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〡悲 〡 与 〡智 〡 慧 〡的〡 生 〡 活〡 杂 〡 志
略说四种布施 四种布施虽然具体名称有不同 但究其实质都是讲述关于以法 作布施的功德利益
降伏其心 生死去来 这样自由 动用中修行 比静中修行
1月至4月 2022
无论身居何处,只要心中有佛,信念坚定,虔诚修行,自然会善缘好运。
还易得力
信赅 果 海 果彻信源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
免 费 赠 阅
52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奉劝佛子,共修善缘。
21 24 32
MCI(P) 070/12/2021
创刊人/董事总经理 广声大和尚
卷首语
1
栏目
广种善因 心怀希望 向前迈进 ◎ 释广声
普觉执行主编 传雄法师
普觉义务编辑
意解 人生
释道宏
3
特约撰稿
4
蓝郁 释道宏 笨女人 叶建勇 心憩 净璇 沈玉兰 官昭銘 靈子
5 6 8 9 10 11
美术设计 周利珍
编辑协调 周利珍 / 李燕
12 13
潘乐敬
14
印刷
Times Printers Private Limited 16 Tuas Ave Singapore 639340 Tel: (65) 6311 2888 出版 光明山普觉出版社
17
Dharma Propagation Division
19
光明山普觉禅寺与其出版社的社交媒体脸书 关注我们: facebook.com/kmspks 关注我们: http://facebook.com/Awakenpub
29
佛陀的五种说法方式 ◎ 阿莲 圭峰宗密禅师《座右铭》解读 信赅果海 果彻信源 ◎ 魏磊
24
《普觉》杂志由光明山普觉禅寺所拥有、刊登及 出版,每四个月发行一次。
ISSN: 1793-298X
焦虑与心理防卫
23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电 话 : 6849 5300
免责声明:所有在《普觉》 杂志发表的意见和言论纯粹 属于个别作者或贡献者的观 点,未必代表光明山普觉禅 寺的立场。因此,纵然我方 尽全力确保杂志内容的真实 性和客观性,但因杂志内所 表达的意见或讯息而引起的 任何事故,我方,包括所有 的编辑、职员和受委托者, 一概不承担责任。
27
22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电话:(65) 6849 5342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25
佛门四威仪浅解 ◎ 一钵云水 略说四种布施 ◎ 王欢 净心即净土 ◎ 马行荣 《佛说戒香经》的思想要义 ◎ 通德 降伏其心 ◎ 虚云和尚 略述三业供养 ◎ 张家提
21
光明山普觉禅寺
所有刊登在《普觉》杂志的内容均受版权法保护。 未获得正式书面同意前,请勿通过任何形式,包括 电子媒体或搜索系统,自行翻印。有意翻印者,请 事先联系普觉出版社征求同意。
喜感菩萨 ◎ 文远 未来是个什么 ◎ 达惠 心得分享:三十七道品的重要性 放下,心宽 ◎ 沈玉兰
◎ 官昭铭
法海 拾贝
电 话 : 6849 5342 传 真 : 6452 8332 电 邮 : publication@kmspks.org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家访二件事 ◎ 蓝郁 疫情下的审思 ◎ 释道宏 会是谁 ◎ 笨女人 撒谎 ◎ 叶建勇 我的素食缘 ◎ 刘先和 心的障碍 ◎ 心憩 恭迎菩萨记 (一) ◎ 汪来昇 漸漸 ◎ 靈子 三分之一的人生 ◎ 净璇
菩提 清韵
封面摄影
环保意识出版 于新加坡用环保纸印刷
2
沈玉兰
琉璃 之光 ◎ 周动男
磐陀 钟磬
30 32
◎ 远尘
广种善因 心怀希望 向前迈进
2020与2021这两年对许多人来说都过得既焦虑又艰难。全球的新冠肺炎彻底 地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作形式、孩子们的学习方式,还是事务的处理模 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使到了今天,处在地球上不同国家的人仍在不断地适 应这场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和新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的人只看到了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当中也有正面的一环。
其中,这场疫情让许多人觉醒,并深刻地领悟到生命的脆弱,尤其对于死亡随
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实。人们不只因为病毒才过世。其实,无时无刻,包括在你 阅读这篇序文时,就有生命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也有生命诞生在这个地球上。这 是有相世界生命轮回的规律,亦是娑婆世界的法则。
基于这些深刻的体验,人们开始正视他们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即:亲
情、友爱、和心灵的修养。人们开始珍惜与亲朋好友们相聚的时光。人们学会惜 福,包括生命里的每一刻感动。例如: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好比滋润温暖大地的阳 光、飘过脸颊那阵清凉舒爽的清风、犹如披上了水彩色调的柔美晚霞染亮的天空、 蝴蝶破蚕初飞的喜悦等。他们更明确地认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同时,人们也 尽所能向周围的人传达更多的爱心、关怀和善意。
就像没尝过苦味的人无法深切地体会甜的滋味,没经历过磨难、恐惧和辛酸的
人也不能全面地学会珍惜幸福、信念、内心的坚韧和自在。
所谓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在我们两极化的物质世界,所有的事物必然有两
面,但没有什么是固定地好或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处理所面对的局势,能 否鼓起希望和勇气去克服困难,让我们在生命旅程中继续成长和提升。 唯一生生世世伴随我们流转轮回的是业力
一切众生所继承和持有的仅是所种下的因果
我们的意识并不随肉身的死亡而逝世。犹如能量的转化,我们仅从一种形态化
变到另一种形态。很多人只在乎今生的快乐、痛苦和煎熬。其实,我们更应该重视 的是每分每秒所造的业,不断审问自己:“我身语意的一切行为是否良善慈悯?我 的所作所为给世界留下了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一切众生所继承和持有的仅是所种下的因果。唯一生生世世伴随我们流转轮回
的是业力。所以我们应该无时无刻地禅修,以正念观照每一次的起心动念。
祝愿大家的2022年充满安详、智慧和仁爱,福慧增长。
🌀🍀 释广声
2 朋
友分享一段顺口溜,为抗疫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高兴》:若要一辈子高兴,做事;若要一阵
子高兴,做官;若要一个人高兴,做梦;若要一家子 高兴,做饭;若要一圈人高兴,做东!
积极提倡自家种植有机蔬菜,过去是把菜园开辟 成停车场,而现在又在停车场顶层开辟了菜园。
以上归纳的高兴事项挺简单,最经典莫过于最后
粗粮、蔬果变成了主旋律;过去,番薯、番薯
两句:若要一家子高兴,做饭;若要一圈人高兴,做
叶登不了大雅之堂,现在番薯、番薯叶成了桌上
东!未知诸位看官是否认同?
佳肴。自从堂食被限制,过去三天咖啡店两天叫
最近会晤一位小时候的朋友,她年轻时个性倔强
外卖,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烹调,家常便饭,吃得
不易相处,如今老大变得十分随和,与孩子及其异国
简单,吃得健康。体会到生活原来也可以这么简
媳妇同住一屋,一日三餐她都下厨,一家子吃得健
单——返璞归真。
康、经济又营养,其乐融融。其实啊,我辈中人都是
今年猛烈的疫情,人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个世
吃着妈妈的味道长大的,甚至工作也带饭去吃,鲜少
界乃至于我们的身体,所见到的一切现象都是众
到外用餐。而后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
缘和合所生,都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我们的生
疲于拼搏,一日三餐在外解决,因此,很多家庭的厨
命也只是海面上一个水沤,一碰触就破灭了,
房都变成“装饰屋”。殊不知,许多家庭的凝聚力多
何其薄脆!正如佛陀所说的:生命在呼吸间。以
是在饭桌上培养的;粗茶淡饭才是真实味,嚼得菜根
往,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等闲暇时才锻炼身
留得齿颊香。
体,等闲暇时才好好奉陪家人,等退休时才好好
我们常说,世事无绝对,每样东西、每个局面,
修习佛法……殊不知,很多事情是不能等待的!
总有两方面。疫情捣乱了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但它
我们务必珍惜生命,活在当下。佛教认为,生命
最大的益处,就是逼着我们放慢步伐,使我们在受拘
就像瀑流,没有片刻静止。过去已经过去,无法
束的环境下,找到简单的满足感。社会的巨轮慢了下
改变;未来尚未到来,不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
来,生活步伐也慢了下来,享受“驴的状态”。其
把握的只有当下!既然要重视当下,是否可以及
实,生活中慢节奏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慢活”的
时行乐?须知,无穷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尽
意思,就是放慢步,聆听内心的安
的未来以现在为开端。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都
静;就如同静坐所说的,放松、放 松、再放松。芸芸蚁民,疫情时难 得有闲情,能够奢侈地晒太阳,享 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 让和煦的微风轻轻地吻上脸颊。
会影响到未来生命。我们希望未来有好的归宿, 无情的疫情是无常的提醒 也是修行的增上缘
意 解 人 生
最为重要,而要保有健康,免疫力最重要。官方
过去人们习惯吃美味精粮,而今调门改了,五谷
疫情下的审思
3
疫情也唤醒了我们的觉性,让我们觉悟健康
就要从当下开始,知道自己每个当下做些什么。 经历了两年的疫情防控的硬仗,我们多少也 培养了自己的心理韧性,学会与残酷的现实正面 相对;人们很可能还获得了一种“心理抗体”。 其实,无情的疫情是无常的提醒,也是修行的 增上缘。佛友说,这两年是她一生中诵最多经, 并且安下心来研读佛法,找到安心立命之处; 无论好境界坏境界,心不粘着,也不排斥,随 遇而安,随缘自在。或许有些人以为修行就是修 来世……这只是对了一半;佛教有句话叫“现法 乐住”,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当下就能从中受 益;我们每天践行佛法,就在不断改善生命;内 心的烦恼和困惑不断在减少,智慧和慈悲逐渐在 增加,心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欢喜,这就是走向 庄严自在的菩提大道。
🌀🍀
文·释道宏
查向各阶层的民众了解某些课题的
看法和意见,收集的民调能让政策制定者去 调整及改善未来的相关政策。为感谢受访者 的参与,都会给予超市礼券作为奖励,礼券 的价值通常介于十元至二十元不等。
家访二件事
我
的家访工作简单来说是通过问卷调
我在敲门时会惯例向对方讲解调查完
般不为礼券而参与,有些甚至拒收,说 捐给慈善好了。由于礼券的数额已包括在 整个调查项目的预算中,也就是所谓的 budget,我会感谢他们的善心,然后劝他 们收下,可以自行把礼券送给周围有需要 的人,他们听后都会安然收下。 有另一种受访者,做完调查给了礼 券,半认真半开玩笑,又有点虚心地 问:“才十元,那么少?我花了将近半个 小时做你的调查,很不划算。”斤斤计较
对往事不必过于执着 心境就自然空明
所幸真心愿意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一
世间万物宛如凋谢的落花不回返
揣摩各种人性。
从赠送礼券这件事可以体会到每个人对同样的 东西持有不同的看法,诚如常问及的玻璃杯里装的 水是半空还是半满;乐观的人认为是半满,悲观者 看到的则是半空。对我而言,杯子里装的是人生百 态,知足常乐感悟人性。
事事如落花 心境如空明
毕后会赠送礼券事宜,以鼓励他们参与。 有意思的是,通过这一份小小的奖励可以
2
前阵子到附近的老区做家访,来到一个两房式 组屋单位,屋主是一位独居的马来族男子。他看来 60开外,盘坐在客厅地上,谈吐不慍不火,相当 健谈。 在一访一谈中,悉知他患有心脏疾病,导致多 年无法工作。他动过四次动脉血管扩张手术,曾在 生死边缘徘徊,庆幸捡回了一命,却不能如常人一 样行动自如,平日只能待在家里休养。他坦言这一 刻他看似无恙,下一秒就难以预料。 在大约半小时的交谈中,这位马来大叔也就一 直盘坐地上,没有太多的大动作。他表示年轻时和 一般人一样热爱运动,如今因为健康的缘故,足不 出户。他还对我说:“你能随处挨家挨户去做家 访,我现在连出个门都必须很谨慎。”
的人,我只能一笑置之。 有一回去租赁组屋做家访,给了一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自艾自怜,平
对年迈夫妇十元礼券,他们露出非常
时坐在客厅门前帮忙留意邻里有没有
感激的神情,频频道谢,并表示这十
可疑人物出没,仍然有所贡献。
元正好可以减轻一些生活负担。两老
与马来大叔的交谈中,方能感受到他有种
已退休,那位先生又体弱多病,他们
活在当下的能量。或许对未来并没有过多世俗
的生活平时是靠每月领取的政府补助
的包袱,而显得从容且淡定,仿佛只为这一刻
金度日,十元礼券犹如雪中送炭,能
而活。
添购一些日常所需。虽然价值不高, 对这对老夫妇已经是份大礼物了。 最近也和一位半退休的年长者做 问卷调查,给了他礼券后,他乐开 怀。“我可以用这十元去买孙子喜欢 吃的巧克力。”他微笑着说。听了有 些小感动,那份礼券的意义比实际价 值还大呢。
近日读到这一句子“事事如落花,心境如 空明”,相当有禅意,可以解读为世间万物宛 如凋谢的落花不回返,对往事不必过于执着, 心境就自然空明。 我想马来大叔应该是怀着这样的心态面对 每一天的生活,泰然自若,也因此更加珍惜眼 前所拥有的一切。
🌀🍀
文·蓝郁
每年都必须送走一批旧人,再面对另一批新
决定放他一马,却见他对妻子的态度恶 劣,就教了妻子一首佛偈——“无亲游
个统计,在所有学生当中,最常犯的错,就是撒谎。
他方,欺狂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
的失手,她成绩掉出了前十。可能是家教严格的关 系,她非常着重分数,最后甚至想不开,篡改了成绩 册上的分数与排名。 纸当然包不住火。东窗事发后她苦苦哀求,最终 我决定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不通知家长。然而没想 到的是,这却造成了她的恶业。 开心认为我的承诺是建立在她的学业成绩上,为 了继续隐瞒曾经的过失,她发了疯地努力学习,想要 再次把第一掌握手中。但事与愿违,当越执着时,就 越把握不住,最后她不但重登不了榜首,甚至从此与 三甲无缘。 尽管我从没以此要挟她必须得第一,但她却陷入 了自己设下的泥沼,整个中学生涯就这样患得患失度 过…… 佛经中有个故事,一位名唤伽罗呵的年轻人本为 国师家的仆人,后来与国师的孩子们发生争执,赌气 之下出逃至邻国。伽罗呵生性狡黠,他谎称自己是国 师的儿子而受到邻国地主的赏识,不只提拔他,还将 女儿许配予他。伽罗呵鱼跃龙门,从此生活丰衣足 食,但酒肉财气却腐化了他的脾性,尽管妻子千依百 顺他仍不满意,经常嫌弃妻子的厨艺。
