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歐洲生態城市發展特論 期末成果集

Page 1

當代歐洲生態城市發展特論 Special Issueon Contemporary Sustainable Urban and Architecture


目 前言

1

案例分析 1. 奧地利 Bad Ischl

9. 荷蘭 GWL-Terrein

6

133

2. 西班牙 Trinitat Nova

20

10. 德國 Stuttgart

160

3. 匈牙利 Gyor

36

11. 英國 The bedzed

170

4. 芬蘭 Tampere-Vuores

57

12. 瑞典 Hammarby

188

5. 斯洛伐克 Trnava

70

13. 瑞典 BO01(Malmo)

206

6. 德國 Tübingen

81

14. 丹麥 Vesterbro

224

15. 芬蘭 Vikki

262

7. 義大利 Umbertide

103

8. 法國 Rennes

120

結論

283

參考資料來源

284

1


>>

前言

國立高雄大學 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1


Foreword

> 生態與低碳城市規劃理念、挑戰、機遇 現今生態城市發展的挑戰

前言 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世界各國都市都在 如火如荼的進行,很多的綠建築,很多的 生態/低碳園區規劃,但世界各國及各城市 面臨的最大問題,都是這些成果是零散的、 績效無法量化的。生態低碳城市推動的過 程,技術通常不是關鍵問題,建立一個推 動平台才是重要的,一個制度和法制的平 台,讓生態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真正的實 踐,而制度的建立,必須建構在現有的城 市規劃體系和法制系統上,且避免每做一 個規劃就改變規則,如此才能進行長期的 實踐步驟。

2

都市空間結構

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生態基盤的考量、 城市自明性的營造、都市的成長管理滿足、基本生 活需求

交通運輸

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大眾物流運輸的發展、 生態基盤的考量

自然生態

生態循環的創造、生態基盤的考量、城市自明性的營 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能源與材料的流通

環境友善的建築設計、資源回收的機制、環保技術的 開發、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民眾參與的落實

社會與經濟

社會關懷的照護、創造地方特色及集體記憶、 生產環境的永續、環境友善的建築設計、民眾參與的 落實


前言 - 生態城市與低碳城市

生態城市包含很多面向,如水資源循環、生物多樣性、綠色基盤設施等等,基本精神是探討 環境的管理,而低碳(也就是降低碳排放)是其中的一個面向,但何以低碳城市如此受到重視? 一方面是因為聯合國「國際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遷最大的禍首就 是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概括性稱呼為碳排放),而另ㄧ個低碳城市受到矚目的原因,是因為 生態城市發展迄今,很多項目都還是概念性的,發展成果很難精確的計算;但碳排放的減低, 國際上已有清楚的計算方式,這是一個具體且嚴峻的挑戰,並沒有任何模糊的空間。

3


城市規劃建設項目的評估方式

城市規劃推動低碳策略,有三個主要考量因素,第一個是規模(人口、產值、量體)、第二 是效率(節能設備、交通模式),第三個就是能源供應方式,能源供應佔70%以上的總碳排 放量。由主要因素再進行細分,最終構成詳細的碳排放清單,透過法制及制度的建立, 去改變城市的碳排放量。

評估方式 清查碳排放源頭 情境分析 減低碳排放指標 規劃/建設手段 實施行動計畫 監控碳排放量 4


環境品質的改善是各種指標間相互趨近的 過程,也是一種選擇的過程,人類在選擇

一種最佳化的環境並非是指標數值的最大 化,而是在尋找一種生活最佳化的連結。 因此在指標間相互趨近的過程中,不同指 標彼此或許會相互的衝突,但此皆是在尋 求出一種好品質被不斷落實的可能性。是 故指標是質化與量化得共同進行考量,而 指標也是一套整合性的評估工具,以進行 整體實質生活上的瞭解與控制,如此方能 引導居民生活行為被改變的可能。 對自己城市的需要去訂出城市想要詮釋的 對象及內容。此套規劃流程的程序中包含 了總目標的落實、願景、行動標的的檢視 等等。且在引導居民行為改變的層面上, 政府的政策引導與土地的管制不是直接扣 合在一起,而是相互具有牽連性的關係。 5


<

小組成員: 蔡森楊、歐蓓霖


Bad Ischl

> 因為整體發展位於峽谷中,原本是採分散式的發展,每個人為了滿足自 身需求而使用汽車,造成環境的污染破壞、高速公路擴建等,Bad Ischl 參 與 歐 盟 2002-2005 年 「 城 市 邁 向 永 續 交 通 最 適 化 結 構 」 (URBAN DEVELOPMENT

TOWARDS

APPROPRIATE

STRUCTURES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的實驗改善計畫。

7


城 市 背 景

城市背景 - 規劃範圍與內容 為避免城市擴張出次中心區,計畫內容是加強Bad Ischl和鄰近地區Strobl和 St.Wolfgang的軸線連結,做法是發展以Aschau為中心,300公尺半徑的公共交通 路線,建立最短行程路線,達成行人及自行車的優先路權,創造更多人使用的人 行與自行車空間,形成混合使用的中心區域,預計未來可以吸引2100居民,並位 於南側的住宅能夠利用充足的日造發展被動式太陽能發電,而生態城市因有一面 面臨主要中軸線,因此停車空間被集中,創造區內良好的無車環境。小溪、原有 植被和自然景觀也將融入規畫當中保存。

8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規劃範圍與內容  第一部分-Robinson地區-主要次中心,提供基礎設施,及為現有規定提供社區 新居民的日常需求。  第二部分-Aschau/Ramsau地區-小型單一功能的光工業區(須與次中心協調), 於現有的少數企業外,增加具有生態兼容性的中小型企業。  第三部分-Neuner地區-低密度住宅區。

9


都市空間結構

規劃範圍與內容  混合使用核心的附近,設計在輕軌站中心半徑300公尺內。  車站附近,樓地板率為0.73,為住商混合區的最高使用密度。  為與Bad Ischl歷史的中心(三至四層樓高)達到和諧,大樓最高處需自第二層樓邊緣 退縮。  南北軸向的主中央軸設計,提供居民快速沿著住宅區路網 來橫渡中心地區的設施, 及要求建物設置能有效利用太陽能設施。  北方和南方有直接進入牧場和森林的入口。  住宅周邊環繞著綠色區域,並融入景觀之中,儘量保存景觀敏感地區的綠色區域, 部分可作為連接至鄰近地區的綠色廊道。  住宅區落於內部主要往南的附屬道路上(使噪音和污染擾動減到最小)。

10


 沿著大街的3至4層的大樓為行人提供連續的遮蔽 。  購物、就業和社會設施供應必須平衡混雜的使用,這的目標特別是避免對市中心

都市空間結構

規劃範圍與內容

基礎設施產生的負面影響。設施空間的分佈取決於貨物提供及用戶可及性的最佳 化。  藉貨物運輸系統使運貨汽車避開住宅區,沿著主要軸線以最短的距離交付分送給 居民。  辦公室位於主要軸線上,部分在二樓(步行區域),而部分是平房(北方的部分)。計 畫的發展思想是「服務點」。

11


都市空間結構 12

城市森林與綠色能源 小溪、原有植被和自然 景觀也納入規畫當中進 行保存,整個區域最大 的生態特色是綠地的分 佈,幾乎所有的建築都 可以直接通向綠地,整 合「城市森林」的公共 綠地、沿小溪佈置的植 被和街道兩旁的樹木等 綠化要素,居住庭院內 的半公共綠地的設計則 加入了兒童活動場地。


 整個ECOCITY計畫位處Ischl河谷地形,其Ischl河與主要內部地區間的道路平行,

都市空間結構

城市森林與綠色能源 此主要廊道能提供新鮮空氣並且稀釋交通上帶來的汙染。  藉由現有的樹籬及增加現有森林植物的覆蓋面積來減少噪音的干擾。  公共公園︰沿著河邊連接公共綠地空間,(「都市森林」,綠色植物沿著河岸, 及東西側廊道的邊緣), 綠地上可做為日光浴的地方、野餐場所,也可為老年人 的座位提供遮蔭。  綠色植物分處街道和廣場(樹列可成林蔭大道,並可藉由不同特性的樹來區分道 路)。  住宅大樓中庭的半公眾綠色空間(為孩童的遊戲場,不同特性的植物塑造不同的 院子)。  私人花園(相連的房子露台和其他低樓層高密度的建物)。  居民參與設計並對大部分居住的綠色空間負責,可建立他們一種面向自然的生活 環境意識。  ECOCITY位於森林、多山地區,生物量可從位於周邊地區的工廠和其他來源獲得 ,因此在ECOCITY中,具吸引力 的選擇為熱化和電的供應。

13


 位於東西走向的山谷,適合使用太陽能能源,全年僅有12月的陽光多半被山阻擋。  中央生物區放置一個區熱化網路或天然氣高峰裝載鍋爐。  將夏天的熱能裝載,結合中央氣體的熱和力量(CHP),在冬天時提供生物的熱需 求。  水的永續使用將藉由雨水管理被支持(包括綠屋頂、非飲用水的雨水儲存)和半 滲透性舖面道路(滲透農園、滲透性的下水道和濾滲池塘)。  促進建築材料再利用,建立針對大廈存貨設計物質會計系統,以列出裝配建築材 料的數量和質量。而挖掘的土壤將在場所上被重新使用,例如用於景觀美化。  基地特性-綠地空間、綠帶串聯  關鍵發展要素  中央軸線發展的交通系統  以人行為主的公共空間  住宅綠地空間的塑造

14

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城市森林與綠色能源


大眾運輸 與1992年相比,在2001年的Bad Isch l,個人機械化運輸提升,反之步行及單車運動 則減少(如下表),為了改善使用永續交通,計畫了公共運輸的綜合系統。系統包括 地區鐵路及在地區域的公共汽車和敏感需求的交通運輸服務。Bad Ischl城鎮中心和 Wolfgangsee湖(在Strobl的村莊) 將利用優良的在地公共運輸(輕軌)連接ECOCITY。 最初實施階段期間,ECOCITY是靠著一條公共汽車路線連接Bad Ischl和其餘地區的中 心。這可連接至所有地區的敏感需求的運輸服務將會被改善。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15


住在Bad Ischl裡且在此工作的人口比例是72.2%,計畫公共運輸的綜合系統包括 地區鐵路、優良的當地公共運輸、在地區域的公共汽車、敏感需求的交通運輸服 務等,Bad Ischl城鎮中心利用輕軌連接ECOCITY,內部通道沒有障礙物和私人用 車,步行空間和環狀道路將被整合入現有的網路中,在行人網路的主要通道上蓋 上屋頂作為晴雨設施,騎樓和行人穿越道亦蓋上屋頂。  內部通道系統沒有障礙物和私人用車(通道只用於傳送、服務和緊急事件使用)。  步行空間和環狀道路將被整合入現有的網路中,在行人網路的主要通道上蓋上屋頂作為晴 雨設施 。  車輛被停放在地區道路邊緣的車庫。  住宅或商業大樓(在底層上的房間)提供設施停自行車。  步行空間和環狀道路將被整合入現有的網路中。

16

策略及手法

交 通 運 輸

大眾運輸


17

交 通 運 輸


論 結

結 18

結論 - 執行要素與結果


論 因為執政者和當局者將其視為都市擴張計劃,以及土地所有者之權利複雜關係,故 計劃案至今尚未動工。 優勢(Strengths)

劣勢(Weaknesses)

1. 高比例的面向太陽能建築 2. 新的分中心具有極高的密度(分散市 中心) 3. 提供好的非機動性移動模式(步行、 自行車) 4. 使用集中型停車場,建立交通的隔 音屏障 5. 高水平的熱隔絕 6. 使用再生能源產生熱能 7. 針對使用當地建材、土壤使用和水 資源管理有詳細的概念 8. 最短距離基礎設施,可以提供更多 日常所需

1. 太短視,可能在創建過程中產生問 題 2. 新的輕軌路線規畫充滿不確定性 3. 缺乏社區參與 4. 生態社區的規劃結果和周圍的區域 差異極大

執行要素與結果

19


< Trinitat Nova

小組成員: 潘信翰,李卉


Trinitat Nova

> 城市弱勢地區的重生

Trinitat Nova 位 於西班牙第二大 城巴塞隆納東北 邊緣,北枕科爾 賽 羅 拉 山 脈 (Collserolla) 和 巴索斯河(Besós) 上游。

Barcelona

21


城市背景

城市背景 基本資料

歷史

• 面積:55公頃;

 1950年代—— 始建

• 人口:7700人; • 65歲以上人口比例:30~40%

是一個為由農村來的基層工人所設的社區。但 由於當時缺乏城市規劃,只考慮降低建設成本, 造成了社區的交通不完善、缺乏設施及公共空 間,建築質量差等問題。

 1998年 —— 調查結論:需要重建 巴塞隆納市對這裡的狀況進行了詳細詞查,並 達成主要結論:絕大多數社區住宅單元已因基 含鋁混凝土崩壞而嚴重受損,必須執除重建。

 1999年 —— 著手重建 分數期拆除了891個衰敗中的社會住宅單元, 並重建1045個新單元,重新建設社區。 22


城市背景

社區面臨的問題與機遇 問題:

自然景觀被破壞

建築的崩壞

公共空間的利用出現問題

機遇:

社會凝聚力

現存標誌建築

綠色環境品質

現存有保存價值的建築 23


居民參與社區改造計劃 重建當局引入了「社區參與計畫」(Community Plan),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和直接地參與重建,促 進受影響業戶與政客的聯系,令他們得以由重建 之始就能對新社區的規劃提出己見,並得以實踐, 使得最終新社區在落成後能得到居民的廣泛認同。

24

起 緣

緣起


起 緣 被居民否定的競圖案

經過公眾參與過程形成的計畫

由技術團隊協助,社區居民自行製作的永續性準則

經各部門研究後提出的生態社區提案

25


緣 起

「 Community Plan 」——「EASW」

居民否決了競圖案后,獲得 了European Awareness Scenario Workshop的支持, 並協同居民,專家,以及政 府當局一同參與工作坊。在 這個工作坊裡面,基本的要 旨就是對社區鄰里環保的都 市更新定義,且將永續的觀 念以及社區參與,建立為未 來發展的基礎。

26


• 時間:1999年7月9日 下午

• 時間:1999年7月10日 上午

• 參與代表:居民、活躍在社區附近的社會團體、技 術顧問、規劃師、社區中的私營業主、政府官員共 約50人,依照各自身份分成6個工作組。

• 參與代表:居民、活躍在社區附近的社會團體、

• 討論方式:

• 討論方式:

1. 首先,播放了一段影片,內容包括對社區 現狀問題的整理及一些其他先進社區的參 考場景。

1. 總結前一天各組提出的觀點,按感興趣領 域的不同對參與代表重新分為以下6組: • 社區與巴塞隆納中心區之間的相互作用 • 新建的住宅及其永續性 • 無障礙設施及公共空間系統 • 社區經濟發展潛力 • 環境基礎設施:水、廢棄物、能源及交通 • 公眾參與和社會組織

2. 以工作組為單位,參考影片的內容,以他 們自己的立場提出他們各自心目中的樂觀 的、悲觀的2010年的Trinitat Nova。 • 此舉是希望了解各方代表對社區未來幾年內 的擔心、主要問題、社區面臨的挑戰和影響 社區發展的關鍵決定,并從中總結出一個能 代表社區未來發展趨勢的總體框架。

「EASW」的第二場討論

「EASW」的第一場討論

技術顧問、規劃師、社區中的私營業主、政府官員 共約50人,依照各自身份分成6個工作組。

2. 按不同主題各自分組討論,得出該領域的 行動建議。 3. 在全體會議上每個組的發言人將小組建議 傳達給全體成員,用投票的方式選出適用 并可行的建議。規則是,你可以投票給除 了自己組以外的人提出的任何建議。 27


• 經過兩次討論,EASW得出的最重要成果就 是得出了:獲得最多贊成票數的6個行動建 議

1.水之區(33票) • 水資源管理,充分利用原有的水設施; • 充分利用現有的“水之家”作為水博物館,結合教 育與科普用途,在社區創造一種以水為主題的永續 發展文化; • 建設一個有雨水收集功能的人工湖,同時具備景觀 與遊憩的用途。

起 3.堅持公眾參與(28票)

「EASW」的討論結論

• 讓居民建設自己所在的社區,成為社區未來的主角。 不但在社區設計,在日後的使用及管理過程中同樣 應該堅持公眾參與。

4.連通可爾斯洛拉山的綠帶(17票) • 社區設計有意識地與可爾斯洛拉山共同形成城市中 連續的綠色走廊,并延伸至畢索河。

5.重視與城市中心區的公共交通接駁(14票)

• 原來的Trinitat Nova就像是一個城市邊緣的死胡同, 社區更新必須讓社區公共交通融入巴塞隆納。

2.永續社區(29票) • 在社區設計中應用永續性的標準,在這個意義上的 城市創新項目,可以去爭取獲得政府或其他歐洲組 織的資助; • 永續的住房建築設計(建築材料、替代能源系統、 太陽能板、中水利用等……); • 建設堆肥廠,回饋可爾斯洛拉山森林; • 與鄰近的學校達成永續文化的社區教育項目

