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43期

Page 1

1– 4月

|

jan - apr

to Compassion and Wisdom on the journey of life

MEDITATION FOR

POSITIVE CAREGIVING Learn to reflect & reframe to prevent caregiver stress and burn-out 强国富民之基础 从教学育人开始

微笑是一种修养

微笑发自内心,无法伪装。 顺境逆缘皆方便

43

FREE DISTRIBUTION

免费赠送


活动内容 ●


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易达成。”又说:“当人类面临种种 未来的冲击,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追求自由、和平与社会正义最珍贵的工

具。”因此,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兴国大计,是人类在具体生活世界中,肩负起 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启发智慧、培育人才的神圣伟业。

早期的新加坡,先辈们大多数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但却非常热心兴办教 育,战前战后开办了许多学校,对于推广教学育人之事业,功不可没。我当时

看到政府和民间团体热心大力支持、发展教育,更觉得义不容辞,应该在教学

却 非 常 热 心 兴 办 教 育 战 前 战 后 开 办 了 许 多 学 校 对 于 推

广 教 学 育 人 之 事 业 功 不 可 没 我 当 时 看 到 政 府 和 民 间 团

近代教育家郑观应说:“教育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要达到强国富民, 国家是由多元种族移民组合而成的新兴小国,鉴于缺乏天然资源,面对经济竞

争,适应世界格局的变化,因此,培育爱国爱民、且具有高素质、高水准、高

国家如此,社会各个领域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佛教弟子,身兼弘法利生、 续佛慧命的使命,自当更应注重佛教的教育和僧才的培养,这也是我创办新加

坡佛学院的初衷。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文化,但我更愿意说佛教是

社会教育、儿童教育及青年教育等,可谓是佛教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透过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重视僧伽人才的教育、培养,积极推展信众教育、

教的慈悲、智慧、善缘、忍耐、惭愧、感恩、知足等教育理念,帮助世人解答

生活的迷惑,认识世间的实相,掌握人生的方向,圆满生命的意义。同时,希

望通过悲智双运的佛化教育,开发人性的真善美,从教化世道人心、净化社会

风气的教育做起,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种族平等,强国富民,世界和平。

富 民 其 基 础 就 要 从 教 学 育 人 开 始 。 教 育 不 仅 是 立 国 之 本 同 样 也 是 做

人 之 本 我 们 国 家 是 由 多 元 种 族 移 民 组 合 而 成 的 新 兴 小 国 鉴 于 缺 乏 天

然 资 源 面 对 经 济 竞 争 适 应 世 界 格 局 的 变 化 因 此 培 育 爱 国 爱 民 

且 具 有 高 素 质 高 水 准 高 谋 生 技 能 的 人 才 就 显 得 更 加 刻 不 容 缓 

希望通过悲智双运的佛化教育,开发人性的真善美,

满 生 命 的 意 义 同 时 希 望 通 过 悲 智 双 运 的 佛 化 教 育 开 发 人 性 的 真 善

念 帮 助 世 人 解 答 生 活 的 迷 惑 认 识 世 间 的 实 相 掌 握 人 生 的 方 向 圆

因 此 透 过 佛 教 的 慈 悲 智 慧 善 缘 忍 耐 惭 愧 感 恩 知 足 等 教 育 理

教 育 社 会 教 育 儿 童 教 育 及 青 年 教 育 等 可 谓 是 佛 教 的 希 望 和 未 来 

人 能 弘 道 非 道 弘 人 重 视 僧 伽 人 才 的 教 育 培 养 积 极 推 展 信 众

但 我 更 愿 意 说 佛 教 是 一 种 慈 悲 智 慧 至 善 至 净 的 感 恩 教 育 

是 我 创 办 新 加 坡 佛 学 院 的 初 衷 有 人 说 佛 教 是 一 种 宗 教 是 一 种 文 化 

利 生 续 佛 慧 命 的 使 命 自 当 更 应 注 重 佛 教 的 教 育 和 僧 才 的 培 养 这 也

从教化世道人心、净化社会风气的教育做起,

美 从 教 化 世 道 人 心 净 化 社 会 风 气 的 教 育 做 起 共 同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 种 族 平 等 强 国 富 民 世 界 和 平 

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种族平等,强国富民,世界和平。

释广声

近 代 教 育 家 郑 观 应 说  ﹁教 育 为 立 国 之 本  ﹂一 个 国 家 要 达 到 强 国

其基础就要从教学育人开始。教育不仅是立国之本,同样也是做人之本。我们

国 家 如 此 社 会 各 个 领 域 更 是 如 此 。 作 为 一 名 佛 教 弟 子 身 兼 弘 法

一种慈悲智慧、至善至净的感恩教育。

从 教 化 世 道 人 心 净 化 社 会 风 气 的 教 育 做 起 共 同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种 族 平 等 强 国 富 民 世 界 和 平 

教 育 是 人 类 传 递 经 验 和 开 展 文 明 的 方 法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主 席 狄 洛 曾 说  ﹁教 育 是 人 类 共 同 的 成 长 基 础 

教 育 方 向 正 确 人 类 的 真 善 美 资 质 就 得 以 发 扬 提 升 

世 界 的 和 谐 进 步 就 易 达 成  ﹂又 说  ﹁当 人 类 面 临 种 种 未

来 的 冲 击 教 育 不 可 避 免 的 成 为 人 类 追 求 自 由 和 平 与 社

会 正 义 最 珍 贵 的 工 具  ﹂因 此 教 育 是 百 年 树 人 的 兴 国 大

计 是 人 类 在 具 体 生 活 世 界 中 肩 负 起 传 承 文 化 传 递 知 识 启 发 智 慧 培 育 人 才 的 神 圣 伟 业 

早 期 的 新 加 坡 先 辈 们 大 多 数 教 育 程 度 不 是 很 高 但

育人方面略尽自己的一点绵力。

从教学育人开始 强国富民之基础 体 热 心 大 力 支 持 发 展 教 育 更 觉 得 义 不 容 辞 应 该 在 教 学育人方面略尽自己的一点绵力 

谋生技能的人才,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从教学育人开始 强国富民之基础 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方向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

希 望 通 过 悲 智 双 运 的 佛 化 教 育 开 发 人 性 的 真 善 美 

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


栏目

MCI (P) 031/01/2019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Founder / Managing Director

卷首语

广声大和尚 Ven Sik Kwang Sheng

01

普觉执行主编 Pujue Executive Editor 传雄法师 Ven Sik Chuan Xiong

04 05

AWAKEN 执行主编 AWAKEN Executive Editor

07

08

AWAKEN Contributors 特约撰稿

编辑协调 Editorial Coordinators Lee Chan Iris Tan

06

程 慧 琳 Esther Thien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s 周利珍 Lee Chan 杨美萍 Yong Mee Ping

| 释广声

菩提清韵

普觉义务编辑 Pujue Volunteer Editors 释道宏 Ven Sik Dao Hong 沈玉兰 Sim Geok Lan

Thanissaro Bhikkhu Ven Thubten Chodron Chloe Huang Felicia Choo Johny Tay Jos Tan Law Wen Hui Oh Puay Fong Professor Wong Yunn Chii Susan Griffith-Jones Susan Kaiser Greenland Susan Tan Teo Puay Kim Vinitha Ang

强国富民之基础 从教学育人开始

09

修正习气 方得自在 | 释道宏 自己的世界 | 张世普 写幅《心经》结善缘 | 菩提法真 微笑是一种修养 | 善缘 为什么学佛 | 陈成伙 常怀欢喜心 | 张家提

意解人生 10

生死之河 | 三页 没有太迟这回事 | 吴伟才 不要忘了谦和 | 心憩 谈谈尊老 | 张维昌 伪阅读,另一种玩物丧志 | 赵倡文 三只小鸟花的启迪 | 靈子 侠义金庸笔下的“菩萨道” | 陈晞哲

11 12 13 14 15

在日常生活中, 不要与人攀比, 做到少欲知足。 page

09

16

琉璃之光 17

一瓶芥末酱的联想

| 净璇

竹林夜话 18

顺境逆缘皆方便 | 阿莲 不听是非 | 远尘 20 化解烦恼宝典·趣证菩提指南 ——证严法师《静思语》读后 | 慎独 22 古代病僧疗养院——延寿堂 | 圆缘

印刷 Printer

KHL Printing Co Pte Ltd 57 Loyang Dr Singapore 508968 Tel: 65 6543 2222

19

出版 Publisher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Awaken Publishing and Design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Tel: 6849 5341 / 342 Fax: 6452 8332 e-mail: pujue@kmspks.org / awaken@kmspks.org

磐陀钟磬 24

《吕近溪小儿语》中的佛教思想(二) 26 说法的种类与功德 | 董良

| 慎言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Tel: 6849 5300 Awaken 普觉 is own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ri-annually by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COPYRIGHTS & REPRINTS: All material printed in Awaken 普觉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ll rights reserved. No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in part or in whole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 may be requested through Awaken Publishing & Design. Tel: (65) 6849 5342. Email: awaken@kmspks.org and pujue@ kmspks.org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r implied in Awaken普觉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views of the publisher. Although every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the publisher, editors, employees and agents of Awaken 普觉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actions taken based on the views expressed or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publication.

ISSN: 1793-298X Published with 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Printed in Singapore on eco-friendly paper

1-4月 I jan-apr 2019 Meditation can nourish caregivers with restful energies for a more positive caregiving experience. Not only does mindfulness reduce inflammation in the body, it can also help both caregivers and the ill to maintain peace of mind and cope in times of difficulties and pain. Image: BigStockPhoto.com© Lisitsaimage

KMSPKS and Awaken Publishing go social! Like Awaken Publishing page Download iDharmaBook app for iPad & iPhone Like facebook.com/kmspks Like facebook.com/Awakenpub

法海拾贝 27

学佛与财富 | 慎言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解读 30 傅大士与《四相偈》 | 陈旦 32 佛教慈悲思想与实践 | 禅悦 28

| 如意

狮城奋讯 34

 2018届新生欢迎会

 新加坡佛学院2018/2019学年开学典礼

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方丈普仁大和尚来访我院

35

 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毕业生

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 达照大和尚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CONTENTS Feature 40 Using Meditation to Deal with Illness

and Prevent Burn-out

Ven Thanissaro Bhikkhu offers guidance on how meditation can help us cope in times of pain and difficulties.

46 Coping with Dementia

Learn simple tips from Susan Tan, a qualified nurse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Profile 48 Caring Mindfully

Oh Puay Fong shares with Awaken on how mindfulness and gratitude help her tackle the caregiving challenges she faces.

Regulars It's important to reflect on what true happiness is and where it can be found. A moment's reflection will show that you can't find it i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The only place we can really find happiness is in the present. — Ven Thanissaro Bhikkhu page

How we interpret our environment and the people in it depends on the purity of our minds.

40

38

51 Do You Know...

Buddhist Tales Interesting Dharma tales and fables that will set your mind thinking 57 Everyday Zen

58 Something to Ponder

A first-person account of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worth reflecting upon 58 Mummy’s Dementia 59 Reflect and Reframe for Positive Caregiving

60 Q & A

62 Savour Your Food

64

A review column that highlights food outlets with delicious vegetarian options

Recipes du jour

Yummy vegetarian recipes to tease your tastebuds

65 Mindfulness Parenting Tip of the Day Backwards Follow the Leader

66 Seen, Heard & Read

Reviews of life-affirming films, books and music that are beneficial to your well-being

70 Dharma Apps

Check out cool apps that connect you to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71 What’s New?

60

Observe & Dana

57

page

A Rare Offering

56 Art for Reflection

— Ven Thubten Chodron

Abbot’s Message

Find out the latest products in Awareness Place

72 Calendar of Events For advertising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65 6849 5342


方得自在 修正习气

邻居陈太太又换了新女佣。三年时间,她换了四个女佣,再换就快半打了。反观楼 上的何太太,一个女佣用了十几年,几乎成了自家人。陈太太总是抱怨自己倒霉,遇到 的女佣总不称心,羡慕何太太幸运。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 从佛法的角度看,因缘果报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之所以对自己的际遇不 满,很多时候,是缘于自己的分别执著,眼睛死死盯着对方的不足并将其无限放大;无 法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如果我们学会以包容、 体谅和慈悲之心待人;则处处阳光,事事和谐。倘若眼睛只盯着别人的不足,岂不是成 为烦恼的垃圾桶?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身心处于阳光灿烂之中呢?

