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道》 無間道》系列與《 系列與《無間道風雲》 無間道風雲》比較
講者: 講者:朗天
0
目錄 一、導言..............................................................................................................2 導言 二、片名比較 .....................................................................................................3 「無間道」── 無間地獄之道................................................................3 THE DEPARTED── 逝去的人和事..........................................................4 三、類型比較 類型比較 .....................................................................................................5 四、主題分析 .....................................................................................................7 《無間道》系列的身份危機......................................................................7 《無間道風雲》弒父成長之路..................................................................8 五、脈絡分析( ) .............................................9 脈絡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無間道》的「後九七」脈絡..................................................................9 《無間道風雲》的去本土化....................................................................10 六、電影敘事比較 ...........................................................................................12 《無間道》系列── ──回溯式敘事..............................................................12 ── 《無間道風雲》── ──直線敘事..................................................................13 ── 七、韓琛 VS. COSTELLO .............................................................................15 韓琛的壞....................................................................................................15 COSTELLO 的邪惡 .....................................................................................16 八、總結............................................................................................................18 總結
1
一、導言 我們談電影重拍,一般都是從人物、情節比較入手,找出原版電影與重拍 版互相對應的元素,檢視元素之間的異同、轉換及變化。這屬於資料性對 比,對電影重拍的分析,止於此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解釋為何會有如此 的轉換和變化,亦即將兩者的差異,放在理論框架或具體脈絡中,去理解 背後的意義。
我們對《無間道》系列及《無間道風雲》的比較,將從電影名字開始,然 後是類型、敘事、主題及脈絡分析,最後會以《無間道》的韓琛對比《無 間道風雲》的 Costello,以凸顯兩部電影的最大分別。上述的切入角度, 既有電影形式的討論,亦有主題意識的探討,以達至較全面的比較及分 析。
2
二、片名比較 有些電影片名,能給予我們一些有關影片本身的重要訊息,或提供解讀角 度,《無間道》及《無間道風雲》正是這類片名。根據內幕消息,《無間 道》最初不叫《無間道》,製作人曾考慮改名為《無間行者》。後來接受 了某風水師意見,說三個字的片名比四個字好,才決定用《無間道》。
「無間道」 無間道」── 無間地獄之道 無間地獄之道 香港電影定片名,一般先考慮名字是否夠響亮、能否吸引人入場,其次才 是與故事內容的相關性。首集《無間道》 (2002)正是此例,起初製作人並 不確定有否拍攝續集的機會,而且影片是在完成後才定片名,所以才選上 這個看來很響亮、很厲害的片名。當然, 「無間道」跟首集的內容也有點關 (2003)及《無間道 III:終極無間》 (2003),才 係,但要到《無間道 II》 沿著「無間道」這佛家概念來創作,還特別引用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首: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由此電影就變成編劇主導的作 品,頗有言志意味,也是我們首先從片名切入的原因。
「無間道」一詞,取自佛教《涅槃經》。《無間道 II》開首便用經文解釋 何謂「無間地獄」:「阿者無言,鼻者無間。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 量受業報之界。」犯五大逆罪者會墮入受業無間(即阿鼻地獄),受無間 之苦: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者。此五大逆罪非一 般重罪,佛家說走路踏死螞蟻都有罪,別說吃牛羊,犯者都得入地獄,但 不至於像五大逆罪般要入阿鼻地獄──最底層的地獄,受無間斷的痛苦。 所謂「無間道」,就是無間地獄之道。
3
The Departed─ ── 逝去的人和事 《無間道風雲》英文原名《The Departed》,指逝去的時間、人或事件,也 即死亡、地獄。這顯示出外國人如何詮釋《無間道》英文片名「Infernal Affairs」:述說那些導致死後下地獄的事。此外,他們也明白, 「Infernal Affairs」隠含了「Internal Affairs」── ──內部調查的意思。但無論如何, ── 「Infernal A ffairs」缺乏「無間道」即無間受苦的含義,《The Departed》 亦因而將這一層意思剝去。
大家或許會問,三集《無間道》電影裡,誰在受無間地獄之苦?第一集明 顯是陳永仁,他三年又三年地當卧底,左不是人,右不是人,受著無間煎 熬,這是傳統卧底角色的狀況。電影中另一卧底劉建明,也在受無間之 苦,到了《無間道 III》,他受的無間之苦更清晰── ──想自殺卻死不了,成 ── 了廢人。《無間道》就是描寫人受無間之苦的狀態;而《無間道風雲》則 剝去了無間的意義,片中所有主要人物,到最後都不過是死亡。死亡在片 中很重要,但並未涉及「無間受苦」這概念。
由此可見,影片名字的轉變很重要,不僅是意思上的分別,同時也可能是 意念開發、理解電影的其中一個起點。「無間道」代表一種狀態,「The Departed」則是某種結果;《無間道》是有關人物處於無間受苦的狀態, 《無間道風雲》則為導致某種結果的過程── ──從片名我們已大概看到兩片 ── 創作方向的差異。
4
三、類型比較 《無間道》一般都被歸為警匪類中香港特有的次類型(subgenre)──臥底 片;而《無間道風雲》則更接近黑幫片(它是以積尼高遜飾演的黑幫頭子 作主角的,這點稍後再分析) 。下面的列表,列出警匪片、臥底片及黑幫片 各自的類型特色。 類型
