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45期

Page 1

9– 12月

|

sep - dec

to Compassion and Wisdom on the journey of life

Having Love & Compassion for Ourselves

Open your heart to self-compassion and transform your life. Through practising self-compassion we learn how to connect with the sorrows of others.

新加坡艳阳下的璀璨祥瑞 —光明山普觉禅寺屋顶传统剪黏装饰

浅谈发菩提心 受持《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45

FREE DISTRIBUTION

免费赠送


净 坛

facebook.com/kmspks

法 会


2021年将是光明山普觉禅寺创建一百年周年的纪念。

本寺自1921年由先驱祖师——转道老和尚成立以来,已经历了 漫长的旅程。在我的恩师和第二任方丈——宏船老和尚的慈悲主持 下,寺院逐渐扩大。师父建立了火葬场和骨灰龛,组织了第一次水 陆法会暨三坛大戒大法会,并在近二十二英亩的寺土上逐步增添了 许多设施。 因牢记恩师慈悲发心救济众生的宏愿,我在2005年创办 了新加坡佛学院。为了培育精通中、英文,并具有广泛佛法知 识的僧侣,我寺建造了一座专门为他们提供有利学习环境的学 院。他们兼具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德,将成为未来的法师和领 导,为佛教界奉献,并推动汉传大乘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 我们很多的毕业生已在他们所处的寺院挑起大梁。有少数 还继续深造,并修得研究生学位。其中包括延政法师,他最近 修得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哲学博士学位。 为了方便前来参观寺院的访客,并顾虑到我国老化的人 口,我寺也进行了一系列翻新和改造的工程,为年长者提供便 利,例如:在祠堂安装电梯、在上下车处搭棚盖以防人们被日 晒雨淋、还有在大悲殿的前方构建恒久并通风凉爽的大遮篷。 而最富有重大意义的则是目前正在筹建中,将高达五楼的 禅堂。这是一座专为提供可以同时举办不同规模的参禅会的建 筑,总共能容纳多达600人。禅堂还包括一处指定给僧侣练习 较高深禅修的空间、一间供自修的图书馆、还有其他的建筑辅 助设施。 有了这座现代化的禅堂,新加坡将会有另一处有利于禅修 的专用场所。来自不同派系的国际知名禅师将受邀来授课和举 办禅修会。 通过此径,我寺希望鼓励所有年龄层的人们对保持心理健 康产生更大的兴趣,这也是我寺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众多贡献 中关键的一环。

释广声

以 报 众 生 恩


栏目

MCI (P) 031/01/2019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Founder / Managing Director 广声大和尚 Ven Sik Kwang Sheng

01

精进不懈以报众生恩

普觉义务编辑 Pujue Volunteer Editors 释道宏 Ven Sik Dao Hong 沈玉兰 Sim Geok Lan

04

AWAKEN 执行主编 AWAKEN Executive Editor

09

新加坡艳阳下的璀璨祥瑞 | 黄秀蕙 ——光明山普觉禅寺屋顶传统剪黏装饰 这一生, 你对什么“念”得最多 | 释道宏 今日方闲 | 远尘 心是快乐之根 | 善缘 你寂寞吗?你孤独吗?| 丁点 事出必有因 | 观心 受戒 | 能持 浅谈发菩提心 | 继平 永远和平的榴莲之旅 | 了净

普觉执行主编 Pujue Executive Editor 传雄法师 Ven Sik Chuan Xiong

程 慧 琳 Esther Thien

10 11

AWAKEN Contributors 特约撰稿 Chloe Huang Dr Kristin Neff Felicia Choo Huang Hsiu-Hui Jack Kornfield Janice Goh Jennifer Mazzoni Johny Tay Jos Tan Law Wen Hui Oh Puay Fong Raymond Anthony Fernando Susan Griffith-Jones Susan Kaiser Greenland Ven Thubten Chodron Wong Kee Yew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s 周利珍 Lee Chan 杨美萍 Yong Mee Ping

我 很 渺 小

page

但 我 有 我 存 在 的 价 值

我 很 普 通

但 我 的 心 灵 却 满 载 着

生 活 的 温 情 与 人 生 的 快 乐

11

12 13 14 15 16

人生

25

仁爱孝悌的价值 | 张维昌 生活中的魔 | 黄凌 致良知 | 林廷蔚 换一道风景 | 沈玉兰 父亲节的哪一天 | 达娃 娑婆世界的烦恼与菩提 | 菩提法真 听历史说话 | 心憩

26

佛门五种法师

28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30

受持《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32

从轮回谈吃素 | 净璇 感悟吴宝春的面包世界

18 19 20 21 22 24

编辑协调 Editorial Coordinators Lee Chan Isabel Lee 印刷 Printer

KHL Printing Co Pte Ltd 57 Loyang Dr Singapore 508968 Tel: 65 6543 2222

| 释广声

| 如愿

| 陈旦

出版 Publisher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Awaken Publishing and Design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Tel: 6849 5341 / 342 Fax: 6452 8332 e-mail: pujue@kmspks.org / awaken@kmspks.org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Tel: 6849 5300 Awaken 普觉 is owned,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ri-annually by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COPYRIGHTS & REPRINTS: All material printed in Awaken 普觉 is protected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All rights reserved. No material may be reproduced in part or in whole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ermission may be requested through Awaken Publishing & Design. Tel: (65) 6849 5342. Email: awaken@kmspks.org and pujue@ kmspks.org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or implied in Awaken普觉 are strictly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contributors,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views of the publisher. Although every reasonable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publication, the publisher, editors, employees and agents of Awaken 普觉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actions taken based on the views expressed or information contained within this publication.

ISSN: 1793-298X Published with environmental mindfulness Printed in Singapore on eco-friendly paper

| 妙相

9-12月 I sep-dec 2019

Having compassion for oneself is really no different from having compassion for others. With selfcompassion, we embrace ourselves with kindness and care in response to pain, recognising that imperfection is part of the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By holding ourselves in love and connection, we give ourselves the support and comfort needed to bear life difficulties, while providing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Image: BigStockPhoto.com © lufimorgan

KMSPKS and Awaken Publishing go social! Like Awaken Publishing page Download iDharmaBook app for iPad & iPhone Like facebook.com/kmspks Like facebook.com/Awakenpub

33

| 蓝郁

34

我院港大博士生 延政法师学习经验分享会

新加坡佛学院第二届 中英文研究生毕业典礼

35

新加坡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


CONTENTS As the Buddha put it quite simply: “You can search the whole tenfold universe and not find a single being more worthy of love and compassion than the one seated here—yourself.” Self-compassion and self-forgiveness are not weaknesses, but the roots of our courage and magnanimity.

Feature 42 Practising Self-Compassion

Profile 47 Paying It Forward 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 Jack Kornfield page

58

Leading expert, Dr Kristin Neff explains what self-compassion is and how practising it can transform our lives.

Venerable Dr Yan Zheng is the first graduate from the BCS who went on to obtain a PhD. Janice Goh interviewed him about his journey to obtaining a doctoral degree and his aspirations.

Regulars 38

Abbot’s Message Progressing to repay the deep kindness of all beings

40

Buddhist news in Brief Fruitful Academic Year for the Undergraduates of the 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 � Turning Gratitude into Fruitful Greenery � Inspiring Story of Guanyin for Charity

50

Do You Know... A Glittering Gem under Singapore’s Sunny Skies: Traditional Rooftop Decoration at KMSPKS

55

65

Buddhist Tales Interesting Dharma tales and fables that will set your mind thinking Metta Sutta: The Discourse on Loving-kindness Everyday Zen: Discovering the Self in Nature

� �

You are perfect as you are, including all your imperfections. Nurture what is deepest and most beautiful in yourselves, which is already present, and not something you need to attain. Your original nature is already and always luminous, beautiful and whole, perfectly what it is. The world needs all its flowers, and each of us needs to realise what flower we are. page

59

Something to Ponder A first-person account of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worth reflecting upon � Awakening Self-Compassion � Write to Heal

60

Q&A Having Love and Compassion for Ourselves

62

Savour Your Food A review column that highlights food outlets with delicious vegetarian options

64

Recipes du jour Yummy vegetarian recipes to tease your tastebuds

65

— Jon Kabat-Zinn

Mindfulness Parenting Tip of the Day Dealing with the Heckler on your Shoulder

66

Art for Reflection Papa, Mama & Fear

69

Seen, Heard & Read

Reviews of life-affirming films, books and music that are beneficial to your well-being

72

Calendar of Events For advertising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65 6849 5342


· 觉禅寺屋顶 剪黏

—光明山普觉禅寺屋顶传统剪黏装饰 文|黄秀蕙 (新加坡国大建筑系 觉禅寺剪黏工作坊讲师) 新加坡接近赤道,热带大太阳照射在普觉禅寺屋

的主流氛围下,宏船法师特意在普觉禅寺屋顶装饰闽南

顶,闪烁着金碧辉煌。大悲殿、大雄宝殿屋脊偏向闽

建筑式样的屋脊和剪黏装饰,许是彰显其法脉源流,以

南建筑式样起翘,装饰作工细美的传统剪黏。重檐歇

及法师认知中的佛教建筑该有的元素。

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檐下仿自清宫殿五彩斗栱和 旋子彩画额枋等装修,却又是中国北方古典式样画栋 雕梁的建筑特色。 佛教寺院建筑的兴建大致以传统的承继与移植为 主,按其所依循的传统而不同。宏船法师来自中国福 建,扩大兴建普觉禅寺,建筑样式并未全然采取闽南 建筑风格。新加坡在1960年代即出现现代技术和中国 北方古典式样结合起来的建筑,称之为“华族传统复 兴式建筑”。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王运起教授找到当年施作 普觉禅寺大悲殿剪黏的匠师报导,由台湾南部的剪黏 匠师黄叔奇(音译)于1990年前来新加坡 。此时期 台湾已有诸多工厂生产水泥预铸斗拱等北方式样构 件,大量供应规模巨量化的钢筋混凝土新庙。在中国 北方古典式样建筑,成为新加坡、台湾两地佛寺建筑

4

菩提清韵

剪黏是一种塑造类工艺,来自于中国南方闽、粤建 筑上的装饰技巧,后来流传至台湾、东南亚等地。起初 是将俯手可拾带有釉彩图绘的碎瓷片嵌贴在屋脊上,暨 能装饰美化屋顶,还耐风吹雨打。融合塑型、修剪、镶 嵌、彩绘等多元技法,以稳固、易处理的材料作为支架 或骨架,在其上添加与包覆具展延性的软质材料做成粗 胚,接着在粗胚外表贴附、插置、镶嵌经过人工裁剪和 修剪的各式颜色陶瓷片、玻璃片等。是以剪黏工艺只要 备妥骨架、胎体、外观、辅助装饰等材料,运用几件重 要的工具如剪钳仔、钻笔、灰匙仔等,便能做出可大可 小,各种形状,平面、半立体或立体的作品,制作技术 从简单到很困难都有。


菩提清韵

5

剪黏由民间工匠传承技术,具有地方色彩和民俗意

左侧堵面,蔓生的黄花草叶两侧放有狮子、孔

象,不止是物质技术的文化,也反映出精神表达的艺术文

雀,狮子踏步抬起一足,回头望向华丽摆尾的孔

化。放在庙宇屋顶、墙面上,美化屋顶结构和墙体构造,

雀。狮子是大悲殿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座骑,为百兽

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营造出精神场域,达成宗教建筑的

之王;孔雀因其羽毛华丽而象征文采华丽、高贵。

安定感,是一种具有象征与文化意义的建筑装饰。将建筑

右侧堵面构图对照左侧堵面,蔓生的红花草叶两侧

上之工艺品称为“建筑装饰”,实视为建筑体之一部分,

放有白象、凤凰,白象是大悲殿内供奉的普贤菩萨

通过工艺手段和技术,呈现建筑所欲表达的整体美感和文

座骑,寿命极长是瑞兽;凤凰是明君降世时才会出

化意涵。英国学者罗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在

现的灵鸟,为百鸟之王。佛教美术中,如绘画、雕

1849年出版的《建筑七灯》中将装饰拉高到艺术层面,

刻、刺绣等,均有以凤凰图样表示祥瑞者。

称其有益于人们的精神健康、力量和欢乐。

·台湾庙宇总赶宫屋顶剪黏施作情

(转下页)

·匠师使用剪钳仔修剪玻璃片

·大悲殿正脊“双龙护塔”

2-1正脊:双龙身躯绵长卷绕,龙头立起对望中间的 9层高塔,称之为“双龙护塔”,或是“双龙拜塔“。宝 塔通常为5层或7层。在佛教中,源起于印度孔雀王朝,原 是奉安佛物或经文,或是标志死者生前德业而埋其舍利牙 发等,其建筑形式原为半球状的覆钵式高台,传到中国后 逐渐融入楼阙式建筑中。龙是远古想象而生的神话动物, 与凤凰、龟、麒麟合称“四灵”,是四灵之长,能在云上 布雨普济众生,在陆上吃食虎豹,在水中食蛟螭,除邪而 被奉为神,放在屋顶上则成为防火的象征。大悲殿的“双 龙护塔”行龙回头龙首上望张嘴,张开五爪生气盎然,身 躯纤细柔软流畅,有带状火纹缠绕龙身。龙身下方卷起堆 栈朵朵水波图纹,有加固龙身站稳正脊之作用,水波图纹 坯体应是模具翻制而成。 2-2脊堵堵面:正面3大段的堵面,由吉祥花卉盛开 枝叶蔓延,瑞兽麒麟跨步其间,凤凰或是雀鸟展翅翱翔,

·行龙身躯柔软弯折回首望塔

并以佛头青色作为底色,整体展现佛教建筑装饰素朴内敛 之气息。背面脊堵剪黏装饰较为华丽,宝塔下方正中间最 主要的堵面盘踞一尾青龙,龙头立起和张开的龙爪居中, 绵长的身躯由最右方末端转折弯曲缠绕往右方,是以龙的 尾巴出现在最左方末端,这类做法很少见到。

(转下页)

王運起教授信函表示:A Mr Huang Shi-chi. In 1981, he was reported as 50 years old.He also reported that his first 'big achievement' was the sculpture of Spring and Autumn Pagoda on Kaoshiung when he was 24 years old.


