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25智齡微論壇

Page 1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智齡 論壇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 康仕仲 、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陳淑英、王柔蘋、王品涵、林語彤 排版:王柔蘋 !



目錄 前言

關於智齡微論壇 2 活動報導

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3 專題論壇

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8 討論方法

設計思考工具~親和圖表法 14 腦力激盪 (產業組)

銀髮事業群需要的人才 17 (行政教師組)

學校體制可以怎麼做? 19 (教學教師組)

教學創新應該怎麼做? 24 附件

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28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2

前言

關於智齡微論壇

撰文/陳淑英

為因應臺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智齡聯盟⼀一直在思索並嘗試,如何 突破傳統高等教育的窠臼,以創新的教育理念與做法,培育出能因應超高齡社 會和產業需求的人才。智齡聯盟計畫總主持人劉佩玲教授首先介紹:「智齡聯 盟是以老人福祉為主要議題,招聚各不同領域的學生來作跨領域訓練,培養學 生在專業以外,也訓練包括『觀察體驗』、『設計思考』、『科技應用』、 『反思回饋』和『創新設計』五個核心能力。經過兩年多的嘗試,發展出⼀一個 還不錯的T型人才工作坊。經過兩年多,也是該檢視的時候,如何讓工作坊做 得更好!」於是,喜歡搞創新的智齡聯盟遂把期末報告轉型成「臺灣2025 集思 微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人士共同來診斷,就「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及「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兩個方向腦力激盪出跨領域教育再創新的解 法。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3

活動報導

智齡集思微論壇導覽 報導/王柔蘋、陳淑英、王品涵

公 元 2025年,將是變化急遽加速的時 代,目前大學教育所教出來的學生,是 否能應付未來需求?

第一站 臺灣2025,社會變遷 在討論「臺灣2025需要什麼樣的跨領域人才」之前,智齡聯盟邀請元智大 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徐業良主任先來分析,臺灣到了2025年面對超高齡社 會的來臨,社會將出現哪些缺口? 徐業良從高齡化與疾速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談起,他說:「人類社會正處在 兩個人類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之中:即『人口結構快速老化』與 『科技快速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戰後嬰兒潮 (1946~1964年),隨著時間推衍至今,已轉為老人潮;但臺灣人口結構 除了高齡化之外,自1980年代便開始出現少子化危機,粗出生率數值隨時 間推演,越來越低,徐業良強調,「少子化」已不足形容,應該說是「急 速少子化」。 而另⼀一波趨勢是,科技快速發展。徐業良解釋,「科技快速發展不⼀一定指 進步的多快,也是指現今科技已是唾手可得,非少數人的專利,科技已成 為生活必需品。」而自詡為科技寶島的臺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與少 子化危機,徐業良認為,「運用科技解決問題,是再自然不過的發展。」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4

第二站 預備2025,教育上路 為因應未來社會的變遷,需培育更多人才 投入銀髮族醫療照護領域。徐業良先介紹 目前臺灣大專院校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來 臨,相關科系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多數 校系仍停留在傳統照護層次,徐業良覺得 有點可惜,另外他也看到,「政府投入老 人福祉科技研究計畫雖連年增加,但隨著 計畫結束,相關活動遂⼀一併停止,並未發 展成可長期經營、擴散的模式。」徐業良 認為,臺灣需要⼀一種不同於傳統照護與產業發展的思維。他從甲骨文的 「孝」字出發。「孝」字上方為老人,下方為小孩,原意是「兩世代之間 互相關懷」更進⼀一步地,徐業良將之轉譯為「照護長者,要讓他快樂,讓 他想做什麼都可以做、讓他耳聰目明、讓他安全快樂。」的照護原則。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秉持人文思維、注入科技研究的模式,設計 「老人福祉科技跨領域產業學程」,以培養跨領域人才為出發點,建立不 同系所學生對高齡化社會需求的意識,探索其專業應用與研發於高齡領域 之可能性。最後,延伸到產學合作,將其發想商品化,讓科技與人文能達 到實用性結合。

第三站 挑戰2025,腦力激盪 接下來的活動,將以工作坊常用的「設計思考法」,針對「未來跨領域人 才的圖像為何」以及「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進行腦力激盪。劉佩玲 主任建議老師們,先把過去的教法放空,⼀一起集思跨領域人才該怎麼培 育?另⼀一方面也請產業界朋友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產業界人才該怎麼培 育?最後把智齡聯盟已經做的,跟大家認為應該做的,兩相對照;也同時 觀察學校跟產業界的觀點有何不同?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5

方法工具 在腦力激盪階段,為幫助大家的 想法能在有限時間內順利收 斂,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 學系賴宏誌助理教授先介紹設 計思考中的「親和圖表法」 (Affinity diagram),這個發想工 具的特點是,能在有限時間內 收集清楚且具體的答案,順利 將議題聚焦。賴宏誌說:「教 育也是服務業,需要創新與設計。」 賴宏誌逐⼀一說明發想步驟:第⼀一階段,每位夥伴先將個人意 見以「具體行為」寫在黃色便利貼上,⼀一個觀點⼀一張;第二 階段,進行說明與討論,將類似行為歸納,定義出「行為特 點」,寫在藍色便利貼上;第三階段,則將行為特點整合、 萃取出三個「行為價值」,寫在紅色便利貼上。

腦力激盪 接下來的活動,將分三組進行。⼀一組 由業界人士組成,代表產業觀點; 另外兩組由各校老師組成,代表學 校觀點。兩組教師不同處在於,⼀一 組老師兼任學校行政職、另⼀一組則 純粹擔任教職。他們必須在90分 鐘內,針對「未來2025跨領域人 才圖像」及「如何培養」 兩個議 題的意見彙整成三個關鍵字來!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6