故事
警匪片
兵捉賊
兵
破案-伸張正義
臥底片
兵中有賊/賊中
兵
情義兩難全/身
主角
有兵 黑幫片
主題
份認同問題
賊鬥賊
賊
成長/爭奪(地 盤)/復仇/自我 救贖
警匪片── 警匪片──通常有一個作為英雄的警察,然後有個大反派,就看警察如何 ── 將大反派繩之於法,正義得以伸張。
臥底片── 臥底片──顧名思義,是個警察到匪幫作卧底的故事。卧底的任務是搜集 ── 罪證,將壞人繩之於法,但隨著劇情發展,要捉拿的黑幫大佬與卧底變得 情同手足,前者對後甚或有救命之恩,令臥底警察處於情義兩難全的境 況。《無間道》則將之轉換成身份認同的問題。
黑幫片── 黑幫片──故事多涉及主角的成長、黑幫份子間的爭奪(地盤)和復仇, ── 主角作為一名戲劇上的英雄,由於抱持的價值觀有別於其他黑幫份子(例 如重情義),因而最終勝出或成功復仇。荷里活的黒幫片,有時會多加一 5
層自我救贖的主題。
由《無間道》到《無間道 III:終極無間》,三集電影可說經歷了類型轉换 的過程。《無間道》是警匪卧底片,重點在兵捉賊,片中的賊是韓琛(曾 志偉飾)和劉健明(劉德華飾),警察方面有陳永仁(梁朝偉飾)和黃 sir (黃秋生飾)。影片一個特別之處,在於不僅是警察到匪幫作卧底,匪幫 也在警方陣營安置卧底,是一種雙向卧底。到《無間道 II》,雖仍有黃 sir 與韓琛這對兵賊,但他們並非處於對立位置,而是一種合作關係,共同對 付敵人倪永孝(吳鎮宇飾)。全片以敘述倪永孝在父親突遭殺害後如何穏 住幫會、繼而報父仇為故事重心,可見《無間道 II》是以黑幫片的敘事模 式為主。
《無間道 II》的轉變,也就是《無間道風雲》的轉變── ──將臥底片轉變為 ── 黑幫片,或者犯罪片(crime film),但無論如何,電影明顯是把重點放在賊 的一方,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積尼高遜飾演的 Costello(參照港版韓琛一角) 身上,由他鋪展故事,令人覺得影片在描述一個大賊的心路歷程,如此電 影的類型就轉變了。
6
四、主題分析 《無間道風雲》大部份情節來自首集《無間道》,但類型的選擇,則主要 參考《無間道 II》 ,電影一開始便由 Costello 敘述故事,從港產警匪卧底片 轉變為黑幫片,雖然主要角色及大部份情節都能一一對應港版,但細節的 差異及新場景的加入,影片主題也因而與港版《無間道》極之不同。
《無間道》 無間道》系列的身份危機 系列的身份危機 三集《無間道》說的主要是身份認同問題,陳永仁及劉健明兩個主角都面 臨身份危機。前面說過,過往港產片的臥底,要面對的是情義兩難全,在 《無間道》則變成身份困惑:我是警察還是賊?即是在問:我是誰?陳永 仁的問題比較簡單,他不過是當卧底當久了,開始懷疑自己。劉健明的身 份危機就不那麼簡單了,他帶著賊的身份去當兵,當久了,竟想做個真真 正正的兵。所以他不只是困惑,還有洗底的迫切性,要徹底改變身份。
《無間道風雲》繼承了《無間道》的身份困惑之餘,亦發展出父與子的關 係。雖說《無間道》的陳永仁,很可能把黃 sir 視作父親;《無間道 II》的 劉健明,或許也曾視韓琛為父,但無論如何,三集《無間道》對父子的探 討都不明顯。《無間道風雲》的 Costello,於 Billy(廸卡比奧飾)和 Colin (麥迪文飾)來說,明顯是個父親形象。馬田辛(Martin Sheen)飾演的 Queenland 也是個父親形象,只是隨著故事發展,Costello 的父親形象性更 強。
7
《無間道風雲》 無間道風雲》弒父成長之路 弒父成長之路 三集《無間道》的陳永仁及劉健明,性格各異,裝扮也不相同;《無間道 風雲》的 Billy 及 Colin,服裝造型設計頗相近,觀眾有時難以分辨。電影 開首,兩人先後到辦公室見 Queenland 一幕,頗令人產生他們是同一人的 錯覺。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把兩人裝扮得相似,明顯要揭示他們同為臥底, 也可視作兩個相似的兄弟在爭奪父親。這裏描述的父子關係,是要帶出傳 承的問題,最後 Colin 殺了 Costello,明顯是殺父行為。當然,這不是指真 的殺父,而是一個象徵,一種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說法。
