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
課程 訪談
劉宜君 副教授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
張筵儀 講師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王秀槐、康仕仲 撰文:陳淑英
科技與社會 1
這 門 課融合了幾個知名的社會議題,包括老化社會、八八風災後續影 響、電子化政府、老年社會學與風險社會、遠距照護和生化人等主題, 藉由影片、專家講座以及課堂討論的激盪,讓同學們對於科技如何置入 社會的需要,有大致概念。
科技與社會 2
問:請問「科技與社會」兩位 授課老師,課程如何安排?各 自負責的課程內容為何? 劉宜君:這門課是由社會暨政策科 學學系王佳煌教授與張筵儀老師來 教授,因王佳煌教授有事,由我代 他接受訪談。兩位老師是以期中考 前後作區隔,各教二分之⼀一。王佳 煌是系上資訊社會學專家,將資訊 與社會學結合,上課內容主要是透 過賽博格系列影片與三次講座,來 探討關於人類倫理的議題。 張筵儀:我的專長主要是災難相關 議題、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問題, 以及高齡者與科技、行為之間的關 係。透過這堂課讓學生了解社會與 科技的連結,包含高齡者上網情 況。課堂主要強調這三大重點,學
生需感同身受、嘗試去理解,自己 若是高齡者,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像接下來要討論八八風災議題,我 希望學生能假設自己若處在災難 中,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要是發 生在上下班人潮最多、捷運停駛, 甚至遇到恐怖攻擊時,該如何是 好?利用模擬情境來增強學生的感 受,才能使學生將自己經驗與所學 作結合。
問:聽起來,這門課並非專注 於老人單一問題,而是討論社 會上發生的各種問題? 劉宜君:這門課是科技與社會,我 們盡量將科技與老人結合、老人與 社會作結合,完全以老人為對象。
科技與社會 3
問:請問這門課教授學生哪些 專業技巧、知識和觀念,課程 有趣之處在哪裡? 劉宜君:王佳煌老師較著重於資訊 科技如何運用在社會中,因修這門 課是大二學生,他們的專業能力還 在培養中,系上主要的必修課要到 二、三年級才會上,所以這堂課, 比較無法講授更深入的理論來與實 務做結合,王佳煌的專業在於IT資 訊於社會的運用。 張筵儀:像今天上課,我要學生觀 察家中長者有沒有使用智慧型手 機?能不能上網?若不使用智慧型 手機,平常如何與家人溝通?請學 生觀察長者,了解他們為何不會使 用,原因為何?第二,學生能夠從 課程中反思所學的與本身的專業學 科可以怎麼連結?像今天課堂上, 學生能夠從網頁中觀察,若自己來 設計老人入口網站,字體要夠大、 販賣的產品要單⼀一、服務要快,這 不只是專業,也是種行銷、 是商業機會。第三,我也多 鼓勵學生在搭公車、走路 時,隨時觀察高齡者需要什 麼協助、可能遇到的風險是 什麼?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 多觀察、體會。
問:老師提到下週討論八八風 災,因許多學生沒有親身經 驗,您會運用怎樣的方式引導 學生多提出想法、互相討論? 張筵儀:通常針對這⼀一類主題,我 會先詢問有經驗的學生在風災當 時,面臨什麼樣的危險或災難,家 中損害情形如何,會繼續追問下 去;對於沒有災難經驗的學生,會 詢問他們周遭朋友有沒有人受此波 及,從他周遭、個人經驗去引導, 使八八風災與學生個人產生關聯。 我大都使用引導方式,強迫學生去 思考。
問:假設學生對於老師的提 問,經常沒有回應,也許學生 不知該如何回答,老師會如何 引導學生打破沉默? 張筵儀:我通常會先找比較熟的學 生,如課堂助理;或觀察哪些同學 較活潑、較有反應,先請他們回
科技與社會 4
答;但對於比較沉默的同學,我會 先給他們時間思考,再請他們回 答。譬如說,我會說:「給你們十 秒鐘、三十秒,先由其他同學回 答,你繼續思考,等下換你回 答。」若他真想不出來,我會請他 推薦⼀一位好朋友幫他回答,不論如 何,最終還是會把話題打開,我大 多使用這種方式。
問:因這門課沒有小組討論活 動,課程都在課堂進行,老師 要如何營造課堂氣氛、引發學 生學習興趣?除了透過事先閱 讀講義之外,還有哪些具體做 法? 劉宜君:這門課因為有教育部經費 支持,所以安排五次演講與影片欣 賞,課程內容較多元化,因學生剛
從大⼀一升上來,團體作業方式比較 不熟悉,所以課程安排不同主題, 讓課程較豐富不單調。王佳煌老師 在資訊科技部分相當熟悉,因曾擔 任系主任,對學生較了解、與學生 互動也相當親近。 張筵儀:除了影片觀賞、專家學者 演講之外,我在課堂最後會播2-‐3 分鐘短片,讓大家看實際發生狀 況,增加同學的參與感。透過課堂 問答,讓學生了解老師很重視他的 意見,他們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我喜歡走動式教學,透過引導,久 而久之,學生自然勇於表達。
問:剛才提到專家演講,這些 課程是如何安排的?講授的主 題為何? 劉宜君:我們系上通常給予每堂課 兩次的演講經費,因這堂課受惠於 教育部經費,能夠將演講課程增加 到五次,這也是系上第⼀一次成功開 設這門課。因王佳煌老師的專長是 社會學,因此前三次的講者,安排 聯合大學老師來演講,從經濟面、 科技面與老人主題作連結;張筵儀 老師是公共行政、政治領域,主要 講電子化政府方面,將科技與公共 行政、政府方面議題做結合。
科技與社會 5
張筵儀:王佳煌老師請的講者,主 要焦點在高齡化科技;我邀請的學 者主要針對老人的風險社會與老人 電子化政府這兩方面。
問:這門課討論的幾個社會議 題,學生較有興趣是哪部分? 哪部分反應較冷淡? 張 筵 儀 :在我印象中,學生反應較 熱絡的⼀一堂課是「高齡者科技應用 ~參觀安養護中心科技應用」,同 學實地參訪後反思,將來如何面對 長輩住安養院問題。因華人社會, 在安排老人居住到安養機構時,還 是會面對傳統孝順、親情倫理上的 問題。另⼀一個是「電子化政府」, 因老人根本不會去使用政府的網頁 資訊。課堂上,我提出五、六個問
題,同學回答滿切中核心。例如, 高齡者投票,因老人也代表⼀一張選 票,若未來選舉電子化,選民透過 網路就能投票,那如何幫助老人適 應等等?這是我課程中印象較深刻 的。至於反應冷淡部分,我覺得都 還好。如果課堂上引導得宜,同學 不致於會沒興趣。
問:對於未來想修這門課的學 生,老師有哪些建議? 劉宜君:因為這門課開在大二,學 生們大⼀一已上過社會學課程,但對 於科技方面較少接觸。未來想修這 門課的同學,只要抱著⼀一顆開放的 心,願意好好去學習,有⼀一些社會 學底子,就可以了!