28

6.社區更新與促進就業(10票) • 社區更新過程將有大量資金注入社區,應該使用這 種資源的流動促進社區經濟; • 在招標中引入含有社會保障條款的工作條件,對招 標企業提出一定的社區發展服務與活動的要求。 資料來源 CORIDS-(Commun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 European Awareness Scenario Workshops in Spain 」


原有公共建築 新建建築 規劃保留建築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中心公園 原有樹木 新植樹木

• 規劃保留建築

• 舊的供水設施成為新的環境解說中心 29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公共交通 • 新建輕軌與已有的公交路線和 地 下 站 點 接 駁 , 將 Trinitat Nova與巴塞隆納北部的其他 社區連接起來。

自行車 • 社區內的自行車網絡與已有的 巴塞隆納城市自行車網絡相連 接;公共空間質量的提升也讓 步行與自行車出行更有吸引力。

停車設施 • 利用山地邊緣的陡峭地形,構 建外圍半地下停車場,減少機 動車直接進入社區中心,并儘 量消除地面停車。

30


交 通 運 輸

N

交通運輸 高速公路 主幹道 生活性道路 軌道交通 公交路線 自行車道 人行步道 補充步道

31


32

此區建設是根據巴塞隆納太陽能利用規定最先建造的項 目之一。

建築物的設計使用大量的低耗能設施。

選擇集合式發電系統,解決夏天過熱,冬天減少熱能需 求的問題。

實現雨水處理以及再回收;提倡水的循環以及再利用。

設置介紹都市中水循環的機構,加深市民對於大自然循 環的了解。

還有利用老舊的供水設施轉換為一個著重於水循環的新 環境詮釋中心-「水之家」。

將廢棄物和建築廢料處理納入一個管理計畫。

能源與材料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永續政策  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恢復流失的人口;

社 會 經 濟

執行策略及手法 - 社會經濟

 透過教育及社會層面,建設永續經營的社區 政策;  在社區重建過程中所研究出來的各種不同技 術與提案,都被巴塞隆納市政府與區政府的 住宅部門所廣泛採用,作為未來政策的參考;  後 來 通 過 的 社 區 法 案 ( Neighborhood Act)就把目標放在以公眾參與和永續發展 為重點的都市社區環境更新上。

33


結論

都市空間結構 交通運輸 能源與材料流通

社會經濟

 風廊道  微氣候  混合土地使用  居住多類型發展  大眾運輸系統  生活公共設施  無車區域的規劃  建築形態上的配置

最令人親近的 城市 最低的土地資 源消耗 最佳化的混合 使用型態

34

具備完善的公 共空間

Trinitat Nova 生態城市 發展願景

彈性的城區治 理模式

強化城鄉間的 網絡關係

合宜密度發展 的城市

具有人性尺度 與文化

最適宜的基地 集中發展

與周邊環境整 合發展

與自然和諧相 處的城市

完整連續性的 綠地空間

城市微氣候的 舒適感

人本交通 綠色交通

循環、再生 與減廢發展

城市內部的水 循環系統

再生能源發展 的核心

追求健康安全 與幸福感

永續發展的生 活方式

強化在地經濟 發展體質

民眾參與的積 極性

具國際連結的 通訊網絡

文化認同與社 會多樣性

低耗能 的城市


論 總結

 廣泛的公眾參與: 從規劃到實施,社區居

 參與、自我培力與鄰里主動的行動

民全過程參與,計劃方案符合居民的意願;

 城市治理與公私部門間的伙伴關係

重建的過程也是引導、教育居民改變生活方 式的過程。

 低碳的交通理念: 利用原有的公共交通設 施增強與城市其他區域的聯繫;自行車、停 車等其他交通設施的運用,既提高社區內可 達性,又減少機動車對社區的干擾。

 永續政策的廣泛推廣:在Trinitat Nova實

項目關鍵要素

 土地重新使用與現有結構的改善  在緊密的城市架構中更新並鞏固城市的織理  對都市邊緣自然環境的直接接觸再造  對公共運輸的投資將原有的都市外圍區域營 造為新的中心  都市資源在城市中心與外圍的均衡分配

施的包括土壤滲透性、評估指標體系、家庭 水循環設施等標準推廣向城市更大範圍,小 小的生態社區釋放出更大的影響力。 35


<

小組成員: 邱柏翰,鄭又萌

http://www.bucsujaras.hu/gyor/

36


Gyor •

• •

> 舊有工業區再利用 下世代的生態城市

具自然、農園、林 場、公園多元組合 ECO-CITY 綠帶發展 公共空間、產業文 下世代生態城市 化與人文地景的修 補與特色發展 具城市自明性的景 觀道路與人本綠色 路網的發展 具多類型的居住與 生活圈的城市景觀 氣候變遷減緩與調 適之多層防災組成 的藍帶景觀發展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37


城市背景

人口 • City:131,267 • Rank :6th • Density:730.71/km2 • Urban:183,407 • Metro:357,264

地理 •

匈牙利大部為喀爾巴阡盆地的平 原,北陵和山地。多瑙河將國土 分為兩部,其它河流有蒂撒河 (Tisza)與多瓦河(Dráva), 西部巴拉頓湖是主要水體,也是 歐洲最大的淡水湖。世界最大的 溫泉湖—赫維茨湖也在匈牙利。 首都布達佩斯有多瑙河上的明珠 之稱。

38

匈牙利國家徽章


城市背景

緣起

Gyor 是位於匈牙利內布達佩斯外五個傳統城心中的其中一個。這個城鎮是獲得國家補 助政策和經濟轉型的城市,是富含歷史遺產與新興建築的地區,它也是最早受到經濟不 景氣以及整體結構衝擊的地區。這個轉變除了帶來經濟的破壞外,中心地區持續成長, 導致交通與建物受到了嚴重的衝突,當百年傳統工業成長後,新興建築及購物中心又引 入建設,導至都市結構受到了破壞,整體環境也每況愈下。 39


緣 歷史中心

起 40

基地位置


1.Gyor發展課題 Gyor在匈牙利本是舊工業重鎮,所以在往Eco-city的發展腳步,必須先解決以下問題, 並且是第一時間必須面對並解決的: 城市結構的改變 中心地區的服務功能逐漸成長,交通的需求對於城市歷史建物的保存產生嚴重的衝突。 百年的傳統工業增長的環境問題,新的工業坐落在城市的外圍發展。 2.解決策略與方法: 利用一個100公頃的工業用地做再利用,延伸至歷史城市中心Moson-多瑙河。 它的概念在於提供歷史城市中心可以延伸擴展,幫助此促進城鎮的功能也同時保存地 區內的許多的紀念碑。 3.Gyor的都市結構的再造,是利用以下的觀點創造新的城市機會: 鄰近Danube的綠色廊帶。 盡可能的轉化舊工業時期的基礎設施,再造活化。 鄰近城市中心物中心 購購物中心是沿著它的西南方發展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41


都市空間結構

傳統工業區轉型為藍綠帶最佳化發展的整合 城市的中心透過鄰近的工業區再利用,事前網路分析準備,包括調查內部土地利用、現有的工 業大廈、運輸(公路和鐵路)網絡。分析還包括了鄰近的都市結構方面的潛在聯繫。根據調查的 結果現場分析,一個個解決辦法草案。

區域內建物以方形為結構:  便於發展綠手指廊道  連結區域內的四到五個廣場與 環境地景和水系統。  每個方形皆有自己的特性  在區域邊緣的空間就可以有更 廣的公共空間。  形成風的廊道,調節微氣候。  視覺穿透性高。

42


大廈、運輸(公路和鐵路)網絡。析還包括了鄰近的都市結構方面的潛在優勢。根據調查的結果,找出 最適當的發展策略: 一是在這地區的西南方的角落建一個購物中心;另一個則是發展出高密度住宅區,提供6000個4~9層

都市空間結構

城市的中心透過鄰近的工業區再利用,事前網路分析準備,包括調查內部土地利用、現有的工業

樓的區塊性公寓,引進11000人進住,並且提供5000個工作機會。

43


都市空間結構

水系統可循環再利用

形成風的廊道

44

完整的綠帶設施

FLOOD-BASIN forest 滯洪區域 森林 Green fingers 綠手指 Green strips 綠帶 Water collectors 集水系統 Wind corridors 風廊道


45

都市空間結構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完整的行人、腳踏車、公車網絡;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提供了區內主要的交通網絡,也同時提供了到達目的 地最短的路程。這些細節將會被以下列方式設計,因此自行車道會被優先處理並使區內車速減慢。沿著River Danube,自行車道是提供與綠色區塊、休閒空間、城鎮中心串聯的功能。

Gyro的交通規劃重點如下  完整的行人、腳踏車、公車網絡是已 發展完成的概念。在每個街區的多層 次停車空間是被計畫可停放200~250 輛車的。街上是不允許停車,除了遊 客與臨時停車例外。  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提供了區內主要 的交通網絡,也同時提供了到達目的 地最短的路程。  大街特性:低速駕駛(40km/h); 透過街道設計、控制速度說明行人優 先權。  有許多軸線在整個過程是已納入動線 的設計。這些路線是進入城鎮的完整 網絡。在往城鎮擴散區的三條主要的 46

小徑,較短的距離將會被發展出。


其中一條路線公車路線往西,連接市中心和火車站及其他居住區。 另一條路線開向 東南方向的工業區。公車停靠站到任何區域不超過300公尺。

交 通 運 輸

公車

47


交 通 運 輸

交通設計  狹窄的車道連接點設計,減少紅綠燈使用,增加交通流量持續,並且增加車道混合使用的可 能  分開的雙向車道  中央寬的雙向交通分隔帶的特別布局

48


交 通 運 輸

交通設計

49


交 通 運 輸 50

停車規劃 停車空間集中,鄰近道路旁,避免車輛直接行駛深入社區內,減少車輛通行的可能 性,增加交通的安全性。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資源與能源規劃(ECOCITY概念)

 被動的利用太陽能計畫在此城市區域的層級包括: 1.鼓勵太陽能使用透過不同建物的辦法 2.創造一條路或穿越路徑的網絡,是以考量街道、小徑和計畫建物的方向與寬度設計去保 護主要的風阻擋氣流影響,而不會妨礙到區內區塊間的通風。

 此地區大部分的季風是從西北邊和少部份從東南下降。這給予了不同的機會去 結合基本生態即建物與風的涼爽度影響。“綠手指”計畫將街道與東北走向的 樹群連接,直通向多瑙河的綠色堤岸,並且向平面區域伸展。

51


社 會 經 濟

執行策略及手法 - 社會經濟  ECOCITY意涵設計一個城市或鄰近地區人的網絡系統。  Ràba plc是這城市最重要的一個工廠區--不只是經濟也同時是情感上的。  Ràba美術館值得注意的是將舊的燃料庫予以維護並展示。再者地區的歷史遺跡 價值將也同時被保存的。  這新區域由10個都市鄰近地所組成,每個組成大於500個住宅。  每個鄰近地區皆是用一種特別的手法將城中心的綠帶與規模所組成。  人們將被他的服務機能吸引的,好比說護士學校、機動城心、小學、自行車購物、 醫療中心和社會互動空間。  住房的幾個形式是可得到。

52


承。有價值的紀念碑也會繼續被保留。

社 會 經 濟

 保留過去留下來的遺址,例如RABA博物館,不只是節約的行為,也代表著情感層面的傳

 人們將給他們自己給予此區塊與鄰近地區意涵,因此形塑出社區共識。  每個鄰近公共區域,將綠帶形塑成一種互動空間。例如藉由各項服務設施所組成的空間; 護士學校、小學、自行車購物、醫療中心和社會互動空間等。  不同社會族群(有小孩的家庭、老人、單身等)提供多種的合理價格。

53


結論 ECOCITY 延伸構想

Gyor能成為歐盟眾多城市中的7個案例之ㄧ,必定擁有其特殊的因素 以整體架構來說,是屬於工業區的保存再利用的類型,不但保留了原有城市的輪廓,更希望能與 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並利用交通方式的管制,使得人行及車行空間得以有更大的隱密與安全性, 而這也就成為了Gyor構成的發展理念。 Gyor的發展特色

保水設計 在ECOCITY的設計概念中以保水為最大考量,以達到最佳化 為其目標

• 具有知名性的紋理結構

其特色如下:

• 歷史記憶的保存

1.水的最大下滲

• 利用原有建物的輪廓

2.水的最小逕流

• 藉由水的流動創造舒適的環境

3.水的最大遲滯 因此充足的含水量及基地不淹水為最主要之設計考量

• 風的廊道設計

除了重視保水方面的部份,而另一方面就是有關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其特色如下: 1.控制水量

2.調整水質

3.創造水生活

而上述的幾項要點也正是ECOCITY所強調的利用保水設計,來與生態環境相互結合, 以促進生活的優質品質。 54


在Gyor的交通規劃上,ECOCITY是採取 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空間,不但能有效 管制車輛的數量,在空氣品質及人行及 自行車動線上眥能有一定的助益。其特 色如下: • 減少居民對個人交通工具的依賴 • 控制車輛達到適當的密度 • 採取人車分離的概念

在Gyor的生態環境規劃上,以不破壞原 有歷史建物的輪廓,並有效利用原本的 自然氣候的特色,來使其與週遭環境相 互整合。

生態環境

交通型態

• 保留原本居住的建物輪廓,以增加自然風向的 對流設計 • 利用太陽能系統,來節省能源的損耗

結 論 歐盟ECOCITY中的Gyor是屬於將舊有工業區域重新規劃發展,除要創造新的生活環境,如何將原本的歷史 輪廓保留,以及結合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也就成為了Gyor城市再造發展需要去研討的重要課題。 綜整Gyor成為ECOCITY七個案例中的其中一個範例城市,不但整合了原本的建物輪廓,更把綠手指概念與 水資源系統結合,其中更保留了自然風向的引進與能源的再利用,而這也正符合了Gyor的發展原則。 不但保留了具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紋理,並且結合了自然環境的特性,以及完善交通運輸 (人車分道)的規劃, 也打造了一個舒適的自然環境。

55


結 都市空間結構

Gyor 生態城市發展願景

交通運輸 能源與材料流通 社會經濟

最令人親近 的城市 最低的土地 資源消耗 最佳化的混 合使用型態

56

具備完善的 公共空間 Gyor 生態城市 發展願景

彈性的城區 治理模式

強化城鄉間 的網絡關係

合宜密度發 展的城市

具有人性尺 度與文化

最適宜的基 地集中發展

與周邊環境 整合發展

風廊道 居住多類型發展 大眾運輸系統 生活公共設施 無車區域的規劃 建築形態上的配置 被動的利用太陽能計畫

與自然和諧 相處的城市

完整連續性 的綠地空間

城市微氣候 的舒適感

人本交通 綠色交通

循環、再生 與減廢發展

城市內部的 水循環系統

再生能源發 展的核心

追求健康安 全與幸福感

永續發展的 生活方式

強化在地經 濟發展體質

民眾參與的 積極性

具國際連結 的通訊網絡

文化認同與 社會多樣性

低耗能 的城市


>

小組成員: 鄧宏、李岱輿


Tampere

> > 綠包圍的城市 下世代的生態城市

主要工作內容 Vuores(維累斯)是芬蘭

資料蒐集與分析

坦佩雷市(Tampere)與累佩拉市 交界處的一片新城市地 區 。 位 於Tampere(坦佩雷市)南部, 中間由一個湖泊和東部的 hervanta地區邊界分開。規劃 面積472.6公頃。也是21 世紀芬蘭正在進行的最大的城 市開發專案之一,整個開發區 面積為1256hm 。 維累斯開發建設的目的是為 坦佩雷地區的未來發展做好相 應準備,並創造一個充滿活力 而又獨特的“綠色城市“。通 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多樣化 的居住選擇和極具吸引力的商 業貿易崗位。

58


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 資料蒐集與分析

城 市 背 景

主要工作內容

富多樣的生態結構是這 個區域最為核心的個性 特徵。 特殊的地理和自然 條件使得維累斯在規劃 的一開始就明確了建設 生態城市的目標和原則。

緊密結合自然.實現 城市結構、功能與環境的 和諧共生是維累斯開發建 設的宗旨。 最基本的規劃目標是 保護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 考慮地段內豐富的地形地 貌以維護區域有價值的自 然特徵,保持生態多樣性、 改善地區微氣候和現存水 系統等。 59


策略及手法

執行策略及手法 詮釋未來城市 & 總體目標 城市規劃 優化城市結構、城市中的建築物、公共空間和交通系統;考慮這一地區的微 氣候條件 交通 化道路網路;儘量減少小汽車交通;優化公共交通;提供步行和騎自行車的 空間;提供靈活的停車系統 能源 優化節能和能源系統的品質;儘量減少熱損失;提高節約使用能源的意識, 減少用電量 資訊技術 提供不同種類電話、網路活動等遠端活動的可能性 保護自然環境 在土地使用規劃時考慮當地的景觀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控制和管理暴雨 社會問題 考慮社會的可持續性;概念的描述,採取的措施,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它應 該遵守的標準和指標。