精神分析中,父親形象(father figure)象徵人的超我(super ego),規範 著人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人因此沒有了自我。西方文化講求獨立 人格,人要有自我,所以要把父親代表的超我推倒,或者讓自我替代超 我,由自己指揮自己,如此才能有獨立思想。這個過程就以殺父來象徵, 把父親幹掉,自己當家作主。或者換個說法:小時候一切由父親作主,長 大後結婚生子,變成了父親,成為作主的那一個,然後到孩子長大,同樣 要「殺父」,如此新一代「殺」上一代,當父親的該歡迎被「殺」,否則 孩子如何成長?他該讓孩子反叛自己、推翻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建立自 我。
這種父子關係,一方面是爭取當父親,同時也是傳承的問題。《無間道風 雲》清楚地描述了這一點:Colin 把 Costello 殺了,然後取代他,Colin 並 非想當大哥,而是要承繼 Costello 的成功。整部電影就在討論何謂成功, Costello 表達了他的成功之路,最後 Colin 取而代之。《無間道風雲》這個 殺父成長之路,完全體現了西方思想。 8
五、脈絡分析( ) 脈絡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 在電影分析裡,脈絡分析是指將電影結合特定背景,從而得出更深層的意 義。當我們討論電影重拍時,將原有電影文本及重拍電影文本連結兩者的 不同背景,有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兩者的異同,以及重拍背後的文化意義。
《無間道》 無間道》系列的 系列的「後九七」 後九七」脈絡 我們首先將《無間道》系列放在香港九七過渡背景中作進一步分析。前面 談過,電影討論的是身份問題,以兵與賊的身份,引申做好人還是壞人的 道德抉擇。這類道德抉擇放在任何年代都能成立,但換在「後九七」時代 的香港,這「好人、壞人」的抉擇就有意思得多了。
在第一集《無間道》,這個背景還不明顯,到第二、三集就清楚得多,九 七元素更為強調。第二集的結局是香港回歸,影片指涉的身份,其實就是 香港人夾在中英之間的身份,這是關於九七的常見問題:究竟香港人是中 國人,還是英國殖民地餘孽?當年影評人認為:韓琛代表中國,黃 sir 代 表英國,而香港代表就是陳永仁和劉健明,夾在韓琛與黃 sir 之間,人不 人,鬼不鬼;既不是中國人,也不是英國人。香港人長期都如此,是中國 人嗎?不是。是英國人嗎?卻沒有英國護照;就算有,亦算不上英國人, 那護照不過是 BNO,是「英國國民(海外) 」罷了。
陳永仁和劉健明夾在中、英之間,都做了身份抉擇,那是怎樣的抉擇呢? 第一集表達得還不算太清楚,要到第三集引入陳道明飾演的角色,才把它 說得明白。陳道明的角色叫沈澄,是個警察,而且是來自中國的警察。把 9
《無 II》、《無 III》連繫來看,所謂做「好人」 ,就是做警察。沈澄這個 警察來自中國,於是,所謂做「好人」就意味著要做中國人,要放棄從前 「港英」的身份。黃 sir 代表英國,九七過後就殉職;陳永仁堅持自己是警 察,即「好人」,但他的「警察/好人」身份,是九七前港英治下(定義) 的「警察/好人」,他死抱這種身份,所以過渡不了,九七過後亦殉職了。 至於韓琛,他深埋喪妻之痛(深埋過去的記憶),迎接過渡。劉健明搞風 搞雨要當警察做「好人」,即做中國人,雖然能過渡,但瘋了(沒法忘記 /清洗過去的身份)。黎明飾演的楊錦榮能過渡,卻被劉健明一槍擊斃, 只剩下來自中國的沈澄沒死也沒瘋。
《無間道》的分析,還要考慮其製作年份。回歸後 2002 年的香港,社會氣 氛鬱悶,首集《無間道》問世;2003 年,沙士疫情,社會情緒普遍不滿, 於是有《無間道》二、三集,把首集原本不大清晰的九七情意結明確起來。 首集的身份問題還需透過閱讀詮釋來掌握,到後兩集,連作者自己也承 認,電影是探討香港問題和港人身份,因而把故事放在 02、03 年之交來展 開。
