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

Page 1

參與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

新知 講堂

邱佳慧 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王秀槐、康仕仲 撰文:林怡廷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1

通識 課程該怎麼設計?如何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邱佳慧老師以懷 著衝突的心境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未能如願成為專業歷史教師的遺 憾,跟期望成就通識教育的滿足,是許多踏入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最大 的課題。其實,從事通識教育是個插曲,卻讓他從中找到個人生涯發 展與自我認同的方向,更體會到通識教育課程對於學生、學校甚至是 社會的重要性。不過,通識教育的成功並非⼀一人能及。邱佳慧老師以 「UP TO DOWN」,「DOWN TO UP」與「FOR YOU FOR THEM」三 大面向來提醒學校應對通識教育者的重視與鼓勵;通識教育者則該對 自我角色有所反思與提醒;並分享課程實際操作的經驗,協助建立教 師與學生間良好的互動模式。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2

通識教育,是繼續向前的動力,過去歷史學科的 職缺並不多,因情勢所趨,自2001年有機會擔任 通識教育老師。雖然,未能如願往歷史專業學科 發展,但在過程中卻深刻體認,教授通識課程比 教授專業課程更具挑戰,而且成就感相對較大, 對個人生涯發展與自我成就認同,甚至不比專業 課程來得低。進入北醫至今,仍抱持著感恩的心

UP TO DOWN 學校對通識教育 者的鼓勵 若單純只有熱情,熱情會削減、會 疲乏,因此學校或是上級單位對通 識教育者的鼓勵,顯得相當重要。 作為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教師, 學校給予許多尊重,同時在中心主 任帶領下,教師們透過社群等各種 模式進行自我要求,同步追求樹立 自我的尊嚴。在北醫,通識教育教 師並非二等公民,其重要性並不亞 於專業課程教師,畢竟缺了人文倫 理,醫學院學生只怕會成為白色巨 塔中的怪獸而已。 此外,透過教師社群的運作,讓老 師們可以在校內彼此分享,或甚至 將校外教學聯盟的經驗置入社群 中,進行跨校、跨領域的整合。學 校的通識教育中心更可以鼓勵老師 申請各級計畫,不⼀一定僅限於課 程,也可以是課程結合教學的研究 計畫。

教育部、學校或是其他教學聯盟還 可以擬定各種配套獎勵機制,如: 法規或獎勵金等。透過提出這樣的 概念,是要讓教育部、學校或是其 他教學聯盟思索該用什麼樣的誘因 吸引或留住老師投身此領域。

DOWN TO UP 通識教育者的反 思與提醒 身為通識教育老師,如何自我提 升?最核心的部分,在自我認同, 那便是認同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其 實部分老師「在通識,罵通識」, 我想這是對自我存在的搖擺。 除了自我認同外,在通識教育上的 長久之計,是結合教學與研究。其 實,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一 個人的時間相對有限,若能將兩者 結合,提醒自己回到定位,才能事 半功倍。 教育部有各種課程、人才培育或研 究計畫,因此建議通識教育老師可 以積極投入。不過,需要謹慎留意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3

的是,不隨波逐流,是要思索「課 程屬性」與「學術內涵傳遞」的關 聯性,藉此找出適合的投件領域。

FOR YOU FOR THEM 良好的教 學效果從「心」開始 落實課程內涵 從課程實際操作上而言,因為醫學 院學生的專業教育相對吃重,在這 情況下,如何讓學生覺得通識教育 好、有價值,並願意花時間學習? 其實,最主要的核心便是落實課程 內涵,讓學生了解通識課程與生活 有密切的關連性。不過,這並不表 示通識課程就是通俗化,而是在過 程中,讓學生在學術上有所成長, 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與「全人」結 合,也就是讓他們知道:少了通識 這塊,人的完整性的存在就很可能 有所缺憾。這對通識教育而言,是

個極大的挑戰,不過正因為上下⼀一 心的努力:學校的支持,長官的肯 定,教師群的投入,讓北醫在通識 教育上有不錯的亮點。 善用各式表單 我曾聽⼀一位老師說過:「教通識教 育其實就像在海灘堆沙堡,原本很 美很美,可是下課後鐘聲⼀一打,就 像海水⼀一來,沙堡都倒了。」為什 麼會有這麼⼀一個比喻呢?因為通識 教育不像專業科目有很多可以考試 的項目,其發芽常是學生在⼀一、兩 個學期後,或甚至在進到社會後, 才發覺通識的重要性。 這對通識教育的老師來說,壓力相 對較大,因此我建議老師可以使用 各式教學表單,不僅可以留下方便 使用的教材包,還能不斷修正自己 的資料與操作。我們常在課堂中要 求學生觀察,但是許多老師都忘了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4

觀察學生的需求、學習狀態等,因 此,透過表單可以檢視自我的觀 察,並發展出適合不同學系、不同 班 級的客制化表單。 應用不同的教學法 在課程教學上,可試用不同的教學 方法,如:小組討論、敘事醫學或 是敘事書寫等,找出合乎課程的教 學方式。同時,可以多觀摩、參 考、分享,或參與相關聯盟活動, 與其他老師相互交流,這都會對老 師們的教學法或在教學的實務操作 上有所幫助。最後,不論是哪⼀一種 課程,都要從生活經驗入 手,即 便是上歷史課也要走出教室。