激盪結果 議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為何? l

學校組(兼任行政):未來跨領域人才,須具備「知識基礎與思考能 力」、「開放的人格特質與溝通能力」和「寬廣的視野與行動力」。

l

學校組(純粹教職):未來跨領域人才,須具備「同理心、瞭解老人 需求」、「多元學習」和「溝通、融合與創新」

l

產業組:「同理心」、「溝通情」和「研發力」。

議題二、如何培養未來跨領域人才? l

學校組(兼任行政):透過「教學的創新」、「組織再造」和「推廣 與行動」方式來培養。

l

學 校 組 ( 純 粹 教 職 ) :透過「了解老人需求」、「有跨領域學習經 驗」和「專題實作的設計」方式來培養。

l

產業組:來不及討論。

組與組之間,發想方向與收斂方式有些許不同,但脈絡結果,卻存在相當 多相似的特點,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副教授建議,若將各組思考脈絡進 行統整,進⼀一步畫出彼此的交集與聯結,結果應會更有意思。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7

第四站 檢視T型人才工作坊 當各組人馬彙整出跨領域人才培育模式的成果 之後,劉佩玲主任接著分享智齡聯盟創新發展 的跨領域教育模式——T型人才工作坊,以此對 照目前現行的教育模式與未來理想的落差有多 少?T型人才工作坊還可加強與創新的部分有 哪些?在了解T型人才工作方的做法之後, 最後,康仕仲副教授邀請每位 與會者做⼀一趟資料巡禮,將手 上的紅點貼紙貼在他們認為重 要的想法上,藉此可看出普遍 認同的觀點有哪些,並將這些 被點出的「重點」列入未來T 型人才工作坊課程創新的考量 裡。

結語 2025年距今僅剩11年,集思微論壇雖說是在思 考未來,但其實,準備要從現在。臺灣2025集 思微論壇,分別探討兩個議題2025年的人才圖 像與如何培育2025人才,而三方探討出來的特 點,康仕仲認為「產業方若能描繪出靶心,提 供學界清楚的目標與具體方向,能夠及早準 備、更新與擴充教學方法,以培育標的人 才」。這不單從教育眼光來看,也需從國家未 來方向與產業界的需求來配合,才能規劃出完 整的教育創新模式!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8

專題論壇 臺灣社會2025

從老人福祉科技到智慧生活產業 口述/徐業良教授 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主任 撰文/王品涵

智齡微論壇:集思、創新、嘗試

微論壇的開展,是智齡聯盟在激盪出T型人才工作坊的工作方式後,所 欲嘗試的下⼀一步工作。這個論壇的目的,是以高齡社會為題,集合教育與 產業界力量,共同探索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是怎樣的社會環境?而對應 未來的社會現實,需要的人才圖像為何?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怎樣的創新與 調整? 除了以學生為主體、跨領域思考為主軸的T型人才工作坊之外,產業界與 學術界也需要⼀一個平台來溝通,將思考轉化為設計,將設計轉為裝置,將 裝置轉為產品,最終達到智齡聯盟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培養出跨領域溝通 與整合能力的人才,為高齡者打造⼀一個友善而舒適的生活環境。然而,這 樣的目標,並非短時間之內所能夠達成。因此,智齡聯盟採取的方式,是 不時的進行方法上的創新,同時回頭檢視我們是否能夠做的更好,去看學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09

校與產業界觀點之間的落差。本次的主講者,即是已經著手將概念商品化 的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透過他的經驗分享,學術 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互動將更加緊密。 徐業良目前擔任元智大學機械系講座教授。對於機械系,⼀一般人的想像是 「工程師」,但他對於自身工作的規劃與想像,與其說是「按圖打造的工 程師」,更接近「規劃藍圖的設計師」。也因為對自我定位的思考,所以 他⼀一腳踏入了老人研究的領域。對徐業良而言,高齡化不僅是趨勢,也是 自身即將面臨的問題,而發展出結合科技與人文,並以人為本的產品,則 是他在研究開發時的終極目標。

2025超高齡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 提到臺灣的高齡化社會,相信大家都對相關數據耳熟能詳。高齡社會的出 現,與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老化密不可分。美國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定義, 為1946到1964年間出生的人口。而1946年再加上六十五年,即為2011 年。而臺灣,則將於2025年,更進⼀一步,由高齡社會踏入超高齡社會,而 這也是本次演講主題副標的由來。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不僅相對其他國家 來說,進入超高齡的時程相當短,更重要的是,臺灣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 現象,即「少子化」──事實上,應該正名為「急速少子化」,會更加貼 切。徐業良以圖表的方式,展現出臺 灣的生育數據。簡言之,臺灣每千人 的新生人口數,是世界倒數第⼀一: 2010年,每千人的生育率為七點 二,2011年則是八點五。而育齡婦 女的總生育率,2010年是每千人零 點九、2011年每千人⼀一點零七。這 現象相當值得探究,臺灣是太窮而 無法生育,還是太富有而不願生 育?到目前為止,這兩個解釋似乎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0

都並不令人滿意。若撇開原因不談,只看現象,我們會發現,臺灣在戰後 的出生率相當高,是在推行家庭計畫後,才急速減低。然而,事實上,臺 灣的少子化,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全世界的平均出生率為千分之廿 七,臺灣卻只有千分之十。 也因此,較諸於其他國家,自詡為科技島的臺灣,更是站在「人口結構快 速老化」與「科技快速發展」兩條道路的交叉口,而此二者,均為「人類 社會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趨勢」。也因此,在無法透過增加照護人力來解 決高齡化社會問題的前提下,以科技來解決老化問題,其實是很自然的思 考。換言之,現代社會的「3G」,不應是通訊標準,而應該是「老年 學」(Gerontology)、「老年醫學」(Geriatrics)與「老人福祉科技」 (Gerontechnology)。

臺灣老人福祉相關科系現況 通常,在提到高齡者時,我們的想像會是「窮困無依、健康狀況不佳、事 事需要照顧、教育程度不高、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低」這樣⼀一番圖像。然 而,新世代高齡者的樣貌,卻與此番想像差距甚遠。根據調查,新世代高 齡者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經濟能力更佳、擁有更長的退休人生、更重視 身體健康、獨立生活與生活品質的要求,對資訊產品的熟悉度亦高。然 而,他們同時也具備上世代高齡者所少見的問題,即子女較少或無配偶 (根據統計,有7.5%的高齡者從未結過婚,12.5%的高齡者已離婚)。這 也使得新世代的高齡者照護需求較前世代要高出許多。 因應這樣的需求,老人福祉科技也逐漸成為⼀一個學術專科領域。此⼀一領域 的起源,為1991年8月於荷蘭召開的「第⼀一屆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 會」。1997年九月,「國際老人福祉科技學會」在歐洲成立,其宗旨為以 科技與環境設計,令年長者擁有健康、舒適與安全的獨立生活與社會參 與。其研究範圍,包括健康、住家、行動力、通訊、休閒和工作。在臺 灣,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約有四十八校,共八十三系。其中,除了傳統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1

