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Page 1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 與未來

專家 論壇

鄭智銘 兼任助理教授 元智大學機械系 智能醫學科技 研發經理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王秀槐、康仕仲 撰文:張國儀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

早在雲端科技於眾人間朗朗上口之前,透過網路傳輸數位資訊的便利與 快速,已讓許多腦筋動得快的業者找到了可能的新商機,而遠距健康照護 產業,就是其中⼀一例。儘管其商業模式目前尚有待確立,但不可否認,這 類型的遠距服務確實已漸漸成為未來世界的美好遠景。而這樣的未來,其 實轉瞬即至。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2

本次請到了擔任智能醫學科技研發 經理,並兼任元智大學兼任助理教 授的鄭智銘來介紹目前的遠距健康 產業。

臺灣發展遠距健康產業的優勢 他首先提到,臺灣的環境相當特 別,不但資通訊科技進步發達,醫 療水準及品質也有相當的程度, 「所以臺灣有很好的優勢可以把遠 距和健康照護做很好的結合。」鄭 智銘強調,遠距照護是個嶄新的整 合性產業。「通常醫療的人只負責 提供醫療建議與治療,而資通訊人 員也只負責製造3C的產品,可是, 要把兩個產業整合在⼀一起,這就是 ⼀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難題。」 目前臺灣的遠距健康照護相關產業 主要由兩個政府單位主導,⼀一是經 濟部,⼀一是衛生署。兩個單位各有 專案計畫進行,例如自民國95年起 開始的UCare計畫,即是由經濟部 主導,而衛生署也有其遠距健康照 護示範計畫。此二單位皆是從國家 的角度來推動遠距健康照護產業, 而馬英九總統所公佈的六大新興產 業中,也可以見到遠距健康產業的 身影,顯示出這個產業目前的利多 所在。

遠距健康產業三大類別 何謂遠距健康產業?鄭智銘表示, 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型:自我健康管 理、遠距醫療,以及遠距健康照 護。其實這三者之間的界線並不太 清楚,很容易造成混淆,但事實上 就商業角度來看,它們分屬於非常 不同的服務類型。 不過,這三類服務雖然性質不同, 但在資訊架構上卻沒有太大差異。 只要是可以使用電話、手機或各種 量測設備,將訊號傳送給在背後監 控的管理單位,就構成了遠距健康 管理及照護的基礎平台。「在資訊 架構上大致都差不多,只是不同的 服務類型,會有不同的服務模 式。」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3

自我健康管理 三類中最簡單的是「自我健康管 理」。簡單地說,「就是業者提供 ⼀一個很好的資通訊平台,讓使用者 可以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記錄。」 鄭智銘以Google Health為例,用其 介紹影片當作範例來介紹何謂自我 健康管理的服務。 影片以可愛的卡通來介紹該服務的 內容。故事主角是位26歲、名叫麥 可的學生,他在紐約攻讀新聞系。 麥可剛考完期末考,所以這⼀一陣子 他都⼀一直待在圖書館裡用功唸書, 明顯地缺少運動。目前體重189磅 的他,希望能夠在三個月後內減到 175磅。為了達到目的,麥可計畫 騎單車上下課,每天來回共12英 里。而為了能夠有效觀察並調整自 己的減重計畫,他使用了Google Health來記錄自己的體重變化、每 日騎車、走路的里程數,以及其他 各種活動資訊。

由於麥可每天很認真地執行他的運 動計畫,對他來說,很重要的是, 他需要在沒有電腦的狀況下登入系 統上傳資料。這個時候,他就可以 使用幾種跟Google Health整合在⼀一 起的軟體,輕鬆地完成任務。比方 說,他可以透過Wifi傳訊的 body scale來監測自己的體重變化,每次 量體重時,資訊就會自動上傳到他 的Google Health資料庫裡。他也可 以 利 用 手 機 裡 ⼀一 個 名 為 C a r d i o Trainer的Android應用軟體,來記錄 慢跑和騎單車時的各項資訊。此 外,他還可以使用FitBit AcCvity Monitor來記錄每天的活動量。而 每次他⼀一登入,資料就會自動上傳 到Google Health中。 這些整合在⼀一起的裝置與軟體幫助 麥可做出最有效率的減重計畫,而 藉由檢視這些資訊,他能夠更清楚 地知道自己運動的表現,同時監控 自己的體重。他也根據這些資訊來 調整飲食與運動的頻率。清楚知道 自己每天的進步,減重也不再那麼 困難了。

