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班作品集

Page 1

他們的故事 智齡聯盟 寫作班 成果發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指導教授:劉佩玲、康仕仲 、王秀槐、邱佳慧 撰文:陳淑英



引言

智齡寫作班 2 柯巧偉

千里走單騎 4 羅威麟

晚婚,昏不昏? 6 林語彤

林翁素蓮 8 曾國毅

退休後的太極人生 10 李冠輝

她見證台南生活推移 12 馮天昱

從皇民到二二八 老兵回憶錄 14 董則靈

吹不倒的大樹 16 李思敏

一個副台長的文字故事 18 鐘崇嘉

我的母親 20 陳梁政

單手撐起一片天─一位單親母親 22 林書緣

我的家人 24 王靜誼

時代縮影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26

目 錄


他們的故事 2

前言

智齡新聞採訪寫作班 撰文/陳淑英

智 齡 聯盟為提升助理與助教群採訪、撰寫新聞稿與活動報導的能 力, 特別拜訪臺大新聞所洪貞玲所長,針對智齡聯盟的需求,邀請所 裡兼任實務課的李淑娟和劉力仁老師來教授編輯採訪實務課程。 兩位老師的領域各有所長;正統新聞學出身,專跑醫藥、健康政策新 聞的李淑娟,幾十年來,見識到新聞界層出不窮的亂象,特別從基本 的新聞態度說起,再進入採訪實務與人物撰寫的技巧;而專跑環保議 題的劉力仁則從他豐富的專題報導經驗分享專題企劃與新聞編輯實 務,讓未來對新聞工作有興趣的學員,能從兩位老師豐富的經驗中, ⼀一窺新聞工作者的實務需求與新聞職場樣貌! 由於課程時間緊湊,無法像正科班學生⼀一樣從新聞基本功練起,因此 老師們具體地分享實務經驗,並從學員作業中逐⼀一分析寫作的優點與 盲點。不同於隨性的散文,新聞寫作還是有其行文規格與篇幅限制; 文章起頭,人、事、時、地、物的前因後果就需交待清楚,接下去的 段落才逐⼀一作陳述。文章中,主題不明顯、前提交待不清、敘述過於 抒情之處,都⼀一⼀一點出。而在專題企劃的作業裡,對於專題報導的取 材與結構、訪問對象的邀請技巧與選擇、主文與次文的編輯也都作了 詳細的解說。 四週下來,兩位老師傳授相當豐富的報導原理原則,收獲極大!


他們的故事 3


他們的故事 4

千里走單騎 火車司機員五十歲的生日禮物 撰文/柯巧偉

在鐵路局服務三十二年、五十 四歲的火車司機員柯有鑫,自二 OO八年開始,每年總會空出二 十來天,同三、五個自行車友規 劃⼀一趟中國單車之旅;四年來, 行蹤已遍及陝西、甘肅、新疆、 雲南、西藏,騎乘有五五六五公 里,可以環台五圈。 原只是當作調劑身心的運動,最後卻變成了熱愛的健身運動,只要有空、 天氣許可,他單車⼀一牽就出門;除了會騎、會修,柯有鑫還會自行組裝自 行車;買零件、挑車架,連輪圈都自己手工編織,⼀一部車從無到有,費時 的組裝過程,他甘之如飴。「如果你沒從中獲得樂趣,那麼⼀一定是做錯 了。」柯有鑫笑笑說道。 細數他的自行車史,二十出頭就開始騎單車,也曾環島登山,「五十歲, 我決定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生日禮物。」柯有鑫眼神透露著光彩。於是, 他組隊、規劃路線,「旅行,踏出去那⼀一步最難」,總有人行前不斷懷 疑、擔憂,這些疑慮在踏出去那⼀一刻就消逝無蹤了。 旅程,不⼀一定是美好的,這次的失敗經驗,到下次旅程就會變成重要的防 備,「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放棄,注定要失敗。」也許旅程上有些事不如 預期,但是重要的是過程;柯有鑫說,「每⼀一次旅途經驗,都是生命厚度 的累積。」他說,在中國邊疆單車旅行,常常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一般人 跟團,甚麼也不用操心,單車旅行卻常常無法預料,不過,這份刺激和壯 麗的景色,卻是⼀一般人難以體驗的。


