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

Page 1

PURELAND PRACTICE

/ 郑 振 煌


作者 / 郑振煌 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普觉出版社 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574117

电话 / (65) 6849 5342 电邮 / publication@kmspks.org 网址 / kmspks.org 初版 / 2014年9月 3,000本

ISBN 978-981-09-2112-5

CJING-0101-0914

© 光明山普觉禅寺

印刷 / Fabulous Printers Pte Ltd

Tel: (65) 6544 0200 fabulousprinters.com 版权所有 本寺所出版的佛教赠阅书籍,欢迎大众翻印流通,但不得非法牟利, 不得增减或更改内容,包括这项声明,并且必须注明作者及本寺出版组全名。 在翻印前,必须以公函向本寺出版组征得许可,以确保所翻印的是最新版本。 以环保理念出版 采用100%再循环纸张在新加坡印刷 封面纸张是采用55%再循环纤维与45%来自可持续森林的纸浆所制成


郑 振 煌

/

免 费 赠 阅

非 卖 品

/

PURELAND PRACTICE


惠而不费的智慧礼

如 果 您手中的 这本书为 您 带 来 一 些 启 迪, 那 么─ 请 将它 转 赠予身 边 的朋 友; 如 果 您希望和 更 多的人 分享这份 法喜, 那 么─ 欢 迎 加 入 我们 的 队伍。 我们由衷 地 希望,每 本书 都能 成 为人 间 的 一盏 智慧明 灯。 让 我们 一 起,成 为智慧 的 传 播 者,为迷 惘 的人们 送 来 光 明,为喧嚣 的尘世带 来 清 凉。 不 要 抱 怨自己没有 时 间 行 善,也 不 要 抱 怨自己 没有财 力布 施,重 要 的是 这份 参 与 的 热 诚。 行 动 起 来,把握 当下 善因缘, 填 写赞 助表格,真 正 落 实 法布 施。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助印经书 功德无量


郑振煌教授简历

• 台南市白河区人。1945年生。 •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 • 现任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 淨 觉 僧 伽 大 学 大 乘 研 究 所 所 长 、 佛 教 力 行 学 院 副 院 长 、 《中华宝筏》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 曾任慧炬机构副董事长、慧炬杂志发行人、慧炬出版社社长、 中华慧炬佛学会副理事长/祕书长、中华民国宗教暨和平协 进会祕书长;任教大学、佛光山丛林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等佛教道场及团体。 • 推展居士菩萨道及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 • 长 年 於 海 内 外 主 持 佛 学 讲 座 、 研 习 营 及 禅 修 营 。 曾 赴 梵 蒂 冈做学术演讲、于联合国纽约总部主持学术会。 • 翻译藏传、南传佛教 英文书籍为华文,翻译汉传佛教为英文。

l 主要译作 l 《心 的 探 索》、《正 念 明 镜》、《让 生 命 终 点 成 为 幸 福 起 点》、 《西 藏 生 死 书》、《藏 密 度 亡 经》、《了义 炬》、《直 指 法 身》、 《穿 越 生 死》、《当 野马 遇 上 驯 师 ─ 修 心 与 慈 观》、《当 修 行 者 遇 见 大 师》、《达 赖 喇 嘛 谈 心 经》、《达 赖 喇 嘛 在 哈 佛》、《认 识 藏 传 佛 教》、《心灵甘 露》、《心灵 神 医》、《观 呼 吸》、《菩 提 树 的 心 木》、《学 佛 释 疑》、《圣 道 修 行》、《武 艺 中 的 禅》、《意 识的歧 路》、《佛教在中国》、《观音 ─ 半个亚洲的信仰》、《慧 眼 初 开》、《何 来 宗 教》、《人 生 锦 囊》、《心 如 炽 火》、《古 铜


佛 像》、《肢 体 语 言》、《行 愿 ─ 玄 奘 的 故 事》( 英 文 本)、《孔 子 圣 迹 图》( 英 文 本)、《水 月禅 心》( 英 文 本)、《心地 观 经(末 三 品)》( 英 文 本)。

l 主要著作 l 《大 圆 满 法 ─ 椎 击 三要 讲 记》、《佛 使 尊 者 ─ 南 传 佛 教 第 一人》、《淨土 法 门》、《心 静 烦 恼 心熄》、《六 祖 坛 经 的启 示》、 《二十 一世 纪 的 金 刚 经》、《百 法 明门论 演 义》。

l 译、著作小册子 l 《心 经 的 智 慧》、《不 惜 自 焚 身》、《维 摩 诘 经 的 生 命 意 义》、 《禅 修 鸟 瞰》、《正 念 与 生 命 成 长》、《西 藏 佛 教 的 修 行 道》、 《西藏佛教简介》、《阿弥陀佛的意义治疗法门》、《居士佛教》、 《生 从何 来 死 往 何 去》、《空 性 与 情 绪 疗 癒》、《一 心三 观》、 《佛 教 人 生 观》等20 馀 种。

l 各 种 教 学 CD, DVD l 最新教学录影请上网:智慧佛教电视台 / 维鬘佛学院频道或是 http://www.aaa.org.tw 中华维鬘学会网站。Tel: (886-2) 2369-3998 Email add.: chengchenhuang@gmail.com 《心如炽火》,《认识藏传佛教》,《心灵甘露》,《心灵神医》, 《 西 藏 佛 教 的 修 行 道 》 , 《 意 识 的 歧 路 》 , 《 西 藏 佛 教 简 介 》 , 《古铜佛像》,《心地观经》(末三嘛品,英译本),《行愿 ─ 玄奘 的故事》(英译本),《孔子圣蹟图》(英译本),《水月禅心》(英 译本),《肢体语言》等三十馀部。弘法小册子十馀本。


编者的话

本 书 亦 可 称 为 《 净 土 法 门 手 册 》,我 们 由 衷 希 望 所 有 大乘佛子都能够人手一册。原因在于本书厘清很多人对 净土/念佛法门的观念,并提出三个主张。第一,修净土 应该是侧重在行菩萨道,于现世即可得利,而非临终求往 生。临终求往生显示大乘佛法的无量无边,以及佛陀说法 的大慈大悲。舍菩萨道只求临终往生,属于小乘行,成功 的机会微乎其微,不宜视为通途。第二,往生净土并不容 易,最重要的是要培植善根福德因缘。第三,修净土,就 一定要修菩萨道,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而其要门则是建立 人间净土。 本书第一章阐述念佛的意义,从阿弥陀佛因地修行 时,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的分析中,得知强调念佛要 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只有三个,而让我们现世得到利益的愿 却有十二个之多!可见修净土法门应该是把重心摆在当下 日常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成熟众生,庄严国土,以便身 心当下即可自在解脱。 第二章告诉我们一切法门最终都要导归于净土。根据 唯识学的理论,剖析死亡的过程以及往生三要件:临终一 念、重业、习气。往生必属带业,如果业力清净,就已经 成佛,又何必到极乐世界?最后,再提出临终如何生起佛 号的方法。


第三章提出实践净土法门的方法,也就是菩萨道 的修行,引用莲池大师的六大为真能念佛:大布施、大 持戒、大忍辱、大精进、大禅定、大智慧。我们生而为 人,只能在人间行六度、缔造净土以成佛,若临终时尚 未成佛,也可以因缔造人间净土的善根福德因缘而得往 生净土。 为了人间净土,我们必须庄严净土;为了庄严净土, 我们必须广修六度。让我们就从这一刻起携手努力吧!


目录

第一章

念佛的意义

/

14

念佛的方法 / 14

第一节

第二节

自受用三愿 / 18

第十二愿 光明无量 /

第十三愿 寿命无量 /

第十七愿 一切诸佛赞叹 /

第三节

小结:念佛的重点 / 19

18 18 19

第四节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愿 / 20

21 24 第二十愿 系念、植众德本、回向 / 26 第十八愿 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 第十九愿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

第五节

现世得利的十二个愿 / 28

第三十三愿 蒙光柔软 /

第三十四愿 闻名得忍 /

第三十五愿 舍离女身 /

第三十六愿 常修梵行 /

第三十七愿 天人致敬 /

第四十一愿 诸根无缺 /

第四十二愿 清净解脱 /

第四十三愿 生尊贵家 /

第四十四愿 修行具德 /

第四十五愿 普等三昧 常见一切诸佛 /

第四十七愿 闻名不退 /

第四十八愿 得三法忍 /

第六节

小结: 临终往生终非易事 / 41

第七节

如何念佛现世得利 / 42

事一心的念佛法门 /

42 理一心的念佛法门 / 42

28 29 33 33 34 34 35 36 37 39 40

37


第八节

极乐世界的情况 / 43

第九节

共勉 / 45

第十节

问题与解答 / 45

第二章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

52

第一节

两种净土 / 53

庄严净土 /

往生净土 /

第二节

心的根 本 / 55

第三节

临终的粗分解过程 / 57

第四节

临终的细分解过程 / 59

第五节

临终的极细分解过程 / 60

第六节

决定往生何处三要素 / 62

第七节

带业往生 / 64

第八节

临终如何生起佛号 / 66

第三章

54 55

真能念佛六大

第一节

大布施 / 68

第二节

大持戒 / 71

第三节

大忍辱 / 72

第四节

大精进 / 73

第五节

大禅定 / 74

第六节

大智慧 / 79

第七节

结语 / 83

第八节

问题与解答 / 83

参考书目 / 92 延伸阅读 / 92

/

68


净土法门

郑振煌居士主讲 维鬘学会编译组整理

2005年1月11日讲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居士林

最尊敬的师父、林长、各位居士林林友、各位菩萨,大 家晚上好。 非常谢谢主席的厚爱,再一次给我学习的机会。来到这 里,非常欢喜,彷佛回到自己的家一般,更高兴的是在 台湾还无缘亲近的师父,竟然得以远在亚庇的普陀寺拜 见,这实在是我最大的福报,再一次感恩林长的厚爱。 诸位都是念佛的常精进行者,想必有非常丰富的心得, 个人在此班门弄斧,还请师父、林长、各位大德能够多 多指教。 前言:最古老的修行方法 念佛法门应该是所有佛教宗派都一定要修的,因为我们 都是佛弟子,既然是佛弟子,当然要念佛。 除了念佛外,还要知晓佛所说的法,如果只念佛而不懂 佛法,很容易流于迷信,流于偶像崇拜。


除了念佛、念法外,还要念僧,僧就是实践佛陀教法的 和合众。为什么要念僧?僧可以教导我们正法,不依正 法就不能够如法修持。不念僧的话,我们是盲修瞎练, 不知道自己对否,我们需要有经验者来引领我们,所以 我们才要念僧。 南传佛教除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外,还要念戒、念施、 念天、念死、念身至、念安般(出入息)、念寂止。

念戒 就 是 持 守 戒 律 , 比 如 这 边 所 看 到 的 “ 严 净 毗 尼 无 犯 三戒”,若无戒,佛法就不存在。佛入涅槃前,阿难问 他:“老师,您走了以后,我们要以谁为师呢?”佛陀 告诉阿难,要以法为师,以戒为师。

念布 施 就 是 时 时 刻 刻 要 布 施,时 时 刻 刻 要 想 到 其他 众 生 所欠缺、所需 要的财物、安慰、关 怀、爱心、真 理、知识。

念天 就 是 恭 敬 世 间 的 圣 贤 , 尤 其 在 佛 陀 的 时 代 , 很 多 人 都向往天道,才会念天。到此已经是六念了。

念身至 观照身体为因缘和合,毕竟不实,终归散灭。 念死 也 就 是 念 无 常 , 世 间 无 常 , 国 土 危 脆 , 人 命 在 呼 吸 之间;提起正念,珍惜宝贵的人身,才会精进修行。


佛陀还教我们一种提起正念的方法,就是“ 念出入息 ”, 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影响到身体的健 康、心灵的安静。我们呼吸顺畅,身体就健康;气不顺 则脉不通,脉不通则病生,是故念呼吸可以促进身体健 康,可以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使我们更有智慧。 最后还要“念寂止”,也就是要了解什么叫作“寂静涅 槃”,什么叫作“苦的止息”。 这十种念是最古老的修行方法,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十 念的第一念:“念佛”。


14

1章

念佛的意义

第一节 念佛的方法 诸位都是念佛的老参,一定知道“念”字的意义。“念” 并不只是口念而已,真正的含意是正念分明。正念分明 的忆想佛,才是真正的念佛。每一个念头生起来都要很 清楚,才叫念,因此念佛不仅限于口念,重要的是正念 分明的念佛。 佛教修行不离止和观,事一心念佛只是修止,只能得到 止的功德,得到止的利益而已。止的利益是什么?就是 使我们的心不散乱。我们的心经常往外奔逐,所以要把 心定于一个善的所缘境上,念佛就是以佛为所缘境来安 住我们的心,这是事一心的念佛。 念佛法门,重点不在事一心的念佛,而是理一心的念 佛。理一心的念佛也就是修观。修观才能有智慧,才能 够究竟、当下解脱,现世就可以得到利益。 事一心的念佛,只能得到定的利益,当下心可以不乱, 念佛的意义

