷华喧闹扰乱比丘的清净心,从而使 比丘能够安心修道。另外,佛陀在戒 律中规定比丘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 不可蓄存财富物资,惟以延续色身、 长养慧命之故,得于食时托钵乞食。 对于托钵乞食的方法,在佛门中 有严格的规定。佛陀住世之时,要求 比丘弟子在乞食之时应当做到平等乞 食、次第乞食。所谓“平等乞食”, 即要求比丘在托钵乞食时,应当做到
略说托钵 次第乞食也是佛教托钵乞食的基本制度。次第乞食制度要 求比丘僧在到信众家中托钵之时,应当按照信众住处的先后依 次乞食,不得隔家乞食,更不得舍弃贫穷人家,专门到富贵之 家乞食,以便让大众都有种福田的机会。 托钵乞食是佛教的基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 弘明集》卷 十四〈僧设会论〉一文中对托钵的意义有如下论 述:“佛与众僧,僧伽蓝内本不自营其食具也。至时持钵往福 众生。⋯⋯何者,出家之人本资行乞,诫律昺然,无许自立厨 帐并畜净人者也。今既取足寺内行乞事断,或有持钵到门,便 呼为僧徒鄙事下劣,既是众所鄙耻,莫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 者寡,便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白净王子转轮之贵,持钵行 诣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 乎?” 按照佛教戒规的规定,佛陀与大众不自己在道场中备办饮 食,每到饭食之时便到信众家中乞食,为众生种福田。可见, 托钵乞食是佛陀和古代高僧为大众种福田的一种方式,而不是 僧人因为自图口腹之需而采用的一种懒惰行为。
不分施主的贫富贵贱、也不分施主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托钵乞食的制度流传了很长时间。到
地位高低,都平等托钵乞食,平等地
了唐代,由于高僧马祖道一禅师创制丛林,百丈怀海制定清规
为他们种植福田。佛陀要求弟子在乞
制度,禅林中形成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产并重的丛
食时不得厚此薄彼,有分别心。佛陀
林生活方式,传统的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但这种令
的弟子迦叶尊者在托钵时因专门乞贫
僧众滋养生命,广种福田,增长道业的托钵制度,仍能使我们
不乞富而受到佛陀的呵责;另一弟子
感受到古代高僧清苦自励,精进修道的坚韧品格。古代高僧的
须菩提尊者因为乞富不乞贫也受到佛
这种精进修道的方式将激励我们为成就道业而不断奋进。
陀的批评。 夜话
竹林
32
在佛陀时代比丘没有厨房等做饭场所比丘的饮食完全依靠信徒的供养
都会带领大众一起著衣持钵,到城市
托钵乞食是佛陀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
信徒的供养。佛陀每次在讲经之后,
文|慎言
奋讯
狮城
33
光明坊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新加坡佛教总会 59 Lorong 24A Geylang Singapore 39858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7 Kim Yam Road Singapore 239329 大悲佛教中心 2 Lavender Street Singapore 338823
光明山修身院新院址开幕典礼 2013年10月26日下午3时30分,光明山修身院在榜鹅举行了新院址开幕典礼,受邀的嘉 宾有副总理张志贤先生、白沙及榜鹅集选区国会议员刘 琳小姐、颜添宝先生及光明山普觉 禅寺方丈广声大和尚等400余人参加了开幕仪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需要护理人群的日益 扩大,今年3月光明山修身院由武吉班让搬迁到榜鹅,新院址不仅面积大、设施新,而且环境 也非常的优美,十分有利于修身院老年人们的健康身心生活。
慈缘轩 8/10 Smith Street Singapore 058917 草本屋 101 Upper Cross Street #02-P1 People’s Park Centre Singapore 058357 *送 完 为 止
赞助表 —— 佛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 的布施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 志。只需影印并填妥表格,并将划 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Pujue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您也能上网至 http://ch.kmspks.org/about/donate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姓名 (中) : 性别:
(英) : 年龄:
最高学历:
地址: 职业:
电话:
(住家)
手机:
(办公室)
电邮:
布施回向: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jue@kmspks.org
❏ 我接受并同意光明山通过以上所提供 的资料与我联系相关赞助印书事宜。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或致电6849 5342
第28期