的護理系、社工系等以護 理、社工人員為主的科系 外,另包括高齡健康管理學 系、老人服務事業管理 系、老人照顧系、老人福 祉與社會工作學系、長期 照護研究所、老人服務事 業管理系、老人福利與事 業系、高齡健康促進科、 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科等。 但這些科系出來的人,有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沒有太好的待遇或升遷 機會;第二,年輕人是否願意就讀此類科系。相對來說,培養醫療照護產 業科技人才的相關系所則比較少,除了醫學領域裡的醫學工程學系、醫學 資訊研究所外,另有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 技與服務管理系、中山醫學大學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等。此外,大學也 設立了相關的研究中心,如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長庚大學健 康老化研究中心、實踐大學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等。看起來不少,但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的照護層次,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另⼀一方面,臺灣高齡福祉科技相關領域之科學研究的投入概況,則包括國 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生物科學發展處、自然科學發展處、科學教育發展 處、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等單位,均有相關研究計畫,而在2010年到 2013年之中,參與相關研究的主持人總數達131人。相較於兩、三萬的教 授人數,其實並不太高。政府部門方面,經濟部、衛生福利部等部會均有 相關研究計畫展開,如2006年經濟部的「銀髮族U-­‐Care旗艦計畫」,鼓勵 相關機構與科技廠商合作,因應人口老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利用科技 工具,進行提高銀髮族健康照護品質與疾病管理的計畫,共有卅家醫院與 廠商參與。然而此計畫在經費告終後,相關活動遂⼀一併停止,並未成為可 以長期經營、擴散的模式。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2

老人福祉科技: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徐業良認為,臺灣需要⼀一種不同於傳統照護與產業發展的思維。他從甲骨 文的「孝」字出發。「孝」字的上方為老人,下方為小孩,其原意是兩個 世代之間的互相關懷。更進⼀一步地,徐業良舉史上有名的孝子曾參之言, 並加以改造。對於孝道,曾參曾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 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對此,不同於⼀一般按字句去解讀表面上的意 義,徐業良延伸性地解讀此句,將之轉譯為「照護長者,要讓他快樂,讓 他想做什麼都可以去做,讓他耳聰目明,讓他安全快樂。」的照護原則。 在此原則下,2003年,元智大學成立了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並將在 2014年的6月,於台北舉辦第九屆老人福祉科技國際研討會。元智大學老 人福祉科技中心,在經歷多年摸索與研究後,將目標鎖定在高齡者互動設 計上。中心並與中華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會合作,編有《福祉科技與服 務管理學刊》,同時舉辦「全國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產品/服務創意設計競 賽」。此外,中心也辦有「老人福祉科技跨領域產業學程」,以培養跨領 域人才為出發點,經由基礎課程與各類體驗、產業認識活動,提升不同系 所學生對高齡化社會需求的意識,探索其專業所帶來的應用與研發之可能 性。最後,延伸到產學合作的部分,將其發想商品化,從而達到科技與人 文的實用性結合。 老人福祉科技中心其中⼀一樣已經投入商品化 的發想,名為「聰明居家:以床為中心」。 徐業良說,由醫療統計的數據,我們可以得 知,老年人約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時間是在床 上度過的,因此,「床」對年長者來說,是 很重要的家具。而這個家具的核心功能就 是「休息」。「若是有⼀一張床,他有各式 各樣測量的功能,但躺起來不舒服,那麼 ⼀一切都免談。」徐業良說。因此,儘管有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3

各式各樣高科技的探測器,比如很久沒有 動作,或在指定的時間帶內床上沒有人體 反應存在,就會自動聯絡親屬的感測器, 但此設備卻仍相當講求舒適性。畢竟,沒 有舒適,就沒有使用,而沒有使用,也就 沒有需求。 除了舒適性之外,徐業良也考慮到經濟 層面的問題。他指出,遠雄企業有個相 當不錯的構想,即針對年長者的全屋設 計。然而,這種以「空間」為中心的改 造,勢必需要重新裝潢或購買整間房 子,但若以「家具」為中心的改造,那麼只要買⼀一張新 的床。無論在成本或可行性上,顯然都要來得更為平易近人。最後,徐業 良提出⼀一個相當重要的觀點:「高科技不是問題,如何隱藏它才是重 點。」而技術的含量若是過高,導致非專業者難以操作,那麼和沒有功能 是⼀一樣的。「More Fun than FuncLons」徐業良說。而從他詳盡的介紹與 耀眼的成果來看,這樣的理念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4

討論方法

設計思考工具~親和圖表法 口述/賴宏誌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 險學系 整理/王柔蘋、陳淑英

在有限時間裡,如何將發散的想法做有效的收斂與歸納?實踐大學風險 管理與保險學系賴宏誌助理教授以「設計思考」領域裡「親和圖表法」的 做法逐⼀一說明發想步驟。

使用者為中心 賴宏誌認為,「教育也是服務業,需要創新與設計。」他將大學比喻成服 務業,是「提供人才的單位」;而產業、企業是「用才」的單位,也就是 使用者。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學校如何提供能滿足需求的服務?賴宏誌 說:「設計思考,最重要的核心是以『使用者為中心』。討論的焦點必須 回到『人』、『使用者』的觀點上。」接著,說明「親和圖表法」的收斂 功能與應用步驟!

