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色 film photography culture
不只是表演
映畫世界 的
The Lonely Soul Wrapped in Cheongsam
王家衛
何藩:香港回憶錄
RGB
Issue no. 01 March 2015
$30
RGB
was an art school in Germany that combined crafts and the fine arts,
issue 1
RGB
本期內容
in this issue
red 何蕃:香港回憶錄 12 光影裡的中環往日情懷 14 專訪何藩 22 作品賞 28 green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38 旗袍下裹著寂寞的靈魂 46 縫住時光五十年 52 blue 不只是表演 62
4
issue 1
18
24
50
32
67
55
5
編者的話
A letter from editor
T
here have been many forms of art and many categorising methods. Arts on screen can be a specific and wide sort, and one that is included is film. Also, because one of the uniqueness of screen-based art pieces is that, the colours are displayed in RGB, which refers to 3 colours-red, green and blue. Inspired by this, this magazine contains three parts representing by colours. For red, we have selected a series baldpate about the famous local photographer, Ho Fan. For green, film director, Wong Kar Wai and his brilliant works with some supplemental articles will be introduced. Blue part will be a feature of research on East Asia visual cultur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will enjoy the colourful journey in this fresh March!
藝
術的形式和分類方法不勝枚舉,而屏幕上的藝術是一個既特殊又廣泛的種類。電 影便是其中的代表。同時,由於基於屏幕的藝術的一個特點即是以 RGB 格式呈 現色彩。RGB 指的是紅、綠和藍三色。受此啟發,這本雜誌將包含由顏色代表的
三部分。紅色包含本地著名攝影師何藩的系列報導,綠色包含電影導演王家衛及他的作品 的報導,並輔以相關的文章。藍色部分將介紹有關東亞視覺文化的研究。我們真誠希望您 可以在這個美好的三月享受愉快的色彩之旅!
Bai Zhiyu 白知雨
6
RGB
issue 1
7
RGB
r e d 8
issue 1
生動地追憶往昔生活的殘留片 段似乎是我畢生懷著最大的熱 情來從事的一件事。 《說吧,記憶》 ——
9
RGB
2 Forget me not (1957)
10
issue 1
11
文/白知雨 圖/何藩
2 A Day is Done (1957) a street photograph of 1950s Hong Kong
12
何蕃: 香港回憶錄
Ho Fan: A Hong Kong Memoir
RGB
何藩
issue 1
F
an Ho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37, but immigrated with his family to Hong Kong at an early age. Ho began photographing at a very young age with a Rolleiflex camera his father gave him. Largely self-taught, his photos display a fascination with urban life, explored alleys, slums, markets and streets, depicting the street vendors and children only a few years younger than himself. He developed his images in the family bathtub and soon had built up a significant body of work, chronicling Hong Kong in the 50s and 60s as it was becoming a major metropolitan center.
Upon seeing Ho Fan'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6, gallery owner Laurence Miller commented that "they felt like direct descendants of the Bauhaus3, yet they were made in Hong Kong. They were abstract and humanistic at the same time." As a famous photographer, Ho Fan is a Fellow of the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 in England, and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Photographic Societies of Singapore, Argentina, Brazil, Germany, France, Italy and Belgium.
何 藩 (1937 年 10 月 日 8 ─,) 出生於上海,幼年即隨家人
移 居 至 香 港。 何 藩 十 三 歲
那 年 收 到 一 份 父 親 送 的 一 部 Brownie 相機。從此便迷上了攝影這門藝術。
十八歲那年移居到香港,並把這個都
市的每一面,由繁華的大街至孤寂的
小巷,都通過膠片表現出來。他拍攝
年代一個大都會的歷 60
的一張照片記錄了家裏的浴缸,並迅
和 50
速構建出了作品的主體意義,表現了
香港
史。
年, 畫 廊 收 藏 家 Laurence 2006 首 次 看 到 何 藩 的 攝 影 作 品 時, Miller
”
評論道: “ 他們宛如包豪斯 的3 嫡傳, 可他們是在香港拍的。他們既抽象,
又富有人文主義。
何藩是一位國際知名攝影師。他 是美國攝影協會的會員,英國皇家攝
影協會和皇家藝術協會的會員,和新
加坡、阿根廷、巴西、德國、法國、
義大利及比利時攝影協會的榮譽會
員。
3 Bauhaus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style of combining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painting into a single creative expression.