当我们决定撒谎的那一刻开始 就代表我们拒绝了真诚 拒绝面对过失 也拒绝面对自己
开心原本品学兼优,是班上的常年第一,但一次
谎言表面上是用来欺骗他人 但其实真正欺骗的是自己
别的名字,叫开心。
意 解 人 生
后来国师找上门,在伽罗呵哀求下
人。几年下来,面对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稍微做
当中有个学生的谎言,让我印象深刻。她有个特
5
撒谎
教
书这份职业,相信是面对最多人的工种之一,
复何嫌?”。 就像孙悟空遇上紧箍咒,伽罗呵的 死穴就是他的身份。为了安抚妻子,不 让妻子揭发自己的身份,伽罗呵从此对 妻子千依百顺,不敢再有任何怨言。 故事的结局虽是好的,但却窥见伴 随说谎而来的恶业。 伽罗呵为了得到尊贵的地位而撒 谎,后来为了保住地位而变得无法随心 自在;同样,学生开心为了保住第一的 排位而撒谎,后来为了守住这个谎言却 深陷泥沼,无法自在。 许多人总认为当下撒的谎言杀伤力 不大,它无伤大雅。殊不知谎言表面上 是用来欺骗他人,但其实真正欺骗的是 自己。当我们决定撒谎的那一刻开始, 就代表我们拒绝了真诚,拒绝面对过 失,也拒绝面对自己。它就像滚雪球一 样,当我们想方设法努力遮掩,甚至不 惜用另一个谎言来掩盖原本的谎言时, 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谎言了。 这样,值得吗? 所以佛家把不妄语列为五根本戒之 一,自有其道理。无奈的是,许多人总 要等到深陷泥沼时,才懂得省悟。
🌀🍀
文·叶建勇
4 会是谁
我
年买下,至今完好如新,不是因为我搁在
书架将它遗忘,相反,它陪我闯荡社会十余年, 事包和背囊。 这书名是《本来无一物》,里面收藏了174 篇禅门故事,而每一则故事只占一两页面,当 中还穿插一页水墨画和书法。 说来惭愧,这本书揣在兜里十余载,我仍 未读完。 它通常只在车厢里曝光,若非路途遥远, 百无聊赖,我都不会惊动它。 有时候,我会欣赏那黑白墨画抵达目的 地,有时候,我又会读着当中的故事进入沉思 而错过了车站。 我从不跟着顺序阅读它的篇章,随手翻到 哪一页就读那一页,所以,有的故事读了好几 遍,但有的故事却尚未翻阅。 好奇怪的一本书…… 明明故事简短,文字浅白,年少时能一目 了然,而今却看不明白了。 同一篇故事,十年前看时,心无波澜如水 镜,十年后的今日,每句对白都泛起涟漪。 有人说,这就是成长。 身体康复后,我重新找工作,寄了无数履 历。终于有次得到面试的机会,对方问及这两 年除了养病还做了什么?我竟无语,好似我除 了是病人,就什么都不是了。 面试最终告败也是理所当然。 我连自我介绍都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自己 是谁都道不清,又怎么告诉一位陌生人眼前是 谁呢? 想起小书里有篇故事叫《我是谁》。 故事里,提婆尊者在撞钟时遇见外道人 士,外道人士问尊者,楼上撞钟的人是谁? 提婆说:“天主。” 外道人士问:“天主是谁?”
则万物皆可能是我
依旧被我保护地很好,尽管它辗转住过不同的公
唯有先除去自我
谁
有本口袋书,巴掌般大小,这小书在零三
提婆说:“是我。”
外道人士又问:“我是谁?” 提婆答:“我是你。” 我呢?我是谁?
故事的结尾留下一句话,唯有先除去自 我,则万物皆可能是我。 智者是除去自我,而我却在迷失自我。 我试着借引故事找寻出口,告诉自己那 曾越过山丘的人是我,如今栖在屋檐下的人 也是我;过去躺在病床上的是我,现在站在 阳光下的也是我。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完美的,狼狈 的,都是我,但……也不再是我,以后的 我。 禅门故事,看懂的人悟出智慧,读不懂 的人便自我安慰,而我属于后者。 与其纠结我是谁,倒不如想想自己会是 谁。
🌀🍀
文·笨女人
外婆按其自己说,是个吃斋念佛的人。她每天的活动 千篇一律,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便是坐在大殿观 世音菩萨像前的蒲团上闭目捻珠诵经,然后再做 早餐,早餐做好后还得先盛一碗供菩萨,待此仪 式结束后我们才能吃。每天的中餐与晚餐也是如 此,得先供菩萨。早餐后要么是接待香客,要么 是去地里干点农活。有时外婆也会让我去庵堂 外的山里转转玩玩,摘摘野果,也顺便检点干 柴。外婆每天晚上要在煤油灯下诵一次经,这 是雷打不动的。在庵堂的日子,外婆食素,我 自然也跟着食素。有时外婆也托人在山下村里给 我买一点肉带上庵堂来,专门做给我吃。但吃肉 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享受,也不会因为有肉 吃会多吃一点饭。一切都显得自然平常。奇怪的是在 庵堂的那些日子,平常我也没有特别想吃肉的期盼, 也从未向外婆提出过要吃肉的请求,好像日子本来就
不昏沉不恐慌有利佛法修持特别利于定
素食培养人的慈悲心令人头脑清晰
意 解 人 生
我的素食缘
7
是这样。我在庵堂里与外婆就这样住了一年,父母就
不
将我接回贵州。主要是因为庵堂离学校太远,上学不
经意间我素食已有30余年 了,佛法告诉我们,宇宙
间一切现象及事物皆为因缘和合而 生。我想,我素食的形成也应如 是。细细思量,这些年的素食也必 有其因缘。
便,父母怕因此影响我的学业。 我在庵堂的一年,也应算是素食的一年。一年中 吃得最多的在记忆中就是豆腐,因为每隔一段时间, 我会参与外婆一道,做一次豆腐。我与外婆共处的日 子,发现外婆素食并非是在遵守一种什么规矩,或是 守一种什么戒律,而是她对生命的一种敬重和慈悲。
依佛法一切生命皆是业力所表
她常给我讲,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与人一样有灵性的,
现的原理去追根溯源,今生生命所
千万不要伤害它们。一次她还指着一头正在水田里
呈现的诸多现象,其根本在于宿世
来回耕田的牛对我说,你看那头牛,从早到黑都在犁
根器的内在因缘。然今生今世能使
田,吃的是草,到老了耕不动田了,还要被人杀了吃
生命种种现形,也必是有其相应的
肉,多造孽!我也时常看见外婆对待那些小动物,如
机缘。我的素食缘也是同理,61年
小青蛙、小老鼠乃至蛇,就像对一个个小孩子一样,
前,我11岁。
还跟它们说话,叫它们不要乱跑,不要到有人的地方
那年,因远在湖南老家的外婆 独自一人居住在远离村庄的庵堂 里,父母便将我送回老家与外婆作
去。我觉得太奇怪了:它们听得懂吗?可外婆说它们 是听得懂的。这真是我在世上见到的第一个这样对待 动物的人。
伴,到了老家才知道外婆是个出家
也不知是什么缘故,离开庵堂后,我多少年的心
人。之前,我一不知庵堂是干什么
只要是稍有空隙,便会悄然无息地回到那里去。特别
的,二不知出家是干什么的。初踏
是那庵堂大殿内端坐在莲花上的观世音菩萨像,那殿
进庵堂一时间有点懵,感觉与我来
堂内两侧奇形怪状的十八罗汉像,庵堂那人山人海的
之前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后来我
朝拜礼佛场面,还有那庵堂里的一草一木,庵堂外那
在庵堂住了一段日子,才多少知道
穿梭在四周山林的风雨声,那庵堂清晨的薄雾,夜色
一点庵堂与出家到底是回什么事。
下的宁静,更有与外婆相处的那些点点滴滴......这一
6 切都像一幕幕电影画面一样出现在我的眼前。庵的一
通过佛法的学修,我以为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太
年,平平常常的一年,然我的心,至少有一半从此留
有限,而且偏知偏见也颇多,由此有众多专家所主
在了那里。或许这就是缘吧,一种不可思议的缘。
张的一些长寿观念,以及营养观念并非可靠。有若
90年初,父亲病逝。刚处理好父亲的丧事,我就
干人试图从今天的长寿人群中去寻找长寿秘密,这
感觉身体不适,因为只要吃上一点油腻的东西,肚子
无疑是一条错位的途径,永远也是找不到的。因为
老是胀气,别人也常说我脸色不太好。而此时我正好
人们只见到长寿之果,无法找到长寿之因。将长寿
被调动到一个市里去工作,家人还没有随迁,一个人
者的今生所为,与其今生长寿联在一起,这是一种
住在市委招待所。因工作忙,常常是错过开饭时间,
因果的错位相联。既已错位,其结论必多种多样,
好心的招待所同志给我留得菜偏偏是肉多油重,每次
不可能唯一,当然也不可能真实。费力多多,最多
吃后都有好一阵不舒服。后来这种反应越来越严重,
得出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其效能无非
我不得不去了趟医院。医生诊断是患上胆囊炎,医生
是自欺欺人,哄闹一阵便偃旗息鼓。有不少专家还
问了情况后说,可能是因亲人逝世过度忧伤所致。医
以所谓科学的生活态度不主张素食,特别不主张老
生的判断无疑是对的,父亲的离开,除了无法承受的
年人素食。这无疑是一种想当然的论断,不可取,
伤痛外,还加重了我心底早就存有对生命的质疑。故
不可信。素食之大利益,非专家学者能看到,也非
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陷入一种难以表述的痛楚和
试验室数据可以测试。因为这是宇宙之道,是天之
茫然之中。也恰恰是在此时节,我有缘获得一本《六
道。不可说,不可数,不可量。
祖坛经》。彻夜通读后,似乎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看
如今社会开明,素食者已越来越多,特别是随
到了生命的光明,于是我步入了佛法的学修之路,从
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素食人群随着信佛人的增加
此开始了素食。
也越来越多,理应随喜。然也能清晰地看到信众素
素食的当初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在于我身处领
食人群中,有相当多的人是以要求回报之心食素,
导岗位,一是要常常陪同上级来的领导;二是要常常下
如以素食求身体健康,求长寿,求不生病等等。为
到区、乡检查工作,这些都离不开宴请,避不开应酬。
此我心生悲悯,这种有为之为无疑是一种颠倒与愚
然而我都坚持了下来,以身体不适为由而只吃碗边菜。
昧,非佛法食素之本义。
时间一长,相处的人就慢慢习惯了。我之所以能做到这
佛法是智信,非迷信。佛法真谛的求证在明心
一点,因为这不是我对欲望的克制,而是我从心底就不
见性,一切其他仅仅是辅行,素食也复如是。素
想吃,也不愿吃。或许这也是我的素食之缘。
食培养人的慈悲心,令人头脑清晰,不昏沉,不恐
我素食之后,诸多人对此不解,认为食荤是人生
慌,有利佛法修持,特别利于定。这是笔者数十年
一大享受,连荤都不吃,似乎失去了做人的一点意
亲身体验。万不可以为素食便有无数功德,以为通
义。真是这样吗!《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
过素食便可获法,那是本末倒置。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
综观天下,人类疾病连连,灾难重重,究其根
身,以除饥渴。”这是佛法中的饮食观,不知世上有
本,最大因缘便是杀戮。倘若素食天下,必现另一
多少人真正懂得佛所主张的饮食之义!还有若干人
番天地!信者自信,迷者自迷。
担心我素食会引起营养不良,我心中有底:一是我外 婆30多岁出家素食,80岁无疾去世;二是虚云大师 19岁出家素食,享年120岁。还有若干人觉得我太执 著,认为学修佛法并非一定要素食。还以济公和尚为 例,说他就主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我素 食并非是为了什么,也并非是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是 不想吃,吃不下。也曾经为了不让人专门为我做素菜 添麻烦而勉强吃过,然不是发烧就是拉肚子。酒肉穿 不过,佛祖自然也是没有留住。
🌀🍀
文·刘先和
恭迎菩萨记
自
中学时期,我便是白沙浮(Bugis)的常客。相 较于充满了西装革履、金融挂帅的市中心,白沙
浮在市区的边缘,更能吸引想要去闲逛、购物及喝下午 茶的小市民——“人”的气息浓厚,周围排排小店屋, 不见殖民地时期的沧桑,反而增添了现代人生活与消费 的痕迹。而与此不远的,当然还有香火鼎盛、车水马龙 的“四马路观音庙”。
一
许多信众到白沙浮购物前,都会先绕道去观音庙拜
缘至花开 无需催促 时缘未至 强求无助
拜祈福,不为别的,就为了给菩萨上一柱香——即使“ 无所求”,也想要沾染一下庙宇的灵气佛光。儿时,家 父带我去拜拜时,总会刻意让我去外头买花和香,从小 我就是个“精打细算”的小伶俐,总是说:“这里比较 贵,以后在我们家附近买了才来。” 父亲总笑答:“哪里买都一样,菩萨都不计较,你 为什么要计较?”对于父亲的回答,我总觉得是在糊弄 我,感觉似是而非。 “外面还有不少好手好脚的人,他们为什么都在这 里讨钱?怎么都不好好去找一份工作?”我正义凛然地 问。 “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以前做了好事就有好报, 而做了坏事就有自己的后果。我们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
9
良心,要体谅他人,也要懂得照顾比我们不幸的人。” 意 解 人 生
小时候好穷,穷得有时三餐不济,但此时父亲还是 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钱钞票(九零年代),让我去给 一位坐在轮椅的阿姨。那位阿姨,直说“阿boy,谢谢 你。你会发财的。”
失之间失去了平衡,日日都患得患 失,心情起伏如过山车。而陷入这 个境地时,即便“看破”想抽身, 也会被卷入各种权力斗争中,身不 由己。 我着实厌恶这样的生活,厌恶 这样的恶性循环。 当时年过古稀的家父,刚患 癌,本来不是好时期,但我毅然决 定和他商议,说我决定辞职,自己 出来创业,做点小本生意——父亲
发财?只要是“人”都会动过这个念头。长大后,
自开始接触佛法后,似乎对于很多
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欲望自然多。这个肉身需要我
事物比较不那么执着,虽表示担
们不断地用欲望和物质来“供养”,但越是这样,它衰
心,但也欣然地接受我辞工。
败得越快。之前当老师时,想拼命往上爬,想当主任、 想当校长,不然觉得自己很窝囊。想说,一些庸俗谄媚 的同事都能节节上升,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我也要在这 场办公室竞争里,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正式离职的那天,心里的感受 很复杂,好像我是这场斗争里的“ 输家”,但过了一周、一个月,直 至现在都四个多月了,心里其实早
初获得甜头时,有点飘飘然,而且头衔不断增加,
就释怀,也豁然开朗起来。转换了
底下管的人也越来越多,就离升职不远了。可回想起
跑道,做自己喜欢的出版、文学、
来,不免“如梦亦如电”,黄粱大梦而已。或许,巨
文化事业,觉得很有意义。而每天
大的压力和工作量不是问题,但虚荣和欲望不断地侵蚀
还能腾出一些时间,念经、阅读、
我的心灵,争强好胜之心(这与“上进心”不同),得
静坐等。
8 海风书屋后,我立即就和 董事们商议,想要在办公 室里供养一尊菩萨。还好 大家也觉得若有菩萨入住 加持,肯定能使工作氛围 更加祥和平安。本来我想 要供养文殊师利菩萨(从 小感应最深),但因曾向 准提菩萨(也有准提佛母
刚
过去的年终考试,有一个理解篇章有这么一道题目:“作者认 为“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你同意吗?试结合生活例子加以说明。”十几岁的学生分析起来有点难 度,但障碍存于我们心里这句话,我却一直咀嚼着。 其实,人都有一种共通的毛病,遇事不顺遂,就会从外在寻找毛 病。似乎所有发生的状况,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也许这么想,自己心 里会好过些。因为这样的思维,把错往外推,仿佛有一种事不关己的轻 松。记得以前听过这样的一种说法,当你的一根手指指向外时,还有四 根手指是指向你自己。你真的还能认为错不在自己吗?