《無間道風雲》 無間道風雲》的去本土 的去本土化 本土化 至於《無間道風雲》,我們首先將之連結荷里活的製作環境來看。都說現 今荷里活創意枯竭,從九十年代中後期已開始出現此問題,生產不出新的 創意,只能重拍經典、改編電視及漫畫;意念難獻新猷,惟有在視覺特技 上創新。另外就是從歐洲、東南亞等地買劇本版權來重拍,凡歐洲、日 本、泰國出品的好電影,都會陸續出現荷里活版。
10
荷里活買下這些劇本,會先進行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即去除劇本 的地域特色,再抽取當中最具普遍性的元素,變為全球化電影,《無間道 風雲》就是這樣產生的,問題是由高手還是低手來操刀。 《無間道風雲》由 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他是大師級導演,過往作品不乏對 黑幫的描寫,像《窮街陋巷》 (Mean Streets,1973)、《盜亦有道》 (Goodfellas,1990)及《紐約風雲》 (Gangs of New York,2002)等。
《無間道風雲》的成功,在於把故事放在最普遍的脈絡,即悲劇。電影所 有重要人物最後都要死── ──在悲劇裏,主要角色大多到結局時都得死去。 ── 只是影片裏最具悲劇性的角色,竟是積尼高遜飾演的 Costello,他成了悲劇 英雄,這點下文將作深入分析。現在要留意的是,馬田史高西斯把《無間 道 II》韓琛與黃 sir 的合作,改變為 Costello 當 FBI 的線人,變成兩頭蛇, 他才是超級大臥底,因而 Colin 才對他動殺機,怕他最後會出賣自己。到 這裏, 《無間道風雲》把香港版的身份焦慮除去了。劉健明殺韓琛的原因是 他想當警察(做好人),因為當他看著黃 sir 染血的證件,發現自己想當警 察,要取黃 sir 位置而代之,遂殺掉韓琛來立功上位。他最後選擇中國,就 把所有代表香港的都殺了,他殺韓琛這父親,象徵著刪除本來的身份,棄 港投共。而 Colin 之所以要殺 Costello,只因發現他是 FBI 線人,為保護自 己才滅口, Costello 想也沒想過,自已竟被一手栽培的 Colin 所殺。
11
六、電影敘事比較 接下來,我們談談敘事。除了首集《無間道》是直線敘事, 《無間道 II》及 《無間道 III》都是回溯式敘事。第一集的重心當然是兩個臥底主角,他們 以及其他角色,似乎都有著許多過去,於是到了《無間道 II》,創作人便 將之拍成一個前傳,交代各人在首集之前的過去。接著的《無間道 III》, 基本上承接首集故事發展,可電影仍以相當多的 flash back(回溯片段)來 解釋事件來由,包括黎明、陳道明角色的來歷。這些回溯片段,除了交代 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還同時創造了 dramatic moment,刺激觀眾的觀 賞快感。
《無間道》 無間道》系列── 系列──回溯式敘 ──回溯式敘事 回溯式敘事 我們先看看以下兩個片段:《無間道》00:32:30-00:35:12 及《無間道 II》 00:01:05-00:06:26。第一個片段是《無間道》重頭戲之一,韓琛一手掃落桌 上十多道菜,典型港式「火爆場面」 (spectacle scene),港片裡經常出現 這類場面,很誇張,但很好看。這場戲不過在展示韓琛及黃 sir 的關係, 從韓琛的對白「我都好耐冇嚟呢度開餐」,觀眾知到他們結識已久,想知 道兩人之前的關係到底如何。既然這一幕如此震撼,作為前傳的《無間道 II》開始時(即第二個片段),便再次安排兩人同枱吃飯,交代他們原本 的關係。從戲劇角度來說,是以補敘手法深化人物、故事。
《無間道 III》則是在第一集的故事基礎上順序敘述,並適時插入倒敘,然 後將劇情推向爆炸點。例如片段 1:32:39-1:43:27,劉健明真正身份即將暴 露之時,沈澄突然走進警局。他在戲中一直以黑幫頭子身份出現,但就在 12
這當兒插入倒敘片段,交代他並非賊匪── ──碼頭槍戰中,他只向陳永仁的 ── 腳開槍,這是警察的習慣,他跟陳永仁一樣,都是臥底。然後畫面接回警 局,劇情此時推至爆炸點:劉健明身份被揭露,情緒崩潰,開槍殺了楊錦 榮。然後又再插入倒敘,楊、沈及陳永仁三人閒適地抽煙聊天,楊對陳永 仁說,是韓琛出賣了他,沈、楊、陳三人在這一場戲中建立了友誼。這段 倒敘為接下來的劉健明自殺預先提供解釋── ──楊、沈根本就是衝著劉健明 ── 而來,他們與陳永仁都是他的對立面,他沒可能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換句 話說,他永遠都做不成警察,做不了「好人」。