Ho Fan
3 包豪斯:是一所德國藝術和建築學校及其倡導的建築 流派的統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
13
文/張晶 圖/何藩
14
光影裡的 中環往日情懷
Nostalgic Sensation of Central in Light and Shadows
RGB
何藩
issue 1
Ho Fan
談
起攝影之路,何藩感嘆道:“其實 很多事情,都是暗有神助,並不是 自己最初的選擇。”
1949 年,18 歲的他隨著經商的父親一 起移居來到香港。父親當時在黃大仙開辦 織造廠,而他是家中的獨子,自然而然被寄
· 摄影之路
A path to photography
予厚望要子承父業。“我幫他管理過工廠, 一段時間後,父親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還 是做你的藝術工作吧。把廠子交給你,估計 很快會破產的。”談起這段往事,何藩還是 記憶猶新。 他說,自己對機械性的織造事業絲毫 提不起興趣。有一次,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讓 他做擔保人從銀行貸款,他想都沒想就答 應了。後來,那個人躲債去了南美,剩下的 債就只能由父親替他償還。“周圍人都說我 太傻了,那人早就欠了一大筆債,怎麽能當 他的擔保人呢?”……對何藩來說,從商的 路算是就此中止了。
4 Hong Kong Midnight Series (1958)
15
Nostalgic Sensation of Central in Light and Shadows
他說,自己對機械性的織造事業絲毫 提不起興趣。有一次,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讓 他做擔保人從銀行貸款,他想都沒想就答 應了。後來,那個人躲債去了南美,剩下的 債就只能由父親替他償還。“周圍人都說我 太傻了,那人早就欠了一大筆債,怎麽能當 他的擔保人呢?”……對何藩來說,從商的 路算是就此中止了。
5 Hong Kong Midnight Series (1958)
16
RGB
何藩
issue 1
從 1949 年移居香港到 20 年前離開, 何藩的“黃金時代”屬於香港。 “我愛香港,我愛香港人,這種情懷永
“當時,我家住在金鐘附近的麥當奴道,我 經常拿著相機,一路走到這裏。當時中環還 有娛樂戲院和皇後戲院,我總是拍完照片 後去看有沒有新上映的電影。”何藩感慨道, “而現在,中環變得我都不認識了。” 弄堂裏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燒飯,身 旁小販拎著一串彩色氣球悠然走過;清晨 的市場,霧氣和熟食的蒸汽彌漫四周,賣菜 的小姑娘穿著圍兜,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 表情;晾滿衣服的陽臺,小貓和小女孩一起 探出頭來;初晨的陽光下,黃包車夫正彎著 腰,邁起矯健的步子拉著車橫穿軌道…… 不動聲色,卻又溫情脈脈。這些場景, 才是何藩記憶中的中環。他說,我從沒想過 要記錄香港的城市建築和風景名勝,卻更
我愛香港,我愛香港人,
在香港,他最中意拍攝的地方是中環。
這種情懷永遠不會變。
遠不會變。”他說。
· 往日情懷
Nostalgic sensation
Ho Fan
鐘情於去窮街陋巷拍攝小人物的生活。“我 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想通過鏡頭讓更 多人看到,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搏鬥。他們的 一喜一悲,他們的眼淚和歡笑,都是‘永不 言敗’香港精神的詮釋。” 在何藩眼中,他視自己為一個窺視者 和浪人,為了拍攝最完美的作品,他有時甚 至會連續數個月每天在同一個地方待上幾 個小時,等待著人物形象與幾何結構和線 條精心構建下的背景在最美的瞬間相遇。
17
Nostalgic Sensation of Central in Light and Shadows
RGB
的某些理想、某種寄望,
18
都 在 拍 攝 的 過 程 中。 這
種快樂是金錢買不來的。
6 Waterfront (1965)
何藩
Ho Fan issue 1
我的天性是忠實地用攝 影 去 表 現 自 我, 抒 發 我 對 這 個 世 界 的 觀 感, 我
19
Nostalgic Sensation of Central in Light and Shadows
雖然他一直在探討用現代科技對攝影 進行實驗性創新,他還是堅持認為暗房才 是其藝術創作的心靈聖地。 如今,何藩的珍貴攝影作品穿越時空, 來到位於中環的石板街酒店。自 1850 年開 始,中環成為中外經商的集中地,石板街酒 店的設計也糅合中西韻味,讓西方的高貴古 典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諧並存。日前, 酒店與何藩先生合作,將其拍攝舊時中環 風貌的代表性圖片放置於客房與餐廳中,重 現昔日香港的歷史韻味。 “這是我在香港留有最多回憶的地方, 很高興看到自己的作品布滿石板街酒店的 不同角落,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香港人不 辭勞苦、逆境自強的拼搏精神,這份 精神 是每一代香港人的特色寫照。”
7&8 Protraits of Ho Fan
20
· 個人期待
Self expectations
RGB
何藩
Ho Fan issue 1
這是我在香港留有最多 回 憶 的 地 方, 很 高 興 看 到自己的作品布滿石板 街酒店的不同角落。
21
文/Hana R. Alberts 圖/何藩
What are the inspirations of Ho Fan's brilliant photography works? How he picks out a hearty shot among a number of views? Read what Ho Fan has said and ge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master.
