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目錄 活動報導
認識金岳部落 2 發現問題
用口述歷史建構集體意識與價值 6 解決問題
訂做優質服務:讓構想的芽,在 金岳部落成長 9 解決問題
物理學,物理學:一些你不知道 的設計知識 13 解決問題
「老」也要成功─長期照護 16 設計解法
口述歷史引導與實踐 19 成果發表
學員成果 24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2
活動報導
認識金岳部落
撰文/陳淑英
T型人才工作坊走出校園,直接進入社區場域,從觀察、了解社區資源 與居民概況,進而設計能帶給社區最好的服務與照護模式。課程⼀一開始, 社區營造員陳芃伶先介紹社區歷史、現況與願景;接著,帶領學生直接訪 談社區長者,試著從他們的生活經驗裡抽絲剝繭,觀察、發現其需要;再 由不同領域老師將其專業概念介紹給同學,藉由不同的專業工具,發想多 元的服務或照護模式。這次,直接進入場域觀察與學習,究竟會發展出什 麼樣的火花,令人期待!
金岳部落介紹 金岳部落的正式地名是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地勢環山面海,景色秀麗。 在部落入口處,搭蓋了傳統屋、涼亭、瞭望台和「莎韻之鐘」,在在記錄 着先民居住的歷史痕跡。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3
金岳部落傳統屋與⼀一般泰雅部落不同,因宜蘭冬天頻受東北季風吹襲,夏 季又有颱風,遂採半穴式建築,將房子下挖⼀一米二至兩米深,加上屋頂空 間有三米高,看似矮小,但屋內空間十足。為了穩固地基,柱礎墊以石 塊,並利用石頭緊密堆積內牆角落,阻擋泥土與雨水侵蝕,同時也具有冬 暖夏涼的效果。 由於宜蘭多雨,傳統茅草屋頂不堪長期受雨水侵刷,後來紛紛改以水泥磚 瓦來築屋,屋子雖然堅固,卻少了點舒適感。老⼀一輩的部落居民,大多還 是想念住傳統屋的日子。為了讓下⼀一代子孫認識先祖的傳統屋舍,金岳社 區發展協會便在社區入口處蓋傳統屋,顯出保存傳統文化的努力。
莎韻之鐘 「莎韻之鐘」是金岳部落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它發生在中日戰爭爆發時, 由於日軍兵源不足,便徵召各地日本青年從軍,當時在南澳從事日文教育 的警手田北正記,接到徵召令後立即離職準備前往戰場,十七歲的泰雅少 女莎韻與另外十人協助日本老師搬運行李下山,但由於颱風來襲,溪水暴 漲,莎韻在橫渡武塔南溪時,不幸落水失蹤,至今遺體仍未尋獲。當時報 紙僅以落水事件刊登消息。後來,金岳部落歌舞團受邀前往台北公會堂演 出,深得當時的臺灣總督讚賞,席間,有人向總督提起這部落的少女莎韻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4
為了向日本教師送行而犧牲,日本總 督大受感動,決定表揚莎韻,於是將 她的事件渲染成具有愛國精神的事 蹟,並以此作為皇民化教育的宣導教 材,同年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 韻之鐘」的銅鐘給部落。「莎韻之 鐘」後來也被渲染成愛情故事,透過 電影、歌曲流傳開來。 當時的「莎韻之鐘」已佚失,現存者 為後來由莎韻家族與族人重新鑄造。 現在,此鐘並非單純地紀念落水而亡 的莎韻,更同時承載了殖民時期的部 落記憶。為此,除了紀念鐘的擺設 外,部落也成立了「莎韻文化故事 館」。
部落現況 傳統屋、莎韻鐘的故事,都是金岳社 區發展協會努力營造的成果。金岳社 區發展協會除了積極推動社區營造, 也舉辦重回舊部落活動、部落重建, 藉由訪問耆老記錄部落歷史、繪製部 落地圖,使金岳部落社區發展有了歷 史脈絡的根基。 重返舊部落的行動,已成為部落每年 度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族人們回到舊 部落、探訪遺址、以及重現祭祀祖靈 的儀式,凝聚了共同的族群記憶,也 連結舊部落與新社區間的文化脈絡。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5
部落發展 金岳部落除了保留重要的文化資產,也積極展開生態資源調查。附近的金 岳瀑布是溯溪絕佳地點,除了瀑布,金岳社區還有⼀一處經政府檢測為優良 泉質的碧猴溫泉,目前還是野溪溫泉形態,政府已開始規劃開發這地的溫 泉帶。但在經濟與環境保護雙邊衡量下,該開發到哪種程度,尚無定論。 除了天然資源,部落還種植小米、香菇。小米酒、小米醃肉都是別具特色 的泰雅美食;而椴木香菇是金岳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因此如何結合當地 食材發展泰雅美食,也是部落社區媽媽們不斷嘗試的方向。金岳社區發展 協會期望未來能結合產業、建築、生態、手工藝、部落景觀與歷史人文 等,發展深度旅遊。
原鄉老人照護 金岳部落實際住民約200~300人左右,其中大部份是老人與小孩。部落只 有⼀一間診所,每週醫生固定來註診兩天,其餘時間,都需搭車到南澳村上 就醫,部落住宅位於坡地,對於腿骨痠疼的老人家,外出串門子就是趟艱 辛的過程,許多老人家索性不出門。 整個部落幾乎是親屬、同袍關係,彼此認識,互動卻不熱絡,但因著社區 發展協會的成立與推動各樣活動,關係才漸 漸凝聚起來。但如何讓部落力量更凝聚、讓 老人、小孩可以過得更無憂無慮,還有很多 規劃與做法需要提出與嘗試。
!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6
發現問題
用口述歷史建構集體意識與價值 口述/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撰文/林怡廷