和其他名称,此以“准提
考试成绩公布了,很多学生都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他们沉着脸,
菩萨”称呼)发过愿,所
说:我是有能力考得更好的,我对这个成绩很失望。细听,是对成绩失
以绝不能欺骗菩萨。
望,不是对自己失望。我给她们几天冷静下来,然后跟她们谈谈。“你
其实,据我观察,新 加坡信众供养千手观音菩 萨者多,而“认识”准提 菩萨者少;选好菩萨的金 身后,我对四马路的“南 洋神佛艺品”的老板是 这样说的。然后他很惊讶
们对成绩失望,那下来该怎么提升成绩呢?有没有想过成绩为什么会是 如此呢?找不到原因,下一步就无法跨出去了。我们要往外找原因是很 容易的,题目太难,考试时天气不好,老师没有给足够的作业……但你 们有进行自我反思吗?”同事说我太拐弯抹角,为什么不直接说她们之 前的懒散,不交作业,沉迷于网络,上课不专心……其实这些学生一定 要自己发现:学习不好的障碍,其实是她们自己。但是说出来她们会抗 拒,只有待她们反思后的顿悟才有用。 拒,只有待她们反思后的醒悟才有用。 认识一位总是怨天尤人的公务员,凡是上司给的任务,他总是说是
道你不知道四马路观音庙
行不通,很艰难。每一个任务,他都会列出一堆无法完成的理由,然后
里,供奉的就是‘准提菩
发了一堆牢骚。每一年,他因为这负面态度而在员工评估中吊车尾。他
萨’吗?”我当时忽然怔
因此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殊不知阻止自己升级的,其实是那
住,想说,我拜了近卅年
不肯尝试,不愿接受挑战的自己。 现代社会压力大,人很容易陷入
准提菩萨”(也称“准提
抑郁中。这个时候,如果同样有人
观音”)!然后细看了菩
伸出援手,其结果也可能有差异。那
萨的金身,菩萨打的确实
些懂得转向思考,能够自我劝解,接
是“准提手印”!恍然大
受帮助的人,会从郁结中走出来。而
悟之际,才觉得原来自己
那些总是觉得什么助力都于事无补的
绕了一大圈,回到了最初
人,却会在抑郁的漩涡中沉沦。他
父亲介绍给我的“第一尊
们不愿敞开心门,什么曙光也照不进
菩萨”——所以其实不是
去。到底是抑郁的力量大?还是自己
为了发过愿才来兑现,而
绊住了跨出来的那一步?
是从小就和菩萨结缘了。
所以我同意作者说的:“有好多
缘至花开,无需催
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
促。时缘未至,强求无
我们的心里。”心的障碍,如铜墙铁
助。(下期待续)
壁,需要很大的决心才能突破。我们
🌀🍀
文·汪来昇
最大的敌人,不正是自己么?
🌀🍀
文·心憩
的障碍
的“千手观音”竟然是“
心
地回答:“怎么会啊?难
心的障碍 如铜墙铁壁 需要很大的决心才能突破 我们最大的敌人 不正是自己么?
成立新文潮出版社和
办公室很远的人,应该都会觉得它
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多睡点,迟点起床。 一位朋友却不以为然,因为不管是去办公 室还是在家办公,她还是会一样时间起 床。的确,这对于作息有规律的人没什么 差别,令我意想不到的却是她的下一句: 因为时间太宝贵,不想浪费在睡觉。一语 提醒了我,不该如此贪睡。
不安眠的城市
三分之一的人生
谈
到居家办公,我想,只要是住处离
,他们必须连续数日不睡觉,若是睡
着,将造成心脏骤停而死亡。实验颇为 荒唐,但故事中的主人翁,倒有点令我 羡慕,他们需要的睡眠时间特别少,即 使是参与实验前,他们每日只须睡一两 个小时,如此一来,拥有的时间肯定比 一般人多。尽管如此,他们的身体还是 有极限的,连续五日不眠,身体开始出 问题,精神也产生幻觉。
11
意 解 人 生
2014年一项跨越43个城市的调查显 示,日本人是全球最缺乏睡眠的人口, 而新加坡也名列前茅,排行第三。2018 年的一个网上调查则显示新加坡在调查 的12个国家中,排行第二,仅次于英 国。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健康问题 多少才算是足够?
,但
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健康问题 但多少才算是足够?
片
多项调查显示新加坡是全球最缺乏睡眠的人口之一
的大学生,实验在他们体内植入微晶
我以前参加过的禅修中心禅七,一般规定每日不 可睡超过6小时,清醒的大多时间必须是在禅修。其 实这与城市人的睡眠时间相近,加上当我们静下心 来,不把时间浪费在平日的繁杂之事,所消耗的体力 大大减少,因此也不会觉得睡眠不足。但这与佛陀为 修行者定下的休息时间仍有些差距,较严格的寺院或 禅修中心至今仍依循佛陀制定的作息,晚上10点到凌 晨2点为睡觉时间,每日仅4小时。由此可见,并不是 只有现代城市人想尽量挤出时间,不想把多余时间花 在睡眠上。
在Netflix看过一部电影——“安眠 实验”,故事围绕着四名参与睡眠实验
为什么你总是睡不够?
佛教把睡归纳为五欲之一,与排在前面的财色名 食相比,乍看之下,睡也没那么邪恶;有人为财色名 食犯罪,但睡看起来这么单纯,更像基本身体功能运 作所须,怎么就与这几个欲望并列?佛陀时代有一个 贪睡的比丘,每日吃饱便睡,一日佛陀正要开示时, 发现众弟子都来了,唯有这比丘不在场,原来他从昨 天中午睡到今日仍未起床。佛陀知道这比丘只剩七天 的寿命,如果继续让他这般昏睡,定不得善终。于是 佛陀亲自来到这比丘的房间,将他唤醒,比丘一见佛 陀,急忙向他顶礼道歉,从佛陀口中听到自己只剩七 天的寿命了,更是吓得不知所措。这时佛陀为比丘开 示,原来这比丘在很多世以前也出家,但那时他只管 吃与睡,无心修行,因为没有种下任何福德,命终后 多世投生为米虫、田螺、蚌和树虫,各过了五万年。 这四种生命都嗜睡,完全不懂得求上进,经历了二十 万年,这比丘才有机会再投生为人,再次出家。佛陀 说:“既然做了比丘就应该勤苦修行,认真钻研,弥 补遗憾。没想到你又像二十万年前一样贪吃贪睡,为 什么你总是睡不够呢?可别忘了二十万年前你的前身 的结果呀。”
10 分羞愧,诚心向佛陀忏悔。接下
漸漸
比丘听了佛陀的话,感到十 来的几天,比丘勤加修行,在最
短暂的人生 由此可见,财色名食睡,地 狱五条根并非危言耸听,纵使我 们不像佛陀时代的那位比丘贪 睡,扪心自问,清醒的时间,我 们花多少心思追求着财色名食? 剩下来的时间,多半也只剩睡的 时间。每日睡七八个小时,将这 时间累积计算,我们一生有二十 多年的时间是在睡觉,可惜这难 得的人身,就这么耗了三分之 一,在还未获得什么成果,就告 一段落。《大毗婆沙论》卷135 有记载:人的寿命从8万岁开 始,每100年减一岁;如此长的 寿命,令人难以置信,但一小劫 是1599万8千年,这么长远的时 间,岂是我们能想象?我们目前 在住劫的第九小劫,人寿百岁的 阶段,如今全球人类平均寿命七 十多岁,虽然新加坡人的平均寿 命比全球高,但与初劫相比,我 们拥有的时间少得可怜。这个身 体不睡是肯定不行的,但与对待 前四种欲相同,我们不应沉醉于 其中,反之,我们要抓紧时间持 戒减欲,修学佛法,才不虚度此 生。
🌀🍀
一惊。
我们的居家环境,我们的生活习惯,如果不花心思经常审 认识渐渐之可怕 随时加以警惕 别让他得逞 毁了我们的人生
后的生命里修得了阿罗汉果。
渐
渐之可怕就在于它的不知不觉,读到这句话,心里霍然
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就会渐渐形成,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常常听说,女人的柜子里总是少了一件合适的衣裳, 于是不断添置衣装的结果,再大的衣橱渐渐容纳不下新货了; 厨房的壁橱设计得宽敞无比,原本可以收纳许多用具,可是经 过不断的累积,渐渐地空间都堆满了杂物。 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面对的事实:办公桌不经常打理,整个 桌面渐渐地就让杂物占领了;厕盆不天天洗刷,渐渐地就布满 了难除的污迹;公共场所出现了一小包垃圾,如果没有及时清 理,渐渐地就会形成一个垃圾场! 你随性抽了一根烟,如果不及时打住,渐渐地可能会变成 一名烟客;你尝了一口酒,下了一次赌注,如果定力不够,渐 渐地就上瘾了…… 这渐渐之可怕,就在于它总是往负面去发展。 一个小小的伤口,如果不留意不处理,渐渐地发展成大面 积的损伤,要痊愈就必须耗费时日;一根小草不铲除,渐渐地 扩张为一大片草地;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丁点的火 苗不灭,渐渐地就成了燎原大火了! 科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煮蛙效应”的实验,把青蛙放在盛 满冷水的锅子里,慢慢加热,青蛙没有感觉到水温的不寻常, 待到滚烫时要跳出水面已经为时已晚了;这个实验说明了对于 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让我们失去了警惕性和反抗力。 在这日渐压抑的环境下,下班回家累得不想开口,渐渐 地家庭凝聚力松散了,没有了快乐家庭的激励,渐渐地失去 了对生活的想望,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给我们带来非常可怕 的后果。 认识渐渐之可怕,随时加以警惕,别让他得逞,毁了我们
🌀🍀
的人生。
文·靈子 文·净璇
未来是个什么
对
于年轻人而言,如果不是生活中特
未来是个啥?应该就是当下的积累吧!总想
殊的事情,或是职业所迫的话,应
着未来,不如好好的把握珍惜当下。之所以要
该很少有人时常想起生死之事。但对于佛
谈死,不就是为了好好的活吗?佛法核心教义
教徒而言,时常思维生死则是极其正常的
就是“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都是在变化
一件事情。其实我们都是“向死而生”,
的,无论好坏,这一切都是要过去的。走到了人
即便是闭口不谈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生巅峰,会永远待在那里吗?看遍历史人物,无
今天去寺院火化场走了一圈,颇有感 触。每当宿舍楼下有佛号或播放佛教音乐 的灵车经过,就知道有人要火化了。曾看 过一个视频片段,在与人聊天之前,画一 条线,让对方用个物件摆放在两点之间。
都会过去的。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把握当下” 的原因之一吧!富而不骄,贫而无谄,貌似也有 这种道理。明白“总会过去的”。 人的一生,不到盖棺,谁又能下最后的定论
摆放的位置则是自己在生死之间的距
呢?人生不就是把每一个当下串联起来的璎珞
离。据说这样操作一番后,接下来
吗?各种各样,但都是自己的人生。既然如此,
的聊天质量就会大大增加,很少聊
何不好好的把握当下。早前老师在课堂说了一段
在当今这样一个各种信息资源、 各种娱乐无比丰富的时代,依然有很多 的不开心。在纷纷扰扰的灯红酒绿中期盼 着未来,未来又是个什么呢? 对我个人而言,也常规划未来。想着 珍惜把握当下的点点滴滴那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无论好与坏得意与落魄都好好的珍惜当下
菩 提 清 韵
直如此吗?不见得,要不然何必拼搏?无论好坏
线的一端代表出生,另一端则是死亡,而
废话。
13
一人如此。走到人生谷底,惨到不能再惨,会一
什么时候到某地某山的寺院,过着看山、 看云、看经书的日子;也总想着等毕业 了,好好的用功办道,把知道的慢慢付诸 实践;又或者以后以教书为生,慢慢系统 的梳理现在所学到的知识……
话蛮有感触,大意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 二的,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无论好坏,那都是 你的人生,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次同学的课堂汇报分享中提到了“人生的 意义”几个字,整个汇报这几个字死命的钻进了 我的耳朵。到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价值?这一切都需要感受觉察当下的每一刻。 好的状态、好的事物、好的情感,最终还是流失 了,成就了自己的一种经历,增添了一个美好的 回忆,但究其本质,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低沉 迷醉的状态、悲催的事物找上门来,情感与心都 碎成了水晶渣子,最终也还是会过去,成为一种
“未来”这个词,总是给人以希望的
经历,一种回忆,本质上我们也还是什么没有得
感觉,我们也总是期待着未来。某天乱
到。我们在意的是什么?或许当躺在追悼会的花
想,想着以后实现了理想就怎么怎么样,
圃之内,再回想这一生,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
而仔细一想,即便是走到巅峰的位置,那
那个时候还有机会吗?