22
專訪何藩
Ho Fan Says
RGB
何藩
issue 1
Ho Fan
I
saw a white wall near Causeway Bay. I asked my cousin to stand there, and she acted as the girl facing the approaching shadow. I made the composition first, and then I finished it by bringing in the triangular dark shadow in the darkroom. There was no shadow on the wall, actually. It means her youth will fade away, and that everyone has the same destiny. It’s a little tragic.
9 Approaching Shadow (1954)
23
Ho Fan Says
RGB
I love Brahms, Mahler, Stravinsky. Because I studied Chinese literature, I also get inspiration from Chinese poetry and dramas, and also from Shakespeare’s dramas, Greek tragedies and Hemingway’s novels. I accept lots of nourishment from other arts.
10 Trees write its calligraphy (1965)
24
何藩
issue 1
Ho Fan
25
Ho Fan Says
RGB
I love “Evening hurries by.” It’s a shot I took in Sai Wan. The atmosphere, the mood, no longer exists. It only exists in my dream, in the image. Now it’s all steel ships and Cadillac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tricycles. Most of my prints are from Hong Kong and Kowloon—Sai Wan, in Western District, Shau Kei Wan, Causeway Bay. At that time Causeway Bay was a bay with boats, now it’s a metropolis. Sha Tin, Tai Po, Castle Peak—I would go anywhere I felt there was something to click the shutter for.
11 Everything hurries (1944)
26
何藩
issue 1
Ho Fan
In my memory,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eep yearning of Hong Kong. I particularly miss the location I like to photograph the most—Central Hong Kong.
12 Private (1960)
27
28
5 everyday life in 50s Hong Kong
賞
The Omen (1964) 413Protrait Ho Fan played in more than 30 plays when he was an actor
品
文/白知雨 圖/何藩
作
Appreciation of Works
RGB
何藊
issue 1
Ho Fan
Here are selected brilliant works of Ho Fan's. The strong emotion and the visual effect are classical and worth appreciating.
29
Appreciation of Works
RGB
14 School is over (1956)
30
何藩
Ho Fan issue 1
可怜
无定
深闺
河边骨
犹是
梦里人
31
Appreciation of Works
13 On the stage (1954) from Series: Hong kong yesterday
32
RGB
何藩
issue 1
Ho Fan
33
Appreciation of Works
34
RGB
issue 1
35
RGB
g r e e n 36
issue 1
Something that stays in your mind will someday spring up in your life. In the Mood for Love
37
RGB
王家衛的 映畫 世界 文/ Jake Mulligan 圖/王家衛
38
王家衛
issue 1
Wong Kar Wai
39
Wong Kar-wai's World
RGB
Wong Kar-wai's unique method of making movies—his encouragement of improvisation, his insistence on seemingly endless post-production sessions, and his frequent reliance on years' worth of reshoots—was confirmed by stars of The Grandmaster, prior to my interview with the auteur.