聚焦主題 首先,得先將問題聚焦,超高齡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賴宏誌說:「目前 大學教育只分科、分類,並未去想像未來人才的模樣來調整組織、分科系 或設計教學體制。」這也是微論壇要⼀一起來發想的目的!而發想方向需以 使用者(學生)為中心,並關切其感受(feeling)、行動(doing)、想法 (thinking)和經驗(experience)。接著,賴宏誌⼀一步步說明流程,並安 排三位臺大智活中心的夥伴在三組擔任助教,協助進行意發想。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5

發想步驟 l

分組: 產業⼀一組(業界人士)、學校兩組(⼀一組行政、⼀一組教學)

l

討論主題: 第⼀一題「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第二題「如何培育未來跨領 域人才」。

l

時間:90分鐘。每題45分鐘。

l

目標:每題歸納出三個關鍵字。

l

發想階段: ‣ 第一階段:資料收集。寫下「具體行為」 時間:10分鐘 說明:個人認為具備未來所需的跨領域能力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請 在黃色便利貼上寫下具體行為。例如:準時。⼀一個想法寫⼀一張,每個 人約寫三至五個觀點。這階段先不討論。 ‣ 第二階段:資料分析與歸納。寫下「行為特質」 時間:20分鐘 說明:寫完之後,每個人輪流闡述自己的想法,再把類似的行為聚集 貼在⼀一起。然後共同討論,定義出這類行為的行為特質。例如:紀 律。然後寫在藍色便利貼上。 ‣ 第三階段:發展概念、醞釀點子。寫下「行為價值」 時間:15分鐘 說明:大家共同討論,將這些行為特質精粹出三個行為價值,並寫在 紅色便利貼上。例如:態度。這些關鍵字,即是未來人才的圖像概 念,是從行為面堆疊上來、彙集焠鍊過的想法,將很具體,不只是抽 象概念。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6

彙整想法 90分鐘的發想過程結束之後,三組人馬的便利貼也貼滿三道牆面,每組輪 流發表各自萃取出的看法,從中可觀察學界與產業界想法的落差或趨近! 理想藍圖勾勒完之後,接著回到現場,劉佩玲主任將「T型人才工作坊」 的跨領域教學經驗跟與會來賓們分享,也藉此探討T型人才工作坊再創新 的機會。 在理想與現實兩相激盪之後,便進行資料巡禮,每人將手中的紅點貼紙貼 在同意的觀點上,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笑說:「我們會把海報保留下 來,到2025年時再攤開給各位看 ⼀一次!檢視當年想過的事,跟目前實際 做的情形,又是如何?這種 教育觀念激盪、創新的過 程,還會跑幾次,從微論壇 到論壇,人培圖像會漸漸 被拼湊出來,匯聚出的, 將 會 是 ⼀一 個 更 好 的 圖 像!」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7

腦力激盪 (產業組)銀髮事業需要的人才 撰文/王柔蘋

2025年,面對超高齡社會各方面的需求,社會未 來需要的是「通才」,而現階段對培育通才的教育 策略仍不明確。為了尋找未來人才培育方向,智齡聯盟邀請高齡服務業者 ⼀一起來描繪人才培育的輪廓。這個單元特把業界的需求與看法作詳實的整 理,為讓學界能完整參考業者聲音,最後再做總體結論!

組長: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賴宏誌助理教授 成員:雙連安養中心 賴明妙主任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蔡昕伶國際事務專員 樂齡網 張慶光總經理 元宇實業有限公司 林宗尚經理 經國創投公司 黃鼎高級顧問 中衛發展中心 胡宥鑫經理、張恩庭經理

問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同理心:認識老人 l

老人靈性生命信念(價值理念)需有實際服務 人群的經驗;對生死議題有正面的理解;並修 習老人相關課程或對高齡者有研究,能以同理心 理解。引導老人回憶紀錄歷史。

l

老人心理學:對老人生、心理有基本概念,約略了解其歷史文化。

l

老人生理學:有ICT導入與應用能力;具備基本照護觀念、技巧;並對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8

高齡者⼀一般身體機能變化有研究;懂得科技應 用、人因工學動力輔助。 溝通情:能與老人溝通互動 l

語言(用老人習慣的語言溝通):要認識長輩 的歷史、文化、背景,產生同理心;並培養和 老人溝通的能力(聽、說)、建立信任關係的 能力,且對不同世代文化有涉獵。

l

語言(國台客日):能說多種語言的能力

l

語言(聽、說、同理心、理解力):具傾聽技 巧、尊重他人、正面思考的能力。並且樂在工 作、有熱情和溝通的能力。

研發力:可為老人研發產品與服務 l

老人、社區、社群資源整合推廣:有整合社區 資源的能力,以及NPO特質+Po概念,並具有 公關、行銷能力,善於表達、並作文字陳述。

l

老人休閒、娛樂、運動等體適能專業:有活力老 化構想,對服務高齡者有耐心及熱忱,對於活 動方案有設計、帶領能力(團體動力、技 巧)。

l

老人市場產品服務的認識:能以有限資源解決 問題的能力,懂得運用科技解決問題。體察需 求的敏感度、整合能力。並具備資通訊服務規 劃(創新服務)、有⼀一般輔具的使用常識。在管 理階層方面,需有觀察能力、了解消費趨勢、熟悉生活形態、經濟結 構、科技趨勢,和財務規劃成本分析。

l

老人產品設計(UI)介面設計:對人因工程或介面設計有研究,並有 蒐集資料、分析、整合(研發)能力。能在通用設計、設計管理上提 出友善高齡企劃。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19

腦力激盪 (行政教師組)

學校體制可以 怎麼做? 整理/陳淑英

面 對 未來超高齡社會,從大學角度看,應培 養出什麼樣的跨領域人才?智齡聯盟在為教師 分組時,特將有擔任行政管理職與純粹從事教 職的老師分成兩組,藉此觀察同樣代表學校的 兩組,激盪出的火花有何不同!

