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书籍设计bookdesign

Page 1





Contents

01

新 年

New Year

02

习 俗

Custom

03

诗 歌

Poetry

01

年是什么

01

01

腊月二十八

15

01

童谣

43

02

年与夕传说

05

02

腊月三十

17

02

古诗

53

03

年俗来源

08

03

正月初一

19

04

年字新解

09

04

正月初二

21

05

正月初三

23

06

正月初四

25

07

正月初五

27

08

正月初六

29

09

正月初七

31

10

正月初八

33

11

正月初九

35

12

正月初十

37

13

正月十五

39



N

E

W

00 2

新年 年是什么

Y E A R


新年是指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传统上称为元旦,岁首,正旦。 现在一般称为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

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最初是指庄稼的一个成长周期。 西周的农夫会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年的到来,这被认定为是新年的习 俗起源。但这时的年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 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春节开始定型。 据黄现璠在其著《古书解读初探》一书中说道 : 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 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说文》曰 :“年,谷孰也。”《尚

00 3

新年 年是什么

书正义》引孙炎亦曰 :“年,取禾谷一熟也。”


年是什么

What is the year mean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 “年”一过去,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 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1993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2005 年 9 月 9 日北京市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通过《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 理规定》,爆竹由禁放改为限放。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时间、空间予以严格限制 , 同时建 立了烟花爆竹的专营销售制度。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年”

00 4

新年 年是什么

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


年与夕传说

Legend of the Nian and Xi

Ⅰ 年是吉祥兽 相传古时候人们害怕黑夜的来临,因为夜幕下有很多恐

小神仙除掉了大怪兽,得到了好消息的村民们都奔走

怖的东西,如豺狼虎豹、鬼魅怪兽。其中有一个怪兽尤

相 告,都 跑 来“迎 新 年”,逢 人 就 说”新 年 好”。而 且

为恐怖凶猛,它会在冬天太阳下山后出没,捣毁村庄祸

大 家 为 了 纪 念“年”神 为 人 间 除 掉“夕”兽,于 是,

害百姓,它的名字叫“夕”。我们的祖先们非常惧怕怪

每 年 的 大 年 三 十 我 们 都 举 着 燃 烧 的 竹 竿 欢 聚 在 广 场,

兽“夕”,因此,那时候的人们就把日落叫做“夕”,寓

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竹竿

意太阳西下后,“夕”就要来了。

就变成了“爆竹”,这一天欢庆的夜晚就称之为“除夕 之夜”。除夕之后的初一,大家为了感谢“年”神的大

毫无招架之力的村民们只好在“夕”到来前四处逃散或

恩大德就都去“拜年”,拜年的时候是要给“压岁钱”的。

躲往深山,逃不掉的村民就求灶神。灶神听到了人间疾

这“岁”其实就是“鬼鬼祟祟”的“祟”, “ 鬼”是黑色的鬼,

苦,就将此事上报天宫,希望天上神仙能除掉“夕”兽。

这“祟”是 白 色 小 妖,这 小“年”神 不 怕 大 怪 兽,可

可能是那时的神仙都比较忙,加之“夕”兽来历不明,

就 怕 这 小 妖“祟”,人 们 后 来 得 知 用 钱 可 以 压“祟”,

没有神仙愿管此事。此时灶神的小孙子(另一说法是神

就纷纷拿些铜板给“年”神压“祟”,压了还没完,还

农的小孙子),名叫“年”的小神仙,初生牛犊不怕虎,

要 守 着“祟”,不 要 让 它 跑 出 来,叫 做“守 岁”。一 直

从众神中站了出来,愿意下凡除掉“夕”兽。于是在深

将“年”平安送走就没事了,这叫“过年”。

冬夜里,“年”手里拿着从爷爷借来的神器:火符和红 绸缎,来到了人间,与正在村里肆虐的“夕”大战,一 直 打 到 大 年 三 十 夜。“年”将“夕”逼 到 一 堆 竹 竿 前, 然后用火符点着了竹竿,竹子燃烧后火光冲天“噼啪” 爆响, “ 夕”兽非常害怕。 “年”神终于明白“夕”兽害怕“爆 竹”,于是带领着村民个个手里拿着燃烧的竹子来烧夕 兽,“夕”被点着了,哀嚎一声,回了东海。