固 然 很 好 , 已 经 比 散 乱 来 得 好 多 了 。 可 是 一 不 念 佛 , 心又乱了,烦恼又来了,又生起很多贪、嗔、痴、慢、疑。


15

的念佛。 什麽叫“理一心的念佛”?就是了解佛是智者觉者,是 悲智圆满者,具足法报化三身及法身、般若、解脱三 德;了解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了解佛性是一切万 法的理,也就是一切现象的理,生存的理,生命的理, 念佛的理,当下解脱烦恼的理。这就叫作“理一心的念 佛”。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的是,念佛不只是在口中 念念有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南无阿弥陀 佛”而已;若仅如此,那功德太有限了,一定要更进一 步到理一心的念佛。 了解事一心和理一心念佛之后,进一步分析阿弥陀佛的 念法。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过程中,曾经发过四十八个大 愿,《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的前身,在未出家前是 位国王,当时的佛为世自在王如来。这位国王见到世自 在王如来时非常惊讶,为何世自在王如来具有如此庄严 的法相、神通妙用,且能够示现无量无数的佛净土?阿 弥陀佛的前身看了,非常赞叹,同时生起向往、欣羡、 仰慕的心,发愿要跟世自在王如来一样的修行,得到世 自在王如来一样的功德。他就把国家放下,把王位让给 别人,出家去了,名号为法藏比丘。

念佛的意义

所以事一心的念佛是绝对不够的,一定要进入到理一心


16

法藏有其含意,藏就是收藏、聚集,把一切的法通通聚集 在一起,叫作“法藏”。其法号象征总摄一切佛法,包含 世间法、出世间法。以《华严经》的论点而言,法就包含 了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何谓“事法界”?即是现象界的一切,比如:这是道 场,是讲义理的地方,我们都是人,这里有花,这里有 香,这里有佛像等等,这就是事法界。 “理法界”就是一切现象的真理。事法界来自原始佛教 的核心思想,诸法众因缘所生;“理法界”则是大乘佛 法的核心,表示一切法自性空。 “理事无碍法界”就是性空能够生起一切万法,万有的 本质当体自性空。只要因缘和合,就可以幻化出相应的 假象,也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事事无碍法界”包括所有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 为法界和无为法界均互即互入,不一不异。在日常生活 中,每一分、每一秒,行、住、坐、卧,都要达到究竟 解脱、圆满无碍的真如境界。 这“法藏比丘”的名号就意谓着他是在学习一切佛法, 念佛的意义

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他在修行之初,发了四十八个 大愿。我们都知道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具足信、愿、行,


17

愿是发心,行是实践心。 曾林长郁文大德早上告诉我,他在十几年前就曾经发 愿:退休后一定要献身于佛教,果不其然,还未退休 他就已经投入此中了,我非常的赞叹。修行一定要发 愿,才能产生修行的力量。而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个大 愿 , 其 中 大 家 最 熟 悉 的 就 是 第 十 八 愿 、 第 十 九 愿 、 第 二 十愿。 我现在先引用《无量寿经》来说明念佛的意义。四十八 大愿是阿弥陀佛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时所发的愿,西方 极乐世界是他成佛以后所化现出来的。我们在修行前先 立愿,等到修行成功时,自然有能力也会实现这些愿。 法藏比丘就是如此,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成佛后一一 实现。 这四十八大愿很有意思,不晓得诸位大德是否曾经分析 过?如何分析呢?四十八愿里,第一类是自受用的愿, 也就是发愿自己受用。法藏比丘说:“如果成佛以后我 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世间法也是如此,比如:学校毕 业 了 , 要 从 事 什 么 行 业 ? 要 到 哪 里 去 工 作 ? 这 就 叫 作 “自受用”。

念佛的意义

即 使 做 任 何 世 间 事 也 一 定 要 具 足 信 愿 行 。 信 是 信 心 ,


18

第 二节 自受用三愿 第十二愿 光明无量 经文说:“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 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我们所说阿弥陀佛的定义 有二,其一是无量光,代表超越空间;其二是无量寿, 代表超越时间。法藏比丘说:“我成佛以后,全身都发 出无量的光,这无量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都能得 到光明。”光明象征有智慧、安乐,没有烦恼,没有挫 折,没有困境,没有五浊恶世,这叫无量光。法藏比丘 同时也发愿,成佛以后发出的无量光,如果有众生被此 光照到,则身心柔软。 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而且还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 讲经说法,继续发光。也许我们会怀疑,阿弥陀佛是无 量光,可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阿弥陀佛的光?问题在 于,要见到阿弥陀佛的光一定要内心清净,阿弥陀佛的 光时时刻刻照耀着十方一切世界。我们还有烦恼,就见 不到阿弥陀佛的光。如果我们透过听闻佛法、思惟佛 法、修持佛法,没有烦恼,内心清净以后,自然就能够 见到无量光,身心就柔软了。这是第一个自受用的愿。

第十三愿 寿命无量 念佛的意义

经文说:“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 诸劫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两个意涵就是无


19

后,我的寿命一定是无量的。”为什麽寿命要无量?其 目的并不是在享受,而是能够时时刻刻大慈大悲照顾众 生,这就是“无量寿”,寿命无量,永远在西方极乐世 界里,永远放光接引十方法界的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 够得到安乐。

第十七愿 一切诸佛赞叹 经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 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咨嗟:称我之意。我们看《阿 弥陀经》里也这么说: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 方、上方,所有世界的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 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同时彼 诸佛等也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 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劫 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佛佛道同, 口粲莲花,互相称赞。

第三节 小结:念佛的重点 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可以分成三大类。第 一,自受用的愿有三个。第二,令众生能够临终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的愿有三个。第三,令众生能够当下得利, 就 是 现 世 就 能 够 得 到 利 益 的 总 共 有 十 二 个 愿 。 第 四 ,

念佛的意义

量光、无量寿。诚如法藏比丘所言:“如果我成佛以


20

有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共有三十个愿:有关依报庄 严的愿有二个,有关正报庄严的愿有二十八个。在正报 庄严的二十八个愿中,没有三恶道和往生极乐世界后不 再堕恶道的愿有二个,有关天人的情况有十五个愿, 有关声闻缘觉的情况有一个愿,有关菩萨的情况有十个 愿,如此总共二十八个。 为什么要将这些数目列举出来?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其 实念阿弥陀佛的意义,若只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 不足以彰显法藏比丘的大愿。我们现在都把念佛法门当 成是念“阿弥陀佛”。根据《无量寿经》而言,念“阿 弥陀佛”,能够让我们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只有 三个,但是能够让我们在此世就得到利益的愿有十二个。 换言之,诸位大德,念佛如果只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

就太可惜了。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想到在现世就可以 得到真正的利益,而阿弥陀佛所发的这些愿,是发 愿接引临终者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倍。我们往往都 忽略了这点,其实念阿弥陀佛,不只是求临终的往 生,更重要的是当下为人处世能够得到身心利益。 第四节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愿 念佛的意义

刚刚说过自受用有三个大愿:无量寿、无量光以及受到 十方诸佛的赞叹。紧接着介绍接引临终者往生西方极乐 世界的三个愿: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


21

经文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 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 正法。”第十八个大愿是靠信愿往生,也是大家所最熟 悉的。其意义就是十方众生要至心信乐,“至心”就是 百分之百的信心,没有任何折扣的意愿,只要有十念就 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什么叫十念?念就是念佛,十念的意思是起十个念头, 想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这十个念头不是嘴巴讲讲而 已,而是要至心信乐。至心就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非常 恭敬、非常诚恳的生起十个念头,曾经有这么十念,在 临终的时候一定可以藉此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 这是有条件的:“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者除外。 五逆(五重罪)不能往生极乐。所谓“五重罪”就是杀 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我们应当 不可能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但是最常犯 的毛病就是破和合僧。 “僧众”可以有两种:一为圣贤僧,二为世俗僧。圣贤 僧就是出家的师父,世俗僧是指在家人。在家人只要 是一个六和敬的团体,就称为和合僧、和合众。六和敬 是“身、口、意、戒、见、利”六方面都和同爱敬,并 且有共同的理念、希望、行为标准、修行方法。激起共 修理念的团体,比如居士林就是世俗僧。

念佛的意义

第十八愿 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22

阿弥陀佛说“惟除五逆,诽谤正法”,第一个条件就是 五逆不可以犯,我们不会杀父、杀母,应该也不会出佛 身血,因为佛已经入涅槃,但“出佛身血”还可以再广 义的诠释:比如毁谤佛法或不尊重佛书、佛经、佛像, 这也是“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是伤害一个有成就 者。最可怕的破和合僧。什么叫“破和合僧”?在僧众 之间惹事生非,由于无明或是不小心而使得僧团分裂、 不能合作。 在家人对出家众不太可能破圣贤僧,但是在家众很容易 犯破世俗僧众的和合,所以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在 一个团体里不要讲是非,一定要依于戒律、佛法来做 事,如此才能够念佛信乐往生。否则,依凭再多的念佛 条件都无法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发了愿,条件就已经设 定好了,“惟除五逆”,就是犯了这五逆罪就绝对不能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何做到“不破和合僧”呢?静坐 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另外尚有“诽谤正法”不能犯。所谓“法门无量无边”, 我们经常讲佛法八万四千,就包含了南传佛教、汉传佛 教、藏传佛教、显教、密教,所有一切法都是佛陀大慈 大悲,为各世界不同众生、不同根基的需要而讲出来 的;因此,不可以对正法有任何的诽谤,这一点非常重 念佛的意义

要。也就是说,修禅的人不可以诽谤修净土的人,修净 土的人不可以诽谤修禅的人;修密教的人不可以诽谤修 显教的人,修显教的人不可以诽谤修密教的人;修解脱


23

诽谤修解脱道的人。这叫作“不诽谤正法”。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常随佛学,请转法轮,请佛住 世”三个大愿,我们要常随佛学,我们要尽力学习,“法 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常做众生不请之友,多办弘法活 动,让法轮常转;我们要弘法护法,让佛法久住人间。 在第十八个大愿中,阿弥陀佛如此大慈大悲,他说只要 十念就可以往生,十念其实不很难。当我们没有烦恼, 参加佛七或是共修,在念佛的当下很专注,一心不乱, 如此十念:“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必定可以 往生。难就难在“惟除五逆,诽谤正法”,犯了五逆罪 和诽谤正法,就不能够往生。 刚刚讲过:前面四个重罪我们都不太会犯,最容易犯的 就是第五个重罪“破和合僧”。在家众不太会破坏出家 的僧众,但是不要忘记,除了圣贤僧以外还有世俗僧, 我 们 大 家 都 是 属 于 世 俗 的 僧 众 。 僧 的 梵 文 是 sangha, 意 思是一群和合的人,所谓“六和敬”,有相同的戒律, 相同的教法,具戒定慧,身语意清净的修行方法。 我们最容易犯的,除了破世俗僧之外,还有诽谤正法, 因为我们很容易有法执。我执固然不好,法执也不好。 法执里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法执。出世间法的法执 就是执着某一种佛法的修行,而诽谤其他的法门。以中

念佛的意义

道的人不可以诽谤修菩萨道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不可以


24

国佛教而言,就有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南传佛教有九 十多种修禅定的方法;而藏传佛教更是深入,有显教、 密法的修行。这些我们都要尊重,要常随佛学,请转法 轮,请佛住世。佛的色身已经般涅槃了,但是我们要请 佛的法身住世,意思是希望佛法能够常留人间,不只是 净土法门,所有的一切法门都要常住人间,如此才能够 度众生。众生太复杂了,烦恼太多了,必须用各种法门 对治。 阿弥陀佛好慈悲,他的第十八个大愿说:“只要至心信 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临终时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可是不要忘了:惟除五逆(五逆重罪),还 有诽谤正法,此二者一不小心就会触犯。而不小心犯过 会造成什么结果?我们一辈子的念佛功德都没有了,临 终的时候即使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拒绝,因 为这是必要的先决条件,绝对不可以有五重罪,也不可 以诽谤正法,这是第十八大愿。

第十九愿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 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 人前者,不起正觉。”法藏比丘说,我修行成佛以后, 十方众生如果想往生到我的极乐世界,必须发菩提心, 念佛的意义

修诸功德。这点很重要。这是第十九个愿,比起第十八 个愿是较严格一点,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十八个 愿 只 是 “ 至 心 信 乐 , 欲 生 我 国 ” , 阿 弥 陀 佛 答 应 我 们 :


25

但是有条件,不可以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第十九 个愿则是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比第十八个愿标准 高,没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绝对去不成的。 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心“上求佛道,下 化众生。”佛道,佛的道非常多,所有佛说的法门都是 佛道,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证阿罗汉果、成佛的,都 是佛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除了学习佛道之 外,还要发大愿教化众生。化就是教化、度化。教化众 生不只是教化临终者、亡者,还要教化活着的人,这叫 作“下化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 去教化众生,所以发菩提心的标准非常高。除了发菩提 心以外,还要修诸功德。 修诸功德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 六项。修诸功德是以空性智慧落实利他的事业,非常不 容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 通通都要修。如果未发菩提心,没有修各种功德的话, 当然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要以为往生极乐世界那么 简单。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一项项的为我们宣说 要到极乐世界的条件: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 愿,欲生我国。 发菩提心了,修诸功德了,还要至心发愿,愿意生到他 的国土去。因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也可以在娑婆世

念佛的意义

“只要发一个心,至心要来到我的国家,一定是可以的;


26

界成佛。但如果发了菩提心,修大乘法门,修各种各样 的功德,还愿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一定率诸圣众,也就是率领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 等这些圣众,出现在临终者上方,接引往生。

