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ontent 前言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2)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3)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4)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5)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6)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7)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8)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9)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0)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1)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2)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3)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4)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2)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3)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4)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5)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6)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7)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8)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9)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0)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1)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2)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3)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4)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5)
前言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评价一个人 智力优劣的重要指标。智力即人的一般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 力、分析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等。它是人们做一切事情 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若没有较高的智商,不聪明,则很难获得成功,这是不言而 喻、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了高智商,却未必能一定成功。古今中外,无数 事实证明,高智商并不一定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美国“领导者中心 研究所”在对美国和欧洲的大企业总裁调查以后,列出的管理者的“九大 致命缺点”中,大都不属于智力方面的问题。大量研究和实践证实,在人 们成功的主观因素中,智力(IQ)因素仅占大约20%,而80%的因素则属于 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被称为“情感智力”,即“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 情商(EQ)即情绪商数。情商也反映人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把握与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 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 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人必须有高情 商,否则很难做人。人的智商与情商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分工不同。仅 仅有高智商,难以成就大业,只有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 里自由翱翔。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反复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败的决 定条件。意志坚韧,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情绪稳定,行为理智,性格豁达 开朗;善于控制与把握自己,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抑制感情冲动, 克制急切欲望,及时化解和排除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善于自 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强化、自我管理,兴趣浓厚强烈,有勇气、自觉、 主动;目光远大,不沉溺于短暂的利益之中;善于认识自我,具有自知之 明;善于洞察别人心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领悟对方的感受,平等客
观地对待别人,善解人意,善于协调与沟通,深谙人际技巧。这些心理素 质与能力(情商)的培养,往往比知识的学习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当然,对于“情商”概念尚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 并不影响对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就是本着研究和探索的态 度,借鉴并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亲身的社会体验和感受,力 求尝试编写出一本体系明快、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公众喜闻乐见的著 作。但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 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吸收并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大量 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 于沈阳东北大学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2)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3) 智商与情商虽然两者互异,但并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 事实上,智商与情商虽然判若分明,但两者之间存在互相制约关系,共同 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公式: 成功100%=IQ20%+EQ80% 即人的一生,20%由IQ决定,80%由EQ主宰。 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了解自我、自 我觉知;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了解自我、 自我觉知是情商的核心,是人类对心灵的自我感受,是心理顿悟的根基; 管理自我是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自我控制、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是 主体为趋向某一目标而作出的自我调动与自我指挥;识别他人情绪是体 尝他人情绪情感的人际关系能力,丹尼尔称之为移情;处理人际关系是调 控与他人相处的情绪反应技巧,具体指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 互助效能等。 1.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自我觉知即对自己的情绪了解、把握与控制能力。当个人 某种情绪刚出现时便能察觉,这是情商的核心与基石。监控个人情绪时 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 的真实情绪情感,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情感的摆布而成为其奴隶。而对 自我的情绪情感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从而主宰 自己的人生。 (1)了解自己的情绪 了解自己的情绪即当自己的情绪产生之时即能觉知。乍一看,似乎 我们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有意识地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对事物 的真正感受,我们其实并未留心,而往往是过后方知。而情绪的自我觉知 既觉知到自我的情绪,又意识到自我对此情绪的看法,是对自我内在状 态的不作反应也不加评价的注意。这种自我情绪的觉知作为内在注意
力,既不会随情绪之波、逐情绪之流而迷失,也不会对所觉察的情绪夸大 其词或过度反应,而是保持中立,哪怕身陷情绪骚乱暴动之中仍能自省, 客观地反映自我。情绪的自我觉知是情绪能力的最根本基础,否则就不 可能有情绪的自我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 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大体有以下几种类 型: ① 自我觉知型。自己的情绪一出现便能察觉,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 知构成了其人格特点。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心理健康,自制自主,随 心所欲不逾矩。一旦情绪低落,也决不辗转反侧,缠绵其中,而是努力跳 出重围,很快恢复平静。总之,自我觉知型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 脑健全。 ② 沉溺型。总是被卷入自己的情绪狂潮之中,无力自拔,听凭情绪 的主宰;情绪多变,反复无常,而又不自知;听任自我沉溺于恶劣的情绪 之中,无力也无能摆脱,常常处于情绪的失控状态,自感被压倒击溃。 ③ 认可型。对自我感受了解得清清楚楚,但对此接受认可,并不打 算去改变。这一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乐天知命型,总是高高兴兴, 自然不愿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其二是悲观绝望型,虽然清晰地认识到自我 的情绪状态,而且明知是不良情绪,但却采取认可态度,无论自己有多么 烦恼与悲伤,就是无所作为,抑郁症患者是这一类人的典型,束手待毙于 自己的绝望痛苦之中。 (2)管理自己的情绪 “先做好自己的主人,然后才能做别人的主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并不简单,因为每个自我中都经常存在着感情与理智的斗争。而所谓的 克己自律,就是要克服自己本能的好恶,根据理智思考结果做事。即使在 情绪高涨时,也能够做应该、而非他想要做的事,当一个人感情胜过理智 后,便成为感情的奴隶。 人的行动总是为现在,更是为未来,因此,现在的行动必须与未来的 结果相结合。这便是未来的导向思考模式。不论我们多么喜欢现在,但凡