使用者需具備強大自我驅動力 鄭智銘說,Google Health的影片是 相當典型的自我健康管理方式。不 過他也承認,採取這種自我管理方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4

式的使用者,必須有非常強大的自 我鞭策力及意志力。也因此,在自 我健康管理上,只要使用者有足夠 的動力照顧好自己的健康,業者提 供使用者⼀一個很好的工具就可以 了。然而,鄭智銘說,從他自己的 實務經驗看來,臺灣目前的高齡者 要對自己的健康有這麼強大的動 力,而且能夠使用電腦上網、手機 GPS定位傳輸等科技的設備,是比 較困難也比較少見的。「我們公司 目前服務的四萬多人中,只有⼀一位 八十多歲的老伯伯能夠自己開網 頁,寫⼀一些留言。對⼀一般高齡者來 說,需要自己去使用科技設備的自 我健康管理方式,比較有困難。」

遠距醫療服務 所謂「遠距醫療」,其重點是,在 使用者另⼀一端得⼀一定是醫生。鄭智 銘表示,這三類型的服務中,最深 入的就是遠距醫療。「也就是⼀一個 醫生在螢幕另⼀一邊,利用資通訊科 技,來服務偏遠地區的病患,這就 是遠距醫療。」他使用⼀一段影片來 簡介遠距醫療是如何進行的。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老人比爾,居 住在地廣人稀的小鎮,每次就醫時 間僅車程就需要四小時,不但費時 不便,也有遠水救不了近火的隱

憂。然而,透過TeleHealth所提供 的遠距醫療服務,比爾現在只需要 15分鐘的時間,就近來到離住家不 遠的Telehealth Outreach Clinic,就 可以透過視訊得到醫生的診療。

美國:遠距醫療Telehealth 這項服務非常需要診所的護士來協 助。過程中,護士會在⼀一旁操作各 種檢測用的醫療儀器,有需要時, 甚至可以使用手持式攝影機將患者 患處的影像即時傳輸給螢幕另⼀一端 的醫生來做診斷。雖然與實際和醫 生面對面有所不同,但病患還是可 以透過螢幕與醫師直接對話,除了 訴說症狀之外,醫師也同樣可以透 過各種通訊器材來做出治療診斷。 這位進行遠距醫療的美國醫師表 示,資源有限,在國土如此廣袤的 美國,不可能所有城鎮都興建醫療 中心,但是,透過遠距醫療服務, 只要有⼀一間小診間,⼀一兩位護士,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5

搭配上電腦系統,病患的資料就可 以傳給任何⼀一位美國醫師來診治, 他認為這是非常有效率的作法,也 節省很多費用。而另⼀一方面,病患 比爾也表示,透過遠距醫療服務, 不但自身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而 且看醫生變得輕鬆簡單很多。

臺灣:遠距醫療屬違法行為 鄭智銘表示,影片中所呈現的遠距 健康產業服務,較適合在美國這樣 地廣人稀的國家推動。「在臺灣比 較少有這種情況。」也就是說,遠 距醫療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偏遠地 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然而,他也不諱言,大家把這樣的 願景想得太美好。就如影片中所 見,資通訊很順暢,還有攝影機可 以照患者傷口,醫生透過視訊畫面 可立刻給予診斷。「大家以為科技 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實際上推行 之後,會發現很多問題。比方說, 攝影機在照傷口時,它像素的高低