诸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
2013年10月10日上午,我院院 长广声大和尚、副院长传厚法师、 教务长传雄法师、侍者智光法师一 行到北京广济寺拜访中国佛教协 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 大和尚、秘书长王健先生、副秘书
新加坡佛学院院长广声大和尚 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
长演觉法师、宗家顺先生、国际部 副主任王立先生的热情欢迎。 学诚大和尚在广济寺怀远堂亲 切会见了我院院长一行,双方就我 院明年在中国大陆招生的有关事宜 进行了座谈交流。广声大和尚向学 诚副会长介绍了我院的办学宗旨等 基本情况,并希望中国佛教协会和 国家宗教局能大力支持我院每届在 中国大陆的招生工作;学诚大和尚 向我院院长介绍了目前中国大陆地 区学僧生源情况。双方还就此次招 生备忘录的有关内容交换了意见。 会见结束后,双方互赠礼品并 合影留念。
光明山甘露菜园小记 清晨柔和的阳光照射着光明山“甘 露戒坛”旁的小菜园,菜棚里一片绿意盎 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真叫人惬意。 甘露菜园是今年在许文远部长的建议 下开垦的。方丈大和尚也觉得应该充分利 用土地,进行农禅活动,也可以借此培养 一些后学亲自耕耘。于是,动员住众和义 工们付诸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播 种、灌溉、施肥,10月18日第一 次收获。
奋讯
狮城
34
奋讯
狮城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2013年9月27日-10月6日光明山普 觉禅寺在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三宝万佛寺 举办短期出家,共有65位发菩提心,放下 繁忙俗务来体验清净的僧团生活。每天的 功课设置均按照丛林模式,上殿,过堂,
光明山普觉禅寺举办短期出家
出坡,上供,念佛,静坐,以及佛法开示 和小组讨论等。
从最基本的穿袍搭衣,过堂行堂,拜佛合掌等佛教礼仪,传观法师,清 尚法师,传学法师,仁虚法师皆作了详细的讲解及示范,传观法师和仁虚法 师还为众戒子作了沙弥十戒,沙弥律仪以及如何安抚烦恼等的佛法开示。 本寺方丈上广下声大和尚也慈悲为众戒子作了“感恩”与“心灵保健”的 主题开示,教大家如何学会感恩,重视心灵健康,众戒子们也分享了他们的 感悟与心得,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在以后的短期出家活动中能够有更丰富 多彩的内容。 报道|仁虚
参与绿色计划的义工们,都有一点园艺知 识,加上有农粮局的专员亲自培训并指导,他们 体会到种植瓜果蔬菜的喜乐,享受耕耘劳作的过 程。的确,以往我们从没想到把瓜种种在大盆 里,这样,不但“肥水不外流”,而且同一个瓜 棚可以同时种植不同的瓜类,如丝瓜、苦瓜、瓠 等。至于蔬菜,我们选择了空心菜、芥菜、菜 心、芥蓝等。当你看到由种子变成幼苗,再一寸 一寸地生长,你感受到的是勃勃生机;当你每天
么果,生活中处处可以体证佛法,因果论既精辟又深刻。 一位义工说,这个新开辟的小菜园吸引了许多小朋友驻 足观看,我希望他们会有兴趣参与我们的绿色计划。我们这 些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看到蔬菜长在泥土里的样 子,有些孩子不是怕泥土脏就是怕昆虫,孩子倘若不与大自 然接触亲近就不 得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一分耕耘、一 分收获。小小菜园,不同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报道|罗禅珠
用爱心浇水、灌溉、施肥时,每一片叶子似乎都 在向你微笑。当然,这么一个小菜园,绝对无法 自给自足,只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 许文远部长也参与了我们的第一次收获。当 他采摘下第一条苦瓜时,笑着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啊!”的确,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什
(转下页)
35
本 寺 活 动 活动 | 课程
日期
时间
地点
授课老师
3月
9.30am-11.00a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9号课室
法师教授 广声大和尚
费用
查询 | 报名
免费
6849 5300 sem@kmspks.org
仪式l法会 三皈五戒预备班 三皈五戒典礼
3月
12.30pm-2.3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4楼无相殿
清明超度法会
5/4 (星期六)
8.30am-9.00pm
光明山普觉禅寺
-
从$50至$100
6849 5300/6849 5333
短期华语佛学课程: 心经工作坊
5/1-23/3 (星期日)
4.00pm-6.0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9号课室
传观法师
$40
6849 5300 sem@kmspks.org
“了凡四训”读书会
5/01-20/04 (星期日)
12.30pm-3.3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2号课室
陈经源
$20 (每加一人附加$10)
6849 5300