·背立面脊堵正中间堵面盘据一尾龙 (接上页)

·背立面左侧堵面有白象、凤凰

·背立面右侧堵面有孔雀、狮子

2-4.重檐上层屋面串角:飞龙昂首张嘴望向远方,四爪腾空伸出五

2-3重檐上层屋面垂脊:垂脊

指,身上带有火纹图纹,样貌温和,整体造型柔软流畅。龙的身躯有两处与

上蔓草弯曲回卷,称为“卷草”

串角衔接,用翻模的卷云图案装饰兼具稳固功能。背面飞龙留有锐利细长的

或“如意卷草”。一般常将西蕃

白色龙鳍,不知是否为后人所做,蓝色龙鳞一片接着一片细密衔接,带有华

莲、卷草、大叶草、忍冬草变成蔓

丽之感。龙是神话动物,造型只能凭想象来塑造,为百兽的综合体:据“尔

草爬藤的状态,其造形是按照蔓生

雅‧异”的说法,龙“角似鹿,头是

植物的生长状态,以简化、抽象化

驼,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

的曲线图案构成首尾相连,象征连

唇,鳞似鲤,爪似应,掌似虎”。

绵不绝的意思。以蔓草水藻做为脊 饰,具有防火的象征。

在台湾,画师自有一套口诀: “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 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 炎,九画鸡角画龙罢”。

6

意提 菩 解清 人韵 生

· 正立面重檐上层屋面串角飞龙造形 柔染流畅,玻璃片几乎全数脱落。


意提 菩 解清 人韵 生

7

2-5.檐下层屋面垂脊:垂脊上孔雀回首仰望展开双翅

普觉禅寺大悲殿正立面屋顶右侧串角,从其手持

嘶鸣,长尾呈现扇片状拖曳在垂脊上,长度是孔雀身体的2

物品和方位顺序,推测应是站立南方增长天王,“增

倍长,看来更加华丽,长脚之下做有一丛花草,更加稳固孔

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手持的宝

雀的站立。从孔雀身上剩存的细密玻璃片看来,似乎与长尾

剑有象征智慧,保护佛法之意,亦代表风调雨顺中

一般具有七彩色泽,由内而外两圈颜色构成,目前看得出有

的“风”。左侧串角是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

绿色搭配橙色,或是紫色、蓝色等,绿色似是大宗,一些不

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手缠一条龙

规则突出的羽毛,堆栈出毛絮飞舞的状态。

和蛇,象征世间多变和龙神首领,代表风调雨顺中

孔雀俗称“文禽”,根据《易经》的记载,孔雀是头戴 三根翠毛,颈细背高,从背到尾全是美丽的圆形花纹,金光

的“顺”。南方增长天王身上玻璃片几乎全数脱落, 露出水泥砂浆坯体,倒是脸上的淋搪面具仍留存着。

闪烁,绿羽照人。在佛教经典中有《大孔雀王神咒经》、

(转下页)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孔雀明王经》等等,亦有“孔雀 王朝”、“孔雀座”等,孔雀会安放在大悲殿4个垂脊上, 相信与此更有关联性。 2-6.重檐下层屋面串角:传统佛教寺院的从山门进入 后,第一进常是弥勒殿,因为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而得 名,弥勒佛背面供奉着韦驮,左右安奉四大天王,于是也称 天王殿。普觉禅寺第一进为大悲殿,与一般传统佛教寺院建 筑配置截然不同。四天王原是古印度时代的护法神,然而在 佛教时代以后,成为守护四方的护法神,又称护国四王、 护世四天王,居于须弥山之半腹,常守护佛法,令诸恶鬼不 得侵害众生。后世爰取其意,将此四天神做为佛教世界的缩 图,即须弥坛的四方,成为教坛四方的守护神,更广泛地扩 及于佛教的所有面上。在汉传佛教中,四天王以手中各持的 法器象征“风调雨顺”之意。

· 南 方 增 长 天 王 手 持 宝 剑,象征“风”。

·串角飞龙

·串角四天

·垂脊孔雀

·垂脊卷草

· 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条 龙和蛇,象征“顺”。


背面串角上的天王们保存状况较好,右侧是弹着琵琶

(接上页)

的东方持国天王,为风调雨顺中的“调“,琵琶调弦意 谓行中道之法,和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头上戴有宝 冠,脸上放置淋搪面具,剑眉挑高闭唇面露微笑,样貌温 和庄严。上半身穿背心式二截甲冑,帛带绕身飘然而下。 下半身穿着半截短裙,露出的裤管下穿有长靴,双脚各踩 长角的人物,有说是踩着小鬼,也有一说是踩着“魑魅魍 魉”,以大悲殿慈悲为怀祝祷往生者的性质,应是出自佛 经的后者较为接近。 持国天王造形甚佳,飘逸的帛带围绕形成圆满,放大 其存在感,由坯体残存的玻璃片痕迹,以及半截短裙上细 密多彩排列的玻璃片,剪黏匠师在此精心打造天造像。左 ·东方持国天王弹奏 琵琶,象征“调”。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 宝幡,象征“雨”。

侧是持宝幡的北方多闻天王,头戴有放射状的宝冠,脸上 似无安置淋搪五官面具,褪色有渍痕,身穿有背心两截式 的甲冑,脚下亦是踩着长角挣扎的人物。多闻天王身上缠 绕的帛带搭配宝幡落下的飘带,形成一体。

小 光明山普觉禅寺是转道和尚付法于会泉老人门下的宏船法师,令其主持并发扬光大新加 坡佛教之圣地。他曾对弟子广首法师说:“建设普觉寺也吃了不少的苦,我吃的苦是非常非 常的多。”用数十年的心血,将一荒山小寺变成名山胜剎。宏船法师在艰困的环境下建造普 觉禅寺,以佛教渡化众生的慈悲胸怀,运用风水做为权巧之术,谋求寺院发展。从大悲殿正 面门向斜折的做法,到外围庭园流水设计迂回藏风纳气,以风水学来看待普觉禅寺的地景文 化,有别于用科学的角度理解环境,亦成为此处闻名于世的特色。 大悲殿是宏船法师向众生弘法扩建寺庙的起源,对于普觉禅寺具有重大意义,其剪黏装 饰工艺水平甚高外,亦反应出宏船法师对于法脉源流的重视。新加坡历经现代技术和中国北 方古典式样结合起来的“华族传统复兴式建筑”时期,光明山普觉禅寺的大悲殿、大雄宝殿 等建筑群,正是见证新加坡佛教建筑,由闽南建筑式样过渡至中国北方古典式样,在新加坡 的建筑史上,应该是当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规模宏伟迄今保存还算完整。对于这一座 拥有列入新加坡国家遗产行列资格的庙宇,我们对于寺院建筑未来重建与否,应当更加审慎 思考和对待。

菩提清韵


菩提清韵

9

闲暇时和学生们谈起《西游记》,大部分学生的偶像竟然是

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恶习深重,六根对

猪八戒。我表示诧异,学生们说我与时代脱节了,不了解新新人

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契合自己的

类。这让我感到纳闷……孙悟空神通广大,能够翻天覆地,是我

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

孩童时的偶像。那是个崇拜英雄的年代,谁会喜欢好吃懒做的猪

虽然知道佛菩萨的精神,欢喜赞叹不已,但

八戒呢!

是却认为那只是佛菩萨的境界,自己是一介

猪八戒是神魔、动物、人三位一体的化身。他也会腾云驾

凡夫,如何效得来。

雾、三十六般变化;他具有猪的外形、有猪的习性,贪吃懒惰,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生,我们对什

行动笨拙;他好美色,爱撒谎,爱发牢骚,贪小便宜;这些特点

么“念”得最多,即是说,对什么“思”得

是如此和谐地统一在猪八戒身上。学生们畅所欲言,总的来说

最多;这“念”或“思”成为我们的心行,

是因为猪八戒这个奇妙的形象“幻中有真”,符合人性,颇接地

经常做、反复地做,就能养成习惯;经常重

气。时下的年轻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从而认同了这滑稽诙

复某些习惯,慢慢就会形成性格。如果我们

谐的角色。

誓愿要学佛菩萨的精神,经常行善做好事,

在新新人类看来,率性而为的人格理想和世俗享乐的精神倾 向,以及强调自我的个性特征很值得推崇。但个性是什么?个性 就是一种习性。对于英雄,或许他们也心生崇敬,但不企及;也 或许根本就没有英雄偶像这回事。的确,新新人类的新观念、新 共识,可以形成一种风俗;而风俗变化,也可以移易人心。这种 风俗,也制约着一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古语曰:“取法乎上,仅 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假设猪八戒是你效法的楷模,

于是行善也就变成很自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方式了。反之,一个人经常有负面思维, 于是作恶变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了。 这些习惯性造作的行为在名色相续流中形成 的潜在力量叫做“惯行业”。临终的时候, 这“惯行业”可能优先成熟而带来结生,所 以就不断地随业轮回在六道中。

文|释道宏

你就很可能连猪八戒都不如。从佛法角度看,凡夫的生命基础决 定了你是凡夫,圣贤的生命基础决定了你是圣贤。 因此我们学佛,一定要学佛菩萨如释迦牟 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的精神,并且要 发誓愿,勇猛精进。然而事实常常是理性的至 高点与人性的弱点,在我们身上若即若离,若 隐若现。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每天亦复 如是地在忙里转,纵然学佛学了大半辈子,佛 法或许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生活还是一成不 变。仍然是:佛是佛,我是我,甚至是佛在天 边!这或许是把学佛当成一种学说,一种道德 情操,甚至是一种生活调剂。殊不知,学佛就 是要学佛的修行,而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习 气、改变知见、改变心念,让念念都是净善的 种子,把它落实在自己的心行上。 曾经听过许多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 己。诚然,现实生活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让 他们操心,有事业让他们拼搏,有子女让他们 牵挂。生活上难免有各种境界:顺境、逆境, 善的、恶的,我们的心自然而然会随之起伏。

这一生 你对什么 的

得最多 在

的心


莲池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袾 宏,别号莲池。大师27岁父亲去世,32岁时母亲 也离开人世。双亲的接连去世,使大师深感世事 无常。他于明世宗嘉靖45年(1566)投西山无门性 天禅师落发,并在昭庆无尘禅师座下受具足戒。由 于他长期居住在杭州云栖寺弘扬净土法门,因而人 称“云栖大师”。大师住持云栖寺长达40多年, 带领弟子修学净土法门。同时,他还倡导禅净双

今 日 方 闲

亲友道别后,于明神宗万历43年(1615)7月某日安 净土宗的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八祖。 莲池大师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多达30余种。弟 子大贤、李守一等人汇集成为《云栖法汇》,34 册。后人又将大师的不同时期的所有作品汇编为 《莲池大师全集》流通于世。在法汇中收录了许多 大师的散文随笔作品,这些都是在不同时期随感而 发,即兴写作而成的。内容涉及修行方法、为人处 世、德行修养、人生感悟等。 其中有一篇名为《今日方闲》的短文,讲述了 当时杭州有一位姓鲁的人,名字大师已经忘了,由 于此人满面都是麻子,因此,人称鲁麻子。有一天 这个鲁麻子对他的儿子说:“如今儿女的婚嫁之事 都已经完成,你们也都能独立生活了,我将要追求 闲居静处的生活。”于是命子女为自己准备棺椁, 凡是办理丧事所用的魂轿、旌旗和鼓乐等用品都置 办得很齐全。他命儿女披麻戴孝,引着棺材在前面 走,自己则坐着轿子跟在后面。 他们一行来到西湖旁的一座别墅中,将棺材放 置在别墅的庭院中。鲁麻子告诉儿女都回去,并 说:“刚才举行的送葬仪式,表示你们已经将我出 殡到这里,今后没有义务再赡养我了,都回家去,

好好修行,也不会再回家去。”等子女们都离开 后,鲁麻子在院门上写着:“今日方闲,至死不 入城墎”。意思说,我直到今天方才真正地空 闲下来,到死也不再回到城市中居住。鲁麻子自 此放下万缘,远离俗尘困扰,在自己的别墅中真 为生死,安心修道。即便是至亲的妻子儿女,也 能毫无眷恋地割舍。这种为法舍弃一切的坚定决 心,只有真发心修道的人才能做到。

