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認識生命的價值
特色 課程
王秀槐 教授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康仕仲、王秀槐 撰文:王品涵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1
為何需要生命教育
任何教育的起始,都是源自於⼀一種需要。「生命教育」這門課也不 例外。在過去,教育⼀一直被視為是培養知識、技能與個人品德的手 段,而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然而,「生活」 本身到底應該是什麼?「生命」跟「生活」之間又應該有著什麼樣的 關係?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以及近年來經濟景氣逐步衰退所造成 的影響,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定義,已逐漸由物質層面轉移到精神 層面,甚至擴及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此⼀一關懷,由個人每日生活 的「點」,逐步擴展到個人⼀一生的「線」,又再擴展到對生命價值再 思考的「面」。就在這樣⼀一層層的思考下,「生命教育課程」的需要 被提了出來。此⼀一課程的核心思想,不在於傳授獨特的專業知識,而 更在於傳達⼀一種「以全新的思考來認識自己、家人,乃至於周遭親朋 的思維方式。」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2
來?』為什麼我們會選 擇這樣的方式來生活? 有沒有可能提出更好的 方式過生活?像這些, 就是心理學的研究領 域,有些部分也會跟神 祕學、靈修學有關。所 以生命教育有其知識領 域的基礎。」王秀槐如 然而,這並不是說「生命教育」這
此解釋。
門課程沒有屬於自己的專業。事實
「靈修學」出現在大學殿堂中似乎
上,這門課所牽涉到的專業,可謂
有些奇怪,然而這是因為目前的學
包涵深廣,令人目不暇給。
科分類,大體上仍是以科學革命所
「比如說,像是『為什麼要活 著?』這個問題,即是西方哲學在 起始源初就開始關注的⼀一個大議 題,也是許多人皈依宗教時所想尋 求的終極答案,包括哲學、宗教 學、生死學這些學科都探討過這個 問題。再者,『應該要怎麼活?』 人活著應該要以道德至上、以個人 利益至上,或是以群體利益至上? 『道德』又是什麼?該怎麼定義?
遺留下來的實證思維加以區分,因 而,難以被體系化、被實證檢視的 學門,就難以在正規學院中佔有⼀一 席之地。即便如此,只要看看坊間 的暢銷書,便知道這些學問雖然難 以登入學術殿堂,卻依舊有其需 求,而這門課的目標之⼀一,即是提 供同學⼀一個接觸此領域的窗口,並 藉由觀察及參與,理解並辨認健康 的靈修與宗教所應具備的特質。
是被誰定義?有『絕對的道德』
「生命是⼀一段相當長久的歷程。」
嗎?這些問題的探討,都和我們為
王秀槐說。儘管詩人每有「人生如
人處事息息相關,對它們的研究,
電光石火」的感慨,但那畢竟是將
就是被稱為『倫理學』的⼀一門學
個人的生命與宇宙的生滅置於天秤
科。接著,『要怎麼樣才能活出
兩端所得出的慨歎,對於現代人而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3
言,平均八十年左右的壽命,儘管 稱不上漫長,但也絕不能算是短 暫。「我們應該要盡可能的認識自 己,才能讓自己在這樣漫長的歷程 中不留遺憾。」王秀槐說。
生命如何教育 「生命宛若長河,要如何教育?從 何處著手?」這是⼀一開始時王秀槐 遇到的問題。為了達成最大的課程 效益,她使用了雙目的的教學設 計,王秀槐說:「雙目的,就是我 講的『為人』與『為師』。為人, 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反思』;為 師,就是如果你未來要當老師的