40
王家衛
issue 1
y So you're telling me you've never
once composed a shot with the conscious intention of creating something beautiful? No. No. What I'm saying is that I'm not going to frame a beautiful shot. y You spoke about the idea of making
a hardcore kung-fu film, about creating something that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films made in the genre during the '70s. I assume you mean you dislike the wires, and overuse of CGI effects... In the last 10 years, a lot of kung-fu films have become over the top. And at a point, audiences start to think that kung-fu films are just a show, or a gimmick.
Wong Kar Wai
y I feel a strong shift, over your
past four films, from the type of photography you were composing during your earlier works. Do you feel that your aesthetic preferences have changed at all? I never want to make beautiful pictures. I just want to make sure it's right. Every set up, every shot, represents a choice: what you want to see, and what you don't want to see. If you want to see precisely the button, then you have to look at the button. Because it's not just a button, it's a history, right? If you are going to show a punch, how can you show that a punch is very powerful? It's not about breaking windows; maybe a small nail will give you the impact. I remember when we shot the scene in the train station, I said that the first punch was too strong, that it breaks the nails coming out of the pillars. I asked, "If we want to be authentic, is it too over the top?" I said, "We'll see." I think it's good enough to tell you that his punch is very, very strong.
41
Wong Kar-wai's World
RGB
15 The Grandmaster
42
王家衛
issue 1
Wong Kar Wai
43
Wong Kar-wai's World
RGB
y There's a lot in the film about
different styles, about mastering different techniques, about fostering a command of many different styles. Hong Kong cinema has always been defined by a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genres and styles. Is that something that attracted you? Do you even consider connections like that when making a film? Because of the Chinese market, most of the Hong Kong filmmakers work in China. Through coproductions. So at a point, people said, "Well, where is Hong Kong cinema?" But in fact, the Hong Kong cinema has gone through a different stage. It has a bigger playground. But in a way you also have to keep the essence, the spirit, of Hong Kong cinema. When we were shooting this film, we were conscious to do an homage. Because the kung-fu film is a big genre. So in a way, you can see, in the first 30 minutes, when Tony is doing the three challenges in the brothel, it's basically an homage to the Lau Kar-Leung films, the Shaw Brothers, the Tsui Hark period. We are trying to get everything in. It's not just one kung-fu film. It's like a "once upon a time."
44
y So the music cue from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that's not just because you liked the music, then? There's a legi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that film and The Grandmaster? Oh, it's an homage. We had these discussions, like two days ago, with a very good writer who wrote many big films. The interesting thing he said was that "it used to be that films were about stories. Today, films are about short stories." And I think the reason I wanted to pay homage to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to Sergio Leone, to Morricone, is because people don't make films like that anymore. People don't have the patience for epics. Epics are really about time. It's a journey, and not just action.