时的生活又怎么样呢?如果当下都把握不 了,还指望以后吗?又或者,即便是到了 想要的位置,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如果把 握不住自己,不还是一样的浑浑噩噩的 吃饭穿衣睡觉奔向死亡吗?有什么太大的 区别吗?我想,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区别 也不过就是生活中面对人、事、物不一样 了,烦恼依然伴随之中。老话不是说“穷 有穷的苦,富有富的苦”,都是在苦中作 乐,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没有答案。但还是想 说,无论好与坏,得意与落魄,都好好的珍惜当 下。珍惜把握当下的点点滴滴,那是唯一的,不 可复制的。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它,即便是不愿意 面对的事情发生了,无法改变,那就感受它,它 最终也都只是一个经历。曾经看过一个评论,说 人来这个世界只是为了看一看,经历一番,并不 想留下什么。其实,仔细想想,能够感受人生、 体验人生的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所得吗?
🌀🍀
文·达惠
12 更在喜感菩萨身上因为他能熄掉凡人的烦恼苦闷忧愁以及嗔念
佛法不仅存在于经书里也不只在法相庄严令人顶礼膜拜的雕像中
喜感菩萨
看着这尊像,我兀自揣测千 年前雕刻他的匠人是怎么想的? 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作?亦或 是匠人按照自己的样子雕刻的菩 萨像,不论是哪种情况,从菩萨 的表情可以看出雕刻者是个有趣 之人。其他的雕像只能称为冷冰 冰的艺术品,而这尊菩萨却有生 气,即便过了千载,他还是能立 刻拉近与观者的距离,这或许就 是所谓一眼千年。看着他,我并 没有把他当成菩萨,相反是久违 的朋友重逢,亲切安然。 这尊看上去不怎么严肃的菩 萨,似乎更容易度世人。虽然他 不会开口说什么大道理,但是看 见他即便心中有再多烦恼、忧愁 都会熄灭,嘴角也不自觉的跟着 上扬。就像那表面疯疯癫癫,实 际心怀慈悲,普度众生的济公。 那些法相庄严、慈眉善目、端庄 安详的佛、菩萨雕像除了给人敬
原
以为佛与菩萨的雕像总是法相庄严,让人心生敬畏。偏偏就
畏与距离感,别无其他。
遇到另类。上巳节,恰是踏青时,与友到荐福寺一睹小雁塔真
忍不住用手机为他拍下一张
容,遗憾塔被围,不让上。还好有西安博物院可以参观。博物院中正有
照片,以后心中再有不快,看看
佛教造像展,也算是弥补了无法登塔的失落。
他就会烟消云散。介绍中未有这
展柜中陈列着各个时期,不同材质,形态各异的佛菩萨造像,这 些雕像或端庄、或慈眉、或善目、或安详,总之都是平日在寺庙中所 见到的样子。冷不丁,一尊菩萨造像闯入眼中,与众不同。这是尊隋 朝石雕菩萨,但见他头戴天冠,坐在宝座,左手似在扶什么,右手端 莲花,脚旁卧着他的坐骑,衣褶流畅,佛珠饰物细腻。鼻大,双眼眯 着,嘴上扬,充满了喜感,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久久驻足在他面前, 舍不得离开。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以为这句话 也适用于这些雕像。虽然展出的佛像从北魏、北周到隋唐都有,材质 与工艺也有鎏金、贴金、石刻,玉雕,比他更为细腻雅致的雕像有 的是。但唯独这尊充满喜感的菩萨抓住了我的心。隔着玻璃盯他的表 情,忍俊不禁,也跟着嘴角上扬,心里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尊菩萨名字,我依照他的形象, 妄自叫他喜感菩萨。我以为佛法 不仅存在于经书里,也不只在法 相庄严,令人顶礼膜拜的雕像 中,更在喜感菩萨身上,因为 他能熄掉凡人的烦恼、苦闷、忧 愁以及嗔念。当然真正想抛开这 些负能量,仅靠一尊石雕佛像是 不可能的,还是要靠自己修心修 行。
🌀🍀
图文·文远
俗的观点好像很对很自由其实不然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身语业)是随习性而不是有正知正念我
们自以为所行的善业也可以变成是不善的真正的止恶向善可以从【四正勤或四正断】的内容去理解未生恶令不生 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也是【正精进】的内容也涵盖了整个三十七道品的精进的部分
佛教的止恶向善内容不同於世俗的教育或其他宗教修行上是有次第的我们对于止恶向善一定要有欲求有 信心如同【四如意足】中【欲神足】的学习这种增上欲会让我们以精进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佛陀的教法【四念
住】【念根】【念力】【念觉支】和【正念】的修习都能让我们专注在止恶向善的实践而要把这止恶向善的 利益提升到出世间就需要【定】和【慧】
因果关系「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整个佛法的学习就是 围绕着因缘果关系就如四圣谛和三十七道品佛陀初转法轮开示了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谛是苦果集谛是苦
因灭谛是乐果道谛是乐因苦谛和集谛是世间因果灭谛和道谛是出世因果再开展出来的十二因缘支也是因果关 系任何的缘起缘灭也在叙述因果关系
从狭隘的层面去理解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下苹果的种子结出来的果必然是苹果而不会是香 蕉从总结修行层面看三十七道品修行圆满的果是涅槃
佛陀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是直接了当不拐弯抹角因众生根性不一而开示种种方法教导修学圆满的佛弟子一定
是得到烦恼的止息 涅 ~ 槃因无明爱染而轮回生死必然是苦果学习三十七道品的路途中是一点一滴的累积成果每 个佛弟子会面对的问题都能在三十七道品中找到对治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解决人生难题也要从【因】下手
中道一乘道「古仙人道」诸佛和圣者们都是通过三十七道品的修习圆满而证得涅槃现在是凡夫的我们 也应当跟随佛陀和圣者们的足迹才能到达涅槃三十七道品被称之为中道是因为这种修行方式是远离纵欲和无益处的苦
行而是正知正念的观照我们自己身心以降伏和止息贪瞋痴所带来的烦恼这种修行方式是如一般的人生活在世间却不 被世间而染着及不与世间脱离关系的修行
三 十 七 道 品 的 修 行 是 要 和 生 活 融 合 在 一 起 行 住 坐 卧 都 是 修 行 的 项 目 正 如 佛 陀 为 在 家 人 开 示 的 《 杂 阿 含 91 经》要得到现世的利益就要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和正命具足而后世利益就要信具足戒具足施 具足和慧具足
南北无碍解脱道/菩萨道无碍佛教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各种文化区域和时间的洗礼而发展成为现在的五 花八门让佛教徒们学得眼花缭乱但是今天不管你选择什么门来到佛教修学三十七道品是一切无碍反而会让你
事半功倍三十七道品都记载在南传巴利藏和北传阿含经不属于哪一个佛教部派的教法但是可能其中的一些道品
比较受重视而让佛教徒误解了其实很多的演变都是从三十七道品延申去适应当时的人文地理环境(文转 页 16)
菩 提 清 韵
15
14 心得分享 三十七道品是佛陀所留下来的宝藏 佛弟子们是以佛法僧为皈依处
因此佛陀和圣者们走过的古仙人道也就是我们要跟寻的道路
陀 虽 然 离 开 我 们 已 有 两 千 五 百 多 年 了 但 也 留 下 珍 贵 的 宝 藏 【 三 十 七 道 品 】 等 待 佛 弟 子 们 去 解 密 三 十 七
三十七道品的重要性
道 品 包 括 了 四 念 住 四 正 勤 四 如 意 足 五 根 五 力 七 觉 支 和 八 正 道 以 下 就 是 我 学 习 三 十 七 道 品 时 觉 得 其重要性的心得分享
对三宝的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不管今天我们作什么事或要付托任何人信心是第一步这是一种理智 中带有感性的信心理性智慧信仰和净心的信任三宝这种信心是从了了分明的【正念】和如实了知佛法的【正
见】(善恶三世因果业报凡圣四谛缘起)而生起的没有迷信盲目和毫无实际的成分存在要建立这种信心就
必须学习三十七道品经典中这样提到「有信无智增长愚痴」和「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可见佛教徒对於佛法 的信心是需要同时具备智慧而不是一般的信仰
【信根】和【信力】就如植物的生长种子入土在因缘和合下长根根要深入土中才能得到滋养和成长成长中的 植物需要根长得深和广才能面对未来的风雨佛弟子也一样对三宝有了基本的信心就要以【正精进】往前努力不
放逸的学习以【四念住】的学习成就【念根】和【念力】滋长对三宝的信心和成就【定根】与【定力】最后对 四圣谛能如实了知而成就【慧根】和【慧力】
初果圣者(以上)就会断三种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见和疑成就四不坏净(佛法僧戒)这种对三宝的 清净信心是没有任何的人事物能够动摇的也因此能不堕恶趣和最多七次往来人天成就涅槃虽然我们现在还未能
达到圣者般的净信心但是我们应该以这为我们的目标和行为上的榜样有了这种决心才能建立真正信受三宝的利益 和佛陀留下来的宝藏
止恶向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弟子都应该知道的观念但是善恶的内容是什么呢?要如何真正的 作到止恶向善呢?
在我整个学佛的过程其中最受益的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看似很简单如从小就被教导要作 好事不可作坏事事实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好人作坏事自己不知道还沾沾自喜
佛法的善即是无贪无瞋无痴恶即是有贪有瞋有痴善与恶就通过我们的身语意三方面表现出来 从【四念住】的学习身受心法可以发现心念的转变是非常快速和散乱我们喜欢作﹁随心所欲﹂的事从世
心宽 放下 佛说一切烦恼皆由心造 所以学习笑着面对 不去埋怨
一
个二三十年未谋面的旧友,不知从
一笑,泯恩仇,解忧,解气。气度大
何取得我的联系方式,某日突传来
就有容人雅量。容人,不易,因此得时时省
信息,打个招呼后直奔主题,希望我给她
思,把堵塞于胸腹的郁气化解,方有肚量容
的手稿提点意见。还未反应,手机已源源
人容物。
收到多篇文稿。
前些时看了中国热播剧《觉醒年代》,
读了几篇,有些错愕,因为写的是数
宛如重上一堂近代史,许多从课本中认识的
十年前陈年旧事,职场上恩怨情仇,其中
名人志士,在荧幕上立体化,鲜活了。百年
不乏对当年薄待她的上司的负面描述。
前北大校园精英荟萃,各怀理想的教育家思 想家以及青年学子激烈交锋,百家争鸣。出
旧友因不得志而辞职,另谋发展。曾
彩文人风云际会,风流人物横空出世,谱写
以为她挥袖一走,不再恋栈,前尘往事也
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那是一个特定大时
该抛诸脑后。没想积怨未解,积成一则则
代催生的众多伟人,百年后未经历乱世的我
明嘲暗讽,反派角色呼之欲出的文字。
们,只能揣着敬意,遥遥仰望。
问我读后感,只能数语回复:“往事
观剧回顾历史,也感佩那一代人的胸
已矣,放下,则心宽。”她答:“早已放
襟与君子风范。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
下。”
17
菩 提 清 韵
并包”原则办学,求贤若渴,海纳百川,引
既已放下,何来怨怼?何以对昔日种
领新文化风潮。保皇派的辜鸿铭坚守旧文化
种巨细靡遗牢记于心?