谨慎而有远见的人,在享受现在之时,都会考虑到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美国一位叫汤姆逊的心理学家一次外出归来时天色已晚,小街上寂 无一人,他不免担心地、情不自禁地摸了摸旧大衣口袋里的2 000美元。 走不多久,发现身后几十米远处有个彪形大汉紧紧跟着他,无论怎么快 走或慢走,怎么也甩不掉。眼看那家伙就要追上来,汤姆逊突然向后转朝 那大汉走去,装出一副十分可怜的样子对那大汉说:“先生,发发慈悲,给 我几个钱吧!我快饿昏了!”那家伙打量着他的旧大衣,见他一副寒酸 相,没好气地说:“活见鬼!我以为你口袋里有几百美元哩。”说完转身就 走了。这位心理学家之所以能智退强盗的关键是他善于管理自我情绪的 冷静。冷静使他快速想出合理的“退敌”之策。 与冷静相对应的是急躁。表面上看,急躁似乎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相联系。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急躁使人心情不宁,处于惴惴不安 的精神状态,其结果经常把本来十分简单易办的事情,人为地变得复杂 难以处理了。俗话说:“忙中出错。”导致人们的情绪由热情高涨一下子变 成心灰意冷,从而降低人的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韧性。所以,急躁不仅 误事,有时还可能坏事。人在急躁时往往失去了理智和思考问题的缜密 与条理,不讲科学,自我的想法当然占据主导地位。急躁可能会把心平气 和、稍加用心就可以办好的事,搞得一塌糊涂。因此,一位作家这样 说:“事业常毁于急躁。”而冷静则使人在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实事求是 地看待事物,对所要做的事情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性有科学的认识和预 测,进而深思熟虑、千方百计地确定完成目标的最佳方案和具体办法。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4) (3)克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能否把握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决定一个人事业的得失成 败以至人生命运。世界富豪,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谈到 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我的成功并非源于我的高智商,最重要的是理 性。” 克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美德,亦即要能抵挡因命运的冲击而产生的 情绪波涛,不可沦为激情的奴隶。人的任何一种情感反应都有其意义与 价值。人生如果没有激情将成为荒原,失去生命本身的丰富价值,重要的 是情感要适度,适时适所。情感若太平淡,人的生命将枯燥无味;太极端 又将成为一种病态,抑郁到了人生无趣、过度焦虑、怒不可遏、坐立不安 等都是一种病态。 一个人善于克制不愉快的感受正是情感是否幸福的关键,极端的情 绪(太强烈或持续太久)是情感不稳定的主因。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追求 一种情绪,永远快乐的人生也未免太平淡。痛苦也是生命的一个重要成 分,痛苦能使灵魂升华。 在所有不愉快的情绪中,愤怒似乎是最难摆脱的,是人类最不善控 制的情绪,愤怒是最具诱惑性的负面情绪。因为愤怒与悲伤不同,愤怒能 带给人以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一般人常说愤怒是无 法控制的,或者说愤怒是健康的宣泄,根本不应加以克制。但大量研究的 结果证明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因为,愤怒时人们会变得毫无宽恕能力,甚 至不可理喻,思想尽是围绕着报复打转,根本不计任何后果,这种高度激 昂的反应会给人力量与勇气的错觉,激发侵略心理,若一时失去理智,便 可能诉诸最原始的反应。 熄灭沸腾怒火的最好办法,一是谅解的心,谅解是最佳的灭火剂;二 是独处让怒气冷却,如独自走一走,做深呼吸或放松肌肉,以使身体从愤 怒的高度警戒状态改变过来,使注意力从愤怒的原因中转移开来。
(4)消除不良情绪 人的各种不良情绪长期而重复,恶性循环,没来由地感到忧心、无法 控制,持续不断、久而久之,最终可能出现恐惧症、偏执、强迫行为、惊慌 失措等症状。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先生认为,气愤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 因。实验表明,人在盛怒时,呼出的气液化成水,是紫色沉淀状。把这 种“生气水”注射到老鼠身上,几分钟后就会死亡。实验也表明,人生气10 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 000米赛跑;生气时人的生理反应 剧烈,分泌物复杂且有毒性;经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因此,爱 尔•马先生郑重告诫世人,尽量不要生气。由此,“孔明三气周 郎”是不足为怪的。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遭遇,都要坦然处之,不要长期处于不 良情绪之中,更不要过于悲伤。“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5) 2.管理自我 管理自我即面对各种逆境、挫折的承受能力。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 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 的基础上,是自我安慰,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 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如果这一能力低下就会使人总是陷于痛苦 情绪的漩涡之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就可以使人从人生的逆境、挫折和 失败中迅速跳出,从而走向胜利的彼岸。 (1)坚韧不拔 生活中,人人都会有挫折。“没有崎岖和坎坷就不叫攀登,没有烦恼 和痛苦便不叫生活”。人人都难免遇到六失:失学、失业、失败、失意、失 足、失恋。但“挫折和失败是兴奋剂,激人进取;挫折和失败又是镇静剂, 使人冷静”。下面是亚伯拉罕•林肯坚韧不拔地走过的一段人生崎 岖的路:  1832年失业。  1832年竞选州议员失败。  1833年生意失败。  1834年当选州议员。  1835年失去他的爱人。  1836年曾因紧张而崩溃。  1838年竞选议会主席失败。  1843年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 1846年选上国会议员。  1848年提名国会议员失败。  1849年被拒而未担任国有土地管理局官员。  1854年竞选参议员失败。  1856年提名副总统失败。
 1858年竞选参议员再度失败。  1860年当选总统。 (2)百折不挠 你也许有最高目标、最高理想,但记住,除非你去做,并百折不挠, 否则什么也不会实现。 看看下面的记录:  亨利•福特,在成功之前因失败而破产过五次。  丘吉尔直到62岁才成为英国首相,那时他已经历过无数次 的失败和挫折了。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他成为“年长公民”后完成的。  理查•巴哈的一万字故事书《天地一沙鸥》,曾先后 被18位出版家否决,最后才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于1970年印行。到了 1975年,仅在美国便卖出700万册。 在成功生活的公式中,百折不挠的坚毅是无可取代的。我们经常发 现,许多失败的人都是有特殊天分的。也有许多人拥有许多大好的机会, 只因为太快放弃而未能成功。天才视困难为机会,对他们而言,每次挫折 和失败都是一个机会。爱德蒙•柏克(18世纪英国政治家及作家) 说过:生活的战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像攻占山头一样,如果不费吹灰之力 便赢得它,就像打了一场没有光荣的仗。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没有奋 斗,就没有成就。困难也许会吓阻懦弱的人,但对有决心和勇气的人而 言,它是一种受欢迎的刺激。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证明那些阻挡人类进步 的障碍,都会被坚定的言行、诚实、积极、坚韧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 敢克服。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 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笔财富,对于 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3)自我安慰 自柏拉图起,管理自我的自制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为人们所 赞颂。所谓自制力即人体抗衡由命运之神的打击所引起的情绪风暴,而 自己免于沦为“激情奴隶”的能力。“自制”(管理自我)的意思就是控制过
激情绪。其核心是保持情感的平衡,而不是压制情感,因为每种情感都有 其作用和意义。起伏波动的情绪使人生绚丽多彩,但需要保持平衡,即将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保持在适当的比例,这决定着个人的生活愉快与 否。研究发现,人们要获得情感满足并不需要避免所有的不愉快情绪,只 是不应让过激情绪控制并取代所有的愉快情绪。有些非常快活的人也有 火冒三丈或十分抑郁的时候,但他们同时还保持着平衡,因而感到愉快 和幸福。 人的情绪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人们每时每刻总是处于某种情绪状 态之中。当然,人们在今天清晨与明天清晨的心情可以截然不同,但人们 数周或数月的情绪,大致反映了他们总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就大多数 人来讲,极强烈的情绪相对较少,一般处于一种中间状况,在情绪的水平 线上上下略有波动。 人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永 远记住: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只有靠自己去克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生 气,行为就容易失控。富兰克林曾说过:“任何人生气都是有理由的,但很 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使自己心情愉快的基本心理技巧就是自我安 慰。一些精神分析大师都把自我安慰看作是最重要的心理技巧。“牢骚太 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未经天磨非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6)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即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把握能力。所谓自我激励即 为服从某一目标而自我调动、指挥个人情绪的能力。为集中注意力、自我 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这一能力绝对必 要。一个人在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暂时 的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 的成就。一般而言,具备这种自我激励能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更 有效率,更富有成效。 (1)自我激励是无形的财富,看不见的法宝 自我激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的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 的一种动力,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一定 的目的和目标,人的有目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人的一切 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就会使人有一股内 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因此,自我激励在个人 走向成功中起着引擎的作用。 一般来说,成绩与能力(智力)成正比,即能力强的人绩效也高。但也 往往有相反的情况,即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强烈的动机激发去弥补能力 的不足,还可以靠自己强烈的进取心、过人的动机内驱力去取得与自身 能力不相称的特殊成绩。相反,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由于缺乏自我激励, 缺少实干的愿望,也将一事无成。 自我激励能力强的人,经过运用自我暗示和自治式的刺激,即用语 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状态 产生某种刺激的过程。这种自我刺激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通知 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影响并支配人 的行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2)喜欢自己,相信自己