夠不夠,或是萬⼀一有色偏怎麼辦? 傷口本來應該是紅色,卻照得有點 偏綠或偏黃,這會讓醫生在評估傷 口時產生誤差的風險。」因此,除 了螢幕另⼀一端的醫生之外,病患這 ⼀一端還是要有護理人員協助操作, 即時做出⼀一些回應。 此外,更重要的關鍵是,這樣的服 務目前在臺灣是違法行為。「而且 臺灣並沒有這麼荒涼,轉個彎都可 以看到診所,所以這種服務在臺灣 較難推廣。」鄭智銘說道。

遠距醫療服務的應用服務 即便如此,遠距醫療服務還是有些 應用服務可在臺灣推行。除了提供 偏遠深山部落遠距的診療服務之 外,還可以進行心理諮詢的服務。 鄭智銘表示,病人不⼀一定非得親自 到醫師的診療室去,只要透過螢 幕,以視訊方式與心理師溝通,即 可達到⼀一樣效果。此外,因為它較 不會牽涉到醫療法規問題。「只要 有視訊、有聲音,不需要診療設 備 , 所 以 比 較 安 全 ⼀一 些 。 」 不 過,他也表示,可惜的是,臺灣 會去看心理醫生的人較少,通常 都是已經到達嚴重狀況,出現輕 生念頭時,才去尋求心理醫生的 協助,因此,這項心理諮詢服 務,在臺灣也較難推行。


遠距醫療影像資訊化 而另⼀一個有價值的服務則是「遠距 影像判讀」。由於目前影像醫學已 經相當盛行,也就是數位化後,病 患所拍攝的X光片或電腦斷層等, 可以透過數位設備的媒介來呈現, 後續也可以帶出許多很好的應用。 比方說,X光片或斷層掃瞄不只可 以給主治醫師看,甚至可以傳給國 外更好的醫療團隊來做判讀評估, 如此⼀一來,醫學影像的資源也可以 達到很好的應用與整合。 由於遠距醫療時醫生不在病人身 旁,無法進行觸診或聽診,會出現 醫療法規上的問題,但單純只是醫 療影像的話,就不會有法規上的問 題,只要確保影像品質好、正確, 就能利用現有的資訊設備,將資訊

儲存在雲端,由更專業的團隊來做 影像判讀。比方說,在被診斷出患 有重大疾病時,患者通常希望能獲 得第二位醫生或其他醫療團隊的意 見,這時候醫療影像資訊化就很好 派上用場。

醫療影像判讀服務 因此,目前也衍生了判讀資訊化醫 療影像的專業服務。鄭智銘表示, 目前臺灣也有提供這項服務。「有 的醫院診所可能不是每天都有那麼 多病人需要做放射線影像,像是X 光或斷層掃瞄,但還是得請⼀一位專 職的醫生來做影像判讀,這就造成 資源利用不足,有些規模較小的醫 院就會出現經營困難的狀況。那我 們現在就可以把這個資源做更好的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7

整合,我們有個專業的團隊,同時 服務二十、甚至三十家這類小型醫 療院所,協助他們判讀X光片,然 後按件計酬,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醫 療資源的促進與利用,也是遠距醫 療很可行的方向。」

供的孕產婦關懷網站及關懷專線, 提供孕產婦在懷孕及分娩後所需要 的各種資訊及諮詢。「也就是說, 有任何問題,只要連結到這平台, 就有專業護理人員、醫師或團隊為 你做諮詢,及醫療資源整合。」

遠距醫療的目的

秀傳醫院緊急救援服務

遠距醫療的推出,原是要彌補醫療 資源不足、節省時間與成本,並將 醫療資源做最有效的整合。然而, 就臺灣地區來說,由於我們的醫療 資源充沛,如鄭智銘所說,轉角就 有醫院,再加上法令的規定限制, 以致於在臺灣地區推動遠距醫療, 整體上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鄭智銘說:「現在臺灣較多在做的 就是兩者之間的遠距醫療照護。」 而目前遠距照護主要有四種模式, 第⼀一種就是緊急救援。