他們的故事 5

讓他心有所感的,是抵達敦煌鳴沙山後發生的小故事。在鳴沙山,要登頂 必須攀爬鐵梯,否則,人踏出⼀一步,就會陷在沙丘裡,這時他看到了⼀一個 老伯伯蹲在鐵梯旁,柯有鑫問他:「怎麼不上去看看?」「我也想啊!可 是,我已經爬不動了。」當下,柯有鑫體悟到:趁還有體力的時候,他要 多看看這個世界,從實踐夢想中,發現自己。


他們的故事 6

晚婚,昏不昏? 撰文/羅威麟

根據 內政部戶政司2012年的 調查,過去十年來台灣男性的 平均結婚年齡並沒有太大的改 變,由31歲增加到31.9歲;然 而,如圖1所示,女性的平均結 婚年齡卻逐年提高,從26.8歲上 升到29.5歲,直逼理想生育年齡 的上限[1, 2]。為了瞭解女性延 遲結婚的原因,筆者訪問了目 前單身(29歲)在外商公司擔任市 場行銷專員的May。透過May個 人心路歷程的分享,我們發現 台灣女性在獲得高學歷與高經

圖1 國人過去十年平均結婚年齡(不含再婚)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濟力的同時,無形中也提高了自 己擇偶的條件,導致結婚這件事跟上⼀一代比起來要困難許多。 May交往過兩個男朋友,分別是在高中和大學的時候。高中是⼀一位學長, 大學則是⼀一位體育學院的籃球隊員。大學畢業之後工作了兩年。接著到 澳洲攻讀碩士,畢業時已經27歲了。這段期間很少有男生讓她心動,除 了在澳洲念碩士的時候⼀一位來自香港的鄰居。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年紀小May三歲的緣故,雖然這位香港人對May⼀一直很友善,但是始終沒 有追求她的意思。畢業後May曾經到香港找過這位男生,然而以結果而 言,似乎只是更確定彼此無緣的結局。時光飛逝,下個月May碩士畢業就 滿兩年了。 (以下筆者簡稱W,May簡稱M)


他們的故事 7

W:「像妳這麼漂亮、國外留學又有⼀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的女生,為什麼 會單身這麼久呢?」 M:「可能是我沒有積極擴展社交圈的關係吧。來自父親的壓力也有,從 小父親就不太讓我靠近男生,每次有聚會我都必須提前回家。」 W:「那麼妳打算如何擴展社交圈呢?」 M:「積極參與邀約、主動說明目前單身。」 W:「希望幾歲結婚?」 M:「32歲左右。」 W:「目前交往的條件有哪些?」 M:「看得順眼、有男子氣概、對未來認真、積極、有承擔、愛我、相處 自在、脾氣好、懂得解決問題、疼老婆。」 W:「經濟條件重要嗎?」 M:「重要。」 W:「具體而言是?」 M:「要有穩定的收入,最好年薪百萬以上。(笑)」 我們的採訪結束在這個年薪百萬的話題上。雖然May是在開玩笑的氛圍下 說出這個答案,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優渥的經濟能力對⼀一位年近30的女性 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脾氣要好、要懂她、疼她。然而,符合這些條件 的男生通常不是已經結婚了就是有穩定交往的對象。聽到May把結婚年齡 定在32歲,令人不禁為台灣女性結婚年齡的攀升再捏⼀一把冷汗。 參考資料 [1] h6p://gohaveababy.com/ArCcle/%E9%81%B8%E6%93%87%E6%9C%80%E4%BD %B3%E7%94%9F%E8%82%B2%E5%B9%B4%E9%BD%A1.shtml [2] h6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bj.xinhuanet.com/hbpd/health/ysbj/nxys/ 2013-­‐07/30/c_116736637.htm