60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這個地區的主要原則是與 自然密切聯繫。 考慮到規劃區內的人口必 需的服務結構,提出了高度的 混合使用概念。 該地區有一個主要中心及 四個次級中心。 城市公共 空間也主要集中在這五個中心, 並且都連通到公共交通網絡。 行人和騎車路線將公共空間與 附近的住宅及混合用地的街區 以及周圍的綠色空間相連接。 分散的結構和低密度往往 會造成長距離步行和騎車路程, 也難以形成經濟有效的公共交 通系統來更好的服務整個地區。 這種街道結構導致以小汽車為 導向的交通系統也很容易造成 危險。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圍繞 五個中心區的集中開發建設和 在主幹道路採取交通穩靜化的 方式來加以緩解。

61


都市空間結構

基本主題:主要原則是與自然密切聯繫。規劃過程中的基本主題是維護自然環境和地區特色,並考慮到其 微氣候,獨特的自然環境,多樣的地形。 結構:住宅與住宅之間都有綠地。 建築物排列:建築物沿主要集散街道的兩側排列,使得建築物街區與周圍綠地基本可以自由連通,而不受 交通的干擾。 建築密度:建築的密度也很低,尤其是在城市結構的邊緣。 曲折的道路網:由於有大量起伏和脆弱的地形,需要很大的努力進行街道設計和建築物選址,最大限度地 減小土壤運動。但這一目標卻導致這一地區形成了曲折的道路格局。

62


交通和道路規劃的準則重點是 宣導步行、騎車和公共交通。規劃 的步行和騎車路線與汽車交通分離, 並要求優良的執行品質。公共交通 服務也要求具有較高的品質,包括 高頻率的服務和快速路線(尤其是 去Tampere市中心),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率。 Vuores將提供高質量和 完善的行人和騎車網路。通過交通 穩靜化和最少的過境車道以盡可能 確保步行者的安全。步行者的環境 應該是所有人都可獲得的,特別是 基礎服務應該很方便的獲得。這種 解決的方法也將有利於沒有私家車 的家庭。此外,還將提供充分和全 面的路線網路服務市民的文化娛樂 活動。在中部地區尤其要特別注意 自行車的停車。 住宅區停車將集中於稍遠離住 宅的設施,特別是在公寓街區。這 樣做的目的是促進公共交通工具的 利用。在Vuores沒有提出規 劃無車區。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63


交 通 運 輸

Vuores地區的可達性問題讓公共交通發揮了中心作用。Vuores橋連接坦佩雷地區的中心。在2011年7月 初,鋼筋混凝土橋建成通車。這座橋使得Vuores和坦佩雷中心之間的距離只有7公里。 規劃試圖以一種輕軌鐵路系統為基礎,在實現這項服務之前,公共交通將是基於公交巴士的。所有的基 本服務設施到公共交通站點的距離都將在合理的步行範圍之內。

64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於材料流通

Vuores的水管理系 統將採用一個傳統的方式。 污水主要是由引力污水渠 收集,在Tampere 中心附近的一個大型汙水 處理廠處理。 中水系統發展迄今在Vu ores尚無可能。 由於擔心暴雨雨水可能 產生的負面影響,其自然 處理和控制方法在Vuo res的規劃中已經成為 一個重要的問題。 該區避免了傳統的雨水下 水管道,雨水是通過滯留, 滲透和濕地系統來控制和 處理的,目標是保護目前 的水文條件。

65


能源與材料流通

將廢棄物收集和有效分離,儘量減少成本和 排放量,使回收利用和處理有害的廢物的潛力 最大化。 除了在個人財物的層面上分類和收集廢物, 至少將有五個垃圾丟棄收集站和一個廢物分類 的“生態中心”。廢料堆肥產生的沼氣可以用 來作為能量來源。

66


能源與材料流通

作為主要的綠化區, 是一個真正的雕塑景觀 形草甸。中央公園的關 鍵因素是水。雨水滯留 與收集系統 該公園建 於沿步行道,雨水池塘, 天然水道和洪水的草地。 環境藝術為公園打開 和關閉,形成一個彩色 的燈光效果。他們遵循 的主題為流浪者“守護 天使” 。 中央體育公園提供了 多功能球類和田徑運動 的機會。Vuores其他 住宅區均建有城市的小 公園,供住區的孩子玩 耍。

最基本的規劃目標是保護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 考慮地段內豐富的地形地貌以維護區域有價值的自然特徵, 保持生態多樣性、改善地區微氣候和現存水系統等。

67


社會 經 濟 68

執行策略及手法 - 社會經濟 公共參與建立在Vuores協作工作組的基礎上,包括公開會議、採訪、查 詢和公眾調查。生態城市社區委員會於2001年秋季成立。Tampere 也舉辦了居民討論會。此外,Tampere市舉辦了幾項投資者和工商部門 參與的活動以實現Vuores的地區目標。 Vuores規劃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描繪了Vuores的遠景,描述了 理想中的區域發展。通過收集一些問卷調查,與當地人民和公務員討論會的結 果和生態城市專案的材料,遠景組成了“Vuores構想”。今後公共參與 Vuores發展的框架正在籌備之中,城市也將通過互聯網創造新的公共參 與機會。 該地區現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經過發展將完全改變。其目標是建立足夠的 高品質公共服務和一些私人和商業服務。規劃中心區將是Vuores主要的 購物和服務區,但次級中心也將提供公共和私營的服務,還有一些娛樂及體育 設施。計畫公共設施將被用於各種用途。一個高效的資訊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 將推動電子服務和電子民主的使用,以及遠端工作。 Vuores的目標之一是創造很高的社會混合度。因此Vuores 的住房將在所有權和住房的類型上十分多樣化,以提供不同種類的住房選擇。 Vuores不同的住宅區也將有各自不同的特徵和獨特的樣式。 大部分生態城市的理念可以在規劃階段融合進來並予以實施。但是發展一個有 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和雨水資源管理可能還需要一些特殊的資助。 大多數的工 作場所將設在五個中心的服務設施和住宅建築中,以促進混合使用。Vuor es北的一個工作區將成為一個更大的商業和工業區的一部分。這樣做可以在 不同的部門創造就業機會。甚至在居民區的附近也有可能存在小規模農業生產 和製造企業。Hervanta也會探索與現有的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聯繫 的可能性,同時還計畫建立生態型工作場所。這樣做是因為許多生活在Vuo res的人們也將在那裡工作。Hervanta的工作場所也在Vuore s附近,而Vuores或許可以為Hervanta和其他鄰近地區的居民 提供就業機會。


- 城市關鍵要素

緊密結合自然.實現城市結構、功能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是維累斯開發建設的宗旨。最基 本的規劃目標是保護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 關鍵元素1

關鍵元素2

關鍵元素3

與自然環境共生

公共交通

社區結構

大眾交通工具有是運輸系統的主 在這個區域一個主要目標的計劃 角之一。它將根據一個有效的輕軌 是破碎的自然環境的敏感。 地形的各種各樣的地勢和形狀是 系統沿生態城市的中央大道運行、 被考慮的基本元素,同時也是區域 通過整體區域,並為所有功能中心 可貴的自然特點。生物多樣性、微 服務。在認識輕軌之前,區域的大 眾交通工具將根據公共汽車使用同 氣候情況和現有的水系。 結果,在此區自然環境是無所不 樣路線。 一個優質、全面小徑化和循環網 在。所有住宅能在綠色區域的最短 的距離之間被連結。運用「綠手指」 絡,將支持大眾交通工具的用途以 的概念設計和通過交通區域的綠化 短的距離到中心,而所有每天基本 區。最重要的問題是區域自然水系 服務將是會是緊密的。 統的保護。

結論

被建立的結構被集中在一個主要中 心和四個中心交通站附近。位於在 從大多的短步行距離之間住宅。中 心包含大眾性格、自明性,包含每 天的基本服務和很絕大多數的工作 場所。另外,還要服務中心包括較 不次級的半新社區。因此,有將這 些中心和公開和商業服務混和並提 供更好的服務,伸手可及的距離之 內的高效率大眾交通工具服務。大 眾性格在中心被預計促進充滿活力 的社區生活。 69


<

小組成員: 潘信翰、李岱輿


Trnava

> 舊糖廠再生城市 下世代的生態城市

斯洛伐克介紹: 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面積:49,034平方公里 人口:5,401,000人 人口密度:111/km2 近代歷史沿革: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奧匈帝國崩潰,1918年 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組成捷克 斯洛伐克。戰後斯又重新和捷 克合併,並成為一個社會主義 國家。從1969年起,斯洛伐克 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 和國的一個聯盟共和國之一。 1989年,斯洛伐克的分離傾向 日益明顯,1992年,通過全民 公決,捷克與斯洛伐克宣布解 體,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宣 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史稱 「天鵝絨分離」。

71


城市背景  面積:71.53平方公里  人口:68466人  人口密度:957/km2  氣候:溫帶大陸型氣候, 四季分明。  地理位置:位於斯洛伐克 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斯 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東北47公里處。特那瓦歷 史悠久,有「斯洛伐克的 羅馬」之稱。特那瓦是特 那瓦州的首府所在地。  教育:有特爾那瓦大學與 聖西瑞衛理大學兩所大學  交通:高速公路及鐵路連 接布拉提斯拉瓦、特爾那 瓦到季里那。 R1高速公 路連接特那瓦到尼特拉。 東北角還有一座小型機場。

72


案例特點:此案例處理一 座中型城市核心地帶,不 但具有豐厚歷史遺產且富 生態新潛力。 人口規模:就居民而言, 特那瓦是在斯洛伐克的第7 大城市,但是人口規模在 近15年以來一直停滯在7萬 人左右,隨著標緻-雪鐵龍 汽車設廠,預期就業人口 將持續遷入,總人口應有 所增長。 交通運輸:特那瓦交通區 位良好,對外交通位於斯 洛伐克重要鐵路公路幹線 節點上。但內部道路交通 擁塞,有待以生態永續觀 點妥善規劃調整。 能源供應:以外部輸入之 電力與瓦斯為主,鄰近的 核電廠尤為重要。此核電 廠於2006年停廠,此為尋 求替代能源之契機。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73


都市空間結構

歷史城區保存: 尊重歷史城區的巴洛克式架構、紋 理及都市層級。 糖廠遺址保存: 尊重19世紀工業遺址,但仍需拆除 無歷史價值之建物。 最佳化最短距離都市: 提供完善生活機能與最短距離的服 務。 混合使用: 整合各種都會機能諸如住宅、商家、 服務、學校、文化、宗教、運動、 娛樂等。 區域機能更新轉化: 糖廠遺址可轉化為展覽場地、科技 公園、大學校園、服務設施或住宅。 里布尼柯瓦大道可更新調整為極富 混合使用特色的街區。

74


都市空間結構 結合藍綠帶的特點創造生物 走廊利用環繞在中世紀建物 旁的小河流連接城市,恢復 歷史意像和改進他們的當地 氣候。 綠色的空間在歷史的城市核 心中被保留不僅保留了歷史 遺產的文化價值和保護, 並 且帶領生態學價值進入歷史 的城市作用中。更多樹和綠 地在街道和庭院

75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易達性交通結構:基於行人 可及性的考量及通勤距離的 最佳化 。 無障礙通用性:使年長者、 親子、殘障者得以順利通行。 步行者交通考量:步行區、 家庭區、各地區混合使用, 無車區、少車區、行人休閒 道路規劃。 自行車系統:與車輛分開的 環狀道路,混合使用街區及 道路。 大眾運輸系統:公車路徑及 站點規劃,地區型公車站及 公車、腳踏車複合機能區帶。 車輛交通系統:主次要幹道, 混合使用街區,交通靜音區、 林蔭大道及街口號誌。 停車空間:地上、地下停車, 沿街停車,自行車停車安全, 停車設施設點區位考量。

76


交 通 運 輸

速度降低和交通量穩定路的設計:  汽車車道縮小  分隔島使用顏色鮮明或有反射效果的  路上需有齒棱標誌線  粗略的鋪面、 小丘、縱向停車處

77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節省能源:增大更好的絕熱系 統和對可再生能源的用途, 立法以供大廈被設計興建時 的常規價值。 能源來源:主要以既有的中央 熱能系統,瓦斯、石油管線, 電力網絡為主。 可再生能源:除主動及被動式 太陽能,也使用熱能收集器, 收集建築物及地面廢棄熱能, 風力。 生態廊道:城市生態綠廊整合 從特那夫卡溪到霍諾波多那 街的水與綠元素。 水資源再利用:糖廠儲水池的 水源主要來自特那夫卡溪。 屋頂雨水及封閉地表水將滲 入植哉區土壤中以灌溉維持 綠帶。

78


介入所有部門並使他們嚴密合作:主 要資金保管人是自治市、投資者、公 民、地主、企業家、開發商、大學和 商會。

社 會 經 濟

執行策略及手法 -社會經濟

公眾私有合作:創造一種公私夥伴關 係可能是在上述利害關係人之間更好 的合作的一把鑰匙。它有潛能解決很 多實施問題。 不過應該被審慎運用。 因為幾乎沒這樣的安排已經被在斯洛 伐克實踐,公私合作的實際實施並不 容易。 關係人參與機制:兩個參與會議被特 定人民團體所組成(來自市政組織的 市民, 俱樂部,NGO 的學校和代表) 以諮詢生態城市計畫並討論公民價值 如何達成,並與環境、都計、交通、 經濟各部門的市政組織,議員商討城 市策略、願景與生態城市腳本。

79


結 論 80

結論

-城市關鍵要素

在ECOCITY Trnava 的設計中, 打算在不久的將來中將原則使用在城市中心使其成一體。而當前有不同的作用: 歷史城市的心臟, 農田可做為不同休閒娛樂的功用,像是大學和糖廠。這些重點地方將由路連接,而這些路將有林 蔭大道的尺度及特質 。藍綠帶穿過這些道路並好的像是被某些城市被建立的元素。 必要元素一

必要元素二

必要元素三

道路是連結而不是障礙

水的元素介入公共場所

綠地再造在歷史城鎮的中心

Rybníková是一條在心理上、生理 上都擁有重要位置的道路,在教育 意義上他將這個歷史城鎮及新生區 域分割,休閒功能及糖廠地再利用 是這個生態計畫的一環。這條道路 被提議轉變為舒適且車流量低的都 市道路或林蔭大道,創造一個步行 及自行車行在道路上的生活經驗。 混合使用的服務,包括商業、文化 ─這些將吸引住宅及工作區域中的 人。

水在公共場所及綠地中的再處理及 經營將避免土壤污染及暴風雨所造 成災害的負面影響。水被保留在市 區並被成為地景。老糖廠不好的沉 積水池將被變換成三個池塘保留雨 水。結合藍綠帶的特點創造生物走 廊利用環繞在中世紀建物旁的小河 流連接城市,恢復歷史意像和改進 他們的當地氣候。

綠色的空間在歷史的城市核心中被 保留不僅保留了歷史遺產的文化價 值和保護, 並且帶領生態學價值進 入歷史的城市作用中。這意味著更 多樹和綠地在街道和庭院、新的公 園、未開發的土地、還有對環境友 善的大廈(包括被重建的那些),最 後最重要是,穩定的交通以汽車減 少的方式讓街道重回到人民身上。


>Tübingen 德國

小組成員: 蔡森楊、邱柏翰


Tübingen 國家:德國。 (Germany) 聯邦:巴登-符騰 堡州。(BadenWürttemberg) 行政區:圖賓根。 (Tübingen) 縣市:圖賓根。 (Tübingen)

82

>


 圖賓根位於德國西南部,為巴登符騰堡城市之一, 內卡河流經這 座城市。

城市背景

基本概況

 林間小徑、狹小巷弄,山牆建物立面,皆是市景 特色。  本市為著名大學城,約有8.5萬居民及2.2萬名學 生,瀰漫中世紀風格的城鎮中心結合豐富多彩的 熱鬧氣氛,為典型都市青年和 學生之城市。

城市特色  人口最年輕城市。  多元化移民城市。  最適宜人居城市。

城市困境  高度住居需求。

83


城市案例

Tübingen-Südstadt Tubingen-Derendingen

84


一、簡介:

城市案例

Case1 : Tübingen-Südstadt(南鎮) Sudstadt社區原為法國駐軍兵營,該軍營於1991年 關閉並遷移,因而創造一個獨特的機會,在聯邦研究計畫 -「實驗住宅和城市發展」的補助下,於1996年至1999 年間,以「混合使用」之城市規劃為方向,在關閉營區內 設立了一個具土地潛力的住商混合區,面積約60公頃的基 地,後來開發成為可供6,500位居民進住且提供2,000個就 業機會的社區。