遠距照護服務 從前述可知,自我健康管理是自己 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遠距醫療則是 醫生對患者的健康負責。而夾在兩 者之間的遠距照護,界線比較模 糊,可以由醫生來進行、也可以由 護理師,或患者子女來進行。 而遠距照護服務包含了遠距健康管 理以及遠距健康諮詢。所謂的遠距 健康管理,⼀一般就是對糖尿病、高 血壓患者的健康管理;而遠距健康 諮詢,則如同國民健康管理局所提

鄭智銘說,這在遠距照護中屬於較 低階的應用。舉例來說,為了防止 獨居老人發生意外時求助無門,竹 山就有六十戶老人裝設遠距照護系 統,遇到緊急突發狀況時,只要按 下緊急救援鈕,監控主機就會自動 撥號到秀傳醫院的24小時待命中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8

心,配合影像傳輸,了解事故當下 的輕重緩急,給予適當處理。 「這是最底層的應用,就是當你發 生事情時,有個緊急按鈕可以叫人 來救你。我們當然都希望不要發生 意外,但這服務感覺有點像保險, 有了會比較安心⼀一點,不過可能你 安裝了十年、二十年,卻⼀一次都沒 有按過。所以這個服務在臺灣也較 難推廣,比較有需求的是社會關懷 單位,像老人協會,或是弱勢族群 的單位,它們可以申請政府補助安 裝這些系統。」鄭智銘說明道。

安心卡 儘管臺灣法令規定遠距醫療屬違法 行為,但只要不觸及真正的醫療行 為,有些比較偏向醫療的照護服 務,還是可行的,比方說,目前振 興醫院、亞東醫院和臺大醫院都有 推行安心卡。 所謂安心卡,主要提供給心血管疾 病患者使用,患者隨身攜帶,可隨 時隨地將安心卡中的心電圖資訊, 在第⼀一時間內傳輸至照護中心。當 患者出現不舒服症狀時,例如胸 悶、胸痛、呼吸急促等,就可將安 心卡放在心臟部位,量測當時的心 電圖,然後撥電話給安心照護中 心,將安心卡靠在電話上,只需30

秒,即可傳訊給照護中心人員,接 著護理人員將心電圖轉給醫師研 判,即時告知是否該緊急就醫或做 適當處置。 「這有點像遠距醫療,但界線在哪 裡呢?界線在於,雖然我們有看到 心電圖,且另⼀一端是由醫生做評估 判斷,但就算他發現你狀況很嚴 重,他也只能請你快回來就醫,不 能直接在線上為你診治,因⼀一旦做 了任何醫療相關的處置,就得負擔 起相關的醫療風險。」鄭智銘說。

費用高昂 安心卡的服務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 來說,其實是很好的守護。然而, 它費用不低,每月的月租費就要價 新台幣七千元。鄭智銘提到,遠距 照護服務所碰到問題是,如果只是 監測管理血糖或血壓的高低,對使 用者來說,起起伏伏的差異並不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9

大,似乎沒有付費去做管理的必 要。然而對於心臟病患這類發作將 危及性命的使用者來說,安心卡的 服務比較能顯出價值來。「也就是 說,關係到生命安危的,使用者才 想付錢給你。」 然而儘管使用者認為這樣的服務是 有價值的,但推廣的困難度依舊存 在。「因為跟買保險很像,你可能 月付七千元,但可能十年來什麼事 也沒有發生,就付了幾十萬,這也 是經濟效益上的考量。」 鄭智銘提到,在臺灣大家主要都在 做遠距照護,不是因為這業務特別 好賺,而是因為,「我們的法律只 准許我們做這些事情。你只要牽涉 ⼀一點點醫療行為,就是違法。」也 因此,儘管業者的call center接到 狀況很嚴重的來電,也不能做處理 或診斷,只能不斷要求使用者儘快 就醫。「因為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 產生很多誤解,或衍生出醫療風 險,再加上目前沒有相關配套的法 令措施可遵循,所以目前大家的共 識是,不能牽涉到醫療行為。」