坚强肯定的自我印象可以造就出能面对你生活中任何障碍的性格, 一个人只要喜欢自己,相信自己,信任自己的经验过程,就可以既成功又 快乐,就可以用信心、希望和勇气去应付失望和令人丧失勇气的局面。 确信天生我才必有用。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巴斯葛说:“老天 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了空处,如何去填补这个空处却是我们自己的选 择。”一个人不要老说自己的坏话,一句自我批评的话,其毁灭的力量10 倍于一句别人批评的话,经常说自己不好的人,最后就会相信他自己说 的话。一旦这种人相信自己的话后,就会表现出自暴自弃。须知:“相信我 能,我就能。” 就自我而言,心理上的积极自我暗示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自己 走出困境。只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就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 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每 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事实上也是人们都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 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为,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 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老是想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 害怕;如果我们总想一些不好的念头,我们就不可能心安理得;如果我们 想的都是失败,我们就很难再取得胜利;如果我们老是沉浸在自怜里,人 们就必然会有意躲开我们。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7) (3)快乐是金——乐观成功理论 一个人的心情怎样,这对生活、对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是 每一个人都能以好的心情来度过每一天,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愉 快的事情,从而破坏了心情,影响了生活、事业以至命运。 所谓乐观是指面临挫折、逆境、困难仍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从情商的 角度来看,乐观是人们身处逆境时不心灰意冷、不绝望或抑郁、不致流于 冷漠、无力感、沮丧的一种心态。乐观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加顺 畅。当然,这种乐观必须是务实的,否则,天真盲目的乐观可能导致可悲 的后果。 乐观与悲观可以说是人们给自己解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不同方法。 乐观者认为失败是可以改变的,结果反而转败为胜;悲观者则把失败归诸 于自己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个人对此无能为力。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看 法对人们怎样对待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焦虑、生气、抑 郁、沮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处理信息。情 绪沮丧的悲观者会严重影响智力的发挥,因为沮丧悲观的情绪压制大脑 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人的思维瘫痪。 心理学家马丁• 赛格曼根据多年研究发表了他的“乐观成功 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乐观精神的人要比悲观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尽管两者在智能上相差无几。赛格曼在一个公司对5 000名新招收的推销 员进行乐观测试。有几个新员工在公司常规摸底测试中不及格,但在乐 观测试中却得了最高分——“超级乐观者”。后来事实果真如赛格曼所 料,这几名“超级乐观者”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他们第一年比那些“悲观 者”多推销20%,第二年竟高出57%。从此,那家公司就把“赛氏测试”作为 招收新员工的主要测试手段。 心理学家曾用“半杯水实验”较准确地预测出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情绪 特点。悲观者面对半杯水说:“我就剩下半杯水了。”乐观者则说:“我还有
半杯水呢!”因此,对乐观者来说,外在世界总是充满着光明和希望。乐 观使人经常处于轻松、自信的心境,情绪稳定,精神饱满,对外界没有过 分的苛求,对自己有恰当客观的评价。乐观的人在受到挫折、失败时,常 会看到光明的一面,也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轻易地自责或怨 天尤人。而悲观者一般是敏感、脆弱,内心情感体验细致、丰富,一遇挫 折就会比一般人感受得深,体验得多。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8) (4)快乐人生三句话 为要拥有快乐的人生,必须有一个积极心态,永远微笑看世界。因 为,良好心态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其实,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 自己内心的感受。为此,面对失败和困境,要具有“太好了”的良好心态; 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与人相处,要学会关心人,为别人着想, 学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① “太好了!” 人有两种心理网络。一种是恶性网络,遇到任何问题,心理上反映出 来的都是“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另一种是良性网络,遇到什 么问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 会!”这种人常常能把负效变成正效,由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 事,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永远有一种成功感。因为,成功不是战胜 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常说:“太好了!”心理病态的人爱说:“太糟了!” ② “我能行!” “我能行”是一种正向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 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而“我不行”则 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总是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 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 “我能行”与“我不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能 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而“我不行”,正是失败者的主要原因,因 为他们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我能行”三个字有着神奇的 力量,它会让软弱无能的人变得十分能干;让那些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人增 长勇气和力量。面对困难和挫折,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勇敢的人常说:“我能行!”,懦弱的人爱说:“我不行!” ③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有一则真实的小故事: 有人问:“一个人怎样才能快乐?” 答:“帮助有困难的人。” 问:“为什么呢?” 答:“助人为乐嘛!” 问:“那只不过是词语。” 答:“不,那是真理。帮助别人的确是一种快乐。” “助人为乐”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体味到“乐”字实属不容易。 因为“助人为乐”四个字蕴含着人世间至真、至诚、至美的奇妙含义。“助 人”为什么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 由于你的帮助、付出,使对方的困难得到解决,使别人的不便变为方便。 这其中显示了自己的价值,自然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有点 用呢!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 快乐的人常说:“我帮你!”,烦恼的人爱说:“你帮我!”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9) (5)自信是成功者的必备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获取成功所必需的前提。法国作家莫泊 桑有一句名言:人是生活在希望中的。希望是人生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支 柱。从心理学来说,希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人为着生存和发展,就 自然有许多愿望、向往,由此而产生实现愿望的行为。人们企求希望转化 为现实,而促进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一种自我 肯定、自我鼓励、自我强化,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情绪素养。没有自信 心,也就没有生活的热情和趣味,也就没有探索拼搏的勇气和力量。从这 个意义上说,没有信心也就没有了希望。“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 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相信自己成功,鼓励自己成功,就会感到自己 内在的振奋力量充分地显现出来,做什么事都感到力量倍增,轻而易举, 甚至可以创造奇迹。18世纪末,只身探险航海之风席卷欧洲。几年中有一 百多名德国热血青年先后加入横渡大西洋的冒险行列,但这一百多名青 年均未生还。人们当时普遍认为:独自横渡大西洋是完全不可能的。这 时,有位精神病学专家林德曼却宣布,他将只身横渡大西洋。原因是在医 学实践中他发现,许多精神病人都是由于在某种外界压力之下,自身丧 失信心而导致了自己的精神崩溃。林德曼为此想用自己做个实验,强化 自信心对人的肌体和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他独自驾舟出航的十 几天后,巨浪打断了桅杆、船舱进了水。由于长时间的疲劳、睡眠不足, 林德曼筋疲力尽,周身像撕裂一样地疼痛,终于肌体失去了知觉而产生 了幻觉,并出现死去比活着舒服的念头。这时,他马上对自己大声喊,“懦 夫,你想死在大海里吗?不!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能成功!”在整个航 行的日日夜夜,他将“我一定能成功”这句话同自身融为一体。正当人们 认为林德曼也难以生还的时候,他却奇迹般地到达了大西洋的彼岸。事 后他回忆说,以前的一百多名青年之所以失败,不是由于船体被打翻,也
不是生理机能到了极限,而是精神上的绝望。他更加确信:人们通过自我 鼓励、自我强化完全可以战胜肉体上不能战胜的困难。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0) (6)“忘我”精神——神驰状态 神驰或称忘我是指人的情感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代表了在实践中 驾驭情感的最高境界。在神驰状态下,情感既不是自我克制,也不是规行 矩步,而是积极进取、意气风发、处理眼前的工作得心应手。一位曲作家 曾这样描述他思如泉涌时的情形: 如痴如醉,似乎自我不复存在。我曾有过多次这种体验。好像手已不 属于自己,挥洒自如。我坐在那里,目送手挥,意到笔随,曲谱一蹴而就。 这就是人们情绪情感巅峰状态的描述。 神驰是一种愉快至极的体验,其特点是满心欢快,甚至是欣喜若狂。 在这种情感状态下,人们做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心行合一。此时人们 聚精会神,高度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以致觉察不到时空变换、岁月流逝。 神驰是一种忘却自我的状态。此时,任何穷思极想或忧虑心绪都已 荡然无存。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全神贯注于手边的工作,已无自我意识, 全然抛开诸如健康、债务等生活琐事,甚至自己当时的表现也忘得一干 二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驰就是忘我、无我。人们一旦进入这种状 态,对手中的事情驾轻就熟,对任何变化都能应付自如,自身的技能发挥 得淋漓尽致,而本人对此却浑然不知,对成败得失淡然置之,动力就是行 为本身的乐趣。 达到神驰状态有几种途径。一是有意识地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因为 从本质上讲,神驰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然要做到自制冷静且精力集 中,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一旦能专心致志,就转化为一股动力,既能 使人排除杂念,又让人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二是手头的工作既是自己所 擅长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4.识别他人情绪 识别他人情绪即对别人的情绪了解、疏导与驾驭的能力。识别他人 情绪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