有擔任志工的經驗,所以前往安養
話,回歸到學生的年齡階段,你對
院進行訪談。王秀槐說:「這些同
於這些生命議題會有怎麼樣的想
學正在生命的起點,透過這份作
法。」從生命的「現在」出發,往
業,能讓同學有機會去理解上⼀一輩
前與往後觀看,是「雙目的」教學
的生命故事,然後去思考他們自己
設計的重點。由此出發,王秀槐設
這⼀一代的生命故事,還有他們要怎
計了⼀一連串的作業,讓同學得以透
麼把這些故事傳給下⼀一代。」另
過這些練習,觀察並理解他人對於
外,在教材選擇上,王秀槐也提供
生命的觀點,再與自己的思考及親
了⼀一些相關電影,讓同學進行討
身經驗相互對照。
論。《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就
該課程所設計的作業中,有⼀一項是
是教材之⼀一,這個故事,講述的是
訪問同學們自身所接觸到的長者。
四十歲的人與八十歲的人的對話,
主要的受訪對象包括身邊的親友,
是生命「中程」和「終程」的對
如父母或祖父母等,也有少數同學
話,電影中所討論到的議題非常 多,包括:生命的意義、理想價值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4
與現實間的扞格、成就感與快樂間
片、參訪博物館後,再請同學尋找
的關聯…等等。也有⼀一些比較負面
有信仰者並加以訪問。王秀槐設計
的內涵,像是,對生命價值的失
了三個問題:「為什麼會信仰這個
望、面對生死時的情緒等。
宗教?如何實踐?宗教對他的影
因為該課程屬智齡聯盟的⼀一環,所 以課程內容也包括了生死關懷的相 關議題。在這個部份,王秀槐選擇 了《送行者》這部電影。《送行 者》討論的是失落的概念,以及如
響?」透過觀賞、理解與訪談三個 步驟,同學對於生死這個議題,會 有相當透徹的理解,同時也修正了 原先可能存有的⼀一些偏見或漠不關 心態度。
何面對死亡。王秀槐從宗教、瀕死
「生命教育有四個面向,知、情、
經驗等角度切入,同時也帶領同學
意、行。知,就是你還是要有認
前往宗教博物館進行參訪,討論從
知、知識;情,就是那種感情、感
古埃及到現代的各式宗教經驗、理
動;意,就是你要有意志;行,就
論,及其關懷的核心所在。觀賞影
是行為。」王秀槐表示,「基本上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5
我認為,生命教育要從『情』開
的反饋時便能獲得紓解。王秀槐認
始」也因此,王秀槐的教學絕招,
為,大多數修課同學的家庭都給予
多是由小說、電影等容易讓人感動
孩子相當足夠的正面能量,發展出
移情的故事切入,再引導同學反
對人生正面的理想與熱情。然而,
思,最後落實到真實人生當中。
即便這些同學有想付出、想當老師 的心志,但並不是所有人的家庭都
對課程的期許
能像自己⼀一樣這麼幸福,因此,適
在教學上,王秀槐認為最大的困難
度理解其他人的生命情境,以及這
是所教授主題過於深遠廣大,每每
些生命情境對個人的影響,對修課
覺得教學時間不夠,總想再投入更
同學來說,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一件
多時間和同學⼀一起學習。另外,課
事。另外有⼀一些同學的生命經歷比
程中每個主題所該佔的比重,也是
較曲折,當他們寫回饋,揭露自己
讓王秀槐反覆思量的部分。然而,
的心路歷程時,便可以看得出來他
這些辛勞,每每在看到同學們提出
們本身對於生命、對於環境本來就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6
的價值,更在於擴大學生 對於生命長河的視界,理 解事物的優先順序會隨著 生命階段的不同,而有著 各種轉變。這些轉變,相 當程度地反映了該生命階 段的價值關懷,因而不應 任意輕忽。以智齡聯盟的 角度,則在於提醒老人照 護領域,除了對「身」與 「心」的關懷外,也不能 已有很多思索,只是需要更多元的
忽視老人家在宗教性與精神性方面
思考途徑與刺激,也有些學生,其
的需求。年輕人必須要理解與尊重
思考很具批判性,王秀槐希望透過
這些在年輕時看起來可能很荒謬的