中興保全My Casa 大家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中興保全的 My Casa廣告,相信對此服務⼀一定 不陌生。它除了能夠協助管理居家

安全之外,也提供長者血壓監控, 以及兒童安全等管理服務。鄭智銘 提到,目前臺灣大約有進二十個團 隊都在做這樣的服務,像遠傳、中 華電信等。而目前資歷最久、糖尿 病照護做得最好的,則要屬彰化基 督教醫院了。「基本上他們都是在 做慢性病和高齡者的健康管理,類 似My Casa這樣的模式。」

科技產品令高齡者卻步 此外,鄭智銘表示,通常提供類似 My Casa服務的單位會比較強調科 技化的設備與資訊平台,以及高品 質的醫療團隊,然而,這裡的關鍵 其實在於,實際的使用者是高齡 者。高齡者對於科技設備其實是有 距離的,對他們來說,這些裝置並 不是那麼直覺好用。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0

「曾經有澳洲學者來訪問時提到, 我們對高齡者的行為不夠了解。雖 然我們覺得只要按個鈕或插張卡進 去,很簡單,但對他們來說,只要 改變他原來習慣的動作,就算只是 按⼀一個按鈕,都不⼀一定能做到。」 也因此,遠距照護中量完血壓、血 糖後將資料上傳到照護中心的動 作,就時常讓他們遭遇到困難。」 此外,鄭智銘也提到,曾碰過使用 者告訴他,因為兒子要玩線上遊 戲,覺得他的設備會佔用頻寬,於 是把設備給拔了。由此可知,在實 際生活中,遠距照護所面臨的問題 相當多。

敏盛醫院 Smart Care 敏盛醫院的遠距照護服務,在臺灣 也是相當典型的案例。在這些服務 中,依照使用者的年齡族群來區分 資料上傳與檢閱的方式,較年輕的 族群就建議使用網路上傳資料,而 高齡使用者,就提供方便簡單的方 式,例如使用RFID卡,只要⼀一刷

卡,血糖與血壓資料就可以自動上 傳到健康中心。 鄭智銘說,遠距健康照護成功的關 鍵要素,首先就在於要有好用的平 台設備,接著就是另⼀一端要有關心 使用者健康的人,除了護理人員及 專業團隊之外,更要有關心的家人 或晚輩。 「前面有提到,像亞東醫院是強調 醫療的專業度,電信或保全業者則 強調科技平台或設備多麼先進好 用,但敏盛醫院則強調call center 對使用者貼心照顧的價值。」鄭智 銘舉⼀一位使用敏盛醫院Smart Care 服務的孕婦林小姐為例。 這位林小姐在第⼀一胎時出現了妊娠 高血壓,但由於高血壓必須到非常 高才會出現不舒服症狀,所以很不 幸地,林小姐沒有特別察覺身體不 適,所以沒有特別注意身體狀況, 導致最後失去小孩。因此在懷第二 胎時,醫師建議林小姐使用Smart Care的服務。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1

由於第⼀一胎的不好經驗,林小姐懷 第二胎時相當緊張,每天都準時測 量兩筆資料上傳,整個懷孕歷程就 累積了四百多筆資訊,而孕程中只 要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打電話 到健康諮詢專線,由護理團隊來為 她解答。此外,如果上傳的數據有 異常變化,call center也會主動打 電話關心,「重點就是要讓孕婦媽 媽感到非常安心。」鄭智銘說。 而產後除了產婦本身的照護之外, 與寶寶有關的各式照護問題也可以 隨時向Smart Care健康管理中心詢 問。「比方說,寶寶眼屎多是否該 就醫?這對新手媽媽來說,是非常 重要的問題,這時他需要的不只是 專業的醫療人員,而是需要⼀一個有 耐心、可以安撫他心情的護理團 隊,教他清潔方式,如果後續還有 問題的話,才需要回診。」

