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 36 期

Page 1

awaken to Compassion and Wisdom on the journey of life

• 2016 年9-12月

新加坡佛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感恩发言

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 关于艺术与禅修的开示 佛教的知足常乐思想 人生不会太圆满 摆正心态对苦甜

AGEING GRACEFULLY:

THERE’S NO BETTER TIME TO START THAN NOW

awaken • sep dec 2016


普度大斋胜会

启建法界圣凡冥阳两利

宏 船 老 和 尚 圆 寂 廿 六 周 年 纪 念

报名日期

2016年

· 报名日期2016年 9月 1日 (农历八月初一起至牌位满额为止) · 报名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寺务处 · 法会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此殊胜功德超度十方法界四生六道

水陆空行一切孤魂并为十方信众超度各姓门中历代宗祖

六亲眷属冤亲债主一切亡灵以此胜福功德庄严十方施

主合家眷属消灾免难福慧增长身心安乐如意吉祥

更为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普愿十方善信同赴胜会

共沾法喜利乐有情登记立位功德无量

9 月1日 起

至牌位满

额为止

送 11 /12/ 2016 法 5-10 /12/ 2016 净 4 /12/ 2016 农历十一月初六 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二日 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圣 (星期日下午1时) 坛 (星期日下午2时) 会 (星期一至星期六) 内坛大坛供斋超荐功德金表  内 坛 功 德 主 $38,000 以上 $22,000 $12,000 $6,000 $3,800  大 坛 功 德 主 $2,000 $1,000

诸 经 坛 |消灾植福

净 土 坛 |附荐超度

$300 ( 5-6个名 ) $200 ( 1-4个名 ) $20 ( 限1个名 ) $300 ( 5-6个名 ) $200 ( 1-4个名 ) $20 ( 限1个名 )

 供 斋 香 积 金 类 别 • 上堂大斋 $3,000 • 福寿大斋 $2,000 • 如意斋 $1,000 • 罗汉斋 $500 • 随缘

水陆法会 是佛教中最隆重最殊胜的一种经忏佛事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故通称法界圣凡是指十法界中有四圣界即佛菩 萨缘觉声闻有六凡界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水陆是指在水陆中三界众 生居住受报之处空中飞行之众生须依陆地而休息故属于陆地加上水中生灵共称水陆 普度是指悉皆度化六道众生使之解脱六道轮回之痛苦大斋是指不限制的给予众生饮食 胜会是法施之意除布施众生饮食外又有诵经持咒之法施令受苦众生心开意解得法水之 滋润故名胜会会者聚集之意教渡者与被教渡者集会于一堂即是说藉此启建水陆法会普 度大斋之功德超度六道中受苦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趣入佛道

光明山普觉禅寺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 6849 5300 • kmspks.org

facebook.com/kmspks

|本寺从未派人出外沿户登记或收取法会功德金,恐未周知,顺此敬告。


苦。凡因缘聚而生的,就有随缘灭而亡的一天。有升必有降。

近期,本地媒体经常发表有关新加坡人口老化的报道,指出到了2030年, 我国人口三人之中便有一人是年长者,对疗养院或日间寄托 务的需求务必激 增。同时,亦有更多的 务向孤独的老人伸出援手,也有更多亲乐龄的设施和产 品频密地推出。 本寺亦愿为年长者作出更多的 务。这些年长者在过去对本寺的付出,功不 山普觉禅寺当成他们的第 个家。 我们万分感谢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光明山普觉禅寺。随着 许多护法团员渐渐成了银发族,我们希望给予他们安度晚年所需的支援,一如他 们早年为本寺早期的发展全力的付出那样。 为此,我们最近创办了光明山乐龄交流站,交流站目前仍处于试行阶段,让 年长者可在星期一至四,早上九点半到下午三点,前来与其他年长者交流,学习 有益身心的运动,或学做小手工,如:打中国结、串珠子等,并参与共修。此交 流站还设有茶水招待。 同时,我们为60岁及 以上的年长者开设了预防痴 呆症的保健计划。此计划由 国大医疗机构首创,参与者 通过计划中的五项保健项 目:健康教育、拍打经络健 身法、正念疗法、旧歌回忆 法、栽种疗法, 来改善他们的 生活素质及心理健康。 此外,本寺联同全国肾 脏基金筹建一所洗肾中心, 以纪念我们的恩师宏船老和 尚和他那慈悲为怀的伟大精 神。中心预期在2019年全面 运作。 这一系列的活动皆为利 益我们身边年老者的身心健 康而办。 愿大家健康,心存安详 及感恩!

释广声

给我一颗感激的心 让我在未失去时就懂得珍惜

可灭。许多的年长者,无论身为义工或佛弟子,为本寺无私奉献十余年,把光明

献给年长者安康的黄金岁月

近我更深切体会佛陀所教导的第一“苦”谛:世间万物皆属无常,因而受


栏目

MCI(P) 081/01/2016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Founder / Managing Director 广 声大和尚 Ven Sik Kwang Sheng

普觉执行主编 Pujue Executive Editor 传雄法师 Ven Sik Chuan Xiong 普觉义务编辑 Pujue Volunteer Editor 释道宏 Ven Sik Dao Hong 沈玉兰 Sim Geok Lan

程 慧 琳 Esther Thien

AWAKEN 特约撰稿 AWAKEN Contributors Ven Thubten Chodron Dr Ang Beng Choo Dr Lee Foong Min Dr Vincent Lim Felicia Choo Janice Goh Oh Puay Fong Xu Jing Yi Susan Kaiser Greenland Ng Pei Fuen Joyce T 杨 怀 勤 Robert Yeo 萧 承 財 Jeffrey Seow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 周利珍 LeeChan

page

32

就会真切体会到﹁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悟境 只有经过亲身的体证 达到禅的最高彻悟境界的时候 禅宗的彻悟是需要修道者勉力亲为 即便是圣人也无法相传的

AWAKEN 执行主编 AWAKEN Executive Editor

卷 首 语

01 献给年长者安康的黄金岁月 | 释广声

菩 清 提 韵

04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Tel: 6849 5300

Awaken普觉 is own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ri-annually by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COPYRIGHTS & REPRINTS: All material printed in Awaken普觉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ll rights reserved. No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in part or in whole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 may be requested through Awaken Publishing & Design. Tel: (65) 6849 5342. Email: awaken@kmspks.org and pujue@kmspks.org

意 人 解 生

磐 钟 陀 磬

法 拾 海 贝

Published with 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Printed in Singapore on eco-friendly paper

22

关于艺术与禅修的开示

24 26 28

佛教戒杀放生思想与实践 | 禅悦 《六祖坛经》格言解读 | 远尘 佛教的知足常乐思想 | 一钵云水

36

30

正信慈悲 持戒精进

— — 读丰子恺《怀太虚法师》

32 33

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 忍辱无嗔 | 陈浦燕

35

狮城奋讯

36

本寺活动

| 释继程

9 –12月 | sep-dec 2016

Happiness is possible in old age. Happiness is a state of mind. If we can cultivate positive thinking, we will not be miserable but contented and happy with whatever conditions we are in (pg. 59).

竹 夜 林 话

狮 奋 城 讯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r implied in Awaken普觉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views of the publisher. Although every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the publisher, editors, employees and agents of Awaken 普觉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actions taken based on the views expressed or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publication.

ISSN: 1793-298X

淹没在键盘的心 | 心憩 生活杂想篇 | 黄毓玲 做家务 | 吴韦材 人需要坚守的三种品格 | 慎言 巴黎不阴冷 | 沈玉兰 有一种美德叫道歉 | Nuyiani 我的“非佛教徒”朋友 | 灵犀 弱德之美 | 陈晞哲

05

印刷 Printer

Awaken Publishing and Design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Tel: 6849 5341 / 342 Fax: 6452 8332 e-mail: pujue@kmspks.org / awaken@kmspks.org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Fabulous Printers Pte Ltd Blk 16 Kallang Place #01-35 Kallang Bahru Industrial Estate Singapore 339156 Tel: 65 6544 0200 Fax: 65 6544 1371 出版 Publisher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06 07 08 09 10 12

新加坡佛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感恩发言 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 | 智光 新加坡佛学院第一届女众部毕业生代表致词 且行且珍惜 | 琳善 低头 | 释道宏 断舍离 | 菩提法真 人生不会太圆满摆正心态对苦甜 | 善缘 与身外之物保持距离 | 善缘 非洲义工记 | 达娃 哭泣的小孩 | 净璇慧安

| 安小悦

| 董良

page28

KMSPKS and Awaken Publishing go social! Like Awaken Publishing page Download iDharmaBook app for iPad & iPhone Like facebook.com/kmspks Like facebook.com/Awakenpub


CONTENTS Profile 44 Living a Peaceful Life in Old Age

Venerable Garchen Rinpoche, who just turned 80, speaks to Esther Thien on how one can age peacefully into the golden years.

Feature 48 Forging Happier Singaporean Seniors

Living a Peaceful Life

in Old Age Experience less suffering and greater peace of mind in old age by habituating to the Amitabha Buddha practice, says Ven Garchen Rinpoche. page

44

52 The 10 Advantages of Bodhicitta

Developing bodhicitta has incredible advantages and will bring us everything beneficial, says Ven Thubten Chodron.

Regulars

Abbot’s Message 40 Buddhist News in Brief 38

40 Milestones Achieved by the 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 in May 2016 41 A Dialysis Centre in Memory of Venerable Hong Choon 42 Promoting Mindful Consumption with the KMSPKS Gratitude Shop 42 55 Participants Compete to Create Winning Design for KMSPKS

43 55

Q&A

Mindfulness Parenting Tip of the Day The Beginner’s Mind

56 Do You Know...

59

The Tibetan Sang Offering and Vimalakirti Sutra

Something to Ponder

A first-person account of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worth reflecting upon 59 Happiness in Old Age 62 Ageing Gracefully: There’s No Better Time to Start than Now

64

66

69

Buddhist Tales

Interesting Dharma tales and fables that will set your mind thinking 64 The Endless Love of Parents Once an Innocent Little Flower

Recipes du jour

Yummy vegetarian recipes to tease your tastebuds

What’s New?

Find out the latest products in Awareness Place

70 Seen, Heard & Read Reviews of life-affirming films, books and music that are beneficial to your well-being

71 Dharma Apps

72

Check out cool apps that connect you to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Calendar of Events

For advertising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65 6849 5342

page

52

The 10 Advantages of Bodhicitta Ven Thubten Chodron explains why developing bodhicitta is our best insurance in old age. page 62

Ageing Gracefully:

There’s No Better Time to Start than Now

Happiness in Old Age page

59


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会,共同举行新 加坡佛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我能够 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感到十分荣幸! 仰仗广声大和尚的精心栽培,得益于 各位法师、老师的悉心教导,凭借各位护 法善信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顺利圆满地 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在这里,请允许我 代表全体研究生,向你们的耕耘奉献,致 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转眼间,我们已经在新加坡佛学院度过了 人生中最为宝贵、难忘的七年时光。七年 来在院训“心止至善,行准 尼;解行 并重,广利有情”的指引下,我们丰富了 知识储备、加深了信仰基础。并在不同文 化、语言、和环境之中,开拓眼界,充实 自己的人生阅历。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的 学习中,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受到了良 好的学术训练,培养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日子就这样匆匆 而过。我们收获了太多美好的回忆。美好 的学生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内心充满了对 学院的无限回忆与留恋。我们即将用这七 年所见所学踏上人生的另一阶段。

清韵

菩提

4

菩提路遥、大愿无尽;法海无涯、学修无 尽。一个学习阶段的毕业就是另一个学习阶段 的开始。今后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丰富 我们的人生经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修,不断完善自我,才不负师长的期 许,不负檀那厚德。这样才能真正地肩负起弘 传佛教的重任。 七年来,学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感恩” 两字。我记得在我出家时恩师曾说:“恩在于 心,万事不苦”。同样院长也常说:“心存恩 念,方可成就”。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感恩 师长辛勤培育;感恩护法檀越的默默支持,感

菩提路遥大愿无尽 法海无涯学修无尽

时光荏苒。回首过往,思绪万千。

懂得感恩的人最快乐

大家上午好!