2 年是少年,协助人类除掉怪物夕 3 年是怪兽,专门祸害庄稼、危害百姓

00 5

1 年是吉祥兽,给人类带来四季好运

新年 年与夕传说

在中国,关于“年”的传说大约有三种


传说夕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 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 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

Ⅱ 年是少年

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 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夕,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 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这样夕就不会来了。”乡亲们对这个孩子的话都感到半信半疑, 但还是回了自己的家。 入夜后,村民们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后,都来到村中 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子夜, 突然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害怕得缩成一团。这时那个聪 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跟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 往 火 堆 里 扔 我 们 守 了 一 夜 的 碎 竹 节。”孩 子 来 到 了 村 口,“夕” 听到孩子的叫声,循着声音追过去,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 着红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 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 碎竹节啊!”,可是大家都因为害怕而不敢动,这时“夕”用他 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 的声音才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夕”听到这响声 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每个人 的家也因为有红布条所以没有遭受损失,但人们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那个救了村庄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 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 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

新年 年与夕传说

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 挂的红布条。 于是便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 堂 吃 着 年 夜 饭,一 起 守 岁 等 待 除 夕 的 钟 声。放 爆 竹,贴 门 联。 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

006

走访看看亲戚邻居说一些祝福的话。


00 7

新年 年与夕传说


Ⅲ 年是怪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深山 密林之中,每到除夕就要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 寨的人们就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 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 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 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 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 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 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 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 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 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俗来源 Customs in origin

如今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些传说:

大年初一

守岁

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

大 家 守 着 碎 竹 节 等 待 的 过 程。

得这个救了整个村子的孩

守岁就是守着碎竹片的简称。

子——年,就 把 天 明 后 的 早 晨 叫年。又是正月初一 ,所以又 叫大年初一。

红布 如今的对联。

年夜饭 除 夕 夜 里 大 家 饿 了,拿 东 西

除夕 腊 月 大 家 守 着 碎 竹 节 等“夕”

出来吃则演变成了我们如今 齐聚一堂欢声笑语的年夜饭。

00 8

新年 年俗来源

的这一夜。


年字新解

New interpretation of Nian

年 年



01 2

甲骨文字形:上“禾”下“人”,是一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

新年 年字新解

年 nián,形声。

小篆字形:从禾,从千,千亦声。“禾”指五谷。“千”字是由“人”讹变而来。

详细介绍

1 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

字源演变 基本信息

2 岁数:年纪;年龄;年轻;益寿延年。 3 人一生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中年;老年。 4 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 年货| 年画。 5 时期;时代:年代;早年;初年。 6 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

金文

小篆

楷体

笔顺读写 : 撇横横竖横竖

甲骨文

字形结构

7 每年的:年会;年报;年产量。 8 姓。如年羹尧、傻子瓜子年广久等。 9 科举时代同年登科的关系:年兄 | 年谊 | 同年。

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10

拼音:nián

部首:干

笔划:6

四角号码:8050

笔画汉字首尾分解 : 午一

汉字部件分解 : 年

笔顺编号 : 311212



SPRING FESTIVAL CUSTOM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 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历 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28

腊月二十八

贴春联

年谣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 木, 《典术》曰: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 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 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 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 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30

腊月三十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 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 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 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 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01

正月初一

放鞭炮

初一为吉日,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都要在这天燃放鞭炮,此后至正月十五,驱凶避邪的鞭炮声 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炮仗”、 “爆仗”、 “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 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 称为“编炮”,又因其形似鞭,其声清脆,又称“鞭炮”。因为爆 竹能驱邪,能增加喜庆气氛,其本身又轻巧,深受百姓欢迎,所 以广为传播。