请注意,第十九个愿比第十八个愿还来得严格。第 十八个愿最难做到的就是我们稍不小心就会破和合 僧,以及诽谤正法。但是第十九个愿更难,一定要 发菩提心,一定要修诸功德。换言之,如果只是念 佛,似嫌不足,因为还不符合此标准。 第二十愿 系念、植众德本、回向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 觉。”第二十愿跟第十九愿一样,都很难办得到。他 说:“我成佛以后,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号,还要系念 我国,做各种功德,以此回向要生到我的国土来。”重 点就在这里:“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国”。 “系念我国”就是每一个念头都想到阿弥陀佛,每一个 念 头 都 想 到 西 方 极 乐 世 界 。 阿 弥 陀 佛 所 设 下 的 条 件 是 “听到我的名号而系念我国”,这很难办到。为什么? 念佛的意义

因为我们往往是在念佛的时候,想到阿弥陀佛,但未念 佛时就不会系念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了。


27

会有种种的烦恼心、分别心,或人我是非,或贪、嗔、 痴、慢、疑,这些无明就不会产生。如果系念佛国,当 然阿弥陀佛能够接引我们,但难就难在“系念”,况且 还要植众德本,植就是种植,也就是说一定要做众德, 这跟第十八愿修诸功德一样。可是众德不只是德,还要 功德众多。 念佛只是德,但还须众德,即是诸功德,包括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有的法门,这些利益众生 的事情都要去做。“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所谓至心回 向 , 就 是 将 系 念 我 国 、 植 众 德 本 的 功 德 利 益 全 都 回 向 : “在临终的时候,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由此可见,这三个大愿其实都不容易做到。 法藏比丘的第十八个愿,一般人只看到“至心信乐,欲 生我国,乃至十念”,以为很容易,却没有注意到“惟 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在此提醒大家,虽然很多人 以第十八个大愿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只要我“至心信 乐,欲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阿弥陀佛必定会在我 临终时接引我往生西方,但都忽略了“惟除五逆,诽谤 正法”的排除条款。日本的东本愿寺、西本愿寺、净土 真宗等都是强调佛的本愿,但是一般净土行者都忽略了 那后面所设下的条件。

念佛的意义

如果能时时刻刻一心系念于此,就不会产生烦恼,不


28

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二十愿“系念我 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也不是那么简单。 总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愿意 接引我们,但条件可没那么简单。

第五节 现世得利的十二个愿 如果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会得到什么利益?前面 已经说过了,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只有三个大愿, 而这三个大愿所设下的标准不是那么简单,一定要行菩 萨道,要广修功德。现世得利的十二个愿是现世就可以 得到利益,但却经常被大家所忽略。 现世污浊,纷纷扰扰,我们要厌离娑婆世界,我们就念 这娑婆世界是多苦、多不好,所以我们要舍离,而一心 向往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但是诸位大德,不要 忘记阿弥陀佛说:有一些众生即使不想死后往生极乐世 界,但念佛在现世都可以得到十二种的利益,是临终往 生净土的四倍之多。换言之,阿弥陀佛更希望我们念阿 弥陀佛的名号,在这一世就能够得到好处。这些愿是哪 几个愿呢?有十二个愿,我一一来介绍。

念佛的意义

第三十三愿 蒙光柔软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 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


29

只有我们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因为他知道,法门无量, 有一些众生不见得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说他成佛 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众生之类,因为宇 宙不只是这地球,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众 生,如果蒙他光明触身,就会比天人还身心柔软;此愿 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修行要身心柔软,身柔软,心也要 柔软。 身心柔软就健康,不会骄傲,不会傲慢,能够谦恭,常 亲近一切众生,礼敬诸佛,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心要柔 软,必须慈悲、有智慧。没有慈悲,心就僵硬;没有智 慧,心是顽固的,是我执、法执,心只有执着,不能够 打开心胸来接纳其他人。因此第三十三愿告诉我们:念 阿弥陀佛一定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不能柔软,只 是把阿弥陀佛当作口头禅,不是真念阿弥陀佛。我们念 阿弥陀佛就要学习身心柔软,因为阿弥陀佛的光遍照十 方无量恒河沙数世界,他的光明永远触及我们的身体, 只要想到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力,我们就更要 身心柔软。

第三十四愿 闻名得忍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 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 正觉。”第三十四个愿是叫我们要学习菩萨的“无生法 忍,诸深总持”。

念佛的意义

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实在很伟大,他并没有说


30

“无生法忍”意思就是无生忍、无法忍或是无生的法 忍。忍的意思就是安住。做任何事情都要忍辱负重,耐 劳耐谤,忍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行人所不能行,忍 人所不能忍”,方为人上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修行一定要坚毅不拔,一定要忍耐,坚持下去。菩萨的 忍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生忍,第二是法忍,第三是无生 法忍。无生法忍则有两种,第一种叫无生忍,第二种叫 无法忍,两种忍都可以从事、理二方面去解释。此外, 无生法忍也可以解释为“无生的法忍”。 什么叫“无生忍”?无生忍是以空性智慧超越“生忍”, 对于众生所加诸于我的,“忍而不忍,不忍而忍”。生就 是众生,“生忍”意思就是能够忍耐众生,也就是众生即 使对我们有所恼害、有所批评、有所不好,或有所利益、 有所赞美、有所好处,我们都不会受到刺激、影响,都不 为所动,这叫“生忍”。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心不要起分 别。我们的心一直在生灭、起分别、计较、讲是非。生忍 就是心要清净,不要有人我是非,不要计较,不要有妄 念。“无生忍”是谛认“生即不生,不生即生”,对于生 与不生不起分别而安住不动。 念佛的意义

“无法忍”的意思就是以空性智慧超越“法忍”,对于 诸法所加诸于我的,“忍而不忍,不忍而忍”。法是指


31

海啸,造成十几万人的罹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佛 的人正好碰上了怎么办?当然要正念分明,危险到了, 要想办法逃难,并不是说学佛就如如不动,站在海啸当 中,让海啸给卷走,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也要逃,且逃 得越快越好,可以大喊救命。 我们要随时做好死的准备,也就是说随时把心安顿好, 万一灾难临头,或不幸罹难,我们的心能不嗔恨、不 无明、不痛苦,坦然接受一切境界,不论风吹雨打、 海啸、地震,甚至夺走生命,我们都不起分别心、怨恨 心,如此就可以往生天道。如果活着的时候,对别人的 伤害或是大自然的灾难,怨天尤人,这时候我们的心当 然是散乱的,死后一定下三恶道。 “无法忍”是谛认“法即非法,非法即法”,对于法与 非法不起分别而安住不动。 若从理上解释,无生法忍就是观诸法无生无灭而谛认之, 安住且不动心。《大智度论》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 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 乘义章》说:“言顺忍者,就能为名,依前信(证信、 玄信)已,更修胜慧,趣顺无生,以能上顺,故名顺忍。 无生忍者,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 名无生忍。亦得名为遣相为目,得此忍时舍离生相,故曰 无生。寂灭忍者,从境为名,一切法界常寂不动,名为

念佛的意义

一切事物,比如山河大地、气候的变化,好像大地震、


32

寂灭,慧安此法,名寂灭忍。亦得名为当相为目,舍缘分 别,心体寂灭,名寂灭忍。问曰:“寂灭、无生、无我及 空、平等有何差别?”通释是一,是故诸地齐得此义。于 中别分,非无差异。异相如何?观法虚假,遣其定性,是 无我义,此理最浅。破相入如,名空平等,此理次深。证 实离相,由来不起,名为无生,此理转深。法界皆寂,名 为寂灭,不同无生,唯实无相,此理最胜。”《瑜伽师地 论》说:“(无生法忍)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 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 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 退转。” 在这一个愿里面,阿弥陀佛提醒我们,念佛也要修菩萨 的无生法忍。阿弥陀佛说:“我成佛以后,如果有人听 到我的名字,就可以得到菩萨的无生法忍。”但为何我 们听了、也念了那么多遍阿弥陀佛的名号,却没有得 到无生法忍呢?问题在于我们的闻,不是真正的闻,只 是用耳朵闻,而且右耳进、左耳出,并没有忆念阿弥陀 佛,妄念特别多。碰到逆境,心就起烦恼;遇上天然 灾害,心就恐惧不安。这是因为我们都没有真正的闻。 真正的闻是用心去闻,是正念的闻,是体证诸法实相的 闻,而不只是用耳朵的闻佛名号,一定要用心真正闻佛 名号,心忆持佛号,系念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提醒 念佛的意义

我们:要如何闻我的名号,要如何修菩萨的无生法忍。


33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 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 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也许在此有很多现 代女权运动者会认为佛歧视女性,其实不是的。因为古 时候印度的社会环境男尊女卑,女人一点地位都没有, 不能够受教育,不能够信仰宗教,不能够修行,所以一 点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 这个愿,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只要听到阿弥 陀佛的名字,不想再当女生的,下辈子就可以转为男 生,但还有一个条件:要发菩提心,未发菩提心者还是 不能的。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无量的 法门都要学,无边的众生都要度化。这是第三十五个 愿,是现世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不需要等到往生极乐 世界之后。

第三十六愿 常修梵行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 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这个愿就是,如果有人听到阿弥陀 佛的名号,在死后,也就是未来世都能够常修梵行,继 续修行,并没有讲非到极乐世界不可。他这么说:如果 有人听到他的名号,死后能够生生世世常修梵行,继续 修行佛法,到最后都可以成就佛道。《悲华经》叙述释 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菩萨的本生故事,比较净土修

念佛的意义

第三十五愿 舍离女身


34

行和秽土修行的成佛过程,特别赞叹释迦牟尼佛在秽土 修行成佛度众的悲愿。

第三十七愿 天人致敬 经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 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 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其意思就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大家都会非常恭敬, 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天人都会致敬。也就是说,我们 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后,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就要 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使得世间人能尊敬我们,而且乐 于和我们相处,因为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一切众生 不会恐惧、不会挑剔我们,会尊敬我们,愿意跟随我们 一起来修行。

第四十一愿 诸根无缺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 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根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说其他国土众生,只要听 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直到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都可以不 残废。此愿说其他世界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 字,就可以身体健康,诸根无缺,并非一定要到西方极 乐世界才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的心量何 念佛的意义

其广大,何其清净平等!


35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 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 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 觉。”这里讲到其他国土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 名字,可以得到清净解脱三昧、一念顷供养无量诸佛的 利益。 三昧就是正定、正受;清净解脱就是智见清净、定慧等 持、无碍解脱。解脱六根对六尘、六尘对六识的障碍; 解脱分别心对我们的干扰;解脱内法、外法、蕴处界等 一切事物现象的干扰。 清净解脱三昧就是彻底的清净。从哪里清净?从色、 受、想、行、识五蕴得到清净解脱。 从色蕴得到解脱:从肉体或物理世界得到清净解脱,也就 是身体柔软健康,了无病痛,临终无障碍。 从受蕴得到解脱:受蕴即指感受,六根对六尘就生起六 受,领纳六尘而感受到苦乐、忧喜、不苦不乐、不忧不 喜的觉受,在一切时空因缘下都能随缘自在。 从想蕴得到解脱自在:想蕴就是自己的观念、思想。自 己的观念、思想把我们绑得紧紧的,我们都是思想的囚 犯。世间的一切现象其实不会让我们烦恼,是我们对于

念佛的意义

第四十二愿 清净解脱


36

世间现象的想法、观念、看法,让我们烦恼。一个现象 出来,我们就会去攀缘抓取,加以分别,因而我们就被 困住,不得解脱。念佛就可以清净解脱。 从行蕴得到解脱:行就是自己的意愿,有所求、有所 得,根本不能够清净。即使要到极乐世界去,也要信愿 行具足,一心不乱,一心清净。所谓一心清净就是要对 佛法、净土法门、自己有深信心,要切愿往生,要笃行 念佛。老老实实、无所欲求的念佛,只有念佛,没有其 他的妄想,这是至心信乐,一心不乱的执持佛号。 从识蕴得到解脱:识就是我们的八识及其心所法。受、 想、行三蕴总摄一切心所法,心所法隶属于心(八识)

由心所生起。八识中,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具有集 和起二种功能。集是“现行薰种子”,起是“种子起 现行”。一切业力习气都薰集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为人 生宇宙万法生起的种子。种子与其他助缘和合,就会现 起一切万法,让我们妄想分别,不得解脱。“六七因上 转,五八果上圆。”因地修行时,转第六识为妙观察 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果地圆满,第八识转为大圆 境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此时,才是清净解脱,念 佛就有此功德力。

念佛的意义

第四十三愿 生尊贵家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 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法


37

以外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此世生命结束后, 下一世就可以投生到尊贵的家庭里。唯有在西方世界以 外的世界,才有可能寿终后投生到尊贵的家庭,因为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并无尊贵与贫贱之分。

第四十四愿 修行具德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 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 觉。”法藏比丘发愿在他成佛以后,西方极乐世界以外 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一定欢喜踊跃,修菩萨 行,具足德本。为什么我们现在打招呼都是一句“阿弥 陀佛”?打电话、碰面也是一句“阿弥陀佛”,因为法 藏比丘所发的愿是:只要听到“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可 以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大乘佛弟子很欢喜 的以“阿弥陀佛”来打招呼,而有一些不懂佛教的人就 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好像是要他死,因为一般只有在死 的时候才会念阿弥陀佛,其实并非如此。阿弥陀佛说: 他方国土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可以得到欢喜踊跃,修菩 萨行,具足德本。这是现世就可以得到的利益,不必等 到临终。