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清净自在欢喜

但见己过不论人非

修行就是时刻观照自身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入手。认识自己的习气,了解习气干扰知见,知见影响性格,性 格决定命运。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认识习气、改正习气,扭转心态的过程。 《地藏经》说:“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逐境而 生……动经尘劫,迷惑障难”,众生之所以无法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性识不定,遇到 好的环境会行善,遇到不好的环境就造恶,就这样带着累世的习气在六道轮回中历经生 死,而习气却在生生世世中迷惑障碍我们,难以解脱。 习气每个人都有,即使是智慧第一的阿罗汉舍利弗,也一样是烦恼障余习未消。在 《大智度论》卷二中就记载着“舍利弗嗔恚气残”的公案: 罗睺罗是世尊在俗家的儿子,他出家后,把罗睺罗交给舍利弗来指导他修行。有一 天佛从禅定中起来经行,罗睺罗跟在佛旁边。佛见罗睺罗很羸弱,就问:“罗睺罗你怎 么看起来这么消瘦呢?”罗睺罗就以偈来回答佛父:“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 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吃的有油水,就会有力 气;如果能吃到油酥(牛奶提炼出来的),他的颜色就会鲜亮;可是如果只能吃一些麻 滓(芝麻榨过油之后的残渣),当然就会形容憔悴没有气力了。 佛又明知故问:“是众中谁为上座”?这个僧众当中谁是上座和尚啊? 罗睺罗答:“是舍利弗尊者。”于是,佛就说:“舍利弗食不净食”。那舍利弗他 所受的这样的饮食就不清净了。为什么佛会突然这样说呢? 原来波斯匿王和长者须达多,因为崇重舍利弗这样的智慧胜妙、果德殊胜,他们就 常常请舍利弗去他们的宅舍,供养他殊胜的饮食。可是弟子们却因为没有受邀而无法同 行,所以才会有之前世尊问罗睺罗,而罗睺罗回答世尊的那一段对话。 舍利弗辗转听到佛说他食不净食后,就马上用手自抠喉咙,把吃下去的饮食吐出 来,还发誓从今以后,不再接受任何人邀请,独自受供了。听到这个消息,波斯匿王和 长者须达多就烦恼了,希望佛陀能让舍利弗回心转意,继续接受供养。

4

菩提清韵


5

菩提清韵

佛说:舍利弗这个人,他的心志是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终究会有所

非常坚决的,谁都改变不了他。于是佛

不同。掬一捧西湖烟雨,放逐心事在小船流水中,我眼中的风

就讲了舍利弗过去世的一个故事:

景,你可曾看的到?放下尘缘纷扰,品一壶清茗,溯游而上,

有一世舍利弗是一条毒蛇,它咬了 一个国王,国王就要毒发而亡了;于

笑看蒹葭苍苍,霜露茫茫。那最后一滴秋雨,洗去了满身的尘 埃,将枯与荣沉淀在心里。

是他让大臣们找来医术精良的医生和

花开有时,花落有时,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改变。一

咒师帮他治疗。这些良医说:“只要

朝花开,一夕花落,花开花落之间不是天涯永隔,那只是西窗

能把咬伤国王的毒蛇找来,让它把毒气 吸出来,就会没事。于是咒师们施展 法术找到了这条毒蛇,指着一旁点燃的 来,就把他烧死。这时,毒蛇心想:我 毒都已经咬下去了,要我收回来,岂不 可笑?我才不要!于是就跳入火堆烧死 了。佛说舍利弗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宁 可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心意。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即使是智慧 第一的舍利弗也仍有嗔恚的余习,累

的花朵都是在笑容中绽放。素锦时光,微笑静默,不去想水远 山长,不去看草木荒凉,这是人世间美丽的风景。

自己的世界

火堆说,如果不把国王体内的蛇毒吸出

夜话里一段温暖的相遇。你可以悲伤,但不可以不微笑,所有

世难以改变,可见我们身上的习气是 多么坚固。 最近由于装修房屋,首当其害的是 一盆盆的植物。眼看生命力顽强的菩提 树苗只剩下最后一片败叶;繁衍力旺盛 的金钱草也染上霉菌,奄奄一息。抢救

世界是你的, 也是我的, 但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终究会有所不同。

的方法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彻底

光阴静静流逝,花落在尘埃里,英雄迟暮,红颜老去,你

更换花盆及泥土,把发霉的叶子全部拔

的世界可已风烟俱净?人生是真实的,从不虚空。这个世界,

除,留下一点根须,精心呵护。果然,

别人可以替你开车,但不能替你走路。你痛不痛,苦不苦,只

过了一些时日,菩提树苗和金钱草都起

有自己最清楚。有些人,你一放手,就再也见不到了。有些

死回生。其实,我们的心田里也是隐藏

事,你一忘记,就不会再发生。有些理想,你一松懈,就再也

了许多“微菌”,在生活中,当我们遇

无法实现。

到是是非非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指责他

有人以为,拥有了金钱和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麻烦,获

人、自我维护?我们是不是总习惯拿自

得解脱。其实,最大的麻烦,是心灵的迷茫。如果心灵没有豁

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却很少站在他人

然开朗,无论躲到哪里,烦忧也挥之不去。这世界上能帮助你

的角度反观自省?这些“微菌”在八识

金钱的人很多,但是能帮助你内心的人却很少。

田中根深蒂固,若不下定决心斩草除

昨日天涯,今在咫尺,一低眉才能承受世事的折磨。风疏

根,就会因为错误的知见而导致错误的

雨骤,雨打残荷,然后才会懂得,今生只此一世,最美的风

行为,从而造业无边。

景,不在远方,而在眉间心上。一念起,春暖花开;一念灭,

修行就是时刻观照自身,观照自己 的起心动念。但见己过,不论人非,只 有这样才能身心清净,自在欢喜。

文|释道宏

沧海桑田。你的世界只是你的世界,你若放弃,没有人能为你 找到回来的路。 祝一切都好!

文|张世普


写幅《心经》结善缘

在行笔缓急的节奏、点画的呼应、结体的平衡、 章法的疏密中体悟到为人处世的要诀, 我享受这种以古为师的濡养与宁静。

小时候,一直很羡慕那些有艺 术专长的同学。他们不是钢琴弹得

再拿毛笔是1983年进了北师大中文系,当年师生出入常走东门,进得

好就是舞蹈跳得漂亮,各种艺术活

大门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路的尽头立着一块语录牌,上面写着“学为人

动都非他们莫属,而我这个一无

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每天从校训下走过,走了五年,记了一生。校训后

所长的丑小鸭只有远远站着羡慕的

来由启先生赐墨勒碑,先生的字一如先生的为人,秀丽、博雅、才气横溢、

份儿。不记得是小学几年级,学校

风流洒脱。当年摹仿启先生字的大有人在,我们同学中也有几位,写得最像

开了一个学期的大字课,从描红

的是一位高我一届的学长,他常把他的“墨宝”带到教室里向人展示,我虽

开始,小孩子坐不住,耐着性子描

不喜欢他如此张扬,但也十分羡慕他写得好,于是自己开始悄悄从零学起。

几个字就惦记着往外跑,于是开始

没有老师教,人家说写字应从唐楷入手,于是写柳公权、颜真卿;又有人说

描的字尚有模样,越往后描就越草

字要有骨力应写魏碑,于是又写张猛龙,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涂鸦

率,为这,父亲没少呵斥我。

了几年,字始终没写出样子,但多少也有了一点点基础。

大些渐渐懂事,知道了美丑。

光阴荏苒,毕业、结婚、生子、移民,在新加坡这小小岛国安顿下来,

虽然早已没了大字课,但在父亲长

一晃已二十五年,狮城书法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倡导与坚守下比当年祖国大陆

期的督促下,居然写出一手不算难

更如火如荼,不仅一些中小学有书法课和书法的课外活动,书法协会和很多

看的钢笔字。上了中学,班里的

联络所每年也都举办各种书法比赛,把书法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由

黑板报每一两个月换一期,这个任

于工作关系,我在学校负责书法活动多年,和孩子们一起写字,成了我紧张

务不知怎的就落在了我和另一位会

忙碌的教书生涯中的片刻休憩,从永禅师到陆柬之再到赵孟頫,书法不仅替

画画同学的头上,那时还有个官

我隔离了尘世的喧嚣,更让我在平心静气、循序渐进中戒除了心气浮躁与好

衔叫“宣传委员”;后来班上若有

高骛远,在行笔缓急的节奏、点画的呼应、结体的平衡、章法的疏密中体悟

同学请病假不能来上课,第二天

到为人处世的要诀,我享受这种以古为师的濡养与宁静。

也常常是向我借笔记抄写;上个世

南来之后,有缘亲近佛法,一边听经学佛,一边抄经习字,专心一意写

纪七、八十年代,学校里还没有电

《心经》送给有缘人,抛开书法艺术表现的稚嫩不成熟,我写得诚恳,送得

脑,老师发材料给学生要用蜡纸刻

真诚,收到的朋友也满心欢喜。我渐渐明晰书法在我心中的定位,她不仅仅

钢板,这事我也常帮老师做,放学

是一门艺术,更是我和有缘人喜结善缘的一个媒介,就像当年书包里放着沉

的书包里装着沉甸甸的钢板,也装

甸甸的钢板一样,我心里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着我满心的快乐和骄傲。 6

菩提清韵

文|菩提法真


7

菩提清韵

生活并没有拖欠我们任何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总苦着脸。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 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个富翁可能整天忧心忡忡,而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残疾人可能坦然乐观;一位处境顺利 的人可能会愁眉不展,一位身处逆境的人可能会面带微笑…… 一个人的情绪受环境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处境并不 会有任何的改变,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那会增加亲和力,别人更乐于跟你交往,得到的机会 也会更多。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 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 活也在微笑。 微笑发自内心,不卑不亢,既不是对弱者的愚弄,也不是对强者的奉承。奉承时的笑容,是一 种假笑,而面具是不会长久的,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除下面具,露出本来的面目。微笑没有目 的,无论是对上司,还是对门卫,那笑容都是一样,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是对生活的尊重。 微笑是有“回报”的,人际关系就像物理学上所说的力的平衡,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 你,你对别人的微笑越多,别人对你的微笑也会越多。 在受到别人的曲解后,可以选择暴怒,也可以选择微笑,通常微笑的力量会更大,因为微笑会 震撼对方的心灵,显露出来的豁达气度让对方觉得自己渺小、丑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时候 过多的解释、争执是没有必要的。对于那些无理取闹、蓄意诋毁的人,给他一个微笑,剩下的事就 让时间去证明好了。 当年,有人处处说爱因斯坦的理论错了,并且说有一百位科学家联合作证,爱因斯坦知道了这 件事,只是淡淡的笑了笑,说:一百位?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一个人出面便行了。 爱因斯坦的理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那些人却让一个微笑打败了。 微笑发自内心,无法伪装。保持“微笑”的心态,人生会更加美好。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 误解,那是很正常的,要想生活中一片坦途,那么首先就应清除心中的

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谁不希望跟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交朋友呢? 微笑能给自己一种信心,也能给别人一种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潜能。 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 无论是初次谋面也好,相识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令彼此之间倍感温暖。 微笑是一种修养,并且是一种 很重要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 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 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 的机会,总是容易取得成功。

文|善缘

微笑发自内心, 无法伪装。

微笑是一种修养

障碍。微笑的实质便是爱,懂得爱的人,一定不会是平庸的。


为什么学佛

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是一切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其实,我们受戒后,有了戒体,对人对事的态度 与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样就能减少造恶业。学佛 也让我知道造什么恶因,必受什么恶果,这个因缘果 报是不变的法则,所以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诸恶莫作。

修一切善: 学佛让我们修十善业,从而培

养慈悲心与菩提心。我们不杀生,反而去放生;不偷 盗,反去布施。因此五戒侧重在身的修养,十善则是 光阴似箭,学佛已经4 年了。回想与佛教的因缘,是 在2014年11月底从金马仑万佛寺短期出家后,来年3月 份,我便在光明山皈依三宝,并受五戒。其实,那时候的 我,对佛教认识不深。

善因种子,利他利己,造福众生,这就是众善奉行。

度一切众生: 有些人认为成佛后,就可以

到极乐世界,享受人天果报,从此不再轮回。其实不

成为佛弟子后,以为只要初一十五去佛庙拜拜佛,吃

然,成佛后必然要到娑婆世界度化苦难众生,这是成

素就可以了。后来有缘遇到一位喇嘛师父教我念莲花生大

佛的意义。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佛,因为一切众生

士心咒和药师佛圣号,我自己也念阿弥陀佛圣号,就这样

皆是佛。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修慈悲心、菩提心,更

念了3年佛。然而内心对佛法的无知和对修持的不懂,感

重要的是开智慧,如此才能依教奉行。虽然,我现

到十分惭愧,怎么能说是佛弟子?因此,今年我发愿要从

在的基础还浅,但听了《法华经》后,内心的喜悦是

头学起,感恩师父的推荐,我选择了海印基础学佛课程,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深记师父说的“一念心性,何

真正的踏上学佛之旅,法喜充满。

期自性,本是清净。”我会通过对经的信解,如理思

上了学佛课程单元一后,真正的认识到正信的佛教,

维,如说修行,遇到不明白的道理,去请教善知识。

这对初学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末法时代,

我会努力学佛,增长智慧的种子,为成佛之道准备资

让我明白了正信佛教与外道的不同。所以我们要深信正信

粮,以便将来有能力度化众生。

佛教,破邪显真。此外,我也明白了皈依三宝的意义, 五戒十善的内容和持戒与修善的功德。真正认识正信的佛 教,步上离苦得乐之旅,这是初学者必须掌握与具备的。

 人生的价值: 学佛让我知道什么是生命的觉 悟,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不是一直追求社会名利,金 钱财富。我们的人生是由前世种种的业力而生,所谓万

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为佛弟子?心中不断思索这

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无论你多富有,一旦离逝,什

个问题。对某些人来说学佛是为了离苦得乐,不再轮回,往

么也不能带走,唯有自己造的业力随之而去。通过学佛

生极乐世界。但我学佛的目的是誓愿成佛。我们学佛一定要

可以让我们重新解读人生,改变生命的唯一途径。

知道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怎样走上成佛之道,这就看个 人的因缘、善根与智慧。读了《八识规矩颂》和《佛法概 要》,也看了《教观纲宗》与《妙法莲华经》,仿佛启发了 我心中的佛种。认定了学佛的目标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是 为了什么?以我个人来说有下列几点:

断一切恶: 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由于我们的贪

瞋痴和妄想的攀缘,不断的造恶业。学佛让我们知道我们 的恶习,以善法来对冶,并通过礼佛忏悔将一切恶种子忏 除。要断一切恶,受戒持戒是主要因素。很多同修虽然皈 依了,但却不敢受五戒,害怕自己做不到。

8

明心的动念。学佛能让我们通过身口意的修行,种下

菩提清韵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 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佛教的经典及智慧,就像武 林秘笈,高深莫测,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学会了,将 永远获益匪浅。要改変生命,活得更有意义,唯有学 佛,努力修行观照,增长智慧,将佛法用于生活,具 有正知正见。学佛的师兄们或未学佛的你,是不是应 该思考一下你学佛的原因? 最后,以戒为本,修心修行。与师兄们共勉之, 愿我们一起努力学佛,踏上成佛之道。

文|陈成伙


菩提清韵

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在修学过程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先

中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修证水平,还应当

生,曾作一首《宽心谣》劝人无论遇到

常以欢喜心对待他人,随顺他人,让人

何种处境都要让自己保持一颗欢喜心。

因为与你在一起感到欢喜。对普通人来

歌谣云:

说,在与人相处时,应当多理解宽容别 人,多为别人着想,多说赞叹别人的话 语,使人能生起欢喜心,这不仅是对别 人的鼓励,还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时,经常会采用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爱语即是温和 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好言一句三冬 暖。菩萨依众生根性,善言慰喻,使其 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善

新旧衣 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 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爱语包括二种:一慰喻语,当遇到 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恐怖,绝不可幸 灾乐祸,须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 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 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忙他,但温柔的言 语,同情的态度,可以使他生起欢喜 心,增进彼此的情谊。二庆悦语,每个

常怀欢喜心 在日常生活中, 不要与人攀比, 做到少欲知足。

人都有他的长处,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 方。凡有好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 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 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的人,也 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很多时候,当我

先生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当

们能够以爱语对待他人,就能使对方心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多想想人生短暂,忧愁烦恼也是过一