他們的故事 8

林翁素蓮 撰文/林語彤

11月9日,或許是2013年入冬以來,林翁素蓮最感驚喜的⼀一個早晨。她 遠在海外工作的小兒子,在非假期的日子裡前來探望她,還帶上許久未見 的兩個孫女。雖已年屆高齡,眼力與耳力都大不如前,林翁素蓮還是馬上 辨認出這三位穿越食堂,朝她緩慢走來的訪客,他們越走越近,越走越 近,不停地叫著「阿嬤、阿嬤」,聲聲鏗鏘有活力,好似欲竭力喚醒沈睡 已久的泰安養護中心。 不同於養護中心的其他長者,林翁素蓮表現得格外獨立。她不喜歡串門 子、也不喜歡和看護聊天,很多時候,她靜靜地坐在房門口,沐浴在金黃 的暖陽下;在入秋微涼的日子裡,也會戴上斑駁褪色的帽子,帽沿的陰影 彷彿能完全籠罩她瘦小的身軀。在年初摔了⼀一跤後,陰影下的身形又益顯 削瘦,蜷縮在偌大的輪椅中,像是被擁在懷裡的嬰兒,但林翁素蓮依舊自 行打理生活,她會抓著床緣的鐵架,慢慢撐起全身的重量離開輪椅,坐上 床後,再緩緩挪動屁股,直到整個人躺到正確的位置上。受傷的腿大傷她 的元氣,卻也磨出她的堅毅,又或許說她的⼀一生,就是被生活磨礪出來 的。 年紀輕輕就嫁給農家子弟,林翁素蓮⼀一輩子都和土地有緊密的連結。在民 國二十、三十年代的務農婦女,幾乎都有著類似的作息:天未亮就要為整 個家族準備早飯,家事完成後,還必須趕到田裡勞作,日正當中再趕回家 做午飯,⼀一整個下午又是辛勤的工作。年復⼀一年、週而復始的農家生活, 儼然是規律而忙碌的,也有不少農人在長期曝曬下,不幸中暑身亡。林翁 素蓮就是如此和結髮伴侶天人永隔。 她說,那是火傘高張的七月天,大夥兒在田裡揮汗如雨下,醫院派人通知 丈夫走了,她看見自己的二兒子,背著自己的老伴,⼀一步⼀一步朝農田的方 向走來。但她沒有提到,丈夫走後,她積欠高達二十萬的醫療費用,還有


他們的故事 9

三個兒子、四個女兒要撫養,憑著⼀一己之力,林翁素蓮加倍努力,每天耕 種超過⼀一甲的農地,情願餐餐吃番薯沾醬油,堅持讓孩子上教學品質好, 卻昂貴得多的私立學校。逾半世紀的農家生涯,在她如今九十四歲的容 顏,刻畫了極其動人的痕跡,每⼀一道在烈焰下滋生的紋路,都好比大地最 包容無私的紋理,將多年來的苦難與淚水藴藉其中,灌溉了生命的土壤。 昔日的勤儉刻苦,已然成為林翁素蓮的習慣。她會把用過的衛生紙整齊地 疊好,再重複使用,當小兒子用濕紙巾,為她擦去眼周的分泌物,她也不 捨得將用過⼀一次的紙巾丟棄,兒子和孫女再三地哄她:「這很便宜!這很 便宜的!」她才半信半疑地再抽取新的⼀一張。正因為自己太了解生活的 苦,林翁素蓮更不願意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對日常消耗品能省則省,就 連入住養護中心,也是她欣然接受的選擇。 分針已緩緩爬過鐘面的⼀一半,與直指十二的時針,轉瞬交會。兩個孫女正 幫她龜裂的小腿、雙臂擦上乳液,她們小心翼翼地抹過阿嬤細瘦的四肢, ⼀一遍又⼀一遍,直到完全被吸收。她們還幫阿嬤換上⼀一件薄襯衫,把厚毛衣 摺疊好,放在床鋪上,就連阿嬤喜歡的牛奶,也已經拉開鐵環,並細簌地 討論只需要插吸管的鋁箔包,會讓阿嬤更方便。兒子則忙著在輪椅裝上杯 架,讓媽媽⼀一伸手就能喝到水。林翁素蓮很少講話,大部份的時間她只是 ⼀一直微笑和聆聽,好像連出聲音都使不上力,但帽子底下的⼀一雙眼珠依舊 靈動,有著蓬勃的生命力,直到兒子起身對她說,明天孩子們還得上學, 現在就要北上,她的眼裡才蒙上⼀一層失落。「慢慢啊開車喔!」「慢慢啊 開喔!」這是林翁素蓮的溫柔, 直到孩子走遠,回頭望向縮在輪 椅中的她,用盡全力地、小幅度 地揮著手,就像當初在熾燄籠罩 的田裡,那個瘦小吃苦的背影, 堅毅。美麗。