第四十五愿 普等三昧,常见一切诸佛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 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 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得到普等三

念佛的意义

藏比丘成佛以后,所有其他国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38

昧 , 是 很 重 要 的 修 行 工 夫 。 “ 三 昧 ” : 梵 文 samādhi, 定的意思,是定慧等持的定。“普等”:普遍平等。普等 三昧是普见一切诸佛的三昧。 从理上说,“普等三昧”是普见万法平等的正定:心、 佛、众生三无差别;人、非人平等;空、有平等;涅槃、 轮回平等;菩提、烦恼平等;体、相、用平等。对一切 人、畜生跟其他道众生,我们都要以平等心看待。虽然下 三道的众生比我们痛苦,没有智慧,没有善根,但这是过 去业力所招感的,现在他们虽然在下三道,但佛性是具足 不缺的,以佛性而言是平等的,有情众生跟无情世界也是 平等的。 六道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众生;无情世间比如说桌 子、椅子、山河大地、草、木、日光等等,我们都要平 等看待。现在所推行的环保运动、护生运动就是如此。 如果大家能够尊重国土上的每一个众生、每一棵树、每 一根草、每一粒沙、每一颗石头、每一滴水、每一口空 气等等,都以平等心来对待,就是普等三昧。 再者,净土法门跟其他的法门是平等的,净土法门讲 戒、定、慧,六波罗蜜;禅修的法门、密宗的法门、南 传的法门也是如此。任何佛教传承的法门都是讲戒、 念佛的意义

定、慧,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有这种认知,才真正是阿 弥陀佛的弟子。


39

真正能究竟成佛的法门,那就违背普等三昧了。法藏比丘 发了一个愿:成佛以后,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都可以 得到普等三昧,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问题是:我 们都已经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了,为什么还在分别呢?还分 别说我的法门才是唯一最高的,其他法门不如我的好呢? 这是因为我们闻没有真正闻到,我们只是用耳朵听闻,没 有深入探讨阿弥陀佛的法门、愿力是什麽?阿弥陀佛的愿 是要让我们平等:人与非人平等,人与自然平等,法门平 等;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一切皆平等。

第四十七愿 闻名不退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 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说,其他世界 的众生,虽然没有来到极乐世界,但是听到我的名字都 可以不退转。 我们修行往往是有退有进,修了老半天,修了一辈子, 一点工夫都没有。但如果是阿弥陀佛的真正弟子,一定 要不退转,这点很重要。在菩萨道上,在佛法道上,我 们不可以退,不可以转。 但值得注意的是:阿弥陀佛并没有说到我的极乐世界来 才可以不退。任何世界的众生,只要听闻到阿弥陀佛的 名字,都可以得到不退转。毫无疑问,“修净土法门, 往生极乐世界”绝对是临终时能够得到的利益,而往生

念佛的意义

如果我们还有所分别,认为我们的法门才是唯一、最高、


40

极乐世界之后,必然是不退转的。但最重要的是不管在 哪个国土,每一个当下都可以不退转。我们不要等到临 终才享用念阿弥陀佛的利益,当下我们就要得到不退转 的功德。 以菩萨道来说,得到不退转的利益一定是八地菩萨,八 地菩萨就是不动地,不受一切法所动摇的境界,也就是 鼓励我们要不退转,要证入不动地。

第四十八愿 得三法忍 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 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 退转者,不取正觉。”这里提到三种法忍,第一法忍、 第二法忍、第三法忍。这是什么意思呢? “忍”的意思是体悟、认识事理而得安住,不散乱,不 动摇。“三法忍”的意思是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 第一法忍是音响忍:听闻教法而得心安,不惊不怖不 畏,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指十信位的行者 寻声而悟解,譬如听到三世因果就能深信不疑,发出离 心,精进学佛。

念佛的意义

第二法忍是柔顺忍:随顺寂静的直心,观一切法,平等 正念而不违逆,随缘自在。指三贤位(十住、十行、十


41

量,伏住业力种子,令其不起现行,不生烦恼。 第三法忍是无生法忍:契合真理,不见有法之生,不见 有法之灭;若不生则不灭,不灭则无尽,无尽则离垢, 离垢则无坏,无坏则不动,不动则寂灭。指七地以上的 行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第六节 小结:临终往生终非易事 阿弥陀佛心胸广阔,他并没有要所有的众生都到我这里 来。我们娑婆世界是极乐世界的他方世界,当然,除了 娑婆世界以外还有很多他方世界,任何一个众生,只要 能够听到佛的名号,都可以得到十二愿的利益。但修 净土法门、念佛法门,依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个愿 在临终的时候想往生,也没那么简单,虽然第十八个 大愿是佛的本愿,只要听到他的名号,至心信乐,欲生 我国,乃至十念,有十念就可以去了,但绝对不可以诽 谤正法,不可以犯五逆重罪,这是我们所易轻忽而犯之 处。而第十九个愿:要发菩提心,要修诸功德,也就是 说六波罗蜜、弘法利生的事业一样都不能少。第二十个 愿是要至心信乐,要行菩萨道,要至心回向。 到此将十二愿介绍完了。在四十八愿中,除了三愿是接 引临终者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更有十二个愿,阿弥陀佛

念佛的意义

回向)的行者,在见空性之前,藉助持戒、修定的力


42

告诉我们不论在哪一个世界,只要听到他的名号,现世 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利益。

第七节 如何念佛现世得利

事一心的念佛法门 为什么说现世就可以得到利益?这就是叫我们要理一心 的念佛。理一心的念佛就是说对佛法要理解;比较上, 事一心的念佛就简单多了,虽说比较简单,但也不怎么 简单。事一心的念佛就是持名念佛,从散心的念佛开 始,开始念佛时一定是心还很散乱,不要紧,“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继续念下去,专注的念,心跑掉了没关 系,拉回来,专注的继续念阿弥陀佛。 再来就可以摄心念,那时心不会乱跑,眼、耳、鼻、 舌、身、意这六根整个摄住在佛号上,这叫作摄心念。 到最后一心不乱,不受其他干扰,就可以得到无失的 念,佛号法尔自然地生起。这是事一心念佛的方法。

理一心的念佛法门 理一心的念佛法门,就是要了解理是什么?了解法是什 么?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切现象的真理。一切现象 念佛的意义

的真实原理是什么?《阿含经》称为缘起或无常、苦、 无我三法印;在大乘佛教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称 为空性,《维摩诘经》称为不二法门,《法华经》称为


43

义无自性,《华严经》称为一真法界,《圆觉经》称为 圆觉,《楞严经》称为性净圆明,《大乘起信论》称为 一心。理一心的念佛,就是心契诸法的真理,属于实相 念佛,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就得到利益。 除了临终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愿以外,加上现 世就得到利益的十二个愿,共十五个,连同前面所说佛 的自受益愿有三个,到此已解说了十八个愿。

第八节 极乐世界的情况 此外尚有三十个愿,描述法藏比丘发愿在成佛之后,要 创造什么样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可从正报、依报两方 面来说明。 所 谓 依 报 , 就 是 众 生 生 存 的 环 境 。 有 关 依 报 的 愿 有 二 个 (第31,32愿),就好像《阿弥陀经》里面所描述的七重 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黄金铺 地、诸宝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环境都很美好。 所谓正报,就是莲花化生的九品众生。有关正报的愿有 二十八个,其中有两个愿(第1,2愿)提到:第一在极乐 世界没有三恶道,第二其国众生不再转生恶道。《阿弥 陀经》说:“其国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但怎 么会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念佛的意义

诸法实相(十如是),《解深密经》称为圆成实性或胜


44

等畜生呢?原来它们“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 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皆是阿 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实非恶道。 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分段生死,只有变易生死,死后 不会再转生恶道,也就是说只要去了极乐世界,就可以 不堕恶道。 以上是有关于极乐世界无三恶道、不堕三恶道的两个愿。 关于人天的有十五个愿(第3至11, 15, 16, 21, 27, 38, 39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即使下品下生,都是非 常庄严,修行精进不懈,最后都可以得到一生补处,都 可以成佛。 有 关 于 声 闻 缘 觉 的 有 一 个 愿 ( 第 14愿 ) , 数 量 也 是 无 量 无边,到最后都可以成佛。 最后是有关菩萨的有十个愿(第22至26, 28至30, 40, 46愿),也就是说往生到那边去的大菩萨很多,能够一 念顷,念头一起来,手臂一屈伸间,就可以到十方世界 以无量的饮食或是衣具供养十方诸佛;这些菩萨都是一 生补处,即将成佛。 念佛的意义


45

我们已经将四十八个大愿作了分析,跟各位菩萨共勉:我 们念阿弥陀佛不是等到临终时才得到利益,而是现世就可 以得到利益。所以最重要的是现世就要早点修行,多学习 一些佛法,当下正念分明,观照自己的身心,注意自己的 身语意清净,戒定慧三学增上,如此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 弟子。 死后往生西方极乐的殊胜利益很多,除了正依报庄严, 没有不良环境干扰,可得不退转之外,还有一项是莲花 化生,没有肉体,所以不会有肉体的饥寒、生老病死、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苦。对于一 般心志怯弱的人来说,当然是理想的往生处。不过,诚 如《阿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 生彼国。”换言之,必须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发无上菩 提心,行菩萨道,勤修戒定慧,临终一心不乱,才可往 生。不可心存侥幸,把责任推给阿弥陀佛,只靠阿弥陀 佛的本愿,求佛接引或靠上师修法超度,凡事求人不如 求己啊!

第十节 问题与解答

(一) 问 :郑教授,阿弥陀佛,凡夫教育、学问有 限,对四十八愿很难了解,自修也很难,要了解六

念佛的意义

第九节 共勉


46

波罗蜜佛法也是有障碍,我想请问郑教授,在这种 情况之下,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的机率是不 是很低呢? 答: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可以去, 这些条件我们刚刚都已经讲过了。有三个愿,也就是说 第十八个愿,听到佛的名号,至心信乐,想要往生,可 是条件是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重罪里,我们最容 易犯的就是破和合僧,也就是说如果是净土的行者,就 要一心清净,不可以是非人我引起团体的不和合;对于 其他的法门都不可以有任何的批评,因为法门无量,是 为着无边的众生而施设的。只要这两者不犯,即使你不 懂得佛法都可以。因为第十八个大愿这么讲:“十方众 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因此,即使没有很高的 知识,不懂得佛法,只要身、口、意清净,至心信乐, 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终必定蒙佛接引;条件就是不要 有五逆罪,不要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 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 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要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发菩提心当然跟一个人的知识有关,但也 念佛的意义

不是绝对的。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 道就是任何法门都要学,不只是知识上的学,最重要的 是实践。修诸功德就是要下化众生。念佛不只是念佛而


47

精进、禅定,通通要做,否则没有这些功德,波罗蜜就 不具足了。念佛的人不只是一天到晚念佛,还要修诸功 德,要广修菩萨道。如果发了菩提心,修诸功德,虽然 没有知识也无所谓,量力而为,而不只是一整天念佛。 需要我帮助的,我就帮助;需要我做的,我就做;以此 度化众生。 第二十个愿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 德本,至心回向。”也就是要系念我国,就是一定要记 住:念不可以跑离阿弥陀佛,念念不离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有西方极乐世界图和阿弥陀佛相,我们就系念住, 如此跟知识也不是绝对的关系。要植众德本,六波罗蜜 一定要修,不修的话还是不行。如果我们知识不够,没 有办法修那么多的法门,至少第十八个愿可以给我们最 大的希望,但重要的就是五逆不可以犯,诽谤正法不可 以犯。五逆就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 和合僧。所谓“和合僧”不要忘记有出家僧、世俗僧, 我们共修的大众都不可以引起不和合的现象。“诽谤正 法”,我们最容易犯,常不经意间说我的法才是唯一最 好的,末法时代其他的法都不能成就,不可以那样讲, 否则就是诽谤正法。净土法门说末法时代修净土法门才 能够成就,这是鼓励修净土的行者才这么说的。 我 们 学 一 种 法 门 , 一 定 要 赞 叹 此 法 门 的 殊 胜 。 如 果 以 《金刚经》而言,当然讲:“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

念佛的意义

已 , 还 要 下 化 众 生 。 下 化 众 生 包 括 布 施 、 持 戒 、 忍 辱 、


48

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 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 彼。”“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 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任何经典都 是如此,因为这是鼓励这个法门的修行者。如果是南传的 《大念处经》也是这么说: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修出入 息的,是修数息观的,或是观呼吸的。一定要这么讲。每 一部经典都是为着要令行者起深信心,能够老实的修行, 一 定 赞 扬 这 个 法 , 但 我 们 不 能 够 因 为 自 己 修 这 个 法 门 , 就否定其他法门的功德利益。

(二) 问:我想请问何谓普等三昧? 答 : 普 是 普 遍 , 等 是 齐 等 , 三 昧 是 正 定 , 普 等 三 昧 是 “普遍同时见一切诸佛的正定”。从理上而言,一切万 法悉皆平等,虽然现象上有所不同。譬如,从理的角度 来看,佛像或祖先牌位放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的 心恭敬,我们的心了解到理,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 现象都是平等,都是一样的。虽说如此,却不可以执理 废事,供奉佛像或祖先牌位一定要选择厅堂最清净、最 重要的位置,才是内心恭敬的表现。