《無間道風雲》 無間道風雲》──直線敘事 ──直線敘事 早前說過,拍攝首集《無間道》時,創作人並不知道有否機會拍攝續集, 這得要看首集票房成績,到後來影片大收,要開拍續集甚至第三集時,創 作上便既發展故事,同時以補敘/倒敘,甚至拍攝前傳來深化人物關係, 主題上更呼應著當時香港社會狀況。《無間道風雲》則不然,雖不能將之 看成為史詩式電影,但它又確是以歷史敘述手法說故事,即順時序的敘事 手法。電影一開始,就由 Costello 道出自己的人生觀:「我不想做為環境 的產物,而是要環境成為我的產品。」畫外音配合著一系列七十年代畫 面,接著敘述 Costello 如何逐步將 Colin 招攬為手下── ──《無間道》裏,劉 ── 健明的過去一直引起觀眾好奇,要到《無間道 II》才比較清晰,其對應角 色 Colin 的過去,影片一開始便從頭細說,交代清楚。
《無間道風雲》之所以平鋪直敘,是因為它跟三集《無間道》不同。荷里 活是一次過把三集《無間道》的版權全買回來,因此他們可以選擇順時序 交代故事,而非像《無間道》二、三集般要不時回溯倒敘。而《無間道風 13
雲》以直線敘述之餘,亦發展許多支線,是分散式,把力量分散,有別於 《無間道》的聚合式集中力量。這是因為《無間道風雲》一方面要繼承《無 間道》,既描寫 Billy 與 Colin 的關係,同時還兼顧 Costello 一角的發展, 所以電影情節經常跳來跳去,有時以為它會接續發展下去,卻又突然跳到 另一個情節線上,令人奇怪這是怎麼回事。其實編導有意把力量分散,你 可以說手法並不高明,但亦可說是刻意而為,把原版的雙雄結構(劉健明 與陳永仁)打散,改為單雄,分散了 Billy 和 Colin 的張力,突出 Costello 這條主線,令其不受干擾。所以到 Costello 死後,整部電影也步向終結, 也不得不終結,因作為真正主角的 Costello 已死。
14
七、韓琛 vs. Costello 《無間道風雲》既以直線敘述,又以 Costello 作敘述主線,無非是想將 Costello 這個原型來自韓琛的人物,轉變為整部電影的中心角色。因此, 我們有需要進一步比較韓琛及 Costello,從而理解轉變背後的意義。
韓琛的壞 韓琛是個怎樣的人?他說自己「一將功成萬骨枯」,即指自己的成功,是 要手下、嘍囉作犧牲成全的。他在第一集時囂張、冷血、面目可憎,明顯 是個壞到透的人,後來被劉健明殺死,觀眾不會覺得可惜。我們看《無間 道 II》開首的片段(00:01:0500:06:26),才發覺韓琛原是個情種,與劉嘉 玲飾演的 Mary 打情罵俏,既有情趣又幽默;之前吃飯時對黃秋生說: 「我 不會不顧倪坤。」更凸顯其本重情義。後來 Mary 要捧他當幫會頭目,著 劉健明去殺倪坤,導致倪永孝展開復仇,將 Mary 殺死,韓琛才被迫走上 不歸路。
《無間道 II》電影故事就在九七回歸當晚完結,我們可看看影片結尾回歸 晚宴這一場(01:52:16-1:53:57),重點看曾志偉的演出。他演的韓琛,對 著窗外回歸煙花垂淚,懷念起 Mary 來;然後,他轉身開門出來,面對來 賓立刻開懷大笑,韓琛應該是這樣。這一段為韓琛在第一集的奸險性格提 供了解釋── ──因為有過傷痛,失去美人的傷痛。以前是美人與江山的選 ── 擇,現在沒有了美人,還有江山。這之前還有一個情節:泰國人脅持倪永 孝全家,要將他們全部幹掉,韓琛認為無必要趕盡殺絕。但泰國人對他 說:「嗰槍冇打死你,我哋就係拍檔,係要咁盡。」這應了韓琛所說的犧 15
牲別人來登高位。
韓琛的心狠手辣是環境迫成,他本來是好人,就算非好人,至少有情有 義。黃 sir 曾說,如果尖沙咀由韓琛來管,自己便清閒得多,因為韓琛還 像個人。後來韓琛徹底改變,黃 sir 才將他列作打擊目標。反觀《無間道風 雲》裡的 Costello,他的惡並非由環境迫成,他本來就是瘋的,而且由頭瘋 到尾。在一次黑幫交易中,Colin 問他何必親自現身?其實他是在享受, 他滿手鮮血從餐廳厨房走出來那一場,充份表現他非常享受這種腥風血雨 的生涯,所以接貨也親自出馬。
