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Page 1

3

!



目錄 課程報導

部落的啟示~從參與到設計 2 參與式設計

正確解決問題了嗎? 7 學生成果

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11 學習心得

跨出去就有成長 15 教學心得

全世界最好的孩子 17 社區期待

T型人才工作坊與社區營造 24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2

課程報導

部落的啟示~從參與到設計

撰文/林明慧

T型人才工作坊三度來到金岳部落,這次由經驗豐富的臺北醫學大學醫 學系蔡篤堅教授和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講師攜手合作,帶領學員從 口述歷史角度切入,以參與式設計概念發揮,期盼將金岳部落的在地優勢 發揚光大。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從生疏到熟稔,從挫折到成長,討論 與合作的過程中,部落長輩的智慧,漸漸成為大家共同的回憶與啟示。最 後精彩的設計發表,也正是部落與學員雙向合作的結晶!

部落、學員相見歡 歷經數小時車程,遠離都市塵囂,來到宜蘭縣南澳鄉的金岳部落時,學員 們無不被部落的清幽開闊氛圍所吸引,群山環繞,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部 落廣場以及充斥孩子笑鬧聲的金岳國小,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員們,懷 著興奮且躍躍欲試的心情,已做好探索部落的準備! 工作坊⼀一開始,學員被分為四組,蔡篤堅請大家自我介紹,並發表自己組 別擁有的專長以及能夠做哪些事。接著,才說明這次工作坊的任務。部落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3

工作坊長者訪談部分佔了相當大比重,蔡篤堅期許學員能將長者的分享整 理成口述歷史,並從中找出存在待解決的問題,汲取部落的優勢和長者的 能力予以發揮。蔡篤堅也叮嚀學員:「訪談的時候,要忘掉自己是誰,用 謙虛的態度,忘掉自己的知能,把受訪者當 做有豐富知識的老人家,去了解他們的家族 風光以及部落歷史經驗,由⼀一葉知秋看到大 部落過去壯麗的景象。」

金岳部落的起點 為了讓初次到訪的學員對部落有基本的認 識,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陳芃伶先簡介了 部落生活與未來發展,部落的住民原先居 住在海拔約800到1200公尺的山區,民國46 年配合政府管理政策才遷徙到目前位置,成員 主要來自兩個舊部落流興和老武塔,全省的泰雅族部落中,只有南澳鄉的 部落居住在海拔如此低的地方,這樣的遷徙其實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 承,如今只剩⼀一些長輩還保有狩獵、藤編、織布等傳統技藝,青壯年人口 大都在外地求學或工作,平日居住人口約兩三百人,以小孩和長者居多。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一直致力於社區營造工作,如帶領部落青少年上山尋 根,尋找舊部落位置,體驗過去泰雅 族的生活方式;回復傳統節慶活動, 建造傳統屋,將莎韻之鐘的故事打造 為文化亮點;設立部落廚房,由部落 當地供應食材,推廣在地農產品;長 輩照護方面,則藉由舉辦聚會活動增 加凝聚力,配合中興保全的服務定期 測量血糖血壓等。未來方向希望能從 產業著手,進行部落資源調查,期望 能讓部落經濟自主。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4

參與式設計,誰是參與者? 接著,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講師,向學員 介紹了參與式設計的基本概念,以及為高齡者 設計產品時應注意的事項,提醒同學抓住問題 核心,確實同理服務對象的需求。王明旭提 到,為高齡者設計產品時需考量三個層面:減 少高齡者使用科技產品的障礙與恐懼、考量生 理退化、減少孤立感和標籤化。而使用者設 計,則是將過去「人去適應產品」的「產品中心」概念,轉化為 現今「產品來符合人的需求」的「使用者中心」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需求,初期階段讓使用者參與開發過程便是參與式設計的第⼀一步,然而, 發現問題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去深入。王明旭勉勵同學:「要做對的事, 而不是把事做對,請同學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想發現什麼?我們 可以做什麼?不希望大家沒有思考過就將成果拿出來,設計常常只是操作 面,希望大家能結合蔡老師的知識部分,達成有知識性的設計內涵。」