(三) 问:请问平常佛堂的摆设是否有一定的位置? 答:佛堂的摆设有一定的规矩,这是一般民间的说法。 念佛的意义

如果以佛教来说,事有差别,就要讲规矩;理无差别, 一切平等,学佛才能够真的解脱自在。如果不学佛的 话,世间的规矩一大堆,我们都不得解脱。这个也不


49

有自己的说法,反而令自己无所适从,不得解脱。我们 真正学佛,了解佛法的义理就可以解脱。一切平等,当 然现象是有差别,我们是尊重的。我们的心能够了解真 理就好,所有的现象,比如说:佛像摆哪里?祖先摆哪 里?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只要我们的心没有挂碍,以至 诚、恳切、恭敬、平等的心看待一切,就真解脱了。

念佛的意义

对,那个也不行,风水先生一个人讲一套,每一个人都




52

2章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最尊敬的师父、曾林长、各位林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继续来介绍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所有佛教各宗派 都有的思想,尤其是大乘佛法,可以说每一个法门都是 导归于净土。原始佛教的念佛法门着重在禅观,是修定 的一部分,以念佛为修定的方法。在中国佛教初期,关 于念佛法门,比如《般舟三昧经》也是强调禅观,以佛 像为观想、专注的对象来安定散乱心,或者以念佛持名 的音声来摄心。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即使是净土法门, 初期都是强调禅观,即使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 师 (334-416),在 庐 山 集 结 一 百 零 八 个 人 成 立 白 莲 社 念佛,都是修念佛三昧。 这 里 的 念,就 是 m i n d f u l n e s s,也 就 是 观 的 意 思,有止有 观。慧 远 大 师 之 后 有昙 鸾 大 师,他 提 倡 心 和 净土不 二,因 此 所 谓 的 念 佛 也 就 是 在 念 心,让 心 清 净、专 注 了,自 然 对 境 就 会 专 注,心 净 则 国 土 净。后 来 他 的 弟 子 道 绰 大 师,写 了《安乐 集》,强调西方 极 乐 净土,以 阿 弥 陀佛他力接引为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救 度 方法。佛 教 的 修行本来 都 是以自力得 救 的 禅观为主, 念 佛 三 昧 的 修 行 方 法 也 是 自 力。从 道 绰 大 师 以 后 就 提 出 了 阿 弥 陀 佛 的 本 愿,也 就 是 他 力 的 思 想,除了自力以 外, 还 可 仰 仗 他 力,以 二 力 的 力 量 来 推 行 净 土 的 念 佛 法 门。


53

佛。理一心的念佛也就是修观。修观才能有智慧,才能 够究竟、当下解脱,现世就可以得到利益。 第一节 两种净土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里,真正讲到临终蒙佛接引往 生的只有三个愿,却有十二个大愿强调念阿弥陀佛的名 号,就可以在现世得到很多利益,身心柔软、开智慧、 得安忍,不见得到往生那一刻才得到念佛的利益。 修行净土法门大约可以分两种,一种叫做往生净土,另一 种为庄严净土。 往生净土就是希望我们在临终时有好的去处;庄严净土 是创造一个适合修行的地方。修行当然要靠自己,不可能 靠外力,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可以 指导我们怎么修行,但是要自己修行。就好像佛陀一样, 佛只是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苦集灭道是什么,如何修行八 正道,怎样证得寂静涅槃,但修行还是要靠自己。 不过,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 果环境不合适,比如吵闹、生活艰困、天灾人祸、战乱、 人事复杂等等,外在环境如果不适合修行,尤其是刚起步 修行的阶段,想要靠自力都很难,所以必须要到道场里修 行。我们在家万缘放不下,比较难修行;在道场很清净,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念佛法门,重点不在事一心的念佛,而是理一心的念


54

大家很和合,共同的修行,可以增上修行的力量。换言 之,往往必须藉助环境,才能够增加效果,而这些环境就 包括了:有指导的师父,有正确的法门,有共修的佛友, 有适合共修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修行,才能够增上。

庄严净土 净土的修法有两种,首先一定要有庄严的净土。庄严可 以当形容词,也可以当动词用。形容词用就是庄严的净 土,就是很清净的净土,包括指导我们的师父、善知 识、同参道友、宁静的环境。 但是要有庄严的净土必须要庄严净土,也就是创造净 土,这时的“庄严”二个字当动词用。我们要有师父、 同参道友、清净的环境,一定要自己去创造。比如我们 建造了道场,请师父来,同参道友组织了居士林,维护 共修的环境,这样就创造了庄严的净土。 《无量寿经》记载,法藏比丘因为世自在王如来“即为 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 其心愿,悉现与之。”因此发愿成佛以后要创造一个极 乐净土,这就是庄严净土。为什么临终想要往生极乐世 界呢?因为在娑婆世界里,确实是干扰很多,天灾人祸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不断,不适合修行。当然,娑婆世界的挑战可以促使 心志够坚强者,更精进努力的修行;可是若心志不够坚 强,虽想尽办法,但还是无法修行,就必须要有一个庄 严极乐净土以方便修行,这就需要往生极乐净土。


55

如何才能够往生?我们已经介绍过,在不同的净土经典 里面,往生的条件有宽、有严。比较宽松的是由于阿弥 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到什么程度?就是临终的时 候如果有师父、善知识在旁边提醒你念阿弥陀佛,而临 终的最后一念能够想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 到极乐世界;比较严苛的条件就包含了日常生活里面要 发菩提心,要广植德本,要修诸功德。也就是平常就要 准备好善根福德因缘,临终时,师父在身边提点,善知 识、佛友在旁助念,自然水到渠成,可以很自然的往生。 第二节 心的根本 我们来看看临终的那一念,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生起佛 号?这点非常重要。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临终时,阿弥 陀佛来接引我们。其实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在世间里, 等待着接引我们,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跟随他。换言 之,关键就在临终最后的那一念,是否能生起阿弥陀佛 的念头?如果可以生起、想起他,想起极乐世界,如此 就与阿弥陀佛相应,就会蒙佛接引。 根据现代心理学,人有表面意识、自我意识、潜意识。 依照唯识学的说法,即前五识、第六识、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往生净土


56

第八阿赖耶识是心的根本,位于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层。 这最深处的阿赖耶识,又称为种子识、含藏识、根本 识、宅识。它有一个特性,就像种子或基因一般,会将 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业力影响,全部收集起来,就 如一颗种子会将一棵树或蔬菜、瓜、豆等植物的特性, 聚集保存起来。我们所有的见闻嗅尝触思惟,身口意的 一切,都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种子,善的、恶的、清净 的种子,不论是粗的或是微细的,全都会在阿赖耶识里 面储存下来。 留下的种子,时时刻刻会因为外缘的刺激而发芽出来;唯 识称为“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这两者同时进行。 不论我们现在讲什麽话、做什麽事、想什麽观念等等,都 属于现行,现行一直在熏习种子识(阿赖耶识)。好像茶 杯、容器,你装什麽东西,就会有什麽样的味道,这个叫 熏,所以平常我们都一直在熏。在现行熏种子的当下,种 子又生起现行,因为众生透过眼、耳、鼻、舌、身接触外 境,而以第六识思惟事情时,就会把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呈 现出来,让它发芽、生起苗、生起小棵树。 换言之,我们一方面现行熏种子,另一方面种子起现 行,也就是所作、所言、所思都影响着内心,而内心也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影响着我们的所作、所言、所思。我们现在的行为、语 言、思想,都受到过去种子的影响;而我们现在的所作 所为、所思、所言,又影响我们的内心,这就是交互的 影响,让我们不断生起烦恼痛苦。


57

在临终的时候,五官先坏掉,紧接着前五识、第六意识 不起作用,第七、第八识结合在一起,离开肉体。除了 五官、六识坏掉以外,紧接着六大分解。六大就是构成 肉体和心的六种元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 大、识大。 首先是地大的分解,地大是指我们的骨头、肌肉这些固 体组织。当这些固体组织的坚固性质消失时,我们就站 不住,坐不住,连躺着都痛苦。此时临终者会觉得全身 无力,无法支撑,会意识到雾茫茫的一片。 紧接着就是水大分解,这是指我们的唾液、大小便失 禁,血液循环不能够顺畅流动。这时临终者会意识到如 沙漠中的阳焰、水气蒸发一般。 水大分解完了就是火大分解。火大就是指体温,这时体 温慢慢下降,临终者会感到寒冷,盖了厚重的棉被都还 觉得冷,最后体温消失,全身冰冷。 如果体温是从顶轮开始逐渐往下消失的话,代表火大最后 消失的是下半身,这样往生的去处就很不好;但如果是体 温从脚底先消失,最后头顶还有体温在,也就是上半身体 温最后消失的话,那代表着往上生,就会往生善道。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第三节 临终的粗分解过程


58

根 据 西 藏 密 教 的 说 法,我 们 的 业 力、习气在 生 前 会 集 中 在 心 轮 这 里 。换 言 之,西 藏 的 密 法 认 为 阿 赖 耶 识 是 位 于 心 轮,与心 脏 同 等 位 置 的 地 方。体 温 由顶 轮 往 下 消 失 或 由 脚 底 往 上 消 失,气 最 后 停留在心 轮。如 骑 士 般 的 阿 赖 耶识, 骑 着 如 马 般 的 气,如 果 由下半 身离 开,就 往 生 到 下 三 道; 如 果 由 上半 身离 开,就可 以往 生 三善 道。我 们 的 业 力就 是 习气,贮 藏 在 阿 赖耶识,而阿 赖耶识位于心 轮处。 火大在分解、消失的时候,临终者会意识到如萤火虫般 闪烁的景象。 火大分解完就是风大分解。风大就是呼吸,这时呼吸越 来越不顺畅,吸气很难很短,呼气却很容易很短,最后 一口气“噗!”一声呼出去,气再也吸不进来,人就断 气,医学上就判断是死亡了。但是以佛教的理论来讲, 这时还没有真正死亡,因为还有内分解要进行。 佛教把死亡界定为“暖寿识尽”,风大分解完,只是呼 吸停止,这时还有体温。有体温,代表阿赖耶识还在 体内,不能称为死亡。当体温消失了,福报和寿命用完 了,阿赖耶识也离开肉体了,才算是“肉体的死亡”。 即使肉体死了,阿赖耶识仍然存在,会被业力牵引,继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续轮回,因为心识的体性不生不死,即使修行成功,证 得阿罗汉或佛果,只是把阿赖耶识中的业力净化,看清 诸法实相,这种修行的过程称为“转识成智”:转分别 的八识,成为不分别的四智。


59

风稍微吹过来,就像是刀切我们的肉体那样难过。 紧接着就是空大的分解,空大指体内的胸腔、腹腔,有空 间的部分。临终者会慢慢有窒息的感觉,慢慢会觉得像一 座大山整个压下来,全身好像一点空间都没有。等到空大 分解完了,就开始识大的分解。 现在我们讲净土,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必须要谈如何才 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净土?我们修念佛法门最大的 期待就是临终时,能够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到极乐世界 去,因此就必须要了解这整个过程,如果不懂,就根本 不知道念佛往生的过程,因此在这里就作个介绍。 第四节 临终的细分解过程 临终的过程,除了肉体器官败坏不能运作以外,地大、 水大、火大、风大、空大都分解完了,最后是识大分 解。“识”怎么分解法?识可以分成八识。临终者的识 在消失时,先从前五识消失,也就是眼识再也不能看得 清楚,耳识听不到声音,鼻、舌、身识都慢慢消失作 用,紧接着第六识消失作用。 第六识怎么消失作用呢?就是看到一个人不晓得他是 谁,或者是看到东西不晓得那是什么,已经认不出来 了;听到的声音只是像打雷一样,分辨不出是人讲话的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风大分解的时候,临终者会觉得好像被风刀切割一般,


60

声音,还是风吹草动、鸟叫的声音;通通分辨不出来, 也想不起来,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慢慢消失了。 第五节 临终的极细分解过程 当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习气产生变化,分成“见分” 和“相分”时,这种过程称为“因能变”。阿赖耶识的 识体(自证分),进一步产生证取“见分”的作用,执 以为“我”,这种过程称为“果能变”,而执有我的妄 想就称为第七末那识。 在临终的细分解过程完成后,前六识的作用都停止了, 而第八阿赖耶识有短暂的时间不起“因能变”,所以没 有“果能变”,也就是没有第七末那识和前六识的妄想 生起。 这时,第八阿赖耶识,随着身上的气(体温)逐渐消 失,最后集中到心轮这个地方。在这临终最后的阶段, 会有极微细的分解过程。 根据西藏密宗的教法,极微细的分解过程有四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称为“白显相”,我们从父亲所遗传下来的“白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菩提”(白明点),生前是在顶轮,因为地、水、火、 风、空五大都已经消失、分解完了,支撑白明点的气、力 量已经衰了,白明点就从顶轮沿着中脉下来,来到心轮的 上方,临终者就会意识到白雾一般的景象。