修,订立禅净双修仪轨。大师临终前预知时至,向 详念佛而逝,世寿81,僧腊50。由于莲池大师对

不要再过来了,就当作我已经死了。我要在这里

莲池大师得知鲁麻子“今日方闲”的做法

出 家 修 道

只 有 看 淡 世 就 情 应 当 才 不 能 为 不 世 断 俗 增 所 长 染 道 念 远 离 成 名 就 利 菩 诱 提 惑

后,不禁感慨万千,说:“鲁麻子真是胸怀宽 广,识见通达的人。作为世间的俗人,原本有家 眷的拖累,每天忙忙碌碌也是应该的,而他能够 彻底舍弃家庭的牵挂,摆脱世间的忙碌,说自 己‘今日方闲’,这是一般人都无法做到的。” 莲池大师认为,鲁麻子为追求闲居静处的修道生 活,能够带着棺材,毅然地脱离亲眷,这种修道 精神,实在令人叹为稀有。 在为鲁麻子这种修道精神感动的同时,莲池 大师想到了出家人的修行之事。他不无感慨地 说,出家人过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本来可以心 无旁骛地安心修道。但是有很多出家人忘却了出 家的根本目的,非但没有安心修道,反而劳形苦 志,千方百计追名逐利。他们疏于修道,每天都 忙于名利。为了名闻利养,从来不知道让自己休 息放松一下。 莲池大师在这篇随笔中,警示出家人,既然 真为生死,出家修道,就应当不为世俗所染,远 离名利诱惑。只有看淡世情,才能不断增长道 念,成就菩提。

文|远尘


菩提清韵

11

时不时的有网友这样问我:“你快乐 吗?”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很快 乐。“你很幸福是吗?”是的,我很幸 福。“那你告诉我幸福是什么?快乐又是什 么吗?”心是快乐之根,幸福只是一种感 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时他们会发来 惊讶的表情说:“你怎么说话有点像不食 人间烟火的那种人啊,是真快乐还是伪装的 呀?”我无语,发个微笑的表情回应。 其实大道理我也不懂,也说不明白,我 记得曾看过一篇《快乐藤的传说》,记忆犹 新。据说,在终南山一带长着一种特殊的植 物——快乐藤,任何人得到这种藤后,都会 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为了获得快乐,曾有一位年轻人不惜爬涉千 山万水来到终南山,在历尽千辛万苦的搜寻 后,他终于得到了这根藤,但结果并非像传 说中的那样——他仍然不快乐。 这天晚上,他在山下的一位老人家里借 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不由长吁短叹起来。他问老人:“我已经得到了快乐藤,为 什么却仍然不快乐呢?”老人一听乐了,说:“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 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老人的话 让年轻人耳目一新,他又问:“什么是快乐的根?”老人说:“心是快乐的根。” 年轻人恍然大悟,最后笑了。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 心的过一生,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但是要如何才能求得快乐呢?“心是 快乐之根”说得多好!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 是人的心灵。”人心浩瀚,可以容纳许多许多,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 婪、卑鄙、懒惰所笼罩,无论你是富甲天下还是位及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乐。但 如果我们的心灵能不断得到坚韧,顽强、刻苦、纯朴之泉的灌溉,无论我们是一贫 如洗位卑如蚁都可以求得快乐。 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子孙满堂,有的人求福贵,有 的人求智慧,他们所求各不相同,归根结底,他们所求的是一份快乐的心境。 我没有华丽的别墅,没有名贵的豪车,没有显赫的地位,而我却拥有一份快乐 的心境,一个温馨的家;我没有家财万贯,穿金戴银,却拥有着和睦礼让,互敬互 爱的兄弟姐妹。爱弥漫在家的每个角落,尽管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平凡的父母一直 教导我们: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我很渺小,但我有我存在的价值,我很普通,但我的心灵却满载着生活的温情 与人生的快乐。朋友,敞开你的胸怀吧,你会发现,你也会像我一样,拥有无边的 快乐与幸福。

文|善缘

心 是 快 乐 之 根

我 很 渺 小

我 很 普 通

但 我 有 我 存 在 的 价 值

但 我 的 心 灵 却 满 载 着 生 活 的 温 情 与 人 生 的 快 乐


在熟食小贩中心用餐,偶遇一位

十一年前,曾与朋友相约准备赴往西藏一

经常出国旅游的朋友,知道他去了一

游,后来因当地发生骚乱而取消了行程,至今就

趟“追寻佛陀足跡”之旅,刚从印度

再没有出国的意愿了,而护照也已逾期多时都不

返回。在攀谈中余味猶存,叙说途中

曾更新过。

的经历与感受。当提起雪山美景和冬 季里新鮮刺激的休闲活动,兴奋之情 溢于言表,而一说到他们的陋习和落 后的一面,脸色一沉,头摇手摆脱口 而出:不可思议。 “怎么样?”他喝了一口咖啡把 头一抬:“你現在还是老样子啊? 足不出户?”我没立即回应,他接着 说:不要整天呆在家里,应出来走动 走动,趁着还能行走去看看这锦绣的

不 以 寂 寞 为 寂 寞 不 以 弧 独 为 弧 独

山川大地,去拥抱这多姿多彩的世界 吧! 他说得没错,当脚不便走动时, 将是一种障碍与累赘,有了年纪加上 身体开始老化败坏,这也是必然的生 理现象。而沿途游山玩水、欣赏风光 景色、了解各国风土民情进而增广见 闻,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旅游目的和 意义吧。然而,如能借此机缘让沉睡 的心灵来一次荡涤,说不定自此就有 了不同的感悟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和观念。

“像你这样,不觉得没有生活情趣了吗?不感 到寂寞和孤独吗?”他疑惑不解。 所谓生活情趣,是在自己的条件下把生活过得 好一些。首先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再往 休闲和精神方面的提升。如唱歌、跳舞、爬山、徒 步、出国旅行……但有些人认为大伙都做同样的事 情而你偏偏不是“道”中人,便冷言冷语讥讽他人 的选择。 “你不寂寞吗?你不孤独吗?”当朋友提起, 我必定会用他们的话来反问。 “哪会呢”我们时常参与一些活动又时不时出

你你 寂孤 寞独 吗吗

国游玩,哪有时间空闲?” 是这样吗?不是的。其实他们是害怕和不甘寂 寞,因此总要想方设法去排斥和远离它,于是便往 外捉取以填补心灵的空虚和慰藉。如叫他们把脚步 停下稍为歇一歇,立即就会心浮躁动,坐立不安, 尤其是夜深谧静之时扪心自问,孤寂之感不其然就 涌上心头……蓦然回首,自己不也是曾走过这相似 的经历吗? 旅游对我而言是一桩苦差事,不仅辛苦而且疲 惫,我可没多大的热衷,加上我又不喜欢朋友的活 动选择,自然就不参与了。可是,我内心却不感到 有任何的苦闷和失落感,反而是宁静与平和。 “别拿来忽悠我吧。”朋友始终不肯相信。我 也知道若无经历其中何来体会?有这样的反应亦属 正常。


菩提清韵

此刻让我想起上课时师父的教诲。 有一次提到如何用智慧去正确认识事物 的三个阶段时,师父首先开宗明义说: 举凡种种主义、思想、信仰、善恶是 非、观念……这些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 都要舍弃放下,以柔软心、平等心、包 容心去察觉它和洞悉它,随之与其交 融。接着师父又引用了禅宗公案: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3

“为什么是我?” 每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最常听到这句 话。哦,不对!严格来说,只有发生不称心 如意的事情,才会这么说。不是吗?不见得 那些中大奖的人如此说,然而如果被医生宣 判癌末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想。 如果我们视好事为理所当然的,不如意之 事就抱怨,那么这一生就会在患得患失中度 过。 佛教的因果观告诉我们,所有出现在生

(对世俗事物的执迷)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对前者的否定,虽放下一物同时又对

命中的事情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是有前因后 果的。 当我们了解并接受事出必有因的观念,

佛法的捉取)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是否定的否定,似乎又回到原点,其 实不然,境界是全然的跨越与提升) 之前,我一直心有存疑,修行人为 何能一生与青灯古佛为伴?为何能“忍 受”这样的“寂寞和孤独?"此外又曾

将不再为逆境抱怨,同样的也不会在顺境时 过分的欣喜若狂。 既然已知“事出必有因”,要如何落实在生活中 呢? 最近学到这两句话非常受用:“处逆境,随恶 缘;处顺境,随善缘”。

听过智者以自信和坚定的口吻说:“我

当逆境出现时,往往会牵涉人事与环境的恶因

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于你们的世界,是

缘,所遇到的事情都无法称心如意,这时候我们应

人所不能见。”

该生起一念惭愧之心,应当在内心当中深深忏悔过

我不断用心回味最后的一段话,沉

去所造恶业,今日才会遇到如此的恶果,并且以历

浸在思绪之中,细细的咀嚼、慢慢的品

事炼心来面对。在这当中更要谨记“无瞋恚”这三

味,感觉有了一些回甘,渐渐的越来越

个字,因为往往逆境来临时,我们在处理人事中,无

浓郁,接着往四处扩散和弥漫,随之深

法保持客观与冷静,结果又和对方结下另一个恶缘,

深沁入心间。蓦地,我豁然心领神会明

如此下去今生或来世,冤冤相报何时了?

白了之所以能与孤灯为伴,与古佛对话 乃至感应道交之富足与喜乐。

在面对顺境时,所遇的人很和善也愿意协助我 们,也可能所在的环境非常好。这时候虽然我们知道

“不以寂寞为寂寞,不以孤独为孤 独。”这就是修行人的智慧吧?

文|丁点

是善业现前,但也不可视为理所当然并贪念不舍,我 们应当生起一念感恩之心,感谢所有人事善缘。 记得有位法师说过:“顺境不能有贪恋,逆境 不能有瞋恚,都是在环境上修的,如果没有这些境 界,你到哪里去修?” 所以无论是福报来时的善缘,或是逆境中的恶 缘,我们都应该知道会在生命中出现的“事出必有 因”,不必抱怨也无需欢喜。

文|观心

事 出 必 有 因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当天,一般佛寺都举行三皈五戒仪式。 今年的观音诞也是我的工作休假日,我到佛寺诵经正好遇上了三皈依的 仪式,我坐在最后一排观礼。当第一句庄严的梵呗声响起:“香花迎,香花 请……”内心一股震撼,泪盈满眶。 回想自己三皈依已是十八年前的事了,当年在佛法里找到生命的意义,一 头栽进去,一有空就往佛书流通处,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一次,听说要举 行三皈依,虽说不甚理解,却坚定的报名了。由于心情紧张,整个过程就只知 道跟着流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一年后受五戒也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 的事。

受 戒

然而,佛法道理慢慢听得多了,越觉得不敢受戒,尤其是菩萨戒。2013年 有个受菩萨戒的因缘,就在受戒的前一天,我还在三心两意,直到教授和尚开 示:“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受菩萨戒就打退堂鼓,因为戒难持啊!但是,你们 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哪一个人生阶段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学 起的,难道你们都是会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课程,然后才报名的?

一 旦 受 了 菩 萨 戒 便 已 进 入 诸 佛 国 土 的 菩 萨 数 量 之 中

并 受 菩 萨 戒 者

若 不 发 菩 萨 愿

那些名校大家都知道课业重,然而家长们无论如何都要送孩子进去。为什么?

即 是 初 发 心 的 菩 萨

不 受 菩 萨 戒

习,却要选最轻松,最没有压力的来学。皈依就如正式报名进入佛教的学校,

虽 然 无 虽 戒 然 可 常 犯 犯 戒 也 不 仍 是 算 菩 因 是 萨 为 菩 若 萨 发 菩 萨 誓 愿

因为好的学校,师资和环境优良,所谓名师出高徒。虽说不是百分百成功,但 是机会比较大。我们对于世俗的学习,可以从不懂开始学起,而且还要选最好 的来学习,并且屡败屡战,越战越勇,不是吗?那么反过来,为何对佛法的学 受戒如同遵守校规一样,我们就因为不明白才要学习,而且要学最好的!为什 么?因为这关系到法身慧命,难道不应该更加认真吗?即使犯戒,也可以屡败 屡战,勤加忏悔,发愿后不复造。” 教授和尚开示的这一段话,终于打开了我纠结已久疑虑,我终于敞开心 扉,欢欢喜喜的受戒。这六年来,如同教授和尚开示的一样,真的是屡败屡 战。但有了信心和愿力,果真越战越勇。最后终于明白,世尊的每一条戒,其 实是在保护我们。虽然,对凡位在家菩萨来说,菩萨戒很多时候,真的不容易 持守,但是基本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 酒,真的必须做到。 最后,以《菩萨戒指要》圣严法师的开示共勉之:《菩萨璎珞本业经》 说,受了菩萨戒,“有犯不失”。该经又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 中,超过三大阿僧祇劫生死之苦。”“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 犯名外道。” 这是说,一旦受了菩萨戒,便已进入诸佛国土的菩萨数量之中,因为若发 菩萨誓愿,并受菩萨戒者,即是初发心的菩萨,虽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萨。若 不发菩萨愿,不受菩萨戒,虽然无戒可犯,也不是菩萨。

文|能持

14

菩提清韵


菩提清韵

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 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心等。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 始,大悲心之所依处,是一切诸佛成佛之种子,净法长 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就能够速成无上菩提。 菩提心常因种种因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载, 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 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 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 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又《发菩提心经论》载有发菩提心的四种因缘:一 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

浅 谈 发 菩 提 心

净土宗第八祖省庵大师十分重视发 菩提心,为了劝诫更多学佛者发菩提 心,专门撰写了《劝发菩提心文》阐述 发菩提心的重要。师在开篇即说:“尝 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 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 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 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 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 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 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 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大师认为一

果。《大乘义章》指出发菩提心有三种之别:一相

个学佛者起初就要发心;修行的要务,

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

首先要立下大愿。如果不发心立愿,

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

则修行难以用上功夫。假如修行过

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

程中不发菩提心,虽然辛苦,

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

但最终难以有成就。

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

为令学佛者

心、心即菩提,而归于

明了发菩提心

自己之本心。

的方法,大

旧译《华严经》卷

师还阐述了

59云:“菩提心者,则

发菩提心的

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

十种因缘。

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

即:“此菩

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

提心,诸善

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

中王;必有因

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

缘,方得发起。

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

今言因缘,略有十

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

种。何等为十?一者

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

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

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

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 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 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大智度论》云:“菩 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 经玄义分》云:“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 心,往生安乐国。”《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之人, 都应当发无上菩提心。 菩提心的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 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 愿。其中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简而 言之,菩提心就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 因而各种经论都赞叹其德以劝勉广发菩提心。