王家衛
issue 1
Wong Kar Wai
16 The Grandmaster
45
文/伍容萱 圖/王家衛
46
旗袍下 裹著 寂寞的靈魂
The Lonely Soul Wrapped in Cheongsam
RGB
t
王家衛
issue 1
Wong Kar Wai
必大家都知道,張曼玉在《花樣
想
年華》中的前後一共換了 23 件 旗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從
頭到尾被 23 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密密實實 地包裹著,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時而憂郁, 時而雍容,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 袍都代表著女主角的心情,張曼玉不停的 換旗袍,換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 氣息。這絕對是影片的一個大亮點。60 年 代女子固然不會除了旗袍沒有別種選擇, 不過像《花樣年華》的蘇麗珍是已婚的職 業婦女,穿著既要光鮮亮眼,又要得體大 方,旗袍似乎是恰如其分的首選。
17 Cheongsam Patterns
47
The Lonely Soul Wrapped in Cheongsam
RGB
qui
絢爛 繁華
luscious
幻想 純情
黑白 經典
classical
18 Screenshots from In A Mood for Love
48
illusional
王家衛
Wong Kar Wai
淡雅 素淨
iet
issue 1
沈靜 風韻
rythmic
錦繡 荼靡
blossomy
49
The Lonely Soul Wrapped in Cheongsam
RGB
在幽暗的燈光下,當張曼玉不斷變換著旗 袍的顏色和款式時,人們仿佛看到一個東 方美人的古典氣質。在《花樣年華》的旗 袍裝扮下,張曼玉不僅是美麗的,而且是 成熟的。王家衛也確實是一位塑造人物的 高手,張曼玉雖然穿上這麽多旗袍,但觀 眾並不覺得它多余或累贅。
19 Screenshots from In A Mood for Love
50
王家衛
issue 1
Wong Kar Wai
51
時
縫
光
住
五
RGB
文/盧哲 圖/蘋果日報
十 年 52
劉安慶
Law On Hing issue 1
末代 “
, ”因為香港
有 人 稱 他 為
旗袍師傅
個 2000
個,而其 20
的手縫旗袍者從
慢慢減少到
1950
中他最年輕;他在最現
代 的 香 港, 卻 堅 持
年代的手藝;他隱於鬧
市, 但 他 的 旗 袍 在 電 影
裏搖曳生姿。他說, 這 “
手 藝 如 夕 陽, 再 過 段 時
”
歲的劉安 65
間就恐怕沒有了……
他 是
慶, 在 香 港 做 旗 袍 已 近
五十年。
20 Law On Hing and his shop
53
Sew a time of fifty years
RGB
劉
安慶的店隱在中環一棟舊大廈裏,
民很多,學這手藝的卻多是江浙人,師傅說
20 平方米的房間擺著簡單的工作
是上海師傅精工嚴謹:“做的一般,自己的架
臺、木櫥、布匹和一排待取的旗袍。
都丟掉的。”劉安慶拍拍衣服:“舊時人赴宴
頭發花白的劉師傅坐在縫紉機旁,左手扯著
必先洗頭理發,還要吹個‘波浪’ ,穿上最好
線頭,扭了半個身子過來,用帶一點吳儂軟調
的西裝旗袍,那叫精神氣。”劉師傅至今每日
的廣東話說: “我的店像不像還在八十年代?”
開工,都白襯衫黑夾克配西褲,頭發三七分,
劉安慶從江蘇來港的時候剛滿 13 歲,
指甲齊整,無名指戴頂針,所有衣褲度身定
由叔嬸領著見了師傅,簽一張紅紙算拜師入
制、熨得筆挺。 “現在的人啊,千篇一律,太不
行。 “從基本的挑針開始,整天坐在板前,手
講究。”
指挑麻了也不敢歇。”晚上 11 點送走師傅,
“匡太太來了呀,先試身。”劉師傅 1981
就睡在工作臺上, “病了,師傅給 1 毫子買粒
年開始自己開店,都是“客帶客” ,不怕店面
散利痛,每年最開心是年初二早放工去看電
難找。他用老習慣招呼客人 “太太”或“小姐” 。
影。”
匡家“二小姐”結婚,劉師傅為全家做喜宴裝。
17 歲師滿後,劉安慶做隨店師傅。彼時
客人試身,劉師傅就擺出工具。瓷碗花
香港有幾家名號很響的制衣公司,客人都是
色退盡,裏面的漿糊每天自制。 “這都是老師
上流,要師傅拿著包袱上門度身。 “除了老爺
傅去世後,他們的家人轉送的,都六七十年歷
太太,大廚的長衫也要做。”劉師傅回憶, “張
史了。這漿刀給我時,像月亮一樣彎,我銼了
愛玲小說中的香港大戶,差不多。”那時師傅
半天銼平的。”還有那臺中國蝴蝶牌縫紉機,
的地位如何?“哪是叫師傅,叫裁縫仔呀!”