61

“红菩提”(红明点),生前在海底轮,海底轮就是躯 干、脊椎骨的最尾端这里。因为地、水、火、风、空五大 已经分解完了,气已经消失了,支撑红明点的气、力量已 经衰了,红明点就从海底轮沿着中脉上升,来到心轮的下 方,临终者会意识到像黄昏、落日一样的红色雾气。 第三个阶段称为“黑得相”,“白明点”跟“红明点” 在心轮这里结合,就像杯子用盖子盖起来一般,临终者 会意识到黑漆漆的一片。象征贮藏身、口、意业的阿赖 耶识被包了起来,等待随着极微细的气离开身体。 欧美精神医学界研究了几万个人的濒死经验,访问濒临 死亡而能够活过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他们都 说:“快速经过一条很长的隧道,而隧道的那一端是光 明的,是有明光的。”但是因为有光灵问他们:“你生 前做了哪一些好事情?做了哪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 濒死者感到惭愧,生前没有做好利益众生的事情,因而 又回到身体来了。换言之,他们并没真正死亡。经历死 亡而复活过来的人,会有同样的感觉:经过一条很长的 隧道,那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黑得”阶段,在心轮 这里白明点跟红明点把阿赖耶识、业力习气、烦恼种子 包起来,临终者会感觉到一片漆黑,那就是通过隧道。 第四个阶段称为“光明相”,阿赖耶识被白明点、红明 点包起来,接着就要离开肉体,转世轮回。《成唯识论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第 二 个 阶 段 称 为 “ 红 增 相 ” , 我 们 从 母 亲 所 遗 传 来 的


62

集解》说:“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 地狱脚板出。”阿赖耶识随着气,如果从上半身离开就 可以往生善道,从下半身离开的就往生下三恶道。从肚 脐出去的投生为饿鬼道,从膝盖出去的投生为畜生道, 从脚底出去的投生为地狱道。如果从顶轮出去的就往生 净土,从眼睛出去的就往生天道,从心轮出去的就往生 人道。阿赖耶识离开肉体,这时以佛教来讲,就是真正 的死亡。 佛教对死亡的定义有三个:第一是暖尽,第二是寿尽, 第三个是识尽。暖尽就是体温下降到冰冷;寿尽就是寿 命已尽、福报已尽,这一期的生命就要结束;第三就是 识尽,就是阿赖耶识离开了肉体,不管从哪一个部位离 开肉体,在佛教来讲,识尽就是真正的死亡。这一刻, 就是决定我们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刻。 第六节 决定往生何处三要素 决定下辈子往哪里去投生的最重要力量是临终一念。也 就是说,阿赖耶识离开肉体时,当下的那一个念头是什 么?如果想到的是恶道,坏的、烦恼的、痛苦的事情, 当然阿赖耶识会从下半身出去,就往生恶道;如果想到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善的事情,就会从上半身出去,往生善道;如果想到净 土、想到佛,就从顶轮出去,就可以往生净土。


63

糊糊,念头是昏迷的,就要以生前比较重的业力来决定 下辈子的去处。若没有什么重业,就随着习气,即生前 的习惯来决定去处。 换言之,下辈子决定去处,最重要的有三个力量:临终 一念、重业、习气。不论是临终一念、重业或习气,都 是表现在我们的心。重业储藏在哪里?就藏在阿赖耶识 里。我们为何会有某一种习气呢?那些习惯性的动作就 是潜意识的作用,而这些都保留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是 阿赖耶识里面。临终的一念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好的因 缘,没有师父、善知识、佛友来助念、来提点,临终时 若是一团混乱,或遭遇意外事件,或重病很痛苦,根本 提不起心念佛,此时想靠临终一念,能有佛号生起,这 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说生前若没有修善业、清净 业,临终时想要有佛的名号现起,想要有极乐世界的情 境出现是很困难的。 如果生前没有修行,到临终想要有修行的习气浮现是很 难的。换言之,这三种力量都留在阿赖耶识里,贮存了 无始以来我们身、口、意所有的造作业力。阿赖耶识里 有无数的种子,恶的、善的、修行的清净种子,全部都 有。以前不晓得这个道理,循业流转,真是可悲;现在 晓得了,就应精进修行,净化业力习气。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临终一念是决定下辈子最重要的力量,如果临终时迷迷


64

修行就是消业障。怎么消业障?就是将阿赖耶识 里的恶业种子扫除,多增加善业的种子,“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让阿赖耶识里面清清 净净。如果阿赖耶识里面清净,所有的业力、业障 通通清除干净了,自然就成佛,也不必到极乐世界 去。为什么需要到极乐世界去呢?其目的是在清净 的国土专心修行,把阿赖耶识里面的善、恶业种子 清净。娑婆世界有劫浊、见浊、烦恼浊、命浊、众 生浊等五种染污,想要专心修行是非常困难的,因 此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才创造出极乐世界。 第七节 带业往生 净土往生的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就是带业障,阿 赖耶识里面这些善恶业的种子没有完全清净,在临终的时 候,佛号生起,而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叫作带业往生。 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临终过程,临终分解到最后一个阶 段,阿赖耶识离开肉体,亡灵会意识到有明光现前。明 光是自性的明光,或者称为死亡明光。每个众生在临终 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都会看到光,如果生前没有修行,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没有见到明光的经验,一有明光出现就会害怕,就会逃 避,就昏过去了,一昏过去当然就不可能跟阿弥陀佛相 遇而往生极乐世界,留在娑婆世界随业流转。


65

定日之后,心识才会再醒过来,进入法性中阴的阶段。 所谓三个半至四个禅定日,是指心识维持不乱而后混乱 三次至四次,每个众生生前修行工夫不同,能够维持心 不散乱的时间也不同,长者可达三、四天,短者只是一 瞬间,正常死亡者是二、三十分钟左右。 心识在法性中阴阶段,每七天会“小死”一次,若家属 或亲友做功德、念佛、诵经回向给亡者,就能够帮助亡 灵提起正念,清楚了解生死的虚妄本质,放下一切执 着,便可以得到解脱。这个时候根据西藏密法,诸佛菩 萨都会出现来帮助我们,所谓的文武百尊,有四十二位 寂静尊,四十八位忿怒尊会相续出现来帮助我们,接引 我们。文武百尊以明亮清净的光身出现,这时我们佛性 的光明显现。同时,亡灵的阿赖耶识会随着业力习气, 产生“因能变”的作用,有“见分”和“相分”,见分 是觉知的妄想能力,相分是六道的染污景象。如果亡灵 生前没有修行,逃避文武百尊而攀缘六道景象,丧失解 脱机会,就必然要到六道里轮回。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科 目,我们就暂且不谈。现在主要谈的是临终一念,怎么 样让佛号生起,这是最重要的。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根据密法的观点,一昏过去一定要等到三个半至四个禅


66

第八节 临终如何生起佛号 临终时要生起佛号或极乐世界的景象,才能见到阿弥陀 佛,才能够接受其引导,在一念间往生极乐世界。重点 在如何于临终一念生起佛号? 无始以来阿赖耶识贮藏有太多的烦恼、习气种子,所以 我们要把这些习气、业力消除掉。方法很多,一切佛教 法门都可以消除掉这些习气、业力、种子。《阿弥陀 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故,得生彼国。”这 里阿弥陀佛提出两个往生彼国的条件,一是善根,二是 福德。善根是因,福德是缘。 临终的时候要保证有阿弥陀佛的念头、极乐世界的景象 生起才能往生;但如果福德不够、助缘不够,即使有善 根也不能生起。譬如,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可以念佛, 可是一生病,就没有力气念佛了;贪、嗔、痴的情绪一 发作,想要念阿弥陀佛都念不起来,因为那时念佛的心 已全被烦恼所取代了。所以《阿弥陀经》才会讲“不可 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故,得生彼国。”

一切法门导归净土

善根就是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以阿弥陀佛或 极乐世界为所缘,福德就是要修菩萨行,即是修六 波罗蜜菩萨行。



68

3章

真能念佛六大

这里我借用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明朝末年蕅益大师为例, 他年轻的时候尊崇儒家,写文章专门批判佛教,认为佛 教都是迷信、不实际,对人生没有意义。可是后来他见 到莲池大师,读了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以后相当后 悔,后悔之前批判佛教、诽谤佛教是非常错误的,因此 发心学佛,后来学净土宗,有所成就,成为净土宗的第 九代祖师。

第一节 大布施 蕅益大师说过:“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 施。”念佛法门不只是在念佛而已,最重要的是临终一 念要有阿弥陀佛。如何临终一念能有阿弥陀佛呢?要 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指精进不懈的念佛,发愿往 生,广学无量法门。福德就是广结善缘,跟众生结缘, 多行善事;换言之,就是六波罗蜜菩萨道的修行。 蕅 益大师所开示的“真能念佛”,就是指真正能够念佛 的,不是一天到晚在那边念“阿弥陀佛”而已,而是放下 真能念佛六大

身心世界,放下自己的身世界、心世界,这就是大布施。 什么叫做身世界?身可以有内身、外身。内身是指自己 的身体,能够不执着肉身为我,并放下身段,服务众生


69

名誉、声望、学问、自然界山河大地等等这些外在的东 西,不受这些外在事物的影响,就是放下外身的世界。 要能够放下内身世界,放下外身世界,放下自己的世 界。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高人一等,若能放下身 段,肯踏出自我的执着去服务众生,帮助众生,这就叫 做放下身世界。 再来,放下心世界,心世界就是我们的八识心王及其心 所,通通都要放下。什么叫放下?比如眼识,以前没有 放下的时候,看到一件东西、一个境界,一个人、事、 物,就开始分辨,分辨这是好人、这是坏人,我喜欢好 人,讨厌、逃避坏人,一直生起贪、嗔、痴、慢、疑; 听到一个声音就开始分辨我喜不喜欢,就开始有了烦恼 心、分别心;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吃个东西、身触到外 物就开始分辨;心里所想的,都是自我的观念、自我的 意识形态,都在造业。 我们如果不放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及第七 识、第八识所起的一切作用,老是被我们的心意识作用 所左右,就会不断的造业,让阿赖耶识里面的烦恼、习 气种子累积得越来越多。念佛虽然把佛号的种子放进 去,但抵不过意识作用所放下的种子。 我们可以检讨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真的能够提起佛 号的时间有多少?尤其是在家众,要工作,有家庭,有

真能念佛六大

就是放下内身的世界;外身就是指财富、社会地位、


70

人际关系,真的能够用来念佛的时间有多少呢?很有 限。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妄想,连睡觉时都在造业, 睡觉时虽然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没有多大作 用,但意识是胡思乱想,乱作梦,这就是一直在蕴积造 业的力量。即使一天当中有某些时间能够念佛,但想想 看,在念佛的时候还是妄想一堆,还是杂念、散心,不 能够一心不乱的执持名号,不能够专注念佛,所以我们 种下佛号的种子其实是远少于那些恶业种子,而那些胡 思乱想、妄想颠倒的种子就多很多了。 蕅益大师说,真念佛的人,佛号当然是要念,但光是念 佛号还不够,还不是真的念佛。真的念佛要放下身心世 界,服务众生,放下自己的财物奉献给众生;放下自己 的起心动念、执着,放下自己的观念、成见、偏见, 自我的意识形态整个放下,如此才是真的念佛。因为身 心放下了,就不会再造业,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照样的 行、住、坐、卧,照样的说话,但都是清净的心,身心 已经放下了。 因为身心世界已经放下了,所以一切所思、所言、所行 都是清清净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阿赖耶识里就不会薰习 业力种子,没有业力的种子,也就保证临终的时候,业种 子不会现行,只有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佛代表我们的佛 真能念佛六大

性,我们的自性,这是第一句:“念佛就是大布施”。


71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是大 持戒。”真能念佛,不只是念阿弥陀佛的佛号而已,重 要的是不再起贪、嗔、痴。为什么会有贪、嗔、痴?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 有分别心,有烦恼,一直在执着。我们一直有我执、法 执,没有缘起性空的智慧,不了解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众 因缘所生,一切现象都是体性空,都是无自性的,都是 会改变的,因此碰到某个现象、某种境界时,就会执着 暂时的现象为真理,把它当作是永恒的、整体的现象, 这就是执着。 一切现象都是因果轮回,过去造了什么样的业,在因缘 和合之下就会有果的产生。人生所为何事─ 酬业而 已。什么叫酬业?业力给你的报酬。比如过去欠人家的 钱,现在就要还;过去帮过别人,现在别人就会帮助 你。过去造恶业,现在就要受苦;过去造善业,现在就 可以得到安乐。 我们一直都在酬业,都在求取因果的平衡,但是因为不 懂得这个道理,贪、嗔、痴的念头越来越重,阿赖耶识 里的业力种子越来越多。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清净念 头的种子都被贪、嗔、痴所取代,因此要一心不乱地执 持名号是相当困难的。况且若一直贪、嗔、痴,所结的 就是恶缘,无法结善缘。所以我们一定要不起贪、嗔、

真能念佛六大

第二节 大持戒


72

痴,才能够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就是希望在临终的时 候,能够迅速、即时得到别人在身旁助念、开示,提点 引领我们,能够“阿弥陀佛”声声持续不断的念,而感 得佛菩萨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诸位想想看,如果人一直起贪、嗔、痴,人缘必定是 很差的。人缘越差,恶缘就越多,临终时想要有人来帮 忙,那是很困难的,道理就在这里。真正的念佛是不起 贪、嗔、痴,这个叫做大持戒。我们大持戒是从五戒开 始,另有八关斋戒、十戒、出家戒等等,这么多的戒律 都是在戒除贪、嗔、痴。换言之,如果真晓得念佛的道 理就要戒除贪、嗔、痴。