02

正月初二

姑爷节 开祭日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 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 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有的地 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大部分北方人会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 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 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 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03

正月初三

祭祖先 小年朝

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与“赤口”同音, 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而 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 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 朝相同。



04

正月初四

神落天

神落天日,这天是民间的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 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因为这天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所以有“送神早,接 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 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 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05

正月初五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 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初五日俗传是 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 财神”,“祭财神”。 民间认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 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 且相沿成俗。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 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 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 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06

正月初六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 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 “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 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 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 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 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 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07

正月初七

人日

“人日”亦称“人胜节”、 “人庆节”、 “人口日”、 “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 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 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 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 在头发上。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 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天处决罪犯,家长 也不能在这天训孩子。



08

正月初八

谷日

顺星节”,传说也是谷子的生日。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祭拜顺 星的习俗,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平安安、顺顺当当。 顺星又叫“祭星”、“本命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 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而每年正月初八为诸星君聚会之期, 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 祭星时,家中不论尊卑长幼,全体参加。尤其是本命年的人, 在当天晚上不得外出,必须守灯,直至灯熄方能消灾解难。



09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 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 , 香炉是专用的 , 烧的纸钱也是特制 的 " 天公金 "。" 天公金 " 较一般纸钱大 , 正方形 , 刷金箔 , 而且 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每到这天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 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 调雨顺、平安健康。



10

正月初十

石日

石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 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 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 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 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5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 月圆夜。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 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 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 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 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逗……逗…… 乞逗乞逗强,

年糕蘸白糖,

04 3

诗歌 童谣

枣儿栗子大海棠。


逗……逗……

乞逗乞逗强,

年糕

海 海棠 大


新年到,真热闹。 小朋友们哈哈笑, 见了大人问声好。 爷爷奶奶好,爸爸妈妈好, 叔叔阿姨好,哥哥姐姐好, 新年还请多关照,

04 5

诗歌 童谣

我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新年到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小朋友

见了大人问声好

爷爷 奶奶 姐姐 爷爷 阿姨 叔叔 奶奶 姐姐 奶奶 爷爷 姐姐 哥哥 奶奶 叔叔 爷爷 姐姐 阿姨

姐姐 哥哥 叔叔

阿姨 哥哥 阿姨 阿姨 阿姨

哥哥 阿姨 姐姐 哥哥 爷爷

爷爷

姐姐 奶奶 姐姐 姐姐 爷爷 姐姐 姐姐

新年还请多关照

我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04 7

诗歌 童谣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糖瓜祭社

新年来到

姑娘要

小子要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新年到,放鞭炮, 噼噼啪啪真热闹。 耍龙灯,踩高跷,

04 9

诗歌 童谣

煮饺子,蒸甜糕。


新年到

真热闹

高 甜糕 甜糕 蒸蒸蒸蒸蒸 蒸 蒸

饺子

煮煮煮煮

煮煮煮煮

蒸蒸蒸蒸

蒸蒸蒸蒸

跷 蒸蒸

饺子

耍龙

饺子 饺子 煮煮 煮煮煮煮煮 煮 煮


小鸭、小鸡、小猫, 小动物们都来过新年。 小动物们真快乐!

05 1

诗歌 童谣

大家一起过新年。


....

....

...

..

们真

快 乐

.....

大家

一起过新年..........

小动物

小猫 小

小 羊

小猫 小

...............小

过新年

动物

一起

年..

乐!

大家一起过新

小 牛 小 牛

小鸡 小鸡

小羊

猴 小 牛


古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湖口送友人

(唐)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诗歌 古诗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05 4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元旦试笔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05 5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诗歌 古诗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迎春歌

(明)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05 6

诗歌 古诗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HAPPY NEW YEAR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