新加坡佛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感恩发言

尊敬的上广下声大和尚, 各位法师、老师、同学们, 以及各位护法善信:

恩院长成就的这所有一切! 最后,祝愿佛日增辉、正法昌隆;院长大 和尚及诸位师长身心康泰、法轮常转;诸位同 学福慧双增,学业早成;诸位护法檀越所求如 意,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毕业生代表|智光


今天很荣幸地代表新加坡佛学院女众部毕业生致词。 首先,我要感恩我们院长广声大和尚,为僧团培养女众后 续人才开办女众养正班,感恩院长所做的一切。其次,感恩在 这两年里教导我们的法师们和老师们以及关心、支持我们的行 人员们及护持我们的居士菩萨们。没有您们的教导和支持, 就没有我们今天求学的圆满。

感触颇多。还记得两年前,我带了三个行李箱到了佛学院。法师看着我的行李箱,问:“你 带了那么多东西,都带些什么?”我也说不清里面是什么,大概是在新加坡两年需要用到的 东西吧。但后来发现,我带来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没用到。因为我们在这里所需要的,学院 都准备好了。生活用品、学习文具用品都给我们准备得很齐全。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同学们在自习,法师坐在旁边,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 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心里有点 忑不安,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佛学院的生活,但后来我发 现,我很适应这里的生活,我很喜欢这里的学习环境。我们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从开始 不相认识到后来互相了解,互相帮助。还记得我们一起上殿、过堂、上课、坐禅、出坡、学 习、写书法,一起靠在玻璃墙画观音像。有时候学院会安排我们到新加坡景点游玩,去马来 西亚吃榴莲,每年举行卫塞节传灯、义卖及三步一拜,放假时还带我们去缅甸禅修朝圣。让 我们从开始的 忑不安,中途的退学念头到最后的舍不得离开。佛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给我 们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修行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今天我们即将毕业,将用这两年所学的知识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有的可能继续深 造,有的可能回寺庙,有的可能发心出家。但今天的毕业只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个过程,我 们人生要走的路还很长远,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听闻佛法,树立正知正见,为将来护持 弘扬佛法做更大的贡献。 在这儿,我们要感恩三宝的加 持,让我们走进佛门;感恩佛陀的 呵护,让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 转折。再次,感恩院长广声大和尚 创办新加坡佛学院女众部,给我们 提供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 最后,感恩大家今天的出席。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毕业生代表|苏琳善

修行不容易 且行且珍惜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在新加坡两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首这段求学经历,内心

且行且珍惜

们,大家好!

清韵

菩提

诸 位法师、老师、行 人员、护法居士及学长们、同学

新加坡佛学院第一届女众部毕业生代表致词

尊敬的院长广声大和尚,

5


低头

结夏安居时,决定细读《妙法莲华经》。 每当读到第6卷第20“常不轻菩萨品”时,总是感慨万千。“我慢”一直是我最难克 的习气。回顾小学毕业时拍摄团体照,那个头昂得最高的就是我,好像不可一世。幸亏长大 后渐渐 得收敛,但是骨子里的傲气还是固执地潜伏着。

位卑时抬头是一种骨气位高时低头是一种谦卑

逆境时抬头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低头是一种恬淡和低调

一仰一俯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

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

“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而那 些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而不是这位菩萨原有的名号。经云:“常不轻菩萨 在行菩萨道时,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汝等皆行菩萨道,当 得作佛。’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不生嗔恚⋯⋯ ”。“常不 轻”比丘如此修礼拜、赞叹四众的忍辱行门,因而获得大神通、大智慧、大势力。 六度波罗蜜,忍辱最为难。因此,“常不轻”菩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佛陀修行的 忍辱波罗蜜是打从心里的无我相,不是我等凡夫的境界。但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 法于中,故为其下。”按照佛陀的脚步修行,才能及早获得正觉。 其实,古今中外,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多是虚怀若谷,不卑不亢。可是,世间的忍辱, 或是复国,比如勾践卧薪尝胆;或是复仇,比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或是完成自己 的使命感,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但是,菩萨修行的忍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 相、无寿者相;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就像大海,永远 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我们常念《普贤菩萨行愿品》时,第八愿曰:常随佛学。即是要从佛陀的日常生活细节开 始学习。一、佛自扫地:“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 、佛自洗病 比丘:“《四分律》云:‘世尊亲自 侍生病的比丘,帮他拭身,洗衣晾干,扫除住处,极令 清净。’”三、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陀亲自为瞎眼的阿那律裁三衣。”由此 可知,世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高高在上,只讲经说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谦卑呢? 欲修行忍辱,首先要谦卑,要低下。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 凡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对干粗活儿的人不屑,或许对无名小卒不恭敬,或许对下 属呼呼喝喝,我们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而沾沾自喜,我们自以为是地凭借自己的所谓优 势而膨胀⋯⋯。其实,善于在低处经营的人,往往最终能达至人生高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 的渺小,懂得敬畏;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 得在逆境中磨砺;他们了解众生平等,无有贵 贱,处世低调。 记得一位法师说:“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 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仅是一个姿势,更是 一种修养,一种品质。逆境时抬头是一种勇气和 信心;顺境时低头是一种恬淡和低调。位卑时抬 头是一种骨气,位高时低头是一种谦卑。 俯仰之间,都有一个“度”,要好好拿捏, 恰到是处。冀诸仁者共勉之。 文|释道宏

清韵

菩提

6


十个国家,似乎拥有得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越安稳、越踏实、越幸福;

清韵

菩提

行里各类存款,也无论是汗牛充栋的千百本藏书还是到此一游的百

断舍离

们一直以为,拥有得越多越快乐。无论是衣橱里各式衣 ,还是银

7

我们越坐拥书城,学识就会越渊博;越行万里路,眼界就越宽广。因此,

基本上是打扫,把几年没人住的房间里里外外整理干净,箱子里的衣物被褥要拿出来晒太阳, 落满灰尘的书橱要仔细擦拭,发霉了的书也要一本本晒。再加上洒扫庭除、通水电煤气网络, 一阵焦头烂额之后才能踏实地住几天。之后随着回程日期的临近,又得忙着收拾,不带走的衣 物洗净、晒透、收进箱子,柜子里的藏书也要安顿好,走前再打电话给物业,断水电气和网络 ⋯⋯这样辛劳的假期我重复了多次,我常和同行的母亲说,我们不是回家度假,我们是回去“ 劳改”。毕竟“破家值万贯”,是母亲笃信的信条。 然而,今年的假期,我再也不是这样过的了。因为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母亲接触了 《断舍离》。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让身心获得轻松与自由的书。作者是日本人山下英子。大学期间,她 通过学习瑜伽参透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 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收纳整理术——“断舍离”。所谓“断”就是不买、不收不需要的东 西;“舍”即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是从观念上舍弃对物质的迷恋执着,让自 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这种生活理念是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 识,让我们脱离物欲和执着,获得身心的自由。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质的执着”,这就是“断舍离”传达给 我们的生活理念。 于是,今年六月我再次回家,亲身实践了“断舍离”的理念,我将箱子里全新或半新,早 已穿不下又舍不得丢以为将来瘦了还可以穿的衣物统统送给了邻居的小阿姨,又狠狠心将那些 从上大学就陆续购买的书籍,有看了的,也有没来得及看的,经过严格筛选处理掉了大半,其 中包括从1981年创刊直至1994年我离开北京,十三年的全部《文史知识》杂志⋯⋯ 十六年前父亲去世,如今他留下来的除了我心中满满的回忆之外,可触 的只有几张我 小时他抱着我的照片和一方刻着他名字的翠玉印 章。我想,已过天命之年的我,也该让自己的人 生做减法了,从断、舍、离入手,控制自己购买 的欲望,不是必需的就不买。当下用不到的尽量 舍,舍给那些拿到就能用的人,也舍给那些更需 要的人。通过这样的整理,达到认识上的离欲, 离购买欲、离占有欲、离对一切物质的执着。 人生无常,我想,当我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 候,这种减法的生活至少能够给身边的人留少一 点垃圾,多一些干净吧。 文|菩提法真

这种生活理念是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让我们脱离物欲和执着获得身心的自由

次,但每次回家都是很累的一 事。通常只有两三个星期的假期往往是在忙碌中度过,第一周

﹁离﹂是从观念上舍弃对物质的迷恋执着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在清华园生活了29年的我是在1994年来新加坡的。这22年来,虽然每隔几年就会回去一

﹁舍﹂即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其实,事实远非那么简单。

所谓﹁断﹂就是不买、不收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固执地笃信着“物丰”必然“人富”,“富有”自会“幸福”。


摆正心态对苦甜 人生不会太圆满

满则亏,水满则溢。得到了也总会失去些什么,这是世之常理。所以,在生活 中,面对失去的,我们应该平静如水,面对得到的,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人

生如戏,每一个人都是主宰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笑看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 境界。人生不会太圆满,摆正心态对苦甜。 播下一种境界,收获一种心态,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 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播下一种命运,收获一种结果。 如果拥有积极的心态,就可以得到快乐,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乐观豁达的人,能 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平实 珍贵,能把烦琐的事情变得简单。

播下一种命运收获一种结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境界收获一种心态

屈原在《离骚》中感叹到:“路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在旅途, 总会俯手可及地得到很多别人的、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这些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感悟 和思索。真理往往是简捷明了的,只是由于心灵受到尘埃的蒙蔽,使得简单的道理变得 复杂起来,一旦想通了,明白了,人生之旅就不会左顾右盼、茫然不知所措了。世界太 大,生命太短,如果不导演好自己,怎能悟透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 这些亘古常新的人间智慧将帮助我们认清真正的人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但经历苦难也是人生的必然。人如果不经过挫折、苦难, 就不可能坚强,不可能成熟,不可能超凡脱俗,不可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记住古 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才有 可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 圆圆满满。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失意与困惑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 即使凄风苦雨,我们也会不以为然。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超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苦难就要过去,光明就在眼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之旅,苦难与快乐同在。苦难使人思索,苦难使人成熟,苦 难使人坚强,苦难使人珍惜快乐。快乐就在生活之中,但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去开发,去创造。我们要当好自己的导演,演绎好自己的生活。愿快乐与我们同行,使 自己活得更潇洒,更超脱,更快乐! 文|善缘

清韵

菩提

8


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也用鲁滨逊的眼光来看一看世界,这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我们将发 现,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蕴含 着人生的真谛。 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其实在智者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 是很可笑的。在大海边,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 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声。 外在遭遇受制于外在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态度。内在生活充实的人 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 浮的扰乱。

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被安置在人 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距离说”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 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绝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 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 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 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 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 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文|善缘

立足点被安置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了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态度

响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立足点,那个立足点可以使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

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

事情对人的影响是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因此,减轻和摆脱其影

与身外之物保持距离

时,我们不免很看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

清韵

菩提

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

9


非洲义工记

洲,纷落的残叶告诉我冬将近,只是我知道我 还在回忆夏天里的你。纷繁中,只有书桌上的

茶慰藉着我思念的心。我一直循环听着这首可以忘我 的曲,心中没有一丝涟漪,只留下现在空空躯体。好 像现在我身处于真空里,没有了时间的定义,好像每 一秒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我被淹没在这充满茶香的 音乐空气里。一个人、一杯茶、一支香、一首曲,你 可知我在这里思念着你⋯⋯ 一直寻找着心中的那个感觉,总想要记录一段 你的回忆,也许想要把美丽的马赛马拉动物世界告诉 大家,也许想要把黑色皮肤的意义表达出来与大家分 享,也许想要把乞力马扎罗山赤道上的雪炫耀给世人 ⋯⋯每当提起笔却不知如何诉说这一切,并不是这些 风景,人物,不够担任故事主角,而是始终找不到那 个点,如同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无法用文字语言表 达那个点,也像般若讲述的空一样,你说是空,明明 有形形色色的物体存在,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 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要去冥想 这种回忆,是需要找出自己诉说的那份真实感情,就 是顺其自然的表达罢了。 世界那么大,大家总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 无论处于何种原因目的,我总觉得出去走走看看是应 该的。旅行中人与人的关系变的平等,撕毁了身份的 标签,从平常的圈里关系中解放出来,也斩断了因为 这些身份所滋养出来的习气,回归到自己真实的状态

中的爱激发起来,让自己更加的善良,旅行不是能给我们带来财富或权利,而是你对世界 有一个不一样的认知。所以说,旅行在路上,不论得到什么,而是完全值得。 此次前去非洲不是单纯的旅行,旅行是“附属品”,更不是去出差、学习,而是一 次义工旅行,更多的想着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尽自己一份力量,广结善缘。无论是从电视里 看到的非洲动物世界,还是长大后对于非洲的了解,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不一样的热情和亲 切。也许自己长得比较黑,所以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就是:“你像非洲人!”我们也以为黑 人就是来自非洲,当然不全是如此。古埃及的历史记载,这里的血统就有白种人等其他种 族,就像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国家更多的是棕色皮肤,可能接近黑色,所以称为黑种人,其 实他们的棕色皮肤还是很独特的。第一次接触黑人还是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兵马俑和黑 人合影留念,回去跟大家说,我比非洲人白多了,其实也不知道是哪个国籍的,就是因为 文|达娃

着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尽自己一份力量广结善缘

不是去出差学习而是一次义工旅行更多的想

此次前去非洲不是单纯的旅行旅行是附属品更

清韵

菩提

10

中。也同样的对于美好风景事物的追求,你会把内心

他们是黑人,感觉就是非洲的,就像在老家一带,人们认为老外就是美国人,也许美国的 强大,人们潜意识里有一份羡慕或者一点向往吧,反过来也说明在小地方人们没有世界的 文化知识,就算有人说地理历史,他们也听不懂。