口述 歷史是什麼?操作上有哪些需要注 意的地方?臺北醫學大學蔡篤堅教授由醫 學人文的核心價值講起,期待學員們能了 解,口述歷史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 對生命、對人文的關懷。而若能帶著這個 方法及其精神訪談金岳部落的長者,將能 對訪談內容獲得更深入的思考與體會。
口述歷史的價值-共同參與 「口述歷史,是⼀一種尋找史料的方式。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共同參與』 的精神」。以此為開頭,蔡篤堅表示,口述歷史學家的目標不在獨立探索 歷史學中的未解之謎,而是透過與受訪者的共同參與,由他們的口、從他 們的眼,理解、體驗並發現庶民文化、庶民精神,甚至是對歷史變遷的感 受。 「共同參與,指的是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蔡篤堅以修車廠與醫生的對 比為例,來說明這個概念。「當車子進到修車廠後,維修人員會將車子修 好,車主不必費心。相反地,當病人進到診所後,醫生只是教病人怎麼照 顧身體、怎麼維持體力,醫生無法在短時間內『修好它』,而是得靠病人 與家屬的努力,才能逐漸康復。」由此可知,在醫療照護體系中,必須由 醫生、病人與家屬不斷溝通、共同參與,慢慢修復身體的損傷。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7
蔡篤堅強調,口述歷史不是微觀 的,而是具有見微知著的效果。從 中,甚至還會迸發出足以超越環境 或生理侷限的勇氣和能力。這樣的 突破,正是生命的道理。同時,這 也意味著,透過口述歷史,專家能 跳脫專業與體系框架,走入社會、 貼近人群,感同身受地尋找塑造體 系新風貌的機會,還能創造出「以 人為本」取代「以系統為本」的反 省思考。因此,口述歷史扮演著凝 聚新社會價值,並帶動社會形塑和 轉 變 的 機 制 。 這 ⼀一 切 都 是 透 過 學 者、居民的共同參與,逐步實踐。
當口述歷史遇見醫療專業 那麼口述歷史與工作坊主軸「金岳 部落的在地、健康與老化」有著什麼關聯?蔡篤堅表示,學員們的任務, 是要能構思出在地健康與老化方案,其中的關鍵在於了解部落、了解居 民。唯有如此,才能提出符合需求的想法。 過去的醫療體系、醫療服務,多以「系統」為中心,少從「人」的角度思 考。因此,蔡篤堅說,透過口述歷史,能讓醫療專業貼近居民生活、了解 其對生活的體悟和感知,這是醫學體會生命倫理的重要激素,藉此,還能 創造出結合善良風俗與專業道德實踐的醫療,甚至能讓醫療專業角色,成 為保障病人生命尊嚴和身體自主的媒介,而不只是醫療體系的代言人。在 此,口述歷史成為⼀一座橋樑,讓醫療專業與居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新連 結,帶領醫療、社會邁入新時代。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8
讓口述歷史在部落扎根 接著,蔡篤堅從人文面,談口述歷史。台灣在特殊歷史脈絡下,逐漸成為 民族大熔爐,人們還能彼此包容、尊重。由此,蔡篤堅認為,「口述歷史 更該在台灣扎根、發展」。因為口述歷史能展現不同群體的特色,還可以 保留個別的網絡,甚至是每個人的獨特內涵。因此,如果能將口述歷史運 用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不僅能呈現特定受訪者或是專業人員的集體記憶, 同時能彰顯台灣社會極具包容、多元與在地的敘事。這樣富有人文內涵的 敘事,更能拉近各個專業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尤其在原住民意識抬頭的當 下,口述歷史更具重要性。 因此,蔡篤堅表示,期待工作坊學員們能從部落語彙、社會脈絡,甚至是 價值文化的理解上,創造⼀一個更大的訪談架構。透過口述歷史,讓部落主 動參與過程,從中發掘部落居民在健康醫療上的問題需求。藉此,構思解 決方案,融入科技的運用,或是運用社區 網絡的特色,與部落居民⼀一同創造更好的 社區生活,並幫助居民找到自我支持生活 的力量。
居民,才是再生的力量 最 後 , 蔡 篤 堅 拋 出 了 ⼀一 個 有 趣 的 問 題 : 「外科醫生有沒有治好任何⼀一個病人?」 其實,答案是「沒有!」他接著說,外科 醫生只是把病人的骨骼、肌肉放到對的位 置,真正有治癒能力的是那些骨骼、肌肉,它們具有再生能力。 同樣地,部落要能永續發展,重要的不是外部資源的灌注,而是在地居民 的主動投入,尤其要能看到居民的既有能力,把他們放到對的位置上。蔡 篤堅以此鼓勵學員,透過口述歷史,並結合學員跨領域專業,發掘金岳部 落的機會,並激發居民主動參與,讓在地健康或老化方案的實踐,或甚至 是部落的整體發展上,都能生生不息。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09
解決問題
訂做優質服務:讓構想 的芽,在金岳部落成長 口述/賴宏誌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撰文/陳儀蓁、林怡廷
提 出 產品或服務構想,是每場T型人 才工作坊的主要任務。過程中,學員們常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想到了 好點子,但它是否符合市場需求?該怎麼讓它具體實踐?」這次也不例 外。當用口述歷史方式貼進部落生活、發現需要之後,學員們該怎麼進行 服務設計?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助理教授賴宏誌,從BEST模型的 角度切入,帶領學員們走入金岳部落的服務設計之旅,在理論、案例與建 議的交織下,期望學員們能讓金岳部落「BEST」,讓構想加值!