組長: 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王秀槐教授 成員: 弘光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系主任 童建樺副教授 南開科技大學電資學院院長 江昭龍教授 輔大護理系、老人學程、老人長期照護學程負責人 劉淑娟教授 教育部資科司專員 葉玟芳

議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肩負行政職的教師組,認為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需具有「知識基礎和思 考能力」、具備適合的「人格特質和溝通能力」以及有未來寬廣的「視野 與行動力」。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0

知識基礎和思考能力 l

專業知識:跨領域學習的前提,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作基礎,才能 在跨領域的學習裡發揮成效。比如,需要學習銀髮族生、心理老化現 象,甚至具備2種以上的專業知識。

l

多元常識:他也必須擁有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知識的興趣,多看自己領 域外的知識,並廣泛地閱讀。

l

跨域知識:除了自我充電之外,也積極選修非本科系的專業科目。比 如,選修老人福祉相關學程或應用課程。

l

思考能力:吸收知識之後,也要能消化、內化成個人的能力。由於時 局變遷迅速,因此必須快速學習新知、有收集資訊並辨別做成決定的 能力。要在龐雜的資訊中作清楚的統整、分析,因此需要學習思考工 具、了解程序,方便統整不同的意見與觀點。藴積創新思維的能量, 最後要勇於跳脫已造成束縛的傳統框架。

人格特質和溝通能力 l

人格特質:在人格特質上,需對專業領域以外的事務及周圍環境有強 烈好奇心、並擅於社交。在與人應對進退時,有謙虛受教的心,認知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1

自身能力不足,對別人的想法有敞開的心胸,能欣賞學習別人的領 域。且有自信,能自我肯定,能獨立工作、獨立規劃活動。 l

人際關係:在群我關係上,能配合群體、完成團體目標,不會置身事 外,有合作的能力。在與人合作時能保持彈性,因此需有傾聽同理的 能力,能從長者的需求中調整想法。也傾聽、嘗試理解不同年齡層的 聲音。組織跨領域工作團隊時,善於觀察個別優勢,能將每個人該負 的責任作最適合的安排。在需要協助或碰到瓶頸時,也知道該請教哪 個領域。

l

溝通表達:能論述、說明個人的意見,並能跨越年齡、性別和職業與 其他領域的人作深入溝通。在生活或工作中積極請教不同想法的人的 觀點,或和不同科系學生住同⼀一宿舍,藉由跨領域交流,獲得對觀、 反思的機會。

視野與行動 l

社會參與:藉由參與公共議題的活動、或自助旅行拓展視野;也藉由 關心弱勢族群,了解需求何在。這樣跨領域的思維與視野是他人可感 受到的。

l

了解趨勢:對未來趨勢(高齡化社會)具關切與知覺。並對銀髮族健 康照護產業有認識,了解社會趨勢、多方參與並了解社會不同面向。

l

服務:具服務熱忱和服務他人的正確心態,而非只為了應付學校課程 要求。應盡量參加多種社團活動、協助弱勢族群。比如,參加服務性 社團。

l

實踐:有動手做、實踐的能力。可與其他領域的人⼀一起完任務。參與 銀髮族健康照護相關產業的實習。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2

議題二、 學校應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 行政組的教師們認為,要培育未來跨領 域人才,學校必須調整體制,改變入學 方式與科系分類,讓「組織再造」、並 融入設計思考、實作訓練和多元的「教 學方式」,並突破傳統單⼀一領域的「課 程設計」。 組織再造 l

招生多元:多元的學生來源(用MMI招生)、教師背景多元。能突破 年齡、在校成績等方式招生,強調即思即學。

l

系所結構調整:打破科系別、以議題為導向。低年級不分科系。

l

跨領域組織:產業合作。成立跨領域創新實作學院,辦理企業大學。

l

推 廣 行 動 : 舉辦跨領域教學成果觀摩,透過研討活動推廣跨領域概 念。定期舉辦教師共識活動或會議。

l

出版典藏跨領域教育:出版跨領域教學成果書刊和跨領域教學過程專 刊。

教師教學 l

設計思考:教導設計思考技法或將創意思考技巧融入教學方法,並做 異質分組。同時也教授跨領域溝通技巧。

l

強調實作:課程從做中學,可先講應用再講理論。採問題解決導向之 學習。提供豐富的跨領域產業實務演講、研習、場域體驗、實習。再 加強實務課程的比重、舉辦跨領域實務專題競賽。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3

l

教法多元:課程多提供反思回餽機會,並透過討論了解不同立場 的觀點。教學方法多元,多教跨領域溝通技巧,或讓學生參與課 程安排,鼓勵同學互相提問,採互動式學習,非單向授課。

課程設計 l

課程調整:讓學生有人文/科技/法律/商管,2項以上專業。課程設 計上,大⼀一到大三應包括基礎課程、實作課程和跨域實作課程、 大四則應有服務課程。設計整合型跨域專業課程(概論),是專 題式的必修課程,是有助於跨領域學習的通識課。或是將跨領域 專業通識化。

l

多元評量:設計多元學習成效評量(非僅筆試),避免死板的測 驗(評量)。強調學習過程的評量,而非僅看最終成果,並重視 團隊分組之評量。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4

腦力激盪 (教學教師組)教學創新應該怎麼做? 撰文/林語彤

組長:臺灣大學職能治療系 毛慧芬助理教授 成員:輔仁大學資工系 梅興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服務學習中心 邱佳慧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系 蕭伃伶助理教授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 黃玟娟助理教授

教 師 B組參與討論的老師,純粹從教學角度來看 「 人 才 的 圖 像 」 和 「 人 培 的 方 式 」 二 問 題 , 由 “ W h a t ? ” 進 ⼀一 步 討 論“How?”。這組教師討論結果如下:

議題一、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為何? 教學組教師認為,未來跨領域人才圖像,需具有「同理老人與具體體 驗」、「多元學習」和「溝通融合與創新」的能力。 同理老人與具體體驗 l

能洞察高齡者需求,以及與高齡者對談溝通是未來跨領域人才至關重 要的能力。學生應具備生活食衣住行等自我照顧的基本技能,再進⼀一 步透過不同領域的實習機會,親身體認到高齡者的狀況與需求,如此 ⼀一來便更能同理高齡者的心情,提供更貼近高齡者的服務。

l

透過「同理老人與具體體驗」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思考高齡議題的重 要性,以及與自身專業連結的可能性。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5

多元學習 l

多 元 本 土 語 言 :多元學習,亦即跨領域學習。目前學界首重英文能 力,極欲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然而在未來二十年,語言學習不應該 僅是「向外」走出臺灣,更應該「向內」深入臺灣,本土語言能力的 培養,如閩南語、客家語,均應被視為有價值的發展。

l

資 訊 科 技 素 養 :此外,善用科技搜索新知、具備基本科技資訊的素 養,也是未來跨領域人才必備的條件。未來全球社會勢必更加瞬息萬 變,隨時保有追求新知的熱忱與能力,方能與世界潮流並駕齊驅,不 至於被淘汰。