服務的核心,依然首重 「人」 敏盛醫院針對其所提供的Smart Care服務,在民國100年1至6月 間訪問了⼀一千多名使用者,試圖 了解服務中的哪些項目最讓他們 感到有價值。其中91.1%的使用 者認為Smart Care對於出院返家 後的健康照護是有幫助的; 88.1%的使用者覺得他們需要電

話關懷服務;55.1%的使用者覺得 他們需要衛教諮詢服務。而出人意 料之外的是,88.1%的使用者認為 最有價值的服務就是關懷電話,也 有55%.1的使用者認為最有價值的 是衛教諮詢。其餘的項目,像量測 提醒、回診提醒、用藥提醒、生理 資料記錄、生理資料查詢等服務, 都只有約1%~2%,甚至更少的使用 者認為有價值。「因為血壓血糖量 完就上傳,之後也不會發生什麼 事,只是血壓高高低低變化而已, 使用者沒什麼感覺。」 這份調查數據顯示,儘管許多業者 強調其設備多麼高科技、方便好 用,但對使用者來說,真正重要、 有價值的,是有個人真心關懷,也 就是⼀一個護理團隊,或子女。「所 以很關鍵的是,要讓使用者真的感 受到這個服務的價值,其中『人』 的因素真的是無法取代。」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2

臺灣健康照護服務的窘境 健康照護產業在臺灣推行並不順 遂,其中牽涉到與健保之間的尷尬 狀況。「健保只要付⼀一百五十元就 可到附近醫院診所看醫生,使用者 為什麼要花⼀一個月好幾百甚至好幾 千塊的費用,然後什麼都看不到? 這會有價值上的落差。」 不過鄭智銘也說,反過來解讀,雖 然對使用者來說,生理資料的記錄 與查詢價值度不高,但對醫療從業 人員來說,這兩項資訊反而很重 要。「醫生在評估你的用藥量時, 生理資料是非常需要的,所以這裡 會有兩個價值的衝突。對使用者來 說,衛教和關懷是最重要的,但對 醫療人員來說,要看到詳細的數據 才能調整患者的用藥和醫療方 式。」他表示,這是目前尚未解決 的問題,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該 如何將這服務模式轉變成可行的商 業模式,讓使用者願意支付費用。 此外,除了臺灣地區因法規限制而 造成無法擴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 目前全世界還面臨⼀一個尚待解決的 問題,就是各家器材之間的傳輸協 定不同。「所以像是MicrosoT等公 司,已開始推動標準格式,希望能 解決這問題。如果解決的話,醫材 就可以開放,就像現在的手機,不

管什麼品牌,藍芽傳輸都是可以通 用的。這是個可行的情況,也可說 是個稍微遙遠⼀一點的未來。」鄭智 銘說。

遠距健康照護仍有待建立商業 模式 談 到 目 前 類 似 敏 盛 醫 院 的 S m a r t Care服務是否已經建立可行的商業 模式,鄭智銘無奈地搖頭笑說,其 實目前在臺灣,遠距照護服務所使 用的都是B-­‐C的商業模式。「也就 是說,目前的服務要讓使用者支付 月租費,還是非常困難的。像安心 卡⼀一個月就要七千塊,⼀一般的服務 可能六百到⼀一千多,那轉角的診所 只要⼀一百五十塊就可以看醫生,為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3