85


城市案例

執行策略及手法 -設計原則 ♦ 參與式設計之強調推動。 ♦ 混合使用的新都市空間觀念。 ♦ 居住密度的控制與調節。 ♦ 創造公共開放空間與私人綠地的平衡。 ♦ 舊建築積極的活化使用。 ♦ 新類型型的停車空間概念以及行人優先的社區空間。 ♦ 地方發展組織與公部門的分工與伙伴。 ♦ 合作式營造及社福住宅分配。 ♦ 整合及營造豐富之社區交誼活動。

86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 清楚的街廓紋理。  清晰分明公共空間和私人場所。  每戶皆有庭院。 • 混合使用:過去對於土地使用區分工作、 居住、交通、休閒四種類型的作法被證明 是相當耗能的,混合使用相對地有能力解 決這方面的問題,在混合使用的規劃下, 配合大眾運輸系統的配置,將能有效地解 決過多的交通量與對能源的消耗。 • 發展合宜的使用密度。 • 運用小件而多元的起造人組織來達成社會 關係的永續,共同承載、共同居住。 • 公私開放空間界線的模糊化:這種作法讓 配置開放空間的手法有了不同的形態,也 讓社區內的紋理結構變得更為活潑。 • 舊建築再利用:在此案例中,過去的舊建 物被建築師工作室重新改造後再利用。  社區換取更多的開放空間,進而設安全的自行車與行人步道與遊戲巷來增進生活品質。 為核心之共同停車系統:利用共同停車系統。 87


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小規模-混合使用  地下有可用於商店。  辦公室。  創建一個熱鬧的城市。  氣氛,街道活動。  支持地方經濟。

高城市密度和集成度的舊樓  創建一種城市的氛圍。  不要忘記過去。  城市通過歷史演變 - 以不同的方式 重新使用舊建築物 - 它更便宜。

新城區的房子-前軍營

New Town Houses – Former Barrack TroupBuildings: Student Residences 88


都市空間結構

Tübingen-Südstadt

舊建物改建為社會福利性住宅

A street in Loretto, in the background social housing of older development

法語區

機械化自動停車場

Automated car racks have been designed to blend with their residential surroundings

89


都市空間結構

Tübingen-Südstadt

法國區內建築不同高度、風格並列 Juxtaposition of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styles in the French Quarter

創建一個舒適的城市空間  高品質  成本低  特殊的品質  更多樣性  人情味 90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公共空間和交通戰略  街道和廣場“共享開放空間“。 

周邊停車場。

自行車,公共交通,汽車共享。

50:50公共空間-私人空間。

This diagram by the Stadtsanierungsamt shows how block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lots 91


更低的成本/質量/公共空間  賦予城市建築多樣性變化  低預算  零能耗  多功能  建立混合:不同社會群體的  共同活動場所

92

策略及手法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 29 Apartment  6工作坊  輔助生活:14人差點

Project 14 – „Mother of BG“ 1995 – 1998 – whole Block

社 會 經 濟

Stadt : Raum – 2006-2008

 車間有16人與工作場所的障礙,軟件開發人員, 音響和鋼琴工作室  8個不同的民族的人

93


策略及手法

城市案例 94

Passiv Houses


計畫說明

城市案例

Case2 : Tubingen-Derendingen 在設計階段開展前先透過多元的市民參與方式展開社區規劃會議,以形成願景和 共識,第二階段進而透過由居民代表與利益團體所共同參與的工作坊,以獲得普 遍的認同,同時符合Eco-City的精神並兼顧地方居民的期望,最後產生整體規劃 方案,以四種推行策略整合全面觀點並符合所有需求,Derendingen地區的EcoCity的實踐區域包含了三個不同的區塊:棕色地區、高密度區及綠帶區。

PARTICIP.1 COMMUNITY PLANNING CONFERENCE 95


策略及手法

城市案例

SAIBEN

PARTICIP.2 DISCUSSION WORKSHOP研討會 96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MUHLBACHACKER】 高密度發展地區

【WURSTER+DIETZ】 褐地

【SAIBEN】 綠地發展 97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Transport運輸 混合使用、高密度發展、汽車 減少的運輸觀念、運輸導向及

無車區

先進的景觀、水及能源的概念 (小溪流成為綠手指元素)就 被用來創造這個新的聚落。

減少區

規劃輕軌線在現有鐵路系統上 並將巴士系統也連結公共系統 運輸的系統。 因地制宜從交通平靜區到汽車 減少區到無車區的規劃。為確 保成功實施的概念,還規定公 共交通系統為主的巴士服務。

98

平靜區


能源與材料流通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微氣候(風的廊道)構成 被動式住宅發展 以高程度的效率系統如機械通風和 自然通風的考量。大量保留使用供 應再生能源的概念,高度潛力使用 太陽能系統與光電管道系統。

99


社 會 經 濟

執行策略及手法 -社會經濟  致力於混合使用的概念成為 主要的目標。每一個區域特 別的社會經濟計劃雛型已經 被發展出來。  每一個計畫都會根據不同的 區域分析其各自的強項與機 會,使能夠確保透過新設施 與原有舊設施的聯結就能確 保達到最大的使用現有的設 施。

100


-城市關鍵要素

結論

101


結 歐盟Eco-City中的Tübingen-Südstadt是將舊有軍事用地重新規劃發展,創造了新 的生活環境,將原本的歷史輪廓保留,並整合了居民與地方組織及公共空間與綠地 的串聯,成就了Tübingen城市再發展需去研討的重要課題。 綜理Tübingen成為Eco-City七個案例中的其中一個範例城市,不但整合了原本的建 物輪廓,更把南鎮運用了可持續發展(參與、就業、經濟、多元化、能源利用、回收 材料、植栽、公共設施等守恆)及大學城運用了限制密度發展、新城市邊緣計畫、輕 軌設置計畫等結合,其中更保留了自然風向的引進與能源的再利用,而這也正符合 了Tübingen的發展原則。 不但保留了具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紋理,並結合了自然環境的特性,以及完善交通運 輸 (人車分離系統)的規劃,打造了一個舒適的自然環境。

102


>

小組成員: 蔡森楊,鄭又萌,李卉

資料來源:http://www.specialumbria.com/assets/images/Villa%20Rigone/IMG_1179.jpg


綠色城市

氣候、地理 • 位於義大利中部佩魯賈省,總 面積200.16平方公里,人口約 1萬7千人。 • 全區植被豐富長青,自然環境 優美,素有義大利的綠色心臟 之稱。

Umbertide

台伯河Tevere 亞平寧山脈

104

城 市 背 景

Umbertide

> 義大利的綠色心臟


 Umbertide是一個有15000居民的小鎮。生 態城發展是一項關於1350居民的城市更新項

起 緣

緣起

目。Umbertide鎮位於Tevere河谷,中間地 帶 被 稱 為 "Alta Valle del Tevere" , 位 於 Umbria省。廢舊區域的再設計集中在當地鐵 路的潛力和網站附近的城市區域發展,這與 歷史城市的發展過程有聯繫,以創造現代城 市的中心節點和活動需求。  該區域再建集中了幾個元素,在功能和結構 上不同,見右圖。工業和鐵路(廢舊區域) 拋棄的建築,工匠、修道會會員和居住結構 將在一個城市組織中集中。該區域提供了發 展城市社區混合功能的機會。城市結構為滿 足步行者和自行車的需求而設計,同時融合 了城市舒適度和當地歷史城市發展過程。現 有的城市結構和建築類型啟發了新的回應氣 候城市規劃。

105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

利用山脈的地理優勢調節與改善 都市空間的微氣候。

地勢所形成的風向,進行都市微 氣候的捕捉以做為城市環境控制 的作法。

運用常年風向進行建築物的配置, 留設開放空間創造風的廊道並引 導一些綠帶,以達到節能減碳的 效益和創造舒適的環境。

台伯河Tevere

季節風是環境控制的重要基礎, 對於一個舒適環境的形塑佔有極 為重要的地位。

亞平寧山脈 義大利的 Umbertide

106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順應自然氣候的都市紋理 Umbertide的都市配置 -

考量南側河谷的日照 考量南側河谷的風向

配置出 河谷的走向垂直 都市聚落配置 -

爭取建物最大日照面積 維持都市良好的通風換氣機能

季節風是環境控制重要基礎 Umbertide 是一個老城空間 - 亞平寧山脈所形成的季節風 - 有定期的風廊道進到城區中心

- 透過植栽來確保與強化風的廊道 - 公共設施配置與設計也有新思維 - 並運用到建築與開放空間配置上

主要風廊道

自行車和行人 專用的路徑

將風變成是微氣候控制的 最重要基礎

- 配置交通路線的控制也是呼應氣 候的邏輯 107


都市空間結構

風流量(通風)串連流動性結構

A.流動性緩慢的主軸線 -都市生物氣候軸 -南/北向風廊道

B.都市綠色範圍 -保護東/西向中心 綠生物氣候區綠 -通風良好區域

C.高流動性 -東/西向 都市的循環

108


街道渠水 灌溉用水 建物中心的儲藏井 風廊道的溝渠 湖泊儲水 植物淨化黑水

都市空間結構

水循環系統

與自然綠帶整合的綠廊設計

氣候廊道 私人花園系統

公共花園

都市綠地

鄉村河濱公園

 都市的綠化是經全盤的生態思維進行全城的植 栽計畫  由大至小、不同層級的綠化手段,塑造城區、 水岸、公共及私人的綠化空間,進而建構不同 規模大小的微氣候區塊。

109


都市空間結構

新住宅發展(A.B.C區域) AREA A

新興的住宅開發區

AREA B

舊城區住宅、混和 使用區域、車站

AREA C

商業密集區

AREA D

中央生物氣候帶

三種不同的建築類型 - 公寓 - 獨棟式房屋 - 露台式房屋

微氣候性質的住房

新城市類型學 都市的舒適度與都市的設計文化

公寓 獨棟式 雙併式 中庭 私人花園 水 110


Area A. 公寓

都市空間結構

中庭

獨棟

Area B.

公寓

雙併

獨棟 111


公車路線

沿河公園 循環路徑

廢物處理 服務路徑

公共停車場

行人專用 沿著南北 生物氣候軸

經由與河谷垂直的街道設計,導引清新的空 氣流速城區內,且經由環區的輕軌系統,搭 配公車、自行車、人形步道系統,塑造城市 內安全舒適的交通動線。

112

150 mt 公車站

行人專用 沿著南北 生物氣候軸

公共公車站

河濱公園的 循環路徑

交通運輸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為了改變目前的 運輸交通使用型態

私人運具代步(80%)

提出

私人汽車的使用 降低到10%左右  行程將改為由火車(50%)  其他公共交通(20%)

交 通 運 輸

提供一種新型且高效的 輕軌鐵路與國家鐵路網互連

 自行車或步行(20%)

113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自然氣候

規劃策略

 Umbertide的 氣 候 形 態 是 地 海

 生態城市總體規劃強調對被動

中型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

式太陽能;高效率能源以及可

和多雨。

再生能源的使用;  具體的實施重點:1. 城市空間

 夏季:微風從南部、東部和西 部周圍的山上進入都市內,為 都市提供天然的空調系統。  其餘季節:主要風向是來自北 部及西部之間的盛行風。

影響

和建築的冷卻功能(包括自然 的及人工的);2. 城市間區域 供熱。  擬建的城市形態使用三個煙囪 計劃:1. 自然通風;2. 被動式 太陽能取暖和冷卻系統,提高 室內舒適度;3. 優化的能源效 率和微氣候。

114

實現 節能75% CO2排放量 減少73%


取向(0度=南):主要正面變量負45〜45度 - 屋頂:通風 - 牆壁:通風 太陽保護:正面複製系統 主動系統:pv和太陽能收集 被動系統:雙外層生物氣候系統 玻璃/不透光表面比例:南20%、北:35%、東西0% 日照時數:9小時 最大日照能量:夏天 10v/h、冬天 0.5v/h 每年能量需求:2090(Kwh)

能源與材料流通

回應氣候的新建築形態

115


能源與材料流通 116

回應氣候的新建築形態


 Umbertide最初是被農業包圍中 小型工業城市;

增加

-

新的多功能橋站 停車場 電梯 商店 訊息中心 人行道和自行車道

作為整個城市和 新制度之間的社 會與經濟基礎設 施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社會與經濟

 在地的農業曾經振興過,後來遭 遇衰落,這個地區隨著鐵路的搬 遷而產生了住房和商業空間的需 求;  火車站周邊即將成為商業中心與 交通樞紐,因此導致了新的土地 使用需求和提升了建築物的價值, 吸引更多人到區內就業;  Umbertide生態社區規劃將現有 的鐵路網絡轉換成一個高效能的 輕軌線,創建一個新的城市中心。

117


Umbertide 生態城市發展願景

交通運輸 能源與材料流通 社會經濟

最令人親近 的城市 最低的土地 資源消耗 最佳化的混 合使用型態

118

具備完善的 公共空間 Umbertide 生態城市 發展願景

彈性的城區 治理模式

強化城鄉間 的網絡關係

合宜密度發 展的城市

具有人性尺 度與文化

最適宜的基 地集中發展

與周邊環境 整合發展

風廊道 微氣候 混合土地使用 居住多類型發展 大眾運輸系統 生活公共設施 無車區域的規劃 建築形態上的配置

與自然和諧 相處的城市

完整連續性 的綠地空間

城市微氣候 的舒適感

人本交通 綠色交通

循環、再生 與減廢發展

城市內部的 水循環系統

再生能源發 展的核心

追求健康安 全與幸福感

永續發展的 生活方式

強化在地經 濟發展體質

民眾參與的 積極性

具國際連結 的通訊網絡

文化認同與 社會多樣性

低耗能 的城市

生 態 城 市

結 都市空間結構


- 項目關鍵要素

結論

城市整體發展有幾化 對生物氣候與交通問題的共同關注為當地專家、管理者與居民之間增加生態 對話的機會;創新的綜合策略為城市提供一個綜合解決城市氣候、交通問題 的方案;將城市舒適性作為一種新的規劃價值取向。

歷史、微氣候、城市 與建築形態 城市及周邊區域作為長期的、不斷動態變化中的整體作為研究;生物建築與 生態城市是項目的基礎,而歷史、微氣候、城市與建築形態是生態城設計的 主要元素;FLUENT(流體動態計算模擬)第一次應用到城市和建築開放空 間。

無車區域 根據生物氣候風廊道設計交通軸線,同時作為步行和自行車道;非傳統的交 通出行方式是項目的核心所在,分為快、慢速兩種出行模式,將城市主軸線 作為步行與自行車環線,以及公共、半公共建築及私人的開放空間。

119


< ViaSilva 2040

小組成員: 曹志賢,李卉


Rennes

> 爲了明日的城市實驗室 空間的轉型與蛻變 •

Thème

雷恩——位於法國西 北、布列塔尼大區、 伊勒-維萊納省的首 府 面積50.22平方公里, 人口20.67萬(2008 年),共分11個小行 政區。

121


城市背景

城市背景 氣候、地理  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常 年有雨。  位於伊勒河和維萊訥河匯合處的 雷恩盆地內。

人口、社會  1720年城市曾被火災所毀,以後 重建,現保留有建于十四至十九 世紀的教堂、陳列館和古老的別 墅等。法國西部重要商業和農業 中心。建築、汽車、機械、印刷

經濟  地方產業包括汽車製造業和電信 業。 PSA Peugeot Citroën集團 是當地人目前最大的僱主,自 1961 年 開設第一間製造工廠, Citroën總部就在雷恩。  雷恩建設了法國除巴黎外的第一 個為刺激地區經濟的資訊科技園 (Technopoles)。 122

等工業重要,還有傢俱、服裝、 磚瓦、石油提煉等。交通樞紐。 有雷恩大學等高等學校。  自古以來雷恩市就是布列塔尼地 區的中心都市,也是重要的觀光 都市。  人口來源頗為複雜,主要是原始 高盧人的後裔。


生態城市 •

2011年入選全球生態城市

型式: II – 都市擴張範例urban

緣起

expansion •

階段:1 – 計畫階段planning stage

尺度: 650 英畝土地、容納 210,000 居民

Key implementation mode: integrated sustainability vision/planning

密度高、城市短、接近度高的功 能組合

結合城市人口和大型自然空間的 可及性

透過大眾運輸提高城市連結性

123


緣 規劃背景

起 •

雷恩市是一個高度都市集中的城市,不僅是人 口集中於城市中心,工作機會除北、東、西南 幾除城市邊境工業區外,大多數工作機會仍集 中於城市中心。

本區域位於雷恩市的東北區域,與Atlante 市鎮 比鄰,Atlante面積100 公頃,內有高等教育、 公共和私營的工業學術研究機構和實驗室。研 究機構包括有中國電子學會和雷恩、雷恩大學 電信研究所、電力公司、應用程式高級學校。 主要實驗室是法國電信 R & D、 湯姆森、 TDF、 佳能 FRA、 三菱電機、 摩托羅拉、 飛利浦、 施耐德電氣、 德州儀器等。