溝通融合與創新 l

未來人才勢必會面臨跨領域間,溝通協調的難題。於是,如何妥善地 融合不同專才的優勢,創造新契機,便成為關鍵能力。

l

在溝通融合方面,學生首先要對不熟悉的領域知識,有探索的好奇 心,以及學習的行動力。再者,要能與不同領域的專才合作與對話, 從不同背景間可找出差異之間的可行性,並在此過程中保有相互尊重 的態度。在創新方面,未來跨領域人才要勇於接受挑戰、不怕吃苦; 有寬闊的胸襟,以宏觀的視野,發揮解決問題的決心與毅力。 l在具備溝通融合與創新能力的同時,

未來人才也需要有正確、正面的態度與 美德,例如:願意服務的熱忱、敬重長 者、負責任、誠懇不做作、守時、有 禮貌。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6

議題二、學校應如何培育未來跨領域人才? 教學組教師認為,要培養未來跨領域人才,有幾項教育創新的做法,包括 設計「了解觀察與體驗」的課程 、聯合不同領域老師共同「跨域教 學」、以及開設「專題實作的課程」。 了解觀察與體驗 l

課堂上,高齡知識的傳遞與理解:學校應提供通論性質的課程,幫助 學生了解高齡者生理、心理的功能與狀況。進階⼀一點的課堂做法,是 舉辦高齡者案例研討,根據不同的高齡案例,歸納統合出整體高齡者 的大宗、小宗需求,讓學生有紮實的學理訓練。使用者需求收集觀 察。老人案例研討。安排老人情境見習或實習。與服務對象組成團 隊。

l

實作體驗:與服務對象(高齡機構)組成團隊,幫助學生在足夠的資 源與時間之下,進行高齡者服務學習與「老化體驗」。透過此⼀一過 程,學生得以將課堂學到的理論付諸實現;另外,在與高齡者相處之 中,學生也更能產生同理與服務熱忱。

跨域教學 l

雙師跨域的課程:如智齡聯盟T型人才工作坊,不同領域的老師以⼀一 共同主題組成教學團隊,在課程任務中誘發、引導學生的跨領域思 維。

l

做中學的跨域案例學習:舉辦跨領域工作坊,讓學生從活潑有趣的實 務作業中,習得與不同背景的學員,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使團隊 合作達到跨域結合的效果,教師應設計不同領域學員共同解決問題的 「情境」,讓各方人馬都有機會貢獻己力。

l

實習機會:學校應提供機會,讓學生提前進入未來產業實習,以便了 解業界需求,再藉學校資源調整、增補自己的專業能力。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7

專題實做設計 l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應提供多元、專精而深入

的課程,如高齡者訪談技巧、問題解決導向的教學。 以後者而言,教師可以拿個別的高齡者案例與學生討 論特定高齡者的困難、需求所在,以及最重要的—— 可行的解決方法,透過此引導、發想,且「容錯」 的教學過程,學生得以最大程度,且極富彈性地養 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l多 元 教 育 媒 介 :再者,學校應成立以高齡議題為

主軸的資訊交流平台,方便學生利用多元媒體發展 自身學習、溝通的觸角。

結論 綜合產業組、行政教師組、教學教師組三組的討論,跨領域人才圖像與人 培模式如下: 產業組 跨領域 同理心、溝通 人才圖像 情、研發力。

人才培 育模式

行政教師組

教學教師組

知識基礎和思考 能力、人格特質 和溝通能力、視 野與行動力。

同理老人與具體 體驗、多元學 習、溝通融合與 創新。

更新「組織再 造、教學方式、 課程設計」。

了解觀察與體 驗、跨域教學、 專題實作的課 程。

這是智齡微論壇在2014年對2025年跨領域人才培育需求的預測,十⼀一年 後,將會是怎樣的發展與變化?智齡聯盟執行長康仕仲副教授,邀請大家 十⼀一年後,⼀一起再來瞧⼀一瞧!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8

<附件>

銀髮產業需要的人才討論全文 整理/王柔蘋 組長: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賴宏誌助理教授 成員:雙連安養中心 賴明妙主任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蔡昕伶國際事務專員 樂齡網 張慶光總經理 元宇實業有限公司 林宗尚經理 經國創投公司 黃鼎高級顧問 中衛發展中心 胡宥鑫經理、張恩庭經理 賴明妙(雙連):我從在老人安養機構與長輩相處的經驗來談兩部分:⼀一 是直接照顧、服務老人家;二是間接服務,比如管理、行政支援體系。這 兩類人才需要的特質跟條件並不⼀一樣,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我認為是 「可跟老人家溝通的能力」。具體來講,是指會聽、會說老人家的語言, 這是現在孩子們較欠缺的。語言是表象,但在表象背後就是特質跟能力, 能聽、會講是⼀一回事,但能夠聽出長者真正想表達的,才是真正的溝通。 另外,針對各類直接服務的人員,「對老人家身心靈的發展狀況必須充分 瞭解」,以往是護理人員照顧生理建康、社工人員照顧心理社會層面。但 實際上,只要是和老人家接觸的第⼀一線人員,同時得面對老人身心靈的需 求,即便是清潔人員,都要具備這些基本概念。 張慶光(樂齡網):我第⼀一個意見跟賴明妙主任⼀一樣,需具備「國、台、 客、日語的能力」,比如,目前八十幾歲這代,很多還會講日語,若能跟 他用日語溝通,會更容易接近。2025以後的老人會是怎樣,我還不曉得, 但相通的語言還是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第二個意見是需有「傾聽的技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29