什麼我要付錢把資訊傳到⼀一個不知 道哪裡、看不到人的地方去,等到 有事了才感覺到服務的價值呢?這 其實像保險⼀一樣,在臺灣很難推 動,想要把錢掏出來的病患很 少。」 他提到,在Smart Care整個營運過 程 中 , 從 ⼀一 開 始 經 濟 部 支 援 的 UCare計畫針對高齡者、慢性病患 起,⼀一直到敏盛醫院的Smart Care 服務針對出院病患提供術後健康照 護服務,中間也有因應使用者習慣 的轉折存在。 正如上文提到的,高齡者的血壓控 制變化不大,老人本身也不會覺得 血壓的高低起伏有什麼大問題;然 而,如果是剛出院的心臟病患,在 剛動完手術之後,⼀一定會對自己的 狀況比較緊張,擔心再復發或傷口 沒有處理好等問題。鄭智銘說: 「本來我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市 場,可是後來發現,提供給術後出 院病患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主要 是在術後復原關鍵期的⼀一個月中, 協助病患在沒有醫生護士的狀況下 仍能監控自己的身體狀況,這就很 有價值。可是過了⼀一個月之後,他 差不多都好了,你要他在⼀一個月之 後再付錢進來就有點困難了。」

因此,目前Smart Care所採取的商 業型態是B-­‐B-­‐C,也就是透過中間 的醫療院所來提供服務,而不直接 將服務提供給使用者。「因為我們 幫醫院把後面的⼀一個月的照護都做 到,病患對這個醫院的信心和品質 都會有幫助。很多病患都知道,到 敏盛來開刀,後續還有⼀一個月的健 康諮詢服務,他們都會覺得很划 算,是這樣的⼀一個模式。」鄭智銘 表示,目前Smart Care所提供的價 值主要是產生在中間的醫療院所, 而非使用者,以現況來看,這樣的 模式比較可能成功;若要直接對使 用者,必須等到使用者對自己的健 康意識有所提升之後才有可能,又 或者是醫療費用提高到如歐美⼀一 般,病患才會真的覺得有需要藉由 遠距醫療和健康照護來節省費用。


遠距健康產業的現狀與未來 14

未來願景與想像 除了描述臺灣的現況,鄭智銘也展 示兩段影片,透露出對未來遠距健 康醫療產業的願景與想像。⼀一段是 由CISCO公司所提出的健康照護整 合方案,⼀一段則是微軟對2019年遠 距健康醫療產業的預想與期待。

CISCO healthcare solutions整合方案 這段影片是CISCO針對醫院經營的 角度結合遠距醫療照顧相關產業所 提出的方案,除了護士可以藉由視 訊指導老人在家中如何做復健動 作,醫師們也可透過網路連線無國 來關懷非洲難民小孩的狀況,並且 在線上同時與不同醫師會診,更可 以在救護車抵達醫院之前,與車上 救護人員做視訊溝通。此外,病患 手上配戴的資訊手環,也會在經過 掃描器時,自動顯示出病患的相關 資訊,像病房號碼等。而護理人員 也可透過線上與其他護理人員互 動。鄭智銘說,這不但是很好的整 合方案,也是目前可行的現況。

Microsoft 2019 而在微軟的影片中,未來的遠距健 康服務能將⼀一個人⼀一天之中所有與 醫 療 照 護 相 關 的 層 面 都 整 合 在 ⼀一

起。影片中患有前期糖尿病的主 角⼀一早去跑步,健康管理中心的 人員就能透過主角隨身所攜帶的 裝置知道她的情況,並在跑步後 給予⼀一些特別建議,或是在察覺 有異常時,主動先預約好醫生。 此外,未來的狀況是,病人不需 要直接到醫院來看診,在家中就 可透過數位傳輸讓醫生藉由量測 數據先進行診治,或由多位醫師 進行線上會診。到了醫院看診最 後要結帳時,就到像⼀一般的便利 商店⼀一樣,在類似iBon的機器上簡 單 操 作 即 可 , 而 領 藥 也 ⼀一 樣 方 便,因為處方簽也是數位化的資 訊,只要拿著登錄個人所有醫療 資訊的卡片在機器上感應⼀一下, 領藥的方式與位置都能夠清楚顯 示出來。 「這是微軟對未來的遠距健康產 業的想像,從影片中發現,我們 的現況其實還相距甚遠。」儘管 如此,但2019年並不遠,就讓我 們拭目以待,影片中美好便利的 未來,如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