Costello 的邪惡 可以將 Costello 當作悲劇英雄來理解。還記得片首他那句對白嗎?他不要 做環境的產物,即不受環境支配,他要支配環境,至死無悔。悲劇英雄就 是要對抗命運,縱使命運不能對抗,也要對抗,最後能死去就最棒;一定 要死的,不死不行,只有死亡才能顯出其悲壯。Costello 明知是不歸路也 要走下去,所謂獵狗終須山上喪,他就盡本份做頭死在山上的獵狗。他知 道對抗環境、對抗命運,必遭滅亡,這就是他的命。他既對抗亦接受,沒 有逃避,迎難而上,以此來體現其英雄性格。《無間道風雲》由於是改編 文本,有原文本作根據,其悲劇性才沒那麼誇張。
由此可見,韓琛和 Costello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韓琛的性格立體、有 變化、有血有肉── ──第一集沒有血肉,是個不知理由地邪惡的大壞蛋(例 ── 如要把黃 sir 拋下街),是個平面化的人物,死了也得不到同情。到第二 集,才發現他性格的由來,再回想第一集,這個人便突然變得可愛了,他 16
本不想殺人,是被迫的;他在泰國幾乎死得不明不白,是 Mary 一通電話 救了他,兩夫婦有情有義。
《無間道風雲》的 Costello,本來就是瘋的,觀眾怎可能喜歡他?但其實他 很好看,他吸引觀眾的地方並非在性格是否立體,他本就不是個性格立體 的角色,你要把他理解成英雄,英雄不用有血肉,只要人崇拜,兩個男主 角都崇拜他,他自有值得崇拜之處。積尼高遜亦自有一番氣勢、有型有 格,不用像韓琛般一手掃落桌上的東西來表現自己的氣勢。所以馬田史高 西斯找他演這角色,是找對了人。應該說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找對了人,要 有曾志偉那誇張的演繹,才能營造戲劇感;同樣地,馬田史高西斯用積尼 高遜也用得對。演員會把他舊有角色的形象帶入新戲裏,積尼高遜早期的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令人印象深刻, 後來在《閃靈》 (The Shining,1980)的角色也是個瘋子,拿著斧頭要劈死 妻兒。所以由他來演 Costello,是選對了人。
17
八、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從《無間道》系列及《無間道風雲》片名本身所提供 的訊息,分析了後者如何從片名理解前者的創作取向,然後將之轉化為改 編方向。兩者同屬類型電影,《無間道》屬於港產片特有的警匪次類型「卧 底片」,於是我們從類型比較,檢視《無間道風雲》如何抽取《無間道》 的主要人物及情節,將之轉化為荷里活黑幫類型片。
主題及脈絡分析則是將兩者置於各自的特定背景中比較,更深入地理解兩 者的文化意義。《無間道》系列回應了當時香港九七過渡的身份認同問題; 《無間道風雲》固然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同時基於荷里活全球化策略考 慮,改編上便將這一地域特色抺去,代之以更具普遍性的黑幫悲劇英雄格 局,這亦是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擅長處理的類型。
通過電影敘事比較,我們了解到《無間道》系列及《無間道風雲》由於製 作環璄不一樣,而影響了各自的說故事方式。首集《無間道》拍攝時,並 未有製作二、三集的計劃,一眾角色的歷史並未按電影三部曲的規模作細 緻鋪排。到開拍第二、三集,便以倒敘、補敘,甚至前傳的方式來深化人 物、開展故事。而《無間道風雲》則由於一切都事先計劃好,得以採取直 線敘述,且將《無間道》原本的雙雄結構打破,以便突出編導心目中的真 正主角── ──積尼高遜飾演、對應韓琛一角的黑幫頭子 Costello。 ──
韓琛本是個重情重義的好人,他後來的狠、奸,全因環境造成,他是受命 運支配的人物。Costello 則剛好相反,他的瘋狂令他不能接受環境的支配, 他要對抗命運、創造環境,亦深知逆天而行必遭天譴,這是他自己選擇的 18
命,從這層意義上看,他算得是個悲劇英雄。由此可看到,馬田史高西斯 在重拍上最主要的改變,是將陳永仁與劉健明的故事,轉變為「韓琛 ─Costello」的故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