15

众 生 无 边 誓 愿 度

法 门 无 量 誓 愿 学

烦 恼 无 尽 誓 愿 断

佛 道 无 上 誓 愿 成

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 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 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 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 念正法得久住故。”大师认为,若佛子 能够以上十个方面来修学,不仅能够进 德修身,还能生起菩提心,从而圆证菩 提。

文|继平


永 远 和 平 的 榴 梿 之 旅

5月28日早晨7点30分,我们一行人在院长广声大和尚和学院法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2 天的马来西亚吃榴梿之旅。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由大士关卡进入马来西亚,一路上 可谓是祥云骈集,汽车开过柔佛海峡时,仰视天空是宝蓝色的,海水是墨蓝色的。阳光洒在海 面上,像神龙的鳞片一般。在桥上看见新山最近开发的楼盘,也可以看见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繁 华,也许只有在桥上时,才可以同时看到两个国家、两种不同的风情。 进入马来西亚时,当地的导游来到我们的车上,向我们介绍马来西亚的国情、经济产业、 榴梿的分布地区和品种等等。从她口中得知,公路两旁种植的棕榈树,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重要 产业,棕榈树生产的棕榈油可以用来做方便面、白咖啡、调和油,用途非常广泛,有关当局正 在研发将来替代天然石油的产品。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华人社区,华人在当地的人口比 率约是20%以上,由于马国多都是穆斯林信仰,文化和信仰的差别使得当地华人的生活有些不 易。在马来西亚,槟城和马六甲的华人最多。 永平是柔佛州的一个小镇,华人聚多。街边的民居和商铺都充满了浓厚的福建风味。我 们在这里停车大约半小时,作一次小小的补给。永平取意为“永远平安”,也有人说是“永 远和平”。而我此时由此“永平”联想到了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记载,就是在东汉永平 十年(公元67年)。 东甲也是柔佛州的一个市镇,这是学院招待我们吃榴梿的地方。马来西亚的榴梿产区,著名 的有槟城、霹雳、吉兰丹。槟城的“红虾”榴梿最好吃,果肉是橙红色的;“猫山王”是吉兰丹

回 程 时 怀 着 感 恩 的 心 情

沐 浴 着 天 赐 的 甘 露

象 征 着 此 行 的 吉 祥 圆 满

的最好,肉厚籽小,榴梿壳底部有一个硬币大小的五角星,果肉的颜色是金黄色的,看起来有点 透明,像凝固的油脂,口感绵密滑软、口味重苦重甜,吃了还想吃;“苏丹王”(D24)的主要 产区在霹雳州,口感和“猫山王”很像,先苦后甜,但果肉的颜色比“猫山王”要淡一些。其实 这些品种在马来西亚各地都有种植,但凡榴梿园,各种品种的果树都有一些,所以不必为了专吃 某个品种的榴梿而专门去某个州。导游介绍说其它的榴梿品种还有“金凤”和“竹脚”,吃榴梿 要从口味“最低”的开始吃,往上一直吃到“猫山王”,这样才能吃到每一种榴梿的味道,有 层次感。榴梿园的树与树之间拉着网,每一颗榴梿都是自然成熟然后掉落在网上。恰逢那几天 天气晴朗,成熟的榴梿有很多,榴梿园里供应的榴梿全部是“猫山王”,没有其它品种,同学 们个个都很开心和满足,院长和法师们也很欢喜。这一次榴梿会只有“猫山王”,总的来说, 全体师生非常欢喜,不由得对学院和院长大和尚充满了感恩之情。

16

菩提清韵


菩提清韵

17

在老街,还有一间私人峇峇娘惹博物 馆,这间博物馆原来是一间曾氏峇峇的祖 宅,现今的产权依然为私人所有,宅子里大 都保存了原来的风貌,主人的房间、客厅、 娘惹风味的厨房、会客厅、婚房以及祝寿时 使用的场所。新加坡的新传媒在2008年拍 摄的电视剧《小娘惹》剧中许多场景,都是 在这座宅子里完成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块 叫“追远”的牌匾,书法遒劲有力,令人神 在榴梿园结束午餐后,我们前往古城马六甲。下榻前,我们 集体乘船参观马六甲河两岸的街景。这座城市大约有六七百年的 历史,最初的马六甲王朝奉暹罗为宗主国,后来改奉明朝为宗主 国。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有两次在这里作短暂停留,等信风到来 就从这里起航回中国。明朝时,马六甲王朝和中国有一次和亲: 中国将明朝的汉丽宝公主下嫁给苏丹满速沙,与公主一同前来 的还有五百名随从,他们中有各行各业的工匠和艺人。随从中的 男子和当地的女子结婚,生下来的男子称为“峇峇”,女子则称 为“娘惹”。这样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华人群体,那就

往和追忆。我对于娘惹最初的认知大约就是 从这里开始的,充满香茅味和椰浆味的饭菜 很好吃,娘惹糕很甜,娘惹的女孩子很善良 等等。 到马六甲的意义即是对青云亭的朝拜, 因为虚老曾经经过千辛万苦,来这里弘法 利生。峇峇娘惹博物馆是我来马六甲的目 的之一:因为她是我寻找文化认同的一处 重要场所。

是娘惹文化,而娘惹文化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饮食文化。美味的娘

总的来说,马六甲和新加坡有点相像,

惹糕,蓝色的椰浆饭,香飘飘的叻沙等等都是吃过之后,再也忘

商铺很繁华,衣食住行很便利,华人也很

不了的。马六甲相继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过,因此整个市

多。相较于新加坡来说,马六甲又相对宁

镇上充满了殖民色彩,主要表现在荷兰红屋广场的教堂和圣保罗

静许多,没有那么多的车流量。如果只是

山的教堂古迹上面,以及圣保罗山下那炮台遗迹。

旅行,马六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然来

马六甲总人口大约是935千,华人占26%,在老街里经商 的,有许多都是华人,很少能见到真正的峇峇和娘惹。我在街上

了马六甲,品尝一下当地的白咖啡再走是 最好的。

访问过一位卖小吃的阿姨,问她们来自哪里,大都是祖辈从中国

回程时怀着感恩的心情,沐浴着天赐的

过来的,并不是明朝娘惹的后代。联系马六甲华人情感的纽带

甘露,象征着此行的吉祥圆满。大家都深切

是青云亭,青云亭大约和马六甲王朝同时期建立,也有六百多年

希望永远和平,还沉浸在东甲榴梿园沁人心

的历史了,是一座典型的华人庙宇,里面供奉的主尊是观世音

脾的香味里,沉浸在马六甲的欧陆风情中,

菩萨,偏殿供奉的是一些民间信仰的神明。青云亭只住有几位出

在回味里又生起了对下一次旅程的向往。

家师父,我咨询过做义工的居士,说是马六甲的居士团体比较兴 盛,也就是说,马六甲盛行的是一种居士化的佛教,但居士对师 父的态度还是很恭敬的。1905年夏,由缅甸行脚然后坐船到槟城 的虚云老和尚,在居士们的护持下来到马六甲,在青云亭讲《药 师琉璃光如来本原功德经》,当时皈依三宝的居士有七千之众, 可见当时佛教的兴盛。青云亭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某个时 刻曾经来过这里。青云亭对面的香林寺始建于1958年,重建于 1985年,和青云亭是同一家。相比于青云亭,香林寺的殿堂更加 开阔一些,而且可以登上二楼看老街的风景,阳台上和风习习, 站在那里,瞬间伏灭内心所有的烦恼。对当代马六甲佛教有深厚 影响的是香林长老和他的弟子金星法师,金星和金明二法师发起 创办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在老街有一座纪念金星法师的图书 馆,非常古朴,里面收藏了许多佛教的典籍,社会各界的人士都 可以借阅,非常方便。

文|了净 (新加坡佛学院学僧)


仁 爱 孝 悌 的 价 值

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意思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仁 爱 孝 悌 是 做 人 之 本

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 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 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民众中去,民众也会 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反对,如此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 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为人孝悌就不会 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是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 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明的

使 人 懂 得 知 礼 敬

例子。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 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项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 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 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巩固家庭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 用,更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为“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便是

感 恩 和 回 报

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 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古今中外,孝 悌的故事很多,古有木兰代父从军、玉祥卧冰求鲤、黃香扇枕温席,今天我们经常看到 年轻人协助老人过马路,地铁上让位给有需要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随 着社会的变化,现代人对仁爱孝悌观念已经逐渐削减。平日为了工作事业的打拼,很少 有时间真正关怀父母亲的生活及精神寄托。对自家的老人既然无法现起关怀之情,对其 他的老人当然更加缺乏关怀和尊敬了。 为了保存我们的传统文化美德,不让仁爱孝悌的观念日 渐淡薄,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如果父母亲能夠在孩子幼 小时,就让他们接触到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伦 理思想;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感恩教育,灌输仁爱孝悌 的美德。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己以身作则, 给下一代树立一个好榜样。不但对自己的父母亲照顾与关 怀,对其他的老人也能给予应有的尊重。孩子在耳濡目染之 下,必定会懂得如何尊重老人。 孝悌应从自己的父母开始,所谓“百善孝为 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应尽义务。 孝悌更应该落实在社会上所有的老年人,我们应 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风气。如尊重老年人已有 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及对生活的选择;与老年人 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不易产生失落和寂 寞感;让老年人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过着恬静 舒适生活,没有家庭琐事要去操心和劳烦。我国 实行第一代国民优待的医药、交通敬老措施,这 种尊老的具体表现,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18

意解人生


意解人生

缺乏了仁爱孝悌,年轻人

生活把凡人雕刻成木头,

就会变得冷漠无情,不但无法

而雕刀就是充斥在生活周围的

尽孝道,对其他的老人就更加

魔。魔分内外,外魔我们无法

无法做到忠恕、仁爱和关怀,

控制。人说修行,既是指修

这是很不幸的。尤其我们是个

心,用以抵御內魔。

多元民族的国家,倘若国民丧 失了仁爱孝悌的精神,种族之 间缺乏互信尊重,无法容忍別 人的过失,自以为是,互相争 斗,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给国 家制造种种麻烦等。有了仁爱 孝悌,人们便会从心底里去爱 別人,希望別人都得到幸福而 无灾祸。爱护人、关心人、尊 重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的根基元素。 总而言之,仁爱孝悌是做 人之本,使人懂得知礼敬、感 恩和回报。人有礼敬必吉,家 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 古人重天理良知,敬天礼地, 与人为善,世风祥和,人们对 任何东西都能体现出不争。当 今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如果没

色、受、想、行、识称为 五蕴,人自身,以及听到看到 的世界,受到的触动,都属五蕴,受其影响,人会 做很多魔事。漂亮衣服,美味饮食,迟到的班车, 突如其来的停水,断落的雪糕,失业失恋,房价上 涨,这种由物质控制的魔,使人们对生活中遇到的 种种,反应过激,引发焦虑,严重的会兽性大发。 所以五蕴魔成为罪恶之渊源。 活在世间,人们或为自己,或为别人,一生忙碌,都为造 业。业,有善有恶,有无善恶,无论哪种,只要是疲于奔命, 不得宁息,都为业魔。因为业魔,我们失掉很多快乐,常听人 说为家人忙,可家人也许缺的只是与你同在的日子。 现代社会病很多,情志紊乱,道德缺失,对人与事,轻慢 怀疑,彼此鄙视,不生敬重,为达目的,心生邪念。这种祸 心,成了一种魔障,就是心魔。 有些人聪明,感悟力强,活得如鱼得水,常怀骄傲之心, 不复精进,自身的优点,反噬成了魔障,就是善根魔。中华传 还有人,掌握一些心得,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吝于施教,

扬斗争哲学,推崇物质追求,

做成祖传秘方,不与人交流。或得财秘而不宣,为富不仁,不

从而就破坏了人与人、与天

懂回馈社会,与人分享。如此,形成魔障,乃善知识魔。

统、美好、善良的歪曲成愚昧 的封建迷信,使人失去道德维 系,一系列的社会败坏现象层 出不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 任,为赚钱而不择手段,制造 了无数人间悲剧。只有发扬仁 爱孝悌的传统美德,才能重新 拥有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爱和 祥和美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与 天地自然和谐共处。

文|张维昌

生 活 中 的 魔

统美德,要去伪存菁,谦虚谨慎常记,一生受用。

有了仁爱孝悌,人们只注重宣

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把正

19

又有些人,严于教条,不以人为本,不结合实际,制裁今 天的罪恶,还在沿袭老旧的法案,这种自他的魔障,就是菩提 法智魔。 烦恼魔扰乱身心,障碍正觉,引发了“不寂静行”,让人 心静不了,不安定,躁动不安。据说,烦恼魔可由一种而发展 到一百二十八种,实可谓,既顽固又庞大。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也是一大魔障。寿命终有一天坏 灭,复归尘土,大可不必恐怖死魔。善待生命,也要善待死 亡,“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死亡是一生的句 读,要优美自然的完成。 佛说障道者即为魔,佛的道,是脱离六道轮回之苦。而众 人的道,即是理想。这条道上的障道者,就是 你的魔。对于外魔,虽无法控制,但可以规避 跨越,而內魔,则需要恒心毅力。所以,你才 是自己理想道路上的驱魔人。