生欢喜,即便我们在某方面做的有所欠

天,欢喜自在也是过一天,与其痛苦倒不如欢乐一点。在遇到难

缺,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宽容。

以解决的心结时,要学会释放自己,不钻牛角尖,不然会让自己

恒顺众生是使众生常怀欢喜心的 重要方式。所谓恒顺众生是指我们要 随顺众生的善心和善行,做种种于他

走上极端。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与人攀比,做到少欲知足。只要 生活能够过得安然,即便是生活平淡,粗茶淡饭,粗布衣服,也 能够过得欢喜无量。

们有益的事,以各种方法去侍奉、供

在平常生活中,还要经常保持欢喜心,多与人交流思想,多

养他们,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师长

关心家人。只有家庭和睦了,即使是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足,也依

般敬重。一个人若能做到恒顺众生,

然快乐逍遥。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也

不仅表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同

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因此,保持乐观欢喜的心态,惜福节俭,

时也表明这个人具有了佛菩萨的慈悲

勤劳锻炼,就能使自己心宽体健,生活安乐。

情怀。

文|张家提

9


死亡,为每一个人的生命画上句点。我们这趟

家属把遗体放在木床上,然后家属继续把木材叠上去。

印度朝圣之旅的最后一站,就是瓦拉纳西(Vara-

其中一位家庭成员,比如父亲往生,长子就会去理发店剃光

nasi)。此行是为恒河而来,也是为上一堂死亡的

头和胡子,然后在恒河里冲凉,换上一身全新的白色衣衫。

课而来。

死者的裹尸布被拆开,涂上酥油,并由宗教师引领一个

印度人以信仰印度教为主,他们认为死亡并不

简短的宗教仪式。长子从庙里领取湿婆之火,据说这盏火从

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重生。只有圣河火葬

来不曾灭过,被视为永恒之火。他拿着火炬和盛着水的瓮绕

可以使灵魂意识超脱肉体的束缚,脱离现世,从而

着木床走五圈,代表五个元素,即地、水、火、风、空。摔

进入另一个世界。

破这个瓮,表示死者已经和这个世间切断一切的关系。

长达2525公里的恒河被视为圣河,流经印度

之后,长子会从亡者的头部或脚下点燃木床,宗教师会

北部及孟加拉,也是维持河流周边居民生活所需的

念一段经文。烧一具尸体差不多需要两个半小时,最多三小

命脉。其污染程度举世闻名,但印度人认为这条河

时。通常男性胸骨不会烧完,女性则是盆骨,家人就把这些

能把人的罪业洗去,把亡者的遗体、骨灰、遗物及

骨丢进河里。骨灰则留在那里,家属是不会捡拾和清理的。

葬礼物品直接抛入河中,能帮助亡者得到更好的来

在印度教中,有五种人不能进行火葬,即2岁以下的小孩、

世。生与死,这条河与印度人是分不开的。

孕妇、修行人、被眼镜蛇咬死的人和麻风病人。这些人的遗

一大清早,我们穿过街道,停停走走;没有交

体会绑着石头,投入恒河的河中央。

通规则的街道,就如在街头攒动的牛只一般,已是

我们上岸走在露天火葬场,没有异味,却是看到架上的

日常。来到恒河旁,有不少旅客也聚集在那里,和

白骨与灰烬。这让我回想起十多年前我的姐夫,虽抗癌成功

我们一样准备搭船欣赏日出。日出的景观伴随着船

却突然暴毙家中,身材瘦削高挑的他,遗体焚化后,剩下的

夫引来一大群的海鸥,绕着船盘旋,煞是好看。

白骨碎片和骨灰装进小小的玻璃灰罐里,让人无限唏嘘。

从河上,我们看着河边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

为什么好人走得那么快呢?他善良的一面始终留在我心

洗澡、刷牙等等,而岸边的露天火葬场的烟火从来

里,我相信想起他的人,和我一样,依然会掉下惋惜的泪

没有止息过。回程时,恒河旁一位“垂死之家”的

水,或许这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吧!

负责人踏上船,为我们解说露天火葬场如何进行整 个火葬的过程。

圣严法师在《人生最后的功课》提到,如果我们想要超 越生命的痛苦,就要学着不被生死的问题所困扰或束缚。生

他说:“这里是世上最圣洁的地方,在这里往

死皆有因,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贪生怕死

生的人,火化后,灵魂都会上天堂。”这个位于恒

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每个人都要

河旁边的火化场365天没有休假,无论日夜一直烧

面临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如此,这是自然现象。所以毋须

遗体,每天最少烧一百多具尸体,最多可高达三百

贪爱生、害怕死,贪生怕死只会造成痛苦,自寻烦恼。

与,葬礼的目的是表示尊重而不是悲伤,且女性所 留下的泪水被视为不净。 一般上,家属带着亲属的遗体来到河边,会先 把遗体泡进水里,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是圣洁的,可 以洗净亡者的罪业。 之后,就会把遗体放在河边晾干,同时家属会 去警察局报备,然后付钱买烧遗体的木材。由木材 堆积而成的木床通常是软木、樟脑制成品、檀香 木和芒果叶,典型的葬礼差不多耗尽300公斤的木 材,富裕的家庭则会采用檀香木。

意解人生

生死之河

多具。遗体需要在24小时内焚化,女性不被允许参

生死皆有因 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 随着年龄渐长,时时会问自己,有没有在 做正确的事,毕竟时间不等人,生命不应该浪 费在不值得的人事物上。 无常,我们时常挂在嘴上,但唯有死亡能 警惕我们无常是如此的真实不虚。

文|三页


11

意解人生

我们大多数人,生下来就接受了一种时间观念:人生的完满必须是“幼、少、 青、壮、老”的整个过程,那才算完整。也因此我们的人生,不期然地就变成一种漫 长的等待:“乖,等你长大了再说”、“等你到了法定年龄再说”、“等你能自立自 主了再说”、“等你中年事业有成发达了再说”、“哎呀老伴,等我们真正老了再说 吧”——我们总是从一个生命阶段等着另个生命阶段的来临,很多事情我们往往也变 成了“先hold住吧”。 所谓的“橡胶时间”,我们最熟悉了,因为我们最会给自 己种种借口,再等等吧,总有一天。 正因如此,一旦发生事故, 运总是太突然了,

我們就变得完全溃败,申诉命

很无奈地把“时不予我,人算不如天算,祸

福无门”這些宿论统统搬出来。 那时候,很多“早知道”也就后悔莫及地出现:唉!早知 道我就怎地怎地了! 其实我们一直在用很不实际的标准来计算人生。虽人各不 同,但相差不远。有人说我不要太老60岁就够了,有人说70 有人说80,来来去去也都在乐龄阶段。但我想问:一只蜜蜂会 如此计算自己的生命吗?蝴蝶会如此计算自己生命吗?北极熊 或海豚,会这样计算自己生命吗? 人类太多盘算,太多等候发落的安排,太多KIV。才会常 觉得此刻不宜,或还不是最佳时间,再等等吧,像自己真能主 宰着什么似的。 这是最不理解时间意义的人。时间,就是光阴。光阴者,就在一下光亮与阴暗之 间,也就是当下。 生命中哪一刻都是开始,都是起航,都是出发的好时刻。 只要真有方向,看清了方向,那就可以抓紧那个当下,开步前行。

做,别再拉拉扯扯抓住这个那个借口。

但难得来到世上,就要懂得看待时间,别浪费任何的当下,别浪费任何一个值得 你活过这一生的当下。 哪怕最后一口气,心灵还是能有感觉的,人依然能领悟到这一生有否快乐过? 现在就问问自己,活至今天,你自认懂得分配时间,但你懂得支配自己人生吗? 人生里没有太迟的事,只有借口等待而已。

文|吴伟才 ( 本地画家兼旅游作家 )

只有借口等待而已

那么我无话可说,那就继续吧。

人生里没有太迟的事

假如你认为人生的完整式应该是“幼儿园、小中大学、工作工作工作,老死”,

没有太迟这回事

因此,没有太迟这回事。快乐不必事先选个良辰吉日,能让你快乐的事就马上去


不要忘了谦和

从小就学会一个谚语“满招损,谦受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谦虚,似乎贬值了。因为在 竞争激烈的洪流中,人总要学会“销售”自己,才能崭露头角。于是谦和的人成了奇葩,甚至成了 过气。 在象牙塔中工作,会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最明白谦和的意义,其实不然。在身边的同事,有好 多怀着自以为是的气焰。今年首次与一位从来没有带过毕业班,教龄不长的老师合作,很多考试细 节都不懂的她却总是以高姿态示人。每次都会说:这个语法的问题我是可以向学生讲解,你们我就 不知道了。每次都会跟老板抱怨:她们不把一整年的作业题目给我,我教得快可以先跑嘛!还有当 着全级学生的面,大言不惭地说:你们的作业我大致改完了,其他两位老师也许在忙什么,我就不 知道了。这样的气焰,让跟她合作的同事都觉得很不畅快。既然她自信满满,大家也就认为不用再 指点她什么了。一段日子下来,就开始看到她的不足,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避开写作的陷阱,讲解 时无法说服学生。这与一开始的自视过高,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既然她是如此自满,大家也就不觉 得她需要任何提点了。

在知识的领域没有人可以说自己满了 也只有谦逊地认为自己不足 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另一位前同事跳槽到名校,仗着领导的宠爱,也渐渐失 去了谦虚。他对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自信满满,不顾是否 与学校部门的方针一致。结果,与他合作的伙伴没有一个人 愿意采用他的方案。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于是指桑骂槐地数 落上司昏庸,不为他撑腰;也数落同事嫉妒他。就是一派怀

才不遇的姿态。很多时候,他忘了人与人的合作,需要谦和作为润滑剂,没有了人和,即使有再高 的本事也是枉然。 在我们设计的道德教育课,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教授拿着一个罐子,摆了石块进去,问学生 罐子满了吗?学生说,满了。教授把小弹珠再放进去,又问学生,罐子满了吗?学生看了看,说满 了。教授在把沙子装进罐子里。又问学生:满了吗?这次学生们犹豫了一阵子,还是回答:现在应 该是满了!教授再拿出一杯水,水缓缓沿着缝隙注入罐子。这个实验,其实是告诉学生安排时间的 重要性,要先把重要的事情处理好。但是我把它当作教育学生谦和地故事。我告诉学生,你觉得在 这个科目上,你的知识满了吗?如果你坐在课室里,觉得自己像装满大石块的罐子,觉得自己满 了,那你在课堂上便无法谦和地听取老师们的教诲,每一堂课你将一无所获。 因为你们自以为满了,就装不进弹珠、沙子和水。在知识的领域,没有人可以 说自己满了,也只有谦逊地认为自己不足,才能够更上一层楼。真正能够成为 高才生的学生,往往就是一直觉得自己不足,才能一步步攀上高峰。 历来,最具智慧或地位的名人,都是谦虚的,他们到了一定地位,更能明 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们也明白没有人是唯我独尊,能够睥睨周遭的人。 只有那些自以为是的半桶水,才会一直用嘴巴吹嘘,到头来自暴其短。有人认 为,东方人过于谦逊,面对别人的赞美,总是不会坦然接受。但是我却认为这 样可贵的谦和,其实是我们不应该忘却的,它会使我们稳稳地迈步向前。

文|心憩


13

意解人生

尊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责任。古今中外尊老的故事很多,古有木兰代父从军、玉祥卧

乎”。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孝敬父母

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今天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协助老人过

要真心相待。犬马为我们劳作,我们

马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

尚能给它饲养,但是它们不会尊敬人。

随着社会的变化,现代人对尊老观念已经逐渐削减。平日

所以我们不能像对待犬马那样对待父

为了工作事业的打拼,很少有时间真正关怀父母亲的生活及精

母。“孝”不只是体现在给父母吃饱喝

神寄讬。对自家的老人既然无法生起关怀之情,对其他的老人

足,我们还要尊敬他们的思想,了解他

当然更加缺乏关怀和尊敬了。

们的内心,知道他们的精神需求,物质

行动。例如在公共巴士上或搭地铁时,漠视年老人士的存在 而不愿让位。在小贩中心,为了拼桌问题而向老人动粗的事 件。我们也常看到有人在小贩中心对收拾碗碟的清洁老人呼呼 喝喝,嫌他们工作缓慢及不卫生。在公共厕所不注意自己的行 为,用过厕所不愿抽水,弄脏了厕所便逃之夭夭,留下痕迹 让清洁老人善后。这些不尊老的行为,层出不穷,教人难过。 有些年轻人,为了父母亲的财产而与父母亲闹上公堂。有的 甚至动手伤害父母,传统尊老的美德已荡然无存。最近《联合晚 报》报道《母子5人争产案、双方同意‘休战’》。读了此文 后,对于4兄弟能与母亲言和,达至协议而感到欣慰。但对于 报道说一个89岁需靠轮椅生活,听觉不灵的老妇人,年 轻时含辛茹苦,生育了众多儿女,满以为子孙满堂,可以安享 天年。殊不知晚年丈夫搞婚外情,只好离家“投靠”儿子们, 岂料遭遇被遗弃组屋底层,及送入老人院的命运。此情此景, 不禁令人为老妇人感到不值与难过。 另一则报道《棺材还在门口,儿孙开酒庆祝》,一个长孙 为了能够早日变卖阿公遗留给他的排屋,既然要封屋且赶走原 本住在该屋的阿嫲,与80岁的阿嫲闹上公堂,不禁令人心寒。 为了保存我们的民族敬老传统美德,不要让尊老的观念日 渐淡薄,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如果父母亲能够在孩子幼小 时,就让他们接触到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伦理 思想。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感恩教育,灌输尊敬老人的美 德。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己以身作则,树立一 个好傍样给下一代。不但对自己的父母亲给予适当的照顾与关 怀,对其他的老人也给予应有的尊重。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 肯定会懂得如何尊重老人。 每个人的尊老方式不同,有些认为只要在物质上能够满足 老人家,就是尊老。确实在现代的社会,为了家庭拼命工作, 也很难有时间陪伴老人。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懂得如何抽出 时间,去关怀身边的老人。记得父母亲不是要我们给予的物质 享受,而是希望我们抽出时间陪伴。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 亲不待”时,后悔莫及了。 尊老应从自己的父母开始,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 母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义务。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谈谈尊老

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未,却教人摇头叹息,无法释怀。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最近时常听到老人被欺负的新闻,以及不尊敬老人的无礼

需求。真正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牢记父母 的年龄,一方面会因高堂的健在而高 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的入暮之年而 忧惧。“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 方贤”,不管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 都要好好的孝敬他们到永远,因为他们 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开始。 
尊老更应该落实在社会上所有的 老年人,我们应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 风气。如尊重老年人已有的习惯和行为 方式,以及对生活的选择。与老年人保 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不易产生失 落及寂寞感。让老年人到了退休可以安 享晚年恬静舒适生活,没有家庭琐事要 去操心和劳烦。我国实行第一代国民优 待的医药、交通敬老措施,这种尊老的 具体表现,是值得我们表扬的。 总之,记得每个人的生理都会随 着时间变化衰退而变老。希望那天到 临时,也同样会得到子孙 的尊重和爱护。事实 上,尊重今天的老年 人,就是尊重明天的 自己。明白了这个道 理,我们怎能不立即 付之行动呢!