因為此區域與Atlante 市鎮比鄰,都市發展快速。

2012 年 10 月 24 日的市議會審議批准ViaSilva 2040- PLU 的修訂。

124


起 緣

125


策略及手法

執行策略及手法 

大眾捷運系統:

居民可以透過b線捷運到Rennes市區或工作場域; 

公車系統:

利用公車系統往南接TGV高速鐵路到各大都市,如 巴黎市; 

建築材料:

接近公路房屋需使用抗噪音材料,以減低噪音危害; 

創新和生態:

創新和生態將產生一個漣漪效應,傳播新做法和開 發綠色的新技能,並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

力求永續與經濟發展:

利用在地的勞動資源、保存生態環境、透過大眾交 通運輸改善減輕人口對環境的衝擊來達到永續環境 與經濟成長; 

歷史文化保存與都市發展並重:

整個規劃策略以不破壞歷史文化,並強調文化保存 有益於都市發展。

126


 計畫是依據自然元素的組成來達成設計的最佳化, 如水文流向、森林、湖泊、農田、自然動植物等。  配合原有都市計畫發展合宜建築群。

都市空間結構

自然元素的結合:

ViaSilva 2040 2011年入選全球生態城市ViaSilva 2040是整個 計畫名稱,ViaSilva地名拉丁文的意思為”通過 森林”,期待到2040年完成後,是一個城市與 森林結合的環境。

127


都市空間結構 128

自然元素的結合:


 區域動線最佳化與社區基本需求自我滿足;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 大眾交通運輸改善人們移動習慣、使用交通工具 習慣,區域動線最佳化減輕人口對環境的衝擊, 社區內基本需求在10分鐘移動路徑內達到滿足。

129


交 通 運 輸

交通運輸 ViaSilva 2040 ZAC區帶:  設置ZAC區帶的目的是廣泛連接到公社和雷 恩市中心。在這區域的公共交通工具服務是 人們在地就業的一個重要考量。 Cesson-Sévigné 火車:  乘火車的等待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這非常 有競爭力;  鼓勵自行車與步行出行;  區域內10分鐘步行或騎乘單車即可滿足基本 需求;  居民可以透過b線捷運到Rennes市區或工作 場域;  也可利用公車系統往南接TGV高速鐵路到各 大都市,如巴黎市。

130


交 通 運 輸

交通運輸

131


 ViaSilva 2040的三分之一由公園組成,也將 是都市與自然可以達成的最接近程度。  ViaSilva 2040目的是在30年的時間內,減少 汽車的使用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 2 萬5,000個工作職位被認為是 ViaSilva 2040挑戰。為達成這一目標,顯然需要一個 強大的經濟引擎。  關鍵在於政府的魄力及獲得市民的認同。

資料來源 1.http://www.ville-cesson-sevigne.fr/ 2.http://www.eco.univrennes1.fr/digitalAssets/199/199993_how_to_reach_the_fa culty.pdf

132

論 結

結論


<

小組成員: 歐蓓霖、鄭又萌

http://www.bucsujaras.hu/gyor/


GWL

> GWL –Terrein舊有工業區再利用

GWL-Terrein 距 離 市 中心大約3公里,是 ECO-CITY 以6公 頃的基地,保 下世代生態城市 留部分舊建築,並有 一部份新建築,規劃 共600個住宅單位, 除了出售一般住宅, 也規劃一定比例的豪 宅,但其中有一半是 規劃出租社會住宅, 提供給不同需求的民 眾來選擇。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34

老舊自來水廠改造綠色社區


 城市背景 國家首都,管理和文化的中 心;大學城;工業中心和國 家第二大的港埠

城市背景

基本資料

 地理環境 有歷史的港埠城鎮  土地面積 1995年---722,000人 2000年---731,293人 專 案 施 行 後 在 2002 年 --792,000人

地理  GWL新的地區涵蓋了600戶住 家單位,在前市立自來水公司 之所在的6公頃土地上,靠近 現有的電車軌道線的終點站 Westerpark和Haarlem的主要 軌道上 。 135


緣起

計畫緣起  GWL-Terrein 原先是一個有一百六 十年歷史的自來水廠,占地六公頃, 毗鄰十九世紀的舊城區。60、70 年 代,附近住的多是低收入戶和外來 移民,髒亂且犯罪問題層出。1990 年代初期,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這 裡進行了一個大膽的更新計畫,核 准住宅法人建造六百住戶和一些商 店,部分較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物則 被留下來,修復後變成餐廳、一房 一廳的時髦旅館、健身房和小型企 業進駐。  六百個住宅單位,一半是社會住宅, 四分之一是中所得家庭補貼式自用 (房子售價較低),四分之一則是 昂貴的高級住宅。

136


GWL Terrein在建造過程解決「氣候問題」與「歷史人文的保存」 設計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 此地區的西邊,主要做為從大陸來 的強風屏障和明確的分隔住宅區和 毗鄰的工業區 。  在北面,對於從Haarlem主幹道所 產生交通噪音形成一種屏障.計劃 成較開放的區域提供用地給高密度 住宅區。  Van Hallstraat路,它經過新的和現 行的地區之間,已經被重劃,有一 擴建的電車站,低速度限制和禁止 停車的空間。  保留舊水塔和工業建築物,轉變成 店舖服務區,帶給此區一種強烈的 歷史特色.此區域已被改變成旅客 休息區並可租用給當地居民 。 137


都市空間結構

GWL Terrein - Körnung und Kontext 密度與背景 設計手法  密度的面積相當於100人/每公頃  規劃者與建築師: KCAP Architects&Planners  景觀設計師: West eight  位置: Haarlemmerweg  規劃歷程: 競爭: 1993年-1994年 實現: 1997年至1998年

138


設計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GWL Terrein - Körnung und Kontext 密度與背景

 密度的面積相當於100人/每公頃  規劃者與建築師: KCAP Architects&Planners  景觀設計師: West eight  位置: Haarlemmerweg  規劃歷程: 競爭: 1993年-1994年 實現: 1997年至1998年

139


都市空間結構

GWL Terrein - Körnung und Kontext 密度與背景 設計手法  密度的面積相當於100人/每公頃  規劃者與建築師: KCAP Architects&Planners  景觀設計師: West eight  位置: Haarlemmerweg  規劃歷程: 競爭: 1993年-1994年 實現: 1997年至1998年

140


都市空間結構

Anbindung - Äußere Erschliessung 交通與對外連結

設計手法  由於開放設施不規則的空間結構 創造新的社區景像。  透過狹小的開放路網減少不必要 的車量經過

141


都市空間結構

Anbindung - Äußere Erschliessung 交通與對外連結

設計手法  地區網絡及人行步道,串連了整 個區域的設施與住家

142


都市空間結構

Freiraumsystem - Qualität des Straßenraums 開放空間系統

設計手法  由民眾參與規劃,在社區設置了 許多街道小巷。

143


都市空間結構

Freiraumsystem – Plätze 開放空間系統

設計手法  區域死角及連接部分,設置綠地 做為斜街得鐘界空間。

144


Freiraumsystem – Grünflächen 開放空間系統-綠地與風的流向 綠地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風的流向

145


都市空間結構 146

Schnitt - Höhenentwicklung und Dichte 建物高度與密度

© Städtebau-Institut, Prof. Dr. Franz Pesch,


都市空間結構

Masse - Abstände und Gebäudetiefen 建築距離與深度

147


都市空間結構

荷蘭-阿姆斯特丹-GWL Terrein 建築物形式 設計手法  利用建築物形式將此地區的西邊, 主要做為屏障從大陸來的強風, 代表對氣候的防護,對抗大自然 的生態,和明確的分隔住宅區和 毗鄰的工業區之間 。  GWL Terrein 訴求是保有中庭空 間的特性,創造複合的空間。  住商、工作混合區, 減少交通問 題並提高生活品質。

荷蘭阿姆斯特丹因氣候的關係,建築物形式大都建成方盒子以 抵擋強風,並將私人綠地空間圍繞在建築物內。 148


都市空間結構

呼應週邊環境的變形,創造更大效益的綠地空間

149


都市空間結構 150

城市街區景觀


都市空間結構

城市街區景觀

151


都市空間結構

地景與公共空間 設計手法  地區的中央區域被設計成一個公 園,在公共空間擁有綜合的網路。  茂密的樹叢構成圍蘺,環繞著別 墅區域。  土壤處理設計為浸透性可以減少

雨水池導引灌溉花園

維護的需要。  人行步道上舖設石磚,花崗石用 於公共空間和前工業區的建築物 之間。  排水溝系統將地表水直接排入下 水道,水池有將雨水保留的功能。  堆肥的處理是可行的,將家庭廚 餘分類收集在用地的周圍避免卡 車運輸上的負擔。

運河旁石磚之人行道 152


都市空間結構

園景公共和私人空間

153


都市空間結構

園景公共和私人空間

城市別墅花園

154

公共空間之間的花園


都市空間結構

園景公共和私人空間

155


都市空間結構 156

園景公共和私人空間


都市空間結構

建築品質與生態 設計手法  Christiaanse在整體計劃中,挑 選有創新的建築師,相信在他們 創新的能力。  沒有高密度的走道,彈性的配置, 伴隨而來足夠的光線。

太陽能集電板

 在GWL的建築物主要的特色就是 使用這些無害的材料,太陽能、 使用雨水沖洗廁所,加熱是由汽 電共生,公寓多使用屋頂花園。  多樣化房子的型態被詢問,包括 公寓有中央迴廊,雙層公寓和連 棟房屋。  公寓大樓盡可能讓它們擁有自己 的地面家門。 雙層公寓之地面家門

157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無機動車區 設計手法  此地區重要的特色,就是“綠色 生態”,因為沒有車子。這不是 一個新的想法,在阿姆斯特丹部 份寬廣的步行區始於1945年當地 居民不允許車輛停放在此地區的 周圍,有效率的公共運輸的連結, 帶來了行動方式重大的改變 。  在GWL每三位居民有四輛腳踏車。 

73%的行程是非汽機車運輸的, 在Westerpark區內他們的速限幾 乎在2-6公里。

 39%的居民有公共的運輸通行證。  10%的家庭使用車輛共享的方案。  57%的居民沒有車子。

158


論 結

結 論  GWL – Terrein地區是一個非常 成功的環保汽車住房項目。 為了 使它成功獲得居民需要高效率的 公共交通完全和相對接近的項目 和城市,已經做到了相當思想。  該項目還列入商業和住宅設施於 一體,發展與高度尊重的行人, 這是使發展如此獨特和成功的。  另一個偉大的功能,重要的是要 注意的是,不僅是發展無車,連 他們的興趣進一步開發,使整個 生態上可持續的設施與草木屋頂, 太陽能和雨水收集。 

整個項目是一個偉大的榜樣,今 後的環保汽車住房的發展,因為 它注重細節和可持續性。

159


< 綠色之都‧Green U 保時捷的發源地 Stuttgart 21

小組成員: 曹志賢、鄧宏


Stuttgart

> 城市背景 汽車工業城市

 斯圖加特面積為 207.33km2,人口 ECO-CITY 約為58.9萬人,是 下世代生態城市 保時捷的發源地, 是一個高度汽車工 業化的城市。  德國巴登-符騰堡 州首府,也是州級 管轄區及斯圖加特 地區首府和該州的 第一大城市和政治 中心。  具城市自明性的綠 色路網發展。

汽車大鎮 生態城市 保時捷博物館 ,資料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161


城 市 背 景

城市背景 -歷史和交通 歷史  十三世紀時為城防要塞。  二戰時遭到轟炸,經過戰後50 年代的重建,迅速成為歐洲著名 的工業城市。  早期忽視環境建設,導致城市綠 地缺乏和嚴重空氣污染。

交通 •

鐵路系統於100年前已經建立。

鐵路樞紐、國際航空站、德國南 部僅次於慕尼克的工業城市。

六條輕軌列車線路、發達的公車 系統、完整綿密且班次密集鐵路 網,未來接軌Stuttgart 21 高速 鐵路型成完整TOD城市。

162

斯圖加特城區平面圖,資料來源www.tourism-bw.com


 斯圖加特享有“綠色之城”的美 稱。城市綠地中公園(包括休養 地等)占總面積的17%,森林占 24%,此外農田和葡萄園占15%。 ECO-CITY  政府趁1993年舉辦國際園藝展之 機 ,下世代生態城市 在中心城區建成一條長達 8km、面積為200hm²的綠帶。綠 帶 把 城 中 心 的 皇 宮 廣 場 (Schlossplatz)、皇宮公園、玫瑰 石公園(Rosensteinpark)、和平花 園(Liebfriedeschen Garten)和 高地公園(Hōhenpark)連成一 片。形成達5.6平方公里的U型綠 色散步道-Green U。  各公園間都以極富建築美學的人 行橋橫跨道路及鐵路,將都市中 原本被公共設施所切割而破碎的 都市土地串聯起來,並將原本位 於鐵路邊低價值的邊陲土地轉化 為幸福生活空間和都市中有意義 的串聯棲地。  區內有歌劇院、美術館、博物館 等公共場所,不同時期興建的歷 史建築,帶來新興奢華與自然共 榮的景色。  步道系統與捷運站通道的直接串 聯,改善了原本捷運站可及性不 利的困難,也提升了步道系統的 使用價值。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城市綠化

Green U 位置示意圖,資料來源http://kessel.tv/das-grune-u

皇宮廣場

玫瑰石公園

資料來源:picasaweb.google.com和commons.wikimedia.org

163


都市空間結構

 斯圖加特中心城區週邊是 大片的城市森林,面積達 到4949hm²,其中除自然 保護區外,都是以鄉土樹 種為主的近自然林。  森林內建有步行道,可供 居民散步和進行自行車運 動;此外還設有涼亭、簡 單的體育設施以及小片草 地,供遊人休息。  斯圖加特和其他德國城市 一樣,很注重居住區和庭 園綠化,多數住宅都掩映 在樹木和花草叢中。  80年代開始進行屋頂綠化, 在一些屋頂上建成了空中 花園。  市區道路兩旁行道樹都是 當地的樹種,疏密有致 。  街心和街角的花壇除了一 部分為人工栽種外,也有 野生花草,養護時只需適 時加以修剪。

森林景觀

建築屋頂綠化

森林里的涼亭

街道景觀

以上圖片來源:《德國斯圖加特城市建設中的生態運動》插圖,宋永昌著

164


 斯圖加特擁有龐大, 先進,便利的市內外 ECO-CITY 公共交通網。 下世代生態城市  六條輕軌(S-Bahn), 1 8 條 鐵 道 ( U Bahn)、15路老式 電車、一條纜車線路 配合單車租用系統和 不計其數的公共汽車 線路。  VVS (斯圖加特交通 和價目聯盟)制定統一 的車票樣式及價格, 提供內容詳盡的車次 查詢及訂票系統。  Stutgart21 計 畫 , 未 來搭乘高速鐵路往來 歐洲各城市。

交 通 運 輸

城 市 背 景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公共汽車,圖片來源www.bus-bild.de

城市快速鐵路網,圖片來源zh.wikipedia.org

地鐵線路圖,圖片來源www.euyou.com

高速列車,圖片來源www.shijiebang.com 165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 • • • • •

166

斯圖加特制定了合理的能源政策,提倡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木材、沼氣、水電等多種能源。 發展節能建築,按照生物氣候原則,在建築物建造之初,就從建築密度、建築物位置、建築物朝向、屋頂朝 向和高度等方面挖掘節能潛力; 合理利用太陽輻射,巧用玻璃雙層護壁、自然通風、自然採光,同時考慮夏季的舒適性; 發展城市電廠,新建公共建築和居住區採用燃氣供暖,減少環境污染。 法律規定城市建築須按環境保護要求進行設計和建造。公共建築須用25% 絕熱材料;提倡使用木材和其他 無毒材料;使用玻璃外牆減少能源消耗;推行屋頂綠化以增加植被覆蓋;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 1996年開始在北郊Burgholzhof美軍放棄的基地上興建面積為10.5hm²的居住社區,在建設中採用一系列節 能、節水措施,推行屋頂、涼臺綠化,停車場地面鑲嵌、鋪設草皮,減少土壤封閉等。社區內社會服務配套 齊備,房屋價格僅為通常市價的1/3,這樣的居住社區正在斯圖加特推廣。

建築太陽能板裝置 建築玻璃外牆運用 以上圖片來源:《德國斯圖加特城市建設中的生態運動》插圖,宋永昌著


• 如何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是每個城市發展中遇到的共同問題。除了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 之外,垃圾的收集和處理也是城市環境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斯圖加特從1980年代開 始實行垃圾分類,居民須按廢紙、生物有機物、玻璃製品、包裝袋、大件廢品等分類, 分別將垃圾投放到標誌明顯的垃圾筒內,由專管機構定期清運處理。