短期华语佛学课程: 正念
10/1-21/2 (星期五)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9号课室
仁虚法师
$30
普觉佛学课程第二学年
17/2-3/11 (星期一)
纯清法师
$90 (一个学年)
普觉佛学课程第一学年
18/2-28/10 (星期二)
纯清法师
$90 (一个学年)
普觉佛学课程第三学年
19/2-5/11 (星期三)
德愿法师
$90 (一个学年)
仁虚法师
$60
传礼法师
$60
法师教授
$20
华语佛学课程l讲座
7.30pm-9.3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5及6号课室
6849 5300 sem@kmspks.org
佛学研修班:药师经
5/3-18/6 (星期三)
佛学研修班:中观论 (续讲)
18/3-28/10 (星期二)
佛教礼仪工作坊
3月
1.00pm-4.30pm
基础静坐课程
6/1-17/3 (星期一)
7.30pm-9.30pm
$40
22/2-23/2 (星期六,日)
9.30am-5.0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4楼无相殿
传观法师
正念解压二日修
温宗堃博士
$50
基础静坐班
18/3-15/4 (星期二)
7.30pm-9.00pm
艺觉坊 (APWBC)
李凤鸣博士
$40 (5堂课)
6336 5067 sem@kmspks.org
弟子规幼儿班 (年龄5-8岁)
万佛宝塔3楼 右边课室
彭亮儿
弟子规儿童班 (年龄9-12岁)
万佛宝塔4楼 右边课室
李焘及许天铭
万佛宝塔4楼 左边课室
张时宜
万佛宝塔3楼 左边课室
陈经源
$20 (每加一人附加$10)
6849 5300
8.15am-10.00a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8号课室
陈经源
8/1- 23/4 (星期三)
9.30am-11.30a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9号课室
张时宜
插花班 (基础)
21/2-11/4 (星期五)
7.00pm-9.00pm
插花班
1/3-19/4 (星期六)
11.30am-1.30pm
艺术治疗自我成长工作坊
8/2 (星期六)
1.00pm-6.30pm
素生食料理与健康营养
2/3 (星期日)
亚式素食料理 (一)
30/3 (星期日)
日式素食料理
6/4 (星期日)
书法班 (基础)
7/2-23/5 (星期五)
7.30pm-9.30pm
书法班 (初级)
15/2-7/6 (星期六)
10.00am-12.00pm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9号课室
静坐 6849 5300 sem@kmspks.org
中华经典
弟子规青年班 (年龄13-18岁) 弟子规成人班 (年龄18岁以上)
10.15am-12.15pm 5/1-20/4 (星期日)
论语亲子班 弟子规家长班 生活系列
亲密之旅工作坊
增润自他关系—— 开启您内在的幸福 (中英讲解) 育儿工作坊
督导网络时代的孩子(中英讲解)
艺觉坊 (APWBC)
10.00am-12.00pm
$100(8堂课) 材料费$25 (每堂课)
云威铭博士 与杨慧芳硕士
$150 材料费$20
Vinitha Ang
$50 (includes ingredients)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8号课室
黄银贞 书法老师
$100 (不包括材料费)
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1楼1号课室
刘伟雄 心理治疗师 教练/培训员
每位$30 每对伴侣$50 (两堂课)
Master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 & Registered Nurse
3.00pm to 5.30pm
8/3, 15/3 (星期六)
李心汇- AIFD 花艺设计师
19/4, 26/4 (星期六)
6336 5067 sem@kmspks.org
$100 (不包括材料费) 6849 5300 community@ kmspks.org
节目详情在印刷时正确无误。
共修
清明超度法会
诵念药师经 � 万佛宝塔2楼 � 每逢星期六 � 7.30pm(1月18日至2月15日暂停)
在这慎终追远表孝道的清明节,让我们共同以供养 佛、法、僧(三宝)及念诵佛号、经咒等做功德的 方式、超度历代祖先、累劫父母,并将一切功德回 向亡者离苦得乐,速登彼岸。
净土共修 � 大悲殿 � 每逢星期日 � 9.15am(1月19日至2月16日暂停) 金刚法会 � 大悲殿 � 每逢星期日 � 2.00pm(1月19日至2月16日暂停) 大悲法会 � 大悲殿 � 每月农历廿七 � 10.00am 普门品 � 大悲殿 � 每逢星期五 � 8.00pm(1月17日至2月14日暂停) 预知更多详情,请拨电 6849 5300 * 共修暂停日期及可变动
法会日期: 2014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六) 报名地点: 光明山普觉禅寺 寺务处 报名日期: 从2014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六) 起至牌位满额为止 询问电话: 6849 5300 | 6849 5333 请加入我们的面簿
Like us on facebook.com/kmsp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