理解人们心中的那一份感情,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并不妨碍他们的思想成长,就如同 很多老人们总是在念“嗡嘛尼呗美吽”就是一种信仰,他们也许不懂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但这就是他 们认为的一种成就方式,没有对错,都是为了找到那个依靠,那个点,那个感觉。说这么多就是觉得 自己对于非洲本来也没有太多的真正了解,不管是历史,还是真实生活,只是大概知道而已,但这并 不影响我的热情和激情,这也许就是骨子里的一种东西,无法言语表达,并不是多么神圣,就是个人 的一个态度。 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主要是各大院校的学生为多,都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做一点贡献,有缘千里 来相识,用在这个时刻一点不夸张。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说第一次踏上这万里之外的土地,无意中形 成了家人般的亲切,尤其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家同进同出,吃着一个锅里的饭菜,每天晚上会有一些游 戏,彼此分享自己的故事,聊着欢笑着,说不出的和谐生活。每天清晨六点多就会听到管家打扫卫生 冲洗院子还有做早餐的声音,想起儿时的母亲,总是大清早起床收拾屋内屋外,还要做早饭,片刻也 闲不下来。春天里有很多的牛羊要去照顾,搅拌青草,牛羊吃起来才有味道。夏日里总要忙乎着蓄积 冬日的食物,从不怕艰辛。秋天里有扫不完的落叶,院子里的梨树总会每天都悄悄的飘落着,还有那 片竹子,长得高高的,早都超过了 楼,妈妈总是埋怨,说爸爸种那片竹子做啥用。冬日里,大雪覆 盖着整个村庄,当你起来会发现,总有一双脚印留下,那是母亲背水留下的痕迹。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为了家庭儿女们的健康成长,岁月让慈祥的母亲烙下了太多的皱纹。 如今,再次听到这些声音,看着管家结实的背影,说不出的心酸,我总会在这个时间起床,坐在 院子里写写日记,就当是陪他做这些事情,让他知道有个人陪着他,不会那么孤独。一个多小时,里 外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牛奶也煮好了,面包奶油都放在桌上,就等着大家安心用餐,大家揉着惺忪的 眼睛,边吃边聊去做义工的事情,大家很感恩,把自己的碗筷洗刷的很干净,这样减少一些管工的工 作,叽叽喳喳的声音充满着整个客厅,收拾东西,整理内务,准备出发。 房子的主人给人感觉是一个非常有绅士风度的男人,身上散发着欧美男士的味道,感觉不到是 贫穷落后的非洲人民形象,当我们第一天抵达机场时,他和管家一起来接机,热情的招呼着我们的到 来。每当我们用完早餐时就是他的早餐时间了,等我们出门,他也吃完了,穿上那双能把你照射出倒 影来的皮鞋,夹克,戴上礼帽,偶尔运动装扮,背着球杆,开着大奔微笑而去。有时候我们自己不舒 或者有别的事情,就留在房子里,管家收拾完厨房,就开始拖客厅的地板,光亮光亮的,不知道是 害怕留下污点让主人不满意,还是他已经习惯了用心做这些事情,这让我想到了在新加坡的工人们, 尤其在校园或者公园里,定期会用吹风机吹起落叶,或者杂草,不要说整洁不整洁,就是偌大个公园 校园竟然用吹风机做卫生,那些工人们除了微笑就是埋头苦干,是不可思议的一 事情。想想自己, 从小都不用做这些事情,在学校里就是为了赶快 做完卫生,省下 时间去玩,谁会想着打扫的一尘不染,更别提用心去做。后来, 在师父那里帮忙打扫卫生,我还是以前的风格,拖把飞舞着,师 父看到了,说教我如何拖地,当时心想,难道我不会拖地吗?拖 地还要学习吗?真的是心里无数个不 气,就想看看他如何拖出 个真理。师父接过拖把,手把手教我,就像有口诀似的,拖把要 横着一行一行的,不要离地,不要太用力,慢慢拖,忽然之间内 心里说不出的佩 ,自己拖地,反而把拖把的水珠子都溅到墙 上。拖地真是拖出真理了,用心一处,无事不为,常言道:功夫 不负有心人。

(下期待续)

清韵

菩提

我上小学时,山里老家还不通电,95年以后才基本通电,电视的普及已是新世纪时了,所以特别

11


几天上巴刹,母亲看到一群人聚在一处,好奇之 下走上前看热闹,竟然是一位看似三岁的小男孩

在哭泣,周围的人想方设法安慰他,有一位拿出糖果,想 哄他别哭。我的母亲看不下去对小孩说:“大声哭,不要 停。”周围的人听了觉得奇怪,这时母亲解释:“你必须 大声哭,你的母亲才听得到你,来找你啊。”小男孩听了 顿时嚎啕大哭,不一会儿,他的母亲果然出现,抱着他离 开,人群也跟着疏散。 后来与朋友们聊起,觉得这事情蛮有意思,一般小 孩子哭,大人会设法让他们静下来,但并非所有情况都应 采取同样的面对方式,小孩遇危境,该大喊求救,而不是 找好玩事物,忘记困境。其实从更广的角度看,有些成年 人遇到问题,本能反应是敷衍逃避,转移视线,旁人不但 不提醒,反而认同。我想,小孩在巴刹走丢,众人的反应 只是我们人生的缩影,通俗的想法做法或许比较容易或安 全,但未必最有效,很多时候,正视问题,甚至是采取逆 向思维,反而更有益。 这事不免令我想起《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 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人相忆, 忆念深,如是乃 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 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 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 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孩子 走散了,母亲肯定会挂念找寻,但孩子若无心寻找母亲, 那也无法团圆。佛念众生,如母忆子,阿弥陀佛于往劫发

甚至是采取逆向思维反而更有益

但未必最有效很多时候正视问题

通俗的想法做法或许比较容易或安全

小孩走丢众人的反应只是我们人生的缩影

哭泣的小孩

四十八大愿,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 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早已 做好准备,但一人若无心念,或是不念,自然终究无法蒙 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旁人无法为小孩大哭找母亲,最 多只能给予援助,犹如佛友们只能通过一起念佛共修,鼓 励一人念佛,或是通过助念,提醒即将往生者念佛。我们 唯有以深信与切愿持佛名号,三资粮——信愿行具足,才 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最后,借以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遗训做总结: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 引,带业往生⋯⋯念佛见佛,决定生西。” 阿弥陀佛。 文|净璇慧安

清韵

菩提

12


人生

意解

淹没在键盘的心

13

代人离不开的该属 键盘了,人手一

机,平板电脑,电脑⋯⋯天天低 着头就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整个世界

键盘为媒介的交流。速度无疑是加快了,但人与人之间却疏离了。 一直上网的人会发现,在键盘后,人变得更敢于发表见解,本来这是好事,可是如此一 来却出现了所谓的键盘一族。这些人匿藏在键盘后,可以匿名发言,无形中声量渐渐变大。 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针对任何人事物直抒己见,越说越觉得自己是真理。 也许有人会认为网路加强了人情味,只要有人遇难,就会有无数的“声援”,通过键盘 传递同情支持与爱,直接又快速。但是对于当事人,提供实质帮助的人数,也许远远比不上 那些用键盘打出来的留言。因为不过打几个字,诸如“加油!”“ 我支持你!”“我们一定 会帮助你的!”⋯⋯却不用兑现,当然打得爽快。 让人觉得更心寒的是,一些键盘手,凭着个人的喜好与价值观念,在键盘上打出很多 混淆是非的言论,打出很多争议,打出很多攻击,把网络打成一片乌烟瘴气。别的不说,就 说娱乐这档事,一些网民,对于各地的表演艺人,喜欢则无条 吹捧;不喜欢则尽其所能攻 击。这些不遗余力在键盘上打出污蔑人的文字的网民,也许是为了出名或宣泄心中不快,可 是却因此让失控的言论给另一个人带来了困扰。有很多年轻的艺人,因经不住这些键盘打出 的恶言的攻击,选择轻生,白白断送可贵的生命。 有时候,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事,本来大家静心观察分析,或者通过司法即有判断。但是因 为键盘的便利,有些人可以打出混淆是非的极端见解,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论,一石激起千层 浪,然后事情就犹如漩涡般掀起不可收拾的影响。这些网络审判,其实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键盘的便利有可能蒙蔽人心,让人任意挥洒,造了不该造的“口 孽”。人心,反而因此少了温暖,多了分歧。少了客观,多了自以为是。少了慎重,多了任 性。每次和朋友们谈及此,大家都感叹连连。 我们活在高科技的年代,很多身而为人应保有的观念都被冲击了。键盘有时候还成了作 奸犯科的帮凶。我们要科技的便利,可是我们不能舍弃一颗澄明的心。在打下键盘上的字母 之前,不要忘记 自己的心,不要让真善美被淹没了。 文|心憩

盘上的字母之前 不要忘记 自己的心 不要让真善美被淹没了

距离拉近,把资讯集中,但是却把人与人心的距离拉远了。过去面对面的沟通,现在变成以

作奸犯科的帮凶 我们要科技的便利 可是我们不能舍弃一颗澄明的心 在打下键

跟年轻人聊天,他们很难想象过去没有网路的日子是如何?我倒觉得,网络是把世界的

生活在高科技的年代 很多身而为人应保有的观念都被冲击了 键盘有时候还成了

浓缩在键盘中。


生活杂想篇

一个星期参加了多个聚会,在工作、开会、上课与接案中度过。虽然有点疲惫,但是,能 够见到几十年失联的朋友,内心却是喜悦的。

我相信因缘,当时机成熟了,因缘和合,许多事情就会自然显现,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如实展 开。对我而言都是善缘,它让我有机会去觉知内心的杂染,情绪的翻腾、思想的混乱......纠结等等! 最近处理了一些有焦虑症 ( anxiety disorder ) 的个案,心情虽然不太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但是, 看到他们的煎熬,心里也会有些想法。

反倒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看清自己的本来面貌更为重要

生命中的完美与不完美真的没有太大意义

记得有一个案,患者见面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可以给我一个拥抱吗?” 当下,那一瞬间,我是犹豫的,因为我还不认识她。可是,当我用心看着她时,她是那么孤 单、寂寞、无助,我敞开双手给了对方一个拥抱。(这一点的改变要归功于一行禅师、詠给明就 仁波切的教导) 就那么一抱,她已经泣不成声,抽搐,呐喊,歇斯底里⋯⋯她说已经很久没有被拥抱了,没 有人在乎她、关心她,而她也几乎忘了自己的存在。这一句话让我心酸。 大多数的人都会不自主地催眠自己,认为人生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或成就才是有意义的,不 断努力,不断追求完美的人生⋯⋯过程中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然后开始埋怨,愤世嫉俗。 身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看到患者从生命的低谷走了出来是无比的喜悦,为他们欢呼;但也看 到他们再次掉进另一个黑暗的深渊,很用力的要站起来⋯⋯或者有些已经再也不想努力了! 这些年来的心理谘商工作,看到生命的诞生,也看到一个人如何结束短暂的人生。我接触他 人的伤痛,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反观自己,我开始好想了解这人生和生命究竟发生什么事?我们 究竟在追求什么?对与错?爱与恨?舍与得⋯⋯ 我纳闷,不断寻找答案,读了一些书,还是无法满足于这些书面文字的知识,不是没用,而 是它们毕竟是“ 手资料”,都不是亲证的智慧。 那天友人问: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走入禅修或信仰? 我想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理由及因缘吧! 我很庆幸得到许多善知识及大德的指引,开始一条不同的 道路,因为我知道自己会走得更加踏实。生命就是跌跌撞撞、 高高低低、七情六欲的翻腾、期待与落空的打击、得与失的执 着⋯⋯我们受困于世间的概念,只有勇敢去突破它、超越它, 自在地在 元论的两者间游走,我们才有真正的自由吧! 有时,我想生命中的完美与不完美真的没有太大意义,反 倒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看清自己的本来面貌更为重要! 文|黄毓玲 ( 辅导员——心理治疗师 )

人生

意解

14


人生

意解

妹说很喜欢洗杯盘碗碟。还说, 洗完看它们干净晶莹地排列在

那里,十分愉快。朋友听了,都笑说要 邀她到家里洗碗,可我真能理解她的快 乐,因为我也喜欢这样。 我爱做家务,且是细腻地做,慢慢 地做,常跟朋友笑说假如做了鬼回来, 准是在厨房里洗碗然后抹地。喜做家务 的习性,倒非今天才有,但要回溯渊 源,那还真说不上来。 在我小时,几乎身边每个人,做起 事来都很细致。我娘一边熨衣 ,总是

做家务

一边与我说话,我就看她如何先熨衣 领,才熨肩膀,之后再把袖子翻底,才 熨衫身。每熨好一 再拿出另一 时, 她都会先看看那是什么衣 ,虽然就在

做家务,手指下的生活触感,确确实实。爬上爬下 搬动书本,书的重量仿佛就是自己阅读的重量。简单如 阵阵饭香更似一份承诺。

祖父更是个细致人物,尤其收拾 东西,堪称一绝。他的桌子从不让人乱 碰,收拾起来,样样 归类,先先后 后次序,总是十年如一日,简直就似一 项仪式。就算换鱼缸的水,也如此;就 算换完了,桌子周遭各处用桌布拭擦干 净,之后又把桌布洗净,晾干,大功才 算告成,然后他就会很愉快。现在,我 才领略到这跟生活触感直接有关。 以前的人,生活触感丰富多了。一 切就靠一双手,不是千篇一律的按钮式 或自动式。手的劳作,就是每天生活里 各样各 的接触,生活虽不够摩登,但 质感却自然实在。这与如今惯性地接触 按钮,情形太不一样了。