人际关系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 到他人的情绪变化状态、需求与欲望。 (1)善于移情 移情是一种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感,既能分享他人感情,对他人的 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地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 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人越坦诚,情感 越丰富,对他人的情绪感受也就越准确。否则,一个对自己的感受一无所 知的人,对自己身边其他人的感受更是一片空白,对人们言谈举止表现 出来的情感,诸如讲话语调的抑扬顿挫、手势姿态的变化、意味深长的沉 默、另有他意的啰嗦等,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移情在人生广阔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管理、销售、医疗教育、 恋爱、养育子女,到一切社会活动,无一或缺。缺乏移情将导致创巨痛深 的后果。 移情的典型表现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 苦;推己及人,感人之所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角色转换,换位思 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移情可将人导向道德行为,如路见不 平,见义勇为,提供自愿的帮助。研究表明,旁观者对受害者的移情越强 烈,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同时也证明,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 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2)缺乏移情与反社会行为 缺乏移情可能导致人的心理变态,以致犯罪。更典型、极端而且也更 可悲的是那些盗窃、杀人的罪犯最缺乏移情;强奸、家庭暴力、虐待之类 犯罪的共同特征就是没有移情能力。无力感受受害者的痛苦,使他们在 罪恶面前泰然自若,强词夺理,以强盗逻辑为自己的罪行开脱。这些罪犯 总是处于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旦丧心病狂,当然无移情可言,就会荼 毒生灵。他们往往一开始感到焦虑、愤怒、抑郁、孤独,当看到电视、电影 或现实中的他人欢聚时,而愈感形单影只,更加抑郁沮丧,于是,罪犯企 图从幻想中得到慰藉,接着演变成犯罪行为,尽管他们仍很悲哀,但获得
了一时的解脱,不过这种缓解是极短暂的。抑郁与孤寂很快会卷土重来, 结果往往更加难以忍受。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1) (3)了解、判断与驾驭他人的情感 ① 判断人们初次见面寒暄时流露的感情 人们初次见面,通常从寒暄开始。这时,即使是初次见面,也总是受 某种意图和感情的支配。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感情和看法是不会毫 无保留地表现在寒暄之中的,而是尽量将某些情感隐藏在面纱之下,尽 量不让对方感知。尽管如此,被抑制着的感情总是一有机会就会情不自 禁地流露出来,以鞠躬和握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仔细观察就可 以了解对方的感情、态度、看法以至人品的线索。 ② 通过坐姿判断人的情绪与情感 不同的坐姿,反映了人们的不同情绪状态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程 度。例如,相互侵犯身体范围的程度越大,表明相互之间的关系越亲密; 有意避开对方身体的人,在心理上对对方有抵触情绪;单方面侵犯对方身 体范围的人,是想压倒对方或想讨好对方;坐在对方正面的人是更想让对 方了解自己;轻轻落座的人,是对对方表示恭顺之意,或是对对方的话有 强烈的兴趣。 ③ 通过表情判断人的情绪与情感 人的心理的微妙活动往往显露在表情上,有时,人的表情比言语更 明显地传达出内心的活动。人的表情,特别表现在人的眼睛和嘴的周围。 一个抑制感情的人,其表情与动作就会不协调。毫无表情的人,并非没有 感情。随着心理活动而面部肌肉不发生变化是极不自然的,毫无表情比 什么都更能证实其感情。愤怒、悲哀、憎恨加剧,有时则会出现“喜悦”的 表情。明明心里怀着敌意,表面上却笑逐颜开、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因 此,毫无表情则表示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抵触情。 ④ 通过目光判断人的情绪与情感 眼睛是“五官之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人们 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孟子将眼睛作为判断人心之善恶的基准。他
说:“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明;胸中不 正,则眸子眩。”俗话说:“眼睛比嘴更传情。”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视线的观 察法,就能获得比从嘴里多得多的“深层情报”。 ⑤ 通过动作姿势判断人的情绪与情感 即使想掩饰表情,深层次心理也会表现在手脚上。人的深层次心理, 就像病好了一半的病人一样,越是想控制不表现出来,却越是显示出来。 即使不表露在脸上,它也会明显地表露在手脚上。人在内心的思考活动,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大大超出语言和表情所能表达的程度时,就会在手脚 上寻找出路。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2) 5.处理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即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就是觉 知、调控、管理他人情绪的技巧与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 社会欢迎程度、领导与管理权威、人际互助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者,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往往会游刃有余,事事顺利。 美国心理学家奥列弗•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商概 念,对美国历史上历届总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 福总统是个具有二流智力、一流情商的政治家,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一 个卓越的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具有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商水平,结果 黯然下台。事实证明,人们普遍喜欢高情商者,高情商者具有良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美国“领导者中心研究所”在对美国和欧洲的大企业总裁调查 后,列出了管理者的“九大致命缺点”,其中大多数都与个人情绪素养、人 际关系有关。 高人际技能的人,可以使人在交往中,把握、激励、驱动对方培育亲 密的关系,劝说影响对方而又让对方怡然自得,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 关系,从而赢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否则,将会导致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 人际关系时时坍塌。哪怕是智商超常、绝顶聪明的人,若缺乏人际技能, 也将在人际关系中栽跟头,被看作傲慢无礼、令人生厌、麻木不仁的人。 (1)人际间的表情规则 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是一项重要的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认可的、适 时适度地表达某些感情有一套规则,被称之为“表情规则”。不同文化背 景,其“表情规则”有很大的差异,表情规则有若干基本类型。 ① “缩减”型。尽量抑制表情的表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降到最低限 度,俗称“扑克牌”的面具脸,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烦恼。 ② “夸张”型。故意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夸大。例如,小妹妹被哥哥 欺负,故意夸张地扭着头、歪着脸、皱起眉、撅着嘴跑到妈妈面前去诉苦
告状即是最佳例证。 ③ “替代”型。即一种与内心不一致的、虚假的表情。例如,觉得当面 拒绝别人不礼貌,于是假作应允。 人们怎样娴熟地运用这些技能,运用得适时、适度、适当,正是情感 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表情 规则,明确地言传身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绪表情对接受者会即刻产生影响作用。“如果真实感情可能伤害你 所喜欢、所爱的人,那就掩藏起来,代之以虽然虚假但却不那么有害的”。 热情话语甜在心里,冷漠的用语伤心伤情。因此,这种表情规则已不仅仅 是我们社会礼仪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支配着我们怎样对他人产生情绪影 响,长于运用这些规则,可产生积极效果,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成功。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3) (2)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是情绪协调 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理是:情绪的互相感染。人们在交往中,彼此 传输和捕捉相互的情绪信息,心照不宣,汇聚成心灵世界的地下潜流。实 际上,每次交往,人们都会发出情绪信息以感染、影响对方。社交技能越 娴熟高妙,对情感信息传送的控制也就越随机应变。实质上,社交礼仪的 温良恭俭不过是一种手段,是确保不让骚动、不良情绪泄漏,以免打破交 往关系的和谐。情感智商就包含这种机变自如。人们常将“人缘好”、“有 魅力”等词汇用于我们喜欢与之交往的人,就是由于他们的情绪技能使我 们感到舒适、愉快、自在。因此,那种善于替别人排忧解难的人具有特别 重要的社会价值,他们是群体的灵魂。 人们在交往时,情绪传递的方向总是从表达能力较强的一方指向相 对较被动的一方。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感情的感染,因此,他们极易被打动 和动容。 总之,情绪协调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人们如何把握这一情绪协 调是人际关系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人际关系的好坏与情感协调能力直接 相关。善于顺应他人情绪或使他人情绪顺应你的步调,必然会建立起良 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领导者或富于感染力的表演家都具有这一特征, 能以这样的方式调动成千上万的人与己同痴同醉。 (3)社交低能 社交低能的人,连起码的交往技能也一窍不通。这种人不懂礼貌、礼 节、礼仪,毫无情趣,与人相处时间稍长他便手足无措,连基本的招呼应 酬也不会。跟人讲话时靠得太近,或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别人的地方,对身 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之类不会应用,也不理解别人以此传递的意 思,对语言语调不能把握和运用,说话要么尖得刺耳,要么无腔无调。这 种人不知道适时结束交谈,只听得他一个人喋喋不休,视而不见所有的 明示暗喻;任何时候的话题中心都是他自己,全然不顾及别人,即使你想
方设法转移话题,他仍旁若无人地自说自话,专喜欢谈论人家长短,打探 他人隐私。这种人不仅缺乏社交风度,而且也不能把握对方的情绪,人们 感到和这种人打交道无异于受折磨。 1.3 情商的表现 应该说,人的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随时都体现出自己的情商,但典 型的表现有五个方面。 1.自动自发 高情商者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来自于内部,有很强的自觉性、主动性 和自发性。决定做一件事后,没有完成是不肯罢休的。这种人做事不需要 外在的推动力,求学、工作都是自动自发。做任何事情,动机明确、兴趣 强烈、独立积极、不甘落后,而且有勇气,自信心强。他懂得:一个人丧失 了财富损失很大,但丧失了勇气和自信心,便什么都完了。这种人乐观, 他明白,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希望是人生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支柱。 因此,他善于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肯定、自我强化、自我管理,也就 容易获得成功。 相反,低情商者做事的动力主要靠外界的推动,靠外部的督促和压 力,即使这种人有高智商,也不能持久,最终也难以成功。