隨手一算也四五十年。在香港久了,上海師傅
“那時市面大概有 2000 多個師傅,是
變成“香港師傅” , “現在上海手藝中西結合,
旗袍市場最好的時候了……”彼時來港的移
香港師傅是老手藝的代言。”
21&22 Measure and Produce
54
劉安慶
issue 1
Law On Hing
23 Display a work
55
Sew a time of fifty years
RGB
“二小姐这身恰好,记得大喜日穿同一 件内衣。”刘师傅嘴里的传统旗袍度身严格, 该遮该紧,一寸寸考虑。有赘肉的地方稍松, 腿短的收腰上移。若还不标准?师傅很严厉: “穿腰封。”脸型、脖长、气质也考虑,不过刘 师傅从不主动推荐布料款式:“衣服要自己 喜欢才是最好。” 刘师傅的很多老主顾从自己的新娘装到
年代的衣 我不有名,但敢認手藝傳統, 1950 服怎麽做,精髓一點不變。喜歡現代的上海灘,
但我是喜歡最東方的味道。
娶儿媳妇的喜宴装,都由他做。 “客人没事也
来聊天,逢年过节还送包冬菇或者给封
利是 ( 红包 )。”有人来,刘师傅爱展示
最近的得意手笔:“你看这滚边,用的是
那家婆奶奶留下的苏州绣花,现在找不
到这上好的料了,看这如意头……这一
件就做了我两个礼拜!”
完成的旗袍用半透明的蜡纸包两
层装进硬纸盒,扎两根红线拎给客人 : “布
料要仔细,脏了去干洗,有家干洗店很
好,我写个地址给你。”
劉安慶的布料大多進口, “意大利
的真絲最好,法國就要雪紡和蕾絲。”
布料精細手工值錢,一套最普通的宴會
旗袍要價八九千,但上門客絡繹不絕。
“早十幾年我開店在街邊,有天
張叔平 ( 香港電影美術指導及服裝設
計師)入店買布料,一下看上我的手藝。”
從此結緣電影, “《2046》裏章子怡的、李安《老 易的故事》裏湯唯的、《天堂口》裏舒淇的、 王家衛《一代宗師》裏的幾乎所有的旗袍…… 我還給《花樣年華》的張曼玉做過一件呢。” 半年前有熟人介紹葉莉上門, “他們說是姚 明的太太,還讓我去見見姚明,我就去了。個 子好高,比較耗布。” “我不有名,但敢認手藝傳統,1950 年 代的衣服怎麽做,精髓一點不變。喜歡現代 的上海灘,但我是喜歡最東方的味道。”劉師 傅的同行,這幾年過世、退休,還開門面的不 剩幾個。劉師傅店裏也只有他“一個人,兩只 手” ,每天八小時,一周六天,一個月最多做 十件衣服。 “中秋一過就開始忙,十一月開始 就不接新活,要過年新衣得提前一年下定。” 不考慮收個學徒?劉師傅搖搖頭,這行 花功夫又講耐性,現在的年輕人怕是吃不了 苦。 “你看這個滾邊我花了三天,現在的年輕
56
劉安慶
issue 1
Law On Hing
24 Sew the clothes
57
RGB
58
issue 1
59
RGB
b l u e 60
issue 1
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谭曲杂札》 ——
61
Not Just Acting
不只是表演: 明星過程、性別越界與身體表演──從張國榮談起 文/周慧玲 圖/Google Search 62
RGB
張國榮
issue 1
Leslie Cheung
亞洲電影評論人 Be y L o g a n 在他執導的英 語紀錄短片裡,以越界(transcending barriers)之 名,盛讚香港「巨 星」(mega star)張國榮(Leslie Cheung Kwok-wing)不僅跨越流行音樂與電影,更 以公開性別越界身分,自如地演繹各類男性角色的 傑出演藝成就。仔細檢視張國榮的銀幕生涯,我們 確實會發現,他所曾擔綱主演的五十六部電影中,其 銀幕角色形象不僅多元駁雜──從文弱的古代書生 到叛逆的阿飛、從逃情的俠客到偏激的員警、從冷 峻的槍手到愛情的叛徒──並且屢獲好評。矛盾的 是,「本色表演」、「在表演中實踐自我」是最常用來 描述這位多才藝人的話語。