這門課程可以讓他們吸收到更多不
東西,才能夠真正地觀察到長者的
同角度的生命價值觀。
需求。除了對生命階段的關照外,
加入智齡聯盟後,王秀槐更⼀一直在
王秀槐也提到了生死學與安寧醫療
思考,如何將課程和智齡聯盟加以
等接近臨終階段的照護,讓學生有
結合,同時又能兼顧原本師資培育
更完整的修課體驗。
的課程目的?幾經思索,王秀槐認
想要選修此門課程的學生應該具備
為,人是由身、心、靈三方面構成
什麼特質呢?王秀槐表示,只要能
的,先前智齡聯盟專注的層面多是
帶著⼀一顆開放的心,願意思考,就
在「身」與「心」兩方面,對
⼀一定會在這門課上有所收穫。而⼀一
「靈」這方面的訓練比較少提到,
門課的收穫,也不⼀一定是當下的,
然而這卻是人⼀一生之中──特別是在
可能會在人生的任⼀一時刻,突然開
人生走到終點時,必須去思考的事
花結果,所以她也鼓勵同學多方嘗
情。由此點出發,王秀槐⼀一步步地
試,透過各種管道,去認識生命的
建構出「生命教育」這堂課的「雙
價值!
目的」,不只是教導學生理解生命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7
學生心得 「由於在訪談王秀槐老師時,她相
己,才能知道怎麼樣去教、講別
當強調這門課中同學本身的參與
人、跟別人講這些東西」,因此選
度,因此在訪談時,我們也特別重
修了這門課。
視此⼀一部分。
2. 修課之中遇到的困難?
1. 為什麼會想要選修生命教育?
「大概是面對生命議題的反應
對於這個問題,鈺婷表示主要是因
吧!」面對這個問題,鈺婷這樣回
為需要修教程的課,然後發現王秀
答。「可能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也
槐老師開設了這門課程。因為課程
不太會遇到這種問題,所以突然面
內容看起來很有趣,她又曾經修過
臨這樣的情境時,可能不知道該怎
王秀槐老師的課,相當喜歡老師上
麼反應。」鈺婷說。「重點是讓他
課的風格,所以就選修了。孟蓉則
們相信自己能夠找到自己的價
說,因為生命教育這堂課是⼀一堂比
值。」孟蓉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因
較新的課程,感覺起來也相當難
為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如果能
教,所以想選修,看看能不能從中
夠更有同理心,對於理解學生應該
學習到⼀一些教學技巧,例如說若要
會有很多幫助。創譯則認為,最大
將生命教育放到教學裡面的話,可
的困難是怎麼樣找到自己的方式,
以怎麼樣去實行。創譯則表示,因
去教生命教育這樣的⼀一個東西。
為他本身有雙修社工系,認為這個
3. 修課之後的感想?
議題和社工很像,「你要先認得自
認識生命的價值 - 生命教育 8
「在修生命教育之前,我想像中 和學生的連結,主要是知識上 的。」鈺婷說,「但是上了課之 後,才發現其實跟學生的接觸不 只是要注意他們學業上面的進 步,更要注意他們生活中的各種 面向。」除了對教學工作有更 深⼀一層的體悟外,孟蓉補充說 明,這堂課讓她更認真地去思 考關於自己生命的問題,而這 是以前她所沒想過的。創譯則 說,他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了解 在實務上如何去操作「生命教 育」這樣的課程,他舉了個例 子,提到學程中有三次實習機 會,在這過程中,可以實際操作, 去把經驗和想像結合,來試著教授 所體驗到的生命教育意涵,這是他 在課程中受益最多的部分。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教授 (臺大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執行長) 康仕仲副教授 (臺大土木系) (教育研究) 王秀槐教授 (臺大師資培育中心) (產學合作) 邱佳慧助理教授(北醫通識教育中心)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