怎樣把服務做好:需求因人而異 賴宏誌首先問大家:「⼀一個好的服務需要的是什麼?」學生們回答得踴 躍:「錢!」、「心!」、「人!」,而老師的回答是:「Wow!」⼀一 個讓終端使用者覺得貼心的驚嘆聲。賴宏誌以在南澳民宿的早餐經驗為 例,由於必須⼀一大早起床而來不及坐下享受早餐時光,民宿貼心地為房客 準備餐盒以便車上享用,除了食物之外,還多附濕紙巾在⼀一旁,雖然是小 細節,但有顧及到客人需求,就讓人倍感窩心。服務的關鍵點在於,人與 人之間的差異性和需求不同,為讓服務設計系統化,必須進入情境,考量 每個環節和觀點。而在設計服務時,要找到⼀一個有趣的出發點,找到⼀一個 來自團體(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或個人單位來提供有效、有意願的服 務,使得服務能夠永續發展,甚至某種程度也要能運行市場法則,有供 給、需求、以及付費。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0
創新服務:BEST模型 什麼是BEST模型?賴宏誌說,這是在執行服務創新與設計後,淬煉而出的 方法,共包含四大元素:商業模式、服務設計、使用者經驗與科技。 以這四個層面為基礎,BEST模型發展出四個主要問題:使用者有沒有意願 使用?服務系統怎麼建立?科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市場接受度如何? 仔細觀察BEST模型的排列,位在核心部位的,便是使用者經驗。因此,依 著使用者需求,設計出適合的產品或服務,是此模型的核心關鍵。誰是服 務的使用者?許多人會認為,消費者就是服務的使用者。實際上,終端使 用者與終端提供者才是服務的使用者。舉例而言,在照護產業中,子女是 消費者,但他們不是服務的使用者,其父母才是。除此之外,好的服務設 計,還要能滿足服務提供者的需求,如:醫護人員或家人等,因為他們的 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會影響照護服務的品質。能滿足雙方需求的服務,才 具有可行性。 除了位於正中的「使用者經驗」外,此模型另外要求「經營模式」、「服 務設計」、「科技」三個項目。 「經營模式」的構思,看似⼀一門高深的學問,但實際上,只要把握兩個關 鍵,就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第⼀一,是「核心價值」,你必須不斷思 考,你的服務對哪些人、有著什麼價值。第二,則是競爭力,也就是說是 你比別人好在哪?不要認為你是市場上的唯⼀一,而是要從既有方案中,找 到你的定位。 而要讓想法能夠實踐,「服務設計」則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環 。 而 此 項 設 計 中 , 「人、機、流、環」則是四大關鍵。 「人,指的是使用者」認識使用者,是 服務設計的第⼀一步。要清楚知道誰是服 務的使用者?有怎樣的特性?依著特性 發展服務策略,才能貼近需求。「機,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1
指的是服務所包含的功能。」賴宏誌舉網路購物為例:首先,要從展品中 「選擇」,接著是「訂購」,再來,要「付錢」,才能「取貨」。「選、 訂、付、取」,便是交易服務中的四大角色,扮演著不同功能,讓交易服 務能順利進行。 「流,指的是流程。」以上述網路購物的例子而言,「流程」即是按時間 序列施行的「選、訂、付、取」的這四大機能。「有些時候,只要改造流 程中的小部分,便會產生服務上的大創新。」賴宏誌說。比如網路業者將 付款與取貨改在便利超商進行,塑造出虛實整合的創新服務模式,讓消費 者不再因虛擬消費的不可靠性而不願消費,是相當了不起的突破。「環, 指的是環境。」設計時,若能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跟味覺的元素融 入,能讓產品或服務加分,甚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感所及,影響 著人們的行為和經驗感受。」賴宏誌說。 最後,來到了大家最為熟悉的「科技」。融入科技,能讓服務加值。不 過,許多人認為,科技是冷冰冰的產物。賴宏誌表示,這是因為設計者往 往忽略使用者的感受,而將科技強加在產品或服務上。因此,設計者要能 走入人群,讓生活成為你的研究室,感受他人的想法,讓產品或服務具有 溫度。
其他法寶 除了BEST模型外,賴宏誌也介紹了設計六步驟和4E創新策略等能幫助創新 服務設計的方式。所謂的設計六步驟,包括(⼀一)脈絡需求與分析、 (二)價值評估與確立、(三)具體化、(四)執行、(五)測試與回 饋、(六)服務擴散。以金岳部落來說,具體的作法,要從部落歷史、地 理、文化、人口、主要經濟活動和作物、節慶特色等去觀察,以宏觀的角 度來發現問題和需求,並評估解決方法的可行性。之後開始將想法雛形化 (prototype),逐步把解決方案做出來,透過使用者測試之後得到使用性回 饋,藉以改善、讓服務更加完整,再拓寬服務範圍,大量複製同時也需因 應各地環境分析加以適當調整。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2
