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復健x創新輔具

Page 1

T-workshop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郭臺 灣 重科 技 顯 大 學 電 教 授

人才工作坊

!

機 工 程 學 系

創 新 輔 具

×

林雙 和 立醫 院 峯復 健 醫 技學 部 術 長

行 動 復 健



目錄 前言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2 整體報導

科技輔具,機械手臂初登場 4 學生成果

「手臂」如何妙用? 9 教師心得

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12 助教訪談

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15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新鮮事 17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2

前言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撰文/馮天昱

輔 具 ,是近年全球社會高齡化下的產物,隨著科技的進展,輔助器具 (Assis$ve Devices)成為輔助科技(Assis$ve Technology),不論是市場 產品、改良產品或個別訂製的產品,只要能夠增加、維持或改進身心障礙 者個人能力,加上現代科技的幫助,就算是科技輔具!本次工作坊由雙和 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長林立峯為學員帶來最新的高齡失能體驗裝備,感受 到長者行動不便後,更能為老人設計契合需求的產品;除此之外,工作坊 也加入電機工程元素,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郭重顯教授帶來機械手 臂,期望學員能將機械手臂應用在科技輔具或輔具服務的產品設計,為未 來的高齡產業注入知識科技的活水!新概念、新科技,令人興奮的工作坊 即將展開!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3

課程表

! ! ! 08:30! ! ! 09:00 ! ! 10:30! ! ! 12:00! ! ! 13:00! ! ! 15:30! ! ! 17:00! !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8/12

08/13 ! !

!

! !

!

!

! ! ! 08:30! ! ! 09:00 ! ! 10:30! ! ! 12:00! ! ! 13:00! ! ! 15:30! ! ! 17:00! !!!

!

!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4

整體報導

科技輔具,機械手臂初登場 授課/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 林立峯技術 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 郭重顯教授 撰文/馮天昱

因 著 意外傷害或年邁體衰而不良於行者, 都希望能不倚賴他人、過獨立自主有尊嚴的生 活,這時,輔具可以成為他的胳臂、他的腳, 也許動作沒那麼利索,但總可以借力使力。至 於如何設計更有力的膀臂?如何提升功能?使 用者需要的是什麼?如何找到問題與解法的軌 跡,竟可以在T型人才工作坊中⼀一次滿足!

從體驗開始,貼近長者需求 課程⼀一開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長林立峯先安排了失能體驗活動, 讓學員體會長者四肢無力、關節硬化、視野狹窄弱化後,生活上可能遇到 的種種狀況,像是吃飯等平常作息,這些我們能夠輕鬆完成的動作,對於 長者與病患來說,都是⼀一次次的挑戰。因此,針對長者日常生活較困難的 動作特別設計四道關卡:筷子挾豆、湯匙撈食、穿脫褲子及站起坐立。而 此次體驗更加強了學員肢體活動的難度,限制手部運動的工具也增加了。 林立峯強調,「在進行體驗活動的同時,也要把感受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討論,能理解長輩活動上的不便,創意發想時才能更貼近他們的想法。」 體驗結束後,林立峯拿出許多目前老人所使用的輔具,例如斜口碗的設計 使長者們能毫不費力地撈起碗內食物;加個長柄具曲度的湯匙則讓食物更 輕鬆食用,他也表示,「輔具的功能,就是替代喪失的機能、增加方便性 與安全性,幫助使用者回到正常生活。」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5