文|黄凌

人 说 修 行 既 是 指 修 心 用 以 抵 御 內 魔


良 知 在 心 中

致 良 知

太 阳 有 时 候 会 被 乌 云 遮 蔽

如 同 太 阳 在 天 空 良 知 有 时 候 会 被 私 欲 遮 蔽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给弟子们讲授心学

现 今 社 会 的 另 一 种

时,和其中一名弟子——于中,有一段有趣

乱象是所谓的公益旅行

的对话被记载在《传习录》里:

(voluntourism),也被称

一天,王阳明在上课时,说道:“每个

作国际义工。近年来,我国

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存在。”然后突然指着

许多青年学子,一批又一批

于中说,“于中,你就是个圣人!”于 中

地举着“志愿者”的旗帜,到

受宠若惊,慌忙起身,作揖拜谢,连连说

贫困国家的孤儿院当义工。在

道,“学生不敢!学生哪可能当圣人。”

那里,他们兴奋地与孩子们玩

对此,王阳明笑说,“这又不是我送给 你的,

这是你本身原有的,哪有什么敢不敢

当?”于中仍旧不停地辞谢。这时,王阳明 解释:“不光是于中,大家胸中都有一个圣 人,因此大家皆可为圣人,这与谦让无关, 与良知有关。” 于中这才恍然大悟,笑着回答“是,我 就是圣人。”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而良知能引 导人们知晓行为的善恶,使人自觉地向善、 行善。在《传习录》里,他多次以“致良

知”的理论架构,强调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又曰:“良知在人,随你如何, 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然而,在现实生活 中,人的良知却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客尘所遮蔽,犹如蒙上一层灰垢的镜子——照 什么都是模糊不清。春秋末期“赵鞅放生”的故事,便说明良知被物欲所蒙蔽了。

照片放在脸书上。他们认为自 己在行善,是十分有意义的, 显然,也有些学生只为了履历 上的一行记录文字。对这些义 工而言,公益旅行是个新鲜的 体验;但是,孤儿院不应该是 动物园,不应该是让陌生人进 进出出的地方。心理学家曾经 对此做过调查研究,认为义 工频繁的更替,会造成孩子们 安全感的缺失,对于他们的心 理成长是不健康的。我认为当 义工必须是有计划的,持续性 的,诚 心 诚 意 的 , 建 设 性 地 帮他们搭建校舍或住宿等设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位名叫赵鞅的大臣,他喜欢在逢年过节时,让老百姓将

施,或是捐赠生活用品,或

捕获的斑鸠鸟进献给他放生,他则会重赏每个献鸟的人。他的门客疑惑不解,问

是教导他们谋生的技能,比

起原因时,他回答:“在正月元旦放生,是表示对飞禽有恩德。”门客听了,表

如,学习烹调、电脑、制作

示不赞同说:“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大意是:“老百姓

生活用品等。

知道您要放生,所以争相捕捉斑鸠,反会害死更多的斑鸠”这是放生吗?捕猎之 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犯下的过失。”与其放生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 赵鞅说:“你说的对。”

良知在心中,如同太阳在 天空,太阳有时候会被乌云 遮蔽,良知有时候会被私欲遮

文中的赵鞅本着行善之意,却给斑鸠鸟带来了灾祸,其中主要原因是他的良

蔽。在这五花八门的社会里,

知被蒙蔽了,因为他忽略了客观因素的效应。赵鞅只知行善能积存阴德,殊不知

良知尤其容易被蒙蔽。因此,

他求福德心切,反而造了罪业。

我们在行善前,务必先了解

被蒙蔽的良知带来的是道德上的盲点,如今,同样令人诟病的乱象仍然存

客观环境,并且要扫除私欲,

在。比如,每年的卫塞节或观音诞,便有许多善心人士喜欢放生;他们买来许多

良知才能如同太阳一样当空照

鸟、鱼或是巴西龟,然后便进行热热闹闹的放生活动。其实,这些善心人士这样

耀,光芒万丈。

的放生活动,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更有甚者的荒唐行为,譬如将淡水鱼放 入大海或是将养殖动物放归野外,放生者以为他们在积善德求福报,实际上反而 害了这些生物。因此,要理性科学的放生。

20

耍,拼命地拍照,然后马上将

意解人生

文|林廷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年级学生)


琉解 意 璃人 之生 光

21

星期日早上与友有约,见面地点离家约10公里,有地铁和巴士可达,按 惯例我会选择乘搭省时便捷的地铁,不过今天起得早,提前出门,决定换个路 径,改搭巴士。周日早晨天气清爽,马路上有些冷清,巴士刚刚开走了一辆, 下一趟要多等十来分钟,我坐在车站,闲着无事,四处张望,发现原来风景这 边独好。 车站旁种了一排黄钟花树,此时树树绽开鹅黄色花簇,像挂满一串串铃铛, 晨光里金灿灿分外耀眼。对面的印度紫檀(青龙木)树群,历经几十年风雨, 越发雄美挺拔,参天绿叶在风中潇洒地摇摆。越南黄牛木经过一轮花开花谢, 旧叶秃尽之后又长出嫩绿微红的新芽。蓝天澄净无瑕,黄花点点,绿树葱茏, 浓淡错落,时光静好,心情也悠然,大自然鲜活多彩,真是最佳的心灵疗愈师。 回头望,又有惊艳。这月份不是风铃花季,可是后方小路上的风铃木,竟无 预警开花了,白的红的粉的,轻轻柔柔,飘逸剔透,煞是美丽,再给这幅以蓝 天为背景的大自然画面,增添了几抹淡彩。

换 一 道 风 景

原本是平凡早晨的一次寻常不过外出,只因偶然转念,做了另一种选择,看 到另一道风景,心情愉悦,神清气爽,美好一天从此开始。 所以凡事不必执著于固守成规。一辈子走一条既定的老路,也许安全通畅, 有遮有挡,无风无雨。但是偶尔随兴转个弯,兴许会给死水无波的生活投颗石 子,激起涟漪。 生命中常有一些意外的小插曲,有时给人惊喜,有时叫你错愕,它们突如其 来,可以是乐,可以是愁,乐的欣然接受,愁的也须坦然面对。学会了与当下 相处,能把负面情绪转为正面。 因此,面对四周风光如画,暂且抛开所有纠结在心里的琐事,别放不下过去 种种,别太焦虑未来,何不静下心,好好欣赏当下景色? 三毛曾这样说过:“我们经历了过去,却不知道将来,因为 不知,生命益发显得神奇而美丽。不要问我将来的事,请你将一 切交付给自然。” 就将一切交付给自然 吧。或许有一天,你走到 某个路口,也会随机转个 弯,发现另一片风景,找 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文|沈玉兰

只 因 偶 然 转 念 做 了 另 一 种 选 择 看 到 另 一 道 风 景


父 亲 节 的 哪 一 天

今天是父亲节,也许是被朋友圈的祝福感染,在这个网络时代,大家彼此分享着自己的点点滴 滴,也让我情绪激动着,想和您说说话。在我记忆深处我们家里人口很多,阿爸那时应该比我现在 的年龄还要小几岁,清楚的记得他总带我去新房子住,听妈妈说我弟生来就爱哭,所以阿爸睡不好 觉,我从小不怎么哭,就这样跟着阿爸多一点,这是我最初模糊记忆里和阿爸的时光。 在阿爸没成家前奶奶是家里的顶梁柱,奶奶是一位好领导,在当书记时,人们都很佩服她的公 私分明,治家也是严格分配管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干活使双手粗糙的不能形容。阿爸在奶奶 四十多岁时才出世,奶奶在八十多岁时因看太孙摔倒骨折,卧床四年多。我很佩服阿妈,阿爸脾气 不好,她从没怨言,对奶奶细心照顾。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卧床的奶奶实非不易,我想 阿妈可能是菩萨的化身,阿妈年轻时原本要出家,被姥爷抓了回来,后来就嫁给了阿爸,奶奶最后 在我的怀抱中走完了辛苦的一生。简单说这些成员关系,其实就想说阿爸总对阿妈发脾气,任何不 开心的事情总拿阿妈出气,我由此开始对阿爸有了一些怨恨,但是又非常的害怕他。 我小时候很笨,阿爸教我数学,我总是乱写答案,可能从那时开始就已害怕他,慢慢

音 乐 一 直 在 流 淌 着 我 想 起 来 了 很 多 关 于 阿 爸 的 事

就 像 故 事 一 样 脑 海 里 回 荡 着

在心里产生了阴影。记得第一次背上书包去读书,走上求学之路,心里觉得自由了,那 时候我才六岁,竟然就开始向往自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阿爸的脾气有关。到二年 级时,因为老家教育条件不好,阿爸把我转学到外地,远离家乡,一个月父母 会轮流来看我一次,准备基本的伙食。我也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一次,回到大山 里。如今我很感恩阿爸有远见,当时家里人都觉得那么远,我又那么小,可 是阿爸力排众议,果断决定。当把我送到新学校时,阿爸在出租房里给我安 置各种家具生活用品,并带着一点点脾气教我烧火、洗菜、劈柴、做饭等 基本生活技能,还教我缝补衣服。我也不知道那时自己做的饭是什么味 道,总之能做熟,缝补衣服很难看,但基本上不漏风。感恩阿爸给我 了人生第一笔财富,八岁就开始独立生活。 阿爸在村子里算是有点本事的男人,那时大家都在伐木,家 里住着好多的工人,阿爸带头干活,非常能干,我喜欢跟着他 去拉木头,山区的小路歪歪扭扭,不过都是上下坡,上坡的 路程车子被马拉着,他牵着我骑着,顺便听阿爸唱歌,他会 唱很多歌曲,我很怀念这样的岁月。但是,他的坏脾气真 的让我很害怕,记得在我还没读书时,在过端午节这一 天,家乡风俗是去朝拜神山祈祷祝福,村里的男人带 路,小男孩们会跟着去,砍一棵笔直的小树,绑上 红丝带哈达,还有把做好的木头刀剑敬给神山, 以驱除邪魔,早上会有简单的宗教仪式,长老 会诵经文和敬酒等仪轨,做完仪式大家可以 畅饮,并且一定要把所带的酒水喝完。阿爸 酒量不好,在回来路上与人产生争执以至 打了起来,因为经常伐木,阿爸随身携 带有板斧,结果把人砍伤了。

22

意解人生


意解人生

23

逢年过节,阿爸总会喝多,想砸什么家具就会砸,甚至拿起板斧

后来我到厦门佛学院求学,阿爸扳

把家里的柜子都砸烂,第二天醒来自己再去修好。阿妈是他的出气

着指头数,说我们那里的孩子能到厦门

筒,只要他喝酒发火,我和弟弟就会跑的远远的,或者叫奶奶、舅舅

这样的城市求学的没有几个,意思是我

等亲戚来劝架。所以从那时起我看见阿妈总是会悄悄的哭泣,阿妈总

还不错,我第一次觉得让父母放下心

说她想去跳河自杀,但又害怕有后妈会对我和弟弟不好,阿妈非常疼

了,那年我回家,他特别开心,知道自

爱我们,从不让我们干什么活儿,那时我也会跟着阿妈流泪,开始变

己脾气不好,后来他戒酒了。我一直觉

得唉声叹气,多愁善感。

得阿爸没有很大魄力,在他们那个年代

阿爸对我要求很严格,不让和小孩子们一起打牌,不让冬天在池 塘里溜冰,对我的学习情况非常上心,每当开学放假时他会带我去 班主任家里,问问学习情况,还好从小我学习就很好,他以此引以为 傲,当邻居教育孩子要像谁家儿子一样好好学习时,他总会偷偷地高 兴。记得阿爸第一次揍我是在一个春节假期,本来每天都会做一点作 业,春节贪玩不想写作业,阿爸告诫我写作业,但我没有写,他用 一根长长的木棍子揍了我,现在想想也能理解,他一心想我成才。还 有一次是我刚上初中时,阿爸阿妈来看我,找我一整天没找到,直到 晚上我回去才碰到,那天去送同学当兵,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跟着一些 不爱学习的孩子喝酒看电影,他很伤心加生气,暴打我一顿。不知道 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成了邻居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阿爸很气愤,

赚一点钱就知道存起来,如果折腾一下 可能有更大的成就,所以有些埋怨,但 是现在想想,一个大家庭就靠他支撑, 他也是想着稳稳当当的把日子过好,觉 得他也很不容易。自从我到新加坡读书 后,就开始差不多一个月给父母打一次 电话。前几天我想着暑假给阿爸买一个 礼物,想来想去买个刮胡刀吧,他已经 五十岁了,胡子记载着他的岁月,每当 刮胡子的时候想起这是儿子送给他的第 一件礼物,可能会更加心里踏实些。

感觉做人抬不起头。初二阿爸又给我转了学,转学后我更加调皮捣蛋

音乐一直在流淌着,我想起来了很

了,校长请阿爸去学校,意思带我回去,他很生气,也很无奈,说我

多关于阿爸的事,就像故事一样,脑海

无数次了,可是坏习难改。就这样他总会骂阿妈生的儿子不争气,我

里回荡着,我不知道有没有勇气给阿爸

也更加恨他对阿妈所做的一切。阿爸最后一次揍我,是晚上和同学们

看我写的这些东西。作为家长您确实不

喝啤酒直到喝醉,第二天还没起床,刚好阿爸阿妈来看我,阿爸一气

容易,作为丈夫您的脾气真的委屈了阿

之下拿了一根木棒直接在我背上打烂了。没过多久校长叫阿爸把我带

妈,我想孩儿远在异国他乡,家里只有

回去,就这样辍学了,我也无怨无悔,只觉得深深伤害了阿爸的心。

阿妈和您,希望不要再对她发火,把

后来我偷拿了家里的钱离家出走,开始了漂泊异乡的生活,我觉 得自由了长大了,那年我十五岁。在外漂了快一年,没给家里打一个 电话,只是苦了阿妈思念的心,后来才知道,她总是在无数个夜里悄 悄的哭泣。我不知道阿爸那个时候的想法,我可能成了阿爸心中的一

余生好好的度过,也许不能在您面前尽 孝,但孩儿的心情您肯定能感受到。 千言万语不知道诉说,您把我养育这么 大,就这一点已经无法一辈子回报。

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后来我来到西安,开始接触佛法,剃度出

窗外的微风依然,我想安静的吹一

家,感恩佛法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我对阿爸的仇恨慢慢

会,不知道故乡的阿爸您能否感受到,

化解,也开始有点思念阿爸阿妈。现在想想在家的时候,只要阿爸在

在这个黑夜里我失眠了,阿爸阿妈我想

家里吃饭,我就跑到外面,或者吃完就走,害怕和他一起。出家后我

念您们了,等我再起航时我一定和您

又跑到贵阳,被师父抓了回来,师父让阿爸带我回去,但我没回,阿

们一起浪迹天涯!阿爸,父亲节快乐健

爸语重心长的说,不管你掉到地狱里,父母总会想着拉你一把。这是

康,吉祥如意!