4E創新策略,指的則是以探索(Explore)、設想(Envision)、體現 (Embody)和評估(Evaluate)。先從探索需求尋找可能創新的機會,將 之收斂成⼀一個好的創新點子,再來確立設計概念和價值觀,並將這個想法 具體化做成雛形,藉由適用性分析再評估這個創新服務的發展潛力。⼀一個 創新服務可以有三種程度的反應:可用、好用、愛用,但不⼀一定要按照此 順序讓使用者感受到創新服務的價值。賴宏誌以簡報輔助工具Pointer和課 堂上安排方便學員討論的馬蹄形座位為例,都是符合實質需求、具有價值 的產品和服務。
在金岳部落「Try Your BEST」 賴宏誌強調,在建立⼀一個創新服務的同時,也要考量服務本身的整合性。 在理論與實際案例的交織下,學員對模型已有⼀一定的掌握,也提出了相對 應的構想。首先,在使用者經驗上,學員們觀察到金岳部落居民多是老人 和小孩,他們的生活簡單,多以家庭為核心,較少參與社區活動;耆老多 以母語溝通,小孩則多講國語……等。 對於這樣的觀察,賴宏誌在稱賞的同時,也不忘給予學員更多的建議。他 提醒學員,觀察的核心並非表面的現象,而是要能發掘現象背後的脈絡, 要「Know Why」,找出居民實質的問題,才能運用「Know How」提出解 決策略。因此,除了觀察外,更需要整合思考,並加強對部落的熟悉度, 才能進⼀一步的發展出更多能與健康照護結合的地方,打造更貼近部落與社 區的創新服務。同時,賴宏誌也建 議,須考量到能讓服務永續發展的經 營模式,以及找出更多科技能在服務 中提供協助的部分。賴宏誌認為,在 科技的帶動下,能讓服務構想加值, 還能提升部落居民的生活品質。 課程的最後,賴宏誌說,「Try Your BEST!」給予學員們最深的期盼!
!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3
解決問題
物理學,物理學: 一些你不知道的設計知識 口述/許騰仁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撰文/王品涵
前 幾 週都在教室中進行研究與討論的T型人才工作坊,本次將走出戶 外,到金岳部落,對部落的老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在訪談的同時,同學 們也必須同時觀察部落環境、中興保全所設置的老人科技,以及蒐集老人 家的生活習慣等相關資訊,再於稍後的討論中結合先前的研討,設計出適 合部落環境的數位科技產品。為了完成此目的,T型人才工作坊特地邀請 中華大學微電子工程學系許騰仁助理教授,為同學們講解大家較不熟悉的 物理學領域,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物理學知識來設計數位科技產品。
撐起地球的支點: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這個名詞,從升學以來就是許多人的夢魘。然而,其實在日常 生活中,物理學無所不在。舉例而言,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舉起全世界」。這當然是⼀一個誇張的修辭,意 欲指出槓桿原理之所能為。而檢視生活周遭,我們所使用的各種機械,對 於槓桿原理的利用,可說隨處可見:自行車、抽水馬桶、剪刀…….可說族 繁不及備載。而這僅僅是物理學其中⼀一支,「力學」的其中⼀一項原理而 已。 那麼,物理學究竟分為多少種項目呢?其實也不多,大致上物理學可分 為: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與磁學六門。其討論範圍,力學注重 在機械的運作上,熱學則關注特定區域能量的高低。聲學包括普通的音波 和人耳聽不見的超音波,光學則進行對光線性質與感光效果的應用。電學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4
涵蓋⼀一切與電相關的應用學科,磁學則討論電 性與磁性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六大項目,就是 物理學的基礎。
移動世界:物理學可以做的事 這六大項目在老人數位科技產品上的 表現為何?首先,壓力感測器、光學 感測器等應該是最普遍的應用。要如 何選擇擺設壓力或光學式的感測器? 端看想要的效果,是要對某點施加壓 力,或是讓某點被遮蔽了。又例如最 常見的溫度計。許騰仁特別提醒,溫 度計其實也是⼀一種感測器,只是這種感 測器太過生活化,而經常被忽略。最後,使得⼀一切科技成為可能的是電學 與磁學科技。而如何讓老人更方便的使用?聲控科技則是另外⼀一大助力。 對物理學與應用科技之間的關係有了認識之後,許騰仁接著列舉出⼀一些在 設計或安裝上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例如以感測器來說,使用電阻性的元 件會比使用電容性或電感性的要好。這是因為電阻性的元件相對來說,其 對於電流與電壓的負載率較為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電容性或電感性就毫 無用武之地,對於這兩者,可使用適當的濾波器或放大器,以及應用其他 電波理論的方式,解決負載率的問題。另外,交流電與直流電也是⼀一個在 設計上會面臨到的複雜問題。原因是,家庭中使用的交流電,對於數位科 技產品的感測電路來說,實際上是⼀一個電流雜訊的干擾源,但它同時也是 最常見的電力來源。因此,變壓器的設計就相對的重要。另外,由於交流 電是高強度的干擾源,變電箱或高負載電線的附近,也就並非安裝感測器 的好地方。因此,若必須在這些地方附近安裝感測器,那麼⼀一定要選用較 好的濾波器,以避免儀器頻繁的損壞。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5