執行策略及手法 - 城市環境管理與社會管理

• 城市環境管理中另一項任務是雜訊管理。據測定斯圖加特最大的雜訊源是道路交通,其 次是飛機雜訊和軌道雜訊。在雜訊管理上將全市劃為6類地區,針對各類地區制定出管制 指標,例如工業區為70dB(A);商業區日間為65 dB(A),夜間為50 dB(A);中心區和農 村混合區日間為60 dB(A),夜間為45 dB(A);一般居住區和居住社區日間為55dB(A), 夜間為40dB(A);純粹居住區日間為50dB(A),夜間為35dB(A);療養區、醫院等地區日 間為45dB(A),夜間為35dB(A)。 • 斯圖加特著重在保障社區安全、增加居住舒適性和促進健康方面進行管理。居住社區內 實行居民輪流打掃公共衛生,舉辦報告會和討論會,進行各層次的生態理論介紹,擴大 和推廣環保知識,提高市民生態覺悟。把環境教育與社會以及政策的討論相結合,動員 居民參與、支持和指導。

167


結論 -既然選擇合適的城市發展模式又要在城市的各項建設中始終貫

徹生態學原則 論

選擇合適的城市發展模式

• 縱觀世界各地城市發展,大致可歸納 為三種模式。其一為單核擴張,即所 謂的“攤大餅”,例如倫敦、東京, 以及北京等城市;其二是城郊散佈模 式,將獨立的住宅和商場區散佈在廣 闊的城郊範圍內,其間以機動車相聯 系,例如美國的許多城市;其三是一 主多核,即把城市分為若干片,既相 對獨立又聯合成群,斯圖加特以及德 國的一些城市就屬於這種模式。 • 斯圖加特以軌道交通將北面的路德維 希堡, 南面的、東面的埃斯林根、魏布 林根、西面的、辛德菲根連接起來, 形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具特 色的城市群。

168

在城市建設中生態學原則貫徹始終

斯圖加特城市建設從城市規 劃、城市的各項建設,諸如: 城市綠化、環境保護、城市 建築等方面,生態學理念貫 徹始終。其綠化以改善生態 環境為主要目標,為人們提 供休息遊覽場所,強調回歸 自然,重視發展鄉土物種, 美化彩化也多就地取材,因 地制宜。在環境保護方面重 視資源充分利用,從源頭上 控制三廢;城市建築突出以 人為本,從人的健康舒適角 度出發,採用木材和無污染 材料,重視節能節水。


• 生態意識的普及與提高是建設生態城市的保證。斯圖加特綠色城市建設計畫的成功實現, 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歸根結底離不開全社會包括領導和群眾生態意識的普及與提高, 是政府、技術管理、專業人員以及市民和企業家共同參與密切合作的結果。斯圖加特現有 的一些城市森林和公園即是由私人或企業家捐贈或出資興建的。

结論 -城市環境管理與社會管理

• 生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 • 雖然斯圖加特的公共交通 非常發達,但人們還是喜 歡使用私家車,以致大街 小巷停滿了小汽車,並成 為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雖然人們也知道它的危害, 但由於貪圖方便,習以為 常,即使家門口就有公交 也不利用。這對我們是個 警示,在發展城市交通過 程中不能首先發展小汽車 而應優先發展有軌交通, 一旦養成使用私家車的習 慣,再來發展公共交通, 可能已為時過晚。

公園遊憩設施 圖片來源:《德國斯圖加特城市建設中的生態運動》插圖,宋永昌著

169


>

小組成員: 邱柏翰 、潘信翰、 歐蓓霖

170


> 零碳概念的實體化

171


城市背景  名稱:貝丁頓零碳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原為廢棄汙水處理廠,完全不動用綠地  地址:英國倫敦南郊的蘇騰行政區(24A Sandmartin Way, Wallington, Surrey SM6 7DF英國)  建築師:永續建築師Bill Dunster  建築團隊:ZEDfactory零能耗工廠(開發公司Peabody Trust、環境組織BioRegional Development Group、  工程技術團隊Ove Arup & Partners)  計畫時間:1999-2002年9月 172


城市背景  面積:1.7公頃(82戶住宅單位、工作室與商業空間共0.3公頃,居民244位,工作機會約100個)  造價:約7.6億台幣,為傳統建築的兩倍  資金來源:倫敦市政府、歐盟發展基金,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的「一個地球生活」基金  乘載的起的環保新生活方式,2025年必須符合降低二氧化碳量60%。

173


城市背景

174


交 通 運 輸

執行策略與手法-低交通且開放的社區

 提高停車費用,並將停車區設於社區邊緣  平均每一戶擁有0.6輛汽車(Sutton地區平均為1.6輛)  每人每年行車里程數是全國平均的64%  只有17%居民以開車的方式前往工作目的地(全國平均為49%) 175


交 通 運 輸

低交通且開放的社區

 減少交通工具→減少石化燃料高耗能  降低對於旅行的需求、促進大眾運輸工具的普及、針對私人車用旅行提供其他替選方案  高密度的生活區→密集的公共設施、最短步行及自行車抵達距離  汽車俱樂部(car club) →不須買汽車,降低65%交通運輸所需耗費的石化燃料 176


交 通 運 輸

綠的串連

過渡空間 : 街角 角落 車阻 通道 廊道 轉角

177


設計手法

執行策略與手法-零耗能建築 碳中和概念  任何行為都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須經由減量措施降低碳排放量,最終經由 碳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抵換無法減量的碳排放量達到碳中和。  碳中和需透過『量化→減量→抵換』三階段  英國政府於2010年4月公布 碳中和實施標準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monstr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PAS 2060) 1:測量 量化各情形溫室氣體排放量 2:減量 減少與組織、產品或服務相關的碳排放量。 3:抵換 藉由驗證過之碳額度抵換剩下的碳排放量。 4:文件化與確證 透過QES(符合性聲明)以宣告達到碳中和。

178


設計手法

都市園林化的構想  日照方向的利用  綠地延伸至建築上  建築物與自然植披融合  最大化太陽能利用  雨水回收再利用  保溫建材的使用  碳中和概念實施

179


能源與材料流通

空間設計手法-水循環與能源自給 • • • •

BedZED導入太陽能、生質能等再生發電系統,藉此獲得一定程度的能源自足。 雨水及汙水回收與再利用系統,達成一完整的水循環系統。 室內可輕易看到電表、水表、瓦斯表,供住戶隨時檢視能源耗用程度,將節能減碳 融入生活中。 這些建築手法,讓BedZED達到40%以上的節能成效。

目標:  降低對於暖氣的需求。  降低對於生活熱水的需求。  保持內部環境的舒適性。 180


181

能源與材料流通


設 計 手 法 182

建物平面配置圖


設計手法

單體建物剖面圖

183


設計手法

生活透視圖

184


• 社區大力推行的綠盒子計畫(Green Box Scheme),讓居民得以透過網路與社區合 作的超市及農家聯繫,採網路訂購、集體配送的方式,讓大家得以用合理的價格享 受到當地所生產的有機食材,並減少因為開車購物所造成的浪費與污染。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與手法-食物與廢棄物 • 城市農園與屋頂花園的鼓勵耕作,讓部分食物得以自給自足,減少食物開銷。

每戶設有四種垃圾分類桶,社區內也 設有垃圾分類收集點,以落實垃圾分 類與60%垃圾減量的目標

185


能源與材料流通

廢棄物回收與堆肥

186


結論 低於Sutton地區用電平均值的45% 

 一年的電力能源使用約2,579kWh,

一戶家庭一年的熱能能源消耗為3,526kWh, 低於Sutton地區平均值的81%

一天只使用72公升的水,用水量不到當地平均 用水量的1/2,其中有15公升是來自於雨水回收再利用

居民有86%是購買有機食品,39%透過耕種作為糧食

60%的廢棄物是作為循環再利用或是堆肥

每位居民的碳排放量為9.9公噸(如果要在2050年 達到永續的生活就必須要減量1.1萬噸的碳)。

依然沒有達到所謂永續的標準,BedZED生態社區居民對它們的外部財產: 學校、工作場所、消費品與食品等,目前還沒有辦法影響到這些元素。

生態社會住宅的實踐仍需要政策及龐大的組織作為幕後推手

187


<

小組成員: 李卉、李岱輿、鄧宏


Hammaby

12

> 臨海重生的城市 下世代的生態城市

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木頭 (stock)+小島 (holm)  瑞典首都,市區 分佈在14座島嶼 和一個半島上, 水道縱橫,“北 方威尼斯”;  受北大西洋暖流 影響,氣候比同 緯度地區暖和; 每年十月~次年四 月夜長晝短,四 月~十月晝長夜短; 冬季最冷在一、 二月,-2~-3℃, 生態城市 夏季最熱在七月, 宜居生活 15~18℃。 189


城市背景 Hammarby —— 瑞典語: “臨海而建的城市”  位於哈馬比湖濱,曾 經是斯德哥爾摩的老 工業區及港口區;  由哈馬比湖及南部的 山地圍合出 Hammarby的社區邊 界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90


城市背景

緣由

20世紀90年代初 —— 為爭取2004年奧運會 的主辦權,斯德哥爾摩 市政府開始對 Hammarby進行地區 改造,計劃將其規劃成 為未來的奧運村;雖然 斯德哥爾摩最終沒能獲 選奧運主辦城市,但卻 作為一個城市擴張的項 目被繼續建設下去,成 為斯德哥爾摩最大的一 個城市開發項目。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

191


城市背景

 分區策略 設計從斯德哥爾摩規劃局的建築師 Jan Inghe-Hagström主持的戰略 總體規劃開始,將整個規劃區劃分 為12個子區。  由CABE整理出幾項設計原則: 1.既要符合斯德哥爾摩的城市性格, 又要具有地區自己的濱湖個性; 2. 平面佈局的準則,包括對每個街 區、標誌性建築物、公共空間和行 人步道的一系列設計原則; 3. 建築風格 —— 傳統的斯德哥爾 摩性格、濱湖的獨特個性;建築形 式要反映開敞空間的層次結構;容 積率及密度的指引;引入現代建築 的發展新趨勢; 4. 建築類型; 5. 建築設計原則; 6. 建築構件; 7. 標準公寓。  同一原則下的不同詮釋,鼓勵 創新 斯德哥爾摩選擇三到四位年輕建築 師負責每個子區的設計,并鼓勵一 些嶄露頭角的新企業來承擔每個子 區的開發。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92


生態循環模式總目標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1、土地利用的環境總目標是通過衛生安全的再開發和利用,把老工業區棕色地點改造成有美 麗公園和綠色公共空間的宜人居住區; 2、能源環境總目標是建立生態友好能源體系,採用可持續和可再生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燃料、 沼氣、廢熱再利用和有效率的建築物能源消費; 3、交通環境總目標是減少私人汽車使用,發展節能和快速便利的公共交通、轎車合用和美麗 的自行車路線; 4、建材環境總目標是健康、乾燥、環境上合理;指導原則是採用經試用檢驗的可持續材料和 生態認證產品,避免使用含重金屬或石油等危險物質的化學品或建材,而採用生態友好的不鏽 鋼材料,以防止雨水被污染; 5、供排水的總目標是利用節水和污水處理技術,使作為投入物和產出物的水都盡可能清潔與 有效; 6、廢棄物管理的總目標是經過實用系統的完全分類,廢棄物中的材料和能源再生利用盡可能 地最大化。

*

193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 都市空間結構

綠帶的連結 在Hammarby Sjöstad規劃區的周 邊綠資源, ,他們嘗試連結南邊 的Nacka資然保留區 與西方的綠帶,因此 利用了兩條綠帶軸-輕 軌計畫路線與公共生 活綠帶畫出規劃軸線。 而隔開城區與自然保 留區之間的高速公路, 便以跨越公路的生態 廊道作為與城區綠帶 的連結工具。並且在 各單元建築群中放入 綠帶公共空間,作為 連結以及公共生活場 所。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94


交通運輸

執行策略及手法 - 交通運輸 1.輕軌連結 大量的投資已在公共交通 領域,無論是在新的輕軌 連結和公共汽車交通形式。 公共交通具運行中央的路 線,有四個車站沿 2.渡口 Sjöstaden有渡輪往返。渡 輪,其中流量哈馬爾湖, 海Sjöstaden的南,北兩側 之間,是由斯德哥爾摩市 的運行,並可以免費使用。 輪渡從清晨到深夜運行365 天一年。 3.共乘車 合夥用車開放給居民和那 些在這裡工作已經在該地 區推出。約10 %的家庭都 加入了拼車到今天為止, 並有25-35拼車轎車停在該 地區。 75%左右的車都是 雙燃料車。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95


交 通 運 輸 為了讓社區居民減少開車, 另一項措施是減少停車位 的提供,讓出更多的空間 提供作自行車停車位。社 區內設計每戶公寓只有0.3 個停車位,就是不鼓勵居 民開車。 配合便捷公共運輸系統的 提供,包括社區、輕軌電 車直接連接到市區捷運站, 渡輪運輸,鼓勵汽車共乘 制度,建立完善的自行車 道系統,鼓勵上班上學使 用自行車等。現在已將近 有80%的居民對外是走路 或利用渡輪、社區輕軌電 車或騎自行車。

生態城市 宜居生活

196


1 、可燃垃圾被用來生成區域供熱 和供電。 2 、生物燃料是用來生產區域供熱 和供電。 3 、區域的加熱和冷卻都使用淨化 產生的廢水。 4 、可以使用太陽能轉換成電力或 用來加熱水。 5 、可以從污泥和餐廚垃圾中提取 沼氣。 6 、可燃垃圾轉化為區域供熱和電 力。 7 、食物垃圾被生物降解,產生沼 氣的燃料,同時地轉變成營養豐富 的肥料。 8、報紙,紙板,玻璃,金屬等所 有可以回收的材料被送到回收。 9 、危險廢物和電子廢物回收或送 往垃圾填埋場。 10、從街頭雨水在本地處理,污水 處理廠因此不負擔。 11 、從庭院和屋頂的雨水引導至哈 馬碧湖。 12 、廢水處理後有助於在生產區域 供熱和冷卻。 13 、沼氣是由生物降解污泥中提取。 14 、該生物降解污水污泥用作肥料。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

197


能源與材料流通

1、社區集中供熱與降溫 +可再生能源 分類後的廢棄物

熱電廠

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中提取熱量

生產電力和社區供熱 供熱廠

將經處理和冷 卻的廢水 被交換成社區冷卻網迴圈水

用於降溫

(冷卻是集中供熱的一種乾淨的副產品)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插圖

198

*


能源與材料流通

2、太陽提供能源和熱水 若干牆面和屋頂的 太陽能電池裝置

光能

電能

1m2的太陽能電池大約提供 100kWh/年,相當於3m2 住宅面積所需的家庭用電。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插圖

熱量

熱水 屋頂上太陽能熱水器

提供的建築物熱水供應, 可滿足年熱水所需的一半 熱量。 199


能源與材料流通

3、雨水利用方案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插圖

通過建築物、庭院、街道收集

水臺階 雨水渠 滲入地下

雨水

這些密集的景天草植株構成城市 景觀的生機盎然的綠色區域。 經過種滿景天植物的綠色房頂

蒸發雨水

哈馬碧湖 收集、遲滯雨水

穩定塘處理

200

特殊的窪 停留數小時 1過濾過的雨水 地,如密 2沉向池底污染 閉或露天 物 的沉澱池

露天的沉澱池中 的土壤和植物可 以處理污水中沉 向池底的污染物


能源與材料流通

4、污水處理方案 1. 避免在建築物中使用某些金屬和塑膠; 由於 2. 確保雨水和雪水分開處理與排放; 3. 為居民提供生態標誌家用化學品的重要性資訊。

可以保證家 庭污水相對 比較清潔。 污水處理廠 (有機材料) 污泥

1. 汽車燃料

沼氣和生物固體

2.燃氣灶 農田和土壤 改良劑生產, 也可用作關 閉礦山的填 充材料。

3高效肥料

富含高含量 的磷營養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插圖、www.nipic.com和 b.51hejia.com

201


• 為了減少哈馬碧湖區的交通流量,固體廢棄物實行三級分類 管理:就近建築物、就近街區、就近地區,在源頭進行分類。 廢棄物管理採用自動抽吸處置系統,分為固定和移動自動抽 吸處置系統。 • 移動自動廢棄物處置系統收集的廢棄物最終送到地下垃圾箱 中,由裝備有真空抽吸系統的垃圾收集車將其清空。各種廢 棄物有分開的垃圾箱:可燃生活廢棄物和食物廢棄物。垃圾 收集車停在對接點,若干建築物的垃圾箱被同時清空,每輪 收集一次只清空一種廢棄物。 • 固定自動廢棄物處置系統。所有垃圾斜槽投擲口通過地下管 道連接到中心收集站,由真空抽吸把廢棄物輸送到中心收集 站。收集站裝有先進控制系統,把不同垃圾送到正確的集裝 箱裏。各種垃圾都有一個大集裝箱/容器:可燃生活廢棄物、 食物廢棄物和新聞紙。

202

圖片來源:《Hammarby Sjöstad– with new a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插圖