他們的故事 10

退休後的太極人生 撰文/曾國殷

曾伯 伯退休後,⼀一頭栽進太極拳的世 界裡。 在⼀一次的朋友介紹中,體驗到了太極拳 的奧妙之處。對人生開始有新的體認~ 曾伯伯就如同⼀一般退休人員⼀一樣60歲 時選擇退休,在人生的旅途上,以安排 1/3求學、1/3工作、1/3退休 的方式來進行。 退休後、選擇多跟家人在⼀一起,含飴弄孫。選擇的是輕鬆平淡的退休生 活,並沒有把金融投資和事業第二春放進計畫中。在⼀一次的朋友介紹中, 體驗到了太極拳的奧妙之處。除了在人體結構和宇宙運行外,更強健體魄 和心靈成長。 太極拳行拳時講究鬆沉圓活,用於實戰如何展現特點,主要後發制人,注 重觀察瞭解對手(聽勁),通過引導而不是抵抗對手的發力,和改變佔位 來使對手的進攻落空,同時讓對手暴露弱點,然後自身蓄力和發力進行反 擊。講求的是以柔克剛,依自然而行,步玩反自然的道理。太極拳本身沒 有攻擊,只有防禦。以四兩撥千金的方式來進行對戰。此人生的態度。正 昰曾伯伯體驗到的人生道理。以軟性智慧的態度對人處事,除了不跟人正 面衝突外,也容易與人為友,廣結善緣。也在成熟的人生路上更能夠體認 個中的道理。 太極拳同時道教延伸,其中包含了。老莊思想(老子、莊子)。道家思想與 法家思想剛剛相反,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 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是對人類的束縛,要全部捨棄;法家


他們的故事 11

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去治天下。道家 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 為。在3年多曾伯伯的學習過程中,除了投身學習太極精髓外,同時又進 級太極的教學,取得太極教練資格。現在也致力於太極拳教學的推廣。

曾伯伯 太極拳經歷 • 2012年中正盃個人組第二名 • 2013年易簡盃個人組第二名


他們的故事 12

「中正路 NO.1!」 李奶奶見證台南生活推移 撰文/李冠輝

民國22年出生的,李曾惠玉女士,是在日治時期Parker鋼筆赫赫有名的 店花。目前已屆耄耋之年的李奶奶講起話來仍舊中氣十足,不疾不徐。 在二戰時期,據李奶奶回憶,當時 B-­‐29 轟炸機(B-­‐29 Super fortress )空襲台 南的戰火將整片 天空染成⼀一片血紅,原先民康物阜的台南轉瞬間變為人 間煉獄,四處都聽得到災民的哭喊聲。為了遠離戰事,惠玉的父親將家中 9 個孩子,從市區轉置到他居住於大灣的弟弟家中。然而其 弟之妻卻以家 中無米為由,不斷刁難惠玉⼀一家,因此惠玉的母親⼀一氣之下便轉往寄住於 時任大 灣鄉長的家中,而鄉長夫人待惠玉⼀一家也不薄,時常與其分享 紅、綠、米、豆等雜糧,而當時 受過初等教育而會識字的惠玉,便常協 助母親將餘糧轉賣,以貼補家用。 惠玉的父親在 40 幾歲時,因車禍而英年早逝,當時家中的經濟重擔便落 在為鐵路局與區公所 工作的 2 位姊姊,而原本能繼續受教育的惠玉,因 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風行,在國小畢業後便 成為童工,做些包糖紙的手 工以減輕家中負擔。 在採訪過程中,李奶奶講得眉飛色舞地, 是他在 17、8 歲,正值青春年華時所發生 的趣事了。當 時她在位於台南精華地段, 中正路的萬友書局擔任 Parker 鋼筆的櫃檯 小姐,李奶奶表示那時他 穿的樸素,臉上 也沒上妝,殊不知卻未公司帶來了驚人的 買氣。許多人慕名而來,不只有北部的 富商委人前來提親、市議員作媒、甚至還 有成大的學生沿著忠義路跟蹤她呢!李奶奶 打趣的 說,他當時可是中正路的 NO.1 喔!


他們的故事 13

惠玉在 21 歲時,嫁給她哥哥的同學,李社蠻先生,社蠻自台南高工機械 科畢業後,便進入他父 親所開設的義和工廠(位於成功路),之後轉至公園 路的工廠工作,而那時廠內剛好有英國婦人 寄居,因此在這段時間,社 蠻習得了相當紮實的英文,而這段經驗在未來也會對夫妻倆的工作 生 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後來社蠻經友人介紹,進入了民航公司(CAT, Civil Air Transport Inc.)的營造 廠,擔任維修技師。在累積⼀一定的經驗與資本後,建立了自家的工廠(位 於大同路上),專門負責美軍戰機的零件維 修(例如油箱 登機梯等),而這 間工廠的名份則是登記在惠玉名下。惠玉身兼會計與老闆,校長 兼撞 鐘,形成社蠻顧外,惠玉顧內的穩定關係,直至美軍因越戰結束後離台, 廠房才結束營運。由李奶奶親自口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一位台南市 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映照出當時台灣政權的消長,並從他們樸實的言語 中,見證那歷歷在目的回憶。