第三节 大忍辱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 辱。”我们要真正的念佛,真正能够清净的念,执持佛 号的念,一心不乱的念,念佛最重要的是不计较是非人 我。“计”就是计较,不要计较得失、苦乐、称讥、毁 誉。不要分别是是非非、人短我长;不要东家长西家 短,不讲世间的是非。我们认为是的,不见得是是;我 们认为非的,不见得是非。印光大师开示说:“静坐常 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管人家,只管自家。不看坏 真能念佛六大

样子,只看好样子。”


73

其实是人。因为有我才会有人,没有我怎么可能有人 呢?因为有人才会有我,没有人怎么可能有我呢?我和 人是对待的关系。我的存在是依于一切的人,依于一切 的环境,依于一切的世间;否则,我们无法存在。别人 不存在,我们就不能存在;世间环境不存在,我们也不 能存在;衣、食、住、药不存在,我们同样不能存在; 其他众生不存在,我们也不能存在。 换言之,真正有智慧、有修行的人,不可以计较人我 是非。诚如《金刚经》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 生相、无寿者相。”必须无此四相,整个放下,不去计 较 , 这 个 时 候 就 是 大 忍 辱 。 我 们 要 学 习 忍 辱 波 罗 蜜 , “大”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形容它是广大的、坚忍的, 可以全不计较人我是非,明白人我是非全是虚幻的、不 是真实的,都是缘起性空的。真能念佛的人不计是非人 我,而不是把自己看得又大又重要而否定别人,这就是 忍辱波罗蜜的修行。

第四节 大精进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 进。”在念佛的时候,不只是佛号不可以稍有间断或是 混杂,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当下要戒、定、慧;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法从不间断,时时刻刻忆

真能念佛六大

我们所谓的“人”,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所谓的“我”,


74

念佛性、空性,忆念善的境界,如此才算是大精进,才是 精进波罗蜜的修行。 精进波罗蜜的修行就是佛法不可以间断,不可以夹杂, 如此在佛法上面精进,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习气种子才 能够减少、消掉。如此,杂念、恶念就会减少,而增加 阿弥陀佛念佛的种子,因此临终一念“阿弥陀佛”生起 的机会才会增多。也就是说,想要临终的时候有“阿弥 陀佛”一心不乱的念头,平常阿赖耶识里面不可以留下 太多的业力习气,夹杂混乱的心,而戒、定、慧的修行 是不可以有所间断的。

第五节 大禅定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能不妄想驰逐,即大禅 定。”真正念佛的人是不会妄想驰逐的,驰的意思就 是速度很快,逐就是追逐。真正念佛并不是只在那边口 念“阿弥陀佛”而已,而是要我们不妄想驰逐。什么叫 做妄想?《首楞严经》说,我们的五蕴都是妄想所形成 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第一色蕴:色就是指身体,是根本妄想,或称之为坚固 妄想。诸位想想看,我们最大的妄想是来自于身体,比 真能念佛六大

如说身体病了、疲倦了、老了有皱纹、或是行动不能自 由、不漂亮、要穿得漂亮、要做什么等等,这些都会起 很多的妄想,所以说最大的妄想根本就是我们的身体。


75

时候要放下这个身体,不要再执着身体了。 但是想要临终不执着色身,平时就要观四念处,即所 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从身念处开始 去观,修不净观也好,观三十二身分也好,就是要修 禅定。观自己的身是因缘假合,是很多的骨、肉、脓、 血、囊等等所组合成,如此才能够不妄想驰逐。不然我 们太执着于色身,临终的时候生不起佛号,因为临终往 往不是老就是病,甚或遇上意外事件,身体一定是很难 看的。老了,全是皱纹;病得只剩皮包骨,再也不像年 轻时的美丽庄严。如果不能够放下色蕴,不要说死的时 候,平常就已经妄想驰逐了,整天花很多时间在照顾身 体上,这个叫妄想驰逐。我们要不妄想驰逐,首先须对 治色蕴,就是要下工夫,对身体要多观照,因为色蕴是 根本妄想,或称坚固妄想。 第二受蕴:受,就是觉受、感受。当我们的感官接触外 界,我们就有感受,感受很快乐、很痛苦、很喜欢、很 不喜欢,这叫做受蕴。受蕴是虚明妄想。“明”就是明 白,虚明就是假的明白。好像说我现在被打了一下, 我会觉得痛,这是明,但实际上是虚的,是虚妄的,因 为“我觉得痛”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呢?这是因 缘所生,这是因为“我在乎我被打”,因此执着被打这 件事,执着有“我被打”,有“打我的人”,有“打的 这件事”,因此我就觉得痛。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景象,

真能念佛六大

蕅益大师说能不妄想驰逐,就色蕴来讲,就是在临终的


76

我们觉得讨厌,起嗔心,我们就产生了“我讨厌你,讨 厌某一件事情”的觉受。在佛教来讲,那是虚的明,不 是真的;因为那个景象、人、事、物,根本不会让我们 起烦恼,而是我们对那个景象的看法、观念,让我们起 烦恼的。 不然,大家试试看,对同样一件事情,对同样一个人, 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对同 一个人,有的人说这是好人,我很喜欢;有的人说这是 坏人,我很讨厌。如果我们的觉受是真的、是对的, 应该对同一个人都是同一个觉受。为什么有人觉得他是 好人,有人觉得他是坏人呢?可见得并不是这个人是真 的好或真的坏,而是每一个众生的观念、看法不一样所 导致的。我觉得这个人好,你觉得这个人不好;我是虚 明,你也是虚明,因为这个人无所谓好坏,只不过是因 缘让他说了某句话,让我觉得好,让你觉得不好;因缘 让他做了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好,让你觉得不好。所以 这个人、这件事情、这个事物,并不是真的好,不是真 的坏;我们会觉得痛苦、快乐、喜欢、讨厌,这些都不 是真的。 了解到事物的真相,就明白任何觉受都来自我们自己的 妄想,所以受蕴称之为虚明妄想。我们平常就要修行, 真能念佛六大

不要对任何现象产生觉受,立刻产生觉受的话就立刻轮 回,就立刻受到情境的影响,我们就得不到自在了。 我们不要觉受,要把现象当成只是看到现象。比如看到


77

很喜欢这朵花,我要带回家;或是这盆花插得不好,你为 什么要来这边插花?”因此起很多的烦恼、分别。要把现 象当成只是现象,现象本身就是缘起性空,并不会让我们 产生任何觉受,是我们自己的看法、观念、意识形态、成 见,让我们对人、事、物,产生反应觉受而已。我们都要 放下,不可以妄想驰逐。 第三想蕴:想,就是观念、想法。想蕴是属于融通妄 想。融通的意思就是自己找藉口。我们对一个人、事、 物、情境的想法、观念、观点,都是融通,都是自己找 藉口,都是自己受到种子的影响,我们过去成见、业力 习气所累积下来的既有观念,影响着我们对人、事、物 的见解,这个叫做想蕴,想蕴就是融通妄想。 比如,我觉得某某人很好或不好,因为如何如何,我 们就开始融通,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我们觉得好或者不 好,对某件事情也是如此。我们都是在找藉口、找理 由以圆融支持自己的想法。以佛法而言却不是这样,我 们没有见到我空、法空,没有见到真理,才会有融通妄 想。我们想要在临终的时候一心不乱,提起佛号,就不 能有融通妄想,平常就不要妄想驰逐,不要有太多的藉 口。每一个当下都能够看开、看破、放下。 第四行蕴,称之为幽隐妄想。幽隐也就是很微细,所谓 行蕴就是我们有时是无意义的动作、语言、想法,无意

真能念佛六大

花,花很漂亮就是很漂亮,但是不要执着,不要说:“我


78

识的想要做什么,这些都是属于幽隐。幽隐就是很不清 楚,我们经常都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很多 都是下意识的动作,这叫作行蕴,称为幽隐妄想。 第五识蕴,属于颠倒妄想。我们过去没有修行、没有智 慧,我们会颠倒看。比如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但 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想法是:我不可以让自己老,不 可以让自己病,不可以让自己死,都是这样想。可是 老、病、死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却颠倒:不可以老,不 可以病,不可以死,这当然是颠倒。 世间本来是苦的,苦海无边,但是我们却颠倒,想要在 世间法里面找到快乐,但就是找不到。所谓世间法,就 是会变化的东西。快乐最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内心,自 己的心能够安定,有智慧,这就是心的快乐,而不是物 质让我们快乐。我们看看,贫苦的人当然不会快乐,但 是富有的人就一定快乐吗?不见得。贫苦的人也可以快 乐,当然富有的人也可以快乐,原因就是在于心。心如 果有正见、有智慧、有修行,自然就不会颠倒。 世间的一切都是无我。什么叫无我?就是世间的一切都 不是独立存在,都是依于其他条件而存在的;可是众生 却是颠倒,所想到的只有我,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 真能念佛六大

都是“我”、“我第一”,如此就是颠倒。


79

我,所以一切愿,一切心识,一切的心全都颠倒了,这 就是颠倒妄想。 我们再复习一下:色蕴是根本妄想,又叫坚固妄想; 受蕴是虚明妄想;想蕴是融通妄想;行蕴是幽隐妄想; 识蕴是颠倒妄想。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真正能够念 佛的人不妄想驰逐。”也就是说不会有根本妄想、虚明 妄想、融通妄想、幽隐妄想、颠倒妄想。换言之,色、 受、想、行、识,像《心经》一开头所说:“观自在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照见色、受、想、行、识都 是妄想,都是无自性空,都是缘起,这样我们就不会妄 想驰逐,不会被五蕴牵着走,不会迷惑,因此,业力就 会减少,在临终的时候,佛号自然就会生起,这个叫做 大禅定。

第六节 大智慧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是大智 慧。”不为他歧所惑,这就是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 蜜。惑就是疑惑,不为其他的歧路所疑惑,我们信愿行 具足,我们修念佛净土的法门,要有真正的认识。 所谓净土者,土就是心、自己的心。“心净则国土净, 心净则众生净。”净土是指净心,净心就是阿弥陀佛,

真能念佛六大

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但是我们执着于境,执着于


80

也就是自性弥陀。我们所要念的是自性弥陀,自性就是 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本性。我们是藉着阿弥陀佛的名号 来安定我们的妄想,来开发如来本性,开发我们本具的 智慧德相,这个叫做“理的净土法门”。 “事的净土法门”就是指心外之土,那我们就要知道,修 净土法门,在往生净土以前,先要庄严净土,如果不庄严 净土,不可能往生净土。但现在有些人也许会误会,我们 修净土念佛法门,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是最大的愿望,但是我们都忽略 了,想要往生净土的条件是一定要庄严净土。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念佛很用功,但若遭遇到如南亚大 海啸的情况,如果念佛的功夫不够,试问在海啸那么恶 劣的环境下,有几个人还能够一心不乱执持阿弥陀佛的 名号?一看到海啸,慌乱惊吓,逃命唯恐不及,内心更 是惶恐不安,哪里还会想到念佛?换言之,因为海啸、 大地震那片土地不净、不庄严,是很混乱的,因此根本 不可能往生净土。 再举个例子,如果说我们要往生的那一刻,家人吵吵闹 闹、哭哭啼啼,请问有几个人,心还能够一心不乱执持 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土— 环境 真能念佛六大

不清净,因此我们先要庄严净土;也就是说,在临终的 时候能有师父在身旁开示,家人能够了解念佛法门的要 义,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不要哭闹争吵,儿女不要为着财


81

识来助念,这叫作“庄严净土”。 再比如,现在的人临终时往往都是在医院的加护病房, 身上插着十几条管子,医师还会做最后的努力,急救、 拍打等等,无法让临终者安安静静的死亡,在那种情况 下,有几个人还能够一心不乱的执持名号、想起阿弥陀 佛呢?太少了,几乎一百个人没有一个。为什么?因为 土不净,土不庄严,这个环境乱糟糟的,在这种情况之 下 , 怎 么 可 能 往 生 净 土 ? 我们修净土法门,修念佛法

门,不只是求往生净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往生净 土之前先要庄严净土,如果不庄严净土,怎么能往 生净土呢?庄严净土就是包含了身心的清净、环境 的清净,要修菩萨道,要广结善缘,多服务众生, 消除业障,戒、定、慧具足,多服务众生,多利益 众生,如此我们就是在庄严净土。 怎么庄严净土?最直接的就是要创造人间净土。人间净 土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佛教主流,中国佛教也以人间净土 为主,相信在马来西亚也是如此,都要创造人间净土。 高僧大德弘法一生,做慈济的事业、救济的事业、文化 的事业、教育的事业,种种都是在创造人间净土。 如果这人间不是净土,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还是人,还 活在人间,如果人间不清净,纷纷扰扰,人心不安,鬼

真能念佛六大

产在旁吵架,所有的家人都能有志一同迎请师父、善知


82

神不安,国土也就跟着不安,天灾人祸不断;试问,在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往生净土呢?因为我们的功夫还 没 有 办 法 达 到 一 心 不 乱 , 实 际 上 , 如果是真的一心不

乱,根本不必往生,因为真的一心不乱,我们就已 经见到空性,已经成佛了。我们要往生是因为我们 还有业障,还要带业往生,才需要到一个好的境界 去继续修行。我们不是去那边享福,做自了汉,所 以净土行者应该要庄严净土,庄严净土就是人间净 土的创造。 我们跟随这么多的大师,这么多的善知识,弘法利生。各 位终生从事各种利益众生、环保运动,来创造人间净土, 如此在临终的时候,都是处于庄严净土的环境中,自然善 根福德因缘具足,自然会有师父们到来,莲友到来助念, 支持我们,那个时候要往生净土自然就非常容易了。我们 现在还是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创造人间净土。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是法藏比丘,他发愿成佛以后要创 造佛的净土。换言之,阿弥陀佛能够创造阿弥陀佛的净 土,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就可以创造十方三世无量的净 土。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药师佛有药师佛的净 土,释迦牟尼佛有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弥勒菩萨当来下 真能念佛六大

生佛有弥勒佛的净土。


83

行。换言之,这些修行者都是大慈大悲大愿力,都是为 着利益众生;修行成就以后并不是自己享受,而是庄严 净土以便众生都能够往生。我们修净土法门、修念佛法 门,想要往生净土,就先要庄严净土。

第七节 结语 现在我们还是人,不可能在他方世界创造他方世界的净 土,因为我们还是活生生的在人间,因此为着善根福德 因缘具足,就要创造人间净土,缔造人间净土。换言 之,就是要修菩萨道,修六波罗蜜。就如蕅益大师所说 的:“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 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 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 进。真能念佛,能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 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为了人间净土,我们必须 庄严净土。 谢谢所有的菩萨,谢谢诸位大德,谢谢大家。

第八节 问题与解答

(一) 问:听了教授的讲经说法之后,真的是佩服得 五体投地,大开眼界。佛教有这么多的法门,是否 一般人都合适学净土法门?