科技與社會 6
問:從學生的作業報告和回饋 心得中,有沒有令老師印象較 深刻的? 張筵儀:同學對於影片與講座部分 較有衝擊感,因這些議題,他們先 前從未想過,容易引發思考,就表 示同學有所收穫。
問:同學有沒有提出具體的心 得? 張 筵 儀 : 我看學生心得,主要看 「陳述影片的內容」、「與學生個 人產生的連結」、以及「為何產生 連結」。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學生看「賽博人」影片得到的反 思,有學生提到人終究不可能成為 機器、反而可能受機器人利用。學 生如果寫到這樣,我覺得就很足夠
了。因學生才大二,還處在專業累 積與害羞的中間點,他或許想表 達,但可能怕表達錯誤、害羞不敢 開口。我覺得學生講出來,就可理 解他們想表達什麼,也能給些意 見。
問:這門課聽起來主要在觀念 的建立,老師期望能帶給學生 哪些成長?對他們有何期待? 劉宜君:因課程主要是將科技與社 會作結合,對學生而言,科技產品 與生活已密不可分。透過這門課, 學生將更了解科技在社會的運用如 此廣泛,帶領他們接觸⼀一些先進議 題,希望他們能夠保持對這些議題 的關注。科技發展不斷在創新,他 們能夠以這門課所學的為基礎,去 發展其他相連結的領域。 張筵儀:劉老師其實都將重點都講 完了。我的看法是希望學生能不斷 學習,未來如果到業界,可以因大 學時上過這堂課,有⼀一些概念,會 比較沒有抗拒心理。
問:學校加入教育部這計畫, 老師期待未來可以產生哪些影 響與成果? 劉宜君:我們學校機械、電機、資 管科系,也有積極邀請老人學相關
科技與社會 7
專家來做與跨領域議題的結合、交 流,但較少有跨校交流經驗。透過 這次計畫與聯盟的資源,讓學生可 接觸多⼀一點講座、小型座談會與參 訪。未來我們期待可以跟校內做跨 院的結合,加上參與跨校的活動, 可以多得到不同的接觸。
問:您會怎麼形容這門課? 張筵儀:穿梭在現實跟虛擬之間, 讓同學想像力無限延伸。因這門課 接觸很多虛擬的東西,但漸漸的, 虛擬也會演變成實際的發展,而現 在實際的東西也慢慢的變成虛擬。 在這門課不只要思考現實的東西, 也要思考虛擬那部分,因有些東西 看不到、沒人做,但不能說將來就 沒有,學生要能發揮想像,不受課 堂的侷限。
學生心得 問:這門課,你最大的收穫與 心得是什麼? 蕭宇君同學:課程⼀一開始,老師介 紹⼀一部關於器官的影片,我們探討 了:如果將人體改造為機器,我們 還能承認「他」是個「人」嗎? 「人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我未曾 想像過的課題,我覺得這門課還滿 有意義的。我們也討論器官販賣有 違倫理的議題;而最近幾堂關於老 人科技的課,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將 科技應用到老人生活中。臺灣社會 面臨少子化、高齡化,這門課讓我 知道未來有哪些應變、配套措施可 以運用,我覺得很有幫助。
科技與社會 8
問:妳認為這門課傳達的精神 是什麼?帶給你什麼樣的意 義? 蕭宇君同學:這門課跳脫以往的理 論課程方式,較偏向實務應用,像 剛才老師介紹的老人入口網站。因 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老人什麼都不 會」的刻板印象,老人自己也接受 這樣的觀感。但透過這門課,讓我 們對長者有更深⼀一層認識,我們年 輕人如果有接觸過相關課程,也能 夠去影響身邊的老人,使他們跳脫 以往的刻板生活,老人也可以有終 生學習的方式。政府也積極開發配 套措施,像學習網站、電子書等, 都是老人也可以使用的。這門課的 宗旨就是跳脫理論,運用在實際方 面。
王若芳同學:我平常跟家裡的阿公 阿嬤互動就很不錯,接觸這門課之 後,讓我更有同理心站在老人家的 立場去思考,了解他們的需要、心 態、想法。像老師課堂題到的網路 運用,我覺得老人家不太會運用電 子產品,我們可以為老人家設計更 貼切他們需要的電子科技產品。在 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下,銀 髮產業發展應是不錯的⼀一條路。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