部落探索初體驗 具備基礎知識之後,學員開始分組前往不同長輩家中進行初訪,長輩們很 熱情的與學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舉凡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家庭相 處、宗教信仰和健康狀況等等,許多學員因是第⼀一次訪談,不免有些緊 張,但長輩的好客與熱情讓人很快熟絡,若語言溝通上有困難,社區發展 協會的幹部也會從旁翻譯和協助。多次聊天下來,學員不僅和長輩成為朋 友,也獲得難能可貴的文化體驗,如跟著爺爺去山裡看打獵的獵場,看著 奶奶示範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技術,跟著長輩上教堂瞭解他們的宗教信仰, 爬上親手搭建的樹屋眺望,見識椴木香菇栽培的方式,品嘗部落廚房食材 道地又美味可口的原住民風味餐,和部落裡熱情不怕生的小朋友玩耍。除 此之外,本著工作坊長者關懷與照護的精神,學員也發現了部落長輩普遍 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平日子女不在身邊,希望有人陪伴、年紀大體力不 若以往,出門意願較低、傳統文化後繼無人等等。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5

從「口述歷史」到「參與式設計」 工作坊的流程安排,主要是以多次的訪談、討論、概念發表輪流進行,討 論時,老師們在旁聆聽,適時給予建議,鼓勵學員利用便利貼,將所有閃 過的想法記錄下來,不同顏色的便利貼也能將想法予以分類,有助於尋找 概念之間的連結。 起初,學員在產品設計概念上較發散,且希望將高科技產品引入部落,較 不知道怎樣從訪談獲得的經驗中找出最切合長者的問題點。蔡篤堅提醒同 學,應丟掉先入為主的想法,從部落的生活史中尋找長者的需求和既有的 能力,以人的能力為基礎來尋找可搭配的產品,由群體生活的角度取代個 人生活,而資通訊科技是種媒體,讓人更能照顧自己,彼此互助,而不是 養成對科技依賴的習慣,期許同學能達成具有文化敏感度的參與式設計。 第⼀一週工作坊結束時,學員的回家作業是將訪談內容打成逐字稿,蔡篤堅 表示:「打逐字稿的過程中可以讓你重新思考,哪些互動是有效的互動? 而哪些地方卻打斷了對方的邏輯?」除此之外,王明旭也希望同學能蒐集 產品所需的資料和資源,他進⼀一步說明,有了產品原型之後,還要測試和 檢討,這部分的知識需要自己去蒐集,知識不會憑空而來,有知識基礎的 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內化與產出 兩週後,學員再回到部落參與工作坊時,各組的產品概念已成熟許多,與 部落的連結也更加緊密。此時安排學 員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對談,彼此 交換意見,金岳社區發展協會長期在 部落深耕,對部落了解的深度與廣 度可彌補學員在地經驗的不足,並 協助給予產品設計意見,讓各組能 去蕪存菁,找出最因地制宜的方 式。學員也利用多次拜訪長輩的機 會,詢問長輩對於設計概念的觀 !

7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6

感,不斷的修正與改良,確實實踐參與式設計的精神。過程中,受邀講師 的分享也讓學員的想法更臻完備,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的陳汝吟老師分享了 社區研究倫理的概念,中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的許騰仁老師則提供可利用 的網站資源和裝置資訊。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觸「在地設 計」,雖然⼀一開始的起步與摸索較為挫折,但同學都抱持著不屈不撓、虛 心求教的積極心態,再加上老師的從旁提點,到最終成果發表時,各組都 交出令人讚賞的設計!如利用社區教會探訪的機會,順道為長輩測量血 壓、血糖,並關懷長輩的生活情況,或製作莎韻的故鄉App,做為部落交 流以及文化傳承的平台。社區發展協會的陳芃伶也表示,學員的創意令人 驚奇,有些設計可行性很高,可做為未來社區營造的參考。

再見金岳 從第⼀一次的口述歷史,延續到第二次的參與式設計,從第⼀一次到第二次的 關鍵,就是小組的信賴、合作與創新,在部落的日子雖然不長,學員們卻 早已對部落有了深厚的感情,與長者真誠的交流,相信也讓同學對自己的 生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與金岳說再見的時分,大家無不依依不捨,期盼 有機會能再回到金岳,見證部落愈發美好的模樣。

!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7

參與式設計

正確解決問題了嗎? 口述/王明旭講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撰文/林明慧

在設 計之前,我們必須思考「Are

we

solving the right problem?」 在學員要去拜訪部落長者之前,長庚大 學工業設計系王明旭老師先以參與式設計的概念作引頭,幫助學員釐清焦 點、看見目標。他說:「清楚對使用者下定義,能夠幫助我們往正確的方 向解決問題,而深入使用者的環境,才能夠明白使用者面臨的問題與需 求;當我們在觀察、分析資訊時,應該善用思考的望遠鏡與顯微鏡,見廣 思微,透過不斷的驗證與改良,才能做出成功的產品。」