堡垒,却对蔡元培惺惺相惜,尊敬他,维护 他。这是气度。
说起那位上司,我与他非同道中人, 因不党不群,不擅逢迎,自然未受眷顾。
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相知相惜,因理
即便不相为谋,离职后偶尔在某些场合碰
念不同,最终分道扬镳,但情谊犹在。“君
面,仍会热络问好。
间,一转眼青丝已染霜,过去嫌隙终成过 眼云烟。再遇故人,相逢一笑,以往的计 较和算计随风去吧,如今只乐见彼此安 好。 年轻或气盛,而时间会磨钝锐气,年 长了,心明了,也体会,少嗔少怨,是让 自己日子过得更舒坦。佛说一切烦恼皆由 心造。所以学习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诸行无常 珍惜当下 择善而固执
岁月似急水流逝,数十年弹指一挥
子和而不同”,当信念歧异,在适当时机彼 此放手,不互相牵绊。放手,即成全,自此 走上各自的道路,各自的命运。 人生的命运,因果循环,各有因缘。 忧国忧民的大才选择燃烧自己,投身时代 激流。我卑微如恒河细沙,唯能时时刻刻 提醒自己:诸行无常,珍惜当下,择善 而固执。(出自《礼记·中庸》:“诚之 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即是认定目标 不放弃,坚持不懈。) 文·沈玉兰
16 (文接 页 15)
另一个误解就是很多佛教徒们以为三十七道品是在修解脱道就与自己现在所学所修的法门(菩萨道念佛法 门净土法门)不一致事实是修学菩萨道的佛弟子是必定要修习三十七道品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序
品〉「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
八圣道分」菩萨行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要以三十七道品为修习基础如布施波
罗 蜜 菩 萨 从 【 正 见 】 中 得 【 信 根 】 和 【 信 力 】 —— 布施的果报和无所得相应(缘起)从正见中【正思惟】(如理 思惟)真正的去行布施波罗蜜以【正语】【正业】和【正命】的清净的戒行方式去布施用【四正勤】止恶向善 的精进布施行布施时都是有【正念】【定】【慧】相应这样的布施才能事半功倍
北传的念佛法门都以念佛号或菩萨圣号为主虽然和《阿含经》中的念佛法僧戒的内容不一但也同样需 要佛弟子的【信根】【信力】【正精进】和【正念】要知道凡夫的五盖贪欲瞋恚掉举昏沉疑都是
无时无刻的困扰着我们只有【定】才能降伏五盖要真正的一心不乱的念佛或往生净土必定要三十七道品的修习才 会有十足的把握
同等三十七道品也能利益那些佛弟子们只希望现生的生活好些或能轮回於人天善趣就好三福业布施持戒 禅定是佛陀为在家人所宣导的就如布施波罗蜜的例子三十七道品一样能为修三福业到达更理想的效果
自我身心的了知通过三十七道品的修习我们会更加的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以达到修身养心的成果如修习 【四念住】能让我们更好的观察自己的色身从蕴处界 三方面去观察身受心法念住就是在观察我们的五
蕴色受想行识 和如何让我们的六根对六尘时能加以守护也同时了知我们的身心不过是地水火风
空识所造当我们不断的修习三十七道品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身心时才能体会佛陀所教的核心思想无常无 我苦缘起再透过三法印的次第去断除我见降伏和止息烦恼
建立无畏惧的人生修习三十七道品能建立自己的信心和正觉的人生观一个有修习三十七道品的人肯定是 善人因为三十七道品的前题就是止恶向善和定慧相应的修布施持戒或禅定的时候都是善业修善业的佛弟
经》「假使有世 788
子能让别人对自己安心因为善人是不会祸害别人自己也不会畏惧有任何灾害就算面对不如意的事也能正观缘起 和因果正见而坦然面对一切即是今生不能解脱也会充满信心的面对生死轮回如《杂阿含 间正见增上者虽经百千劫中不堕恶道」
文·官昭铭
佛陀是位大悲大智大勇的觉者 三十七道品是佛陀所留下来的宝藏 佛弟子们是以佛法僧为皈依处因此佛陀 和圣者们走过的古仙人道也就是我们要跟寻的道路
🌀 🍀
佛门四威仪浅解
四
威仪是佛门中最基本的律仪规定,最初是指人类日常作息的四种动作,即行、住、 坐、卧。后来泛指日常的起居动作。四威仪要求修道者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
止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律仪,都不出行、住、 坐、卧四者。禅林中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威仪最为重要。在诸多经论 中,常强调修行者应常调摄身心,不失威仪。
一 行威仪 行,即行走。修道人在行走时,应当一心在道,不得左顾右盼,亦不得关注身外之 物,只有一心念道,如法而行,才能有助于道业的成就。 根据道宣律师《教诫律仪》中载,修道人行走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 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又说:当具足威仪,不得急行;遥见官人及醉人,应当加以回
佛教中之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等律仪 都不出行 住 坐 卧四者
四威仪要求修道者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 禁止放逸与懈怠 以保持严肃与庄重
19
法 海 拾 贝
避;行走时不得垂手掉臂;不得与女人在路上一起行走;在路上不得与比丘尼和女人语 笑;不得与吃五辛饮酒人一起行走。 古代出家人在一定的区域中往复回旋行走,称为经行。经行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 坐禅昏沉瞌睡时进行。经行的处所,经中规定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处,即闲处、户前、讲堂 之前、塔下、阁下。比丘经行,可获得五种利益: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 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 关于经行的方法,据《十诵律》云:“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 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摩得勒伽》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 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四威仪偈》中对行的威仪有全面解说,云: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 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
18 二 住威仪 住含有站立或止住之意。据《三藏法数》载, 修道人不得非时而住。在止住时,应当随所住处常 年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此
经时,更要端身正坐,不得身体歪向一侧,眼睛注视 经书。若见师长时,没有命坐,则不得坐。师长让座 后,只得坐座椅的三分之一,不得满座。晚辈在师长 面前坐时,身体要稍向前倾,表示对师长的恭敬。
为如法而住。出家人在做早晚课诵和参加法会时,
在修行过程中的坐有全跏趺坐、半跏趺坐等不同
站立时两只脚要前八(寸)后二(寸)。站立时要
方式。全结跏趺坐,又名双盘,是坐禅最主要的坐
脖子靠衣领,眼观鼻,鼻观心。需要站立合掌时,
姿。象征生佛不二,乃所有坐法中最为殊胜者。
则双手合十,眼睛微闭。散掌时要手操弥陀印。
《四威仪偈》全面论述了坐威仪的要求,云:
佛弟子在跟随师父一起站立时,应当讲究必要 的礼节。如《教诫律仪》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 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 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列举了七处不适合修 道人居住的处所,分别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 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地,为恶鬼 之住处,故不宜居住。
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四 卧威仪 古代修道人,通常在修行疲劳时,稍作右侧卧休 息。依戒律规定,在眠卧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威仪。 如《十诵律》规定,比丘不得亮灯睡眠,如果没有疾
古代高僧在修道时,多居住在远离尘嚣,人际
病,不得在白天睡眠。《摩诃僧祇律》云:“比丘若
罕至的兰若处修道。这种修道方式被称为“闲居静
眠时,不得阿修罗卧(仰卧)、饿鬼卧(伏卧)、贪
处”。出家人在这种无人干扰的闲静处修道,容易
欲人卧(左胁卧),而只允许右胁卧,但恶眠而于不
一心专注,早证道果。
自觉间转动者及老病者、右胁痈疮者皆属例外。”
《四威仪偈》全面论述了住威仪的要求,云:
可见,戒律只允许在睡眠时以右侧卧而卧,此称为吉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 诸尘所以本来前,良由净虑觉心源。 念念无依着究竟,菩提真门当自诠。
三 坐威仪 坐是指整衣正容而坐之仪相。《毗尼母经》 云:“坐者,众僧集会,敛容整服,跏趺而坐,法 用可观,名之为坐。又复坐者,佛游行到一树下跏 趺而坐,观者无厌,名之为坐。如坐禅人,一坐经 劫,身不动摇,皆名为坐。”对于坐的礼仪,经典 中多有论述。《大比丘三千威仪》说:“一者当正 法衣安坐;二者犍捶声绝,当先赞偈呗;三者当随 因缘读;四者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 者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 坐有平常生活中的坐与修行办道的坐两种方 式。日常生活中的坐要端身正坐,双脚着地。若诵
祥卧。其他几种卧姿称为恶眠——容易做恶梦,受惊 吓,睡眠不深沉。 《四威仪偈》全面论述了坐威仪的要求,云: 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 傍眠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 心中慧剑利如霜,相貌观瞻却似钝。 破纳搭肚守真如,曲肘抵头看漏尽。 修道人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四威仪,是为 了让行、住、坐、卧都能心不放逸,调摄自心,从 而早日成就道业。四威仪要求比丘非时不住、非时 不卧。即使在住卧时,心中应存正念,如理而住。比 丘在跏趺坐时,应当观照实相法,心无杂念,庄重威 仪,如法而座。卧时当无妄念,应时而卧。学佛修道 人,若能于行止动静之中,长存正念,不违律仪,方 才能称为真正具足四威仪。
🌀🍀
文·一钵云水
四
种布施出自《菩萨善戒经》中,是指出家菩萨所行的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 种布施。笔施,是指见到别人发心书写经典,则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在诸多经典中
都曾论述书写经典的诸种功德。如《金刚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
四种布施
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 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由此可知,书写经典 与读诵、受持、为人讲说经典一样,具有很大的功德。而在别人书写经典时,主动以笔布施于 人,成就他人书写经典的善举,自己也具有无量功德。 墨施,是指见人书写经典,则以墨施之,助成善缘。古代高僧书写经典,多使用毛笔和 纸墨等工具。有了书写经典的毛笔后,还要有墨汁才能书写。早期的墨汁不像现代直接可以 买到,而是需要磨墨调制成墨汁,然后倒入砚台中才可书写。高僧书写经典的纸张和墨有高 僧自己买的,也有很多是由信众供养的。这种以墨供养,不仅成就了高僧的写经,也为信众 种了福田。
就能够有意识地以此成就他人 同时也能成就自己
作为佛子 明白了此四种布施的道理所在 在日常修学过程中
四种布施虽然具体名称有不同 但究其实质都是讲述关于以法作布施的功德利益
21
法 海 拾 贝
经施,是指刊造经板,或印经施与人,劝其读诵。印造佛经布施于人,是广大学佛者培 植福田的重要方式之一。印经流通常说有十种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 灭,重者亦得转轻;常得吉神拥护;二)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三) 夙生怨怼,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 虎,不能为害;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七)所言所行,人天欢 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 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 由于印经布施于人有多种功德,因而古往今来有很多高僧和居士印经流通,以使广大读 经者共沾法喜。在现代社会中,出资印经布施的信徒更多,所印经典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不 仅有个人专门印经布施流通,还有一些印经机构也印经布施流通。如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 刻印大量佛经布施流通,劝人读诵。 说法施,是指以清净心为人说法,使听闻之人修因证果,最终开悟得道。为了令众生明 了佛法,佛陀常根据众生的根器采用讲故事、比喻等种种方式,将深奥的佛理,以浅显易懂 的方式讲说出来。 对于出家菩萨来说,一方面要自己精进修行,趣证佛道;另一方面还要弘扬佛法,广度 众生。说法布施又称为法供养,是指宣说教法,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大智度论》云:“以 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十住毘婆沙论》云:“菩萨于财施,应如是修 学。又应修学法施如说。众施法施最,智者应修行。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谓法 施。是施,智者所应行。” 佛门中常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相对于财物供养来说,法供养的功德最大。 以法为供养,不仅可以长养学佛者的善根,还可以使学佛者在听经闻法的基础上悟入佛法 真谛。对于出家修行之人来说,不仅要自己努力精进修行,还应当代佛宣法,广度一切有 情众生。
20
佛陀住世时,为了不使众生生起邪见,常以四种法施与众生,令众生依此四法修行,得证正见。据《大宝 积经》载,佛陀所说四种法为:一)万物皆归无常,谓众生愚惑,无法了知世间有情、无情等物皆有生灭成 坏,终归无常,反执着为常。二)所有悉为苦毒,谓众生愚痴,无法了知五阴等法为众苦之本,而执着为乐 法。三)诸法皆无我,谓众生愚惑,无法了知一切法皆空,而执着于有我。四)有形悉至空,谓众生愚惑,无 法了知一切有形相者终归于空,反执着为有。 以上四种布施虽然具体名称有不同,但究其实质都是讲述关于以法作布施的功德利益。作为佛子,明白了 此四种布施的道理所在,在日常修学过程中,就能够有意识地以此成就他人,同时也能成就自己。因此,此四 种布施实可谓自利利他的修行方式,我们在修学实践中要经常奉行。
🌀🍀
文·王欢
短,但包含义理却很深刻。经文首先讲述了一次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共修时, 阿难以植物的根、花、种子为例,指出这三种香味能够遍及一切处所,不论有风无 风,我们都能闻到它们的香味。这种香味究竟是怎么样的,如何用佛法来解释这种 香味? 针对阿难的问题,佛陀开示说植物的根、花、种子三种香味并非遍一切处,也并 非都能闻到,因为这三种世间之香是虚幻不实的,是不究竟的,因而不是真正的香。 严守戒规 修学诸种善业 成就无上菩提
《佛说戒香经》全面解说了持戒的重要意义与功德 劝诫学佛者要以戒为师
《佛说戒香经》的思想要义
23
法 海 拾 贝
《佛说戒香经》是佛陀为众比丘弟子讲说持戒功德的经典。本经虽然文字很
佛陀告诉阿难,不论有风无风其香味都能遍一切处的香是戒香。如果世间有 男、女居士能够受持佛之净戒,广泛修学各种善业,就能够通过持戒,自身获得遍 闻十方的戒香。同时,还能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赞叹,及为世间修学佛法者所共恭 敬礼赞。为了令修学者对在家信众受持的戒规有全面的了解,佛陀又向阿难讲说了 在家信众应当受持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如果不 能持守五戒,那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居士。如果能够严格持守五戒,通过持戒所获得 的戒香,不论有风无风,都能够遍及十方。由于持戒,其德行修养都得到很大的提 升,不论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称赞和尊敬。 佛教戒定慧三学中,持戒第一。由于修学者能持戒修定,就会获得无漏智慧。 戒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五戒又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佛教的各种戒条都是由五戒延伸 而来。不杀生戒,指不杀害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 杀业最重。”佛教讲众生平等,一切有情众生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其生命应当得到 平等的尊重。五戒将不杀生戒置于首位,可见佛陀对众生持守不杀生戒的重视,及 对生命的尊重。若人造作杀业,将来就一定要偿还因杀生造成的各种苦果。 不偷盗戒,就是不私自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偷盗,又称不与而取,也就是 别人没有将财物给你,你在他人不知情下将别人的财物变成己有。偷盗是一种可耻 的行为,一直为人们所痛恨。偷盗财物的人,妄想不经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一 个人若犯了偷盗戒,不仅现世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来世还会受到堕落地狱的苦 报。因此,一个学佛人应当严格持守不偷盗戒,以使这种持戒的戒香遍布十方。 不邪淫戒,即不与配偶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及不在非时、非处与 配偶发生关系。不邪淫戒是保持夫妻忠诚,家庭和睦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有淫乱的 行为,不仅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处处留下骂名,而且还会造成夫妻关系紧张,甚 至造成家庭破裂。邪淫者来世还会遭受堕落地狱,妻不贞良的果报。因此,在家信 众一定要严持不邪淫戒,保持家庭的和睦,为大众留好名声。 不妄语戒,就是不说假话。那种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言 不是,不是言是等都是典型的妄语。不妄语是事关一个人信誉的 大事。如果一个人能够诚信待人,不说假话,就会赢得别人的信 任和尊重。如果常说妄语,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为 妄语,一个修行者会懈怠道业,更谈不上解脱。受持不妄语戒, 可得口常清净,人天爱敬,发言尊重,人天奉行的善报。因此之 故,学佛人应当严格受持不妄语戒。