爬上爬下搬动书本书的重量仿佛就是自己阅读的重量

淘米,潺潺水声与颗粒感,都能教人喜欢。米饭熟了,

想东西的。

做家务手指下的生活触感确确实实

一瞬间,但我看得出,她心里头是有在

感觉虽细腻,但动情。而我真的就钟意由自己来 做,哪怕爬上梯子才能挂上又厚又重的窗帘,但那就是 我自己的窗口,因为这一切组成我的整个生活。 有位朋友因工作,老在外头吃饭,回到家已经很 迟了;他没说与家人关系不好,但 约透露近来感到这 种拼搏生涯很孤独。我劝他早点回家吃饭,并且尽量参 与,大家一起开饭,或帮忙洗碗,或切些水果大家吃。 他瞪著我,好像我在说梦话,他说有没搞错,这一切都 有佣人在做啊! 原来,他把一个家里最难得的触觉,统统给了佣 人,然后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就像回到一家已收拾好的 宾馆。这或许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是的,即所谓 富裕了,也进步了! 但住在一间自己不必参与不必动手做家务的宾馆 里,我很难有归宿感。 文|吴韦材 (本地旅游作家兼画家)

15


与人和谐相处。在人生诸多品格修养中,感恩、担当和分享,

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三种品格如鼎的三足,缺一不 可,否则,就是一个品格欠缺,冷漠无情之人,他就无法赢得别人的 尊重与爱戴。 懂得感恩是每个人首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每一个人在成长的 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父母、亲友和师长的关心爱护。有了这些亲友

三种品格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

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

在人生诸多品格修养中感恩担当和分享

感恩担当分享

人需要坚守的三种品格

个人需要培养多方面的思想品格,方可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

和师长的呵护和培养,我们才能够学到知识,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从而健康地成长。如果没有周围许多亲友的关心帮助,我们就无法在 这个世上生存和成长,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应当经 常感念父母、亲友和师长的恩德,并常思回报。切不可因为自己对亲 友和师长的言行有某些不满,就对他们产生怨恨心理。《菜根谭》中 说:“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 怨则不可不忘。”我们只有随时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仇怨,经常感念别 人对自己的恩德,才能将自己培养成懂得感恩,品格高尚的人。 曾有两个人一起在沙漠中旅行,他们在途中因一 琐事而争吵, 其中一个人还打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这个被打的人深感委屈,独自 一人到帐篷外的沙子上写道:“今天,我的好朋友扇了我一记耳光。” 他们两人依然一起向前走,走到一片绿洲中喝水和洗澡。在河 边,那个被打了巴掌的人掉进河中差点被淹死,所幸朋友奋力将他救 起来。这个人得救后,拿刀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 一命。”他的好朋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之后,你要写在沙 子上,我救了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他笑着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 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随时抹去它;相反,如果得到朋友 的帮助,就要将这种恩德刻在心灵的深处,让它永不磨灭。” 人与人相处,就应像这个被打的人,随时忘掉别人对自己的过 恶,时刻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一个人还应当具有担当精神,方才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勇于承担责 任的人。“担当”一词表示承担并负责任,有魄力的意思。担当的“ 担”字,左边是手,右边的“旦”字表示一日,整个字表示一个人的 每一天都应当用自己的双手做事情。 一个人来到世上,在年幼时,需要父母的照顾抚养,才能长大成 人;等到年老多病时,又需要子女的赡养照应,才能够安度晚年。在 不需要照顾的青壮年时期,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中都 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在单位中,你或者是一个领导,或者是普通员 工,你应当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善待你的下属 或上司;在家庭中你可能为人父母,也可能是做人子女。作为父母应当 承当起养育子女的职责,作为子女则应当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人生

意解

16


人生

意解

17

一个人学会担当,方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善于尽自己义务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扮 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应尽的各种义务,那么人人都会成为对人尽职尽责,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一个人只有具有责任感,才能在做事出现失误时敢于承担责任,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养成穷且益坚的 坚定意志。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人人敢于担当,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有希望。 人生的重要品质还在于与人分享快乐。人是需要群居和与人交流的群体,一个与世隔绝或者永不 与人交流的人,会活得十分孤独和寂寞。当与人交流思想时,我们才会与人建立良好的情谊,从而分 享别人的快乐,减轻别人的痛苦。进而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令自己欣喜若狂的喜事,也有可能遇到使自己悲观绝望的伤心 事。当我们遇到欢喜之事,总希望让别人知道,让别人来与你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当遇到令你心情沮 丧之事,也总希望能向你的至亲好友倾诉一下,让他们来分担一点你的痛苦。当别人与你一起分享你 的快乐之时,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当别人与你一起分担痛苦的时候,你的痛苦会减轻一半。 在现实生活中,让一个人去分享他人的欢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要让一个人将他人的苦难 当成自己的苦难,并设身处地去化解他人的痛苦,则不是一 容易的事情。在人的各方面压力都日益 增加的今天,有很多人都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困惑,更需要我们去以慈悲心,化解他们的忧愁与烦 恼。只有当一个人有足够的慈悲心和耐心去待人时,才能真正解除他人的痛苦烦恼。 一个人在分享别人快乐,或是分担别人痛苦的时候,你已经将他人的快乐或痛苦看成了自己的快 乐和痛苦。此时,你会以一种人溺己溺的心态,随喜赞叹别人的快乐,深入解决别人的痛苦。在生活 中,只有当我们能够分享别人的欢乐或为人排忧解难的时候,别人才会将你视为自己最信任的人,乐 意让你与他一起分享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分享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帮助和安慰。分享能够带给一个人精神上的充 实与愉悦。当我们习惯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时,你就能够得到高于常人多倍的快乐,还能够提升 自己的人生素养,得到别人的尊敬。 若人人都学会分享,世界也会因为人们懂得分享而变得充满温情。不管你在生活中分享的是他人 的快乐,抑或是欢笑和泪水,因为有了你的分享,别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也会感到自己的 人生充满幸福。 一个人懂得分享,就等于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若我们处处都能以分享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我 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文|慎言

文|心憩


巴黎,魅力无限。未到巴黎,久慕其名,心向往之。到了巴黎,细细品 味其中精彩,更觉花都引人入胜。它是时尚都会又是文化名城,浓厚艺术气 息,自由创作氛围,引领众多文人艺术家到此落脚、扎根。 既是浪 艺术之都,巴黎的人情也不阴冷。 西零说她到法国 十几年,一切熟悉而亲切,没有国外的感觉。最初几 年他们常搬家,“每次搬家都很轻松,很快乐,带着新鲜感、好奇心,去发 现巴黎的不同角落。” 她去职业介绍所登记,“分明是和法国人抢工作”,接待的法国人见她 一脸迷茫,还鼓励她:“不要担心,再过几年,你就和我们一样了。”找到 工作后,老板要她向客户讨债,追回期票,她不懂什么是期票,欠款的客户 反而很有耐心为她讲解。在巴黎无数次得到陌生人帮忙,让西零体会到巴黎 人的慷慨和宽容。 巴黎人情味,我领略过。这要身入其境,生活其中,才能意会。 最深刻感受是第 次到巴黎,往事不如烟,情境历历在目。那是春季, 我和家人游完英国,从伦敦搭船,单枪匹马闯巴黎。当时口袋里仅有一个地 址,是离新前夕曾经留法的朋友所给。她说:“只要找到苏菲,凡事ok!” 渡过多佛海峡,船抵巴黎,在邮轮上结识的一对英国作家夫妇,热心帮 我联系苏菲。他们担忧我孤身上路,有所闪失,召了出租车,再三向司机交 代我要去地点,目送我离去。处处遇贵人,顺利找到苏菲家。 初识苏菲,仿佛冬天见到太阳。她大度,温暖,灿若艳阳下的向日葵, 见面献上热情拥抱。她还得赶回医院上班,出门前把我带入主卧房,笑着 说:“你一路疲累,需要一顿好眠,暖和的床今夜留给你,我睡客房。” 苏菲是越南华裔,难民潮之前离越,赴法念书就业,存了钱在拉丁区好 地段买下这套房。当晚我在温馨被窝里 着美梦,往后日子里在苏菲家白吃 白住,白天她上班,我外出,到塞纳河左岸溜达。拉丁区是老巴黎的典范, 也是著名学府区,老街道两旁尽是画廊、咖啡屋、书铺、精品店,游人且走 且停留,因为多风采。 巴黎晨光慵懒,人的步调同样闲缓。弥 着中古风情的咖啡店里,散坐 着悠闲用餐的青年学生、教授。我特爱酥脆牛角包,配杯浓香咖啡,或叫一 份中东甜点解馋。20世纪80年代,欧元尚未通行,我带了法郎与英镑,因不 谙法语,付账时索性摊开钱包,让店家自取餐费。店家乐得配合,笑盈盈取 了该付的款额。这种建立在相互信赖的买卖关系,分外自在。

人生

意解

18

巴黎人情味我领略过这要身入其境生活其中才能意会

学奖得奖者高行健现任妻子。

巴黎不阴冷

读一本新书,6月出版的散文集《家在巴黎》。作者西零,诺贝尔文


来新加坡一年多了。有一天,国内一位学生 和家人来新加坡旅游,约我十一点在乌节路

时搭地铁到蒙马特高地,看红磨坊,浏览街头

中心一家饭店见面。我以为约的地方就在地铁站附

画作,再爬阶梯上圣心白教堂至高点俯瞰巴黎

近,所以出门没看地图就到了乌节路。到后找了半

市景。

天也没找到,当我看地图时,才发现自己走错了,

周末假期是苏菲与友同乐日,大伙常在 13区的越南餐馆聚会。夜巴黎多了几分魅 惑,天空有些幽冷,但走进设于地下室的餐

原来约的地方是在素美塞地铁站附近,等我赶到时 必然会超过约定时间,顿时心里很觉不安。于是边 纠结赶路,边思索着要找什么理由应付。

一家人都在饭店外面等候,并站起来热情地跟我握

国朋友。桌上皆是天涯过客,或遭逢乱离,或

手,说:“老师来了,真不好意思,我们昨天订好

去国千里,奇妙缘份使彼此在异地相遇,大家

十一点,但 务员说还要等一会儿,所以还不能进

各抒乡愁,互相扶持取暖。空气中弥 菜香酒

去,我们就坐在这等会儿,老师不介意吧!”

话。那顿饭吃得香甜,因为融入浓郁人情味。

我笑着说:“没事儿,就在这儿等吧!我刚才 在乌节路下车,走了半天才发现走错了。”学生妈

巴黎以开放胸襟拥抱各地奔来的移民,

妈忙着说:“对不起,我忘了告诉老师要在素美塞

为艺术家提供自由创作环境。高行健到了巴

站下车,让您辛苦啦!”听到这话,我更觉惭愧,

黎,创思泉涌,著书、绘画、写剧本,作品

本来是我不对,自己迟到了,应该是我道歉,反而

丰沛,当中包括得奖的《灵山》,以及取材

是她给我赔不是。顿然觉得学生妈妈是一位用心修

自禅宗六祖惠能故事的戏剧《八月雪》。以

行的人,怕我迟到自责,不但不生气反而安慰我是

《六祖坛经》和唐代禅林公案为素材的《八

她没交代清 。

月雪》,兼容并蓄了东西方艺术表演形式, 勾画出250年间禅宗与佛门兴衰。此剧在法 公演,引起热烈回响,也让西方观众第一次 藉由戏剧,认识惠能这位开创禅宗光耀千秋 历史新局的一代宗师。

事后经过深刻反思,发现自己“我执”及傲慢 心太重,明明迟到了还一直要找理由,不想认错, 不想道歉,感觉道歉就会显示出自己的缺点,让自 己没面子。现在才发现自己太愚痴,犯了错,不想 道歉,烦恼纠结。其实犯了错,道个歉,认个错,

然而巴黎过度包容开放也给自己带来 忧,时局动荡和部分低素质新移民涌入,为巴 黎埋下变数。之后数次再访,虽觉花都迷人如 昔,但有一种莫名的蠢动。近几年没去了,巴 黎几遭恐袭,我只能遥遥为这座美丽城市祈 福。但愿故人安好,希望巴黎释放的善意不被 误用。

事情就解决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徒增烦恼,也让别 人觉得自己没修养呢? 再说,道歉也不是“示弱” 或“失面子”,而是高素质的 表现,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品德 和修养。向别人道歉真正受益的 是自己,因为犯错向别人道歉

文|沈玉兰

才能不断地进步,提高自己的品 德,断除我执和我慢。所以,不 要再因为无明而放不下虚伪的“ 面子”,犯了错就说声:“对不 起,我错了,向你道歉。”事情 就这么轻松解决了。 文|Nuriani