我們在尋找什麼?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問問自己:要尋找的是什麼?」同學們帶著疑惑 的眼神回答這個問題,王明旭微笑說:「我們今天和明天在做的,就是要 去定義需求。這個需求,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我們的偏見而已?然後, 我們才要去解決問題,把問題做解構和描述,才會知道要怎麼做。」他隨 後舉了個案例,有個法國公司要解決非洲儲水問題,經過⼀一番努力,他們 發現如果不親自到非洲去觀察、去了解,就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想到 了許多解決方法,卻都不適用,雖然這些答案都不錯,但也不是最好。」 這個難題也同樣發生在工作坊上,「我們這兩天同樣也沒有標準答案,但 會有最佳答案。」至於要如何找到這個最佳答案,正是王明旭接下來要做 的。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8

對的人和對的地方 「最關鍵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對的使用者。」參與式設計中,可以從個 人到環境,從住宅到外面更大的生活,我們不能忽略任何關鍵因子,必須 從結構性的慢慢做,不管是關於人的內在心理與外在生理,或環境的居住 空間到社區空間,都有⼀一種小而大、內而外的概念。王明旭說:「在蒐集 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人的需求與環境的需求,大家要慢慢去思考, 並且解構這些問題。」 王明旭接著介紹,DtM (Design the Ma=er)這個非營利組織的目的是為發展 中國家創造新的設計產品,以改善當地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他們 設定的目標很單純,就是希望透過合作式的設計,像在座各位⼀一樣,將跨 領域的能力釋放到最大,藉由產品的設計去達到生活品質的提升。」但要 達成這個目標卻不是那麼容易,「他們開始去思考,他們對這個開發中國 家了解到什麼程度?儘管缺乏的只是單純的水或教育,也要先定義好他們 需要的是什麼?設計出來的產品不能讓對方承受不起、買不起,他們環境 的基礎設施也要能夠配合才行,透過這 種概念,我們必須了解使用者與他們的 環境,才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DtM用三個程序創造成功的產品和服 務:「問題跟需求的確認」、「有效且 創新的解決方案」、「設計概念的實 現」。「目標就是價值的增加,我們的 設計必須讓整體價值有所提升。」他 說,DtM會去判斷使用者對他們產品的 回饋,到當地去看人們的使用情形,消 費者說的好才是好,慢慢改良、不斷改 進,能讓他們的產品發展越來越好,成 為成熟的作品。 「猜猜看,這是什麼?」王明旭秀出⼀一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09

張圖片,「這是個棄嬰箱,因南非有很多棄嬰,而野生動物會對他們造成 威脅。」暫且不論這個設計是不是⼀一種變相鼓勵,設計棄嬰箱,是從這種 環境去思考出來的議題,「如果你沒有到這個環境裡,你永遠都不會覺得 他們需要。」在我們整理和分析資料之前必須問問自己,為什麼需要?為 什麼要來這裡?我們要知道什麼?這些資料要說什麼?我打算做什麼? 「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我們來到金岳部落的意義和價值。

善用望遠鏡與顯微鏡~培養設計的能力 「什麼是設計?」王明旭說,「設計就是正確 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我們找出問題,明天要 提出⼀一個正確的答案,這個答案是經過不同領 域的思考提出的解決方式。每個問題都有答 案,只是答案有沒有放在對的位置?放的答案 對不對?就像拼圖⼀一樣,少了⼀一塊都不行。」 他繼續說,「面對這麼多問題,如果你不問為 什麼,你的答案只會是其中⼀一個,卻不會是最 好的那⼀一個,要想清楚、要有對的思考。」我 們也必須決定我們要談論的問題是什麼,將思 考聚焦,如果我們每樣事情都想要解決,就會什麼都沒有解決,我們也不 用做很多,因為對的問題⼀一個就夠了,這個對的問題延伸出來會讓人驚 艷,「你在挖掘問題和議題時,就像用望遠鏡去看,看得又遠又廣,而當 你找到⼀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時,就必須換成顯微鏡,聚焦、放大你的目標 看看上面有什麼。」這就是我們要培養的能力,提出發現的問題,然後思 考問題的成因,「設計的重點是,當你知道問題的成因之後才會提出對的 答案、對的解決方式。」篩選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法之後要去展開它,思考 這個方法要怎麼學、怎麼教、怎麼吸引人?除此之外,還要去定義細節, 把話講清楚,不要讓想法只停留在⼀一個概念上,並且⼀一直去驗證這個方 法。他說:「這是個過程,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並且強化 它。」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0