由理論到輔具應用 有了實際體驗之後,更容易帶進學理理論。林立峯接著介紹「動作學習理 論」(motor learning theory)是經過不斷的動作實作,以刺激大腦、神經 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等,產生⼀一套完整的學習回饋,使動作更加熟悉,甚 至能自然地反應在日常生活當中,即完成⼀一次完整的動作學習。林立峯 說,腦血管意外會導致手部動作不順暢、四肢關節不協調以及動作不平 順。為了因應這種狀況,在病人復健過程中,透過動作學習理論的啟發, 特別是在學習新的動作上以隨機練習的方式,即每個復健循環都依據各種 動作的順序重新調整來進行練習,如此⼀一來,病人才會自己重新用大腦思 考怎麼去完成某⼀一個動作,去獨自嘗試、解決。而輔具應用也建立在學習 理論上,林立峯向學員解釋,「同⼀一種治療項目也可以藉由改變不同的方 式和目標來做些變化,讓病人學會思考如何去做這個運動。」此時輔具就 派上用場了!長者得以透過各式各樣的輔具完成肢體動作。 林立峯表示,輔具的主要功能包括: 1. 替代喪失的功能,增進獨立性、活動執行效率、安全性及提供參與日 常生活、休閒、社交活動的機會。 2. 增進照顧時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3. 具有預防傷害的功能。 4. 使生活更輕鬆便利。 除了上述輔具功能外,他也提到,近年來輔助科 技(assis$ve technology)的發展更是結合輔具 高齡產業與現代資訊科技業的結晶。輔助科技 不僅包含實體科技器具,更具有軟體服務的提 供,兩者可謂相輔相成!林立峯同時介紹許多 目前醫院臨床上用來幫助中風病患或長者的行 動輔具,包括電動床、科技拐杖…等,為學員 提供現有產品與科技進展,做為本次工作坊發 想的參考依據。最後,林立峯認為,不論是輔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6

助科技系統發展或輔助服務提供,最終目標都是要提供身心障礙者特殊協 助,以改善身心障礙者在生活情境中所面臨的活動問題,「這個目標希望 大家可以好好思考、設計產品,幫助老人擁有快樂安心的樂齡生活!」

居家照護機器人,科技生活不是夢! 此次最重要的應用科技是透過電子機械技術的使用,為老人的日常生活謀 福祉。這部分由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郭重顯教授介紹目前最新的機械 科技,如何應用於人類生活各種不同面向、以及如何提升需求者乃至長者 行動生活的便利性? 課程⼀一開始,郭重顯請學員想像以下情境:炎熱的夏日以及下雨的日子, 令坐輪椅的長輩最難過的,莫過於火辣辣的太陽照在皮膚上。這樣的情境 對長者來說更難以適應,「那麼要如何解決這問題,戴帽子?穿雨衣?」 郭重顯回答:「現今電機工程科技正結合輔具應用,來克服生活中種種不 便的問題。」他提出五大居家照護機器人的各種應用,包括機能強化訓 練、活動協助、復健、照護與生活伴侶,正是因應生活不便之處而生。 從居家照護與機械科技的結合出發,透過軟體與服務設計所建構的軟體介 面、人機互動、服務品質控管、臨床照護設計,來幫助使用者解決行動上 的問題。 目前醫療照護輔具機器人應用在病患身上的範圍,包括提供居家自我治 療、看護、提供肢體殘障人士針對肢體運作的肌力輔助、電子義肢以及行

動輔助等訓練與照護工作。這也使醫療、照護輔具機器人相關產業形成跨 領域整合的發展,從醫療相關機構的需求面出發,技術面則由機械設計。 儘管智慧型機器人的居家照護是產業發展關鍵的⼀一環,居家照護機器人的 開發必須考慮到臨床需求與情境。例如,老人是否真的適合單獨與照護機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7

器人共處?長者能否適應機器人的陪伴、 照護?除了上述問題外,居家照護機器 人雖然可大幅縮減醫療照護人力與空 間,但這項技術更需要同時針對醫療資源 管理、醫療人力以及病患三種不同角色來 共同思考,才能透過損益評估達成最高效 益。最後,郭重顯則強調:「我們未來要 如何與機器人共處,才能有效地解決照護 問題?是否可能衍生出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 互動問題與爭議?有沒有合作、協助、甚至取代的 可能,都是相關產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探索機器人初體驗 對許多人來說,機械手臂是只有在科幻電影才會 出現的夢幻產品!而工作坊學員首度要設計機械手 臂,從程式設計、程式編碼、運作測試到成果呈現,這⼀一連串實作體驗高 科技輔具成為本次工作坊的亮點。課程⼀一開始,工作坊助教群為學員進行 機械手臂的基本操作、概念解說,這些擁有電機工程背景的助教們帶著小 組⼀一步步地嘗試編輯程式碼、熟悉軟體和機械手臂的操作,在小組成員皆 非電機工程背景的情況下,彼此摸索互相能明白的語言、通力合作! 在介紹完機械手臂的程式原理後,小組立即進入實際操作機械手臂的階 段!首先,利用生理訊號擷取板來觀察EMG電子訊號,透過訊號來源 (Signal)、接地線(Ground)以及參考點(Reference)貼在學員手臂的 不同位置,成為機械手臂的動力來源。生理擷取板貼合於手臂之後,便開 始透過AVR控制機械手臂,在電腦程式軟體介面中輸入不同指令訊號,例 如當手腕用力會帶動機械手臂上第N個關節點左擺或右擺動,並張開機械 手掌夾取兵乓球,透過此操作原理進而操控機械手臂不同關節點的活動, 使得裝置動了起來!學員們第⼀一次操作機械手臂成功後,看見機械手臂將 兵乓球夾起,放在紙杯中的那⼀一剎那,每位學員臉上都展現了滿足的笑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8