提高自己的品德断除我执和我慢

人熟客,其他都是越南华裔老板娘的同乡和异

因为犯错向别人道歉才能不断地进步

我到约的地点后已超时十五分钟,看见学生

向别人道歉真正受益的是自己

馆,一股暖意围拢过来。满满一室,除了法国

意,耳边萦绕着法语、华语、广东话、潮州

有一种美德叫道歉

术馆看画倦了,去香榭丽舍大道走走。兴致好

人生

意解

餐后信步逛到圣母院,在罗浮宫、奥赛美

19


我的﹁非佛教徒﹂朋友

果说日子可以一直平稳的过下去,今天像昨天,明天像今天,也许就不会有新的痛苦和 烦恼。但倘若这样,也就告别了成长,错失了蜕变⋯⋯

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刚刚结束,作为资深球迷的我和文雨,自然是被裹挟在散场的人 潮中。“又输了!这个教练不行,得让他下课!”,“这么多人,一会儿开车肯定堵,想想就 烦!”,“如今一张球票都这么贵,什么都涨价,就是工资不涨!”⋯⋯耳边充斥着形形色色 的人的谈话,我眼角略过一丝睥 ,生活不就如此,怨憎会、求不得,没什么特别。想想佛陀 三十五岁悟道,而时至今日,不论快乐或是烦恼,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幻境”中,能清醒、 明白过生活的,寥寥无几。 街上霓虹璀璨,夹杂着尚未褪去的比赛余温,总让人觉得无比喧嚣烦躁。“这次回国要 不要见见我男朋友?想结婚了,给我把把关!”文雨的话让我来了兴致。“当然要见,这还用 问?你先给我讲讲他!”“他也是做酒店的,虽然相貌、才华、财力都不那么出众,但他为人 老实、踏实,对我好,我觉得这些足够了。”

但 倘 若 这 样  也 就 告 别 了 成 长  错 失 了 蜕 变 ⋯⋯ 今天像昨天明天像今天也许就不会有新的痛苦和烦恼

如果说日子可以一直平稳的过下去

这是我最近一次见文雨,她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超过十年的好朋友。文雨家境很好,在 军队大院里出生,在皇城根儿下长大,举手投足间总带着一股不可名状的“贵气”。大学时, 每每谈及未来,她都满腹豪言壮语,以致于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十年后的她正站在美国斯坦福 的讲台上侃侃而谈的画面。毕业后,她顺理成章的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自从文雨学成回国 后,我和一干朋友甚至一致认为她会成为中国的恺撒里兹,在酒店业叱咤风云一番,再嫁个 门当户对的商业大鳄。可是,现在怎么就⋯⋯ 似乎看出了我脸上的讶异,文雨笑着问:“是不是觉得我的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何 止不一样,简直是大相径庭!不过我们佛教的‘四念处’讲‘观心无常’,要这样想就很正常 了。”“或许每个北京人的骨子里,都是安贫乐道的吧!现在我工作的职称和薪水都很普通, 不过轻松没压力,对于我来说,能和自己所爱的人过着平凡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至 于金钱和地位,我还是会用努力的工作去换取,但却永远不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主题。”“你说 的这些在我们佛教看来,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再加上不贪著于财与名,又知足感 恩⋯⋯修得不错嘛你!”我打趣道。就这样,我们一边唏嘘着大学时代好高骛远的自 己,一边感叹着时过境迁,以前一味追求的、所谓的“成功必备条 ”,现在看来 不过是虚荣一场,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是不变的,那大概只有变化了。佛说“ 诸行无常”、“无常即苦”,但往往只有经历了失去与痛苦, 才能让一个人得到美丽的升华,同时也能了解人生中最重要 的、最应该珍惜的究竟是什么。看着眼前这个开朗的女孩 儿,谁曾想到不久前,她还在承受着失去至亲的痛苦。

人生

意解

20


士,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至高敬意)又获奖掖,与屠

息。大伯是文雨母亲的同事,他给我

呦呦同时登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高峰,她在受

看了文雨父亲发去的悼词。原来,她

奖之际以《论语》名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的母亲因为医生的误诊延误了病情,

贫”自况,这让我想起她多年前曾谈论的“弱德之美”。

错过了治疗时间,然而文雨和家人并 没有因此而责怪医生,相反,他们选 不成声,很想第一时间去安慰她,哪 怕是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可我并没 有那样做。七年前失去父亲的伤痛,

叶教授总谦称自己是“没大志向的人”,虽不争却看 透世人不择手段的好争,她真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智 慧和道德,她这么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 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 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不屑争但 却不妥协,持守自己的风骨。

让我提不起丝毫勇气去触碰与死亡相 关的任何事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 去世后的那几年仿佛一直在下雨,天 空是灰蒙蒙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 不过庆幸的是,文雨不像我这般执 着,她愿意接受和放下,自然也就比

适逢三月底国民党选举新主席,去年通过党内初选却 在总统大选前夕被硬生生撤换的洪秀柱,再次击败那些机 关算尽的 坛老将,当上国民党百年来第一位女党魁。在 整个“拔柱”的闹剧中,她也让我看到了坚韧不拔,不卑 不亢的“弱德之美”。

我自在、豁达得多。都说生死是人生

国民党就像一部年久失修的老机器,党内所谓大老都

的头等大事,知 四大苦空、了解十

深谙权谋,每下一棋都步步为"赢",所以每到选举时总是

因缘的人绝不在少数,但却鲜有人

败给一打选战就上下团结的民进党。八年前若非扁 权吃

能够真正的参透、悟透。

相难看,一派儒雅风范的马英九要在刀刀见骨的厮杀中出

记得很多书上都有把人生比做

线,实属不易。

长跑的说法,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长

很多人喜欢把“正能量”挂在嘴边,满口大道理却在

跑,那么先到达终点的人,到底是赢

生活中处处让自己的私心无限膨胀,作为领导人尤其是大

还是输呢?

忌。任人唯亲,想尽办法把肯拍马屁的亲信往上推,不论是

文雨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却好

在 界或职场,这样的主管都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像懂得很多“佛法”,也许有一

现实生活中,若不幸遇上这类不识才的上司,就坚

天,她真的会与佛菩萨相遇、结

守岗位把工作做好,唯一的信念是不做文字匠,不必为了

缘。对于真正的佛弟子来说,成佛

取悦俗眼而写流水账。不争并非弱者,把才华用在对的场

之路是如此的 长,又布满了荆棘

域,就如叶教授持守的"弱德之美",将深情托付文字才对

痛苦,可是,假使我们认定这些苦

得住自己,俯仰无愧于心。

是自己应得的,也许自然会有光照 耀到我们身上吧。

璞玉惟有慧眼才能识别,不必试图去说 看不懂优 劣的人。

5月的夜晚格外凉爽舒适,相较 于之前的烦闷,我的心情似乎也明朗 了许多。我好像有很多话想和文雨 说,却又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我转过 头去看她,朦胧的月光洒在她的脸 上、身上,铺了一层美丽的光晕,就 像战士的盔甲,特别潇洒! 文|灵犀

文|陈晞哲

璞玉惟有慧眼才能识别 不必试图去说 看不懂优劣的人

择了慈悲的宽容与原谅⋯⋯我读到泣

弱德之美

伯的口中,得知了文雨母亲去世的消

月底,古典诗词宿耆叶嘉莹先生(以先生尊称女

人生

意解

时间追溯到大约一年前,我从大

21


关于艺术与禅修的开示

“禅”,要定慧一体,也就是“默照”同时。通常我们不是“默”的太深,昏昧无 记,就是“照”的太乱,无法安定。尽管这两个作用都在,却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惯

性,让它们不能结合,处在被撕裂的状态,所以我们要用禅修的方法让定慧结合。定慧一体 是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的,通过禅修,可以慢慢让这个功能自然显发。刚开始我们需要借用 一些方法来清理长期累积的杂染,当这个功能完全发挥时,你会发现方法不再有作用,也不 曾有实际的增减发生,一切只是回到了本来的状态。 惠能大师讲定慧一体就是明确告诉我们,所谓修行,是修定和慧。开始修定时需要加方 法,当用功的过程中慧的功能显现出来时,就会渐渐把我们的杂染清理掉。尽管看起来是由 加入减,可是到最后定慧一体时,心本然的默照功能就会完整的显现出来,也就不增不减。 止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禅修的重心,主要对治身心的不安定和不清明。平时我 们的惯性都是在动态中,在与外境互动时,我们的心常常处在动乱或昏昧不清状态。当我们 的身心可以不动摇地处在既安定又清明的状态,就表明杂染已经很少,心本然的默照作用正 在有效运作。可惜大部分人很难自然地达到这种状态,因为我们的五根不断对外攀缘,一方

(一)

面接受讯息,一方面做出反应,而在做出反应时,又有很多惯性的杂染影响它的运作。在动 态中,尤其在忙的时候,我们觉得压力很大,却又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我们的眼根、 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每天都不断接受外境的各种信息,各种杂染不断影响我们的情 绪,想要在动态中让心安定下来进行清理不太容易,所以需要用禅修的方法来对治。 所谓的对治就是静下来,把五根的一部分先收摄,或是让它暂时与外境隔绝,比如打坐时 把眼睛闭起来,就隔绝了五根中对外作用最多的眼根。我们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耳根接触 到的噪音就减少,那时候鼻根和舌根也没有明显的作用,身根会变得比较敏锐。当眼根、耳根 对外的攀缘少了以后,心的一部分作用就会比较往内。第一个先触到身根,再深一层就会触到 我们的意识、意根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打坐时我们身体会比较敏感。平时身体不舒 ,我们不 太觉察,如果有觉察的话也会顺着惯性调节一下就混过去了。比如姿势不舒 ,调一下会舒 一点,几分钟后又不舒 ,再调一下,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逃避不适感,因此身根对这个不舒 的触觉并不是那么明显。而静坐时,我们对身根的触觉就变得比较敏锐,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适 感都能觉察,可偏偏禅修静坐时不让我们动,因此我们无法逃避身根的触觉。这就是为什么打 坐的人一静下来就会发现身体不听话。其实我们的身体一向都不听话,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意识 到。禅修就是帮助我们面对身根显现出来的触觉,无论是舒 还是不舒 的,都要面 对,所以就需要我们的心能很清 、很敏锐地觉察,也就是“照”,同时又 不被它干扰,也就是“定”或者说是“默”。我们一开始打坐就用这个 方法。 当外缘被隔绝的时候,从身根再往内,就能看到我们意 根、意识的作用。我们会发现意识里面的妄念特别多。如 何做到不跟着妄念走呢? 首先要让心保持清明的状态, 当你无论是陷入身体的昏沉还是心理的昏昧时, 你坐再久都没有用,因为当心没有“慧”的功 能,“照”的作用就完全被覆盖。修禅就是要 用方法让心的“照”和“默”的功能显现。把 它分成两个功能来说明,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状 态还无法达到定慧一体,所以需要借用 修禅这个静态方法来对治不

人磬 钟 生

意陀 磐 解

22


钟磬

磐陀

23

安定和不清明。当我们使用方法后,身心慢慢安定了,面对身体的各种觉受,无论舒 还是 不舒 ,心都只是清明地照见,不会因为舒 就执着沉溺,不舒 就执意摆脱。 我们平时生活中心常常处于不清明、不安定的状态,所以觉照的作用很难显现。通常经 过一段时间用功练习,就会发现我们的心比较容易凝聚并能清 觉照,即使回到现实生活, 这种觉察的作用应该还会在。如果你发现打坐的时候,身心能达到清明安定,可一回到现实 生活,就又处于昏昧动乱的状态,那说明你可能在禅修时方法用得不太得力。大部分用功的 人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某种程度的安定与觉照,只是这个作用能够维持多久,取决于我们本 身的用功程度及是否懂得利用一些善巧方法来帮助我们保持这种安定和觉照,能够清 地觉 察到无常、无我,自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心不会轻易被外境绑住。 我们常提醒大家,所有功夫必须要能够带回到现实生活里面去用,要用静态的功夫来保 所以也需要找到一个动态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其实,按佛法禅法所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 一个起心动念或是搬柴运水都是禅,也就是说,当我们行住坐卧时,身心都能保持某种程度 明,能不能在清明的状态里不被外境干扰? 我们发现,有一些能吸引我们关注的外境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眼根,眼 睛看那么多东西,总会有一些比较吸引我们。传统的禅法对这些愉悦我们眼、耳、鼻、舌、 身五根的外境是要隔绝的,因为它们很容易变成是我们追逐的对象,叫作五欲。很多人喜欢 去“血拼”,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钱去拼命购物,更多的是去“瞎拼”,闭着眼睛什么都要。 为什么会血拼跟瞎拼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那些商品吸引了、诱惑了。那些对名牌有兴趣的 人,一进到名牌店,呼吸就变粗了,心也抓得很紧。其实我们看到喜欢的东西,多会有这种

