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族群之生活實驗室

Page 1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 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於金岳部落的先驅實驗規劃

新知 講堂

蔡篤堅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主辦單位:智齡聯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臺大智活中心 指導教授:劉佩玲、王秀槐、康仕仲 撰文:林怡廷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1

八八 風災對原住民部落造成的破壞,讓過去既有的⼀一切歸零,必須 重新開始。面對大自然留下的殘局,政府、學術界與民間可以發揮哪 些力量?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蔡篤堅教授以他參與社區健 康營造的經驗,分享了這段非常艱辛的過程,這過程對學生而言,也 是學習的機會,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讓學生體會醫學教育與社 會實踐結合的可能性,並在社區自主力量與外部資源的運作下,強化 社區網絡的合作、並協助病人或居民進行再認同。此模式已建立⼀一定 基礎,並獲得東南亞國家的認可,形成了⼀一個國際平台,這是對臺灣 醫學教育與知識實踐的肯定。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2

反思醫學教育與知識實踐 這幾年在從事醫學教育的過程中, 曾自我反省:究竟醫護人員有沒有 真正照顧過病患?我們的答案是 「沒有」。當病人被送到醫院後, 和醫護人員大約只有二十分鐘的相 處時間,可是醫護人員是非常重要 的角色:互動導向的社會實踐者。 因為醫護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從病 例中找到能夠真正有助於治療病患 的部分,並運用其邏輯,讓病人與 家屬了解病情,在這樣的過程中, 才有可能累積知識。 因此,某些知識的實踐是⼀一種社會 再凝聚的過程;透過老師、醫生或 是廣義的照顧服務人員,和被教育 者的互動對話,知識便可能傳播到 社會各個階層。

醫療資源結合社會實踐,臺 灣備受肯定 在921大地震後,我們積極參與救 災重建行動。短時間內完成集集鎮 的社區組織工作,使整個社區都涵 蓋在監控模式的保護內,其復原速 度遠遠超過預期。2003年爆發SARS 事件時,我們也協助和平醫院鄰近 社區隔離病患,讓社區不再籠罩著 恐慌氣氛。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向社 會學習」的重要性,也發現臺灣在 社區醫學、精神復健、臨床醫學等 相關醫療部門已建立穩固的基礎, 並不斷努力進行跨界合作,這部分 正是現今東南亞國家對臺灣的肯 定。由此可見,醫療資源結合社會 實踐將創造無限可能,並產生極具 意義的力量。

創造服務學習的無限可能 過去,原住民部落有著不錯的健康 營造經驗,但是在八八風災後,這 些努力毀於⼀一旦,這正是我們從事 台灣部落健康營造計畫的開始。 因此,本計畫目標便是因應資訊社 會的發展,希望結合「服務學習」 模式,協助弱勢族群形塑合適的 「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理 架構」,並在此架構外,給予專業 指引。更重要的是能夠擴大智慧生 活科技的國內外應用範疇,促進健 康平等權,而原住民部落等弱勢團 體更應該優先使用。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3

依上述目標,我們規劃了整合型的 計畫架構:以研究倫理、專業素養 與資料庫為核心,建造醫學人文的 服務學習平台。過程中,不只開發 智慧生活與研究倫理模式,還結合 法律素養與精神復健,以及由機構 到社區安寧療護的服務學習等。至 目前為止,我們已得到初步驗證, 並獲得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政府 與重點大學的 支持,形成了⼀一個 國際平台。

結合課程的社區志工培育 在課程實際操作上,我們將三到五 個學生分成⼀一組。進入社 區前,須先以組為單位完 成社區口述歷史,並與全 班分享。進入社區後,學 生們已先有初步了解,再 透 過 單 ⼀一 窗 口 , 協 調 社 區服務的相關事宜,在 此,學生們才突然了解 原來社區是有生命的。 我們從社區脈動或是已 發 展 的 活 動 中 , 規 劃 ⼀一 學期能完成的項目。同時,結合學 生的各種專長和社區合作,如:文 化生活、知識管理、社區營造、數 位學習、公共衛生等,進行跨領域 整合。其中,發現學生最熟稔的技

巧是處理影像資料與社區網站建 置。所以早在十年前,社區的資訊 管理被建立起來,便是由這群學生 所完成的。 新竹縣磐石、樹下、綠與科園社 區,是我們成功協助ECO-­‐CITY所建 立的四個示範社區,並演變成⼀一種 新的鄉規劃模式,像是在樹下社區 的課程便希望能引入金岳部落中, 以建置智慧社會生活區塊;其他部 落則大致依此模式進行規劃,成為 原住民委員會的重點示範部落。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4