真能念佛六大

每尊佛都是庄严净土后,接引众生往生他的净土以便修


84

答:法门无量无边,这些法门都是适应众生根基的,众 生的根基非常多,但是约可分成两种:一种叫作“信行 人”,一种叫作“法行人”。信行人的意思就是说很容 易相信。我们看看周遭的朋友,有的人很容易相信,某 人讲一句话他就相信,他不会起怀疑,很容易相信别人 的就是信行人。信行人很适合修净土法门。 但是有另外一种人叫做“法行人”,法行人的意思就 是,这种人叫他一下子相信不太可能,他有追求、怀 疑、钻研的兴趣、习气,他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 种叫作“法行人”。法行人修净土法门不容易,除非他 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认识。有了真正的认识,他才会接 受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不只是 简单的执持名号“阿弥陀佛”而已,里面所包含的道理 太深了,它可以适应中根者,可以适应上根者。 适应上根者所讲的净土法门是什么?就是八个字:“唯 心净土,自性弥陀”。什么意思呢?净土是在自己的内 心,为什么?因为“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所有 一切法界都是心所造,如此,净土是心所造,秽土也是 心所造,不管什么境界都是心所造,这叫作唯心净土。 净土虽在外面,但外面世界是在内心反射的,内外无 真能念佛六大

二,这个叫作唯心净土。而“自性弥陀”,我们念“阿 弥陀佛”,不是念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念自性。我们 的自性具足光明,自性就是佛性,我们可以从体、相、


85

相是智慧大光明,没有任何黑暗;佛性的用是毕竟常 乐、大慈大悲。 换言之,每一个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众生本来 就是毕竟空,本来就是大光明、大乐、大慈悲。“阿弥 陀”是什么意思?请注意,我们讲的阿弥陀佛,并没有 把全名全念出来,尤其简称为弥陀,那是更简短,跟实 际 的 意 思 都 相 反 了 。 mita意 思 是 量 , a 是 无 , 所 以 阿 弥 陀amita的意思就是“无量”。什么 叫做“无量”?各位 曾听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心即一切法界,一切法界即是心。”禅宗叫我们参 公案“一切归一,一归何处?”阿弥陀就是无量,《金刚 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 来。”非相就是无量,就是一切。佛的智慧见到一切相皆 是非相,所以具足无量功德,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佛。 极 乐 世 界 的 阿 弥 陀 佛 , 在 amita 后面尚 有 两 个 字 , abha 光 , ayus 寿。光 就 是 光 明 , 因 为 光 明 我 们 才 有 安 全 感 , 我们才了解真理,才不会恐惧不安。大家都想追求长 寿,长生不老,因为大家都想追求永恒、追求常,大 家不想无常,无常带给我们压力,带给我们逼迫,如 果 长 寿 , 我 们 就 会 很 安 心 。 amit bha 就 是 无 量 光 , 代 表 智 慧 , 代 表 空 间 的 无 限 。 amita yus 是无量 寿 , 代 表 无 量 的 时 间 。 换 言 之 , amit bha 是超越 一 切 的 空 间 ; amita yus是超越一切的时间。

真能念佛六大

用三个角度来了解佛性:佛性的体是毕竟空性;佛性的


86

众生都是被时间、空间所束缚、所拘禁、所影响,因此 都很执着,等到我们超越了时间、空间,我们自然就能 够自在解脱。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是禅宗。学禅的 人不了解个中道理,没有真正认识净土法门,如果真正 认识净土法门就知道,禅宗到最后归于净土。无论是密 宗、律宗、天台、唯识、华严,一切法门最终都导归于 净土,因为土就是心。 您的指教很有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太小看净土法门了, 把它窄化了,没有好好的去认识净土法门,这是很可惜 的。如果了解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知道念佛的真 义,佛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方便、一个工具而已,念佛 是藉着佛号去认识自己的自性,藉着阿弥陀去了解自己 的佛性,因为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就是佛性无量。如 此一来,应该不致于不修净土或是看不起净土。其实所 有法门归元无二,都是归于此心,最后都是归于明心见 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 到自己的唯心净土,土就是心;见到自己的性,明心见 性,性就是阿弥陀佛。 一切佛都可以称为“阿弥陀佛”,因为一切佛都具足无 量的智慧、慈悲、方便。念阿弥陀佛,不只是念西方极 乐世界的佛,而是念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 真能念佛六大


87

答:您的问题非常好,在南传佛教是支持器官捐赠的, 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有人提倡器官捐赠。换言 之,佛教不管哪个传承,应该都支持器官捐赠。我现 在是依照人的死亡过程来讲,首先是眼、耳、鼻、舌、 身、意识坏掉,也就是表面的意识坏掉,第六识也坏 掉,只剩下第七、第八识,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很微 细的意识,这个时候还在肉体。那个时候医学上已经宣 布死亡,但以佛教而言还没有。 医学上何时摘取器官呢?就是他的呼吸一断就立刻要摘 取,也就是宣布死亡就立刻要动手术摘取。如果是死刑 犯,只是枪打过去让他昏迷,那是比较残忍,人道上较 说不过去。但如果是一般的器官捐赠,在宣布死亡的时 候就立刻摘取。 如果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身体,器官就没有完全坏,就 可以摘取。如果阿赖耶识离开肉体,器官就立刻败坏, 根本不能用。 器官捐赠和净土宗所说的死后八个小时身体不可以动, 两者有否冲突?在前六识分解之后和第八阿赖耶识离开 身体之前,那时没有表层意识的作用。

真能念佛六大

(二) 问:刚才郑教授提到佛教的死亡观,在识大分 解时,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身体,如此器官捐赠会 不会起烦恼心?


88

表层意识是什么呢?就是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 头尝、身体触、意识想,因此在那时摘除器官根本不会 觉得痛。那时候是第八识还在肉体里面,因此这个时候 摘除器官,就必须要有先决条件:第一,生前自愿捐赠 器官,如果不是生前自愿,在外呼吸停止后,别人就来 摘除器官,因为我执仍然在,就会起嗔恨心,即使移动 身体也令临终者起嗔恨。第二,生前要多修空性,多闻 思修,体证肉体是假的,是不净的,不值得留恋,可以 捐舍。第三个条件要慈悲,要有菩萨道的发心,要大慈 悲 , 晓 得 自 己 的 器 官 可 以 遗 爱 人 间 , 可 以 让 众 生 恢 复 健康。 如果具足这三个条件,此时摘除器官,眼睛已经看不 到,耳朵也听不到摘除的声音,身也不会感觉痛,虽然 第八识还在体内,一切都不会有问题,因为晓得器官送 给别人,可以帮助人家;如果更恭敬,有大慈悲,更乐 意,更会晓得:器官捐赠是可以造福报、做功德,也就 是广结善缘,不是很好吗! 但是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还会执着,就对亡者不好。 以佛法来看,在临终的时候摘除器官并不会感觉痛,也 不会让临终者起烦恼心,如果生前是自愿、空性、慈 悲,那就没有问题。 真能念佛六大


89

答:念佛是修行,冤亲债主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还 有习气,还跟其他的众生有所关联。冤亲债主是我们对 他好或是对他不好,他变成我们的亲人或是冤家,我们 欠他们债或是他欠我们的债;总之,在还没有修行成功 以前,阿赖耶识里面还有业力种子的时候,必然有冤亲 债主。 念佛是清净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清净烦恼,当我们念佛 念到一心不乱,也就是有定、有慧的时候,自然就不会 受到冤亲债主的影响。如果修行还没有成功,就会受到 冤亲债主的影响。什么叫修行成功?了知一切皆是缘起 性空,皆是毕竟空性,一切都是心所造,这叫作修行成 功。而且能够安住在空性,安住在佛性里头,这就修行 圆满,修行圆满就可以远离冤亲债主的影响。任何的修 行,包括念佛在内,都是希望不受冤亲债主的影响,因 为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性。 第二个问题,泰国南部的佛教徒受到异教徒的迫害,是 因缘果报。因就是业,行为、语言、思想一定要有坏的 动机,才算是恶业。也就是说,先要有一个动机,好的 动机或是坏的动机,表现在语言、行为上,这个才叫造 业,如果没有动机,不算造业。好像我们呼吸会把细菌

真能念佛六大

(三) 问:我想请问念佛跟我们的冤亲债主有什么关 系?佛教徒被异教徒杀害,那么他们到底能不能够 往生净土?谢谢。


90

吸进来,走路会把一些小动物、小昆虫踩死,这不算造 业,因为我们没有动机,除非说,我走路看到蚂蚁要把 它踩死。 如果你走路、开车压死小动物,这个不算造业,因为你 的动机不是要杀生或是干什么。烧开水、煮饭,你也没 有造业,有的人说,糟糕了,这么一讲的话很严重,女 众不是一直在造业吗?因为烧开水,煮饭。当然男众也 是一直在造业,因为男众在外工作奔波。其实并非如此。 生病了,可能有细菌侵入身体,医生说你要打针、要吃 药,这也不算造业,因为没有杀生的念头。 “ 业 ”一 定 要 以 动 机 为 前 提 。但 任 何 行 为 都 有 两 种 可 能 性,第一种可能 性,它是 一 个果;第二 种可能 性,它是因。 泰国佛教徒被杀,有可能是果,也就是说过去世他们曾 经杀过那一批人,那一批人在这一世反杀回来。 第二种情况是过去世他们没有业力的关系,没有冤亲债 主的关系,而是这一世他们被杀了,也就是对方先杀他 们。未来世,杀人者会被杀,而被杀者会杀人。 真能念佛六大

比如写信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写信给我,所以我回 信给你。第二种是我主动写信给你,是我先开始的,你


91

有这两种可能性。 至于说这些人能不能够往生净土呢?一般情况是不太可 能,因为往生净土要有信、愿、行。如果没有净土的观 念,要他们相信西方净土或净土法门是不太可能的,因 此不太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有信、有愿、有行,在临终的时候还能够一心不 乱,就可以往生。如果说有信、有愿、有行,可是临终 的时候被杀,嗔恨心一起来,功夫又白费了,又不能够 往生净土了。 就绝大部分的情况而言,因为是在很不好的情况下被害 的;刚刚讲过,因为土没有庄严,没有清净,因此想要 往生净土是很难的;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是很难,因 为没有庄严的净土,就很难执持佛号往生净土。如果已 经证悟空性,就是证阿罗汉果或成佛了,根本不必往生 净土。

真能念佛六大

接信后,就会回信,但也可能不回信。同样的,被杀也


92

l 参考书目 l ⒈ 《阿弥陀经》 ⒉ 《无量寿经》 ⒊ 《观无量寿经》 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⒌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⒍ 《往生论》 ⒎ 《观无量寿经疏》 善导大师著 ⒏ 《观念法门》 善导大师著 ⒐ 《安乐集》 昙鸾大师著 ⒑ 《生无生论》 世亲菩萨著 ⒒ 《般舟三昧经》 ⒓ 《念佛四料简偈》 永明延寿著

l 延伸阅读 l ⒈ 《竹窗二笔》 莲池大师著 ⒉ 《印光大师文钞》 ⒊ 《净土法门大义》 弘一大师著 ⒋ 《净土安心法门》 李炳南居士 ⒌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信愿法师编注



教 理 门

本书亦可称为《净土法门手册》,我们由衷希望所有大乘佛子 都能够人手一册。原因在于本书厘清很多人对净土/念佛法门 的观念,并提出三个主张。 ●

修净土应该是侧重在行菩萨道,于现世即可得利,而非 临终求往生。临终求往生显示大乘佛法的无量无边,以 及佛陀说法的大慈大悲。舍菩萨道只求临终求往生,属 于小乘行,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不宜视为通途。 往生净土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培植善根福德因缘。

修净土,就一定要修菩萨道,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而其 要门则是建立人间净土。

光明山普觉禅寺

弘法部

kmspks.org ISBN 978-981-09-2112-5

免费赠阅

非卖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