22 不饮酒戒,因为饮酒,就会失
“净心即净土”是佛教对外在世界的基本观点,指当人内心
去理智,精神萎靡不振,常常会做
清净,没有任何染污时,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所谓净心,即清净之
出害人害己的事情。人世间的很多
心。也就是清净的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
罪恶,无一不是以酒为媒介而酿成
净心。很多经典中都认为,净土不在心外的极乐世界,而是在自
的,故此学佛者不可不慎。
己的内心是否清净,心净则国土净。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记
佛陀在讲完持守五戒的功德利益
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后,又以偈语对持戒的功德加以总
能够净心信敬,不产生疑惑,就不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
结。经云:
道中受苦,而是往生于十方佛前。净土修行者首先要使妄心转于净 心。只有心清净之后,才能通过修行趋证菩提。
世间所有诸花果, 乃至沉檀龙麝香。
“净心即净土”出自《维摩诘经·佛国品》,经云:“如是
如是等香非遍闻,
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
唯闻戒香遍一切。
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
旃檀郁金与苏合,
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是故宝积,若菩萨
优钵罗并摩隶花。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经文讲述了菩萨在
如是诸妙花香中,
成就清净的佛土之前,应当先清净自心,当自己的心清净了,以清
唯有戒香而最上。
净心所看到的国土自然也就清净了。这句格言是《维摩诘经》中最
所有世间沉檀等,
有名的格言之一。历代祖师常以这句格言教诫弟子在修行过程中要
其香微少非遍闻。
降伏妄想,清净自心。经文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分别由直心、发
若人持佛净戒香,
行、深心、意调伏、如说行、回向等,说到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最
诸天普闻皆爱敬。
后归结为“心净则佛土净”。 一般的修学者总想求生净土,佛陀则认为净土不在别处,唯在
乃至常行诸善法。
我人的内心中,若人心净,则佛土自然严净。因为万法皆由心生,
是人能解世间缚,
若人内心充满烦恼妄想,终日被贪嗔痴所束
所有诸魔常远离。
缚,则他看世界到处都是污秽不堪,看山河
佛陀告诉阿难,世间虽有各种花 香,还有各种沉檀香、麝香等各种 香,但这种香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遍
钵罗花香和摩隶花香,这些妙香与戒 香相比,远没有戒香传播久远,香味 浓烈。佛陀指出,若人持佛净戒,广 修善法,即可得到诸天爱敬,各种魔 障自然远离。 《佛说戒香经》全面解说了持戒 的重要意义与功德,劝诫学佛者要 以戒为师,严守戒规,修学诸种善 业,成就无上菩提。
🌀🍀
文·通德
唯心所造,则欲求净土不可心外别求,当先清 净自心,只有内心真正清净了,一个人所看到 的世界才是清净的世界。《金刚经》中还告诉 我们生清净心的方法,经云:“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 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只有心无执著时,才能生起清净心,以清净心 观察的佛土自然为净土。
🌀🍀
文·马行荣
以清净心观察的佛土自然为净土
世间有旃檀香、郁金香、苏合香、优
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
只有心无执著时 才能生起清净心
闻。只有持戒的戒香能够遍及一切。
大地到处都是坑坎不平的。故而《华严经》
净心即净土
如是具足清净戒,
供
养的本意指供奉食物、衣服等给予佛法僧三宝、
意业供养,是想念佛
师长、父母等。供养最初主要是以物质为主,后
菩萨的相好。诸佛菩萨具
来延伸到精神领域,因而就有了身分供养和心分供养等不
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同区别。后来供养又分为不同的种类,分别称为两种供
如此成就佛菩萨的相好庄
养、五种供养、十种供养等不同分类。除了这几种外,还
严。佛菩萨的庄严相好是
可以从身口意三业的角度,对供养加以分类,分别称为身
经过刻苦内自证悟所成就
业供养、口业供养、意业供养。三者合称为三业供养。
的。内心证悟的外在表现 就是法相庄严。
身业供养,就是以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修行之人 礼敬诸佛菩萨不仅是表达对诸佛菩萨恭敬虔诚的方式,
佛菩萨有了庄严之
也是为自己培植福报,增长福慧,圆满菩提的有效修行
相,又加之开悟后的摄受
途径。从古至今,有很多高僧以无限至诚心,礼敬诸佛
众生之力,常会使众生见
菩萨,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
到便生起敬畏之心。作为 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我们
口业供养,就是以口至诚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诸
去佛久远,无缘一睹佛菩
佛菩萨出现于世,常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寻声
萨的圣容。但我们面对诸
救苦,有求必应,广度一切有情出离苦海。佛陀当年舍
佛菩萨的塑像和画像时,
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目的是为了令所有众生都能了生
当如面对圣容,生恭敬
为了让不同根性的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陀 弘法过程中往往采取种种善巧方便的说法方式,以种种 因缘,譬喻言辞为众生说法。同时,还根据众生的不同 因缘讲说不同的法门。在佛陀讲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 修学者总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佛陀为了度
25
法 海 拾 贝
化众生可谓用心良苦,因此,我们今生有幸接触佛法, 有殊胜的因缘听经闻法。要感恩佛陀,赞叹佛的功德, 念报佛恩。 对于诸佛菩萨为救护众生所做的功德,我们不仅要 身行礼敬,还应当以口业加以赞叹。在佛门中每逢诸佛 菩萨圣诞,出家众都会唱颂诸佛菩萨赞偈,赞颂诸佛菩 面表达了对诸佛菩萨的恭敬虔诚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清 净口业的有效修行方式。通过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可 以使我们以诸佛菩萨为学习榜样,依照他们的慈悲精神 和无尽行愿,实现度化众生的行愿。 除了对诸佛菩萨颂扬外,我们在面对诸佛菩萨圣容 之时,不仅要想到诸佛菩萨的功德,更要口中颂扬这种 功德。修行之人平时经常称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 名号,不仅是为自己将来积聚资粮,也是在赞颂诸佛菩 萨的功德。通过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可以远离恶口、 两舌、绮语等口业,使自己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 邪妄之语,达到口业清净,善根增长的目的。
略述三业供养
萨的行愿和救度众生的功德。口颂诸佛菩萨赞偈,一方
还可以使修行者三业清净 道业增长 最终成就圆满菩提
度的山山水水,教化了不计其数的苦海众生。
三业供养作为供养诸佛菩萨的修行方式 不仅可以表达对诸佛菩萨的恭敬赞叹
脱死,同得解脱。佛陀成道后,为了度化众生,走遍印
心,想念佛菩萨的相好庄 严。通过观想佛菩萨的相 好庄严,进而想象佛菩萨 当年精进苦行时,奉行“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 坚忍精神,从而最终成就 道业。通过如是观想,可 以增长精进向道之心,为 我们将来修得庄严之相奠 定基础。修道之人通过意 业供养,可以收摄身心, 心无杂念,常居寂定,如 此成就意业清净。 三业供养作为供养诸 佛菩萨的修行方式,不仅 可以表达对诸佛菩萨的恭 敬赞叹,还可以使修行者 三业清净,道业增长,最 终成就圆满菩提。因此, 作为现代的学佛之人,我 们不仅要明了三业供养的 意义,还要实践三业供 养,为自己增广善业,早 日圆成佛道。
🌀🍀
文·张家提
24 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 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 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 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封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 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 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 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 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儒家发奋,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 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追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 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总是真实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 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经遇他家, 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令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挽之,僧 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 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遂依僧 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 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 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 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我们现在也是整天 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 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 听。具行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 祝圣寺当小工,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 不识宇,但很用功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 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在大众会下, 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 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 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 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 欢喜他。临命终时,将衣服什物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 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子,他将几把 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自焚化去。及被人发 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 一样没有摔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 喜羡叹。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 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
🌀🍀
文·虚云和尚
降伏其心
曰:“你何不修行呢?”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
生死去来 这样自由 动用中修行 比静中修行 还易得力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
焦虑与心理防卫
如何因应焦虑? 我们应如何缓和或消除焦
虑?一般心理学家归纳出来两 种方法:一、直接的因应:即 面对所处的焦虑情境,设法改 变情境,如确实无法改变,则 避开或弃舍这种情境,也就是 看得开、放得下。二,防卫性 的因应:即不直接应付引发焦 虑的情境,而只是防卫自己, 诸如歪曲自己对情境的知觉,
或是难以抉择而产生的内心冲突 都是造成了焦虑的主要来源
琉 璃 之 光
当我们的需求受到障碍而产生的挫折感
27
使情境的威胁减低,或利用药 物及酒精来麻醉自己,以破除 焦虑。
例如,“否定现实”就是抵挡外在威胁的最原始防卫方 式,以拒绝承认现实,免于受到困扰。而“潜抑作用”就是
事实上,在各种引发焦虑
防卫内在冲突的最原始方式,把对个人威胁太大的记忆或冲
的情境里,我们通常兼用以上
动,从意识知觉里面排除掉。佛洛伊德甚至认为这种潜抑作
两种方法。如何直接因应,视
用是其他防卫机制的基础。
各种问题而定,这里无法缕列
心理学家已提出了一些防卫机制,但对其心理过程,以
细节。一般来说,不外下面对
及那些防卫机制才是“基本的”,却不见得完全同意。西尔
情境而分析问题所在,以及本
格德等人则提三点注意事项:
末轻重,以弹性或迂回的方 法,二解决问题。如果经过彻 底努力而无补于事,只有坦然 接受事实,即使遗憾或痛苫, 往往也比因犹豫不决或避开问 题而长期忍受焦虑的煎熬,要 来得好。 心理学家比较兴趣的是防 卫性的因应。佛洛伊德即用“ 防卫机构”(也有译为防卫机 转、防卫方式)这个字眼,来
➊ 防卫机制是由观察个人行为方式,而推测出来的心 理建构。迄今为止,并非所有的防卫机制都有了科学上的验 证。
➋ 对人类行为加以标示,只能提供描述性的知识,而不 是对行为的解释。
➌ 各种防卫机制都会在正常人的每天生活中发现,偶尔 为之,有助于生活的适应与满足。但应用过多,则表示个人 的人格失调。
自我的防卫机构
说明个人防卫焦虑的潜意识过
人类的自我防卫机制到底有那些?心理学家之间各有不
程。事实上,各种防卫机构并
同的说辞,但大都认为佛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是第一位有系
不能改变个人的情境,而只是
统的描述这些防卫行为模式的人。这里仅提出一些较常见的
改变个人对情境的想法而已,
防卫方式,由于篇幅所限,无法详细解说及举例说明,有赖
多少都含有自欺的成分。
读者从自己或周遭的人中去体会印证。
26 ➊ 合理化作用:意指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好”理由,而
➋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不一定
不是“真”的理由。最常见的是“酸葡萄”,为自己得不到
如想像中的那样有条理,有时充满着未
或做不到的事找藉口;与之相反的是“甜柠檬”,明明是敝
知数与不确定性,以致无法完全肯定自
帚,却找藉口来自珍。
己,只好采用迷信或宿命的解释,来减
➋ 投射作用:即把自己不希望有,而确实又具有的特 质,过户给他人,夸大他人具有这种特性,以保护自我。所 谓戴有色眼镜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等,都属这种作用。
➌ 反向作用:即表现出强烈的相反行为,以隐藏真正的 动机。
➍ 理性作用:即利用抽象、理性的字眼,来描述情绪上 受威胁的情境,使情境变为超然,以减轻自己的痛苦。
➎ 消除作用:即指用来预防或补偿某些自己不能接受的 想法或冲动的行动,它和有魔力及迷信的想法有关,而且通 常根源于儿童期。
低焦虑。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运用非理性的 自我防卫机制。但这些防卫机制,并不 如前面所述全然是负面的,它也具有正 面或因应的一面。例如,拒绝面对让自 己受创伤的想法或感受,即所谓否认作 用,其积极面就是注意力集中,专心一 致,暂时把痛苦的想法抛开,以便做好 份内的工作。 因此,从某方面来看,防卫机制能 够帮助我们,使我们适应良好,至少它
➏ 潜抑作用:指遗忘掉未完成而且重要的事情,因记忆
给我们时间,使我们能够解决压得透不
会带来焦虑与痛苦,它是潜意识的,当事人不知道自己潜抑
过气来的问题。因为当我们一时无法用
了什么;而与之有别的压抑作用,则是有意的自我控制自己
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感到
的冲动、倾向或希望。
失望、沮丧;同时,对自己的行为会做
➐ 幻想:每个人都有某些幻想,只是轻重程度的不同而 已。轻的如寄情在电视或小说里,把自己融进其中的英雄或 淑女角色中,重的如无法调适生活,而把大部份的生命耗费 在幻想中。
➑ 替代作用与升华作用:两者有类似的动力,但却有不 相似的结果,前者是驱力以社会所不能接受的间接表现,如 性驱力以各种性病态行为表现出来,而后者是以社会所能接 受的间接表现,如性驱力升华为各种艺术创作活动等等。
迎战与防卫之间 当我们的需求受到障碍而产生的挫折感,或是难以抉择 而产生的内心冲突,都造成了焦虑的主要来源。能面对问题 力求解决当然最好,但西南格德等人,认为基于下列两个理 由,我们可能没办法采取直接、理性的态度,去解决私人的 问题:
➊ 个人的动机与情绪,可能强烈的涉入个人问题里面, 因而会曲解证据或问题本身,以致无法直接解决问题。
出片面的判断,而轻视、藐视自己,除 非我们能够找出较佳的答案,来解决内 心的各种冲突。此时,防卫机制能够缓 和这种情绪,减除我们的焦虑,直到我 们采用较实际的方式,解决了个人的问 题为止。 但是,当个人完全依赖防卫机制来 保护自己时,就不太可能逼迫自己去学 习较成熟的行为方式。甚至从社会接触 中撤退,躲进自己筑构的象牙塔里,自 我欺骗、自我麻醉;而问题依然没有解 决,随之而来的紧张与压力也不能完全 降低。 总之,只有当我们适度的运用防卫 机制,而又不排除面对现实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时,才较实用,才较可以提高个 人的幸福感。
🌀🍀
文·周动男
佛陀的五种说法方式
佛