至於最重要的感測器,許騰仁提出了⼀一些設計範例作為同學們發想時的參 考,包括極限開關(limit switch)、重力感測器(g-‐sensor)、應變傳感器 (Displacement Strain Gauge)等。所謂的極限開關,就是⼀一般的開燈、關 燈時常用的按壓式開關。優點是簡單方便,缺點是碰久了會壞掉。重力感 測器則例如wii的手把、可翻轉螢幕的手機或PDA等。此類感測器可以感知 身體的動作,並按照所設計的程式來對此⼀一情況加以應變。比較大的問題 是誤判,這則需要透過程式的撰寫,以及與不同感測器的搭配來處理,避 免誤判的問題。 課堂的最後,許騰仁提出了校正與配套的問題。「⼀一個沒有校正的信號是 沒有用的。」許騰仁說,「所以我們在處理⼀一個信號的時候要考慮如何去 做⼀一個錯誤的校正,也就是說如何在它失敗的時候去確保它的安全。」因 為使用者不見得會正確的去使用系統,因此在設計時,必須要先預想到可 能會遭受的惡意操作。這類的預防,小從保險絲等防呆設計,大到嵌入式 系統等,都必須要有全盤的規劃。
動到哪裡去?物理學辦不到的事 由於此次參與T型人才工作坊的同學,大多不是理工科專業,因此,在接 觸物理學領域時,無不戰戰兢兢。然而,如同許騰仁所說的,此次的課 程,其目的並非是要求同學們成為精通本科與物理學的專才,而是讓不具 備電學與物理學背景的同學去了解這些物理量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物理性質 量測、使用哪些感測器來作感測。具有基本的理解後,也更能和工程師溝 通。跨領域的團隊在設計時的優勢,是不同的人所具備的不同想法,可以 想出各式各樣的新奇點子,然後交由 工程師去實現。然而同時,也要知道 這些構想所必須具備的範圍,例如大 致會使用到哪些技術、需要校正等細 節,這樣才不會和工程師陷入雞同鴨 講的內耗窘境,進而創造⼀一個新的生 活智慧空間。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6
解決問題
「老」也要成功─長期照護 口述/李世代教授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 撰文/王柔蘋、王品涵
自 古 而今,醫學不斷地進步,但是人類有變 得比較健康嗎?令人意外地,並不必然如此。 以美國為例,其平均死亡年齡在過去六十年間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人皆有 死,然而,在死之前,要「老」多久?遂成了近年來大眾關心的議題。近 年來,老化問題獲得的關注開始上升。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能力便不斷 地在衰退,當衰退到⼀一個程度就不能生活,此時,就必然出現了長期照護 的需求。 人的衰退,是從不能行走開始,以不能進食為終。而這樣的衰退,是不分 疾病的有無的,所以長照的重點並非在解決疾病問題,而是在解決生活問 題。而在眾多的生活問題當中,則以排泄問題最受關注,其次是進食、移 動、互動,最後才是醫療照護。
健康、病與疾病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追尋健康的定義。在1948年,社會學者提出「well-‐ being」的概念,亦即身、心、靈三方面的平衡;在1958年,觀念開始受 到修正,此時認為健康是與周邊的人事物串在⼀一起的;到了1998年,學者 發現,許多人雖然身有殘疾,卻仍然活得很「健康」,因而改變了對「健 康」的定義。於是,在1999年,新的健康模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 分類,簡稱ICF(InternaEonal ClassificaEon of FuncE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問世,將健康定義為「搭配環境與身體功能條件,足以執行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7
A&P(活動與參與)」。而什麼是「活動與參與」呢?每個國家多多少少 有所不同,但主要包括了下列九大項:「學習新知、執行日常事務、能夠 溝通、運動、自我照顧、處理家務、處理職場事務」等。亦即,即便身有 殘疾,但只要能夠自主活動與參與,該個體便是健康的。由此,方才衍生 出「成功的老化」、「活躍性的老化」等概念。 有了對「健康」的概念後,回過頭來檢視「病」與「疾病」,就快速許 多。李世代以骨折為例,展示出疾病定義的重要,與疾病定義的種類,如 急性病、慢性病、重大傷病……等等。有了這些清楚的定義,我們才能釐 清各種疾病所面臨的不同問題,如障礙問題、生活問題等,並依據這些問 題,發展出因應方式。舉例來說,「健康問題」若從身體機能來看,是內 科與外科的問題;若從環境因素來看,是公共衛生問題;從對人體的衝擊 與剝奪的觀點來看,就是長期照護的問題。李世代認為,國內醫療的最大 問題,就是單⼀一泛醫療導向,因而失去了從多方面看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 力,這是相當可惜的。