容,這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與大大的感動,更提升非電機領域的學 員對於電機工程領域的好奇心! 接下來的小組討論時間,學員們便針對剛剛所經歷的機械手臂體驗,結合 高齡長者所需的輔具,透過軟硬體間的科技結合,期望找到解決老人日常 生活不便之處。漸漸地,問題便利貼佈滿整面牆,各組從五花八門的問題 中,篩選並定義出明確的主題,同時討論如何進行資料蒐集,又該準備哪 些材料,為明後天的實作成果做準備。

創新科技輔具,打造無限高齡商機 「三、二、⼀一,時間到。」各組呈現兩天來的努力成果,⼀一隻機械手臂能 夠創造出多麼有特色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將如何改變長者行動不便的日 常生活,成為具功能性同時兼具前瞻性的產品? 有小組設計出體感操控機械手臂進行電流急急棒,用手握緊或放鬆的方式 控制機械手臂,讓長輩能活動到手部肌肉,透過遊戲的思考也能活化腦 力!另外⼀一組則結合夾娃娃機與科技輔具,透過手部肌肉力量的運用帶動 手臂夾取娃娃的遊戲。第三組的設計偏向生活實用面,他們將機械手臂固 定在輪椅的扶手上,機械手臂能夠感應到使用者手部運動而伸長去抓取距 離較遠的物品,對不便彎腰或行走的長者們來說,很多事情如撿拾物品、 穿鞋子、撐傘等等動作都能靠機械手臂完成。最後⼀一組則把焦點放在老人 洗澡的過程,他們發現刷背動作無法獨力完成,此時裝置在浴室的機械手 臂就能派上用場,幫助他們將身體清潔乾淨。 學員們經過兩個星期日的T型人才工作坊,在林立峯與郭重顯老師的帶領 下,體驗了不同於傳統的授課方法,透過老化體驗瞭解健康身體的重要、 透過科技的學習,將傳統輔具改良成高科技輔具的應用。過程中老師與助 教協助學員們將想像與實際做連結,調整大家的思考方向、建議更契合各 組設計的技術,讓這次的創意發想更實用、更有看頭!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09

學生成果

「手臂」如何妙用? 撰文/林智偉

機械的應用日新月異,光憑兩天課程,學員未必能透徹理解醫工領域發 展出的精密器械,不過講師台科大電機系教授郭重顯說:「不懂那些沒關 係,至少讓大家理解怎麼跟工程人員溝通。」這次工作坊成果發表的重 點,在復健的機制是什麼?使用在什麼場所?讓「手臂」能融入生活中。

從發現到解決問題─妙用的兩個思路: 復健遊戲/生活幫手 討論聚焦議題的過程中,雙和醫院復健醫 學部林立峯技術長拋出思考方向:「你們 要去想想該如何定義『輔具』。」其實老 人議題無非身與心兩方面,但各小組要選 擇從哪個方向著手?這次,展現在學員成 果上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 一、著力點在於改善使用者的心理狀態: 年長者在做復健運動時的灰心、沮喪以及不願挑戰的心理狀態對於復健並 非好事。但若能增加⼀一點遊戲的趣味以及回饋機制,相信年長者會更有意 願進行復健。第⼀一、二組的成果,就是把既有的復健融入遊戲中以達成目 標。 二、著力點在改善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不便: 老年人因為生理機能退化,日常生活中常有難以完成的動作,例如:洗 澡、抓握東西、穿鞋子……等。對於這些困難,機械手臂可以怎麼做?第 三、四組的成果,是思考機械手臂在現行已有的輔具上能發揮什麼功用。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0