能源與材料流通

能源與材料流通

5、固體廢棄物分類管理和再生利用


能源與材料流通

5、固體廢棄物分類管理和再生利用(1) 最重和最大的廢棄物在建築物 內或其附近進行拆分

建 築 物 內 的 源 頭 分 類

不同的垃圾斜槽

可燃廢棄物,由 塑膠、紙和其他 形式的非包裝物 製成的物品

普通塑膠袋

大件廢棄物中的金屬要回收, 可燃大件廢棄物焚燒并回收 為熱和電,不可燃廢棄物在 填埋場進行處置; 可燃廢棄物運到焚燒廠焚燒并 回收電和熱;包裝物如包裝紙、 金屬、玻璃和塑料經回收作為 新包裝或用作其他產品;

圖片來源:www.trademag.org.tw

食物廢棄物, 食品廢棄物 圖片來源:www.ube-ind.co.j

報紙、 目錄冊、 紙等

由玉米澱粉製成 的可以生物降解 的塑膠袋 鬆開,不必捆紮, 不用移動自動廢棄 物處置系統。

食物廢棄物運到堆肥場,轉變為 沼氣和生物固體;

報紙運到紙回收公司,然後送 到紙廠,生產成新紙。

圖片來源:www.007swz.com 203


能源與材料流通

能源與材料流通

5、固體廢棄物分類管理和再生利用(2)

街區回收屋的分類 不屬於建築物垃圾投 擲口的各類廢棄物可 留在街區回收屋裏

玻璃、紙、塑膠和金屬包裝; 大件廢棄物即傢俱; 電氣和電子廢棄物, 需要電源插座或電池才能運行的物件, 還有燈泡、螢光管和低能燈泡; 一些回收屋還有紡織品容器。

包裝物如包裝紙、金 屬、玻璃和塑膠經回 收作為新包裝或用作 其他產品; 電器和電子廢棄物經 拆解後回收材料,剩 下材料在填埋場進行 處置;

圖片來源:boli.jc001.cn和www.nipic.com

危險廢棄物的地區收集點

圖片來源:health.cnhubei.com和www.nipic.com 204

對人和環境構成危險的廢棄物 如油漆、清漆和粘合劑殘留, 指甲油、溶劑或清洗劑,電池 和化學品。

絕不能放在生活廢棄 物中或倒在下水道裏, 它們必須分開,交到 區環境資訊中心裏的 危險廢棄物收集點後 焚燒或回收。


能源與材料流通

6、哈馬碧生態循環模式的啟示  首先,發展生態迴圈經濟要堅持環境經濟綜合決策,在社區開發或改造中,實行以生態 為中心的一體化規劃,對能源、交通、建築、給排水和污水、廢棄物處理等基礎設施進 行綜合考慮,全面規劃,為此,各部門和各行業要密切合作,協調行動。  其次,發展生態迴圈經濟要明確各部門各行業的環境保護目標,土地利用、能源、交通、 建築、給排水、工商企業和廢棄物管理部門都要圍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提出創新性 環境方案,確保達到資源利用和廢棄物產生最小化,材料和能源回收利用最大化,在最 大程度上減弱各自的環境影響;  再次,發展生態迴圈經濟需要圍繞生態保護研發新技術,新技術研發要以生態保護為導 向,淘汰破壞環境的落後技術,大力發展節約減排、可再生能源、污水和廢棄物再生利 用等新技術;  最後,要建立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建立便利的廢棄物分類和收集系統,從企業和家庭, 到社區和區域,要建立完整的環保工作體系和廢棄物分類回收網路,實現從廢棄物到資 源的閉合迴圈,建設生態迴圈社區,促進可持續城市建設。

205


>

小組成員: 歐蓓霖、鄧宏、曹智賢


BO01

> BO01-The City of Tomorrow

 BO01在設計之初, 即強調以下三大重點 

社ECO-CITY 區通過水系與老 城中心連接 下世代生態城市

每座建築物直接與 水和自然接觸

收集雨水並利用植 物對其進行處理和 可持續利用

節能減碳 生態城市

207


 總建築師Klas Than設計的Bo01 社區,位於瑞典馬爾默的西港新 區,距離市區2公里,佔地面積 25公頃,容積率0.58,住宅套數 1300套,可容納2000人。該社 區混合了獨立住宅、公寓、辦公 以及面向25歲以下或55歲以上人 群的小戶型住宅。  現在西港新區正在開發第二期和 第三期,遠期規劃至2035年。

地理  位於瑞典馬爾默西港新區,並因 厄勒海峽大橋的建置(1999完工) 系統化加成 得以連接連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 + 也給予馬爾默新的發展機會 有獨特調性城市風貌發展

208

城市背景

城市背景

基本資料


計畫緣起

起 緣

緣起

 馬爾默原本是瑞典主要工業城市之 一,以造船業、紡織業和汽車製造 業為主,西港則是工業的聚集地。  1970年代後因造船業衰敗而發展 停滯,許多公司都從西港區搬離, 自此馬爾默市轉向高科技的信息產 業與生物技術發展。  1995年,馬爾默在和其他十幾個 歐洲城市競爭「歐洲城市住宅博覽 會」的舉辦權時,打出要將廢棄的 工業碼頭重新改造成有吸引力的住 系統化加成 宅區的口號。 + 有獨特調性城市風貌發展

209


- 都市空間結構

BO01 在建造過程運用「節能減廢」與「藍綠帶共存」 設計手法  瑞典因為國內湖泊眾多,淡水資源 豐富,所以在水利用方面更注重水 系統的生態調節及休閒功能。  社區包括居住區、歐洲村及社區綠 地3大片區,各區環境均以水為基 本要素,通過一條穿越居住區和歐 洲村的人工運河實現了每棟建築都 臨水的目標。這條運河沿線形成了 Bo01社區帶型中心綠地,以湖泊、 小型瀑布及濕地小溪的形式穿越居 住區及歐洲村,最後分別由北側匯 入大海、由南側匯入人工休閒碼頭。

210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執行策略及手法


都市空間結構

社區的藍帶-運河的串聯

設計手法  社區的戶外環境以水為基本要素, 親水設計包括淺水廣場、休閒碼頭、 臨水長廊、日光浴平臺、高空跳水 平臺、水上蜘蛛、小瀑布、溪流濕 地等。

211


設計手法  水回收包含雨水管理和污染物處理, 首先將屋頂、街道、廣場等採用透 水和滯水材料,例如綠屋頂、透水 磚,接著再利用開放式排水道及雨 水收集池彙集雨水。  收集的雨水處理又分為受汙染和未 受汙染,受污染的雨水通過開放式 排水道彙集後,以濕地植物淨化, 同時使用分離器生成油與顆粒;未 受污染的雨水則通過管道排放至開 敞的池塘,導入種植區,形成戶外 綠地和水流。

212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社區的藍帶-人均減水10%


都市空間結構

社區的綠帶-減少用地45%~59% 設計手法  BO01社區的綠地向南延伸到城堡 公園(Slottsparken)和國王公 園(Kungsparken),最終串聯 老城區的護城河,形成連續的藍 綠帶和開放空間。  並在建造之初便進行物種的移植 和保護,建造完成之後再加以移 植回來。

213


都市空間結構

社區的綠帶-棲地的營造 設計手法  濱海設置被海潮淹沒及雨水沖刷 的平臺,營造了在鹹淡水共同作 用下的藻類生物棲息地。  運河的自然緩坡堤岸營造了豐富 的濱河濕地生境,這些濕地與私 人花園及濱河公共散步道相連接, 也設置了動物棲地像鴨子窩,連 接森林的地方也設置刺蝟和青蛙 的冬眠處等。  社區中的雨水收集池營造了大量 小型濕地生境。

214


再生能源與設施-減少能源20%~31%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設計手法  BO01內有1000個家庭的能源是由 再生能源所供應,並且嚴格規定每 戶的能源使用 /消耗(包括家庭用電, 暖通空調)不能超過105kwh/m²/年 (2000年瑞典戶均能源使用/消耗水 準為175kwh/m²/年)。

215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熱能的保存 設計手法  其設計理念認為,節省能源之首要 任務即為熱能的保存,故設計以被 動式住宅增加保溫隔熱層厚度,並 以外窗和遮陽設備;利用自然通風 系統置換室內空氣,地熱泵解決冬 季供熱、夏季製冷問題,可滿足小 區85%的供熱需求、100%的供冷 需求,房屋也裝了溫度感應器,避 免過度供熱浪費能源。

216


設計手法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善用風力及太陽能發電

 位於港口北部最大的風力發電廠, 年平均發電量為6300百萬瓦,可滿 足小區99%的用電需求。  120平方公尺的光電系統和1400平 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做為冷暖氣、 幫浦運作做,可滿足小區15%用電 需求。

217


設計手法  其設計理念認為,節省能源之第二任 務為減少社區的運輸需求,社區內之 IT-Solution系統,除了用來做為能 源使用、流量的測量與控制、電流交 換,也為居民建立專屬網站提供資料 搜尋、Web-TV等,希望最小化居民 的運輸需求。  亦設計各種不同的交通服務模式,鼓 勵居民使用對環境友善的交通方式, 包括行人與騎單車者優先措施、每 300公尺的公車站牌距離、公車連結 主要的城市中心點,及平均每七分鐘 的密集發車頻率。  社區也提供可免費使用的電動車,把 污染和通行速度降到最低。

218

都市空間結構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減少運輸需求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減少運輸需求 設計手法  其設計理念認為,節省能源之第二 任務為減少社區的運輸需求,社區 內之IT-Solution系統,除了用來做 為能源使用、流量的測量與控制、 電流交換,也為居民建立專屬網站 提供資料搜尋、Web-TV等,希望 最小化居民的運輸需求。  亦設計各種不同的交通服務模式, 鼓勵居民使用對環境友善的交通方 式,包括行人與騎單車者優先措施、 每300公尺的公車站牌距離、公車 連結主要的城市中心點,及平均每 七分鐘的密集發車頻率。  社區也提供可免費使用的電動車, 把污染和通行速度降到最低。

219


設計手法  O01在住宅或附近通常皆具備分類 室,讓居民方便分類,垃圾處理後 的沼氣發電可用於社區內電瓶機車 的充電;另外也建立了兩套平行的 廚餘系統,包括水槽中廚餘的處理 及集中式真空廚餘專用槽系統。廚 餘會被地下管線送到沼氣淨化場處 理,經過發酵後轉為天然氣,供汽 車、公車的熱能、電力使用。

220

都市空間結構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廢棄物再利用


能源與材料流通

再生能源與設施-社區與城市的互補性區域系統連結 設計手法  如果只看小區域,沒有達到100%, 其能源概念最獨特之處在於社區與 城市的區域暖氣、冷氣及電網等能 源系統之連結。100%再生資源的 平衡是基於週年性的循環,即在一 年中的某些時期,城市某些地方跟 城市的其他系統借資源,在其他時 間,Bo01會以其過剩的能源供應所 需,此連結也為地區提供資源的保 存。  瑞典政府也鼓勵再生能源的使用, 例如售價可以高過市場,使用可獲 得補貼。

221


能源與材料流通

建造過程-建材少10%、廢棄物少20% 設計手法  社區公共部分儘量應用使用壽命較 長,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木材、石料 等).並對未來可再用於鋪設道路的 底料加以考慮。  招投標階段提前公佈建材選用指南, 明確列出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有害的 材料清單,要求所有工程承包單位 必須遵循。  BO01社區將建築工地的垃圾細分 為1 7類.提高了垃圾回收利用的效 率.此外,很多開發單位採用工廠 預製的方式生產住宅建築的部品. 減少了現場的建築垃圾量。

222


論 結

結論

結論  馬爾默還有更長遠的計畫:2020年整座城市將實現100%零碳排放;到2030年,全城將100%使用可 再生能源。  只有下定了決心才有辦法改變,如果只顧慮到現有的限制就無法進步。

223


>

小組成員: 蔡森楊、鄭又萌、潘信翰


Vesterbro 225

> 根本哈根–維斯特布諾 最佳設計城市


城市背景

城市背景 Copenhagen 商人的港口 城市背景

 丹麥首都,國家政府、國會、管理機構的所在地,也是丹麥的金融商業中心。

地理環境

 為有歷史的港埠城鎮。

土地面積

 總面積88.2平方公里。

人口分布

 541,559人。

城市特色 2008年被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獲得「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 第二類世界級城市。 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 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226


 成為全球氣候政策中心 。  成為水與綠的首都。

城市背景

城市自行車道系統

 成為全世界對自行車規劃最完善的城市。

227


交通系統

哥本哈根 – 自行車系統

228


229

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

哥本哈根 – 能源預期效益 2015年 今日 至少50%人口騎自行車前往他們的工作地 36%人口騎自行車。 點或教育機構 。 騎自行車者受重傷的數量將比現今減少一 118起騎自行車車禍重傷意外。 半。 至少80%騎自行車者在交通方面感到安全 58%騎自行車者在交通方面感到安全。 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至少 哥本哈根二氧化碳排放量共 2.4M噸(2005年官 20%。 方資料) =每人產生 4.9噸 。 90%市民在少於15分鐘之内可走到公園、 大約 60 %市民在少於15分鐘之内可走到公園 海灘、自然區域或游泳池。 海灘、自然區域或游泳池。 目前缺乏評量夜間交通噪音之影響,這需要 市民能享受安靜的睡眠,免於街道交通噪 24 小 時 監 測 。 推 估 大 约 40,000 個 住 宅 受 到 音之影響。所有學校和機關可減少交通噪 55DB以上噪音的干擾,大约10所學校和20個 音的干擾。 機關受到交通噪音所干擾。 像绝大多數的歐洲城市,哥本哈根也發現很難 市區將有乾淨的空氣,避免影響市民健康 控 制 空 氣 中 亞 硝 酸 二 氧 化 物 (NO2) 及 粉 塵 (PM10)等汽機車所排放之污染物。 哥本哈根是歐洲最乾淨的城市,街道垃圾 目前哥本哈根是歐洲乾淨城市第3名,市區內 將在 8個小時内清除。 街道垃圾需花費 36個小時清除。

230


城市背景

地理位置 – 維斯特布諾

Vesterbro

231


城市背景

Vesterbro 基本資料

維斯特布魯地區 背景

擁有23個街區,約有 4000套公寓、大 約 6500名住戶的居住區

歷史環境

中心地區建於 1850年至1920年之間 其中 90%建築建於1900年之前,而 哥本哈根全市只有約16%的建築建 於19世紀末 20世紀初 這個混合街區有許多由臨街 5至 6層 公寓組成的街區,開敞空間、住宅、 工廠車間和帶庭院的小公司

土地面積

總面積3.76平方公里

人口分布

51,466人, 9,44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 度)

特色

232

哥本哈根中心”或“哥本哈根市中心”


城市背景

都市發展區域

233


執行策略及手法

執行策略及手法 Vesterbro – urban renewal  都市更新_整建&維護。  社會層面。  權力下放和居民參與。  城市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示範項目。  添加新的設施 - 並提高該地區的功能。  成立於1989年行動計劃 - 於1991年批准。

Vesterbro – urban renewal 目的 - 行動計劃  維持四分之一區和建築結構 - 只有少數拆除。  建立共同的庭院設施。  活動同時進行,形成 開放空間、綠色的植物、交通

重組、創造就業機會,新的企業,新的文化設施。  確保更新品質 - 耐久性達40-50年。  提出社會影響面 - 聯繫委員會,工作委員會。 234

 確保相當程度的公民參與。


執行策略及手法

Vesterbro – urban renewal 可持續發展區的方針 - 公民參與 一個承租者/ 公民管理模式  庭院團隊 - 由租戶和業主  較大量的綠地(庭院)

管理模式(由上而下)  設置雨水收集,主動和被動式太陽能 供熱設備

 富有植栽多樣化、透水舖面、功能之庭院

 設置低溫集中供熱 - 一項試驗計劃

 回收 建材/廢棄物/堆肥

 資源節約解決方案(節水設備)。

 綠色導覽- 跑在都市更新中心

Combination model_ 模組  “Den Brune Kødby”再利用 – 大型屠宰場/房– 工業複合體  一個更大的城市間- “Halmtorvet” and “Enghave Plads”  交通重整 – 交通植栽 – 封閉的街道,SønderBoulevard建築太陽能發電一體化,植物,熱量 再利用等 – 示範項目  雨水植物,暖熱交換器,頂樓溫室和街道  燈、太陽能發電、綠色植物在街道

235


都市空間結構

236


都市空間結構

Vesterbro 1989

237


都市空間結構 238

Vesterbro 2008


239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240


241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Vesterbro – urban renewal

Indre Vesterbro : 6.000 位居民 4.000 個居住單位 道為70平方米 10% w.u. wc 60% w.u. bath 65% w.u. ch  高密度  Last half of the 1800th Century. 已完成 正在實施 正在計劃中 進行清除

 少有綠化區 - 混合貿易住房面積  混合失業者,學生,老年人的  15%“新丹麥”或其他種族背景

242


都市空間結構

Vesterbro Renewed housing 住房更新 Before

6.000位居民 4.000個居住單 40% 1-2 room flats 道為70 m² 10% w.u. wc 60% w.u. bath 65% w.u. ch