第1章 你了解情商吗(14) 2.目光远大 高情商者目光长远,不沉溺于短暂的利益之中,他们想问题、做事 情,眼光放得远大,他们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而低 情商者恰恰相反,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沉溺于眼前的一失一得,满足于 眼前的一点点欲望。不能抵抗短暂的利益诱惑,这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必然脆弱,也就必然难以成功。有这样一项研究:研究者请来一批三四岁 的小孩子,告诉他们,每人分一份棉花糖,而且马上就可以吃。但如果先 暂时不吃,等研究者出去办完事回来以后再吃,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 研究者说完后即离开了房间。有些孩子看他一走,便急不可待,把糖拿起 来就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开始没吃,可是等了几分钟,实在也忍不住了, 便不再等待,把糖拿起来也吃掉了。剩下的孩子决心等到研究者回来,终 于吃到了双份。然后,研究者便对他们开始跟踪。结果表明,那些有耐心 等待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比较能适应环境、讨人喜欢,比较敢于冒险、自 信、坚强、可靠、自制力比较高,能抵抗短暂的诱惑,延迟欲望的满足,不 但在学习上表现优异,而且社会适应能力也强,普遍都获得了成功。相 反,那些只想满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克制自己,长大以后, 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较低。 3.情绪控制 高情商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头脑冷静,行为 理智,抑制感情的冲动,克制急切的欲望。及时化解和排除自己的不良情 绪,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心情开朗,胸怀豁达,心理健康。很多 时候,人们容易被触怒、动火、发脾气。其实,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但如果我们能够给不好的东西一个好的解释,保持头脑冷静,就可以压 抑激动的情绪,使自己心情开朗。正如前文所述富兰克林所说:“任何人 生气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低情商者恰恰相反,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极易发作,他们不懂
得,事业往往毁于急躁。 4.认识自我 一个人总有某些连自己也看不清楚的个性上的盲点,因此,高情商 者常常自我反省,并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具 有自知之明,为自己正确定位。因此,能够处理好周围的一切关系,成功 的机会总是比较大。低情商者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既缺乏自知之明,又 缺乏知人之明。一个人连自己都不能正确认识,就很难建立自信心,也就 很难了解别人,当然也就难以成功。 5.人际技巧 高情商者善于洞察并理解别人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领悟 对方的感受,平等客观地对待别人,尊重他人意见,善解人意,与人为 善,成人之美。这种人既讲原则,更讲方法、技巧和艺术,善于人际沟通 与合作,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复杂的人际环 境中游刃有余,自然也就容易获得成功。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在德 才一定的情况下,30%取决于机遇,70%取决于人际关系。 低情商者恰恰相反,郁郁寡欢、落落寡合,与人难以相处,甚至格格 不入,以致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 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一年要承受先人一百年经受的变化,人人都处 在这种变化的压力之中: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 环境变化压力……压力过大,人们就会产生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从而 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种 现象被心理学界称为情商下降,又称人类第三状态,即通常所说的亚健 康状态(第一状态即身心健康状态,大约占人类10%左右;第二状态被称 为疾病状态,大约占人类20%左右;剩下70%左右的人处在第三状态,即 既没有疾病,又不健康,也就是情商下降状态)。因此,研究情商,必须了 解人类第三状态的成因、由来、表现及其自疗的途径。 目前,科学界给出了第三状态的一些描述性定义。例如,有些学者认 为虚弱就是第三状态。这种虚弱包括没有疾病但却感觉虚弱,以及重病 治愈后恢复期的虚弱;慢性疾病在痊愈后平稳期的虚弱,以及因衰老而致 的组织结构的退化(老化)和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有些学者认为:疲劳就是第三状态。疲劳既指精神(心理)的疲劳,也 指躯体的疲劳。造成疲劳的原因多是社会性的,诸如生活负担过重,工作 压力太大,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意外突发事件等,其是精神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所致。 第三状态的基本症状如下: 心理方面的特征包括疲劳、精神不振、心情低沉、反应迟钝、白日困 倦、夜晚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以至健忘、性机能减退、心绪 不宁、烦躁焦虑、多梦易惊等。 躯体方面的特征包括乏力、困倦、不耐久劳、气短、出汗、骨关节及 肌肉酸楚疼痛,并伴有心悸、心率快慢不齐等。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2) 2.1 第三状态的表现 “人没有病,但时常觉得自己很虚弱”;“我经常无端地发火,莫名其妙 地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我觉得我的生活乱糟糟的”;“我好像怎么 努力也不能获得满意的生活”;“我太累了,活得真没意思”……这种人的 共同特点是: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失 眠健忘、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焦虑忧郁、性功能减退等。简言之,“活得 真累”是第三状态的典型表现。具体说来,第三状态有如下表现: 1.焦虑感 焦虑可以解释成担心。例如,担心飞机坠毁,担心车祸,担心被雷电 击死,担心被路旁招牌砸伤,担心罹患癌症等。焦虑的人会把想象化成事 实,进而变为恐惧。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周围环境的真正危险,而 是虚无空想。 焦虑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心理通病,或者说,现代是个焦虑的年代。美 国心理医生弗雷汉(Frahand)曾说:“忙碌的年代,让现代人的灵魂空洞游 移,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表象下充满无助。”费雷汉把焦虑与忙碌 画上等号。中国目前的变化正在朝向忙碌的现代社会迈进,正是焦虑症 形成的温床。 焦虑的人具有以下特征:① 常常觉得生活的周围危机四伏;② 认定 自己不被喜欢;③ 自认为无法解决生活上的难题;④ 妄想有人和他过不 去甚至妄想有人害他;⑤ 常有出虚汗、心悸、焦躁不安、胃绞痛、慌乱等 心理反应。 2.罪恶感 所谓罪恶感是指一种自我矛盾冲突,内化的行为准则与外在评价标 准差异太大。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自己。 “罪恶感”和羞耻是两回事,羞耻是做了令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的事被 抓住,如偷窥等。而罪恶感则是一种“罪由心生”的感觉。例如,认为父母
的离婚是由于自己童年做了太多的坏事所致。 抱有罪恶感的人往往潜藏很深的心病,他们大都是不良经历的受害 者。因此,他们大多对人对事抱着怀疑态度。倘若料定别人不相信自己, 常常会由失望而引起愤怒并导致以侵犯相报复。“敌意”和“愤怒”是致命 的心态,它们不仅是诱发和强化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而且还会增加其他 病患发病的可能性。潜伏“罪恶感”的人总是为自己杜撰和假想了许多所 谓“罪行”。因此,他们害怕被报复,经常神情恍惚,惊吓不已,并动不动 以愤怒来发泄自己的害怕。罪恶感“沉潜”心里,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 失去平衡。因此,发怒被认为是典型的慢性自杀。 抱有罪恶感的人具有以下情绪特征:① 常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因此 往往做错事;② 喜欢迁怒别人;③ 习惯满怀怒火,极易发怒,如音乐会的 取消、出门下雨、汽车半道抛锚等,都会引动他的怒气;④ 常常心神不 宁。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3) 3.疲倦感 所谓疲倦是指心理上的“精疲力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神情恍 惚。 从生理的角度看,一个人在经过一夜休息之后,生理的机能会迅速 恢复原状,仿佛充了电一样。但是,有疲倦感的人则不是如此,他们经过 一夜睡眠之后,仍然疲倦难当,无精打采,情绪枯竭、憔悴。他们常见的 症状是:意志消沉,颓丧不振,厌倦,无聊,烦透了等。疲倦感是忧郁的初 期症状,心理学称之为“小小忧郁”,如果处理不好,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 忧郁症。 疲倦感往往与人的过劳有关,它们来自一个人的长期不自量力,例 如,一人兼数职,长时间地搜刮自己,最后导致自我崩溃。因此,疲倦的 人口头禅是“我累死了!”、“我好累!” 4.烦乱感 所谓烦乱感即失序的感觉,或者说平常有序的运作机制出现了紊乱 状态,工作、生活、感觉以至书桌、室内一团乱,随时会爆炸,倾泻而出。 人的烦乱是一种生理上的高刺激感受,很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激化,超 过阈值满溢出来。 烦乱者的表现是常常生气,动不动就暴跳如雷,指责对方,而后又会 充满沮丧,泪流满面。造成烦乱的原因是压力过大。专家发现,人的第三 状态主要是由各种压力导致的,压力是第三状态之本。 具有烦乱感的人症状是:① 乱七八糟,不安,冒火,失序等;② 中年 人面临事业的转型、更年期、生涯的不断重新规划与设计,都会出现短期 的烦乱感;③ 大城市的烦乱感是中小城市的数倍;城市的烦乱感又大大 高于农村;④ 发达地区比发展中地区的人有更多的烦乱感。 烦乱感提醒我们,人的防御机制处在空前未有的薄弱状态,极易受 到伤害,随时都会动摇,可能无法自我控制。
5.无聊感 所谓无聊感即无所事事,是一种无论做什么都不对劲的内心感受。 心理学家洛夫•格林森(Ralpf Greenson)把无聊界定成两种类 别:“毛躁型”与“被动型”。其共同的特征是:① 不满足与不想动的状态;② 空虚感;③ 时间扭曲感;④ 被动的观望态度,希望外援;⑤ 心有渴望,但 又不知渴望什么。 具有无聊感的人口头禅是“好无聊啊!”,口气中透露出坐立难安的 窘态。研究认为,愈是都市化的城市人愈是无聊,他们身处信息发达的城 镇里,却不知可为何事。无聊感提醒人们:必须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反省。 无聊的人有三大特征:① 空虚;② 幻想;③ “机械化”。 6.无助感 所谓无助感即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的感觉。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分 开了邻里,隔断着亲情。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立、自理,要为自己的 一切行为负责。诚然,自立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多以 至过分的强化却使一个人变成了完全自主的机器,不能信任也不能依靠 任何他人。 实际上,人天生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 此,人天生就需要集体和交流。而现代社会从环境的演变到个人人格的 塑造,却距这种要求越来越远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大都建立在“做作”的基础上,因为维系他们关系的东西不再是内心 的真情实感,却往往是某种“需要”、“所图”或“利益”。 无助感实际上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厌恶,它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和重建 人际关系。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4) 7.无用感 所谓无用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和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 一无是处,毫无用处。无用感是罪恶感的一个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 而无用感则将厌恶指向自己内心。 有无用感的人表现为经常的自卑、羞怯、内疚,没有信心。这种人很 容易责备自己,尽管他们并没有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或不便。更明显 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是仪表容貌还是知识能力,都一无是处,不可能 让人喜欢。在工作和困难面前,他们毫无信心,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胜任工 作。即使他们有所成就,也会觉得是碰巧运气好而枉得虚名。 无用感的由来常常是源于变化太大和竞争过分激烈所给人带来内心 的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后,在这些可怕的结果尚未 出现之前,他们就以“无用”为借口而退缩了。 2.2 第三状态的成因 第三状态的成因与我们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压力与危机密切相 关。 1.环境危机——不舒服的生活 心理学家雷路士(Lazrus)说,20世纪的社会有两大特征,一是高度发 展的科技文明,二是科技高度发展后的环境压力,包括污染、噪声、拥挤 等。这种环境创造出的心理压力,是引发第三状态的直接原因。 (1)过分拥挤 人类生存环境的相对条件之一是“空间”。关于个人空间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拥挤现象是相对造成 不安与沮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发战争、疾病、暴动、家庭解体、生活质 量下降的前提。 研究“过度拥挤现象”的著名学者约翰•卡尔分(John Calhoub) 把拥挤现象造成正宗行为的崩溃解释成沉沦。他的“白老鼠实验”证明:过