不單靠醫生,互助家庭更是 關鍵

外部資源投入,內部需求出 發 其實,臺灣如果能結合民間資源, 將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因此,社區 總體營造動能的建造,將是重要任 務。在此,我們的計畫團隊與羅東 聖母醫院合作,發展出⼀一套完整模 式,⼀一同支援宜蘭縣大同鄉、南澳 鄉等;接著透過縣市衛生局與社會 處推薦合適衛生人選,再由當地鄰 里辦公室推薦可信賴且合適的網絡 領袖人物,以此外在體系的投入為 基礎,進行展場規劃與需求調查。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社區的展場規劃 與需求調查呢?因為創意的發想來 自社區,而且這是居民的人生、居 民的生活,所以要從使用者的角度 出發,讓他們變成主動參與者。這 與我所接受的社會人類學訓練相契 合:要產出對居民有用的東西,而 非以不同人類學派的角度進入社 區,產出不同學派論述的論文。因 此,在外在體系 與社區自主力量 的運作下,更能認識並強化社區網 絡的合作。

然而,我們也遭遇過失敗。過去, 總認為社區居民愈容易接觸到醫 生,便是良好的健康營造機制,可 是事與願違,這對居民而言更是挫 折。因此,建置「遠距照護」後, 便將它定義為教育平台,透過此平 台,居民可以在必要時才接觸醫 生;其他時候,則以「互助家庭」 模式進行,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為⼀一個老人或是病人,必須隨時 對其身體狀況產生再認同;然而, 再認同並非⼀一人之力能及,必須結 合過去記憶與未來想像,並在團體 中實行。因此,透過健康生活與科 技的運用,結合親人或志工的陪 伴,不僅可以協助個人進行再認 同,還能建立互助家庭或親密關 係,獲得更自主的生活。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5

置入資訊科技,為社區健康 學習平台;甚至有智慧行動導覽的 概念平台,不只作為旅遊導覽,還 營造加分 除了結合醫院與衛生相關人員的外 部資源外,我們還協助社區進行自 主機制,讓資訊科技能置入社區, 為社區的健康營造加分。主要作法 是先訂定社區智慧生活互助公約, 在此架構下,居民選出社區代表, 並透過委託書授權社區代表管理社 區的健康資料,同時能與廠商或研 究機構交涉,達成合作協議,將健 康設備或產品 移入社區,建置智慧 生活實驗室。 在各種產品或設備置入社區的過 程,各有不同模式,如:依照地區 需求進行研發的「特殊場域開發模 式」或是「直接導入社區模式」, 但是最終目的皆是促成社區居民相 互扶持與再認同,或是強化分散部 落的凝聚。 至目前為止,不僅開發了電子病歷 與生活資訊技術平台,還建置服務

可進行老人定位。這些互動式網絡 平台,以醫療、照護、健康為核 心,並透過資訊科技、社區營造與 公共衛生的建造,強化了社區既有 的文化與健康營造功能。 過程中,我們更發現居家應用模 組、社區應用模組、遠距照護模組 是我們重要的核心策略,並透過口 述歷史、在地知識、社區健康營造 的輔導技巧,以及社群為基礎的倫 理治理架構等研究方法,為生活化 的健康與專業知識奠定基礎。 除了開發使用外,我們還運用互動 式網路平台檢視整個服務模式,從 中發現新知識與新創意不斷產生, 並持續進行內在與外在的分享,不 僅達到了授權目的,還與社區建立 起知識管理與認證體系的夥伴關 係。


服務學習型塑弱勢族群之智慧生活實驗室與倫理治療架構 6

資料庫建置,連結了更大的 願景 資料庫的建置更是此計畫的成果展 現。透過政府統計數據、過去研究 結果、計畫調查資料與社區居民的 意見,我們建構了以社區或城鄉為 基礎的環境資料庫、以家庭為單位 的生活資料庫,還有以個人為單位 的健康資料庫。藉此,可以將各種 資料匯聚,並加以串聯,融入更廣 泛的生活景觀規劃,創造更大的願 景。 運用資訊科技,從需求出發最後, 必須提醒的是,智慧生活互動科技 平台必須從病人與家屬的需求、能 力出發,再透過健康專業者協助病 人發揮能力,而資訊 科技則是輔佐病人與 專業者的工具。透過 此模式的廣泛應用, 那麼部落將不會輕 易地因為天災人禍 的發生而受創,並 能 在 第 ⼀一 時 間 運 用 社群媒體制衡不仁 不義的事情發生。


智齡聯盟 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計畫 計畫主持人 劉佩玲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 共同主持人 王秀槐 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康仕仲 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 專案助理 葉湘如、彭靖文、陳淑英 聯絡電話:(02)3366-­‐3366#55201 .電子信箱:silverstaff@caece.net .郵寄地址: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1號 (臺大土木研究大樓電輔組610室) .聯絡地址: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88號610室

智齡聯盟網站:http://t-edu.tw

智齡 聯盟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