他們的故事 14

從皇民到二二八 台灣老兵回憶錄 撰文/馮天昱

日治 時代的生活,許多台灣 民眾不免聯想到日本殖民活動 的壓榨。而在當時有這麼⼀一群 台灣兵,他們遠赴南洋、東南 亞或中國大陸替日本帝國作 戰,其中⼀一位馮仁鑑先生,現 年九十四歲,中日戰爭被徵召 為軍人,後來更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一 連串烽火連綿的時代悲劇,是當代人們所無法體會的。 馮仁鑑出生時家境並不富裕,附近都是⼀一片田地,家裡務農的他,從小必 須學習如何耕種、插秧、碾米。中日戰爭爆發前,他都辛勤的幫忙家裡的 農事。然而二十⼀一歲時,日本開始大規模對年輕的台灣男丁徵兵,戰爭開 始時,附近每個家庭壯丁皆被強迫做日本兵,他隨即被徵召到海南島做日 本兵,主要是幫忙日本軍隊作戰爭補給、軍伕的工作,持續了約六個月, 直到二十二歲才回到台灣。 他表示,當時日本軍人的確有進行「殺人比賽」,剛到海南島的兩三天就 有日本兵邀請⼀一起「殺中國人」,聽到這裡他非常害怕地拒絕了,雖然拒 絕,但也無能為力。令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次⼀一百個中國人跪著準 備被處死,幾個日本軍人就看誰殺的比較多、刀法比較快。 除此之外,馮仁鑑也提到當時的水必須用買的,有些不肖人士趁機大發利 市,因為水是非常重要的資源,需要用來喝水、煮飯,有時候他們也用海 水來煮飯,不過味道非常鹹。


他們的故事 15

回到台灣後,則陸續調到高雄、臺北松山做軍伕,到了日治時代末,馮仁 鑑調到新竹青草湖。他提到,有⼀一天正午十二點,他負責提飯給日本軍 官,後來在日本軍官的電話那頭聽到日本投降,此時他也意識到:「臺灣 終於要光復了!」 儘管台灣光復,國民政府來台後,許多大陸軍人都不是正規軍,這種貪汙 腐敗的社會氛圍導致二二八事件的發生。陳儀回報蔣中正說臺灣要造反, 當時臺灣大學生、知識份子就包圍軍營、警察局,這裡的龍潭派出所也被 包圍,眼看局勢 就從大陸那邊就 派兵鎮壓了。

⼀一 片 混 亂 , 國 民 政 府


他們的故事 16

吹不倒的大樹 撰文/董則靈

從小過著優渥的生活,長大理所當然得進入家族企業工作,⼀一路順遂, 卻在四十二歲那年父母相繼過世,只留下了十二億的債務,⼀一時之間公司 被法拍、住處被查封,但那層層的打擊卻擊不倒他的信念,反而讓大樹更 加茁壯。 七年前大樹的媽媽因肝癌而離世,不到半年,大樹最敬愛的爸爸也因為心 臟病突發而離開了他,在大樹爸爸的葬禮上,我第⼀一次看到大樹滴下了令 人心碎的眼淚。但上天並沒有垂憐父母接連的過世的大樹,反而像是想淬 煉他般投下了撼動大樹世界的核子彈—十二億的債務,龐大的債務和逼債 的速度令大樹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將爸爸的葬禮辦妥,工廠就被法拍掉 了,大樹的厄運卻沒有因此而停止,很快的,大樹的家也被貼上了封條, ⼀一時之間,大樹⼀一家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 失去⼀一切的大樹家靠著朋友的借助和貸款,買了⼀一間剛好可容納五人的小 套房,讓家人有個可以安居的地方,卻也讓自己的壓力再度上升,每個月 的房貸加上朋友跟朋友借的錢每天摧殘著大樹,但大樹就是大樹,怎樣的 風吹雨打都擊不倒他,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一點自暴自棄的痕跡,只見他 仍遵循著自己的規律,每天早上七點 起床就開始工作到晚上十點,靠著 自己的本領在不去應徵任何工作機 會的狀況下,只用⼀一台電腦,在家 拓展屬於自己的鋼鐵市場。 從大樹家的外面就可以聽到大樹不 斷得講著電話,那豪爽的聲音和專 業的術語讓不知情的人以為是個大 老闆的辦公室,但⼀一進到大樹家,