巧」,現在的年輕人很會說,但較缺乏用同理心去聽的能力,容易因聽不 懂就顯得不耐煩。 另外,我認為對「高齡者應有基本的認識」,要知道⼀一般高齡者會面對什 麼樣的問題,成因與因應之道為何?大學應普遍要有老人相關的通識課 程,讓學生對高齡者能有基本認識。 蔡昕伶(弘道):我認為需具備「熱情、溝通的能力」。弘道基金會從事 非常多第⼀一線服務,設計許多活躍老化的相關活動。不管是⼀一線服務者或 支援人員,對銀髮產業這領域需有熱情,「服務人群」的熱情很重要;有 與人群(銀髮人群)互動的經驗,才能更準確體察這群人的需求,所以 「體察需求」的敏感度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賴宏誌(主領者):有關語言部分,除了會說之外,也要能懂語言下的涵 義,要能理解、詮釋,而不是只能講而已。第二是要了解銀髮族的行為。 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了解身、心、靈與背景,有助於知道他們的思維或 想法;另外,能耐住性子傾聽,也是大家比較類似的想法,其他人有類似 的看法可以支持補充嗎? 胡宥鑫(中衛):不僅是語言,還要「認識長輩的歷史文化背景」,因長 輩喜歡講古,若不了解,關心層次僅止於生理病痛,對他的生活背景與感 受就很難瞭解。了解長者的歷史背景,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中衛發展中 心到過其他國家參訪,德國給我的感受就很深,他們有學老人家的歷史、 文化、早年用的生活用品,他們過往燒柴煮東西,會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方 式。另外,我認為從事照護產業的服務人員要去保持長者的熱情,才能維 持住他們的動力。 黃鼎(經國創投):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如何改變未來老人的思維來適 應未來的社會,這方向很值得探討,不僅是要求年輕人對未來要做什麼; 反過來想,老化的這群人,怎樣可維持健康。這觀念是雙向的,如何讓老 人「健康老化、活力老化」,是重要的議題。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0

張恩庭(中衛):臺灣正在發展國際健康產業園區,曾有段時間,日本人 非常喜歡移民到南投水里,因為消費低、環境秀麗,未來我們是很有可能 發展成國際照護中心,因此在培育長期照護人才時,可教導⼀一些國際觀, 最基本的就是「語言能力」。 賴明妙(雙連):回應張慶光總經理提到的日語能力,我們安養中心在面 對日本奶奶求助時,若不會日文會相當無助,相對的,當她知道你會日 文,臉上的神情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張恩庭先生提及未來可能會有很多 候鳥型的長者到國外進行long stay,將來這是很有可能的趨勢,那麼,照 顧人員就必須具備「外語能力」。剛才也提到文化部分,文化會有同時代 性,若等學生畢業後再進職場去理解上世代的文化,會有困難。通常要有 這種生活經歷,才能體會。每個階段的時代背景都不同,若學校教育可以 預設歷史背景,比如說十年後長輩的歷史背景,現階段就要設計成課程或 活動方案,讓這⼀一代的學子先行體會、體驗。 張慶光(樂齡網):我同意賴明妙主任說的,面對七、八十歲這群人,要 能瞭解他年輕時的生活背景,我覺得近代史課程應該要多⼀一點,近代史不 只講史、也講生活,像以前沒有電腦,他們如何上班?我覺得這些要透過 教育來補充,才能夠與老人溝通。 黃鼎(經國創投):除了健康老人,還有另⼀一群失能的老人,可能就需仰 賴發明各式機器人來補人力的不足。機器人科技必須不斷往前推展,讓科 技真正能達到照護功能,這方面的人才培育要擴大,要做到貼近照護的功 能,像如何輕柔的將老人移位,目前都還相當困難。 賴宏誌(主領者):所以未來人才要瞭解如何照護老人、有照護老人的經 驗;在間接人才部分,雖然他不會直接跟老人接觸,但在為老人作設計 時,也需瞭解老人如何移位,才更有機會開發出貼近需求的輔具。 賴明妙(雙連):除了文化、心理層面之外,如果能具備「生活照護、疾 病照護、飲食照護的觀念和技巧」,設計的服務及科技產品才能更符合老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1

人家需求。以前多半只有醫護、照顧人員有生理照護的訓練,但各領域人 員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訓練,如此⼀一來,團隊在討論或處理老人的服務和問 題時,有共通的概念,才會比較容易達成共識。舉例說,假設照護團隊的 社工、護理、研發人員,對失智長輩所呈現的身心症狀及照護須知能夠瞭 解,那麼研發團隊在設計服務或輔具產品時,才不會和使用者差距太大。 未來的教育真的需要培養通才人才,前陣子參加衛福部的活動也提到未來 需要多工人才,萬⼀一照服員不在身邊,其他人員也能替代部分功能,效益 才會更高。 賴宏誌(主領者):對生理疾病、照護技巧有基本理解是必要的,這些是 屬於科學、知識領域。大家認為還有其他重要的切入點,是未來人才需具 備的嗎? 黃鼎(經國創投):我覺得宗教、心靈層面,對人是有益處的,像教會可 以集合眾人到偏鄉服務。我認為未來的人才要有宗教家的情懷,比如像德 蕾莎修女、史懷哲醫師⼀一樣,懷有犧牲、奉獻精神。 賴宏誌(主領者):老人家的生活,有部分跟信仰有關,不管是燒香拜拜 或做禮拜,未來人才要能理解他們的生活,這部分需要有比較清楚的能力 嗎? 黃鼎(經國創投):想像「人」是生態系的⼀一環,都參與演化過程。年輕 人應想想要帶給地球什麼?需培養其價值觀、哲學觀、社會公民及回饋社 會的概念。 賴明妙(雙連):「信念培養」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在個人生活或老人 福祉領域,都是非常需要的信念。因雙連有教會背景,曾有大陸團體來 訪,問到,「雙連因有教會支持,才能有這樣的服務,但大陸沒什麼信 仰,做得到嗎?」我認為信仰是人的價值觀、是信念,這是很基本的培 養,是願意幫助人的動力。學校應教育年輕人建立信念,這相當重要。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2