63
Not Just Acting
RGB
一、「本色表演」的悖論:不只是表演
64
「
本色表演論」在張國榮乃至所有的
證。如此的言說,既為本色表演論下了最好
明星過程,都佔據主要位置,只是
註腳,卻也越加顯示本色論中的表演言說,
內容與策略各有不同。這類言說
交揉著莫衷一是、「人各言殊的民粹視野」。
在張突然自殺辭世後尤其甚囂塵上,褒揚支
我以為,從個別電影拍攝的過程以及演
持者如是,貶抑批評者亦如是。有的想要從
員在不同作品裡的表現切入,也許有助我們
演員過去扮演的戲劇角色裡,挖探對照演員
測繪此本色表演論的形構軌跡。在此我選擇
日後在生活中的情緒疾病;有的則意圖在張
從 1990 年張國榮擔綱主演的《阿飛正傳》談
的銀幕角色中,追尋演員個人成長的心路歷
起,不只因為這部電影是張國榮不羈叛逆的
程。例如,香港電影人皮亞以張國榮在《阿飛
明星形象最鮮明的開展與最華麗的總和,它
正傳》裡的角色旭仔的自述「沒腳鳥」為題,
也是張從影十二年首度獲得演技的全面肯
指出「張國榮的電影世界最與別人不同之處,
定,以及他自述第一次完整演繹一個角色人
是他在演戲的同時,也在演自己。很少演員會
物的代表作。而此片更是張國榮本色表演論
在不同類型的戲劇中,滲透出如此濃烈的自
的正式奠基之始。
傳色彩。」12 湯禎兆則指出,張不像其他香港
本文接著討論四部張國榮主演的涉及性
演員那樣,他早期未曾經歷多樣角色的磨練,
別越界題材的電影: 《家有囍事》 、 《霸王別姬》 、
因此是憑藉其特殊的不羈自戀本性,善選合
《金枝玉葉 I》、《春光乍洩》。這四部影片僅
作導演與劇本,將他的本色與本性,極力展
是張主演的五十六部電影裡的一小部份,但
現出來 13。香港中文大學洛楓在將張表演生
它們卻讓成為現身華語電影演繹同性戀戲劇
涯中的銀幕角色與音樂表演歸納為四種類型
角色比例最高的一位明星;這些電影可說是
(雌雄同體、情欲身體、水仙情結、精神分裂)
見證了張對九○年代華語電影性別越界的貢
之餘,也未能擺脫前述論者所描繪的張國榮
獻與影響。張在這些電影中扮演的(類)同性
本色表演內容,亦即是從演員的戲劇角色中
戀角色,在不同的時期都被以不同方式——
檢視其藝術成就進而懷想其人,最終難免語
製片時期的宣傳、拍竣後的導演話語、影評
帶感慨的說:「從張國榮的歌曲和電影尋認
迴響乃至不少張逝後的追憶評論——指稱為
他的死亡身影,是一個苦澀的過程。」14 這些
演員現身說法。這些表演言說不僅共同形構
論述者都無可避免地以表演言說替代傳記書
了張在演藝高峰的性別越界的明星形象,也
寫,將角色性格與演員自我混為一談,而且都
展現性別越界在香港電影工業過程裡的社會
是從結果推論原因,充滿「後知之明」的後設
功能、透露當代華語電影戲劇角色的表演技
見解。「表演」於他們而言,不只是表演,更多
巧的人類學意義、並訴說著跨疆域電影容受
的時候是被當成這位演員勇敢自我表述的事
的文化內涵。本文最後將以張國榮在中國拍
張國榮
issue 1
攝的最後作品《紅色戀人》所引起的爭議、以
色表演」的觀點,認真評價張國榮表演技巧
及他在去世前幾年的經典性別越界舞臺表演
的濫觴。這個褒貶曖昧的意見,在張成功地
為總結。這些表演猶如張面對迅速走向頹敗
從歌手轉為演員的九○年代期間,不斷被轉
的香港電影而出手的奮力一擊;它們不僅讓
述、複製。雖然不少持此論者均表明,「本色
我們看到這位出身香港的表演者的明星過程
表演」並非貶抑之詞,然而所謂的「本色表演」
所折射的身分政治議題,在進入中國之後的
或「演自己」 ,卻似乎總是個存而不論的說法。
轉變與困境,更讓我們看到他在抵制本色表
倒是張國榮談及他第一次與王家衛合作時,
演論的同時,又以不無弔詭地以高度表演化