課堂經驗分享,老師與學生 的成長

此次在課程設計上,分享兩門課 程–⼀一為通識課程「史記與歷史人 物評析」,⼀一則為專業服務學習課 程「社區志工」。

史記與歷史人物評析:讓知 識走出書本,走出教室 課程規劃,由觀察學生需求開始 在課程規劃上,雖然是⼀一學期的課 程,但是課程內涵上會做足三學期 內容。其實這是觀察學生需求後進 行的課程規劃,學生曾告訴我: 「這堂課還不錯,修了這學期的課 後還想修下學期的課,即便沒有學 分也想旁聽。」因此,我朝著三學 期的課程規劃前進著。 走進社區,小人物更是學習的榜樣 臺北醫學大學位於熱鬧的信義區吳 興街上,這裡有各樣攤販,因此曾 要求學生仿效司馬遷撰寫史記筆法 幫吳興街的市場人物做列傳。主要 目的是希望學生進入白色巨塔前, 先打上「預防針」,讓他們知道其 實每個市場人物都有學生應該學習 的地方或精神,像是他為什麼在此 擺攤?他的人生哲學又為何?透過 訪問深入了解,並在列傳完成後, 將各組資料彙整製成宣傳單,幫市 場人物宣傳。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5

⼀一開始,學生覺得幫市場人物宣傳 既困難又丟臉,「我要做醫生耶, 叫我來做這些」。漸漸地他們放開 心胸,並學習到「面對不同社會層 級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的精神。 走進社會,讓知識活出意義 這堂課後來進展到不同方向。我們 與新移民基金會合作,於每週六下 午在台灣圖書館運用故事屋,向第 二代新移民之子說故事,以強化他 們對家庭倫理的概念。說故事看似 簡單,但學生必須將史記故事轉化 為小朋友聽得懂的方式進行。 接著,學校提出向病童說故事的服 務需求。因為身體的病痛,病童常 常只能吊著點滴,躺在床上靜靜聽 故事,反應不同於⼀一般孩子,這對 學生而言又是另⼀一挑戰。不過在 「走出教室,走進社區、走進社 會」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進行接 觸、嘗試與訓練,否則單就醫學教 育沉重的上課、考試、實習操作, 可能 沒有時間、空間讓他們可以 接觸不同層面的課程體會。 反思日誌,激盪出更多火花 反思日誌是學校重要的作業型態, 是通識中心主任規畫用以提升學生 思考的重點項目之⼀一,讓學生進行 自我檢視,不只訓練對課程上的觀 察力,還可以藉此激發學生對於課

堂之識的認知或感受。「老師在這 堂課講了什麼?」、「對哪個本周 人物最有印象?為什麼?」,醫學 院學生常以條列式進行表單填寫, 但是缺乏思想上的聯貫性與論述邏 輯;相對地,部分學生會以塊狀文 章表述,將課堂體驗、老師與同學 的表情、動作與反應寫得栩栩如 生,這是觀察能力與表述能力 極 佳的表現,因此會在下次課堂上與 同學分享,讓學生們相互學習。

社區志工:服務學習,從經 驗教育出發 在接任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後,觀察 到服務學習⼀一直重視「服務精神」 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可是總 常忘記,服務學習之所以應用於大 學教育,最基礎的根源是由「經驗 教育」出發。既然是「經驗教 育」,那麼便有⼀一個「服務科學」 的流程必須檢視,如果同時能有具 象化的成果產出,更是外加的價 值。 讓陪伴不只是陪伴 「社區志工」的課程設計以兩位同 學為⼀一組,陪伴信義區獨居老人 12至40小時,回來後將其所見所 聞所言,打成逐字稿。為何要進行 逐字稿呢?我舉個例子。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6

曾有⼀一組同學問老人:「阿伯,你 早上吃什麼?」,阿伯回答 「蛤?!」同學再三詢問,阿伯還 是聽不懂。後來,另⼀一位同學⼀一 問,阿伯便答:「吃饅頭和三明治 啦!」他們把上述內容打成逐字稿 後與教師群進行討論,究竟為什麼 前後同學的詢問會有不同的結果 呢?答案是後者學生家中有年長長 輩,知道他們對某個頻率範圍內的 聲音可以清楚聽見,因此將方法運 用在阿伯身上。在此可以發現,人 文學科的進入不僅對專業學科具有 加分作用,對學生在觀察面上也有 所幫助。 服務的本質,由觀察開始 另⼀一位阿伯外出攜帶環保筷 時,常會忘記帶回來,因此 這組同學替他設計⼀一套筷子 組,筷子尾端有個蜂鳴器 以及按鈕,用餐時指頭會 按住按鈕,以故蜂鳴器不 會作響,⼀一旦筷子離用餐 者的手超過兩分鐘,就會 產生鳴叫。換言之,提醒 長者在結帳時,別忘了要 收筷子。後來工業設計系 的老師給予該組頗高評 價,他認為學生從觀察出

發,設計了使用者需要的東西,是 ⼀一種設計最佳的出發。

通識教育,學校、教師、學 生缺一不可 對聯盟來說,應該思考如何讓教師 投入,並讓教學成為教師自發性的 努力,才能可長可久;對於參與教 師而言,則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投 入,並讓學習成效可被評估或具象 化。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