張慶光(樂齡網):「未來產業」可以發展成大學教育的議題,十幾、廿 年前主要消費族群都設定在年輕人,學校教設計電腦、電機,都是為年輕 族群,但未來主要的消費族群是年長者,需對他們有所了解。我舉個例 子,如果設計配戴GPS防走失系統的人稍了解老年人的行為,他應該不會 做這樣的設計,雖然產品立意很好,但失智長者怎會記得要配戴那東西 呢?我覺得這是年輕族群對長者不瞭解所致。現在已有穿戴式科技,定位 系統結合設計也許是⼀一條路。 賴明妙(雙連):這也是安全定位系統目前遇到最大的麻煩。 張慶光(樂齡網):學生選科系幾乎為了將來能賺錢,有些人認為老人照 護是外勞做的,念老人照護系沒前途,賺不到錢,這是錯誤觀念。未來消 費族群是往高齡層移動,現在各行各業都缺這樣的人才。比如,有沒有人 瞭解老人家該穿什麼樣的鞋子、戴什麼樣的眼鏡、適合開什麼車子……。 其實,面對超高齡社會從另⼀一個角度看,是產業重新洗牌的契機,目前遇 到瓶頸的各產業,都可以從高齡化的未來找到活路。而在規劃產品之前, 要先知道市面上有哪些輔具。過去,我擔任多次評審,經常看到學生的成 果目前就有啦,那還花時間去設計那種東西做什麼?因為對⼀一般輔具沒有 全盤瞭解,不曉得市場已發展到這階段了。所以應該去思考目前有什麼樣 的輔具,能夠做怎樣的改善?不要去發明已經發明過的東西。還有,對老 人家來講,介面設計很重要,像美國有很多銀髮族在使用iPad,畫面⼀一 拉,字體就能放大,設計就包含許多人因工程、通用設計、介面設計,而 臺灣這部分是缺乏的。我們設計很多東西,功能性沒問題,但較少設想要 怎麼讓長者方便使用,長者要的其實非常簡單、單純。年輕人要的功能設 計是加法,但老年人則是減法,減去未必需要的功能,讓介面操作更簡 單。 黃鼎(經國創投):張慶光總經理點出今天的主軸,因為跨領域就是要跨 出原有的界線,但我們目前都還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少的就是「跨」。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3

賴明妙(雙連):為老人家設計介面為什麼要簡單化?因跟其身心狀態有 關,他們視力減退、精密動作變遲緩、腦部運作也較緩慢。我常跟夥伴們 分享,我從公股手機換成智慧型手機時,個人也經歷⼀一場變化,因為我跟 十年前的我,反應已經不⼀一樣。如果從事科技研發、設計的人,能夠瞭解 這部分,就是在「跨」。雖說產業界缺乏了解長者身心狀況或有實際照護 經驗的人才,但不可能學遍每個領域,所以間接人才應該要有研發能力。 就是會資料蒐集、分析、整合的能力,能曉得該從哪些場域找資源,透過 跨域的結合,大家貢獻各自的優勢、互取所需、互相學習,創造優質的研 發團隊。還要能夠做到創新服務,以雙連安養中心來講,在資、通訊方面 的服務規劃,包括怎麼帶入服務、訓練人員,可能是未來很大的方向,要 透過整合才會有新的服務出來。 黃鼎(經國創投):我有個突發奇想的點子,像以前神農嚐百草才知草藥 的功效,所以可能需要模擬⼀一下未來情境,讓學生去體驗,才會知道不足 與需求在哪裡,以後應朝體驗式、能跟實務場域結合的教學方向來設計。 胡宥鑫(中衛):2025年因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照護人力勢必短缺,科 技運用對未來而言是很重要的。如何運用科技絕不能光憑想像,⼀一定要實 際模擬,以使用者經驗為出發點;並以有限資源和科技來解決問題。這是 未來不管是⼀一線或二線人員都必須掌握的能力,因為稅收⼀一定會越來越 重,這些問題,到了某個時候,會是大家都要面對的挑戰。 賴明妙(雙連):所以我想提⼀一個意見給學校參考,就是未來人才也要有 財務規劃的概念、訓練和能力。 蔡昕伶(弘道):延續賴明妙主任說的,其實高齡者的需求非常多元,但 絕大多數都關注重症患者,他們大概只占10%,還有90%是健康長者,所 以,我們群體的目標應該是怎樣延長長者的健康餘命。「活躍老化」是最 通用的理論,要真正達到活躍老化需要在社區推廣,怎樣整合社區既有資 源,甚至籌建組織、社群,讓社區普遍存在這樣的機制,提升健康長者的 參與度,這樣的能力是被需要的。 !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4

張慶光(樂齡網):2025年的願景是什麼?應先把願景定義出來。傳統觀 念常希望老有所終,每個老年人都可以被照顧、有終老的地方。但2025年 最重要的不是讓每個老人都有人照顧,而是讓每個老人都不需要被照顧, 那才是健康的社會。這願景跟現在完全不⼀一樣,將來我不要旁邊有外勞 在、不希望長時間臥床,如果往這方向去規劃,盤點現在人力培養的狀 況,會發現還有好多欠缺的部分。要讓老人家不需要被照顧的話,就需有 體適能、健康管理、運動的人才投入,教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如何保養身 體。 賴明妙(雙連):將老化臥床時日減少,是很大的目標。健康可能因著體 能、體適能影響,對心理造成很大影響。我們做過簡單的統計,臺灣目前 應有十幾所大學有休閒健康管理或銀髮體適能的課程訓練,這些資源要善 用,雙連未來的方向會帶入體適能,讓健康長輩的健康狀態能維持更久, 這也能降低個人、機構、社會的成本,跟東方人觀念差很多,西方人七、 八十歲還能背著包包出國玩,東方人只有勞動、沒有運動,所以體能真的 很重要。

結語 熱烈討論之後,產業組將未來跨領域人才的圖像描繪得相當清楚,具體描 述的未來人才特點是黃色便利貼,賴宏誌進⼀一步將相似特點歸納到藍色便 利貼中,完成議題金字塔,並訂出「同理心、溝通情、研發力」三大主要 人才特點: l

同理心:認識高齡者。 分為身、心、靈三部分。「身」,對長者生理狀態、病理情況,有基 礎認識;「心」,長者經歷過的文化、成長歷史;「靈」,學生應有 信念、信仰、理念,才能夠談生死、瞭解老人家心靈層次的需求。


臺灣2025 集思微論壇 35

l

溝通情:能與高齡者互動。 學習長者的語言,能夠了解其言語背後的價值,同時具備溝通與傾聽 能力,才能有良性互動。

l

研發力:能為高齡者創新、研發產品與服務。 針對學生專業能力,期待擁有設計、服務、資源整合及專業照護的能 力。

!


NOTE

!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主任 (臺大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學評量 王秀槐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張喬惠、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