王明旭提醒我們,在設計時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是為誰設計,「我們不能夠 滿足所有的人,必須描述清楚對象,也要了解整個面向,消費者和使用者 是不⼀一樣的。」例如,健達出奇蛋的消費者是父母,使用者是小孩,父母 在乎健不健康、小孩在乎好不好玩,而健達出奇蛋裡面有強調健康的牛奶 成分,又有驚喜的玩具,同時滿足了消費者與使用者兩種人。另⼀一個例子 是輪椅的使用,消費者是子女,使用者是長者、看護與計程車司機,他們 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使用輪椅,「我們在設計產品時,思考的面向要廣⼀一 點,才不會落入單⼀一,但是也不要落入其他無意義的使用者上,各位要用 專業的知識去分析這件事情你的論點是什麼?團隊彙整出來的論點又是什 麼?」 最後王明旭為整個設計方法下提出 四個脈絡:「找到明確的議題概 念」、「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彙 整」、「從各個專業角度分析」、 「提出設計方案」。「用對的方 法,不管放到哪個層次都會是對 的,錯誤的政策加上正確的執 行,等於萬劫不復,我們要記 得,方向永遠比速度重要。」

!

12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1

學生成果

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撰文/張育真

部落T型人才工作坊學員藉由口述歷史的技巧,學習從訪談中觀察收集 資訊、找出需求;接著使用「設 計者思考」方式,以人為中心, 抽絲剝繭、篩揀出最適合的解 法,設計出適合在地需求的服務 方案。他們的點子有多精彩?還 有哪些需要留意的面向?我們⼀一 起來瞧瞧!

服務模式A: 鼓勵部落居民自主健康管理,達成社區照護的發展 這個服務模式是,發展協會在部落的各要道設置測量站,並且分配志工到 不便出門測量健康數據的長者家裡協助測量,把資料及數據上傳至網路, 讓遠方工作的家人也可以關心家中長輩的健康狀況。並且每個月獎勵健康 狀況良好、或有大幅進步的長者,藉此鼓勵他們主動、積極的維護自身的 健康。 老師講評: 這組從生活經驗中尋找部落可能的生活樣態,並且將其組合成⼀一個自發的 健康行為模式,能夠在短短時間內,把歷史、文化脈絡交代清楚,是相當 不容易的事情。但由於這個模式需要上傳、管理長者的生理檢測數據,資 料的後台會是此模式的重要關鍵,必須釐清資料如何貯存、利用及傳播。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2

服務模式B: 融合既有ICT技術與行為模式,打造易使用的視訊電話裝置 這組觀察到,訪問的爺爺,雖然年紀大、身體卻非常硬朗,但兒孫都不在 身邊,十分需要心理方面的照顧。因此這組的服務模式奠基於舊有的使用 習慣,加上使用ICT科技創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由於爺爺非常喜愛看 電視,同學便想到利用webcam鏡頭,組裝於電視上,搭配遙控器及傳統 電話,爺爺只要按個鈕,就能夠啟動視訊電話的功能。 老師講評: 這個模式的結構很簡單、易懂,但希望同學們重新思考:資通訊工具到底 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長者們也許 並不會真的想要邊講電話、邊看到 兒孫,而是會把這股想要見到兒孫 本人的期待,轉變為⼀一種強烈的生 活動力。我們在利用科技時,不能 誘導人們對科技的慾望,讓人們在 擁有科技後、反而改變了自己生活 目標與價值的初衷。

服務模式C: 以教會為中心進行照護關懷,結合App建立虛實整合的網絡 這組的受訪爺爺因為身體狀況差、沒辦法外出維持社交生活。但幸運的 是,「宗教」仍然是爺爺的生活重心之⼀一,每週三都有教會的家庭禮拜, 到爺爺家中禱告。 因此本組同學洞察到「教會」在部落社會中的主導力量,便設計出以教會 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利用教會家庭日進行時,結合生理量測、資訊宣導、 文化記錄的工作。這個服務模式以App來進行,其中將收錄部落地圖、概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3

況、衛教知識。而居民、家屬及教會則可以登錄會員,進行量測記錄的上 傳,另外也能夠利用App上傳照片記錄部落各個活動的紀實。 老師講評: 這組利用App和教會,建立⼀一個完整的社 會網絡,並利用行動裝置作為文化及健康 的溝通媒介,將原來的實體網絡資訊進行 虛實整合,健全實體網絡運作的功能。未 來也能搭配相關的周邊配備,例如外接的 血糖機、血壓機,而使用者的範圍也能拓 展,例如文化工作者、社區健康志工等都 可以⼀一起使用,甚至能夠整合各個組織, 作為未來外展服務的功能,或是融合舊部 落的地圖,作為尋根、文化傳承的記錄平 台,讓工作者能夠在不同時間「交班」, 資訊無縫接軌。