陀住世时,常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采用五种不同的说法方式,以达到教化效果。这 五种说法方式,能够达到在同一法座中,以同一种音声演说教法,听者都能根据各
自根性得到理解受用。
言说说法 言说说法是指以契合真理之言说,说三世、世间与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等 法,令众生根据教法修行并最终得解脱。佛陀创立了解脱人生痛苦,阐释宇宙真理的教 法,欲令众生依法修行而能了脱生死之苦,进趣涅槃之果。佛陀所讲说的过去法、未来 法、现在法、世间、出世间法,及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生死、涅槃之法等, 都契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众生在听佛说后,常能得到如法悟解。并在理解教法的基础 上,加以如理思维,真修实证,便能深悟正法,成就佛果。 为令梵天及诸弟子对言说说法有深入理解,佛陀告诉梵天,如果菩萨能知道诸种说 者,虽然有一切言说,但却能对诸法无所贪著。由于不贪著诸法,菩萨能得到无碍辩 才。依靠这种辩才,经历恒河沙劫能够说无尽无碍之法,说法者说无碍法,可度化无量 众生。佛陀指出,若人能如是言说,方可称为如来言说。
磐 陀 钟 磬
正 是 通 过 这 五 种 说 法 方 式 佛 陀 在 弘 法 生 涯 中 随 缘 度 化 了 无 量 众 生
29
随宜说法 随宜说法是指随应众生之能力、根性而说偏圆、渐顿的教法。就是说,佛陀在说法 过程中,常会根据众生的根性,而说适合众生根性的法,以使众生得到更好地教化。 为了说明随宜说法的重要性,佛陀说“布施即是涅槃”,但一般人无大智慧,不能 理解此说的含义。但菩萨却能从佛说“布施即涅槃”中得如此思量:“布施后得大富。 此中无法可得,从一念至一念。若不从一念至一念,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涅 槃。”佛陀又说“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辱是涅槃,念念灭故;精进是涅槃,无 所取故;禅定是涅槃,不贪味故;智慧是涅槃,不得相故。”佛陀认为,以上的涅槃之 说,并非所有修学者都能领悟,只有那些中上根机之人能够得到体悟。 佛陀为度化众生而说法,不仅随顺众生的根机,还常随顺众生因缘。众生应当以何 种身份得到度化,就会示现何种身份而为说法。佛陀随宜说法,使众生能很容易地理解 经教深意,从而更好地从事修行实践,最终断尽烦恼,圆证菩提。
方便说法 方便说法是佛陀根据众生根性而采用善巧方便的说法方式。通过方便说法,可令众 生生起对佛法的信心,从而严持净戒,精进修学,最终成就佛道。佛陀住世时,常以善 巧方便,为众生讲说布施能得大富贵,持戒能升天道,使众生在理解教义基础上,再通 过修道脱离苦海。
28 在具体度生过程中,为了对治众生的各种习气毛病,佛陀常以方便说法而度化之。如对多 贪众生说不净观;对多嗔众生说慈悲观;对愚痴众生说因缘观。为了令众生对佛陀说法感同身 受,信受奉行。佛陀还会以四摄法中同事摄的方式,将自己视为对方的同事,设身处地站在对 方的立场讲说妙法。通过同事摄的说法方式,不仅能拉近与听法者之间的距离,还能使听法者 欣然接受佛陀所说的教法,并能依法精进行持。
法门说法 法门说法是指宣说殊胜法门,显示菩提道使众生能够安身立命。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 三百余会,讲说种种解脱法门,其目的无非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从而最终得到彻底解 脱。因此,佛所说的诸种修行法门,不过是为众生求得解脱而方便讲说。因此,采用法门说法 方式,目的在于令众生选取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而得到解脱。
大悲说法 大悲说法是指佛陀为救度众生,以大悲心导引之,为执着“无”者说“有”,执着“嗔 恚”者说“慈悲”等法门。 当众生在修道过程中产生某种执著心理时,佛陀就以慈悲心及时说法加以引导,使众生在 修行正道中不断前进。当众生有垢染之心时,佛陀就以大悲心除去其垢染;当怀嗔恨心时, 佛陀又以慈悲心化解其嗔恨;当愚痴时,佛陀又以慈悲心将愚痴转化为慈悲。佛陀以“人溺 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情怀,应病与药,悲心说法,令众生转烦恼为菩提,从而最终离苦得 乐,圆证菩提。 佛陀以佛眼观察到世间众生有八万四千种妄想烦恼,为慈悲救度众生,便以大悲心说八万 四千法门。佛说每一种法门都是为对治众生的某一种烦恼习气。当众生依据佛法适合自己的修 习法门而修行时,便能化烦恼为菩提,得到究竟解脱。当众生都断除烦恼,得到解脱时,方才 契合佛陀的悲心宏愿。 此五种说法方式,是佛陀为方便度化众生而权巧施设。正是通过这五种说法方式,佛陀在 弘法生涯中随缘度化了无量众生。圆满实现了在自己有生之年,所当度化的众生都已经得到度 化的弘法大愿。
🌀🍀
文·阿莲
佛说每一种法门都是为对治众生的某一种烦恼习气。 当众生依据佛法适合自己的修习法门而修行时, 便能化烦恼为菩提,得到究竟解脱。 当众生都断除烦恼,得到解脱时, 方才契合佛陀的悲心宏愿。
世间的是非有很多所谓﹁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对于学佛者来说对于他人的是非我们应当视而不见不加 以评论对于别人说自己的是非则不加辩解对于来说是非之人应当不予理睬使他自感无趣不再妄说是非《增广贤
文》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人间的很多是非都是那些喜欢两舌的是非之人传播的同时修行者自己也应当不听 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只有这样是非便没有了存身之地
修道人不仅不要分辨是非 更主要的是还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 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 使自己德行日趣完美 《六祖坛 经》云 ﹁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 一个真正修道的人 他的心思每天都用在反省自己的过失和
修道上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理睬他人的是非 如果一个人经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 处处只看到别人的不是 他就不是真正的 修道人而是一个是非之人
精进向上·不随流俗
禅师在《座右铭》中还警示自己要精进向上不随流俗﹁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禅师 说自己出家后一定要谨记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初心在平常修行生活中应当谋求积极进取精进向上这不仅是对
自己的警策也是对所有出家人的教诫禅师认为出家人是远离俗尘淡泊名利专心修行的苦行者一个人出家后应当
远离俗世中的各种诱惑切不可身出家心不出家一个人在出家后若思想还向往喧扰浮薄的尘世就会反被俗尘所转失去了 出家的初衷
念报四恩·上求佛道
禅师在《座右铭》中也谈到报四重恩的重要性 ﹁ 四恩重山岳 锱铢未能酬 蚩蚩居大厦 汲汲将焉求 ﹂ 四重恩对于我们
来说重如泰山而我们却一点都没有报答我们痴痴惑乱地居住在宽大的房屋中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追求什么?
文·远尘
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报了一些恩 其实 你所报的只是大海一滴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自己尽管尽力报恩 也难以 报答四恩对我们的恩德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努力精进行道才是最好报答四恩的方法切不可将宝贵的光阴白白浪费了
人命无常·积聚善因
为了将来不至于堕落生死轮回禅师教导我们现世勤奋修道为将来积聚善因﹁死生在呼吸起灭若浮沤
无令方服下翻作阿鼻由﹂人的生命是苦空无常的人的生死就像水中的浮沤一触即破禅师警示自己既然
已经出家身穿僧服就应当精进行道以免堕落阿鼻地狱受苦宗密禅师的这篇《座右铭》从多方面警示自己进
31
磐 陀 钟 磬
德修身精进修道这不仅是禅师的自警也是我们立身处世修学悟道的理论指南我们应当以禅师这些警语来 指导自己的修学实践则道业自会有成就
🌀 🍀
30
圭峰宗密禅师《座右铭》解读 对于别人的是非以及他人说自己的是非不必加以辩解明察
很多时候是非越辩就越是非反而将本来简单的事情弄得更为复杂甚至无法收场 因此在面对他人的诽谤时若能忍辱不辩则诽谤自然就消停了
圭峰宗密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华严宗第五代祖师他所著的《座右铭》是一篇警示自己珍惜光阴精进行道的哲理之文 铭文云 寅起可办事省语终寡尤身安勤戒定事简疏交游 他非不足辩已过当自修百岁既有限世事何时休 落发堕僧数应须侔上流胡为逐世变志虑尚嚣浮 四恩重山岳锱铢未能酬蚩蚩居大厦汲汲将焉求 死生在呼吸起灭若浮沤无令方服下翻作阿鼻由 这篇文字简洁寓意遥深的铭文内容丰富多彩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省语修道·减少交游
禅师在《座右铭》中警示自己要精进修道 减少不必要的语言 尽可能少与他人结交朋友 将更多时间都用于勤修戒定慧 熄
灭贪嗔痴的修行上来 ﹁ 寅起可办事 省语终寡尤 身安勤戒定 事简疏交游 ﹂ 禅师警示自己每天要在凌晨三至五点钟起床进修
道业 在平时尽量减少说无益修道的闲话 以免因闲话给自己带来麻烦 为了使身心安定 平常要勤修戒定 以此生发无漏智慧 人生短暂时间宝贵要简单生活闲居静处尽可能少结交朋友以免朋友之间的应酬妨碍修道
不辨是非·自省己过
禅师在《座右铭》中警示自己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是非﹁他非不足辩已过当自修百岁既有限世事何 时休﹂禅师指出对于别人的是非以及他人说自己的是非不必加以辩解明察很多时候是非越辩就越是非反而将本
来简单的事情弄得更为复杂甚至无法收场因此在面对他人的诽谤时若能忍辱不辩则诽谤自然就消停了百丈禅师说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就是这个道理
净宗作为他力门果教派 较之于佛教通途法门 更为重视信愿 信愿二门是 净业修持的重大科目 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 信愿功能的重要性 谨以数位净宗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 持名之深浅﹂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故也﹂
现矣 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 彼专重自力 不仗佛力者 由不知此义
净 亦得往生 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 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如 江海中水 未能了无动相 但无狂风巨浪 则中天明月 即得了了影
印光大师云 ﹁ 念佛一法 重在信愿 信愿真切 虽未能心中清
亦无得生之理﹂
祖师的法语以证 莲池大师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则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 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 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
注) 必 ——
幽溪大师云 ﹁ 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渡大海即得巨航(案 弥陀本 愿 —— 注)仍有良导(释尊劝赞 —— 注) 加以顺风(诸佛护念 能速到彼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留险道者谁之过与?﹂
净宗祖师大德以具佛之眼深知末代众生少善根多狐疑痛下 药石指点迷津苦口婆心慈悲之极反复申言净业成败端在
信 愿 兹 徵 一 例 昔 王 仲 回 问 杨 无 次 ﹁ 念 佛 如 何 得 不 间 断 去 ?﹂ 杨无次回答﹁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仲回欣然而去未久
杨无次梦王仲回致谢﹁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
净业行人一念信力 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 便与阿弥陀佛光明 愿力相接 得佛力加持 成办往生大事 如果狐疑不信 则与阿弥陀
佛光明愿力隔离绝缘而得不到法益 净土法门的胜妙在于不必求解
自能深解 只要深信 绝无错路 信愿持名如风帆扬于顺水 迅速稳
妥 能得力 不能得力 得力多少 全由信之浅深 信赅果海 果彻
信源 一念净信 得入阿弥陀佛大愿果觉之海 并渗入念佛成佛的全
过程 而 佛 果 的 证 得 亦 不 离 初 始 的 一 念 净 信 比 如 种 子 堕 地 及 至
开花结果不异原初的种子这与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玄
文·魏 磊
义无二无别然净宗有阿弥陀佛大愿威神的摄受护持又比华严殊 胜特异
🌀 🍀 磐 陀 钟 磬
33
32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
染秽复能秽浊一切心法与心所有法如极臭之物能熏染它物
信赅果海 果彻信源
宗法门从发心念佛到成办往生圆成佛道无不依信力得成就信赅果海
信则自净净他不信则自秽秽他所以信以清净为相状可见
信之功用
信心是不生不灭的纯粹净心此净心即是万有的本来面目
果彻信源表证着净信之内核与功能信藏功德大矣兹分述如下
与 Sraddha 有恩惠仁慈寂静光辉的涵义 信的梵文字源有二 Prasada
信在世间法中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孔子云﹁人而无信
不 知 其 可 也 大 车 无 輗 小 车 无 轨 其 何 以 行 之 哉 ?﹂ 人 如 果 言 而 无 信 不 仅 贬 损 自 己 的 人 格 实 则 取 消 了 自 己 说 话 的 权 利 经商不
讲信用无异自掘坟墓信是行为的推动力信是吾人生存的基础
人生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航船终有触礁之虞
信是修行出世法的首要前提五根五力十一善法皆以信 居先大乘圆教五十五个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
圣位《华严经》中文殊等十大菩萨表信门以信为首摄其
他诸阶位故于生死中创发信心最为吉祥故信能增长一切智
慧功德故信心一法是入道要门《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
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华
严极赞信为宝藏第一财信门具足一切行位之相信根植固便具
己的业相 如贪心所即以染著为性 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无惭即不顾自法 轻拒
实信以心净为性 贪嗔痴等六根本烦恼以及无惭无愧等二十随烦恼 各各都有自
《成唯识论》又云 ﹁ 又诸染法 各自有相 唯有不信 自相浑浊 复能浑 浊余心心所 如极秽物 自秽秽他 信正翻彼 故净为相 ﹂ 上述文句从反面证
佛法修学中信作为入门之宗极为重要
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在
十求佛智慧大乘经论每常赞叹信无垢浊心清净信能悉施心
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
十德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
贤善为性 能障于惭 生长恶行为业 等等 不信的业相以染秽为性 不 仅 自 体
此种信不独自体清净 复能清净一切心及心所 如极香物 不独自香 复能 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独自清复能澄清一切浊水其力最胜
于中忍可是信因乐欲是信果
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报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之必得
于三宝清净法身般若解脱真净德中深信好乐不为妄染邪德之所惑
于诸法实事实理能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为虚妄事理之所转
《成唯识论》对信的内涵亦有精要的概述 ﹁ 云 何 为 信 ? 于 实 德 能 深 忍 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此段文句表明信有二层涵义
者诚也说者诚实无妄听者诚敬受纳即为信
有信仰 亲睦 尊敬 热望的意思 合而观之 信义即是对如来的恩惠 Sraddha 与慈悲产生净信与欢喜 信心状态即是得到大安乐的状态 信的中文释义为 信
信之诠释
净
本 寺 活 动
赞 助 表 格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 佛 陀
2022年1月至4月
法会 | 仪式
如果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无上的布施 喜悦,您可助印《普觉》杂志。只需影印 并填妥表格,并将划线支票抬头写明 :
KMSPKS Monastery 寄至 Awaken Magazine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您也能上网至 https://www.kmspks.org/make-a-donation/ 通过电子转帐 (eNets) 或财路捐款
询问电话:(65) 6849 5300 电邮:publication@kmspks.org
虔礼《金刚宝忏》 1月1日 | 星期六 | 下午1时30分至3时30分 (农历十一月廿九日)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请至本寺网站递交您念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 的计数。 1月17日至2月15日 | 星期一至星期二 (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五日)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sed@kmspks.org
(英) :
性别:
年龄:
大悲忏法会 1月29日 | 2月27日 | 3月29日 | 4月27日 星期六、日、二、三(每逢农历廿七日)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询问:6849 5333
最高学历: 地址:
1月29日 | 2月27日 | 3月29日 | 4月27日 星期六、日、二、三(每逢农历廿七日) 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电话 (住家) : (办公室) :
手机: 电邮:
农 历 新 年 如 意 灯 - 亮 灯 日 期 (有待确定)
布施回向:
1月31日至2月15日 | 星期一至星期二 | 晚上7时至10时 (大年除夕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地点:光明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大 年 除 夕 闻 钟 声 (有待确定)
款项$ 现金
支票号码:
* 由于本寺不接受外币支票,故海外读者如发心赞助 本刊,请用银行汇票 (新加坡币) ●
您是否需要收据?