第一組 復健遊戲─抬手神宮 設計內容 將大家熟悉的遊戲「電流急急棒」結合復建動 作。機械手臂便是電流急急棒的操縱桿,結合生 理訊號偵測貼片後,年長者便可操縱手臂:上 下,以手臂的抬升與放鬆控制。左右,以手握緊 與放鬆按摩球控制。依照患者體力負荷程度不同, 難易度以及控制手臂需要出的力量將有所調整。 評審講評 非常有實務應用價值的設計。對於復健細節的理解與設計相當專業,將出 力分成五個等級,手部活動可以訓練什麼部位也解說得相當清楚。不過仍 建議可以增加⼀一些回饋鼓勵年長者,可以增加他們遊玩的意願。

第二組 復健遊戲─手臂足球比賽、夾娃娃機賓果競賽 設計內容 足球比賽:四名年長者用手臂進行競賽。 桌面模擬⼀一個簡易的小型足球場,而雙方 在守門及中場各有⼀一隻機械手臂,使用手 臂將球推進對方球門就得分。除了訓練年 長者的認知協調,也能增進團隊默契。 賓果競賽:比起⼀一般夾娃娃機更添入競賽的成分,兩組銀髮隊伍需要夾取 特定物品對應賓果盤的格子,賓果盤每個格子都有互動遊戲,只要搶先連 線即獲得勝利。而另外⼀一組,需要作出連成直線的格子的內容。 評審講評 這些遊戲雖然有趣,但就「復健」元素來說不太足夠,對於控制手臂的方 式、可達到的復健效果必須深入說明。夾娃娃機甚至可以把夾子的強弱與 復健強度做相關連結,但還需再增加趣味性。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1

第三組 生活幫手─你抓我樂 設計內容 把看似平常的輪椅在兩邊扶手裝上機械手臂。手臂如同手的延伸,可代行 許多較有危險性的動作。例如拿取高處物品、拿熱湯的湯碗、拾取掉落的 東西。再往前推⼀一步想,還可以把手臂當作IPad支架、書架來使用,不⼀一 定要侷限在高齡需求上。 評審講評 是相當科幻的想法,如果真的能像八爪博 士那樣的話,的確能辦到很多事。不過開 發功能還有待思索。畢竟抓取的手不見得 符合「所有」日常事務的需要。舉例來 說,要怎麼同時兼顧捧、抓、握等動作? 發展成多功能勢必會提升成本。

第四組 生活幫手─洗澡‧.喜早/復健遊戲─Breaking Boring 設計內容 洗澡‧喜早:年長者會希望自己能夠獨立盥洗,但柔軟度不足的關節及肌 力衰退常常造成困擾。洗澡‧喜早將機械手臂應用在浴缸上,搭配洗澡用 具(如洗澡球)可用來刷背,也可用來抓握蓮蓬頭。 Breaking Boring:如名字所顯示,製作⼀一個小型的保齡球場地應用機械手 臂來打保齡球。除了稍稍把難度降低,任何室內場所都可作為球場。期望 年長者透過競賽方式,增進與親朋好友的情誼。 評審講評 行銷口號很吸引人,Breaking Boring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兩項設計仍 缺少對使用者的想像。例如說,什麼樣的年長者可能有需要、有意願購買 這樣的產品?建議可以從定義使用者開始,把產品細節交代得更清楚。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2

教師訪談

不被框架限制!向學員學習 撰文/馮天昱

兩天 工作坊下來,從老人體驗到機械手臂 設計應用,學員們都學到了前所未見的新知, 將複雜又專業的知識化為有趣又不失專業內涵的工 作坊課程,回首兩天的教授過程,老師們有什麼樣 的思考呢?