服務模式D: 金岳手舞足蹈App,利用科技保存、推廣部落舞蹈技藝 本組訪問的奶奶是個優雅又美麗的長者,興趣是唱歌、跳舞及織布,除了 日子過得愜意外,身體也十分健康。因此這組的設計以「情感」及「文化 面」出發,傳承、永續經營部落特有的舞蹈文化技藝,並且將這個寶貴的 文化資產向外推銷。因此學員們設計了「金岳手舞足蹈App」,使用者能 夠在App中選擇搭配舞蹈的歌曲,查看舞蹈動作與歌詞,利用科技將傳統 舞蹈技藝保存、包裝,並且推廣給部落外的民眾。 老師講評: 「長者們不只想要被照顧,相反的,他們會想要付出。」這個App是個很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4

好的想法,利用科技,除了能 夠將無形的資產保存下來之 外,也能夠利用平易近人的方 式觸及⼀一般的使用者。未來也 必須搭配資料收集的布局,思 考要如何收集各種類似的文化 資料,以充實App中的內容與功 能,達到預期中的效益。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5

學習心得

跨出去就有成長 撰文/張育真

創 新 教學法的學習體驗,讓不同領域的 學員得到本科專業課程外的成長跟收獲, 從助教到學員,都得跨出自身領域體驗不 同的嘗試。課程,不單是學習技術;而學 會了思考,如何讓人與人之間更有溫度!

最重要的成長 深刻了解原住民文化,學會以「人」為中心進行服務設計 經過4天的學習體驗,讓學員印象深刻的是,以往也曾參與過部落服務, 但這次工作坊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服務隊的對象主要是兒童或青少 年,工作坊則以部落長者為主;另外,「健康」問題也是以往沒有機會接 觸的。對學員們來說,這完全是個新的體驗,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洞察 問題,也藉由與部落長者們的訪談與相處,更深入了解泰雅族的部落文 化。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概念,也是學員們在本次工作坊的最大收獲之⼀一。 透過洞察、了解人的根本生活脈絡與需求,才能夠加強各種服務應用的永 續性。在這次的口述歷史經驗中,最令學員們感到特別的是,發現「宗 教」是個能夠凝聚社區的重要力量,本次即有兩組學員提出以教會為中心 的服務模式設計。而學員們也很開心能夠利用他們所熟悉的「ICT」、 「App」幫助部落居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與需求。 「跨領域」的學習也是同學們的收穫之⼀一,來自各個不同學科背景的同 學,以不同的觀點、角度思考問題、表達看法,在無形之中,讓設計出來 的作品更面面俱到。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6

遇到的困難 在訪談過程中,因某位受訪長者有重聽,因此學員們在訪問過程中遭遇⼀一 些困難。但學員們表示,這也是另⼀一種特別的體驗,他們學會了利用聽覺 以外的感官,來了解受訪對象所要表達的⼀一切;在無法順利地與受訪者溝 通時,他們內心所擔憂的,不是無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訊,而是擔心自 己沒有辦法幫受訪者、或是部落來解決問題。 有些學員起初不太了解本次工作坊的議題範圍,但透過上課的講解,與老 師、同學及助教的討論,以及設計企劃⼀一再修改之後,開始漸漸釐清問 題,在這反覆思考、著墨的過程中學到更多。

助教心得 助教王紫萱表示,以往帶領工作坊的經驗,跟這次金岳部落較為不同:之 前工作坊內容比較偏向「做出⼀一個實際的產品」,助教們透過本身的工業 設計背景,能幫助學員的部份比較多,例如協助學員們發想、討論,並且 做出最終的成品模型。產品的開發設計流程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比較熟悉 的,在帶領工作坊實作的過程也較為容易。 但這次金岳部落的工作坊所重視的不只是工業設計,更重要的是透過「口 述歷史」的方法來洞察需求。因此助教們也跟學員們⼀一樣,從頭開始學習 各種口述歷史的知識與訪談方法技巧;隨後的服務模式發想、原型 (prototype)的介面設計,助教們 才較能夠發揮自己的所長,協助學 員完成作品。 助教們認為,學員來自各種不同的 學科領域,能夠運用自己的經驗和 背景知識,互相合作、激發各種不 同的想法,對於助教來說,也是種 特別的學習觀摩和體驗,在學員身 上,他們其實學到了更多!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7

教學心得

全世界最好的孩子 口述/蔡篤堅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王明旭講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撰文/王品涵

金岳部落是蔡篤堅教授長期耕耘的在地生活實體實驗室,這次與設計教 學經驗豐富的王明旭講師合作,在部落美好的自然與人文風景中,共同引 導學員進入參與式設計的核心。如何「參與」?如何「設計」?嶄新的教 學方式又帶來哪些反思與體會?部落的洗禮,如何讓學員脫胎換骨,成為 「全世界最好的孩子」?來看看老師們的評價與分享。