度拥挤的世界会引发明显的攻击行为、怪异社会行为、社会紧张等复杂 危机现象。 (2)环境的封闭性 心理学家让猴子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实验发现,这些猴子都 产生了“心理崩溃”的特质:暴躁、易怒、攻击、丧失生活功能、恐慌、焦虑 等。公寓式结构愈来愈明显的都市,封闭的生活环境,导致人的心理反 应,日益显现出来。 (3)人际的疏离感 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逐步成为利益挂钩体,在市场经济面前, 出现了有利的是朋友,无利的成陌生人的现象。 有关研究证明,孤独与疏离感相随相生,心理困扰与疏离呈现正相 关。因此,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正慢慢成为杀伤人类心灵的利器。在名利、 欲望、权位的竞逐场中,竞争俨然成为每个人都得亲自面对的问题。在这 样的环境中,人们努力分辨谁最聪明、谁最优秀、谁最有魅力、谁最迷 人、谁最有钱。环境为人际关系设下了道道陷阱。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5) 2.交通危机——随时被侵犯 霍尔(Hall)提出了“个人空间理论”。他认为,一般人的正常个人距离 是47~75cm,非亲密关系的人超越这个警戒区,便属侵犯“个人领空”,必 然会遭受攻击。现代社会交通的拥挤和混乱,正是侵犯个人空间的典型 形式。 交通危机影响人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而直接的宣泄对象可能是人 或车。塞车、挤车、堵车之后的不良心境,往往是想发泄一口莫名其妙的 恶气,在现代化的美国纽约,人们以在一地下道的涂鸦墙来宣泄自己的 怨气,而在中国的城市中,则常见公共汽车上的恶语相加,有的则甚至以 刮车泄怒。 大型化的都市,使许多人长途跋涉上下班,每天都要面临几小时的 挤车、塞车,对人们所造成的心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一上街,触目可见 的都是车(汽车、自行车、人力车)与人争先恐后、寸土不让的情境,时时 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侵犯,使你惊慌意乱,情趣全无。如若出现意外事 件,则会带来少则几日,多则数月的困扰,使人身心俱疲。 实际上,交通危机几乎是所有加快步伐迈入现代化的国家的共同危 机——不良的交通成了通向第三状态的桥梁。 3.人际危机——“狗理论” 心理学家提出一套“狗理论”。大意是说,先生在公司里受了委屈,但 为了饭碗,忍受委屈而不敢与老板顶撞,于是把一肚子的窝囊气回家后 全往妻子身上发泄;妻子慑于先生的孔武有力,也不敢声张,于是便把心 中的怒气转移给孩子;小孩在盛气凌人的父母面前,自然不敢稍有违逆, 于是迁怒于狗,把家中的狗踢了一顿,因被踢而生气的狗则去咬路人一 口。这正是现代人际关系中的环环相扣,扣出了无限的伤害。于是,“自 我”无形且自怒地成了人的生命重心。现代人际关系的危机,成为第三状 态的重要原因。
4.道德危机——好人不好做 从社会学的角度,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制裁力,它使人们用合 于规定方式行事,使社会与个人因而取得平衡。因此,没有道德就意味着 心灵的空虚,没有道德约束的群体,代表了灵魂的游走,没有道德往往是 没有希望的代名词。 可惜的是,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道德危机,这种全球性的道德 危机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的金钱至上观念的横行。于是,腐败行为愈演 愈烈,假冒伪劣产品四处泛滥,坑、蒙、拐、骗比比皆是……道德危机、崩 解的人,无一例外地会成为第三状态的人。 5.生活危机——习惯厌倦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经济的无以为济,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困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忧郁、焦虑。一个连吃喝起码的温饱需求都无法 满足的人,怎能拥有自尊、自爱,或者自我实现的梦想? 工作方面的危机,老板只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重视智慧的价值 实现,劳动者只是机器不是人才,很难逃离心理压抑的命运。 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家庭的危机。一些收入微薄 的人,无法使其享受人生,于是慢慢学会与钱竞逐,变得疲惫不堪地忙 碌。近几年来,原来的“双薪”家庭模式注入了“兼职”,以取得更高的收 入。但其代价却是“钥匙儿”的涌现。父母成了提供衣食温饱的保姆,没有 精神和爱的慰藉。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缺乏精神生活与爱的家庭, 孩子心理困扰的比率明显增高,他们通称这样的孩子为“缺爱症候群”。 于是,出现了扭曲变调的家庭生活:忙碌的父母、疲倦的父母、情绪不佳 的父母、咆哮的父母;委屈的孩子、出走的孩子、犯罪的孩子。于是,家庭 危机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忙碌的生活也会制造“工作狂”,工作狂的生活形态会使人“厌倦”。厌 倦已成了现代人难免的感受。人们很想停止工作,但又不得不行动;缺乏 成就感,但却又无法逃开。这样的工作形态无法要求兴趣、品位、快乐与 成就感,自然容易产生空虚、落寞、没有活力、抑郁甚至麻木不仁的厌
倦。尼采曾说:“对抗厌倦,连神也投降。”人的这种反向行为,实际上是第 三状态的显现。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6) 6.人文危机——软弱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指标之一,文化水平愈高 的地方,愈有人的尊严与生活的观照。人文学家认为,什么样的人文色 彩,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人。文化主宰了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创造, 人的心理饱满与空虚。春秋时期是哲学思想的年代;唐朝是诗的年代;宋 朝是词的年代;清朝是考据学盛行的年代。现代的中国却很难说是什么文 化的时代。当我们找不到时代的文化色彩时,我们总会说现代正进入多 元文化时代。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令我们觉得自己潜力无穷,另一方面 又发现自己的软弱无能。这样的矛盾,正是深藏在现代人心里的冲突 ——无力感,造成紧张、焦虑、恐惧、忧郁、担心、敌对。这些心理冲突构 成了第三状态的社会文化基础。 2.3 第三状态的由来 专家发现,第三状态主要是由各种压力导致的,巨大的压力是人类 第三状态之本。 1.个人心理因素的压力 一个人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是第三状态不同的表现。 (1)孤独 孤独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都市性格”的写照。在封闭的水泥墙中, 人们多少都有一些孤独性格。现在的公寓则是人际剥离的象征;人们相见 不相识,遇到困难时求助无门。机械式的生活模式,把人性物化,上班、 下班之间,孤独者找不到可以倾吐心情的中间地带,于是出现了“星期天 症候群”、“电子游戏族”、“电脑自闭症”。孤独的人不知道如何填补自己 心灵的空洞,于是便陷入第三状态。 (2)瘾者 “瘾”是一个人对某种物品形成的一种心理上或情绪上的依 赖。“瘾”者常是为了解愁或逃避。例如,酒瘾又叫酒精依赖,是喝酒习惯
恶化到无法自拔非饮不可的程度。烟瘾者常说烟是最好的朋友,呼之即 来,挥之即去,可以令人兴奋,也可以令人平静,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所有的瘾者都是想用一种“物”来隔开“人”的人,是一种内在空虚的 对外投射。他们往往在内心藏着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败感,以至于无法用 正常的方式介入人群,不能以清明的心情面对人生。事实上,任何一 种“瘾”都不会换来真正的快乐,“上瘾”是一种慢性自杀,而最先杀掉的是 自己的心灵。 (3)忧郁 忧郁即悲伤、沮丧、消沉、颓废等不愉快情绪综合而成的心理特征。 多数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忧郁症状,如悲观、沉闷、生活缺乏情趣、短暂陷 入低潮等。这些并非是一种病态,而是人的生理常态。但如果无精打采、 两眼无神、自责、心悸、食欲不振、头痛等现象一再发生,久而久之,心理 便出现问题了。 忧郁的人习惯“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不仅容易得罪人,而且也容 易使自己陷入死胡同中;忧郁的人喜欢“二分法”,非黑即白,不是成功就 是失败,不是善定是恶,不是好就是坏,这种思维方式是一切烦恼的渊 源;忧郁的人常常妄自菲薄,可当别人真的小看他时,又显得愤愤不平, 忧郁终日;忧郁的人喜欢把问题看得很严重,小事一桩,他却疑是大问 题,心灵狭小,常用“放大镜”看世界;忧郁的人常过度自责,“这是我的 错”成了口头禅;忧郁的人习惯压抑自我。因此,这种人是典型的第三状 态。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7) (4)压力症 所谓压力即使人产生痛苦、不安、心烦、挫败感、焦躁、易怒的外在 来源。在急剧转型的现代,每个身在社会的人,几乎都有可能感受到来自 四面八方的 压力。 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一方面存在着的下岗、分流、剥离、待业,另 一方面物价指数节节上升。而且,生活方式的变迁又使人们的物欲增 强。“富翁者”毕竟是少数,要维持家庭生活的“高消费”,普通人会感到无 助。而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生活方式的变迁所造成的压力更大。而且, 社会中更有一群人生活在经济的底层次中。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急 剧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都有一个令大多数人作痛的分化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经济的压力使这些人常感到无奈、无心和无力。有研究表明,目前 中国人的压力感已是20年前的5倍。 其次是生活压力,市场经济的面目之一就是无情。人们之间很难是 朋友,他们更像对手;人们之间不易谈合作,他们必须竞争;人们之间缺 少分享,他们只谈利润。这样的压力其实很“无义”,往往让人陷入自我毁 灭的窘境。生意上的欺瞒是常有的事,假冒伪劣产品屡打不绝,坑、蒙、 拐、骗到处滋生,诈骗集资屡见不鲜。一些媒体失察而使假广告公诸于 众,致使一些贫困的农民、下岗人员、退休人员上当受骗,倾家荡产,更 使他们雪上加霜。商业上的各种欺骗,让人一不小心(即使是小心)就上 当受骗。生活的压力还包括了个人的有志难伸。这样的压力让人觉得很 无望。 最后是自我的压力,每个人从小开始就被塑造成完人的角色,成就 的堆砌,使人无力喘息,每个人目标的最高点都在金字塔的顶端,没有人 为你进行生涯的设计,考虑你的能力与兴趣。这样的压力很“无际”。 急性的压力症会使人崩溃,慢性的压力症会让人心伤。有压力的人 会产生两种宣泄方式,一是“自伤”,二是“他伤”。自伤者往往会选择自虐
甚至自杀之类的处理模式;他伤者则会把怒气转移到他人身上,形成攻击 性很强的性格,攻击成了发泄心中不满的出站口。 (5)绝望症候群 所谓绝望即无助感,努力之后仍然无望的落寞情绪。开始的情绪状 态是“不想争了”,之后是“不想做了”,最后则是“不想活了”。绝望的人, 让人生陷入死巷之中。绝望的人,不是选择自杀,就是选择逃遁。研究表 明,高经济化的都市里,绝望的人明显增加。经济的竞逐,有时候让努力 但不善于计谋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努力往往成为失望的代名词。在 一个变调的社会,常使那些努力的人反而与高生活品质形同陌路。希望 的崩毁,会使绝望突升。 (6)心虚症候群 心虚又叫自卑。所谓自卑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消极态度,对自己所具 备的条件,所作所为多有不满,对自我能力与价值深感怀疑,对环境缺乏 安全感,对自己的未来毫无保障等。心虚的人往往以自大表现自我,遮掩 自己的无能。他们有的自我吹嘘,把自己包装得很博学、很富有,很令人 崇拜;有的则把名人列为自己的朋友,假装伟大仿佛真的可以伟大起来。 心虚的人又往往急功近利,他们期待用一分钱换回三分利。心虚的 人用一大堆虚的方式来填充虚假,但却仍然无法换回心虚的落寞。心虚 的人大都严重缺乏自信,他们不明白:人是一种有所能有所不能的动物, 如果样样全能,那就会使自己样样不能。 (7)冷漠症 冷漠症主要有以下表现:不喜欢主动,被动是这类人的特色,这种人 通常有一段被伤害的童年或前尘往事,他们习惯于被别人喜欢,而不习 惯去喜欢别人;没有特别的休闲生活,家与办公室是他生命过程中的两个 重心,星期和节假日是他的休息日或者睡觉日;爱物的心情超过爱人,是 个宠物专家,但却是很烂的朋友;喜欢与电视及电脑之类为伍,电视一看 几个小时,电脑一玩一个通宵,也不感到厌倦。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8) 2.家庭因素压力 现实中一些不良的家庭模式,使“避风港”成了“受难地”。无数事例反 复证明,家庭有时会变成残忍的压榨机,压迫着人的心情而使人成为心 理失调者。人们可以逃避外界的伤害,也可以拒绝他人的伤害,但亲人之 间的伤害却从来没有规避的余地。家庭的不幸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 会到那种残忍的力量。然而,这样的人往往又求告无门,欲说不能,第三 状态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放逐地。 (1)“体贴游戏”症 现代人相对于他们的上一代,都有一个物质相对充裕的童年,也没 有经历太多的磨难,他们在“新观念”盛行的社会氛围中长大,接受更多 现代知识和观念的洗礼,对人生和周围的事物也有不同于上一代的思 考。但他们在尚未真正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就组成了家庭。于是很快发现 家庭中的一切实际上和传统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掩饰失望和捍卫 自己不愿意失败的心,他们不得不用“强作体贴”来维持双方的关系。这 样,体贴便沦为游戏,情绪又无法沟通,也就逐渐生出“心病”。“坚决不吵 架”的现代人就这样玩着“体贴的游戏”,使自己莫名其妙地玩进了第三状 态。 (2)婚姻失落症 周围的无数事例,让人看到婚姻中的“战争”是那样司空见惯,以至 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旁观者甚至参与者。婚姻失落症,主要包括了离婚 与婚姻冲突。如果一个人生活的核心部位发生了问题,那么他决不是一 个快乐的人。在中国,近10年来的离婚率已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而离 婚的后果则是失败者的感觉,容易忧郁与丧失自尊,以至一蹶不振。研究 表明,离婚家庭的孩子,近70%自我调适困难,闷闷不乐,怀着怒气,自尊 心低落,人际关系失衡。婚姻冲突则更具普遍性,特别是在中年夫妻之 间,婚姻的冲突随问题长久淤积而随时爆发,最终使冲突的双方从身体