文|张维昌


伪 阅 读 另 一 种 玩 物 丧 志

一说起玩物丧志,人们很容易想起清朝末年那些遛鸟、斗狗、架鹰的纨绔子弟,好像只有这些 贵族公子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好像只有鸟、狗、鹰、鱼这些东西才是被玩的对象。其实,这只 是对玩物丧志的一个偏解,玩者,既可以是有钱人,也可以是平民百姓;物者,既可以是有生命 的鸟、狗,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譬如字画等等。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对玩物丧志做出这样 的解释,它指的是人们对某件事太过偏好,投入的精力远远超出了正常值,达到了忘我的地步而 不能自拔,从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生活的行为。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阅读某些书籍已成为一种新 型的玩物丧志。 现在不是提倡全民阅读吗?怎么又说阅读某些书籍是一种玩物丧志呢?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自古以来,书籍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书籍教给人的是道理,它激励人上进、让人充满理想;而另 外一些书籍却教给人的是歪理,读它只能让人沉沦、沉迷于幻想。 好书尤如一座高山,阅读它,就好比登山,不付出汗水和心血,你爬不上山顶,欣赏不到美丽 的风景,整个过程艰难,意志不坚定者很容易就放弃。因此,好书,尤其是一些经典,注定是比 较难读懂的,初读如同嚼蜡,再读一知半解,只有循环往复,不断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相对于好书的另外一些书籍却如一潭死水,阅读它,就好比掘堤堰,水一旦从你掘的小口流出 来,就会把缺口冲刷得越来越大,死水就会变成洪水一泄千里,欲罢不能,而人性中某些堕落的 因素也正如这潭死水一样,一旦打开就再难控制。阅读这些书籍,就刚好把两者融合起来,不需 费力、不须思考,随着水流昼夜不息奔腾,冲坏了房屋、庄稼,直至洪水泄尽,剩下的只有满目 疮痍。 现代汉语言不断丰富,不但有伪君子,而

好书尤如一座高山,阅读它,就好比登山,不付出汗

且近些年还创造出了伪娘等新名词,因此,我

水和心血,你爬不上山顶,欣赏不到美丽的风景,整

们不妨借鉴一下这种流行的造词方式,把读好

个过程艰难,意志不坚定者很容易就放弃。

书叫做阅读,而把读好书之外的书叫做伪阅 读,因为它看似读了,还不如不读。

让人走下坡路的书古已有之,伪阅读应该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但让伪阅读上升到玩物丧志 这一层次却是当代的事。 在古代,一来读书人少,二来读书人要想把自己写作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也不容易,要么是一 本一本地抄写,要么是去刻版印刷,这些成本都非一般的读书人能承受得起的。所以说,在过去 即使有伪阅读,也受资源限制没有多少人能伪阅读起来,就更别说是玩物丧志了。而当代却不同 了,教育的普及使有创作冲动的人比比皆是,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已经 从过去的纸张变成了现在的电子传媒,想写的,只要你愿意写,就会有网站给你 提供发表的平台;想看的,看什么,上网一搜,成千上万条的东西可供下载。尤 其是手机变成阅读工具后,使阅读越来越方便,走到哪儿,掏出手机就可以看, 这篇看完,看那篇,长期沉湎于伪阅读之中不能自拔就真的变成玩物丧志了,小 则作息紊乱、影响身体健康,大则丧志乱性、误人前程。 要说阅读哪些书是伪阅读,还真不好列举,在古代是淫秽的 书居多,现在也有,可要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捧着手机走到哪 儿,看到哪儿的电子书,恐怕要数灵异、穿越、魔幻、悬疑、玄 幻、冶艳、武侠、宫斗等等这些网络小说了。 打开窗户进来的既有新鲜的空气,当然也会有蚊子、苍蝇, 正如我们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要想办法防止蚊子、苍蝇一 样,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伪阅 读的危害,务必远离它。

文|赵倡文 14


15

意解人生

一朵花瓣可以幻化成各种形象,像猴脸,昆虫的脸, 也可以长得像是一个跳舞的小精灵。 在我的园圃中就有一株奇特的小鸟花,造型逼真;是 孤零零的一只,或是甜蜜蜜的一对儿,有时候绕成一圈好 像在进行圆桌会议,而今天我看到的却是三只小鸟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三鸟聚又会弄出什么名堂呢? 鸟儿的世界是单纯的,人类的世界复杂些。两个人 相处虽然是你情我愿,互相欣赏,互相尊重,却也能衍 生出嫉妒排斥的负面情绪,那么再加多一个人,情况就

三只小鸟花的启迪

自然界中的造化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社会复杂,人心叵测,说话成了一门大学问;你太坦 白,不行!你太遮掩,也不行!说话难难如登青天!而这 却是人生的必修课。 其实你也无需太在意,最重要的就是修好你的心。心 善其言必善 。 “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能够在寒冷的冬日 产生温暖人心的效果,让你在困顿的处境中振作起来。一 句好话,也可以让你一夕成长,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必须有另一个人听得入神

人类生就一张口,除了饮食哼唱,最重要的就是要说话。

一个人要说得尽兴

小鸟花的世界是无语的,无语的世界太寂寥。而我们

了,痛还在。修行人的日常生活中有 许多戒律,口戒是其中一条,我们应 该把不打妄语的戒律深记于心。为逞 一时之快口吐毒言,但所产生的后果 无法预计。 曾经听过一则乡野传奇:话说人 死后,其灵魂必须沿着他生前走过的 路,把这一路上所说的话,一字一句 都吞回肚子里去。当他们在验收自己 毒,如此不堪,如此不能原谅!还是

我们常听说“三个女人一个墟”,这话没错,大多数 你说着说着可能就会说了不该说的话了!

利刃,刺中生命的要害,伤口结痂

的因果时,是惊讶于自己曾经如此恶

更微妙了。

女儿家总是话儿多了些,可是话多不如话少话好,否则,

恶语伤人六月寒,它就像是一把

心存感恩,感恩于自己曾经是那么善 良,那么知心,以温暖的话语安慰了 那些慌乱疲惫的心灵,就此可以放下 挂碍,遗爱人间。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 要说得尽兴,必须有另一个人听得入 神。善言,能赢得观众。善听,才赢 得朋友。” 三只小鸟花转眼间即将凋零,而 在它盛开时,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 课,也不枉到此走了一遭。

文|靈子


侠义金庸笔下的「菩萨道﹂

金庸以他传奇般的小说征服了整个武侠世界,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而有华人之处必有 金庸小说的读者。作者封笔数十载但“金庸热”却历久不衰,他创造的文学奇迹覆盖面不止在纸本 上,传播范围之广从影剧到漫画,受众层次无远弗届,从诺贝尔奖得主到普罗大众、从商场企业家 到国家领导人,“金迷”当中更不乏学术圈的研究者。武侠小说向来被归类为俗文学,金庸之所以 能获得纯文学圈的接纳,除了因为其小说有扎实的历史知识作背景,另一关键是在于小说所表达的 思想内涵,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金庸的武侠小说于上世纪70年代风靡海外华人社群,作品中贯彻的仁义道德是知识分子的精神 寄托,毕竟在中国一片“打倒孔家店”浪潮的年代,儒家思想在海外作为华族文化的一部分,深受 华人推崇和重视,也是联系华侨和母国的精神脐带。侠义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即有的浪漫情怀。李白 的《侠客行》对侠客给予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金庸所阐释的“义”,就是 锄强扶弱、惩恶扬善、重义轻利,甚而舍生取义。 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并非为推翻即有的法治,而是民间力量对国家制度不公失望的自 我救赎。韩非子最早对“侠”作出了定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五蠹》)。由此可 知,“侠”在形成之初就与“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且“犯禁”,与主流社会有所扞格。《史记》 对“侠”大加肯定的司马迁,对“侠”的定义也符合后世对“侠义”的理解:“然其言必信,行必 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又说:“救人于困,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背信,义 者有取焉。”(《游侠列传》) 呼应司马迁对“侠义”的见

金庸的武侠小说要阐释的不是大快人心的“侠义”,

解,金庸小说拓展了“义”的

英雄最后选择的方向导引我们看到一盏人性的明灯。

宽度,笔下杰出的英雄都是自 觉地为民族、为利他而鞠躬尽瘁,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仁人君子。这些伟岸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 族一种无私无我的精神,金庸将小我“侠义”提升至大我“仁义”的层次。如在《天龙八部》中, 萧峰预见宋辽两国一旦开战必将生灵涂炭,已被辽国皇帝册封为王的他本可享尽荣华富贵,但心怀 天下苍生的他却不忍汉人与契丹人互相撕杀,竭尽所能想化解两国的 仇恨。身为契丹人,他俘虏辽帝等于“背叛”了“祖国”,强迫耶律 洪基答应有生之年不得侵犯大宋,俨然已是站在敌对国南宋的立场说 话,如此“不忠”必定为大辽所不容。这番作为等于为自己选了一 条不归路,悲剧英雄萧峰放弃的不仅是自己拥有的一切,不得不以自 尽向结义兄长耶律洪基谢罪,等于用生命换来两国的和平,这种“杀 身成仁”的付出已超出“侠义”的范畴。这令人不由想起清末戊戌变 法失败后,谭嗣同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最终选择了舍生取 义,希冀用热血唤醒沉睡的同胞,真正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如他临刑前所说“死得其所”,这就是大仁大义。 止戈为武,武艺高超的萧峰最后选择不用武力排难,而是为维护 人性至高的“仁”付出了生命。金庸的武侠小说要阐释的不是大快 人心的“侠义”,英雄最后选择的方向导引我们看到一盏人性的明 灯——由东方“儒侠”辉映出来的“仁”性光辉,也不啻为佛家菩萨 道所倡导的“从利他中完善自己”的美好写照。

文|陈希哲 16

意解人生


17

琉璃之光

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做芥末酱, 材料在自己掌控中,没有多余的化学 添加物,更不怕会有五辛或酒精掺杂 在内,而且书中的食谱看起来很简 单。芥末子浸泡两日,将浸泡的水废 弃,加入食谱比率的水,醋与糖,用 搅拌器打均匀。听起来很容易吧?但 这时还不可以吃,必须放在室温约两 周后才可以吃,因为刚调好的芥末酱 成分会挥发掉,味道越来越温和。尽 管如此,打好后我还是好奇地尝了一 滴,好呛辣,根本不可以吃。因为第 一次做,不知要等多久,加上期待的 心情,每隔几天,我都尝一尝,过了 一周,还是辣,到第二周,好像没这 么辣了,但味道不像我印象中的芥末 酱,还是给它多点时间吧。等待真是 折腾人,但除了等待,我什么也不能 做。厨房里的小实验,令我发觉自己 原来也患了城市人普遍的弊病——没 耐性。

一瓶芥末酱的联想

很呛,但随着时间,造成它辛辣的

忍辱,总令我想起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所修的忍辱 行,例如他的某一世,忍辱仙人遭国王砍断四肢、耳朵、 鼻子,却不起嗔恨心,真不是一般人所能修的。但英文翻 译——“patience”(耐性)倒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这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欠缺的。我们无法回到以前生活 节奏较慢的时代,但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对人或事 宽容一点,给他(它)们甚至是自己多一点时间。

时间的磨练

食物需要时间的“酝酿” 人也需要经过一番坚持 时间的磨练而进步

我常觉得现在的很多食物没有以 前好吃,有朋友说,速食夺走了美 味,他举例,以前要花一天熬的汤, 现在一小时就完成了。生活节奏快, 又有多少人愿付出更多时间或金钱, 换取看似类似的东西呢?无论是等待 下一辆车的到来、循序渐进地学习、 老老实实地工作,人们追求的是快, 素质是其次。食物需要时间的“酝 酿”,人也需要经过一番坚持、时间 的磨练而进步。当我们越来越没有耐 心时,等待变成了忍耐,也变成了修 六度波罗蜜的其中一度——忍辱。

五分钟的幸福 小黄瓜、菠菜、小番茄、纯素芝士,加上烤热的冷冻蔬菜饼与汉 堡面包,再涂上自制的芥末酱,这是一顿简单却口感丰富的午餐。 我吃得很开心,但到了最后一口,发现仍不饱!幸福的感觉只持续五 分钟,瞬间转为不满。在这苦多乐少的世界,令人开心的事本来就不 多,我不认为这是奢求,但即使是简单的幸福,也如此难以把持。 或许这个国家过小,大多人的消遣娱乐是寻美食、享美食,城市生 活压力大,吃也变成一般人解压的方式之一。 吃,是为了维持身体所需,抱着欢喜心吃(素),吃完后,放下既 是。

文|净璇


顺境逆缘皆方便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并统帅湘军,名 噪一时。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如此特殊地位的 名人,在如此顺水顺风的环境下,他的为人之道却是相当的低调,始终坚持着居高位更谨慎,得意 时不忘形的原则,在晚清王朝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既没有受到贬谪,也没有被排挤打压,这 不能不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他曾做“清、慎、勤”三字箴言以自勉。清字箴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 神钦。”慎字箴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箴日“手眼俱到,心力 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曾国藩说到做到,在他为官期间,自己能做的事,几乎从不依赖幕 僚。除了勤于政事,他为官也是非常的廉洁,对于钱财看得很淡,而且一生都很节俭惜福。在他为 官期间,都是尽量避免官场上无谓的应酬,同时从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的财物。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喜欢顺境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在顺境之中做到如曾国藩这样稳慎、廉 洁、自省,正是他的这种在顺境之中不张扬不妄自尊大的低调做人和谨慎做事的态度,才成就了 他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对于他来说,顺境也是一种考