Q:請問兩位老師對於跨領域教學的合作模式,有什麼心情或想 法?和過去的教學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王:這是我第⼀一次和蔡老師正式合作。這次的主題是在地設計、參與式設 計,並且透過口述歷史方式進行,這是我們第⼀一次的嘗試。在我過去的設 計養成教育裡,從來沒有想過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可是在這兩梯次四天的 活動當中,發現口述歷史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知識」跟「證 據」。以「知識跟證據」為主,我們沒有太多個人的介入,個人的想法, 而是完整、真實去陳述部落的⼀一些故事,和長者的經驗或智慧。透過這樣 的方式,我們會獲得⼀一些很真實且具有價值的議題或問題,再透過跨領域 團隊創新的想法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是個很棒的經驗,也能作為未來 相關領域的參考。現在很多人也在談「原住民的文化設計」,但你懂不懂 原住民?認不認識原住民的文化?我想,這才是個最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而不在於你把它的文化轉換成什麼形式,有時候,那只是設計者的⼀一廂情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8

願。我認為這個工作坊的價值來自於知識跟證據的揭露,透過跟部落不斷 對話以及參與式的概念,形成⼀一個可行、有價值的設計概念。 蔡:這次和王老師合作我覺得非常好。最主要是,「設計」,基本上都是 目標導向的學習。第二個就是,在專業養成過程裡,其他科系都要很長時 間,可是設計系就視它階段性目標而定。所以,我覺得整個工作坊,第⼀一 就是比較井然有序,第二個就是表達方式能夠不只是言語,而是有影像概 念和視覺化的表達能力,我覺得這很重要。概念形成固然重要,可是視覺 化的溝通能夠創造相互的理解,甚至概念更細膩的介入操作、在參與式設 計裡深入,讓受訪者更加了解,也讓同組容 易交流,這都是設計系非常好的優點。所 以我覺得這次的跨領域合作,讓我們看到 彼此能夠互補的地方。我們從對方身上也 看 到 自 己 學 生 在 養 成 教 育 裡 缺 的 另 外 ⼀一 塊,這個部份我認為是個相互學習、 互補學習的機會。

Q:進一步請問蔡老師,來到金 岳部落舉辦工作坊已經是第三 次,那這次工作坊和以往相比有 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色? 蔡 :其實金岳部落成為我們的培訓基 地已經好幾年了,臺大智活值得把這裡的文化保留工作做進⼀一步的加值。 只是,能不能變成⼀一個短期的工作坊,達成教育的目的,我們都還在試驗 階段。這次的試驗,讓我們更有信心,因為這麼短時間的工作坊要教很多 東西然後再學習,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學生都很努力。 我這次沒教口述歷史,因我覺得之前教有教的成就,但不⼀一定是教的結 果,基本的問題,不論有講、沒講也都有看到,即使你事前有lecture,學 生沒有做之前可能不懂,那為什麼不讓他們先做,然後再提問呢?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19

我們有個先天的優勢,這麼久時間下來,這些受訪者也帶過文史的學生, 所以他們本身就是專業受訪者,他們就像我們醫療界的標準病人,標準病 人是可以指導醫學生的。我發現,學生在體會的過程中,只要再給他⼀一點 導引,學習的速度很快,這是優點。不過缺點是,我們覺得學生學習很快 是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學生可能覺得很抓狂,因為他每次行動都沒有老師 的指引,做完之後,才告訴他有⼀一堆錯誤,我相信對他們是很受傷的,也 許設計系的學生是在⼀一個標準的format裡去完成設計,大部份工作坊也是 在能力範圍和被保護的環境內去達成創意,沒有像我們這樣惡搞的。 可是很棒的是,他們能夠被說服,因為體驗式的學習本來就不應該有金科 玉律在前面導引,但事後的說明是重要的。我覺得應嘗試更大範圍的,找 些審慎經營的社區,讓他成為體驗式的社區,帶動⼀一種新的跨領域學習知 能。學生不必學太多理論的知識,而是真正能夠完成體驗的東西。這次, 我們最大的收穫在這裡。