長期照護知多少? 什麼是長期照護(long term care)?簡單來說,就是「長期性的照護、支 持與保護」。簡單的字面,卻不代表它只有簡單的意涵。長期照護這個名 詞,在1935年首次出現,到1970年代左右開始成熟,迄今,已經成為大多 數已開發國家不可或缺的輔助醫療項目。其背後,反應出人類對「疾病」 的思維,由「擊敗」轉向「接受」的過程──以往,當有人生病時,醫生的 反應是利用各種方式,包括藥物、手術等來恢復病人的健康;然而,當人 類開始發現,有些疾病目前所知相當有限,而擊敗疾病也可能並不意味著 病人的舒適,整體思維轉向「減輕痛苦」而非「消滅病因」時,便改以 「支持」、「保護」的方式,為病人減輕健康問題,此即為長期照護的概 念由來。 而照護的目的,則是為了讓病人能夠自主生活。人類的生活最主要的就是 吃喝拉撒睡,再進⼀一步,則是能夠自主、能夠選擇、能夠自行購買等等。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8
延伸往上,即 是確保病人能 具有最大的活 動參與能力, 以維護其自主 性與尊嚴。李 世代並以中風為 例,點出有的中風老人可以跑來 跑去,有的中風老人則需臥病在床,因 此,雖然疾病名稱相同,但這並不意味著病人的需求相似。 那麼,誰需要長期照護?標準又是什麼呢?李世代提出了三大標準:老化 (aging)、罹病狀況(Morbid condiEons)與廢用性病況(disuse syndromes)。老 化是無法抵抗的狀況,其他兩項的改善機會則較大。⼀一個良好的長照,必 須要兼顧這三方面的平衡。⼀一般來說,長期照護需要⼀一個照護團隊(care team),成員稱為照護工作者(care worker),其中包含貼身照護者 「care giver」、醫護人員「care provider」、輸送日常生活服務的人「care helper」……等等。因為有了這些角色的參與,我們可以說長期照護與醫療 有很大的差異。在國外,照護活動,是從醫療照護開始,進展到長期照 護,最後才演進成臨終照護,是階段性的發展。然而在台灣,目前中階段 的長期照護概念仍未普及,而多是直接從醫療照護跳躍到臨終照護,長期 照護觀念未生根的結果,長照的責任便落在親人身上,從而帶來許多巨大 的壓力與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議題,釜底抽薪的方式,便 是推動長期照護的概念。 由此可知,長期照護的背後,其實藴藏了相當多的專業層面。從操作施 行、體制平台、法制框架,到專業人員的知能技巧、介入評估、工具使 用、照護計劃的擬定、團隊實作、活動設計、保險設計、專業培訓、品值 監測、產業發展等等,各個環環相扣。這些都需要謹慎小心地去規劃,才 能夠提供給使用者良好的服務。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19
設計解法
口述歷史引導與實踐 撰文/林怡廷
本次工作坊的重點之⼀一,就是請同學們以分組方式做口述歷史的訪談, 之後再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來做設計,並於下次回訪時進行田野調查,了 解這些設計如何融入社區,並導 引出「共同決定的夥伴關係」, 讓需求者能夠自主地提出他們的 想法。
第一組: 訪談 這組同學訪問了兩位老人家的生 活狀況。從訪談中了解到退休之前的生活、家庭成員及現在生活狀況,包 括走過日據時代經驗、會說日文、信仰天主教、夫妻感情融洽等。觀察到 的協助點,則包括老人摔傷、記憶力問題等。同學對於訪談內容的感想 是,「會想到自己的長輩」,並因為這樣的移情作用,更加關心受訪者的 日常生活,另外也注意到語言溝通的問題,奶奶的國語不是很好,同學又 不會日文,溝通上多少有些障礙。對此,蔡篤堅提出了他組同學的解決方 式,即「重複確認」,複述⼀一次給老人家聽,確認是否就是他說出來的意 思,然後從經驗中去摸索,參照生活習慣、歷史背景、宗教信仰、身體健 康以及原民風俗等方面的內容來做進⼀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蔡篤堅從同 學的體悟出發,進⼀一步地拋出了,即「訪談者問題意識的邏輯」與「受訪 者生命經驗」間的差異,值得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0
第二組: 訪談 第二組訪問⼀一位76歲奶奶。他們觀察到,受訪者本身的表述,與照護者 (受訪者女兒與媳婦)不甚相同。舉例說,受訪者認為自身醫療狀況與身 體健康都相當良好,但照護者指出受訪者有糖尿病跟高血壓,常常需要打 針,⼀一個月拿⼀一次藥……。同學並指出這應該要有進⼀一步的探究。對此, 蔡篤堅認為,同學的觀察相當精到,同時也展現出以受訪者語言來呈現其 生命經驗的企圖心。此外,除了生命經驗,疾病經驗也是可以進⼀一步去探 索挖掘。接下來如何帶動他們的故事跟我們的設計概念相結合,才會具有 真實感,以及深⼀一層的感受與意義。在受訪者的能力基礎上,為他們設計 合適的成果。 設計內容 順應著樂天知命的部落居民,秉持著「不需要就沒必要」的理念,讓部落 的居民自己主辦活動。由於受訪者表示期望的醫療服務模式是「醫生坐在 我旁邊」,而非電子遠距治療,因此,在 活動設計上,也秉持著這樣的方式。同學 嘗試讓老人家來為年輕人辦活動,以延伸 人際關係跟親子關係的互動。由於偏鄉娛 樂較少,本地年輕人空有活力但無處發 洩,因此,同學希望能設立⼀一個協會,讓 老人家來教授竹編或織布,又或是老人家 每個月教導年輕人做菜,以這樣的頻率與 方式,傳達部落的文化或傳統技藝。反 之,可以由年輕人教導年長者新科技與知 識,結合年長者的在地知識與年輕人的網 路優勢,找出部落重生的契機。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1