我第一次被阿爸的话感动的流泪了,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恨了。

文|达娃 (新加坡佛学院毕业学僧)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你绕不 开,躲不掉。学佛之人解释“痛苦”,常常会说“痛”和“苦”是两 种不同的事物,“痛”,例如身体的疾病带给你的疼痛、生活中的问 题带给你的麻烦,我们无法无视它,一定要面对它、解决它,但要注 意,不要让这个“痛”给你带来“苦”,“苦”是内心的感觉,是烦 恼。因缘的“痛”无法摆脱,但修行、观照可以让我们不“苦”。道 理虽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我们凡夫往往把痛苦绞在一起,“痛” 已经很痛了,再火上浇油,不能让自己在“苦”上解脱出来,这日子 真是苦不堪言啊! 八十多岁老母亲上个月突然有一天左眼房水排出通道受阻,眼压 一下子升高,进了急诊室,后转到住家附近医院眼科治疗,医生建议 用激光把阻塞的通道打通,我说母亲有白内障,是否需要一起解决。 医生说先打通通道,白内障可以以后再做。于是当天医生就给母亲做 了激光。一周后复查,发现又堵住了,建议做第二次,于是医生又给 母亲做了第二次,做完后她还请另一位医生看,两人都说已经打通 了,约好两周后再复查。回到家母亲每天在迷迷糊糊的点眼药中过了

娑 婆 世 界 的 烦 恼 与 菩 提

做了两次都没打通的人,谁能保证做白内障不会出什么问题,心想即 使做,也不要在这位医生这里做了。医生见我犹豫,于是建议做第三 次激光,请另外一位专门做青光眼的医生给母亲做。做完后母亲说第 三次做的感觉和前两次医生做的不一样。我希望一周后复查时,不会 再被告知还是没通…… 今早检查邮箱,发现电力公司5月的账单寄来了。自从政府开放 电力市场后,我家电费便从政府部门转去了私人公司,刚转的前三个 月一直没收到账单,弄得我忐忑不安,生怕政府和私人公司在交接时 有什么纰漏,于是写电邮去私人公司询问,账单这才迟迟寄来。没想 到刚顺顺利利交了几个月电费后又出了差池。还好,客户服务的林小 姐很热情,当下就在线上帮我查寻并解决了电费误差问题…… 明天就开学了,20天的假期就这样结束了,如果当初母亲的激 光做得顺利,我就不必烦恼怎样在开学第一周就要请一天假,把一百 多个学生放在一边,陪母亲回去复诊;如果不是电费账单的纰漏,至 少我可以在开学前的最后一天能安下心来做一点新学期的准备。也许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陪母亲看病请假是天经地 义,自己没必要心不安;另外,即使无法证实我缴交了电费,最后不 得不向电力公司重交也不过是几百块钱的事,犯不着为这些生活琐屑 影响心情。

24

意解人生

什么惊涛骇浪,无非就是这样的家 长里短、柴米油盐,在处理这些琐 事的过程中,我们固然需要锁定目 标、解决问题,固然看到各种不尽 人意造成我们的不便和麻烦,足以 让我们不开心,生嗔恨,但是,从 另一个角度看,一次次陪母亲上医 院,坐在老弱的人群中候诊,看 护士们忙碌的身影往来穿梭,都中 午一点了,很多医生、护士都还没 时间吃午餐,仿佛是一群不会饥饿 的天使;上银行柜台拿号查付款详 情,柜台外等候的似乎是永远不会 减少的顾客,柜台内是从一早开门 就不停地微笑、耐心讲解、帮你解 决各种问题的客户服务,也不知同

两周,待复查时医生又说,通道还是堵着,这次她建议做白内障切 除,说做了白内障后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我心里很忐忑,一个激光

然而,平头百姓的生活哪里有

莲 花 出 淤 泥 而 盛 开 彩 虹 因 风 雨 而 绚 烂 佛 说 烦 恼 即 菩 提

样的话他们一天要说多少遍。还有 热线另一端的客户服务,他们的耐 心和效率难道不是暑热中的一股清 凉,安抚了你的焦虑…… 莲花出淤泥而盛开,彩虹因风 雨而绚烂,佛说烦恼即菩提,这话 我本不太懂,但从生活中的这些不 怎么愉快的事情中,我慢慢学着去 把“痛”和“苦”区别开,学着去 冷静地解决“痛”的问题,并以一 颗平常心、柔软心、包容心去面对 这个娑婆世界。

文|菩提法真


意解人生

在课室里,一位小女生说:历史根本不重要,那是以前的事,只跟以前的人有关,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听了,心底有一声沉沉的叹息。 历史真的没有价值吗?其实不然。 这个炎热的夏天,走一趟越南,浏览无数世界文化遗产古迹,也学了一回的历史。 越战,在历史课本里没有读过,在电视节目中略知一二。这一次,在胡志明市,我 们去了一趟古芝地道。当初,美军欲打下此处,成为攻入越南的入口。没有军力与军 火,工农兵在地底打造生活与游击战的地道。窄小的地道加上变幻莫测的攻击策略,让 敌军重重受挫。各种掩饰地道的方法,各种捕获敌军的陷阱,都让人瞠目结舌。是怎样

25

听 历 史 说 话

的智慧,是怎样的勇气,才能够杀出一条生路?这个历史遗迹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绝处逢 生的战斗力。有话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水深火热之际,这里的居民为了民族的 生存,有了逆境求存的斗志,让世界上了一课。弱,也可以是一种优势,一种力量。相 对于天灾,战争的残酷,是人类最应该熟读的历史,亦希望世界不要再重蹈覆辙。 会安的美山圣地一行,只有深深的惋惜。这里是占婆的印度寺庙的遗址,有着最值 得历史学家考古的价值。其建筑技术,尤其是不用水泥堆叠的砖块制作技术,是后人啧 啧称奇的。本来以为在越战时,敌军会为了保护文化古迹而避开此地;岂料,敌军在此 处投弹,摧毁了如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如今看到类似废墟的残留庙宇建筑,开始 想象当初它的宏伟;也惋惜这么珍贵的古迹就毁在历史里。 不单只古迹能够让人抚今追昔,历史事件也能让人缅怀过去。理解每一段历史事 件,就是上了人生的一课。如果大家都认识历史,听历史说话,然后反思历史,我想, 这个世界会少走很多冤枉路,会少了很多纷争,会少了很多悲剧与无谓的牺牲。 我于是问那位小女生:那如果是你个人的历史呢?它重要吗?它有学习的价值吗? 她看着我,想了想,说:应该有吧!至少让我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默默在白板上写 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字。在他们大惑不解之际,说了一回听历史说话的价 值。希望他们都能给历史足够的尊重,并从历史中成长。

文|心憩

相 对 于 天 灾 战 争 的 残 酷

是 人 类 最 应 该 熟 读 的 历 史

亦 希 望 世 界 不 要 再 重 蹈 覆 辙


佛 门 五 种 法 师 学 道 有 先 后 术 业 有 专 攻

在佛门中,有德行的比丘根据学修专长的不同,可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 师等。

经师指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者。在佛陀时代,经师特指通晓经典的僧 侣。如《毗奈耶杂事》卷4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我欲亲往奉彼经 师。”在中国,经师专指巧于讽诵经文的法师。《梁高僧传》卷13设经师一科,列举晋代 帛法桥以下,至南齐慧忍等11位经师的传记,并详述经师之沿革。 佛教在流传过程中,那些从事书写经典的人,也被称为经师。

五 种 法 师

律师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典者。如北魏慧光、唐朝道宣、怀素等精通律典的高 僧皆称律师。《像法决疑经》中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 戒的为律师。就是说不论律师、禅师、法师,只要能精准判别持戒或犯戒的就称为律师。 后来,律师特指通达戒律之人,与经师、论师、法师等相对。戒律是佛教的一种制度,修

分 别 在 佛 教 的 某 一 学 科 领 域 有 专 精 的 修 学 和 精 湛 的 造 诣

习任何宗派都须持戒。为了让修学者明了戒律的缘起和持戒的功德,及犯戒的过患,就需 要有律师加以解说。为了弘扬律法,唐代道宣律师开创律宗,专门培养传授戒法的律师。 律师的首要条件是要持律,如果只善于讲律而不持律,也不能称为律师。持律之人有 多种功德,《善见律》云:“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本,因根故摄领诸法。”

论师指通达三藏中之论藏,并能对论藏作解说者。玄奘《大唐西域记

秣底补罗国》

云:“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方欲挫异部,立本宗业也,如何降年不永!”后来指 对造论阐扬佛法者的称呼,主要指大乘之行人,如解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和其他 造论解释经典的论师等。

法师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者。《法华经序品》 曰:“常修梵行,皆为法师。”《法华文句》曰:“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师于 妙法自行成就,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说明法师是常修梵行,讲说妙法,指 导信众修行者。法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是指佛陀及其弟子。如《大般涅槃经》卷 18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 师。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教义并讲说者。 关于法师的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81及澄观《华严经疏》卷43载,法师必须具 备十种德行,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 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

26

竹林夜话


此外,法师还应当具足四法: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

约稿

言词章句;二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三得禅定 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四不增不减如法而 行,言行一致。四法具足是对法师修学应当达到基本标准 和要求。一个合格的法师除了通达三藏教典,对世出世间

《普觉》是光明山开

诸法生灭之相熟稔了知外,还应当勇猛精进,求得禅定解

地,我

脱,对于经典教义,当如法奉行,不可作无谓的诤论。 在古代通常称德行高深,堪为人天师表的僧尼为法

的高僧,通常称为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玄奘等。随着

设 兰

生之

曰:“修心静虑曰禅师。”禅师称号的来源有二种:一 是帝王褒赏有德禅僧,赐予徽号,称某某禅师;二是禅僧 称呼前人为某禅师,师家众僧通用之。义堂《日工集》 曰:“禅师号,自神秀号大通禅师始焉,国师之称亦起于

广平 ,净

、 大

的佛学

稿。我

、无我、无 之心

是 的

如下: 轩 :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的佛学 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

禅师指通达禅定及专门修习坐禅者。《三教指归》

性、通

迎您的支持与

佛教正法,

师。如道安、慧远等。对于博通三藏教典,或能翻译经藏 时代的演变,法师逐渐演变成了对一般出家僧人的尊称。

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感悟, 修行心得的散文、 诗歌。

竹林夜话 :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以及近 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 掘人性的真善美,提倡文 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神秀,即唐朝也。生前赐之者,宋朝大慧宗杲禅师是也。

法海拾贝 :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的精美 文章。

有四字者,有六字者。如今风俗好名,以多字为荣,非正

磐陀钟磬 :

登 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文,与 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琉璃之光 :

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绍生活中 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论也。四字号,始于宋南渡卖师号助役,未为好事。” 禅师之称,并不限用于禅宗名德,即使是天台、净 土等其他宗派的出家人,凡专习禅坐者亦可称为禅师。 在《续高僧传·习禅篇》中,就收录了属于天台宗和净 土宗的高僧,诸如慧文禅师、慧思禅师、道绰禅师、信 行禅师等皆在收录之列。 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上五种法师,分别在佛 教的某一学科领域有专精的修学和精湛的造诣。他们为 弘扬佛教的三藏教典作了大量工作,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典 籍,他们开创了系统的修学体系,为后世修学佛法者提供 了方便和指南。

文|如愿 图|新加坡佛学院毕业学僧

狮城奋讯 : 新加坡的佛教简

稿

的要

本 欢迎电子邮件投稿。所投稿件以 800 至 2000 字为 宜,采用与否, 不退稿。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份证号 、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 以便联系与邮寄稿 。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编 部对所投稿件有权 者,必须注明。

改,如要保留原文或一稿多投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来稿一经发 表,文责自负。 稿件一经 登后,我们将按稿件原址寄奉稿 字60元新币,以 谢 。 投稿地址:普 觉 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715 6905

,每一千


惠 能 禅 师 的 禅 宗 思 想

惠能禅师是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僧之一。陈寅恪赞曰:“特提 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 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惠能禅师的思想主要体现于《六祖坛 经》,他的禅法思想共同构成了南宗禅的主要思想特色。