虽处顺境但心莫以为顺保持清醒不张狂

验,如果能够在顺境时不猖狂、不滥用权力,忍得住

虽处逆境但心勿以为逆保持安然不颓废

得意,耐得住诱惑,心不随境转,那就可以始终保持 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在浮市繁华中不会被利欲熏心而

迷失本性。同样地,除了顺境我们要经受得起考验之外,当逆缘现前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醒觉的 心,不被世相迷惑,保持如如不动的境界。 广饮法师当年在福建承天寺时,曾经在寺后的山洞里精进修持,十三年后,有所证悟才回到庙 里。但他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大殿不能安床铺,只能天天晚上在大殿打坐。过了一段时间, 监院师和香灯师召集大家宣布说,大雄宝殿的功德箱被盗。在此之前,庙里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 事情,于是大家纷纷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守大殿的广钦法师。认为他在殿里打坐,即使没有偷,别 人偷,他也应该知道,也有责任。大家对他的看法就有了转变,认为坐山洞苦修多年,还干出这等 事,都十分鄙视他。 可是广钦法师依然故我,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始终心平气和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即不跳出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也没有一点委屈的样子。过了七天,监院师又集众宣布:没有功德箱 被盗,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考验一下广钦法师住山洞十三年到底有没有功夫。现在证明他真有功 夫!大众得知冤枉了法师,又见他有如此高的修行境界,纷纷对他表示出崇敬之情,而广钦法师对 此依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既无我相,也无人相,不管什么样的境 界现前,都依然如故地保持着自己如如不动的心。 经言:顺逆皆方便。无论是我们遭遇的是好的境还是坏的境, 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好助缘,即所谓顺逆都 是增上缘。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其实都在考验我们是否能够在生 活中持有一颗平常心:虽处顺境,但心莫以为顺,保持清醒,不张 狂;虽处逆境,但心勿以为逆,保持安然,不颓废。 顺逆都是增上缘,也是成就我们德行的善巧方便。如果我们能 够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顺境里不起贪痴,在逆缘面前不起嗔怒, 则境无所谓顺逆、好坏,人我是非皆可等闲视之。这样的人生,大 可以随缘自在,安之若素了。

文|阿莲

18

竹林夜话


19

竹林夜话

许敬宗(592—672),官至唐朝宰相,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才,深受唐太宗李世 民的器重。但就是这样一位贤能的人,还有人在唐太宗面前说他的不是。这令唐太宗 大惑不解,于是就向许敬宗询问其中原由。 许敬宗回答得很巧妙,他说春雨如膏油一样光滑,能够滋润万物。农民喜欢春雨 润泽庄稼,但一般行人却厌恶春雨后路上泥泞难行。秋天的月亮皎洁如镜,能够普照 天下。美人喜欢在月下玩赏,但盗贼却憎恶月亮的光辉。许敬宗指出,上天尚且不能 尽如人意,更何况是人臣的自己呢。许敬宗认为,人生于世,众口难调,难以达到每 个人的满意。又说,“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一个人的三寸之舌,就像一把宝 剑,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杀人不见血。如果为人君者听信谗言,大臣就会遭到 诛杀;父亲听信谗言,儿子就会遭遇挫折;夫妇之间如果听信是非之语,则会分道扬 镳;朋友之间听信是非之语就会绝交;亲戚之间听信是非之言就会日渐疏远;邻里之 间听信是非之言则会断绝往来。许敬宗有理有据的一番话,说得唐太宗心悦诚服,连

正如许敬宗所说,世人众口难调,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 此,即便是一个德行很好的人,也会有人说他的是非。另外,在我们周围还是会有 很多是非之人,他们常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的是非过恶。他们整天喜欢搬弄是非,破 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当他看到别人在某方面做到比较好或与人相处关系融洽时,就 会心里不舒服。为了泄愤,他们就会向人说两舌之语,挑拨离间,破坏大众的和谐气

不听是非

说:“爱卿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氛。当我们听到有人在我们面前说是非话的时候,不能轻易听信,要加以分析辨别, 以免被人谗言所蒙蔽,对人造成误解和伤害。俗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那些经常说人是非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乱之人。我们不仅不听、不传他们的是非

在不听是非的同时,我们还要守护自己的口业,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 绮语等基本戒条来要求自己言语。如果人人都能够守护口业,不说两舌、虚妄之语, 世上就少了很多人我是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亲密无间。

文|远尘

分人生于世众口难调难以达到每个人的满意

话,而且也要远离他们。如此,才能减少很多人我是非。


证严法师是以慈善著称的比丘尼长老,慈济基金会的创办人。法师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感悟分别结集为 《静思语》出版。最近有机缘静下心来通读了《静思语》的第一集,本书可称为化解烦恼的宝典,趣证菩 提的指南。

 利用生命·及时行善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珍惜时间的人,每天可以利用有限的时光做很多事情。而消磨时光的人,每 天都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在《说时间》章中,法师认为时间过得很快,而人的生命又很短暂,我们应当善 于运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珍惜每一寸光阴,让生命绽放出光彩。法师提到,利用有限的生命及时行善,是 利用时间的最有效方式。“时间可以造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来说,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高尚的德行,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完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则可以在与别 人同样的时间内,能够争分夺秒,成就一番事业;对一个修道的人来说,则可以利用时间为自己积功累德。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时光来做善事时,就等于 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 因此,必须与时日俱进,切莫使时日空过。”法师警示弟子,切莫 浪费人生的宝贵时光,要善于利用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化解烦恼宝典·趣证菩提指南 ——证严法师《静思语》读后 种子具备合适因缘才能生根发芽, 同样的道理, 一个人要想达到自己的理想, 也要具足一定的因缘才能成就。

当有人抱怨自己整天忙忙碌碌,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时, 法师则指出人若太自由散漫,只会浪费宝贵光阴。一个人的价值常常是 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即便是再富有的人,当他没事干时,就会显得空虚无聊。 佛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驻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 么无常,我们更应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体现出生命 真正的价值。人的生命很脆弱,一息不来,就成了来世。一个人不论寿命的长短,都应当让自己活得有价 值。只要人生有意义,即便寿命短暂,仍然会活出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无常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来做善事,为自己和他人修诸功 德。切不可认为来日方长而懈怠行善,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

20

竹林夜话


21

竹林夜话

因缘往往瞬间即逝,我们只

 慈悲喜捨·与乐拔苦 在《关于慈悲》章中,法师说:“慈悲喜捨这四个字分开而言:‘慈 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捨’是拔苦,是济贫。”教富济贫,从而使我 们对慈悲喜捨的内涵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其中“慈喜”侧重于精神方面的 教富;“悲捨”侧重于物质方面的济贫。

有善于把握因缘,才能不空过因 缘,更不会错失因缘。“有愿放在 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 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再好 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

“悲即是同情心,能相互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慈悲

就会稍纵即逝!”对任何人来说,

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法师从我人的一

因缘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当因缘来

念心来看待一个人是否慈悲,能够在面对他人痛苦时能否具足同情心,能在

临时,善于把握因缘,才能成功;

自己遇到诽谤磨难时,是否能谅解慈悲他人,作为是否具有慈悲心的标准。

若不能把握因缘,因缘就会擦肩而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没有怨亲分别的大爱。当一个人能够将与 自己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人当成亲人对待时,才算是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 大悲,就是观一切众生与己身同体,而生起拔苦与乐、平等绝对之悲心。

过。 除了珍惜因缘外,还要感恩父 母及一切众生。“每天要感谢父母 与众生,一生所做不要辜负父母与

 有求皆苦·少欲知足 在《自贪欲说起》章中,法师认为,人之所以有太多的痛苦烦恼,是 因为所求的东西太多。一个人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才能够过得知足 快乐。“欲深无底,贪无止尽。有求的意向,就有必得的心理;有 求、有得的心理,就会有失的痛苦。”一个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 的,当小的欲望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大的欲望。在追求欲望 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的,会绞尽脑汁去贪求;欲望实现后,又会 千方百计去守护,担心自己所求的东西会失去。由此可见,有 所求就会患得患失,充满痛苦烦恼。 人生的烦恼多是来自于人的不知足,“芸芸众生,本来可以 自在自处,过着和乐安定的生活。但因心无厌足,为了多求,难 免心起烦恼,增长恶业。”正因为人的痛苦是由于欲望太多,因 此,法师劝诫世人,若能减少欲望,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其实,如 果看淡欲望,平安处世,则能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安然度世。 法师还提出了以理性克制欲望的具体方法,“道心亦即理性。欲念如果 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法师将 理性解释为道心,认为一个人若真有修道之心,就能够以戒定慧来对治内心 膨胀的欲望,如此则能过上平淡知足的生活。

 把握因缘·心存感恩 在《因缘·感恩与死生》章中,法师说:“我们若有纯良 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种入土中,并且给予充足的阳 光、水分、土壤和空气,才能顺利成长。”种子具备合适因缘 才能生根发芽,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达到自己的理想,也 要具足一定的因缘才能成就。当因缘具足之时,我们做任何事 情都能够如愿以偿,反之,则常常事与愿违。

众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 们最大的恩人。父母也是培育我们 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父母的教育培 养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因此,首先 要感谢父母恩。另外,我们日常生 活所需的一切都是他人劳动的成 果。若没有其他人的劳动,我们就 无法生存,因此,我们要感念一切 众生的恩德。

文|慎独


人生无常 去苦方得解脱

当生病时 应当忆念病为苦本

古代病僧疗养院

在古代丛林中,专门设有为生病僧人治疗疾病,休养身心的延寿堂。之所以称 为延寿堂,含有祈求延长病僧色身寿命,以及延续病僧法身慧命之意。 通常情况下,延寿堂是安置将死病人的处所。《禅林宝训音义》云:“延寿堂 抚安老病之所也。古者丛林老僧,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也,又今涅槃堂是也。” 《释氏要览》卷下曰:“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 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 题,悟一切法无有常故。今称延寿堂、涅槃堂者,皆后人随情爱名之也。”可见,延 寿堂不仅是安置重病僧人的场所,也是让僧人去除贪心,体悟生死无常的修道之所。 在延寿堂中设有负责看护病僧的延寿堂主。延寿堂主执掌延寿堂内日常汤药等 五味之供需,洗濯床席衣被等物,或者劝化施主措办等事宜。据《禅苑清规》卷

延寿堂 ——

四“延寿堂主净头”条载,担任延寿堂主僧人,必须是道心坚固,心量宽广,做 事有耐心,善知因果之人。对于延寿堂堂主的职责,《敕修清规》说,延寿堂中 所用柴炭米面,油盐酱菜,茶汤药饵,姜枣乌梅,什物家事,都需要延寿堂主加 以备办。如果病僧在延寿堂中将要休息,延寿堂主就应当派行者打叠床位,如法 安排。在平常生活中,延寿堂主当为病僧煎煮汤药,供应粥饭,六时问询,务必 令病僧适意。如果病人苦恼,心生嗔怒,粥饭汤药,动不如意,以及呻吟叫唤, 屎尿狼藉,都需要悯念看承,不得心生厌贱。如果遇到病人要以酒配药,以及以 浸药为名,食啖鱼肉葱薤,贵图补益,这时候,堂主应当以禁戒因果,善言晓 谕,令其坚固正念,不放纵邪心。此外,还要防止他人私自藏带酒肉进入堂中配 制药物,如果需要用酒,应当在寺院之外配制好。如果病僧的病情加重,堂主当 报告寺主,将病重僧人迁移至重病阁中。同时,还应当劝病僧专念阿弥陀佛,祈 求往生净土。如果能够劝同修僧人搭衣敲击引磬帮助念佛,则更好。

22

竹林夜话


《敕修清规》在谈及延寿堂主的职责同时,还谈到延

约稿

寿堂主培植看病福田的重要:“八福田中,看病最为第一。 佛、法、僧、父母师长、贫穷、桥梁、义井、疾病,乃八福 田也。况出家之人,云游萍寄,一有疾病,谁为哀怜?唯藉 同袍慈悲安养,诚为重任,岂可轻心?”延寿堂主若能尽心 看护病人,不仅可以度化众生,也可为自己培植福报,可谓 自利利他的善行。 延寿堂的设立,有其历史渊源,据《庚溪诗话》载,在 唐代以前,僧寺中有生病的僧人,没有合适的安养之所疗治 疾病。在唐代末期,在一山寺中有一僧人卧病很久,却没人 照应。于是在房中题诗云:“枕有思乡泪,门无问疾人。尘 埋床下履,风动架头巾。”当时正好有朝中派遣巡访的使者 从寺中经过,见到病僧的题诗,就详细地询问了病僧生病的 情况。当得知病僧因无人照应而疾病加重之后,使者对他十 分怜悯,于是将病僧送到归坟庵中疗治疾病。其后不久,这 位使者便升官晋爵,于是向朝廷上书建议天下寺院都建延寿 寮,专门安养护理病僧。他的建议随即得到朝廷应允,从此 各大丛林都修建了安养病僧的延寿堂。 设立延寿堂的本意是为了病僧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但是古代也有很多寺院虽然设有延寿堂,却有名无实。有很 多病僧因得不到妥善的护理而晚景凄凉。有的丛林中甚至出 现了病僧在绝望中离世的现象。为此,《校定清规·住持入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性、通俗的佛学园 地,我们真诚欢迎您的支持与投稿。我们的宗旨是 弘扬佛教正法,推广平等、慈悲、无我、无私的精 神,启迪众生之智慧,净化大众之心灵。 栏目设置如下: 兰 若 轩 :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的佛学 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感悟, 修行心得的散文、 诗歌。 竹林夜话 :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以及近 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提倡文 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法海拾贝 :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的精美 文章。 磐陀钟磬 :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文,与 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琉璃之光 :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绍生活中 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狮城奋讯 :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院》中呼吁说,古代丛林中建立延寿堂,是为了僧人的老病 而设立,因此,命延寿堂主为病僧调制汤药,有常住供给病 僧生活所需,这是佛陀住世时订立的规制,更何况八福田中 将探病列为第一福田。可惜,如今的延寿堂有名无实,衲子

【对稿件的要求】 1 本刊欢迎电子邮件投稿。所投稿件以 800 至 2000 字

为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2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份证号