Q:請問老師,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時間緊 湊,您如何規劃安排? 林立峯:我參與過智齡聯盟,清楚T型人才希望帶給學生的是什麼。是場 體驗和知識結合的學習。我負責的部份是臨床體驗,我刻意把失能體驗活 動放在課堂講解之前,如此安排會比直接在課堂講述來得生動。以往沒有 體驗,同學專注想設計⼀一個讓老人家喜歡運動、甚至強迫他們運動復健的 東西,可是把體驗課程放前面,學員就能有同理的感受,所設計的東西會 更人性化,並且以比較感性的方式去處理。 郭重顯:林立峯老師來找我時,先介紹了T型人才工作坊的跨領域課程, 跨領域的範圍可以很廣,我就在思考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什麼主題適合本 次工作坊的課程,直接就想到會動的機器人。我相信很多學員這輩子還沒 摸過機器人,搞不好這會是他們的第⼀一次。雖然,他們無法學到完整的東 西,但能了解機器手臂跟訊號間的關聯,能讓生活更方便、有趣就夠了; 林老師在臨床經驗上的解說,提供學員很多發想材料,他談的概念著重實 務面,像肌肉可控制電子義肢。學生⼀一開始可能沒概念,但相信經過這門 課之後,自然會知道在發想這部分概念時,是否具有可行性,他們未來在 職涯上就能更清楚這個技術,知道怎麼跟工程人員對話,把他們的創意、 設計、想法清楚傳達!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3

Q:郭老師是第一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請問您對跨領域課程 有何體會、收穫與挑戰? 郭重顯:跨領域課程,獲得的想法⼀一定更多元!在電機領域裡,每天接觸 到的都很像,我們也有跨到醫工領域,他們都訓練有素,可是人在某個領 域久了,腦袋其實會僵化,⼀一開始認定某些概念不可能實現,就不容易再 聯想到其他方式,頂多會思考如何讓器材功能變更好,不會有太多天馬行 空的想法。然而這次學員來自不同領域,各有各自的想法,這些想法也更 有彈性,這對我們久鑽在這行業的人來說,帶來許多刺激。這些想法,只 要⼀一百個中有⼀一個想法成功,臺灣醫療產業就能走出去,T型人才課程對 未來的啓發也在這個地方,能夠啓發創意思考能 力,去發現⼀一些新的idea。 這種形式的工作坊最大的挑戰是,助教該怎麼做 準備?很多助教會擔心學生沒有程式語言的背 景,在教學上是否會困難重重?所以在教學上把 課程設計得非常容易就能上手。事前的準備多做 ⼀一點,預想⼀一下當天可能的情況,整個流程就會 很順暢。從這次結果看來,每⼀一組的機器人都有 動靜、每⼀一組也都在思考,最後助教幫忙寫程 式。學員們從對設計程式束手無策,到現在至少 有基礎概念,以後就能變成新的學習歷程與經驗。

Q:經歷過跨領域工作坊的經驗後,是否多了些不同想法、這樣 的模式適用於一般課堂嗎? 郭 重 顯 :我⼀一直都在做跨領域的事情,比如,我們執行過輕量載具的計 畫,當時國科會就提出跨領域的要求,包括設計、醫學、建築還有電資、 工程、機械,包括北藝大拍電影的團隊也加入。在目前跨領域的氛圍下, 許多計畫基本條件是跨領域,包括現在執行的教育部計畫就要求跨領域, 這已經是趨勢了。T型人才工作坊就走在這個潮流上!我也曾在教育部要 求下開過跨領域課程,有不同領域的同學進來,在課程設計上就是⼀一個挑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4

戰!設計學院跟電機學院學生學的是完全不同的知識,要怎麼教?當然, 如果⼀一個團隊裡,有更多不同領域的人才,互相交流經驗,共同完成作 品,我相信這樣的趨勢未來會持續下去,且越來越蓬勃發展。 林立峯:其實去年「樂齡生活×宣導照護」T型人才3D列印工作坊結束之 後,我就有邀請課堂上⼀一起配合的業師也到我的課堂裡講⼀一堂課,也帶學 生去參觀他們高科技的輔具公司,這樣的學習對醫學院的學生帶來很大的 衝擊,他們會認為這是未來不可忽視的趨勢,對產業的看法也有巨大的變 化。

Q:請問林老師,在帶領討論階段,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心得? 林立峯: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他們提到很多具創意、但天馬行空的想法, 有時候他們會問我,現在臨床實務上是怎麼解決這問題?或者對於他們的 想法有沒有更好的建議?那時我通常不會阻止學生各種不同的方案,為要 讓他們自由發展,希望他們能自己想想看,我會忍到最後都不和學生說可 能遇到的困難,因這樣⼀一來,會被我限制住、困住,我反而要向學員們學 習創意思考的模式,讓學生多多提出自己的看法,才有火花出現!