传统的禅修是要诃五欲,但是我们发现现实生活里,让眼睛不看、耳朵不听是不可能 的,所以需要找到方法面对。佛教所讲的出离,很多人以为是厌离,是抗拒和逃避,那是误 解。我们的五根不可能不接触五尘,在接触五尘的时候,我们的心若能保持清明并不受染 着,就自在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慧一体,也就是默照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 面对诸多外境,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我们的心其实很难真正保持出离,如果希望自己那颗 还没达到安定清明状态的心能够发挥修行的功能,我们就要懂得如何借用五根和五尘之间的 互动关系。 之前谈到用打坐观呼吸,也就是身根的触觉,让心安住并保持清明,从而使专注和觉照 的作用显现。那么,当我们的眼根接触到某一个境时,如果能够保持专注,同时很清 的知 道那个境,我们也能借用它来达到心的安定和清明状态。通常,当我们的五根对所接触到的 境产生一种美的感觉,我们就很容易被吸引。专注于这样的外境可以让心有一种凝聚、集中 的作用,从而保持清明而又安定的状态。刚才谈到名牌,为什么很多人会喜欢,因为它是特 别设计的,不管是它的形状、样式、色彩,都会让我们觉得好看,所以就容易被吸引了。可 是当我们被吸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是跟惯性染着,和贪念相应,它就变成一种欲。但如 果我们专注于它的美,在欣赏的时候,心是安定清明的,我们就能借用自己的兴趣,专心去 欣赏品味一切引起我们美感的事物,同时让心保持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不会被干扰,不会被 染着,于是我们就能借助它们来修定和慧了。 (文转25页)

惠能大师讲定慧一体就是明确告诉我们所谓修行是修定和慧

经验。耳根、鼻根、舌根也一样,都会吸引我们的贪欲,所以叫五欲。

开始修定时需要加方法当用功的过程中慧的功能显现出来时就会渐渐把我们的杂染清理掉

的安定和觉照,这就是我们动态中用功的方法。当我们的五根接触外境时,能不能保持清

尽管看起来是由加入减可是到最后定慧一体时心本然的默照功能就会完整的显现出来也就不增不减

持心的清明和安定,所以每天最好有固定的时间打坐。可是我们有很多时间是处在动态中,


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

佛教戒杀放生思想与实践

杀放生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教理,也是培养慈悲心的重要方式。戒杀放生要求我们 不仅自己不要杀生,还要心怀慈悲,见到众生遇到生命危险时,要尽力救护,使

众生能够化险为夷。在戒杀与放生两者之中,戒杀只是被动地不杀生,而放生则是积极 地救护众生。 佛教之所以要推行戒杀放生,是源于六道轮回,冤亲平等的思想。佛教认为,世间 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不得无故杀害,否则,将会遭致杀生的苦报,致使 多劫沉沦。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 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 母。”经中指出,一切众生或在前世,或在多生多劫中,都曾经与我们有亲缘关系,若 杀食众生,则无异于杀食自己六亲眷属。《楞伽经》亦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 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 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这是从人类造作杀业将会遭致冤冤相报说起,指出众生之间因为相互杀戮食啖,因 业受报,经过百千万劫,常在生死中轮回不息。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 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 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 劫,常在生死。” 在佛教各种罪障中,以杀生的罪 过最大;在求取福报的各种善业中, 则以放生的功德最为殊胜。《大智度 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 功德中,放生第一。” 戒杀放生不仅可以免造恶业, 还具有多种功德。为了倡导世人戒杀 放生,古往今来有许多高僧大德和文 人骚客以诗文为工具,创作了大量劝 诫戒杀放生的诗歌佳作。宋慈受怀深 禅师《放生诗》云:“吃肉何如咬菜 根,且图身口戒香薰。莫言死后无因 果,八两须还他半斤。”禅师从因果 报应角度警示世人,应当畏惧杀生的 苦报,严持戒规,戒杀素食。 宋愿云法师《戒杀诗》云:“千 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 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法师的诗歌也从宰杀生命所引起的嗔 恨,将会遭致苦报说起,指出,当人 食用动物的美味的时候,却不知道自

拾贝

法海

24


钟磬

磐陀

己已经与动物结下了仇怨。因为这种仇怨,杀生 之人将来必将要偿还杀业,遭致无量痛苦。明真 歇禅师《放生文》云:“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 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 路煮茶,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 年大德。”禅师劝告世人,每逢生日等需要招待 宾朋的日子,应当坚持戒杀素食,放生祈福,或 者念佛诵经、修桥补路为自己求福,切不可滥杀 生灵,遭致苦果。

(文接23页)

那么这些美的东西是甚么呢?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

不仅有许多高僧劝人戒杀放生,慈悲救护

通常是比较精致的文化,比如艺术。我们看到美的艺术

众生。历代还有很多文人也劝人戒杀放生。唐白

会喜欢,会有兴趣。我们可以借用美的境,把心放在那

居易《护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

个境上。但如果我们的心一落到那个境上就动摇了,妄

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

念一起,默的作用也就不在了。如果我们通过禅修的方

归。”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极富同情心的笔

法,已经能够让心基本保持在安定和清明的状态,那我

调,将动物母子之间的感情与人类亲情做比较,

们在接触到这些美的外境时,就比较不容易被干扰,而

劝人要爱惜物命,慎勿杀生。唐杜牧《已落双雕

且清 这个境能帮助我们达到专注,所以就能借用它来

血尚新》诗云:“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

修行。

翻身。劝君莫射南来燕,恐有家书寄远人。”诗

我们发现对真正有禅修体验的人,因为心非常的

歌描述了骑马射猎之人,一箭双雕,射落飞雁。

细,非常的敏锐,他们能从接触到的每一个境里都发现

射死的大雁满身鲜血淋漓,令人心痛。诗人满怀

美。很多在艺术上有造诣的人,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看

哀愁,劝诫那些射猎大雁之人,要知道大雁承担

不到的美。但一般艺术家看到美的事物,心就会被吸引

着鸿雁传书的使命,世间有多少家庭在等待着大

染着,于是他们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艺术创造将

雁将亲人平安的消息及时传给亲人。相信读过杜

其呈现出来,但往往在那个过程中容易产生执着,在专

牧诗歌的人,见到空中自有翱翔的大雁,再也不

注的同时,可能会住在那个境上面。中国佛教的禅法是

会有宰杀之心。宋苏轼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要帮助我们在这个境上达到不离不住的平衡状态。

八首之一》中谈及戒杀护生时亦云:“钩帘归乳 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特别是诗歌最后两句,从细微处着眼,将定慧钦 长老的怜惜物命的慈悲情怀描述得至为感人。南 宋陆游《血肉淋漓味足珍》诗云:“血肉淋漓味 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 将刀割自身?”诗人指出,那些贪图口腹享受的 人,在食用生灵的时候,是否想到这些生灵被宰 杀时痛苦和怨恨。诗人由动物联想到人,责问人 们是否想到刀割之苦。如果以刀割自己的时候,

我们发现,在止静中的用功和回到生活中的用功中 间,如果能够借用艺术欣赏或是创作来帮助修练心的清 明和安定,我们就又多了一个修禅的机缘和境。其实, 当科学、艺术及生活中的一切文化形式不断的从心灵、 精神境界提升到较高层次的时候被称为哲学,达到最高 层次的时候就是智能了。如果我们懂得善用一些文化形 式来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专注、清明的状态,对 我们整体的修行就会有帮助。比如有人对读书比较有兴 趣,读书的时候能够让心专注、安定下来。也有一些科 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安定、

又该是何种感受呢?

清明。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也同样有这样的情 佛教的戒杀放生思想理论,不仅让人明了佛

况。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或是在从事某些工作

教劝人戒杀放生的缘由,而且还能使我们在戒杀

时,心如果能够保持专注而不被贪欲染着,就有机会达

护生的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

到本然的安定和清明。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帮

文|禅悦 插图|萧承财

助我们。

(下期待续)

文|释继程

25


直受到历代高僧和禅宗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经中所反映的禅的顿悟思想,不 仅是六祖惠能大师对中国禅宗所做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禅宗思想发展的重要 里程碑。《六祖坛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禅宗爱好者喜爱的重要原因,是经中有 很多蕴含深刻佛理和人生哲理的佛教格言。这些格言常以简短的语句,阐释深 刻的佛理,给人劝诫和启迪。

 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在学佛证悟过程中,不要轻视初学佛法的人。初学佛的人如果勇猛精 进,修行就能取得很大成就。这两句格言出自“行由品”,讲述弘忍禅师召集 弟子,令每人各作一偈,如果哪个的偈语能够见性,就将衣钵传付给他,为第 六代祖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埃。”弘忍禅师没有认可此偈,但让大众背诵,说依照此偈修行能得大利益。 惠能因不识字,于是便请一位名叫张日用的人,为自己读诵神秀偈语。 惠能听后便说:“我也有一偈,请为我书写。”张日用说:“你不识字也能作 偈,实在少见。”惠能回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 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以“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之语,告诉张日用等人,自己 虽然不识字,但并不等于没有修行心得。一个最下等的人,往往有最上等人的 智慧;而一个最上等的人,往往会有失去智慧的时候。如果轻视别人,就会有 无量无边罪过。 佛陀住世时,曾经常告诫弟子修行不可轻视初学之人。初学之人若修 行勇猛,会有不可估量的修行成果。佛陀还常以“沙弥虽小不可轻”, 既劝初学者精进用功,也警示修行多年的老修行不要轻视初学者。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甘苦。格言出自“ 行由品”,讲述惠能接法南行后,惠明追赶惠能,想夺回衣钵。 当他赶上后,惠能便将衣钵放置石上说:“此衣为信物,怎么能 以武力争夺呢!”惠明去取衣钵,却怎么也提掇不动。无奈便对 惠能说:“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说:“你既然为 法而来,可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我为你说法。”又说:“不思 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 明听后,当下大悟说:“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 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 也。”所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指惠明认 为自己证悟的深浅,只有他自己知道。

拾贝

法海

26

《六祖坛经》格言解读

《六祖坛经》是中国惟一一部被称为佛经的经典。本经自问世以来,一


话,俗世中人在讲述自己做某种事情的艰辛时,也通常以这句格言描述自己的感悟。

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凡夫与佛本为一体,只是由于一念迷悟的不同而已。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则是尚没 有觉悟的未来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悟,则众生即佛。为了令众生明了“凡夫即佛”的道 理,惠能进一步说:“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明白了“凡夫即 佛”,则“烦恼即菩提”更容易明了。众生之所以不能觉悟,就是因为被贪嗔痴等烦恼所缚,若

凡夫与佛本为一体只是由于一念迷悟的不同而已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则是尚没有觉悟的未来佛

能断尽烦恼,化烦恼为菩提,则就转凡成圣了。与“凡夫即佛”一样,烦恼即是将来的菩提。 格言出自“般若品”,惠能告诉弟子,“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 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一 个凡夫能够由迷转悟,他就会开佛知见,即为佛。由凡夫到成佛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烦恼为菩提 的过程。

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禅宗在惠能之后,特别注重“道由心悟”,而批评一味执著经教文字的修行方法。格言出 自“机缘品”,讲述惠能从黄梅得法后,来到韶州曹候村,得到儒士刘志略的礼遇。刘志略的姑 妈无尽藏比丘尼,经常读诵《大涅槃经》,惠能听她读经,便知经文妙义,并为她解说。无尽藏 比丘尼就拿经文让惠能解说经义。惠能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说:“字尚不识, 焉能会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对惠能的回答至为赞叹,并向乡 里人宣传德行,请大众广修供养。 佛法妙理,在于自心觉悟,并非学习经典文字所能顿悟。佛在《金刚经》云:“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将经教比喻为渡人过河的船,一旦将众生渡过河后,船就失去了作 用。而经典也是如此,不过是引导钝根人开悟的工具,一旦众生都悟道成佛,经教这种工具也就 失去了作用。惠能禅师正是继承了佛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指出若见性 之人,当下即能悟道,若是思量拟议,或者学习经教寻求悟道,就会与道相去甚远。因而,惠能 主张观心悟道,反对执著经教文字。

 佛门广大冤亲平等 佛门慈悲广大,不论是与自己有亲缘或有仇怨的众生,都同样慈悲对待。格言出自“付嘱 品”,讲述有韩国僧人偷盗惠能肉身回国供奉被抓,令韬法师云:“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 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太守叹曰:“始知佛门广大。”于是将 偷盗者释放。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尤其是对于与自己有仇怨的人,也应当不念旧恶,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加以关爱。《佛说八大人觉经》云:“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佛门广大,冤亲平等”正是对佛教慈悲宽容本怀的阐释和实践。作为学佛之人, 更应当深入领会,以冤亲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 文|远尘

拾贝

法海

此后这句话便成为佛门和俗世中最为流行的格言。不仅修行人在描述修行感悟时会说这句

27


劝人要去除贪嗔痴,凡事做到少欲知足。一个佛弟子若能够做到知

足常乐,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助于道业成就。 佛陀一直劝诫弟子,应当少欲知足。即对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不过 分贪求,能满足必要的目标就感到满足。一个知足的人对于名闻利养等身 外之物的要求并不大,很容易满足,而一个不知足的人,即便是拥有再多 的东西,仍然会贪而不知足。如《佛遗教经》云:“知足之法,即是富乐 安 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 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佛教的知足常乐思想