遇到疾病如同囚禁在堂中,的确值得怜悯。唯有在天童寺,

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码以便联系与邮寄稿酬。

凡是有一个病僧,就会差一个仆人来服侍。作为丛林住持之

3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人,应当怀有菩萨慈悲之心,留意这一问题。

4 编辑部对所投稿件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一稿多投

者,必须注明。

延寿堂虽然是病僧疗病休养之所,但禅师还是告诫僧

5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来稿一经发

众,要将生病作为修道的助缘,常思苦空无常之理。若非重 病,轻易不要入住延寿堂。如《罗湖野录》云:“多见少觉

表,文责自负。 6 稿件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件原址寄奉稿酬,每一千

字60元新币,以申谢忱。

微恙,便入此室,不强支吾,便求补益。及乎久病,思念乡 闾,不善退思灭除苦本。先圣云:病者,众生之良药,若善 服食,无不瘥者也。又尊宿云:须知有不病者。故明书示以 告后来。”佛眼禅师告诫僧人延寿堂是僧人了生脱死之处, 若非病重,不可为贪图护理,轻易入住。当生病时,应当忆 念病为苦本,人生无常,去苦方得解脱。禅师还指出,病是 众生修道的良药,病者若善于服用饮食,没有不病愈的。

文|圆缘

7 投稿地址:普 觉 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715 6905


 广行布施·戒杀护生

还能够掌握正确的持戒修道的方法

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够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 吕 近 溪 小 儿 语 》 中的佛教思想

(文接上期)

害众生生命,就是杀害自己的六亲 眷属。《梵网经》云:“若佛子以

也是世人积功累德的有效方式。修布

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

施之人来世能得长寿富贵的善报,

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

命终之后还能够往生善道。布施分

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

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我们

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

通常所说的布施,多为财布施,即

我故身。”以此之故,我们应当戒

物质方面的供养。佛陀经常劝诫弟

杀护生。

子要广行布施,救济众生。

本书作者从众生都知道饥寒难

本书作者也劝人要广行布施,

忍,疼痛难耐说起,以此唤醒人们

为自己积聚福德因缘。“世间第一

对众生的慈悲怜悯之心,使人养成

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

戒杀护生的良好习惯。“蜂蛾也

祸,舍施能费几文。”一个人能够

害饥寒,蝼蚁都知疼痛。谁不怕死

毫不吝惜地布施自己的财富,解救

求活,休要杀生害命。”一切众生

别人的急难,使他们顺利度过人生

都有贪生怕死之心,当受到各种饥

的难关。这种善行不仅可以为自己

寒、疼痛时,也都希望能躲避这种

将来积聚善因,还能过救拔众生的

痛苦。本着对众生的慈悲之念,我

痛苦,是一种自利利他的好事。对

们不能杀生害命,而是要护持众生

于有人认为布施要耗费自己很多钱

的生命,使它们与人类和谐共存。

财的观点,作者则提出了自己的意

(二)

见,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遭受天灾 人祸,布施别人其实花费不了多少

 深信因果·勿造口业

钱财。从表面来看,布施可能是财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基本教义

物上遭受损失,但从布施的果报来

之一。佛教因果报应主张种如是因

看,也是在为自己将来种植福田。

得如是果。即一个人造作善业,将

一个人现世布施所种下的善因,来

来就会得到善的果报;造作恶业就

世就会得到富甲天下的回报。

会遭受苦报。因果报应如影随形,

一。佛教五戒将不杀生戒置于各种 戒条的首位。不杀生即不杀害一切

磐陀钟磬

我们有各种亲缘关系。我们如果杀

布施是佛教六度和四摄法之首,

戒杀放生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

24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与

寸步不离。对于一个学佛之人来 说,要深信因果,积聚善因,才能 避免堕落之苦。

有情众生的生命。不杀生的目的是

作者劝诫世人平常不要做伤天

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切众生

害理之事,以免造作恶因将来遭受

都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权,若无故

苦报。“干事休伤天理,防备儿孙

剥夺众生的生命,就会有违众生平

辱你。”一个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等的原则,而且还使人因造杀业失

就会遭受恶报,不要因为当下横行

去了慈悲心。若人杀生,就会因造

没有遭到苦报,就不信因果,任性

作杀业,将来得短命多病的苦报,

妄为。要知道因果通于三世,即所

而且还会堕落冤冤相报的轮回中长

谓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指现

劫受苦。

在造恶业,当下遭受报应;生报是


25

磐陀钟磬

指现在造业,来世遭受报应;后报

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可说可不说的

变本加厉地残害你。为了避免更大

是指现在造业,在多生多劫之后

话尽量不说,必须要说的话,要谨

的麻烦,倒不如暂且以忍辱宽容的

遭受苦报,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遭

慎地说。

心态来对待。要知道“人善人欺天

到报应。这就是民间说的“莫道因 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的道 理。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了伤

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这些小

 去除嗔心·忍辱宽容

人将来自然会遇到冤家对头来惩治 他。正所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天害理之事,不是在自己身上遭到

作者在书中提醒世人要去除

报应,就会在子孙身上遭到报应。

嗔心,生起随喜之心。“气恼他家

也有的报应是这个人造作恶业,待

富贵,畅快人有灾殃。一些不由自

“小辱不肯放下,惹起大辱倒

己,可惜坏了心肠。”佛教认为,

罢。”如果一个人遭受小的忍辱

佛教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有四

贪嗔痴三毒是障碍一个人德行的逆

不能看破放下,就会引起更大的

种,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缘。三毒中的嗔心常会损人不利

麻烦,遭致更大的侮辱。当一个人

不绮语。如果一个人造作以上四种

己。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见不

遭受大辱之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后

口业,现世会被人歧视,来世将

得别人比自己好。如果别人地位比

堕落三恶道中受苦,即便有幸能投

果,以至于家败身亡,到那时后悔

自己高,财富比自己多,名气比自

生到人道中来,也会因前世所造口

也来不及了。在遭受侮辱时,能够

己大,或是家庭比自己幸福,他就

当下忍辱宽容,就可大事化小,小

会生起嗔恨心。总希望对方遭受什

事化了。真可谓“忍得一时气,消

到他年老时会受到子孙的虐待。

业,得盲聋喑哑的恶报。为此,佛 陀常会在各种经教中劝诫弟子,守 护口业,慎勿造作口恶业。 作者也劝诫世人要时时提防造

那些行凶作恶的人,最终都将自食 其果。

么祸殃,变得穷困潦倒,

得百年灾”。因此,当我

这样自己心里才感觉舒

们面对小辱时,要能够忍

服。一个人不通过自己

辱,只有这样,才能平

作口恶业,要知道“祸从口出”的道

的努力来赶上别人,而

安度世。

理。“造言起事,谁不怕你。也要堤

往往通过诅咒别人,

防,王法天理。”作者认为,一个

以达到泄愤的目的。

使气。性燥心粗,一生

以这种嗔恨心来待

不济。”作者认为,一

人,不仅败坏了自

个人要养成忍辱宽容的

人若捏造事实诽谤别人,由此惹起 事端,人人都会害怕你,对你敬而 远之。但是,你要知道,当你造作 口恶业时,别人害怕你,但天不怕 你。所谓“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

“先学耐烦,快休

己的心肠,也扭曲了灵魂,对自己

品格,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心烦气

有百害而无一利。

燥,将本来很好处理的事情弄得复

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

作者还劝人在与人发生不快,

杂化。假使一个人性情烦躁,不能

争来早与来迟。”所谓举头三尺有

或者遭受他人诽谤侮辱之时,要以

忍辱,他就很难与别人合作共处,

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你做事

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尽可能避

他的人生之路就会坎坷不平。

有违天理时,就会受到天谴。

免相互之间的争论。“休与小人为

《吕近溪小儿语》一书,既介

“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

仇,小人自有对头。”俗话说“人

绍了佛教为人处世之道,讲述了立

分。惟口可恨,耳目次之。”作者

上一百,形形色色”,在我们所生

身行道的方法;既劝人广行布施,

认为,导致一个人家破人亡、身败

活的大千世界中,既有谦谦君子,

戒杀护生,也劝人要深信因果,远

名裂的各种因素中,口恶业占了八

也有睚眦必报的小人。当遇到小人

离恶业。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

分。眼睛和耳朵所造的恶业还在其

之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

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还能够

次。俗语说,“嘴巴两张皮,说好

要与之论辩是非,即使是你暂时吃

掌握正确的持戒修道的方法。从而

说坏都是它”。其实,一个人所招

了点亏,也不要与之争个鱼死网

为培养高尚的德行,成就圆满的道

惹的祸患,很多都是由口业所引起

破。要知道小人本来就是无事生

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的。《增广贤文》中说:“是非只

非、无恶不作的人。他们经常无事

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在

生非,如果你与之较真,他们就会

文|慎言


说法的种类与功德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演 说、法施、劝化、唱导等同义。说法通常称为法施,之 所以称为法施,《大智度论》有云,常以好语有所利 益,或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或以修妒路、毗 尼、阿毗昙三种法教人,或以妒路藏、毗尼藏、阿毗昙 藏、杂藏四种法藏教人,或略说以声闻、摩诃衍二种法 教人,均为法施。说法属于法施,是出家之人应当奉行 的布施行为。 佛陀住世时,常随顺众生的能力、根机等,讲说 适当的教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化效果。这种根据受教 者的能力、根机,而施以相应的说教,称为随宜说 法。随宜说法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经中 常以譬喻方式将佛陀比喻为大医王,其随宜说法即称 为“应病与药”。佛陀常能于一座中说法,而听法之人 都能根据自己的根性获得深浅互异的理解。正是“佛 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善导《观经疏玄义 分》载:“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 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又 佛 具 有 四 辩 八 音 之 广长舌相,即显示其随机散说之巧妙;其悲智圆满之 尊像,即表示其利益众生之德。 据《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载,佛以五力而有五种

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 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 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病愈想, 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说法情况,即:一言说,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说,说三世、 世间与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等法。二随宜,指随 应众生之能力、性质而说偏圆、渐顿之教法。三方便,即 善巧方便,说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升天等,使众生修 之,而得以脱离苦海。四法门,即宣说殊胜法,显示菩提 之道。五大悲,指为救度众生以大悲心导引之,为执着 于“无”者说“有”、执着于嗔恚者说慈悲等。

能讲说佛法的通常有五种人。一、指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二、指佛、菩萨、声 闻、众生、器界。佛经中也讲说了说法者在说法时应注意事项,如《法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 中说,说该经时,应入如来之室,着如来之衣,坐如来之座,亦即以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衣, 诸法空为座。《优婆塞戒经》卷二亦举出时说、至心说、次第说、和合说、随义说等十六事。 说法有四种利益。《毗婆沙论》云:食竟上座说法,有四事益:一、为消信施,二、为报恩, 三、为说法令欢喜,为清净善根成就;四、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 《十住毗婆沙论》卷七〈分别法施品〉中说,说法者应修行四法: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 辞章句;二、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三、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不增 不损,如所说行。 《十住毗婆沙论》中又讲说了说法者登狮子座应当奉行的四种方法:一、欲升高座,应先恭敬 礼拜大众。二、众中有女人,应观不净。三、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时,颜色和悦,人皆信 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

26

磐陀钟磬


27

法海拾贝

从许多佛教经典和典故中,我

的品行,经典中也有论

们通常会看到佛陀教化弟子要远

述。如《大法炬陀罗尼

离财富,勿贪求财富的记述。不仅

经》卷六,说法师应具慈

如此,佛陀还在沙弥十戒中规定沙

愍、爱语、谦下之心。若

弥“不捉持金银宝物戒”。看过佛

怀嗔妒心、存胜负,则将

经中对于财富的论述,我们很多人

获大重罪;若慈悲说法,

都有这种感觉,学佛之人必须要舍

则能成大功德,能令佛法

弃财富,过远离尘世的清苦修行生

久住于世。

活。佛陀之所以要求出家人远离财

听法之人,也当具备 一定资格方可听法。《无 量寿经》卷下谓若无善 根,不得闻该经,清净有 戒者,乃获闻正法。又道 绰《安乐集》卷上根据诸

学佛与财富

对于说法者应当具备

善用财富做善事, 财富可以起到更好地弘扬佛法, 济度众生的作用。

富,是为了防止佛子增长贪心,妨 碍修道。其实,学佛需要财富作支 撑,一个人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解 决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佛。如果善用 财富做善事,财富可以起到更好地 弘扬佛法,济度众生的作用。

部大乘经说明说听方轨 云:“于说法者,作医王 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 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 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 病愈想,若能如是,说者 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

 学佛需先解决物质需求 物质资源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学佛必备条件。信佛是一种精神 需求,当一个人没有财富,处在贫困线以下,温饱没有解决时,就很少有时间去考虑 精神生活。 佛教虽然注重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但还是主张一个人应当解决温饱之后再学 佛。不仅如此,佛陀还在经典中讲述了人们获取财富的各种方法。如《善生经》

佛前。” 贤者说法能得五种功 德,据《贤者五福德经》 说:一长寿,贤者宣说善 法要义,令好杀之人闻法 而止杀,故得长寿。二大 富,贤者宣说善法要义,

中,佛陀告诉善生:“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富。”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对 获取财物的职业也作了罗列:“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 利。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可见,从事世间的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财富,满 足生活和学佛的需要,这本身与佛教的宗旨并不违背。一个人只有解决了物质方面 的需要后,他才能专心地追求学佛这种更高的精神享受。若生存问题尚难以解决, 就没有心思去学佛了。

令盗窃者闻法止盗而行布 施,故得大富。三端正无

 学佛者当淡泊财利

比,贤者宣说善法要义,

虽然财富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满足各种物质需求。但是财富本身也是把双刃剑,

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

有时它能给一个人带来富足如意的生活,有时也会给一个人带来无尽的祸患。仅财富

愉悦而生光泽,故得端正

的负面作用来说,当对财富的贪心太大时,就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尤其是对于学佛者

无比。四名誉远闻,贤者

来说,若贪著财富就会增长贪心,妨碍修道,导致自己在修行路上越走越远。为了令

宣说善法要义,令闻法者

佛弟子都能安心修道,佛陀常劝弟子降伏贪欲,淡泊财利。

恭敬佛法僧三宝,故得名 誉远闻。五聪明大智,贤 者宣说善法要义,令闻法 者开解妙慧,故得聪明大 智。

为了让弟子减少对财富的贪欲,佛陀不仅制戒规定出家弟子不得捉持金银宝物, 甚至还将财富视为毒害人心灵的毒蛇。学佛之人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在修 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不仅要勤修戒定慧,还要熄灭贪嗔痴等三毒。在三毒中,以贪欲 的过患为首,一个真正的修道人,首先要戒除贪欲之心,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淡泊财 利,惜福节俭。