結語 這次的工作坊不僅是學員跨入輔具探索的 學習機會,老師們辛勤的從準備過程到參 與小組討論,都是⼀一個完整而新穎的教 學體驗,特別是如何讓思考重新活化, 迸發出新的創新想法,對於未來研究的 新思維,都是老師們在在享受的過程!

!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5

助教訪談

學習設計,設計學習 訪談、整理/林智偉

老化 體驗、輔具介紹、機械手臂──工作坊的 三門課程的領域學員未必能樣樣通。不熟悉的 部分,誰來領入門?來自兩校的助教群引領學 員們⼀一步步聚焦想法、完成設計原型。亮眼的 成果展現不禁令人好奇:在創意發想及技術修 正不斷互相碰撞、琢磨的過程中,助教群的心 情是什麼?

給初心者的入門手冊 臺科大電機系是第⼀一次參與工作坊的教學,不過 關於課程設計,助教周鴻鈞已在辦營隊的經驗中 相當熟稔。但在場的學員很少是電機背景,在這 樣的狀況下,該如何設計寫程式的課程?助教周 鴻鈞坦言:「考量到大家可能都不熟寫程式這⼀一塊,我們只有簡單教幾個 程式語言,中間很多計算的部分我們已經先寫好了。」 教材簡化到讓大家理解指令與動作的關係──像輸入加減控制手臂的方向、 或用數字調整手臂轉動角度。瞭解如何控制機械手臂是課程的核心。周鴻 鈞說道:「我們設計課程都有⼀一個預計達成的目標。我們跟郭老師(臺科 大電機系郭重顯教授)最後決定,希望至少達成能讓他們知道如何跟工程 人員溝通。」 知悉工作坊的學員背景多樣,教材的調整與助教的幫忙變得更加重要。考 量後教材將中間繁瑣的細節省去,由助教來執行技術面的操作;把「動作 與結果」詳細解釋讓學員了解,在創意發想上學員更能掌握思考路徑。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6

就像放大鏡:討論聚焦的學問 周鴻鈞說:「這課程在學校是電機系的課,實際執行的細節很多,但我們 四個助教有先約定好,盡量不去干涉學員的創意發想,我們只幫忙技術上 的細節。」T型人才工作坊每個場次的課程目標不同,助教的角色也會有 差距。這次助教像是執行端的人員,而學員就像產品企劃。 但如果學員想法不夠明確,該如何幫助學員聚焦呢?助教許妙如說:「我 會希望他們能夠提出⼀一個包含人事時地物的『情境』,例如,老人家可能 會在浴室遭遇什麼樣的危險。這樣我們在討論設計的方向會快很多!」 助教陳建修:「我其實有碰上⼀一些難題。可能因為該組都沒有電機背景學 生的關係,他們本來的想法很天馬行空,我聽了聽告訴他們要用多組偵測 生理訊號的貼片、更多的自由度(機器手臂的關節)來設計復健活動。跟 學員說明之後我們就⼀一起簡化設計。」雖然在發想階段不干涉學員創意, 但在執行上仍有其限制,並非毫無節制的胡思亂想、但也不是處處受限。 參與工作坊的每個人都還在學習掌握其中的平衡點。