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就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都能够通过修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成就佛道。惠 能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佛性本自清净。所谓“众生是佛,烦 恼即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只是由于迷悟的 不同。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众生“前念迷,即凡夫; 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一样,本自具足清净佛性,但因众生被贪嗔痴 等各种妄想烦恼所束缚,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被蒙蔽了,因而与佛同等的智 慧不得显现。如果众生能脱离妄想执著,则清净自性即会现前。惠能开导 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清净 自性人人具足,众生若能以清净心来修道,自能见性成佛。 惠能提出“佛性本清净”的目的,是让众生树立见性成佛的信心。既 然众生都有清净佛性,就能够从迷茫中看到去除妄想,恢复清净自性的希 望,从而通过主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平等不仅体现在众生之间,还体现在佛性的平等。所谓佛性平等,是 指人与人之间不分地域、种族、受教育程度等差别影响,都具有佛性,都 能够修道成佛。 惠能从岭南到湖北黄梅亲近五祖弘忍禅师。见面后,弘忍问明来意, 考验说南方蛮荒之人怎可作佛,惠能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的 回答令其大为惊叹,想不到这位其貌不扬的参访者,竟然有如此高的悟性。 在惠能看来,人人都有佛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佛性都是平 等无差别的。北方人能见性成佛,南方人同样也能。惠能的佛性平等观, 给了没有文化的学佛者以极大的鼓励,使他们在修禅过程中对悟道成佛生 起足够的信心。他们知道,虽然自己根性陋劣,但同样也能通过修学破迷 开悟,见性成佛。

心 惠能特别强调修禅者要注重识心见性。所谓识心见性,即令众生的内 心归于清净,当众生见到清净心后,心中就没有任何贪嗔痴等染污。此 时,以清净心来修学禅法,就能够很方便地开启智慧,见自本性。对于识 心见性的重要意义,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 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又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 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惠能 认为,修学者若不能识自本心,便难以获得学佛的利益。不识本心的人虽 然修学,也不过是个生死凡夫。如果修学者能够以智慧观照识自本心,见 到自己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即可得到智慧解脱,最终成就佛道。 28

磐陀钟磬


磐陀钟磬

29

当弟子请教今后将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惠能开示说:“汝等谛听,后代 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 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 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 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 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在惠能之前,虽然也有高僧提出顿悟成佛说,但并不成理论系统。惠能从五祖弘忍处 接法后,提出了系统的顿悟成佛理论,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 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惠能认为,佛法 本来并没有所谓顿悟、渐悟之别,只是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根与钝根的不同,为了方便度化 众生,才有了顿悟与渐悟的分别施设。 此外,惠能反对如枯木一般的静坐,提出了坐禅是为了对善恶之境,心念不起。内心 不被外境所惑,本性自然清净无染。修禅者若能不被外境所动,心即不散乱,自可于当下 识心见性,成就佛道。惠能认为,坐禅并不是枯坐,而是为了令修禅者当下识心见性,顿 悟成佛。他还指出,只注重形式上的坐禅,并不能使人快速明心见性。真正悟道是从内心 证悟,而不在于坐禅的形式。若只是枯坐,心不清净,则坐久成痨,离悟道有千里之遥。 关于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他开示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 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当修禅者在一切时中,专注于自净其心。当心清净了, 再加以自我修行,即能见性成佛。

惠能顿悟禅法是以“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对于修禅者所接触的一切外 境,心不染着。就是说虽然接触很多外境,于自念中常能于境而离境,不于外境生染污 心,心中常存正念,是为“无念”。 对于立“无念为宗”的缘由,惠能解说道:“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 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 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设立无念为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修 禅者对所遭遇的各种外境生起妄想邪见。修禅之人若对外境有了尘劳邪见,则与明心见性 的最终目的相违背。若不能对所接触之境心生正念,修禅者便不能识心达本,明见自性。 “无念”中的“无”是指无尘劳之心,这里的尘劳是指烦恼妄想。“念”指念真如本 性。当一个修行者没有了烦恼妄想心,只一心念真如本性时,就能识自本心,离成佛不远 了。惠能认为,念与真如之间是体用的关系,真如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之用。如果于真 如自性常生正念,虽然人的六根接触一切外境,但却不会被外境所染污,从而清净自性即 能常现,常得自在。当修禅者能够善于分别诸法相,就能于第一义而不动。他还指出,对 于所遭遇的外境,心不染着,常怀正念,就是无念。如果能清净本心,使六根不受任何染 污,就能万法尽通,见到诸佛境界,最终达到佛地。 从以上论述可知,佛性本清净、佛性平等、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共同组成 惠能的禅宗思想体系。修习禅法的人若能在修行过程中认真品味这些禅宗理论内涵,则不 仅对惠能禅宗思想有正确的体悟,而且还能为自己的修习提供理论指导。

文|陈旦 图|新加坡佛学院毕业学僧

对 于 所 遭 遇 的 外 境

如 果 能 清 净 本 心

使 六 根 不 受 任 常 何 怀 染 正 污 念 就 就 能 是 万 无 法 念 尽 通 心 不 染 着

见 到 诸 佛 境 界 最 终 达 到 佛 地


受 持 《 楞 严 咒 》 的 功 德 利 益

《楞严经》是学佛修行的常用经典之一,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之称,足以 彰显其在修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楞严经》卷七中,佛陀应阿难之请,为楞严会上一切大众宣 说《楞严咒》,并告诫: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持诵《楞严咒》的功德,终成无上正等正觉。 十方如来持诵《楞严咒》,以此咒力,得以降伏诸魔,制服外道;于微尘国土,转大法轮。佛 陀还向阿难讲说了《楞严咒》的功用,以及末法众生持诵《楞严咒》的功德利益。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一切世界中,随所在国土中的所有众生,以其国中所生的桦树皮、贝 叶、白纸等物品,书写《楞严咒》,并将书写好的咒语储藏于香囊中,即使此人心中昏昧,无 法背诵记忆咒语,如果他能将书写的咒语戴在身上,珍藏于家宅中,此人在有生之年,各种毒 害都不能侵害。诵持或教人诵持《楞严咒》,龙天鬼神、精祇魔魅等所有恶咒,都不能着身, 心能得正定。一切咒诅、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进入此人口中,都成甘 露之味。一切恶星,以及鬼神,碜毒心人,不能生起恶念,毗那夜迦,诸恶鬼王及其眷属,都 领深恩常加守护。佛陀又说,《楞严咒》能救护世间,令众生得大无畏,还能成就众生出世 间智。佛陀还指出,在自己入灭后的末世众生,如果有人能自己诵持,或者教他人诵持《楞严 咒》,以持咒的功德,水火都不能侵入,各种大小毒害,也不能侵害。

佛陀告诉阿难,《楞严咒》所在之处,常有八万四千恒河沙数的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其一 一菩萨又有许多金刚众眷属,昼夜跟随侍卫诵咒之人。假如有众生,处于散乱心中,而不是入 于正定,心中忆念,口中诵持此咒,金刚藏王菩萨就会常随护卫这些善男子,更何况是发决 定不疑菩提心之人。金刚藏王菩萨以同体如来藏精心,暗中加持行者,快速开发众生的神识慧 根,使此人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以来的事情。从发心持咒的第一劫开始直到后世,生生 世世都不会生到恶处。若人读诵、书写、携带、珍藏、供养《楞严咒》,以此功德,生生世世 不会生到贫穷下贱之处,以及其他没有快乐之所。 从因果报应角度来看,有的人因现世没有广积善业,来世有可能生到贫穷下贱,充满痛苦 的地方。却能因读诵、书写、携带、珍藏、供养《楞严咒》,重罪轻报,轻罪从无,因而就不 会生到贫穷下贱、没有快乐之所。 读诵、书写、携带、珍藏、供养《楞严咒》的人,即使自己没有广修各种福业,十方如 来的所有功德,都会施与此人。所以此人能够在恒河沙不可说劫的时间中,常与诸佛同生 一处。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恶叉聚之果,三果一蒂,不相舍离,同处熏炼修习,永无分别离 散。不仅如此,持诵此咒,还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恢复清净,没有得戒之人,使其得戒;没 有精进之人,使其精进;没有智慧之人,使其得智慧;不清净之人,迅速清净;不持斋戒之 人,自成斋戒。

佛陀告诉阿难,持诵《楞严咒》的人,在没有受持此咒之前即使有各种犯戒的罪过,在持 咒后,所犯的破戒之罪,不论轻重,都能够一时消灭。即使饮酒、食啖五辛等种种不净之物, 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都不以为过。即便是造了五逆罪等无间重罪,以及比丘四 弃,比丘尼八弃等罪,持诵此咒后,如此重罪业就如猛风吹散沙堆一样,全部灭除,更无毫发 得留。

30

法海拾贝


法海拾贝

31

又,如果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以来,还没来得及忏悔,如 果能读诵、书写《楞严咒》,带在身上,或安放住处、庄宅园馆,这些前世积累的罪障,就像 热汤消融冰雪一样,悉皆消灭。用不多久,持咒之人就能证得无生法忍。如果有人能以至诚心 忆念此咒,或身带“悉怛多钵怛罗”之咒,就能够所求愿满。 如果有女人能至心忆念《楞严咒》,或身带“悉怛多钵怛罗”咒语,想生育男女,便能因 持咒功德生下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女。如果有持诵此咒之人,想求长寿就能速得长寿;想求果报 快速圆满,就能快速圆满;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也是如此。且在命终后,随着自己的愿望往 生十方国土殊胜之处,一定不会生到边地下贱之处,更不用说生到三恶道等杂形众生之处。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诸国土、州县、乡村,遭受饥荒和瘟疫,或遭受刀兵、贼难斗诤,以 及一切有厄难之地,如果有人书写《楞严咒》,安放在城的四门和塔庙中,或悬挂在幢幡上, 使这个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此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让国人身上都佩戴《楞严咒》,所居 家宅中都安放此咒,则一切灾厄,都会消灭。凡是有《楞严咒》的地方,所有灾异悉皆消灭。 各种厄难,永不能入。因此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正定,身心泰 然,得大安稳,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而且,凡是有 《楞严咒》之处,龙天欢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障不起,龙天护佑。 佛陀说,未来世的修行者,持诵《楞严咒》,不生疑悔,此善男子,于父母所生之身,得 心通,并得龙天护佑。当时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于佛前顶礼合掌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 提者;梵天王、天帝释、四天王也于佛前同时顶礼说:我当尽心至诚保护如是修学善人,令 其一生所做如愿。药叉大将、诸罗刹王、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也于佛前合掌顶礼言:我亦誓愿护 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 说: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 祇等,同时稽首说: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这时八万四千 恒河沙的金刚藏王菩萨,也顶礼佛足说: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 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由于《楞严咒》具有无量神通妙用,持诵此咒的人 能得到种种殊胜的功德和利益。因此,末法时代的学佛 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受持《楞严咒》 的功德利益,坚持在日常功课中虔诚 念诵此咒,天长日久,必定能获得持诵 此咒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文|妙相

《 楞 严 经 》 是 学 佛 修 行 的 常 用 经 典 之 一

自 古 有 ﹁ 开 悟 的 楞 严 成 佛 的 法 华 ﹂ 之 称

足 以 彰 显 其 在 修 学 中 的 重 要 意 义


《楞伽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轮回不息,靡不 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与 中取之而食?我想,这就是为何信佛者应当吃素,最强而有力的理由。 志公禅师,梁武帝的国师,是一位修行很高的高僧,有神通。一次一 户人家办婚礼,请志公禅师到他们家为新人诵经祝福,禅师一见新郎新娘 便说: 古古怪,怪怪古,孙孙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婚礼的所有人觉得奇怪,志公禅师怎么会做此诗?禅师解释,新郎娶 的女子,前世是他的祖母,由于祖母临终时十分牵挂年幼的孙子,担心没 人好好照顾他,转世成人后,便嫁给他。志公禅师又见一个小女孩正啃著 猪蹄,女孩母亲在世时造重业,因此轮转为猪,长大后被宰杀,成了女儿 餐桌上的肉。禅师见一男孩高兴地拍打着驴皮鼓,而鼓竟然是男孩父亲转 世成驴,死后被剥皮做成的鼓。禅师将视线转到炕上,只见一群人坐着等 厨房上菜,这些人前世都是猪羊,而他们前世的亲戚,如今正在厨房的锅 里煮!这不正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伽经》断食肉品所说的情况吗? 后来唐朝的寒山大师也在一个婚礼目睹了类似的情景,当场嚎啕大 哭,并作了首诗: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倒出轮回,不食众生肉。

从 轮 回 谈 吃 素

初学佛时,我常听人说佛教徒的婚礼最好请素宴,我一直以为是因为

六 道 轮 回 苦

女 食 母 之 肉

华人婚宴宰杀大量的众生,所以佛教家庭应避免请荤宴;看了这两则惊人

孙 子 娶 祖 母

子 打 父 皮 鼓

属,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若是谨记佛陀的教诲,自然是咽不下一口肉。

牛 羊 为 上 座

顛 倒 出 轮 回

活,舍利弗以他的神通之力,看到的却是惊人错综的关系。男子的妻子曾

六 亲 锅 内 煮

不 食 众 生 肉

的事迹,才了解它更深沉的意义。佛陀在《梵网经》中言:一切男子是我 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我 们这些无知的众生,竟然把吃肉当成庆祝、享乐,吃下不知多少亲戚眷 两位大师所见,凑巧是在婚宴中,但有宿命通的人平时也能看到相似 情景。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在一个村庄托钵,见屋内一位男子在吃午餐, 儿子坐在他脚,他边吃边打着正在啃鱼骨的家犬。我们看似平常的日常生 被人强奸,男子便把这人杀了,但死后的他因仍然很迷恋男子的妻子,转 世成了他们的儿子。男子的父亲生前常去家附近的池塘钓鱼并把它们煮 来吃,死后转世为池塘的鱼,如今男子吃的鱼便是他的父亲。男子的母亲 生前对住处十分执着,死后转世为男子的家犬。我们轮回无数次,除了吃 素,否则如何能保证吃的不是前世的亲人?因生生世世结下的缘,加上贪 恋、憎恨,种种痴念,来世再续前缘,也是很可能的事,佛教典故谈轮回 的岂止这三则?这些事迹,印证了佛陀的教诲,更是警惕我们轮回路危。 除了吃素,也应把握时间,念佛学佛,尽早离开这犹如火宅的三界。