Q:這次工作坊的課程、流程是怎麼設計?彼此如何分工?以及 著重的主題是什麼? 王:這次的工作坊第⼀一梯次的兩天,很單純,就是學習口述歷史,如蔡老 師所說,我們這次的試驗方式是沒有教學地讓他們從做中去學,但是我覺 得那兩天很值得,因為那兩天替第二梯次的兩天埋了⼀一個很重要的種子。 兩梯次中間的這兩週,也請學員針對議題去做⼀一些資料的蒐集和議題討 論,我想這個銜接讓他們再回到部落時,能很快速地進入課程設計。其實 很多學員還是會想,我為何要做口述 歷史?它的角色到底是什麼?但我們 發現,很多學員第⼀一次提出來的意見 和這次截然不同,這次提出的議題沒 有他個人的語言,反而都是從口述歷 史的角度上來思考,這些議題的思考 跟判斷,才是我們到部落來的最大價 值,不然很多設計不⼀一定要到實地場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0

域去做,放個影片想像就行。我想這是傳統文化設計、部落設計所用的方 式,但我們這次所產生的價值,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在想像的範圍內去建 構的知識跟證據。透過這樣的知識、證據再來思考我們怎麼去形成⼀一種有 價值的設計。

Q:請問課程的細節是兩位老師一起討論的嗎?比如和社區協會 工作者的座談,覺得效果很不錯,老師們是如何想到這樣的方 式? 王:在出發前,我和蔡老師已經碰過面,就兩梯次的內容去做準備,我們 完全將規劃討論落實在兩梯次的活動當中,參與式設計最大的價值還是來 自使用者的參與,這才是參與式設計的精神,所以部落發展協會、長者甚 至整個部落的環境,都是我們的合作夥伴,都是設計裡的關鍵角色,我們 這次和發展協會的夥伴或長者互動,徹底把參與式設計真正用在其中,真 正去瞭解他們的需求,而不是誤以為發現⼀一個問題,就要去解決這個問 題。

Q:對這次學員參與的成果,老師認為學員的表現有達到預期的 目標嗎? 蔡:這次學員表現會達到預期的目標,有⼀一大部分是王老師的功勞,王老 師在課程設計扮演很關鍵的角色,他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貢獻,第⼀一,口述 歷史是個基礎,但如何階段性的操作, 需要有視覺化操作的導引,發揮溝通的 效果。王老師貢獻非常大,能夠看到比 較具體的內容,不然的話,學生會無法 收斂。第二點是,我們兩個都保持做中 學的開放態度,例如有哪些老師可以來 授課,學生可能需要什麼,我們不斷的 調兵遣將。 我覺得有個最重要的反思是,在口述歷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1

史裡面,大家體會到個人有個人的思維,可是我們過去發現,同學如果沒 有與關心的議題產生連結的話,他們的社區營造就是想像的。所以我們這 次安排跟社區營造工作者⼀一起座談,等於讓他們在發酵過程裡有個核心, 是具體的,而不再是想像的,所以這次我們覺得學生後來的成果相對具 體、務實,而且幾乎立刻可行。

Q:請問兩位老師覺得最感動的部分?請和我們分享您的觀察。 王:我認為在這麼短時間,要完成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學員 來自不同背景,要怎麼讓他們在這議題上溝通,這是我⼀一開始最害怕、擔 心的,但讓我感動的是,看到每個學員都很投入,從他們的互動和產出就 能知道,視覺化不⼀一定要設計的人來做,每個人都在動手,每個人都在投 入他所知道的,任何⼀一個合作,關鍵是合作的氣氛,好的合作氣氛,會產 生大於個人的力量,若合作氣氛不好,⼀一加⼀一甚至還會小於零,氣氛是影 響合作的關鍵,在他們身上看到很突出的合作經驗,在短短時間內透過這 種方式,他們了解到,怎麼合作,怎麼進行跨領域的學習,這在未來都將 扮演⼀一個很關鍵的角色。 蔡:同學是用心的,其實人本來就彼此不相了解,做事習慣搞不好還會相 衝突,他們在⼀一起要完成⼀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還要去訪談⼀一個人,可是 在這過程裡,他們有做到⼀一件事,就是心 態回到自己還是五、六歲小孩的時候, 能夠不帶成見接受許多事物;第二個 是,他們以受訪者為中心,進行部落歷 史經驗和個人經驗探索,探索過程裡, 他們互相提醒不要介入對方,而每個人 對自己的反省、互相的提醒,反而創造 ⼀一個更容易進入受訪者生命的來源,使 得後來,受訪者、部落成為他們共通的 語言,不只他們能夠做參與式設計,更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2