足常乐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佛陀在经典中,及讲经场所都

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一个人如果在平常 生活中经常以知足的心态来看待世事,他就会觉得每天过得很快乐。假使 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永不知足,他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奔波劳碌。一 个人若终日为了名利而劳心费神,他就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还有的官场 中人,终日贪财好色,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无限膨胀的欲望最终导致他 丢官弃爵,身败名裂。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富贵或贫贱并不是完全靠物质的东西来衡 量。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富贵之人,他们除了物质的财富之外,精神生活一 片空白。他们虽然富足,但精神上是一个贫穷的人。有的人虽然贫穷,但 能够以知足的心态来对待,从而做到处处自得其乐。佛教认为,知足是富 贵,贪欲之人是贫穷者。 印光法师认为,当一个在生活中遇到境遇不佳的情况 时,如果能够以知足常乐的心态来对待,做到凡事退一步 想,自己的情绪就会由悲观变为乐观。 在佛门中长期流传的《知足歌》,则正是对印光法师 知足常乐思想的诠释。诗云: 世间万事怎能全,少得温饱即感天。 我虽淡饭充饱腹,还有饥饿叫可怜。 我虽布衣遮身暖,还有露体冷凄然。 我虽破屋蔽风雨,还有茅蓬常漏天。 我虽妻小多负累,还有孤苦独自眠。 我虽薄田种几亩,还有地无一垄田。 凡事但将下等比,我今所得已多焉。 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 华屋量人斗,娇妻送客船。 良田身外物,儿女眼前冤; 世人谁不染,知足是神仙。

拾贝

法海

28


诗歌告诉我们凡事应当知足常乐,当对自己现在 所拥有的生活感到失望和不满时,要经常与在各方面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性、通俗

不如自己的人相比。经过这样一比较,你就会发现, 然自得了。 星云大师则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真正财富的幸 福,并不是外在的财利,而是内心的满足。假若贪心

约稿

世上不如自己的人还有很多。如此一想,则心中就坦

的佛学园地,我们真诚欢迎您的支持与 投稿。我们的宗旨是弘扬佛教正法,推 广平等、慈悲、无我、无私的精神,启 迪众生之智慧,净化大众之心灵。

不足,即便是坐拥金山,也会感到拥有的太少。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先生在世时,常以乐观知足 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他不仅有坚定的佛教信仰,而且 终生吃素。他有一首《宽心谣》说: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 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新欢,女也新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栏目设置如下: 兰 若 轩 :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的佛学 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感悟, 修行心得的散文、 诗歌。 竹林夜话 :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以及近 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提倡文 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法海拾贝 :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的精美 文章。 磐陀钟磬 :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文,与 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琉璃之光 :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绍生活中 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先生的这种知足常乐思想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

狮城奋讯 :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面面。其中既有以知足常乐心态来调节不良情绪的, 也有关于处世方式的;既有对待财利的态度,也有关

【对稿 的要求】

于衣食态度的;既有对待不同亲人态度,也有劝人勤

 本刊欢迎电子邮 投稿。所投稿 以 800 至 2000 字为 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劳锻炼。总之,凡是生活中所可能涉及到的影响一个 人情绪的东西,先生都谈论到了。而且,先生还劝人

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份证号 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码以便联系与邮寄稿酬。

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都应当以乐观的心态来对

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待。只有我们对生活知足乐观,我们才会心宽体胖,

 编辑部对所投稿 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一稿多投 者,必须注明。

健康快乐。其实,我们的一生正如先生所说,“愁也 一天,喜也一天”,与其愁苦的过一天,倒不如以欢 喜的心态来度过每一天。人生本来烦恼已多,我们为

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 ,标点分明。来稿一经发 表,文责自负。  稿 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 原址寄奉稿酬,每一千 字60元新加坡币,以申谢忱。

何还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俗谚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 高。”当我们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或是觉得自己不如人 时,如果能够常怀知足常乐之心,就不会对身外之 物患得患失,并能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境遇生起感恩之 心,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以一种乐观的 心态过好每一天。 文|一钵云水

 投稿地址: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715 6905


的正信慈悲,严持戒律,勇猛精进的高尚德行。通过丰子 恺描述太虚大师德行的平实语句,为我们再现了一位学识 渊博,热心护法,虚怀若谷的一代高僧的伟岸形象。 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著名高僧,佛教改革 家,人生佛教的倡导者。为了培养僧才,大师创办武昌佛 学院,并亲自为学僧授课,培养了一大批佛教人才。为振 兴中国佛教,太虚大师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 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号。并撰文倡导“佛教复 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大师“佛教革命”的 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于是辞去月刊总编职务,

读丰子恺《怀太虚法师》 ——

转入普陀山闭关阅藏。在普陀山闭关的两年中,大师深入 研习了法相唯识学,以及佛教诸种宗派教理,旁及中、西 哲学诸论著,对三藏教理深有悟解。闭关修学生活,奠定 了大师深厚的佛学功底。 大师结束闭关,先后奔赴台湾、日本考察当地佛教概 况,弘法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并应 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 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佛教改革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 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上。由于大师的思想比较新潮和激进,提出了很多改革佛 教的观点和措施,因而受到了一些思想比较保守高僧的批 评。他们中有人称大师为“革命和尚”、“ 治和尚”, 也因此,大师在近代高僧中,还是一位颇有争议的高僧。 对于真实的太虚大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丰子恺在《怀 太虚法师》一文中作了全面解读。丰子恺与太虚大师的结 缘有着殊胜的因缘。早在亲近太虚大师之前,丰子恺因受 弘一法师的影响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弟子。丰子恺不仅是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他还通过创作佛教题材的 画劝 人戒杀放生。他为弘一法师庆生所创作的《护生画集》, 数十年来,影响了不计其数的学佛者。丰子恺又是太虚大 师的同乡,对太虚大师更有一种亲切感。

夜话

竹林

30

法虚怀若谷的一代高僧的伟岸形象

通过亲近太虚大师,并从大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了大师

太虚大师德行的平实语句为我们再现了一位学识渊博热心护

近代颇有争议的高僧,有了更为真实全面的认识。丰子恺

的正信慈悲严持戒律勇猛精进的高尚德行通过丰子恺描述

士撰写的《怀太虚法师》一文,对太虚大师这位在

丰子恺通过亲近太虚大师并从大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了大师

正信慈悲 持戒精进

近,阅读了现代著名 画家丰子恺 (1898—1975) 居


契。丰子恺对太虚大师十分恭敬,自从拜谒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丰子恺每次到重 庆城中,必然会去长安寺拜望大师,方才感到心中踏实。 在没有见到太虚大师之前,丰子恺曾听到很多人对大师有不同的评论。在见过大师后, 丰子恺才深感之前外界的传说都是对大师的误解和污蔑。丰子恺在文中说:“那时我常常感 到未见面时的太虚大师,与见面后的太虚大师,竟判若两人。”丰子恺认为,太虚大师之所 以与别人传说不同,是因为大师“是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进的、真正的和尚”。丰子恺 指出,他对太虚大师的以上评价,并不是随便说的,而是自己在亲近大师时亲身感受到的。 为了说明自己心目中真实的太虚大师,丰子恺分别从大师的正信慈悲、持戒精进等方面描 述了大师的品格。丰子恺说:“正信者,他对佛法有很正确的认识与信仰;慈悲者,他的态 度中绝无贪嗔痴的痕迹;勇猛精进者,他对弘法事勇猛精进之外,又恪守僧戒,数十年如一 日,俱足比丘的资格。”丰子恺认为,太虚大师是位具足正信,并且信仰坚定的高僧。大师 所提出的各种佛教主张,都是在遵循佛教教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妄说太虚大师, 说明这个人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并不透彻。大师还是一位非常慈悲的高僧,他的慈悲众生不仅 表现在对后学的关爱和培养上,还表现在面对外在的诽谤和指责,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贪嗔 痴之心,而且还无限慈悲的情怀包容之。丰子恺说太虚大师修学勇猛精进,严持戒律,表现 在大师谢绝外缘,闭关阅藏;弘扬佛法,不知疲倦;言行举止,以戒为师。一个出家人,能 够做到数十年如一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可称得上具足比丘资格的高僧。 在对太虚大师的德行有了全面了解之后,丰子恺每次都怀着无比恭敬的心去拜望他。每 次拜别大师,心中都赞叹不已。他甚至诧异:“崇德怎么会出这样的一个人?” 丰子恺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持戒精严,勇猛精进的太虚大师竟然会遭到很多人的误解。 经过思索,丰子恺认为,“外间对他的误解,实在是他的对世间的勇猛精进所招来的”。 在丰子恺眼中,大师“凡对于佛法,佛教、寺院、僧人有利的事业,他都关心;不避艰难、 不怕麻烦、他都要尽心竭力去计划、维持,或发起。凡和社会发生关系,总难免有招摇、议 论、或谣琢。”不仅太虚大师的勇猛精进会遭来外界的误解,而且他热心护法也是遭致一部 分人误解的原因。不过,令人赞叹的是,大师“对于这些误解,绝不关心,始终勇猛精进, 直到圆寂”。大师热心护持佛教,勇猛精进修行,深入研修佛法,身体力行弘法,非但不被 人赞叹,却常被人冷嘲热讽。作为一代高僧,大师却对他人的误解不以为意,也不去作任何 辩解,体现了一位学养深厚的高僧,在面对诽谤时慈悲宽容的博大情怀。 丰子恺写这篇缅怀太虚大师的文章,不仅寄托了对大师的缅怀之情,也表达了对大师的 祝愿——“我只有祝他往生极乐,早观菩提”。 丰子恺对太虚大师一直怀着无比敬仰之情。即便在大师圆寂后,他还通过各种方式表达 对大师的怀念。在南普陀寺后山太虚大师舍利 前的亭子中,立有一石碑,镌刻着太虚大师 的画像,就是丰子恺为缅怀大师而画的。 文|安小悦

夜话

竹林

丰子恺第一次亲近太虚大师是在重庆长安寺,两人都用浙江崇德方言交谈,言谈十分投

31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是禅宗著名格言,指禅宗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需要通过自己不 断修炼和觉照观心才能最终觉悟,而不是依靠圣人的指点和教诲。言外之意是,禅宗的彻悟是 需要修道者勉力亲为,即便是圣人也无法相传的。只有当禅子经过亲身的体证,达到禅的最高 彻悟境界的时候,他就会真切体会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境。 《碧岩录》中这则法语告诉我们,习禅者要想得到彻悟解脱,需要自己亲证亲悟,其他 无法向你指出一条开悟的正路。历代禅子为了寻求证悟,费尽了各种心思,参访了诸多名山古 刹,拜谒了诸多高僧大德。但当他们向这些祖师请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或者如何是“向 上一路”时,禅师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祖师缘何要说这些答非所问,或不着边际的话语,这

就会真切体会到﹁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悟境

只有经过亲身的体证 达到禅的最高彻悟境界的时候

禅宗的彻悟是需要修道者勉力亲为 即便是圣人也无法相传的

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为修行悟道是自己的事情,即便是已经悟道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

并不是禅师要糊弄学徒,也不是不懂装懂,而实在是为了告诉学徒,欲得无上正觉,需要修道 者自己去体悟,祖师压根无法传授。若能传授,则不是禅。虽然祖师多方提示,但仍有很多禅 子走遍千山万水,踏破芒鞋无数,寻觅见道妙方。虽然如此劳心费神,弄得形容枯槁、面目黧 黑,其结果是“如猿捉影”,一无所获。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既是禅门法语,也是禅宗公案。公案出自文准禅师:有学僧 对“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含义不能理解,于是就问文准禅师:“如何才是向上一路?”禅 本不可言说,执著于向上一路,则欲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文准禅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的回答,意指若欲体证向上一路,需要从自然中去体悟。当僧问“云何不传”时,禅师 则以“家家有路透长安”这句禅语来斩断他的思路,使他在言语道断,心思路绝时豁然顿悟。 但学僧似乎并不了解禅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又接着问了一句:“知衲僧门下,毕竟作么生?” 文准深知学僧陷入言语窠臼,为了使他促然梦觉,便毫不留情地说:“放你三十棒”。禅师通 过采用临济禅师无情棒喝的方式,令弟子不再心存妄想情思,从而能够心向内求,见自本性, 从而真正体悟“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道理。

千圣不传 向上一路

禅宗很多祖师在学徒以言句请教自己的时候,常以与学徒所问无关的话语,来回答学徒的 请问。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令学徒了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道理。再者是为斩断弟子的思 虑妄想,通过自证自悟来体会无上菩提境界。 无论禅宗祖师以答非所问的话语来回答学徒的提问也好,也不管是以禅板、蒲团击打也 好,都是在向禅子传递“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道理。禅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收摄向 外驰求的心,从而通过自身实践找到适合自己悟道因缘明心见性的方式。 文|董良