他們的故事 17

才會發現講著電話的大樹旁只有⼀一台老舊的電腦和⼀一些文件散亂著,很難 相信這樣簡單的設備就是使大樹七年來可以準時還完所有款項的秘密基 地。 大樹的生活很簡單,每天起床就是持之以恆的工作,每週二、四固定打兩 小時的網球當做娛樂,除此之外,大樹沒有什麼特別的活動;也沒有什麼 特別的需求,家人就是他最掛心的事,他每天最關心的永遠是每個孩子是 否都有平安得回到家。 總是穿著洗不去茶漬的白色背心,配著卡其色的短褲,捲捲的亂髮下是戴 著大眼鏡的憨厚笑臉,他,就是全家最大最穩的支柱—大樹。


他們的故事 18

一個副台長的文字故事 撰文/李思敏

剛剛 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讓廣東省肇慶電臺上下忙碌了⼀一段時 間,接下來對會上通過的公報進行跟蹤和解析也將繼續考驗電臺──被稱為 黨的喉舌的宣傳功能和對政治的敏感度,尤其是對於那些具有最高決策權 的編輯們。這跟本文介紹的人物有關,李天文,共產黨員,肇慶電臺副台 長,已有25年記者生涯,他的大女兒正在臺灣師範大學讀碩士,這幾天⼀一 直在處理安全播出的事宜。 肇慶,是珠三角九市之⼀一,但是經濟實力最弱的旅遊城市,雖然它的發展 比不上廣東其他富裕城市,但對於80年代末曾輾轉在南海、東莞打工的李 天文來說是值得安頓的地方。李天文出生在羅定縣,那裡出過抗日十九路 軍軍長蔡廷鍇,這個地方跟肇慶相比,窮得叮噹響,但這不妨礙他年輕出 外闖蕩的志向。這或許跟廣東人的性格有關,近代以來,國破家亡,人們 生活困苦,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人們也不願意冒極大風險拖家帶口渡洋求 生。對於羅定黎少坑村的李家來說,在上世紀50年代末大饑荒時,李天文 的父親李家聘偷渡到香港打工,每月往家中寄回錢和糧食,揹負⼀一家六口 的生計。 他的寫作才華助他從羅定、雲浮跳 躍到肇慶,先後在羅定日報、雲浮 電臺工作,最後在肇慶電臺從新聞 部記者擢升到副台長。 然而,他還有另⼀一重身份,他的寫 作天賦就在那個艱難時候鍛鍊出 來,雖然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中越 戰爭廣西邊防隊步兵。中越戰爭被 譽為中國上世紀最後⼀一場戰爭,戰


他們的故事 19

況慘烈,時過34年,李天文很少跟他的家人提起他當兵的那段經歷,但不 代表他忘記,他的戰友分散在中國各省,時常用電話、郵件聯繫以及聚 會。他很少提起他的過往,但在和朋友聊天時,他總會不自覺重複⼀一些在 戰場上發生的趣事,例如,在休戰的時候,隔著⼀一條江和敵人互相對望, 看得清清楚楚,敵人在伸懶腰,他卻在山洞裡寫日記。 今年,李天文有個計劃,忙完三中全會之後,安排休假,好好寫作⼀一本 書,題目暫定為《中越戰爭個人回憶錄》,他遠在台北的女兒鼓勵他好好 寫,小兒子在複習準備參加明年的大學考試,說如果考不上大學就參軍, 和他⼀一起長大的太太則貼心照顧他并希望可以有個長途旅行。