文|董良

(转下页)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解读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是一部专门讲说贤者讲经说法所获五种福德的经典。本经开宗 明义,讲述了佛陀告诉弟子贤者讲经的五种福德。 佛陀指出,一个有德行的讲经者,他因为人讲经说法,今生来世将会获得五种福德。 这五种福德为长寿、富饶多财、端正无比、名誉远闻、聪明大智。一个人若能得到这五种 福德,不仅长相端庄秀丽、聪明有大智慧,而且现世生活富足,健康长寿。这个贤能的讲 经者不仅个人所求如愿,而且还因为讲经功德,声名远扬,受人尊敬。 随后,佛陀又介绍了贤者讲经获得五种福德的缘由。佛陀首先讲述贤者说法之所以能 够得到长寿的善报,是因为贤者在前世为众说法时,不论是对何种根性的人,都能够以善 言开导慰喻,使那些喜好杀生之人在听闻贤者说法之后,畏惧杀生的苦报,从而止杀修 善。又因为贤者说法义理周全,令听法者都渴求涅槃无为之果。 五戒之首为不杀生,不杀生之人由于放生护生的缘故,将来会得长寿之善报。而那些 杀生之人,由于造作杀业的缘故,将来将会遭受多病短命的苦报。贤者说法虽然不是戒杀 放生,但却由于向信众讲说戒杀放生的道理,使很多本想造作杀业之人放弃杀生之念,积 极行放生善事,这种劝人戒杀的善行等同于间接护生放生。由此说法因缘,贤者现世来生 将会得健康长寿之善报。 接着佛陀指出说法之人,将来能够得到大富大贵、财宝丰足的善报。因为讲经说法之 人,当他为大众说法时,不仅能准确讲解经义,而且还能深入浅出,令各种根性的听者都 能透彻领会经文深意,并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仅如此,说法之人在说法时常能感 化那些心怀恶念之人,使他们在听法后改邪归正。诸如那些曾经有盗窃行为,或者心存盗

通过闻思修而得到聪明大智慧

使闻法之人通晓佛法妙慧

说法之人因为妙解佛法

心之人,在听贤者说法后,畏惧盗窃的苦报,马上就会终止盗心盗行。那些存有盗心之人 不仅主动放弃盗心,而且还能以慈悲喜舍之心,修大布施,救度更多的人出离苦海。 所谓“偷盗”,就是不与而取。即本来是别人的财物,他人没有送给你,你在没有人 知晓的情况下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贤者说法,能够教化很多有盗心盗行的人,主动放 弃自己的恶念恶行。因为说法劝化很多人奉行“不偷盗戒”,就等同于自己严格受持了不 偷盗戒,因为这种说法功德,将来就能够获得“大富饶财多宝”的福德。 所谓“端正无比”是指说法之人相貌端正庄严,人见欢喜。佛陀指出,说法之人在前 世说法时,不仅义理周全,通俗易懂,而且所说之法,不同的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根性的 理解。大众在听法后,不仅通达说法之人所说经意,而且在听经闻法后,还能生起了生脱 死,追求涅槃无为之心。说法之人在说法时,因为无碍辩才摄受大众,常能使听法者心安 气和,颜貌喜悦,自生光泽。贤者说法不仅令听众心神安宁,貌生光泽,而且因为这种功 德,自己也将得道颜貌端正无比的善报。 世间众生若欲求得相貌端正之报,需要在前世广修各种善行。而说法之人,因说法能 令人相貌喜悦有光泽,因而自己也将获得相貌端正无比的善报。 佛陀在经中还讲述了说法之人,由于说法的功德,还能名誉远闻,受人尊敬。 经中的“名誉”,是指好的名声。贤者说法,善解妙理,收摄人心,往往令听经之人 听后深受教益,然后依教奉行,发菩提心,欣求佛道,度化众生。由于说法之人博学多 才,通达教理,严持戒律,辩才无碍,常能令听法之人在听经后,对三宝生起无限恭敬之 心。说法之人也因自己入情入理地说法,赢得了听经者的尊敬和爱戴。

28

法海拾贝


29

法海拾贝

(接上页)

又因为听经之人多是来自四面八方, 他们在听经后,常会将自己听经的收获 告知更多的人,那些没有听过贤者说法的 人,也因听人传说而对贤者产生恭敬之 心。不论是听过贤者说法的,还是不曾听 过贤者说法之人,都对贤者恭敬赞叹。此 时,贤者的德行就像檀香一样,不断随风 飘扬,美好的声名就会远布。

近代印光、弘一等高僧,他们有很多信众为其提供衣 服、饮食、汤药、卧具等四事供养,但他们却每天吃完一 碗白粥之后,用白开水荡一荡再喝下;一件僧衣往往一穿 数十年不肯换新的。他们生怕浪费信施,折损自己的福 报。两位高僧每到一处讲说佛法或戒律,信众给他们的香 敬,他们都会布施给常住,或是转为印赠经书。他们总是 将别人视为珍宝的财物,看作飘若浮云的身外之物,往往 在自己经手之后随手布施于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淡泊财

一个能讲经说法之人,需要具备一定

富的典范。

的智慧和领悟力方可成办。说法之人, 因为讲经的缘由,今生来世都能获得“ 聪明大智”的善报。说法之人,由于在

 善用财富弘法利生

前世说法时,对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能

学佛之人既需要必要的维持生活的物质财富,又需要

够应机说法,听法之人根据各自根性

看淡财富,不过于贪求财富。一个学佛者只有淡泊财利,

都能获得最圆满的理解。听法之人在闻

做到超然物外,才不会被欲望的烦恼所困惑。佛教的这种

法后,都会发愿求证涅槃无为之乐。说

财富观念,并非要学佛之人厌弃财富,而是劝人以正确的

法之人因为妙解佛法,使闻法之人通晓

财富观来看待金钱,不过分贪求金钱。

佛法妙慧,通过闻思修而得到聪明大智 慧。听法之人尚且因听法得智慧,更何 况说法之人在讲法之前已经深悟佛法奥 义,无疑能得到聪明大智慧。

对于修道者来说,淡泊财利并非是不要金钱,而是要 以正确的心态看待金钱,如法如律地使用金钱。钱财是为 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而存 在。钱财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而在于人们如何来使用金

从佛教来说,聪明是不究竟的,属于

钱。如果一个学佛之人运用净财造作恶业,用来满足自己

世智辨聪,是小聪明,而大智才是真正的

的私欲,这时金钱就会成为造作恶业,导致堕落的工具和

智慧。大智属于六度中的般若度,又称为

助缘。当一位学佛之人,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用来修建寺

智慧。《大乘义章》卷九曰:“照见名

宇,供养三宝,印赠经书,或从事修桥补路、访寒问苦等

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

慈善公益活动,则财富越多,对大众越有益。可见,当财

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

富用于造作恶业时,就是恶的;当财富用于弘扬佛法,普

齐。”

度众生时,则财富就是善的。

佛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诸种

对于佛子做善事来说,并不是要减少钱财,而是多多

供养中,法供养是最大的供养。因为法供

益善。因为有了钱财,就可以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情,使

养能够使信众深明佛法奥义,能够依照教

钱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的物质生

义去真修实证,从而离苦得乐,得大智

活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但我们仍然要知道,在世界各地

慧。在使他人得到大智慧的同时,说法者

仍有很多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也有很多人因为疾病没钱

也因为说法的缘故,得到聪明大智慧。

医治而失去了生命,还有适龄儿童因为无钱上学而失去了

佛陀之所以讲说贤者说法能够得到五

最佳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个世间,有很多苦难众生需要

种福报,目的在于令众比丘弟子了知讲经

我们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情怀去济度他们,而前

说法的多种功德,从而都能够以弘扬佛法

提是需要有一定的财富作保障。

为己任,今后能够弘化一方,广度一切有 情众生。

可见,善用财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则财富越多就能 利益更多的众生,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困境。

文|如意 文|慎言


傅大士与《四相偈》 傅大士一生创作有三百多首诗偈颂文阐释佛理禅意, 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

 生相偈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为怜迷觉性,还却受轮回。 这首诗歌从三世十二因缘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生死流转的过 程。从十二因缘来看,一个人在出生之前经过识缘名色,名色缘六 入,然后出生为人。一个人由于爱欲来到世上,现在降生为婴孩, 但前世也曾经长大成人,今经过投胎受生又成为婴孩。 生之为苦,很多人已经无从记忆。一个人从入胎孕育,到脱离 母体分娩为人,母亲要受十月怀胎,疼痛难忍的痛苦。婴儿在母胎 孕育过程中,也要遭受冷热不均,以及母亲生病等各种痛苦影响, 也会痛苦不已。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

出生后的婴儿,不仅要经受自然冷热环境的痛苦,还要受生病、

字玄风,号善慧,浙江义乌人,是

饥饿等痛苦困扰。由于婴儿不会说话,有什么需求和痛苦也无法说出

梁代著名的大居士,禅门尊宿。傅大

来,父母有时也不晓其意,如是种种会给婴儿造成很多痛苦。

士一生学修精进,具有很高的佛学造 诣。二十四岁时得到天竺僧嵩头陀的 指导,深得其禅法精髓,从此精进不 懈,深悟禅法深旨。他与达摩禅师、

婴儿对这个世界并没有认知,需要经过母亲的母乳喂养才能成 长。在傅大士看来,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贪嗔痴等各种欲望 迷失本自具足的觉性。婴儿成人后,若不能深信佛法,精进修行, 将来还会遭受轮回之苦,不得解脱。

志公和尚并称为“梁代三大士”。傅 大士一生创作有三百多首诗偈颂文阐 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

 老相偈

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其传世之作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已老,趋拜复还亏。

有《心王铭》《傅大士语录》等。其

身似临崖树,心如念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中,《四相偈》是他诗偈中流传久远 的佳作。

老苦是一个人必经的人生过程,老苦有各种不同的相状。《瑜 伽师地论》中列举老有五相,即:盛色衰退、气力衰退、诸根衰

《四相偈》共有四首偈语,分别

退、受用之境界衰退、寿量衰退。于此五处衰退,故称为苦。《中

描写了人生八苦中的生、老、病、死

阿含经》卷七载,众生老时,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拄

之苦。

杖而行,肌缩皮弛,诸根迟钝,颜色丑恶,身心皆受极大之苦楚, 是为老苦。

30

法海拾贝


31

法海拾贝

佛说人生无常,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很短暂,在不知不觉间,我们 就从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人变成了老人。“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 衰”,道出了一个人在进入老年之后发白面皱,体力衰减,行动不便

 死相偈 精魄随生路,游魂入死关。 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

的痛苦。一个人进入老年,才会深感老年的各种痛苦:身体机能下

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

降,连拜佛都感困难。自己的身体犹如生长在悬崖旁边的大树,随时

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都有倾倒的危险。 虽然老苦相侵,但老人还如鱼儿念水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老人

当人活着时,四大和合,身体

担心和忧虑生活中有很多烦恼,但很多老人不知“烦恼即菩提”之

健康。当人由于年老而死亡时,四

理,遇到烦恼也不知如何去化解,因而陷入烦恼的泥潭不能自拔。对

大离散,魂魄入死关。人死亡后,

于老人来说,若想转烦恼为菩提,必须要勤修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可

神识会随着业力重新投胎受报。

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只知道老年的痛苦,却不肯修学脱离轮回痛

死亡虽是一个人必然的归宿,但却

苦的解脱之道,因而要长时间遭受老苦的折磨。

是凄凉和无奈的。当撒手人寰的时 候,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带不走,只

 病相偈

有所造的业随身受报。

忽染沉疴疾,因成卧病身。妻儿愁不语,朋友厌相亲。

佛教常说死无定期,一个人的

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嗔。

生命很脆弱,随时都会有死亡的危

病苦是众生病时身心所受之苦恼。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遭遇病苦 的折磨,不同的疾病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痛苦。以佛法来看,人的身体 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四大中的一大出现病变,就会造成身体的不 适。如果四大同时不调,身体就会严重的病变。 当一个人身染沉疴,疾病缠身,卧病在床时,不仅妻儿等家人为 此愁闷不已,而且往昔的朋友也不愿再多来往,真可谓“多病故人 疏”。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人久病卧床,就连最亲近的 子女也难以在床前尽孝,更不用说其他人来照应了。 “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一个人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病变, 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给自己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病情比较轻的 疾病,一个人还能忍受,但对于那些比较重的,或是医药无法治疗的 重大疾病,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这种病痛的折磨。世上有很多不治之 症到最后多是疼痛而死。有的人被痛彻骨髓的病痛折磨得昼夜不停地 惨叫,呻吟之声搅得四邻不安。很多病人虽然遭受病苦的困扰,但并 不知道通过忏悔业障,解脱疾病之苦,仍然沉迷于贪欲中而不能自 拔。因贪欲之心造作恶业,反而令疾病加重。 有的病人本来心情烦躁,但不能克服自己的嗔 心,一旦遇到令自己不如意之事时,就会勃然 大怒。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不仅伤 人,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妨害。因 此,生病之人应当了知很多疾病是由于贪嗔痴 所导致,因而要主动去除贪嗔痴心,通过忏悔 业障,达到无病延年的目的。

险。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呼吸间。”佛言:“善 哉,子知道矣!”人命在呼吸之 间,一息不来,就是来世。我们周 围经常有人离开人世,给活着的人 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 “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 还。”我们只听说有千万人离开人 世,还没有看见过一个人能够起死 回生。死去原知万事空,人死了一 切都归于虚无。想着死去的人,常 会引发我们无限的感伤之情。人世 间有多少“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 英雄泪满襟”之事发生。 (转下页)


(接上页)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学佛者应当培养的基本素

“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

养。一般来说,慈爱众生并给与众生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

攀。”对于戎马生涯,驰骋

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慈悲”。佛教慈悲思想

疆场的人来说,一旦身死,宝

的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实践方式有以下几种。

马纵然日行千里也只有徒然哀 叫,因为主人已经永远无法骑 马征战沙场了。诚如《焰口

 戒杀放生

召请文》所言:“将军战马今

戒杀放生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教理,也是培养慈悲心的重要方

何在,闲草野花满地愁。”人

式。戒杀放生要求我们不仅自己不要杀生,还要心怀慈悲,见到众

死后,不仅战马会哀鸣,连死

生遇到生命危险时,要尽力救护,使众生能够化险为夷。

者庭院枝繁叶茂的花草也能勾

佛教之所以推行戒杀放生,是源于六道轮回、冤亲平等思想。

起人们的凄凉之感。主人去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不得无故杀

了,再也没有人来欣赏和修整

害,否则,将会遭致杀生的苦报,致使多劫沉沦。《梵网经》中指

这些花草了。“人面不知何处

出,一切众生或在前世,或在多生多劫中,都曾经与我们有亲缘关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无奈