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化解彼此 之間本來毫無共識的情況,部 落成為最重要的黏著劑,讓他 們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發揮,非 常有效率而且事半功倍,展現 出這樣子的成果。 真的是很好的⼀一群孩子,讓我 們體會到,他們如果用心,我 們給他們環境,他們會是全世 界最好的小孩子。比我們過去帶過其他學校的學生都還要用心,因為彈性 大、可塑性高,認知能力強,而且彼此互補能力強,他們不是個人就要立 刻變成頂尖高手,而是可以共同來成就⼀一件事情,讓自己的學習能夠有數 倍價值的作用。未來我們帶領這樣⼀一群優質的下⼀一代,也許不是讓他們走 我們上⼀一代的路,而是應該讓他們更早去探索世界。

Q:請問兩位老師,未來若有其他同學想要來部落,建議他們應 該要先做哪些功課? 王:原住民文化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基礎的瞭解跟想法,但這個想法往 往不是真相,有時存有⼀一點偏見,往往你會設定好⼀一些情境,相對就看不 到真相。所以進到部落,放空自己,我覺得是要到部落的任何⼀一個學員或 遊客該做的,放空自己,就可以感受這裡的⼀一草⼀一木,真正去感受文化的 深度。我認為放空是很關鍵的。 蔡:很多人求學目的是在掌握知識,但上部落課程,恐怕會經歷更多挫折 感,來到⼀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事情是有能力認知彼此的情誼,珍惜彼此的 情誼,然後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交朋友,創造⼀一種更大共同體的連結, 所以,知識並不是由某人所掌控,而在於共同探索,這就是放空的重要 性。你如果不放空,就沒有和別人營造共同探索知識的可能性,在過程中 自私自利地想讓自己多掌握⼀一些知識,或是多表達⼀一些對人群服務但是高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3

人⼀一等的慾望,這些我覺得是有礙於來部落學習的。關鍵還是態度,⼀一個 終極的人生觀,部落對照的是你自己求知的心和慾望,它是面鏡子,照亮 著你,你到底為何求知?為 自己的功成名就?還是為其 他的目的?還是為知識本 身?也許成功我不在乎,但 是交朋友、創造緣分更重 要。我想⼀一個正直的主流文 化態度的養成,會比是不是 部落,要不要來部落更為重 要。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4

社區期待

T型人才工作坊與社區營造 口述/陳芃伶 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營造員 撰文/張育真

畢 業 於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的陳芃伶是金 岳社區發展協會的幕後推手,金岳社區因著 他以及在地青年、居民的努力,使部落歷史 文 化 被 保 存 下 來 。 這 個 過 程 源 自 她 碩 ⼀一 那 年,因學校課程的要求,選擇回到部落實 習。在實習過程中,體認到自己泰雅族的身份,有了「根」的感覺。因 此,芃伶跟同學以金岳部落營造為題,申請了青輔會的計畫,設計內容包 括邀請部落耆老來談歷史敘事,設計活動,建立部落地圖等等,藉由耆老 喚回對舊部落的記憶,也將過去的部落地圖、文化習俗重新尋回、整理; 因著這個計畫,也喚起部落青年對部落的認同感。目前社區發展協會的活 動參與者多以老年人為主。

部落願景 協會⼀一開始雖然靠著申請政府補助起家,但陳芃伶認為,協會不能再只倚 賴政府,而是必須找到屬於部落的營運模式。目前,他們規劃推廣部落的 織布文化,但因為傳統工藝成本高,在商品化過程中仍有許多現實情況必 須考量。另外,金岳部落也在推動觀光產業,但會以「文化體驗」的方式 進行,而非⼀一般旅行團走馬看花行程,希望能讓遊客有深刻體驗、了解部 落習俗、工藝及美食。陳芃伶相信,若能幫助金岳部落找到對的產業方 向,除了能夠增加更多工作機會之外,也能增加居民對於自身的信心。


部落探索×在地設計 25

T型工作坊為部落帶來什麼? T型人才工作坊的課程,每次都為金岳部落的社區營造帶進新概念,幫助 協會了解什麼是設計、如何設計;而協會也提供場域,讓T型人才工作坊 有實地觀察體驗的機會。協會和工作坊之間,是種「相互學習」的關係。 但如何將T型人才工作坊發展出來、不錯的想法和成果,納入協會未來的 業務規劃,落實的部分還有段差距。但學生們以外來者的身分,察覺本地 人習以為常的問題,這樣的合作也為部落注入更多的創意。 陳芃伶建議,T型人才工作坊的產出也可以結合學校的服務學習和社團, 為社區的衛生狀況盡⼀一份心力。另外,也許能夠將部落目前已有的大量文 字記錄,轉換成更吸 引人的動畫及繪本, 除了能夠讓部落內的 年輕人藉由輕鬆的多 媒體產品了解部落文 化及歷史外,也能讓 外人更了解金岳部 落。


NOTE

!

28


NOTE

!

29


NOTE

!

30


!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