他們的故事 20

我的母親 撰文/鐘崇嘉

不論外面的風雨有多大、太陽有多熾熱,都依舊得辛苦工作著,早上⼀一 早四點半大家都還在睡覺之時,就得起床,下午也沒午覺可睡要繼續工作 直到晚上,晚上還要煮飯菜給大人小人⼀一家人吃,是 什麼原因可以讓⼀一個人那麼”心苦”的工作不求任 何回報,沒有薪水可拿的工作誰願意做,到 底是誰!!!? 這⼀一天,起了個大早。⼀一早五點起來去吃早 餐,早餐店裡可想而知,正是在準備三明 治,還有⼀一些為了因應晚點六點半後不管是 學生們或上班族可以吃到活力早餐的準備程 序,我沒有很催促的叫早餐店阿姨趕緊做出我的那 份早餐,而是在⼀一旁看她忙的汗流浹背的狀況,她不是老闆娘,只是個被 人請的阿姨,講姊姊好了,總而言之在⼀一旁看她就好像是好幾個小孩的的 媽,我捨不得叫她加快腳步趕工,因為我看到她那眼睛神情就是沒睡飽的 樣子,還頻頻打著哈欠,我看的很捨不得,那⼀一天我待到很晚,在⼀一旁假 裝自己是⼀一個看報紙和看電視的客人,老闆娘也不會趕人,因為我是這麼 想的,趕走我沒有好處因為我總是吃的量特別多,而且我是最穩定的客 人,正因如此我也聽到那位早餐店姐姐再跟幾位街訪鄰居三姑六婆說到她 的故事,而我也在⼀一旁咀嚼我的火腿蛋吐司,並不發⼀一語的聽著………. 她是個四個孩子的媽,從小家裡是個務農人家,家裡環境很樸實,在以前 那個五零年代家裡有電視更是少之有少,但她是個調皮的孩子,從小就不 大受大人拘束,很愛到處亂跑亂玩,儘管是個女孩身,但是總喜歡像個男 生般亂動亂跳,即使如此還是很孝順,在她20多歲的時候爸爸去世了,而 自己在媒婆介紹下也斷然結婚了,結婚可以是愛情的墳墓,結婚後日子過


他們的故事 21

得並不輕鬆,因為夫君也是務農人家,而且家裡更是樸實又沒了電視可 看,不是自己家那麼有錢,但是在那個年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總是 夫君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還⼀一起北上到北部打拼,並生了四個小孩,只 因為第⼀一胎是女的,早期要男生產出才會深得長輩喜愛,所以就⼀一不小心 湊成了兩男兩女,要養四個小孩需要廣大的生活費,丈夫又是自由業不喜 歡被人管理及當人下屬,所以出來當個行動攤販賣起了麵線,而早餐店姐 姐則當起了麵線廚師,當然景氣不景氣,除了煮麵線外養小孩外,還得⼀一 早出來貼補家用賺更多生活費以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而這狀況依舊持續 到現在。 在早餐店吃到了七點的我,聽到這些故事,不免心酸了起來,⼀一個年過半 百的大姐姐還是要這樣工作,那自己不努力怎行呢,在這個景氣不景氣的 年代,真希望可以讓周遭的人過優質的生活,這個少年他是心裡這麼認為 的。


他們的故事 22

單手撐起一片天─一位單親母親 撰文/陳梁政

鍾淑敏,從早到晚可見她穿梭在學生 之中的身影,有時帶著嚴厲的斥責 聲。她是⼀一位國中資深輔導專長的教 師,自八零年代彰化師範大學畢業以 來,已在教育界服務二十餘年。許多 人不知道的是,在⼀一天的勞累之後, 淑敏每天回家得獨自面對另外⼀一個戰場 ──單親和孩子的互動。 「你覺得最辛苦的是什麼?」淑敏臉上露出苦笑,「我們都不知道怎樣做 ⼀一位家長吧!」她這麼回答。面對孩子的青春期,她覺得這是⼀一場親子雙 方的兩人三腳,孩子意識到他正在成長,他們會想要突破那束縛的殼,可 是我卻不能讓他們衝的太快,總是要有些保護和緩衝措施。 家裡的老大梁政,是脾氣非常倔強的小孩,雖然課業上不太需要操心,可 是卻像隻難以掌控的馬,有時不想走在「正常、順遂」的路上,身為家長 的淑敏總是會擔心。因此,經常口角衝突⼀一觸即發,「我想我們都在學習 調整心態,我會稍微妥協他的想法,他也漸漸的能夠體諒我的立場。」有 次梁政藉著瑪麗亞基金會返鄉活動,寫了張感謝卡片回家,淑敏能夠感受 兒子的真誠和溫暖。 但淑敏的青春期不是只有短短六年,女兒思伃剛好小哥哥五歲,等到哥哥 要出外念大學了,也就換成女兒的青春期。「小孩都是獨特的,其實沒什 麼能夠稱為經驗之談。」淑敏也承認若非哥哥已經較為成熟,加上任職高 中輔導室的學分班同學幫助,有時候真的會有點手足無措,因為思伃不是 個典型想走正常升學管道的孩子。和女兒⼀一起面對未來生涯規劃的難題, 淑敏做的功課不比大學生的課業報告輕鬆呢!