到心灵全部受到伤害。 (3)外遇与感情的三角债 外遇的真正问题不一定是落入声色犬马的陷阱之中,夫妻之间的冲 突与沟通不良,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实中外遇愈来愈多,事实让我们 必须回归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婚姻并不是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 的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或幻想,往往是导致婚姻不和谐的主要原 因。 成功的婚姻者必须相信:婚姻中有喜怒哀乐,有甜蜜和苦涩,有和谐 也有冲突,还有妥协,婚姻决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是无风无雨也无浪的 避难所。 外遇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人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 多了,工作在一起、休闲在一起、谈心在一起,思想上逐渐产生共鸣,然 后发现双方思想近得似乎一点距离也没有,比起家中的那位好多了。 研究认为,外遇往往具有强大的情绪杀伤力,无论先生或者太太脱 轨,另一方面都会出现情绪上的失调,开始对人不信任,对性的随便,把 自己身体的奉献当成报复的手段之一。 (4)单身主义 我国单身比率一年比一年上升,在70年代的中国,很少听说“单身主 义”。而现在,都市里终身不婚的比率已接近10%,这说明现代人已慢慢 进入单身的 年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结婚可以满足人的安全感、解除寂寞、给予亲密 关系等基本需求。单身也有好处:维持个人的隐私,自由地挑选朋友,拥 有自己的时间以及较多发挥的空间。单身提供了婚姻中未能提供的成长 空间和发展机会。但是,单身并不容易,单身必须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心 理平衡能力、性的调解能力、独立休闲的能力、应付异样垂询的能力等, 这样的人群,会遇到一些难题,而这些难题正是造成不良心理状态的原 因,严重者将进入第三状态。 (5)家庭沟通失调症
家庭沟通失调,既影响父母,也使孩子的心理饱受压力与破坏。传统 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棒打出孝子”,这种哲学深植于很多人的心里。他们 相信鞭下可以创造奇迹,但事实上却只创造了孩子的心灵伤痕与一堆的 误解。孩子们不喜欢这种“爱”法,孩子希望父母能真正了解他们生命过 程中的所有脉动,喜欢父母尊重他们的感觉,希望父母多听听他们的想 法和说法,不要老扮演发言者的角色。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棒打式教育突变成过分的溺爱。 一方面将孩子放任成“无法无天”的“小皇帝”;另一方面,“望子成龙”心 切,强迫孩子什么都学,孩子痛苦,父母也跟着受气。实际上,中国父母 的教育方式,属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口腔期控制型”,即父母一听到婴儿 的哭声,就会忍不住地喂食,不让他们有任何机会受冻挨饿。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9) (6)老人寂寞症 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变革使“家”的观念也变了。家,似乎已成了两 个老人的孤独世界。中国的老人们大多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懂得自我安 排,他们大都是农业时代的付出者,却是工业时代的牺牲者。 以往,老人是受人尊重的对象,他们是社会的皇历,是气象局,是决 策者,是仲裁者,是被请教者。尊老敬贤是传统社会的写照。但在工业社 会之后,淡薄取代了人情,老人也由原来的尊贵者转而成为了社会的负 担,常常遭受冷遇。再加上健康指标的逐渐减弱,皮肤皱纹、白发、佝偻、 行动缓慢、听力与视力等感觉功能的下降,常有病魔缠身,这些都让老人 烦不胜烦。老人的第三状态与这些原因有了形影不离的关系,自怜、自 卑、自怨、自恨、挫折、伤感等,常常如影相随。 原来老人曾是经济的来源与支配者,现在沦为消耗与被支配者;原来 是生命的驾驭者,现在变成了被驾驭者,所有这些都使老人成了人生中 最黯淡的阶段,也就逐渐患上了老人寂寞症。而老人寂寞症侵吞的不仅 仅是自己,甚至还包括全家人,结果往往弄得一家鸡犬不宁。 3.社会因素压力 新的时代制造了新的社会问题,而人们对这些尚不具备承受力和免 疫力,这就为第三状态的繁衍提供了最佳的培养基地,致使这些社会问 题成了现代人感染第三状态的头号“病毒”。 (1)变化恐惧症 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瞬息万变;环境在变,工作岗位在变, 工作任务在变,职务在变,社会角色在变,生活在变,朋友在变,心情在 变。从农村涌入城市,从一个职业换成另一个职业,租房者必须经常搬 迁,动迁户从大杂院搬到塔楼,原来上班的路正在扩建改道,家居的楼下 新添了一个闹哄哄的早市,晚上突然响起施工的强烈噪声,平地而起的 高楼使你的视野变短,老领导退休后顶替他的是一个看见你就发火的青
年,宝贝女儿再也不听话,居然往家里领来一个愣头小子……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而且变化就是无常,没有人喜欢永远生活在无 常之中。有人说,经历的变化越多,体验越深,这是一笔财富。可体验被 谋杀也许是一笔更大的财富,但却没人想去体验被谋杀的滋味。因为,太 多的变化使人落下了对变化的恐惧。但在当今时代,即使你不想变,变化 也会始终跟着你。每一次变化,都需要你去重新适应,某一个方面需从头 开始。接下来你会发现你自己也变了,最常见的是变得力不从心,便开始 用消极的态度来应付变化,从内心烦透了这个经常不请自来、十分霸道 的“客人”,渐渐地,使人进入了第三状态。 (2)害怕落后症 整个社会都在提倡“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害怕让历史机会擦肩而 过,是当今许多人“害怕落伍症”的表现。随着社会大潮的发展,目前“害 怕落伍症”五花八门。许多同事装上了电脑,上了网,可却仍然用笔在爬 格子;时尚版上公布了今年全球的流行色,你却仍然是那一柜子的被时髦 淘汰的服装……其实,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制造“落伍恐慌”,迫使现代 人穷尽一生为不断翻新的潮流而奋斗。经济繁荣被刺激出来了,而大量 跟随时尚亦步亦趋的人却累得并不充实,没有尽头的观念转变和物质 欲,换来了没有尽头的“害怕落伍症”。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0) (3)文凭主义综合症 文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好职业的敲门砖。但文凭主义却造就了一 批书呆子:高学历却缺乏高创造力或高智慧。文凭主义者非常注重脸面, 只允许他人吹捧,不能有任何的批评。他们往往把事业的不顺归咎于没 有好文凭,于是重考名校,或者再读个研究生,这成了他们换取公平的方 法,他们相信好学历是好工作的跳板。文凭主义症者类似西方的完美主 义症候群,他们有着共同的强迫行为。 (4)考试焦虑症 应试教育和文凭主义可以延伸到“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是典型 的东方症状。社会重视学历的假象以及父母的急功近利,传统的“考状 元”心态,构筑出一条无限延伸的射线:原本只是一种学习的评量却变成 决定一生的方式;原本可以是活泼的户外教学却改成一张张的测验试卷; 原本是有趣的社会实践与观察,却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家庭作业;原本是一 个月或半年一次的考试,却变成每天考几次…… 考试之所以这样令人紧张,是因为考试在这里代表了鼓励与奖赏、 有望与无望、能上与能下、成功与失败、能不能光宗耀祖。这种学生沉重 的责任,变成了包袱让大多数人承担,尤其是让孩子来承受。 学校中考试焦虑的孩子首要症状是失眠,他们因为精神的过度紧 张,常常是似睡非睡地度过几年、几十年,多数孩子需要到考完大学才能 免除这个噩梦,而少数的孩子则转为终生的心理疾病。其次的症状是注 意力无法集中、惊悸或夜里做噩梦。 (5)失业症候群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下岗、失业也如同其他新事物一样浮出了水面, 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研究资料认为,失业与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有密不 可分的关联。失业的人即使有补贴或社会保险,但还是难以从容地支付 每天的开销,心情自然不会愉快。失业与自杀、肝硬化、精神病、心脏病
的关系,早已得到实证。国外的研究发现,失业率增加,心理问题就会显 著增加。一切变化,都可以从最深层次的经济上找到原因。经济问题的冲 击,对中青年人的影响无与伦比。心理学家发现,35~54岁的男人,是最 无力承受经济冲击的年龄层,失业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 发展变化的中国,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体制的改革,使一大批人员下岗、分流、失业。结果是,失业的人变得 心理沮丧,显得很无助无奈,容易反弹,凡事难以心平气和,觉得自己怀 才不遇,恨他人不公、有眼无珠,难以正确面对失业,从而开始了起伏的 人生。 (6)信息爆炸恐慌症 在几年之前,人们可以坐在电视机前了解当天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 落的大事,以至于我们似乎对美国的情况比自己很少去的某个都市都更 加熟悉。现在,更多的新潮人士只需坐在电脑前,用一个调制解调器,接 一个键钮,就能随时知道纽约的张家长李家短。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开始在“网上”生活,世界已经 变成了一个村。我们生活在这个“村”里,随时随地都有重大事情发生,有 的影响重大,有的则很无聊,这些全都可以称作信息。只要你愿意,现代 技术手段已经可以保证人们可以随时获得需要的所有信息,面对以亿兆 计算的信息,选择就成了最大的问题。选择不仅包括是否选择到一个真 正需要的信息,还包括在众多的选择中进行取舍判断所需要付出的心 力。 “信息爆炸恐慌症”有两个典型的症状: ① 担心在成千上万的信息中漏掉最重要、最有利的信息,心里总在 想:如果我漏掉了而被别人看见,对方可能因此而击败我。于是,强迫自 己不停地去找、去读,以至精疲力竭。 ② 总感到自己无力。过去,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至少有或大或 小的一群人来听。而现在,人们都在把自己的想法印成书,或者在互联网 上散布,但他的声音会立即被铺天盖地的媒介所淹没,没有人会真正去
注意其中的只言片语,因此也就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呈几何级数的信息爆炸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垃圾。就 像人们本来想要一滴水,却引来山洪暴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恐慌于 这股强大的信息压力。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1) 2.4 第三状态人群 类似的压力,类似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第三状态人群。 1.下岗或失业群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构的改革,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者破产,都 造成了相当数量职工下岗、分流、剥离、失业的情况。下岗或失业后生存 压力较大的,集中在传统产业较集中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由于经济的 相对落后,再就业的机会更少,因此下岗后的生存问题比较突出。但不管 最终能否找到出路,下岗或失业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首 先,突然中断或锐减的收入可能使一个本来并不富裕的职工家庭面临绝 境;其次,与之伴随的对前途的担忧,被抛弃感和人生的失败感,都是很 难对抗的打击。因此,下岗或失业职工是第三状态的高发人群,其经常的 表现是心悸、无力、严重失眠、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负疚感和心理的 不满、情绪抑郁或暴躁。 2.苦恼的孩子 应试教育的结果,给孩子带来了一系列的烦恼。研究发现,由于前一 代的父母多经历过一个教育薄弱的时期,因此有一种无法弥补自身教育 不足的遗憾。为此,他们将完美教育的希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加之只 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成了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再加上强调 能力和实力的竞争社会,以及应试教育的方式,致使这一代孩子要接受 比过去的孩子多得多的“教育”——父母和学校采用“强制”的办法,增加 学习强度,延长学习时间,用名目繁多的学习班来填满本来属于孩子自 己的课余时间。而这一切的实施却又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我们这 样做是为了你好”,学校和父母都这样说。而孩子们却不理解这种所谓 的“爱”。他们身心不堪劳累,便生发出各种怪异的情绪来回报父母。对那 些懂事且敏感的孩子而言,他们虽然理解了父母的爱心,但由于自己的 能力与父母无边的需求总有距离,以致会生发出“罪恶感”来。许多研究