需要
不需要
您是否想通过电邮获知本寺举办的讲座、 法会与活动? 是 否
●
●
补 运 (有待确定) 2月15日 | 星期二 | 上午6时30分至下午2时 (农历正月十五日)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讲座 | 课程 | 工作坊 2022 佛法经典学习系列 佛教基本知识(10堂课) | 法师授课 2月14日至4月25日 | 星期一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35 报名: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11日 八 大 人 觉 经 (10堂课)| 法师授课 2月22日至5月10日 | 星期二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35 报名: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18日 佛 说 善 生 经 (10堂课)| 法师授课 5月9日至7月25日 | 星期一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35 报名:2022年2月9日至5月6日
线上 - 大悲忏法会 供灯
职业:
1月1日 | 星期六 | 上午6时至8时 (农历十一月廿九日)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岁末线上 - 诵唸弥勒佛号 修持祈福
姓名 (中) :
线上 - 吉祥斋天法会(活动与供品赞助)
消 灾 ( 八 十 八 佛 与 上 供 ) (有待确定) 2月13日 |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11时15分 (农历正月十三日)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您在何处取得这本杂志?
第52期 I 2022
关于光明山普觉禅寺的出版捐款事 项,我们会与您联系。并请上网查 询有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令的详情。 https://www.kmspks.org/privacy/
需要更新或更改您的个人资料,请电邮
publication@kmspks.org 或 致 电 6849 5342
叩钟偈、早课、礼祖 1月31日至2月1日 | 星期一至星期二 (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大年除夕至正月初一) 晚上11时30分至凌晨1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线 上 - 大 年 除 夕 闻 钟 声 供 灯 (有待确定) 1月31日至2月1日 | 星期一至星期二 (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大年除夕至正月初一) 晚上10时至凌晨1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费用:$8(一盏灯一个名字)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询问:6849 5326 | sed@kmspks.org 供佛斋天法会 2月9日 | 星期三 | 上午6时至8时(农历正月初九)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四楼 | 无相殿 报名:上网 | www.kmspks.org 寺务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询问:6849 5333
忏 悔 法 门 (10堂课)| 法师授课 5月17日至7月19日 | 星期二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35 报名:2022年2月17日至5月17日 初 级 梵 呗 班 (8堂课)| 居士授课 3月3日至4月28日 | 星期四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宏船老和尚纪念堂 | 三楼课室 费用:$30 报名: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有关课程的最新消息,请上网查询)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休息: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849 5300 | 6849 5345 | ded@kmspks.org
禅学入门 舒心正念静坐班 - 双语 (法师授课) 基本静坐,包括身体扫描及放松法。 • 12月15日至3月2日 | 星期三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 • 12月17日至3月11日 | 星期五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 • 12月19日至3月6日 | 星期日 | 下午4时至5时30分 新班在四月(暂定月份) • 4月 | 星期三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有待确定) • 4月 | 星期五 | 晚上7时45分至9时15分(有待确定) • 4月 | 星期日 | 下午4时至5时30分(有待确定) 地点:光明山普觉禅寺 | 禅堂 费用 : $30(每个班) 报名:1. 上网 | www.kmspks.org 2.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休息: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6849 5346 | meditationhall@kmspks.org
社群
弟 子 规 - 线 上 课 程 (10堂课)
书法班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 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 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 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 语·学而》篇中的文意,加以引申 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 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 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书法班是一个结合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平台,让学员们通 过书写书法陶治性情、培养专注力。 • 1月13日至3月31日 | 星期四 | 晚上7时15分至9时15分 (暂停1月27日、2月3日) • 3月3日至5月5日 | 星期四 | 下午3时至5时 • 4月7日至6月9日 | 星期四 | 晚上7时15分至9时15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110(10堂课) 材料费:$22(请交给老师)
2月20日至5月22日 | 星期日 ❶ 幼儿班(5-7岁) 上午9时至10时30分
线 上 - 阿 含 经 的 缘 起 中 道 观 | 郑振煌教授主讲
❷ 成人班(19岁以上) 上午9时30分至11时
缘起是佛陀之所以为觉者的不共妙法,高举人生真理与 涅槃寂灭的中道观。阿含经的中道见是四谛与十二因 缘,阿含经的中道行是八正道,中道见与中道行构成圆 满的人生。
❸ 青年班(13-18岁) 上午9时30分至11时 ❹ 儿童班(8-12岁) 上午10时30分至中午12时
2月11日、18日、25日 | 星期五 | 晚上7时30分至9时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30(3堂课)
地点:线上课程(ZOOM) 费用:每人 $20(包括课本与讲义) 每加一人$10 询问:6849 5359 | 6849 5317 community@kmspks.org
线 上 - 乐龄 佛 学 基 础 班 在生命的种种不顺遂当中,我们究竟该如何以一颗平常 心面对呢?报名乐龄佛学基础班,与洪孟珠博士一起在 线上学习如何以佛法应对人生的各项挑战。 2月17日 | 星期四 | 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免费(欢迎随喜乐捐赞助中心运作费) 人生故事书工作坊 人生像是一本书,它让我们在岁月里写下自己的故事。 欢迎您通过这个工作坊,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珍贵的历史 故事书。您可以: * 分享回忆的酸甜苦辣 * 把经历的困难和面对挫折的方法传递给后代 * 积极的安享晚年、释放情绪、扩大社交圈、结交知心 朋友、提升幸福感和自信 3月6日至4月24日 |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30分 地点:普觉坊 费用:$120 包括材料(8堂课) 线上 - 素 食 营 养 课 程 ( 初 级 班 ) 讲解如何从植物摄取均衡的营养,概括健康素食方法的 要领与误区。传授素食入门必备的善巧技术与心态,以 让初学者能愉悦地,逐渐地把素食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3月16日、23日、30日 | 星期三 | 下午1时至5时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150(3堂课) 安 宁 教 育 一 日 线 上 课 程 【 生 命的告别】 这一日课程将让您了解如何规划善终。 * 让即将离去的病人得到善终 * 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善别 * 让失去亲人的家属得以善生 主 题 ❶:善终善别善生 - 认识临终关怀 主 题 ❷ :编写善终剧本 - 预立护理计划 主 题 ❸ :当我们生病了 - 探讨家庭互动 4月3日 | 星期日 | 上午10时至下午5时30分 地点:线上课程 费用:$65 报名: 1. 上网 | www.kmspks.org/lifestyle/ 2. 普觉坊 | 上午11时30分至傍晚6时 Bras Basah Complex #03-39 3. 接待处 | 上午9时至下午4时 (午餐时间休息:11时30分至12时30分) 询问: 6336 5067 | awarenesshub@kmspks.org
约稿 《普觉》是光明山开辟的综合 性、通俗的佛学园地,我们真诚 欢迎您的支持与投稿。我们的宗 旨是弘扬佛教正法,推广平等、慈悲、无 我、无私的精神,启迪众生之智慧,净化 大众之心灵。 栏Ι目Ι设Ι置 兰 若 轩
能以小见大,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意义 的佛学精品短文。
菩提清韵 描绘庙宇、山水的精美散文,以及佛教 感悟,修行心得的散文、诗歌。 竹林夜话 有启发意义的僧传、史传和佛教故事, 以及近现代和当代的现实故事。 意解人生 生活中的人生感悟,挖掘人性的真善美, 提倡文明、和平、环保的精美杂文。
环保 修福轩: 光临我们的寻宝店, 寻找价廉物美的物品。
法海拾贝 重拾人生走过的足印,以阐述佛法义理
星期二至星期日 上午10时至下午3时 地点:斋堂外(南翼) 有机堆肥 $5 询问:6849 5300 gratitude@kmspks.org
磐陀钟磬 刊登逻辑严密、说理性强的佛教短篇论
*
由于冠状病毒防疫措施 请查询我们的网站以便了解最新消息 @https://www.kmspks.org/ services/gratitude-corner/
流 通 处 • 光明坊 AWARENESS PLACE Blk 231 Bain Street #01-63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 普觉 坊 AWARENESS HUB Blk 231 Bain Street #03-39 Bras Basah Complex Singapore 180231 • 新加坡佛教总会 SINGAPORE BUDDHIST FEDERATION 59 Lorong 24A Geylang Singapore 398583 • 大悲佛教中心 TAI PEI BUDDHIST CENTRE 2 Lavender Street Singapore 338823 • KUSHINAGARA BUDDHIST CULTURAL PTE LTD 190 Middle Rd Singapore 188979 • CLASSIC LAO DI FANG RESTAURANT 9 Penang Rd # B1-12 Park Mall Singapore 238459 • MIAO YI VEGETARIAN RESTAURANT 101 Upper Cross Street #03-32 Singapore 058357
由于当前的疫情情况,课程和日期可能会有更改。 请浏览www.kmspks.org以获取最新信息。 【我们将依据政府所列的开放指导原则局部开放营业时间】
的精美文章。 文,与精彩的法师大德开示。 琉璃之光 秉承佛教慈悲的思想,从医学的视角介 绍生活中的小百科,阐发正确的生活习 惯与饮食习惯。 狮城奋讯 新加坡的佛教简讯。
稿Ι件Ι要Ι求 1 本 刊 欢 迎 电 子 邮 件 投 稿 。 所 投 稿 件 以 800 至
2000字为宜,采用与否,概不退稿。 2 投稿若用笔名,请另注明真实姓名,并附上身
份证号码、电邮地址、住址及手机号码以便联 系与邮寄稿酬。 3 来稿三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请自行处理。 4 编辑部对所投稿件有权删改,如要保留原文或
一稿多投者,必须注明。 5 手写稿请用正楷字书写清楚,标点分明。来稿
一经发表,文责自负。 6 稿件一经刊登后,我们将按稿件原址寄奉稿
酬,每一千字60元新币,以申谢忱。 7 投稿地址: PUJUE MAGAZINE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投稿邮箱:pujue@kmspks.org
电
话:(65) 6715 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