After

3.700 flats 30% 1-2 room flats 100% ch (84% lt) 96% own wc/bath 4% acces to cb 道為80 m² 243


都市空間結構

庭園開放空間

244


都市空間結構

Vesterbro - employment

245


都市空間結構 246

Vesterbro - employment


都市空間結構

Hedebygade

247


都市空間結構

Hedebygade 原來的建築是在19世紀80年代。初步重建開始1972;各種 想法和計劃Hedebygade塊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最 終計劃生產1996 ;建設2004年完成。

類型:城市生態改造(試驗,示範)項目 用途:住宅 大小:在一個城市街區9樓,150戶住宅減少到115戶 人口: 改造前600位居民,改造後430位居民 參與者:哥本哈根市政府,建設部, SBS (市區重建公 司) ,幾個顧問建築師,工程師,和居民。

太陽能集中到門面 Pv cells integrated into the facade 248


249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250

Hedebygade Block


 工人階級單位  小公寓 - 95% 2房 - 無浴室

都市空間結構

 建於1880 – 1890

 建築物的後院內設有小商業在地下室或一樓  單位數約500  私人租賃混合所有權  都市更新的第一階段開始於1975年 - 拆除後院/側建築 物,整修門面氣氛。單位數目從500減少到300

251


都市空間結構

目標:  建立在生態(環境友好)更新哥本哈根更大的示範項目。  促進生態解決方案,改造老房子。  展示生態改造丹麥能力。  推進生態解決方案,市區重建的商業利用。

252


253

都市空間結構


都市空間結構

更新前 254

更新後


利用太陽能板創造有變化的立面設計

廢棄物分類回收

能源與材料流通

執行策略及手法 - 能源與材料流通

稜鏡

太陽牆

255


都市空間結構

公共庭院綠化與社區活動中心

生態社區再生能源開發應用

256


能源與材料流通

透水鋪面 & 雨水貯留池

中庭草坡 & 棚架綠化

257


能源與材料流通

分類回收與棚架 & 溫度調節器的設計

中庭複層植栽 & 中庭休憩空間

258


項目

內容

能源與材料流通

能源計畫  更新同時複製它的大小和它的環境影響。  套住房重建全面現代化的標準。 目標

 減少資源消耗。(如每年到2010年百升水/人;雨水回收,減少廢物DE60%)  重新平衡社會構成。  涉及的人群在城市重建的過程。 能源:  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4%。(2500萬噸/年)  可再生能源:高品質的太陽能電池板,通風系統。  節省加熱保溫器20%。

成效

 個人消費的屏幕監控。 水:  節省熱水14%。(儘管潔具的安裝)  衛浴配有節水設備。  雨水提供廁所。  浪費:  清除系統垃圾分類。 259


能源與材料流通

項目

成效

內容 交通:  自行車道,自行車停車場。  騎自行車或步行可達好。 經濟:  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 僱用非技術工人在拆卸和其他類似的工作,啟動和建設/改造和維修的技術方法。 社會:  在建築公共空間。  共享的花園。  維斯特布諾在一個有吸引力的旅遊地點。(內襯咖啡館新廣場改造,別緻的餐館, 商店,娛樂場所)  在規劃及裝修業務的居民參與。  出版和市區重建的季刊,由中心免費派發市區重建。  城市發展項目包含高電位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了城市。在此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設定環境標準作業翻新和修復。在歐洲,房地產投資的70%以上都集中在現有城 區改造。

行動計畫

 從政治和行政層面的跨部門合作被看作是確定生態潛力的重要前提。在哥本哈根, 各部門的支持是高度相關的改造項目的所有階段。  考慮一個事實,即環保性能不僅是基於對技術基礎設施的安裝,而且也嚴重依賴 於公民的參與,所以有必要在項目涉及的人很早。

260


維斯特布諾原為哥本哈根的灰暗地帶,但因中央車站的設置獲得了重新規劃發展的契機, 創造了新的生活環境,將原本的歷史輪廓部分保留,並整合了居民與地方組織及公共空

論 結

結論

間與綠地的串聯,營造出今昔之變與歷史共存的生活,成就了維斯特布諾城市再發展需 去研討的重要議題。 綜理維斯特布諾的Hedebygade案例使其成為範例城市,不但整合了原本的建構物之 歷史輪廓及擴建新的生活空間,更運用了可持續發展(參與、就業、經濟、多元化、能 源利用、回收材料、植栽、公共設施等守恆)及綠能科技的使用,而這也正符合了維斯 特布諾的發展原則。 不但保留了具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紋理,並結合了人 – 生活空間的特性,以及完善開放 (公共)空間、綠地系統的規劃,打造了一個舒適的環境氛圍。

261


<

小組成員: 李岱輿、邱柏翰、曹智賢


Viikki

> 能源方式新應用地區

赫爾辛基人口:大約有60萬人(2012年)。 人種:芬蘭人93%、瑞典人6%、其他人1% 赫爾辛基是沿海城市,地處多個海灣之間,市區尚包 括幾個島嶼。 赫爾辛基是歐洲夏季旅遊勝地,尤其在夏至前後的白 夜期間,由於地處高緯度,夏天太陽只落下四、五個 小時,但氣溫不高,氣候涼爽,港口外幾個小島更是 游泳的好地方。但冬季常為陰天,太陽僅在空中持續 幾個小時,可是由於大西洋暖流,氣候並不寒冷,

263


城市背景

Viikki, Location

Viikki

City Center

靠近城市中心 - 距離僅8公里,總面積為1 130 公頃- 住宅及交通使用290公頃, 休閒及自然保護區840公頃 264


1989開始規劃新的 住房與科學園區。 於1990完成當地的 新興住宅與設施的 環境影響評估。 建築密及分布於主 要幹道上。 地面積的綠地在 Helsinki的東北部 保留了田野與自然 保護區現有的邊界。 到2015年: 17萬居民 6000個職位 6000名學生

城市背景

Viikki, Illustration

Viikki Viikinmäki

Science Park

Viikinranta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

265


城市背景

土地混合使用發展原則

266


空間設計

Eco-Viikki-城市空間設計

 替換化石燃料為可再生能源 • 太陽能:覆蓋空間供暖和熱水為整個街區的25% • 為降低采暖能耗(允許範圍:105千瓦時/平方米) • 降低功耗(45千瓦時/平方米/年的住宅樓宇和個別公寓)。

 環境目標 •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相對於傳統的建築。 • 20%減少浪費比通常的標準(最大160公斤/人/年) • 節能技術水(目標:40〜50升/人/天) • 由於出售建設,所需的最小的是50年減少了10%或18公斤/平方米。

267


空間設計 268

空間設計-綠手指與雨水計畫


空間設計

綠手指與雨水計畫 綠手指與雨水計畫

地表水被引導到雨水排水系統

減緩逕流並收集溝的地表徑流

地表水被吸收,並做為公園與住戶園藝

地表水的溝,通道 269


空間設計 270

綠手指與雨水計畫


綠手指與雨水計畫

   

空間設計

雨水處理

除了下水道外,所有水域都在建築的中央,使雨水利用更為豐富。 “綠手指”江河流之間的變界縫合,並做為緩衝水與植栽、淨化水源的關鍵要素。 收集被雨水系統通過機械處理後才排放入天然河流Viikinoja。 土地是粘土,自然防水,因此解決植栽的成長是當地綠帶關鍵要素。

271


空間設計 272

空間設計-能源與廢棄物


能源與廢棄物

空間設計

陽光

太陽照射建模/年

太陽照射建物吸收建模

優化建築物的形狀和佈局,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陽光的 可用性,以使有用的溫室, 特別是在供暖季節。 護相對嘈雜的馬路站點的 273 站點的南北西對準建築物


能源與材料流通

能源與廢棄物 太陽能供熱  -芬蘭最大的太陽能供熱地區  Supported by EU  -9個耐陽能加熱系統供應412戶  -熱能收集器的總面積為 1400 m2  -約30%的能源需要用於加熱生活熱水  約10%做為供熱使用  太陽能集熱器裝置在屋頂

太陽能發電 - 太陽能光伏面板都集中設置在建築物的陽台

274


-節能節水

空間設計

Ecological Building Themes in Eco-Viikki

-利用太陽能的被動和主動 式手法規劃 -舒適的室內氣候 -建築的變化性 -健康的建材 - 木材 -周圍的環境的考量

275


空間設計

生態建築標準 Min

( - conv.)

kg / brm2

3 200

l / resident / day kg / brm2 kg / person / year products kWh / brm2 kWh / brm2 GJ / brm2

Weight

10 Pollution CO2 Clean water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site waste Household waste Eco labels

8

2 700

2 200

125 18 160 none

(-22 %) (-10 %) (-20 %)

105 15 140 2

85 10 120 many

105 45 30 normal

(-34 %) (-0 %) (-19 %)

85 40 25 15%

65 35 20 better

good norm norm plan normal

15%

excellent innovative better excellent 30%

better better

excellent innovative

better new norm

Biodiversity Plant selection Storm-water management

2

(-20 %)

Health Indoor climate Moisture risks Noise Wind protection, solar impact Alternative floor plans

4

2p

Natural resources Heating energy Electrical energy Primary energy Flexibility, multi-use of space

6

1p

plan plan

Food production Cultivation of useful plants

Topsoil reuse

normal normal

1/3 useful on site

MAX cultivation 30

對生態的維護條件,基本消耗為5% 276


空間設計

Viikki Church

277


空間設計

Glazed Balconies or Terraces

278


空間設計

定期監測 -

試點項目 消費(二氧化碳,水,暖,電) 實現了生態建築的標準 面試(開發商,建築師,副地主,居民) 該項目的技術說明

區域供熱消耗 天氣調整燃油消耗kWh/m2

耗水量 升/人/天

電耗kWh/m2,AE=公寓,PE=屬性

279


空間設計

植栽設計

住宅區之發展策略採 居民最熟悉的方式處理

280


論 結

Viikki提供了實現的生態 城市發展的機會機會,研 究、開發及測試的生態成 功方法。

281


結論

Vikki是Eco-city最北的城市,而它的重 新規劃,將原本因為氣候及位置對於發 展的限制打破,透過環境標準、設施導 入、能源供應、水資源處理、自然景觀 等面向來處理環境問題,利用的自然資 源的轉化,來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利用太陽能來解決因為地理位置所帶來 的氣候影響,減少取暖所需要燃燒的石 化燃料。 透過綠手指(green finger),將區域內的 綠地、水資源與建物做有方向性的疏導、 排放、處理與規劃,一方面注入生物的 活力與多樣性,另外帶給民眾更多的休 閒空間與景觀綠帶。 定時維護與監測系統,透過對於當前能 源的消耗與預測,第一時間得到最新消 息,達到預先籌畫解決策略。

282


通過對歐洲十多個城市或地區的生態規劃與建設案例進行研究,我們發現一種“典範” 的變動正在展開。什麼是典範?1933年雅典會議所確定的城市四大功能分區的主張,逐漸 成為了各國開展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共識,這就是一種典範。所導致的現在各國新城千城一面, 路網一環又一環也是這種典範所導致的結果。 然而自2008年始,全球過半數的人口集聚在城市裏工作和生活,城市化進入了一個新 的 階 段 , 上 海 世 博 會 提 出 了 “ B e t te r c it y, b e t te r lif e . ” 的 口 號 , 即 “ 城 市 , 讓 生 活 更 美好”。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深刻反思究竟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舒適、低碳、 節能、環保和便捷;讓我們的社會、資源和環境變得更加可持續。 為了追求這樣的理想,我們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和研究,倡導從改變人的生活方式開 始,試圖在區域與城市文脈架構裏的自然和建成環境方面、城市結構架構裏的土地需求和使 用、公共空間、景觀與綠地空間、城市舒適度、建築方面,城市交通架構裏的公共交通、私 人機動化交通、貨物交通方面,物資與能源流動架構裏的能量、水、廢棄物、建築材料方面, 以及社會經濟結構裏的社會問題、經濟、成本方面等各個環節定下新的更遠大的目標,找到 一種新的發展方式或者策略,因地制宜地規劃和建設我們的城市,統籌兼顧當地的人、經濟、 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發展和利用,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 能力的理想目標。 希望通過我們努力,能為各地領導和規劃人員更新觀念,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提供 有益的幫助。最後要感謝為我們能順利寫下此書而提供資料和資訊幫助的各界人士。讓我們 一起為開拓更美好的明天而奮鬥吧! 283


 陳浩(2010) 。現代城市研究-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歐盟"生態城"建设。

錄 目

參考資料  楊溢、陳燕飛(2009) 。芬蘭生態城市Tampere Vuores規劃研究動態。  結構和功能與自然緊密和諧的生態城市地區:芬蘭維雷斯(Vuores).國際城市規劃。(2007 Vol. 22. NO.2)

 宋永昌(2005,2-3合刊)。現代城市研究-德國斯圖加特城市建設中的生態運動。王潔(2012) 。北歐小鎮的低碳生活。  丁言強、張蕊、王亞娜(2009)。瑞典的生態循環模式與政策。  丁言強、牛犇、吳翔東。哈馬碧生態循環模式及其啟示。生態環境。  現代城市研究(2009) 。創新和整合可持續住宅設計-馬爾默BO01歐洲住宅展覽會“探戈”街坊經驗談。  劉美霞(2009) 。瑞典可持續發展住宅模式探析。  於萍(2007) 。瑞典住宅示範區對我國的啟示。  張裕隆、謝旻成(2008) 。赴丹麥、德國考察生態設計準則、生態-建築、節能及再生能源社區設計案例。考察報告。  陳星皓(2013) 。 102年度政府機關學校能源管理與節能技術服務計畫-節能種子教師調訓班。授課內容。  盧惠娟、於萍。瑞典BO01住宅示範區對我國建設“節能省地環保型住宅”的啟示。  台灣生態城市發展策略與規劃模式研討會(2009) 。  生態都市設計研討會(2009) 。  Community Taipei , 2005:國際社區規劃論壇都市治理中的市民參與。  鄭力元。生態社區”Trinitat Nova”-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參與式規劃案例。課堂簡報。  郭威、夢靜(2013) 。生態城鄉中社區碳揭露與低碳社區營造實務整合II-西班牙-巴塞隆納。課堂簡報。  林嘉賢(2010) 。生態城鄉規劃實務專題-匈牙利gyor 。 課堂簡報。 284


參考資料  吳振義(2011)。生態城鄉規劃實務特論-匈牙利Budapest Gyor 。課堂簡報  戴哲民。生態城鄉規劃設計案例介紹-匈牙利gyor 。課堂簡報  Experiences of the EU- ECOCITY project, Uwe Schubert and Franz Skala, Austria.  Isabela Velázquez, Carlos Verdaguer, Ernst Lung, Uwe Schubert, Franz Skala (2009) Strategies and good 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and liveable cities of tomorrow.

 Philine Gaffron, Gé Huismans, Franz Skala (2002-2005). Ecocity-Book I - A better place to live.  Philine Gaffron, Gé Huismans, Franz Skala (2002-2005). Ecocity-Book II - How To Make It Happen.  CORIDS- Commun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European Awareness Scenario 

Workshops in Spain 」.

 VII CONGRESO NACIONAL DEL MEDIO AMBIENTE Isabel Velázquez Valoria Urbanista (GEA 21).  Best Practice Open Space in Higher Density Developments - Case_Studies (March 2012).  Rolf Messerschmidt (March 2006). ECOCITY Tübingen-Derendingen-Abschlussbericht des EU

Forschungsprojekts, Universitätsstadt Tübingen.

 Kurt KjChristensen (March 2009). Dunkerque –conference.  Phil.Dr. Senior Researcher Ole Michael, Jensen. Danish Building and Urban Research. Housing and Urban 

Research Division.

 Gašper Žemva (June 2009). The Vesterbro Project.  Kristina Kölhi and Gareth Griffiths (2005). Eco- Viikki. CITY OF HELSINKI.

285


參考資料  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http://www.kaohsiung.gov.tw/  癮Youtube:巴塞隆納.1908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03/29/barcelona-1908/  Miquel Roman http://blocs.mesvilaweb.cat/marp/cat/816  Mairie de Cesson-Sévigné. http://www.ville-cesson-sevigne.fr/  TRANSPORT. http://www.eco.univ-rennes1.fr/digitalAssets/199/199993_how_to_reach_the_faculty.pdf  Green U. http://www.greenroofs.com/archives/sg_oct03.htm  Hammarby Sjöstad. http://www.hammarbysjostad.se  http://www.plataformavecinaltrinitatvella.com/cárcel-de-la-trinitat/  http://www.bcn2000.es/ca-es/projectes-estrategics/mapa-projectes-estrategicsprojecte.aspx_gIdMapa=1&_gIdLocalizacion=470&_gIdContexto=1&idioma=Ca-Es  http://www.plataformavecinaltrinitatvella.com/

以上參考文獻若未詳盡標註 如侵犯版權 請來信告知 將立即處理 謝謝

286


>>

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