第三組: 訪談 本組同學訪問的對象是位50多歲的 砂石車司機陳大哥。陳大哥因為工 作時數常超過10小時,下班後常常 用喝酒方式紓壓。壓力很大,因此 健康狀況不是很好,訪談隔天就因 為心臟方面的問題,需要接受手術 治療。對於本組同學的報告,蔡篤堅 認為,同學們在報告時,有從「情境」轉向「需求」的態勢。這兩種報告 方式各有優缺點,前者的優點在於類似臨床報告,可在後續設計時提供支 援;後者的優點則直接呈現了可能的需求點。只是仍要注意「知識只是我 們認知世界的工具與方法,真正認知世界的還是『我們』」,在呈現的角 度上要有更多的警覺心。 設計內容 針對病患需要的藥盒來做為設計的平台,設計⼀一套在醫院就分好藥物在藥 盒的系統後再送給部落老人或病患手上。同學在研究後發現,台大已有⼀一 個相關成品的設計,預計將之簡化,並增加確認用藥之平台檢測功能。對 此,徐老師講評時,則認為需再考量到藥盒的成本,以及防呆裝置,因為 這些都關係到產品的接納度。蔡篤堅則認為,此概念雖好,但既已有人實 行,便無需再做⼀一次類似的產品。況且,這對健康的社區居民來說,似乎 沒有什麼實用性。建議往更全面的方向去思考。
第四組: 訪談 第四組的訪談對象是⼀一對爺爺奶奶,爺爺經歷過八二三炮戰,兩人大多說 國語與原住民語,偶爾也唱日文歌。另外,同學也觀察到受訪者的居住環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2
境與生活模式之間的關係。然 而,由於本組同學擔心問題太 過詳細會顯得有強制性,因而 整體來說,訪談較他組要來的 發散而缺乏故事線與突破口, 相當可惜。蔡篤堅建議,應設 法將第⼀一天的生命故事記錄融 入設計概念後進行訪談,並以 回憶方式鼓勵受訪者談論自身 話題,而不要使用醫生問病例的 勾選方式。這樣會更容易拉近彼此的理解,報告內容就會非常完整。 設計內容 本組的設計為「移動式整合服務」,操作方式,考量目前部落現有的資 源,由有車子的年輕人組成⼀一個小組負責整合部落中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像是接送老人、運送餐點…等滿足部落中的需求,將部落分成幾個區塊作 移動式的服務。譬如在各區域舉辦活動,幫助居民增進感情與興趣上的交 流,更可以在這些活動中掌握每⼀一戶家庭的狀況,同時可做特殊資源的登 記與運用建但須注意部落的資源是否足夠應付需求,或在資源不足情況 下,如何排程,如何尋求外在協助等。蔡篤堅則認為,提供的服務要深入 部落且越簡單越好,且需辨明協助的對象。舉例來說,運送服務是否僅限 行動不便人士?然而整體來說,大方向已很明確,只差參與式設計回饋的 機制,也就是回到部落中去評估其可行性。
第五組: 訪談 第五組的訪談對象是五十多歲,以務農為業的陳爺爺。陳爺爺⼀一直無法明 確描述自己的健康狀況,但已知病況包括⼀一眼失明、糖尿病、雙腳站立不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3
易,可能有關節炎等。⼀一天的作息,大多是早上在附近走走,跟朋友聊聊 天、看看電視。對於健康狀況,陳爺爺主要是顧慮經濟問題,而無法有進 ⼀一步改善。對於本組的報告,蔡篤堅認為這和第四組剛好相反,第四組太 過發散,但第五組又太過專注於自己的問題上,以致於有些時候斷裂感稍 重。建議能再放開⼀一點,順著受訪者想表達的意思去訪問。 設計內容 本組的設計為「小巴來專線」。其設計理念及需求發現,是基於邀請外地 人⼀一起參與部落傳統慶典活動,可以推廣文化亦可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另 ⼀一方面可設置博物館、發展民宿、活化當地資源及導覽培訓提供工作機會 使年輕人願意留在部落繼續發展,同時照顧到部落中居民日常生活的需 求,像是外出購物、運送物品、就醫健檢等都可以利用這交通專線的服 務。路線也可進⼀一步規劃成:醫療專線、抬槓專線及觀光專線。車上置物 架採取低矮的設計方便老人家取放、站牌設計仿造台北市的公車電子看 板,可以看出班次的狀況。對此設計,蔡篤堅認為,首先要確保小巴士的 購買、保養與燃料費用從何而來?另外,是否有這麼多的使用需求?觀光 客來源在哪?最終,最重要的是如何 運用「現有的資源」。建議先做需求 調查,另外,即使不是純觀光,如果 將部落康放給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社團 做學習,也是⼀一種產業的模式。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4
成果發表
學員成果 撰文/林祖祺
學 員 們在訪談部落耆老的過程 中,發現金岳的更多面向,也從 中找到居民的需求與社區營造的 轉機,他們提出了四個設計,希 望能夠讓金岳在高齡者照護、文 化傳承以及部落建設上有更好的發展。
第一組:傳統技藝—編織 問題需求 學員訪問了部落裡厲害的織布奶奶,她曾經受許多學校之託製作表演服 裝,也曾經在金岳國小教過織布,也從過去自 己種植材料、手工編織,到現在用現成尼龍 和裁縫機,品質和速度都比以往好上許多,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會這項傳統技藝的居民 多是高齡者,許多技術也慢慢被遺忘,想要 學習的人也很少,造成傳統文化技藝斷層, 即使要教學也成為困難。學員們希望以傳承 這項編織藝術,來促進社區間的交流和經濟發 展,帶動社區觀光。 設計內容 在部落裡成立織布教室,技藝的教學上,考量部落長輩的健康情形,教學 由年輕⼀一代會織布的居民的負責,而長輩扮演輔助的角色,部落裡沒有固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5