表明,儿童的精神问题发生率正在节节上升。“苦恼的孩子”的第三状态 大都表现为:孤僻,心情烦躁,学习缺乏效率,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夜 晚失眠。 3.问题少年 心理学通常将人生的12~18岁阶段称之为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人生 的“断乳期”或“危险期”,说明这个时期的少年可塑性极大。“问题少年”包 括很多种,如早恋、早孕、出走、小偷小摸、吸毒、少年团伙犯罪等。 “问题少年”大都出自“问题家庭”。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本来 就是各种创伤的受害者,被不良环境扭曲了心智,而他们在制造更多“创 伤”的过程中,又不断伤害自己和他人,并且还总能为自己的“问题”找到 借口并发展成为一种蓄意的报复行为,因此,也常常会受到罪恶感的困 扰。当然,“问题少年”中大多数仅仅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小失足,而对失足 的玩味却常常能在他们心中引来一场大风暴。 “问题少年”的第三状态通常表现为:不安,焦虑,攻击性强,罪恶感、 无助感,同时还可能伴有身体失调和神经质。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2) 4.人际冲突中的人 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实质都是一个利益集合体。但是,由于一些管 理策略上缺乏透明度,领导缺乏应有的管理水平与艺术,以及利益关系 夹杂不清,人际沟通不良等,单位又常常是人际冲突的温床。在这些单位 中,派系成堆、人员成帮,“权”与“利”缺乏明确的获取指标,人事升迁变 化取决于一些难以明确的因素。在这种环境中,不正常的获取手段变得 司空见惯,而谣言、中伤、拉帮结派便成为这些单位的最大特征。 陷入单位中的人际纠纷,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成为各争斗派系中 的一员,遭到别派人物的攻击和指责;不属于任何派别,受各派夹击或遭 被派系控制的各种机会的遗弃;由于言行不慎招致同事的嫉恨;因过去的 工作过失或某些错误留下的人际后遗症;同事间和利益、感情的纠葛等。 一个人如果陷入人事方面的被动甚至遭到蜚短流长,就既不会有好心 情,也不会在工作中专注而有所收获。 人际冲突中的人的第三状态常表现为:厌恶单位和工作,在工作场所 头痛、恶心,情绪或激烈或沮丧,长期失眠。这种恶劣的情绪可能波及家 人。 5.刚参加工作的人 那些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因生活环境的急剧变 化而产生种种适应性障碍,因为,从学校跨入社会意味着许多人生的重 大变化:从一个被养活的人变成了一个必须自食其力的人;工作的社会性 有别于学校的学习,必须真正开始为社会和他人负责;人际关系环境不再 是单纯的校园,而增加了利益的争夺;有了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工作日, 特别是对于在大学里已经习惯于个人支配时间的大学生,这种工作时间 的强迫性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职业、岗位的双向选择,理论与实践的时间 磨合,都需要机会和一个过程。这些都会引起他们的烦躁和不安而进入 第三状态。通常的表现是:紧张不安,植物神经系统不适导致恶心与厌
食,多愁善感,失眠心悸,疲倦无力。 6.更年期 有关研究认为,人在更年期的种种表现,是典型的第三状态。医学界 的研究认为,女性大约45~50岁左右,男性50~60岁,为更年期阶段。在 这个阶段,人的生理组织结构老化,生理功能自然老化,无论男女,都有 可能表现出与过去迥然不同的行为与思考方式。更年期集中了身心不良 互动的各种典型的表现,算得上第三状态的集大成者,因此,被认为是人 生中最黑暗的时期。而且,社会对更年期中的人普遍缺乏了解甚至歧视, 以至于“更年期”在许多时候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这种不良的态度使更 年期中的人更加烦恼。 更年期中的第三状态常表现为疲乏无力,情绪不宁,烦躁不安,失 眠,头晕,头疼,健忘,胸闷,心悸,易怒等。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3) 7.刚退休的老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退休意味着一生事业的结束,无论是带着满足 的自慰感还是带着满腹的遗憾,毕竟很难再有另一种事业的人生了。同 时,结束的还有原来的社会影响力和控制力,似乎这是一条分界线,一跨 过去就意味着从社会舞台上退幕。于是,心理上的不甘与抱憾使他们更 不能适应生活上的变化,过去是早出晚归的上班生涯,现在突然不存在 了;原先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人事氛围不存在了;得心应手的工作不见了; 只有大量的时间和闲暇摆在面前,心中空空的。 研究表明:刚退休的人比起未退休前的一两年,疾病甚至死亡率明显 增加,心理问题也突发频繁,似乎所有问题都等到了这个退休点上。因 此,第三状态是适合更多的退休人员的代名词。他们的第三状态的表现 是:精力突然衰减,心情烦躁,内心无望,记忆力变化,头晕,心悸,莫名 其妙的伤感,身体有明显的衰竭感,不能坦然面对自我,对新生活不适 应。 8.给自己打工的人 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在创立之初,总是只有二三个人,小老板不但要 发号施令,而且更要身体力行,干得比打工仔还要玩命。尽管小企业在生 产经营上有更高的自由度,而且不少因创造力充沛而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但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一个小的决策或判断失误,将导致全军 覆没。创办小企业的人,大多没有资金的支持,他们要押上自己的钱,自 己的辛勤,去做生与死的拼搏,而且要疏通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的压力 可想而知。他们不仅十分辛苦勤奋,而且工作时间比一般人往往多很多, 同时还必须对各种管理部门和客户赔一万个小心,甚至在很多情况下, 丧失尊严和良知,经常是“弯着腰、低着头做人”。这往往会造成他们生活 行为方式的某些反弹,有些人会花钱去买醉、买笑,但这丝毫不能减轻其 压力,而只会使许多方面变得更糟。为自己打工的人,其第三状态的表现
是:浑身无力,疲惫,情绪易大起大落,无助感,有时则是绝望感,对生活 缺乏热情。 9.从事时髦职业的人 所谓时髦职业,其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一些传统的令人感觉位势 较高的职业,如新闻、广播、电视业,金融、保险业,律师业,电信业;也包 括一些新兴职业,如三资企业、广告业、公关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还 包括一些潮流行业,如时装业、娱乐业、中介业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 都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收入较高,同时,工 作自由度较大,而工作的紧张程度也比较高。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 种悬空的位势往往能滋生攀比的热情。每天受高度紧张工作的摧残,经 常被不断提升的物欲折磨。在某一个场合自卑,在另一群人中自傲。因 此,时髦职业者的身心往往并不能同他的职业一样亮丽。其中也有不少 人容易进入第三状态。这种第三状态的表现是:紧张、空虚、精力不济、暴 饮暴食或厌食。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4) 10.明星人士 专门研究明星性格的心理学者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明星,往往 是他有大大高于常人的自我表现欲。因为没有表现欲便很难引人注目, 不引人注目,当然也就称不上明星。这个定律一般适用于包括政治明星、 体育明星、娱乐业明星等各类明星。明星中不乏品格优异的人,但明星中 也有很多内心和行为扭曲的人。就娱乐业明星而言,它是作为一项产业, 在制作商品,在盛行包装的时代,明星的形象和商品的商标被固定成公 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娱乐明星表演出来的一面也许和他本人没有任 何关系,一个贤良、正派的明星,他本人可能相当冷漠自私。抓住一切机 会拼命表现,作为公众人物每一个举动都成为社会谈资,这一切使明星 大都具有较强的争斗欲和分裂性格,作为对自己明星魅力的肯定,他们 许多人会热衷于比名利、比奢靡。若一旦在比较中自己处于他人下风,内 心的不平衡常常会惹来各种风波。于是走进第三状态。明星的第三状态 的表现是:心绪混乱,没有安全感,感到无人理解,情绪时有剧烈波动、失 眠、健忘等。 11.民工人群 以亿计算的农民进城打工,构成了当今中国的一大特色。从干小工, 到摆摊设店跑买卖,打工者几乎包揽了第三产业基层的各个方面。民工 人群的境况有以下共同特征:① 文化素质较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简 单枯燥的体力活;② 生活条件较差,找到工作的人,生活保持在基本温饱 水平,但居住环境十分恶劣;③ 流动性大,找工作机会难,工作的待遇也 相对较低,作业的环境与条件也十分艰苦;④ 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打工 者一般出自较贫困的地区,为改变自己恶劣的生存条件,被迫到城里寻 求摆脱命运的机会。在举目无亲的陌生环境中挣扎生存,需要付出城里 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由于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欲望,他们中大都有一种积 极向上的心态,但也有一些堕落以至犯罪。民工的处境决定了他们遍尝
各种压力,困难、挫折和不幸时常如影相随。因此,其第三状态就有着比 较明显的表现:困倦,乏力,挫折感,严重沮丧,不适应,恐惧心理,敌对 心态,机能失调等。 12.夜班人群 长期上夜班对人的身心大量消耗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上夜班的 人一般包括工厂企业的“三班倒”职工,饭店宾馆服务业职工,通信系统、 医疗系统、铁路交通系统职工,新闻单位夜班采编人员等。当今社会,还 有一些新型夜班人员,他们大多从事娱乐服务业,如出租车司机、餐饮娱 乐业人员等。夜班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有:晨昏颠倒加上长时间不能接收 丰富的阳光,易造成体内化学分泌失调,致使身体和情绪都被破坏;与家 人作息时间矛盾,家庭生活不正常,不协调,易产生婚姻摩擦和矛盾。夜 班人员的生活行为方式比起普通职工来说,有着更多的压力和烦恼。夜 班人群的第三状态表现是:长期困倦、虚弱,肾功能减退,植物神经系统 出现问题,早衰,心情沮丧,厌世。
第2章 情商下降症——人类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15) 13.单身人群 近些年来,特别是在都市中,自愿选择单身或选择在人生某一时期 单身的人越来越多,这表现在30岁以上尚未结婚的人和直到30岁以后才 开始有结婚意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新单身者文化素质较高,收入也大 都属于中高阶层。单身生活好的一方面经常被渲染:自由,不用为协调两 人的关系而付出代价,可以集中精力于事业,不用陷于家庭事务,没有家 庭负担,交际面大。他们一般生活上可以自立,特别是女性,她们不用为 了经济问题而在很年轻的时候结婚。 单身的众多好处的背后,也有数不清的烦恼,诸如缺乏温暖照顾,没 有感情上的慰藉,没有安全感,缺乏责任心。而且单身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是文化上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婚姻模式,无论其怎样不完善,它都已经作 为一种文化基因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所以,中国社会一向不太容 忍大龄单身者,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的单身,人们都会给他们首先强加一 种贬义。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单身者确实是很难的一群人,他们既要承受 社会的某些歧视,还得承受单身生活带来的孤寂、困难和身心的失调。 对于二度单身者,情况就更糟。所谓二度单身,是指离婚后重新开始 单身生活。就离异者个人而言,除了极少数人在离异之初,有一种总算摆 脱恶性婚姻的轻松感之外,他们大都很难感觉良好。首先是离婚过程的 痛苦:是非之争,财产分割,孩子归属,负疚或敌意,他人谴责等,致使他 们一般都会陷入第三状态。其次,二度单身还意味着经济状况的恶化(或 丧失经济依靠,或支付抚养费),对比的反差使他们对生活极不满意。第 三,因为有一次惨烈的失败教训,他们不但自己会有失败感和缺乏自信, 而且对他人也抱有严重的、更强烈的不信任。 单身与二度单身人群的第三状态表现是: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安全 感,失眠易惊,怀疑不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