系,若杀食众生,则无异于杀食自己六亲眷属。在佛教各种罪障

之景,常会令活着的人伤感不

中,以杀生的罪过最大;在求取福报的各种善业中,则以放生的功

已。

德最为殊胜。

“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

戒杀放生不仅可以免造恶业,还具有多种功德。为了劝诫世人

山。”傅大士指出,一个人若

戒杀放生,古往今来有许多高僧大德和文人骚客以诗文为工具,

想脱离生死轮回,就要精进修

创作了大量劝诫戒杀放生的诗歌佳作。宋代慈受禅师《放生诗》

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将

云:“吃肉何如咬菜根,且图身口戒香薰。莫言死后无因果,八

来才能成就无为的涅槃之果。

两须还他半斤。”禅师从因果报应角度警示世人,应当畏惧杀生的

若能证得圣果,就不会再遭受

苦报,严持戒规,戒杀素食。宋代高僧愿云《戒杀诗》云:“千

各种苦报了。

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

当年佛陀在出四城门时,

声。”法师从宰杀生命所引起的嗔恨,将会遭致苦报说起,指出当

分别见到老病死等三种无常景

人食用动物的美味时,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与动物结下了仇怨。因为

象,为了为众生找到一种了脱

这种仇怨,杀生之人将来必将要偿还杀业,遭致无量痛苦。诗人白

生死的解脱之道,毅然舍弃优

居易《护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

越的王宫生活和美丽的妻子出

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极富同情

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终于

心的笔调,将动物母子之间的感情与人类亲情做比较,劝人要爱惜

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从此开

物命,慎勿杀生。

始度化众生的生涯。 傅大士的《四相偈》分 别描述了生老病死等人生四 苦,目的在于让我们明了造 成人生四苦的根源,做到知 苦断集,慕灭修道,从而永 远脱离人生四苦的困扰,得 到究竟的快乐。

“自利利他,饶益行人”是一个修行者必备的基本素养。诸佛 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利益众生的典范。他们常将众生的痛苦视为自 己的痛苦,以人溺己溺的大悲心,想众生之所想,急众生之所急, 尽一切可能救拔众生的苦难,使众生即时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求 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仅是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誓愿,也是 他们在修行实践中遵循的准则。

文|陈旦

32

 利益众生

法海拾贝


33

法海拾贝

佛教慈悲思想与实践

佛还在诸多经典中,谈及照顾病人的功德。《增一 阿含经》中指出,如果佛子能够探视生病之人,就如探视 自己一样。探视病人是各种布施中的最大布施。不仅如 此,探视病人,还可获得诸种功德,得大福报。

 忍辱无瞋 佛要求弟子在遇到各种逆缘时,应当摄心正念,忍 辱无瞋。对于修行人来说,瞋心是修行的大忌,特别是 当自己遇到难以忍受的烦恼痛苦时,瞋心会油然而生, 此时若不能做到忍辱无瞋,就会做出违犯戒规,害人害 己的事情。“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旦一个 修行者的瞋心生起来,自己多年的修行功德就会付之一 炬。 佛经常向弟子讲述忍辱的意义,劝化弟子广修忍辱。 当我们面临受辱,导致将要发怒时,应当能够忍下心头的 怒火,及时平息嗔恨心。很多时候,当我们生起瞋心时, 若能冷静对待,心不发怒,就可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佛 偈云: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 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当我们遇到发怒的事情时,若能够冷静下来,仔细 想想发怒行为将导致的严重后果,然后以忍辱无瞋的心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不仅是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誓愿, 也是他们在修行实践中遵循的准则。

来对待,就可避免发生不测。若任自己怒气发展,必将 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 人若遇瞋不怒,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当遇到他 人瞋恚忿怒时,我们若以忍辱相待,不与之辩论或针锋

 看护病人 生病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问题。人变老

相对,对方的瞋恚之心自然就会消灭。由于忍辱,就会 使原本可能激化的矛盾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

后,就会生病,病重不治,就会导致死亡。不

一个人在受辱时,能够忍辱对待已经很不容易,若

仅老年人会生病,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生

不生瞋心则更难。当一个人受尽各种痛苦和磨难时,若

病。如果我们到医院去看一下,就会发现病人

能不起一念瞋心,便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心性修养。遭受

中既有嗷嗷待哺的婴儿,也有正值盛年的青

痛苦和羞辱时非但不起瞋心,反而能以感恩心来对待,

年人,还有人到中年的人,更有风烛残年的

则可称为无上的忍辱。

老人。可以说,人生的任何阶段,如果稍不留 意,就有可能引发疾病。

总之,佛教慈悲思想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以上 仅择要介绍了其中的四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

佛住世时经常告诫弟子,应当探视和守护

们能够从戒杀放生、利益众生、看护病人和忍辱无瞋等

病人。看护病人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表现,

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就一定能够成为具有大悲心

也是我们广结善缘,求取福报的重要修行方

的人。

式。佛曾说:八福田中,探病第一。

文|禅悦


2018届新生欢迎会 2018年8月29日下午,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大和尚为团 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国家宗教局院校处副调研员)黄甲先生、 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园慈大和尚等一行6人,护送新加坡 佛学院2018届中国籍新生前来我院入学。院长广声大和尚及管理层 法师们在佛学院热情接待了代表团与新生一行。 随后,院长广声大和尚陪同护送团一行在会议室进行了短暂的座谈交流, 并参观了佛学院。在2018届迎新典礼上,广声大和尚对护送团及新生表示热烈 欢迎,并嘱咐新生适应新环境,克服文化冲击,以便更好的学习,为佛教事业 作出贡献。普法大和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了新中两国佛教之间难以割 舍的法乳之情,并对学僧们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和鼓励。会后双方互赠礼品,并 拍摄团体照以作留念。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方丈普仁大和尚来访我院 2018年10月7日下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 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方 丈普仁法师一行8人前来我院参访,受到了副院长 兼教务长传雄法师、普觉禅寺监院传空法师的热 情接待。 传雄法师带领普仁大和尚一行参观了佛学院教 学楼,并介绍了佛学院的教学情况及办学宗旨。普 仁大和尚对院长广声大和尚兴办双语教育的行愿给 予了极大的赞扬,并表示佛教的发展必然要重视人 才的培养。最后,双方留影以作纪念。

新加坡佛学院2018/2019学年开学典礼 2018年9月3日上午10:30分,新加坡佛学院举行了2018/2019学年的开学典礼。院长广声大 和尚,副院长传圣法师、传厚法师、传雄法师,行政长权智法师,教导长传空法师,女众部副教务 长贤广法师,各班班主任及全体师生出席了典礼。 广声大和尚首先欢迎各班级学僧休假返 校及新学僧入学。他开示说:我们学院有着 高学历的师资团队,对于真心好学的学生我 们都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培养。过去数年的办 学经验证明了学院的运作系统是成功的,每 个部门各有其职责,遇到问题可以逐级汇报 并获得解决。此外,我们不只是给毕业生发 张文凭,也要全方位的培育学生的思维、性 格和品行。随后,院长为上学年的优秀学生 颁发奖状并合影留念。 34

狮城奋讯


2018年10月26日,新 加坡佛教与巴利语学院院长 Pategama Gnanarama大和 尚率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 学的8位一等荣誉学士毕业生 • 光 明 坊 AWARENESS PLACE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 180231

参访了新加坡佛学院。

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毕业生 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助理教授Ranagama Chandawimala法师与学院职员 给予热情款待。首先,访客们参观了光明山普觉禅寺,接着 Chandawimala法师为他们简单介绍了办学情况,之后参观 了新加坡佛学院校舍。 法师在欢迎毕业生参访的同时,也勉励他们继续学习。 最后,双方互赠礼品,合影留恋。

达照大和尚参访新加坡佛学院 2018年11月3日上午,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温州市 妙果寺及安福寺方丈达照大和尚一行前来我院参访交流。 副院长兼教务长传雄法师,及传理法师、明法法师一同 给予了热情接待,陪同大和尚参观了普觉禅寺和佛学院,并 分别介绍了寺院的兴办历史和我院的办学情况。

• 普 觉坊 AWARENESS HUB Blk 231 Bain Street #03-15 Bras Basah Complex S 180231 • 新 加 坡 佛 教 总 会 SINGAPORE BUDDHIST FEDERATION 59 Lorong 24A Geylang S 398583 • 大 悲 佛 教 中 心 TAI PEI BUDDHIST CENTRE 2 Lavender Street S 338823 • 慈 缘 轩 CI YAN VEGETARIAN HEALTH FOOD 8/10 Smith Street S 058917 • KUSHINAGARA BUDDHIST CULTURAL PTE LTD 190 Middle Rd S 188979 • CLASSIC LAO DI FANG RESTAURANT 9 Penang Rd # B1-12 Park Mall S 238459

大和尚对于我院的办学规模及双语教学表示赞叹。 *送 完 为 止

最后,宾主双方一起合影留念。

赞助表 —— 佛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 布施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 只需影印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 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Pujue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姓名 (中) : 性别:

https://www.kmspks.org/make-a-donation/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最高学历:

职业:

电话:

(住家)

手机:

(办公室)

电邮:

布施回向: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jue@kmspks.org

年龄:

地址:

您也能上网至

(英) :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关于光明山普觉禅寺的出版捐款事 项,我们会与您联系。并请上网 https://www.kmspks.org/privacy/ 查询有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令的详情。 ●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或致电6849 5342

第43期 / 2019

诸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


本 寺 活 动 2019 佛法 [ 法会 | 仪式 ] 供天 1月1日 | 星期二 | 上午6时 地点:大悲殿 费用:$10, $38, $108, $168 报名:寺务处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托钵暨供僧法会 1月1日 | 星期二 托钵:上午8时至10时 地点:大悲殿 供僧:上午11时30分至中午12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二楼斋堂 费用:礼盒 $50 | $188 | $388 报名:寺务处 询问:6849 5333 农历新年如意灯祈福 2月4日至2月19日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费用:公司宝号 | 合家: $338(每盏) 个人:$50(每盏) 报名:寺务处(从2018年12月4日开始报名) 询问:6849 5333 大年除夕闻钟声 2月4日(除夕)| 星期一 | 下午11时30分 地点:大悲殿 费用:免费 报名:无需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正月供天 2月13日(正月初九)| 星期三 | 上午6时 地点:大雄宝殿 费用:$10(可加合家) 报名:寺务处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正月消灾 2月17日(正月十三)| 星期日 | 上午10时 地点:大悲殿 费用:$10(可加合家) 报名:寺务处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正月补运 2月19日(正月十五) 星期二 | 上午6时30分至下午1时30分 地点:大雄宝殿 费用:个人 $15 | 合家 $30 报名:寺务处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清明节 4月5日 | 星期五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报名:2月10日起至牌位名额满为止 询问:6849 5333 | 6849 5300 三 皈 五 戒 典 礼 (中文) 3月17日 | 上午11时45分至下午2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免费 报名: 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 6849 5300 | sed@kmspks.org 请加入我们的面簿

Like us on facebook.com/kmspks

节目详情有可能会更改,在印刷时内容正确无误。

1月 j an

4月 ap r

[ 讲座 | 课程 | 工作坊 ] 普觉中文佛学课程 | 第一年 ( 法 师 授 课 ) 2月26日至10月29日 星期二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110 ( 三个学期 ) 报名:1 上网:https://bit.ly/2OTcpY1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普觉中文佛学课程 | 第二年 ( 法 师 授 课 ) 2月28日至10月31日 星期四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110 ( 三个学期 ) 报名:1 上网:https://bit.ly/2PsTsbQ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普觉中文佛学课程 | 第三年 ( 法 师 授 课 ) 2月26日至10月29日 星期二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110 ( 三个学期 ) 报名:1 上网:https://bit.ly/2OPNN2p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普觉佛学基础班 ( 法 师 授 课 ) 此课程针对初学者开班,并特别安排在下午的时段 上课,欢迎家庭主妇或退休人士报名参加。 3月5日至8月6日 星期二 | 下午2时30分至4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50 | 18 堂课 报名:1 上网:http://bit.ly/cbbc2019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公开讲座:佛教徒的幸福之道 1月6日 | 星期日 | 上午9时30分至11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免费 上网报名:https://goo.gl/jTiDMU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佛教礼仪与静坐基础简介班 ( 中 文 ) 教导基本的佛教礼仪及了解静坐的基础。 3月16日 | 星期六 | 上午9时至下午3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免费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三皈五戒预备班 (中文) 解析三皈五戒的意义及守持 3月17日 |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0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免费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静坐 | 日修 禅坐入门 第一学期:3月3日 至 4月14日 第二学期:5月26日 至 7月21日 第三学期:9月1日 至 10月13日 星期日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费用:$60 ( 三个学期 ) 报名:1 上网:http://bit.ly/czrm19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舒心正念静坐班 ( 双 语 ) 1月14日至3月4日 星期一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30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八关斋一日修 (非 住 宿 ) 1月19日 | 星期六 | 上午8时至晚上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20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生活艺术系列 [ 养生 ] 健康讲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双语) 通过全国肾脏基金会的讲座,和我们一起提高对肾衰 竭的意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肾脏,预防肾衰竭。

2月24日 |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11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免费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17 | community@kmspks.org

[ 社群 ] 拜访疗养院 1月13日、3月3日 |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修身院 食物配给 加入我们,向低收入家庭分发食物 1月20日、3月17日 |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 环保 ] 修福轩:光临我们的寻宝店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星期日至星期五 |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星期六 | 中午12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斋堂外(前往寺务处方向)

郑振煌教授工作坊 3月16日至17日 | 星期六/日 | 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 地点:普觉坊 费用:$60(2天) 报名:1 上网:www.kmspks.org 2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6时 询问:6336 5067 | awarenesshub@kmspks.org

共修(华语) 药师经 净土共修 金刚法会 大悲法会

| | | |

每逢星期六 | 每逢星期日 | 每逢星期日 | 每月农历廿七 |

7.30 pm | 地点:万佛塔 | 2楼 9.15 am | 地点:大悲殿 | 地点:大悲殿 2pm 10am | 地点:大悲殿

观音菩萨圣诞 | 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与九月十九日 10am | 地点:大悲殿 * 预知更多详情,请拨电6849 5300 共修暂停日期及可变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