跳脫「經驗」的盒子 經過工作坊的洗禮之後,助教們得到了什麼樣的收穫?助教林易增說: 「在電機系的訓練讓我們的思想多少比較僵固,很少想出新方向。這次工 作坊結束好像我的頭腦被水沖過⼀一樣,學員很多想法還蠻提醒我的。」 助教林易增接著說道:「我們平常在課堂上都習慣照著經驗走,看到某⼀一 類狀況就想要用既定的模式去解決,這樣其實不太好。」助教群自嘲工程 人員的腦袋像水泥。對他們來說,適時的擺脫平常積起來的經驗,或許會 迸出什麼好點子也說不定。 其實助教們並非第⼀一次接觸醫學領域,他們跟著郭重顯老師的研究計劃, 也對醫工領域多有涉獵,但面對這麼多不同領域的學員⼀一起合作,也算是 新鮮的嘗試,領域越多,想法天馬行空,也許許多想法無法落實,但也開 啟了他們跳脫框架、更自由探索的馬達!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7

學員心得

既有的也能結合 新鮮事 訪談、整理/林智偉

在 復 健中加入機械手臂的 元素,或者遊戲、或者競 賽,讓對復健很消極的病患或 年長者願意實踐──四組的成果都各具巧思。其中獲得評審極高讚賞,得到 「實務應用獎」的第⼀一組學員,在兩天緊湊的課程中有什麼新奇的體驗?

陳思蘭(培靈醫院/心理輔導、人力資源) 平常看到都是如何利用輔具減輕照護者的負擔,這個工作坊反而是利用輔 具增強病患的體力,換個角度思考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我奶奶現在也在 復健,所以比較能了解年長者不願復健以及做復健的痛苦。這⼀一次工作 坊,小組派給我的任務是負責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經驗還有個案的心理狀 況。 助教給我們⼀一個很不錯的用機械手臂玩電流急急棒的想法,我們就把它發 展延伸。像是用按摩球跟抬手臂來控制機械的上下左右,然後設定出力需 到⼀一定閥值手臂才會動等等。而我想最主要學到的,是在合作的過程中逐 漸了解機械手臂能發展的地方在哪,如果有些要求做不到我們就修正。很 感謝同組的組員,大家合力完成成果發表的感覺很愉快!

王品淳(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學長姊建議我,應早點來T型人才工作坊吸收經驗。老實說來之前我完全 無法想像機械手臂能做什麼?沒辦法把它跟復健結合起來。工作坊進行途 中才慢慢體會到:讓人去操控手臂完成某件事情是很有成就感的!出力與 控制方向這些細節都很需要技術。


行動復健×創新輔具 18

我主要是發想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可以用機械手臂輔助完成。後來就想 到校內上課的時候提過偏重心靈層次的園藝治療,也許不少老人家有養花 花草草的習慣,如果能設計成⼀一個小溫室,手臂在裏頭主掌園藝事務應該 會很有趣(當然外型要經過設計)。來了這個工作坊真的想到很多以前沒 想過的照護發展方向。

李孟芬(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系助理教授) 我主要是以教學觀摩的想法報名這次工作坊,看看T型人才工作坊跨領域 教學實際執行的樣子、成效如何,汲取可運用的經驗。雖然所學同樣有牽 涉老人議題,但我平常學的比較偏社會科學的方法。這次來工作坊認識未 曾接觸過的機械手臂,也對輔具的細節更加了解。 在我們的設計構想大概出來以後,我注意到的地方是我們對病患沒有進行 分類,於是我就依據經驗建議把遊戲挑戰的難度分成幾個層級。然後規劃 使用者需要訓練的部位。兩天的課程除了吸收關於電機方面的新知,體驗 課程也相當有意義。以後會想參加關於工業、視覺設計的T型人才課程, 回去後可以思考如何應用在我自己所學。 跨領域學習刺激的地方,不僅能貢獻自己 領域的知識、也能從夥伴的分享討論中 了解不同領域的個中滋味。你懂的、別 人不懂,但大家都想明白你那部分領 域,對學員本身能得到被肯定的價值 感;而藉由別人的領域,也打開了不同 的視野、帶來不同方向的思考刺激。在 參與和互動過程中所得到的學習經驗, 將比純粹聽講來得刻骨銘心!



系上沒教的事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智慧生活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劉佩玲主任/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 執 行 長:康仕仲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教育研究:王秀槐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邱佳慧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課程規劃:劉佳林課程企劃/國立臺灣大學智活中心 採訪編輯:陳淑英(主編)、馮天昱、林智偉 版面編排:王柔蘋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