文|净璇

32

琉璃之光


琉璃之光

吴宝春在经营他的企业有一套原

吴宝春这个名字,我想应该没有多少人不会不认识。这位来自 台湾的当红面包师傅当年组队参加国际面包大赛而获得冠军殊荣, 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对于他的生活事迹近几年也从各大媒体略有所闻,知晓他一路 走来艰辛坎坷,付出很多努力才有今日的骄人成绩,是个人生历练 丰富的人。不久前,吴宝春的“吴宝春麦方店”落户狮城,同时配 合新加坡书展的举行,这位面包师傅到现场分享他的人生经历。 台上的吴宝春个子不大,温文尔 雅的他说话有台湾的口音,非常朴 实。听他阐述自己的成长故事,颇有 励志性,也很正面。 生于台湾屏东大武山脚下,吴宝 春来自一个典型的农务家庭。年幼家 贫,他的父亲在他12岁时过世,家里经常为三餐烦恼,靠的是母 亲种稻和采摘凤梨、甘蔗,以及到处做散工,一手扶养家里的八个 兄弟姐妹。 吴宝春自认从小不爱读书,他笑称因为父母亲皆是文盲,不太

感 悟 吴 宝 春 的 面 包 世 界

擦干,发奋图强把日子过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吴宝春先在2008年的世界杯面包大师赛以 独创的酒酿桂圆面包获得亚军,之后于2010年以荔枝玫瑰面包夺 冠,在西方的面包界展露锋芒,不仅为台湾争光,也是全球华人的 骄傲。他说比赛的压力之大,特别是在国外比赛,有时会“水土 不服”,影响面包的品质;但是凭借超凡的毅力,和对食材的敏感 度,依然可烘培出叫人赞叹的面包。 令我感动的是,在他的分享会中,他多次提及母亲,甚至用母 亲的名字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我想,常把妈妈挂在嘴边的孩子必 定是个懂得饮水思源的好孩子。 吴宝春在9年前创办了“吴宝春麦方店”,口碑极佳,我两年 前的台北行便专程造访,品尝了大师的面包。皮酥内软,含有层次 感的面包齿颊留香,如梦初醒,惊觉这才是所谓面包的味道,当下 感动不已。 这面包的层次感多少与好学的吴宝春有关,烘焙以外,他也钻 研美术、音乐、美食及品酒,他认为多懂一些常识皆是生活的养 分,间接提升厨艺,精益求精。

包师傅负责清洗机器,将工作台面维 持干净,这是职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对人生观也有所影响。 为了多了解这位面包师傅,我最 近拜读了他出版过的一些书籍,从中 了解到他其实对健康食材颇有心得。 为发掘良心食料,他走遍台湾的偏僻 村落,和老农民互动,就在台南那里 找到听“南无阿弥陀佛”诵经声中祥 和生长的芽菜种子! 即便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面包大 师,吴宝春为人谦卑,积极向上。 如今拥有自己的企业,他从没忘记 面包师的本质,经常提醒自己仍是

马虎不得,须用心发面团、揉面、

那个时候,当学徒卑微,称为面包工人,做不好就会被挨骂。

徒的前景。他顿时想起乡下的母亲每天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将眼泪

会把事情做好,于是他要求旗下的面

作面包一样,没有捷径,每个步骤

因此中学毕业后,他毅然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台北当面包学徒。

的他不禁哭了起来,心想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也质疑当面包学

则,他说好的面包师傅要投入感情才

个学徒,学无止境。他的人生如制

理会他的学业成绩。他一心想早点到外打拼,好帮母亲分担家计,

某个冬天,吴宝春在休息日来到中正纪念堂,天气寒冷难熬,委屈

33

并耐心等待发酵后才能烘培出优质

多 懂 一 些 常 识 皆 是 生 活 的 养 分 间 接 提 升 厨 艺 精 益 求 精

的面包。无论是听吴宝春演说或阅 读他的故事,总有许多值得学习和 借鉴的地方,也能悟出各种道理, 深受启发。

文|蓝郁


我院港大博士生延政法师 学习经验分享会 2019年6月21日晚,新加坡佛学院第一届本科英文班毕业生延 政法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成功学习经验。延政法师2006-2011年 在我院学习,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由光明山普觉禅寺大力资助,前 往香港大学的佛学研究中心攻读佛教学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9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法师回忆自己的本科阶段是如何从非常薄弱的 英文基础出发,通过艰辛的努力逐步提升,以至于 最终完成了全英语教学环境之下的博士学位课程。 他提到最为关键的两点学习经验:首先是学习英语 要培养兴趣。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获取 课本以外的知识,并孜孜不倦地获得不断学习的动 力;其次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导向性学习,即通过考试来检验自己学习英语之中的薄弱环节,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他还建议在此二者之间求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即就长远而言,还是应该以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主;但是就短期而言, 为了临考,则也不能忽视考试本身,这样方能二者兼顾,既获得了好的考试成绩,又能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他接着提到,对有志于在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子而言,新加坡佛学院是最好的津梁。这里既有良好的师资配 置,又有绝佳的英语学习环境,更可以感受宽阔的海外视野。他还分享了港大研究机构硕博招生的标准及研究生 阶段学习的技巧,并强调在大学读书坚持出家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最后,他感恩院长广声大和尚一路以来的大力支 持,以及对于汉传佛教教育事业的无私贡献。

新加坡佛学院第二届 中英文研究生毕业典礼 2019年5月31日,新加坡佛学院隆重举 办了第二届中英文硕士班的毕业典礼。院长广 声大和尚、副院长传圣法师、传厚法师、传雄 法师、行政长权智法师、教导长传空法师,全 体师生和员工以及观礼来宾出席参加。 毕业典礼在礼佛供花、唱诵《心经》的 仪式中拉开帷幕。首先,院长广声大和尚致 辞,祝贺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学业圆满。院长在开示中向学生们提出了三项应具备的品质,以此来面对未来和人 生中的种种问题。首先是铭记感恩:随着物质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很多物品来之过易,因此人们就不会懂得珍 惜,慢慢也就失去了感恩之心,而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要心存感恩,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成就 我们学业上的每一个人;其次是持续学习的精神:在某个时刻,也许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足够了,但当睁开 眼睛去看广阔世界时,就会觉得仍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学习的,所以要保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最后就是 谦虚:当我们开始变得骄傲自大时,就会吸引很多负面能量,而这些负能量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自大就像一个伤 口,自我越膨胀,伤口越大。因此,要学会谦虚,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随后,院长颁发毕业证书给8位中英文硕士毕业生。中文毕业生代表妙慧同学和英文毕业生代表善念同学分别发 表了毕业感言。最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记录这一欢庆的时刻。 34

狮城奋讯


新加坡佛学院 研究生毕业典礼 2019年5月25日,新加坡佛学院2017级 中英文佛学硕士班8位学僧在副院长传圣法师 •

的带领下,出席了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的

AWARENESS PLACE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 180231

毕业典礼。 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Prof. Dr. Phra •

Rajapariyatkavi大长老亲切接见了学僧。毕

AWARENESS HUB Blk 231 Bain Street #03-39 Bras Basah Complex S 180231

业典礼上,泰国僧王亲自为大约4000名来自 泰国、斯里兰卡、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 的学生,颁发了学士、硕士、博士及荣誉博

SINGAPORE BUDDHIST FEDERATION 59 Lorong 24A Geylang S 398583

士学位证书。整个典礼仪式庄严隆重,约有万余僧俗二众参与盛事。典礼尾声,众毕 业生在喜悦的气氛中合影留念。

TAI PEI BUDDHIST CENTRE 2 Lavender Street S 338823 •

CI YAN VEGETARIAN HEALTH FOOD 8/10 Smith Street S 058917 • KUSHINAGARA BUDDHIST CULTURAL PTE LTD 190 Middle Rd S 188979 • CLASSIC LAO DI FANG RESTAURANT 9 Penang Rd # B1-12 Park Mall S 238459

—— 佛陀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 布施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 只需影印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 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Pujue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姓名 (中) : 性别:

https://www.kmspks.org/make-a-donation/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jue@kmspks.org

年龄:

最高学历:

地址: 职业: 电话:

(住家)

手机:

(办公室)

电邮:

布施回向: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

您也能上网至

(英) :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或致电6849 5342

第45期 / 2019

诸供养中 法供养为最

为止


本 寺 活 动 2019 |

佛法

9月 sep

12月 dec

|

生活艺术系列

三 皈 五 戒 预 备 班 (中文) 大斋天祈福法会 第一堂:9月 21日 (星期六)晚上9时 至 22日 (星期日)上午6时 第二堂:9月 28日 (星期六)晚上9时 至 29日 (星期日)上午6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5,000 | $688 | $188 报名: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 g_fo@kmspks.org 药师消灭燃灯法会 ·9月30日至10月5日 (农历九月初二至初七) 晚上7时45分 ·10月6日(农历九月初八) 上午9时 副位功德主:$100 (合家6个名字) 禄位功德主:$50 (合家2个名字) 寿位功德主:$10 (1个名字) 地点:大悲殿 报名: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 g_fo@kmspks.org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礼仪最隆重, 功德最庄严与最殊胜的法会。以设斋食和诵经 持咒超度一切水陆亡魂和祖先幽灵,以此功德 回向一切有情,增福延寿,普度六道受苦众 生,令其离苦得乐,同证佛道。 净坛: 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 星期日 | 下午2时 法会: 12月2日至7日(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二日) 星期一至六 送圣: 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星期日 | 下午1时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报名:寺务处(报名至额满为止) 询问:6849 5333 | g_fo@kmspks.org 内坛功德主: $36,000 | $21,000 $5,600 | $3,200

|

$11,000

大坛功德主: $2,000 | $1,000

解析三皈五戒的意义与守持 10月6日(有待确定)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0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三 皈 五 戒 典 礼 (中文) 传授三皈五戒 10月6日(有待确定) 星期日 | 上午11时45分至下午2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正 念 减 压 二 日 修 (中文) 8月31日至9月1日 | 温宗堃博士 星期六 / 日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120 正念静观生活(第六期) 指导法师 | 仁虚法师 8月20日至10月15日 星期二 | 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 | 307课室 费用:$80 | 包含一日止语修 佛教礼仪简介班(中文) 教导基本的佛教礼仪,由法师授教 10月5日(有待确定) 星期六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闻钟声迎新年 在钟声里许下愿望,让心中的祈愿传遍十方。 12月31日 | 星期二 地点:大悲殿 询问:6849 5300

|

晚上10时至凌晨2时

10月10日至31日 | 星期四 | 下午2时至4时 地点:普觉坊 费用:免费(欢迎随喜乐捐赞助中心运作费) 排毒与健康 实习坊将为您一一解说排毒的定义、 原理、 技术、运用、效率、安全等相关的正确观念。 11月18日 | 星期一 | 上午8时30分至下午5时 费用:$180(参加者如有病历必须预先通知) 地点:普觉坊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傍晚6时 #03-39 Bras Basah Complex 3.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休息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336 5067 | awarenesshub@kmspks.org 食物配给 加入我们,向低收入家庭分发食物。 9月22日 | 10月20日 | 11月17日 | 12月29 日 星期日 | 上午9时至11时30分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询问:6849 5300 | community@kmspks.org

(午餐休息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849 5300 | sed@kmspks.org

佛 理 开 示 2 019 透过听闻、思维、修心程序,对佛法逐步生信心、 发愿、最终达到落实佛法的目的。 10 月6 日 至 20 日 | 传理法师 11 月3 日 至 17 日 | 传雄法师 星期日 | 中午12时30分至下午2时30分 费用:每人$40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课室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休息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共斋香积金类别:

上堂大斋:$3,000 | 福寿大斋:$2,000 如意斋:$1,000 | 罗汉斋:$500 | 随缘

根据研究报告,实践的佛教徒比一般人快乐。为了帮 助乐龄人士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普觉坊成立了乐龄 佛学基础班,邀请了洪孟珠博士与学员分享如何将佛 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诸经坛(消灾植福): $300(5-6个名) | $200(1-4个名) $20 (限1个名)

乐龄佛学基础班 : 将佛法运用于日常 生 活 中

禅坐入门 第三学期:9月1日至10月13日 星期日 | 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课室 费用:$60 报名:1 上网 | http://bit.ly/czrm19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休息 | 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光明山普觉禅寺导览 欢迎参加我们的导览,认识光明山的历史, 佛教与艺术。 9月29日 | 11月24日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 集合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聚缘坊 费用:免费 报名:guidedtour@kmspks.org 询问:6849 5300

护法义工培训班 10月20日 | 星期日 | 上午8时至下午5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一楼 | 课室 费用:免费 报名:6849 5318(护法部) volunteer@kmspks.org 修福轩: 光临我们的寻宝店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星期日至星期五 |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星期六 | 中午12时至下午4时30分 地点:斋堂外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