拾话 夜 贝

法林 竹 海

32


说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前来骂佛。当恶人骂佛时,

佛默然不语。等到恶人骂完了,佛陀问:“你拿礼物送给别人,这个人不 接受,礼物还是你的吗?”恶人答说:“当然是我的。”佛说:“你刚才骂 我,我也不接受,这种罪过就要由你来承受了。作恶的罪过就如响应声,如 影随形,最终都无法脱逃,切不可随意作恶。”恶人听佛教诫后,大为惭 愧,从此改恶向善。 佛陀不仅是忍辱无嗔的典范,还告诫弟子,当有恶人听说你修善行,故 意前来扰乱时,你应当禁闭自心,忍受恶行,切不可心怀嗔恨,责骂恶人。 你若能做到忍辱无嗔,作恶者会自感无趣,就不再继续作恶了。 忍辱无嗔是学佛者必备的基本修养,佛陀认为,一个人现世之所以被人 侮辱加害,都是往昔因缘的果报。当自己被人所辱时,要想到是自己往昔造 作恶业的果报,如今当修慈悲心,怜悯作恶众生,做到忍辱不嗔。 对于忍辱的方法,诸经多有论述。一个人若勉强忍辱,心中一定会有嗔 恨和不满,这种忍辱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忍辱。真正的忍辱,是要对人辱骂如 饮甘露之味。《法句经》云:“舍恚行道,忍辱最强。”真正的忍辱是舍弃

忍辱无嗔是一个学佛者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不仅诸佛菩萨劝 中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

明《围炉夜话》云:“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在遇 到令自己发怒之事时,应当学会忍辱无嗔,若是小辱不忍,则将遭致大的祸 患,因此,当谨慎对待外来之辱。

无嗔。人活于世,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生气发火。在遇到发怒生气之 时,切不可太过于冲动,更不可作出丧失理智的事情,否则就会遗恨终身。 因为,当人在极度发怒的时候,做事会不计后果,等到怒气消除,再回首自

忍辱无嗔,不仅可以全身远祸,还可与人结下好的人缘。人与人之间的 相处,应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时常铭记他人的恩德,即便是无端被人 羞辱时,只要能够做到忍辱无嗔,就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结交真诚的朋友, 赢得他人的尊重。 文|陈浦燕

忍辱无嗔

己行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追悔莫及。

忍辱无嗔是学佛者必备的基本修养

《增广贤文》中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即劝人要忍辱

如今当修慈悲心怜悯作恶众生做到忍辱不嗔

时光。”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忍辱无嗔,随缘度世,安分守己。

当自己被人所辱时要想到是自己往昔造作恶业的果报

人忍辱无嗔,古圣先贤也都警示世人要忍辱无嗔。明憨山大师在《醒世歌》

佛陀认为一个人现世之所以被人侮辱加害都是往昔因缘的果报

嗔恨心,忍受侮辱,精进修道。

夜话

竹林

陀在弘法过程中,即便受到恶人辱骂,也会忍辱无嗔。曾有一恶人听

33


2016年中英文学士招生活动 2016年5月24日及5月30日,新加坡佛学院2016年招 生南亚与东南亚籍学僧入学考试分别在新加坡、柬埔 寨和斯里兰卡举行,我院学术副院长传圣法师、教导 长权智法师、班主任传航法师、教务主任纪

博士、

明法法师、长清法师及李凤鸣博士主持了入学考试的

“现代社会的佛教研究生项目” 会议在新加坡佛学院召开

具体事宜。 5月30日,我院的华籍招生考试在厦门闽南佛学院 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圆慈法师、教务

2016年6月25日,新加坡佛学院和泰国摩诃朱拉隆 功大学联合举办“现代社会的佛教研究生项目”圆桌 会议。

部昌明法师莅院指导。我院院长广声大和尚率行 副

学术副院长传圣法师,教务长传雄法师和新加坡

院长传厚法师、教务长传雄法师、行 长传登法师一

佛学院教职员一同接待了由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研究生

行到院主持了招生考试的具体事宜,中国佛教协会副

院院长Phramaha Somboon Vuddhikaro带队的41位代表。

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则悟大和尚给予大力支持。 闽南佛学院应中国佛教协会和我院方面对考试场 地及周边 务的要求,积极提供了报名、考试、面试 等场所的安排,全面落实了招考考生的接待、住宿、

双方积极讨论了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现行研究生项 目的优缺点,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佛法的环境以 及问题,并对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以便在现代社会巩 固佛教。

饮食等 务。

会后,双方交换了礼品并合影留念。

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及国家宗教事务局 2016年6月1日至6月2日,院长广声大和尚、教务长传雄法师、行 长传登法师一行先后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 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副秘书长宏度法师以及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四司副司 长赵忠海、副司长梅光泉和外事司副司长薛树琪等分别给予了热情接待。 广声大和尚在会见时,对中国佛教协会协助新加坡佛学院在中国顺利完成招生工作,以及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多 年来支持我院在中国招生工作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新加坡佛学院办学及新教学楼的建设情况;同时,邀请学诚会长、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先生和副局长蒋坚永先生参加今年新加坡佛学院建院10周年庆祝活动。 学诚会长对广声大和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新加坡弘传佛法,培养佛教青年弘法僧才,推动新中两国佛教界友好 往来表示赞叹。同时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在佛教文化、佛教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汉传佛教“走出 去”。 蒋坚永副局长首先赞扬新加坡佛学院办学十年来,致力于佛教人才培养,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 作做出的积极贡献,并表示宗教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与新加坡的佛教友好交流与合作。

奋讯

狮城

34


新加坡佛学院女众部养正班首届毕业典礼 2016年7月8日,新加坡佛学院隆重举办了首届女众养正班毕业典礼。院长广声大和 尚、副院长传厚法师、教务长传雄法师、行 长传登法师、教导长权智法师、女众部副教 务长圆性法师、及学院全体师生等出席了活动。 毕业典礼在礼佛供花、唱诵《心经》的仪式中拉开帷幕。首先,院长广声大和尚致 辞,祝贺学生顺利通过两年养正班课程。 院长广声大和尚首先对顺利完成学业的学员表示祝贺,并开示道:培养佛教人才,是 佛教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办新加坡佛学院及女众养正班,也算完成了恩师宏公上人为僧团 提供高等教育的心愿。如果因缘具足,今后将会开办一所女众佛学院。最后,院长叮咛毕 业生在日常生活中精进修行,培养感恩之心,并在 未来的人生中更上一层楼。

• 光 明 坊 Awareness Place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 180231 •

艺 觉 坊 Awareness Place well-being centre Blk 261 Waterloo Street #01-42 Waterloo Centre S 180261

• 新 加 坡 佛 教 总 会 SINGAPORE BUDDHIST FEDERATION 59 Lorong 24A Geylang S 398583 •

大 悲 佛 教 中 心 TAI PEI BUDDHIST CENTRE 2 Lavender Street S 338823

• 慈 缘 轩 CI YAN VEGETARIAN HEALTH FOOD 8/10 Smith Street S 058917 • 新 加 坡 佛 牙 寺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 288 South Bridge Rd S 058840 • Kushinagara Buddhist Cultural Pte Ltd 190 Middle Rd S 188979 • Classic Lao Di Fang Restaurant 9 Penang Rd # B1-12 Park Mall S 238459 *送 完 为 止

赞助表 —— 佛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 的布施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 志。只需影印并填妥表格,并将划 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Pujue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您也能上网至
 http://ch.kmspks.org/about/donate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姓名 (中) : 性别:

(英) : 年龄:

最高学历:

地址: 职业:

电话:

(住家)

手机:

(办公室)

电邮:

布施回向: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jue@kmspks.org

❏ 我接受并同意光明山通过以上所提供 的资料与我联系相关赞助印书事宜。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或致电6849 5342

第36期 / 2016

诸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


2

01

6

9月 sep

12月 dec

本寺活动

生活艺术系列 [ 艺术 ] 正念表达性艺术工作坊 正念与创艺观心 10月2日 | 星期日 | 10am-3pm 地点:APWBC 费用:$150 询问:6336 5067 | sem@kmspks.org

佛法 [ 法会 | 仪式 ]  药师消灾燃灯法会 10月3日至8日(九月初三至初八) | 7.30pm 地点:万佛塔 | 2楼 | 药师殿 10月9日(九月初九) | 10am 地点:大悲殿 报名:8月3日起至额满为止 福位功德主 - $100 (合家6个名字) 禄位功德主 - $50 (合家2个名字) 寿位功德主 - $10 (1个名字)  三皈五戒典礼 当佛教徒了解人生的痛苦之后,他会以三宝为依 归,因为他相信三宝能够引导他获得幸福和真 理。皈依三宝,可说是佛教徒寻求真理的开始。 10月 | 星期日 | 12.30pm-2.30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4楼 | 无相殿 询问:6849 5300 | sem@kmspks.org 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礼仪最隆 重,功德最庄严与最殊胜的法会。以设斋食 和诵经持咒超度一切水陆亡魂和祖先幽灵, 以此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增福延寿,普度六 道受苦众生,令其离苦得乐,同证佛道。

净坛 12月4日(农历十一月初六) 星期日 | 2pm

 闻钟声迎新年 在钟声里许下愿望让心中的祈愿传遍十方。 12月31日 | 星期六 | 10pm-2am 地点:大悲殿 询问:6849 5300 [讲座 | 课程 | 工作坊 ]  普觉佛学课程第一学年 第三学期 | 法师授课 《善生经》 9月5日至11月14日 | 星期一 | 7.30pm-9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课室  普觉佛学课程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 | 法师授课 《四十二章经》 9月7日至11月9日 | 星期三 | 7.30pm-9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课室  普觉佛学课程第三学年 第三学期 | 法师授课 《三十七道品》《八大人觉经》 9月6日至11月8日 | 星期二 | 7.30pm-9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课室 询问:6849 5300 | sem@kmspks.org  光明山普觉禅寺导览 欢迎参加我们的导览,更进一步认识光明山的 历史、佛教与艺术! 9月25日、10月30日、11月27日 星期日 | 10am-12pm 聚合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 报名:6849 5300 | guidedtour@kmspks.org

法会 12月5日至10日 (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二日) 星期一至星期六 送圣 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星期日 | 1pm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报名:9月1日期起至额满为止 询问:6849 5333

内坛功德主: $38,000;$22,000;$12,000; $6,000;$3,800

◎ $2,000

诸经坛 (消灾植福): ◎ $300 (5-6个名) ◎ $200 (1-4个名) ◎ $20 (限1个名)

净土坛 (附荐超度): ◎ $300 (5-6个名) ◎ $200 (1-4个名) ◎ $20 (限1个名)

供斋香积金类别: ◎ 上堂大斋$3,000 ◎ 福寿大斋$2,000 ◎ 如意斋 $1,000 ◎ 罗汉斋 $500 ◎ 随缘

[ 健康 ]  排毒与健康实习坊 实习坊将为您解说排毒的定义、原理、技 术、运用、效率、安全等相关的正确观念。 9月12日 | 星期一 | 8.30am-5pm 地点:APWBC 费用:$150(参加者如有病历必须预先通知) 询问:6336 5067 | sem@kmspks.org

[ 生活 | 家庭 ]  选择快乐——乐龄情绪管理工作坊 10月6日至27日 | 星期四 | 9.30am-12.30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 | 5-6号课室 费用:每人$40 询问:6849 5300 | community@kmpks.org  乐龄交流站 一个让乐龄人士聚集与交流的地方,和学习多 样化育智活动。 星期一至星期四 | 9.30am-3pm 地点:藏经楼 | 1楼 询问:6849 5300 | volunteer@kmspks.org

[ 环保 ]  修福站 - 回收分类 帮助我们把回收物分类。 星期二,四与六 | 9am-4p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 南翼办公室外 询问:6849 5300 | gratitude@kmpks.org 修福轩 光临我们的寻宝店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星期日至星期五 | 10am-3pm 星期六 | 12pm-4.30pm 地点:寺务处前 每逢农历廿七 | 9am-1.40pm 地点:斋堂与寺务处的走廊 询问:6849 5300 | gratitude@kmpks.org

共修(华语) • 药师经 | 每逢星期六 | 7.30pm 地点:万佛塔 | 2楼 • 净土共修 | 每逢星期日 | 9.15am 地点:大悲殿

大坛功德主:

• 金刚法会 | 每逢星期日 | 2pm 地点:大悲殿

◎ $1,000

• 大悲法会 | 每月农历廿七 | 10am 地点:大悲殿

 三皈五戒预备班 | 法师授课 10月 | 9.30am-11am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1楼课室 询问:6849 5300 | sem@kmspks.org  佛教礼仪工作坊 | 法师授课 佛教礼仪包含许多如衣、食、行、住、坐、卧 等的相应礼仪,教导我们先三思而后行,在这 礼仪被忽略的社会中感受它的优美与价值。 10月 | 12.30pm-2pm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询问:6849 5300 | sem@kmspks.org

请加入我们的面簿

Like us on facebook.com/kmspks

* 预知更多详情,请拨电6849 5300 共修或会暂停或日期有变动

思 源 轩

开放时间

10 am-3 pm

开放日: • 大悲法会 (每逢农历廿七) • 清明节 • 卫塞节 (农历四月十五) •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 • 宏船老和尚冥诞纪念日 (农历九月初三 ) • 宏船老和尚圆寂纪念日 (农历十一月初九)

APWBC = Awareness Place Well-Being Centre 节目详情有可能会更改,在印刷时内容正确无误。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