定工作、較有空閒時間或者有興趣的人都能夠參與學習。織布教室除了傳 授技藝外,也可以用攝影的方式做數位學習和文化保存,進行社區間的同 步教學,依照教師群自行規劃和設計的課程循序漸進,此外也會架設教學 網站,整合不同部落的資源,區域性地將力量集結起來,定期舉辦技藝競 賽,由部落耆老擔任評審,激起居民學習動機與發揮創意,彼此交流,為 傳統技藝注入新生命,最終帶來觀光、社區互助、永續發展與發揚文化的 效應。 評審講評 整理的規劃結構完整、目標明確,體現了自助大於他助、共助大於公助的 精神,將各方社區聚集起來,以有限的量創造更大的機會,如果部落在未 來可以自行運作這樣的計畫,便可以同時達到技藝傳承和觀光發展的目 標,也會在這裡帶動體驗經濟,不過要去思考,這個技藝在傳承上遭遇了 什麼阻礙,為什麼年輕人不學?又為什麼要學?簡化技藝複雜技術的平衡 點該怎麼拿捏?也許可以考慮放進體驗性概念,以創造為亮點吸引其他民 眾,不過要將它作為產銷的話,便要從消費者的角度重新思考,產品的價 值該如何提升與凸顯?要讓當地有產能也 必須先形成社區意識和培養社區能力,當 地居民有興趣、也有產能的話,開放觀光 就更容易了。
第二組:部落共食與健康管理 問題需求 金岳部落與很多農村⼀一樣,都有年輕人口外流到都市謀生工作,部落裡大 多是高齡者與兒童的情形,加上物質與醫療資源的缺乏,影響到的是他們 三餐營養的均衡和多樣化。由於家中高齡者的體力無法負荷每天開伙,正 值發育期的兒童,時常都自行購買外食當早餐,高齡者也因病較少外出, 飲食過於單⼀一,兩者都缺乏均衡攝取營養,不管是對於兒童的發育或者高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6
齡者的保健都有健康上的疑慮,同時部落也面臨醫療資源取得不易,居家 照護的理想難以實踐。 設計內容 金岳部落在過去有種植農作物的習慣,在豐年祭和祖靈祭的時候也會⼀一起 享用盛宴,因此參考達觀部落的共同廚房,建立社區的共食文化,藉由村 長定期廣播號召居民⼀一起聚會共食,並且在共食活動中設立健康檢查站以 及舉辦健康教育講座,促進居民健康照護。 評審講評建議 從共食帶動健康評估與促進的想法很好,主動把健康醫療化了,不過我們 必須要了解居民的需求面有多大,評估有多少人會來,也要了解他們對共 食想法,整體必須有組織性的規劃,包括煮食的人、提供的伙食以及其他 配套措施,要注意活動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也許最終的目的會是用共食把 人帶離封閉空間,用能否走路和吃飯來評估健康情形的話,會更加務實。
第三組:醫療照護與復健規劃 問題需求 金岳部落的高齡者面臨著醫療資源不足的問 題,即使有定期去醫院復診或檢查,但是由 於交通不便、需要子女陪同等緣故,光是下 山就診就費時費力,加上沒有復健的同伴, 種種造成高齡者從事復健的意願低落,醫療效果也不佳。 設計內容 在了解社區的復健需求之後,在適合的位置架設復健據點,除了協助復健 之外亦可以提供對高齡者的日間照護,此外還會結合居民的生活習慣,增 加彼此間的互動,也提高他們復健的意願,將醫療照護的概念融入社區營 造。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7
評審講評 其實復健有分為很多種,社區復健、醫院復健機構復健等等,可以試著做 分級管理,而這個社區對復健的需求也需要再評估,了解他們需要的是哪 ⼀一種復健形式,如果需求量大的話就要有⼀一定規模的組織和人員配置,這 些設計內容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結合,要增加⼀一些誘因,讓這件事情能夠 在部落發生,讓居民自己找到對這個設計的認同感,而他們真實的需求以 及生活經驗都能夠透過訪談得知,或許將復健與共食計畫結合,透過參與 戶外活動,讓長期臥病在床的長者能夠動起來,促進下肢循環與減少大腦 衰退,即使是從事資源回收的工作,就算無法增強高齡者的體力,也能夠 將之維持。
第四組:好香金岳 問題需求 學員訪問的玉梅奶奶,在她父母那⼀一代金 岳部落有著相當興盛的香菇文化,有許多 戶人家都以種香菇維生,金岳部落也以香 菇聞名,如今部落只剩下少數居民在種 植,由於種香菇的農事很辛苦,年輕人多半不願意從事這份工作,因此金 岳部落的香菇文化正在漸漸沒落,學員們希望能保存與傳承這項文化,甚 至加入觀光的⼀一環以增加青年工作機會,創造部落價值。 設計內容 雖然香菇文化式微,但是在居民們的心中仍是重要的文化,可以藉由主動 傳承喚醒年輕⼀一代的居民種香菇的熱情,內部傳承後進而將香菇推向觀 光,遊客來到此地可以品嘗香菇料理、參觀菇園、親手採香菇而且在當地 購買,最終能夠將香菇品牌化,帶起部落的經濟發展,促使年輕人回流, 希望如此的循環是永續性的,除了能將文化傳承,也能加深居民對文化的 認同。
部落生活×服務心設計 28
評審講評 這項計畫想的面向很豐富,而且與當地居民間有夥伴關係,可是要去理解 香菇在他們的眼中是商品還是文化?是維生的工具還是傳統技藝?如果能 結合在⼀一起會比較好。兼顧文化面的精隨以及商品的價值,需要有組織、 通路、人才去進行服務項目的連結,也必須重新思考目前香菇的供需狀況 是不是恰到好處?是不是真的有改變的需要?整個香菇產業的立基在哪 裡?結合部落其他價值的層面可以再去做更深的發想,讓計畫在金岳有發 生的可能。
NOTE
!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