他們的故事 23

社會總是認為單親家庭會問題重重,而單親家庭的小孩無法得到妥善照 顧,淑敏卻不這麼認為。「我盡力給了孩子最好的照顧和協助。」從前夫 外遇、離婚至今已十二年,淑敏同時身兼職場婦女,雖然單親的⼀一方得負 起更多的壓力,也需要外界的⼀一些協助,但從她和孩子的互動,我們可以 看見這依然是個圓滿的家。沒有什麼比家庭裡成員的共同努力來的重要, 畢竟我們都不是個「天生的家長」。


他們的故事 24

我的家人 撰文/林書緣

當你十七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麽呢?對大多數人而言,那是⼀一個可以穿 著帆布鞋出去遊玩,無憂無慮地和朋友快樂在海邊說說笑笑的年齡。那時 候的日子是沒有金錢負擔、沒有家庭負擔的,天塌下來也有家人撐著。然 而,美好的畫面背後,總會有⼀一些例外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並不⼀一定精 彩,但是總是溫暖的。 有⼀一位女士,她在十六歲那年毅然作出了她第⼀一個重要選擇——披上嫁 衣,決定放棄學業,努力地做好妻子的角色。當你我還在努力讀書、選擇 是否要繼續深造或是進入職場就業時,十七歲的她已經是⼀一位媽媽了。 ⼀一個少女,要怎麼照顧嬰兒呢?這對她來說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 她從小,就必須照顧家裡五個弟妹。⼀一個堅毅的少女,即便年齡讓人覺得 她是懵懂無知的,但是她已經成長了。在她還未滿二十歲的時候,第二個 女兒已誕生了。 雖然她沒有完成中學學業,但是憑著⼀一股志氣和堅定,她作出了第二個選 擇——打拼自己的事業!她租下了⼀一個小小的店面,開始經營文具生意。 五年後,她決定擴大事業,除了增加文具的種類和規模,她也開始賣報 紙、佳節用品(馬來人開齋節使用的物品)等等。她說,在擴大生意時面 對的最大困難是,因為許多供應商的接洽代表都是男性,在應對對方強硬 的態度時,偶爾會覺得害怕。但是無論如何她都必須要表現得非常有自 信,即便有⼀一絲絲的懼怕,也不能表現出來,否則可能會無法得到⼀一個好 價格。 今年,她買了兩個烤箱,開始學做蛋糕和餅乾。她說,會決定開始做蛋糕 是因為她的小女兒非常喜歡吃蛋糕。目前為止,她除了經營店面的生意, 偶爾也會把蛋糕拿來賣或是接受私人或機構活動的訂單。


他們的故事 25

她說,在她的人生中,最令她感到驕傲的是她的兩個女兒。在她爲了心中 的自己打拼事業的時候,兩個女兒都會在⼀一旁協助她。她表示,由於家族 中並沒有很多成員都有機會可以讀到大學,她感到非常高興可以供到兩個 女兒都讀大學。在談到兩個女兒時,她的語調也變得溫柔,不再是前面那 個努力打拼事業的女強人,而 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他們的故事 26

時代縮影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 撰文/王靜誼

民國52年出生於臺南的陳美惠,在嫁給丈夫之前,犧牲就學機會,賺錢 養家;婚後除了是四個孩子的母親,更是支持先生事業的得力助手。在她 半百的歲月中,她為了家庭奉獻了⼀一切,正如同那個時代許多女性柔順、 謙遜卻剛強的縮影。 陳美惠從小勤奮好學,惜家境貧困,小學六年級時,從事建築工的母親從 鷹架上跌落,她不得不國小⼀一畢業即到加工廠工作,貼補家計。20歲時, 哥哥準備投考公費的師範大學,她才獲父親許可,白天工作、晚上到國中 補校進修,就在這裡,她遇見了她的Mr. Right。 她說:「我常是在上課前急忙趕進教室、下課後又匆忙趕回家,與班上同 學並無多少交集。」但她的優秀表現,卻讓同班的風雲人物王昌電看在眼 裡,他的貼心使兩人漸漸有了交集,畢業後便互許終身。 婚後,陳美惠生活重心轉到夫家;先生在家開設了小型工廠,陳美惠也學 習簡單的車床操作及會計管理,協助先生事業。丈夫外出工作、應酬,她 擔負教養四個孩子的任務,假 無怨無悔。如今,孩子已長 大、到外地求學,她處於空巢 期,在丈夫、孩子們鼓勵下, 開始走出家庭,進而思考、追 尋自己的夢想。

日也多在家陪伴孩子,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臺大智活中心) 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教學評量 王秀槐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 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劉佳林、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336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