曾描述「王家衛在戲中為各演員所塑造的角
的「我」,繼續他那本色十足的明星傳奇。
色,保留演員本身的某些性格,好使他們能
張國榮在《阿飛正傳》中演繹一個六○
更容易去摸索角色,令演出更好。」他又進一
年代的少年阿飛旭仔,鎮日流連於不同的女
步說明,《阿飛正傳》中他的角色旭仔較無情
人之間,藉他不羈的愛情遊戲,隱藏身世不
且自戀,他「自己並非無情但確有些自戀」。
明的孤寂與哀傷。旭仔最後選擇遠離香港尋
這一小段描述有趣地從演員立場,提供一幕
找傳說中的母親,卻落得對方避不見面的淒
演員和編導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互動。這個
冷下場。對照甫在 1987 年中英協議中被決定
模式也將是王家衛後來廣為傳誦的、甚至帶
未來命運、還籠罩在「六四」陰影的香港社會,
著點爭議性的創作方式;亦即,從演員(尤其
《阿飛正傳》裡旭仔的瓢零身世(他的養母
是具有鮮明形象的明星)身上尋找靈感,將
來自上海,親生母親遠嫁菲律賓,父不詳)與
他們的明星形象特質當作創作角色人物的元
客死異鄉的孤寂,很快地引起香港在地菁英
素。張的這番表述提醒人們,在王家衛的電
的共鳴與港臺兩地電影人的好評。張國榮在
影裡,觀眾看到的可能是與演員有某些神似
片中從客串而扶正,最終以演員之姿被認為
的角色,卻未必能夠就此認定角色扮演等於
是這部電最重要的創作者,也是該片編劇導
演員自白。張國榮的這一番短論,是否可以被
演王家衛創作的繆思與靈感泉源。香港評論
視為是駁斥本色論者,將銀幕所見等同於演
人更以「演員作者」稱之,強調張國榮對此片
員自身表述的偏見呢?
Leslie Cheung
的貢獻。 王家衛在張國榮因演繹旭仔獲香港電影 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時,接受報章採訪做了如 此評述: 「他演的相當好, 演自己嘛, 《阿飛正傳》 有若干地方十分接近他本人的性格⋯⋯演放縱 不羈的角色,最適合他。」這約莫是以所謂「本
65
Not Just Acting
RGB
二、性別表演的身體操作與越界能動
林
沛理認為,「張國榮的同性戀三部 曲《霸王別姬》、《金枝玉葉》、《春 光乍洩》難能可貴,因為他們不僅
證明了演戲是心靈溝通的藝術,還記錄了一 個同性戀者勇敢地站出來,承認自己性取向 的心路歷程。」25 林進一步闡述,「從來沒有 一個演員,至少香港演員,像張國榮那樣義 無反顧地將演戲視作一個發現自我,甚至自 我救贖的媒介。」無論是在《霸王別姬》首演 後十六年的今天,當我們已經熟知張國榮在 影片拍竣後五年終將公開出櫃其性別越界身 分而撼動華人社群時,或是回到十六年前《霸 王別姬》必須面對的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對於 同性戀的極端懼怕與排斥的起點上,我們大 約都會同意林沛理的觀點。弔詭的是,這種 凸顯演員與角色間的契合、乃至強調「藝術 啟迪生活,生活追隨藝術」的說法,原來意在 描述「演員將角色演活了,以至於令人無法判 斷演員與角色的區別」,卻反而阻礙了演員的 表演技巧獲得更完整的分析與理解。進一步 說,這種強調演員藉由戲劇角色扮演進行其 社會角色的表演論述,不僅凸顯後者的重要 性淩駕於前者,更不期然地強化了本色表演 論裡似是而非的論點,並可能因而抵消了電 影演員在表演探索上,無意間提出的性別越 界的能動力。
24 Screenshot from Farewell My Concubine
66
張國榮
issue 1
Leslie Cheung
67
Issue no. 02 April 2015
原 色
R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